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各科的教学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利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自觉、积极地履行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教育目标又称教学目的,是指教师打算通过教学引起的学生心智和行为的变化。教育目标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多维性和层次性的完整的体系。一门学科的教育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这一体系由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和各单元、各章节的具体目标构成。各个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是为总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体系还是一个多维的结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教育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一是认知领域的目标,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智力发展诸目标构成;第二个维度是情意领域的目标,由兴趣、态度价值观、判断力、适应性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第三个维度是技能活动领域的目标,由动作技能诸目标构成。每一个维度的教育目标,又由低到高分为若干层次,低层次的目标是掌握高层次目标的基础,高层次目标则是低层次目标的进一步深化。新的课程标准把教育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其教育目标也应该是由上述三个维度和若干个层次组成的目标体系。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从横向构成的角度应由认知教育目标、情感教育目标、意志教育目标、个性意识倾向目标和个性心理特征教育目标五个方面的子目标所组成,每项子目标又都包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的教育要求;从纵向构成的角度又可以分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每一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个性教育四个方面都有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上的要求。
在学科教学中,由于学科性质和特点不同,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在每节课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同时准确把握与达成学科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呢?笔者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尚未完整构建完善,特别是在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刚刚起步的现实条件下,只要我们充分完整地体现了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可以说我们也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做到了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明确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独特任务,又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紧密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既要防止把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忽视学科教学目标和任务,又不能只重视学科的知识教学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甚至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二、既要体现学科教学中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又要突出学科特点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对所有课程教学的共同要求。各科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并非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补充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它们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完成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比如,任何一门学科都承担着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坚强的学习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育学生相互帮助协作,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等共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但是,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要体现各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和所承担的独特任务。
1.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学习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特的作用。词汇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书面语言的掌握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语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加工处理信息并加以传达的能力;口头表达需要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思维与灵感等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语言文字同时也是形象思维的工具,学生通过典范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其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能力得到锻炼;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必然渗透着人类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的心理因素,语文教学同样承担着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任务。因此,语文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全面促进学生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发展。
2.数学学科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法则和定理,并运用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法则、定理进行逻辑转换的复杂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品质。这里的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还有所不同,语文中的逻辑思维是以语言的形式进行的,而数学中的逻辑是数学符号的逻辑,因此它的抽象程度更高。
3.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去把握自然规律。其中涉及到许多认知能力,如观察力、想像力、归纳与演绎能力等,但自然学科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与数学纯逻辑的推理不完全相同,它更注重观察与归纳。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科学创造思维的品质。自然学科教学还涉及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品质即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所以,自然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4.社会学科是关于社会的、关于人的知识,它更关注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情感、人性的完善及社会在道德生活中获得的和谐。与自然科学突出的科学精神相对应,社会科学突出的是人文精神。因此,社会学科在促进学生的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唤起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类的美好情感和责任心。
5.艺术学科的内容是艺术形象和关于艺术形象的知识。它涉及的心理品质是对艺术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艺术学科教学的独特任务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及美感与道德感的发展。
6.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动作技能发展的同时,对学生的意志品质、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超越自我以及平等竞争等的品质的培养有独特的作用。
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因材施教,教学民主,注重体验,使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得到关注,潜能得到开发;培养自信心、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创造性;培养意志力,养成良好习惯等等,其内容十分丰富,而一节课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方面,各科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可以采取比如创设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等方式,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紧扣教学内容,从课程内容的特点出发,发挥教学内容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识字教学中,结合对字音、字形的辨认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方法;结合组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培养学生相应的心理品质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学内容,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形成渗透序列。
三、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发掘方法
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是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各科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在其《教学与发展》一书中,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核心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所谓“发展”,赞可夫指的就是各种心理因素即各种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他把教学与心理发展看成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发展要在掌握知识过程中进行,学生的心理水平提高了又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在精心选择和编制的教材中,一般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实现新课标要求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对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因素发掘得比较充分,而对过程和方法因素特别是对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育因素的发掘和利用显得十分不够。其中原因除了受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教学的影响外,还在于它不是由自身的、明显的结构体系构成的,而是蕴涵在认知因素之中并通过认知因素而发生作用的。因此,比起挖掘认知因素来讲,更为困难。
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科学性因素。它与认知因素联系最为明显甚至就是认知因素本身。它主要是影响学生的世界观、科学态度和分析判断的价值标准与科学标准。
其二,情感性因素。它是渗透在知识因素之中,能够引起学生肯定或否定情感体验的因素。它是靠感染—体验发生作用的。
其三,哲理性因素。它是指教材中有关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在教材的认知体系中虽然不占重要地位,但对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却十分有力。
其四,示范性因素。它是教材中对学生有示范性影响、可以引起学生模仿的人物和事件。
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体系,主要表现为性质和方向的一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⒈切己体验法。教师认真体验教材的情景,凡是对自己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也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⒉对比法。把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与学生的表现进行对比,凡是对学生有积极影响,有助于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著名作家刘心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心态,犹如一条线,而人身上的优点,就像一颗颗珍珠。良好的心态会将珍珠穿成一串美丽的项链;而一条脆弱的线,会使珍珠散落在地,失去价值,”的确,优秀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所有素质的基础。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在大学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应势在必行。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如何指导大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知、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更好地适应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复杂的社会形势,成长为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直接的作用,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同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德育理论教育和高校德育实践教育得以整合与实现的基础与桥梁,只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了高校德育内容的完整性,才能进一步实现高校德育方法的科学性和效果的有效性。
二、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是特殊的一个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当前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问题:
(1)大学生生活适应性差。我们强调大学生生活要“自觉、自律和自省”,“自己事情自己做”等,往往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能较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等,在学习方面,存在被动学习现象,无法较快的拜托中学“逼学”、“填鸭式”学习思维,形成主动学习习惯;在生活方面,衣服裤子、床单被罩请人洗。且现在多学学生都是独身子女,父母怕孩子受苦事事包办,学校老师“宠着”,一旦在学习、生活和感情上遇到一点波澜,往往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怀疑自己。
(2)追求怪异,讲求独特。“90 后”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并没有能够供其进行参考和一起成长的伙伴,所以通常喜欢跟着时代潮流,现在的“哈韩”,“哈日”现象使“90 后”盲目跟风及模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90后大学生有着很强的独立意识,因为这一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多是父母来包办他们的一切事情,自己洗衣服和做家务的次数很少,经济以及日常事务方面都过分的依赖父母。
(3)社会交际能力薄弱。当前进入大学的都是 90 后学生,面对的是新的室友、同学和老师等,由此形成的同学、师生和异性关系让很多学生极不适应,有的学生一直在父母呵护下长大,从未离开过,不懂得如何去关心别人,帮助人,生活在自我闭锁的世界中,没有倾心交流的知心朋友,遇到问题时无人可诉。
(4)承受挫折能力弱。“90后”大学生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使他们成长的道路变得更加顺利,他们的成长被赞扬和呵护不断的围绕着,优越感太强,在他们的世界里充满着阳光和笑脸。但是这样的成长经历使这些“90 后”大学生们的心理太过脆弱,不够坚强,一不小心就会丧失信心,严重的情况会导致他们形成厌世的情绪。笔者在本院校系对于“对待挫折态度”的调查,经过调查的 100名“90 后”新生,在遇到挫折后希望“总结经验,重新来过”的人占 73%,大部分“90 后”大学生心理素质过差,没有足够强的抗挫折能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
开展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正确对待“90 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每个时代的青年都具备自己独有的特点,社会、家庭、个人以及学校的共同作用促使着这些特点的形成。在对待“90 后”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时,应该持有一颗平常心,对他们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利用,针对他们的特点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育形式。首先应该对他们身上存在的共同特点予以承认,然后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对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加以理解,因为只有了解了他们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按照贴近当代90后大学生的心理、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的原则,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和多元化的相关选修课程。课程设置和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大学阶段教育的全过程,分年级和专业有所侧重。例如,一年级主要是适应、自我和学习心理辅导,二年级是交往、情感和恋爱心理辅导,四年级侧重于就业和成才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不能再是一般的心理学理论传授,要有活动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还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3)开展心理辅导和健康咨询工作。高校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健康咨询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面向全校学生,通过个别面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按照相关编制规定合理确定高校心理辅导教师人数,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教师和学生心理辅导员多方面联合组成的工作队伍。在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队伍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与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争取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支持与指导,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专业发展背景互补、多学科人才融合、专业综合素质较高、人员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加强专业学习培训,把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培训计划,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采取自学、函授等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资质,同时尽快解决从事此项工作教师的工作量与职称评定等实际问题。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条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使大学生感到轻松、民主、和谐,保持良好的心态,还可以使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心理上有所依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还要动静结合,并辅之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便形成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大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影响之中,促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危机感。
(6)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将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对一些不良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辨别是非的综合判断能力、承受挫折的适应环境能力。
总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篇3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其中方法很重要,家长们如果有意识地教给孩子方法,并由此让他们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灌输孩子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更加重要的是,“渔”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并在未来带给孩子更多的“鱼”。如何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呢?
一、转变观念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 ,严而有度。
二、注重沟通
良好的沟通方式是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并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以及给孩子的建议要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即时的反馈。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去理解孩子。
沟通不仅指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还包括父亲和母亲以及与家人的教养观念和经验的沟通,孩子父母间的沟通,和专业人士的沟通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更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从老师、从孩子的同学那里,看到孩子离开父母的另一面。
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
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勤于沟通,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三、激励启发
激励启发式教育与强制教育是对立的。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即对人的动机的激发,是对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行为是人这个有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映。人通过一连串的行为动作来实现其预期目的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刺激或情境——人(有机体)——行为反应——行为结果(达到目的)。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的外部条件,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发展。
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去学和从事她们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出来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识到的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孩子能在自身能力的发展中享受自己的成就和享受快乐的生活。
四、信任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
五、挫折教育
如果父母总是尽量的避免孩子遭受失败和挫折,甚至帮孩子来承受。这样的过度保护只能使孩子在将来独立的人生路上缺乏对付艰难困苦的经验,容易被困难击倒,再也站不起来。
篇4
关键词:留守中学生 心理问题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93-01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学龄学生就留在家乡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他们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乏亲情的沟通和有效的管理,再加上“隔代亲”或者隔代的随意管教,导致留守学生无法享受正常的学习生活,成绩下降,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发展成心理障碍,形成不健康的人格,这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1 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1存在学习焦虑心理
据调查,中学生中存在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占有很大比例。高中60%以上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焦虑心理,而留守中学生在生理心理发育阶段得不到家长的有效开导,这一比例往往更高。学习离不开紧张,但过分的紧张会形成学习焦虑心理,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很大影响,进一步发展,会形成自闭心理,甚至自暴自弃。
1.2缺乏意志力
留守中学生大多从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父母对其人格形成的敏感期和关键期缺少参与,父母就会有愧疚心理,身在外地的父母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一般都会答应,孩子长期接受父母这样的信息输出,这就一定程度上让孩子认为可以“为所欲为”,而这样的“为所欲为”就使得他们缺乏生活的磨炼,耐挫能力下降,这在生活与学习中就使得这些学生缺乏意志力,遇到一点问题就会退缩或者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这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潜在的危害。
1.3过度迷恋网络
大多留守中学生迷恋网络,网上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甚至猎奇不健康的内容,在虚拟的世界中与人虚情假意。“通宵达旦”“夜不归宿”都成了他们周末的常态,身心疲惫使得他们难以在正常的生活中学习、交友。长期迷恋网络会使这些学生形成孤僻的性格,不容易相信他人和社会,生活学习上的挫折也会促使他们产生自闭心理。这时他们身边缺乏父母的及时疏导和扭转,也会让他们无处诉说,这些留守学生从而继续转战网络寻求慰藉,恶性循环影响了孩子的良好发展。
2 教育管理的策略
面对这些常见的问题,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我们如何管理这批学生,让这些学生也能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让他们也能够健康的成长呢?结合笔者的德育实践管理经验,总结如下几点:
2.1 用爱和信任的教育促使学生转变
所有的学生都渴望爱,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信任和尊重。尤其是留守学生,他们在家庭中缺失这样的爱,我们作为师者,应在学校教育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让这些学生建立这样一个概念: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个体,我们关注自我的同时更要关注周围的感受。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班风去感染学生,关注这些个体在集体中的表现,及时肯定他们的优点,努力让这些同学觉得我的今天比昨天好,要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2.2加强“礼”的教育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礼仪所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可是新世纪的孩子能够做到“礼”的太少,他们要么被太多的爱包围而缺少了礼数,要么因为缺少爱而没有礼数。可怜的是留守学生属于后面一种:他们得到的是祖辈的无微不至的溺爱,缺少了父母引导的爱;他们只关注自己,很少体察别人。在这个群体中,“无礼”的学生太多。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更多的渗透和加强“礼”的教育,我们应该更多的教会学生做人,并在德育教育中渗透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教会学生如何为他人着想。
2.3 静待山花烂漫时给学生足够时间
教育不是工业生产,它会出现反复。欧阳修在《吉州学记》里说:“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持久之功”,也说明学生的教育具有反复性。表现在:有时候你对留守学生的转化工作,自己认为做得很好了,可是不过三两天,有的甚至一个转身,他又返回原形。而转化留守学生,表面上是改变其学业成绩,和思想行为,实质上是改变其心理意识,而心灵的铸造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等待,在教会学生做人之后给他们适度的规范,静等他们的懂事和成长。
曾经看过一幅漫画:画上是一只简笔的丑陋的青蛙,身上疙疙瘩瘩,这就好比我们的学生身上的诸多缺点,可是我们改变漫画的方向,逆向90度看这幅画,这幅画上的青蛙就变成了一匹骏马。这幅画告诉我们的是不只是要换个角度,更要能够学会等待,在等待的时间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努力给青蛙一个助推力,使他们具有正能量,我们努力和学生对接,改变青蛙的方向,在信任的同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改变和领悟,他们终会变成我们期待的骏马。
2.4规范教育
马克思・范梅南指出:“任何孩子的个人自主选择、秘密都是对孩子自我个性和独特性的见证,这种认识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需要学校和教师提供安全感,一定的规范就是必需的了。以往,学校是制定规范的主要决策者,正如有的学生说:“在教室里要想获得好的生活,主要就是按照老师所说的去做。”而违反规则的学生,特别是那些自控能力发展滞后的学生,就会成为常经“犯规者”,而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一些学生对规则的遵守也不是内心的心甘情愿,而是迫于外界的压力。对此,学校和老师应该重视在制定规范制度时学生的参与权,学生的有效参与使得规范产生的程序的正义性得到保障,也有利于学生对规范的理解和遵守。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奉献和争取的能力。
总之,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引导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给他们一个个清晰的小目标,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份热情、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等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能够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认知;需求;西宁市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界定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心理健康[1]。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目前,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和需求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7月对青海省西宁市5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在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3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区(城市或是农村)、民族;第2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调查,包括研究对象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途径的认知等;第3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设置了一个问题“您觉得作为青少年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1.2.2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和自愿参加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填表方式,由研究者集中发放问卷,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9份,有效回收率达93.8%。
1.2.3统计学方法
对于获取的定量资料,经双人核对录入,建立EXCEL电子表格数据库,逻辑检查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469名学生中,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分别为160人、152人、157人;A学校学生为78人,B学校学生为86人,C学校学生为100人,D学校学生为110人,E学校学生为95人;其中女生为245人(52.24%);以汉族学生(91.04%)和农村学生(98.51%)为主。
2.2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况
2.2.1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获悉程度
问及“您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回答者中,89.77%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除C校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比例为78%,其余院校比例均在8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一、初三年级听说过健康教育的学生所占比例均达到90%以上,而初二的学生所占比例略低为8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
选择网络、电视这一途径的学生人数最多为47.74%,其次依次为他人、书籍、其他。男、女生间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三学生中,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为58.74%,其次依次为初二、初一年级学生,各年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A、C、D、E学校的学生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人数比例均在45%以上,而B校学生选择这一途径的人数仅占26.19%,该学校学生选择他人的比例最多为51.19%,各学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3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及需求情况
绝大多数的被调查对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所了解,仅3.33%选择“完全不了解”。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的了解程度较高,74.35%能正确回答。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的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极少,仅占9.03%、8.79%、1.43%和6.18%。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很高,有97.01%的初中生选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3讨论
3.1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的总体状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主要为电视、网络;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等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而97.01%的学生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这一现象提示西宁市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需要引起当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3.2影响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状况的因素
3.2.1外在因素
3.2.1.1学校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各学校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关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不够深入[2],部分专业人才学历低、资格水平低、实践度低,不能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处于西部地区的青海省在教育方面与内地有一定差距[3]。学校教育观念陈旧,片面强调学生升学率,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督导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偏低。另外,学校之间也存在着教学力量的差异。A、B两所学校听说过心理健康的学生比例最高,B校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开展了心理课程,并经常进行心理方面的知识讲座。A校的教育水平在5所学校之中相对较高,学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也相对全面和优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强,能够自主通过网络、电视了解相关知识。
3.2.1.2社会因素
有研究显示,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极其低下[4]。环境因素越好,越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本次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水平低与我国农村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也有很大的关系[5]。其次,应试教育也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通常对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知识可能是其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偏远地区的学校会更加注重专业文化知识的教导,而忽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2.1.3家庭因素
处于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水平不高[6],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识,不了解也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以至于不能及时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能在孩子出现心理疾患时给予正确引导。
3.2.2个体因素
3.2.2.1性别
从性别来看,男女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相当,此结果与李美华[7]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这一阶段男女生所处环境基本相同,获取信息的途径,面临的问题也大致相同有关。
3.2.2.2年级
可能是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刚结束升学考试,而初三年级学生又要面临升学考试,因此,初一、初三年级学生比初二年级学生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初三年级通过电视、网络途径(学生获取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的学生比初一、初二年级的多,可能是由于初三年级学生接触网络、电视的时间更长。可以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大部分学生只能答对两个或三个,正确率不高,此与各年级学生缺乏正规的健康教育有关。
3.3建议
3.3.1学校方面
肖汉仕[8]认为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学校老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学校所采取的措施能够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现状。首先,学校要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应广泛多样,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等。教育学者吴澄波[9]提出语文教育是心理教育的最优化载体。其次,指导具有阅读能力的学生课外自学有关实用的心理指导读物。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渗透。
3.3.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更是影响巨大,因此父母理应肩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重视并加强与子女的有效沟通,对孩子的反常行为予以关注并提供真诚的帮助。为了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实施,学校可根据学生家长素质的现状,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推荐、发放科学而实用的心理指导读本,宣讲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确保能够顺利构建益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架桥铺路。
3.3.3社会环境
社会大环境也应营造出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通过播出公益广告、出版相关书籍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调查结果可知,电视、网络是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渠道加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开展途径等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作者:闫雪梅 马圆圆 郑玉花 吴丝丝 杜春燕 苏春香 刘天贶 杨晓玮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秋梅,孙文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8-12.
[2]马眸眸.新形势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2:21.
[3]席美云.青海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98.
[4]沈德立.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5):71-75.
[5]欧友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23.
[6]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88-95.
[7]李美华.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8-134.
篇6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各行各业中的从业人员心理亚健康问题普遍突出。在校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在面对学业、生活时也有较大压力,容易引起心理问题的发生。针对当前高职院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确实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体系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问题愈来愈重视,投入了相当的财力、物力,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许多问题也更加突出。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的情况不均衡,难以适应培养健康的高素质人才工作,对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仍然要加强力度。有些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旧不够重视,认为可有可无,没有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应有的地位。还有一些院校对新社会形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缺乏足够认识和研究,教育工作没有方向性,学习各项措施与心理健康教育脱节。总的来说,无论是制度设定,还是理论基础研究,或者是实践程度,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旧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的形势发展。只有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机会均等的竞争环境、融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学术氛围浓厚的人文道德环境,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大学生创新性思想的养成。
1 创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方向
江总书记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开展各项工作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就是要保证学生健康发展。随着当前社会发展,教育理念更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刻不容缓。
1.1 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这是由国家下发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承担着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任,往往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十分注重,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有所缺乏,使得学生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较差。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立足于心理素质之上的,心理素质的不完善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心理素质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
1.2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中极具分量的内容,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在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面临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日益增加,来自学业、事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普遍增大,由此而来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断增多,也给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心理健康教育是缩短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心理距离的一剂良方,使学生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受教育心态,能够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提供一个新的指导方向,有助于学校加深对各学生的认识和了解,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符合教育规律,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1.3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职阶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新的人生起点。这一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心理转型期,从学生角色逐步向社会角色转化,面临一系列问题、困惑、矛盾的困扰。这些问题虽然能够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大力开展适应青少年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能够接受好的教育,锻炼个人能力,增长才干,能够和谐处理个人人际关系,为日后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避免被社会淘汰。
1.4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
现在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并且亟需改进。第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认识不透彻。有的教师认为心理教育是万能的,片面的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并将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上的问题全部归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围内。有的教师则是将学生的各种问题全部归于学生个人的思想品德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第二,心理素质教育并没有专门课程的开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许多高职院校虽然成立了各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师资力量存在缺陷,没有专业性的教师指导工作,这直接制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三,在教育实践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针对确实患有心理疾病或者人格缺陷的学生,忽视了正常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把多数需要进行心理教育的学生排除在外,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范围缩小,受教育群体受到极大限制。第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完整的运行机制,仅仅依靠各院系的教师、辅导员参与其中,没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深入学生群体,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充分展现应有的效果。
2 关于创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探究
2.1 建立一种课内与课外、指导与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活动体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应该将理论联系学生实际,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上教学工作的日程。通过结合学生心理问题方面的具体案例进行教育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受教程度,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兴趣。课外教育是对课堂教育的补充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条件,例如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掌握自我调节的基本方法,加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需建立教育自助体系。高职院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阵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高度重视,定期举办相关的大型讲座,成立相关的组织或社团,创办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联系紧密的刊物。此外,还要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辅导体系。高职院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设立专业辅导中心,帮助学生规划发展前景,各院系设立学生发展辅导中心,积极构建校园内多层次化的专业心理咨询和教育服务。
2.2 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各级别联合的教育体制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将学校、院系、班级进行资源整合,构建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体制。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系统的心理素质辅导与培养,为确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专业化的辅导;院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讲解,为被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提供帮助,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则主要负责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宣传工作,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开展互帮互助工作。这种教育机制的建立将从制度上规范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切实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心理咨询服务。
2.3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交互作用的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校园的文化活动则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展现的平台。校园文化作为潜在的隐性课程而存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够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学习中升华认知,磨练意志,不断提高自我控制、发展的能力。只有将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才能有效、及时的遏制学生的过激行为,避免学生因心理问题对今后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3 结束语
当前,社会与教育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重视,并采取了诸多措施引导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还是时有发生。因此,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去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构建全面、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心理咨询 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确保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必备的心理素质。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如何让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良好应用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让心理咨询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齐头并进开展
我们在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之时,要重视心理咨询的实际应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分批次地对他们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积极打造心理咨询平台,获取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情况。我们在将心理咨询活动介入一线心理健康教育之时,还要注意互动工作,例如,我们可以带领共同研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内容,体验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维护其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工作,是让大学生与心理健康教育面对面交流,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最有效、最能够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印象深刻的活动。大学生毕竟涉世不深,他们对心理健康往往了解不够深刻,通过大学生亲自与心理健康师共同探讨种种困扰,深刻交流,打开心理郁结[1]。所以,让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肩并肩,直接深入到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对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将是十分奏效的,也是我们值得推广的。
二、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获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动态信息
对于心理素质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因为他们刚刚完成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知识学习,在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是不够的。
心理咨询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强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为目标。例如,在心理咨询之中,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测试,例如,让大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看其心理承受能力。当他们在面对一些意想不到冲突的时候,需要考验他们过硬的心理素质。若心理素质好,他们就会用冷静的心态、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化险为夷,化困境为有利优势,完成特定的任务。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适时地开展开来。重视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获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动态信息,我们在开展实际的心理健康教学之中,对症下药,增强心理教育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升,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为胜任今后的工作,做好充分地心理素质准备。
三、做好心理咨询活动开展,倾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反馈
对于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来说,要达成工作目标,就要强化与心理咨询的互动。比如,可以通过举办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的演讲比赛。心理咨询在准备演讲内容的时候,大量地搜索着相关资料,有意识地增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理解,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己以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碎片化”“只言片语”式的理解,一下子立体起来。不仅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精彩、富有趣味的一面,让大学生切身体味到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效果。对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落实,绝不是教师天天宣传说教就能够实现的,要听听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通过其参加心理咨询的平台,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对他们的一些不当理解或者理解上的偏差,加以引导和修正,这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增强了师生的全面互动,让本来凝重的交流环境,一下子活跃起来,激发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咨询活动的推波助澜下,良好地开展起来。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助推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毋庸置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在开展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之中,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我们要多组织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文娱活动,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参与活动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接受着心理健康影响,逐步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
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强化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落实,起着助推作用,与此同时,心理咨询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有效开展,也将相得益彰。例如,开展关于心理咨询工作相关的小品演出活动。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自娱自乐中,获得深刻地健康心理引导,增强心理健康素养程度,为大学生以后的就业、创业、深造等打好良好的心理基础,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干劲,培养出身心健康的社会需要的高等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佳利. 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2012(34).
篇8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2-0013-03
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使用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标志、特征和平台。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兴起,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工作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初步呼吁阶段。8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学者和机构开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研究,少数中小学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地,开始出现一些初露心理健康教育雏形的学校。
第二个阶段,推进、发展阶段。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学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科学管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发展起来,并涌现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第三个阶段,全面推广阶段。2002年,教育部制定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配置专职人员”。心理健康咨询室作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全国各地正在加快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步伐,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工作。
我国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一、心理咨询室功能与职责的研究
(一)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人们对于心理咨询室功能的认识引领着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发展方向。关于心理咨询室的功能研究,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王家祥和冷泽兵(2008)认为,心理咨询室一是学生生活指导设计的企划室;二是对学生个体进行指导的研究室;三是提供及保管情报的资料室;四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五是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卢骏(2002)提出心理室不仅只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帮助,还应对所有的学生开放。另外,宋宁(2006)认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应该承担着心理教育专业管理与心理咨询专业服务的功能。
心理咨询室建设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四类问题,严重影响着其功能的发挥。第一,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等原因,目前仍有一定数量的中小学没有建设心理咨询室。第二,部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存在着“形同虚设”的问题,心理咨询室的相关硬件设施配备完备,但缺少专业的心理教师,导致无法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第三,心理咨询室的低效问题,部分心理咨询室只提供心理咨询的服务,只对提出心理咨询的要求的学生进行心理帮助,而心理咨询室的大部分时间和资源都浪费了。第四,由于中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因此中学和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着差异,与中学相比小学更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方面小学比中学更为重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在从小学生变为中学生的角色转化中,可能会面临身心的不协调发展、认知冲突、人际关系不协调、学习压力过大等多方面心理问题,而中学不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将导致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解决,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心理咨询室的职责
中小学心理咨询室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只有充分履行其职责,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才能有效开展。丁彦华(2001)提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具有以下七大职责: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训练;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课题研究。
二、心理咨询室硬件投入的研究
(一)心理咨询室位置的选择
大多数学者认为,应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出发,心理咨询室应体现人性化设计和人文关怀。张富洪(2005)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具置最好选择图书资料室附近,避免与音乐室、体育场所以及校长室、教研室较近;二是要在咨询室门口张贴《来访者注意事项》,将保密承诺和咨询细则告知来访者,让来访者了解和放心;三是来访者的座位应避免朝向门窗方向,不应让学生与突然来访的外人照面,以增强私密性。
(二)心理咨询室设备的配备
一般而言,心理咨询室需要配备桌椅、沙发、图书、电脑、打印机、学生心理档案资料柜、心理测试工具、影碟机、咨询信箱、电话、录音机、沙盘游戏等。李道庆(2010)提出为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一般教师以及学生配备不同的心理书籍,并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心理健康专题阅览室,让学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得到帮助和启示。另外,心理阅览室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资料。
(三)心理咨询室区域的划分
关于心理咨询室的区域划分问题上,郭成(2006)提出了“组合模式论”,将心理咨询室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功能区域,具体划分为教师办公室、个体咨询室、团体活动室、心理宣泄室、沙盘游戏室、心理放松室、心理训练室,并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配置不同类型心理咨询室的组合模式,普通学校可配置个体咨询室和教师办公室,中心校和实验校可配置个体咨询室、办公室和团体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可配置个体咨询室、办公室、团体咨询室和其他功能室。
三、心理咨询室软件投入的研究
(一)心理咨询室名称的选择
目前中小学心理咨询机构的称谓颇多,除了心理咨询室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称谓。耿柳娜(2006)认为,第一类是专业色彩较浓,如“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站”等。这类称谓带有一种“挂号看病”的味道。由于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有限,对心理咨询的涵义和范畴理解不清晰,因而存在对心理咨询的抵触心理。另一类称谓轻松灵活,如“心情驿站”“阳光心理屋”“心理空间”“心理聊天室”等,这类称谓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既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特色,又显得亲切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
(二)心理咨询室环境的布置
王家祥、冷泽兵(2008)认为咨询室的布置要体现以下四点。第一,温馨。咨询室面积一般不宜过大,屋内的布置要以浅色调为主,还可在醒目的位置写一些温馨话语。第二,宣传。可以在墙上挂有“心理咨询人员工作守则”“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等宣传材料,加深来访者的了解。第三,隐密。在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时,要避免外界探视、聆听。第四,宁静。咨询室的整体氛围要宁静,不应布置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物件。
(三)心理咨询室人员的配备
张日昇和黄大庆(2005)提出中小学心理咨询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心理发展的理论知识;二是在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方面受过系统的训练;三是在心理测量方面受过系统的训练;四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关于心理咨询教师资格,徐光兴(2000)提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经验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必备条件,具体有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大学毕业后有两年以上学校心理辅导专职工作经验;二是在两年工作期间受过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三是必须有至少两篇正规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在权威性刊物上发表。
关于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配备的现状研究,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存在着科任教师、教务教师等担任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员担任,中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如果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可能会带来终身的不利影响。由非专业人员担任心理咨询老师不但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可能会起反作用。
四、心理咨询室相关制度建设的研究
(一)心理档案制度的建设
张日昇和黄大庆(2005)建议,档案资料应该在咨询中心由专人进行管理,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得擅自带走、抄录和复印等,以免泄露。若要整理出版、或研究报告,或在大众传媒上使用某些数据、案例等,须征得学生本人的同意。
(二)心理咨询室日常工作制度的建设
学校心理咨询室可根据学生数量、经费状况和学校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一周的开放天数、次数以及每天开放的时间段,并形成一个固定的、长期不变的时间制度。在具体的实践中,一般中小学应该配有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两名,并制定咨询室时间制度。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常设机构,心理咨询室的一个常规工作就是为学生、教师和家长完成预约和解惑答疑。因此,在咨询室开放时,值班人员必不可少。
(三)心理咨询室评估制度的建设
学校应该建立起心理咨询室的性质、职能、功能、辅导原则、工作时间、相关管理方式等一系列评估的指标,并对心理咨询室定期进行评估,一般为每周一次,由有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带领咨询室全体成员进行,提高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工作效能。
五、心理咨询室使用情况的现状研究
随着中小学生心理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多具体问题。杨忠健(2007)对北京市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大部分小学心理教师都是兼职,不具备心理咨询资格,咨询不专业、不规范;在心理咨询室的效率问题方面,存在着对咨询室功能定位不准、有偏差等问题,在建设中功能划分过于求全,造成使用不充分的设施出现浪费等情况。张玉堂等人(2011)对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使用情况作了调研分析,以兰州市七所重点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在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使用方面为例,28.6%的学校心理咨询室的面积只占10平方米以内,57.1%的学校心理咨询室的面积只有10~30平方米,还有14.3%的学校没有建立心理咨询室;从心理咨询室的开放时间来看,有57.1%的学校根本不向学生开放,或者某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心理咨询室。在心理咨询室的硬件建设方面,28.6%的学校没有配备电脑,57.1%的学校没有可使用的心理测评工具。
六、已有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化、细化,我国学者逐渐重视心理健康咨询室建设的探索,也获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但较多集中在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名称选择、位置选择、环境布置、设备配备、人员配备等问题上,往往忽略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特殊性研究,需要弄清楚和反思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中小学心理咨询室与社会心理咨询室的异同问题,中小学心理咨询面向的是发展中的学生,咨询的内容大多集中在学习压力、人际交往、认知冲突等问题上,而社会心理咨询面向的是社会中的成人,咨询的内容是工作压力、情感困境等问题,心理咨询的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
第二,中小学心理咨询室与大学心理咨询室的异同问题,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功能在于利用心理理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而大学心理咨询室则是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专业优势进行心理理论研究。另外,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心理状况缺乏自我认知,难以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心理帮助,而大学生的身心成熟,能较快较好地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主动向心理咨询教师发出求助信号,有利于心理咨询教师提供正确处理和帮助。
第三,中小学心理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异同问题,中小学心理教育要与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等相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特色在于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总之,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起步较晚,而现实中的问题又十分复杂,因此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实践中的问题,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或者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才能不断向真理靠近。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基础教育重点规划课题“区域性教师行动研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08-10-001。
参考文献:
[1]张玉堂,郑雪燕、秦积翠.七所重点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和使用情况分析[J].校园心理,2011,9(4).
[2]杨忠健.北京市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情况调研[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21).
[3]张日昇,黄大庆.在中学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几点思考[J].河北教育,2005,(14).
[4]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在学校教学中,心理健康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高中时期,是青少年向成人转变的关键时期,高中生往往要在这个时期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心理上的成熟也使高中生变得矛盾和偏激,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1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1.1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心理专家针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过很多调查,结果表明:有20%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针对调查过程及最后的结果,专家总结出,影响这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影响、与人交往、自我心理问题以及性心理。这些因素影响着每一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少数高中生无法抵御这些因素的侵蚀,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1]。
1.2随着年龄增长心理问题愈发突出:高中生随着年龄增长,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不同的,总体来说是呈上升的趋势。高一学生初入校园,对新的环境不适应、不能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对学习目标产生迷茫等,很多都是因为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大部分学生都会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调整过来。如果将高一的这些问题带到高二阶段中,问题就会相对复杂。高二学习负担加大、价值观开始形成、可能出现的“早恋”、家庭关系不和睦等问题很可能会在这一阶段引发不良的心理状态。高三阶段是高中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时期,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很可能诱发各种心理障碍,高三学生往往会受到家庭、学校和自身的三方面压力,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可能会造成不可预期的心理问题。
2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心理健康的课堂教育效率低:当前高中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完善,学校对于心理健康课程得不到普遍重视,缺乏一个完整的教学构架,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滞后,教授的课程内容无法做到及时更新。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也渐渐地失去信心,将心理健康课程当做无所谓的课程,不认真听讲或者利用心理健康课程的时间学习其他的课程。这些都在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使课堂效率无法得到提升。
2.2高中校园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当前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一直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的高水平教师,专业教师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工作无法进行,面对问题无法合理地解决,工作中无法提升效率。当前在高中校园中,担任心理教育课程教师职务的教师,多数是其他专业的教师,这使得教师在面对学生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类疑问无法科学、详细地给出解答,这直接导致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有效地开展。
2.3学校资源配置不足:一直以来,高中校园都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其他方面投入相对较少。学校中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常只是形式主义,一些心理健康机构缺乏专业的人士进行管理,导致教育工作无法认真地在校园中贯彻下去。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较晚,区域间的资源分配极不平均,发展较好的地区已经拥有足够的资源,但是在一些村镇的学校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套设施极度匮乏,甚至连体系都无法建立起来,这直接导致了村镇高中生在面临心理问题时无法有效地得到解决,因而产生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学校资源的配置不足及不合理,是导致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切实有效发展的重要原因[2]。
3应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建议
3.1增加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提升课堂效率:学校应该充分地利用自身的资源,建立起来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同时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对高中生良好情绪的培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要只是在课堂上将各种理论教授给学生,教师应该对学生体现出来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沟通,更多地去了解学生,通过沟通将心理健康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
3.2增强教师专业素质教育:面对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师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生容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一个优秀的引导者,对于高中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一方面应该着重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人才,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应该对现有的心理课程教师进行专业的课程培训,提升专业素养,使现有的教师更有效地去完成当前的工作。专业知识、教育水平、教育素养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新时代下的高中校园一定要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3]。
3.3完善各地区学校资源配置:首先,应当提高高中校园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增加对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建设,要改变形式主义的教育体系,在校园中认真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建设校园心理健康机构,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加对村镇高中的资源投入,帮助村镇地区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起来,促进各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使资源配置合理化。
4结语
面对当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当引起校园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值得每一个人去深思,特别是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高中生,我们更加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本文根据对我国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能够有效地解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作者:徐艺歌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丽梅.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J].才智,2015,13(11):197.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建议 思考
教育部于2001 年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和关键任务, 在普通高校开展正规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院作为甘肃首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职院校,于2004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
一、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与定性不准确
笔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定位问题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我国学者王国维的主张,认为心理健康是智育、德育、美育的上位概念,它包括了智育、德育、美育;第二种观点是心理健康教育是实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分项,是现行德、智、体、美、劳之外的又一重要教育方面;第三种是心理健康是广义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将视为学校德育的一条途径、一种补充。目前还没有一种比较明确的、能够达到共识的观点。
目前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教育目标,即补救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我国最早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从心理咨询入手,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困惑。但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教育改革,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其基本目标是知道全体学生积极适应,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不止是针对少数学生的补救性教育,而主要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和人格健全完善服务。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无序化倾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课, 具体表现在“ 四无” 现象, 即无教材、无课时保证、无后续作业、无效果评估, 心理辅导课如同虚设, 效果难有保证。无教材是指学生手中无教材, 一些授课教师认为“ 心理健康”课若受课本的制约, 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将受到各种限制, 学生的负担将又增加, 认为学生不需要教材, 尽管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已编著了很优秀的教材, 但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无课时保证, 是指一些学校和教师由于对这门课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常常因有事就不上课, 让学生自习看课本,或者让位给班主任或其他学科的教师。因此, 学生也就更不重视这门课, 认为可有可无。无后续作业, 是指教师只重视课堂朽分钟的教学安排, 而对学生课后心理知识的运用, 课后心理品质的行为训练不作要求。无评估, 是指许多学校由于不懂得怎样评估, 或没有什么部门要求进行评估, 因此是“ 只做不估” 。
3.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存在不良倾向
实践中主要存在五种不良倾向: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即片面强调心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运用的指导。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即将学生看作是病人,过于重视心理治疗技术,过于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立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学生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倾向,如过多依赖于心理测验;教育对象上多选择中学生而忽视小学生和大学生;教育内容上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职业心理;偏重心理咨询,轻视心理辅导,偏重学生个体,忽视学生群体等。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这在中小学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与思考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应体现独特性
在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不同于那些专业性的自然科学课程,由教师给学生传达理论知识来达到课程目的,而是帮助学生解决在人生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挖掘个人潜能,提高个人品全面协调发展,为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课程。通过课程发展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而这种特质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昂面所追求的目标。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学生本位活动性课堂模式
学生本位的模式是源于人本主义思想,其主要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学习和活动的中心位置,学生始终以主题活动者的身份出现,通过体验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这要求课程中必须提供丰富的自我实现的机会,通过给与学习者机会来实现愿望。
3.高职院校应建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理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是一个动态性多维度评估体系。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前提,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淡化同学之间的评比,协助学生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 在比较中客观地评价自己、了解自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对学生心灵的一门课程, 其考核方式与其他课程一定要有所区别,它不应只是知识考查,更应注重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灵感悟。
4.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三年的阶段
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一般介于18岁至2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正处于少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我们要抓住转型时期这个关键时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扫清障碍。我们认为高职三年不同的年级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大一课程重点在于心理调适、自我管理、学习方法适应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大二着重于心理素质拓展,重点在于学习成才、情绪调节、交友恋爱方面。大三重点在于职业心理学教育,求职择业方面做好生涯规划。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和必要途径,我们只有不断努力不断改进,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人格要求,也才能完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使命。
参考文献:
- 上一篇:近年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 下一篇:环境污染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