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项目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项目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项目发展

篇1

关键词:惠农项目;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026-02

一、发展特色经济,状大农业势力

当前,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处在农业的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的“十字路口”。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因地制宜,以特色经济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本地区的地理优势,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全面发展。

(一)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1.项目完成情况。该项目在鲁沙尔镇下重台村种植无公害西兰花550亩;拦隆口镇班仲营村种植无公害娃娃菜500亩;李家山镇崖头村种植无公害双孢菇、鸡腿菇、金针菇等食用菌250亩。

2.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财政投资13万元,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购买优质蔬菜种子、食用菌种子、蔬菜专用肥等。其中,购买蔬菜种子支出5.5万元,购买食用菌种子支出2.5万元,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支出5万元。

3.项目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年生产无公害优质蔬菜327万公斤,按均 1.6 元/公斤计算,产值达523.2万元。生产食用菌62.5万公斤,按均8元/公斤计算,产值达5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通过无公害种植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可充分发挥当地气候、环境等资源优势,并使当地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二)蔬菜种子繁育项目

1.项目完成情况。在田家寨镇马场沟村培育甜脆豆及豆苗菜40亩;拦隆口镇上营村培育冬萝卜40亩。

2.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财政投资8万元,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原种购置补贴、田间管理、取杂费用等。其中,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支出6.2万元,田间管理、取杂费用支出1.8万元。

3.项目经济效益。项目完成后,繁育甜脆豆、冬萝卜种子8 000公斤,可供应4 000亩的生产用种。种子价格以平均每公斤40元计算,可实现产值32万元,纯收入可达26万元。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湟中县特色蔬菜良种的供应能力,促进了蔬菜种植的良种化程度。

(三)科技示范户建设项目

1.项目完成情况。该项目主要在全县蔬菜生产基地村中选定科技示范户520户,其中,温棚蔬菜、花卉生产示范户400户,主要分布在多巴镇韦家庄村120户、小寨村40户、黑嘴村20户,拦隆口镇班仲营村80 户、上鲁尔村50户、下鲁尔村50户、双寨40户;露地蔬菜生产示范户120户,分布在共和镇上直沟村和苏尔吉村各60户。

2.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财政资金26万元,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种子、地膜、肥料、喷雾器等农业生产资料。其中,购买种子支出2.1万元,购买地膜支出3.9万元,购买蔬菜专用肥支出11.7万元、冲施肥支出5.2万元,购买喷雾器支出3.1万元。

3.项目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科技示范户真正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辐射效果良好。在技术指导员的指导和帮助下,科技示范户掀起了学技术、用技术的,绝大多数科技示范户搞好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示范样板,给周边农户提供了一个学习观摩的场所。以多巴镇韦家庄科技示范户吴世德为例,他经营的4栋温棚年收入达4.22万元,平均每栋温室收入10 550元,温室蔬菜生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98%以上。同村吴生福经营的4栋温棚年收入达2.1万元,温棚蔬菜生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95%。蔬菜生产已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

为了让农业科技更快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加快农民群众科技兴农、科学致富的步伐,农业主管部门积极和相关部门协调,加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乡镇机构综合改革后,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由乡镇政府管理,乡镇一级政府设置了专门的农业科技指导员岗位,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县农业主管部门在人员调配、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理顺了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关系,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提高县乡两级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积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参加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不断更新他们的业务知识,及时适应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有15个乡镇,393个行政村。其基本经济特征是:一是人口多耕地少。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全县现有人口48万,其中农村人口约42万,城镇人口约6万。总农户9.74万户。耕地56 446公顷,农村人均耕地0.13公顷。海拔2 225米~4 488米之间。年平均气温4.8°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1℃~1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14℃。年平均日照2 68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9%,年降水量600毫米。川水、公路沿线地区农业基础较好,乡镇工业也比较发达,经济发展较快,高位浅山及脑山地区农业设施较差,靠天吃饭,经济发展较慢。

湟中县浅山及脑山地区面积居多,不利于大面积机械化作业,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难以形成大面积规模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县政府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川水地区和浅脑山地区不同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实力,通过积极努力,及时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适当加大了产量高,市场行情好的油菜、蚕豆、蔬菜、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了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随着全国经济形势和农民思想的改变,近年来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青年农民外出打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总体上看,农业效益仍然比较低下,所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就显得非常必要。近几年,随着人工工资的提高,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使农业发展的空间更大,政府应鼓励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市场潜力较大的经济作物。另外,相关部还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大量发展蔬菜大棚,有效解决了全县的蔬菜供给问题,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丰富了广大群众的餐桌。

三、多方并举,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篇2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贷款产品;研发

市场竞争、客户需求以及内外环境变化,迫切需要农村信用社加快业务战略转型。而转型的关键是信贷产品创新。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创新信贷产品关系到农村信用社市场的拓展和业务战略转型能否有效实现。本文以湖北农村信用社为个案,对信贷产品研发进行了剖析,认为当前农村信用社的产品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突破产品研发瓶颈,应完善信贷产品研发机制,多渠道、立体式开发信贷产品,以此推动农村信用社业务战略顺利转型。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研发处于初级阶段

近几年,为加大信贷资金运营力度,有效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先后完善和开发了大量信贷产品,目前通用型信贷产品已达22种,其中个人类贷款品种有12个,公司类贷款品种有10个,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拓展业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现有的信贷产品结构、研发动机看,农村信用社当前信贷产品研发处于初级阶段。

(一)产品结构呈四多四少非均衡状态

一是可得性信贷产品多,便利性信贷产品少。在22种信贷产品中,便利性信贷产品有2种,分别为个体工商户循环抵押贷款、流动资金循环贷款,这2种产品创新的主要动机在于方便客户。其余20种属可得性信贷产品,主要在担保方式和客户对象方面进行了创新,研发动机为客户必须达到什么条件、符合什么标准才能得到贷款。二是生产类信贷产品多,消费类信贷产品少。从贷款用途上来看,消费类的信贷产品主要有住房按揭贷款、生源地住学贷款、工资人员信用贷款、个人存单质押贷款等4种,其余18种都属生产类贷款,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流动资金循环贷款。三是内部资产担保产品多,外部风险缓释性产品少。担保类信贷产品研发主要有两个方向:内部资产担保创新和外部风险缓释担保创新。目前,湖北农村信用社共有担保类信贷产品20种,其中内部资产担保产品主要有15种,这类产品研发的主要途径是扩大接受企业“担保”资产的种类,即原来不接受的抵、质押物通过产品创新变的能够接受,如应收帐款质押贷款、仓储质押贷款等。其余5种如农户小额担保贷款、农村专业组织成员联保贷款、个体工商户保证贷款、商户联保贷款、个人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等属外部风险缓释性信贷产品,这类产品主要特点是借款人出现贷款偿还风险时,由担保者(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相关自然人)承担全部还贷责任,将风险进行转移。四是担保类信贷产品多,信用类信贷产品少。22种信贷产品中,基于借款人信誉而设计的贷款产品主要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其余21种除委托贷款外都属于担保类贷款。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研发与先进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为比较分析农村信用社与先进银行产品研发之间的差距,笔者对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天津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部分外资银行网站所公布的信贷产品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分析比较,农村信用社与先进银行相比主要存在以下差距。

一是产品总量远远落后于先进银行。以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为参照标准,湖北农村信用社22个通用类贷款产品分别比以上三个商业银行少44种、31种、28种。其中农户类贷款,湖北农村信用社有4种,比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少8种;公司类贷款,湖北农村信用社有10种,分别比以上三个商业银行少31种、20种、25种。

二是产品技术含量低,易被模仿。与以上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容易被模仿,个性不突出,缺乏竞争优势。如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部分地区推出的惠农卡业务、中小企业联保贷款业务、商户联保贷款业务是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翻版,并凭借其网络技术、人才优势对这些产品赋予了新的功能。而这些新功能诸如惠农卡的循环透支功能、自助代缴费功能、借贷合一功能等,目前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还无法实现。

三是产品研发动机上的差距。与外资银行相比,不论以上4家国内的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在产品开发方面存在的差距较为明显:研发动机明显表现为数量扩张型和体系完善型,注重巩固和争夺市场份额,而非创造利润;产品研发以移植模仿为主,自主创新数量较少,多数新推产品以名词创新和组合式创新居多,同质性程度较高;大部分产品并非针对目标客户设计,只是“攀比”思想产物,无法形成有效规模[1]。

四是产品研发缺乏系统性。通常一个完整的信贷产品研发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了解客户需求—产品设计和酝酿—产品成型及包装—产品定价—产品测试—产品绩效评估—产品推广和分销—产品开发的后续管理。由于当前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创新多为模仿型,产品多数为直接设计、试点之后就直接进入推广使用,其它环节基本被忽略掉了,至于产品如何定价、是否有竞争优势、研发的动机是为了巩固现有客户还是拓展新客户、产品的绩效如何评估、产品通过什么样的分销渠道推向市场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导致部分信贷产品推向市场后应用率较低或绩效不理想。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研发的瓶颈制约

(一)产品研发理念落后

通过分析比较以上几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信贷产品创新的经营理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产品创新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为客户提供更大的便利或增值服务中实现“双赢”。如渣打银行的“活利贷”住房按揭贷款产品,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借款人可以将闲置资金存入还款账户,自动按日抵扣计息本金,只对剩余部分本金计息,一方面可以帮助借款人节约贷款利息;另一方面还可以缩短借款期限。而农村信用社的许多产品创新主要以自我为中心,即从如何防控风险、获取自身利润最大化为动机,导致部分产品流程设计复杂、定价过高,不具有市场竞争力或有名无市。

(二)产品创新基础薄弱

一是网络信息技术支撑不够。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具有个性的信贷产品是当前先进商业银行通行的做法。如农业银行个人自助循环贷款,其主要特点就是借款人在授信额度内,可通过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等渠道自助办理借款和还款业务。受网络开发滞后因素影响,目前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还没有开办自助贷款业务。二是缺乏专门的研发组织。信贷产品创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如前所述通常包含8个环节,有些环节仅靠信贷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如产品风险定价、运行绩效评价、新产品的宣传、网络技术支持等需要其它部门配合支持。先进商业银行均成立了专门的产品研发中心,加强对新产品创新组织的领导和协调,而目前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大部分联社都没有成立产品研发中心。三是产品创新的信用媒介不完善。相对农村信用社,先进商业银行尤其外资银行信贷产品创新最大的便利是有广泛和成熟的信用中介市场,如股票、债券、期货、票据、保险、担保、外汇市场等,这些市场为其开发具有多功能、个性化的信贷产品和防控风险提供了良好的信用媒介。如部分先进商业银行通常将结构性贷款与掉期交易相结合,可以有效规避产品的汇率变动风险,增加了产品的吸引力。而这些市场在农村来说大部分都还没有建立,农村信用社利用新型金融工具创新信贷产品的空间受到制约。

(三)传统产品路径依赖阻碍了新产品的推广

路径依赖是指某一制度一旦被采用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制度所取代或影响其它更优制度的应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由于不要抵押,放贷手续相对其它贷款品种简单,深受广大农民和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青睐,在农村信用社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受这种制度影响,许多信贷员只要一放款,就首先想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来解决一切贷款问题,甚至个别农村信用社出现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大额抵押贷款用多笔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来解决的怪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了贷款安全,而且阻碍了其它新产品的应用。

(四)产品创新机制需要完善

一是客户经理无收集客户需求的动力。客户经理是最贴近市场和客户的,一般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客户需求变化。但当前农村信用社客户经理的主要任务是营销产品,产品卖完了,就得到奖励,至于客户满不满意,还有什么新的需求,既不考核,也不奖励,客户经理自然不会关心。二是客户需求的传递渠道不畅通。如果客户经理收集到客户需求,通过什么渠道,送达到哪个部门既没规定也不清楚,造成上级联社不能及时跟随信贷市场需求变化研发新产品。三是产品需求无整合。前台营销部门是独立的,需求也是独立提出的,没有部门承担需求整合的任务,也没有人承担需求评估的职责。没有一支客户需求的调研研发队伍,新产品开发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更新产品创新理念

一是坚持以增加客户价值为中心。客户是银行业的生存之本。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中,先进银行经历了客户至上、客户第一、客户满意、增加客户价值四个发展阶段。增加客户价值阶段是目前最先进的理念,是指通过向客户提品和服务项目,使客户价值增加,让客户享受增值服务,体会到物超所值。如农村信用社可以为优质客户提供免费的财务咨询和投资理财建议等,尽管这些业务单元不能带来盈利,但可能带来有利可图的业务。二是坚持以利润为中心。即一个新产品的推出不仅是为了增加产品数量,完善产品体系,扩张业务规模,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加利润。所以每个新产品的推出,必须从调查设计、产品宣传分销、运营效果、风险控制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加强研发成本和风险成本控制。一方面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提高产品的创利水平。

(二)加强产品创新基础制度建设

一是建立创新组织机构。业务规模较大的单位可以设置产品研发中心(委员会),负责新产品的开发、宣传、维护,人员组成主要来源于信贷、财务、网络中心、风险控制等部门;二是建立部门内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度,明确产品创新研发、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将具体要求详细划分到每一个岗位;三是建立内部创新激励机制,使每一个员工充分发挥才智,为业务创新工作做出更大贡献;四是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

(三)引入有效的市场营销机制

一是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获取充分准确的市场信息。二是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合理确定目标客户。市场细分的过程就是发现潜在客户特征的过程,通过市场细分,寻找现有的使用者,归纳他们的共同特点,然后寻找有相似特征的消费群,这些消费群即是潜在使用者。三是准确把握市场机会,推出全新金融产品。如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营销要与各地区房地产交易中心加强联系,利用房地产展销会等主题开展营销。四是收集反馈市场信息,不断调整营销战略。基层网点要积极收集客户需求信息,包括对新的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对已有产品与服务的改进意见等,这些信息经汇总后传导至业务创新部门,经过筛选、分类、分析、整理、汇总后,供决策部门作为决策的依据。五是完善产品定价机制。改善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一浮到顶和基准利率简单加成的作法,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和市场竞争战略需要,在成本可控制的前提下,分别采取撇脂价、溢价、市场价、挑战价、攻击价等定价策略。五是加强对新产品的宣传、推广、监控和完善,切实提高新产品的利用率[2]。

(四)拓宽产品创新思路

一是来源于客户,即客户要求办理某种业务而现有的产品与服务不能满足其需求,一线营销人员要将客户的具体要求反映给业务主管部门,该职能部门以客户需求为基础开始研发,这种机制被称为“客户推动型”(CUSTOMER-DRIVEN);二是来源于竞争对手,即竞争对手在市场上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并取得了市场上一定的接受度,在竞争对手产品和服务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进一步优化,设计更为完善更具有吸引力的新产品,这种机制被称为“竞争者推动型”(COMPETITOR-DRIVEN);三是来源于市场,即从市场状况、政策背景和宏观环境的变化为契机推出适宜的新产品和新服务,这种机制被称为“市场主导型”(MARKET-ORIENTED)。如2009年以来,国家推出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小型农机具下乡等活动,这为农村信用社开发消费信贷产品提供了政策机遇,农村信用社要在充分调查和风险控制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应的信贷产品,并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丰富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五)多渠道加强功能性产品供给

一是加强便利性信贷产品研发力度。通过对信贷产品的期限、还款方式、是否要抵押物、办贷程序等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研发出更多便利性的产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开办信用卡业务、自助贷款业务、大额信用贷款业务等。二是加大风险转移性信贷产品研发力度,拓宽财产担保范围。对财务报表资产项目下的所有项目都可以列入财产抵押担保范围,针对不同资产项目特点,研发出更多符合农村信用社实际的信贷产品来,如有价单证、应收帐款、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类的质押贷款,在建工程、机械设备、固定资产、存货类的抵押贷款、项目融资贷款等。三是加大风险外部缓释性信贷产品研发力度。加强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合作,研发风险转嫁型或风险外界缓释性产品,将风险进行转嫁,如担保贷款、银团贷款、债权转股权贷款等。四是加大区域性信贷产品研发力度。区域性信贷产品的开发应立足于各地农业的自然优势和融资需求特点,做到宜大则大,宜小则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相关的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旅游业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深化,乡村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式旅游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这一系列的旅游方式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另一方面极大改善了人们日常休闲的生活方式。

一、乡村旅游系列发展与农业生产系统间的关系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农业系统的多元化。乡村旅游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方式。将农业,农民以及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农民可以直接参与旅游产品生产,不仅为农村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而且使农民从旅游业中获得一系列利益。(2)有利于促进相关城乡之间的交流协作。通过双方之间的相互交往,不仅能改善农民的思想观念,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乡村的一系列服务意识和质量。(3)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一方面促进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义,一方面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促进农村三大效益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得到深化,其中的加工工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的,最终实现产、供销一整套系统服务,真正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推进,让乡村农业得到一系列综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乡村带来了一系列旅游者,也带来了旅游者的一系列购物需求。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另一方面也为乡村的农副产品带来一系列的广阔市场。(5)对乡村旅游的进行一系列开发建设,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对于旅游业来讲,它具有各种行业综合性的特点,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人力,物力,财力的流动,促进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加速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扩展,促进乡村城镇化的发展。(6)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恢复和保护。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日益交流,在时代的大浪潮中,具有相对传统韵味的民俗文化有些已经被高速发展的时代淘汰了,在此情形下,有许多具有地域特色乃至民族特色的文化都被时代新潮流给消灭了,针对这种现状,需要加大乡村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保护工作。(7)对农村资金状况的分析,现代农业技术传播。乡村旅游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利用当地民俗以及相应自然条件良好的环境,文化范围等开展的,它有一系列特点,其见效快,投资少的特点越来越得到经济发展的亲睐,并且随着乡村市场的逐渐被挖掘,外部资金的不断深入,当地农民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系列优势。

二、乡村旅游与农业的联系

(1)乡村旅游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农业的生产活动的基础是乡村旅游,依靠农村的优秀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使旅游业与农业极好的联系在一起,发挥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功能的结合。(2)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初步关系。农业是乡村地区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它是最重要的产业,农业的发展质量直接决定乡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着农业的发展,与乡村旅游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样有利于乡村旅游。(3)多旅游产品的资源组合配置。基于自然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在不同地域的乡村地区其乡村农业生态文化风格是不同的,并且由于这个旅游资源景观的多样性,才使满足不同游客的实际需要具有了可能性,乡村旅游包括一系列的功能活动。

三、农业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

(1)乡村旅游的具体规划。对于乡村旅游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该地区旅游总体的发展局势,进行系统合理的统筹安排,构建一整套城乡一体化旅游网络。在这种前提下,还要考虑生态环境与市场条件、以及其发展潜力方面等的因素,让乡村旅游规划和农业发展之间统筹结合,通过一系列的协同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的综合效益。(2)保持乡村文化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当地居民意识到一系列问题,不仅提升了原有的乡村景观意象,同时对于文化意象内涵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3)积极进行系列社区参与,促进农民收入提升,实现双赢。农民、农业、乡村旅游者三者是不矛盾的,随着经济形式的深化,三者之间实现了高度结合,提高乡村产业的生态化,有利于产业的多功能化,有利于新型产业的推进,能够增加居民的收入,而且有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广大农民的利益。使乡村经济进行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的综合效益。

参 考 文 献

篇4

关键词:西部;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26-02

地处西部的贵州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发展缓慢,要实现农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当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都要求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Q村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Q村是省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村,辖10个村民组,1 956人,现有耕地2 490亩(其中,水田930亩),2家企业在该村生产。村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水、电、路、闭路电视全面贯通。在国家建设新农村和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政策支持下,该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结合该村实地调查和走访观察,对该村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村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与示范项目的可持续性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从个案微观的角度研究如何培养、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该村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是农业低水平、粗放型生产。作为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山区,农业生产依然采用传统的父传子农业生产技术,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产量。一些不适宜种植的山顶、山坡、瘠薄地依然在耕种,土地生产率低,精细型农业只占极少部分。农户笑称庄稼比山高,该村所有山头全部开垦完毕;部分农户种植面积过大,单产低。如该村六组的马某某,60多岁,土地约1.2公顷,玉米亩产量仅仅500多斤,这种现象在该村其他组也有出现,甚至有农户认为,“我的土多,浪费点无所谓”。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机耕道少,没能通达田间地头;全村约30%土地依靠牛犁,90%以上田土依靠人工种植、收获。农业生产组织停留在传统的一家一户生产阶段,土地流转较少,一般是在近亲间承包。

二是农业生产滞后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6.84公里的环村路连接全村10个组,户户连通水泥路,4.8公里的排水渠和防洪大沟修建完毕,闭路电视全面贯通。新修的环村路吸引了无数商贩到该村收购农产品,商品流通加快,给全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该村商品经济意识仍然不够发达,约40%农户农业生产停留在自给自足阶段,尚未形成强大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市场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水平低。

三是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后劲乏力。经过几年的发展,Q村社会事业有了较大进步,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等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新农村建设进入由温饱到小康、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村集体领导建设新农村的能力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村民主管理、文化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有待加强。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农户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较高,但一般是被动参加实施,在项目设计、实施尤其是评价成效方面,农民的参与度不够高。随着劳动力的外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的培训工作需要加紧进行。

2.农业资源利用不尽合理、环保工作有待强化

农业资源好坏是制约农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约束因素。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由于该村土地贫瘠,大量荒地和不宜耕种的土地都被开发殆尽,容易造成土壤和土地肥分流失。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家肥使用较少,致使土地更加贫瘠,有机质减少,影响土地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化肥施用方式不合理,有约10%的地块化肥撒在土层表面,容易造成肥料流失、利用率低。

3.示范项目配套措施不够,效应持续性有待加强

项目建设示范带动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一个首选路径,然而,一个项目的成功除了项目本身外还需要长期的技术支撑、市场开发、经营管理,需要基层政府和市场经营主体及老百姓的支持配合等各方面服务支持措施,从项目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方面尚有很大欠缺。

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对该村经济发展倾注了大量精力,把生产发展作为该村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般项目一两年就结束了,时间短,百姓难以扎实掌握相应技术。引进公司和百姓没能形成稳定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往往导致公司违约或者百姓违约,导致双输局面。该村曾经发生几次引进外来公司发展蔬菜、食用菌等,然而因种种原因,老板一撤走,导致老百姓利益受损失,影响了老百姓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实施项目时的一些承诺难以兑现,引进的项目多,成效不大,引起老百姓和基层政府的关系不和谐,破坏了基层政府的形象。

二、从Q村所发现问题引发的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1.建立并应用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

西部地区在中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该地区的生产发展应该更加注重生态功能,不能仅仅着眼于一时一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的,政府的行为和舆论导向对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效应极其显著。定性地宏观上或者原则上强调生产如何发展是难以有效地引导当地政府的行为,可以通过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纳入基层政府的考核目标,作为实施绿色GDP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真正用于村级指导新农村建设实践。可以考虑在一定地区采用此类考核办法进行试验,待成功后向更大的地方进行推广。

2.发挥科技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主导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符合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而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见效快,农民容易接受,这也是后发地区赶超发达地区的一个有效途径。

应用现代科技不仅仅是引进优良品种、科学规范化种植、养殖,更要在科学规范种植养殖中引入现展理念,用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改变传统的不合理的种植方式,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型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打下基础。

新农村建设必须尽快形成主导产业。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组织化水平,由地区级或县级政府统一规划,围绕当地(镇、县或市)现有基础,利用光、热、水和污染少等方面的优势,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加快发展优质、无公害、绿色、安全的特色农产品,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一村或几村出一品,更大些的区域合在一起又能构成更大的主导产品,在主导产品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化进程,形成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严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合理打造主导产业。西部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路:一是发展循环农业,走种植到养殖、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资源化处理回归农田的循环经济道路。二是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旅游业。贵州很多地方农村依然保持别具特色的农业原始风貌、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既宣传当地景观、发展经济,又不破坏资源环境。

3.加快培养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能力建设。一是加强村组织的能力建设。当前新农村建设暂时缺乏有效的领头人物或组织,因而村组织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首要选择,承担了大部分新农村建设任务;但西部地区村组织一般集体经济实力弱,没有行政权能,为百姓提供公共服务的实力低下。当前重点是提高村组织的发展生产、民主管理和应对市场经济等方面的能力,除了传统的村寨能人担任村主任(支书)外,可以考虑由乡镇政府或科技人员下派挂职村主任、支书或科技二把手,由他们来推动新农村建设。二是基层政府的能力建设,主要是基层乡镇和县级政府引领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包括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市场、公共产品供给、农业社会化服务、保持农村公平等方面的能力。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原始启动力量,是原发性、第一位的动力,而政府的引导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制定严格的考核体系,对相关人员的新农村建设绩效加以考核。建立政府人员可进可退出机制,大胆进行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精简机构,适当裁减人员,建设高效率、科学、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政府服务体制,是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

积极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现实中农村劳动力外流,现有农村劳动力参加新农村建设实力相对偏弱。为此,要积极构建以高素质农民、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村支部和企业家为主的新农村建设主体。

4.加强项目整合管理,多项目协同推进新农村建设

贵州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还是在生产发展、兼顾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和高素质建设主体的培养。把新农村建设相关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涉农项目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多项目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5

一、当前农村综合开发的基本项目管理情况

(一)有关农村综合开发的起源

1978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我国农业取得飞速发展,农产品无论其生产、加工还是销售均呈现良好态势,农村发展迎来了发展的新局面。然而受国际市场影响,到1985年我国农业领域的发展陷入僵局。针对农业市场萎靡,我国于1988年组织专项部门对农村进行综合、针对性开发,望以此使得我国农业发展迎来“第二春”。

(二)农村综合开发的基本特征

所谓农村开发即是在一定的外界客观条件限制当中寻找突破,以达到为农村开发增添助力的目的。农村综合开发一般是国家为保证农村农业发展所会采取的举措,故实施项目管理不失为进行农业开发的重要程序。然而农村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却和单纯的财务管理不同,从本身属性上来看,农村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是属于生产管理,其拥有本身管理方法的独特性。而我国在农业上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也在于在农村综合开发之上采取了项目管理的方法。

(三)我国进行农村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

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于1988年首次提出农村投入项目管理方法的概念,即国家成立行事独立的有关管理部门,专门展开农业项目的工作。截止到1994年,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将重点由之前的中低产田改造进而改换为农业产品商业化。为迎合该农业开发形式,农业相关项目管理也闹前的形式逐渐转换地更为规范,故也可以将这一阶段称之为农业综合发展项目管理规范化阶段。1999年至今则是其中所谓的第三阶段,也是本文强调的重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创新化。这是符合当前新社会发展形势的。

二、农村进行综合项目开发管理创新的原因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自2003年起,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的棉花市场已经全面向世界市场开放。无形当中便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竞争、新挑战。国家为应对加入WTO后新兴的农业发展形式,便重新调整了我国当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采取有效、新兴项目管理措施是使我国农业经济走向国际的必要手段。

(二)新的社会历史任务为农村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提出新要求

实际上,不断发展的社会正给予农村综合开发项目的新的历史任务,要想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务必为农村综合开发提供创新的项目管理手段。

三、进行项目管理创新可采取的手段

(一)创建新的农业投资机制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国际社会日益增加的竞争压力,故单一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手段已经不适用于当今变化莫测的社会经济形式,务必需要创建新的农业投资机制。值得说明的是,新的农业投资机制始终需要本着以农民的意愿和利益为原则,让农业投资受益方由整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扩展到每个农民的身上。

(二)创立信息共享平台,促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化

即时信息是多元化社会中各个行业的发展命脉。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也不例外,它需要国际社会和国内市场农业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来时刻更新本身的发展走向,即达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方法的创新。创立有关农业信息平台实乃上策,一来便于系统化管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关信息;二来也使得农业领域开发形成信息网,达到各方共享信息的目的,达到有利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加强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估

政府为保障地方乡镇的农业发展,通常会开展有关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故农业投资的重点还是在提高所谓的社会效益之上,对于一些效益低的项目,政府可选择放弃。于是,加强对有关项目的绩效评估不失为上策,如此保证了地方乡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质量,无形当中也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所肩负的社会效益。

(四)在项目管理当中增加竞争机制

传统的农业开发项目通常采用的是分配机制,故很容易导致农业发展停滞不前,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惨痛发展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故在农业综合开发当中增加竞争机制势在必行,无论是在农业开发项目的竞标或是其日常工作开展当中均需要深刻秉持这一原则,最大程度提高项目本身所可能会带来的经济效益。

(五)项目完成后进行审核跟进

篇6

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简要回顾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十分重要,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有10余年,事业从无到有,资金从少到多,影响力从小到大,管理从散乱到基本成体系,基层政府和广大群众从不了解、不理解到主动申请项目,积极拥护并参与项目实施,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推进,加大资金投入,狠抓项目管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各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欢迎。通过多年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全面提高了项目区耕地质量,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升了耕地质量等级,达到田成方、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及涝能排,基础设施完备,整体功能较强的高产农业区标准,不仅保证了耕地的“占补平衡”和“总量平衡”,进而保证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而且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对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态条件,提高农民收入,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现状分析

一是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目前,经济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各类建设用地进入高峰期,各地区将重点放在保经济发展上,把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和加快用地报批作为头等大事。对推进当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资金多、任务重、压力大,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土地整治机构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存在多干事问题多的顾虑,工作积极性不高。二是各级土地整治机构人员较少,专业性不强,力量相对不足。近几年,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基本上建立了专门的土地整治机构,取得了一定成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与目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任务需要还有一定差距。部分地区仍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工作机构,力量薄弱,工作被动,大部分地区土地整治机构人员少,专业性不强,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三是全国范围内耕地后备资源匮乏,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现新增耕地已十分困难。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后,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已没有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同时,各地区为了争取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证占补平衡项目补充耕地,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补充耕地发生冲突,已成为影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安排的主要因素之一。四是专项资金使用范围较窄,现行预算体系已不能适应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需要。项目投资范围仅局限于耕地和基本农田整理范围,将农村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损毁土地复垦等排除在外,资金预算体系中,现行的预算定额、建设标准已不能满足各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建设实际需要。

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0年以来,通过开展以农村宜农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和以田、水、路、林与村综合整治为主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不仅实现了耕地总量平衡,还极大地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项目建设的深入推进,在资金和项目管理上的缺陷也逐渐显现。一是典型示范作用不明显。目前,已实施的各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数量庞大,但质量不高,工程建设突出、示范效果明显,可以成为样板工程的综合性项目不多。二是项目实施范围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始终围绕客土整理、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等工程建设进行投入,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用地整理等方面投入不够。三是项目建设周期往往拖延时间过长,且资金使用率不高。大量专项资金滞留在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没有落实到项目。

4强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的措施

4.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一是加强对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基层人民政府的宣传力度。县、乡基层人民政府是项目实施的主体,建议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宣传重心放在县、乡基层人民政府,调动基层人民政府申报项目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人民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协调和监督作用,鼓励乡镇政府内部成立专门机构,派专人参与项目实施、管理、监督和协调等相关工作。二是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要性的认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搞好这项事业,关系重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量大,政策性强,对专业和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力度,严格监管,规范管理,切实搞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三是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群众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树立依法、按规划进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观念,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协调作用,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村群众工程质量监督小组,派专人担任群众监理员参与项目实施。

4.2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信息检测监管系统为抓手,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强化资金和项目管理一是要做好规划。有了规划,任务才能明确,工作才有方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是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协调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关各部门工作的重要抓手,因此,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应上升到政府层面,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子规划指导有关各部门的工作。二是搭建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监测监管信息平台。项目管理系统平台的应用,将大大提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效率,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时监督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作为项目管理系统,对各地区把握政策方向,规范项目实施也起到重要作用。

4.3规范资金使用,切实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管理,整合使用其他各类涉农建设资金项目专项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或平衡预算,不得用于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无关的其他支出。项目承担单位单独建账、单独核算。项目资金必须严格按照项目预算执行,不得擅自调整、修改项目预算,严禁超预算开支,保证资金安全合理使用。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优先保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的投入。对弄虚作假、挤占挪用等违规违纪行为,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项目承担单位按计划、按预算、按进度、按质量拨付工程款。工程施工费由承担单位支付到施工单位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费用实行预算控制、据实列支、领导审核、统一结帐及集中支付。鼓励地方政府多渠道筹措资金,整合使用涉农、涉地部门资金,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益分配机制,吸引社会更多资金投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中,对于村庄宅基地和基础设施复垦之外的工程,如村庄道路、给排水、安全设施和电网等公用工程设施建设、住房改造、居住集中以及村庄公共设施建设等,各相关部门与项目所在地政府将按照国家和省政府有关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等要求,积极统筹相关建设资金,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整村推进,进行“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在优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布局,推进节约集约整治模式、统筹资金、管理机制等方面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篇7

[关键词] 农村经济 新型 合作组织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041-01

吉林省近几年发展速度在不断增快,利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运行模式,提高农业水平的同时,优化提升农民的实际收入以及农工转型,在新型结构体建立的过程中,要运行有效的经济发展策略,不仅要提高管理机制和管控措施,也要针对吉林自身发展现状,提升发展项目和吉林本土地区运行的贴合度,从而提高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的发展水平,健全完整发展目标的同时,优化处理发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 吉林省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在不断增多,不仅如此,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建立的农机、化肥以及疾病防治等组织数量也在增多。但是,在组织发展过程中,正是基于组织结构的偏差,导致产生较大的区域失衡问题,例如,在吉林省,吉林、长春以及四平等地区的发展优势较为明显,其他地区则相对较为延迟。

2 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管控资金缺失

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由于基本的实施主体是农民,其自身的经济实力有限,实际的闲散资金比较有限,在贷款过程中也没有相应的抵贷物品。这就导致农民获得扩大再生产资金的几率大大缩水,实际业务无法运行,也是制约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的原因。

2.2 管控水平不足

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立过程中,由于管理项目不健全造成的问题较多,加之农民多数文化水平并不高,先进的管理理念也较为缺失,也就不能形成较为有效的管理制度,在项目分析和处理中出现了管理混乱以及制度松散的弊病。另外,有一部分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基本的组织宗旨并不明确,制定的章程和规定缺乏实效性,甚至有一部门规定条款形同虚设,是造成管控发展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管控意识淡薄

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中,基本组成人员是农民,本身就是经济市场内部的弱势群体,加之地方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进修计划并不是非常全面,农民在实际生产中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中的成员工作积极性也较为落后。另外,对于农民来说,最大的利益就是眼前的即得利益,但是运行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获得的利益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就导致部分成员担心利益受损而畏首畏尾。

2.4 合作机制缺失

目前,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的种类较多,都是处于初级发展框架内,正是由于缺乏高标准以及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因此,在运行合作机制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农民不能将联合合作机制的优势发挥出来,也就导致整体合作机制缺乏实效性,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2.5 政策引导缺失

要想推进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的进度,就要在发挥农民积极性的同时,提高政府的政策引导,但是,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资金以及技术项目的弱势,由于组织不能对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就导致政府在项目运行中提供的扶持力度不够,甚至是政策落实困难。

3 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对策分析

3.1 强化培训机制

在强化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进程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充分挖掘企业的优势,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项目培训机制,优化处理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实用技术培训,以保证经济管理结构在运行过程中顺利推进。具体的培训项目包括、民主管理制度培训、财务管理制度培训以及实用技术培训等,不仅要提升研究成果的示范效用,也要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的实际水平。

3.2 强化政策引导

要想提升整体管理效果和实际管理机制,就要在运行过程中强化政策的积极引导,确保政府能给予大力支持和关注,更好的营造有利于项目发展的舆论氛围,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建立完整的审批程序,减少审批时间,提升金融支持的同时,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另外,地方政府也要结合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有效的资金贷款结构,健全地方税收机制,优化整个资金投资环境,尽可能提高管控实效价值,保证农民的利益,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

3.3 强化合作机制

在吉林省开展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从实际出发,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保证新型合作组织项目的优势,深化运行合作框架,提高合作层次的同时,建立完整的运行框架,真正实现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竞争力的提升,最大化的规避项目运行过程中遭遇的风险。

3.4 强化宣传理念

吉林省地方政府要借助政府的宣传和引导,从思想意识层面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建立健全完整的经济合作组织运行方案,真正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强化运行合作共赢的项目发展框架,保证农民能在提升认知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中去。

4 结束语

总之,在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地方政府政策引导的同时,建立健全地方管控框架,根据吉林地区的实际项目发展情况,强化项目处理机制,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强化新型合作组织中经济结构的实效性,在建立紧密命运共同体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一、主要工作

(一)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强力推进

一是加大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公路交通流量日益加大,农村公路损毁随之加重,农村公路养护费用及任务也日渐繁重。为此,区财政今年开始将增加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投入,年度养护经费由原10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今年,我站组织人员对、、、等镇完成的农村公路养护维修工程进行了检查、验收,共下拨农村公路养护资金206万元。

二是建立专职农村公路养护队伍。自《市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办法》出台以来,我站一直把农村公路养护作为全站主要工作来抓。通过几年的养护实践发现,农村公路养护点多、线长、面广,加之现在交通流量不断增大,公路灾害也逐渐增多,我站农村公路养护难度日渐增大,日常养护与维修往往很难全面完成,养护效果有时不尽人意。为了全面、规范地把我区农村公路各个路段养护好,切实保护我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今年6月出台了《区农村公路养护队管理办法》,成立、、、四镇农村公路养护队,聘用专职养护工18人。为及时有效预防和应对暴雨水毁、山体滑坡、交通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我局于今年7月成立区农村公路应急小分队,队员25人,随时待命处置突发事件及抢险救灾。

(二)农村公路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一是民生工程稳步推进。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年我区民生工程中第79项是由我局负责实施的新修水泥路8公里项目。为实施好民生工程建设项目,我站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安排了技术人员专门负责项目实施。民生工程8公里项目分别是镇1.2公里、镇1.66公里、镇4.7公里、镇0.44公里,总投资177万元。目前,工程已完工2.7公里,其余5.3公里在建。

二是通组土路加紧实施。为解决农村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未通公路带来的农民生产生活不便,我站将通组公路的建设作为今后三年的重点项目推进,计划2013—2014年三年时间实现“组组通公路”,计划建设总里程60公里,计划总投入300万元。至今11公里沙土通组公路已完成招投标,总投资100万元,争取年前完工。

三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农村公路项目顺利实施。为做好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工作,我站安排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各镇、村、组,掌握农村公路各方面情况,调查通公路情况,编制农村公路建设台帐,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提供基础、详实的资料。上禾至凌源沙土公路作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农村公路建设对接项目,其总里程5公里,总投入65万元,现已基本完工。

二、问题及建议

一是由于我区农村公路普遍存在维修项目小而分散,维修单价低,路面窄施工不便等实际情况,维修工程对外发包难,组织施工难,为此我局计划明年增加12名养护工,加强对养护工的技术培训,以完全满足农村公路的养护需要,所有农村公路维修项目基本上由各镇农村公路养护队具体承担组织实施。

二是理顺资金拨付手续。我区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拨付到位难,严重影响了乡镇养护队的施工积极性。我局“三送”挂点的镇峰山村,今年6月完成了约6万元的公路维修项目,我局公路站与财政局基建科对项目验收后及时将资金下拨到财政局乡财科,但由于区财政局内部科室的原因,镇至今未要到该项资金。建议区财政局协调好内部科室之间的资金,提高资金拨付效率,以便公路养护资金能及时到位。

三、2013年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农村公路养护队的管理,充分发挥养护队的作用,做好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与维修;

二是完成2013年未完工程的续建工作;

三是抓好2013年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及沙土路建设项目;

篇9

低碳农业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具有社会效益,因此具有准公共性产业性质。然而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相比传统农业、低碳农业其前期投入更大,并且回收期限更长,因此对外源融资的需求更大。在低碳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村金融起着关键性作用,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农业资源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通过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改善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环境,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是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低碳农业要发展,除了需要农户自身投入外,还需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和农村金融支持,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户财富规模普遍较小、积累相当有限,而要让传统农业转变为低碳农业或开发新型低碳农业,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财富积累和主动投入来实现,时间上不允许,可行性也不大;另一方面,低碳农业的部分投入具有公共性质,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型能源开发等,由于存在“搭便车”效应,农民投入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农村金融投入成为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融资的主要渠道,大概要占到低碳农业投入总数的七至八成。农村金融和低碳农业必须协调发展,主要是因为:第一,农村金融可以将信贷政策与国家发展低碳农业的政策实现有效衔接,对符合国家环保和生态保护要求的低碳农业产业和农户优先给予信贷支持,以更大的力度扶持低碳农业,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倾向,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第二,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推动低碳农业获得多元融资,发挥各类资本的主动性,寻找恰当的低碳农业项目,实现资本和产业的对接;第三,低碳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有更多的财富来参与农村金融,夯实农村金融的资本基础;第四,低碳农业的发展必然带动更多的农民主动学习和掌握金融知识、提高文化水平,从而扩大对农村金融产品的需求,有利于农村金融创新发展。

二、低碳农业和农村金融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缓慢,究其原因,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是重要原因。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其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金融体系,政府财政对低碳农业支持力度不够,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相对滞后,尤其在中西部地区更为严重,金融供给不足成了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瓶颈。

(一)农村金融供给满足不了低碳农业

我国农村金融在资金投放总量上存在规模型不足和结构性不足。农业发展银行作为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我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并不面向一般农业企业和农民贷款,而且其能够覆盖的农村区域十分有限;农业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对农商业银行,资金投放主要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比较成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很少向单个农户提供贷款;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因为其自身吸储能力有限,可以运用的资金也十分有限,因而无法满足风险较大、投资较多的低碳农业项目,主要投放于小额传统项目;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在农村地区网点多分布广,但其运作模式多是在农村吸收存款而向城镇投放资金;其他商业银行涉农资金投放则更少。由于低碳农业前期的盈利能力弱以及其高风险性,其他金融机构就更难以向低碳农业注入资金了。

(二)农村金融机构布局跟不上低碳农业

在中国的农村金融布局中,城市和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农村金融的区域布局相对比较完善,农村商业金融也比较发达,农村金融产品的供给较为充分,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村商业金融很不发达,农村金融商品的供给相对匮乏,农民可以享受的金融服务非常有限。同时,伴随着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化开展,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撤出农村地区,一般只有在县城才能见到大型商业银行的网点,乡村和镇级行政区域仅存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中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金融结构单一化、农村金融市场垄断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与此同时,商业保险、担保、证券、金融租赁、信托投资等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农村地区基本处于空白。

(三)农村金融制度制约了低碳农业

一方面,农村金融缺乏自主经营权和风险贷款权,农村金融机构为防范金融风险,一律受信贷审批权限制,除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个人小额贷款有审批权外,其他贷款几乎无权审批,同时为了加强信贷风险控制,贷款审批程序增多,贷款申请周期延长,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灵活多变的信贷需求,而农村金融机构为控制金融风险普遍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和信贷资产“零风险”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致使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人员普遍缺乏主动开发市场的动力;另一方面,农村金融贷款成本比较高,涉农企业办理抵押贷款,需要办理资产评估等一系列复杂手续,在办理过程中,往往中介部门收费过高,使涉农企业融资的直接成本增加,并且耽误了使用资金的最佳时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涉农企业“贷款难”、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直接影响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四)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不了低碳农业

国家农村金融政策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太小,满足不了低碳农业发展的需要,投入少且缺乏导向性。首先,政府的财政投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促进低碳农业发展上国家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没有起到应有的宏观调节作用;其次,支农补贴是国内外惯用的引导农业发展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农补贴主要有农民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然而对于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以及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方面却缺少相应补贴,因此,导致农民对发展低碳农业项目缺乏积极性,支农补贴的导向性差。

(五)低碳农业自身的特点阻碍了农村金融的积极性

首先,由于低碳农业项目普遍投资额度较大、回收期遍较长,金融机构还要承担项目失败资金无法正常收回的巨大风险,农村金融限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投资于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必然不高;其次,低碳农业的外部效应也阻碍了农村金融的积极性。外部效应是当个体在发生经济和社会行为时,其行为所带来的私人成本、私人收益和社会成本、社会收益之间不匹配,有两种情形,一是个人付出了成本但并没有获得所有的收益,形成外部社会正收益,一是个人获得了收益但并没有对此支付所有的成本,形成外部社会负收益。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对低碳农业项目进行融资,承担了资金运用的成本,但低碳农业项目成功的收益却并非由农村金融机构按照出资比例全部享有,特别是生态环境改善给农民和农业生产带来的后期收益,金融机构是无法收获的。外部效应的解决必须依靠政府的参与,而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欠缺最多的正是政府对于外部效应的态度,对那些外部效应比较明显,投资额度大、回收期长、风险难以确定的项目,政策性金融机构显然没有承担起风险再转移的责任,也就无从调动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三、低碳农业和农村金融协调发展思路

(一)强化农村金融支持低碳农业的政策环境

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制定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将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法律化,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和保证政策的延续性,比如,对农村金融支持低碳农业的信贷给予贴息、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参与低碳农业项目运作,改善低碳农业发展融资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募集资金承担对节水灌溉、三沼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财政支持,给低碳农业示范企业构建招商引资的基础平台;央行可以通过制定和贯彻落实货币政策,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及支付环境,发放各类涉农补贴,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工具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建立与政府主导的低碳农业发展担保基金,为发展低碳农业解决融资担保难的问题,积极开发农业保险创新品种,为低碳农业各个环节提供保障,降低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完善低碳农业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机构贯彻执行低碳农业政策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确保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二)开发低碳农业保险品种

低碳农业具有投入大、回收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因此农村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不断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开发适合于低碳农业的保险品种。各保险机构要积极参与低碳农业金融风险管理和防范中去,重视对低碳农业、低碳技术、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及这些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农业特点的保险品种。首先是开发对农民的低碳农业保险品种,对于农户进行的沼气池改造、太阳能利用、生物防病虫实验田等项目贷款提供相应的抵押风险转移,激励农民借贷发展低碳农业;其次是对金融机构开展的低碳农业信贷业务开发保险品种,防止因低碳农业信贷被挪作他用、自然灾害导致低碳改造项目失败、低碳技术开发不成功、市场销路不畅导致资金延期回收等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三)农村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低碳农业发展

农村金融机构是支持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是各项惠农金融政策和农村金融需求的交接点,只有农村金融机构真正大力支持低碳农业,不断创新低碳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才能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伴随着低碳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市场的开拓而壮大,特别是近几年来,低碳农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不断加快,新能源、新材料、新耕作、新种植、新品种等不断涌现,伴随而来的是极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农村金融机构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增加金融服务产品种类,扩大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资金规模,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比如推出绿色抵押等环境金融产品,设立专门用于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基金等,更好的为低碳农业发展服务。特别是那些有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农村金融机构可根据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色,推出一系列的低碳信贷服务,满足低碳农业在种植、养殖、加工、仓储、物流等多个环节对金融的需求,实现低碳金融一条龙服务。

(四)探索低碳农业基金

篇10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利用率;土地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

在新时期国土资源如何发挥本身价值,实现全面发展受到了现阶段人们的重视。国土资源的利用一定要整合经济与生态内容,重视对开发强度的管控,打造更适宜的空间结构让产业空间集约化,使生活空间呈现出宜居特征。既要保证生态空间的舒适,也要保证农业用地不受侵犯,在农业发展中实现盈利。为了做好土地整治工作,保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析其发展模式意义重大。

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助推农村盈利,促进经济发展

1.1提供农村产业发展平台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让农民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在集约化背景下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发展,项目施行前后农业产业节约化建设明显,土地资源得到整治,农业产业面貌得以改观,为现代农业科技手段的运用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包括农田、水利、交通、林业、农村住房等各方面,在不断推行中已经取得成效,真正建设了绿色银行、优质粮仓。土地整理工作有利于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减轻劳动强度,改变农村交通。可以看出土地综合整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整治为土地流转创造了平台,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改变当前农村建设面貌,真正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1.2发挥造血功能

新时期的土地综合整治是将传统土地管理朝着综合整治方面改变,传统的管理是国土资源部门一家投入管理的模式,在综合整治背景下实现了政府牵头、多部门与社会资金共同投入,增加耕地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量,推动乡村整治与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土地综合整治实现了联动管理,传统国土部门一家管理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需要,转变为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提供平台、部门联动管理建设的形式。土地整治工作与土地承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城乡用地建设规划等相结合,能够有效聚拢资金,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政府主导下不同职能部门相互形成有效合力,部门资金开始聚拢,传统分散输血变成合力造血,共同创造“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1.3集聚综合效益

在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生命线的警示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耕地的保护。根据相关报告,十一五期间内我国耕地面积因建设需要而不断减少,其他因为经济发展或者其他复杂因素导致耕地减少面积达到二十万公顷。要想补充耕地只有进行土地综合整治,主要手段是整理、复垦、开发三种模式。因此从产业发展、土地保护、农村建设等复杂需求方面来看,土地整理工作对耕地保护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耕地数量与增加耕地面积上,而且体现在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实现耕地总量的平衡。从部分地区来看,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从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之后,国家在贫困重点县安排了整治项目,投入大量资金,中央资金投入超过四十亿元,对当地农村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综合整治程度仍旧需要提高

从实际情况来看,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需要涵盖多个内容,包括田、路、水、林、村五个方面,这也是综合整治内容中必须关注的重点。但是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现阶段人们的关注程度集中在田、水、路的整治上,忽视了林、村方面。当然实际建设中也有部分林、村、路的建设。从整体上来看整治工作的综合性并不理想,而且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1]。部分新增耕地质量不明显,因为城乡用地增减的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都重视指标建设,单纯为了指标而补充耕地,忽视了复垦耕地的质量,导致很多耕地质量不达标,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2.2项目缺乏统一规划

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内容复杂,是一项具备系统性、综合性建设的项目工程,项目顺利开展必然涉及多个部门,而在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有些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与标准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因此现实问题是开展了不少土地整治工作,但是项目统筹规划缺乏衔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导致农村出现项目多而施行困难的现状。在基层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领导,导致农村地区项目整体推进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目标。在农村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期、中期、后期,而不同阶段有对应的不同内容,但是现实生活中前期规划、后期规划之间存在滞后的问题。比如很多地方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是先整治、后规划,这种本末倒置的方式导致项目的社会与规划方案不够完善,项目不断拖延很难顺利完成,加上项目时间规划内容不一,在项目工作中缺乏合理的监督管理体系,导致项目施行难度增加[2]。

2.3资金筹集问题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需要资金保障,在土地整治工作中,部分村庄搬迁,甚至出现整村搬迁的情况。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拆旧建新、完善补偿机制,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资金项目的支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困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相对容易;另一方面中西部分地区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限制,经济力量受到限制,建新、拆旧、复垦都需要投入大量费用,如果没有充足资金支持很难建设起配套设施。

2.4公众参与度不够

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中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在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之前,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针对项目开发进行宣传,如张贴海报、印发宣传资料,使大众了解相关情况,这是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广大群众利益方面的问题,必须保证群众的知情权,而且要保证群众的参与权。项目规划方面应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反复论证方案是否可行,验证施行中存在问题。但是现阶段公众参与项目渠道并不健全,而且也存在一定问题,决定权仍旧在政府部门,缺乏统一控制手段,缺乏整套的协调机制。

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化发展盈利模式的构建对策

3.1因地制宜,统筹发展

从实际发展来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化盈利模式的构建,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综合整治工作中重点关注规划设计。规划之前切实完成整治的专项规划,增减挂钩项目规划、社区规划内容,保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果明显。国土资源部门在这个方面做好项目规划编制的协调,县级部门开展相关组织,并协调好与土地总体规划、县域村镇规划、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水利建设、交通建设等规划的关系,避免相互独立、避重就轻、单一解决一个问题的现象出现[3]。在项目设计之前一定要保证因地制宜,不可片面追求规模,必须保证布局合理全面,规划适宜,实现总体规划管理。

3.2加强项目规划设计质控

首先,科学合理制定项目规划内容,做好分类指导,针对新农村建设、产业布局各方面做好衔接,重点关注田、水、路、林、村的建设,确保全面开展,不能单一忽视某一方面或者重点关注某一个方面,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设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链。完成专项规划、方案编制之后,将服务三农、统筹协调管理的原则予以落实,这样才可以确保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内容相符合。在设计规划中,还要关注基层的需求,确保设计科学合理。其次,保证设计质量内容,在设计中一定要保证技术的运用,在充分运用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做好审核、质量管理,保证设计成果有水平,与实际需求相符合。如果规划设计的科学无法保证,专家论证也不充分,就不能立项。

3.3完善监管

农村土地整治内容涉及范围广,政策性很强,涉及非常敏感的问题,因此必须完善政策法律,为土地政治工作提供保证。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推动立法,针对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分歧做出明确规定,满足群众诉求,保护群众利益。规划确定后出台配套法律法规,完善招标体系,做好招投标的监督,针对土地整治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工作可以解决农村土地存在的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但目前我国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让土地盈利,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实现对土地更高效更合理的管理,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丁庆龙,叶艳妹.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转型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路径探讨[J].国土资源情报,2020(4):48-56.

[2]赖松坡.当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2020,532(10):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