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札记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札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教学札记

篇1

一、提高教师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同时通过组织和青年教师及教研组长学习教科研理论和撰写论文方法等形式,提高学科教师的科研水平,更有效的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二、调动学生的情感

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而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学习过程中只有接受,没有思考,只能接受标准答案而无法形成和坚持个人见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能抱着一堆现成的结论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识几乎空手而归。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通过看、听、演等方式,直接感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内涵,产生情感共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45分钟要效率。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以及课堂上创设的语言环境,在教师的主持、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与作者和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教科书的理解、把握和处理,凭借文本提高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的发挥。

三、提高教师语言艺术

篇2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领悟所学的知识,教师在教授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注重延伸阅读,将课本内容和延伸阅读进行有效的结合,使两者相得益彰。本文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延伸阅读的策略为题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延伸阅读 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教育部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教授学生实用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来赏析与理解文学作品。此外,教师还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度的变革,及时调整教学理念,给予延伸阅读足够的重视,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在学习延伸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阅读的能力。

1.语文延伸阅读的内涵

语文延伸阅读主要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以必修教材中的文本内容为基础,将其所学到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应用于教材以外的阅读中。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延伸阅读,可以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例如,通过对同一表现手法或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对课本中的典故进行适当的延伸,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教材当中的人物情节和事件背景进行延伸,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通过对课外的故事及典故进行延伸,可以极大程度上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其自身的知识储备等。

2.提高延伸阅读质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2.1方法方面

教师在延伸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首先教授给学生一些恰当的学习方法,如以下几个方面:

速读的方法;略读、跳读及精读的方法;做好读书札记、摘录和笔记等,还需要掌握写读书心得,制作记录卡片等学习技能。教师所依据的教学方法可以是用展览优秀作品(读书卡片、书签等),也可以举行学生读书方法交流会和专题讲座等。

2.2内容选择方面

就延伸阅读内容的选取而言,其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即:(1)选择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健康书籍;(2)选择可以健全学生人格和心灵的优秀书刊;(3)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段的书籍等。总之,所选取的延伸阅读教材必须是可以激励学生上进、思想内容健康、文字规范的正品读物。读物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尽可能的和教材中的内容之间有一些联系,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开始的阅读材料首先需要以老师推荐为主,等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逐渐的熟练后,应该以学生自身为主来选择教材。

2.3个性阅读和创新阅读方面

(1)尊重每个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如莎士比亚曾经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读物具有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这就决定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感受,有的可能很单纯、很可笑,但是教师不可以去否定学生的看法,要切实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2)引导学生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书籍之多,内容之大,就算穷尽我们一生也很难读完。一生中只要有几本或者几十本我们感兴趣的图书即可,读书也讲求策略,如果当我们的认知程度过低时,我们根本不会感兴趣,只有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书,我们才可以阅读越起劲,这样效果也会更好。

(3)注意学生阅读的层次性,不要“一刀切”。在延伸阅读教材的选择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其读物的水平,切不可不切实际、好高骛远,选择自己看不懂,读不下去的数据,此外,对于数目的选择也要量力而为,切不可单纯的贪图阅读数目。

3.提高延伸阅读质量的策略

现行的教育体制,导致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功利性过强,其很难将教材所学的内容彻底的读懂,至于课外的延伸阅读更无从谈起。这样,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长期忽视会最终导致其阅读能力出现低下的现象。为了跳出现阶段“为考试而学”的怪圈,切实地提高初中生的延伸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在上课前,对于授课内容进行充分地准备,只有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可以将学生由课内引到课外,进而使学生掌握用课内所学到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去解决课外阅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实现延伸阅读教学的目的。如在课本内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中,在教师为同学分析了鲁达打死镇关西的情节后,可以埋下一些伏笔,让学生自己去设想后期的结局,这将大大激发其自主学习《水浒传》的兴趣,也将大大增加其延伸阅读的机会,进而可以提高其延伸阅读的能力。

3.2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当下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来组织一场关于课外阅读的课外活动。如:举办演讲、朗诵和阅读比赛等。通过组织同一类型的课外篇目阅读,让学生之间平等的参与到比赛中来,通过这一形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还可以极大地促进延伸阅读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智力抢答、诗歌朗诵会、故事比赛等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通过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逐渐的促进学生多读、好读的动力,这样可以极大程度地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

3.3做好检查、督促、评价任务

教师作为初中生在学校的“监护人”,对于学生具有监督的任务。为了确保学生的延伸阅读能力得到切实地提升,教师需要定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以促使学生养成好读、乐读的习惯。此外,教师需要对好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和表扬,以激发所有同学的读书热情。

【总 结】

综上所述,延伸阅读是一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延伸阅读不仅可以深化其所学到的知识,提高其延伸阅读的能力,也可以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灵活、适当地进行延伸阅读。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定会使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巨大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汤梅.拓展与延伸: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与探索【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法创新 学法指导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事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时俱进,跟上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我时刻关注课改动向,认真领会揣摩新课标理念,觉得新课标确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基本理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给语文教师留下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教师视野的拓宽、观念的转变以及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下面谈谈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点感受:

一、正确指引学生全面认识自我

社会和家长予以老师“正义的化身、道德的现实”的要求,老师也这样塑造自我,成了学生心中的“高大全”。然而老师走下神坛,学生才可能走上圣坛。苏格拉底秃顶,酒糟鼻子,从不干活,学生请他光临餐馆时,他就大吃一顿。然而这帮年轻人并没有因此而厌弃他,反而聚拢在他周围,他成了深受优秀青年爱戴的良师益友!今天我们的学生随着时代的信息灵通,认辩能力有着天然的敏锐。老师的率真更能吸引他们走近,促使他们既敬爱老师的神圣,也能宽容老师的不足,从而避免了外在现实与内在心灵的差异而导致的心理不适。

二、严爱相济,明确方向

1.批评教育的艺术

如果说关心、鼓励、赞赏是激励教育,是柔性教育,那么批评惩罚则是硬性教育。柔性教育与硬性教育应相辅相成、刚柔相济、相得益彰。适当的批评惩罚能使学生增强责任感,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铸就学生完善的人格。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让一男生谈谈对主题的理解。他表现出漠然的态度,认为作者写的都是家常琐事,没什么意思。

我愕然,适时批评了他的学习态度,并罚他回家多做家务,洗碗、扫地全包,并观察感受父母的态度,再记下全过程。后来,终于从他的周记中发现了他的反悔,他终于懂得了那是一种爱。我亦为之高兴。

教育的秘诀是爱,教育是唤醒,是激励,也是约束和规范, 恰当的表扬与适合的批评都应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异,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丰富多彩的评价形式

新语文课标强调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求注意评价的整体性。这就相应要求评价形式的多种多样。师者可帮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督促学生学会自评,自评的形式不拘,可自己列表显示,也可用日记记录等。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语文过程中的表现及学习成果等,并写出自我反思和小结。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同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反映。让他们体会自评和被评的乐趣,体会评价形式的独创美。笔者曾经设计了两种教学评价卡:一种是奖励卡,写上激励的话,用淡绿纸打印,奖励给在语文学习中表现优良的同学;一种是批评卡,写上告诫的言语,用浅黄纸打印,发给那些犯错的学生,并让父母签字反馈。让学生收集、整理,期末综评时看谁得到的绿卡多,而且由得黄卡转为得绿卡的应给予上进奖表扬。这一评价形式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三、打造专业水平尖端的师资队伍

1.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课题,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能力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学科中心组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二是以基层教研组为主的研究小组;三是以骨干班学员为主的研究小组。要求绝大多数的老师每学年初,选择好课题,制定好研究计划,定时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同时可通过组织骨干班学员和青年教师及教研组长学习教科研理论和撰写论文等形式,提高学科教师的科研水平,更有效地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2.教师要提高语言艺术

篇4

关键词:初中 作文教学 创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是学生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作文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新《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成功的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一、初中生作文写作的制约因素

作文历来是中考的重头戏,随着中考改革步伐的加大,作文的重要性尤其突出。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人们感叹语文教学难,作文教学则更难。教师愁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完整而系统的训练计划。由于部分教师对语文教材及目标不熟悉,不能从宏观上把握作文教学。同时,又没有认真地调查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有关的作文教学理论,更谈不上制定分阶段、有步骤的训练计划,教师只是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和一时的喜好,随意地盲目地进行作文教学。今天觉得材料重要,便大抓特抓“积累”,明天感到审题也不能轻视,便舍材料而进行审题训练,不断地变换,使学生无所适从,抑制了学生的兴趣。

2、理论指导与写作实践相脱节。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是大讲特讲写作理论方法,脱离学生实际,学生获得的只是抽象的理论,难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另外是将作文理论指导作为点缀,只注重写作数量的多和写作的快,讲方法时只做简要的介绍,不管学生是否掌握了这种方法。以上两种教学方法都是违背作文教学规律的。

3、训练形式呆板,缺乏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但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僵化,沉寂呆板。

二、在作文写作中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指出:“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时,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来,要有新鲜感、独特感。

(一)、建设作文创新教学环境

1、拓展素材积累时空,提高认知水平。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对素材的占有程度直接影响其作文的丰富性和新颖性。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一个没有丰厚知识的人,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素材积累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作文时才能“厚积薄发”。

2、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会给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学生的大朋友,置身于学生主体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感情上融洽,心理上沟通。师生关系越民主, 越平等,越和谐,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作文创新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充足,越宽松。

(二)、培养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命题激活。想象,是作文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想象也是创新的翅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2、情景激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既可以激趣,又可以激发想象。如对班里的一台开动时发出“吱吱呀呀”杂声的风扇,如何看?有的同学认为“应多一些宽容”,对“不和谐的声音”,要“理解和谅解”;有的同学认为“应多一点关爱”,主张对有过缺点、犯过错误的同学,不能嫌弃;有的同学认为“应呼唤责任心”,风扇所以会噪声依旧,是因为同学缺乏责任心;还有的同学以“风扇与奉献”命题,认为风扇的精神其实是奉献的精神。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3.语言激活。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窗的钥匙。当然,作文指导课,教师讲究语言的感彩,是能够激发学生想象的。用语言激活想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我们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迷信老师,迷信书本,拾人牙慧,提不出或不敢提与之不同的新见解、新思路。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培养发散思维,鼓励他们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从不同角度获得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四)、培养感性思维能力,诱发捕捉写作灵感

在写作方面,感性思维表现为写作灵感。灵感需要培养,更需要诱发。我们老师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文题命得巧妙灵活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议,从而拨动学生心弦,诱发其作文灵感,刺激其写作欲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灵感的出现,往往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密不可分。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是诱发灵感的一个重要途径。灵感具有敏捷性、非逻辑性的显著特征,需要及时捕捉,在灵感性作文训练方面,随笔、札记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

总之,作文教学应积极探索作文创新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开启青少年想象创新的大门,让他们潜在的智慧因素活跃起来,并使其不断地迸发出耀眼地火花。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内学习;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071-01

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双翼,让学生展开双翼,他们才能自由地翱翔于语文学习的广阔天空。那么,我们究竟是怎样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呢?多年来,学生的课外阅读很难得到有效落实,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经验,特期盼能抛砖引玉,引来各教育同行更多的争论性的权威论断。

一、给学生指明阅读的基本途径

依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这项活动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见识,具体操作如下:

1、由学习节选的课文,拓展到整部著作。

2、由学习短篇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去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学习《纸船》,去阅读冰心的诗集;学习《皇帝的新装》,去阅读安徒生童话集。

3、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如学习的《我的母亲》,去阅读的《回忆我的母亲》;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去阅读《后出师表》、《三国演义》。

4、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如学习了鲁迅、朱自清、冰心等作家的作品,去阅读《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等。

5、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评论、鉴赏课文的文章。如学习了一些唐诗、宋词后,去读《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中的相关赏析文章。

6、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魏苏的《台阶》,去读《父亲的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表现亲情的文章。

二、告诉学生在阅读中要遵循一些原则

任何事都有一定的原则,阅读同样也不例外,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告诉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上说,中学语文拓展阅读对课标推荐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都应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找到相应的拓展点,并加以落实。从层次上说,开展拓展阅读,还必须注意初、高中阶段、每学年每学期课外阅读的不同内容和要求,把握阶段总体目标、学年阶段目标和学期具体目标的层次性、联系性,形成一个层层推进、逐步到位的完整体系。

2、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外拓展阅读必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地阅读。

3、课内外相互促进的原则。开展课内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反映了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课内打好基础,带动课外;课外积累和发展,促进课内提高。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以,学生要注意,不是说要扩大阅读量,要发展课外阅读,就是天天抱着课外书不释手。

4、读写结合的原则。读与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吸收与表达的角度看,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吸收为表达奠基、引路,表达对吸收起着加深、拓展的作用。因此,作为教者,还必须要求学生既是“君子”又是“小人”。否则,学生只管成天埋头苦读,结果一动笔便束手无策了。

三、对拓展阅读的管理与指导

1、管理。

(1)制订计划。我和学生都要制定拓展阅读的计划,我先把指导计划拿出来,学生才好根据我的计划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我明确地告诉学生拓展阅读要以课文的学习为拓展点,以自己的独立阅读为基本形式。

(2)介绍阅读材料。根据阅读需要,我也对选定的拓展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介绍,或介绍全书内容,或介绍有关章节,或介绍写作特点。

(3)检查督促。每次专题阅读后我都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摘抄卡等,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以促使学生更认真地进行阅读。

(4)总结表彰。每学期或每次拓展阅读后,对阅读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表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意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巩固阅读成果。

2、指导。

(1)我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每次专题阅读或每读一本书,都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为了明确课外的总体要求,调动学生参与、家长支持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我在初一学生入学后,就给学生宣讲课外阅读的意义和指导课外阅读的计划安排。这点要注意,如果你不给学生家长讲清楚,恐怕在分数教育的今天,不单是学生要挨骂,老师也躲不了批评、指责。说你成天就教学生看小说,不误正业!

(2)给学生确定阅读的时间和方式。拓展阅读的材料选定后,还必须确定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方式。要在课内阅读的必须争取当堂完成,要在课外阅读的材料,则放宽尺度和要求。

(3)指导阅读方法。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背诵法、三步阅读法、文体结合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勾画圈点、摘录、评点、提要、质疑问难、归纳梳理等。

四、拓展阅读要注意的问题

1、解决图书问题。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解决图书问题,即保证有可供进行拓展阅读的相关材料。我是通过让学生传看自家的课外书或借读学校图书室的书来落实这一点的。

2、打好课内基础。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打好课内基础,即“得法于课内”——老师对精读课文的示范分析和自读课文的学法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训练,领会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上,课外阅读才能有法可循、有路可走,才能真正做到“增益于课外”。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养成有目的的阅读习惯。拓展阅读以大纲为纲,配合教材和课堂教学,指点阅读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有目的的阅读习惯。

(2)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课外阅读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勾画圈点、批注点评、摘录提要、写阅读笔记、札记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养成勤问多思的习惯。课外阅读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读思结合、勤问多思的习惯,要让学生“站在书上读”,亦即以质疑和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力求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篇6

关键词:监控策略 反思意识 《背影》

早在十多年前,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倪文锦先生就指出:从技能训练到策略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倪文锦先生还提出了六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的学习策略,“监控理解策略”,则是其中的一种(见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003年版)。

目前一般把学习策略分成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两大类。所谓元认知策略,是指个体有意识地运用元认知知识去计划、监控、调节以及评估自己的学习活动。理论界普遍认为,元认知高于一般认知策略之上,对认知策略起到统摄作用,是认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达到认知目标和方向的自我调节和监控的内在机制。元认知策略,主要有计划策略、调控策略、评估策略三个方面组成,其中,调控策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调控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活动作出及时的评价、反馈,并据此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的一种策略,是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参见刘电芝、田良臣《高效率学习策略指南》2011年版)。

本文所说的“监控理解策略”,是调控策略在阅读理解活动中的应用。所谓监控理解策略,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对自身的阅读策略的监控和调节,包括:对阅读方向的调控,对阅读材料的自我提问,对阅读速度和时间的监控,检查对阅读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所运用的阅读策略的选择是否有效,使用的方法是否恰当,并根据实际学习的效果及时调整阅读方法等等。

倪先生指出:好的读者比差的读者读得更好,不仅在于对文章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而且在于对阅读策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实践证明,初中生目前监控理解策略的能力还很不够,而这种现象还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导致我们对学生的阅读指导的质量不高。请看案例: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片段

学生初读课文,教师提问:“文中一共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几次详写,几次略写?”学生有的回答写到三次背影,有的回答写到四次背影,说详写背影的,有回答两次的,也有回答一次的。于是课堂上几种答案一时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

像这种场面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常可见到。像案例中这样,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产生不同答案,这是十分正常的,问题在于,不管回答得正确与否,很少会有学生听了同学的不同回答后,通过再次阅读验证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问题出在哪里。学习策略理论告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要不断对自己的阅读理解作出监控,要不断追问,自己的阅读理解是否正确,自己的阅读方法是否有效,以随时修正自己的阅读方向,调整自己的阅读方法,确保阅读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案例中的学生,就是缺乏这种追问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学生缺乏运用监控理解策略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阅读理解的监控策略上存在问题,与教师平时缺乏有效的指导不无关系。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面对类似案例中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出现的问题,很少引导他们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少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阅读方式,很少引导他们通过改进阅读策略来修正阅读理解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

倪先生还指出:监控理解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即意识到理解的正确性和深度,以及当发现理解失败时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同前)。这就离不开阅读过程中和阅读结束后的及时反思,可以说,反思,是运用监控理解策略最重要的环节。而目前,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以及阅读结束以后,恰恰缺乏反思意识,包括对阅读质量(如我是否记住了主要内容;我是否理解了课文主旨;我是否理清了课文结构等)、阅读方法进行反思。如案例中的学生,当别人提出的意见与自己相左时,就不懂得好好反思一下:别人的答案为什么与自己不一样,主要分歧点在哪里?自己的回答正确吗?如果不正确,问题出在哪里?如何吸纳别人的意见,调整和修正自己的答案?而是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实践证明,缺乏反思意识,就不可能随时监控自己的阅读质量,就不可能随时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阅读方式,更不可能随时修正自己对阅读文本理解上出现的偏差和错误。

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监控理解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质量和水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增强阅读理解中的反思意识,指导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学会反思,这是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监控理解策略不可或缺的工作。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

(1)对学习知识点的反思。可引导学生采用自我发问的策略,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例如“这篇文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哪几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我都理解了吗?”

(2)对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反思。这是反思的核心。反思时,着重对阅读过程中使用的方法进行反思,学生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相互评价,看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有效,还有没有其他有效的阅读方法,从中可以提炼出哪些学习的规律等等。

(3)对学习中情感体验的反思。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会伴随着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会对阅读效果形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及时调控自我体验,努力让自己沉浸在文本中,排除外界的干扰,克服阅读的障碍,促进阅读的效果。

反思,离不开比较,比较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学生与同伴相比。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伴的发言,认真比较自己与同伴在阅读理解方面的差异,从中找出自己阅读理解和阅读方法上的不足,以及时调整自己的阅读方法,修正自己的阅读理解。例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学生的回答发生分歧时,可以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理由,要求其他同学耐心倾听他的发言是否有道理,并与自己的观点相比较。这样,不但能很快统一答案,而且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反思,提高自己的监控理解水平。纵向比较,是指自己与自己比,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是否逐步深入,自己的阅读策略调整得是否有效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随时反思自己的阅读行为是否促进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搞懂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搞懂,哪些理解与阅读要求是有差距的,甚至是错误的,形成差距和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等,以随时调整自己的阅读思路、阅读策略。

篇7

【关键词】读本拓展自主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读本”中取材,学生多数因教师一般性倡导所误而招架不住败下阵来。真所谓读本都读不清楚,更遑论300万字。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初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六、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教师甚至还可以引伸至《逍遥游》,庄子在《逍遥》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从教本里学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套眼光,再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很有意义。

七、跨文本建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