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篇1

关键:农村经济 经济发展 发展创新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加强农业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深化农村改革。然而近些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依然十分缓慢,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虽然我国已进行了多次农业管理体制改革,但并没有取得成效,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想要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应尽快进行农业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农业经济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状态,但发展速度却十分缓慢。二零零二年到二零一三年,农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仅为百分之八,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农业创新已经实现了百分之四十七的农业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基础差、缺少创新者、缺乏创新意识。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基础差

经济基础差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直以来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多数农村经济基础都十分薄弱,不仅农业总产值低下,且地方财政困难,更是无力对农业创新进行投入。农民方面,小农意识强烈,在传统经济观念束缚下,生活上自给自足,农产品商品率低,输出产品多为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所以农民收入十分不稳定,一些农民只好选择进城务工。

(二)创新人才缺乏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缺乏人才,许多农村人才,都并不希望从事农业,而是希望走出农村,近些年农业院校生源明显减少,农业创新人才缺乏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大多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接受外界新事物能力较差,所以难以打破常规思想,禁锢进行农业改革创新。

(三)缺乏创新意识

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意识落后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通病。目前农村人口思想观念都十分保守,多数农民喜欢安于现状,不敢尝试创新发展,依然沿袭着春种秋种,自给自足的老思想,缺少对富裕生活的主动追求,只知以种地为生,缺乏商品观念,无法摆脱传统农业思想。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更缺少市场观念、消费观念以及投资观念,所以农村资金流动性较差,生活消费仍是农村经济主体,这也正是农村经济创新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二、农村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经济创新发展也存在着许多阻碍,想要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经济创新发展,就必须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农业改革。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农村经济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土地流转制度

目前农业耕地相对农业人口来说并不丰富,加之近些年工业污染更使我国耕地面大幅度下降。大量劳动力集中在有限的耕地上,造成耕地分割过于零散,所以生产率低下,产值低,更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成本,降低了效益,最终导致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问题的发生。想要增强农村经济基础实力,必须尽快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提倡耕地承包,进行集中生产,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村基础经济实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有利条件。

(二)扶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

想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应大力扶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通过“传带帮”的方式,利用个体私营经济,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应尽快优化农村经济环境,扩大农村经济市场,搞好宏观管理,完善农村经济市场机制,引进先进农业技术、信息、品种,使农民掌握农业创新技术。

(三)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我国应通过改变农业产业结构的方式改变农民思想,促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农民受到新农业产业结构及新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影响后,经济观念便会发生改变,就会积极融入到农业经济创新发展中。首先,必须要打破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禁锢,把有限的生产要素集中于主导产业中,以带动整个农村经济,以此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为了真正意义上改变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创新中应以知识型农村经济为发展目标,向市场化农业经济形态发展。此外,还应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农业干部、文化农民的培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速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农业产生技术含量,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被动局面。

三、结束语

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着我国的长治久安,影响着社会和谐建设,为了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应积极进行农村经济创新,改变农村经济发展局势,使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佳玉.浅谈我国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的地位素[D].湖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2012,13(11):119-124

篇2

在大量强农、惠农政策的辅助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保持喜人的势头。不仅粮食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面貌焕然一新。但同时不可避免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对如何保持当前的运行态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合理的展望。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发展增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保持了同样的趋势。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发展模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更加重视发展质量,则经济增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下降。清楚的认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有助于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态势分析。总体上来说,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态势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主要农产品持续增产,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价格。农民群体的农业收入呈现出上涨的势头,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一些现代化科技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普遍利用也极大的丰富了农村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不仅扩大了农村经济增收的渠道,也积极拓展了大量的农业产品市场。

结合实际情况来说,首先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速稳中趋缓。正如上文所述,这是由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所决定的,也实际市场自发的调节结果。尽管在各种气象灾害、农业灾害的不利影响下,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仍然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速。尽管偶尔增速下滑,但是始终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例如谷物、棉、油、糖等大宗的农产品基本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当然农作物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自然天气条件的影响。与此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也保持着稳定的增长,猪肉、禽蛋等常见的生活物资都以不同的比例在增长。

其次,正是由于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形势也发生了喜人的转变。在进出口总量缓慢增长的前提下,出口的增速明显大于进口的增速。这就意味着,我国农产品的进口总量不断下降,而出口的农作物比如谷类粮食却在不断增加,有望实现贸易逆差。

最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也不可避免的有所上涨。受到自然灾害、动物疫病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特定农产品的价格会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幅度内进行波动。比如,禽流感病毒使得人们刻意避免鸡鸭等家禽的购买与食用,导致该类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而在这一事件平息之后,家禽及其副产品的价格又会逐渐回升。主要来说农产品市场会根据真实的环境自行调节价格,加上国家和政府在必要时候进行的宏观调控,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基本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至于对市民的正常生活产生过大的影响。

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同时,不得不注意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尖锐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业的发展很多时候造成了大量的耕地污染,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破坏了土地自身的生态系统,降低了土地的营养和自愈能力。农村经济结构中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而很多企业往往缺乏环保意识和环保技术,导致各种污染严重破坏了周边的自然环境。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人口剧增的问题,这就对农村地区的空间资源、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等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市场供求关系也可能会因此发生改变。这种以付出昂贵代价的农村发展模式根本无法实现长远健康的发展,最终必然会反过来制约农村地区的发展。

另一方面,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我国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农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超量、重金属超标、非法加工肉制品等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农业安全的担忧,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了非常不好的负面影响,可能会缩小农产品市场。这些问题的发生不得不追究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对于成功过渡到新的发展时期具有积极意义。而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缺乏有效监督的现状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改变,其中发挥农业职能部门的作用和大众的监管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市场监管机制,并落实到实际操作中是必要的措施。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展望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以平稳的增速发展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运行态势。但是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必须要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这也就意味着:农业和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将会更加重视质量,在经济结构改革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金,而不再执着于对增长速度的追求。中国将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同时,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也将更加重视市场的真实需求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调查,结合农业市场的实时变化定制符合客户的发展计划。例如,种植无公害绿色蔬菜,提供必要的质量安全检测证明等等。另外,发展先进的农业科技也是重点之一。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必须依靠成熟的现代农业科技,比如自动化灌溉技术、大棚种植技术、恒温控制系统等等。不断创新的农业科技能够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

篇3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财政金融体制;创新模式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从本质上而言,“三农”问题即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资金不足问题影响到其发展前景。而财政金融体制的构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科学、合理、有效的财政金融体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新时代下,农村应推进财政金融体制的创新,使其满足当前农村、农业发展形式,以此提升农业经济增收。

1新时代下农村财政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1.1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从当前农村业态发展现状来看,农业占据重要地位,农业生产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效度。但农村农业发展水平低,现代化农业、特色化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制约了农业发展效度。由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对信贷机构的吸引力不足,是农村财政金融发展滞后。

1.2农村财政金融覆盖率低

农村财政金融覆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效度。众所周知,良好的财政金融覆盖面,能够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撑,推进农业生产向现代化模式发展,以此通过农业增收带动农村经济。但从当前财政金融覆盖情况来看,财政金融覆盖率较低,大都有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银行等机构支撑农业信贷,甚至一些偏远地区,信贷机构支撑效度不足,影响到农业生产增收效度。

2新时代下农村财政金融体制创新的阻碍

2.1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缺乏

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与推进,极大的提升农业生产值,增强农村经济增收。但不少农村地区现代化农业发展力度不足,农业生产还是依靠“天”,未能够形成配套的政策保险体系,导致农村信贷机构覆盖率底下。因此,急需农村财政金融体制的创新模式,立足于当前农业发展需要,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实现农业生产增收,以此带动农村经济。

2.2成本补充措施不到位

在农村财政金融发展历程中,信贷机构对农村地区提供的金融服务,由于农村市场发展水平低下,使信贷机构在金融发展过程中不能够覆盖成本,使一些信贷机构在农村发展步伐止步不前。究其原因,是农村财政金融体制中,缺乏信贷成本补充措施,影响到农业生产效度。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对农业生产补充力度不足,不能够激励信贷机构在农村发展积极性。在我国虽然政府较为重视“三农”问题,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持,但由于种种因素,使政府优惠政策普及力度不足。

3新时代下农村财政金融体制创新模式路径

3.1推进农村基层政权革新

在农村财政金融体制创新中,需要以推进农村基层政权的革新为导向,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当前,农村基层财政负担较为沉重,究其原因是农村基层公教人员众多,基层公共财政支出费用成为农村经济支出的一大经济项目,阻碍农村经济快速的发展。在农村发展历程中,农村基层财政支出不断的加大,会是农民负债越来越多,影响到农民经济增收,不利于农村有序发展。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存在工作不合理情况,诸如养了一些不该养的人等事例,违背了农民发展意愿,使脱离群众,加重农民发展步伐。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增强人们对政策制度的认可度,减轻农民负重,促进农业经济增收。

从长远发展视角来看,可以操作的方法是对农村基层政治体系改革。我国自古以来,政权最低的一层到县一级。在农村基层政治改革中,可以将乡(镇)一级进行明确定位,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党政策方针的宣传,以党性规范工作人员工作形式。与此同时,建设乡派出所,对其人员、经费的情况交由政府进行把控,推进农村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从近期发展视角来看,需要大规模的撤出乡镇。基于乡镇管辖范围下,公共管理成本较高,撤出乡镇能够协调政府经济收入,降低政府经济成本指出。与此同时,加强政策引领,国家应根据农村经济增收情况,出台相关的政策加以引领,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村以政策方针为导向,推进财政金融体制的创新与改革。

3.2推进财权与事权的相融合

新时代背景下,在农村财政金融体制创新过程中,明确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职责,对提升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服务具有促进意义。因此,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推进财权与事权的相融合,改变水电、道路、农业、学校等公益投资项目活动,使这些活动重集体经济活动中分离,成为独立的经济往来活动模式,以此减少乡镇经济指出活动。例如: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维修是必要的,道路的畅通,促进城乡经济的往来,吸引信贷企业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只能说。基于道路每年都需要维修,这就需要推进事权与财权的相融合,加强监管力度,明确经济支出活动的合理性。

3.3加强成本补充措施服务机制的构建

在农村经济发展历程中,经济支撑是必不可少的,具有一定的充足资金,推进农村产业的增收与转型。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财政金融体制创新,需要加强成本补充措施的构建,为信贷机构提供成本补充机制服务模式,管理信贷企业到农村地区发展,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撑,提升农民经济收入。例如:相关政府根据农村发展模式,加强成本补充措施服务机制的构建,为信贷企业到农村发展提供政策的保障,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加强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诸如旅游产业等,为农村发展提供平台,吸引信贷机构的参与,进而实现共赢发展模式。

4构建农村财政金融协调体制

在农村财政金融体制创新中,需要构建农村财政金融协调体制。首先,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性。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应快速的实现城乡经济发展持平模式,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促进农民纳税,增强农民社会发展地位,以此实现城乡税收统一模式。其次,构建农村民主财政,推进农村民主化社会发展模式的进程,明晰各级政府在农村财政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地位,推进财政金融体制的进一步革新。与此同时,加强政策约束能力,规范工作人员工作模式,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最后,需要多路径的拓展融资渠道,确保农村公益活动、教育事业等活动的开展,树立公共财政理念,加强财政投入,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5构建财政金融保障体制

在农村财政金融体制创新中,构建财政金融保障体制,重点突破农村固有体制,加强融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首先,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农村事权中的价值,合理的划分事权、财权等工作模式。其次,改革共享制度,包括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证券交易税等实行国际通行的税基分享制,税基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不同层级的政府共享税基,以此促进社会资源的共享性,促进财政金融体系的构建。

篇4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经济;安徽省

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首批选择吉林、四川等六省区进行村镇银行试点,随后将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1]。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开始组建自己的村镇银行,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银行业向小微企业、乡镇乡村等薄弱领域倾斜。截至2016年2月,安徽省共成立村镇银行66家,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左右,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

1村镇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要

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村镇银行,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可以起到以下作用:解决竞争不充分、缓解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繁荣[2]。村镇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理论依据和现实需要。

1.1理论依据

1.1.1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抑制理论是由麦金龙于1973年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原因不仅是由于资本的缺乏导致的,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资本市场固存的扭曲现象使得资本利用效率不能充分发挥,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3]。整体经济状况的好坏决定了金融的好坏,而金融又会对经济发展起到相应的反作用。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由于受到历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金融抑制现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还普遍存在,机制、方式和体制都成为了阻碍金融支农的壁垒,使得服务三农的效能无法充分发挥[4](图1)1.1.2小银行理论发展经济学家认为,有怎样的经济结构,就应当有怎样的金融结构,这样才能降低服务成本,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国内外研究也表明,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与其规模有一定的关系,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等业务上,小银行的指标都要高于大银行。同时由于服务成本较低,小银行也更加倾向于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所以村镇银行作为“小银行”可以为小微企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更大的金融支持[5]。

1.2现实需要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村区域内部差距明显,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主要以单一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作为农户重要经济来源,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综合生产能力较弱。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无法得到足够的金融支持,不能满足三农生产对于资金的需求。农村现有的金融机构明显存在着“非农化”倾向,农发行、农信社和邮政储蓄向少数企业集中贷款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户贷款覆盖面偏低[6]。由于这种金融瓶颈的存在,抑制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缓慢。

2村镇银行在安徽省的产生及对农村经济的支持现状

2.1安徽省村镇银行的产生及发展

随着国家逐步放宽农村地区金融准入门槛,不断扩大农村金融供给,安徽省也抓住机遇成立自己的村镇银行,以期能够形成覆盖面广、类型多样、效率较高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缓解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7]。在这里以安徽省最先成立的两家村镇银行作为范例,即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和凤阳利民村镇银行,他们的成立对安徽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2.1.1长丰科源村镇银行2008年2月2日,安徽省第一家村镇银行长丰科源村镇银行挂牌成立,其注册资本为1亿元,标志着中国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在安徽省结出第一粒果实。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将秉承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按照现代金融机构管理要求,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提高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同时加强风险控制,提高支农力度,确保支农质量,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做出贡献。2.1.2凤阳利民村镇银行2008年4月28日,安徽省第二家村镇银行凤阳利民村镇银行在凤阳县府城镇挂牌开业,注册资本为4100万元,拥有各类员工19人。该行的市场定位是为小微企业、农民和个体工商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每年支农贷款的比例占总贷款的比例都会不断增加,同时也会将服务范围延伸到周边集镇。该行将与地方政府在农业开发、卫生、扶贫、教育等方面形成互动,逐步提高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强化对农业的信贷支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2.2村镇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建立村镇银行的初衷就是要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影响范围得到扩大,减少农村金融抑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实现普惠金融[8]。村镇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如下。2.2.1提高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由于农业具有天然弱质性,农户在贷款时很难提供抵押品,使得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且收益低,导致农发行、农信社以及邮政储蓄纷纷减少在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而村镇银行的设立恰巧可以弥补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空白。截至2015年末,安徽省银行业基础金融服务覆盖行政村15049个,其中网点覆盖行政村6123个,各类电子机具(含ATM、POS、转账电话和自助服务终端)覆盖行政村14176个,其他方式覆盖行政村3196个,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2.2.2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供给,满足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需求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供给本来就是村镇银行设立的目标之一,村镇银行可以吸收农村地区闲置资金,调节资金余缺,利用自有资本和中央银行再贷款支持“三农”发展[9]。同时在贷款利率和抵押条件上给予小微企业和农户以政策优惠,使得更多需要资金的企业和农户可以得到资金支持,满足他们生产和生活需要。2.2.3初步形成了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20世纪90年代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销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同时收缩其在农村的机构和业务比重。最直接的后果则是农村金融服务长期缺位,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使得农民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大。而设立村镇银行则有助于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扩大农村资金供给,形成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10]。

3村镇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很多的作用。可是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服务渠道单一、偏离目标定位、内部控制不完善等问题依旧很突出[11]。具体来说,村镇银行在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3.1偏离服务

“三农”目标,非农化倾向严重服务三农、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村镇银行成立的最初目标,而村镇银行在本质上仍然属于金融机构,盈利是其最内在的追求[12]。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存在着投入大、产出小、风险大的特点,导致村镇银行在农户的贷款中出现“惜贷”现象,不愿意过多的贷款给农户,而偏向于将资金发放给经营状况比较好的企业。这就导致需要资金的农户无法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此时的村镇银行充当的却是“抽钱机”的角色,无法真正服务于“三农”。

3.2服务方式手段单一,资金来源缺乏保障

目前村镇银行主要通过直接发放贷款的方式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贷款过程中对抵押品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并且主要以中短期小额贷款为主,无法满足具有中长期贷款需求的农户。并且村镇银行由于受地域和国家政策规定的限制,使得其存款规模和存贷利差偏小,不利于增加盈利水平和扩大贷款业务,导致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功能得到限制[13]。

3.3信用控制机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弱

由于村镇银行尚未加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和结算系统,使得村镇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对农户的信用考察比较困难,很多时候都是“人情贷款”,加大了贷款成本和贷款风险[14]。而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部分农户认为在村镇银行贷款可以先不用考虑归还而产生道德风险。同时村镇银行在结算上必须通过发起行作为结算中介,这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的效率[15]。

4提升村镇银行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4.1加强政策支持,坚持服务

“三农”基于村镇银行功能的特殊性,国家应允许村镇银行结合当地资金供求情况、农户信用情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选择合适的存贷款利率,保证村镇银行在满足自身生存的同时也能服务于“三农”,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可以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4.2创新服务方式,加大融资力度

村镇银行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提高整体金融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开办诸如代客理财、代销保险、黄金等中间业务,增加盈利能力。人民银行也要给予村镇银行相应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税收方面提供政策优惠等。

4.3加强信用控制,提升抗风险能力

人民银行应尽快将村镇银行纳入征信系统和结算系统,提供必要的征信服务,降低其在贷款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和贷款成本[16]。村镇银行也要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加大引导和监管力度,确保村镇银行合法、合规、稳健运营。5结束语村镇银行是安徽省农村经济以及三农事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当前安徽省村镇银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市场定位不明确、资金来源缺乏保障、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只有解决了当前村镇银行存在的不足,才能使其更好地为整个金融市场服务,促进三农事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传华.村镇银行制约因素与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国情国力,2012(5):20-22.

[2]陶劲.新农村建设期待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24(5):47-50.

篇5

[关键词]农村经济;人力资源;城镇化;农村消费市场

[DOI]10.13939/ki.zgsc.2017.08.191

1农村经济发展的发展现状与源动力

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第一代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人刚开始进入而立之年,教育普及的效果开始慢慢地展现出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正在崩溃。集约式的大规模农业正在发展中。农村正在进行逐步的城镇化,深山区往中心村迁移,中心村往城镇迁移,小城镇往县城迁移,县城跟市区合并或者往市区迁移。中西部人口往几大中心(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渝),以及各省的省会集中。最终农村应该会逐渐发展成大农场种植主粮、较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小规模种植高附加值高技术特种作物这样的多种模式结合的体系。现在农村的发展情况越来越好,前景非常乐观。

对以上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来看,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三个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们各自形成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刺激(有正面刺激也有负面刺激):

第一,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一种特殊平台,更多地倾向于对农村区域的改造和升级,基于产业转型与发展,促进农村地区职业发展、产业结构转变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方式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其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是增加城镇数量,同时建设产业聚集区,这是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中最常见也是最为普遍的形式。整体来看,我国城镇数量的增加对于产业聚集的推动效应十分明显,在社会资源快速整合条件下,城镇化发展的素质得到提升,从而在相对完善的城镇体系支持下实现对更广大的农村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推动辐射效应。

第二,消费市场升级。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阻碍在于经济市场中的消费动力不足,中国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大幅依赖传统农业经济,消费市场主要分为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消费品市场以及日常生活性消费市场,前者比重相对来说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消费水平的增长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前文分析中也提到,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的消费环境会得到大幅提升,这能够促进内需增长,同时为经济市场内部的资金流通率提升带来重要帮助。从本质上来说,消费市场的升级是强化经济市场内在活性的本质条件。

第三,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入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针对掌握农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农村人口而进行的,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可面向r业升级改造发展需求的基本人才。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够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生产要素的经济贡献价值,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力量的保障与支撑作用。从实际表现来说,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对于农村人口的收入提升。第一,人力资源开发提升了劳动力的经济价值转化,这对于解决限制劳动力的收入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第二,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也会明显加快,这对于农村产业升级有一定帮助,也契合了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最后,人力资源开发对于农村人口的收入提升也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消费增长推动力,契合农村消费市场的升级效力。综合而言,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相较于前两者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其本身也能够与前两项经济动力互相配合形成更高的经济推动力。

2基于城镇化发展的农村经济推动策略

在城镇化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升政策或经济条件投入:

第一,加速产业发展的投入。首先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资源的整合,针对农业发展资源离散化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目标,强化资源整合力度。其次要强化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性发展投入,包括人才培养、农业设施投入、土地使用补助等。

第二,健全农民利益的保障条件。首先,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土地征收问题,要保证土地征收后农民可获得优厚的补偿条件,补偿措施要更多地倾向于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条件的改善,实现农民职业转移后的生存能力。其次,要建立起一体化的农村就业支持体系,以城镇化带动“三农”发展,引导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集聚,积极鼓励农民通过建立新型的农业合作社,转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来增收创收。

3基于消费市场刺激的农村经济推动策略

2016年国家发改委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乡消费支出差距在2.4倍以上,这充分说明了农村消费增长仍有巨大的潜力,这也是未来农村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贡献点。在2016年1―10月,农村消费增长10.9%,超过城镇0.7个百分点,这恰恰说明了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强劲。因此刺激农村消费增长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策略,例如城镇化发展中对于农村人口回流的鼓励性政策就是为农村区域生活消费水平提高的一种主要助力。

目前我国在国家政策上对于农村消费升级的推动性内容主要是针对生活品消费、家电消费、汽车消费以及新型的信息消费等,这种做法的本质是促进农民的消费意愿。但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还需要考量农民购买能力、消费环境完善等。要放宽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领域的相关限制,降低农村连锁经营的物流、税费等成本,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打造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另外,在农村消费金融市场发展良好的当前环境下,地方政府也应当深入推广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来加强农村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优化。

4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农村经济推动策略

结合前文分析来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仅能够直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两个动力来源产生促进作用,因此地方政府更需要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系统化和科学性。在具体的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明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期目标。要基于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将全面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文化水平作为长期目标。同时,基于上述需求,提供未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基础条件的人力资源供需市场、人力资源开发制度、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策略,对未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入优化提供标准化的途径。

第二,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条件与保障条件的优化。前文也提出了城镇化发展所能带来的人力资源回流效果,但是地方政府仍应当能够进一步优化劳动力转移条件,引导农村劳动力回流速度的增加。此外,在保障条件方面,处理基本的土地保障、社会医疗保障等,还应对户籍制度进行生化改革,消除农村、城市户口相应制度不均衡的现象,一方面要消除以往城市户口政策偏好带来的农村人口大幅外流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消除当前农村户口福利条件过高而引发部分农民就业意愿较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沈琼.农业从业人员与农业生产的匹配性分析[J].农村经济,2015(1):116-120.

[2]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2015(9):29-33.

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支持模式;合作金融

在我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我国经济全局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各农村金融机构以此为契机不断地扩展各自业务,将其网点深入广大农村地区。但伴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的迅速增涨并不能满足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为了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须深入探讨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模式。

一、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金融机构体系。以甘肃为例,2007年全省1127个农村信用社的资产总额为121亿元,其中贷款余额是620亿元而存款余额是782亿元。截止2010年底其2165个信用社资产总额达到1400亿元。相对于897亿元的贷款余额而言存款余额是1140亿元。其网点增加了1038个,贷款余额增加277亿元存款余额增加358亿元。另一方面,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仍是金融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其相应的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并出现了资金流失以及供给与需求不平衡问题。下面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村地区的相关资金需求数据为例: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农村经济所需资金剧增,而资金供给却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供需出现矛盾。从总体上来看,2008—2010年间农村资金净供给量由11549.6亿元上升至32165.0亿元,而农村资金需求由2008年的13226.6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26524.3亿元致使供求缺口由11677.0亿元扩大至18359.3亿元。

二、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了解了当前金融支持农村发展现状即资金供给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以及长期资本短缺的基础之上,还应继续从政府、金融机构本身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这三个大的方面来探讨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认清当前所处的形势勇于面对问题与挑战。

(一)农村金融服务较单一

除传统的存贷款及汇兑结算业务外,金融机构的新业务新产品较少,不能根据农民实际需要开发出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项目。现阶段农村中间业务种类发展不均衡。突出表现在传统中间业务发展迅速,其他中间业务发展相对缓慢。如通辽市农村信社2011年,传统中间业务占比达84.4%而其他业务占比仅15.6%。为此,农业银行在商业化的经营目标指引下对农业的新增贷款资金变得越来越少并且正逐步从农户贷款的业务上退出,致使农户贷款主要靠农村信用社发放。

(二)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不佳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农村金融市场仍处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境地。发展大中型农业类企业急需大量资金而仅仅依靠政府投入以及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的贷款是无法满足的。对于现存的农业类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虽然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和股票等方式在资本市场筹资,把一部分城市居民手中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而汇小成大以引入农业领域再用这些资金来推动农业发展。但是就目前资本市场上的实际状况而言,农业类的上市公司数量却少之又少。截止2009年3月我国国内证券市场农业板块上市公司(包括农业农药及其他与农业关系较密切的公司)共61家,占国内上市公司总数的3.99%。这说明农业农村通过股票市场筹集资金的力量薄弱,债券市场发展较慢以及发行债券的农业类企业数量微不足道。这些实际的数据显示农业农村企业难通过农村资本市场筹集到所需资金。

上述问题的存在对我国建立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制约作用。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应该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措施。

三、金融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效模式

为了促进农村金融健康有序的发展,应该针对性的从问题出发,从政府,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三个方面提出建议措施。

(一)政府应明确其职能地位

乡县级政府应明确其在农村中的地位与职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加强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监管必要时还应对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等以此来扶植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中央和各市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扩展它们的资金融通渠道并综合的使用财税手段与货币政策工具,例如可以适时的运用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政策使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农村。

(二)完善农村金融的配套服务机制

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项目较为单一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不够,农村金融市场出现的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任较为严重。对较为突出的贷款难现象,各地区应该根据其实际情况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完善农村金融配套服务。首先应该建立起适合农民需求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信用担保贷款体系以此来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填补偏远落后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的缺口。其二应该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速度,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从而减轻农村金融改革所面临的维护农村经济稳定的压力构建起农村金融风险共担的机制。加快农村资金流通速度,改进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服务体系同时建立起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和保障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管理制度。

(三)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起步叫相对较晚,所以会存在金融市场环境不佳的情况,为此我们应该在敢于面对问题的前提下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把发展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作为农村金融支持的重点,特别是要支持那些可以结合地区特点的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农业产业的发展。帮助他们加工出别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从而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农村支持产业。其次:变革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状况不仅对本地区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该地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并最终决定着地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的增长问题。改善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快完善农村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农村信用评级制度。通过对各村各户进行信用评级进而健全社会的信用制度规范农村的信用体系。同时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政策措施和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的建设结合起来,继续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的信用宣传活动从而提高广大农民和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最终提高整个农村地区的信用文化水平。最后:要简化农民在金融机构贷款的条件,消除制约农民资金需求的不利因素进而充分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增加金融产品的供给从而扩大农村金融的需求,还应加大对农民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进而提高服务水平建起高水平的农村金融系统。最后要针对农村的特点搞好农村的金融产品创新如开发出适合农民实际需求的中间业务及资产业务,注意把农民贷款需求作为金融创新的一个重点进而建起完善的多层次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进而保障农户对金融的有效需求。

以上建议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融资难贷款难以及资金供需不平衡等问题,改善社会贫富状况,促进社会公平,进而稳定社会环境。

总体来说,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立有效的金融支持模式应该是在认清农村现状,认真分析现阶段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供需不平衡的实际情况为主线,提出适应农村发展的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才能得到改善。从而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J].2005:12.

[2]巩云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32.

[3]王芳.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1.

[4]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5:14.

[5]舒尔茨.业[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45.

作者简介:

刘海洁(1988-),女,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

篇7

论文摘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经济工作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总体要求。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增强新农村建设后劲。结合樟树市实际,针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矛盾,提出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很多,突出之一表现在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农村经济发展必需的资金支持缺乏。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改革的风险意识增强,农村金融体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农村金融服务供需失衡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是:

1.1农村金融机构布局结构日益单一,农村信用社难以承担支持“三农”的任务

随着竞争总成本核算意识的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纷纷缩减其在基层的营业机构,尤其是乡镇一级,造成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减少。以樟树为例,樟树市属县级市,1995年以前,农行樟树支行全市乡(镇)营业所有21个,网点布局基本上是一乡一所的格局,至2005年9月份,营业所的个数被压缩到13个,撤并的营业所几乎占到撤并前的1/2。由于信用社结算手段落后,人员素质相对偏低,以其自身的资金实力很难应对“一农支三农”的局面。

1.2商业银行资金大量上划,影响到对当地“三农”的支持力度

为了规避风险,基层商业银行大量信贷资金上存到上级行,基层银行营业网点成为事实上的“储蓄所”。从樟树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1999~2003年资金营运情况看,形势也不容乐观,存款大幅上升,贷款增长一直处于低位徘徊,资金流出量上升趋势:2000年4家有商业银行存款为45 882万元,其中上存资金为26 489万元,资金上存分别占存款额的57.73%和53.59%,大量资金上存,弱化了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力度。

1.3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使用仅仅限于发放收购资金,使用量大大减少,支持农业发展的功能在弱化

近几年,我国的粮棉油市场化程度已大大提高,粮食总体上供大于求,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收购量已明显呈下降趋势。同时,由于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功能过于单一,不能为农业产业化开发、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急需政策资金扶持的项目提供信贷报务,其支持农业发展的功能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近年来粮食购销价格倒挂,粮食企业顺价销售困难,库存逐年增加,致使农业发展银行按计划性供应给粮食收购企业的资金不能按时回笼,其贷款逾期问题严重。另外,农业发展银行在服务理念、服务手段、管理水平方面与其他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致使在农产品领域效益好、利润高的客户资源被其他银行拉走,这势必会影响到它的效益。

1.4邮政储蓄对农村储源分流明显,农村信贷资金流失情况难以遏制

樟树属劳务输出大县,每年的劳务收入3亿多元,这些资金绝大部分通过邮政部门的电子汇兑转化邮政储蓄存款。据测算,每年大约有近1亿资金流出农村。储源分流使一些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减少,给农村信贷投入带来冲击。

1.5农业银行的政策性扶贫专项贷款逾期问题严重,信贷投入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由于行政干预严重、经营缺乏自主权、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不良贷款急剧上升,潜伏着较大的经营风险,这些资金沉淀的现状也制约着专项贷款的投放。

2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矛盾

2.1支持农业产业化与寻求安全信贷的矛盾

目前,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从过去农产品短缺年代的单纯追求数量,转移到调整和优化结构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上来,把农产品变为最终商品推向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而我市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在某些方面还比较薄弱,产业化条件还不够充分,结构调整需要巨大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投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有相当多的农民仍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不知该种什么和养什么,在这种情况下盲目上马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有可能导致效益不佳,资金风险大。

2.2农村信贷资金质量低下与支农资金需求面扩大的矛盾

农村金融组织高比重产生不良贷款严重地制约着支农资金量的扩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速度。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实体的发展壮大,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增加的趋势。目前,我市扩大了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推广优质畜产品和特种养殖,确立和规划了主导产业,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同时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提出了增加技术含量、扩大经营规模的目标,这一切,都需要农村金融组织注入大量的资金。但由于信贷资金质量低,使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制约着农村金融组织支农信贷投入的加入。

2.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的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民的经济效益观念逐步增强,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客观上也产生了对农村信用社服务全方位的需求。如“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拓宽了龙头企业的业务领域,其对结算、票据贴现、资金融通、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只要求农村信用社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再生产环节提供全过程信贷、结算等服务,甚至还对农村信贷人员政策、法律咨询、市场经济信息、实用农业科技指导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大多数金融机构却仍停留在传统业务上,金融创新意识明显滞后,中间业务管理较为粗放,制度不健全,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态势不相适应。

3农村金融发展对策与建议

3.1把握“三农“方向,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是个广阔的大市场,农户贷款是农村金融组织的主体业务,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户进行经营生产、获得信贷支持的主要融资机构。党的以来20多年的农村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带来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农业发展新阶段给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终要求是增 加农民收入,而增 加农民收入又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就是要在资金方面全力以赴支持深化农村改革。具体来讲,就是要大力促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重点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改变农户的单一种植业生产方式,在实行种植业、养殖业复合发展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农村市场繁荣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有了盼头,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就有了更广阔的前景。

3.2抓住两个重点,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运作中,应将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重点和改革方向,注重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引导主导产业优质、高产、高效地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组织筛选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有龙头效应、有发展潜力、有联动其他企业和农户能力的重点骨干企业作为信贷支持对象,掌握企业资金脉搏,找准信贷切入点。在完成支农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经营管理水平高,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建立起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优质客户群,为信用社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突出支持农村经济组织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要积极支持培育支柱产业,农村金融组织应把支持这一新的经济增 长点放在重要位置。对为“三农”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的资金需求要注意适时、合理解决。对个体私营经济要坚持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符合贷款条件等原则,有重点地扶持。

3.3坚持金融经营创新,营造发展农村金融的良好环境

金融经营创新和营造金融环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金融经营创新是农村金融领域内各种要求的新结合,是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新生事物。农村金融组织一定要树立起永久的创新意识,具备营销的理念和服务的理念,对客户应提供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不断创出有特色的金融经营品种,唯此,才能最终推动金融经营业务的全面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要多方面、多渠道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保证农村金融组织健康成长。要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以弥补农村金融机构的亏损和支农资金的不足。要进一步落实支农信贷资金保全措施,将优化盘活农村信贷资金纳入各级党政工作日程或部门管理目标,形成行政、司法合力,确保支农资金良性循环。同时,农村金融机构也要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解决结算领域存在的问题。

3.4进一步优化环境,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协调发展

要全面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全面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环境。对农村信用社,除国家出台一定的税收、利率等优惠政策外,地方各级政府及执法职能部门必须为农村金融机构经营保驾护航,如法院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依法起诉的案件要坚决依法执行,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村金融部门的风险损失;要以全国整顿社会信用环境为契机,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大力整治信用环境,全面开展创建信用镇、村、组活动,规范农村信用秩序,促进农村经济和金融健康协调发展。

3.5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中心,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稳步推行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继续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理顺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关键就是解决农村信用社“谁出资,谁管理,出了问题谁负责”的问题。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农业发展银行要重新定位,完善功能;规范发展邮政储蓄业务,加强资金转移支持力度。适度控制邮政储蓄发展,消减邮政储蓄机构,以遏制邮政储蓄给县域经济造成的“失血”现象。

总之,要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 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农村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篇8

1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 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

由于农村居民学习意识不强,接受能力差,所以农村地区不重视教育,教育事业落后,导致教育设备差,教学条件艰苦,教学质量低下。而且大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也都普遍的选择留在城市发展,因此,在农村从事劳动生产多为年龄大、知识水平相对落后、科技素质较差的简单劳动力,对新机械作业接受时间长,对使用方式熟悉较慢,先进的种植培养技术也不能更好的运用在农业生产工作中,种种因素导致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最终制约发展,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1.2 农业生产困难大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省农村大部分的土地遭到破坏。大量土地被征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周围环境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环境出现严重问题。此外,我省土地不集中,属于小型作业,各自料理种植单一的农作物,集约程度低,他们拒绝接受推广的新技术、优良品种、推广新工具,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也不能够实现,缺乏生产技术推广人才,无法推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广泛使用,无法改善农业生产手段,从而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1.3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稳定

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完善,有完善的产业发展链条,起步快,经济发展迅速,人们收入高。相反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模式单一落后,主要经营农业生产,规模小,收入低。

1.4 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多污染严重的工矿业转移到农村经营生产,投资建厂征用了大面积的农业耕地,大量的工业废水排挡,严重污染了水资源,大量的废气排放污染了空气。最终使得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1.5 政府部门投入不足

尽管农业发展是当前发展的主要领域,但是由于农业地域广,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土地流转等原因,使得政府部门的管理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并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不能彻底解决农业发展制约因素。

2 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2.1 农业经营管理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农业在我省发展中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伴随工业的迅速发展,致使从事农业的人才资源进一步减少,农业发展人力资源不足。再加上一些农业管理人员队伍人数少,缺乏专业的知识,整体素质低,工作态度不认真,管理意识欠缺和淡泊,对农业管理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从而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从而造成农业经济管理难以满足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农业经营管理机构缺乏

目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经营管理机构缺乏,尤其是贫困山区甚至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极大的限制了信息的传播,使得农业经济发展无法得到切实的落实,不利于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同时,相关的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在农村设施建设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力,无法充分的满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快速有效发展。此外,农村经营管理中也缺乏??秀的管理人才,导致其在农民信息反馈、先进生产技术传播、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效率尤为低下,不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调动,从而无法有效的提升农民的整体经济收入。

3 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方向

3.1 大力宣传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农民是农村农业经济建发展的主导者,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知识教育是当前工作核心。因此,国家应该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行大力宣传,积极宣传农业信息化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升农民群众对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意识。另外,一些农村地区的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印发知识手册等方式进行大规模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和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也可以专门专家开展讲座,为人们讲解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内容与实际应用,切实的推行该管理模式。

3.2 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

由于人们科学文化素质低下,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和使用新技术投入到日常的生产作业中,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通过连续不断地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活动,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改变农村面貌,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科技、文化、卫生素质,有效解决农民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的问题。同时结合当地实际,着力加强农村实用科技培训工作力度,使农民朋友个个有一技之长,人人懂一门技术,能够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的产业,顺利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3.3 基层政府要加强农村建设工作的认识

当今农村经济发展已成为我省发展的重中之重,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全面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自身的职业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使其积极的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工作,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总结,能够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好的建立起农村经济管理队伍,使其队伍专业水平以及个人修养不断提升。更好的掌握市场需求,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3.4 组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综合实力影响着农业经济管理的成效,也影响着农业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要严格把关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的、针对性的前期培训、后期检查,要改变传统、陈旧的管理方式,顺应时展潮流,要组建成一支具备高责任感、高操作能力、高素质水平的经济管理队伍,管理人员要学会自我约束,定期进行专业培训,要深入了解国家的农村经济政策,并不断的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完善自我。要多鼓励、引导大学生回农村建设,提供合理的薪酬、奖励和提升机会,激发其工作热情并为其营造良好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他们用其所学的知识与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为建设中的新农村注入新鲜血液。

4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1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将农业经济管理,应用在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根据农村的经济发现现状,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制度,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科学、更规范。合理的制度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了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速度。

4.2 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农业经济管理打破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条条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来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创造出一种支持农业经济管理创新、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这样可以极大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

4.3 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9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我国存在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与城市发展速度相比较缓慢的问题,城镇和农村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政府要对农业经济进行科学管理,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大力引进新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

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所以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仍留存于农村经济管理当中,进而导致我国农村经济管理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此外,人们也没有意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基层管理人员也没有充分重视土地承包制度,认为对经济发展没有多大影响,而且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表现得也不够积极,很多时候都是敷衍了事。此外,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包含着农村财务和农民负担等内容,在开展这些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很少颁布相关法规,因此就出现很多因为土地承包引起的纠纷,这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农村土地规模小

当前的农村工作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规模过小,例如我国的丘陵地带,大多是采用零散经营的方式,这样大型机械就很难集中运作,进而增加了劳动强度,农村经济收入也相应会减少。这样不但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削减农民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自从我国提出“支农和扶农”的口号以来,很多农民都不愿将自己的土地转让给承包商,这也是农村土地规模难以扩大的原因,农民也因此损失大笔的收益。

二、现代农业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办法

(一)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

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和农村经济关系密切,只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和约束,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对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在建立体制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农业发展,这样可以促进农业结构的快速转型,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是利用加工手段来改变外观,拓展其销售市场,丰富产业链,还可以确保生产环节的安全,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

(二)采用多种方式融资

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繁荣的关键因素,对于农业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提供足够的资金作为基础,才能够对农村经济实行科学管理。基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政府的资金扶持非常有限,所以我们不仅要争取政府更多的拨款,还要想办法从多种渠道去融资,请求社会人士来投资,吸引各种企业提供大力的支持,这样就能更好地推动推动新农村建设,也可以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村经济收入,为生活困难的农民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构建农村经济管理队伍

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素质对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挑选管理人员的时候要严格把关,对他们进行专业的上岗训练和前期培训,让他们掌握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跟随时代的发展转变管理方式,组建一支高素质、操作能力强、具备责任感的管理队伍。同时,管理人员要时刻了解国家颁布的农村经济政策,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充实自己、完善自我。国家也要多鼓励大学生回乡参与新农村建设,为其提供合理的薪资和提升机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农村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此外,农村经济管理还可以为农村经济提供资金扶持和制度保障,针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我国应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从多种渠道去筹集资金,并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确保农业经济管理策略能够顺利实行,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12(01):23-24

[2]武卫敬.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02):57-58

篇10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ural areas in China’s bank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network coverage was low, the lack of financial supply, competition was not sufficient,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department specially to relax the access condition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rural areas, approved the establishment of village banks in rural areas, to increase financial supply, adjust capital surplus and deficiency,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financial servic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hui Province, as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vince, wa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banks in Anhui Province, and found out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banks.

Key words: rural bank; rural economy; Anhui Province

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首批选择吉林、四川等六省区进行村镇银行试点,随后将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1]。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开始组建自己的村镇银行,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银行业向小微企业、乡镇乡村等薄弱领域倾斜。截至2016年2月,安徽省共成立村镇银行66家,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左右,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

1 村镇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要

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村镇银行,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可以起到以下作用:解决竞争不充分、缓解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繁荣[2]。村镇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理论依据和现实需要。

1.1 理论依据

1.1.1 金融抑制理论 金融抑制理论是由麦金龙于1973年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原因不仅是由于资本的缺乏导致的,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资本市场固存的扭曲现象使得资本利用效率不能充分发挥,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3]。整体经济状况的好坏决定了金融的好坏,而金融又会对经济发展起到相应的反作用。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由于受到历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金融抑制现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还普遍存在,机制、方式和体制都成为了阻碍金融支农的壁垒,使得服务三农的效能无法充分发挥[4](图1)。

1.1.2 小银行理论 发展经济学家认为,有怎样的经济结构,就应当有怎样的金融结构,这样才能降低服务成本,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国内外研究也表明,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与其规模有一定的关系,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等业务上,小银行的指标都要高于大银行。同时由于服务成本较低,小银行也更加倾向于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所以村镇银行作为“小银行”可以为小微企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更大的金融支持[5]。

1.2 现实需要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村区域内部差距明显,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主要以单一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作为农户重要经济来源,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综合生产能力较弱。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无法得到足够的金融支持,不能满足三农生产对于资金的需求。农村现有的金融机构明显存在着“非农化”倾向,农发行、农信社和邮政储蓄向少数企业集中贷款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户贷款覆盖面偏低[6]。由于这种金融瓶颈的存在,抑制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缓慢。

2 村镇银行在安徽省的产生及对农村经济的支持现状

2.1 安徽省村镇银行的产生及发展

随着国家逐步放宽农村地区金融准入门槛,不断扩大农村金融供给,安徽省也抓住机遇成立自己的村镇银行,以期能够形成覆盖面广、类型多样、效率较高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缓解农村地区银行?I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7]。在这里以安徽省最先成立的两家村镇银行作为范例,即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和凤阳利民村镇银行,他们的成立对安徽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

2.1.1 长丰科源村镇银行 2008年2月2日,安徽省第一家村镇银行长丰科源村镇银行挂牌成立,其注册资本为1亿元,标志着中国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在安徽省结出第一粒果实。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将秉承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按照现代金融机构管理要求,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提高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同时加强风险控制,提高支农力度,确保支农质量,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做出贡献。

2.1.2 凤阳利民村镇银行 2008年4月28日,安徽省第二家村镇银行凤阳利民村镇银行在凤阳县府城镇挂牌开业,注册资本为4 100万元,拥有各类员工19人。该行的市场定位是为小微企业、农民和个体工商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每年支农贷款的比例占总贷款的比例都会不断增加,同时也会将服务范围延伸到周边集镇。该行将与地方政府在农业开发、卫生、扶贫、教育等方面形成互动,逐步提高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强化对农业的信贷支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2.2 村镇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建立村镇银行的初衷就是要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影响范围得到扩大,减少农村金融抑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实现普惠金融[8]。村镇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如下。

2.2.1 提高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 由于农业具有天然弱质性,农户在贷款时很难提供抵押品,使得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且收益低,导致农发行、农信社以及邮政储蓄纷纷减少在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而村镇银行的设立恰巧可以弥补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空白。截至2015年末,安徽省银行业基础金融服务覆盖行政村15 049个,其中网点覆盖行政村6 123个,各类电子机具(含ATM、POS、转账电话和自助服务终端)覆盖行政村14 176个,其他方式覆盖行政村3 196个,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

2.2.2 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供给,满足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需求 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供给本来就是村镇银行设立的目标之一,村镇银行可以吸收农村地区闲置资金,调节资金余缺,利用自有资本和中央银行再贷款支持“三农”发展[9]。同时在贷款利率和抵押条件上给予小微企业和农户以政策优惠,使得更多需要资金的企业和农户可以得到资金支持,满足他们生产和生活需要。

2.2.3 初步形成了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20世纪90年代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销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同时收缩其在农村的机构和业务比重。最直接的后果则是农村金融服务长期缺位,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使得农民和中小企?I的融资成本加大。而设立村镇银行则有助于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扩大农村资金供给,形成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10]。

3 村镇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很多的作用。可是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服务渠道单一、偏离目标定位、内部控制不完善等问题依旧很突出[11]。具体来说,村镇银行在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3.1 偏离服务“三农”目标,非农化倾向严重

服务三农、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村镇银行成立的最初目标,而村镇银行在本质上仍然属于金融机构,盈利是其最内在的追求[12]。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存在着投入大、产出小、风险大的特点,导致村镇银行在农户的贷款中出现“惜贷”现象,不愿意过多的贷款给农户,而偏向于将资金发放给经营状况比较好的企业。这就导致需要资金的农户无法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此时的村镇银行充当的却是“抽钱机”的角色,无法真正服务于“三农”。

3.2 服务方式手段单一,资金来源缺乏保障

目前村镇银行主要通过直接发放贷款的方式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贷款过程中对抵押品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并且主要以中短期小额贷款为主,无法满足具有中长期贷款需求的农户。并且村镇银行由于受地域和国家政策规定的限制,使得其存款规模和存贷利差偏小,不利于增加盈利水平和扩大贷款业务,导致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功能得到限制[13]。

3.3 信用控制机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弱

由于村镇银行尚未加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和结算系统,使得村镇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对农户的信用考察比较困难,很多时候都是“人情贷款”,加大了贷款成本和贷款风险[14]。而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部分农户认为在村镇银行贷款可以先不用考虑归还而产生道德风险。同时村镇银行在结算上必须通过发起行作为结算中介,这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的效率[15]。

4 提升村镇银行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政策支持,坚持服务“三农”

基于村镇银行功能的特殊性,国家应允许村镇银行结合当地资金供求情况、农户信用情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选择合适的存贷款利率,保证村镇银行在满足自身生存的同时也能服务于“三农”,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可以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4.2 创新服务方式,加大融资力度

村镇银行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提高整体金融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开办诸如代客理财、代销保险、黄金等中间业务,增加盈利能力。人民银行也要给予村镇银行相应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税收方面提供政策优惠等。

4.3 加强信用控制,提升抗风险能力

人民银行应尽快将村镇银行纳入征信系统和结算系统,提供必要的征信服务,降低其在贷款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和贷款成本[16]。村镇银行也要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加大引导和监管力度,确保村镇银行合法、合规、稳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