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优势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我国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品质生活的要求日益增高,特别是现今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有机健康的食品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青睐。当前我国的有机农产业的发展极为迅速。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陕西省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对安康市的竞争力进行科学的研究,最终为安康市的有机农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有机农产业;竞争力分析;安康市
1安康市有机农业的竞争力分析
1.1矿资源丰富——“中国硒谷”
陕西省安康市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根据安康市国土资源公布的数据,安康市现有探明和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金矿金矿就达到65种,有探明储量的矿产32种,其中在陕西和中国位居前列的矿产有金矿、汞矿、毒重石、瓦板岩、重晶石、锑矿、锌矿、天然珍稀矿泉水等。特别是其富硒资源,据不完全调查整个安康市境内富硒的区域含量高达2.5~6.6mg/kg,横跨跨度达到近500km,为中国之最。
1.2安康市的地理优势及特色农产品
安康市地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年降雨量均在910mm左右。这样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各类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气候,也是因为其气候的特殊原因,安康也被誉为我国中药材的摇篮。此外本地区的特色茶叶、魔芋、中药材、油菜均具备优秀市场竞争力。根据安康市市农业局公告显示,截止2015年,安康市富硒食品产值达到233.46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24.9%),同比增长32.6%,生态富硒产业在全市GDP占比为26%。
2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劣势
2.1市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安康市作为陕西省境内的一个地级市,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2015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91元,比上年增加2180元,增长8.7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96元,比上年增加728元,增长9.75%。截止2015年年底安康市全境需要领取救济金的弱势群体达到近2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数63.8万人,同期减少12.3万人,虽然大幅度减少但其经济滞后的困境任为解决。经济发展滞后是当前阻碍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2有机农业发展观念落后
安康市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任然以传统农业耕作为主,多采用的是人力与畜力结合进行农业生产,其生产力低下、机械化水平落后。而且由于区域农业教育力度不足,大多数农民仍然习惯使用化肥农药来进行耕作。对有机农业的观点不理解认识度较低,不愿意进行改变,导致有机农业产业化在安康境内推进受阻。
3安康市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
3.1国内“绿色产品”消费观增强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我国消费者从前期“便宜消费观”,得到了扭转。人们越来越追求食品“无添加剂”、“绿色无公害”、“有机化”的属性。这种观点大大促进了当前有机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安康市进行有机农产业发展的信心。
3.2安康市政府高度重视
安康市市委市政府已意识到安康市要发展,必须从绿色、生态出发,打造“绿色陕南”和“和谐安康”。不断派出工作组推进知识下乡、科技入村,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迈向高质量、高水平的绿色化生产行列。加大对基础设施的修建,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打下坚实的交通、电力等基础,寻找更多更大的销售市场,以确保农产品的出售不受阻碍。
4对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建议
4.1加强生产链的建立
加强安康市地区农产品生产链条的发展,保证各个生产链条齐头并进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政府要进行基础农业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艺,有效的延长有机农产品的产业链,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的力度,产-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与养殖业合作,构建地方有机肥生产链,减小成本,扩大生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4.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打造金字招牌
有机农产业不能仅依靠农民自身或者生产加工就能做大做强,必须依靠政府或者科研机构对产品进行研究或者创新,比如可以共同培育新型农业品种;改良或创新新兴培育技术,提高种植技术;加大力度研发无公害保鲜、贮存技术,确保农产品的贮存。
作者:钟伟 何波 单位: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比较优势农业家庭经营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的二十年中,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步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这二十年中我国始终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国营工商业方面,虽然有所成就但一直未能有质的突破。1980年代初期,的出现使得中国的改革出现了新的生机。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切发展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从三大产业的分工来看,农业是最基础也是最特殊的部门。“农业是唯一生产食品的部门。没有钢或煤,甚至没有电,人类仍能生存,但是绝对不能没有粮食。大多数制成品实际上都有替代品,但粮食却无可替代。”农业的基础作用在于它是维系社会生命活动的本源,而其特殊性则表现在它的不可替代。
农业的发展状况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态势,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农业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不同国家的农业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基于两种方式进行的,一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通过市场的组织来实现的;另一种是以公有制为基础,通过计划安排来实现的。在发展的初期,世界上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以市场的形式来组织农业活动,而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则选择通过计划来开展农业生产。然而无论是选择哪种发展方式,其最终目的还是要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过分依赖工业和第三产业,导致农业发展与整体发展结构不协调,甚至是滞后不前反而影响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更为有效的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发展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使得三大产业齐头并进,共同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农业因具有内部规模不显著、劳动的监督和度量都极其困难的特点,而成为一个适宜家庭经营的产业。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显而易见,存在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这就意味着我们拥有更低的农业生产人力成本。从北到南,我们拥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广大的耕地,这就为农业发展的多样化提供条件。同时,大量农业人口的存在也为我国建立大规模的家庭经营式的农业生产方式提供极大的便利。由于家庭成员之间拥有相近的价值观、较强的凝聚力、共同的利益目标,这有利于降低监督管理和决策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劳动的优势互补。我国农业的发展完全可以基于这种特点,以家庭为基本单位,逐步建立地区间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经济蛋糕的变大可用于改善每个人的状况。由于地区间物质资源的差异及人们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水平的不同,人们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和效率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比较优势的存在总会使得每个个体都有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机会,以最低的成本进行自己最擅长的劳动,获得更多的产品用来进行交换与贸易,从而使家庭与家庭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农业生产更具活力,这也为促进其他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支持。整个基于比较优势下的农业生产能得到更多的社会产品,人们能够用于选择和消费的产品就会增多,由于需求的不断增加又会促进供给的增加,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会使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制造出更多的社会产品。同时这也是一个技术不断革新,资源不断优化整合的过程。用于消费和贸易的产品多了,在同类或者相近的产品中就会出现竞争与优胜劣汰,这有利于产业的快速升级,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家庭经营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而市场自发的调节又存在固有的缺陷,这就使得资源与技术得不到完全有效的利用,市场信息会产生滞后。所以仅仅依靠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的生产是不够的,根据市场的需求有计划的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所进行的调控主要不是以保持经济稳定,抑制通货膨胀而进行的。在家庭经营模式下所进行的调控更多的是运用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整合分散的资源,共享技术,减少地区间交流与贸易的障碍而进行的调控方式。
农业作为最基础最特殊的产业,它对经济发展的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重要作用。在发展的后期,工商业会逐渐获得优势地位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农业对经济的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及外汇贡献都会有所减少,但唯有产品贡献是不会减少的,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农业对经济增长的产品贡献显得尤为重要且不可取代。
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家庭经营式的农业发展模式,可是更好的改善个人、地区及国家的发展状况。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利用家庭式经营模式自身的比较优势把农业对经济的产品贡献作为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形成地区间特色鲜明又可以互相扶持的农业发展形式。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2]M・吉利斯(Malcolm Gillis)、D・波金斯(Dwight H. Perkins)、M・罗默(Michael Roemer)和D・斯诺德格拉斯(Donald R. Snodgrass)(1996):《发展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10页
篇3
关键词:农业;品牌;路径
一、加强领导与考核,切实重视农业品牌建设
潍坊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家庭经营收入仍是潍坊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提升潍坊市的知名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潍坊农业品牌的建设。但是,虽然这些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把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作为一项重大决策,但随着农村提留、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的取消,部分领导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明显不高,对农业品牌的建设关系度不够,这成为制约潍坊农业品牌建设的主要因素。对此,一定要加强领导与考核,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潍坊农业新优势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二、抓好宣传与培训,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
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培育农产品品牌,主体是内因、是核心、是关键。要以提高农民的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为重点,加大各层次农民的培训力度:一是搞好农村带头人和实用人才培训。要发挥农广校的优势,以提高社区干部学历教育为突破口,搞好培训招生和管理;要组织搞好对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社区分管农业负责人、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带头人和实用人才的培训。二是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对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掌握一定专业技能、拥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农民开展培训。三是搞好社区新型农民培训。充分利用社区服务平台,发挥农业科技远程视频培训系统作用,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农业首席专家或外聘专家教授举办技术讲座,每年举办大型培训班、社区培训班,大规模培训农民。四是认真实施农民培训项目。组织农民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活动。
三、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引导发展农业品牌
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事关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事关我市农业能否继续领跑全国。对此,一定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活用好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将其优先安排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带动金融、民间、企业、外资等社会资本及人才、技术等因素进园入区,着力破解示范基地发展担保难、贷款难问题。重点引进一批实力雄厚、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投资示范基地建设。在破解土地制约瓶颈方面,既要在依法、自愿、有偿前提下合理引导土地流转,又要积极对上争取用地指标优先用于示范基地建设。同时,认真研究制定税收减免、示范基地企业出口创汇及人才引导等优惠政策,为示范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打造品牌农业发展载体
一是搞好规划引领。要按照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要求,集聚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大力发展农业种植园区、科技园区、种苗园区,形成园区化发展新格局,园区内农产品要求通过认证,提升农业品牌化水平。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要求,在设施农业发展较好镇街,培育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高科技农业创新园等现代农业园区,重点规范完善千亩以上农业示范园。通过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每处镇街新建2处以上规模大、水平高、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鼓励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出台相关扶持奖励政策,鼓励引导各类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形成以社会工商资本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高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三是培育特色农业社区。要立足社区产业发展,积极培植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社区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提升社区新建园区建设质量和档次,打造种植业特色品牌社区。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夯实品牌农业发展基础
要围绕发展品牌农业,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实现全域、全品种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健全监管体系机制。健全完善市、镇、社区三级监管体系,逐级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和包靠人员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责任清晰,监管、检测、执法、服务“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全面落实和完善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连锁经营、质量承诺等制度,逐步建立有奖举报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为全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提供体系机制保障。二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加强对农产品从农业投入品销售使用、田间生产到采收上市的全程监管,尤其加大农业投入品源头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放心农资进社区”活动,狠抓大要案查处,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不法行为。三是加强生产基地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品购进使用、技术规范、生产档案、质量检测、包装销售等方面管理,逐步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提高各县市区检测中心实验室建设水平,争取通过省级资质认定,增加对叶菜类、可生食类农产品及认证农产品的抽检数量和频率;按照“七有”标准,完善镇街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加强检测人员技术培训,确保检测工作正常运行,实现市镇检测数据共享,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发展品牌农业奠定良好基础。
六、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积极培育农业品牌
一是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借鉴先进县市的做法,尽快研究出台我市鼓励农业品牌创建的相关扶持政策,促进我市品牌农业快速发展。充分挖掘我市区域优势和传统优势,筛选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优势农产品,采取整合资源、改造工艺、加大品种选育力度等措施,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新特农产品,努力打造档次高、叫得响的高端农业品牌。二是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认证中的主体作用,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在严把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认证数量,促进农业品牌总量膨胀。三是搞好农业品牌运营。加强指导与协调,鼓励龙头企业联合打造区域集合品牌,形成整体优势,提高竞争力。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农业品牌的公益性宣传,使生产者创品牌、消费者识品牌、用品牌的意识不断增强,进一步提高农业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及社会影响力,提高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四是创造公平的农业品牌市场竞争环境。规范“三品”基地管理及标志使用监管,组织开展打假治假、保护品牌专用权、查处虚假广告,运用法律保护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竞争,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农业品牌的市场环境。
七、深化农业产业化升级,提升品牌农业整体实力
一是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纽带作用。要以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和省种植大户补助政策为切入点,加大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农场建设鼓励力度,规范完善一批粮食、蔬菜、果茶等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具有典型指导作用的农产品生产合作农场或合作社。要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园区(生产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高端、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或园区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坚持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路子,进一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组织分散的农民参加产业化生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意识。二是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为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积极开展种植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统计调查和梳理摸底工作,并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创新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以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为抓手,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打造“中国食品谷”农产品加工基地。鼓励龙头企业下沉农村社区,设立原料生产基地,开办加工车间,以企业先进理念,带动社区产业发展壮大,订单农业覆盖面达到60%以上,农户参与产业化生产经营的比例达到85%以上。围绕新兴的花卉、苗木、果茶等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龙头。加快龙头企业升级,培强做大现有龙头。引导、鼓励发展前景好、产业集中度高、市场潜力大的中小型农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抱团合作、品牌嫁接、资本运作等方式,膨胀规模,做强实力,形成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组织龙头企业建立定期联系、沟通交流机制,实现技术、信息、市场等资源共享,形成规模竞争优势,共同拓展国内外高端市场,促进品牌农业发展。
篇4
所谓优势农业产业项目是指在发展农业方面一国与它国相比,在外延上,发展该农业产业项目的条件较为有利,从而使其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农业产业项目,在内涵上,面对一国国内农业产业的各门类,该农业产业项目在全面推动整个农业发展中起主导性作用并占优势的农业产业项目。根据这一科学认定标准,综观我国农业整体发展状况与水平,笔者认为,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村农业产业,是我国农村农业产业中的优势农业产业项目,是正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和有效途径。这是因为:
从农产品市场价格上看,我国这一优势农业产业项目生产的农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世界经济年鉴》资料分析显示,我国的蔬菜生产成本低,国内菜价约为国外的1/5至1/8,我国蔬菜出口竞争力系数为09129,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能力,主要水果如苹果、鸭梨、柑橘、西瓜、水蜜桃、葡萄等优质产品的市场价格比国外市场低四至七成,除禽肉外,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766%,牛肉低651%,羊肉低54%,水产品和海产品更是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
从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看,许多人都认为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产品是我国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例如,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早已指出,中国农业不怕入世,对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如蔬菜、水果等,中国是具有国际竞争力优势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农产品价格低廉;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也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国进口资源密集型、比较利益低的农产品,如粮食、棉花和油料,从而腾出一些农业资源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如水果、蔬菜、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来自国家计委、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农业问题专家也分析认为,加入WTO有利于中国进口农产品特别是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包括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因而决定了农业的粮食生产是一切生产的基础,经过建国以来的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后,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富裕的自给程度,加入WTO组织,又给我国从世界粮食市场购买低于自身粮食生产成本的粮食资源提供了条件,因此,我国在重视本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村农业产业新项目,并逐渐发展成为优势农业产业项目,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事实上,改革开放后,我国发展起来的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村农业产业项目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并占有了一定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份额。
二、发展我国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具有战略意义
1有利于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入世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这些问题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反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反映。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业和农村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农业各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产业带,才能使我国农村农业尽快地发展起来,其中,发展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事实上,近几年来,通过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的大力实施,不仅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且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2有利于妥善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合理地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城市下岗及企事业单位富裕人员总数达6600万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在我国经济发展现有水平条件下,城市在未来10―20年内,要消化吸收城市劳动力都十分困难,更不可能全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未来我国城市每年只能从原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转移299万人,未来20年将转移走5980万人,因而城市化对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不可否认,但是,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实现转移,全部转移将需56年,也就是说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将长期沉淀在农村被白白浪费掉。我国广大农村具有丰富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如果将这一资源浪费掉,对急于摆脱贫穷落后状况的农民群众乃至国家而言,其损失不可估量。所以,必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及时转移寻找新的有效途径,这就是大力发展我国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事实上,我国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必然会极大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为充分、合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提供条件。
3有利于缓解城乡就业冲突和城市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
篇5
[关键词]有机农业;历史;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52-03
1 有机农业及其产品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一词来源于英文词组“Organic Agriculture”。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欧盟、美国等国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概括,但内涵一致。即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有机农业基本标准,在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1]。
有机食品:有机食品一词来源于英文词组“Organic Food”。在其他语言中也有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的,有机食品是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生产加工,并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1]。
有机产品:所有以有机方式生产,符合各自有机标准的产品,包括有机食品、有机化妆品、纺织品、林产品、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1]。
有机农业强调自然秩序相和谐,天人合一,物土不二,强调适应自然而不干预自然;在手段上主要依靠自然的土壤,主张依赖自然的生物循环;在目标上追求生态上的协调性,资源利用上的有效性,营养的丰富性,是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新型农业模式[2-3]。
2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史
世界有机农业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9年,有机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围绕着如何培肥地力这一根本问题进行。18世纪初英国人到美洲开垦土地,大量砍伐森林。在美国独立后不到100年时间里,美洲就出现了因植被破坏引起的严重水土流失和地力衰退等问题。美国政府不得不到处寻求对策,于是派遣时任美国农业部土壤管理局局长的F.H.King到中国寻找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经验。这样,由20世纪初开始总结中国传统有机农业的经验,不断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有机农业[4-5]。而中国真正的有机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回顾其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中国有机农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1988年国家环保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并于1994年在该所成立了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6]。
发展阶段:1992年,中国农业部批准组建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CGFDC),负责开展国内的绿色食品认证和开发管理工作,并于1995年提出了绿色食品的分级理论。CGFDC于2002年10月组建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并成为在国家认监委登记的第一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OFDC根据IFOAM有机产品生产加工的基本标准,参照许多发达国家有机农业协会或组织的标准和规定,并结合中国农业生产和食品行业的有关标准,于1999年制定了OFDC有机产品认证标准(试行),2001年5月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成为行业标准[7]。
规范阶段:2002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正式颁布并实施,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进入规范化阶段。2005年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布《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这是中国制定的第一个有机产品标准正式颁布。此后,中国有机农业迅猛发展,截止2010年底[8],中国有机农业认证企业从2003年的540余家增加到2512家,生产面积从2003年的34.3万公顷扩展到374.42万公顷,年产值从20亿元增加到63.98亿元[9]。
3 中国有机农业的现状
3.1 生产现状
从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看,目前中国有机和有机转换产品已有约50大类,400~500个品种,包括蔬菜、豆类、杂粮、水产品、野生采集产品等。截止2010年底,全国约有2000多家有机生产企业,总共有机面积300多万公顷。中国有机农业以种植业和加工业为主,参与企业占85.5%,生产总量占据94.3%,总销售额占68.8%。而生产面积则以野生采集和畜牧业最大,占生产总面积的67.9%,单位面积产值则以种植业最高(表1)。
从区域发展规模和认证数量看,本世纪初,全国区域比较优势初步显现,部分地方已形成有机食品集中产区。绝大多数生产基地分布在东部和东北部各省区。同时,产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在有机食品企业中,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全国发展速度均在提升,区域差距在逐步缩小[10]。截止2011年,全国已有368个单位创建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536个,总面积840万公顷,带动农户1603.2万户,对接龙头企业1369家,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9亿元。
3.2 市场现状
中国有机产品市场可以分为国外和国内两大市场。据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有机食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估计,2010年,世界有机食品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中国有机产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中国生产的大部分有机产品被出口到欧、美、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促进了中国有机产业的起步和发展。2000年后,随着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国内有机食品的消费群体日渐壮大,逐步形成了国内消费市场[11]。据预测,2015年中国国内有机农产品将达到248~594亿元的市场规模,中国将成为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大国,有机食品有望占到中国整个食品市场的1%~1.5%。
3.3 标准与法规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有机农业市场的兴起、发展以及有机产品出口量的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有机产品的生产、销售标准的制定和认证工作。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了《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和《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颁布。2003年由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了我国《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规范》。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为有机监管体系的运作制定了整体制度体系。2005年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布《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这是中国制定的第一个有机产品标准。2005年6月,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制定了相应的产业规章以符合国家有机标准的要求。不断完善的有机产品认证监管体系,为保障有机产品认证的有效性,促进有机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中国有机认证机构共发放有机产品认证证书4800多张,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企业4000多家,国外认证机构认证企业数超过500余家[7]。
4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中国自然条件限制了有机农业发展
第一,从国家层面上看,中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小,粮食供给始终关系着国家安全。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扩张,中国未来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和粮食需求总量将进一步提高[13]。因此,鉴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以及现有的植物保护水平,中国现阶段要全面发展有机农业尚有难度,只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绝不能盲目贪大求速[6-7,10]。
第二,中国幅员辽阔,全国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等各不相同,地域差异极其明显。这给标准化生产的有机农业设置了无形的障碍。从而导致有机农业在中国呈现出东西部发展极不均衡的局面[6,9]。
第三,由于中国农业化肥的过度长期施用和工业废水的不合理排放,近年来中国耕地和水体的面源污染十分严重[6],许多重污染地区连传统农业生产都无法进行。这无疑给有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2 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阻碍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7,9-10,14-15],截止2009年,有机农业生产面积只占全国农业面积的0.34%,远低于世界0.85%的平均水平。而且产品结构不尽合理[9],种植业养殖业不协调,野生采集面积过大(表1),品种过于单一,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此外,中国有机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9],产-供-销体系还不完善,从而极大的阻碍了有机农业的推广。
4.3 混乱的市场扰乱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国内有机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由于有机农产品很难直观判断其真伪,消费者消费后也难以感觉其和常规农产品的区别,这给不法商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假冒有机产品充斥整个有机市场[10,14]。此外,由于生产专业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部分企业生产的有机产品难以通过认证却仍然上市。这些问题都将造成市场贸易和生产的不协调[9],打破供求平衡,扰乱市场。
4.4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延缓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首先,政府对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认识不够和,真假难辨。再者,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机构及相应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各级政府对开发有机农业还缺乏明确的政策、资金扶持[6-7,10,14,]。从而造成中国有机农业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难以提升。
4.5 有机法规和认证标准不健全制约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虽然中国有机农业相关法规和认证标准发展到今天已经基本形成体系,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认证机构既是有机产品的法律、 法规、 行政规定和标准的制定者,又是实施监控和颁发证书的部门,难以取得国际经销商的信任。 二是认证标准体系不够健全。三是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有机次品大量上市[10,15]。因此,中国的有机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不仅在国际上难以立足,国内市场也缺乏竞争力。
5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展望
5.1 统筹粮食生产,调整生产布局,加强环境治理
第一,协调好粮食安全和有机农业的关系。转变观念,正确摆放有机农业的位置,不能急于让有机农业来完全替代现代化学农业。国家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有机农业。
第二,要调整全国生产布局,缩小地区差,务求平衡发展。相对于东部,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是全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以及并存的经济弱势决定了其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走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能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也能缩小其经济弱势[6]。
第三,开展农业环境调查,明确农业种植和养殖区域内土壤、大气和水环境的污染状况,确定应保护区域、应重点治理区域和应调整的区域,并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因势利导,积极推进有机农业持续、有序地向前发展。同时,政府应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从根本上扭转农业面源污染,为有机农业的大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6]。
篇6
【关键词】 庆阳市 农产品加工业 特色农业资源 比较优势 区域布局
庆阳市特色农产品丰富,绝大多数历史悠久,享负盛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步伐加快,特色农产品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苹果、烟叶、黄花菜、小杂粮、牛羊肉等特色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市已建成了一批品牌、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特色农业资源丰富
庆阳市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其早胜牛、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羊毛绒等大宗优质品享誉国内外。地处全国苹果生产最佳纬度区,已被农业部列入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带,红富士苹果、曹杏、黄柑桃久享盛誉。庆阳是全国最大的杏制品加工基地和全国规模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全国品质最优、发展面积最大的黄花菜种植基地,具有“中国优质苹果之乡”、“中国黄花菜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中国杏乡”之美誉。庆阳市还是中医药之乡,产有甘草、黄芪、麻黄、穿地龙、柴胡等300多种中草药,其中69种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庆阳市农产品加工业规模逐渐形成
改革开发以来,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的推进,从2000年起,整个农产品加工业进入了新一轮的整合,在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自我调节下,农产品加工业由最初的无序发展逐渐进入一种规模化的经营,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从2005年趋向于稳定发展,然而同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和利税总额却呈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这充分说明了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竞争力在不断加强。
二、庆阳市农产品比较优势区域差异
农产品区域综合比较优势是由该区的资源禀赋、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按照以往的研究,选择代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因子,即单产(P)、播种面积(S)作为基本变量,构建指标包括效率优势指数PAI、规模优势指数SAI,由于这两者相互制约关系较强,对两种优势指数进行几何平均,即可得到综合优势指数CCA(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CA=■
其中,效率优势指数是指PAI(Productive Advantage Index)为各种植区域某作物单产水平占该区所有作物平均单产水平的比率:
PAI=■
式中,Pij为i地区j种作物的单产;
Pit为i地区的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
Pj为背景区域作物j的单产;
Pt为背景区域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
PAI>1时,表示与背景区域水平相比,i地区在该作物生产上具有产量相对优势;PAI
规模优势指数是指SAI(Scale Advantage Index)为研究区域某作物的播种面积占该区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与背景区域同一比值的比率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SAI=■
式中,Sij表示i地区j种作物的播种面积;
Sit表示i地区作物播种面积;
Sj表示背景区域j作物的播种面积;
St表示背景区域作物总播种面积;
SAI>1,表明与背景区域水平相比i区j作物的生产具有规模优势;SAI
1、庆阳市特色农业比较优势评价
为了对该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以庆阳市作为研究的背景区域,选择该地区特色产业:小杂粮、油料、苹果、杏、黄花菜、烟叶、羊、牛作为研究对象,节选1991年、1995年,2000―2012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出各年农产品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PAI),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同时为了消除各种指数的年际波动影响,计算了各种指数十五年的平均数(见表1),均值为八个县区的整体平均结果。
2、各县区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地区差异
根据综合优势指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各县区的位次,其结果如表2所示,可见各县区比较优势地区差异。
种植业农产品。就小杂粮和油料而言,庆阳市各县区的差异不大,发展较为均衡。比较突出的是西峰和宁县。从效率优势和规模优势可以看出,在小杂粮的发展上西峰无论是效率优势还是规模优势均占据了领头的地位,比较优势突出;而庆城和宁县虽然不具有综合优势,但其具有一般的效率优势。而生产规模相对太小(如庆城SAI=0.53)是导致这些县区缺乏比较优势的主要原因。同样的问题也表现在华池的油料作物中,由于规模太小(如镇原、华池)导致了具有一定较强优势的效率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从而使得综合优势过低。因此,如果能扩大播种面积,挖掘潜力,则在这些地方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还是具有很大潜力的。
水果产品。在水果的生产方面,以苹果和杏为代表,庆阳市整体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尤其效率优势比较突出,其中以华池的优势最为明显。在杏的生产方面,效率优势和规模优势均位列第一。而在苹果的生产方面,效率优势尤为突出(PAI=3.34)但其规模却位列最后,与其特别突出的效率优势非常的不协调。因此,应该扩大苹果的种植面积,充分发掘苹果的效率生产优势,重点开发水果产业的生产能力,提高整体竞争力。
畜牧业农产品。在畜牧业生产方面,庆阳市以早胜牛、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为其历来的特色优势产业。从比较优势分析看来,环县的羊和宁县的牛优势远胜于其他的地县,而对应的环县的牛和宁县的羊却位于相应位列的后位。所以,这两县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集中精力发展优势产业,限制或放弃劣势产业的生产。
特色经济农产品。以黄花菜和烟叶为例,黄花菜是庆阳市极具特色的农产品,知名度较高。从比较优势分析来看,庆阳市整体具有黄花菜的比较优势,其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县就有西峰、镇原、庆城、合水、环县这五个地区,其突出优势可见一斑,且以西峰、镇原、庆城三地的优势最为明显,而正宁、华池、宁县却非常不具有比较优势,其中正宁几乎没有一点在黄花菜方面的生产优势,在这些地区可以放弃对黄花菜的生产。在烟叶方面,就庆阳市整体而言不具优势,但是正宁的烟叶却表现出非常突出的比较优势,同时镇原的烟叶也具有较强的优势。
三、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与比较优势背离现象解析
庆阳市农产品生产专业化水平的变动基本与其比较优势相符,但是还存在着与比较优势的要求相背离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多数县区妄图兼顾所有的特色农业资源,而不知道自己的相对优势,从而没有按照优势来分工生产;二是部分地区面对市场的波动,既忘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又把握不准市场行情的变化方向,因而产生农业结构调整行为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农产品生产专业化水平的变动背离了比较优势的要求。具体原因如下。
1、比较优势不突出
比较优势产品的选择不仅需要考虑本地区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而且还需要兼顾其他地区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从而准确定位,突出优势。从庆阳市的实际情况看,各县区对本区域比较优势产品的选择还主要停留在凭主观经验和对对方的大致判断上。最多也只是将比较优势产品的选择建立在一种与平均水平相比的基础之上,从而可能出现选择上的失误。这可能是庆阳市农产品专业化变动背离比较优势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2、盲目调整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的波动是绝对的,而均衡则是相对的。市场机制就是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关系,使之不断的从失衡走向均衡,又从均衡走向失衡。正是这种价格的经常波动,使得千万小规模经营农户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该扩大什么该压缩什么。结果是盲目调整,对原本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已经走向专业化生产道路的农产品轻易地进行压缩、调减,或者彻底放弃,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改种其他作物,从而造成与比较优势相背离的调整现象。
四、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农产品加工业对于任何一个地区而言,都不可能具有完全的竞争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要素禀赋论,必须在农产品加工业中选择最具优势的产业,对弱项可以放弃,特别是既不具备资源优势业,也不具备加工优势的行业,必须敢于放弃。结合比较优势的分析,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作物,扩大小杂粮、水果和蔬菜的播种面积,建立生产基地,严把质量,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控制农村小企业的同构性。同类企业之间通过兼并及合作,组成规模化企业。对于极具优势的作物比如黄花菜、苹果、杏、小杂粮、药材、烟叶等要把目标定位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进行规模化经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以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等因素,突出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竞争力。而庆阳市由于区域之间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各县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从庆阳市整体平均来看,已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仍然有一些县区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甚至是显著的比较优势;对于庆阳市平均水平显示存在比较优势的产品,也并不是所有地区在该产品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有些地区已处于比较劣势。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在该市平均水平上显示具有比较优势,可以扩大生产的农产品,并不是说所有地区都应当扩大生产;相反,对于那些不具比较优势的地区在这些产品上应当进行压缩生产,合理布局特色农产品发展区域(见表3)。
【参考文献】
[1] 戴小枫、杜颜坤: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与瓶颈[J].调研世界,2002(4).
[2] 李姝睿、高阳、王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J].农产品加工,2005(3).
[3] 聂亚珍: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分析[J].农业经济,2007(2).
[4] 沈兆辉: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J].农机科技推广,2004(12).
[5] 姚玉平:浅议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3(18).
[6] 李亚红:农业资源环境政策的局限性与创新[J].环境保护,2013(16).
篇7
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对体验的需求日益高涨,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以及美化的旅游。所谓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感悟中感受愉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一度兴起的城里人到农村“住农房、吃农饭、干农活”就是体验式旅游的雏形。人们开展旅游活动大多是为了扩展个人视野,感受不同的生活体验或者获取个人生活范围以外的信息。有机农业生态体验式旅游适时填补了都市人“回归田园、回归内心、回归原真”的“回归”情结需求,适应了人们对原生性和生态性的要求,可以给人们提供一方净土放松心灵、感受自然。有机农业可以融入沟通、互动和消费等体验方式以及精神享受,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体验式旅游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城乡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一、无锡有机农业体验式旅游的现有产品类型
无锡“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指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农业与二、三产融合发展,充分展现无锡“岸青水碧、蔬果飘香”的江南鱼米之乡农业特色,依托我市丰富的自然山水和农业物种资源优势,建设一批以产业发展为基础,集生态、文化、教育、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农业休闲基地,实现农业与旅游产业的紧密结合,适应市民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无锡旅游要以“旅游城”建设为目标,以发展定位为统领,以发展战略为抓手,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无锡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使无锡成为“最适宜旅游休闲度假”的国际化旅游休闲目的地城市。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无锡应打破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实现和谐共生、成就新型农业特色示范,加快城乡一体化先导示范镇建设,打造一批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推进健康、养老、旅游等生活服务业健康发展。积极开展有机农业,并打造有机农业的多功能景观,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对有机农业文化性、娱乐性生活的多维体验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发娱乐主题的休闲旅游。
目前无锡市正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有机农业,到2015年,基本形成锡东生物农业、锡西优质果蔬产业、锡澄高效设施农业、宜南特色精品农业和环湖休闲农业等五大现代农业板块。但高品质的有机农业资源仍未得到有效开发,产品同质性高、功能单一、档次较低;目前供应的有机农业产品结构单一,经营粗放,档次偏低,缺乏精细化经营;现有产品多打观光牌、生产牌,配套设施少,游客往往乘兴而来、阑珊而归;目前已开发游憩产品以同质性高的农家乐为主,缺乏更加深化的娱乐、休养、运动、消费等游憩功能。仍停留在对休闲农业资源的低层次运用,不够重视生态融合。据初步调查,目前无锡市以有机农业为主题的产品类型如下:
(一)主要依托农产品销售如龙寺生态园,主营采摘茶果(杨梅、水蜜桃、醉李、枇杷、葡萄等)、湖边垂钓、品尝太湖美味、木屋品茶等项目,附带烧烤欢聚、CS拓展、帐篷野营。另外还有阳山村、天蓝地绿休闲农庄、“尚田”农业、“好壹家”主题农园等。
(二)主要依托旅游依托农业资源,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养殖、素质拓展、会议服务、运动(有氧跑步,田园骑行)、写生等项目。如红沙湾农业观光区,作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无锡市乡村旅游示范单位,主要种植茶叶、枇杷,采摘、烧烤、农家乐。
(三)依托自然资源、地方文化如马山古竹村,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近有湿地、远望青山,毗邻灵山景区,设有精品民宿,农家餐饮,地方名俗文化体验等项目。雪浪山生态观光园,以薰衣草观赏为主;山联村挖掘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旅游景区;鸿山都市农业生态园,突出“泰伯故里”、吴文化发祥地的亮点等。
(四)依托农业文化、科普无锡现代农业博览园,以农业文化、科技、产品、模式、展示为基础平台,主要经营亲子体验、政商会务培训、生态采摘等农业旅游产品。
(五)主要依托房地产开发如“田园东方”,国内首个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农村融入都市文化,适应城里人体验农趣的市场需求。
二、有机农业体验式旅游的类型
有机农业带给旅游者带来最高层次的享受是深度的互动体验,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探索,是身体的调养与心灵的愉悦,我们将这些非物质的感受统称为“生命感悟”(启示),如个别领先的有机农业推出的“佛法农禅”(例如:有田)、“慢生活”。游客的体验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称为“4E”,即娱乐、教育、逃避与审美。游客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逃避现实),接受不同文化与异域风情的洗涤(审美),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娱乐),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取精神的成长(教育)。
(一)娱乐体验娱乐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愉悦身心的方法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旅游体验之一。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节庆活动、历史文化,在有机农场可以打造多元主题活动,游客可以与家人共聚天伦,与朋友谈天说地,在不同乐趣中放肆快乐。游客通过观看各类演出或参与各种娱乐活动使自己在工作中造成的紧张神经得以松弛,让会心的微笑或开怀大笑抚慰心灵的种种不快,从而达到愉悦身心、放松自我的目的。
(二)教育体验游客在旅游中见识到的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点,总会以其独特的自然知识或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传统、高超的技艺等令人耳目一新,学习自然而然地就融入旅游的全过程当中。有机农场面向核心家庭开展了形形的亲子活动。来自城市的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栽种、采摘、烹饪等环节,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感受劳动的艰辛,体会植物成长的点滴。游客在田间尽情呼吸新鲜空气,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纯天然绿色蔬菜等食物,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种植、管理知识,并在亲自躬耕于农田时体会到种植和收获的乐趣。
(三)逃避体验工作的压力、日常生活的烦恼、人际交往的复杂、生活空间的拥挤与喧闹使人们希望能定期到尚未城市化的地方修心养性,忘却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寻找生活中另一个摆脱束缚的真实自我,远离都市,与田野、清风为邻,净化身心灵。近几年农家旅游的出现客观上满足了游客的这种需求,到农家体验田园生活,可以使游客在相对淳朴的人际关系中放松自我;在与自然、田园零距离接触中体味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在平淡、与世无争的状态下重新发现人性的美好。
(四)审美体验美好的事物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游客在感受名山大川姿态各异、人文建筑的高超艺术之美时,就是获得从身体到精神的放松、通畅、忘我感觉的过程。乡村建筑、稻田、菜园、花田、鱼塘等农村元素,以其独特的色彩、肌理、线条、尺度,都能给都市人提供别样的形式美感受;田地劳作、渔舟晚唱、节日喜庆等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又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表现美。
三、有机农业体验式旅游规划与发展的方向
有机农业旅游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与本质表现,比如乡土味、文化味、人情味,这三种味道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强调有趣味,包括趣味运动、趣味教育、趣味劳动、趣味营销等等,只有趣味性在各个环节得到体现,才能调动顾客深度体验的积极性和快乐感。自然就能达到“值得回味”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能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能促使消费者做一个津津乐道的义务宣传员,能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并最终促成回头消费的目标。
(一)发展目标提升一个有机农业体验式旅游的功能与品位,大致有六个方向,一是山与水的交融,这是满足空间审美的主观性与普遍性;二是城与乡的互动(城乡要素的对流),这是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性与重塑性;三是动与静的结合,这是统筹乡村休闲的舒适性与趣味性;四是古与今的对话,这是保持文化传承的连贯性与鲜活性;五是中与西的合璧,这是匹配信息社会的时效性与开放性;六是情与景的升华,这是掌控细节处理的艺术性与灵活性。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服务的个性化、灵活化,以及更多的体验和参与。有机农业旅游开发在吃、玩、住、行、养生、运动、教育等方面,如何更好地增加体验值?有机农业的规划开发,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传统景观。将“农业资源”和“体验经济”相结合,从市场定位、产品设计和定位等方面,为目标客户设计个性化消费特征的旅游产品,以适应体验经济时代人们旅游需求的转变。1、从资源中转化价值:无锡“山、田、湖、城”的基底上,有很多珍贵的资源。如“隆元”、“太湖明珠”等知名地方大米品牌;“长江三鲜”、“太湖三白”和“滆湖湖鲜”为代表的优势水产品产业集群;阳山水蜜桃、马山杨梅、璜土葡萄、阳羡茶叶等规模化优质茶果产业;无锡太湖花都、锡山高科技园、阳光农林、红豆杉科技产业园、农博园花卉市场等。因此,立足无锡“鱼米之乡、江南水乡”的传统农业特色,注重挖掘和弘扬江南鱼米之乡的农耕文化资源的积淀,注重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教育、休闲等功能,形成一批森林和湿地生态景观、休闲体验农庄、乡村度假基地、农业科普基地,充分展示现代有机农业新形象,吸引市民前来体验旅游。2、从趋势中把握方向:无锡已经告别资源依赖的时代,深度体验之外更需要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回归。旅游已被提升为转换心境的生活必需品,产品的供给亦应随之走向精神层面,关注外在景观的基础上、注重文化内涵、回归人性成长,从视觉感官升华为精神感悟——关注人文回归层面需求,从大众走向小众——关注细分市场及潜力市场。比如瞄准家庭市场,围绕亲子活动、儿童教育等目标开展亲子DIY活动:陶艺,扎染,绘本阅读,烘焙,烹饪,艺术手工课(树叶、果实),涂鸦,或者以动物,植物,农业,儿童训练营等主题教育。3、从市场中挖掘机会:充分深挖增长市场、积极引导潜力市场。分析客户群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等,了解他们需要吃什么(农家饭、下午茶),需要怎么住(酒店、民宿、帐篷,是否过夜),喜好什么活动(农事体验、观光、采摘、运动)。注重互动及体验的核心家庭,偏好商务度假的政企团体、青睐个性休闲的青年情侣;潜力市场包括,期盼颐养天年的财富长者,关注健康有机的养生之客,需要社交休闲的商务精英,热爱文化体验的国际游客。4、从产业中延展题材:针对不同的客户群需求开发旅游,兼容历史,并蓄文化,融合自然,将一切吸引元素打包为可销售的产品,如亲子运动,主题游乐,品质会奖,自然感知,精致度假,健康疗养,科普体验,有机食品,企业培训,文化休闲,高端运动,私人社交。
篇8
一、坚持规划引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将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专家为东丰县编制绿色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同时,借助与德国合作的契机,聘请德国生态农业专家,按照欧洲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和标准,重点规划东辽河源头629平方公里区域生态农业,打造东辽河源头中德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区。一是在东辽河源头420平方公里区域,对耕地进行传统农业改造,打造绿色有机种植区;对山地林地,实施退耕还林,建成绿色有机林果区和生态苗木花卉区;对水库周边的零散居民,进行生态移民,对现有村屯进行村庄整治,绿化美化农村环境。二是在相邻的229平方公里区域,对源头示范区产出的初级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利用源头示范区有机农产品及秸秆等副产品,适当发展生态有机畜牧业;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资源生产有机肥,用于源头示范区农业生产,打造绿色循环产业。
二、注重技术推广,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一是推广绿色防治技术。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逐步减少农药使用量。加快智慧农业平台建设,合理布设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引导农民选用抗病虫良种,及时中耕除草,深埋或焚烧植物病株,减轻病虫草害发生机率;加快推广绿色防治技术,实现赤眼蜂、白僵菌生物防螟技术全覆盖;提升植保装备水平,推广杀虫灯等物理防治虫害;探索建立反应快速、服务高效的病虫害专业防治队伍,逐步实现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二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积极转化和应用耕地质量调查成果,率先建成第三代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依托“互联网+农业”的具体实践,为化肥零增长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目前,信息系统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我们将进一步更新和完善数据,实现测土配方施肥信息服务全覆盖,更精准地为土壤把脉问诊、开方抓药。继续落实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补贴,发挥惠农政策作用。集成推广种肥同播、化肥深施等高效施肥技术,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
三是推广施用有机肥。积极争取欧盟贷款和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加强与吉林农大、中国农大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专家技术合作,扶持日月星、裕川、鑫荣等有机肥生产企业发展壮大,更好的转化利用畜禽粪便等资源。抓住有机肥补贴政策的契机,加大配套投入,向绿色有机粮食作物、果蔬设施农业种植大户、合作社推广专业有机肥。加大玉米机收推广面积,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引导农民积造、施用农家肥,着力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篇9
一、政府主导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城乡体制统筹城乡发展
从经济社会结构层面来认识,三农问题说到底是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必须从改革“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城乡体制层面才能得到解决。城乡体制的差距是根本的,是目前最大的差距,许多城乡差距之间的问题也由此产生。要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进行农村第二次改革,把农民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中进一步解放出来,创新体制,调整结构。
2.改革农村产权制度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虽然不改变耕地的集体所有制,但它却改变了耕地的占有方式,因而导致了一个新的矛盾,即耕地的集体所有制与经营活动的分散性和劳动产品的大部分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土地的所有权与土地的占有权和经营使用权的不统一使得农民的土地、房屋不能出让、租赁、抵押、变卖。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这两项财产都没有所有权、处置权就失去了重要的财产性收入。现行的土地制度,农民不能获得财产性的收入,没有参加市场经济竞争的立足之地。自然法人连个抵押物都没有,土地随时有被征的危险,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必须要改革现行的农村产权制度,明晰农村财产关系,使农民有可以自主支配处置的固定资产,可以获得财产性的收入,可以作为参加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初始资本。
3.改革财政、金融制度扶持农业经济
农业是我国工业化资金积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国家通过财政倾斜、金融制度从农业中分离出巨额资金作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的资金积累。而农业建设却因此而饱受资金匮乏之痛,要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就必须改革这一厚此薄彼的财政金融制度。
第一,国家的财政体制要改革,财政预算要真正向农村、农民、农业倾斜。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积累,国家有财力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体制,以完善农业各项基础设施。
第二,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农民要搞现代化农业生产,农村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要创办乡镇企业,没有银行信贷支持不行。中西部农村不发达,不仅因为缺乏人才,而且金融体制也不配套,创业艰难,没有创业资金。农户生产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属于收益低、风险大的薄弱领域,市场机制作用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普遍向大城市、非农项目倾斜。建设现代农业存在巨大的金融需求,必须要建立能有效普及农村以满足农业的资金需求的金融机构。
二、场主导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1.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是我国农业最主要、最根本的特点,小农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大难点,也是有关农业问题的理论政策研究中一直无法绕开和挥之不去的困惑。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中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又一创新,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创新,要努力提高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高效益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流动、集聚,这个流动和集聚过程也就是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农产品的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与原料生产基地结成生产利益共同体,为满足加工的需要,基地必须集中连片,形成一定规模,并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逐步形成高度商业化、资本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大农业的生产方式。农业产业化是适合我国国情、集加工增值和社会化服务于一身的发展规模经营的有效形式。
2.农业的价格机制改革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产品的价格机制应由市场主导在市场经济中,注重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培养农民的期货参与意识,促进农业经济走向市场。当前农产品价格基本由市场供求形成,国家主要通过储备、进出口等措施进行间接的宏观调控。价格机制尽管在配置资源、提高效率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如果市场体系、市场制度不健全,或者政府干预过度,价格机制的作用将得不到充分发挥,会使价格发生扭曲,对经济发展起“逆调节”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还必须受到政府宏观调控。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农业价格支持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这一价格机制有利于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篇10
关键词 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现状;优势;广东梅州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35-02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新兴产业,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技术加工和游客观赏融为一体,突破传统的生产模式,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达的休闲服务和繁荣的休闲市场正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主要象征[1]。
观光农业常见的形式有:农园采摘型、农园观光型、渔场垂钓型、畜牧观赏狩猎型等[2]。据广东省旅游局统计资料,广东省现有观光农业的景点43个,按主题可分为三高农业、花卉园艺、水果品尝、茶艺欣赏、水乡农耕、养殖场、郊野公园等七大类,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佛山等市,如珠海农科奇观无土栽培温室大棚景点科技含量高,观赏性强;番禺化龙农业大观园观赏性参与性强,旅游功能较齐;清远长青高科技农园种植品种多样和反季节种植,旅游吸引力强。
1 梅州市观光农业与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现状
梅州市观光农业的发展较为迅速,目前初具规模的有:梅县雁南飞茶园,是全国高产优质农业标准示范区,种植茶叶133.33 hm2,水果33.33 hm2,速生丰产林73.33 hm2,其特点是抓好农业旅游综合开发,多元化经营,发展旅游促进茶叶销售,旅游与茶业的互相促进,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雁南飞的实践对梅州市传统农业生产和旅游资源开发起到巨大的影响。梅州市农业开发开始走出了单一经营的传统模式。如兴宁黄蜂窝茶山是利用优越的土质资源兴建的名茶基地,数千亩嫩绿的茶带与蓝天、水库、楼阁组成一幅美好景观;五华益塘水库是较大型的水果基地,以孤山鲜果品尝,钓鱼场、狩猎场吸引八方游客;梅县华银垦殖场以大手笔描绘533.33 hm2山水画卷,提出“以农业观光为基础,养生保健为特色”来确定环境景观、游玩项目、设施风格等,建立起花果园、养牛场,捉鱼池、跑马场、滑草场,还有梅县雁鸣湖旅游休闲度假村,梅县南口麓湖山文化旅游特色区等景点。另外,在各县各区还有不少正在发展之中的“农家乐型”的葡萄园、草莓园、甜枣园等。
2 建设和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农业的优势
2.1 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观光农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3-4]。据专家测算,旅游部门每收1元钱,可为相关行业带来4.7元的收入,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可为其他行业提供5个就业机会。它不仅可以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价值,而且把农业生态、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收入,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益。例如雁南飞茶田风光,恬静迷人,园内溪清水秀、花艳茶香,山上茶带碧翠、风景如画。1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经济收入2 000万元以上,创税利500万元以上,可以解决当地农民300多人的就业,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加了经济收入,为山区农民脱贫奔康做出了贡献。
2.2 开发旅游农业资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发展观光农业是一种服务性较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一整套服务设施,不仅需要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劳动人员,还需要住宿交通、商场饮食、文化行业等,从而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5]。广东省旅游业近年快速发展,不仅直接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还带动餐饮、购物等服务行业招收从业人员,对吸纳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就业工程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观光农业景点的建设和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6]。观光农业区的度假村、饭店、商店、游乐设施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员,无论是季节工还是固定工,都可在区里农民中招聘,以降低经营成本。同时,观光农业的发展还可带动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工艺品、特别是当地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产销活动,从而促进商品交换,繁荣市场,增加收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达到开拓一处景观,致富一方乡亲。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增添新的就业机会,做到就业不离乡、就业不转行,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3 观光农业具有吸纳、接受和传播科学技术的动力机制
梅州市各县已初具规模的茶园、果园、园艺、花圃等观光庄园,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选种、种植、栽培、管理、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积极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梅州市郊区三角地一带的农民,将土地转产或出租他人建立草莓园,该种方式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式之一,草莓园允许游客进园采摘,成为梅州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对于果园的主人而言,可以节省自己的采摘时间和劳动力,既节约销售费用,减少销售损耗,又提高售价[7]。允许游客自选自摘,游客乐意为该种体验支付更高的费用。庄园农业的市场竞争和经济效益,必将广泛使用各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观光农业区吸引了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引进或者是创造的新技术和新成果获得成功,很快地带动起区域性农业的发展。一个成功的观光农业区,也是新技术示范区,能较好地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文化,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改变传统生产工艺,培养造就具有文化知识、科技知识、经济竞争意识、管理意识的现代农业工人,引导农民群众把农业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技术推广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
2.4 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人们按照生态学规律和生态学理论建立起来的农林牧副渔相互结合的集约化农业,该种生态模式,强化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多彩的绿色保洁食品,为游客提供观赏和研究良好生产环境的场所。如西南边陲云南的哀劳山中的著名元阳梯田,是勤劳的哈尼族人民世代开垦而成,成群连片的山谷垒都被开垦成长带梯田,站在高处望之恍如仙境,每到春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再如云南罗平每年举办的“油菜花市”吸引了百万人次中外游客。油菜花海生态游,金黄色菜花壤满山坡,绵延天边,花衬山,山伴花,使游客留连忘返。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及新异的农业景观,丰富的乡土文化和乡村情趣,满足游客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
观光农业的兴起,展示了生态旅游农业之路,突破了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8]。如五华益塘水库,是该县集旅游、度假、生态农业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也是较大型的水果基地,以其香飘四季、柚林密茂、荔枝甜美、龙眼香润、蕉林婀娜、水绕山环、湖光倒影的自然生态农耕景观,从侧面圆了许多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以农业生态的独特魅力丰富了梅州市生态旅游的内容,促进了梅州市的经济发展。
3 参考文献
[1] 庞云杉,常少林.浅议发展乡村农业旅游的积极意义[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219.
[2] 解东.临沂市农业旅游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3] 李继东,徐寒梅,陈雪梅.论观光农业的创新功能[J].生产力研究,2003(6):9.
[4] 王卫平,马慧兰.乌鲁木齐县观光农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52-254.
[5] 杨扬.大城市边缘小城镇旅游房地产开发探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5.
[6] 罗明亮.洛阳休闲农业发展对城郊旅游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6):83.
- 上一篇:化工安全生产技术
- 下一篇: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