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协调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协调发展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

引言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虽然出现的时间不同,但是双方的发展目标、动机等却十分相似。在未来只有积极的协调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才有助于解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一、针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含义的分析

1.循环经济含义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专家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之后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其“宇宙飞船理论”中首次正式提出。循环经济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有限的资源和无限需求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两大矛盾,发展到当今,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种表征低消耗、低污染、多劳动就业、高效益回报的经济模式。[1]

2.低碳经济含义

自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良好,随之而来人们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实际上低碳经济本质上将属于一种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低的新模式,主要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入手点,然后设计、落实各种低碳政策等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数量,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二、中国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

1.坚持由政府主导

中国是社会主义大国,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所以,要想实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政府部门必须制定、落实积极的政策。由于过往促进循环及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无法吸引商业决策者,所以只有为其提供一定的利益,才能让企业主动推行政府制定的政策、顺应政府意愿、帮助政府顺利跨过经济转型阵痛期。不过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时候,政府与企业依旧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原则。政府要参照取得低碳及循环经济良好成果国家的经验,并根据中国国情,科学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及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策略。比如,政府应构建有关的监督部门,监督各行业企业低碳及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在监督中若发现企业出现污染排放超标等问题,除了要责令整顿外,还应进行适当处罚。同时,政府要提供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为低碳绿色产业提供助力。为了保证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还应为高校提供实验设备、技术、资金等支持,协助高校培养优质人才,为循环、低碳经济发展储备优质人才。最后,要积极宣传低碳及循环经济的意义,提高全民关注度。

2.引导企业主动配合

一是,企业应主动引入、学习循环及低碳经济发展概念,要在经济链中发挥自身微观主体的重要作用。虽然企业以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但依旧要重视自身带来的社会效益,因此,企业要坚持“再循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等原则健康发展。同时,企业除了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负责外,还要积极回收、处理、运用销售后的产品包装等资源。[2]比如,中国企业可以学习德国企业,买塑料饮品时可向顾客收取押金,当顾客喝完后可凭空瓶子退回押金,实现回收塑料瓶子的目的。然后集中回收、处理后,进行二次利用,这样有助于推动循环及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3.转变个人的消费观念

所有产品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卖给消费者,而在低碳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环境中制作的产品也是要销售给消费者的。所以,消费者能否理解低碳和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对中国推进传统经济朝低碳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方向转变的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若缺少消费者支持,必将影响低碳与循环经济发展效果。其原因有二,一是保护资源、社会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义务;二是,积极参与循环及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创建和谐社会氛围。但是,当前市场中存在的行为基本都和低碳及循环经济理念相违背。所以,要积极引导、支持消费者挑选、购买低碳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产品,要引导消费者形成“循环及低碳经济”消费观念。因此,在消费观念引导中,政府可利用网络、媒体、新媒体等各种渠道宣传低碳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积极普及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的意义,引导大众、企业共建循环与低碳经济环境,实现营造循环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良好氛围的目标,为循环及低碳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4.积极调整经济结构

中国经济发展平稳,第一及第二产业发展十分稳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加快了国内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建设。因此,要积极最好宣传工作,要为企业、大众普及低碳及循环经济理念。地方政府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积极制定促进循环及低碳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配合政府工作工作。同时,要将如何控制碳排放、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等作为低碳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新目标。当前,国内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5:4,照比以前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依旧落后于发达国家。因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GDP所占比重中超过了70%。所以,政府要积极升级、调整产业结构,要推动中国朝知识密集型、管理密集型等方向发展,要将GDP发展主要动力转变成服务行业。所以,政府应积极制定循环及低碳经济发展策略,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健康发展,降低资源浪费效率、提高资源使用频率,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政策及经济支持,逐渐实现GPD发展主动力由第三产业代替的目标。[3]

篇2

关键词:城乡协调发展经济政策财政政策

1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1.1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不协调

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936元,城乡收入差距为3.23。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比率,还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上的差别。首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的统计口径存在较大差距。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仅包括实物性收入,而且还包括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如果仅考虑货币收入,剔除农民纯收入中的实物部分,按现金收入计算,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将扩大为4倍多。其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没有反映城乡居民在福利方面的差别,城市居民在住房、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教育等方面享有国家的补贴。如果考虑到城乡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城乡居民真实的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第三,从现行的统计调查制度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存在样本偏误,高收入户难以涵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存在一定的低估。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5~6∶1。

1.2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不协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在我国,已初步对立起覆盖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农民由于“身份”的制约,没有真正享受到国家应当为他们提供的基本公共产品。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要给人们以更多、更切实的“人文关怀”。由于改革发展实践中的某些偏差,农村的社会发展出现某些十分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养老、医疗和贫困问题。一是养老问题,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约有1亿老年人生活在农村,缺乏生活来源,养老问题十分突出。二是医疗问题,农村医疗条件差,农民看病难。199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为587.2亿元,用于农村的卫生费用为92.5亿元,仅占政府在城市投入的15.9%。三是农村贫困问题。我国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其中80%生活在农村。因此,必须建立农村社会高度,为农民的的生存提供最基本保障。

1.3城乡居民享受教育不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在文化教育领域采取城乡分割的教育投资模式和不公正的高校招生政策,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大大向城市倾斜。据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农村和城市学生平均受教育年限比是1∶1.39;1998年,每百万人口中的在学校学生数比是1∶2.21。另据一些学者的抽样调查,1995年城镇职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8年,而农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仅为6.66年。同样数量的初中毕业生,在城市能够升入高中的比例大概是60%左右,而在农村却只有30%左右。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城市人口主要由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群体构成,这足以说明中国城乡之间居民享受教育不不协调。

2城乡

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

2.1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偏低

首先,建国50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总量约5000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5%左右。其中,解放初期占财政支出的5%左右;其次,在“二五”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有所增加,达到10%左右;再次,在“”时期又有所下降,比重大约在8%左右,以后的10余年间,财政支农的力度又有所加强,提高到了10%;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财政支农的力度逐步减弱,特别是最近几年相对数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仅为财政总支出的3%~4%,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据统计,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一般保持在10%左右,像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占到财政总支出15%以上,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2.2农村居民缺少社会保障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在经济发达的城市进行,农民的保障方式主要是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和集体保障,但这三种保障方式都存在问题。一是家庭小型化使得家庭保障能力下降,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保障功能下降,特别是养老负担过重;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家庭保障功能更加弱化。二是土地保障,由于我国人均耕地少,再加上农产品价格低廉,靠种地收入不可能解决养老、医疗等社会问题。三是集体保障,少数经济发达的农村,已经建立起和城市相似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我国90%以上的村集体负债经营,成为名符其实的“空壳村”,村集体已丧失了过去的养老、医疗等功能。

2.3农村教育经费紧缺

中国农民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已经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在城乡分割教育投资体制的作用下,各种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到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却窘困到发不出教师工资、缺乏正常办公费用的尴尬和寒酸的地步。尽管社会各界不断呼吁,中央政府也多次采取措施,企图解决长期拖欠教师工资、挪用教师经费这一顽症,但往往事倍功半。几百万农村教师难住了国家财政,教师的工资无着落,农村骨干教师大量流失。据统计,1992年全国大约流失45万名中小学教师,且大多数是青年骨干,流失的教师又大多集中在农村。据统计,2002年,全国共计新欠中小学教职工国标工资22亿元,中西部25个省份尚有中小学危房4000万m2。一些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紧张。目前,中西部农村地区有贫困学生2400多万名,受到各种资助的人数有限。

3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经济政策

3.1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

各级财政部门都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要求增加农业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内每年用于农业支出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每年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水平要高于上年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水平。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逐年提高。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并积极利用外资。积极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为集体和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国家财政资金可以引导农民和集体明确农业投入方向,而贴息或补贴性投入又对农民、集体投入给予一定的经济刺激。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是农业投入的大头。通过国家财政引导,使农民对农业的投入有一个合理的回报,以增加投入的积极性。

3.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应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之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需要建设的具体制度很多,就目前而言,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有所靠,因而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制度的建设是其重点:一是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的实施范围、筹资模式、保险形式和管理体制等。二是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和集体经济的扶持下,以农民为保障对象,按照自愿、适度与受益的原则,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建立的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险制度。在目前情况下,政府的财政

支持是关键,各级政府要有适当的财政投入,作为农村合作财政支持是关键,各级政府要有适当的财政投入,作为农村合作医疗的启动资金,特别是对贫困地区这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保障对象一般应包括:因缺少劳力、低收入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因灾因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及无法定抚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

篇3

关键词: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衡阳市

一、衡阳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自然地质环境恶劣

衡阳市的土地岩性分为7类,包括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红岩、砂页岩、石灰岩、砂砾岩、花岗岩和变质岩。主要以分布于河流两岸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和市城区周围的红岩为主,两者面积达7514×104hm2,占总面积的49.29%。其地质构造,从地质学理论角度分析,衡阳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北缘,境内新华夏构造体系广为发育,加之地势周高中低,南高北低,所有这些均是水土流失发生的潜在条件。

2.农业基础设施差

由于近10年来对水利投入较少,设施年久失修,衡阳农业基础设施近年来频繁受到水、旱等灾害的困扰。目前全市约1500座水库有四分之一不配套或存在隐患,特别是湘江沿岸及其支流有一半以上的防洪大堤未达到防洪标准。进而造成水库变浅,容量缩小,抗灾能力下降,1994年连续5次遭受洪灾,全市直接经济损失38亿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4.6亿元,严重影响衡阳农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特别是矿产资源开发中滥采乱挖和“三废”任意排放,严重破坏了资源,污染了水域、空气和土地。在工业聚集和居民稠密区,环境问题更趋严重。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废渣逐年增加,尤其是放射性废渣增长较快,生活垃圾也不断增加,又未经无害处理便直接排放,这些都破坏了生态环境。

4.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建国后,由于国家在衡阳布局的工业没有充分注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造成国有大型企业和地方经济互不适应的各自封闭体系,甚至在争夺资源、资金等方面引起负面效应,造成衡阳国有经济成分过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有些企业只注重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忽视更新改造等内涵节能增效,经济建设偏重于铺新摊子,上新项目,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料和能源,并容纳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由于环境资源及环境自净能力的有限性,如果经济活动对环境进行毫无遏制的开发利用和污染,环境基础被破坏,必然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三、协调衡阳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制化

长期以来,中国环境政策主要通过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命令手段来实施,但由于环保工程项目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只靠行政手段很难协调资源开发与环保建设的关系,必须通过立法来保证。因此在衡阳市资源开发中应开展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适合衡阳市情的立法工作,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环境补偿制度,同时抓好执法队伍建设,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2.以预防为主,治理和保护、建设和管理并重,除害兴利,实现边建设边保护,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

衡阳市必须确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实行科学合理的有序开发,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优化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实施,开发建设项目首先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不能盲目扩大规模,做到以需定产、边开发边治理,防止大开发中对本已恶化的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

3.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民致富相结合,调整农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退耕还林,封山绿化”是衡阳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方略,从合理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来讲,不仅要种植生态林,还应大力发展经济林、用材林、竹园、药材、饲草等生态农业,把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统一起来,通过对农村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进,使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物和废弃物得到多层次、多途径的合理利用,把单纯从自然界索取转变为与保护、改善、增殖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经济―环境”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的中心环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在以人类为核心和主体的全球生态系统中,人类做到社会经济以及技术之间的和谐统一;人类消费需求与生态系统自我补偿能力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经济―环境”系统的持久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历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9.

篇4

[关键词] 苏北沿海 协调度 协调等级

苏北是江苏省经济落后地区。落后的历史基础、边缘的经济区位、政府的发展战略等使苏北经济投入的回报率低,发展速度较慢。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升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地位,苏北在江苏“协调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盐城位于江苏中部沿海,海岸线长582Km,占全省的56%;市域面积14983Km2,总人口804.73万人,是江苏面积第一大市、人口第二大市;拥有世界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海洋性生态湿地。以盐城为例探讨区域协调发展,对苏北的快速发展具有较大实践意义。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的各方面间互相衔接、互相适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经济社会系统是一个巨系统,包涵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子系统。因此,指标体系既要反映经济社会增长速度,又要兼顾经济社会结构、增长质量和环境效益。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以乡镇为单位,将盐城市经济社会系统分为即社会发展、经济水平、对外开放、政府管理、科教文卫和生态环境子系统来研究协调发展状况。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协调发展的整体。根据盐城市历年统计年鉴。设计了由27个指标组成的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社会发展子系统包括:非农业人口比重、职工平均工资、人均生活用电量、每万人拥有病床数;经济发展子系统包括: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外开放子系统包括:人均进出口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利用外资增长率、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科教文化子系统包括: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每百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生态环境子系统包括:人口密度、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现住房人均使用面积;政府管理子系统包括:百元GDP财政收入、百元GDP财政支出、工业利税总额、人均财政支出、人均财政收入。

二、协调度的计算过程

1.子系统综合评价水平的计量

首先对6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计量。本文的二级、三级指标包含有多个指标,为了避免指标相关性的影响,增大结论的真实和可靠性,用熵值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计算公式:

(1)

式中,f为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0≤f≤1;t 为各子系统二级指标的个数;wk是各二级指标的权重;vk是各二级指标的综合发展水平,且0≤vk≤1。

2.两两系统间协调度的计量

以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子系统为例,把其综合发展水平作为评价函数,记为f(ec)、f(so),根据对协调概念的定义和分析,两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越高,其离差就越小,用离差系数表示,即:

(2)

越小越好(s为标准差),其充要条件是:越大越好。

于是得到两系统的协调度公式:

(3)

式中,C为协调度,0≤C≤1;k为调节系数。式(3)反映了在经济和社会系统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即 f(ec)与 f(so)之和一定),为使这两个系统的发展水平(即 f(ec)与 f(so)之积)最大,其发展水平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程度。同理,可以求得经济和对外开放系统、政府管理和科教文化系统、经济和环境系统等的协调度。

3.系统间总体协调度的计量

式(3)是两两系统间协调度的计量,科学发展的评价要求“自然、经济、社会”复杂关系的整体协调。所以我们将上式推广到6个系统,具体公式为

(4)

式中,T 为总体协调度,0≤T≤1;f(so)、f(ec)、f(op)、f(go)、f(ed)、f(en)分别是社会、经济、对外开放、政府管理、科教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函数;k为调节系数。

式(4)中,欲使总协调度T最大,在6个子系统水平f(so)、f(ec)、f(op)、f(go)、f(ed)、f(en)之和一定的情况下,必须使其的乘积达到最大,只有当6个系统值相等,都同步发展时,T达到最大值。任何一个系统发展水平偏低都会降低总体协调度。所以,该公式能够很好的反映总体的协调程度。

三、盐城市协调度分析

1.子系统评价

获取各个指标值后,利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分析,并运用SPSS进行标准化,求得盐城市经济社会各子系统的综合协调发展程度。

2000年~2005年,除了对外开放子系统外,各子系统的协调度具有明显好转,其中以政府管理协调度增长最快,6年增长了0.81;其次是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分别增长了0.5和0.37;对外开放子系统在这6年中有较大的波动,分别在2002、2004年达到2次波峰,而2005年又达到最低点0.75,可见沿海地区开放性对区域发展的重大影响。

2.两两系统间的协调度

据表1,令k=16,按式(3)求出2005盐城经济社会系统两两子系统间的协调度(表2)。

按照表3关于协调等级划分的标准,对照表2中的划分标准可得出,协调性最高的有3组系统: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科教文卫;基本协调的子系统有2组:经济水平―生态环境、对外开放―科教文卫;勉强协调的子系统有2组:政府管理―社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水平;不协调的有4组:科教文卫―社会发展、科教文卫―经济水平、生态环境―对外开放、生态环境―政府管理;极不协调的有4组:对外开放―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经济水平、对外开放―政府管理、政府管理―科教文卫。

3.系统总体的协调度

综述,盐城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生态环境、科教文卫等单方面具有较大的协调优势,而对外开放度的稳定性和政府管理的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各子系统之间的统筹与协调没有达到较好的融合。以上原因使得盐城市经济社会系统总体的协调度T=0.21,尚处极不协调状态。

四、盐城市协调度对策

1.实现盐城市外资内资化

对外开放子系统是影响盐城市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其影响指标主要有人均进出口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利用外资增长率、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等。可见,外资并没有给盐城带来诸如“国际技术引进”等现象的发生。本质上,外资与经济、社会之间欠协调的根源在于资本的逐利性及外在性,外资并没有真正融入到盐城经济体之中。“外资内资化”将是盐城谐社会建设及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2.实现盐城市政府管理高效化

积极发挥政府管理在区域协调中的作用,有利于增强政府调控政策的公平与效率的结合,避免只看重经济发展。从政府管理及政策制定的着力点来看,在着力于提升产业结构和总体竞争力的同时,通过更为严格的土地政策和产业政策促使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快主动接受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外来投资的能力,培育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教文卫、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3.实现盐城市生态环境优质化

近年来,盐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但应该看到,在外资引进的过程中,引进和着重发展的产业与生态环境沿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所以,盐城市加大外资引进力度的同时,应该进一步加强生态产业的选择,使区域的对外开放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统一与融合,促进盐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标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东海:中国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预测分析[J].资源科学, 2003,25(2):1~6

[2]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 20(4):506~515

篇5

关键词:川南;经济区;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区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经济区模式逐步成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实现形式,特别是沿海地区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面向世界的富有开放性的城市经济区。整个东部省份,无一不具有两个中心城市及其所带动的城市经济区。地处成渝腹心地带的川南五市,无论在区位、交通还是资源等方面,都具有形成一个经济区的突出优势。但是,与任何一个经济区形成的过程一样,川南五市经济区的形成也存在自身的问题,包括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趋同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推动川南五市经济区一体化的战略及五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一、川南五市经济区现状

川南五市经济区,从地域位置来看,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东部紧邻重庆,南部与贵州和云南接壤,西接川西高原东部边缘,北部为川中盆地,地域范围包括有五个城市,分别是内江、自贡、宜宾、乐山、泸州五个行政市,地域面积约为4.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0%。截至2008年末,其总人口为2,124万,占四川省全省总人口的26.1%,人口密度为443人/km2,远高于全省的168人/km2,是我国5大城镇密集区之一的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市共有建制镇448座,平均约107km2一座建制镇。

二、川南经济区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劣势条件

(一)优势条件

1、交通。川南交通便利,境内拥有宜宾、泸州机场,虽然规模较小,但足够满足川南地区的发展;五市境内均通航运,其中乐山、泸州、宜宾是省内主要的水运港,泸州是目前全省唯一发展的集装箱港,内江、自贡也能通过沱江航道进入长江;五市间相邻两市距离均在100km左右,拥有成渝高速、内宜高速,其中内宜高速公路贯通内江、自贡、宜宾三市。规划建设中的乐(山)自(贡)高速、乐(山)宜(宾)高速均在境内,其中乐宜高速年内即可通车。同时,成(都)自(贡)泸(州)赤(赤水)高速公路经眉山进入川南地区,自泸州进入贵州,成为川南地区的又一条省际高速公路。

2、资源。川南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并且富集程度高,组合条件好,开发程度低,潜力大,矿产资源品种多、品位高、储量大,同时具有较为齐全的能源资源。天然气虽已走过盛产期,但仅泸州的储量就超过400亿立方米,占全省总储量的15%以上;川南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仅宜宾筠连煤矿储量就达到了28亿吨,是全省火电发展的主要煤炭基地;2003年开始以宜宾为依托的对金沙江水能资源的梯级开发中,位于宜宾的向家坝水电站工程,装机容量为600万KW,建成后中国将新添1/3个三峡工程,装机规模超过四川现有全部电力装机的一半,有效缓解四川的用电紧张局面,并能支持中东部的发展。川南的能源配置,可以确保川南有最佳的水、火电结构,也可为全省的水、火电结构合理化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3、较强的工业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川南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一是化工。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化工基地,而川南拥有全省最集中的天然气化工、盐碱化工、化纤、高分子化工等产业;二是食品。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占了全省名酒的半壁江山;三是机械。有摩配、汽配、锅炉、机床、泵阀等;四是新材料。川南的高分子材料、合金材料、碳黑材料、焊接材料、核材料,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以上四大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壮大,已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或独占优势。经过培育壮大,不仅能支撑川南的发展,而且能拉动周边县市、甚至全省的经济发展。

4、巨大的市场潜力。川南五市交通四通发达,云贵川渝,总人口约为2亿人,巨大的人口数量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而川南经济区恰好位于三省一市中心位置,对于周边省市的辐射可想而知。

5、丰富的劳动力。截至2008年年末,川南地区总人口为2,12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为1,6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也较其他同类经济地域低,所以,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对于川南经济区自身的发展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二)劣势条件

1、经济发展水平低。由表1可以看出,川南五市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其国土面积、总人口分别占西部地区的0.88%、6.98%,但其GDP却只占西部地区的6.13%,人均GDP仅为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88%。而川南五市经济区在四川的经济地位也不容乐观,9.9%的土地面积、26.1%的人口只创造出21.41%的GDP,人均更是只有82%。川南五市经济区与我国发达地区的经济区(带)相比,差距更大。(表1)

2、协调难度大、统一市场难以建立。作为五个城市,并且是五个在各项经济指标都相差不大的城市,没有形成一个具有相对其他城市拥有绝对优势的中心城市,导致各自之间的协调关系升级,协调的层次上升,协调的难度加大;同时,区域内各地区之间,因行政区划导致各自的利益取向的差异,各自均有自己的发展战略,没能就发展进行统一协调,也影响到川南经济带的协调发展。这就造成了经济区域内的市场分割,阻碍了产品、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区域内的劳动地域分工很难向多领域、深层次、专业化方向发展。以宜宾的“五粮液”和泸州的“泸州老窖”为例,这两种白酒在宜宾、泸州市场的正常竞争,总是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干扰,致使这两种白酒在进入彼此的市场时往往面对不平等的竞争条件,不能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也难以发挥出来。

3、产业结构趋同,未来发展定位不明确。在产业结构方面,内江的机械制造业和食品工业,自贡的化工业和旅游业,乐山的旅游业、生物科技产业,宜宾的酿酒业和能源工业,泸州酿酒业和机械工业的都是在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当前五个城市均把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优先发展的产业来发展,但是相关配套产业基础薄弱,尚未形成聚集,更没有形成竞争力,对区域内的发展没有太大的拉动力,更不具备对周边地区形成有效的辐射。相反,对区域内传统的优势产业重视程度不够,将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形成挑战。

4、城市化水平低,城市规模小。川南五市开发较早,布局紧密,五市间距离均在100km左右,在地理上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群。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川南五市的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城市规模比较小。截至2008年末,川南五市非农人口为524万人,占当年五市年末总户籍人口数2,124万人的24.67%。五市建成区总面积为224.4km2,占五市市区辖区总面积8776km2的2.56%。

三、川南五市经济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始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波及我国,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部分工厂转移到东南亚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国家进行生产。但是,这次经济危机也将给中西部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国家的4万亿投资计划,将进一步完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使得这里的投资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另一方面西部地区拥有充足的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这也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建厂,更多的产业将向西部地区转移。西部地区应当抓住机遇,制定优惠措施,吸引部分产业从东部向西部转移,形成与返乡农民相一致的转移路径,这样既能解决失业农民工再就业难题,也有助于西部经济的崛起和沿海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升级。

(二)面临的挑战。重庆直辖前,四川长期把成渝经济带作为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轴,奉行 “两点两线两翼”的经济发展战略。其中,两点是指成都和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两线是指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两翼是指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两侧的地区。其实质就是实施以成渝经济带为轴线,并向全省辐射的发展战略。

重庆直辖后,四川省由原来的“两点两线两翼”发展战略改为“建设成绵德经济圈”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其范围主要包括成都、绵阳、德阳并向南延伸至乐山、眉山、资阳等;与此同时,重庆直辖市也相继提出了“建设渝西经济走廊和都市经济圈”、“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

川南五市中的一部分,作为川渝分治之前成渝经济带的中段部分,随着四川和重庆经济发展轴线的变动,使得内江、自贡、泸州等经济带中段的地区变成了省际边缘地区,致使其区位优势弱化,投资大大减少,从而大大抑制了川南经济区发展水平的提高;更严重的是使两地经济发展的离心倾向加强,两省市对建设成渝经济带的观念开始淡化,成渝经济带发展有被遗忘的可能,这对于川南五市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四、发展战略

(一)完善城镇体系,培育中心城市。我国以往的城市规划基本上是以单个城市的合理发展为目标制定的,城市发展的区域研究常常被忽视,因此,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带来了许多问题。城镇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组成的,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没有一个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中心城市,不可能形成有现代意义的城镇体系。由表2可以看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五个城市的城市规模相差不大,无论是城市人口,城市化率,城区面积,经济指标都没有形成明显优势的中心城市。这就造成了区域内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明显优势的增长极。(表2)

(二)共同协商发展道路,形成区域整体形象。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兼顾五个城市的利益,共同克服地方封闭的弊端,以差异性为基础进行互补性发展,使具有不同专业化功能、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组合形成高水平的协作分工体系,实现联合发展效应。在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努力建立良好的区域整体形象,以整个区域面向全国、全世界,加强对外交往和联系,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最终实现经济区的发展。

(三)合理利用推动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两个力量。川南五市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政府的推动,主要是建设的合理规划、产业的合理布局、引导跨地区间联合发展;二是市场的推动,主要是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上发挥作用,消除市场壁垒,放宽进入区域内彼此市场的门槛,建成统一的市场,促进共同发展,提高竞争力。

五、结语

川南五市经济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地域单元,在一定时期内,川南五市经济区的联合发展必将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五市内部已经逐渐形成的较为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五市之间的依存关系、互补关系和互助关系、一体化关系将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渐加强,将会突破行政壁垒、市场分割,最终实现区域内的协调发展。最终,川南五市经济区在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下,充分应用和发挥市场经济的服务功能,实现政策的结合、市场的联合、经济的高速发展,辐射周边地区,成为成渝经济带的重要一极。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8.

篇6

区域经济又称中观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自然资源条件类似,经济结构相近或具有互补依赖性的地域,把所具有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自身地域特性的经济运行系统。区域经济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处于二者的结合部。区域经济不仅是指一个区域内的各经济部门、经济地区及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而且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区域经济具有空间差异性、发展关联性、系统整体性、利益相对独立性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建立在区域经济增长之上的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高度化演进的过程,是从空间角度考察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属于区域经济发展质的内容。既包括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福利的增进,又包括推动区域产业结构、收入分配、意识形态和制度等相应调整和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含了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变动在内的三位一体的有机联系的概念,是区域内外资源配置的结果。区域经济发展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持续而稳定的增长;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金、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从而保证社会总产出的长期持续和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的组织制度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等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及运行机制;经济运行极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发展相关联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自我调节、自我平衡及自我发展能力以及相互间的反应能力、变化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等。

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客观事实。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能激发各区域在发展区域经济中的竞争意识,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但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意味着区域发展失控,会给经济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比较明显的积极意义。一定程度的差距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如果区域经济没有差距,表现为一种匀质状态,那么在这种经济状态下的人们都可能产生并沉浸在满足情绪中,缺乏创新热情和发展动力。而当区域经济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区域差距时,发展状态较好的地区通过激励机制和传导机制,对发展状态较差地区就必然产生示范效应和传播效应,形成一种互动。区际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没有差距,便无所谓优势,从而也就无所谓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国际贸易的产生和进行很大程度是因为存在区域间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如果不存在区域差距,东部的相对充足的人力、财力和中西部的丰富资源,就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更不需要建立国内大市场和国内的区域合理分工了。区际差距对于欠发达区域是一种压力。差距的存在迫使欠发达区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积极吸取经济发展状态较好的优势和创新,向发达区域看齐,加快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从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经济势差,经济发达地区自然产生扩散、传播和渗透效应,最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地发展。区际差距促使沉淀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原来封闭和沉淀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流向经济发展条件好和汇报率高的地区,使生产要素在流动中得到了最优的配置,使生产要素的潜能得到了最好的发挥,这也是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理论。

2、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对宏观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首先区域经济差异过大会诱导区域经济行为利己化,刺激了各区域发展经济的短期行为。最为突出的就是全国各区域在调整产业结构时,不顾区域的具体情况,大搞“短、平、快”的建设项目,只以当前获利能力的高低来作为选择产业的标准,不顾资源问题、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形成了一阵阵建设的“热潮”。其结果是造成区域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大搞重复建设,形成了一种“泡沫经济”,不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其次,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区域利益主体的存在,必然成为区域间各种资源要素流动吸收、利用的障碍,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对全国大市场造成人为因素的分割。

因为各个区域都很关注自身利益的得失,在发展经济时不可避免地采取一系列手段,甚至是违背国家政策的手段去干预与本区域经济发展有关的一切事务,根本不是从全局的角度来统筹协调,不利于全国大市场的形成。再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一般表现为发达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对原材料、能源等需求迅速扩大,而不发达地区缓慢的增长又难以保障原材料和能源等的供给迅速增加,供求矛盾加剧了各地区对原材料、能源等的争夺,也导致本已显得严重短缺的原材料、能源长期在流通领域中倒卖,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发达地区不仅难以对欠发达地区形成示范效应,区域间的扩散回波效应难以产生,反而造成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等纷纷流向发达地区,造成经济的恶性循环,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最后,人口的适当流动,可为流入地提供所需的劳动力,也可为流出地提供一定的经济积累,有利于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区域经济差异过大会造成人口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的大规模流动,将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压力。落后地区的人口迁出,意味着当地人力资源的流失,对保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是不利的。东部地区大量人口的流入,外来人口的子女的教育成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外来人口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当地社会治安的压力。

三、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不仅表现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间的巨大差距,而且还表现为三大地带内部各省区之间的差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以快速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带,其内部各省区之间、新兴工业区和老工业区之间以及各省区内部之间也存在发展差距。由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因而,各具独特的经济潜力和相对优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认为:地区间分工应建立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和促成这种分工的形成;国家对地区的倾斜政策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对重点发展地区的优势产业或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进行倾斜,对其他产业不予倾斜,国家加快条件较好地区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落后地区的发展,将地区差距控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1、正确认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扩大,要求以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通过实施新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要正确认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一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兼顾到各区域的利益,逐步缩小地区差距达到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二是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率先发展起来,但决不能使发展过于失衡。既要把握好抑制区域差距扩大速度与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关系,又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以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三是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既应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也应发挥政府的控制作用。四是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加强区域间合作。通过专业分工的深化和协调范围的拓展来扩大市场、提高生产和组织效率,是区域间加强合作的目标追求。国家应在政策层面和舆论层面鼓励区域合作

2、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共同富裕制度既确定了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也确定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这样才会建立和谐的社会。

①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将中国打造成世界现代制造业基地。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按照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通过跨国界的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方式,把部分产业的生产、销售甚至研发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潜在市场广阔,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拥有特定的区位优势等特点,中国必将成为第三次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中国吸引的外资有80%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中国的现代制造业主要集中布局在这三大地带,来自内地的“民工潮”也主要流向这里,中国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已经在这三大地带蓬勃兴起。

中央政府应在政策上扶持、舆论上引导及区域上协调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制造业基地的建设,通过强加立法和行政手段,打破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实现人、财、物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各级政府要转变发展思路,组建政府合作组织,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在合作中求生存,求发展,积极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实现经济共赢。各企业应在产品上升级,提高创新能力上加大投入;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更要重视自有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经过若干年的奋斗,必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区打造成世界现代制造业基地。

②各区域加强合作。

篇7

关键词:蓝黄九市;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度;灰色关联;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7)01002408

济是人类发展的动力牵引,生态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是人类发展的组织力量。2016年“两会”将可持续发展解读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蓝黄九市包括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日照市、潍坊市、东营市、滨州市、淄博市(仅含高青县)、德州市(仅含乐陵市和庆云县),其发展对整个山东省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已被纳入蓝黄地区发展战略。当下,蓝色海洋经济和黄河三角洲经济已经成为山东省发展的两大特色,形成“蓝黄”经济带,对保证国家战略安全意义重大;同时使得山东省内出现新的经济增长极,整体经济布局得到完善。因此,对蓝黄地区经济、生态、社会三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有利于发现短板,为下一步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从而促进蓝黄九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文献综述

在国外,对经济、生态、社会三系统的关系早有研究,如D Lacitignola等以旅游业为基础的社会-生态模型,论证了社会生态模型的相互作用,[1]I Petrosillo等对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2]Holling将可持续发展进行模型化,W Wei等人利用数学模型,在Holling的基础上研究了各系统的相关性,[3]这些研究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对于类似系统的关系研究,需要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为此,国内研究人员杨士弘第一次将物理学上容量耦合模型运用于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研究,[4]廖重斌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区域旅游-经济-生态三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5]

随后国内的学者开始利用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将研究分为两类:一是通过利用相关方法模型进行研究。曹洪华以洱海流域生态经济发展为对象,分析其耦合的演化过程,验证洱海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假设。[6]杜湘红等以洞庭湖生态区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系统为研究对象,并引入灰色关联,阐明了生态区水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的建议。[7]易平等运用定量评价方法对地质公园的经济与生态进行耦合协同研究,对完善新一轮地质公园规划修编、指导地质公园建设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8]二是通过专家访谈、查阅文献资料等进行研究。张凤太等以贵阳市水资源经济和生态两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得到了贵阳市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的耦合波动幅度较小的结论。[9]袁榴艳等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例,参照干旱区生态与经济耦合关系的研究资料得出研究结果:新疆生态环境整体水平和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并呈现出多种发展模式。[10]张青峰等运用专家讨论法得到了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处于严重失调发展阶段的结论,并提出了符合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系统发展规律的建议。[11]

综合前人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第一,其研究对象多是单一的某一流域或某一生态区,而对于区域整体层面的研究很少;第二,前人对三个系统中某两个系统的耦合研究比较多,对于经济-生态-社会三系统耦合关系的研究较少;第三,采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对影响耦合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并没有进行深入探究。鉴于此,本文基于V Lingworth引入的耦合协调度模型[12]与廖重斌划分的耦合协调度划分等级,对蓝黄九市2005―2014年经济-生态-社会的关系进行研究,选取8个经济指标、6个生态指标和9个社会指标,运用熵值法进行赋权,描绘出2005―2014年九市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和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间演变进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文中涉及经济、生态、社会三个系统,三系统内部评价指标纷繁复杂。在借鉴马浩[13]、李冬冬[14]、白彩权[15]等的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科学性、典型性、可量化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则,运用专家访谈法进行三轮指标修正,最后选出23个指标,以此构建出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本研究从物理学容量耦合概念及模型入手,借鉴前人研究,探讨多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经处理,得出经济-生态-社会三系统耦合模型如下:

式中,ai、bj、ck分别为三系统各指标的权重;xi、yj、zk分别为三系统各指标的无量纲值;m、n、t分别为三系统内各指标的个数;U1、U2、U3分别为经济、生态、社会的耦合度函数;C为三系统的耦合度,C的范围是(0,1),当C趋近于0时,说明三系统耦合度极小,出现系统失调或无序发展状态,相反当C趋近于1时,说明三系统耦合度很高。但运用此模型来测算三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存在一定缺陷,即当三系统协调水平均处于较低或均处于较高时,测算出的三系统耦合度均较高,主要是因为协调发展水平包括协调水平和发展水平两个层次的含义,上述公式(2)只能体现协调水平的含义,所以为了体现出协调水平和发展水平两层次,需要对此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修正,得出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综合协调指数,α、β、γ为待定系数。鉴于经济、生态、社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相对重要程度,结合专家意见,并借鉴张玉萍等针对吐鲁番经济-生态-社会系统的确定方法[16],确定α=035,β=035,γ=03。本研究结合廖重斌提出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来反映经济-生态-社会的耦合协调水平。具体等级划分标准见表2。

三、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分析

(一)数据来源

文中有关蓝黄九市经济-生态-社会各指标的数据基本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及各类社会发展公报。

(二)指标的无量纲化及权重确定

为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对三系统内各指标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2.计算三个系统内部各指标的比重(pi、pj、pk)

3.计算三个系统内部各指标的熵值(ei、ej、ek):

4.计算三个系统内指标的差异系数

5.计算三系统内各指标的权重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的指标权重如表3所示。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经济-生态-社会的耦合协调水平并对其进行分析,结合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及三变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可确定每个市的协调等级,即〖WTBX〗若U1

1.经济-生态-社会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维度分析

表4为蓝黄九市2014年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等级及类型,而图1则从空间地理位置上明确表示出各市协调等级。综合表4与图1可得出以下结果:

(1)2014年蓝黄九市各市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度介于0464~0901之间,涵盖了大部分耦合协调等级。其中,青岛市耦合协调水平最高,为0901,德州市耦合协调水平最低,为0464,这说明蓝黄九市各市经济-生态-社会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差距较大。此数据也说明了青岛市基本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主要取决于青岛的区位优势。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毗邻日韩,外贸经济得到充分发展,近年来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推动着青岛港等港口的建设,同时青岛市临近海洋,生态调节能力强,生态基础设施完善,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相反,德州市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较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区位优势不明显,外贸经济落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无法为生态、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必要的消费需求,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导致生态破坏严重,外来人口较多,本地人口流出率高,社会保障措施不完善。

(2)2014年蓝黄九市有6个城市达到经济-生态-社会发展的协调水平,其协调等级分别为:青岛市优质协调,烟台市、东营市中度协调,威海市、潍坊市、淄博市初级协调;另外3个城市日照市、滨州市、德州市处于经济-生态-社会发展的濒临失调状态。

(3)从协调类型来看,可将蓝黄九市分为四类:第一类,经济-生态-社会同步发展型,如青岛市,这说明青岛市的经济-生态-社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达到优质协调水平;第二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型,如日照市、潍坊市、滨州市、淄博市、德州市,其主要原因是烟台市区位优势不明显,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水平相对较低的经济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制约了三系统协调水平的提高;第三类,生态发展相对滞后型,如烟台市,其主要原因是烟台市生态发展投资较少,政府对生态发展的重视度低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视度,使得水平相对较低的生态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制约了三系统协调水平的提高;第四类,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型,如威海市、东营市,主要是由于两市外来人口流动性大、外来人口多进而导致社会不稳定,政府对社会发展的政策支持低于对经济-生态的支持,政府的社会公共支出较少,水平相对较低的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生态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制约了三系统协调水平的提高。

2.经济-生态-社会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间演化分析

表5为2005―2014年蓝黄九市经济-生态-社会的耦合协调度,分别测算了十年的数据,从中可看出其随时间演化的情况。图2则用折线图直观表示出蓝黄九市这十年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度的演化对比。

综合表5与图2可得出以下结果:

(1)由十年间蓝黄九市各市的耦合协调度可以看出:蓝黄九市经济-生态-社会的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表明在蓝黄战略的支持下,各市的交流加强,并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均衡发展经济、生态、社会。

(2)由十年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化值可以看出:耦合协调度提高最大的是日照市,从2005年的0259升至2014年的0489,提高了0230;耦合协调度提高最小的是德州市,从2005年的0381升至2014年的0464,提高了0083。通过日照市与德州市的对比,能充分反映出日照市近几年利用了自身的优势及三系统的互补促进作用,使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的水平有所提高。

(3)从十年耦合协调度横向差值的对比可以看出:2005年蓝黄九市三系统耦合度最大差值0523,2014年则降低至0437,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经济-生态-社会的耦合协调度差异在减小,这也反映了蓝黄九市三系统随着时间推进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

四、蓝黄九市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水平的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三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本研究将采用灰色关联模型来测算三系统内部各因素与系统发展水平的关联性,试图找出影响各个系统发展的关键因子,从而为优化协调发展水平提供依据。

(一)灰色关联分析步骤及测算

在对经济-生态-社会发展三系统进行灰色关联度测算的过程中,借鉴傅威等对母序列的选取方法[17],作出以下选择: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而言,选取GDP作为参考序列,选取人均GDP、进出口总额等6个指标作为比较序列;对于生态发展滞后型和社会发展滞后型的城市而言,目前没有合适的指标作为参考序列,所以选取各个指标的最优值作为参考序列,选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5个指标作为生态系统的比较序列,选取公用设施投资、常住人口等6项指标作为社会系统的比较序列。通过十年间各城市的原始数据,分别测算出十年内经济、生态、社会发展水平的灰色关联度,其具体数值如表6、表7、表8所示。

(二)经济系统关键影响因子确认

由表6可以看出:

(1)关联度均值为0764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关联度均值为0659的工业增加值与GDP的灰色关联度均比较大,且稳定性较强,说明二者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2)关联度均值为0586的进出口总额、关联度均值为0599的全社固定资产投资额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较低,说明二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较低。

(3)经济子系统各指标对经济系统的贡献度逐渐增强,说明各指标随着时间的演化推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渐增强。

(三)生态系统关键影响因子确认

由表7可以看出:

(1)关联度均值为0562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关联度均值为0575的污水集中处理率与生态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均比较大,且稳定性较强,可以反映出第二产业的污水和废物处理对改善生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业污染的恶性破坏。

(2)关联度均值为0435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关联度均值为0486的生态用水量与生态发展的关联度较低,说明二者对生态发展的贡献较低。

(3)生态子系统各指标对生态系统的贡献度逐渐增强,说明各指标随着时间的演化推进,对生态发展的作用逐渐增强。

(四)社会系统关键影响因子确认

由表8可以看出:

(1)关联度均值为0501的市政公用设施投资与社会发展的灰色关联度比较大,且稳定型较强,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也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公用设施投资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活跃程度。

(2)关联度均值为0373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关联度均值为0427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较低,说明二者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较低。

(3)社会子系统各指标对社会系统的贡献度逐渐增强,说明各指标随着时间的演化推进,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渐增强。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蓝黄地区经济-生态-社会发展进行研究,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进行关键影响因子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蓝黄九市的经济-生态-社会发展达到的协调水平分别为:青岛市优质协调,烟台市、东营市中度协调,威海市、潍坊市、淄博市初级协调,日照市、滨州市、德州市处于濒临失调状态。

(2)除青岛市达到优质协调之外,各城市的协调类型为:日照市、潍坊市、滨州市、淄博市、德州市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型,东营市、威海市是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型,烟台市是生态发展相对滞后型。

(3)从十年测算结果来看,蓝黄九市经济-生态-社会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日照市,最小的是德州市,且耦合协调水平差异在逐步缩小。

(4)经济系统的关键影响因子是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生态系统的关键影响因子是污水集中处理率、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社会系统的关键影响因子是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常住人口。

(二)建议

在对蓝黄地区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目前实际提出以下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

(1)青岛市作为蓝黄九市中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要继续利用沿海的区位优势,增加出口,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外贸经济;形成全方位的交通枢纽,既要发展海运优势,又要注重陆上交通和航空的发展,打造便利的交通运输环境;改善青岛港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青岛港的吞吐能力,规范造船业、集装箱运输业等港口产业,争取达到“零排放”,重视生态发展;发挥海洋特色,挖掘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新型产业,发展海洋生态产业,形成区位竞争优势;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使青岛市社会居民老有所养、幼有所育;重视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完善对社区、村镇的娱乐、医疗卫生、文化设施建设,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保证城乡生态用水,增加绿化面积,严格杜绝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德州市作为蓝黄九市中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最低的城市,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德州市作为农业大市,应该调整传统农业的发展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生态灌溉、实施有机肥等提高农业效益,通过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建立村镇绿色农产品平台等提高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保证村镇社区的和谐。德州市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也亟须创新,要提高工业发展效率,加大对技术的资金支持,严格监控污水、污气、废物的排放,使工业发展在保护生态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增加产业链环节,对德州扒鸡等加工业增加产业链附加值,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增加产品的市场潜力;要解决好外来人口的居住、就业问题以及外来人口子女的升学问题,规范外来人口的户籍登记,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教育,使得外来人口能感受到社会政府给予他们的温暖,保证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3)东营市、威海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是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为此,应该对常住人口、流动人口进行严格规范管理,做好户籍登记,并进行规范管理和责任意识教育;政府应该调控物价水平,保C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以便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完善医疗卫生养老福利保障体系,特别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保障更不能忽视,通过保障体系,激励城镇农村居民的劳动积极性;加大公共设施投资,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体育健身器材、公交车数量、加油站点数的投入力度;保证居民用水量充足,通过对自来水的统一调度,保证自来水量供给充足,同时农村可以建立纯净水供给站,尽量每隔几条街就建立一个纯净水枢纽站,解决村民饮用纯净水不方便的问题,以方便人们的生活。

(4)烟台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但是生态发展相对滞后。要对工农业的污染废物、污水、污染气体进行规范排放和处理,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发达地区可合理划片,形成工业园区,避免对居民区生活的影响;增加生态用水的比重,政府要对生态用水进行审批和规范使用;扩大绿地面积,加强城市绿化带的建设,推动农村绿化林的建设,提高城市农村绿化覆盖率;重视生活用水处理枢纽站建设,不断提高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率。

(5)日照市、潍坊市等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主要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的。为此,要加强制造业的发展,不断深化各地市的合作,形成进出口产业的集聚效应,打造区域竞争优势;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适当扩大投资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改造第一、第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经济活力。

总之,要加大蓝黄地区进出口产业的发展,不断深化各市的合作,形成进出口产业的集聚效应,打造区域竞争优势;改善各市生态,不断扩大绿地面积;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支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并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Lacitignola D, Petrosillo I,Catald M, et al. Modelling Socioecological Tourismbased Systems for Sustainability[J].Ecological Modelling, 2007(206):191204.

[2] Petrosillo I, Zurlini G, Grato E, et al. Indicating Fragility of Socioecological Tourismbased systems[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06(6):104113.

[3] Wei W, Alvarez I, Martin S.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Viability Concepts to Consider Transient and Asymptotical Dynamics in Socioecological Tourismbased Systems[J]. Ecological Modelling, 2013(251):103113.

[4] 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14(2):136143.

[5]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6] 曹洪华. 生态文明视角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7] 杜湘红,张涛. 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仿真模拟――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 地理科学,2015(9):11091115.

[8] 易平,方世明.地质公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资源科学,2014(1):206216.

[9] 张凤太,苏维词.贵阳市水资源经济-生态-社会系统耦合协同演化特征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5(6):4449.

[10] 袁榴艳,杨改河,冯永忠. 干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模式评判――以新疆为例[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4147.

[11] 张青峰,吴发启,王力,等.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J]. 应用生态学报,2011(6):15311536.

[12] Lingworth V.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hys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6:9293.

[13] 马浩.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14] 李冬冬.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经济竞争力协同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5] 白彩权,黄芽保,宋伟轩,等.省域金融集聚与生态效率耦合协同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9):17.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互动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家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专注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的急迫,而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将职业教育作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策略。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腾飞的时代背景下,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升经济发展活力、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其中,如何提高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一个极其重要,但尚未解决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上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导致我国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如:近年来我国出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与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匮乏的矛盾、实体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体系非耦合的矛盾。职业教育是加快地方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地方产业层次必不可少的智力保障。永川作为中国西部职教城,重庆市规划建设的重要职业教育基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是否存在突出问题,职业教育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本文对此展开研究。

1永川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分析

近几年来,重庆市永川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4年永川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1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19亿元,工业经济迈上千亿级台阶。永川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永川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财力和物力支持。永川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职业技术教育重要基地,被称为中国西部职教城。辖区内有大中专院校22所,在校学生11余万人。永川职业教育为永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据统计2013年,职业教育拉动永川GDP增长18亿元,促进增加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直接消费达24亿元以上,同时职业教育品牌成为永川区聚集产业的“撒手锏”,吸引了包括台湾华科事业群、智伸科技等知名企业落户永川。一般来说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成正比的关系,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水平可以用规模协调度来进行衡量,即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的比例(重庆永川区协调规模度=永川区职业教育规模/永川区经济规模,其中职业教育规模使用的受教育人数,经济发展规模使用的GDP),重庆永川区协调规模度与重庆市职业教育协调规模度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永川区规模协调度与整个重庆比起来明显较低,虽然近些年差距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但是从整体来看,仍然是落后于用重庆的规模协调度。

2永川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专业与区域产业结构契合度不强

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应该契合当地产业结构的现状,换句话说,职业教育的初衷是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设置方面应该以产业结构所需人才作为考量的依据。而永川区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从专业覆盖面来看,永川区的职业教育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职业教育门类,设置的专业数达到了50多个,从分布来看,基本都是集中在财会、管理、金融和电子等专业,而一些水利、环境等专业设置的较为少;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即重庆是一个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服务业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而永川区的职业教育中尽管也设置了一些服务性质的专业,但是所培养的人数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部分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也存在盲目跟风,缺乏实地调查,什么专业热门就设置什么专业,设置专业时并不以市场供求状况作为参考,导致很多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与产业结构出现矛盾。

2.2教育资源分布与经济结构不协调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目标,尽管永川区并不属于一个完整意义的“区域”,但是再小的地区都会有自身的产业和发展优势。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产业和经济特点,以本区域的职业院校作为支撑,根据产业需要培养人才,永川区的教育资源的分部并不合理,具备丰富经验的职业教育老师几乎都是高职院校所有,中专等一些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很少,此外,大部分的老师都集中在经济、管理、财会等专业上,其它专业上具备丰富经验的老师非常少,这种教育资源分部不合理的状况严重压制了永川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2.3教师的素质和结构参差不齐

近些年,重庆永川区职业教育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高职教育的人数逐年攀升,而中专等教育的人数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一方面说明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人们不再满足于享受中等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也是说明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出现了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苗头,综合这两点来看,未来高职教育必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高职教育的发展必定需要相应的老师作为配套,而就目前永川区的高职教育的师资力量来看,不管素质还是结构上都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在教师学历方面,具备研究生学历的占比仅为38%,大部分是本科为主;在师生比方面,专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不管是高职还中职都呈现下降趋势。这种种都表明目前永川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发展较为缓慢,难以跟上永川区经济发展要求。

2.4高职教育本身的问题

目前永川区的职业教育过分以来外部环境,而忽视对自身发展潜力的挖掘,对外的依赖程度较强,并没有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状况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此外,职业教育发展的观念也存在问题,大部分的职业教育机构都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即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基层操作人员,只要掌握基本的技能便可以应付实际需要。这种观念的存在就使得职业教育成为一种敷衍,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基础技能的传授,而并不想着如何提升学生的更高层次的技能。想要充分发挥永川区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就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变革,改变以往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观念。

3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思路探讨

3.1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技能和应用性人才,满足了永川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永川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众所周知,人是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而目前社会普遍存在一个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换句话说,对职业教育的不重视,也就是忽视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想要实现永川区经济的长远发展,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2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办学竞争力

永川区职业教育应该根据行业结构和市场需求不断对职业教育的教学体制进行改革,在教学和管理实践当中,应该以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建设和课程改革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长期的办学实践作为核心,以培养满足于永川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为目标,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可以考虑建立相关的工学结合的基地,将学生课堂所学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营造实践的氛围。总之,要对传统的职业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提升办学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能力激发起来。

3.3不断解放思想,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摒弃原有的传统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摆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后顺序,同时也应该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做出相应的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永川区经济发展,使永川区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出现空缺。这就必须使职业教育的领导层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为永川区经济发展提供所必须的人才,促进永川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佳龙.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3,(5).

[2]黄金玉,杨春华.对城镇化过程中职业教育的思考[J].职教探索,2012,(12).

篇9

一、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问题分析

我国的国土面积非常广阔、且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也较大,这样的形式必然会造成各区域的经济出现差异。区域经济差异通常是指在国家内部,一些区域较另外一些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更快、经济的发展水平更高以及经济的实力更强,这样将致使在空间上呈现出一种不发达的区域与发达的区域同时存在的局面。所有这些差异的形成是因为各区域间,存在着最基本的资源差异、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因素制度差异与其作用的结果。使得这些差异的存在对区域经济发展构成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负面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很有可能使社会矛盾加剧。在世界上,各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活动证明了两个经济发展程度相当的地区,区域间人们消费结构水平相似,这样能够形成相似的消费偏好与相似的服务以及商品需求结构,相应区域间市场需求提升,隔离程度减低,形成贸易与地域分工机会加大。相反则会使两区域间供需关系弱化,较难实现贸易流通与地域分工。与此同时,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太大,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造成产业集群发展的能力有限,致使产业链环断裂,且工业配套能力较之发达地区相对落后,致使那些主动向落后地区转移的企业在当地找不到可以与之配套的企业,没有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原料、产品以及服务,使得落后区域在产业梯度转移时出现较大困难,造成其不能具备相当素质劳动力和经济技术基础接受发达区域成熟的产业和技术,同时也无力接受人才和资金的输出,使得区域间产业扩散和资金、技术梯度转移很难实现,从而影响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二、我国出现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取得较大快发本文由收集整理展,人们生活品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但因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资源禀赋、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国家投资重点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

这种空间差异的存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促进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但从我国开始实施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经济战略到现在,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渐增大,为避免因这种差距的拉大导致经济问题以及社会矛盾的加剧,相关学者对目前各地存在的差异现状、变动的趋势和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可是他们所运用的方法大都单一,而且都存在不同见解。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就应该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分析,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

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仅存在于各省会城市之间,同时表现在省际与四大板块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拉大。其中,最显著差别是在于工业发展水平。引起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有从经济全球化来研究的“经济全球论”,有从经济体制分析的“体制原因论”,有从经济发展战略方向所提出的“发展战略论”,甚至有还有从历史文献来分析的,其主要是从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方面提出的“地理区位差异了”。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以外因为主、外因是指国家政策的倾斜,而国家政策的倾斜会引起资本流动,影响地区市场水平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内因是指区域自然资源的多少和自然条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产业结构战略与生产率的制定。因此,应结合我国实际状况,于承认及尊重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的基础上,面对不同的区域选择相应的发展战略,鼓励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同时积极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崛起,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充分地发挥中部地区人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原材料与能源基地建设,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我国经济协调发展对策与思考

(一)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发挥地方政府的优势

政府在政策制定的时候应“结合实际,把眼光放长远,着眼大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发展全局”。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地方政府跟中央政府的思想应保持一致,开展科学、合理、明确的权利和责任划分。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宏观调控,着重掌控大局。在经济发展细节中,适当下放部分决策权,扩大地方政府自主权,在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地区的政策以及战略,与此同时中央政府适当给予鼓励和支持,来调动地方政府参与政策研究的积极性。

(二)针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应区别对待

因我国的资源分布的差异现状无法改观,一些区域的自然资源丰富,所以可以很好地进行发展,而某些地区因资源匮乏,致使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所以,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应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进行区别投资。主要将重点放在提高福利与公共设施水平,且投资重心应放在较为落后的区域。针对这些区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联手为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利,尽最大能力为培养本土人才创造条件。

篇10

一、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到位,较好地完成了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

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号文和省、市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结合本县实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统筹抓好城乡就业再就业工作。通过加强再就业培训和进一步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新机制,使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全县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年,全县共实现就业再就业人,完成年计划数人的%;开发就业岗位个,完成计划数个的%;开发公益性岗位个,占计划数个的%;实现特困群体再就业人,其中:“”人员就业人,完成年计划人的%。全县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人,登记失业率为.%。

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年,发放《再就业优惠证》本,累计申请领办《再就业优惠证》本;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人,发放贷款万元;发放各项补贴人,发放补贴万元(其中:社会保险补贴人,补贴万元;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人,补贴万元;发放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人,补贴万元;发放职业培训补贴人,补贴万元;发放职业介绍补贴人,补贴万元;发放农民工就业服务补贴人,补贴万元)。

就业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培训效果明显。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拿证、后就业”的工作方针,继续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工作。年全县共举办社会化培训期,培训各类人员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人),完成全年培训目标人的%,经过培训人实现了再就业。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期共人。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共审批招用工计划期,招用各类人员人。家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共介绍用工人次。

积极发挥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年组织全县企业人才招聘会期,参会企业家,提供就业岗位个,达成用工协议人。我县劳动力市场以健全功能,实现“人性化”服务为目标,积极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对下岗失业职工、转业军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居民、农村剩余劳动者开展承诺服务、免费服务、专门服务,帮助各类人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充分发挥了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我县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步入正规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以扩面征缴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保险工作全面推进

今年,我县社会保险工作在坚持确保各项社会保险费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狠抓基金管理和扩面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业务运行、资金支撑、信息服务、监督检查和内控管理五项基础工作,社会保险工作取得了突破,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养老保险。年,全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单位户(其中私营企业户),参保人员人,完成计划指标人的%;实际缴费人,完成计划指标人的%。—月新参保人,完成扩面任务人的%;年末退休职工人。

—月应征养老保险金万元,实际征收万元,当期征缴率为%,综合征缴率为%。—月拨付企业退休人员退休费万元,发放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工资人,发放离退休金万元。月止,企业累计欠缴养老金万元,改制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万元。

医疗保险。年,参加医疗保险单位户,比去年新增户,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人,新增人;大病补助医疗保险参保户,参保人员人;参统离休人员人;二等乙级伤残参保人。

—月应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万元,实际征收万元,征缴率达%;大病补充保险金应征万元,实际征收万元,征缴率为%。—月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际支出万元(其中个人帐户支出万元);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万元;离休金支出万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万元,生育保险基金支出万元,二乙医保金支出万元。统筹基金结余万元,累计结余万元(其中个人帐户结余万元);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万元。

失业保险。年,参加失业保险单位户,参保人员人,比去年纯增人,完成新增扩面任务人的%。—月应征失业保险金万元,实际征收万元,征缴率为%;发放失业救济金人次,发放万元,失业保险金累计欠费万元,基金结余万元。

工伤保险。年,工伤保险参保单位户,参保人员人,比去年纯增人,完成新增扩面任务的%。—月应征工伤保险基金万元,实际征收万元,征缴率%。发生工伤起,支付费用万元,基金结余万元。

生育保险。年,生育保险参保单位户,参保人员人,与去年相比减少人。—月应征生育保险基金万元,实际征收万元,征缴率%,生育保险基金支出万元,基金结余万元。

农村养老保险。年,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人,退休人,发放退休金元,基金累计结余万元。

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精心的组织准备于年月正式启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年,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人,共征缴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金.万元(其中:政府部门筹资万元,征地单位缴费万元,个人缴费万元,利息收入.万元),办理退休人员人,月发放养老金.万元。

(三)劳务输出工作运行良好,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

长期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坚持把劳务输出做为一个产业来经营,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劳务输出品牌,促劳务经济发展”工作。为确保我县劳务输出工作任务的完成,我们采取的措施和做法主要是:一是明确目标,层层落实。结合市政府下达我县劳务输出的任务,及时提出工作方案,上报县政府,将劳务输出工作任务分解下达到各乡镇,并将劳务输出工作列为年终考核内容,工作完成情况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公务员考核、干部任用挂钩。二是搞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积极开辟劳务市场,发展劳务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体系,强化劳务协作,做好跟踪服务管理工作。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扭转群众就业观念,选派精干力量,多层次多渠道拓宽用工渠道,广泛搜集用工信息,积极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求就业门路。由于措施得力,工作到位,劳务输出工作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年,全县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次,完成任务数人次的%,其中:有序输出人,完成任务数人的%,劳务输出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

(四)以劳动保障执法为切入点,全面推动劳动保障工作

劳动保障执法是劳动保障行政职能的集中体现,是做好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劳动保障整体工作的“发动机”和“助推器”,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我们劳动保障部门一方面着力处理好劳动保障服务与执法的关系,融劳动执法于服务之中。另一方面,强化执法队伍建设,配齐配好工作人员,积极探索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新路子,将劳动执法能量充分释放,把执法的权威用好用活。通过强有力的劳动保障执法,引领和推动我县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

充分发挥法制监察在劳动保障法制宣传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年,宣传发放《农民工维权手册》等各种手册册,发放《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文件汇编》套,社会保险政策业务宣传材料份。深入企业、单位和学校宣讲政策、法规、保险业务人次,接待劳动者来信来访余件次。

严格执法,监督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年,劳动保障执法年审各类用人单位户,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工作组”,开展专项检查,检查企业和职业介绍所户。劳动用工监督检查各类用人单位户,涉及劳动者人。日常巡察各类用人单位户。

依法纠正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年,督促补签劳动合同人。督促缴纳社会保险费户,涉及劳动者人。督促企业和单位进行社会保险登记户,涉及劳动者人。接到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投诉件,立案查处件,均已结案,结案率%。月止共计发出限期整改指令书份。

(五)加大劳动关系调处和维权力度,逐步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用工机制

积极推行新型劳动关系,依法开展劳动合同签订、鉴定,劳动用工登记工作。年,新签劳动合同户,新签人数人,累计合同签订人数为人,签订率.%。集体合同审查户。定期和不定期多次召开“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联席会议。

坚持做好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保障工作,依法维护职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全年共接受劳动争议申诉案件起,依法进行了调解,做到受案率和结案率%;接收来信件,来访人次,对所有来信来访都按政策规定认真及时地给予了当面答复和书面答复。

年组织企业职工劳动力鉴定期人。审查上报特殊工种档案份,企业军队转业干部、退役战士人员档案份。受理工伤事故申请份,严格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进行了工伤事故调查,全部给予认定批复。

(六)继续推进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年,我县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在“六个到位”的基础上,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培训。为适应劳动保障工作的需要,加强了对劳保所、社区协管员法规政策、业务知识的培训,多次组织工作交流学习活动,使基层工作平台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二是抓办公条件的改善。为个乡镇劳动保障所和个社区配备了电脑,改善了办公条件。三是抓考核。把劳动保障工作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乡镇劳动保障所,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四是抓服务。针对基层工作平台直接面对社会弱势群体和社会帮扶对象,坚持把队伍职业道德教育和文明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要求和抓落实。五是抓好协调和指导工作。主要抓好与乡镇党委、政府的协调沟通,争取把劳动保障工作视为中心工作来抓。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和指导工作,发现基层平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帮助纠正和完善。规范的管理和服务,使劳动保障所、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成为县劳动保障部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格局的得力助手。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在就业再就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社会化管理服务等工作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年,我县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在总结去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宣传,规范管理,督促指导,强化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途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赢得了社会和群众的认可。一年来,开展的工作主要是:一是全面进行普查,掌握退休人员动态,扎实开展了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年检工作,应年检人,已年检人。二是继续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各项制度和基础台帐、卡、基本信息数据库。三是积极搞好服务,开展送温暖活动。社会化管理服务专管员经常走访退休人员,送政策、送温暖,耐心听取退休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心为退休人员所想,急为退休人员所急,切实为管理服务对象排忧解难。四是积极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活动,使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七)高度重视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基金安全完整

劳动保障部门是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的主要职能部门,我局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工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自觉地维护基金安全。一是建立健全了基金监管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起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责任制度。根据职责分工,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二是在全局干部职工中加强基金监督法纪教育,提高遵守基金纪律的自觉性,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和教育方式,使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起基金是社会保险“生命线”,基金纪律是“高压线”的意识,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组织纪律观念。三是认真查找存在问题,切实整改。我县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在坚持自检自查的基础上,先后接受了国家、省、市、县的审计和检查,对审计和检查出的问题认真梳理,并逐一立项认真进行了整改。同时,以此为契机,按国家和省市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在基金征收、管理、支付各个环节建立了严格的内控制度,严格遵守业务流程操作,坚持稽核制度,坚持规范运作。基金监管的手段不断完善,监管的能力不断加强,基金监管工作得到较好的落实,确保了我县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

(八)劳动保障其他工作协调发展

一是整合资源,调整理顺机构,增强劳动保障职能。经过努力和积极向上争取,年我局增加人员编制名,增加内设职能股室三个,分别是:农村养老保险股,社会化管理办公室,工伤生育失业保险股分设为工伤生育保险股和失业保险股,调整理顺了现有机构和人员配备,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两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简称“两法”)的宣传贯彻准备工作得到落实。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组织各乡镇开展了“两法”宣传培训工作,为明年全面贯彻落实“两法”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充分发挥劳动保障职能作用,大力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收入,有力促进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四是积极参与企业改革改制、关闭破产工作,加强政策指导和安置方案审查,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工作,依法依政策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五是劳动保障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切实加强了政务公开工作,主动配合,圆满完成了县人大对劳动保障工作的调研和检查。六是劳动保障队伍得到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落实,“综治”成果进一步巩固。通过开展创建劳动保障优质服务窗动,进一步健全了制度,规范了管理,提高了服务质量。七是承接了年市运会县女篮筹备、组队、训练等正常实施工作。八是积极主动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形势依然严峻。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经济总量偏小,大中型企业数量少,工业发展滞后,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和结构性的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两难并存,确保发放面临巨大压力。社会保险扩面难、阻力大,工作难以突破,特别是对非公经济组织扩面进展不大。此外,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一些职工下岗失业,很大一部份人离开企业后由于没有收入,无力续保,造成缴费职工大量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