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源泉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的源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煤炭能源 总部经济圈 创新
一 总部经济概念的提出
国内首次提出总部经济理论的人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他认为:“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二 太原市具备发展区域性煤炭能源总部经济圈的要素
(一)太原市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
太原作为山西省中心城市,东接京津唐,南接长江流域,西临黄河中上游,在全省是承上启下的交通枢纽。它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其“大”字型高速公路网和通达全国各主要城市的铁路网将西部地区与环渤海经济圈、东北沿海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太原市工业基础雄厚,以煤炭为原料的产业支撑体系发达
太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行业的生产加工基地。山西在能源产业的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很高的顾客忠诚度。太原作为省会城市,集中了一批能源企业的总部与研发中心与能源科学研究所。
(三)太原市具有便捷的信息获取以及良好地同异地沟通的信息通道,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条件方面能够同附近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
除煤炭外,山西省还拥有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和其他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铝矾土、铜、铅、锌、耐火黏土、熔剂石灰。便捷的信息、网络可以大大节约公司总部与制造加工基地分离导致的空间成本,进而有力地吸引相关能源集团公司总部的落户。
(四)太原市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
太原市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能够使得公司总部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知识密集性价值活动的创造。太原教育、科技水平在省内都比较高。截止2007年末,太原市内共有高等院校34所,中等技工职业院校共有108所,科研机构共110所,直接从事科研开发的人员达14.4万人,研究范围涉及10大领域25个行业,太原的科技教育优势能够为总部环境的配套提供不竭的智力源泉。
(五)太原市经济圈具备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围
太原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文明古城,城市文化有一种混合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特点的性格特色;这里是晋商文化的发源地,晋商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重商立业的人生观,诚信义利的价值观和谨慎并重的敬业精神
三 太原发展能源总部经济圈的战略重点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的比例超过60%,未来我国能源仍将以煤炭为主。多年来,山西省承担着国家能源供应的重要角色,由于煤炭在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方面的缺点,中国正把能源开发的重点转向天然气。虽然国家已经开始寻找天然气来代替煤炭能源使用,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使用煤炭的绝对数量还是要增长,对环境的污染会更趋严重。
山西经济的转型发展和煤炭供需的矛盾突出的现状,使得煤炭资源大省的省会太原市,有条件,有机遇,有实力能够发展煤炭能源总部经济圈,使太原市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城市,逐步形成以太原市为龙头的煤炭能源总部经济城市群。
那么,太原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发展中,应该更注重以下几方面建设:
(一)职能创新,大力推进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完善城市服务职能体系
太原作为中部的省会城市,必须准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拓宽发展经济的视野和思路,用总部经济理念指导太原的城市规划。同时,政府经济职能必须转变:第一,政府的管理体制应该根据市场形态的变化而调整。第二,市场扩展到哪里,政府的职能范围就应该“跟”到哪里。第三,政府充当市场机制的“补充者”,就是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要有政府作为的“影子”。这样,日益完善的城市职能和政府职能为总部项目的集聚提供先天的发展条件。
(二)制度创新,制定优惠政策扶持煤炭能源总部经济圈的发展
2010年,国务院批准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给予山西省在土地、财政、资源等诸多方面的类似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意味着,山西省政府在政策制定上的自主空间更大。必须突出强化太原的政策环境,重点加快总部经济区的建设,加强协调,统一规划,合理利用资源。省市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明确从战略上考虑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吸引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和更多的国际机构的总部性组织来太原落户,特别是国际能源行业协会等非盈利组织等。
篇2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引言
发达国家为获取工业化所必需的石油资源不惜采取各种手段,为此,石油出产国政治风云变幻,局部战争不断。但不管如何,石油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而电力可以从多种一次能源获得,如煤、核能、水力、风力、光、热等,可以缓解人们对石油资源日渐枯竭的担心。有研究表明,同样的原油经过粗炼,送至电厂发电,经充入电池,再由电池驱动汽车,其能量利用效率高于经过精炼变为汽油,再经汽油机驱动汽车的循环形式,因此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正是这些优点,使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应用成为汽车工业的一个“热点”[1]。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解决环境和能源危机的产业,因此国内外对于该产业十分重视,这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世界范围内环境及能源问题不断突出,一些发达的国家,例如英、日、美等国家的政府纷纷加大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及投入,不断加大财政资金自主汽车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鼓励电动汽车的制造及运用,例如减免税收、购车补贴等。
1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1.1 能源短缺问题
众所周知,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等问题逐渐突出,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可再生能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目前,大部分国家的能源是天然气、石油,少数国家是用煤炭,虽然煤炭的量稍微大一点,但是也不可能持续一两百年。天然气等能源更加匮乏,地球上的量仅仅能维持几十年。
1.2 环境污染问题
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不仅给能源带来危机,同时传统汽车排放的尾气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全国大面积持续长时间被雾霾笼罩,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程度,如何控制和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带来的污染也是亟须解决的一大课题。环保部的《2015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我国已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4]。汽车污染物排放给交通干线等人口密集区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给人类生存的大气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者消除。
总体而言,新能源汽车代表了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未来世界汽车产业的制高点,是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汽车制造厂商的共同战略选择。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审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和实现交通能源转型的根本途径。我国汽车工业正积极参与到这场全球性的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当中,实现我国汽车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 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已在广东省范围内基本铺开,珠三角九市以及汕头、湛江、韶关、梅州、潮州、茂名等市先后开展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工作;广州、深圳成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应用成为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期间的一大亮点[5]。
总结广东省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现状来说,目前广东省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等问题的研究上,如何找到适合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及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材料是目前的瓶颈问题[6]。除此之外,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在商业销售上还没有形成标准的模式,相关的行业标准、技术标准等没有形成,因此,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总结而言,目前广东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处于一个初期,如何找到适合新能源汽车大批量生产的材料、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推广市场成为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广东省的新能源汽车必将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这需要广东省采取正确的措施,发挥广东省新能源汽车的优势,重视知识产权、重视技术,推动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四部委出台的《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公布了新一轮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政策和补贴额度,一些试点城市也陆续出台新能源汽车的个人补贴政策,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优惠日益明朗,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h境。在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能源紧缺、交通堵塞及大气污染的压力日益加大,国内已有5个城市实行机动车限牌措施,下阶段推行限购政策的城市可能进一步增多,在此背景下,对新能源汽车实现不摇号或者不限号等优惠政策的推行,将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加快商业化步伐[7]。
3 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部分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尚待进一步突破,产品成本较高,未能完全满足大规模商用的要求;个别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个别关键零部件和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自主品牌电动汽车尚未批量进入普通终端市场,产业发展尚未实现自我良性循环,仍处于起步阶段;充电、充气等应用设施建设刚刚启动,应用环境和配套体系尚不完善[8]。
3.1 地方保护主义
地方保护主义也是我国推广新能源汽车遇到的重要障碍。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往往优先考虑补贴当地车企生产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使得消费者可选择的车型较少,也阻碍了车企市场的开拓和规模化生产,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新一轮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明确规定外地车型占比不少于30%[9]。
3.2 充电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充电配套设施配套不健全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未形成规模,导致已建的一些充电设施使用率不高、项目建设收益率低,降低了充电设施规划建设进度,充电设施网络不健全又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二者暂未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新一轮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虽然提出“中央财政将安排资金对示范城市给予综合奖励,奖励资金将主要用于充电设施建设等方面”,但是具体细节尚未公布,对充电设施建设的政策激励尚未显现。在充电设施产业链尚未开发的初级阶段,如何探索合理的运营机制引导电网公司、电动汽车生产商、消费者、社会资金、中央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充电配套设施的建设值得研究[10]。
3.3 消费者认可度不高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不高是新能源汽车难以打开私人市场的重要问题。目前,汽车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还属于大宗消费品,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都较高,因此购买决策相对谨慎。目前,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车可选择的车型不多,即使有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支持,其购置价格仍比较高,虽然使用成本会比传统燃油汽车有所下降,但是由于新能源技术、电池使用寿命、续航里程、维修成本等因素不确定,加上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便,普通消费者更倾向于发展了100多年的传统燃油汽车,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还不高,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不足,导致新能源汽车私人市场仍较冷淡。如何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增强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愿以扩大市场规模应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1]。
4 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径
4.1 加快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
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发展关键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二者互相作用。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处于技术创新期,一些核心技术问题,如安全性能、电池续航里程、混合动力整车共性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研发等问题亟待突破。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和新加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应根据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锁定目标市场、研发新技术和开发产品,准确把握目标消费者的消费特征,制定产品定位及营销策略,探索市场化发展道路,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正如近期备受关注的特斯拉,就是一家在硅谷没有汽车生产背景的新兴企业,其产品市场定位面向硅谷精英人群以及富人阶层,抓住目标消费者的消费理念特征,强调高品质及绿色环保概念,通过成功的市场营销取得了成功。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加快整个行业技术进步的步伐,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依托市场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12]。
4.2 发挥政府政策法规的引导作用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法规政策的制定对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2013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情况与政府补贴政策的出台有较强的相关性也可以说明现阶段政府政策导向的重要性[13]。要保证政策的连贯性,出现政策的空窗期容易影响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要保证政策的引导性,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货币补贴等激励政策或制定提升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等制约政策多方面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推进车企技术提升及规模化生产,从而壮大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规模。要形成立体式的优惠政策体系。地方政策的补贴力度可能会受到自身城市经济规模、财政能力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地方政府政策的制定可以结合财力情况制定货币补贴标准,同时,制定充电优惠、停车优惠、牌照、税费减免、政府采购等立体化配套政策体系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
4.3 完善现行知识产权制度
面对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高速创新,知识产权制度应当有所调整,适应社会的前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14]。建立适合高新技术企业的保护措施在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上,企业选择怎样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应当考虑几个问题,比如权利的排他性问题。专利的排他性最强,对企业的保护力度最大,但专利申请的费用最贵,对国内一般规模企业来说,也要考虑申请费用;商标也具有较强的排他性,但很难保护技术本身。著作权法只保护作者的思想的表达方式,而不延及思想、产品、方法、公式、工艺等。商业秘密成本低,也没有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的期限限制,但商业秘密风险比较大,而且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比较困难,第一,建立信息资源搜索机制,可以说,不要毫无价值地重复他人的创新过程,也不要花大量的金钱去购买已经是社会公有财富的技术,更不要花大量的精力物力去申请已是公知自由技术、无保护可言的专利。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对新产品或工艺设想的产生、引进、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保护的过程中,都必须花足够的精力去检索已有的专利和非专利技术文献,了解目前该技术国内外的状况,熟悉目前该类产品生产制造者各自采用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综合性的特征和价格分析[15]。
4.4 探索建立充电设施的共建机制
充电设施及维修网点等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也是影响新能源汽车使用推广的重要因素。目前,相对于传统加油站已形成网络化布局,电动汽车的充电设施建设刚刚起步。考虑电力能源的可获取渠道较多,探索多方参与的共建机制,鼓励电网公司、石油公司、电动汽车生产商、民间资本等多方共同参与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的供给。电动汽车生产商可以与电网公司合作探索直接充电、电池更换等多种模式,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石油公司也可以利用其加油网点优势提供充电服务,实现多种能源供给方案,满足日渐多元化的汽车能源需求。探索盈利模式,鼓励便利店、饭店、停车场等民营资本加入电动汽车充电服务领域。政府可以出台用地审批、货币补贴、信贷支持、税费减免、规定配套标准等规划方案推动充电设施的建设。
此外,私人市场的培育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逐步培育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和认可。当前,车企针对细分汽车消费市场,如个性追求者、环保提倡者、实用主义者以及首次购车族、二次购车族等不同目标群体,抓住特定消费者的消费特征,开发设计不同特点的新能源汽车,探索创新商业模式,打开私人市场。车企还可以通过试驾体验、租赁服务、出租车运营、公车采购等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接触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多机会,增加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有效培育私人市场。政府可以通^官方媒体的环保理念宣传,并通过公务车采购、租车以及公共汽车投放等方式起到示范表率作用,增强私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信心,逐步开拓私人市场。
4.5 e极发挥国际合作的作用
结合广东省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现状,虽然广东省乃至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知识产权都没有形成规范的标准及体系,但是国外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知识产权及运营规范的建设走在前列。目前,国外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信贷政策、保险、专利保护等的政策建设相当完善,在这种环境下,广东省的新能源汽车应该积极的与国外的相关机构合作,包括在国外设置研发机构,积极的向国外提交相关的专利的申请,积极的与国外的相关机构展开合作交流等。除此之外,广东省新能源汽车的龙头产业应该发挥带头作用,通过企业在境外注册新能源汽车的商标、境外收购企业等方式提升我国的品牌,开拓国际市场,在借鉴国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广东省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建设中国品牌。
5 案例分析――基于比亚迪汽车的案例分析
在广东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中,比亚迪汽车是一个典型,因为比亚迪汽车是我国的一个本土汽车的厂商,在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上面临与美日等先进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但是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谈到比亚迪,不可忽视的就是比亚迪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制造虽然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整体竞争力仍然不足,比亚迪也不例外。对于美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来说,美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也是以政府为主题,在政府的积极配合下推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发展重点集中在新能源汽车的用电管理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电网上,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智能电网的运用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意义重大。对于日本的新能源汽车来说,日本通过官产学结合的方式,在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技术上保持绝对优势。因此,总结比亚迪企业的国际竞争环境现状,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要发展面临的挑战是不可小觑的。
结合比亚迪期汽车的发展现状,目前比亚迪汽车主要采取的措施如下:一方面,比亚迪积极配合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提出了自己的充电基础设施规格提案,争取在国内获取电动汽车市场上的优先地位;另一方面,利用自身的电池技术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并谋求进入美国电动车市场,试图采取“先难后易”战略,确立自己的汽车品牌形象。实际上,比亚迪仍属于内向型市场开发战略。目前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在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各国汽车销售量锐减的2009年,只有中国比上年增加了46%,达到1360万辆,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汽车市场超越了美国,跃居全球第1位。预计中国的汽车销量上升趋势今后仍将继续,到2020年将超过2000万辆,其中约10%为电动汽车。
在影响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社会基础设施开发上,比亚迪的提案存在着不尽完善之处,表现为与日本提案相比可行性上的一些差距,即最大电流达到1000A,为日本提案的8倍。快速充电站的技术人员指出,从中国的电力基础设施目前还不太高的质量角度来看,这一性能指标给电网造成的影响会过大。
结合比亚迪的市场营销现状,目前比亚迪的市场营销战略主要是基于国内市场的品牌战略。在中国本土,比亚迪汽车走在了前列,依托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优势,比亚迪汽车在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以男方为推广市场,逐渐形成了南北东西全面发展的市场部署。目前,比亚迪的生产基地包括以深圳为中心的上海、西安、北京等17个事业部,其中深圳基地是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研发的中心、营销中心以及生产中心。目前,比亚迪汽车延续IT零件的生产及制造模式,通过改进研发技术来降低成本。除此之外,比亚迪深圳营销中心重视对于“新能源汽车生活梦想”的营销,依托深圳经济腾飞的大环境,大力推广新能源技术,其中最亮点的是比亚迪旨在利用“太阳能技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泉,一旦这个研发设想得到实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将会极大的降低,比亚迪也将具备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比亚迪之所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后来居上,成绩显赫,主要是因为一直沿着创新的道路不断进取的结果。如果说最初的模仿创新是为了快速占领市场,那么做大后的开放式创新则是为了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只能遵循这样的创新轨迹。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来说,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所方面参与构建广东省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体系,建设由广东省信息华、工业化部门牵头的科技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动的模式,重视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调控及支持力度。与此同时,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要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广东省相关部门明确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详细的政策落实,通过政府、企业联动的发展模式促进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尚甜甜,缪小明.国际新能源汽车科学知识网络结构及时空演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20:147-153.
[2]何柱.一种新型多端口新能源发电模拟电源装置[J].电气技术,2016,01:135.
[3]家珏.用知识产权武装“蓝色梦想”――吉利汽车的新能源之路[J].今日科技,2016,03:22-24.
[4]王海波.基于专利分析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机电信息,2016,12:171-172.
[5]张睿.我国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战略构想[J].经营管理者,2016,13:209.
[6]张睿.从知识产权角度探讨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6,12:156.
[7]刘颖琦,王静宇,Kokko Ari.产业联盟中知识转移、技术创新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16,05:1-11.
[8]张群,吴信岚,张柏秋.汽车制动能量回收专利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情报,2015,02:104-109.
[9]苏峰.我国首辆碳纤维新能源汽车在江苏盐城下线[J].纤维复合材料,2015,01:8.
[10]蔡然.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系统构建与应用[J].科技展望,2015,11:176.
[11]Cristian Dinca,Adrian Badea,Horia Necula. Real Option Approach for the Management of a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in the Pharmaceutical Sector[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3(746).
[12]Spiros H. Martzoukos,Eleftherios Zacharias.Real option games with R&D and learning spillovers[J].Omega,2013(2).
[13]GUSTAVO GRULLON,EVGENY LYANDRES,ALEXEI ZHDANOV. Real Options, Volatility, and Stock Return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2(4).
篇3
>> 基于二次人口红利视角的职业教育制度研究 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 “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 人口红利的拐点 人口红利与安徽经济发展研究 “人口红利”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人口红利与移民人口 人口红利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影响 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多种视角下的“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关系阐释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人口红利衰减困境与应对 人口红利的消失与计生政策的取向 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 “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漫谈中高等教育转折期的教育脱节及应对策略 利用“人口红利”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探析 人口红利外溢与经济增长 浅析拉萨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释放人口新红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Atalay R. The Education and the Human Capital to Get Rid of the Middle-income Trap and to Provid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174):969-976.
[5]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
[6]厉以宁.经济发展的优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2(12):65-68.
[7]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77-282.
[8]涂舒,周宇.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新型人口红利[J].现代经济探讨,2013(11):16-20.
[9]David, E, Jeffrey, G.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8(12):419-456.
[10]中国社科院.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42.
[11]汪小勤,汪红梅.“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2007(1):104-110.
[12]熊惠平.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危”与“机”[J].江苏高教,2009(2):134-136.
[13]刘延东.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6):16-18.
[14]黄尧.改革开放三十年职业教育发展回顾及对未来的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2):5-8.
[15]蔡P.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J].中国人口科学,2009(1):2-10+111.
[16]孙诚.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4.
[17]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人口学院.北京市劳动人口、就业和劳动力素质问题研究[C].2005.
[18]王奕俊.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职业技术人才供需失衡问题及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 (13):42-45.
[19]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4-02-24.
[20]蔡P.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70.
[2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未来五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预测分析[J].教育研究,2015(5):20-37.
[22]杜育红,张.新常态下的教育资源配置――201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综述[J].教育与经济,2015(5):70-72.
篇4
关键词:资源;财富源泉;框架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口、环境与资源约束的互动关系,这是对“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真反思,反思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资源悲观主义。他们主要立足于对资源的狭义理解,认为资源即指自然资源,并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考察指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过度依赖资源的区域经济发展导致了“资源依赖路径效应”或“资源诅咒效应”,陷入“资源陷阱”,造成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富饶的贫穷”。二是资源乐观主义。他们认为资源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断扩展的,并沿此思路提出了新资源、大资源和泛资源概念,即把资源概念引入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提出了经济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制度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等一系列子资源概念,试图解释资源与经济增长(或发展)的关系以及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些研究无疑看到了资源概念的拓展,但与资源悲观主义相同的是对资源的本质未能清晰界定,用经济资源来统摄其他资源的倾向仍然十分强烈,甚至将资源与资源配置相混淆。因此,在理论研究中难以找到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真正资源;在实践工作中,难以指导区域经济发展辨别出优势资源,从而根据优势资源识别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帮助区域发展做好整体规划。鉴于此,笔者重点在厘定资源本质的基础上,建立新资源研究框架,以期能够在宏观上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资源观,中观上帮助区域找寻带动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微观上帮助企业识别其竞争取胜的核心资源和战略资源。
二、资源的含义及其本质厘定
(一)资源含义的简单评述
1.国外学者对资源的界定。国外学者对资源具有代表性的理解有以下几种:
(1)对资源过分抽象的理解。E.W.齐默尔曼认为,“资源”不仅指一件东西或一种物质,而且还指这件东西或这种物质具有的功能或者参与其中而产生的作用,也就是实现特定的目的资源是人类评价的表现或反映。换句话讲,“资源”一词是一个抽象反映人类评价和功能与作用相联系的概念。该种对资源的理解过分抽象,并且夸大了资源的内涵,难以把握资源的本源。
(2)资源即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署在1972年给资源下的定义是“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该定义将资源看成是一种自然的客观存在,忽略了人类的作用,因而遭到B·R·夏马(1984)的不满。美国著名资源经济学家阿兰·兰德尔(AlanRandall)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人的因素,将资源定义为“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自然状态的未加工过的资源可被输入生产过程,变成有价值的物质,或者也可以直接进入消费过程给人们以舒适而产生价值”。该定义说明资源并非仅仅是脱离人类的自然客观存在,资源需要人类发现,并加以利用,但忽略了自然资源在被人类发现、利用过程中的增值部分。
(3)资源即经济资源。彼得·蒙德尔(PeterMaunder)等在《经济学解说》中将“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即将资源等同于生产要素,他认为资源从本质上讲就是生产要素的代名词。这一定义较好地反映了“资源”一词的经济学内涵,但不能包含经济资源以外的其他资源,显然是不完整的。
(4)超越自然资源的理解。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在他的落后国家经济增长理论中以列举的方式指出,除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外,一个国家的资源存量还应包括习惯、传统、技艺等。莱宾斯坦没有给出资源的确切定义,但其思路是能使得经济增长的因素即为资源,显然超越了自然资源的范畴。夏马也试图超越自然资源的限制,探究不同资源因素间的动态作用。他认为“对所谓的自然资源重视而对人的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忽略,阻碍了人们对真正自然资源性质的清晰理解和对资源范畴的全面了解。同样的道理,有一种把资源看作自然界有形现象的独一无二财富的倾向,从而造成一种错误的印象,认为资源是一些静止的、固定的东西。然而事实上资源和文明本身一样,具有动态性”。该定义显然扩展了资源的种类,认识到资源与财富的关系,并将人类的活动纳入资源范畴,但既然自然资源不是“独一无二财富的倾向”,其罗列的人类资源和文化资源就比较笼统,难以涵盖资源的全部,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资源应是一个开放的范畴。
2.国内学者对资源的界定。国内学者对资源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观点:
(1)资源即自然资源。1981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词典,将资源定义为“物资、动力的天然来源”。该定义将资源视为天然的,忽略了人类劳动,自然认识不到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利用自然资源创造财富过程中的派生资源。
(2)资源即经济资源。陆家骝、林晓洁(2000)通过生产可能性曲线这一经济分析工具将组织制度、知识技能和金触体系等现代经济增长因素纳入资源的范畴,进一步扩展了资源的含义,他们认为资源即“一切参与决定一个经济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位置和形状的经济因素均为这个经济在相应的时点(期)上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并将资源分为六类: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实物资本资源、组织制度资源、知识资源和金融资源。这类定义显然超越了自然资源的狭义定义,但仅仅从经济财富的角度提出,忽略了精神财富的创造。
篇5
关键词:环首都经济圈;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上半年,京津冀经济圈GDP总值为13915.74亿元,同比增长13%,占全国总量的9.5%,从投资情况来看,京津冀完成投资5963.16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0.3%。从此可以看出,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10中国最佳信用环境城市廊坊被称为“联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也是外界对廊坊区位优势的确切表达。廊坊这座年轻城市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创造性地提出同城一体概念,而同城是廊坊对接京津最显著的特点。近年来,北京人洗澡泡温泉到廊坊,采摘蔬菜水果到廊坊,休闲保健到廊坊,购买家具到廊坊,北京人把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搬到廊坊,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设置在这里。随着两市一体化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北京、廊坊同城效应日渐显现(光明日报)。在这一极为有利的背景之下,廊坊要想加速经济的腾飞,必须要吸收和培养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而廊坊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也恰恰说明了科技人才将在廊坊市未来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廊坊市9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与京津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先后建成了廊坊包装、通用机械等4个省级技术开发中心,8个省级科技园区和25个科技示范基地,全市70%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科技开发机构。开发新产品300多项,涌现出汉王系列产品、砷化镓、纳米测控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质的名优产品,有的产品已占国内市场70%的份额,为廊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构建环首都经济圈,实现同城化,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端人才支持。而廊坊市地方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中起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高校在人才、智力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高校不仅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而且高校科研人员也是地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0年11月13日在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发表演讲时指出,2010年7月,中国政府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今后十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高等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坚持走有特色、高水平的科学发展之路,更加重视发展理念的转变,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
笔者通过对廊坊市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走访发现,产业互补双赢,是京廊同城一体发展的基础。为更好吸引北京密集的智力、科技资源,廊坊建设了一批廊坊科技谷这样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清华科技园、中电45所、中科院清洁能源研发中心、华为技术服务中心等研发机构已相继落户,中科院理化所、空间科技中心等也与廊坊签约,即将入驻科技谷。新能源产业在廊坊异军突起,如光伏产业。不难看出,科技产业在廊坊已经兴起,科技人才的培养已经提上日程,大力实施人才高地工程,努力构筑廊坊人才高地,使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海外留学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构建环首都经济圈,实现京津廊同城,要强化“同城”理念,建立相关机制,全方位、深层次开展京津廊高端人才培养。
当今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复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有效吸引、激励和开发创新型科技人力资源,尤其是杰出人才,谋求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最大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从一定意义上说,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正因前所未有的时代需求承担着推进国家自主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类人才既能继承前人的知识和成果,又能超越前人的成果,能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具有首创精神的人才,同时能够在多个领域有所建树。京津廊同城化为廊坊依靠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经济提供了条件,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别人的科技成果,没有自己的自主研发,廊坊要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必将遇到瓶颈。因此,廊坊市应该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科技人才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廊坊市市委书记赵世洪表示:用最好的服务把京津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人才、企业项目吸引进来,成为我们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动力的一个重要源泉。有了源泉,同时又拥有大批可以继续开发利用这一源泉的科技人才,廊坊的经济才会加速持久地发展下去。
廊坊市高校一直积极承担服务本地经济发展这一社会责任,为廊坊市各个领域输送了许多骨干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廊坊市的人才培养也紧跟廊坊市经济发展的步伐,如有些学校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及专科的文秘、物业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商务英语、应用英语、物流管理、高分子材料、工程监理等专业都是为廊坊市的经济发展而服务的。如根据廊坊本地的特点,廊坊师范学院2009年起专门开设了高尔夫专业,就是配合廊坊市发展而设的。廊坊市每年举行的各项活动,如5.18和10.18由高校的学生担任翻译、服务等工作。随着廊坊城市的发展,会展经济为廊坊经济主导产业之一,而廊坊各个高校的毕业生也活跃在廊坊市的各个领域。在京津廊同城化效应日趋显著的条件下,廊坊市各个高校已经认识到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科技人才的紧迫性,以应对京津廊同城化之下廊坊经济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证明,地方高校的科研创新只有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中做贡献,才能获得地方的支持和回报,才能使自身发展获得不竭的动力。因此,适应廊坊市经济在京津廊同城化背景下的需要,廊坊市各高校应该把培养兼具创新型和复合型的人才放在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的首要位置,这样才能实现高校自身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经济增长的过程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各种资源的组合和配置。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不同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同,使经济增长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而就有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伊达尔戈认为,复杂产品(从企业到机器人,从应用程序到汽车)是经济知识的物理生活,是一个对其教育、基础设施和能力的可衡量体现。美欧上演的一波波金融危机故事告诉人们,发达国家超脱于实体经济发展之外的繁荣终归是一场幻梦;国家的良性发展需要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来保证。
经济秩序本质上是一种行为模式,各种经济主体的行为都需要这种行为模式,也只有在这种模式里才能够正常进行。尽管我们不能指望经济学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能对新的思路期望过高,但是它会给予我们启示,改变我们的观念,拓宽我们研究经济的思路。一如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所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商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这个增长的能力,基于改进技术,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我们把各国的经济增长看作是通常由人口的增加和广泛的结构变化所伴随的每个人或每个劳动力产值的持续增加。”
科学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反过来,社会经济又决定着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即科学一技术一社会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发展过程。伊达尔戈认为,“我们首先(要)理解与人类紧密相连的信息物质――这些信息体现了人类的知识技术”,即“对知识技术的实际运用”。根据伊达尔戈的解释,一种新的技术或工艺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并带来利润和潜在的赢利前景,才称之为“创新力”。从历史上看,世界科技中心在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国家就是强国。当然,世界科技中心可能不是只有一个,而是会有几个中心。
创新性思维的产物,不同于其他东西,具有自己的特性。尽管土地、机器、资本、资源等都是稀缺的,但是思维与创新及其相应的知识则是丰富的。“因此,我们真正在试图解决的经济问题,其实是关于在人类关系网中知识、技术实体化的问题。”正如伊达尔戈在《增长的本质》中所言的,知识存量,包括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存量,知识存量在不断增加,利用知识存量就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所以,增长的根本问题是转变发展方式,“……在经济体系中,信息的发展――也是经济发展最核心的一点……”
篇7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动力;外国直接投资;金融发展
一、关于经济增长源泉和动力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对我国经济增长源泉和动力因素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其分析大多利用索洛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或其改进模型,将经济增长归因为要素投入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两方面。国内多位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要素投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而全要素生产率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有限。由于研究期间和数据处理方法不同,研究结论亦不尽相同。沈坤荣(1999)运用增长速度方程对1953—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量带来的。王德劲(2007)运用误差校正模型分析方法估计了我国1952~1998年期间扩展的索洛模型,得出物质资本存量是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结论。董直庆等(2007)认为,我国约70%的经济增长来自于资本和劳动投入,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在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或不同阶段,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同影响,即要素对经济增长作用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种观点认为,资本投入增加是我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源泉,由于我国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且劳动边际效率较低,有关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相对较弱。一些学者认为,考虑结构调整、要素投入与技术内生情况时,要素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下降。樊胜根等(2002)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我国17%的经济增长来源于结构变化,TFP带来4.2%的年增长率,要素投入增加解释了41%的增长。迟巍等(2007)研究发现,在1996~2004年间,一个地区高水平的人力资本能吸引固定资产向该地区的投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固定资本投资为内生,对经济增长并不起决定性作用。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已有很大提高,已在按照发达国家的内生性经济增长的模式发展。孙超等(2004)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增长率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
二、关于FDI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一)通过计量模型直接检验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魏巍贤(1997)应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FDI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FDI增长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但经济增长与FDI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贺红波等(2005)认为,我国FDI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FDI是经济增长的单向Granger原因,且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这表明FDI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经济增长不是FDI的Granger原因,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不是吸引FDI的直接原因。魏后凯(2002)利用1985~1999年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将FDI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GDP增长率的差异约有90%是由FDI引起的。王成岐等(2000)运用计量模型考察了影响我国FDI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诸因素,认为经济技术水平和政策因素均强烈影响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萧政等(2002)从我国和其他23个发展中国家总量时间序列资料的分析中发现,稳定可靠的组织机构和城市化的发展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代谦等(2006)在利用我国1979~2003年数据检验FDI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时发现,国内投资和人力资本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FDI的增长效应集中在短期,人力资本则有明显的长期效应。
(二)从不同视角研究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首先,从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角度研究。房汉廷(1996)通过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社会总需求的拉动力和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后认为,FDI推动了我国经济加速增长。沈坤荣(1999)认为,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都十分明显。其次,从“挤出”效应角度研究。杨海燕(2005)通过对我国1998~2003年FDI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分析后认为,由于利用FDI过程中存在外资利用结构引发的对国内投资的挤出以及国内储蓄的低效利用,削弱了FDI对GDP增长的正向效应。杨新房等(2006)对FDI对我国国内资本的“挤出”效应和“挤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DI虽然对我国国内资本有“净挤入”的效果,但从资本形成的角度看,FDI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第三,从资本效应和外溢效应角度研究。胡翊竑等(2001)认为,FDI有助于改善我国资本形成质量、推动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技术进步,进而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张海星(2005)对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投资的增长效应、资本积累效应以及技术进步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FDI和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但国内投资贡献较大,且二者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亦不相同。庞英等(2008)在对转型期中国民族资本与FDI企业生产效率测度的基础上,具体研究其生产资源配置效率与技术效率。结果表明,民族资本的效率优于FDI。因此,民族资本是推动我国未来经济持续高效增长的主要动力。第四,从地理空间结构角度研究。郑月明等(2004)研究表明FDI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分布及其变动趋势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和持续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陈柳等(2006)通过1987~2003年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综合分析了本土创新能力与FDI技术外溢两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本土的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在控制本土的技术创新能力之后,FDI本身产生的技术外溢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但FDI与人力资本的交互作用仍能促进经济增长;创新能力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比东部地区更强;本土创新能力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第五,从传递途径和其他效应角度研究。周春应(2007)研究了FDI如何通过进出口贸易、国内资本积累、R&D、产业结构升级、就业、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等途径影响经济增长及影响强度的大小,结果表明,FDI通过不同的传导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赵娜等(2008)对外国直接投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六种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FDI可通过资本积累、出口促进、投资拉动、技术溢出、产业结构优化和制度变迁六种具体效应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FDI对各种不同具体效应的时滞期各不相同。
三、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
殷醒民等(2001)研究表明,我国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交易率的提高增加了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了我国经济更快的增长,因而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刘柯杰(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分散风险功能的提高能显著促进长期经济增长。范学俊(2006)运用最大似然协整分析法及1992年第一季度至2004年第三季度数据检验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股票市场与银行部门在长期都对经济增长有正的影响。康继军等(2005)使用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研究我国金融发展与GDP增长的长短期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在短期,GDP增长和股市发展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在长期,金融中介发展和股市发展都是GDP增长的单向动因。
(二)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或存在负相关关系
林义相(1999)指出,我国股票市场功能由于定位在为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融资,使得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当有限。唐齐鸣等(2000)实证研究的结论是我国股市还不能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传导功能,因此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赵振全等(2004)研究指出,股票市场由于融资利用效率低下和资源的逆配置,对经济增长几乎没有作用。韩廷春(2001)采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计量模型,运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最为关键的因素,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极其有限。陈伟国等(2008)利用VAR因果关系检验和方差分解探索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属于需求追随型。
四、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不足及改进思路
(一)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不足
尽管国内学者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由于理论的复杂性,许多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问题至今没有达成共识,有待进一步研究。首先,经济增长源泉和动力研究的不足。国内的研究多运用静态分析,强调静态要素贡献,而很少涉及不同发展阶段下要素贡献变化问题,即只集中于静态而非动态的分析。同时,多数文献的实证检验只关注某类样本,或不将样本进行分类对比,无法有效分离和认识不同要素贡献的差异。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高贡献率只有在经济进入低速成熟阶段才会出现,简单地根据TFP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不能判断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其次,FDI与经济增长研究的不足。目前国内关于FDI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不全面系统,多局限于FDI对经济增长的某个或少数几个效应进行分析,计量方法和指标的选取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而对能反映FDI真实作用机制的时滞效应研究很少涉及。再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不足。一是研究方法上,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简单的回归分析时,多违背回归方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数据是非平稳的,变量之间具有相关,尤其是金融发展的各个指标之间具有高度相关,从而产生共线性问题等,因此研究结果可能是建立在伪回归的基础之上;而运用多元VAR方法研究时,一些至关重要的滞后期的选择比较简单,因此研究结论缺乏稳健性。二是关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方面,现有模型没有很好地控制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其他因素,从而放大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三是几乎所有文献都在检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其实证检验一般都选取GDP或GDP增长率的绝对值或对数值作为因变量。而事实上,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研究结果也就无法说明金融对增长的贡献是源于金融的资本积累效应还是资本配置效应。四是没有深入分析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没有全面探索金融发展的内在关联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对金融体制改革缺乏政策操作性。
篇8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其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典型的问题之一是区域间经济发展高度不平衡,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明显要落后于沿海地区。这种经济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按GDP总量排名,内陆省份仅河南、四川、湖南挤进前10名,分别占全国GDP的5.76%、4.28%、4.00%,排名为第五、第八和第十[1]。内陆省份的经济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劣势,其地理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远远不及沿海地区。因此,内陆省份提升竞争力,发展经济的路径必然与沿海地区有所不同。从内生型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各地区、各国的内生型竞争力是由经济体系的内在运作所决定的,其根源在于不断细化和深化的分工与专业化,内生型竞争力的提升不是依靠区域的地理等自然条件的优势,而是通过后天努力创造而来的。可见研究内生型竞争力产生的条件及培育措施将对内陆省份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相关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经济学开山鼻祖之一李嘉图最先提出了外生型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外生比较优势是先天给定的,因此人们和政府都不能人为地改变它,他认为国际或区域间的竞争是相对稳定的,即使技术的进步也是外生因素给定的,该理论认为资源禀赋的外生差异而给一国或一地区带来比较优势[2]。邹薇在《论竞争力的源泉:从外生比较优势到内生比较优势》一文中指出外生型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考虑到交易成本以及规模经济,而这些因素随着商品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在国际和区域间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3]。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内生型比较优势是经济体系内部运作所决定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培养的,其源泉是不断深化的分工和专业化,内生型比较优势取决于一国或一地区所选择的分工和专业化[3]。这意味着一国或一地区可以通过专业化或分工的选择而创造出该区域原来所不具有的比较优势。
杨秀容指出,从长远利益来看,如果一国或一地区过分地倚重外生比较优势将导致其贸易方向、产品和格局的静态化,并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4]。而内生型比较优势是分工和专业化的选择结果,因此能加快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从而成为该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
比较优势在市场上即表现为竞争力,竞争力强调后天的努力和政府的作用,是一国或一地区获得利润的能力,强大的竞争力是一国或一地区在市场贸易中获利的充分条件,然而,不能简单地将比较优势等同于竞争力,要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力还需要各种政策的支撑。
基于此,内生型竞争力即为一地区通过资源整合,创新力的提升,结构调整等方式自主地选择分工和专业化,并在政策支撑下,能为某一地区带来巨大贸易利润的竞争能力。
三、内陆省份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内陆省份外贸依存度低
外贸依存度是衡量一地区外贸活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能够反映地区外贸经济的发展层度[5]。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各个省份外贸依存度也产生了明显的差距。内陆省份其外贸依存度偏低。见表1。
由表1可见[613],内陆省份的外贸依存度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根据对沿海地区的研究发现,外贸经济的发展在很大层度上都是由中小企业拉动的。
(二)产业结构逐步升级
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是该地区经济发展良好和持续的重要表现,更体现出该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选择分工的倾向,是培育内生型竞争力的必经之路。见图1至图3。
由图1至图3可见,内陆省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明显的增势,二、三产业的增势比较明显,第一产业稳步上升,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二三二”的格局。
以湖北为例,在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的产业结构比例由2006年的15.2∶44.9∶39.9 调整到13.6∶46.6∶39.6,第一产业的比例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例有所提升。但是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江苏省的6.2∶53.2∶40.6以及广东省的5.0∶50.4∶44.6比例相比,湖北省的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对于湖北省而言,其工业基础雄厚,加大工业改造,振兴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是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内生型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区域发展不均衡
与沿海省份相比,受地区政策倒向、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等原因的影响,内陆省份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很难出现像广东、苏州那样多个地区协同发展,共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
湖北省经济发展存在着唯武汉市独大的现象,其他地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不牢,工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缺乏支柱性产业;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完善。湖北省的各州市主要经济指标见表2[7]。
(四)自主创新能力潜力较好
与沿海地区相比,内陆省份经济发展内部推动力不足,在分工与专业化选择上明显地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追根究底则是因为其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难以在科技日益创新的经济发展步伐中占据有利地位。但是内陆省份有着良好的教育基础,其创新能力的发展潜力较好。
从研发创新来看,2010年,湖北省专利申请31 31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为7 410件,比上年同期的6 065件,增长22.18%;实用新型申请为12 792件,比上年同期的10 579件,增长20.92%;外观设计申请为11 109件,比上年同期的10 562件,增长5.18%[7]。
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分别增长20.92%、5.18%,比全国平均增长率24.74%、19.72%,低3.82和14.54百分点[7]。
四、内陆省份内生型竞争力培育可行性分析
(一)内陆省份内生型竞争力可行性分析的指标体系建立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内陆省份内生型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级、二级、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由反应内陆省份竞争力的主要指标组成的,即国民经济、对外贸易和反应创新能力的教育科技组成。具体指标体系见表4。
(二)湖北内生型竞争力可行性综合评价结果
一级评价集Y={Y1,Y2,Y3 },二级评价集Yi={Yi1,Yi2,Yi3},三级评价集Yij={Yij1,Yij2,Yij3},内陆省份内生型竞争力评价的等级集 V={V1 V2 V3 V4 },评语和区间分数越高说明内陆省份内生型竞争力提升的能力越好,aijk 是Yijk 对Yij的权重,Aij={aij1, aij2, aij3}以此类推一级权重集为Ai,评判隶属矩阵为Rij。见表5。
此外,评判集V的量化临界值为V1=100,V2=85,V3=70,V4=50,因此,将评判集V中各元素量化后最终得到评判结果为BVT=81.385,最终结果介于75-85之间,因此可得到内陆省份提升内生型竞争力能力较好,内陆省份通过提升内生型竞争力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是可行的。
五、内陆省份培育内生型竞争力的建议
培育内生型竞争力首先要对各地区进行合理的分工布局,选择最有利于地区发展的分工方式,基于区域资源整合进行产业布局,打造全国有名的品牌。
(一)坚持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结构体现该地区在专业化及分工中所占有的地位。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内陆省份要着力发展中小企业,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改善其成长环境,改进服务设施,保护其合法权益,提高中小企业在内陆省份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搞活内陆省份中小企业。
(二)运用契机发展优势品牌
优化产业的发展,各个地区在选择专业化和分工时考虑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规划,培育有影响力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以湖北为例,在水资源丰富的鄂州、仙桃、孝感、随州等地方大力发展渔业,发展无公害水产生产,建立渔业工业园,实施加工精细化,扩在规模,培育具有优势的水产品品牌。在水产生产的同时深化渔业结构,积极开发旅游、垂钓休闲、特色餐饮等高雅文化产业;在神龙架、宜昌等山地地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旅游业和水果种植,走绿色生态经营道路,促进地方龙头企业的形成和建立,实现规模经济,规范经营;重振江汉平原的轻工业优势,在荆州等地区加快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发挥黄石、咸宁等地矿产、石材资源丰富的优势,科学开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创立优势产业园;针对湖北省已有的制造业的优势,如十堰等地区的汽车制造基地,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优势。
(三)提高创新力,顺应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走上内生型增长轨道
顺应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契机,进一步深化内陆省份的分工和专业化。因此,扶持支柱型产业,针对第一产业的发展,加大农业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产业化。在此基础上,内陆省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其产业向重加工产业、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而针对第三产业,内陆省份贸易繁荣后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自然会带动物流业、金融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因此内陆省份要提高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工业化、信息化改造和优化升级,从而为选择更有利的分工和专业化提供支撑,走上内生型增长轨道。
(四)产业间协同发展,在全球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
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第一、第二产业中优势品牌。要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物流及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物流产业和信息产业的高度发达也是第一、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因此,协同三大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分工和专业化。抓住国家政策扶植契机,重点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把握全球未来产的业发展动向,以世界眼光超前规划产业布局,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力争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前沿技术的创新,在全球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外贸依存度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发展不均衡,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是内陆省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相对沿海地区而言,内陆省份不具备优势的地理条件和基础设施,合理分工布局,发展内生型竞争力将成为内陆省份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内陆省份提升内生型竞争力的能力分析,发现其发展内生型竞争力的潜力较好。因此,内陆省份可以通过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培育优势品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产业间协同发展,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在全球分工中抢占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局出版,2011.
[2] 李嘉图,丰俊功.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 邹 薇.论竞争力的源泉:从外生比较优势到内生比较优势[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3546.
[4] 杨秀容.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内涵分析:以湖南农业为例[J]. 农村经济, 2009(11)9394.
[5] 王旺青.我国内陆省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J].管理学刊,2011(24):333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1.
[7]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武汉:湖北省统计局,2011.
[8] 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西安:陕西省统计局,2011.
[9] 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太原;山西省统计局2011.
[10] 内蒙古省统计局.内蒙古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呼和浩特:内蒙古省统计局,2011.
篇9
关键词:文化 经济发展 主要内容
一、经济发展以文化为主要内容
经济过程是经济因素包括文化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化决定了资源的价值。在文化经济时代 ,文化内涵能改变资产的价值含量,例如喜来登酒店的一餐饭,决定其价格构成的将不再是它的原材料,而是附加上五星级品牌、特色配方、品位、情感和信仰等饮食文化含义。引入文化因素可以增加资源的内在价值,通过资产增值引发经济总量的扩张。文化含量是决定企业商品价值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企业间的服务价格与质量的竞争将主要表现在文化含量的竞争,文化品位也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人们在消费上更侧重情感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商品价值构成中文化含量必然会越来越大,文化附加值逐渐成为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文化在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中实现了自身的繁荣与发展。以强大的物质为基础支撑的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了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实力,通过提升现代服务业中的文化含量可以增强产业竞争力, 以文化资源开发积淀为基础的品牌战略是现代服务业占据竞争制高点的关键,这一趋势彰显文化力正成为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的动力与源泉。金融保险业、物流运输、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远程教育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分支产业无一不是以知识、技术为支撑,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的渗透,从中可以看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文化创造通过新产品或品牌标识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
二、文化可以展示民族风情和异域情调,促进对外开放,带动经济发展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留下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还有他们的风味饮食、服饰、婚俗、礼仪、节庆、歌舞等特色文化,这些特色文化可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因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而旅游的实质和最高层次是追求文化差异和文化认同,而这些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所在。近几年民族旅游热的出现,正反映了人们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追求。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发掘它并且使之市场化,这样必然带来民族旅游业蓬勃发展,推动我国各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由此,将吸引大量的外来资金,形成经济发展中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相互涌动,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开展文明、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可以向世界展示自己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俗,灿烂的文化,这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层次的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文化将进入市场、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着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的商品属性释放出来,这就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将迅猛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越来越高。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就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从而使我们可以开辟出一条从历史到现实又延伸到未来的成功之路。可以预见,文化产业将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能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没有文化内容,旅游、娱乐、餐饮等许多行业会大为逊色,没有文化内容,工业品的附加值会明显减少。世界上的自主品牌中,一半来自技术研发,另一半是文化内涵形成的。如法国香水、意大利领带、美国卡通形象等,科技含量并不高,但在文化内容的支撑下却形成了工业产权。因此,文化产业将产生巨大的关联作用,它的发展,无疑会带动旅游、餐饮、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园林建筑、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还会带动文化商品制造工业等第二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三大产业不协调,第二产业过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经济的良性发展。这对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重要意义
篇10
从物质条件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极大增强。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400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带动下,我国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快速提升,201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和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总量均居世界第三位。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人才事业的发展,各类人才不断涌现,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就业成为潮流。2011年城镇化率历史性地突破50%,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创造了巨大空间,等等。所有这些,都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从社会意识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健康运行的市场机制和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但受世界经济低迷和欧债危机影响,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一些结构性矛盾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制约着经济增长,外需疲软和国际市场竞争冲击着出口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利润率低,投资与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抑制消费需求。这些情况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使企业感受到巨大的经营压力,客观上形成“转方式”的倒逼机制。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只有通过生产技术革新、经营管理革命,才能摆脱经营困境;越来越多的人坚信,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后劲。特别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社会共识,具备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物质条件和社会意识的成熟,正使我国迎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机遇。抓住机遇,就能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丧失机遇,就有可能陷入困境。牢牢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机遇,是在发展上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
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合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权宜之计,而是在正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基础上作出的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只有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决执行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才能形成强大合力,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
-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笔记
- 下一篇:解决环境污染的建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