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市场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经济市场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经济市场研究

篇1

关键词:新常态;绿色服务业;发展模式

1新常态下绿色服务业的发展需求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服务业的发展与扩张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表现。我国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12年~2014年,我国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连续三年高于同期GDP增速和第二产业增速,2014年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为30.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8.2%,比“十一五”末期高出5%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此外,2014年,我国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占就业总量的40%,高出2010年5%左右。无论从服务业的增速还是就业比重方面,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提前实现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目标。从国际水平来看,我国服务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仅次于美国,超过了日本。发展服务业可以有效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此外,服务业的大力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和必然选择[1]。因此,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对于我国重构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经济向“新常态”过渡,急需增大服务业发展的规模,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之一,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2]。我国服务业的资源消耗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在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应努力减轻其对资源的消耗,减轻服务业增长产生的生态环境压力,实现服务业的绿色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模式。服务业绿色转型是新常态下服务业发展的重点,绿色服务业强调在不损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绿色服务替代传统服务,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减缓对生态环境的压力[3]。绿色服务业的发展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

2新常态下绿色服务业的发展模式探讨

2.1加速发展绿色生产业

生产业的重点行业主要包括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以及专业性质的服务行业。在开展绿色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鼓励发展绿色金融业。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在投融资决策中将潜在的环境影响纳入考虑,将与环境影响相关的潜在风险、成本以及回报都纳入决策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环境保护。加快发展绿色金融,首先应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完善和修订,推动金融业务结构的调整,通过实施绿色金融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次,建立新型的贷款评价指标体系。将环保参数等指标纳入现有的会计核算指标体系中,将生态环保意识纳入信贷的决策环节。对有利于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给予低利率的贷款优惠,而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项目给予高利率贷款限制。最后,应鼓励绿色金融产品的推出,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以及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创新,加快建立为绿色金融和绿色技术投资的基金产品,开发资源再生和环保产业相关的信贷业务与保险产品等。第二,推动绿色物流业的发展。加快绿色物流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在物流业领域,优先对具有绿色物流理念与行动的企业给予税收、市场准许、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激励与优惠政策,为绿色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二是加快绿色物流业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按照绿色物流的理念对物流规划进行整体设计,并对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进行规模、布局和功能方面的整合改造,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三是我国在物流业领域的研究以及教育等方面较为落后,缺乏高级物流人才,因此,政府应支持和引导绿色物流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一方面积极支持绿色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加强企业与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应用性绿色物流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四是制定较为严格的绿色物流管理机制以及相应的产品标准。

2.2积极发展绿色生活服务业

第一,绿色销售业。在产品促销方面,改进销售方式,融入生态环保意识,尽可能将销售做到可翻新、可重复利用,同时到无纸化、低消耗的促销方式,并反馈绿色消费的零距离对接。在营销方式方面,选择电子交易平台进行销售和消费,并选用绿色物流与电子交易相互配合的销售消费方式,以更好地推动绿色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绿色商业。发展绿色商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积极推进新能源材料和节能灯具等节能产品和设备的使用,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注重可再生能源以及无污染材料在商业中的应用;(2)大力倡导能源的循环利用,为冷冻系统提供余热回收装置,使用蓄能电梯等。同时,通过冷凝水回收利用系统、节水装备等方式,降低水资源的使用量。第三,绿色采购。开展绿色采购,鼓励企业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引导消费者实行绿色消费。在推动绿色产品采购过程中,开展信息技术的使用,形成耦合采购方式与供应商的信息交换体系,这样一来,供应商可以掌握商贸企业对绿色产品的现实需求和社会变化趋势,以便供应商对企业的发展进行长期的可持续规划。加大对绿色产品的生产投入,形成有规模的绿色产品供应商群体。第四,倡导绿色消费观念。绿色消费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保证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因此应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通过媒体、网络进行宣传,引导并鼓励消费者展开绿色消费,建立绿色采购通道,开展多样化的绿色消费模式,创建绿色服务途径。另外,应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知识水平,通过绿色消费知识教育,向消费者推广绿色消费,提高消费者绿色环保意识。消费者通过掌握绿色产品的相关知识,如绿色标志、绿色包装等,才能提高其对绿色产品的辨别能力和购买能力,并有效的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此外,应鼓励消费者适度消费,倡导鼓励循环消费,减少消费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通过减少浪费、产品的循环式消费利用以及消费品的回收利用,可以有效地减轻消费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和压力。

2.3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

培育壮大服务业的新亮点,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科技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健康养老、文化休闲、医疗保健等新兴服务业,推进健康养老产业的模式创新发展,建立养老服务与医疗、生态旅游等产业相融合的养老产业集聚区。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推动软件信息产业的服务支撑能力,扶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信息和数字内容的服务业。

3新常态下绿色服务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3.1制度保障是绿色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通过制定财政补贴、减免税收、信贷优惠等政策,鼓励绿色服务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推广,逐步形成绿色服务产业,这既满足了社会的绿色需求,又能实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相应完善的法律规章,加强对绿色服务业市场的监督管理,为绿色服务业提供公正透明开放的市场,保障绿色产品的畅通。通过取消财政补贴、收取排污费等政策,促使部分服务业逐渐退出高耗能、高污染的业务,将其逐步转移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通过制定与绿色服务业相关的发展规划,将生态环境指标融入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如制定绿色物流发展规划时,应从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物流系统进行提升,还应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在包装、运输、储存等过程中,体现出生态环保理念。

3.2资金保障是绿色服务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拓展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以政府投资为引领、民间投资为主体、外商投资为突破,实现政府资金、民间资本以及外商投资共同推进绿色服务业的发展。还要逐渐加大政府资金对绿色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搭建绿色服务业融资担保平台,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增加服务业的贷款规模,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服务业的授信额度。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渠道筹集资金。

3.3科技保障是绿色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构建低碳生态服务业领域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公共技术和资源。设立低碳生态服务业科技促进专项基金,采取计划资助、财政补贴、税收抵免等财税政策促进服务业发展,并通过政府资金的介入,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绿色生态服务业,推进服务业高级化,提升服务业的科技含量。搭建科技型服务企业的融资平台,解决融资瓶颈。积极发展风险投资,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服务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引进风险资本运作现代服务业,培育风险资本运作的市场环境,建立风险资本的引入和退出机制。

3.4人才保障是绿色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力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以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促进绿色服务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鼓励高校设立信息服务、专业设计、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相关专业,全面建立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及储备体系。支持服务业企业和机构建立大学生实创基地,鼓励现代服务业企业积极引入专业性人才,对引入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给予政策与奖励支持,以全面建立现代绿色服务业高级人才引进的激励体系。

作者:王会芝 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夏杰长.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高度重视发展绿色服务业[J].中国发展观察,2013(8).

篇2

摘要:本文以低碳经济作为视角,对我国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从三方面加以分析,并针对原因,从政府、产业、企业等层面提出了行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业;现状;对策

当前,能源滥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其影响已经被人们所认知和重视。如何合理运用能源,加快社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已经引起世界各国重视。本文从现代建筑发展角度,对此分析和探讨。

1我国建筑业现状与存在问题

1.1建筑设计规划需要改进

在我国,住房建筑设计规划方面多存在着规范要求难以落实现象,即使少数达到此标准的房屋也多采光不好,通风不好,存在设计方面严重问题。

1.2建筑材料和能源利用隐患明业

目前,大多数建筑工地使用的材料消耗高,污染高,效果差。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型能源采用较少,多应用煤炭和石油。1.3节能标准与国际标准尚有差距目前,我国现有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远高于发达国家,虽然上海北京等推行低碳经济已有进步,但在该领域,我国仍是初步探索阶段,运行体制和路线技术图均不成熟,且低碳计算体系不清晰是事实。1.4参与面窄,政策和法规不完善在我国,由于低碳经济尚刚起步,在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实现行业健康发展合力不足,相关管理体制,尚没有进行强制实施。

2原因分析

2.1我国正处于两化进程初级阶段

我国因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初级阶段,大量人口进入城市令建筑业迅速发展,但因建筑用地在规划和建筑设计严重不合理,浪费严重,采暖造成空气污染程度远高于国际标准,这与“低碳建筑”、“节能减排”等政策,存在尖锐矛盾。

2.2行业管理监管水平需要提高

开发商在进行新建筑开发时,多避免使用高质量、节能效果好的建筑材料;有的开发商偷工减料节约成本,使保温隔热效果大幅度降低能源浪费严重;此外,商业建筑中大量使用高耗能空调,使冷冻机和冷却塔的工作效率降低、输配系统方面存在高能耗;特别是在过渡季节,大量运行空调,热回收措施安装的少,都造成能量存在严重的“跑冒滴漏”。

2.3新技术开发与老建应用滞后

(1)智能建筑项目设计标准较高,但其在建成后开通率却很低。其主要原因是IT服务商的后期支持不够,维护服务滞后。作为管理者和使用者物业单位的专业水平不够,不能在发生问题后及时、有效解决问题,最终造成能源浪费。

(2)老化建筑节水器具推广难,污水收集管网达不到配套标准,供水管网多已经老化,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递增,再生利用效率低下;供热采暖系统是串联的等,都造成能源浪费更加严重。

3加快建筑业低碳化发展有效对策

3.1政府层面应做的工作

(1)进一步对绿色建筑法规体系加以完善。

(2)出台有效的绿色建筑政策。核心是要做到,强制推广与激励先进相结合。做法是,以政府投资开发绿色建筑为突破口,引领示范,做到先试点,后推广;特别是新开发的要满足全部满足绿色建筑技术标准,还要在财税方面出台激励政策,做好财政资金扶持和鼓励。

(3)加大扩大绿色建筑示范力度。发挥中央财政资金作用,实施绿色建筑的单体绿色建筑和城区或小城镇的区域性示范。

(4)加大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理论的宣传力度,采用多种媒体全方面宣传绿色建筑理念,新技术新产品知识普及等,提高全民节能意识。

3.2产业层面应做的工作

(1)构建新的标准体系。对现有的规范,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如《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标准规范按照国际标准,加以修订和完善,从规划、设计开始,到施工、监理、检测、竣工验收、维护、使用等各环节,进行规范,使现有的绿色建筑改造评价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2)大力推进相关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主要应从加快与绿色建筑材料,与之配套产品,打造相关设备产业化基地,为抓手,加大管理力度,努力形成各加合理的市场环境、投融资机制,加大绿色建筑服务行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人员队伍培训。

(3)大力发展交易市场。要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立足当前和长远需要,按国际规则,建立符合国内需求的碳市场交易平台。

3.3企业层面应做的工作

(1)进一步抓好绿色建筑产品技术支持体系完善和研究。企业应以《绿色建筑技术产品推广目录》为基础,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到完善机制,健全队伍,加大组织技术研究力度,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引进和消化国际先进技术理念,加强自主创新,开发适合国情,满足国内需求的绿色建筑新型材料。

(2)大力采用新技术、新建材和新型清洁能源。要坚持促进建筑行业碳排放的降低,将低碳经济贯彻始终,做到使用新型施工技术,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在建筑施工中使用绿色环保材料。

(3)加大主营业务调整力度。建筑施工企业,把主营业务调整作为减排增效的有效手段。如,建筑施工企业要将投资方向向水电投资、风力投资、太阳能应用投资和可再生能源投资方向转变,促使企业通过主营业务调整,实现经济效益增加,碳排放量持续减少。

综上所述,在全球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建筑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正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将会实现新的突破和改善,获得更大的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群胜,罗兰.环境友好设计与低碳经济[J].工业技术经济,2009(9):127~129.

[2]梁保钢.浅议建筑节能[J].山西建筑,2006(17):210.

篇3

关键词:债券市场;发展趋势;优化思路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引言

债券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低风险的投资渠道,更能为融资者创造融资方式。新常态下,我国债券市场发展速度加快,并呈现出诸多新特点。预计到2020年末,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将达到90万亿元。规模庞大的债券市场将持续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完善,并将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债券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更将成为稳定金融市场秩序的重要基础。

鉴于此,探讨中国债券市场优化与改善路径,对于完善金融体系、促进货币政策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新常态下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推进债券市场稳定发展的政策思路。

二、新常态下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获得了加快发展,债券规模、品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取得长足发展。一是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到2015 年末,我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超过45亿元,市场余额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日。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券融资占比不断提高,丰富了市场主体融资渠道,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等,缓解了经济金融风险过度集的问题。二是品种和交易方式创新加快。债券品种方面已经发展出了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商业银行普通债等各类债券共存的局面,其中公司信用债增长较快,交易方式方面已经推出了债券远期、债券借贷等新方式。三是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当前机构投资者数量已经超过1万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持债比例显著提高。三是信息披露等市场化约束机制加快完善。四是风险防范体系逐步健全。五是对外开放加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我国债券市场将达到90万亿元,并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场外市场仍是主流方向。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债券市场均为场内外市场并存,且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当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在交易机制和产品类型等方面存在存在分割,未来债券市场要持续优化,形成场外市场为主、分层有序的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同时,我国债券市场逐步完善将使得合格的机构投资者规模持续加大,形成未来持续的投资需求。

其次,市场化是发展的主旋律。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逐步向市场化为主导转变,客观规律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提供创新动力,促进债券市场发展。一是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与发展潜力巨大并存,市场化方式才是推动产品、交易创新的基础,并最终达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金融系统风险的目标。未来,高收益债券等都将加快发展,各类利率及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将持续丰富,二是债券市场法律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将加快,三是协调发展是保障,未来要推动各类产品和金融基础设施等的协调发展。

再次,加快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助推器。我国债券市场尚存较大空间,目前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持债比重较低,且境外机构持有资产中的债券比重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境外机构债券需求将持续提高。另外,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准入将逐步放宽,从而带来多元化的增量需求。

最后,绿色债券将加快发展。未来五年,我国将坚持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债券市场的资金周期长、稳定性好,且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债券市场发展将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绿色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也将加快发展。另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绿色债券将成为离岸债券市场的重要部分。

三、新常态下促进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思路

债券市场发展涉及诸多环节,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下一步应制定债券市场发展路线图,纾解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推进市场稳健发展。主要着力点如下:

一是持续深化国债管理制度,加快制度改革。目前国债在实现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债管理制度改革将成为未来债券市场发展重要突破。应提高短期和长期国债的发行规模和次数,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增强国债收益率的基准性。要进一步完善国债市场化发行定价机制,,并持续发展国债期货等衍生品。要提高透明度,加强政策协调等,并借鉴国外经验,推动地方政府住房债券的发展,丰富地方政府债券体系。

二是积极发展公司信用债券。当前我国公司信用债券规模有待提升,为提高直接融资占比,要大力发展公司信用债券,扩大发行规模,完善交易制度,减少干预,加强监管,提高效率。要推动高收益债券等创新型融资发展,支持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融资。加快完善会计制度,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统筹推进资产证券化发展,积极探索不良资产证券化交易,创新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三是进一步加强监管协调。债券的审批和发行等环节存在诸多差异,重复监管等问题较为突出,要加强监管体制改革,尽快研究制定新的监管框架,明确相关监管职能,加强跨部门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积极探索金融监管运作机制,打破监管的物理界限,形成统一的制度和体系。大力促进债券市场交易、信息共享和全面管理管理,提高市场运行效率,降低系统性风险。

四是完善债券市场金融生态。加快修订《证券法》,为全面推行注册制提供法律基础,提高效率。进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做市业务,增强市场稳定性。加大政策支持,完善考核制度,发挥做市商作用。加强交易、托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五是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强化信用约束,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提高交易效率。提高信用评级机构准入门槛,提升公信力。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降低投资风险。加快构建市场化违约处置机制,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陈健恒,唐薇.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回顾与展望[N].上海证券报,2015-9-11.

[2]荣艺华,朱永行.美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主要作用[J].债券,2013(5).

[3]时文朝.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与展望[J].金融市场研究,2010(2).

篇4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氧化碳的排放既包括煤炭、天然气、石油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也包括因使用外购电力和热力等所导致的间接温室气体的排放。

为了促进温室气体的减排,2013年12月,我国启动7个碳交易试点,其中包括重庆、湖北、天津、广东、北京、深圳、上海。这7个试点的正式启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据悉,我国将在2017年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更好地推动我国踏上低碳环保的道路。

“碳”知识,知多少?

最近,倍受全球瞩目的马拉喀什气候大会于11月18日成功闭幕,其中以“全国碳市场展望”主题边会在该大会“中国角”成功举行,它的成功举行为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指明了方向。2017年全国统一碳市场启动在即,我国应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或许建立碳市场应为上策。

说到碳市场,需谈碳交易,何为碳交易?碳交易又称碳排放权交易,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有了碳交易,才会形成碳交易市场,目前我国7个碳交易试点地区的交易早已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据了解,湖北交易中心通过政府部门的行政管控、合理的设计交易制度以及注重金融创新的理念,首当其冲成为我国7个试点中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为何要进行碳交易?归根结底,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多的企业,会被纳入碳管理体系,并依照每个企业的情况分配每年需要排放的二氧化碳吨数,企业为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吨数进行买单。如果企业有富余的排放量还可以向排放量不足的企业进行转让售卖,从而增加企业资产。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碳交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进行碳交易一方面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还可以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将碳排放花费的成本转向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成本。

在交易中,大家关注的重点就是交易的价格,那么交易价格又是如何来制定的?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禹湘告诉记者,价格是一个市场行为的产物,会受到市场供需的影响,应由市场来决定。

交易主体、价格已经一目了然,那么采用哪种配额分配方法进行交易?禹湘表示,在我国碳交易试点中,目前主要采用基准线法和历史排放法的免费配额分配法,前者是根据行业标杆进行配额分配,后者则是通过企业以前的排放量来确定配额分配,这两种方法都被EU ETS(欧盟排放交易体系)采用。在EU ETS中,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主要采用免费发放配额的形式,第三阶段则更多地采用拍卖方法。

禹湘特别指出,传统的历史排放法和基准线法各有优劣。历史排放法对于企业的碳排放量相对容易确定,但也会造成“鞭打快牛”的现象。基准线法的数据获取过程较为复杂,要求企业将不同产品的碳排放分别计量和报告。

以上所提到的二氧化碳配额分配是由于企业生产某种产品产生的排放量的总和所致,这也是建立碳标签的前提条件。碳标签的建立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助力企业树立低碳形象的方法之一。禹湘告诉记者,碳标签是以标签的形式来告知消费者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方法不仅有助于企业承担社会和环境责任,还可以激励消费者购买低碳的产品。在禹湘看来,未来我国碳标签的推广领域,一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碳足迹容易统计的;二是与出口产品相关的领域。据她介绍,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已经在进行碳标签的认证工作,未来我国出口的产品加上碳标签的元素,将会有利于我国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全国统一碳市场将启动

我国将于2017年正式进入“碳元年”。禹湘向记者表示,虽然之前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碳交易的3种机制,即JI(联合履行机制)、CDM(清洁发展机制)、ET(国际排放贸易机制)在《巴黎协定》中不再体现,但是《巴黎协定》明确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中国适时地推出全国统一碳市场表明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决心和行动力。

在《巴黎协定》的背景下,2017年建立的全国统一碳市场,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忧”,高耗能的企业要额外增加碳排放的成本,而一些低能耗、清洁型的企业则可以通过交易来增加企业的资产。那么目前碳市场的准备工作进展到了哪一步?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段茂盛告诉记者,首先碳交易将会推动立法,目前已经将相关资料报批国务院审批;其次对于技术的指南、企业核算的标杆以及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资质要求、登记系统已经陆续完成;最后对于企业要上报的历史排放数据仍需花费大量的精力,仍然还在紧张地进行最终的筹备工作。

段茂盛还表示,由于个别企业的统计技术存在一定的困难,且在企业上报排放数据之后,还需要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认证,从而会产生高额的核查费用,对于资金短缺的企业将会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除了在筹备全国易市场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现存的7个交易试点遭遇交易额为零的现象已屡见不鲜,据《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7个碳交易试点城市仍然都以履约交易为主,造成在履约期交易活跃,非履约期交易寡淡的现象。在禹湘看来,为了激活在非履约期碳市场的交易活跃度,需从这3个层面来改善,一是企业自身加强对碳资产管理的认知度;二是从市场层面,应培育碳资产管理的服务机构;三是从政策层面,未来可以考虑将交易的履约时间进行差异化管理。

目前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企业几乎都是一些碳排放的“大户”,而对于不参与碳排放交易权和不好控制的中小企业如何来控制它们的碳排放?禹湘认为,对于无法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中小企业,碳税也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手段之一。

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递交了中国自主减排贡献的目标,其中目标之一是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于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努力提早达到。何建坤认为,提出这个目标,其一,可以体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责任担当;其二,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改变能源结构,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其三,是实现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何建坤表示,为了提早达到峰值,各方共同发力,“十三五”规划明确规定到2020年煤炭的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北京延庆区为了迎接2022年的冬奥会,力争到2017年PM2.5实现50微克/立方米,到2020年基本建成首都“无煤区”,从减煤换煤入手,推广新能源、新技术。

“除了减少煤炭的使用,大力推广天然气也是实现能源低碳化目标的重要举措”,何建坤如是说,天然气本身也是一个低碳能源,且它的碳排放量比煤炭要低40%以上。因此,在能源建设中,天然气也是需要积极发展的一个目标。

美国欲退出《巴黎协定》,是福是祸?

此前,特朗普在竞选演讲中表示,如果他当选美国总统,将设法使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这无疑是给刚刚正式生效的《巴黎协定》泼了一盆冷水,那么美国如果真的退出,是否会对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虽然特朗普的竞选演讲趋于极端化,还不能确定是否真正退出或是在条款上加上相关的附加条件。据鲁政委分析称,很有可能是后者。即使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也不会影响《巴黎协定》的达成和实施,美国曾经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但对于欧盟建立碳交易市场也没有造成任何影响,反而诞生了JI、CDM、ET等交易机制。

禹湘对此认为,美国是否会退出,不会影响中国既有的气候变化战略,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大潮流也不会因为局部或暂时的困难而改变,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篇5

12月6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主办的2013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ITEC)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隆重举行。动力管理公司伊顿凭借突出的创新实力、市场影响力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杰出贡献被大会授予“2013中国信息产业年度影响力企业”称号。

百年铸造影响力典范

百年来伊顿一直致力于电力应用安全,为客户提供包括整体方案前期规划、产品配置和售后服务在内的一站式服务,更有丰富的产品系列涵盖电源品质、输入输出配电、机柜、制冷和机房气流管理、电力监控和管理,为客户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环保的整体解决方案,以帮助其有效管理动力,提升系统运行品质,进而为整个社会能源结构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伊顿电气旗下的UPS业务,目前在中国UPS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赛迪顾问有限公司的《2012-2013年中国UPS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显示,尽管中国UPS市场竞争日趋火热,伊顿仍表现出稳健发展趋势,年销售额占中国UPS市场销售额的25.1%,超过占有率第二的厂商6个百分点。

立足中国20年赢得美誉

伊顿进入中国20年,不断开发适合本地客户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产品。从行业渗透来看,伊顿在中小功率段凭借旗下山特品牌在市场的知名度稳坐领先的位置;近一年间伊顿相继推出为本地市场和终端客户量身定制的9PX、5PX等UPS产品,以满足云计算、虚拟化环境下用户新需求;在减少电力消耗方面,伊顿提供多种绿色解决方案,通过许多不同途径提高环境水平,推出包括Power Xpert 9395、93E等UPS为客户提供电源质量控制系统和一体化电源管理解决方案,确保安全、可靠、不间断的电源供应,满足数字经济环境中严苛的电力需求,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获得了越来越多大型IT数据中心、金融、电信等行业客户的认可。

伊顿植根中国多年,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开发了多项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致力于满足中国和全世界日益迫切的节能减排需求。同时,伊顿积极倡导和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例如对于希望工程、西部教育医疗、地震台风等灾区的捐助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多次获得最受尊敬企业、最具‘中国心’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优秀案例等奖项。

作为全球领先的动力管理公司,伊顿始终坚持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业务发展的核心,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此外,伊顿一直以来始终恪守、积极奉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积极寻找各种回馈社会的方式。无论是向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熊宇小学捐赠电脑、组建爱心教室,还是捐助汶川灾区并关注灾区儿童的成长,伊顿都积极参与。

近年来,伊顿及员工已经向中国遭受地震、台风等灾难的地区以及西部教育医疗等慈善事业捐赠了500多万元人的善款,扶危救困,体现了伊顿对社会、对客户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伊顿的行为赢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大幅提高了伊顿的品牌美誉度,实现了企业品牌形象的腾飞。

篇6

[关键词]工业设计 市场营销 互动融合

工业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其跨越范围主要包括艺术、技术、经济。就通常而言,大家最熟悉的是艺术和技术,因此就有了艺术学科的工业设计和工程学科的工业设计。很遗憾,我们至今没有发现商学院开设经济学的工业设计专业,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市场营销学和工业设计结合起来系统地、整体地研究。

市场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产品定价、分销、促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经营销售活动”,同时,它又是一种观念形态,一种把市场看作为消费者服务的理论。这一理论与工业设计不仅仅是考虑产品设计的形态问题,更应研究消费者需求的问题,也就是设计要适应“人”的需要的这一宗旨是一致的参考。

一、工业设计和市场营销学专业互相融合的重要性

在工业设计“艺术、技术、经济”的复合体中,“工业设计与市场营销学”融合应该是比较重要的研究方向,是为了实现“想得出、造得出、卖得出”而构建完整知识结构的必须组成部分。我国工业设计教育虽已开展多年,但总是把形态设计放在首位,结构其次,而经济类课程开设较少,往往由设计老师根据自己体会穿插一些。因此,设计专业的学生在面临市场营销实际问题时才匆忙零星地了解一些市场营销的书本知识,或是干脆凭直觉处理问题,不清楚在市场营销规律的指导下,工业设计可以预测和把握很多设计的实际问题,使设计的市场命中率可以大大提高。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成熟而且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学科,全世界有无数学者和专家在研究其中深奥的问题。随着经济越来越取代了战争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市场营销对其他学科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即使是机械制造这样的工程学科,也日益需要考虑成本、效率等市场竞争问题,更不要说与之知识交叉的工业设计了。在认识商品的销售过程和市场竞争的基础上,用工业设计的方法参与实现企业的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市场需求和价格条件应该是工业设计师们着手设计的出发点,毕竟产品最后必须在销售中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而并非是脱离市场的美观造型和各种匪夷所思的功能和结构。

二、工业设计和市场营销学专业的关系

工业设计和市场营销学都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看,工业设计的诞生早于市场营销学,但在现代社会的进化过程中,工业设计为制造业服务,总体上受市场营销的支配,从忽视到关注,最终成了市场营销理论中贯串全过程的一个丝丝入扣的组成部分。不过,有的市场营销学专家对两者的关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很多市场营销学的教材里鲜有“工业设计”这个名词,有的书即使在“新产品开发”的章节里,也大量使用的是“创意”、“改良”等,很难找到“工业设计”或“设计”。在国外,“设计”(design)通常等同于“工业设计”,是新品开发中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们研究工业设计和市场营销学关系的重要性。

工业设计视角研究和阐述它和市场营销学的关系,即在市场营销的全过程和市场营销组合中,工业设计相应的价值和工作要点。设计并非是单纯的造型行为,而是一种基于历史、社会、自然的文化与经济活动。

1.工业设计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

长期以来,把科技成果转化成商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应该认识到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技术研究与实验的成功仅仅是完成了一半的工作,只有通过工业设计才能完成另一半的工作,也就是把科技成果转化成为能够被人使用的、便于加工生产的成熟产品,并使之商品化,这样才能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从而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

工业设计还决定着技术的商品化程度、市场占有率和对销售利润的贡献。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实力不仅表现在技术的进步、产品的质量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还表现在对于动态的市场需求和把技术成果转化成商品的能力,也就是说企业在技术方面和工业设计方面的综合能力,才能反映一个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实力。

2.工业设计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工业设计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手段,经过设计的产品本身就意味着产生了附加值。因为工业设计师根据不同消费者和生产企业的特点确定目标市场和产品的设计定位,对产品的使用方式、外观造型、材料选择、结构工艺、成品的组装生产和上市前的广告包装等做出精心的设计。象这样经过设计的产品,一定会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同时也将给生产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产品的生产成本、运输费用等等都是固定的价值,但是产品的功能、色彩、形态和它带给人的心理感觉是很难计算出来的,它们都可以给产品带来很大的附加值。可见,工业设计在同样资源投人的水平上,可以使消费者用上更好的产品,使产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追求优良设计的附加值将成为未来市场潮流的重要特征。

3.工业设计可以提升形象、促进产品销售

工业设计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都把企业形象战略视为崭新而又具体的经营要素,工业设计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引导消费潮流,促进产品的销售。在市场经济下,由于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消费者的需求大部分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样就造成了市场的相对饱和。针对这种情况,企业的经营决策部门在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和计划时,可以通过对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来有意识地引导人们的消费倾向,通过新产品树立企业形象,占领市场、巩固市场,达到增加产品销售的目的。通过工业设计可以加速老产品的淘汰,不断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引导人们的消费潮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当人类的生理需求被满足以后,就开始追求心理的满足,在产品的基本使用功能满足需求以后,人们就开始追求产品的新奇性、象征性、文化性、娱乐性,追求富有个性和美感的产品,顺应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并以新设计来引导消费者。这对提升企业形象和促进产品销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工业设计和市场营销学专业互相融合教学

工业设计的专业复合性质决定了它同时具有较强的艺术属性、技术属性、经济属性,这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而扩大视野观察,可以发现这种复合几乎交叉了现代社会所有涉及和关心的问题。在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存根本时,以经济角度来全面认识工业设计应该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无论理工类还是艺术类的工业设计教学往往都着眼努力协调“人-机-环境-社会”的关系,很少协调产品与市场的关系,这是一种尚未受到普遍关注的缺失。

人们越来越认识其重要性,全世界有无数经济学者和专家在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研究,而且不断有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诞生。作为为先进制造业服务的一种生产关系,工业设计的价值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已越来越取决于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重视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因此成了很多院校的共识。但是直到现在为止,所有院校用的都是商学院的市场营销学教材,不能体现工业设计的视角,以及学科交叉的特点

(1)通过系统市场营销学理论学习,初步建立起工业设计师的经济意识。建议设置市场营销学的基本课时为32课时,有条件可另增加16课时作为课堂练习,指导根据市场某商品的情况运用市场营销学分析决策后提出设计对策和具体设计。可以说,工业设计学生学习市场营销理论,能够还原工业设计本来应该具有的特征和功能,获得完整的工业设计知识体系。会发现,除了继续关注“5W1H”,以及新颖、美观、舒适、绿色等现而易见的因素外,成体系地了解企业的市场定位、目标细分、竞争策略、市场营销组合、产品生命周期位置、产品创新类型,以及消费者行为、企业的宏观和微观环境等等,将使你开始对设计实务及设计管理能够做出许多有价值的分析预测,提高设计命中率。这些冰山下潜藏的部分是真正支持产品在市场上的生存基础。

(2)其互动教学组织形式。可建立公共课程、共同对某产品进行市场调研,工业设计学生与市场营销学的一起撰写产品的市场研究报告,再互相比较,发现不足。

(3)学市场学的学生和老师参与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产品设计课程和毕业设计,从市场的角度对工业设计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工业设计学生对市场的正确的把握度和敏感度,并形成和市场人员的良好的合作方式,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四、结语

工业设计的专业复合性质决定了它同时具有较强的艺术属性、技术属性、经济属性,这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而扩大视野观察,可以发现这种复合几乎交叉了现代社会所有涉及和关心的问题。如今工业设计已广泛的参与了市场营销范围的活动,如市场研究、产品开发、促销和分销渠道、售后服务等等。可见,工业设计与市场营销的融合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碳排放权;碳排放权贸易;清洁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在20世纪中期之后,随着对环境问题研究的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也是一种资源,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那么,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环境资源的配置,在对环境资源最低消耗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就应该是可行的。这样的思想催生了各种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包括碳排放权交易手段。

碳排放权是指一种人类对大气容量的使用权,是权利人对大气容量以排放含碳气体而使用的权利。碳排放权贸易就是指通过合同的形式,一方通过出卖减排剩余额而获得经济利益;另一方则取得碳减排额,可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目标的一种互易行为。

1997年制定《京都议定书》之后,工业化国家统一了温室气体排放限制,同意碳排放权可在不同国家间进行交易。欧盟也从2005年开始在其范围内引进自主制定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以每个加盟国为单位向产业界广泛赋予气体排放指标,以促进区内企业之间的交易,并最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一、国内外碳排放交易贸易方式和发展现状

(一)《京都议定书》下的碳排放权贸易方式。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经过艰难的谈判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京都议定书》,确立了成员国在防止气候变化方面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义务,并允许负有强制减排义务的国家参加国际排污交易。《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三种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形式,即联合履约(Joint Implementation,简称JI)、排放贸易(Emissions trading,简称ET)、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这三种机制容许缔约方以成本有效的方式通过境外合作获得或购买碳减排指标,以此作为其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义务。

(二)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欧盟是执行《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力量,从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全球的节能减排行动。在《京都议定书》中,欧盟15个成员国承诺,在2008~2012年间将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8%。2003年10月,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通过了温室气体排放权许可交易制度,即欧盟排放权贸易体系(EUETS)。该制度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2005~2007年,第二阶段是2008~2012年。委员会根据“总量控制、负担均分”的原则,首先确定了各个成员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再由各成员国分配给各自国家的企业。

各成员国政府至少将95%的配额免费分配给企业,剩余5%的配额可采用竞拍的方式。各企业在获得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指标后,若超标排放,则必须购买相应指标(即排放权),企业若能采取有效措施使排放量低于指标,则可将节余的排放指标出售给其他企业。这样,排放权就可以在不同的排放者之间形成买卖交易,排放者通过技术改进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排放指标就可以用于其扩大再生产或有偿转让,有利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环境的改善。

(三)日本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日本的能源效率在世界居于前列,通过与能源相关的政策措施实现减排目标的潜力比较有限。而加入《京都议定书》后,日本减排碳的战略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碳汇和京都三机制以减少排放量,剩余部分由政府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减少碳的排放。

与政府的节能减排措施形成呼应的是,日本大公司积极开展国际和国内两个层次的排放权交易,为了获得碳排放权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也十分活跃。日本的东京电力、三菱商社、三井物产、丰田汽车、索尼公司等33家大企业与国际合作银行和日本政策投资银行两家银行共同出资1.37美元,成立了旨在削减碳的第一个基金日本削减碳基金(JGRF),这在亚洲还是首创。这一基金将利用发达国家可以购买发展中国家削减量的京都三机制,与亚洲和中东非、中南美等国家就削减事宜进行谈判,预计至2014年可获得1,500万吨的排放权。同时,基金还将计划支援发展中国家削减碳排放量的事业,取得削减部分的排放权,并按照各企业出资的多少来分配从国外共同购买的碳排放权。

(四)我国排放权交易发展现状。我国先后签署和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并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以清洁发展机制(CDM)为基础,参加以项目为基础的碳排放权交易。由于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以及对能源需求的迅速增加,决定了在我国实施CDM项目上的巨大潜力。

根据《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CDM,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开展节能减排项目合作,每帮助发展中国家完成1吨的减排任务将获得相应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即“核准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简称CERs”,抵扣本国承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截至2008年2月13日,中国CDM项目获得联合国CDM项目执行理事会签发的CERs达36,371,368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占其签发总量的31.33%,这是自全球开展CDM12年以来,中国CDM项目的CERs获签量首次超过印度(30.02%),跃居世界第一位,这标志着中国在国际CDM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始占据最大份额。据世界银行测算,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之一,未来5年每年碳排放权交易量将超过2亿吨。

为充分利用议定书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提供的机会,中国政府还成立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清洁发展机制审核理事会,并于2006年6月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暂行管理办法》。规定了国家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按照不同的比例提取其减排量的转让收益,并设立专门基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用于支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经中国国务院批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其管理中心已于2007年11月9日正式成立,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开始全面推动CDM项目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将代表国家,对CDM交易中的部分收益以及国际金融组织赠款、个人赠款、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收入来源等资金集中单独管理使用,国家不纳入预算,将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提供可持续支持。

然而,目前由于我国从事CDM项目的企业(减排量卖方)大多缺乏足够的有关国外买家的信息,且对国际市场上通行的交易方式、交易价格、交易程序以及交易手续都不太了解,因此导致我国目前的CDM项目减排量交易极为不规范,交易价格大大低于国际市场,使国家和企业利益受损,阻碍了我国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二、我国发展碳排放权贸易的意义和策略

(一)我国发展碳排放权贸易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发展碳排放权对外贸易,有利于推进我国政府和企业了解、认识国际气体减排机制,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发CDM项目,这将推动引进国外的资金与先进技术,从而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单位GDP的能耗与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有利于我国环保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碳排放权交易使二氧化碳减排有利可图,可以促进相关企业加强技术革新。在全球确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企业在环保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实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会降低,再通过将多余的碳排放权指标进行交易,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发展碳排放权贸易的策略

1、抢抓发展机遇,健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我国仍不需承担义务减排的有利时机内,抓紧时机培育市场,利用国内碳排放权供应量充足的优势,使市场迅速做大做强,逐步成熟完善,积蓄竞争优势。对此,我国可参照目前欧盟成员国内部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我国国内先建立地区之间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建立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使碳排放的边际成本较低的排放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或成本优势转让或储存剩余的排放权,碳排放的边际成本较高的企业则通过购买的方式来获得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权。同时,通过对交易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研究,获得解决办法,为进入“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育人力资源优势。人才短缺是中国碳市场建设的一块短板,碳排放权市场的未来优势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的优势,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由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个新生市场,相关研究还不够成熟,CDM机制又是个全新的课题,不仅涉及环境领域还包括经济学、法律、管理等复杂的知识,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而目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管理和科研的人才相对匮乏。因此,政府首先应该高度重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相关研究,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研究机构,建立健全本土人才培养机制;其次应鼓励技术合作与技术引进,在这一过程中培育人才;再次应鼓励人才引进,通过引进人才的辐射作用,培养、造就更多的本土人才。

3、采取积极措施,为发展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排放权贸易是建立在国际间政策协调架构上的虚拟商品交易,任何政策的微调都会影响到整个交易市场的未来。目前,碳排放权贸易的基础是《京都议定书》,但2012年之后,新的碳减排协议可能导致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新洗牌,其影响不仅仅是碳排放权交易本身,还可能因碳排放权交易的特殊作用影响到全球的贸易平衡。由于意识到碳排放交易的重要性,美国等发达国家企图分散减排压力,提出中国应当承担碳减排义务。对此,我国应充分认识到改变现行体制的后果,制定战略战术,以积极态度参与新规则的协商与制定,争取获得有利的结果。

4、加强金融创新,服务碳市场。随着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服务于碳排放权交易的金融业务和衍生产品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竞相涉足碳金融领域,通过为减排项目提供融资服务来开展碳排放权金融衍生品交易。目前,国外投资银行和从事碳排放权交易的风险投资基金已经进入中国,对具有碳排放权交易潜力的节能减排项目进行投融资。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在境内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品种。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和机构投资者一方面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环境与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越来越多的低碳经济机会,研究开发环境和金融互动下的金融工具创新,加快形成价格发现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机制。

5、开发可再生能源。主要指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氢能等非化石能源。由于这些能源对环境危害较少,因此又叫做“绿色能源”。开发“绿色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目前“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达15%~20%。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量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国家应采取刺激再生能源发展的有力政策和措施,加快培育可再生能源市场。

6、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碳排放权市场还处于发展中阶段,我国政府和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在建立一个国际社会能够普遍接受的国际碳排放权市场的进程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和作用。我国应通过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学习国外先进CDM技术和碳市场管理经验,对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做科学的引导。在经营理念和目标、内部管理结构和运营机制、碳排放权交易期货产品等方面,由单纯的模仿引进,最终过渡到碳排放权交易的创新。这将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一个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双重身份使中国积极参与到国际气候制度的合作中去,维护地球环境和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有鉴于此,我国应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和在气候谈判中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点上做出适当的策略选择。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潘家华.人文发展权限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碳排放需求[J].中国社会科学,2006.6.

[2]胡秀莲,李俊峰.关于建立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一)[J].中国能源,2005.8.

[3]魏一鸣.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1.

篇8

11月7日,由农业部主办的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优质农产品品牌会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交会期间举行,会上公布了从全国140多万家合作社中推选出的百个品牌。该活动既挖掘了农产品品牌价值,也体现了对农民合作社这一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品牌从此有了官方颁发的“金字招牌”。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出席会时强调,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着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品牌主体,积极指导营销,强化服务监管,为优质农产品品牌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韩长赋指出,近年来,农业部和地方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从规范认证、试点示范、展示展销、品牌传播、品牌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塑造、营销推介和宣传保护,品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国有5万多家农民合作社注册了商标,有的还获得了中国著名商标、著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称号,3万多家农民合作社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产品质量认证,一大批农产品品牌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很多地方逐渐形成了品牌农业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直接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据了解,这次开展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推选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农民合作社品牌创建、品牌比拼的热潮。各地农业部门认真组织本地农民合作社报名参选。通过层层推选、公平评选和结果公示,最终确定了百家合作社的一百个农产品品牌。

韩长赋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通过品牌战略带动效益和竞争力。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着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一要培育品牌主体。要加强对农民合作社和“一村一品”的主体培育,发展壮大农业品牌建设的优秀人才队伍,支持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系,共同打造农业品牌。二要积极指导营销。要重视农业市场研究与开发,深入分析市场结构、和流通渠道和中高端消费者群的需求,为合作社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市场咨询与服务,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发展,创新农产品营销渠道。三要强化服务监管。要健全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和监管体系,建立农产品品牌红黑榜,健全品牌退出机制,通过加大监督检查和信息公开力度,严格守信宣传和失信惩戒,为优质品牌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韩长赋表示,农业部愿意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品牌隆重推介、站台助力,也希望各新闻宣传单位进一步加大公益宣传力度,选择最有力、最见效的宣传方式推介宣传品牌农产品,深入挖掘农产品品牌的文化内涵,加快和互联网技术在农业品牌培育和推介中的应用,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

篇9

上海建设与发展以碳交易市场为特征的环境能源交易市场,是国家和上海“十二五”规划发展战略导向,也是上海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有效抓手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动力,更是培育和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的重要战略抓手。

建设上海碳交易市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加强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创新、建设碳交易市场是推动“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的迫切需要。碳排放权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是运用金融杠杆,实现节能和碳减排的重要市场机制。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及国家发改委有关工作安排,“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上海作为试点地区之一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工作,以加快建立行之有效的碳交易市场。从国家政策导向而言,上海运用市场化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上海已通过一些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在节能减排工作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目前仅依靠行政手段已经无法完全解决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及确保上海“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因此以最低的成本、对经济增长最小冲击的手段即融合运用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来推动节能减排成为上海发展低碳经济和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当然之选。

2008年至今,国内各地先后建立了二十余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环境能源市场建设被推上新一轮区域性经济竞争的风口浪尖,上海加快推进碳交易市场平台发展的任务刻不容缓。

碳市场建设及碳金融发展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需要。广义而言,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金融活动,主要包括温室气体的排放权及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直接与间接投融资及其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碳金融可以表现为四个层面:基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对低碳项目投融资的贷款型碳金融;基于低碳项目的风险投资和直接融资的资本型碳金融;基于碳排放权实物交易的交易型碳金融;基于碳排放权和其他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和投资的衍生型碳金融。

自《京都议定书》2005年生效以来,碳金融市场已成为当前国际金融发展新业态。碳市场建设和碳金融发展是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上海碳金融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必将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面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丰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

碳市场建设、低碳技术推广是探索中国特色低碳绿色发展经验的有效途径。目前,发展绿色经济、节能环保、降低碳排放已成为重要的国际先进生产力发展潮流,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已成为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新领域、新焦点、新高地。如何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加快推动低碳技术、低碳环境和低碳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经验迫在眉睫。

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应从自身发展实际和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和发挥各行各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市场建设、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等,运用金融杠杆,探索和积累低碳绿色发展经验,加快形成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和低碳绿色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上海碳市场发展的挑战与目标、任务

上海碳市场发展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碳交易的地方制度缺失。碳市场刚刚兴起,各类制度尚未全面建立,特别是法律上无法可依,碳市场基本处于制度无序的状态。二是国内市场的无序竞争。目前,各地政府各自建立当地的碳交易所造成了资源的属地化、市场的分割化、信息的封闭化。上海要打造全国碳市场、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更加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国家有关部委的全力支持。三是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激烈。上海碳交易市场在与国际市场接轨同时,也面临与国际其他同类交易所的市场竞争,上海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规模及发展力度亟待加强。

上海碳市场发展的总体目标: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和上海市政府关于低碳经济工作的方针部署,着力推进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着力提升碳市场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我国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维护碳市场的稳定和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上海碳市场发展的主要任务:创新碳交易机制,发展碳市场,将碳交易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调控、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手段;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碳金融,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为重要平台,引进、集聚、培育和发展碳技术研发商、集成商、经纪商、投资商和具有国际权威性的碳评估机构,形成国际化金融服务新业态,创全国之先、争全国之优,抓紧展开中、高端现代服务业布局,为上海建设国际碳金融中心服务。

推进上海碳市场建设的建议

为了更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切实推进上海碳交易市场建设,建议上海大力推进以下四方面工作:

第一,加大宣传舆论导向力度。加大碳交易的宣传工作力度,增强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节能减排的舆论导向,为上海碳交易市场建设夯实思想基础。

第二,加快建立上海碳交易市场体系。一要支持并积极参与国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加大争取国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力度,力争上海先行先试;加大市财政税收支持力度,给予碳排放权交易免税支持,建立市碳排放权交易专项扶持基金;从政策、制度、税收、资金等各方面给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大力支持。二要做大做强做优碳交易市场平台。完善碳交易体系,建设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碳交易服务市场平台。政府推动加快碳排放核算方法及核查标准的开发和制定,抓紧建立并完善碳排放指标普查、统计、认证、核算核定体系;加强对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政策、税收和资金支持力度,培育国内碳交易相关的碳金融服务产业发展。三要逐步拓展碳交易市场研究领域。市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探索包括林业碳汇、海洋渔业碳汇等新领域,为进一步扩展上海碳交易市场做好充分准备。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营销方法创新的发展趋势,如政治权力营销、绿色生态营销、关系营销、直接营销、服务营销、国际营销、最终顾客营销和网络营销方法等,并对市场营销方法创新和发展的社会生活观念、市场竞争、科技发展、市场营销理论及其他社会科学背景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市场营销方法创新的发展趋势

    近十几年来,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出现了大量的营销方法创新,营销方法随着营销领域的深化和拓展,趋向多元化发展,这至少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由于考虑到政府的政治行为及权力对企业活动的影响,将政治以及权力因素纳入了企业营销领域,因而产生了所谓的政治营销及权力营销。政治营销是指依据政治对营销活动的影响范围、程度和规律,借助政治权力和政府的政治行为来进行企业的营销活动、达到营销目的。权力是个人、组织对其他个人、组织和社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借助个人或组织的某种控制力和影响力进行的营销活动就是权力营销。面对被保护的国内外市场,企业应考虑采用政治手段、借用政治权力打开市场。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人们逐渐崇尚绿色消费,诸多企业也开始从传统营销转向绿色营销或生态营销,人们对营销的视野更为宽广,以更为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待营销的作用和影响。绿色营销就是企业顺应绿色消费观念,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为中心和出发点而进行的企业营销活动。传统营销方法强调通过协调企业、顾客和竞争者三者来获取利润,而绿色营销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还要考虑营销活动同自然环境的关系。

    关系营销方法的产生和日益被重视,既表明人们对市场营销的领域有了更广阔的认识,也说明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核心已从市场交易深入到各类关系。关系营销以系统的思想来分析企业的营销活动,认为企业营销乃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商、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相互作用的过程,市场营销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企业与这些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关系营销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并维持与顾客的良好关系;促进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市场机会;协调与政府的关系,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

    由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变化以及科技发展导致各种现代大众媒介的出现,使得本来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直接营销方法,却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的西方国家以及现在的我国流行起来,反映了在促销手段、分销方式上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直接营销实质上是一种在零售店以外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的营销方法或方式,它是借助广告媒介传递商品信息的同时接受顾客的订货要求而将商品销售出去。直接营销与我们常说的厂家直接销售不同,后者是由厂家自己的推销员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而不借助媒介或直接营销公司。直接营销方法与通常的传统营销方法相比,其目标顾客是单个个体,直接营销方法使厂家能与顾客保持更为密切直接的关系,其营销效果很容易直接测定。

    具有与一般产品营销不同特点的服务营销,逐渐成为一独立的营销领域,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表明市场营销方法按其营销对象的特征差异正逐渐分解和深化。服务与有形产品相比,具有无形性、差异性、不可分离性、不可存储性和不发生所有权转移等特征。服务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消费者在购买服务时,通常相信从亲戚、朋友、同事和专家那里获得的信息,在评价服务质量时,价格、服务设施和服务态度成为重要的标准。这就进一步决定了服务营销更注意树立服务的质量形象,注重人们的口碑和企业的美誉度,注意在服务过程中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

    随着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企业市场营销的地域范围也由一国变为多国甚至全球,市场营销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营销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营销学和国际比较营销学也已发展成为市场营销学重要的分支。从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上看,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是相通的,但由于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自然因素在内的营销环境的巨大差异,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也就十分不同,进一步也就决定了国际市场的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组合和营销行为与国内市场有显着差异。对这些差异性的研究,就构成了国际市场营销学和进一步细分的国际比较营销学的内容。

    基于对顾客概念的深入认识,企业市场营销由不遗余力地满足直接顾客的要求,发展为既分析直接顾客的要求,又注意“顾客的顾客”最终顾客的需求。长期以来,企业营销的对象只是需求其产品或服务的直接顾客,企业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企业活动只是整个行业活动链的一个或几个环节,自己的顾客能否有支付能力购买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取决于本企业的顾客的顾客,直至最终顾客能否进行购买。每个行业的最终顾客或消费者才是该行业的所有企业的利润源泉。因而,分析最终顾客用户的需求对于任何企业都是必要的。这就要企业合理确定与最终顾客的距离,通过分析最终顾客的需求确定自己的直接顾客的竞争地位和需求发展,从而站在全行业角度,从企业长远发展上制定自己的营销策略组合。

    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然也对市场营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诸多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市场营销方法。如网络营销、电子营销、营销决策支持系统和虚拟市场等。随着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营销方法必然会逐渐取代传统的营销方法。其中,网络营销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营销,尤其是专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进行的营销活动。计算机网络具有独特的媒介功能,因此网络营销具有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国际互联网超越了时空限制,兼备多媒体声光功能,既可以用于展示商品,联结资料库,提供商品信息查询,又可以收集市场信息、进行市场试销和消费者满意度的调查。这种和顾客互动双向沟通的特性使得国际互联网成为一个十分有效的营销工具。加之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迅速,网络使用者数量激增并遍及全球,是一条极具开发潜力的营销工具。

    二、现代市场营销方法创新和发展的背景分析

    现代消费者的生活观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消费方式趋向个性化。这促使企业想方设法创新各种营销方法,迎合消费者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的需求,适应个性化的消费方式,如绿色营销和生态营销等。

    企业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常规的营销方法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奏效,促使企业在营销方法策略上另辟蹊径,努力创新,如政治营销、权力营销、直接营销、形象营销和关系营销等。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尤其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现代市场营销方法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基础,而且,许多新的营销方法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直接创造的,如直接营销、电子商场、网络营销等。

    市场营销理论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学术流派,它们从不同角度对市场营销理论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为市场营销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