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1

1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2 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3 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我意识到: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4 调控措施

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以前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中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级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单元课文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单元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这以后,有一些学生还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4.1 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4.2 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反思 创新

一提到语文,大多数学生既兴奋又头疼,兴奋的是语文课很自由,可以经常看课外书;头疼的是课堂模式死板,没有新意。其实语文这门学科本身是充满色彩与幻想的,但是因为其教学目标不好把握,因此语文变成了让学生哭笑不得的一门学科。往深处剖析,会发现这与语文教师反思不够的现状是有很大关联的。因此,语文教学应在教师反思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堂创新,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课堂,让学生从此喜欢语文,喜欢探索语文的世界。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剖析

1.课堂无纪律性

初中阶段正是孩子叛逆期开始的阶段,学生的内心世界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学生会表现出浮躁,不守纪律的现象,导致课堂纪律混乱,尤其是在气氛活跃的语文课堂上。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比较敏感,如果采取批评的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在课下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随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思想。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端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才能寻找有效教育学生的方法。

2.教学模式墨守成规

虽然语文是最能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学科之一,但是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上看,显然课堂还是过于拘泥,没有创新意识。教师大多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关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对语文学科逐渐失去兴趣。在许多初中生教育课堂中,语文课俨然变为阅读课,学生宁愿在下面偷偷看课外书,也不愿意听教师讲课,这说明教师的能力不足,课堂形式不够吸引学生。因此,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亟待实施。

3.教师缺乏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决定语文课堂有效进行的前提保障。但纵观现在初中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并不是出身语文专业,大多是系主任、学校领导,亦或是学校其他代课老师,专业的语文教师数量非常少。这些非专业的老师在学校管理工作之余带学生语文课,根本无法在语文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语文虽然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但是其中的审美境界是高于生活的,如果仅凭生活经验去教语文课,那么只会降低学生对语文课的理解层次,限制了学生对语文的想象。初中时期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萌芽阶段,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1.对教师的语文素养严格把关

语文素养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语言积累,语文能力,思想道德,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与文化积淀。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培训,才能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学校在选拔语文教师的时候,应对应聘教师进行全面考核,确保教师的专业素养。现在的初中大多数是寄宿制,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甚至超过在家里的时间,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做出一定的模范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行为习惯。教师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心服口服,学生才能端正对待该学科的态度。教师的专业素养高度决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高度,因此,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投入很大一部分精力,把语文教学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树立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

2.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比如课文分段,文章结构,作者的生活背景等枯燥的重视点,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很不利。在语文素养的众多领域中,我们只截取其中一部分进行重复式的教学,这显然是对语文教学理解的局限性造成的。对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要从教学内容重心入手,教师要从知识点教学的模式中挣脱出来,把语文教学的重心放在教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如人教版朱自清的《背影》,对于父亲与儿子之间心里对话应多加探讨。学生先各自发表对于父亲的情感,然后与文中的情感做对比,逐渐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对于父亲那份复杂深沉的爱。教师可以利用这篇课文教育学生尊重与敬爱父亲,理解父亲的艰辛,任性的时候要多想想父母的感受,体贴父母。

教师通过文中每一个细节描写,每一份情感的流露,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对真理的探索,让学生逐渐走向成熟。

三、增加语文课堂互动与探讨频率

语文的美在于它的朦胧,在于它的深邃,在于它的包容。语文是一门需要进行不断探讨,总结的课程,是许多智慧结晶的融合。因此,语文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语文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结合学生初中时期的性格特征--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喜欢交朋友,教师在课堂上可适当增加互动频率,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如在《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可以让学生先发挥自己的想象,描述或者描画出自己心中月亮的形象,并向大家展示。接着让学生分组探讨“月亮是如何运行的,比如人是靠双腿行走,小猫靠四只爪子行走,那么月亮是如何行走的呢?”这个问题。这时学生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自己对科学的认知。有些学生善于学科穿插学习,可以结合物理和地理知识探讨问题。也有些学生善于寓情于景,把月亮拟人化,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抒发自己对月亮足迹探索的乐趣。接下来派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或者小组分配角色,集体发言。学生们在探讨与展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发挥自己的擅长之处,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之中不断趋于完善,走向成熟。

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表现在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贯穿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语文学科的教育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教师要加强语文学科重视,从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理解层次,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四个方面进行反思与创新,改变对于语文教学的观念,增强对语文教学的敬业精神,树立对语文教学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邱士军.如何利用中学语文教材,激发学生创造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2]杨志强.简论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11)

篇3

一、学生的不良学习反应

1.漠视语文,应付学习

语文虽然是三大学科之一,但并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语文课程几乎都是对文章、诗词的思想和意境进行分析讲解,没有很强的理论性,学习起来并没有太大的难度,许多学生都是除了基础题外都不用心学习,甚至漠视语文的重要性,认为还不如用这些时间去学习数学、英语。平时在课堂上也是迫于教师压力而听讲,对所学语文知识也很少进行总结思考,更别说课外阅读了。

2.语文学习不知所措

有些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去努力学习,但是因为基本功比较差或是没有合适的方法等原因,导致学习起来完全没有头绪、没有计划,从而事倍功半,考试成绩不理想。迷茫、不知所措使他们逐渐开始放弃学习。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偏重书本知识,德育缺失

许多教师往往偏重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并没有把文章的思想精神、作者的人生观、心理境界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人性的美好,学会人生的道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德育素质的缺失。

2.作文教学缺乏实践性

作文是很多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难题,然而有的老师只是在课堂上讲些写作的方法,读下精彩范文,忽视了学生的实践练习。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在实践中搜集写作素材,记录感情变化,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与观察和不断的练习中积极主动地学写作,去创新。

3.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以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评定学习好坏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埋没了学生的特长,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评价形式的单一性和绝对性,是部分学生厌学和怕学的根源。

三、正视语文教学

1.注重语文教学特点

语文是一门人文内涵比较深远的学科,它对人们的精神思想影响也比较广泛。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学会运用语文教学将中学生的价值观引向积极正确的方向,既要教会他们学会语文,学会感悟,还要教会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语文基础教学的同时,我们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他们发现和利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教育资源,学会自主利用资源去学习。另外,汉字、汉语都具有自身的规律性,我们要引导学生去遵循。如利用汉字感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

2.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虽然我们现在倡导的是学生自主学习,但并不是说要忽略老师的教学作用,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选择学习方法的前提下,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书面教学,灌输式教育变为辅助教学为主,监督教学为辅的新模式,注重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学生间的交流讨论,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让他们在交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关怀学生,注重层次教育

1.给优生以雄心

这些学生一般都有较为坚实的基本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给予鼓励的同时要指引他们树立更高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对于自己擅长的方面不骄、不躁,用平常心追求更高层次的学习。

2.给中等生以信心

这些学生一般认为自己无法引起老师的关注,既不会得到优等生级别的表扬,也不会得到差等生级别的关怀,所以他们会表现得比较冷漠、懒散。其实,他们才是班级的中流砥柱,决定着整个班级的学习水平。只要教师用心教育他们,让他们感到自己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也许下一个优等生就在他们中产生。对待他们就要以信心激励,以关爱鼓励。

3.给学困生以上进心

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关注问题

一、课堂上是否关注和爱护学生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中提出,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世界。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否全方位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其实很多老师仍然没有真正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可。因此,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注与爱护,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激励,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光彩照人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此作过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学生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加倍呵护。”对学生的关注和爱护并不需要轰轰烈烈,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平凡的细节的尊重上。教师对学生不尊重,学生就学习粗俗浅陋;教师对学生不平等,学生就学习无礼野蛮。教师的无意失误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课堂是否是和谐的、民主的、互动的、共进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要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新课改环境下,我们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仅会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另外,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激发学习热情,领略学习的兴趣与魅力。古人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的。因而,我们的课堂应多设计让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设计好激发点,把握好激发的火候,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疑惑,从而决定何时插入对话,何时介入讨论,何时作出补充分析。其次,学生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角度等的不同,对文本思想和言语的感知理解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说出来,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语感能力的增强和学习品质的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首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要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基于学习任务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其次,要组织好协作学习,教师要通过组织协作学习,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师生、生生互动,从而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最后,要促进问题解决,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产生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条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课堂是否注重实效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并运用语文知识。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结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真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照片、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音乐渲染,营造氛围,激发兴趣。音乐渲染,尤其在古诗中得到完美的运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古诗中的意境,有时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这给教学中的信息发射与反馈形成了一种屏障。但是,在课堂上适当采用音乐,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又能为再现意境创设氛围,为情感交流架设起一座桥梁。诗歌和音乐从来就有不解之缘,它们就像两朵姐妹花,相伴而生。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如何有效地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是每个教师在备课及上课时都会考虑的问题。而运用多媒体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加知识量,扩大课堂的容量。如文言文字词教学中,教师做课件时,把需要解释的词做好批注,上课时快捷、方便、清楚地呈现出来,既节省时间,又可反复使用。有些课文内容丰富,课时多,知识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媒体,可以化零为整,形成整体认识。如小说《故乡》重点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把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比较,把中年杨二嫂与老年杨二嫂进行对比。对这两个人物的分析可用表格形式投影出来,这时用多媒体就快速省力,提高了上课的有效性。

(三)运用多媒体,可以促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课件,没有课件,再好的硬件也是摆设。课件也能反映教师的教学风格,因为很难找到适合自己要求的现成的课件,所以需要教师自己修改、制作。而这个过程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把握,结合自己的风格,设计出满意的课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多媒体使教师的教学个性得以很好地彰显。

(四)运用多媒体,可以提高备课质量。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的外延相等”,局限在一个具体学科中的语文教学,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其他科目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教师怎样去收集、组织、运作都是一个难题。如今,信息化社会就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轻松上网,享受网络资源,还可以和千里之外的同行交流,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备课时,我们不会苦于仅有的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本词典了,我们联想到的某个内容,我们可以通过网上的搜索引擎查找到相关的内容,教师的视野拓宽了,备课的内容更丰富充实。教师从网上查资料、做课件或下载课件,用到教学上。因为借鉴了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备起课来很省事。备课组里教师互相学习借鉴,共享课件资源,提高备课质量。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需注意的问题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不应脱离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学科。我们学习的课本是语言文字的规范,作家们把形象的事物转化成精妙的文字,我们再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把文字转化成形象,这是一个美好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理解力和想象力的过程。但如果课堂上教师过度迎合学生口味,一味追求新奇刺激,只大量堆砌图片和音乐,大玩花样,就会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既剥夺了学生思维中将文字转化成活的形象的过程,也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框住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导致学生脱离对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品味,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不能抑制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多媒体对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的处理已经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因此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总是力求将课件设计得非常全面,从导入、提问、分析、答案、板书到作业甚至各部分之间的连接语都全部放进了课件中。表面上看,教师准备得相当充分、周密。但实际上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固定的机械的程式。在教学中,教师只能按程序一步一步进行演示,一旦出现问题需要修改,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流畅。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教师灵活地把持掌握,常常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去应付,而往往正是在这随机应变中显示出教师的教育机智、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在素材的组织上应是灵活的,准备的素材要多,将它用菜单的形式提供出来。在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时调整,确定哪些该用,哪些可以不用。在问题的设计上,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设计得开放一点,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同时要舍弃那些凝滞的、呆板的所谓标准答案。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应该着重考虑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注意与学生的交流。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不应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

由于多媒体提供材料的方便性,不少教师便将大量的资料揉合在一个课件中,课堂上便不厌其烦将大量的资料传递给学生,这从正面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毕竟有限,过多的资料使他们目不暇接、食多不化,有些东西学生还来不及反应、来不及理解就过幕了。因此,教师制作课件时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从教材中捕捉出重点和难点,从突破重点和难点出发选择资料。对一些表面上精美但与教学重点无关的东西要坚决摒弃。从而做到在课堂上明确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理解得清楚透彻,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语

多媒体教学的使用确实改变了以往那种“一支粉笔书中夹,一根教鞭空中划”的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它在教学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对于多媒体,我们既要使用它,又要慎用它,要让它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为优化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篇6

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这也是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四,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

2.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

3.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六,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在这之前,一般要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学生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总之,为了上好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包括对教具的使用。最后,学生还要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整理下来,也就相当于教师写教案。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上课的学生全力以赴,因而,走上讲台时,教态自然,语言流畅,俨然一位“小老师”,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认真倾听,也乐于表达,教学效果令人欣喜。一节课不仅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在乐学中提升能力。

七,改革探索中的反思。

1、语文课程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跃而忽视了基础。

新课程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的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而且还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会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2、语文课堂上不应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提倡教师发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表现。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的回答加大表扬,没有否定之词,这样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篇7

1 功利主义盛行,人文教育的缺失

1.1 片面功利主义的文学教育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在高考制度的调控下,在高考指标的预算中,学校对老师的最终评价绝大部分落实在“成绩”上。因此,一方面语文老师不得不像理科老师一样,在教材的帮助下,在长久以来的评课标准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标准零件的加工车间,语文教师则是熟练的工人,所有的目标全指向代表功利的分数、指向高考。教师和学生皆呈惰性状态:教师讲解依赖课本、教参,紧扣高考这一中心,没有也不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依赖教师,做一架“接受知识的机器”。当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一些思想火花时,我们的语文老师一时没有准备,就往往会以“高考不考”的理由来浇灭。长此以往,无个性,无独立思考,为了高考,大家统一答案,统一思想,连说出来的话也统一了。

1.2 语文教师在这其中也充当了悲壮的角色。在功利世俗的教育中,语文教师也总是在“素质”与“数值”的夹缝中生存,存活得尴尬窘迫。一招一招地教学生钻出题者的圈套,一套一套地引学生夺取并不标志自己能力的分值,教得痛苦不已!为了几分之争,把课堂里的生命训练得不成人形!为了所谓的标准化试题和标准答案,教师和学生对语文的精神早已无暇顾及。我们这些现职的语文教师,扪心自问:哪一堂课,我们是怀着独立的思想站在学生面前的呢?很多时候,我们这些现职的语文教师是怀着一种完成教案或教学任务的潜意识走进课堂的,做一个输送标准答案的的中间者,是无所谓精神的。问内心,我们并不喜欢这样的课,相反,甚至厌恶之极,这样的课把我们的精神也异化了。然而,我们无法摆脱现实,人的能力道德,人生品位的提升,在标准化试题中是难见分晓的;而多做那些支离破碎的语言基础知识题,倒是能在决定命运的高考中捞到宝贵的分数,于是,教师无奈,学生自觉,很多时候我们会无意识的就拎出了语文的人文内核,把她的美丽、她的丰富搁置一边,开始向高考进军、赛跑。

当学生对语文课失去信心与希望时,承载着传授悠悠五千年文化历史使命的语文课就变得惨不忍睹。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就会马上“转变观念”,从实际出发谆谆告戒学生:读书是为了高考,是为了考一所好的大学,是为了日后找一份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话似乎没有错,真可谓用心良苦。当有的学生明白这一点时,读书的功用在他们的脑中发生了扭曲,读书就是考大学,学语文就是为了考大学;然后,什么思想道德、感情操守、审美能力都抛到一边,脑子里只是想着如何解题。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找好工作赚钱,现在他们的父母有的是钱,那我们何必再受这份苦呢?反正以后我就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因此这部分学生更是不把学习当作一回事,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对老师的教导无动于衷,在老师眼里似乎是无感情可讲。如此往复,恶性循环,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

从中,我们看不到鲜活的生命,个人的体验就更不用提了。学生又怎样去感知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学生想象的翅膀终于无处可逃。他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被高考折磨着,受教育者丧失了自主意识,教育的人文意义也丧失殆尽了。

2 电脑网络的影响

只要你一点鼠标,各种新闻信息、小道消息、求职求学、有色无色、方方面面,好坏参半,无所不包。是不是网民已经成为中学生是否现代的重要标志。但是,互联网会给中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带来哪些影响?

互联网既有利于中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也会造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既有利于他们社会化的进程,也会弱化其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意识;既能激发其创造潜力,也导致了一些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

当学生还缺乏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时,面对众多而混杂的信息,很有可能走向迷失;造成对现实问题缺乏兴趣,缺乏思考能力,一步步丧失自我。

在传统书籍逐渐失宠时,网络文学却似雨后春笋迅速成为年轻人的休闲方式,“不求多少底蕴,只想会心一笑”。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年轻人更钟情于网络作品,而传统古典名著,已经渐渐不敌网络作品这类“快餐文化”了。

现在的中学生在努力争当新新人类。他们谈论起《众神故事》、《紫川》、《小兵新传》、《幻城》、《魔戒》等网络小说,就神采飞扬,滔滔不绝,视为新时尚。自称新新人类,讥笑大人不知道“玄幻小说”、“奇幻小说”等现今流行的新名词。一说到学习,则紧皱眉头,一脸的无奈,缺少了对优秀文化的积累和积淀,造成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本能厌恶、排斥,传统优秀思想情感的培养又从何谈起!

有些人对网络游戏情有独钟。迷上游戏之后,昼夜地玩着游戏,还有的甚至把眼睛给玩瞎了,迷失了自己,陷入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网络语言本身我们且不评价,但中学生对它过分热衷就必然造成他们浮躁的心态,摈弃传统文化,摈弃传统观念;再严重就是蔑视传统,对传统的颠覆,只为方便、快速,只为标新立异。这就与情感道德需长时间的熏陶,默默地感化的宗旨背道而驰。

3 在“无为”与“不争”中提高学生语文人文素养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现如今,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普遍不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从两方面分析改革措施。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可避免地禁锢了我们的教学思想。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因此我们要打破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革新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学生阅历较浅,对事物的感知缺乏理性的分析,单纯的凭直觉上的好恶。在课堂上这种感知的表现,就是对学习内容丰富以及感兴趣的东西听得比较认真;对那些自认为枯燥无味的教课内容则视而不见、兴趣索然,通常是教师激情盎然地讲完一堂课,而学生却没有学到知识。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革新教育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提高初中语文学习效率。

一、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多媒体学生能够从电脑屏幕上进行语文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喜好和自己的设想,利用PPT和Flash软件制作精彩的语文教学内容,并根据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制作符合初中生审美情趣的课件。例如,色彩艳丽、内容丰富、充满情趣的图片加深学生的视觉冲击,还可以通过制作幽默的Flas短片训练学生的视听能力,让学生在欣赏电影和动漫的时候,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和教学特点,有效地将设备功能转变成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优势。将多媒体有效地利用到现代化教学中,带给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以强烈的冲击,活跃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是现阶段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个教师在讲授《紫藤萝瀑布》的时候,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动态地对知识进行分解,利用图片、影像动态地演示授课内容,图片中的紫藤非常形象,颜色艳丽。学生对教学内容很感兴趣,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氛围比较浓厚,很少有走神、上课不认真、打瞌睡的现象。结果很明显,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掌握更有效的知识,加深记忆。

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促进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一方面,在对待学生的时候不能存在感彩,要客观公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分析语文学习的方法,并给出有效的建议,多鼓励他们,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措施。另一方面,作为语文教师,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要眼光独到、全面,在平常的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积极及时地表扬学生的进步,满足学生的内心对成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三、创新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必备因素

为了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增加课堂活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进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分组学习,易形成自由宽松、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讲《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时候,教师提问:“在头晕目眩、无人帮助的情况下,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作者能够坚持走过悬崖的?学习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上课后按分好的小组进行讨论相关的问题,并且教师为了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要求学生在讨论学习后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进行小组评比,在这种形式下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地开动脑筋,参加热烈的讨论。可以看出,小组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措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体会学生的思想情感,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重视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注重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语文课堂更加充满趣味性,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以快乐、舒畅的心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敏捷的思考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周友士.浅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J].教学与管理,2009(06).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反思;新课改

初中语文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各个学科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之一。对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反思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理念等是否与新课改相适应、是否更加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否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本文就对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策略进行反思,以其能够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一、对初中语文教学现存问题的反思

1.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初中语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育,强调语言、审美等。但是,由于受到中考这一不可忽视的考试形式的影响,使得初中语文教学逐渐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实质内容,教师的教学停留在要求学生背记课文、进行习题训练,初中语文成为了一项枯燥的学科,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少学生虽然学了很多年的语文,但是语文学习的能力却提高甚少,听说读写能力进步也不多,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更是无从谈起,语文基础非常薄弱。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成为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课堂缺乏活力、死气沉沉,教师进行“一对多”的“满堂灌”,学生则被动地听,缺少思考时间和自主表达时间,语文思维训练和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学生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也提不起来,影响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更影响了学生长期的语文学习。

2.学生主体性被忽视

受到长期的应试教育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虽然新课改一直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但是不少教师却担心学生过度自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因此也只是形式上宣布一下“主体性”,却没有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性,课堂形式还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即使有个探究性学习也是以老师的指导为主,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空间很小。不少老师认为初中生也就十二三岁,年级还小,过度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容易影响教学效果,难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一顾虑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初中生的自制和自控能力还比较差,容易把自己的主体性当成“自己说了算”,而造成混乱局面。但是,这一顾虑不应成为教师不就“主体性”教学进行探索和尝试的借口,只要方式方法合理,就可以有效减少问题产生的可能性。教师的墨守成规方便了自身的教学,也方便了学生的考试,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长期发展和素质养成,时代的变化要求学生应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些都是缺乏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所不能给的,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3.语文课程过于死板,缺乏师生互动

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采用启发诱导式方法来改变原来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满堂灌的方法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交流。整个课堂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在讲课,学生表情淡漠地在听课,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语文课堂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没有激烈的讨论声,只有老师的讲课声,这种课堂缺乏民主活跃的学习氛围,很多学生虽然有自己的想法,却没有机会表达,长期下来,学生的个性逐渐被消磨殆尽,表达积极性也被挫伤,不利于学生自信心和能力的提高。

二、对现存问题的解决策略

1.丰富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可以使语文教学目标以更加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完成。教学方式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知识、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点,也存在不同的效果,各个方法又各有利弊,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学方式方法时,要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要求,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利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进行课堂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考能力。利用串讲方法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概括,为学生明确重点和难点,在清晰的思路中进行语文学习。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课文或诗歌的美学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在每周都要开展一次语文欣赏课程,利用多媒体对课文进行声、画、视频等多维度的展示,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感悟课文的美,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到了语文的文学美、人文美,对语文的学习态度逐渐由应付变成了喜爱,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学生主体性,发展探究性语文学习

初中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具有很大的智力和能力开发潜能,只要给他们一定的发挥空间和机会,他们就会有惊人的表现。很多平时语文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却有很好的表现。例如,在《食物从何处来》这一课文时,笔者就开展了一次“寻找食物来源”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到农村农田中去观察、收集资料,他们不仅通过实地考察进行详细的了解,还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他们喜欢上网、喜欢户外活动等特点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教师要确保探究性学习不要流于形式,不要使“活动”成为“游戏”,要对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控制。例如,探究性教学课程上,教师可以给每个同学发放一份探究活动指南和活动结果报告,教师给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由组长进行监督;活动中,教师也要进行不定时抽查,监督学生表现。

3.加强师生互动

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表现,正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的课堂设计要将学生考虑进来,要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教师和学生改变原来的“讲——学”关系,形成“讲——讲,学——学”关系,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这样的课堂氛围更加有活力,也更加民主,学生可以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成为了与教师平等的课堂主体,是课堂的主动参与者。这样民主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初中语文课堂更加和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在语文课堂上的价值和作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和重视,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和思考。要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活动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加强师生的课堂交流,例如,可以在每堂课的前五分钟进行一个语文或文学方面的朗诵、朗读、歌曲等表演,教师可以就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就最近发生的时事或时间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形成很好的交流氛围。

同时,教师在给学生发言机会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度,要考虑学生的性格心理、认知水平、知识水平等,在交流中,对于认知水平较低、性格心理比较内向的学生,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要顾及他们的能力和自尊心,不要强迫他们,而是要鼓励和引导他们。

三、结束语

新课改使初中语文越来越适应新时中学生的发展需要,但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和更大的问题,一线的语文教师要不断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去寻找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寻找到真正符合新课改要求、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方法,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管理学;改革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1 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1.2 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1.3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2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2.1 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2 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2.3 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