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呈现不断深入的势头,城市规划在实现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以及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广大城市管理人员通过设计、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城市规划来明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引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控制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从而有效推动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在城市规划的进程中,城市经济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1]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城市规划是达到社会发展目标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通过世界上大量的实践得知,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好的城市规划决策有概率盘活一盘棋,入错则非常容易适得其反。[2]凭借城市规划措施来提升城市资本的合理竞争力,追求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最佳组合,是当前各个城市建设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1)充分应用城市规划的作用,推动城市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城市规划的根本在于指引,针对城市的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实施宏观的调控。具体而言,城市规划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合理配置城市当中的土地资源,科学指引城市当中各种建设的发展,平衡城市当中的消费结构,维持城市经济的稳步提升,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在城市的空间布局方面寻求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健全城市经济的功能布局,使得城市当中的经济环境更为适应现代化都市的发展需求。3)明确城市中的开发建设方向,统筹安排各个投资环境的选择以及各个大型建设工程的选址,充分发挥整体投资的经济利益,达到城市规模经济效益的目的。4)保障城市各种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有效满足城市当中生活与生产的各类需求,逐渐达到城市规划的高效、公平原则。5)制约损害公共利益的各类建设项目,同时要在满足城市规划原则的先决条件下,针对一些群体或者个体投资者进行鼓励,并且要想社会当中一些收益偏低的公共设施进行投资,不断拓展公益性工程的建设。6)落实政府关于城市发展的方针,保证城市当中的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获得稳定发展。总而言之,处于市场经济中的城市规划,其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并且能够起到较为独特的经济作用,城市规划当中的市场机制和干预机制之间联系越密切,城市规划越能够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为城市创造出全新的价值与财富,越能够提升城市在国家经济体系当中的地位。[3]
(2)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城市规划的不断健全。当城市规划在对城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城市经济也能够对城市规划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推动城市规划实现全新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是在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提出的,其是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城市经济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城市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供应优质的空间环境与社会环境,其同时也是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处在这样的要求下,城市规划才能够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为城市规划供应充足的物资支持,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有效提升城市中建设资金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而社会也就能够设计更高水平的城市规划,而优秀的城市规划则能够有效推动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4]
二、平衡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建议
(1)优化城市产业与空间结构。城市规划应当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设计以后产业空间布局的目标以及产业机构的发展方向,不断改造中心城区,实施新区拓展,从而有效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进而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1)中心城区改造。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到城市的中心地带,导致城市中这些中心地带的居住面积、交通以及环境情况不断恶化。城市规划应当顺应产业机构与城市发展的调整方面,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与规划目标,采用财政投资或者吸引社会投资等措施,在中心地带淘汰一些落后的产能,大力推动高附加值与低污染的第三产业,持续优化产业机构,推动城市顺利发展,实现城市经济有序发展的目标。2)拓展城市新区。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进程当中必然会面对许多有力的内外部因素,如良好的外部发展机遇、自身经济实力持续提升等,城市的决策层应当制定出具有预见性与前瞻性的城市规划目标来掌握这些良好的发展机遇,有效整合常识当中现有的各类资源,设计与构建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城市功能新区。通过不断地拓展新区,来提升城市的规模,从而有效提升城市的辐射与聚集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2)整合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需要运营,同时也需要管理。“管理”的本质在于以加大规划管理力度为龙头的综合管理,其始终贯穿在整个城市资本原作的进程当中。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应当进行转变,以此来适应城市经营的改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为:一是集权与分权有机融合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二是加大适应城市经营突变的城市规划管理政策研究力度。针对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当中集权与分权的利弊研究,提出集权与分权有机融合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才可以在充分发挥城市经营能动性的同时,有效预防其所出现的违规行为。集权――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利主要集中在市级城市规划专管机构,针对其所管辖的区域实施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分权――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应当适当将一部分的权利下方到各个市级规划专管机构中。
(3)科学配置土地资源,推动城市经济有序发展。城市当中的土地是人们在生活活动与生产的重要载体,属于城市建设的关键资源。政府是配置土地资源的主要力量,应当立足于城市经济状况与产业结构情况,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方向,通过城市规划持续调整目标,逐渐协调各类影响土地发展与利用的利益与因素,从而有效引导与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组合与高效配置。根据土地有偿使用的基本原则,不断健全地价的形成体系与监督体系,保障地价的发展适合城市发展的需求,从而有效推动城市经济实现有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城市规划指的是针对城市的实体与空间发展实施的预先考虑。其对象主要侧重于城市当中的物质形态,关系到城市当中项目的设计安排、运输设备与道路的设置、建筑与的空间布局以及各个产业的空间布局等。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为城市规划供应充足的物资支持,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经济是城市实施规划的基础条件,城市规划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平衡,使得两者成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相辅相成,才能推动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书林,杨秋生.城市规划行为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宏观作用与
意义[J].现代装饰(理论),2011(06).
[2] 贾晶晶.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1(02).
[3] 高中清,李志勇.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科技信息,
篇2
一、创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一)发展城市循环经济
城市应当以创新为驱动力,将节能减排原则渗透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在煤炭、冶金、化工、石油、建材、交通等六大高能耗行业中制定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强制其引入低碳经济技术,力求发展城市循环经济。城市应当改变能源供给方式,将原本的碳基能源转变为氢基能源和低碳能源,促进城市实现低碳和零碳经济发展目标。
(二)将“城市矿山”作为开发利用的重点
“城市矿山”是指城市中能够回收再利用的电子产品、废弃电器和其他废弃物资。政府应当出台政策措施,引导城市重视对“城市矿山”的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有效节省冶炼矿石和开采自然资源所需求的能源耗费,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三)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导致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产业难以持续发展、经济出现衰退等严峻问题。所以,我国应当积极探索和创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战略,从而引导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倡导发展低碳行业
(一)积极倡导低碳建筑
低碳背景下急需转变城市消费观念和经济生产方式,不断运用和创新节能减排的技术推广低碳建筑,如屋顶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外墙节能技术等。同时还应当加大新型环保节能材料的研究力度,为构建低碳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倡导低碳交通方式
低碳交通是指人们在日常出行时选择低碳排放量的交通方式,目的在于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的碳排放量。当前,城市低碳交通以地铁、公交、轻轨等交通方式为主,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低碳交通的宣传力度,积极倡导城市居民使用低碳交通方式。此外,由于自行车属于环保、无碳排放的交通工具,所以也应当将其纳为城市短途的重要交通方式。
(三)建设低碳工业
低碳工业是指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核心的工业生产模式。低碳背景下,城市应当致力于发展低碳工业,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变传统工业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鼓励低碳工业使用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此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还应建设低碳化、循环化的新型工业布局,将清洁生产原则贯穿于工业生产的过程之中。
(四)倡导低碳生活、绿色消费
减少碳排放不仅是政府、社会的责任,而且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城市居民应当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维持高质量生活标准的同时最大化地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居民要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尽量降低对能源的消耗。
三、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
在低碳环境下,为了能够真正做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推广新能源及再生能源的使用。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仅仅依赖于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不够的,应适当加大绿色能源的推广使用,并相应地促进太阳能、生物能、海洋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由于这类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不会产生出CO2,故此能够有效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据相关研究表明,若是以核电代替煤电,大约每年能够有效地减少CO2排放约18亿吨左右,这一数字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推广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经势在必行,如使用风电、核电、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等,来达到降低CO2排放的目的。对于政府有关部门而言,应给予大力的支持,并适当增加财政补贴,积极鼓励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四、发展低碳技术
所谓的低碳技术具体是指能够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新型技术,主要在以下领域内有所应用:新能源及再生能源、节能、二氧化碳捕捉及埋存、煤炭的清洁利用、油气及煤气资源的勘探等等。低碳技术目前已经广泛涉及多个部门,如建筑、交通、电力、化工、冶金、汽车、石化等。在低碳技术的开发上,英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洁净发电、低碳交通以及可再生电力等;日本则不惜投入巨资对潮汐能、地热能、氢能等进行研究开发。而在我国可以说低碳技术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为了能够获得国外先进国家在低碳技术上面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建立清洁发展机制来予以实现,其优点在于成本较低,但却很难获得核心技术。同时我们也应不断进行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短期内效益较高的低碳技术开发生,特别是应当针对目前我国重化工行业能耗较高这一问题来开发新技术,以降低其能源消耗。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低碳背景下,城市应当将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行业、使用新能源、开发低碳技术等措施,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的目标,从而推动城市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李旸.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0(2).
[2] 佟新华,孙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J].人口学刊,2010(6).
[3] 周艺.探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及突破瓶颈的对策[J].现代商业,2010(32).
篇3
关键词:体育;城市经济;发展关系
进入21世纪,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递增8%以上,经济增速居世界前列,加快了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9.1%,在未来20年内还将有3亿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化倾向非常明显。因此,研究体育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体育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现状
体育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突出。体育的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过程如此,全运会、世界杯、奥运会等重大国内和国际赛事表现得非常具体,同时,体育商品的生产过程和提供方式也带来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从目前来看,体育与城市发展的高度相关可以从热衷申办运动会略见一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大城市对申办高规格、大规模运动会的热情和积极性呈持续上升的状态,越来越多的城市激烈竞争举办运动会的权利。其原因是运动会对东道主城市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对于招商引资,开展多种多样的商业活动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二、体育与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研究体育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体育”的基本内涵。一般地,国际公认的“体育”概念其内涵可分为“大众体育”和“运动竞技”两大部分[3]。我国的竞技体育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城镇居民的体育发展却令人堪忧,发展极不平衡。
我国的大城市主要是直辖市、省会,是高校、企业集团集中之地,是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于这些方面的需要,大城市均修建了很多体育场馆,这是中小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同样,作为社区的体育健身中心,由于经济因素,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经济不发达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1]。
我国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新消费”,水平还相当低,人均体育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仅为0.5元,而日本为20元人民币[3]。尽管1985年到1997年全国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占工资支出的8.1%提高到10.7%,提高了2.6%,但从静态分析,增长幅度还不快,而且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体育消费需求缓慢[6]。以家庭体育健身器材拥有量为例,1997年每百户家庭体育健身器材拥有量,全国平均为1.62件,上海市2.15件,广州市5.72件,武汉市5.39件,合肥市1.04件,兰州市为0.85件[1]。而中等偏上收入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的拥有量分别是全国水平的30%、43%、120%。可见,全国大部分中部或西部的中型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居民每百户的拥有体育健身器材量远低于全国的平均值。
居民健身意识不强。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的健身意识会不断增强,但目前居民健身意识令人堪忧。以河南居民为例:根据2006年的摸底调查,只有28.5%的成年居民每周参加1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河南城市社区活动点,虽然由2000年的2343个增加到2006年6月的3320个,增长了41.7%,但调查发现,对体育锻炼无兴趣的男性和女性仍占大多数。
城镇居民人均活动场地严重不足。从我国体育场馆开放和经营情况看,数量和利用率很低。有数据表明,我国体育场馆远没有达到国家相应的建设要求。在城市的体育场馆中,只有44.1%对社会全部开放,21.3%部分开放,34.6%的体育场馆尚未开放。全国公共体育场馆目前基本全部开放,但公共体育场馆仅占全国体育场馆总量的2.3%。从居民活动区域看,目前平均每个街道、乡镇只须2.77个体育活动点,体育活动人数一般为31―100人,而且主要由锻炼者自发组成[2],同时缺少体育辅导员,这些均无法满足城镇居民健身要求。
造成我国城市体育目前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1.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中认为体育仅是一种公益性事业,是国家投资的必然行为,这种惯性思维阻碍着体育在城市经济中的正常发展。2.人们参加的是简单的活动,所以居民在体育用品消费方面较少。3.体育公共设施缺乏,加之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较低,造成我国体育场地服务供给与居民需要之间的矛盾。4.政府机关官员缺乏体育对城市经济发展作用的认识。
三、体育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许多国家发展体育的经验证明:在一个国家经济能力许可范围内,发展体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同那些需要大量资金和高科技的其他经济部门相比,通过发展体育来发展经济,具有较大优势。
发展体育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和平年代,体育赛事是城市塑造形象最有效的催化剂之一。它不仅能刺激和打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活力,丰富城市经济结构,而且还能加快城市化步伐,对城市进行扩容。众所周知: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原是广州市的荒郊,由于成功举办了全运会,如今成了广州市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发展体育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其一,发展体育最明显的经济作用就是促进体育产品的消费,而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能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其二,发展城市体育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具有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特点,能推动城市旅游、商业、交通、电信、新闻出版、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其三,体育能体现增加体质、提高素质、形成技能――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从而达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体育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体育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体育产品技术含量上讲,体育产品的生产一般为劳动密集型生产,如体育服装、鞋类、球类的制作以及体育旅游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其次,体育还带动和促进相关行业人员的增加。同时,为广大妇女和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这对缓解当今日益突出的城市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无疑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体育的发展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事实已证明:当今无论是世界性的,还是洲际性的比赛,以及国家和省级的大型运动会或单项比赛,都将加快该市的基础设施 建设。如:体育场馆、道路交通、旅游设施,宾馆、饭店、城市绿化等等,这不仅能大大提升该城市的品味,而且还能改善该城市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发展体育有利于扩大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体育运动是国内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过程;是城市间合作与交流的“纽带”。城市体育的发展,既可以吸引外来技术、设备、人力、管理经验和资金;还可以使一些知名度不高,但质量过硬的产品,通过体育媒体的宣传而进入国内,甚至国际市场。
诚然,体育发展对城市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给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一,大型赛事的体育场馆大多是为竞技体育而建造的,项目设置专业性强,功能单一,除承担部分训练和比赛任务之外,多数处于闲置状态。所以,我们的设计和规划必须突出体育馆的公益性,特别注意大型体育设施的后续效应。其二,举办大型赛事,需修建大量场馆及道路、停车场、旅馆、餐馆等基础设施,势必减少耕地面积,加重城市污染,减缓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在赛事中应树立环保理念所谓“绿色体育”概念。其三,商业运作要适度
四、体育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体育应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协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一个城市的资源分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而作为城市经济组成部分的体育,它的发展也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
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须符合地域文化特征;城市体育应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体育的发展应以信息、高技术为主发展体育产品,建立社区俱乐部;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应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经济不发达的城市竞技体育方面应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化,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则应以生产少数民族体育用品业为主,在社区体育方面,应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
体育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体育的发展对城市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应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
其一,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体育项目。每个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预测市场对体育的需求,通过市场调研摸清开发哪些项目,参加体育活动人群的来源,体育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以及周围一定距离内有无竞争(同类体育)项目点等等。要以较小的投资和较短的周期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先开发那些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居住密度大,流动人口多的地方,便于人们前往进行体育消费。同时,还应注意体育的超前发展战略研究和制订正确可行的长远发展计划,切不可盲目地开发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场馆的建设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开花。
其二,注意与体育相关配套的建设。体育的发展,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为了更好地使人们从事体育锻炼、休闲与观赏,就需要取得交通运输、服务接待、社会治安、餐饮、检疫等部门的有机配合,形成一个以体育为中心的服务网络,让前来锻炼、休闲、观赏的人们心情舒畅,实现健康发展、服务大众的要求。
其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体育产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其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体育事业的兴衰。体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应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做到服务周到,态度良好,以优质服务待客。为此,要做好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制订和完善各种责任制,推行体育服务领域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使消费者有安全感和舒适感。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韩丹.对我国“体育产业”与“产业化”10年的反思和评价[J].体育与科学,2003,1:3.
篇4
潮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繁多,门类齐全,别具一格。全市文物点共有7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1986年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改革开放以来潮州市经济发展历程与特征分析
(一)经济结构变动时期(1979-1991年)
我国的开放政策加速了沿海地区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推动了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和行政区划调整使经济发展空间扩大,较低的土地价格和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大量外资直接进入,港澳台制造业大规模向内地转移。从1979年到1991年,潮州市的GDP增长了七倍多,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92-1997年)
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政策大量外资的引人达到历史高峰期。对交通、能源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地产、金融、零售业等第三产业投资的拉动,潮州经济发展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这一时期利用外资额达到历史的高峰期,外贸出口总值增长了近五倍。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三次产业由1992年的29.7:42.1:28.2转变为1996年的25.2:43.6:31.2,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也初具规模的工业产业结构。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市域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乡村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变。1997年6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潮州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三)经济发展减缓时期(1998-2001年)
受汕头的影响:1999年商业银行案;2000年“807”打击出口骗税案:2001年“815”打击走私案。这一阶段潮州GDP增速下降;海关出口总额年增长率也处于递减状态,2000年和2001年出现负增长;利用外资额持续下降,影响了城市与产业的正常发展。
(四)经济发展的恢复性增长时期(2002年至今)
积极应对人世后的新形势,2002年潮州市GDP增速达到7.5%,经济重新回到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与全国8%和全省10.8%的经济增长速度仍有差距。广东省重视东西两翼发展,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2003-2006年GDP增速分别为10%、11.1%、12.22%、13%。第二、三产业是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动力,出口成为工业增长的亮点。但是潮州经济腹地小,面临着周边地区强大的竞争压力,存在被进一步挤压的危险。
二、潮州城市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发展的环境
为协调区域经济,推动东西两翼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东西两翼发展的硬环境,拉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广东省实施东西两翼发展新战略。强调以工业作为两翼发展的主导,着重推动城市化发展,潮州市作为东翼区域经济次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主角,这给其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城市经济发展思路与模式
1、开发港口经济
潮州港具有特殊的经济区位。港口地处闽粤交界,居闽、粤、赣、台经济圈的自然地理中心,距台湾高雄196海里,距香港192海里,且处于汕头和厦门两个经济特区之间,是广东省联系华东地区和吸引台资的便利之地,也是广东省东部重要的出海口之一。港口经济是陆地经济和海洋经济的结合,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潮州应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港口功能,建设临港工业区,促进J临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随着港口的开发建设,形成“城以港兴,港为城市用”的格局,潮州将成为闽、粤、赣、台经济重心辐射交汇点。
2、特色产业经济
潮州区域性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已初具规模,并积累了较好的产业基础:第一,产业区域集群逐步形成。产业高度集中,形成区域集群,出现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镇。第二,市场占有率高。日用陶瓷、工艺瓷、卫生瓷出口分别占全国的23%、70%、30%,是全国主要出口基地之一,也是国内外最大的婚纱、晚礼服生产集聚地和出口基地。潮州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经济,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完善产业链,加强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作用
1引言
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我国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急需合理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内容是极其繁杂的,它涉及到城市规划中的多个方面,例如城市的土地、城市的交通、城市的环境等等。这些内容都需要城市的政府部门制定多种方案,进行合理地对比,最终实施配套的政策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2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城市的经济是一座城市的命脉,而城市规划工作是保障城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良好的城市规划工作不但能够使城市经济快速的发展,还可以使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可以让城市拥有光明的未来。城市的规划工作需要城市的政府部门进行合理地宏观调控。要通过颁布各种政策促进城市的转变,最终保障城市经济得到良性的发展,下面分析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2.1城市规划工作可以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实施科学而合理的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详细情况进行,只有基于对城市的了解从而制定完善的空间布局规划政策之后,政府部门才能进行拓展新区、改造中心城区等工作,使城市的发展结构更为合理,进而帮助城市做好产业调整工作。
2.2城市规划工作可以促进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工作
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工作是相当重要。合理的公共设施建设工作既可以保证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吸引投资,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娱乐、科研教育、社会福利等等[1],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合理的城市规划。当前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工作需要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要充分地考虑到城市居民的需求。因此城市规划工作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充分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贯彻始终,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考虑,也是当前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工作的主流观点。
2.3城市规划工作可以合理的整合协调利益
实施科学而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协调城市各个行业和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能够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建设工作。将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和拥有着相同性质的产业进行整合建设,能够使这些企业和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节约成本和资源,还可以解决目前城市中基础设施和大型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周期长的问题,从而充分保障城市的经济发展。这种整合建设性质相同的企业和产业的方式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让各个行业都拥有发展的空间,最终实现城市的经济发展。
2.4城市规划工作可以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
城市的土地资源规划工作是城市建设工作中的重点。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城市的政府部门理所应当地将土地资源规划工作纳入其城市规划之中。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工作可以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可以使土地资源的使用契合城市的经济状况。当前许多城市的土地资源在经过合理地规划之后,都充分地凸显出了其强大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城市规划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策略分析
3.1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落实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城市的管理工作,良好的城市管理工作要将城市居民的利益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目标。首先,城市的政府部门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出台一系列的管理方案,同时城市管理部门也要建立专门部门开展城市管理工作,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将高标准和高起点作为管理的要求[2]。其次,政府部门也可以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来促进城市管理工作,例如: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公证会制度等等。良好的管理制度是将城市政府部门出台管理方案并且落实的基础,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在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既定的规则来实施管理制度,唯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规划工作落到实处。
3.2要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
城市规划工作应当采取合理和科学的规划方式。在实际规划过程中,首先城市的政府部门应当明确城市规划的目标[3]。在确保目标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就可以对城市的自然环境、发展历史、经济基础和文化氛围做统一的调查工作,并且要将调查的资料归纳和整理,将这些资料作为落实具体城市规划工作之前的参考。在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之后,城市的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资料开展合理的、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设计工作,合理的规划方案应当囊括城市的交通状况、城市的产业结构等。
3.3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
从而加强城市的投资环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是保障城市投资环境的重点。当前我国许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部分城市依旧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城市的地下工程建设不够完善、城市的通讯线路建设不够完善,这些都是会影响投资者选择的因素。因此城市的政府部门应当投入财力和精力,不断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保障经济的发展。在具体的建设工程中,应当将重点放在城市的通讯线路建设和交通线路建设上,这是当前影响投资者选择的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
3.4做好土地使用年限的设置工作
土地资源的开发和使用问题是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重点。当前土地规划管理工作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土地使用年限上。现今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在城市中购置了大量土地,购置后却存在着拖延不建设的现象。为了限制这种现象的发生,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向他们收取土地闲置费用[4]。对于炒地者,管理部门应当规定其具体的建设期限,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除此,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的土地使用年限已经超期,对于这类使用超过年限的土地开发商,政府部门应当让其缴纳昂贵的使用费或者直接收回土地的使用权。
3.5做好城市的文化建设工作
文化建设工作也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重点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是和经济建设工作是相互联系。在具体建设的过程中,首先,政府部门可以建设一系列的促进文化发展与交流的社会机构例如博物馆、文化宫等。其次,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媒体的力量,举办一系列结合城市地域特色的文化沙龙活动。最后,政府部门应当做好城市中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同时要让城市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的结合,从而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魅力。
4结语
目前,保障城市的经济发展是我国政府部门的重点工作。科学的城市规划是有利于城市建设,而根据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合理的城市规划工作。因此政府部门应当意识到其规划的重要性,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通过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土地使用年限进行限定以及文化建设几个方面来保障城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傲.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27).
[2]黄凌翔,郝建民,王贞,李振军,李春.天津市重点规划编制工作指挥部规划编制及实施的绩效评价研究[J].城市,2016,(7).
[3]刘晓燕.试分析城市规划中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17).
篇6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打造新型工业重镇、文化旅游胜地、区域商贸中心、开放港口城市为目标,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构建适宜创业发展、生活居住的软硬环境为支撑,通过市场主导与政府扶持相结合、本土培育与引进做强相结合、发展总部经济与楼宇经济相结合,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区域性企业总部中心和楼宇经济高地,形成服务业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紧密结合的中心商务区,推动*城市经济高端化、集聚化和规模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2、总体目标。经过5-10年的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总部经济及楼宇经济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新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以及国内行业100强等大型企业入驻*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使总部企业和楼宇运营商数量明显增加,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规模效应明显提高,中心商务区形成规模。力争到2011年,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2016年达到9%;税收直接贡献率2011年达到10%,2016年达到18%。
3、发展重点。坚持“产业第一”的发展策略,吸引、扶持和培育与我市五大支柱产业相关的总部企业入驻,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吸引国际和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在*设立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分支机构(至少包含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优化我市工业产业结构;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公司在*设立物流、信息、会计审计、投资顾问、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会议展览等中介服务企业总部,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二、主要途径
4、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区。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正确引导、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城西港区和浔阳区高起点集中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区,采取大型企业独自成幢式、多个企业联合成幢式、行业集中成幢式相结合的办法,引导规模品牌企业在中心商务区内营建总部大厦,鼓励产业相关性强的现代服务业入区运营。加强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形成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配套设施支撑体系。
5、进一步加大总部经济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以及国内行业100强等大型企业到我市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至少包含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使我市成为大企业大集团的生产制造基地和总部企业的结算中心、营销中心等机构聚集地。鼓励县(市、区)引进总部企业入驻中心商务区,凡由县(市、区)引进的总部企业,其税收按一定比例分成给引进总部企业的县(市、区)。
6、大力支持区内企业做大做强企业总部。按照"内强总部、外拓基地"的思路,积极鼓励市内大企业大集团不断优化企业总部、研发营销和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中心商务区设立总部,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支持我市优势企业通过战略合作、业务重组和资本经营等方式,积极开发异地市场,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和资源空间。
7、鼓励和引导写字楼发展楼宇经济。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城区写字楼的开发建设和功能改造,引导和鼓励城区内的写字楼按照国际化标准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服务功能,发展楼宇经济。
三、扶持政策
8、制定总部企业、楼宇经济企业认定标准。参照国内外的通行惯例,总部企业是指国内外大企业(至少包含结算中心、营销中心等核心运营机构)在我市以独立法人注册、办理税务登记,并符合以下任一条件依法经营的企业:
(1)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以及国内行业1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
(2)有独立法人资格、投资或授权管理的下属企业2个(含2个)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
(3)年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以上的企业;
(4)在*新注册的物流、信息、会计审计、投资顾问、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会议展览等中介服务业总部(分支机构不少于2个),且总部资产总额不低于3000万元。
9、设立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资金扶持力度,自2008年起,市政府每年统筹安排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专项资金,资金主要用于扶持总部企业和楼宇集团的设立,以及对*企业异地设立服务机构的必要资助,主要采取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总部企业和楼宇集团所在地(区)政府也要安排适当资金进行扶持。
10、实施积极的土地政策。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将总部企业用地优先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保障总部经济发展用地。总部企业用地,可优先进行规划选址,按“一企一策”办法经市政府批准后挂牌出让供应。同时,按一定比例配套总部企业高管人员住宅(公寓)用地,总部企业分配给符合条件的高管人员住宅(公寓),其使用人在*工作满五年后,可进入市场交易。
11、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新入驻我市市区范围内的生产性外商投资总部企业,其企业所得税在企业所在地(区)政府给予“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期满后,延长三年减按15%税率征收。
12、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定期召开银企联席会议,每年召开一次总部企业发展项目推介会,加强银企间的沟通,完善金融市场功能,为总部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对有融资需求的成长型总部企业,及时推荐给银行、担保公司及风险投资等机构,为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整合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和资金资源,支持总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协调解决总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过程中的问题。鼓励总部企业利用外资,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
13、积极为总部企业高管人员提供服务。为商务需要出入境、在本市长期居留以及临时来本市的总部企业外籍人员等,提供出入境便利。对符合条件的高层管理人员及其家属优先办理入户手续,并为其子女入学提供优质服务。尽可能创造条件,实行总部企业人员定点医院就医,并建立门诊"绿色通道"、电话预约专家坐诊或上门就诊等制度,为总部企业高管人员提供优质方便的医疗服务。
14、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楼宇集团人才。加大总部企业、楼宇集团紧缺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建立相关人员人力资源储备库,打造人才高地。构建公共人事人才服务体系,完善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总部企业、楼宇集团接受应届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和技能人才由市人才市场提供服务,实行优先保障。
四、保障措施
15、建立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市长担任,成员由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公安局、市经贸委、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人事局、市商务局、市统计局、市教育局、市信息化办、市卫生局、总部企业和楼宇集团所在地(区)政府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促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政策,统筹总部企业和楼宇经济企业的认定,审定有关补贴和奖励,协调处理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市发改委作为联席会议的牵头部门,要建立专人联系总部企业、楼宇经济企业制度,不定期研究推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措施,全力推进我市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
16、细化促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类别,分别制定《总部企业、楼宇经济企业认定和扶持办法》。按照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的总体发展要求,细化促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17、建设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信息平台。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健全政府信息网络系统,构建信息交互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定期向总部企业、楼宇集团本市发展规划、重大发展政策、重大项目投资信息和改革措施,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商务、法规和政策信息等各类资讯。
18、加强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运行分析和监管。健全总部企业和楼宇集团行业管理和监督,建立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统计分析体系、核算制度,全面准确掌握全市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状况。相关部门要加强经常性的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把握和促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篇7
了改善投资环境的对策与思路。
关键词:城市经济 投资环境 发展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城市投资环境已经成为决定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也越来越被城市管理者所重视。
一、投资环境及其构成
投资环境是指一个城市或地区吸引投资有关的情况、条件或状态、氛围。所谓改善投资环境,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与措施使本地区的情况、条件或状态因素朝着有利和适合于投资创业的方向转变,使之达到良性的状态、形成有利投资的良好氛围。其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进入本地区,以促进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是否优良既有绝对性指标可以衡量,也有与其它地区比较而言的相对性。
城市的投资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
硬环境是指较易进入人们视觉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物质性,如城市设施环境、城市气候环境、城市地理环境、城市生活环境等。城市设施环境主要包括水、电、热、气、道路、通讯等生产必备条件,是吸引投资的基础因素。一个城市的气候环境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很大程度上带有天然性,但它最终能否得到保护和改善却与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密切相关;城市自然气候环境和人造环境的有机结合形成城市的整体环境。一个城市的气候是否宜人,环境是否优美,区位是否有利,已经成为吸引各类人才和资源的重要因素,因此气候和地理环境必然成为吸引投资的重要条件和砝码。我们必须加以珍惜、保护、改善和宣传,使其在招商引资方面发挥最大作用。除此之外,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安全、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也是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
软环境是指相对容易被人们用心理感觉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精神性,如一个城市的诚信环境、服务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文明环境等。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良好的诚信环境是一个城市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它包括政府部门在投资者、企业和市民中的诚信形象,企业与市民的诚信行为等。一个不讲信用、不守承诺,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行为泛滥的城市是难以吸引大批投资者、经营者进入的,在这方面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南方的一些城市已经走过了由不守信用到重建信誉形象的轮回,其教训和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因此良好服务环境的建立与形成是城市投资环境建设的又一重要环节。与投资有关的制度环境主要包括有利于投资的创业环境,有利于发展成长的人才环境等。一个政府是否对本市市民有凝聚力、对外部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和企业有吸引力,关键的因素在于体现政府开放意识、开阔胸怀以及服务导向的各种政策和制度。我国的发展与改革实践已经证明,良好的政策和科学的制度安排是促进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因素;同时它也是其它投资环境建立和改善的保障和支撑。一个城市的科技、教育与文化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是城市竞争力的体现,决定着城市有无吸引力以及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不能忽视科技教育的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文体设施的建设以及历史文化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城市的档次、品位与魅力,增加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
二、投资环境的作用
投资环境作用的发挥及效果的显现是软硬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两者及各构成要素,在一个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历史条件下,尤其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程度却有不同的表现和权重。从我国城市发展的实践来看,在现代化建设刚刚开始、对外开放的初期阶段,城市基础设施是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因此在整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硬环境成为阻碍城市招商引资的重要方面;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进入90时年代后期,城市软环境在吸引投资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起来,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软硬环境的划分是相对而言的,现实中两者表现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它事关城市发展大局,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投资环境对城市的重要性,根源于投资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外部投资的进入还为我们带来了管理模式的创新、经营理念的转变、竞争力量的引入、结构调整的加快、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经营人才的培养等多重效应。实际上投资环境就是城市的形象力、竞争力、生产力,它决定着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措施
1、政府是改善投资环境的中心环节
由投资环境的构成我们可以看出,投资环境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政府各部门自身工作方式与思想观念的转变,也需要企业和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但是,由于政府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投资者,是城市发展的领导者,是政策制度的制定者与创新主体,担负着城市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的重任,这就决定了政府在城市投资环境建设中必然处于规划、领导、指挥、协调的主导地位。由投资环境的内容所决定,城市投资环境改善实际上是与文明城市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项宏大系统工程,这也决定了政府应当在投资环境改善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担重要职责。
2、必须以创新的理念作指导来改善投资环境
首先,用“亲商、安商、富商”的引资理念,指导投资软环境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变“招商引资近视症”为放眼全局、着眼未来的大招商观念;坚持以诚信为本,以环境优势取代政策优势;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彻底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现象;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实实在在地为外商做实事,用我们的热情热心给外商“家”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情招商引资、以商招商引资、环境招商引资,使招商引资工作富有持续性和发展潜力。
其次,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都关城市形象”的观念。现实中人人实际参与招商引资虽然不可能,但是人人可以参与城市的对外宣传,人人可以影响城市形象、形成投资环境。为了真正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形成人人关注城市环境,人人自觉为本地环境改善做贡献的局面,除了要加强宣传和号召之外,还应运用具体政策和制度建立必要的激励与监督机制。
3、运用营销思想改善投资环境,出台方便客商投资办企业的政策措施
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真正变管理为服务。实际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部门与投资商的关系,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商家”与“顾客”的关系。作为城市主体利益代表的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顾客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尤其是与外商直接打交道的职能部门更应率先实现角色和位置的转换。我国北方的一些城市与南方城市相比,在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
篇8
关键词:中小城市;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一、目前我国中小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中小城市的产业机构的不合理之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的比例失调。一方面是加工工业出现产品大量积压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基础产业滞后,能源、交通等制约着加工工业的改进。两者之间没有起到很好的相互促进的作用。(2)城市产业结构的额趋同化。存在着产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而一些有着旺盛需求的产业却又不具备相应的生产力。(3)新兴产业由于投资的力度小,水平不高、规模也小,不能很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2、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的比重整体偏低,这一问题在中小城市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在中小城市,第三产业多分布在餐饮、运输等一些传统的流通股产业之中,而在社会大生产服务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服务才刚刚起步,这些都在之间或间接的制约着中小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在基础建设方面,中小城市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超强度开发旧城区,各种违法用地情况等屡禁不止,另一方面盲目的扩大新区,浪费应有的土地资源。由于这种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性和盲目性整体上破坏了城市的环境和布局,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以及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在降低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甚至还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
二、有关促进我国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1、户籍制度的逐步放宽,解决有关人员流动的制度约束问题
户籍制度是我国一项特有的制度安排,在易于管理的同时也限制的了人口的有效任意流动。尽管近些年来已经出台了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措施,但是农民到中小城市落户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障碍重重。当然,我们也有必要承认在我国人口众多的情况下,有关户籍制度的改革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只能是逐步的淡化户籍制度的不良影响。中小城市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要理顺机制,放松户口迁入的限制,降低门槛,允许达到条件的农民进人中小城市生活和就业,并为开拓就业市场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步伐的加快
为了应付当前我国出现的结构性失业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中小城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逐步加快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失业保险制度等。同时,在建立制度的同时要逐步扩大各种保障的覆盖面并将外来务工人员也纳入到所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并通过多渠道的资金来源的支持和广泛的宣传来获得城市居民的理解和认同,强制实行规划化和法制化的管理。此外,中小城市的财政部门要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现有的支出结构,尽量增加在社会保障方面上的资金投入。在企业方面,要通过建立社会化的、科学的管理体制来减轻企业的负担,从而更好的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
3、城市就业改革的积极推进
中小城市的就业改革就是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该地区转移和流动。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首先要做好服务,通过提供各种及时的市场职位供求信息来吸引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有序流动。另外,要结合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目前城乡就业分割的就业局面,通过在部分城市推进统筹就业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劳动力市场体系。要以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为方向,引导劳动者逐步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多种就业方式的发展和各种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的来扩大中小城市人群的就业。
4、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以及投融资体制的完善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的建设规模则相对要小,但是建设的效益却比大城市要更加的明显。所以,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小城市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融资,这其中包括国外资本、财政性资金、企业和私人资本以及银行的信贷资金等。另外,在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吸引民间资本来进行控股,利用不同资本的不同运作特点是他们充分发挥出在中小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此外,由于投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政府也有必要发挥其在标准制定、检查监督以及项目的法制化管理方面的责任,并通过采取招标拍卖、BOT、TOT等方式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益和效率。
三、结语
整个城市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小城市的发展,同时中小城市的发展也是我国由传统经济向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可以说,中小城市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现存问题,适应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形成先进的生产力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怀帅.中国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路径探析[D].上海大学,2014.
篇9
关键词: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江苏经济
一、引言
随着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省的13个城市之间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差别,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外向型程度、消费与贸易等都有所不同。各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文化差异、行政区划的差别,相互之间会产生各种差别与联系。
罗代尔曾说过,城市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又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但长期以来经济学者在对城市经济的理论分析却进展甚微,部分原因是由于现有的模型技术难以处理城市的规模递增效应和空间的经济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兴盛,像克鲁格曼、亨德森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用新方法分析城市经济,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本文应用聚类分析,对江苏13个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分析,并相应给出将原经济变量降维的因子分析,进而又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各因子进行新的聚类分析,并将之与原始变量聚类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出其中的异同。
二、江苏各城市经济发展比较研究的背景
第一,江苏依江傍海,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11%的土地上,全省常住人口7600.1万人。近1000公里的海岸线拥抱着约980万亩的黄金滩涂。江苏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江河湖泊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在此横卧,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第二,江苏是中国的经济大省。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2008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全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700美元,GDP增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到2010年左右,江苏经济总量将超过台湾。
第三,江苏对外开放日益扩大。2007年进出口总额3182.3亿美元,增长24.1%。这其中出口1849.5亿美元,增长28%。外商直接投资158亿美元,增长52.4%。全年新批境外企业33家,投资额5404.7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合同额20.9亿美元,营业额19.8亿美元。各具特色的开发区遍布全省,其整体规模和发展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对外友好关系不断发展。江苏经济发展非常迅速,2007年中国城市GDP排名苏州、无锡、南京分别位居全国第5位、第9位、第15位,苏州经济仅次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然而,在江苏省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江苏省的各城市之间是否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同的区域间的经济结构是否存在地域趋同性与地域差别性,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加以分析。
三、江苏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选取
本文将根据数据的适当性和可得性选出了如下主要指标:地区生产总值(GDP)、第一产业总值、第二产业总值、第三产业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GDPindex,以2006年值为1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地方财政收。所得结论如表1、表2所示。
四、江苏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一)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
本文采用最基本最常用的系统聚类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将一定数量的样品或指标各自看成一类,然后根据样品(或指标)的亲疏程度,将亲疏程度最高的两类进行合并。然后考虑合并后的类与其他类之间的亲疏程度,再进行合作。重复这一过程,直到将所有的样品(或指标)合并为一类。
系统聚类步骤是:一是将各样品各自形成最相似的一类;二是规定样品之间的聚类统计量,称之为距离,选定类间距离;三是计算并比较各类间距离,将距离最小都者合并为新的一类;四是反复重复步骤三,每次减少一个类,直到最后N个样品都归一个总类为止。
本文采用的距离的测量为欧氏平方距离。聚类的结果如表3所示。
分析第一类城市,除徐州外,都是长江三角洲城市,但它们接受上海的经济辐射程度并不强,其中扬州、镇江应属南京都市圈范畴,受南京的辐射影响更强一些。五个城市的第一产业比重都为2%,第二产业除南京外,占GDP比重都接近或高于60%,其中泰州高达68%,第三产业中,南京占GDP比重最高,达到50%,这也是江苏省13个城市中比例最高的。反映了南京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及省会城市在经济中所起的服务性作用。这五个城市的人均GDP相当接近,最低的徐州为49247,南京最高为56953,与其他四类的区分度很明显。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徐州较低,其余城市都处于13个城市的中游位置,与无锡、苏州等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差距较大。
第二类城市为无锡、苏州为典型的苏南城市,它们与上海的距离很近,接受上海的辐射比南京的辐射要大的多,它们的第一产业比重皆为1%,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比为6∶4,进出口的比重及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比重都比较高,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它们的GDP总量和人均GDP都非常接近,财政收入比重也较接近,经济结构的相似度很高。
第三类城市为常州、南通,它们受上海的辐射也较大,但比不上无锡、苏州,也都属重加工业主导的城市,第二产业的比重也都很高,进出口总额与实际外商投资所占比重也都处于中上水平,人均GDP都处于6万这个区间,从图1中可以看到,常州与南通的相似度也很高,仅次于镇江与扬州。
第五类城市为淮安、盐城、宿迁,都处于苏中地区,它们的第一产业比重都较高,都在10%以上,第三产业的比重都不高,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外商投资比重都很低,经济结构相对落后,这反映在三城市的GDP总量和人均GDP总量都处于落后的位置,与长江角地区城市差距较大。
连云港为单独一类,各项指标较为独特,第一产业的比重既不是很高,也不是很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仅次于南京,进出口总额与实际外商直接投资GDP比重也较高,这反映其作为沿海港口城市有一定的外向型经济。其人均GDP处在较低水平,仅高于第五类城市的淮安、盐城、宿迁,但随着国家的发展江苏沿海城市的计划的实行,相信其会有较大发展潜力。
(二)用因子分析法处理后再用聚类
因子分析的的原理:在各种研究活动中,事物的有些潜在属性是无法直接测量的。比如学生的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为了研究这些潜在属性,往往采取尽可能多设计变量进行测量的办法,例如用各个学科各个方面有关知识的测量题目进行直接测量,测量出来的观测值将可以反映上述能力。但由于观测变量直接测量的不是能力本身,所以对能力的描述只能是间接的。利用较多的变量充分获取事物的信息,是现实研究过程必须遵循的。但这就产生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对潜在属性的描述并不明确和清晰,也算不上量化描述,有可能原本设计用来描述事物的一种性质的某变量,事实上它描述的却是另外一种性质;另一方面用大量的变量描述少数的属性,信息冗余严重,其解释程度也很低,即可能描述某种性质的一个变量对该性质贡献并不大,该变量的变化也不能充分反映事物相应的性质。
因子分析的研究方法就是将变量与其所描述的潜在属性用线方程组来表达。由方程组的系数来解释变量与其所描述的潜在属性关系。因子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这种统计分析方法是将描述某一事物的多个变量缩减成描述该事物的少数几个潜在变量的统计方法。
因子分析的模型:假定某研究过程中有观变量X1、X2、……、Xm等,公共因子F1、F2、……Fn等。其关系可以用下述线性方程组来表示:
X1=P11F1+P12F2……P1nFn+E1
X2=P21F1+P22F2……P2nFn+E2
……
X2=P21F1+P22F2……P2nFn+E3
方程组中的系数Pij(i=1,……m,j=1,……,n)称为公共因子的系数,表示公共因子对某个变量的贡献,即“因子载荷”。Fi之间彼此是正交的,即彼此是不相关的。常数Ei称为残差。
按照各个变量对因子的方差分析情况将可以产生主成分析的结果。由各个变量描述的因子将通过变量贡献的大小依次排列,其中前几个因子就集中了对大部分变量的载荷。
本文中用的因子分析方法用的是主成分析法,旋转方法用的是Varimax(方差最大分析法)。从表5可看出前三个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了94.613%,故选择前三个因子进行分析。
如表6所示,前三个因子对原各变量的因子载荷图。可以看出因子1主由地区GDP、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等八个变量指标构成,因子2主要由第一产业产值指标构成,因子3主要由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所构成。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表7给出了各城市因子得分。再根据因子得分表对江苏省13个城市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仍设定分成5类,得出的结果如表8所示。此分类与前面用原始变量进行分类时的结果差异较大。其中原先与南京归为一类的徐州、扬州、镇江、泰州和原先与淮安、盐城归为一类的宿迁现在与常州、南通合并成新的一类,而原先与淮安、宿迁归为一类的盐城现在与连云港并为一类。
产生这个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因子分析中各因子所含有的方差与原变量所含有的方差不一样,实际只有原方差的94.613%,说明因子分析后是损失掉一部分变量信息的。另外在因子分析过程中,坐标轴是旋转的,这样各变量所产生的影响是有变化的。
而具体分析下,南京市由于地区生产总值的一支独秀,导致因子分析中因子3相应的变化,并且其因子1与因子2都居于13省市前列,使其成为独立的一类而原先与南京归为一类的徐州、扬州、镇江、泰州由于在因子1上与常州、南通的接近,被归为同一类,而宿迁则是因子2上与常州、南通的相似而被并入。无锡与苏州在三个因子上有着比较大的相似性,故无论是直接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还是先用因子分析再对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的方法其分析结果都是将它们并为一类。连云港与盐城在因子1和因子2上较为接近,故因此仍然归为同一类。
参考文献:
1、贺昌政.基于数据分组处理方法的聚类分析模型[J].系统工程学报,2008(4).
2、王庆丰,党耀国,王丽敏.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河南省18个县(市)为例[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3).
3、苏静.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4、廖志芳,,刘克准,樊晓平,瞿志华.数据聚类分析新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10).
5、赵丽君.江苏省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7).
6、陶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因子分析及评价[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篇10
关键词:商业地产;城市经济发展;协调评价研究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根据一个城市在商业地产以及城市经济互动的关系基础之上,来对其两者自身找到相互影响的因素,最后根据问题对其进行有效的辨识。其中主要需要采取的方式是定性与定量进行相互结合,并且更好的参照协调评价的原则,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影响因素的提取,然后通过对于整个指标体系的建立,来对这两者之间进行协调评价,并且对其模型的奠定,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一个城市的商业地产的发展,同时也能够让这个城市的商业地产更配得上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需要,维持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1城市经济对商业地产的影响
商业地产作为目前我国在发展城市经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经历必然会受到整个城市自身经济状况的影响。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其自身的城市经济对于整个商业地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一个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个城市的总体经济、这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以及这个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的动态变化等等不同的因素,进而影响着整个商业地产的总量、需求、业态、规模、结构等各个要素的变化,进而对一个城市的商业地产的总量、规模、结构和布局产生影响。
1.1城市总体经济变化对商业地产总量的影响
城市的经济在不断的进行增长,在一个城市中,其所进行的投资以及信贷都会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增长,城市的人口数逐渐的增多、城市的家庭收入以及城市中的家庭数量增加,直接引发了人们对于消费品需求的增高,而商业地产自身作为消费品能够流通的空间载体,其需求也会在这一环境下不停的增长;然而城市的经济越来越不景气,信贷开始不断的缩紧,人均可以支配的收入逐渐下降,人口聚集效应减弱,则商业地产需求减少,商业市场萎缩,商铺招租困难,市场转租转售现象严重,商业建筑空置,商业用地流拍等。而在城市经济复苏期时期,商铺租金开始上升、商业地产新开发建设量增加,空置率下降。从利率变化的情况看,对投资者来说,短期内投资者的资金是固定的,当其他部门的利率上升,那么,意味着商业地产投资的收益就会降低,投资者就会视利率的变化情况,从而调节资金在商业地产的投资比重。利率下调,导致资产价格上升,进而诱发新建设开发量的增加。最终,这种情况会导致商业地产总量的增加。
1.2经济结构的转变对于商业地产的需求的影响
经济结构的转型对内需具有强化、支持和拉动作用,与此同时产业转移趋势有利于城市服务业发展。随着内需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正逐年加大,服务型经济必将成为未来主流。从1994年开始,第三产业就业比率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最重要产业。由于在城镇化建设中第三产业更有利于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第三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更具战略意义。作为第三产业的主体服务业,其提供大众消费需求的零售、餐饮、休闲娱乐以及生活配套服务,它在解决地方经济、解决就业以及长期税收方面有独具优势。作为服务业的发展平台和空间载体,商业地产在促进城市可持续经济方面有明显优势,因而商业地产发展更容易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因此经济结构的转变,将大大促进服务业发展,也将极大促进商业地产的繁荣发展。
2商业地产对城市经济的作用
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良好发展态势的商业地产能促进城市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增长,滞后、过剩的商业地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阻碍城市经济的稳步发展,可见商业地产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正强化也有负强化。
2.1商业地产对城市经济的正强化
商业地产对城市经济的正强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商业地产自身对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即直接贡献;第二是通过商业地产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即间接贡献。(1)商业地产自身对于我国的城市经济所作出的贡献。在中国,拉动经济增长需要“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与出口,而商业地产作为消费品流通的载体,其发展与其中的两个因素,即投资与消费密切相关。首先,商业地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商业地产是房地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率做出重要贡献。近几年虽然房价过快上扬势头被抑制,但国家的整体经济没有因为对房地产市场的打压而出现衰退,相反,加息预期仍在。随着住宅限购政策的不断“严峻”,开发商大多都开始转向商业地产的开发,投资者对于商业地产的投资热情也是与日俱增。其次,商品消费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只是带动经济增长的先导力量,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于消费需求的稳定。商业地产投资必然导致商品交易平台增多,从而带动商品流通性增强,商品消费扩大。商品消费的增加还可以带相关税费的增加,从而对城市经济有重大的拉动作用。(2)商业地产对城市经济的间接贡献。商业地产是商品批发零售、娱乐、餐饮、休闲服务等经营活动的空间载体,其涉及面之广决定了其对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效应,而这种带动效应正是通过以商业地产投资及消费来达到的。
3新经济常态下城市商业地产发展方向
随着商业地产不断的扩大与发展,学术界有必要对其发展规模以及效益等方面进行科学、准确的衡量。在此情况下,商业地产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政府层面以及开发商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来提高商业地产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这既有利于城市经济的提高,也有利于商业地产处于良吐发展态势之中。
4总结
随着我国商业地产不断的扩大与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这也让我国在商业地产上发展的更加顺利更加好,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这两者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好,以上就是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的全部研究。
作者:苏国兴 单位:福建联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