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发展水平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石油化工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篇1

围绕完成全年工作目标,**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以重点景区为突破口,深层次开发旅游产品。按照“激活存量,扩大增量”的总体要求,切实抓好重点景区、重点旅游项目的规划、策划和建设,形成新的亮点和卖点。一是大力推进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以编制“十一五”旅游发展计划为契机,邀请国内知名旅游规划单位及专家高起点规划全市旅游产业,指导全市2A以上景区启动景区详规的编制工作,使全市旅游发展逐步建立起既有总规指导,又有详规控制的科学规划体系。二是重点开发建设“**”文化和“**生态”两大旅游区。坚持以**、**、**等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为依托,指导、支持这些景区主管部门和相关县市邀请国内外名家高手对景区开发项目进行策划设计。重点支持**县**景区、YY市**景区等景区项目的招商引资,全力支持**县新开发**旅游景区,集中力量抓好全市新老景区旅游大项目建设工作,力争把**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品牌做好做大,构筑把我市建成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的支撑体系。三是大力整合旅游资源。结合培育市区“一日游”和市区水上旅游市场,水陆并重,科学设计、整合市区旅游精品线路。力争开发两条有较好效益的、连接市区内外、沟通所属县市的一日游产品,在市区内形成旅游环线。在此基础上,以**高速公路通车为契机,争取交通部门提升境内公路等级,以交通为纽带,实现与**、**内外知名景区的线路对接,打造优势旅游产品。四是大力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继续开展旅游商品征集、认证活动,不断丰富和完善三国系列的旅游商品,深度转化VV、VV等地的农副土特产品,逐步形成门类齐全、风格鲜明的旅游商品系列。

第二,以强化宣传促销为手段,全方位开拓客源市场。坚持市内市外与省内省外促销联动,市场开发与产品开发并重的工作思路,大力开拓客源市场。一是加强省内外基本客源市场的开发。利用我市作为鄂西北旅游的门户和入川进陕交通枢纽的特点,采取化大为小、分头并进的促销模式在武汉、十堰、宜昌、荆州、南阳、西安等城市重点开展促销活动。积极参加国家局和省局组织的各类旅游交易会、展示会,实现我市旅游与外界的全接触,逐步扩大基本客源市场。二是全力巩固省内核心客源市场。由旅游局牵头,组织旅行社、宾馆参加,尝试在十堰、武汉、荆州等地开展“走近中国魅力城市——**”促销活动,稳定省内客源市场。大胆探索实行旅游制,在武汉、十堰等地委托一批实力强、信誉度高的旅行社销售襄樊旅游,出台配套奖励办法,强化旅游招徕,激活外埠游客入樊旅游市场,积极培育地接市场。三是加强旅游宣传基础性工作。充分发挥**旅游网站的作用,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发挥旅游网站宣传阵地作用;拍摄制作**旅游专题促销片和旅游形象宣传光碟;编辑出版《**旅游》画册、旅游指南等宣传品;在市内主要进出口设立旅游宣传指示牌,增加旅游氛围,进一步激活市内客源市场。

篇2

关键词:新时期;石油化工;设备管理;浅析

石油化工行业主要是对化工产品进行必要的生产与加工,因此,对相关的设备进行管理与维护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与质量,同时间接地推动了石油化工行业的工作效率。文章通过对石油化工相关设备管理问题的全面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一步完善石油化工设备的管理工作。

1 新时期石油化工设备的管理现状

1.1 设备管理工作不专业

石油化工设备的管理工作不专业使相关企业的设备管理体制无法适应化工设备的发展速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石油化工设备管理机制的有效完善与发展。在实际的设备管理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并且对于实际的操作没有经验,因此不能满足设备正常更新与完善的需求[1]。

1.2 设备管理工作安全问题

由于在石油化工设备的管理工作中管理方法不合理,导致化工企业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时常出现安全事故。伴随化工设备的种类与型号不断更新与升级,使部分设备产生过量的运行状况,一定程度上给化工设备的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安全隐患不断增加,并且传统的化工设备管理体制也无法满足对新型化工设备安全管理的需求[2]。

1.3 化工设备技术管理落后

在对化工设备的维修费用预算过程中未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化工设备的折旧方式主要采用传统的计算方法,导致出现折旧已满但设备仍可使用的情况,还容易出现设备易老化但折旧未满的情况[3]。

2 石油化工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2.1 有效保障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

石油化工企业运营过程中,安全问题是其主要的经营因素。因此,在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注重安全工作,有效的保证设备生产的安全性与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进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化工设备的科学系统化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设备的生产与运行。在化工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制定合理的方案与规划保障化工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2 有效提高化工企业的生产效率

化工企业的科学管理体制能够保证化工生产的正常运行,保障了设备的生产效率,避免了设备故障产生的机率。化工设备生产效率的提高,一定长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化工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3 完善石油化工设备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青化砭采油厂隶属于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具有综合配套型的原油生产企业。针对该采油厂的化工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完善措施,有效的提高了其化工设备的管理工作。

3.1 贯彻落实化工设备的管理主体责任

对化工设备进行专业的管理,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修与养护规划,并进行严格的质量验收[4]。除此之外,应对相关的设备管理领导进行责任的落实,明确自身的设备管理责任。同时根据实际的生产需要,聘请相关的工程师辅助领导的管理工作。

3.2 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

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应了解其化工设备管理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此外,还应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并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协同工作。对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并有效的提高管理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也应考虑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效果,定期进行严格的检查,并将检查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对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意义的讲解。除此之外,应注重企业评估体制的建设,能够积极的提高化工设备的运转效率,进一步加强对石油化工设备的管理。

3.3 对石油化工设备管理制度的改革

新时期的石油化工企业属于高危的行业,所以,应对石油化工设备的管理制度进行严格周密的制定,不应实行形式主义,要注重其实际的运行效果。化工设备的管理制度是根据不断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因此,设备管理制度的制定应根据实际的生产条件与相应的技术改进进行改革与创新。与此同时,相关的设备管理制度的工作人员应根据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适当的制度变动,有效的提高设备管理的高效运行。除此之外,相关的设备操作人员在进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严格的遵守制度进行使用。同时,化工设备的管理人员在进行化工设备的管理工作时也应遵守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而有效的促进新时期石油化工设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4 普及安全生产的管理意识

在石油化工设备的生产运行过程中应严格注重安全问题,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意识,不仅要依靠设备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与维护,应保证全体生产工作人员具有安全生产的意识。针对化工设备出现故障的现象应及时对相关的管理人员汇报,以防故障的恶化程度。化工设备的操作人员如果存在安全意识薄弱的现象就会提高设备运行故障出现的机率[5]。因此,应积极强化安全生产的管理意识,并进行有效的落实,保证化工设备的安全生产。

3.5 积极引进化工设备的先进维护技术

石油化工企业应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维护技术,一定程度上改善化工设备的使用效率与质量,同时降低设备自身的劳动强度,有效的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对于出现故障的化工设备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生产。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化工企业也应引进先进的检测方法,对现场的生产进行快速的判断,有效提高设备的维修速度,保证化工设备的正常运行。

4 结束语

石油化工设备的管理问题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应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的促进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并且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罗世龙.石油化工设备管理浅析[J].化工管理,2013(18):151,153.

[2]王安东,李永正.石油化工设备管理之我见[J].科技风,2013(20):253-253.

[3]王晓丽.强化石油化工设备管理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4(02):82-82.

篇3

1.1设备管理工作不专业

石油化工设备管理工作不专业使相关企业的设备管理体制无法适应化工设备的发展速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石油化工设备管理机制的有效完善与发展。在实际的设备管理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并且对于实际的操作没有经验,因此不能满足设备正常更新与完善的需求。

1.2设备管理工作安全问题

由于在石油化工设备的管理工作中管理方法不合理,导致化工企业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时常出现安全事故。伴随化工设备的种类与型号不断更新与升级,使部分设备产生过量的运行状况,一定程度上给化工设备的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安全隐患不断增加,并且传统的化工设备管理体制也无法满足对新型化工设备安全管理的需求。

1.3化工设备技术管理落后

在对化工设备的维修费用预算过程中未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化工设备的折旧方式主要采用传统的计算方法,导致出现折旧已满但设备仍可使用的情况,还容易出现设备易老化但折旧未满的情况。

2石油化工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2.1有效保障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

石油化工企业运营过程中,安全问题是其主要的经营因素。因此,在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注重安全工作,有效的保证设备生产的安全性与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进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化工设备的科学系统化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设备的生产与运行。在化工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制定合理的方案与规划保障化工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2有效提高化工企业的生产效率

化工企业的科学管理体制能够保证化工生产的正常运行,保障了设备的生产效率,避免了设备故障产生的机率。化工设备生产效率的提高,一定长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化工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3完善石油化工设备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青化砭采油厂隶属于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具有综合配套型的原油生产企业。针对该采油厂的化工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完善措施,有效的提高了其化工设备的管理工作。

3.1贯彻落实化工设备的管理主体责任

对化工设备进行专业的管理,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修与养护规划,并进行严格的质量验收。除此之外,应对相关的设备管理领导进行责任的落实,明确自身的设备管理责任。同时根据实际的生产需要,聘请相关的工程师辅助领导的管理工作。

3.2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

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应了解其化工设备管理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此外,还应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并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协同工作。对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并有效的提高管理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也应考虑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效果,定期进行严格的检查,并将检查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对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意义的讲解。除此之外,应注重企业评估体制的建设,能够积极的提高化工设备的运转效率,进一步加强对石油化工设备的管理。

3.3对石油化工设备管理制度的改革

新时期的石油化工企业属于高危的行业,所以,应对石油化工设备的管理制度进行严格周密的制定,不应实行形式主义,要注重其实际的运行效果。化工设备的管理制度是根据不断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因此,设备管理制度的制定应根据实际的生产条件与相应的技术改进进行改革与创新。与此同时,相关的设备管理制度的工作人员应根据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适当的制度变动,有效的提高设备管理的高效运行。除此之外,相关的设备操作人员在进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严格的遵守制度进行使用。同时,化工设备的管理人员在进行化工设备的管理工作时也应遵守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而有效的促进新时期石油化工设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4普及安全生产的管理意识

在石油化工设备的生产运行过程中应严格注重安全问题,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意识,不仅要依靠设备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与维护,应保证全体生产工作人员具有安全生产的意识。针对化工设备出现故障的现象应及时对相关的管理人员汇报,以防故障的恶化程度。化工设备的操作人员如果存在安全意识薄弱的现象就会提高设备运行故障出现的机率。因此,应积极强化安全生产的管理意识,并进行有效的落实,保证化工设备的安全生产。

3.5积极引进化工设备的先进维护技术

石油化工企业应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维护技术,一定程度上改善化工设备的使用效率与质量,同时降低设备自身的劳动强度,有效的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对于出现故障的化工设备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生产。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化工企业也应引进先进的检测方法,对现场的生产进行快速的判断,有效提高设备的维修速度,保证化工设备的正常运行。

4结束语

篇4

关键词:石油化工;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

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对国家的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石油化化工的要求在逐渐的增加,在整个石油化工的生产中,需要使用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这一系统随着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要求在逐渐的增加,在这样的发展状态下,就需要进行改进,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的是智能化的仪表,也就是仪表自动化系统,这样的系统在整个功能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还在效率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样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是十分重要的,使用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为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 石油化工企业仪表的重要性

石油化工企业要想发展就离不开仪表,仪表系统在整个化工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在的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已经逐渐的走向了现代化和数字化,数字化的应用提高了使用的效率,在仪表中除了使用数字化,还使用了智能化、网络化等手段,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的促进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石油化工仪表的要求在逐渐的增加,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对仪表进行了改进,尤其是自动检测仪,自动监测仪在性能上的改进是十分大的。

从现场的总线上来说,可以更好的适应了工业的生产,在性能上的提高使变送器也在不断的发展,这样对整个变送器来说也是十分有利的。现代化的自动化仪表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在安全性和稳定性上得到提升,这样就可以将整个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水平体现在仪表系统的使用上,因为自动化仪表的改进可以提升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侠效率,对整个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需要得到我们的重视。

数字化仪表的出现不仅仅在性能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结构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数字化仪表在操作的时候变得更加便捷,因为现在的很多货物都是进出口贸易,这样对整个生产的要求就在逐渐的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在产品的质量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在整体性上,需要将整体性总合的运用到仪表控制系统中,还要将在仪表的管理上加强,使用性能和结构较好的仪表,对生产的产品也是非常有利的,在质量上可以得到保证,这样出口到过国外的产品就会更加的受欢迎,对整个企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此要使用较为先进的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这样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是非常重要的。

2 石油化工企业仪表自动化系统的介绍

2.1 DCS(分布式控制系统)

在石油化工的生产中,使用的较为频繁的系统就是分布式控制系统和集中式控制系统,这两大系统在石油化工产业中是十分关键的。但是在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中使用的都是DCS系统,DCS系统在性能和结构上都有着一定听的优越性,相对于传统的仪表自动化系统来说,DCS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使用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在兼容性上是非常好的,这样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就有了要求,在整个企业的发展中,一定要有着足够的重视,兼容性的体现是DCS系统在功能上有着优越性的体现,在整个企业的生产中,需要将整个企业的发展作为重点,因此兼容性就变得十分重要,在企业的发展中,可以将本企业不同的型号的系统与厂商的DCS系统连接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控制体系,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在控制的时候也是非常便利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及时的沟通,这样对整个企业的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2 新型DCS系统

DCS系统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炼油的时候,炼油是不能够离开DCS系统的,在生产的过程中,会生产出半成品和成品,在石油化工企业中使用DCS系统可以增加其控制能力,提高自动化的性能,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可以利用DCS系统进行石油化工的生产,应用DCS系统进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的利用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企业在进行生产的时候无法更好的利用DCS系统的所有功能,导致自动化系统在使用的时候出现情况复杂的问题。我国在DCS系统生产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软件开发更加适合于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这样在功能方面也出现了更好的情况,同时在使用的时候可靠性也是非常高的。

3 具体分析

3.1 检测执行仪表方面

石化现场设备或者管道内界质温度一般都在-200~1800℃之间。现场的水银玻璃温度计都会被双金属温度计取代。热电阻和热电偶信号都会直接进入DCS中。在所有仪表中压力仪表是最受重视的,因为它是与人们的安全联系最紧密的仪表。压力传感器和特殊压力仪表都是采用很多原理生产的,能抵御住高温,能在脉动介质、粉状和易结晶介质中测量压力等。再从物位仪表来讲,石化行业都以液位测量为主,并且除了浮力式仪表外,物料仪表都没有通用的产品。但从测量方式可分为浮力式、静电式、超声波式、电容式、磁致伸缩式和雷达式等等。仪表中还有流量仪表、分析仪器、在线过程分析仪和执行器等仪表。温度、压力、流量和液位都是工艺参数的保证,对生产过程中物料成分的分析和对最终产品的分析都是非常必要的。要对排放的物质进行详细的分析,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3.2 控制策略

从如今的新一代DCS系统的变化可以看出,石化工业在自动化连接控制、批量控制和顺序控制等基本控制策略还是没有改变。智能化算法如智能PID控制器和多变量控制等都已经开始普遍采用,其都是以DCS为基础的控制,但也都可以独立控制。传统的生产过程都是一个装置一个控制室,但现在几乎都是多个装置一个控制室或全厂都由一个控制中心进行控制,并且都是以LCD屏幕或CRT显示为主。现在人机界面方面都在以DCS操作站屏幕为主,这样能让公益操作人员轻松地进行操作。

石化装置的工艺过程复杂,很容易发生火灾或爆炸等。因此对安全性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若仅由DCS设备完成,则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了,如ESD系统就会在DCS之外单独运行。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仪表不仅使得安全生产成为现实,而且现在应用的SIS系统都是以人性化和安全性为主的生产系统。不仅要紧抓安全生产,还要在生产线的危险场所设置警报系统,一旦有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泄漏后能及时得到提醒。全厂的每个角落都要在火灾报警控制系统的监控下,对重要的工艺装置进行控制和检测。

4 结论

石油化工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安全生产,同时在控制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这样能够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控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5

《指南》得到众多企业肯定

2009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这是中国第一本自主研发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工具手册,对于我国在国际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取得话语权有重大意义。截至2010年3月底,已有数十家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编制过程中参考了《指南》。

会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民生银行等大型企业介绍了应用《指南》的经验和感受。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办公厅主任黄文生认为,《指南》更符合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中国石化参照《指南》起草了2009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框架,在报告初稿完成后,对照《指南》对报告进行了完善。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战略部主任甘霖说,《指南》的对推动中国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扩大中国社会责任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有着重要的意义。就南方电网而言,公司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报告体系。“指南更像是一面镜子,指导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据甘霖介绍,在最新一版的南方电网社会责任报告中,根据《指南》中所指“责任管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原点”,特别增加了“责任管理”内容。

中国民生银行品牌管理部杨勇说,根据《指南》,民生银行在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中进一步优化了责任管理内容,按照责任治理、责任推进、责任沟通和守法合规四个部分展开,增加了社会责任工作对比表、关键绩效数据表和公司荣誉表三个关键绩效表。报告还首次应用并建立了社会责任报告资料收集制度,即资料清单制度,并且建立了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联络人。

在分享了《指南》的应用经验后,企业代表还对即将启动修订的新版《指南》提出建议。甘霖认为,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指南》中的各行业指标有待进一步细化。

中远集团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欣迎表示,希望《指南》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增强与国际有关标准的兼容性。

中国华能集团社会责任办公室主任张克宗表示,希望《指南》能提供更多有关报告创新形式的建议和指导。杨勇则希望《指南》能对创新报告编写模式,简化报告编写流程和工作量有所帮助。

报告评级是中国CSR的重大创新

研讨会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专家委员会向中国石化集团、中国石化股份、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民生银行等企业颁发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证书”。

目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标准》已经成功应用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国华电集团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以及中国华能集团2009年可持续发展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的评级专家委员会对报告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级。

“报告评级为我们指明了以后努力的方向,对我们日后的社会责任工作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办公厅主任黄文生说。

据介绍,报告评级从六大指标对报告进行打分,包括:完整性、实质性、平衡性、可比性、可读性、创新性。根据各项指标的关键性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六大指标被赋予了不同的权重:完整性―25%,实质性―30%,平衡性―10%,可读性―20%,创新性―5%。

篇6

2010年,其与中石化股份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石科院)合作完成的项目―“催化氧化新材料―空心钛硅分子筛”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此前的2009年,“石脑油催化重整成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空心钛硅分子筛的第一发明人石科院教授级高工林民博士提起自己与湖南建长的合作,语带恳切:“湖南建长是中国新型催化材料和催化剂生产的技术脊梁,没有他们在中试和工业生产中的良好合作,就不会有催化氧化新材料空心钛硅分子筛产品的成功开发。”作为高科技产品新催化材料的开发和生产的重要企业,湖南建长不仅代表了企业,也代表了国家的催化技术发展水平。

催化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炼油、化工、制药、环保等行业。催化剂的技术进展是推动这些行业发展最有效的动力之一。

林民博士说:“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做应用的人,而应该把他们(做催化剂的人)推向前台。他们是默默做事的人,正是他们使技术得以完成,使工业化得以实现。”“别看这个企业规模不是很大,但他们挺起了技术的脊梁!”

林民博士口中的“技术脊梁”并不是那么好当的,除上述两个奖项外,湖南建长还曾获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其他奖励和荣誉更是不胜枚举。

李国繁,湖南建长总经理,总结自己这个团队成功的经验,认为这些归功于科学的企业理念,归功于良好的创新合作模式。

谋略篇―眼界决定方向

“上兵伐谋”,做企业亦是如此。

我们日常生活中要用到大量的化学品。在化工领域,催化剂是核心,反应工程是基础。开发利用适宜的催化剂可以通过提高反应速度和目标产品的收率,提升生产企业经济效益。此外,催化剂的发展对促进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关统计显示,全世界石油加工的产值为940多亿美元,基本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分别为520亿和480亿美元左右,虽然在产量上,后二者之和低于前者,但是其产值已超过石油加工,而且呈上升趋势。新型催化剂、高效催化反应技术和催化新材料及催化反应制备技术的创新是推动这些产业发展的核心。其中,环保用催化工艺及相应的新型催化材料及催化剂制备精细化的发展是关键,也是今后催化剂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一点显然已成为业界共识。

湖南建长近年来此类产品销售量、销售额和利润等指标逐年增长,对公司经营活动的贡献比重逐渐增加,也有力地印证了这一推断。预计到“十二五”末期,公司超过90%以上的营业收入将来源于此。

在催化剂市场竞争领域,目前,国际上的大催化剂公司已经没有地域的概念,他们采取兼并、合作或合资建厂的方式广泛拓展在世界各地的业务,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

世界主要催化剂公司大都集中在欧美地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下属公司,其中典型的是埃克森研究与工程公司、UOP公司、巴斯夫公司。它们的母公司是世界石油化工的巨头,母公司还开展炼油新工艺开发、工艺设计、成套设备提供等业务。近年来,国外催化剂依赖其优良的性能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相当部分催化剂是与炼油新工艺一起推出的。

基于对行业前景的判断和对市场竞争的预期,湖南建长决定利用现有的独特技术和生产体系,联合科研力量,角力催化剂市场。

攻伐篇―团结才是力量

研发与生产互为衔接,不可偏废。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技术与生产一旦结合,其效果往往是无往而不利的。

用李国繁的话说,湖南建长在工业应用和推广上、在工程技术经验上极具自身优势,整个团队又具有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责任心强,爱岗敬业。湖南建长剖析自身优势,联合技术力量,在催化剂产业化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他们与石科院、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李国繁将这种合作模式用四个字概括为“相辅相成”。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真正将科研出成果、产品出效益落到了实处,其中尤以湖南建长与林民博士的合作最为典型。

李国繁说:“林民博士等研究人员与我们既有合作又有分工,我们侧重于技术转化过程中的工程技术解决方案方面的研究开发。”首先,为如石科院等研究单位搭建技术转化的平台,提供良好的实验设施。在进行生产的同时,还为院所科研人员准备了从实验室小试、到中试放大和工业实验的设施,并不断完善,每年均投入相当规模的资金添置实验设备;其次,对技术成果的判断不以短期是否见效为目的,不追求“短平快”,不搞短期行为,而是注重前瞻性,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即开始关注,并开展各项合作工作。例如每年均与石科院一起开展大量的技术探索性实验等;再次,是对技术和科研人员高度尊重、高度负责,特别注重对技术的保密。在技术转化中发挥拥有设备、电器、仪表、工艺等专业人员比较齐全的优势,与研究单位一起配合技术成果转化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工作,加快了技术成果的转化进度。

在管理理念上,明确生产是完成“今天”效益、科研是实现“明天”发展;明确科研工作不仅仅是“花钱”的事,也是“创效益”的最佳方式,因此公司每年优先保障的是科研资金;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科技人员的激励,立足自身的资源有目的和针对性的培养人才,给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成长通道,使其安心科研技术工作。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十分低下,而湖南建长与石科院的合作,可以说是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的成功典范。

建长石化将这一合作模式的特点总结为:一是互相充分信任,企业相信研究院所技术实力能够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研究院所相信企业能够帮助其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在信任的前提下,双方有了坚定的信心,能够克服一切困难险阻;二是优势互补,企业的优势是成果转化中的工程技术能力强,工业生产经验多,研究院所研究工作扎实,两者结合加快了成果转化的速度,也使双方人员在不同领域都增长了知识,更加有利今后的工作;三是双方沟通密切,方式形式多样,使得互相了解对方的需要,有的放矢。

收获篇―合作带来共赢

湖南建长是中石化股份公司催化剂分公司下属的控股子公司,1992年为实现国产新一代连续重整催化剂工业化生产,由石科院和中石化长岭炼化等几家单位出资成立。之后在不断的创新和技术进步中,将钛硅分子筛、择形分子筛、烷基化催化剂、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异构化催化剂、异构降凝催化剂等等新产品推向市场,企业规模不断地扩大。

经过近20年的发展,通过与石科院紧密合作,湖南建长已经形成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的催化剂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体系,拥有一批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其中:“PS系列连续重整催化剂(PS―IV、PS―V、PS―VI、PS―VII)和特种催化材料(RPSA分子筛、ZRP―5系列分子筛、ZHP系列分子筛、β分子筛、HTS分子筛)两个系列新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专家组评审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2002年公司开发的新产品PS―IV催化剂和HTS分子筛产品通过部委鉴定,分别认定为:“国际领先”和“国际首创”。2001年,SRNA非晶微晶合金加氢催化剂被科技部确定为“2001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非晶微晶合金加氢催化剂生产装置”分别被科技部和湖南省确定为“火炬计划项目”、“湖南省重点火炬计划项目”和“湖南省产业化开发项目”;同时“特种催化材料产业化”项目被湖南省确定为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引导资金资助项目。公司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过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以及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发明一等奖1项,拥有授权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以林民博士的HTS分子筛为例,随着市场对含氧有机化合物的需求日益增多,烃类选择氧化在石油化工中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传统的氧化体系和氧化工艺过程,存在工艺过程复杂,反应条件苛刻,对环境污染严重等缺陷,限制了含氧有机化合物的生产和应用,催化氧化催化剂的开发是氧化工艺开发的重要核心。

林民博士解决了HTS分子筛工业生产六大核心技术:设计建成了钛硅分子筛水解成胶设备,解决了水解速度匹配难度大和热效应大的问题;开发了低温成胶、高温晶化技术,解决了HTS合成重复性问题;在分子筛生产中首次提出膜分离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亚纳米超小颗粒分子筛材料的过滤问题;首次开发出分子筛微波干燥新技术,解决了亚纳米分子筛干燥问题,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研究并提出了HTS脱模板剂焙烧新概念,设计建成了相应装置,避免了HTS焙烧过程中的“飞温”问题;优化了二次改性技术,突破了现有钛硅分子筛合成Ti含量上限,保证了稳定性和选择性。

石科院利用独特的合成技术,创造性地开发了具有空心构型钛硅分子筛(HTS分子筛),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产品具有良好的催化氧化性能,同时兼具优异的稳定择形效果,解决了现有钛硅分子筛活性低和制备重复性差的问题。HTS分子筛具有催化氧化活性高、选择性好,性能稳定等特点。在开发这种新颖的空心结构钛硅分子筛过程中,获得了六个中国发明制备专利和一项中国发明产品专利,并获得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产品发明专利授权。

2001年中石化股份公司巴陵分公司建立了一套采用HTS分子筛的500t/a环己酮氨肟化中试装置,2003年建成了50000t/a环己酮氨肟化工业实验装置。2002年6月,“钛硅分子筛的研制与开发”通过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科学技术鉴定,鉴定意见为:“HTS分子筛可直接作为催化剂用于催化环己酮氨氧化、苯酚羟基化和丙烯环氧化等反应过程,目的产物收率高,选择性好,可使用低浓度双氧水作氧化剂,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催化氧化,简化了传统氧化工艺过程,可实现清洁生产。该空心结构钛硅分子筛催化剂属国际首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于2010年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

2003年1月25t/aHTS分子筛(试验)生产线建成投产,2007年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成50t/aHTS分子筛(工业)生产线。通过近9年的生产,形成了一套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在HTS分子筛的生产中,建长于2004年获得“梭式电加热焙烧炉”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0420113828.X),2007年获得“一种分子筛催化剂微波干燥处理的方法和装置”发明专利(专利号:2007102000082),2011年申请了“一种分子筛催化剂微波焙烧的方法和装置”发明专利。

HTS分子筛在工业生产中不仅仅要求计量准确、要防物料堵塞,而且要防污染,防止工序之间混杂。通过近6年的生产研究,这些难点都得到了解决,在生产的不同工序过程采用不同材质的工艺设备,确保HTS分子筛制备中不被污染;采用独特的硅、钛水解方法,合理控制水解的进程,实现硅羟基和钛羟基的有效结合,在组成中尽量增加钛的含量,提高分子筛的活性,在对分子筛进行两次改性处理,提高分子筛的活性中心利用率、调整结构、增强稳定性。

钛硅分子筛的发明是烃类选择氧化的重大突破,HTS分子筛的工业制备是钛硅分子筛制备技术的巨大进步。

石科院开发的HTS分子筛制备工艺具有重复性好、性能稳定、制造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与国外同类产品对比,转化率高10%,选择性高11%,寿命高49%,稳定处理量约是其1.7倍,售价只有其60%,综合指标远超过国外同类产品。

此外,新型连续重整催化剂开发与应用彻底解决了进口催化剂“水土不服”的问题,攻克了芳烃重整装置扩能后再生能力受限制的难题,仅从催化剂的芳烃产率、液体收率、氢气产率的增加值来计算,每年就可新增利润上千万元。用国产催化剂替代进口还能大大降低成本。真正将科研出成果,产品出效益落到了实处,成为湖南“十一五”期间依靠科技创新做大做强现代工业的一个缩影。

远望篇―催化技术脊梁

时下,新的催化工艺正在改变传统大规模化工的面貌。

李国繁说,“应该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的同时,在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方面下功夫。‘十二五’期间,我们规划做精做强催化材料产业,特别是实现催化氧化反应‘绿色化’的钛硅分子筛……”

“十一五”期间,建长石化已经建设投产“1000t/a连续重整催化剂生产装置”,项目建成后年产销连续重整催化剂有望达1000吨以上,将占领国内连续重整催化剂80%以上的市场,并扩大海外市场的份额;预计每年将新增产值1.54亿元,新增利润2309万元,新增税收762万元。

“十二五”期间建长公司还将建设“200t/a HTS分子筛生产装置”、“100 t/a RBS催化剂生产装置”、“1000t/a化工催化剂生产装置”、“2000t/a重整催化剂载体生产装置”、“500t/a固体超强酸烷基化催化剂装置”等。

“十二五”规划项目投产后,预计能满足相应石油化工领域发展对催化剂的需求,为相应的催化剂使用企业创造良好的效益。如仅中石化系统内的己内酰胺生产厂家改用环己酮肟贝克曼重排工艺后,每年均能节省生产成本上亿元;而苯乙烯生产装置和二甲苯异构化生产装置的投产,均能给生产企业带来可观利润,成为石油化工又好又快发展的“催化剂”。

2007年~2020年,建长公司发展的总体战略是:以稳固炼油化工催化剂为主,重点发展特种催化材料和重整催化剂;做精做强烷基化、异构化、催化氧化、非晶态合金加氢、贝克曼重排等特种催化剂;加速发展甲醇转化、天然气合成油及煤化工等替代石油生产催化剂。争取到2020年左右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特种催化材料和特种催化剂的制造商和供应商。实现年产值8亿元,利润约1亿元。

篇7

关键词:化学化工工艺;技术应用;技术改进

前言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化学化工工艺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化工业不断地将我国的工业生产带向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并且化学化工工艺自身的应用也不断地向更广泛的领域地区发展。比如建筑业,国防建设和生物化工方面,都有其深入性的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是需要化学化工工艺技术的不断革新,只有这样才能将整个化工相关产业带动起来,从而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化学化工工艺应用技术的概况与现状

化学化工工艺技术是在工业生产中最为常见的技术领域。其技术最为广泛的应用是在普通物质的原料上的提取与加工[1]。在这一过程中,其化学化工工艺就会影响到物质原料结构,通过化学的转化进行工业提取,例如工业中对氯乙烯的生产与提炼,工业酒精――甲醇的合成与生产流程,工业应用的硫酸等高腐蚀的原料生产分解与回收,能源中煤气化的生产与浓缩等技术,这些都需要化学工艺的技术的应用与支持。正是因为这一点的原因,化学工业具有其个别生产的特殊性。在我国现阶段的化学化工工艺技术的应用主要的内容涉及的是工业原材料的生产与提取的流程选择,生产中不同原料之间的合成与分解。其生产过程中所应用到的设备(反应器、分离器、热交换器等)之间的作用,生产与工业化提取的技术结构与操作性,生产过程中催化剂的使用以及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化工生产的操作性以及条件化的确定、生产控制、产品规格及副产品的分离和利用,以及安全技术和技术经济等问题。

对于我国化学化工工艺应用的现状而言,其主要的趋势在于基础化学工业的大型化与专业化,原料与相关的衍生物质的利用,新原料物质和新的催化剂的运用、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绿色化工业方式、生产技术的最优化。

2化学化工工艺应用技术在不同的领域中技术的改进

2.1工业产品的技术改进

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在相对的人均拥有量面前就显得缺乏,所以对工业原料的提取就要求充分的利用[2]。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石油化工,煤铁冶炼等工业化技术的应用与改进。这些工业部门是我国重工业的基础,所以在其技术的改进过程中将影响深远。其中对于石油化工而言,主要包括石油的开采与石油的提炼。在原油传统的开采中,重点的是以物理的方法将原油进行过滤,并且通过石油不同的沸点进行蒸馏提取,将原油提炼出汽油、柴油、及其他的工业用品。虽然长时间的工艺加工中逐步的完善了开采及提炼过程,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缺陷。例如,原油中的盐分杂质的去除。其传统的方式是将水份直接蒸发,但是这样依旧会将盐分残留在储存设备壁上,从而影响到设备的使用寿命。但是,经过化学化工工艺应用技术的改进,其做法是两级脱盐脱水,将淡水与破乳胶放入原油中在标准温度下,进行电脱盐,在此脱盐率是在90%以上,然后进行二次注入淡水溶解脱盐。所以在不断地实践中将化学化工工艺应用到石油化工中,使其不断地改进与发展。对于煤铁冶炼而言,着重表现在钢铁锻炼中其分子密度的加大和产品表面抗腐蚀与抗氧化的作用。在这一过程,需要化学化工工艺应用技术的改进,例如,在钢铁的锻炼中,增加氧化量的比重,使其钢铁的碳化的硬度达到一个适度的范围。对于化学化工工艺应用技术改进,在工业原料的提取中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这直接的影响其产品的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

2.2绿色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改进

化工产业对环境的影响直接的关系到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所以对化学化工技术的应用更多的要求是改进生产过程,努力的将化工产业发展为无害化的绿色工业。在这里突出的一点是,生产技术中催化剂制备的绿色化与新型催化技术的改进与使用。这是由于催化剂不仅可以改变化学变化中的热力变化,同时还会在催化的过程中产生一定范围内的物质变化。在当今的化工生产中,催化剂的应用又十分的普遍,所以绿色无公害的制剂就非常的重要。同时将催化剂回收或者充分的利用也是化学化工技术应用对环境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所以在现行的化学化工技术应用对环境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之中。

结语

对于我国而言,化学化工产业关系到我国重工业的生产与发展,同时在化学化工技术的应用方面依旧存在着漏洞。在其化工业,以及国防工业和钢铁制造业中都需要技术的革新,努力的将重工业产品的质量提升上去,从而更好的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处理好工业化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我国的化工产业打造成为绿色环保型产业。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化学化工技术还没有达到一个先进的水平,所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一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积极的引进国外先进的化学化工技术,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的化学化工技术的应用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林陵,李卫星,陈日志,范益群,刘晓勤.基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化工工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11(20):56-58.

[2]纪红兵,佘远斌.绿色化学化工基本问题的发展与研究[J].化工进展,2007,01(13):02-10.

[3]侯华梁.化学化工材料应用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9(23):25-29.

篇8

【关键词】汽油原料 催化裂化 柴油 技术应用

炼油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催化裂化工艺技术日渐成为石油行业深度加工的重要手段。催化裂化技术即FCC技术是炼油行业获得经济效益、改善瓦斯油和渣油、将重质油轻质化产生柴油、汽油和液化气的核心技术。高转化率和优质的产油技术使得催化裂化技术工艺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规模化发展和长足进步。目前环境保护和经济市场对丙烯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的石油资源中以原油为主,轻质油比重偏低,所以炼油工业必须走深度加工的路线。近年来催化裂化产油量不断上升并在世界处于优先地位,国产催化剂在减少焦炭、取出多余热量、渣油裂化能力和抗金属污染能力已超过国际水平并在催化剂再生和能量回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1 催化裂化(FCC)技术面临的难题

催化裂化是炼油厂的核心加工装置,在实际运用中面临着多种困境和挑战。愈来愈严峻的环境标准和日益升级的汽油规格对烯烃和硫含量、烟气排放量的控制标准也越来越严格。同时燃料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比例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柴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柴油化趋势日渐明显。催化裂化装置和催化裂化技术如何应对一系列挑战,既充分考虑费用问题又保证环境保护质量成为FCC技术工艺发展首先面临和亟待解决的关键。简而言之,FCC技术工艺面临以下四大难题。第一、催化裂化装置能源消耗高。第二、催化剂发展水平低下。第三、催化裂化单套平均能力低下、第四、催化裂化装置周期较短。作为炼油行业和石油化工业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尽管催化裂化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地成果,但仍然是改善重瓦斯油和渣油的核心关键技术,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和低迷不振的石油市场,要想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在国际市场中参与竞争和角逐,必须正视新的挑战,不断开发与催化裂化相配套的新兴技术。

2 催化裂化(FCC)技术的发展特点和技术应用

在日渐严厉的环保标准下,催化裂化技术已从简单的解决单一的汽油、柴油、液化气等问题向解决综合性问题过度。目前催化裂化技术已成功开发了掺炼渣油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即RFCC和包括多产低碳烯烃的DCC技术、多产异构烯烃的MD技术、大量生产汽油液化气的MGG技术在内的催化裂化家族技术。

2.1 渣油催化裂化技术

渣油催化裂化技术是一项加工大庆减压渣油的催化裂化新工艺,是由中国石化集团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和北京设计院以及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的。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包括以下五大技术成果。第一、高粘度原料减黏雾化技术。第二、短接触反应抑制过裂化和结焦技术。第三、渣油催化裂化专用催化剂技术。第四、无返混床剂油接触实现热击汽化及高重油转化技术。第五、反映再生温差和再生剂温度协调控制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尚无生产渣油催化裂化技术的能力,而到了90年代以后,生产渣油裂化催化技术的能力势头正上、有增无减,尤其以亚太地区为中心生产渣油催化裂化技术的能力非常火爆,除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NARCO炼油厂之外,其他的渣油裂化催化装置都设置在新加坡、中国、日本、韩国等亚太地区。据相关部门估计,未来时间内,催化裂化装置能力和渣油催化裂化的装置能力都将出现持续的增长。我国大庆石蜡基原油的特点是含碳量少、金属含量低。所以大庆减压渣油可以直接采取催化裂化技术。此外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渣油催化裂化的含碳量是6%,该数值低于世界水平的8%,因此说国内潜力巨大。

目前具有国外渣油催化裂化工艺的公司有UOP、SHELL以及TOTAL等。虽然各公司技术具有各自特点、但总体上大同小异,在解决渣油裂化催化技术上有共同之处。UOP公司的RFCC工艺特点是提升管弹射式快速分离、效率高达90%、二段再生、催化剂外冷却器。SHELL公司的RFCC工艺特点是原材料及催化剂高效混合系统、多段汽提、高温高效再生。TOTAL公司的RFCC工艺特点是两个再生器同轴安装、两段再生、新型高效雾化喷嘴、新型催化剂生焦量低等。目前催化裂化技术与加氢技术相结合也是一种发展方向。渣油两段改进技术主要用于生产汽油、燃油和喷气燃料,其优势在于焦炭含量少、液体产物多。第一段降低榨油的康氏残炭以及金属质含量,第二段是进行催化裂化反应。我国第一套渣油催化裂化技术装置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炼油厂的催化裂化装置改造加工研发成的。

2.2 催化裂化家族技术

2.2.1 DCC技术

多产烯烃和高辛烷值汽油的DCC技术以VGO、VGO产渣油、VGO掺脱沥青、VGO掺焦化蜡油等重质烃为原料,在硫化催化裂化的基础上进行工艺创新和技术改革。DCC-I型工艺以多产丙烯为目的,当其采用石蜡基原料时,其产量可达23%。DCC-II型工艺以多产异构烯烃为目的,而采用石蜡基原料时其丙烯产量可达14%。目前我国已有多套DCC技术装置已在国内投产,据说泰国也已顺利进行催化裂化装置投产与运行。2.2.2 MD技术

MD技术是以规模化生产异构烯烃和汽油产物的工艺技术,其主要原料是掺渣油。1995年兰州炼化总厂以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如果以石蜡基为原料时,反应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异构烯烃的产量将高达15%摩尔比。

2.2.3 MGG技术

MGG工艺技是大量化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工艺技术,其主要原料是以减压渣油、产渣油、常压渣油等为原料的大量生产富含烯烃的液态烃。其特点在于多产液态烃状态下具有高汽油产率,并且可以以常压渣油等重油作原料。由于这一技术以液化气富含烯烃、安定性能高、汽油辛烷值高等特点,现在已有多套装置投入运营。

3 我国催化裂化技术水平

我国催化裂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始于6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各方配合,已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原油资源开发必须走深加工路线,必须以多加工渣油为目标。催化裂化催化剂的研发主要实现了两大目标。第一、催化剂制造水平提高,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实现了催化剂生产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生产的过度。第二、渣油催化裂化剂的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许多新兴渣油催化裂化剂品种得以开发。我国开发的催化裂化家族技术所用的催化剂已具有世界水平。

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催化裂化技术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催化剂性能低、催化剂生产技术不成熟、催化裂化运转水平低、汽油辛烷值不高、工艺技术及设备制造自动化水平低。所以应该强调对FCC装置进行技术升级,多生产清洁汽油,以满足市场需要。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主导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8-0056-05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确定的十大主导产业为: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医药、建材建筑、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旅游产业。从目前发展来看,主导行业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的结构优化有无得到改善,技术层次有无明显提升,如何形成主导产业的短期和长期竞争力,均需持续深入研究并给予产业发展战略指导。

一、主导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一)数据获取和因子分析

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仅通过公开的原始数据对主导产业进行简单的综合评价难以得到科学合理的结论。本项目通过对河北省若干原始数据的合并、计算和分类,首先把第二产业分为16个综合产业类别,其次通过细分行业的原始数据进行重要指标(指标包括需求收入弹性、劳动生产率进步趋势、研发密集度、工业产值占有率、市场占有率)的测算,最后通过这些主要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了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和对河北省主导产业发展的合理性解释。原始数据来自于《河北省2005-2007年的经济统计年鉴》,指标的所有测算结果均具有真实性,因子分析基于指标计算的数据。

对2006年的因子分析结果,选入特征根的两个公因子分别为2.5和1.32,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7%。从第3个特征根开始,各特征根的数值均小于1,急剧减少,可以认为2个公因子的选取是适当的。由于公因子的含义模糊不清,运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后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并由标准化得分系数计算各因子得分。综合得分是两个因子与其对应贡献率的加权和。对2005年的因子分析结果,选入特征根分别为2.53和1.16的2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4%。从第3个特征根开始,各特征根的数值均小于1,急剧减少,可以认为2个公因子的选取是适当的。对2004年的因子分析结果,选入特征根分别为2.45和1.3的2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5%。从第3个特征根开始,各特征根的数值均小于1,急剧减少,可以认为2个公因子的选取是适当的。另外,所有年份中,5个变量标准化后,最后的共性估计值分别为接近于1的正数。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变量对产业竞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因子分析结果

通过因子载荷河北省2004-2006年产业竞争力的综合情况。通过因子排名得出2004年河北省前十大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为:金属冶炼业、设备制造业、金属采矿业、建筑业、食品工业、煤炭石油采选业、电热工业、医药化工业、矿物制品业。2005年河北省的前十大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为:金属采矿业、金属冶炼业、煤炭石油开采业、建筑业、石油衍生工业、食品工业、矿物制品业、电热工业、木材工业、纺织工业。2006年河北省前十大竞争力较强的行业为:金属采矿业、金属冶炼业、煤炭石油采选业、矿物制品业、电热工业、食品工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石油衍生工业、木材工业、设备制造业。对2004-2006年产业竞争力平均值进行计算,得到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主导产业为金属采矿业、金属冶炼业、煤炭石油采选业、食品工业、电热工业、建筑业、石油衍生工业、设备制造业、矿物制品业、医药化工业。

河北省的竞争力强势产业分布在金属采矿、金属冶炼、煤炭开采、食品工业、电热工业、石油衍生工业、矿物制品业、建筑业行业中。医药工业、纺织工业、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木材工业具备一定优势,但与其他行业比较优势不明显,并呈现不稳定的态势。而文印工业、烟草工业、通信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最低,其中3年中通信制造业的竞争力均为最低,说明河北省的通信制造业发展水平还处于劣势。图1给出了河北省第二产业竞争力近3年发展水平的解释,从图1中可以看出,各产业3年连续增长的有烟草工业、木材工业、文印工业、矿物制品业,这些产业的绝对值又不处于优势行业群中。其他产业的3年的竞争力水平均为波动状态,说明河北省强势产业的持续竞争力水平还难以保证。传统的纺织工业的竞争力没有进入到前十大优势产业中,可以说明纺织行业作为河北省的传统行业,基础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这样的行业需要进一步去发展。而电气机械制造业发展势头是好的,但整体竞争力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木材工业在建筑业的拉动下能否有所增长,也需要进一步整合发展。

二、主导产业的微观发展政策分析

(一)优势竞争行业的微观发展分析

河北省具备比较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本课题研究的河北省主导产业诸如金属行业、煤炭行业、食品、建筑、石油、医药均为河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对这些优势行业的发展应该加大扶持力度,稳定发展优势。

1. 冶金行业不能盲目扩大规模,要在品种、质量、产品结构整合上作文章,能够适时淘汰劣势品种或劣势钢铁小企业,加大高档次钢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进一步整合全省的钢铁制造资源,真正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加大技术革新力度并能够引进国内外冶金行业的专家和技术,重点支持河北省唐钢、邯钢两大企业集团和曹妃甸大港现代企业建设,并以此带动全省钢铁行业的改造升级。

2. 河北省是食品大省,2004-2006年食品工业营业收入占全国的比率分别为4.4466%、4.7765%、4.7492%,分别为省内行业排序的第5名、第6名、第4名,这个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食品工业在拉动消费和实现整个食品市场的繁荣都具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和优势。对于河北省的食品企业,鼓励技术层次提升,积极推动食品业由资源拉动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推动农产品的深加工,重点发展乳制品、粮油、方便食品、饮料酒业,改造提升肉类、调味品、果蔬和水产品加工业。可以向国家级粮油、乳品、饮料酒加工基地和华北地区肉类、果蔬、特色食品加工基地的目标发展。

3. 河北省建筑建材行业,具备水泥、玻璃加工、陶瓷等生产传统优势。建筑建材方面的竞争也不能停留在已有规模和基础上,而要鼓励本行业与河北省化工产业的联动,鼓励开发新型化学、节能、环保材料,能够在技术水平的拉动下确保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在全国领先的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和化学建材基地建设上发挥长处,重点发展新型水泥、玻璃及玻璃深加工、建筑卫生陶瓷。积极推进建材企业整合重组、联合兼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筑业要以建筑业强省为目标,积极推进产业组织、专业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重点支持选定的大型建筑业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发展。

4. 石油衍生品行业。河北省自身拥有石油工业的传统,而且冀东大油田的发现,为曹妃甸乃至河北省发展石化产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在这样的资源基础下,要重视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率,石油工业的带动性发展作用。而且随着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战略的全面开展,交通运输、建筑、轻工、纺织、机电等行业为石化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这也为石油行业发展提供巨大契机。在机遇下要注意节能降耗、治污减排,要改善行业中能耗较高、污染较重的产业比重较大的局面,克服技术、资金等因素制约。政府可以考虑给予石化企业诸如融资方面的相应优惠政策,在成本、环境、贸易压力下有较好的发展。突出石油化工、煤化工和盐化工协调发展;突出石家庄、唐山、沧州和任丘四大石化基地建设;突出培植区域特色化工产业;突出建设地方循环经济发展园区。同时要强化招商引资和出口,扩大对外开放。

5. 电热工业。由于能源正在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电热工业所代表的能源产业的发展就成为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推动行业之一,河北省在电热工业上的竞争力优势比较明显。河北省应在提升技术水平上加大力度,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电热产品技术和服务水平,可以大力发展电热膜、电热板、电热取暖等产品,太阳能、优质蓄电设备的制造都可作为重点鼓励发展的产品方向。电热工业在河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并没有引起很高的重视,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该产业的竞争力,并且从实际意义上该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本省的长远发展,并有助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整体发展。

6. 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河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主导行业,河北省装备制造行业的总体竞争力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从2005-2008年连续4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新华网,摘自河北日报)。装备制造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社会需求弹性大、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等特点,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因此河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要把握基础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积极引导,重点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的合作,着力提高重大技术装备性能、质量和水平,并从规模上考虑发展产业集群。

7. 第三产业的优势发展。投资数据表明,河北省的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水利环境的投资力度都比较大,而且河北省拥有批发业优势传统,交通运输的核心地位也随着运输基础设施的建立逐渐发展,水利环境带来的实际环境改善和对人民生活的改善也不容忽视。房地产业在河北省中等城市发展中必将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京津人才发散效应的作用下,河北省的中等城市将成为接受大批人才的地区,人才后续要求对房地产业发展有联带效应。大力发展房地产行业,规范房地产运作使得这个行业成为河北省第三产业中的主导力量。

(二)劣势竞争行业的微观发展分析

1. 医药化工行业。虽然河北省在基础能源的竞争力上占据了很强的优势,但是医药产业竞争力并不如“十一五”规划的那样凸现出来,其竞争力的排名说明了虽然河北省具备医药行业发展的历史优势,但不具备现实发展的竞争优势。究其原因河北省医药行业在省内优势明显,一向扶持力度较大,但产值占有率2004-2006年分别为3.2257%、3.5413%、3.3768%,主营业务收入市场占有率2004-2006年分别为2.9446%、3.4839%、3.2795%,相对占有率还相对较差,与其他行业产值占有率相比,并不具备很强的实力。因此在医药这个技术集中、国内外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中,要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创新水平,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河北省在生物产业规模上还存在明显不足,仅占全省总产值的1.2%左右。制药企业要巩固和强化原料药优势,改善粗加工产品比重大的劣势,提高加工深度,努力在医药中间体、化学原料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2. 通信行业。本项目的研究发现通信行业在河北省的竞争力较弱,这与河北省所处的区位相关。北京的通信类行业优势较强,人才聚集,中关村地带企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因此河北省在通信行业上的竞争力是比较差的。对于通信产业河北省应在自身具备优势的一部分企业中,通过与北京、天津的通信产业的衔接,构筑京―津―冀产业带,避免浪费,力求优势互补。

3. 物流和旅游产业。物流产业作为和制造业及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其发展前景不容忽视。由于河北省是资源大省、能源大省、制造大省,而且环京津的位势决定了河北省发展物流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能源、能源衍生品、制造、第三产业中的服务类企业的运作流程中,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挖掘物流发展的重点领域,在服务本省的基础上大力为北京、天津的各项产业提供后方支持和保障。旅游业作为服务业,其行业带动作用也很强,在提高旅游业产值的贡献率和完善旅游产品服务的质量基础上,要通过旅游业带动一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达到带动效益、带动就业、带动河北省的整体形象提升的目标。

三、主导优势产业的宏观发展政策分析

(一)巩固河北省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地位

在环渤海经济圈中,河北省要为圈内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在圈中经济增长链上培育自身的价值。在以北京为龙头的京津冀产业圈中,北京的产业结构已经转向“三、二、一”的发展模式,天津市和河北省仍需大力发展相应的优势制造产业和服务产业。本项目详尽分析了河北省行业发展水平和行业发展竞争力,河北省在能源方面、工业制造方面的优势恰恰能够有力的为北京经济发展作出支撑和保证,承接产业转移,这符合产业链结构的合理性。要有主张的接受京津的产业辐射,并培植自身产业的隆起“点”,形成经济“高地”,以使整个“面”上的经济得到加快发展。比如以曹妃甸示范区作为河北省钢铁行业技术创新先行区,带动河北重化工业升级转型,实现河北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和钢铁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承接京津的重工业的转移,并以此反作用于京津的发展建设。

(二)强化优势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分析

1. 提高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河北省主导产业多数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培植主导产业,技术密集度高,投资大,资金不足往往是培植工作的难点,也是需要采取措施的重点,特别是在起始阶段,资金问题可以说是培植主导产业的首要条件。要进一步利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推动主导产业的超常发展。财政支持是对主导产业中规模较大、产品又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技术引进等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税收支持,是对主导产业中新建扩建的新科技企业实行的优惠税收政策。信贷支持,是充分利用信贷倾斜和优惠政策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调整投资政策,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投入。带动民间资本进入传统产业改造领域,促进产业升级和民间投资双赢。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重化工业是河北省优势传统产业,要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必须通过传统产业改造,继续引进新的动力。

2. 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设立主导产业的行业标准,以保证必要的经济效益。政府应从立法角度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建立和健全行业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对主导产业的重点产品、产量设立最低标准,以保证必要的规模,防止同行业的恶性竞争,同时还要避免和防止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问题。对国有经济的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将一部分国有存量资产转移出来,向主导产业中的优势企业集中。以产品为龙头,或以资产为纽带组建控股公司,重点扶持一批上规模的企业集团,同时鼓励中小企业走“小而联”的发展道路,实行低成本扩张,把企业做大做强。

3. 科技带动产业的发展。河北省技术进步对产业的支撑能力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科技投入少、科研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与经济发展不适应。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有373家企业有研发投入,2005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88%。而同期的“河北百强企业”中仅59家企业有研发经费,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1%的仅有24家,河北省企业不仅研发投入面小而且投入强度低。河北省GDP位次居全国第6位,财政收入第9位,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科技经费、R&D经费和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却分别居全国的第11位、13位、15位、14位和15位,低于辽宁、山东、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等省,这显然与河北省的经济总量和收入水平不相称。促进高新技术型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重点发展的技术型产业应放在医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注意把握三个关键环节:第一,吸引人才。要围绕主导产业的培植做好所急需的各种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引进工作,努力创造一个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第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第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创办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对新技术的跟踪和新产品开发,同时,鼓励企业加强同省内外研究开发机构的技术协作,采取多种方式提高企业的技术接受能力和开发能力。

4. 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河北省已经形成一批有规模的集群产业如安国药业集群、高阳纺织业集群、隆尧方便食品产业集群、丰南城区钢铁产业群、平乡自行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邢台清河羊绒产业集群等。在已有产业集群发展基础上为了达到减少成本支出、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差异化、促进新企业的形成、推动创新等目标,河北省在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工业、装备制造业都可以考虑发展产业集群,以享有形成集群的成本低、物流集中、技术外溢效应、规模优势等有利方面。

5. 把培植主导产业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有机结合起来。在目前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居民消费占到了50%左右,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一比例还要进一步上升。一个属于主导产业的产品必须适应居民的消费需要才能具有其作为主导产业的生命力,也可以说,主导产业能否培植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产品能否得到城乡居民的“消费认可”来体现。因此,培植主导产业,不能为培植而培植,不但要与居民的消费结构相一致,还必须考虑到居民的消费水平。因此,必须把培植主导产业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有机结合起来,主导产业才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和消费基础。

参考文献:

[1]韩伯棠,郑展,张向东.产业发展态势比较与做强主导产业策略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4).

[2]王梦奎.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4]郭会斌,郑国娟,郑展.我省沿海经济隆起带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对策研究[N].河北日报(理论版),2007-05-05.

[5]刘克利,彭水军.主导产业的评价选择模型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2003,(3).

[6]徐力行,华淑青.关于产业创新协同战略框架的构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

[7]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7.

Study on Comparison Countermeasures of Hebei Leading Industry Competition Power

Zheng Zhan1, Zhang Xiangdong3

(1. Industry and Business School,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2. Department of Business, Shijiazhuang Technology and Teacher School, Shijiazhuang 066004, China)

篇10

所谓能源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保障能源的持续、稳定供给,即能源的供给安全;二是减少和降低能源生产与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环境安全。就中国能源安全现状而言,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持续扩大的能源需求所形成的供给压力不断加大,能源供给安全受到极大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能源消费高强度时期。从城市化发展水平来考察,中国城镇人口已由1978年占总人口的17.92%上升到2005年占总人口的42.99%。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开始逐步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城市就业人口呈稳步上升趋势,从1985年城市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25.68%上升到2005年36.04%(引自2005BP世界能源统计)。从城市人口和城市就业人口两个方面的数据来看,按照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化率在30%—70%为高速发展时期,因而中国城市化已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就工业化发展水平来考察,根据赛尔奎因和钱纳里产业结构模式,再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来判断,中国工业化正处于中期快速发展阶段。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急剧地扩大了能源消费需求,而我国能源消费需求又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等三大行业部门。1995年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三大行业能源消费量为103388.70万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78.82%,2005年三大行业能源消费量为178139.50万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79.77%(见表1)。尽管1995—2005年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等三大行业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没有多大变化,2005年的比重只比1995年高出不到1%,但三大行业的能源消费需求量却增加了72.30%。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石油和电力能源消费需求呈急剧上升态势。就石油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石油产供能力短时期内难以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为满足国内石油需求只有通过扩大石油进口来实现。1993年之前,中国还是一个石油净出口国,而1993年之后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5年,中国石油净进口为1218.7万吨,而到2005年石油净进口达14275.1万吨[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5》、国际能源机构(IEA)及美国能源署(EIA)网站数据整理而得]。另据国家海关统计,2006年中国进口原油14518万吨、成品油3638万吨,原油进口金额664.11亿美元,成品油进口金额155.52亿美元。随着石油进口的增加,中国石油进口对外依赖程度也随之提高,1994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还只有1.9%,但到2003年却高达48.6%,并且石油对外依存度还在不断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石油消费与进口大国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总量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将持续较快地增加,能源供给压力加大,供求矛盾仍会长期存在,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对外进口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能源供给紧张格局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有根本性改变。

(二)能源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加大了对环境影响的压力

从能源资源禀赋状况来看,中国是煤多、气少、油贫。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煤炭资源储量相当丰富,且煤质较好。中国煤炭资源探明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占世界探明可采储量的12.6%,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储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2004年中国煤炭资源采储比只有59年,而世界煤炭资源的平均储采比为164年。就石油资源而言,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248.44亿吨,累计探明可采储量67.91亿吨,而累计采出量已达43亿吨,剩余可采储量只有24.91亿吨。相比世界富油地区来说,中国石油资源是比较匮乏的,而且人均石油资源储量就更低了。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2007年的数据显示:2006年底,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约为7427亿桶,约占世界的61.5%;欧洲(主要是俄罗斯)石油探明可采储量约为1444亿桶,占世界的12%;非洲约为1172亿桶,占世界的9.7%;北美地区约为599亿桶,占世界的5.0%;亚太地区石油资源最少,约为405亿桶,占世界的3.5%,其中中国约为163亿桶,占世界的1.3%。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在短期内较难改变。由于中国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低,煤炭燃烧使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污染性气体大分部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种状况受我国能源结构制约还将持续下去,对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三)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能耗产业比重过大,单位GDP能耗高,能源效率低下,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给紧张局面

从能源消耗强度来看,2004年,全世界能源消费强度(单位GDP产出能源消耗量)为2.5吨油当量/万美元GDP,而中国为8.4吨油当量/万美元GDP,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6倍,美国的4倍多,日英德法等国的近8倍。根据国家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的数据,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铁、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中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导致中国能效低下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等,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过大,而耗能少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例如,2004年采掘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几大高耗能行业的产值就占当年GDP的57.68%。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能耗,节约能源资源,是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首要任务之一。

二、

能源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先决条件,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是一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爆发于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得世界经济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同时也宣告了西方世界“黄金时代”的结束。此后,能源安全问题一直是倍受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为此,世界许多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和学者们都对能源安全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就经济学领域而言,能源经济学已成为一门专门以研究石油问题为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和探讨石油价格波动对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和各国经济的影响。国际上研究能源经济学的学者们其研究也大多集中于分析国际油价的变动对世界石油供求和各国经济的影响这一问题上。例如,NoureddineKrichene(2002)通过考察1918~1999年间的世界原油与天然气市场,并对1918~1973年和1973~1999年这两个时期的原油与天然气的供给与需求弹性进行了估算,发现1918~1973年这一时期的原油与天然气价格稳定,而1973年之后石油与天然气价格变得极不稳定,反映了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世界石油与天然气的市场结构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JamesD.Hamilton(2003)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证明了石油价格的变动与GDP增长之间呈现出非线性关系的特征;J.Bielecki(2002)从能源安全概念、石油市场演进、制度安全框架、目前石油安全状况、未来石油安全需要、增加能源安全战略措施等方面分析了世界能源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认为尽管未来不会出现像1970年代那么大的全球能源危机,但某些能源安全的严重程度将继续值得关注,未来并有可能进一步加重,因而对于能源安全没有任何自满的余地,目前的石油紧急措施有必要扩大到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其他能源来源;DavidK.Backus和MarioJ.Crucini(2000)通过考察石油价格与贸易条件后发现在最近25年中石油价格的变动主要是由贸易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并且量的作用也是极不相同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致了能源需求的稳步上升。特别是20世纪90年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刺激了以电力、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需求急增。近年来,国内能源产供能力受多种因素制约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增加,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安全问题开始越来越受到众多国内学者的关注,如舒先林、阎高程(2004)、王树林(2001)、曹志峰(2004)等,他们都对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开展了相应研究。然而,与国际上学者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能源安全问题的探讨才刚刚起步,还有待于不断深入和系统化。诚然,国内外学者所做的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更好地开展对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研究参考基础。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石油能源以及能源安全供给问题上,而有关能源生产和消费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分析研究得较少。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本文以国内外研究为基础,更为深入地分析和探讨金融部门如何通过实施绿色金融发展战略把金融业务运作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节能减排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三、实行绿色金融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对策

(一)实行绿色金融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所谓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自己的一项政策,通过金融业务动作同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强化节能减排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确保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能源安全对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日益增强趋势下,金融部门实行绿色金融战略意义极其重大,主要体现在:有利于金融部门正确认识金融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辩证关系,提高对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增强绿色金融意识,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环境、生态、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把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贯彻到具体的金融业务之中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克服过去那种只顾经济效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资源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的不足,提高金融部门加强环境风险管理与化解金融环境风险的能力;有利于金融部门通过金融业务运作把好信贷、证券融资关口,促使企业实行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金融部门通过运用信贷杠杆、证券融资等多种金融手段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导向作用;有利于金融部门利用自身的金融优势,通过金融业务运作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实行绿色金融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金融部门应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绿色金融意识与能源安全意识以及在金融业务中贯彻落实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性。

2、金融部门通过业务运作利用金融手段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凡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能源资源节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产业和节能减排技术项目,一律给予金融上的优先支持;而对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高能耗产业,金融部门一律不予支持,也不为其开办其他金融业务。

3、金融部门应加大对洁净煤技术开发与应用、节能技术改造、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及替代能源开发技术与应用推广、能源综合利用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资源能耗,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4、将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制度化、具体化,使之成为金融业务运作的具体可操作准则。金融部门应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国家产业政策、国家发展战略方针等相关法规政策的要求,把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进行具体细化,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的金融业务运作操作准则,提高绿色金融业务运作的实效性。

5、为使金融部门配合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让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落到实处,金融部门可以借鉴世界银行的经验,在金融机构内部设立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及时准确掌握国内外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信息动态,并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为实行绿色金融、领导科学决策与金融业务运作,提供有力的方法指南。

参考文献:

1、舒先林,阎高程.石油——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与国际战略[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4(3).

2、王树林.关于能源安全问题的思考[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1(5).

3、曹志峰.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4(5).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5、魏一鸣,范英等.中国能源报告(2006)[M].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