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篇1

>>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美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初探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再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探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探讨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探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美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进行施教,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 适当地进行创美尝试, 从而使其得到审美体验。【关键词】美育初中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学直接与美育相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美育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 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培养兴趣, 让学生养成习惯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 审美情感具有较鲜明的年龄特征。初中生的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 容易陶醉于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的审美对象之中, 较难自觉地对审美对象深沉内敛的美产生审美情感。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 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他们立场变化快, 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形。因此, 首先应培养其浓厚的兴趣, 良好的习惯。为此, 我校语文教研组曾开展过唐诗宋词比较鉴赏的兴趣活动。由有中教高级职称的名语文教师作为辅导老师。在学期教研总结会中教师都反映: 学生诵读蔚然成风, 较有感情, 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的诗词全文背诵。教研组趁热打铁, 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 学生参与意识强烈。这说明学生兴趣已高涨, 但习惯尚未形成, 本人在班上又采取了以下措施:

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制贺卡或书签, 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将兴趣转变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 把在教科书或其他刊物上读到的自己感觉美的或引发了自己思考的句子摘抄下来。教师每周检查一次, 在每个检查周期中, 学生必须对最喜欢或最感动的内容加上自己的评语, 字数不限。两学期下来, 学生已养成良好习惯, 课上课下不论什么文章, 都能有感情地朗读, 并会自行设置问题作深层探讨, 少数优秀学生可创作出较有思想深度的佳作,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开始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二、突出意境, 营造美的环境

文学鉴赏只有在师生对文学作品从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况下, 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美的内涵。因此, 教师应致力于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 营造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通过提供鲜活的形象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 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 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 也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营造美的环境重在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进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 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 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配以音乐,让学生在合适的环境暗示下, 情感、想象, 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马致远营造的诗词意境中。

三、利用教材, 把美育进行到底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中外古今名篇, 以其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 歌颂了真、善、美, 鞭挞了假、恶、丑, 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作品中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 而且还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阅读、学习这些作品就像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 可以使学生充分地领略山光水色、花虫草木的自然美,感受作家创作的艺术美,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我们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这种特性进行审美教育, 并通过审美教育,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 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美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的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师应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文学作品的美。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 人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 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因此, 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存在和美的风姿, 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要体味教材中的语言美应从朗读开始, 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 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的美感。古诗词是讲究韵律的, 有平仄、对偶、押韵等, 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感受这种语言美的方法之一就是朗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优美的古文, 其用语的准确、生动、凝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朗读, 方能使他们体味其语言的优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应该注重朗读的作用。

在整体感悟中体味作品的思想美。阅读文章应该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 可使学生在对作品产生体验的基础上,由情入理, 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 产生审美效应, 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 提高审美能力。

在鉴赏中领略作品的艺术美。文学作品的审美范畴包括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和丑。美感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美感欣赏活动有表层的和深层的心理特征, 而艺术本身也有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等不同的层次。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 艺术的鉴赏过程是个阶段性的过程, 需要观、品、悟的不同阶段, 以达到对作品的把握, 要有一番鉴赏的功夫才能领略到实质。

篇2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任务

(一)通过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文学艺术形象的美。激发学生发现美的事物,培养他们的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借助初中语文教学操作的美学元素,培养、开拓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促使他们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按照美的规律总结新的经验,探索新的方法,创造新的生活,设计新未来。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操作方式

(一)教学语言的操作

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学语言中音强、音高、音色等不同变化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调动自身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使他们听了“如临其境,如同见其人,如闻其声”。对于一位有理想想成为教育艺术家的初中语文教师说,还需要认识学生的语言特点和心理特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让它在教学中达到美育的层次。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应该正确、灵活、巧妙掌握和处理发以下三种语言因素:

1.语言的物理因素

所谓语言的物理因素,实际上就是声音的物理因素。教师要掌握发声的规律,以提高声音的表现力,显示出语言美。如音高、音强、音质、音色、音速等方面的不同搭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搭配合适就能够显示出打动人心的魅力。如《雷电颂》一课,男教师刚强豪迈的声音特质就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

2.语言的情感因素

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认识活动与意向活动交融一体,而其中的情感更是一个重要因素。“人的思维一开始就与情绪情感有密切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从未完全消失。”

初中学生正处于情感比较幼稚的阶段,教师在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方面能充分表达出教师的真诚、善良、同情等丰富细腻的教学情感。反之,教师内心情感也会引起口头语言产生快慢、强弱、断续等变化。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语速快慢适中,语调高低有别,节奏板眼分明,语言疏密相间。如《,你在哪里》一课,教师应用低速的语调开头,在人们哭泣中寻找,在觉悟中呼唤,在舒缓中怀念。

3.语言的内容因素

教学语言内容的启发教育性表现在可以启发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态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和启发学生各种智力因素。我在教《长歌行江乐府》这首古诗时,先问学生(尤其是学习不用心的学生):一年四季,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学生一般都回答喜欢秋季,因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我再问:我们就这样等着秋季的来临吗?启发性的教学语言简洁地使学生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八百八百伤悲”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板书的操作

1.板书应该具有色彩美

不同的色彩能使人引起微妙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初中生偏爱一些具有较强的色彩,如红色、黄色、绿色等明亮色彩,即光谱上的“暖色”。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据此来设计板书的色彩美。我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时,就用红色板书课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而突出了文章要说明的主旨。

2.板书应该具有字型美

板书的字型美,表现在用笔和结构上。用笔分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疾缓等。字的结构,不仅包括字中连贯穿插的点画,也包括点画的空白部分,虚实相间,才是一个艺术品。达到字型美,要做到“一笔而具八法,形成一字。一字就像一座建筑,有栋梁椽柱,有间架结构。西方美学从希腊的庙堂抽象出美的规律来。如“均衡、比例、对称、和谐、层次、节奏.....”比如板书:“多一些宽容”,“我的思念是圆的”等,这样的板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教学体态语的操作艺术

1.面部表情语的操作

面部表情通过脸色的变化、肌肉的以及五官各自的动作和谐配合而成。首先是眉毛与前额区的表情语。前额肌肉的运动形成眉毛的运动,眉是可以表情和传情的。教学中,教师的眉毛适于舒展,不宜紧蹙,适于微微上扬,不宜横眉冷对。其次是眼神语。眼神的变化往往可以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教师双目炯炯有神会使学生振奋,两眼无光则会降低学生情绪的兴奋性;与学生目光接触会产生你在注意他的感觉;严厉责备的目光意味着对学生的不满;柔和、热诚的目光则流露了教师对学生的赞许。再就是踣嘴部表情语/嘴的开合、嘴角的向上或向下,都能传递一定的信息。在教学中,微笑的老师是受欢迎的老师,微笑往往是爱心的表现。这种表情使教师易于学生沟通,能引起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如真诚期待的目光能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发言,严肃目光能制止学生分散精力,投入学习。

2.手势语的操作

(1)手势语要注意姿态文雅而自然。兰花指很优美,但男教师翘起兰花指可能会使学生哑然失笑。食指直伸到对方鼻尖,定会使学生反感和害怕。

(2)手势语使用的次数不可太多。动作幅度也不可太大。要适时和谐地配合有声声语言。过多过杂又生硬僵直,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分散其注意力,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

3.体势语的操作

体势研究告诉我们,体势可以传达许多信息,它可以显示人的性别、地位、心情等。体势语包括立姿、行姿、坐姿、卧姿、睡姿、蹲姿和俯姿等。其中与教学联系较大的是立姿、行姿和坐姿。

篇3

1 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2 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①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②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初中语文第六册中的《写在第11亿位国民出生前夕》一文,这篇短论宣传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意义;另外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全社会增强控制人口增长的意识,而且也有利于增强环保意识。

3 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3.1 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3.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选场》、《选场》等。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4 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87-01

翻开初中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现行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人觉得很美,不仅文字的锤炼达到至美,其中的蕴含的情感之美更是让读者为之倾倒。“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新课标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就是初中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在情感,使他们去真切地感知课文美的内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美,感知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没有美育,人生就会失去一半的美好意义。那么如何把美育的原则贯彻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意识

美育和教育一样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教师应创设性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调动学生的审美需求,诱发学生全身进入文本。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语文课文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语,教师可以用充满情感、富有诗情画意、能引发学生展开丰富想像联想的导入语来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可以是学生对文本,特别是关键词句的设疑和释疑,来引入文本的阅读;可以是对文本的激情朗读,以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是以故事、诗句、谜语、谚语、生活实例、社会热点等导入激趣;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尽快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这些导入手段,有利于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教《春酒》时,我以《故乡的云》导入,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感受优美的民风民俗。此外,在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诵,解析品读精彩的字词句段,都能唤起学生审美的意识,引起学生探寻美的意境。这种“设趣”“激趣”的教学方法,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中,进入阅读的自由王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意识。

二、走近文本,培养审美情感

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美的世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美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美的兴趣是在爱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所以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即为学生对语文课文文本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其接受创造美的氛围,诱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带着兴奋之情进入文本。由于学生深深地动了情,他们就获得了难忘的审美体验,感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对美和文本的浓厚兴趣。冰心的《观舞记》,描绘了作者眼中飞动的美,将卡拉玛姐妹精湛的舞技描写的淋漓尽致。这正是一个绝好的美育教育机会。而舞蹈灵动的美用语言表达是很苍白无力的。因此,一上课就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等音乐响起,再让他们睁开眼欣赏印度舞,音乐的感染力加上语言的描述,整个教室似乎成了一个舞台,学生也完全被眼前的舞蹈吸引了,切身体会到了印度舞蹈的魅力。使学生与冰心之间建立了一种共鸣。

要读懂文本,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诵读。我国古代的教育也正是从阅读入手,在学生的启蒙阶段就以大量的朗读、记诵、积累来引路,从而打下坚实的国学底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对传统朗读意义的很好表述。针对不同特点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熟读、精读、背诵等不同的诵读活动去理解、体验和记忆规范的语言。诵读中,教师应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和语句节奏、轻重缓急的处理等加以示范和指导。笔者听过我县教研员的一节示范课《春》,那声情并茂的美读示范,感情浓烈,回肠荡气,牢牢地吸引着学生,也给听课者以强烈的震撼。此外,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贴近作者,了解作品的背景资料,感触言语形态,扫清字词障碍,洞开情感大门。比如,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初步感受《纸船》《天上的街市》这些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感受唐诗宋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感受《春》《济南的冬天》的自然美;感受《背影》《百合花》中的人物形象与真挚情感。

三、走出文本,提高审美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创造美的形象,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进而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初中语文文本中存在着很多的未确定、未实现的领域,留有空白是艺术的特性和韵味所在。教师在备课时,应善于发现文本预设的空白点,抓住空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完成对作品空白的填补,使他们与文本中的主人公接近,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学生在想象中获得“创造是快乐”的真切体验,,使其从文本中汲取营养,创造美感。

篇5

一、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美”的感悟

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伴随对形象的感悟,教师应“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伟大的悲剧》中,茨威格笔下的“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着”的斯科特及其队友为了祖国的荣誉,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南极探险行列中。虽然葬身冰原,但他们那种为祖国荣誉勇于献身的精神,敢于冒险的科学探索欲望让人肃然起敬。在课堂上我重点分析了这些人物形象的美,在浓烈的课堂气氛中,他们行为的高尚、精神的伟大感动了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一个个深有感慨,并纷纷对照自己平日里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反思。

二、语文课堂上启发学生对“美”的想象

“想象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感世伤怀,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原本是春暖花开的三月,京城里却杂草遍地,民不聊生,连娇弱之花亦在为国都的残破落泪,形只影单的鸟儿发出阵阵哀鸣在为失散的家人担忧……这合理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诗的重新解读与诠释,让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更能进一步领悟到诗歌的精髓。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美”的推敲

一是品味语文教材中的精彩篇章。富有震撼力的语言常常依靠整齐优美的句式来表现。二是推敲语文课文中的点金之笔。精美的文章常有精妙之用词。所以,推敲文章的遣词造句,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方法。如朱自清的《春》的开头即写得很生动,其中的“钻”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小草在不被人察觉的情况下,争先恐后冒出头来感受春天气息的情景,“朗润”一词形象地写出山的色彩明亮,“欣欣然”一词把大自然久睡后初醒时那副慵懒的模样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了。这些词语都需我们引导学生认真推敲。

四、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美”的诵读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教学媒体;素质教育

【中国分类法】:G633.3

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 带来了社会的重大变革。在教学上, 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 冲击着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带来了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的革新, 促进了现代教学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 不仅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情景从事学习, 促使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在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上, 而且对达到课堂教学目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 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教学媒体的灵活运用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还是富有成效的。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的必要性

现代教学媒体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媒体无疑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教学手段, 代表着一种更高的生产力, 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 推广是历史的必然。

1. 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一强有力的推动力。当今社会,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 关键在于科技的竞争, 而基础在于教育。推动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现代教学媒体的推广和使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能有效地促进教育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同时对社会发展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学生减负的需要。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目前一种普通的社会现象, 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落后的教学手段是造成学生学习负担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 可以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学内容形象化, 这种形式便于学生能够理解, 掌握知识, 从而避免课后作业过多, 学习任务过重等问题, 达到减负的目的。

3. 素质教育的需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度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 素质教育就是要摆脱以往语文教学中的那种死记硬背的现状, 讲究灵活运用。众所周知, 现在语文考试的内容, 纯课本上的东西很少, 主要是课外同等难度的文章。再说, 学以致用,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学习和工作。只知模仿, 而无创新, 又有什么用呢? 这就要求大家在平时教学时, 一方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教学,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 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能起到促进作用, 适应了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的实用性

1. 能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首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只有激发了兴趣,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鉴赏力和想象力。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教学媒体的灵活运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 增强学习语文的动力。现代教学媒体具有强烈的视听效果, 其鲜活的画面、逼真的声音、连续的节奏, 能对学生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最大限度的感染学生, 与传统教学媒体相比, 更具优越性, 初中语文课本中精选的范文有好多已拍摄成电影、电视片段。

2. 能突破重点, 化解难点。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问题, 可以看作衡量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一个教师在备课、上课中能否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在重点和难点处很好的展开、深入或者延伸拓展, 顺利的实现目标。

3. 能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艺术修养也就越高, 对美的感受和理解也就越深刻。这就是说美育是以智育为基础的, 反过来又能促进智育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教学媒体的灵活运用,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智育水平,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美育水平。

4. 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学生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情。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写作文, 一方面是他们对写作不感兴趣, 另一方面是他们胸中无物可写。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初中作文教学, 可以极大地改变这种现状。首先, 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初中作文教学可激发写作的写作兴趣。现代教学媒体给学生提供了活动的、形象的、直观的和绚丽多彩的画面,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去观察,从而培养了学习写作的兴趣, 有了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 作文教学就好开展多了。其次, 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样的作文写出来才有真情实感, 才有血有肉, 才能感染人。因此,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必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吸取素材的能力。现代教学媒体可以把周围的人和事真实的记录下来, 通过慢放、重放、定格等技术, 使学生能够仔细的观察。在观察中分清主次, 把握重点, 从而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进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终能够写好作文。如七年级语文的教学就是写简单的记叙文, 因此,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人物和景色, 让学生细心的观察, 同时配以教师的讲解, 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写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又使得学生有话可写, 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 初中语文中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其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 极大地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还只是刚刚开始, 尚有许多地方有待研究、发掘。愿我们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使语文教学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教学;课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50-02

1 前言

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辅助和便利。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更多的乐趣和快乐,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成为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1]。

2 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经验相差甚远,使得学生的兴趣不高。尽管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致力于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去理解教材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仍旧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疑惑和困扰。多媒体设备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这些内容,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一些知识。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最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而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更具活力与生机。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设备来创设与教学相关的生活情境来进行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设备来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制作精美的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运用PowerPoint等软件和各种网络资源来设计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

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穿插一些图片以及黄土高原中的特色民俗表演的视频,或者是一些特色的歌曲。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仅仅是文字交流的状况,将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享受一场视听盛宴。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多媒体设备可以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系统,使得以往枯燥无趣的课堂内容变得更加有趣,教师通过对多媒体设备的运用构建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

3 通过多媒体开阔学生视野

初中语文知识点很多,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如何将多而杂的知识点完整系统地教授给学生感到有些困难,而多媒体设备可以轻松地做到这一点。多媒体信息量大、方便快捷、渠道多,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学会运用多媒体设备来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以及视野。许多时候,语文需要死记硬背,比如某位名家的名篇,这时,教师就应该通过多媒体将这些内容展示出来,将以往静态的传授过程转变为动态的学生主动接受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和图像来感受,还可以通过色彩、声音来体会,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也要利用多媒体提供的丰富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现代教学中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资源来满足学生的诉求以及学生的求知欲望。多媒体拥有大量的素材,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

如在讲解《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去进行桃花源的想象,之后利用多媒体配以优美的视频和动画来让学生感受桃花源的景象。同时可以加入一些现实中的山川和美景,介绍一些课外知识以及典故等。通过这种方式将课外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一些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知识,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到课堂以外的生活和实践之中去。

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了解多媒体的基础上善于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熟悉各种教学软件以及资源,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阔[2]。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上的资源来丰富学生的内涵,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课外的内容,充分利用各种可用资源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知识体系。多媒体设备可以很轻松地做到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内容,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格外重视对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让多媒体设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借助多媒体培养学生能力

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人的知识越丰富,其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就会越深刻,美育是以智育为基础和依托的。初中语文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不仅有诗歌、散文以及小说作品,还有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文章和歌颂人们可贵精神的文章。有的课文慷慨激昂,有的婉转悠长,还有的委婉含蓄。教师要通过多媒体设备来向学生展示这些不同形式的美。如《乡愁》,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配乐以及朗诵来配合进行教学,播放一些录音或者光盘,让学生在诗歌营造的氛围中体会台湾同胞对于祖国的思念,并在反复的品读中感受语言的精炼和含蓄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写作是一件让人感到头疼的事情,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不感兴趣,而另一方面则在于学生的经验少,无话可说。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带动学生积极写作的氛围。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写自己爱的家人,在这之前可以先在多媒体设备上为学生准备好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让学生进行鉴赏和素材的积累;然后再选择电影《佐贺的超级阿嬷》中的感人片段进行播放,让学生体会亲人之间那种浓郁而不可割舍的感情。这两个环节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想象和发挥,观察自己身边的亲人,他们有哪些特点,又有哪些行为和细节打动人心。在这一切完成之后,再让学生开始下笔写作。这时,学生已经有了整体的思路,也有了素材和经验,写作的热情会被调动起来,会主动开始写作,爱上写作。

初中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使得学生无话可说,所以写不出好的文章;又因为作文课缺乏乐趣而不愿意进行写作。教师只有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丰富的内容,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在作文课上感受到快乐,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和谐、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够放松自己,大胆发挥,真正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真正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文章[3]。

5 结语

多媒体设备在教学工作中的优势突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能够运用多媒体装备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利用网络上的丰富资源通过多媒体装备开阔学生的视野,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到课堂以外的生活以及实践中去,并善于借助多媒体装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写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只有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的诉求以及多媒体装备的操作,才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工作才会更加高效、高质,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才会被激发,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利与弊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 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下面,我略谈几点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

1.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可以 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 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2.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 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篇9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语文是一门人文特色很浓郁的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语文这个载体,通过丰富多彩、情意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体验自然美、感受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来探讨。

一、从挖掘课文课本中体现的自然美与社会美入手

1.语文课本就如一幅自然画卷,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自然美的篇章:有淡雅朦胧、清新幽静的荷塘之美,也有摧山坼地、不可遏制的长江之美;既有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极光之美,也有瑰伟奇特、壮丽无比的楼阁之美;既有一望无边的草原之美,也有清雅秀丽的兰亭之美……一套语文课本就如一幅自然画卷,把大自然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

2.语文犹如生活美与丑的一面镜子,引领着学生的价值观。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社会美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较之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对人们的熏陶感染也往往更强烈,因而更具有审美价值。诸多描写社会生活、沧桑人事的课文里表现出来的情感,如父母至爱、儿女亲情,忠贞的爱情、纯洁的友谊,高尚的情操,大公无私的凛然正气、细致入微的生活琐事,无一不体现着社会生活中的美。在生活中美与丑是一对矛盾体的两个侧面,作为生活反映的艺术当然既反映生活中的美,也反映生活中的丑,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就化为艺术美,丑和美一样也属于美学范畴。作为美学范畴的丑,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丑恶现象,反映在艺术中便成为反面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感受反面艺术形象,从而认识到丑的可恶,积极去追求美好的东西。

二、通过比较鉴赏,培养审美能力

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分析,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可以收到美育效果。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闹”能换成“叫”吗?这就能促动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这个“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色,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通过比较,就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有比较才有鉴别。如的《沁园春・雪》和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通过写雪景来抒发感情的,但写法和表现的意境却截然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而《沁园春・雪》始终从大处描绘,意境更为恢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的雪景,固然也有“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样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但更多则是渲染雪中的奇寒,愁云的惨淡;《沁园春・雪》始终赞美祖国江山的多姿多娇,感情乐观豪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抒发了因朋友远离而产生无限惆怅的感情。尽管两首诗存在如此不同,但有许多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对于不同的文章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实现不同格调作品之间意境、主题的比较等,如对《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学习就可以在不同格调作品之间意境、主题方面进行比较。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培养审美感受力

语文新教材对学生施行审美教育应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优化组合起来,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通过声、光、电的强大交互功能,形象化、动态化地呈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信息容量,营造审美的情境,收到情感体验、美文欣赏、语言积累等立体化的审美效果。以《春夜喜雨》一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好雨知春”、“和风细雨”、“黑夜明火”、“繁华潢城”设计成四幅画面,然后将其逐一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鲜明的直观印象,引导学生进行形象认知,使学生渐渐融入意境,将四幅画面整合为一,感受诗的美,接受审美教育。又如教学《沁园春・雪》,通过制作语文课件,将长城的美景、悦耳的音乐和动人的朗读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诗、书、画、音乐”一体的意境妙不可言、美不胜收,这样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来欣赏文章的美。

四、从语言入手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意境、塑造的形象、描绘的自然和环境,都要由语言来体现,如果不理解作品中的语言,那么作品的形象无论描绘得如何生动,也无法从中感受到。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在审美对象(即文学作品)和审美主体(即学生)之间巧妙地架起一座桥梁,给学生开辟一条审美通道,把学生带入审美的情景之中。文学作品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语言的音乐美、意境美。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挖掘作品中这些美的东西,探究教学方法,才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才能够让学生在语文的知识殿堂里快乐地飞翔,塑造美的心灵、完善美的人性、创造美的人生,享受美的生活。

参考文献:

篇10

一、审美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就是所谓的美育。它是通过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而进行多项教育的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和整个精神面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又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就明确地肯定了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特殊的社会作用,它是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的有机统一。《课标》肯定了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重要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明确指出,语文课同时肩负着审美教育的使命。

既然语文课肩负着审美教育的使命,那么文学作品阅读就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活动实施过程中,既要落实知识点,帮助学生读懂弄通课文,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要挖掘其思想教育因素,使其受到教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几点意见

1.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探寻教材的美,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前提。

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为我们对学生实施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第二段、第三段与第四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济南城外的远山,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清新淡雅的水墨山水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审美,宜采用默读、朗读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感知美。还可以结合课文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把雪后济南的山景在头脑中具体化,形成一幅“水墨山水画”,再通过朗读、背诵,学生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一个审美感知的引导就圆满实现了。

再如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上阕描写了北国雪景,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纵横千里的银色世界;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伟大的抱负。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诵读为主,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正置身于广阔无垠,白雪纷飞的北国大地,想象自己正站在雪峰之巅,极目远眺阳光照耀下的红装素裹,去领略祖国壮丽河山的美景,从而感受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壮志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激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鉴赏是指对文章的欣赏和鉴别,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欣赏,指审美情趣、感受和体验;一是鉴别,指审美能力和判断、评价能力。具体来说,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的内容,了解它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其中,通过想象、联想,去再现文章所表现的情景,理解其思想意义,领会其精神实质,接受其情感的熏陶。

教育家叶圣陶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说有四个人同时阅读《孔乙己》,其一是“匆匆读过的”,觉得本文仅写了一个“被打折了腿的瘪三”,写得没什么意思;其二,“有耐心去鉴赏的人”,认为文中有关“回”字的四种写法没写出来,恰是文章的成功之处,如果写出来,反倒“索然无味”;其三,和上面一种人一样,能够耐心去鉴赏,他认为文章写出了一个“绝不同于一般瘪三的孔乙己”;其四,是一个“深深体味了世味的人”,他最欣赏的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一句,认为它传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寂寞之感”。鉴赏能力不同的四个人有四种不同的鉴赏感受,可见鉴赏能力高下也将直接影响对文章理解的深度。因此,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欣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就要进行“再创造”。“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读者的想象和体验,是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以小见大、寓实于虚、借形传神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需要鉴赏者进行积极的想象,并有必要的生活体验,否则就发现不了作品中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而想象可以将现实生活积累的表象加以综合、改造,创造出比生活更丰富、更完美的形象。

3.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由感悟美到创造美,是美感教育的升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美感教育,最终是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审美教育的目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审美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即从感受美、鉴别美,到创造美。感受和鉴别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感受和鉴别理性的升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先要引导学生感受美、鉴别美,还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去创造美。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和兴趣,这是审美创造的源泉和内动力。如何实现由感受美、鉴别美到创造美呢?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性鉴赏需要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在学生想象力上做足文章,积极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探索求异,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内容,加速他们由“再创造”想象向创造想象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感教育应贯穿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当然,审美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探索积累,我们相信春风化雨,集腋成裘,只要沿着正确方向不懈努力,就能在阅读教学中收获审美教育的累累硕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