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篇1

临床路径是护士对某类病人实施个案护理管理的方法,他是由医院的一组成员共同制定的一种照护计划,让病人从入院到出院依此模式接受照护,或是由医生和护士及其他有关人员对特定的诊断和手术做最适当的、有顺序的、有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以预防康复延迟和减少资源浪费,让病人获得最佳的护理效果。或是一本制式的计划,利用图表的形式提供有时间性,有内容的有效照护,它是多专业人员合作控制质量、控制经费,强调时间性、计划性、预期效果性,多专业合作性,保证病人获得最佳护理质量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让护理专家为病人提供直接的疾病护理,而且能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提供最佳康复路径。

2临床路径的内容

有生理心理社会状态的评估和监测方法、有检验、检查、治疗、药物、营养、活动、疼痛管理、各种注射项目,病人及家属的教育、出院计划、预期结果、变异记录、康复运动等。结果测量均是事先定义好,可测量的,并在量化的程度或分数上保持其连续性,可以客观、准确的评价出护理过程和结果,保证监测方法和科学性,质量和效益评估的可靠性。护理结果不仅有常用的终末结果。如死亡率、患病率、感染率、功能状况、再住院、重复手术、病情的严重程度等,还包括全面反应病患过程、恢复过程的测量结果。如生理方面的生命体征、皮肤状况;心理社会方面的行为、沟通与人际关系;功能方面的分级评定;行为方面的活动、技能及习性等;知识方面的治疗、饮食、药物掌握程度;症状控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评定;家庭功能;目标实现;对健康服务的利用;病患的安全;护理诊断或护理问题的解决;病患满意度;主观感受等。充分展现护理实施中的能力和优势,如为病人选择最佳的照顾模式;在标准住院天数和检查项目中与小组成员沟通协调达成的共识;减少浪费;职责和分工明确;用(变异)分析实施流程改进;预测病人所接受照顾的结果;减少焦虑,提高病人与家属的满意度;从病人的角度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使多专业的文件予以整合;主动有效的管理好住院日资源的使用;科学的评价医生的医疗技术和护理技术的高低。护理人员人人参与研究,相互合作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等。这些均是培养护理专家所必须能力的具体措施。

3路径方式的实施

是由医、技、护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团队进行的操作模式设计。如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疾病或手术病人;收集分析某疾病/手术病人的各种检查、治疗、护理措施、住院天数、整合设计临床路径照护标准,根据整体要求设计临床表格、日程、预期效果等。在确定病人入径后,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路径中的各种检查、化验和会诊,且检查、化验和会诊的结果均在路径规定时间内报告,紧接着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实施康复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等。无任何变异即达到预期结果,出院后随防。路径实施中随时记录变异情况,进行处理。当实施半年或1年时,可根据路径护理的结果、变异统计,实施纵向和横向比较。纵向可与调研的资料情况对比,横向可与同行护理情况比。取长补短,修改和完善路径。真正让全院的工作以病人为中心的运行。以此循环,长期的临床实践,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整个处置过程,处置情况及治疗护理结果一目了然。什么样的病,什么样的病人该接受哪种路径,在路径中应该接受哪些护理工作。护理专家能制定出最佳的临床路径,使病人康复的效率高、成本低、服务满意率高等。

路径护理的工作方式不仅使护士主动的配合和实施。还可针对临床路径设置的内容和预期结果出现的变异进行整理和分析。用变异分析和成本效益对临床路径进行适用性评价。因为变异是实施标准中的偏差或预期结果的有价变化过程。所以变异有正负,但任何变异都是有价值的,都有利于质量的改进。如各部门运行机制上的配合系统变异、服务过程护理人员素质、技术等过程变异、病人院内感染,不合作等结果变异等。针对变异分析进行有效的改进和提高。成本效益是以病例计酬,比较实施前后或不同单位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费用,以供病人选择时参考。

临床路径实施中医生的职责是决定病人进入临床路径并按照其项目流程执行。护士的职责是监测和实施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协调协助病人按时完成路径项目;负责病人活动,饮食护理指导;负责病人与其家属的教育;出院计划的执行;有变异时,与医生讨论并加以修改。协调其它部门按路径要求准时完成术前会诊、检查报告等。定时召开多专业人员会议。对出院计划、特别治疗、困难问题、家庭成员问题、改变照顾计划问题等进行必要的商榷。临床路径是整体护理的深入,它是在护理程序的基础上,针对卫生市场经济更加注重增加有价内容,清除、简化、合并不必要的、重复的内容,以降低不必要费用等护理经济学和护理效率学的内容。改良的部分显得更实际、更科学。变异的监测;作业质量的监测;护理过程的质量;医疗过程质量的项目评价等。均可使护士获得持续质量改进的能力,临床资料收集和管理的能力,科学工作程序的能力,定量定性分析的能力,独立经济核算的能力,全程护理管理的能力。可对某病种,某个病人设置、预测和实施最佳效率的照护计划。护理专家不仅是临床能手、研究者、顾问、教育者、管理者、改革者,关键是对专病护理有一套熟练的操作程序,有全程护理管理、核算的能力。它能告诉人们,该病要这样护理,走这条路径,不这样就可能出现什么问题。能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护理路径,达到高质量高效能、低成本的护理需求。

4今后的目标

篇2

关键词:靖西;农民画;产业化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一、靖西农民画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产业化发展是保证靖西农民画生存空间的必然趋势。

靖西农民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形成经济效益,但是当前由于受农民画人才和创作动机等的制约,靖西农民画还是停留在为了参展而创作的状态上,这必然无法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而单纯为了爱好而创作农民画无法保证农民画的质量,无法让其发展成为该地的特色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农民画爱好者逐渐减少,农民画的生存空间将会被逐渐也所,农民画将会面临失传的风险。而靖西农民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靖西地区来说,将农民画打造为一个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对该地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必须要逐步实现靖西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为农民画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靖西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产业化发展是传承靖西农民画的必然选择。靖西农民画具有色彩质朴、艳而不俗的特点,其充分借鉴了壮锦平面构成的表现形式,采用以意造形和以形抒情的手法,画面透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让人有回归自然生活之感。靖西农民画多描述壮家生活,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其受到当地政府和文化馆的支持和保护。为了确保这种优秀的民间艺术能够传承下去,必须要与时俱进,并不断的推陈出新,而实现产业化发展是确保靖西农民画与市场和时代接轨的重要手段。

二、靖西农民画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为了实现靖西地区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要立足本地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寻找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下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探讨了靖西农民画产业化的实现路径:

(一)多办办好农民画艺术交流和宣传活动,提高知名度。

靖西地区在局、市群艺馆等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农民画家创作的作品不断在全国和省区大展中获奖。有的作品在多种刊物上发表,而有的则成为国内外私人的珍贵收藏。2010年,靖西农民画还参加了区文化厅主办的“广西首届农民画展” ,到2012年,共有36幅作品入选广西第二届农民画展,2013年则有50多幅作品入选广西美术馆开馆仪式暨广西农民画展,这些作品还被送到韩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展出。这些活动的举办说明当地政府和文化馆是关心靖西农民画的发展的,为了实现其产业发展,还要提高重视程度。要由当地文化馆牵头,与其他地区的农民画进行互动,多举办跨地区的艺术交流活动,多进行跨区域甚至跨国的农民画展览活动,让农民画走出靖西,走到更广阔的区域中,提高靖西农民画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靖西农民画,这对于靖西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可以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农民画宣传展览活动,到广场、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推广农民画,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靖西农民画。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靖西农民画的知名度,还可以充分借助网络、报纸和电视媒体,通过广西本地电视台和有影响力的其他省市电台,对靖西农民画进行广泛的新闻报道,制作专题宣传片,让靖西农民画拥有更高的知名度。

(二)面向市场,创作高质量作品。

1、重新定位,推广靖西农民画。

要想实现靖西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让其走向市场,而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就是打响知名度,让市场知晓靖西农民画。这就需要靖西地区重新定位农民画,让靖西农民画以一个崭新的身份进入到市场中。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创作形式和方式,要实现创作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创作高质量作品。同时,市场定位要更广阔,要把市场发展目标放到广西、全国甚至国际上。这样才有利于靖西农民画强占市场份额,才能为其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2、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创作销售。

靖西地区有一大批具有较高创作能力的农民画家,这些画家多生活在靖西地区的各个农村,他们创作农民画多是出自爱好,创作目的多是为了展览,他们没有销售农民画的渠道,在市场上也没有知名度。要想实现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要充分面向市场,要考察市场需求。并结合市场需求和靖西本地特色,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在创作完成之后,可以通过当地文化馆或专业的农民画机构收购作品版权并统一进行销售。然后观察市场反应,对市场反响强烈的作品可以对相应的农民画家进行培训,并采用订单方式进行再次订购、销售,让农民画销售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中。

(三)构建靖西农民画产业化模式,实现产业化运作。

1、实现农民画的产业化生产。农民画创作要实现产业化生产必须要提高创造的技术含量,但是农民由于受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制约,难以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作品。为了确保产业化生产的实现,要对靖西农民画家进行专业的辅导培训,培训师一般由资深画家担任,通过专业美术知识的渗透和传递,不断提高靖西农民画家的专业素质。同时,要让他们把创作农民画作为一种生产活动,作为自己收入来源的一部分,提高他们对农民画的重视程度。通过产业化生产,能够让更多有才能的农民画家投入到农民画的创作中来,确保人才的衔接。

2、构建产业化的销售模式。要确保靖西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要让其走上销售市场。这就需要构建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销售模式。这种销售模式下,农民画的生产要接受行业协会的指导,要经过专业的包装和公关,然后才会呈现给消费者。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能够确保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

(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推进产业化进程。

为了实现靖西农民画的产业发展,要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具体可以通过实体店销售和展销会、及网络销售等手段,推进农民画的销售。同时进一步建立农民画的经纪人制度、健全专业的组织结构,并积极发挥其作为农民画走向国内和国外市场推手的作用,提高农民画的竞争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靖西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异常的必然选择。靖西地区应该从当地实际出发,加强对农民画的支持力度,促进其产业化发展,让其成为靖西的一面旗帜。

参考文献:

[1]张春明.走出小作坊迈向大市场的农民画[J].大众文艺.2010(01)

篇3

关键词:波长路由光网络;波长分配;故障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5-3481-02

近年来,技术改革逐渐深入,进而使得我国的发展正朝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方向快速发展。以虚拟网络为代表的数据业务量逐渐增多,如:IP。另外,新业务的大量出现,从而使人们对宽带有了更大的需求。然而,由于波长路由网络具有较强灵活性、透明性等,发展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WDM层组网技术之一。其中,波长路由光网络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即静态与动态。但是,在应用此技术时,关键问题极为路由和波长分配问题。这样一来,可以对所出现的故障进行有效管理,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1 波长路由光网络概述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关于波长路由光网络概述

我们已知道,因为器件技术逐渐朝着更高方向发展,如,在光网络中,宽带复用技术应用十分广泛。事实上,宽带复用技术主要划分为三大类,即时分复用、波分复用以及码分复用。在把上述技术应用到光网络中时,可使网络性能大大提高。其中,光网络节点凭借波长信息决定路由功能,严格按照端到端的逻辑来选择输出的,并不是把信息发送给所有输出端,这样以来,能够节省网络终端使用量。

在将复用技术应用到光网络中后,其波长路由光网络的实用价值将更大。此网络是由波长路由节点以及诸多点到点光线连接所构成的。

1.2 波长路由光网络具有的优势

和传统电信网络相比较来说,波长路由光网络可提供更大通信容量。此外,此网络的透明性、可管理性以及灵活性等都较强。因此,我们可以将波长路由光网络所具有的优势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事实上,波长路由网借助波长选择器对路由进行选择的。换言之,结合波长信号来选择路由。另外,传输码率、数据格式以及调制方式等不仅有较强的透明性,而且又能够为用户提供多种高质量的协议业务,对用户端到端业务不受任何限制。这种透明性是指网络所有信息由源地址在到达目的地址过程时,不需要进行光-电-光间的转换。这主要是由于在波长路由光网络当中,其所有的信号传输都必须在光域中完成,而传输速率与格式都只受接收端与发射端限制。由此看来,波长路由光网络对信号传输来说是极其透明的。

现如今,波长路由网络既能够和现有通信网络相互兼容,又能提供数字网等一些综合性业务与网络升级功能等。

另外,波长路由网络也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而在增加新网络节点后,既不会影响到网络结构以及设备运行,又能给大大降低网络运行的成本。同时,此网络通过增加波长来达到扩容的目的。

一般来说,波长路由网络结构要比传统网络结构要简单的多,并且端和端之间的通信都是借助光通道最终实现的,同时,在此路途当中,并没有增设变换与存储设备。所以,能够减轻网络成本运行成本,同时又能大大提高信号传输质量。除此之外,在波长路由网络中,大多数光器件都为无源类型的,这样一来,网络的可靠性与维护性也非常高。

1.3 波长路由网中路由存在的问题

在波长路由网络中,其路由方式大多数都是和传统线路交换网络相类似的。从整体上分析,路由计算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即静态算法与自适应算法。其中,静态路由算法中路由分配并不需要对网络状态予以考虑。然而,在静态路由中,典型的两个例子即为固定路由和替换路由。但是,在自适应路由中,由网络运行状态决定连接请求的路由选择。因此,我们对路由方式进行总结:

1.3.1固定路由

在固定路由中,源节点与目的节点只有唯一一条固定路由。在发出连接请求送达后,在动态波长路由网络中,若在这个固定的路由上缺少可用资源,那么此连接请求便会阻塞。此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可选用的路由过少,导致阻塞率大大升高。其中,固定路由方式最为常见的方式即为固定短径路由,并且常应用到静态波长路由网络当中。

1.3.2 替代路由

在将固定路由改进之后便可成为替代路由。其中,替代路由可允许一个源-目节点对有多个使用路由,同时按照一定顺序予以配排列。当解决一些动态问题时,某个连接请求到达后,按次序查找路由中是否有一条可用资源符合此请求的要求,若存在,便会自动选择此路由;若不存在,那么此项请求便会被阻塞。和固定路由来说,此路由存在很多阻塞率指标。然而,怎样选择能够相互替代路由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

1.3.3自适应路由

自适应路由的路由在选择时,所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为结合当时网络运行状态选择。换言之,结合网络中链路可用资源状态来最终予以决定的。其中,最小阻塞路由便为自适应路由的一个典型例子。例如:在最小阻塞路由方式选择过程中,由备选路由中选择可用路由的主要原则为:要选择占用网络资源偏少的路由。但是,若处在动态播出路由网络当中,若为自适应路由,其阻塞率指标要比上述两种方式好得多。然而,此种路由方式又对算法实时性提出较高的要求,所以,在选择自适应路由方式前,还需要对路由效率与性能予以全面考虑。

1.4 波长路由网中波长分配问题

在波长路由光网络中,波长分配问题是一非常重要的问题。其中,在静态波长路由光网络当中,常和路由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最优解。但是,在动态波长路由光网络当中,其波长的分配策略对于阻塞率来说具有重大影响。常用的波长分配策略:

1.4.1 随机分配法

也就是说从可用波长中随机抽取一波长分配指定给光通道。可以说,此种分配方法十分简单,而不需要对网络状态信息全面了解,但此种方法会有较高的阻塞率。

1.4.2 首次命中法

按照此方案,在不同波长中都做好标记。这样,在选择波长过程中,由小到大进行排序,从中选择最小波长。而在应用首次命中法时,是极易实现的,同时,阻塞指标远比随机分配法小得多。

1.4.3 最小使用法

在应用最小使用法时,波长选择方式是将网络中使用次数最少的波长。如果此波长不可用,再选择第二使用次数最少的波长,以此类推下去。这可以看做是改进首次命中法的一种方式。而此种波长排号不固定,是结合网络当时情况而定的。这种方案的阻塞率要低于首次命中法的阻塞率,但在实现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麻烦。若要弄懂当前网络情况,必须借助网络状态传输协议进行测定。然而,这又和网络管理方式为集中式或是分布式有着紧密关联。

1.4.4 波长保留法

在这个方案里,常常将波长予以保留,而在一些特定业务当中,才允许使用。但是,它对降低网络阻塞率并没有做出任何贡献。然而,却可以为某些特定业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所以,此种方法在高质量要求场合应用价值是非常高的。

1.5 故障管理的问题

网络当中的故障管理机制通常有两种。一种叫做保护机制,就是备用资源已经被预先计算好了,另一种叫做恢复机制,就是未事先准备好备用资源,是由中断后的连接动态来寻找。总之,动态恢复机制对网络资源利用效率是非常高的,并不需要预留出一定的闲置资源。然而,保护机制恢复速度是极快的,同时又能确保业务可以快速予以恢复。

一般保护主要包含两种:其一为路径保护;其二为链路保护。其中,对于路径保护来说,当存在一定故障时,业务便快速被转移给其它保护路径中。但是,在此处,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是两条完全分离的链路,这样一来,才能够保证遇到一个故障只对一个链路产生影响,而某个单个故障却不可以终止此业务。然而,在链路保护中,业务必须在失效光纤链路中重找新的路由。除此之外,又有一种称之为是子路径保护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工作路径划分为多个小段,进而再对每一段路径予以保护。子路径保护能提供更快的故障恢复速度和更高的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深入研究波长路由网络中使用的保护机制,将它与IP层中的恢复机制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合适的协议,为广大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另外,研究人员还需要对波长路由网络中QoS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建立起相应的协议,为用户提供出等级区分的服务。

2 结束语

我国未来的电信网络的结构将会是以WDM传送网络构成的核心的网终,由SDH、WDM环等所构成的城域网,再通过多元化的宽带业务的接入向广大用户延伸。从网络构架上来说,IP over WDM将会成为网络发展的趋势。这当中WDM网最主要的形式是波长路由光网络,因此,波长路由光网络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 单玉洁,王辉.静态环型波长路由光网络中RWA问题的研究[J].通信技术,2008(12).

[2] 陈明,张峰,秦曦.啁啾光纤光栅波长路由光网络的组播功能实现[J].光电子·激光,2008(3).

篇4

关键词:会计专业;社招;培养模式

一、引言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由快速发展转为内涵发展,就业结构性缺口、产业升级导致的隐性失业、智能制造引发中低端就业岗位减少,矛盾凸显。高职百万扩招应运而生,重点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需要。如何实现社会生源“规模扩招、标准不降、质量不减”的质量型扩招,是中央部署此项工作的要求,也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

二、社会生源特点

相较于传统生源,社会生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理论基础薄弱。一方面退役军人学历层次参差不齐,有些高中肄业即入伍;另一方面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离校多年,虽然要求具有高中毕业证或同等学力证明,但知识早已遗忘。生源总体知识体系不足。

(二)学习意愿强烈。社会人士已在社会摸爬滚打,或失业、或待转型、或因岗位所需,相对于传统生源,凸显市场导向,发展诉求强烈,学习意愿更强。而这背后的动因是能实现其高质量就业。

(三)行为自主性强。社会生源受家庭羁绊,日常事务繁多,难以脱产全日制学习,且个体学习时间、习惯各不相同;行为自主性强,难以服从统一安排。社会生源的特点及发展诉求无疑会倒逼高职院校在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上发生颠覆性变化。高职院校应拓宽视角提高政治站位,深入领会扩招百万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与这项战略部署同频共振,以“学习者”为中心,办学定位向就业导向型转变,整合资源多方联动,实现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双重任务,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型。

三、会计专业背景及现状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创办于1912年安徽公学商科,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先后总结和凝练出“精核算,善理财,能经营,懂公关”“教学做统一,岗证学一体,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及时把握行业发展动态,逐渐形成了以校内模拟为主体,以校外行业跟岗实习、“互联网会计工厂”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体系。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生源层次多元,目前社会招生占比超过20%,且未来它在生源中将占据更加举足轻重的地位。社招人员培养模式关乎质量型扩招能否落地,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图1)

四、会计专业社招人员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在坚持会计专业传统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继续改革与创新社招人员的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开发整合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和实践体系,通过恰当的教学模式作用于学习者,质量保障机制贯穿始终。(图2)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能工巧匠,引进来、走出去。师资队伍是社招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撑。而现实却是:一方面教师学历层次高,但由校到校的通道导致社会经验不足、自身实操技能缺乏;另一方面扩招使得原本已经不足的教师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快速有效实现合格教师的补给,是当前的紧迫任务。路径1:师企对接,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以社招人员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我校会计专业大账房公司的先进理念、雄厚的软件开发团队、高水平的会计队伍,采用“师企对接”、校企合作共育“双师”等方式,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稳定的专业教师团队。路径2:区域联盟,人才共享,建造多元化人才库结合我校自身的发展优势,同周边的企业机构、研究机构以及兄弟院校建立区域联盟,以此构建相应的研究基地,进而形成规模庞大的教学合作共同体;并以区域联盟作为依托,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智库体系,通过教学培训、专家讲座以及引进教师等形式,构建交流机制。

(二)解构与重建教学资源,服务日常教学。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丰富,主要用于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学生课堂外知识点的查缺补漏。社招人员基于其行为自主性强、难以集中授课的特点,教学资源库作为其主要学习对象,需要对传统的教学资源进行解构与重建、系统组织与设计,盘活教学资源,以满足新学习主体的需要。路径1:符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方位服务学习者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将教学资源库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过程预设和学习指导与服务,让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过程更轻松,进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路径2:注重资源呈现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学习者有章可循将所有学习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课程内部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活动之间紧密联系、逐步推进,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把握较差、学习时间不统一等问题,使学生学习过程有章可循。路径3:资源深度开发、空白开发,对接专业前沿一方面会计专业紧跟财政和税收政策,资源的深度与持续开发非常重要。除了建设新课程资源外,注重对已建资源的扩充和更新换代。另一方面新经济形态下,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层出不穷,符合现代技能型人才特点的全新课程,如《管理会计》等资源库尚不齐全,进行“边开发、边使用、边完善”的过程性开发,形成系列资源。

(三)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理实结合、上下融合”的SPOC混合模式。传统生源教学以实体课堂为主,翻转课堂服务于课前预习、课后拓展。社招人员全脱学习可行性低,更多将采用突破时空限制的线上教学,线下则较少,主要集中于周末和节假日零散时间。为保证这类学习者便利灵活,会计专业对于专业课借助于SPOC在线学习平台等实现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SPOC在线教学彼此都处于探索阶段。路径1: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SPOC信息素养提升SPOC信息素养主要围绕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和学生信息化学习素养展开。SPOC教学模式下,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学习具备SPOC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能力。学习者的SPOC信息素养在于信息化学习能力,强化学习者的定期培训。路径2: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理实结合、上下融合”的SPOC混合模式社招人员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一方面理实结合。重视社招人员实操任务的安排和学习者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者线上学习完成知识学习和内化、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灵活地选择和参与线下实操技能训练。另一方面上下融合。线上和线下的教学统筹设计,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教师在学校SPOC平台搭建学习资源,组织和引导学习者线上自主学习,并利用网络和社会化软件组建学习共同体,互动交流,保证线上学习活动有效有序开展;学习者在线自主学习,并参与师生线上讨论和完成作业与测试。线下实操技能训练,学习者接受面对面交流和辅导,根据教师或企业导师的实操示范,完成实操任务。

(四)深化多层次实践体系建设,对接产业链需求。会计专业已建成“一模拟两实操”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发挥课程实训资源优势,融入课程教学;校企合作,开发多类型实训基地;打造“互联网+”会计工厂,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互联网实现真账真做。针对社招人员,在坚持已有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升级与改造,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路径1:实训模拟软件升级与扩容,追踪行业发展动态及时对已有实训软件的知识更新换代,增加新业态下行业会计的实训软件,随着建设的深入,引进新开发的如税务申报等模拟软件。路径2:优化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技能培养标准化引进“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的理念,对学生进入企业跟岗实习的内容进行模块切割,针对细分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分别设定职业技能要求,技能培养模块化、标准化、可视化。路径3:深化互联网+会计工厂模式,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突破会计专业难以大批量入企实习的瓶颈,继续深化互联网+会计工厂模式,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基于云平台新型共享模式,打造兼人才培养和企业生产于一体的创新型实训基地,把企业真实动态业务搬进校园、搬到社招人员家里。

(五)构建“科学规范、多元评价”的管评机制,为教学质量保驾护航。科学规范、灵活开放的管理机制是社招人员教育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而强化管评是质量型扩招有效落地的保障。路径1:构建管理机制一方面学校成立专职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设立“学校-系部-教研室-辅导员/教师”四位一体的组织架构,从宏观上建立课程管理、资源共享、惩罚奖励等机制。另一方面利用SPOC线上教学平台的教学功能建立监督和管理流程,加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给予师生间个性化指导和生生间互动。路径2:在考核评价方面,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性数据的采集通过数据分析进行过程性评价,且在评价的权重分配上侧重过程评价,给予学习者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提高学习者在线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五、总结及展望

高职扩招后生源层次多元化,高职院校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生源扩张,缓解了招生难的困境;另一方面生源规模激增、生源层次多样,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大融合大势所趋,职业教育发展重新定位,倒逼高职教育大改革大发展。院校应顺势而为,在坚持和借鉴传统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探索和完善社招人员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主要参考文献:

[1]袁鹰,刘竺云,李岩,殷甫祥.高职院校全日制社招人员问题预判及对策研究[J].安徽化工,2021.47(03).

[2]周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与实现路径———百万扩招背景下[J].江苏商论,2021(02).

[3]王亚玲,郭娟.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南京林业大学成人招生改革项目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5).

篇5

关键词:契约理论 企业审计 需求分析

契约理论认为企业审计是产权结构变化下的产物,其主要功能更多的是对缔约各方产权信息进行明确界定。因此契约审计理论对企业审计需求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下将从契约理论和审计需求的相关概念入手,对如何引导企业高质量审计需求进行论述。

一、契约理论的意义概述

契约理论建立在交易成本、产权以及委托三种理论上。一是在交易成本的理论体系中,企业的主要功能在于节省市场交易中的各项费用,以差别的方式将企业治理结构与交易特征匹配,实现节约成本,提高收益的目的;二是产权理论则围绕交易费用展开,主要对企业产权安排和结构变化对资源有效配置的影响进行研究;三是委托理论将企业看作委托人与人之间对风险分配的契约安排,为了避免人出现道德风险行为和逆向选择,委托人通常会以契约行使对企业人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从而避免人挥霍企业财产,增加成本。

上述三个理论分支并非相互完全独立,在契约理论的大背景下,其相互之间存在补充和制衡的关系,在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契约的广义概念囊括了任何市场交易行为,将其全部视为相互存在的契约关系,并作为企业发展的研究基础。企业的审计需求决策会对契约各方的关系和经济行为造成影响,反之,审计需求方与企业的契约同样会影响到审计需求决策,这也是企业内部契约各方博弈的均衡结果。

二、契约理论下的企业审计需求分析

(一)经营者和企业的审计需求

企业经营者直接控制着企业大部分经济资源,且在信息领域占据主要优势,但在契约理论下,企业经营者仅仅属于人,对高质量的审计信息并不具备直接的内在需求,其需求只属于在政府法定审计条件下的需求。但企业经营者的对高质量审计信息的需求存在变动,在企业成本收益的影响下,经营者仍然会选择有利于自身的行为,若高质量审计带给企业的收益高出成本时,经营者仍然会对高质量审计存在需求。

(二)股东的审计需求

企业大股东和小股东属于一组相对的概念。大股东与经营者同样不具备高质量审计的内在需求,但由于手握股权,大股东能直接对企业经营进行干预,例如采取内部审计的措施把控住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尤其是在目前审计委托制和股权表决制的背景下,企业审计权实质上是被大股东掌握,其是否有高质量审计需求,取决于企业审计对其收益的影响。而小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微乎其微,难以影响到企业经营行为,而高质量的企业审计对其而言,意味着可提升对人的监控力度,从而可对经营者和大股东某些自利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有效维护自身收益。同时,企业剩余风险通常是有小股东在承担,因此本质上而言小股东强烈需求高质量审计。

(三)政府部门的审计需求

政府部门与小股东的弱势地位不同,其具备强制监督权,同时,政府部门的高质量审计需求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审计需求行为。为了履行自身的行政责任,维护企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政府部门同样对高质量审计有明显需求,需要高质量审计为行政决策提供帮助,对企业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因此政府部门会对审计质量表示持续关注,但在监督过程中,政府工作人员应将工作重心放在审计工作本身,而不是展现出对某类会计师事务所的特有偏好。

三、引导企业高质量审计需求的措施

(一)推动市场发育

高质量审计的需求来源于高度市场化的经济,因此要进一步推动证券市场的改革,尽量减少行政干预,保证需求者能顺利表达审计需求,从而对企业的高质量审计需求进行合理引导。对于企业发行证券而言,在上市资格、发行数量、市值等环节上最重要的不是政府的审批,而是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企业面对的是整个市场和广大投资者,因此在对证券市场化进行改革时,我国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模式,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在证券市场中的估价效应,推动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坚实需求,但这项措施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因此还需完善配套法律。例如完善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机制,为高质量审计需求创设法律环境。为了杜绝二者合谋,私吞外部投资者资金,法律还需针对这一问题出台对应的惩治措施,增大造价、合谋的违约成本,从而满足投资者的高质量审计需求。

(二)保持政府监管的独立性

政府监管部门需随时保持独立性,以公平、公正、强制的第三方地位开展监管工作,从而引导企业对审计的需求。一是形式上保持独立。政府监管人员不能与各种利益群体与证券市场主体有直接关联,应采取回避制度,严格避免这种关系的存在。二是实质上保持独立。政府监管人员需在法定职权条件下依法办事,切实公正的担负起监管责任。

(三)打破控制权市场

随着我国控制权市场日渐活跃,大部分投资者会更为重视高质量审计信息在企业控制权估价中的作用,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也会日益凸显。因此,在推动企业控制权市场化的同时要打破企业控制器的垄断,引入外部市场监督约束机制,并将其作为对大股东和经营者自利行为的可置信威胁,促使其履行契约,并对高质量审计提出主动需求,从而将有利信号传递给整个市场,有利于提升企业市值。

四、结束语

企业的审计需求实质上是企业各个契约方博弈的均衡结果,契约作为对利益各方进行联结的一种机制,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条件下可诱发需求者产生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并转化成企业的内在需求。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需求主体难以通过契约对真实需求进行表达,具体可通过推动市场发育成熟、打破控制权市场垄断、加强政府监管等途径进行解决,从而提高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制衡力,保障企业高质量审计需求的路径通畅。

参考文献:

[1]付书博.审计中的理论分析--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J].商业会计,2016,(7):79-81

篇6

关键词:人事管理;企业;改革;现状;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282-01

21世纪,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市场上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加强人事管理是必须的。现阶段,我国企业人事管理观念陈旧,方法落后,这些都导致我国人事管理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进而无法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基于这种现状,我国企业进行人事管理改革势在必行。我国企业人事管理改革的必要性是建立在人事管理的重要性和我国现阶段企业人事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上的。要进行人事管理改革,必须对这两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和路径。

一、企业人事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人事管理是企业引进人才,形成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人事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一环,能够保证在有效的人事管理体制下,使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并实现最优配置。其次,人事管理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会在企业竞争中占有优势。只有重视人事管理,,充分利用人的潜在能力,才能使企业具有创新活力,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我国企业人事管理的现状

(一)人事管理模式落后。我国许多企业的人事管理仍采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模式,人事管理部门权限高度集中,只强调人事管理工作本身功能的发挥,没有意识到人事管理如何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对企业员工做同一的全面规划,也很少围绕挖掘认得潜能而制定选拔、培养、任用、激励的规定。即使有也不能完全贯彻执行,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了企业的运营和效益。

(二)面临人才流失的危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结果使得竞争不仅仅表现在产品上,更表现在要素市场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参与人才的全球配置,使得过去我国享有对高质量人才支付低质量价格的优势不复存在。高质量人才面临被攫取的危机,如不对现行的人事管理进行改革,势必造成大量人才流失。

(三)管理方法简单,缺乏竞争力和压力。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管理方法过于简单,形成了人才部门所管、单位所有制,使各类人才选择单位和岗位的自受到限制,难以形成优化配置人才。此外,人事管理实行终身体制,缺乏竞争力和压力,企业缺乏严格的奖罚评价指标,使企业人才缺乏竞争力和压力。

三、我国企业人事管理改革的路径

鉴于人事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以及我国人事管理现状,对人事管理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人事管理的改革要遵循一定的路径,采取有力的措施。

(一)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应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现代企业的人事管理中,人力资源的管理是竞争的制高点,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发展成功的关键。因此要站在人力资源的角度上对传统的人事管理进行改革。实现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应把传统的静止的配置人管理人转向动态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开发人、引导人,将人才的选、训、考、用、留与管理融为一体,使人才既可向社会横向和企业内部上下流动,还可进行岗位轮换交叉任职,实现全方位、全透明、多形式的用人机制。

(二)提高人事管理人员素质,转变管理观念。人事管理改革必须以人为本,提高人事管理者素质。首先,人事管理者要具备新观念,在以高学识和专业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知识,探索新的管理方法,能够与其他人事工作人员相配合,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其次,人事管理者要具有经济意识,懂经济,学会用经济管理工作。再次,人事管理者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修养,并且具有乐于奉献、严于律己的工作精神。

(三)建立人才培育的社会机制。建立人才培育的社会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创造性。首先,建立人才培育机制,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重视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建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岗位环境,适应日益变化的发展需要。再次,重视对新进员工的培训。在新进员工刚进企业对企业抱最大期待的时期,要系统化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减少新员工的挫折和不必要的摸索。最后,人事管理部门应积极为员工提供各类业务培训、继续教育的机会和途径,掌握各个专业领域最新的知识和发展动态。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机制,应建立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上。这样才能直接有效的刺激员工的进取心、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应有效的配置企业员工。对企业员工的配置应量才使用、用人所长,使员工能学有所用。其次,企业应建立合理的报酬机制和考核机制。企业的报酬机制应充分考虑激发员工贡献的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考核,以能力和表现为标准进行计酬。最后,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企业应从员工的需要出发,关心、尊重、理解员工,着眼小处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在具体的工作中发挥其创造力。

作者单位:长庆输油气分公司

参考文献:

[1]王金龙,杨伶.国内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0,(02).

篇7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升级;优化路径

国际化趋势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产业集群,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的产业集群大多是以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为主的传统产业,主要负责处于“微笑曲线”中间环节,进行附加值较低的简单制造工作。

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为例,它就正处在这样的一个过渡阶段,现在绍兴的纺织行业无梭化程度高、印染整设备好、市场发育成熟,形成外部规模化经济。但是,整个产业仍处于粗放型的初级阶段,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牌形象欠缺以及国际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传统纺织产业是绍兴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绍兴纺织产业集群面对国际化大市场,各方面问题凸显,转型升级是其产业集群再有一方立足之地的唯一出路。

一、绍兴纺织业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绍兴纺织产业产品同构率高、中低档为主打市场的现象一直无法得到妥善解决。目前,约95%的低档纺织品市场竞争激烈, 利润空间压缩至最小, 而高附加值的产品却出现市场供应不足甚至空缺现象, 一些高档面料、终端产品等需要从外地进口,而技术含量一般、生产量大、价格便宜的产品又受到周边地区的威胁。其中主要包括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完善、增长方式粗放三大问题。

(二)自主创新欠缺。我国产业集群中的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以模仿创新作为企业的基本生存战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也是如此,技术创新能力弱和附加值较低,在纤维、纱线、织造、染整和设计等技术环节都存在明显问题,主要表现在面料开发、设计基本上以模仿为主,服装的品牌建设未有建树,纺织机械缺乏自主知识权。主要包括研发投入不足、高端人才缺乏这两大方面的问题。

(三)国际化水平不高。绍兴柯桥轻纺城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但是其纺织企业嵌入国际市场的程度和层次均较低,往往通过中间商(外贸公司)实现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绍兴的纺织出口产品基本处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低端,在科技和资本投入要求高的各领域差距很大。

二、绍兴传统纺织行业升级的优化路径选择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对于绍兴传统纺织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来说,选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即目标层(A层);选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主要从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国际化水平这3个因素进行考量,故把它们作为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二层,即是准则层(B层);优化产业结构主要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整合产业链、改变增长方式,故从这个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从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和整合创新资源三个方面来实现,故选取这三个指标对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提高国际化水平从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和获得品牌优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为指标层(C层)。方案层(P层)为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层次结构模型。

(二)构造判断矩阵。用行和归一求出B层关于A 层的权重为W= (0.40548,2.154435,1.144714) T,得出最大特征值λmax=3.0037,一致性指标CI=0.04995,查表得随机一致性指标RI=0.58,从而计算一致性比率CR=0.017<0.10,因此判定B层关于A层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接受的。

进一步计算得到方案层P关于指标层C的权重计算结果及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方案层的各随机一致性比率均小于

0.10,可以判定 P 层关于 C层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经过计算,得到 P 层四个方案的排序权重向量,功能升级

P3为0.491在优化路径选择问题中占得比例最大,其次是产品升级P2为0.270,再次是工艺流程升级P1和价值链升级P4。因此,绍兴传统纺织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应该着重功能升级,其次也兼顾产品升级,这是绍兴传统纺织产业集群要发展的方向。

绍兴纺织应该以功能升级作为主要的升级路径,走高附加值的特色化道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发展具有高质量、高端品牌、高附加值的产业特色纺织品;同时不忽视产品升级,破解纺织产业发展瓶颈,加快绍兴传统纺织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篇8

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域旅游中的作用

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始终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为了卓有成效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水平,也为了更好地优化全域旅游的发展成效,有必要深入全面地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域旅游中的关键作用,以便在较大程度上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效能,更进一步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质量。推出品牌效应,增强文化自信在全域旅游的发展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全域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品牌效益,有助于全面有效地增强文化自信。平潭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多元化。在政府部门全面加大监管力度的基础上,在多措并举全面创设文化发展氛围的根基上,平潭致力于打造特色化、品牌化、战略化文化品牌,以文化品牌助推文化自信。可以说,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视角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发展切入点,真正系统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水平,无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打造特色化文化品牌,为区域经济的深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发展根基。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文旅产业融合的背景下,积极利用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足于全域旅游的科学视角背景,不仅能够从整体层面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成效,同时也能够全面系统地推动产业融合,还能够切实全面地发挥其经济促进作用。平潭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丰富且多元的,随着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充分重视以及科学保护,越来越多的管理举措得以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实效,也深入精准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效发展。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全面地挖掘以及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全面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高效结合起来,全方位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和传承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发展实效,也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科学的资源保护,全面推动资源可持续发展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过程中,行之有效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等高效整合起来,有利于创设科学的社会氛围,同时也能够全方位实现对资源的保护,真正使其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平潭地区的发展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丰富多元的。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得到了充分全面的重视,越来越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被挖掘出来,对其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本身有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高质量传播,同时也有助于全面保护这一重要资源。比如平潭地区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博览会等,可以以此为契机将资源全面整合起来,而这无疑能够实现对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也能够切实有效地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实效。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保护传承路径

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充分全面地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效能,积极把握其发展潜能,科学精准地运用高效化的传承发展策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实效,也有利于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水平。为此,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为了切实有效地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传承效果,有必要探索科学的保护传承举措,以此来全面系统地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传播。立足生态,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要想卓有成效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实效,更好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应该充分立足生态,积极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意识,从整体层面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效和科学化传播,切实创设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共创一个良好的保护局面。为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实践中,要从生态视角出发,行之有效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学意识与认知。文化生态保护是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论述的融合统一。我们既要关心非遗传承,也要关心文物保护,更要注重文化生态整体的延续和改善。第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实践中,要充分把握文化生态观念,从整体层面进行科学布局以及全面统筹,真正实现法治引领,要全方位强化政策支持,积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奠定坚实的法治根基和社会条件。为此,地方政府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实践中,要致力于科学的规范管理,从法治建设的角度出发,行之有效地搭建完善且系统化的法治建设体系,同时,也要注重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的管理办法,着力促进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三位一体,真正系统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实效。第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过程中科学精准地贯彻落实文化生态保护理念,还应注重全方位实施精细化的管理管控,充分系统地做好监督考核工作,以此来深入精准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实效,更好地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地方政府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实践中,要层层落实责任体系,全面压实管理责任,着力形成完善系统的管理规范机制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奠定坚实的考核监管制度体系,切实有效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实效。第三,全方位整合技术与力量,着力打造完整的生态链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过程中,为全面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要注重全面整合技术与力量,科学精准地打造完整的生态链条,以此来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是系统且复杂的,在实践过程中,若没有一套完整的保护传承工作体系,缺乏精细化的发展理念,无疑会影响和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实效。鉴于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实践中,要注重系统全面地整合关键技术力量,着力打造全面系统的宣传氛围,积极有效地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实效,引导人们全面参与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实践中。旨向活态,多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链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着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实效,有必要立足多元化的发展举措,全方位打造完整且精细化的产业链,真正系统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实效。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全面传承,始终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作用。为此,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分旨向活态,积极采用多元且全面化的发展举措,全面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积极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发展潜能,更好地实现产业间的高度融合。第一,制订科学且精细化的产业发展规划。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要想深入精准地推动文旅产业高效融合,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成效,真正系统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发展水平,有必要从构筑产业链条的发展高度出发,行之有效地制订科学且精细化的产业发展规划,以真正实现产业之间的高度融合和全面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全面传承等本身就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工程,为此,在实践过程中,要从产业发展141CULTUREINDUSTRY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文旅融合TheFusionOfLiteratureAndTravel的高度出发积极进行活态布局,调整传统阶段的分散、封闭的发展状态,积极拓宽产业链条,全面增加产业内容,积极打造产业体系机制,真正实现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高效化。第二,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以及全面化传播,还应注重充分全面地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行之有效地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实效。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多样且内容丰富,只有借助科学的信息技术手段,才能着力打造高效化的发展局面,也才能在较大程度上焕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切实有效地塑造文化品牌。第三,全面打造产业服务平台。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保护以及传承的过程中,真正高效地优化产业链条,必须注重全面拓展产业服务平台,以此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成效。在非遗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通过产业之间的高度融合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依托精细化的产业服务平台实现高效全面化的服务,能够为非遗产业的高效精细化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提供科学的保障,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夯实非遗产业融合成效,真正提升经济增长效率。第四,全面注重人才培养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保护的实践过程中,人是重要的因素。只有全面提升人的素养,进一步夯实人的认知,行之有效地提升人的整体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为非遗产业的高效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根基,也才能切实有效地保障非遗产业的深入和全面化发展。基于此,在非遗产业深入推进的进程中,要行之有效地搭建完善的、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切实提升人的素养与认知。

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产业优势

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积极深入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效快速化发展,有必要从现阶段的发展误区中脱离出来,行之有效地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发展成效。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强的地域属性,只有根植于地域特色,全面打造完整且全面化的产业链条,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为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实践中,要依托于科学的产业优势,积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潜能,行之有效地打造特色化的产业链条,积极发挥规模经济的关键作用。比如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融入区域内的民俗文化及特色文化等,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与民俗特色等充分融合起来,积极挖掘丰富的产业优势,真正实现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每个地区都有显著的区域特色优势,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效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真正系统地把握好区域特色,那么产业优势就会被大大削弱。在此基础上,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应该积极挖掘潜藏的区域特色,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达到增产增效的目标。

思考与建议

全域旅游是一个新的概念,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卓有成效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全面传承,要充分全面地依托现阶段产业融合的发展背景,行之有效地推动文旅融合的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将它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既能散发其中蕴含着的充沛的文化气息,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旅游产业的发展潜能,行之有效地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为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既要从产业融合发展的高度出发,积极寻求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点和交叉点,也要注重深入精准地拓展产业的发展布局,更好地丰富非遗项目类型,不断拓展非遗项目的内容,进一步增强非遗产业的保护实效。当然,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中,还应充分全面地运用科学且高效的技术手段。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深入精准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效持续化发展,应该注重系统全面地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现状,同时也要注重深入分析非遗项目对区域旅游的积极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精准全面地运用科学的发展策略,最大程度地夯实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成成,黄鹤,张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J].传媒论坛,2019,2(23):29-30+33.

[2]朱智.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01):62-65.

[3]楚志锋,吴军梅,李维娜,等.全域旅游背景下衡水市旅游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J].智能城市,2019,5(12):75-76.

篇9

关键词: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教育模式

一、引言

地方院校包括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它归属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是国家高等学校设置委员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布局设置的;二是指它的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较大地受制于地域经济的发展,生源和就业均有一定的区域性,因此,地方院校在确立其办学宗旨时,均以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出发点,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同时充分利用其人才、知识、设备等综合优势开展科研,实施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有机结合共同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同时,通过生产和科研活动,促进学校教学的改革,提高师资水平,使学校教育更适应社会的需求。

重庆作为西南地区的文化城市,要更好的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建设经济和教育强市,必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金量,提高人才素质。为此,探索一种以高效为载体,政府推动,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也就成为我市教育界所要解决的新任务。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

所谓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高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及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以培养适合现代社会或不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三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资有机结合,最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在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有上百年的实践,并被视为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的成功的教育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较好地统一起来,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训练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很好地弥补了学校教育功能之不足。使学校、教师、学生与社会、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在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走出“象牙塔”式的学校育人环境,突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及学校和企业的现状,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缺乏有效的机制和保证,与经济发达国家的状况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积极探索新形式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转贴于

三、地方性院校的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是地方院校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探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探索有特色的办学模式是地方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

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不应追求“最优”,而应追求“最合适”。可供选择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模式的选择是否适应该主要考虑是否便于完成既定的目标,合适的标准是双方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合作的成果应既能体现学术价值,又能创造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可将众多模式分为优势依托合作型和优势互补合作型,不管是采用哪种类型的合作,认真选择合作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而学术界和企业界的相互理解,达成共识,特别是选好合作伙伴,则是合作成功的有力保证。

如何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如果不改变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教育功能,结合学校与企业在产学研方面合作的具体实践,我们认为地方院校的发展更离不开企业,应当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构建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为企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是高校社会地位的象征,获得高质量的人才是企业活力的源泉,而高质量的人才决不会来自简单的课堂教学,必须和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因此,高等和企业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合作关系。

四、结束语

选择最合适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既能体现学术价值,又能创造经济效益,是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也是解决目前高校办学经费不足的一条有效渠道,在立足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企业,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的同时,继续扩大和深化产学研合作,全面强化校企间的紧密关系,营造产学研合作的厚氛围,使产学研合作健康、持久地开展下去,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 卉 赵长胜: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6.

篇10

职业生涯管理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目前还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航天企业如何营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和引人、育人、留人的企业氛围、实现航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是关键之一。

二、航天企业实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必要性

(一)职业生涯管理是航天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首要问题

作为企业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不断开发并不断增值的增量资源,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能不断更新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创造力。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社会的主体,而只有人能掌握和创新知识,所以企业更应注重人的智慧、技艺、能力的提高与全面发展。因此,航天企业加强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让员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充分展现自身的价值,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达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开展职业生涯管理是航天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首要问题。

(二)职业生涯管理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内在价值,人总是最大限度地要求其潜能得到发掘。他把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地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航天企业通过开展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帮助员工规划各层次需要实现的路径,逐步实现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使员工的需要满足度从金字塔形向梯形过渡,最终接近矩形,既使员工的低层次物质需要逐步提高,又使他们的自我实现等精神方面的高级需要的满足度逐步提高。这样就会使员工产生强烈的为航天企业服务的精神力量,进而增强航天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三)职业生涯管理是航天企业引人、育人、留人的手段之一

很多情况下企业能否赢得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一个关键在于其能否为自己的员工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获得一个有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职业。航天企业进行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为每一名员工提供一个不断成长、挖掘个人潜力和建立成功职业的机会,给每一名员工创造施展才能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按照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四)职业生在管理能为航天企业发展提供长盛不衰的人力资源保证

一个个成功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它们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拥有高质量的员工和高质量的企业家。人的才能和潜力如能得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就不会虚耗、浪费,企业的生存成长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例如,发达国家的主要资本不是有形的工厂、设备,而是他们所积累的经验、知识和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航天企业通过职业生涯管理能不断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培养出高质量和高素质的员工,做好人力资源储备,为企业发展提供长盛不衰的人力资源保证。

三、航天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航天企业如何面对当今激烈的人才竞争,做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构建员工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依笔者所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展职业咨询和职业辅导是做好职业生涯管理的前提条件

企业通过开展职业咨询和职业辅导工作,与员工一起讨论他们的个性、特长、价值观、目前的工作活动、工作表现、个人职业目标、职业发展阶段等等,对员工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并帮助员工做出合理的决策,选择恰当的职业发展路径,实现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因此,职业咨询和职业辅导是职业生渥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工作,是做好职业生涯管理的前提条件,它确定了员工职业发展的大方向和总体规划。

(二)规划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

目前员工对知识和事业的不懈追求,在一定意义上超过他们对组织目标实现的追求,特别是知识型员工愿意从事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的工作,期望自己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才能,使自己得到发展。航天企业应根据其组织结构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建立若干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例如,走管理岗位,通过承担更多责任来实现职位晋升走专业技术线,通过员工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经验和技能的提升,走专家道路等,员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同时企业还应明确不同发展通道的晋升评估及管理办法,鼓励员工通过不同的发展通道,业务上能得到发展,事业上有所成就,让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和职业发展目标。

(三)指导员工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设计

人生是需要设计的,没有职业生涯设计的人好比断了线的风筝折了帆的船,难以取得大的发展。为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设计,航天企业可以设立职业发展辅导人来指导员工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在明确了员工职业发展的意向后,与员工共同制定出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并提供与之相应的培训、工作轮换、轮岗和晋升等一系列机会,让员工具有一种成就感和责任感,增强对航天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满足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为了求得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为员工提供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是职业生涯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作。航天企业可通过提倡终身学习实现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和技能知识的需要,当今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必要的现实,航天企业为每一位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后,就要考虑如何按照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不同时期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终身在岗、脱产培训,顺利完成各个发展阶段的工作,实现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

(五)建立并实施与职业生涯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为使航天企业通过开展职业生涯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促进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企业必须配置以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如晋升与工作调动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和招聘选拔制度等,同时还要加强制度的执行力。航天企业应定期对职业生涯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并反馈员工是否达到或超出目前所在岗位资格要求,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依据。也只有这样,航天企业才能在当前经济竞争、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状况下取得一席之地。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