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篇1

【关键词】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福州市

福州市现辖6个县,2个县级市。2012年末,8个县(市)常住人口428.51万人,土地面积10182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市的58.9%、85.1%。近年来,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县域经济规模已占全市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福清、长乐和闽侯入榜2012年度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闽侯、罗源和连江入榜2012年度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市)。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12年,福州实现县域GDP2143.97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50.8%,比2008年提高1个百分点。县域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54.54亿元、1149.51亿元、639.92亿元,占全市比重为96.4%、60.0%和33.1%。

2012年,各县(市)GDP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最快的是平潭,增长18.1%;其次是长乐和闽侯,分别增长14.8%和13.7%。2008-2012年平均增速最快的是罗源,增长18.0%,其次是闽侯和平潭,分别增长16.7%和15.4%。

县域人均经济实力快速提升。2012年县域人均生产总值50315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86.3%,比2008年提高3.3个百分点。2012年,人均GDP最高的是罗源县,达71651元,其次是长乐市63119元、闽侯县49521元和福清48902元。

县域财力进一步增强。2012年,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0.03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39.3%,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7.0%,分别比2008年提高6.4和2.3个百分点,2012年,共有4个县(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20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工业主体地位明显提高

各县(市)GDP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平潭呈“三二一”结构,连江、永泰和罗源呈“二一三”结构,其余5个县(市)呈“二三一”结构。近年来,各县(市)以工业为主导,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趋突出。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19.2:47.7:33.1调整为2012年的16.5:53.6:29.9。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比2008年分别回落2.7和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5.9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主体地位明显提高。2012年,县域实现工业增加值959.95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64.3%,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57.0%,比全市工业贡献率高14.3个百分点。电子信息、纺织化纤、冶金建材、轻工食品、石油化工等工业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南北“两翼”集聚优势凸显,2012年,南北“两翼”四县(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77.81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4.0%,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贡献率达58.7%。

3、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出口呈下滑趋势

近年来,福州重视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五大战役”的不断推进,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投资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2012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39.18亿元,是2008年的3.65倍,占全市比重从2008年的42.4%,大幅提升到2012年的59.4%。2008-2012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高达38.2%,比全市年均增速高11.1个百分点。在各县中,平均增速最快的是平潭,增长125.5%,其后是闽侯、连江,分别增长40.3%和35.5%。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2012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624.51亿元,是2008年的2.03倍,占全市比重为27.1%,比2008年提升0.5个百分点。2008-2012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19.3%,增幅比全市年均增速高0.5个百分点。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00亿元的县(市)共3个,分别是福清(201.61亿元)、长乐(106.17亿元)和闽侯(105.89亿元)。

外贸出口呈下滑趋势。2012年,县域出口总额77.22亿美元,是2008年的1.23倍,占全市比重为40.2%,比2008年回落6.0个百分点。2008-2012年,县域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5.3%,增幅比全市年均增速低3.8个百分点。

4、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随着县域工业化进程加快,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县域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6854元,长乐和连江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012年,4个县(市)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GDP增幅; 5个县(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000元,其中3个全国百强县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共有4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其中福清和长乐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2012年,福州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县域经济比重达16.5%,占全市一产增加值比重高达96.4%,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占全市75.5%,而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占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的58.7%,大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偏小,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层次上,加工水平和技术装备与发达地区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精深加工二次增值产品少,高技术、名牌产品更少,全市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38家,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企业6家。

2、产业结构层次低,服务业发展缓慢

虽然近年来,县域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仍不尽合理,体现在农业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缓慢。2012年,全市县域产业结构与2008年比,一产和三产分别回落2.7和3.2个百分点,二产提高5.9个百分点;与2012年全市产业结构比,第一产业高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15.9个百分点,县域经济中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2012年,福州县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39.92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33.1%,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为22.9%,比全市服务业贡献率低17个百分点,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有县域经济承接市区“退二进三”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但更主要原因是县域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慢,服务业企业单位少,规模不大。2012年,列入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调查联网直报的县域重点服务业企业数164家[1],仅占全市调查单位的15.7%,单位数最多的福清32家,最少的闽清只有9家。

3、城镇化水平低,阻碍产业结构调整

2012年末,福州县域常住人口达到428.51万人,占全市的比重为58.9%,县域城镇化率42.3%,远低于全市64.8%的平均水平。8个县(市)城镇化水平均低于50%,而且区域水平差距大,最高与最低水平相差高达14.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不到40%的县仍有4个,城镇化率最低的县只有35%,县域城镇化水平总体不高,新型城镇化建设任重道远。

4、对外经贸形势不容乐观

现阶段,福州已形成全方位的外向型经济格局,但是县域出口规模长期偏小、经济外向度明显偏低的状况改变不大。2012年,全市县域实现出口总额77.22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为36.5%,出口依存度(出口占其生产总值的比重)仅22.7%,低于全市水平8.9个百分点。5个县的出口依存度在10%以下。同时,县域外资引进力度不够,2012年,县域实际利用外资0.12亿美元,占全市的1.4%。实际利用外资达500万美元的只有1个,低于100万美元的4个,个别县利用外资为零。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赋予“郡县治,天下安”新的内涵。当前,福州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新阶段,海西战略正在实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福建省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闽委发〔2011〕3号,为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福州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县域综合实力

以龙头企业为支撑,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扶持壮大水产、畜牧、果蔬、食用菌、茶叶、花卉、竹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规模经营。实施龙头企业提升工程,引进战略投资者兴办一批龙头企业,合作重组做大一批龙头企业。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在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上求突破,建设发展福清、长乐、连江等地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民创业园的同时,着力扶持一些重点乡镇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地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园区。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树品牌、创名牌,依靠名牌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以转型升级为途径,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一是立足县域现有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以技术改造、创新发展为突破口,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工艺,做强传统产业,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二是着力推进企业集群化,发展提升江阴、滨海、青口等工业园区,加快建设可门临港工业集中区、闽侯经济开发区、闽清白金工业区及罗源湾、长乐宝钢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等一批新兴特色产业园区,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并围绕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支持县域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一批品牌效应和竞争优势较强的产业集群。三是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工、用地等实际问题。中小企业是保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的主要力量,是解决县域就业问题、提高居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以壮大服务业经济总量为目标,加快服务业发展。实施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生产业。一是以制造业需求为导向加快生产业发展。应以服务于制造业特别是产业集群为立足点,针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多、共性需求大的特点,为其提供专业化的生产,主要包括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服务、商务服务等方面。培育更多的生产企业,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推进制造企业服务外包。制造业企业服务外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应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将非核心竞争业务外包,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同时,要调整相关税收政策,为推进制造业企业服务外包创造条件。

大力发展生活业。一是对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生活业进行改造提升,优化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加快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提高流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二是拓展消费空间,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家政等服务消费。三是加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建设,鼓励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服务网点,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促进农村商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

城镇化进程中,能加快信息、资金、人才、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集聚,有效地促进县域二、三产业发展。因此,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一是引入市场机制,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吸引投资等方式,开拓资金渠道,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城镇基础设施的产业化,按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小城镇土地市场体系,发挥土地资产效益,建立健全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小城镇功能,吸引技术、人才、资金和产业向小城镇流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二是发挥当地的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增强城镇经济实力。以长乐为例,金峰镇经过旧城改造,逐步形成商贸重镇;营前街道重点推进不锈钢企业发展;漳港街道地处机场周边,着力发展临空经济;松下镇以建设深水码头为契机,发展港口工业;江田镇依托滨海工业区,着力打造工业重镇;梅花镇发展水产养殖。三是全面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调整优化城乡空间和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步伐,加强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和资源整合,发挥产业支撑作用,提升城镇产业承载能力,增强园区集聚发展能力。四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市场,帮助农民解决进城务工和就业的困难。拓展就业渠道,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促进就业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

3、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助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一是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着力推进对外开放。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招商基础和区域经济协作平台,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专业化招商的新机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产业链式以商招商,网络平台招商、委托中介机构招商等,继续抓好亲情招商,吸引在外人士返乡创业、投资兴业。二是扩大对外贸易,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县域对外贸易发展策略中应该实现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方式提高其附加值和赢利能力的竞争方式。认真落实扶持外经贸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培育、扶持重点出口企业。三是坚持项目带动,切实增强发展后劲。要发挥大项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搞好项目规划,落实项目责任制,形成规划一批、开发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机制,在加快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谋划、启动、建设更多的重大项目,带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注 释】

[1] 重点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等行业中年末从业人数50人以上或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全部服务业法人企业.

【参考文献】

[1] 巴图.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价值工程,2010(06).

篇2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当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

一、蓬莱市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是经济实力明显提升。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50.3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4:59.2:34.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87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6.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5.6亿元,实际使用外资9100万美元,外贸出口5.57亿美元,外贸进口3.36亿美元。

二是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深入实施“三百工程”,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硬化农村公路51公里,硬化路通村率达到95.2%。修复战山、平山两座中型水库溢洪道,除险加固20座小型水库,完成34个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村通自来水人口普及率达到99.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89元。

三是主导产业快速发展。造船重工、汽车及零部件、葡萄与葡萄酒、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发展到85家,北奔重汽生产重卡2.27万辆,全市生产改装车8000辆、车桥8.4万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旅游业:全市旅游景区发展到13个,其中,4A级以上景区5个,蓬莱阁景区成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4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蓬莱阁景区门票收入首次突破亿元。

四是人民生活稳步提升。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稳步提高居民收入,积极扩大居民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稳步提升。家电下乡产品4.14万台,汽车和摩托车下乡1.21万辆,发放财政补贴资金2084万元。2010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7.11亿元,比年初增加18.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11元。

五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越来越好。两条进港铁路支线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完成,龙烟铁路调整方案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两条疏港公路已报交通运输部待批,连接沈海、荣乌两条高速的“高接高”项目列入省“十二五”规划,烟台新机场建设全面展开。国道206西线、蓬水路建成通车。胶东调水蓬莱段工程建成完工。

六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为民办实事,累计投资9.8亿元,实施为民实事工程126件。新增就业再就业1.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0.77%;农村养老保险参保7.8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3.6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60元和每年1800元。

二、蓬莱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仍然不强。在烟台市范围内比较,2010年我市GDP实现350亿元,排名第四,而排名第一的龙口市GDP达到680亿元,为我市的1.9倍;地方财政实力仍然不强,2010年我市财政收入15.9亿元,排名第四,而排名第一的龙口市财政收入为36.7亿元,为我市的2.3倍。

二是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2010年烟台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6.5%,龙口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8.8%,而我市仅为42.8%,远远低于烟台市平均水平。我市城区规模相对较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存在功能弱、带动力不强等突出问题。

三是民生投入仍需加强,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

三、蓬莱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抢抓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两大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努力转方式,精心调结构,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

(一)抓空间布局,打造发展新格局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城乡融合步伐,努力打造布局合理、区域协调、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即大辛店和潮水两个节点,要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社区集中、配套向城区看齐,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二)抓产业升级,激发发展新动力

1、培强做大工业。依托现有优势企业、优势技术和优势项目,按照“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基地”的思路,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经济整体转型升级。当前重点抓好华润风电、微藻养殖、超硬复合材料、诺康药业、北大高科华泰制药等项目建设和企业壮大,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较大突破。

2、优先发展服务业。以旅游业、商贸餐饮业、房地产业、物流业、新兴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加快服务业支撑体系建设。围绕历史文化游、滨海风光游、葡萄酒文化游、自然生态游等四大板块,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配套功能,拓宽发展领域。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三百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膨胀发展果品、水产、畜牧三大优势板块,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大力引进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抓项目建设和科技创新,构筑发展新支撑

篇3

关键词:赣州;客家民俗;旅游;县域经济

一、民俗旅游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涉及农村经济的问题,也是宏观经济的问题。解决了县域经济问题,也就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基础。所谓县域经济,就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当地特色结合起来,必须围绕地方,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找准地方特色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突出重点,依靠特色,培育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经济产业化,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发展。县域经济不同于国民经济,不能去实现小而全的经济,而是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赣州作为江西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发祥地和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具有发展客家民俗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文化沉淀,其造型独特的客家建筑、美妙的客家山歌、风味独特的擂茶等客家饮食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客家节庆活动无不吸引着大众目光。赣州客家民俗旅游,不仅能满足大众“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更能让客家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继承,同时还能带来经济效益,可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赣州客家民俗资源的开发价值

赣州客家地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客家“新、奇、特”的民俗差异性,形成了赣州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赣州的客家民俗经过漫长的沉淀和积累,在赣南地区形成了丰富的极具特色的民俗事象,盛大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古朴的婚丧嫁娶习俗、古老的宗教仪式、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千姿百态的民间歌舞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服饰和手工艺品等。所有这些,构成了赣州独特的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如客家山歌,有爱情山歌、劳动山歌、革命山歌、感叹身世山歌、戏谑娱乐山歌等。一曲《十送》便是从兴国客家山歌中演化出来的,阐述了客家人的革命胸怀。

1.从文艺民俗的视角来看,赣州客家民间文艺内容非常丰富。丰富多彩的灯彩,山歌对唱,唢呐表演。采茶戏、舞龙灯、舞狮、打花鼓、踩马灯等丰富又独特的文艺民俗。客家文艺在旅游中有很高的价值,在内容上更接近客观现实,易于游客接受。它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又可以陶冶情操。因而,赣州客家文艺民俗可以开展多种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零距离感受客家文艺民俗的独特魅力,满足审美和体验的需求。

2.从饮食文化旅游价值来看,赣州地区有品种多样、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客家饮食文化。赣南的擂茶别具一格,盐鸡、酿豆腐、梅菜扣肉等都是久负盛名,至今传盛不衰的传统食品。

3.从民居建筑的开发价值来看,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结构别致,造型奇特,内涵丰富。“围屋”大多依山傍水,讲究风水和园林绿化,它们是客家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符合中国传统哲学“天圆地方”、“天人合一”观念的独特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除此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节事活动,农耕习俗、婚嫁习俗、特色民俗服饰、传统手工艺纪念品制造等,都具有旅游开发价值。

从民俗旅游资源的分布来看,具有分布广、相对集中的特点。客家围屋多集中于龙南、安远、定南等县;宗教庙会活动多集中于石城、宁都县;门榜多集中于上犹县;客家山歌、唢呐多集中于兴国和于都县;客家食俗、婚俗等则在各地又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加快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可大大促进赣州县域经济发展。

三、赣州客家民俗旅游发展现存的问题

1.阶段赣州客家民俗旅游优势表现不明显,与梅州客家民俗旅游、成都洛带古镇客家民俗旅游相比,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够高,特别在交通、住宿等基础旅游接待服务硬件设施上存在很大差距。客家传统节庆活动、婚嫁习俗以及农耕作业的游客参与性活动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受到景点相似度和交通因素的影响,游客会首选其他地区的客家民俗旅游,另外,配套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不完善也是影响二次旅游的动因。

2.除主要知名客家建筑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外,其他偏远地区或私人建筑除主人自己修葺保护外,没有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不少客家民房被遗弃和破坏,特别是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宗祠建筑破坏明显。

3.赣州客家民俗旅游在当地受到外来文化入侵明显,民俗民风有淡化趋势,由于赣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粤、闽、湘地区临近,因此外出务工人员多,返乡后带来的外族文化对本地客家民俗影响也很大。

此外,由于赣州地区盛产橘子和柚子等水果,农家乐旅游发展很好,当地居民对客家民俗旅游开发观望明显。在宣传方面,赣州地区对发展客家民俗旅游力度不够。

四、加快赣州客家民俗旅游的开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得有效完善赣州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手段,政府和相关企业(特别是政府)应该加大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有效保持原汁原味的客家民俗风情,同时加强邻近区域的旅游合作,政府的大力宣传力度,加大对赣州客家文化品牌的建设。

1.不断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由于赣州客家地区多处在山区,经济较为落后,交通设施不发达,因而制约了客家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要发展客家民俗旅游,就必须把进入景区、景点的路修好。旅游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它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为了使客家地区的民俗旅游持续发展,加大景区的旅游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2.加大赣州客家文化宣传。客家大本营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区,客源主要集中在福建、江西、广东的潮汕、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及东南亚部分国家。不少海外的华侨客家人来到大陆客家地区祭祖、寻根,是一股重要的旅游客源。对客家民俗旅游的开发者来说,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在这方面,政府已经有了实际的行动,如最近在中央电视台里就有“赣南老家,梦里故乡”的广告宣传。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一些固定的节庆活动,制作一批品位较高,各具特色的宣传图画或手册,向海内外广泛宣传推介。

3.加大对客家民俗风情的传承和保护。在对赣州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理应突出传统性、古朴性、乡土性,真实反映客家民俗的历史和文化。

4.加大资源的开发,满足游客参与体验。亲身体验民俗风情是民俗旅游的最大魅力,开发赣州客家民俗中个歌舞戏、庙会活动、擂茶的制作、手工艺品的制作、种植和采摘瓜果、节日民俗活动等,让游客参与到故事中去,同客家人共同游戏、生活和劳作,让游客在客家山村、山寨、围屋中小住数日,从而对客家人的衣、食、住、行有亲身体验,对客家人的文化加以了解,过一次异乡情调的生活,让游人流连忘返。

此外,加强闽粤赣区域合作,避免景点相似及重复性建设带来的景点吸引力降低,避免恶性竞争造成的内耗,为游客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客家民俗旅游服务。

总之,赣州各县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的特点,加大对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断改善相应的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加大旅游品牌建设,可促进其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强.论赣南的客家民俗旅游[J].赣南师范学院报,2004.

篇4

【关键词】土地流转;县域经济;发展途径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结合发展的结果,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看,农村经济增长速度慢,劳动力大量剩余,成为困扰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所在。加快土地流转,则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土地流转是继之后农村土地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必须加快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要素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对于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所出现的生产规模小、效率低下、市场风险大以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土地流转能够加快农民增收速度

土地是农业的本,是农民的根。农民要富裕,必须向土地要效益,要实现这一点,就要从农村土地流转入手,用土地流转带动农村各项工作,带动农村发展。这是因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很难形成规模的。大量农民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上求温饱,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没有大益的。实行土地流转就是为了达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种植业看:由于土地大规模向种田大户流转,他们就会有一个发展的长远谋划,就会加大对土地的投入,并且会不断的更新机械设备,优化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精耕细作,倒茬轮作,使有限的耕地资源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从畜牧业看:由于土地流转也包括宜牧草场,承包草场的人会整合资源,使宜牧草场得到还原和休养,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养殖户就能更有信心和条件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类别,改良养殖品种,使畜牧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可以实现养殖业的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黑龙江省克山县通过大规模流转土地,几年里就涌现种植5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30多户,养牛100头,养羊300只,养猪10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10户,养殖水面在100亩以上的养鱼大户23户。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农民获得更多的利润,加快了农民增收的速度。

二、土地流转能够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速度

实施土地流转,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解决了农村人多地少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土地流转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一些农民转变境遇、转变身份、转变职业,这样离开土地的农民从租地中获得一部分收入外,还可以通过到基地打工、外出务工和经商贩运等多种渠道创收增收,达到双赢的效果。实行土地流转以来,黑龙江省克山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3多万人,增收近12亿元。此外,解放出来的大批农村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流动,又加快了城市建设的速度。实践证明,凡是城市化建设进程较快的城市,大都是农民工集中的地方。

三、土地流转能够加快科学技术推广速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直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是促进土地等其它资源有效发挥的间接动力。特别是在农业发展中,在土地资源有限、劳动力资源一定的情况下,要想让农业产出率更高、利润更大,就必须快速推广科学技术。而土地流转对科学技术的推广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能够推动农业机械的升级换代。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必须大机械作业,农业增产增收要依靠大机械化、新机械化。所以,机械的升级换代就十分必要。

其次,它能促进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土地流转实行的规模经营,可以集中选种、育种、购种,可以整体轮作转换,可以集中施肥用肥,播撒农药等,改变过去的作物杂乱种植的状况,提高作物的整体种植水平。可以发展特色种植,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模式,通过发展品牌农业、建强品牌基地等办法,推进土地规模生产,加快致富步伐。黑龙江省克山县经过几年的土地流转,努力推进规模种植马铃薯,被评为“特色马铃薯生产基地”,给农民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再次,能提高抗风险能力。流转进来的土地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既能提高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能提高农民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土地规模化经营后,拥有大面积的土地种植权的大户就会十分重视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加大对农业病虫害的投入力度,加快对专业科技人员的培养,甚至本人或者子女主动到农业大学深造,培养自己的种田专业队伍。在预防农业灾害、消除农业病虫害方面,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争取农业的大丰收。

流转过来的土地通过大户经营模式、联合经营模式、股份合作模式、集体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基地化经营模式、场县共建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统一提供良种、耕种、农药、管理技术、收割、销售等服务,收益归农民个人所有。这样做的结果,促使更多的农民愿意把土地交由公司集中经营,土地流转的规模可以迅速壮大,公司的收益也得到增加,公司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上来,建桥、挖渠、打机井,使农业生产旱的时候不着急,涝的时候不慌张,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土地流转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除此之外,公司还可以把土地流转的收益投入到改善民生上来,铺路、建敬老院、投资教育、规划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今年,克山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218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8%,其中整乡流转2个,整组流转80个,土地经营大户达2946户。全县规模经营达到19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3%。

四、提高贫困人口收入,能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黑龙江省克山县河北乡新启村,村民周祥带领20户农民组建的元祥大豆合作社经营着3700亩土地,带动了邻村的新城村48户农民1560亩耕地连片种植。周祥说,采取规模经营,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效益型农业,降低市场风险。去年,他们种植的大豆获得丰收,比传统小家小户的种植模式每亩至少增收50元。据调查,像周祥这样的合作社,黑龙江省克山县已有880个,经营耕地3.4万亩。

五、大面积土地流转和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的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

篇5

XXX县人民政府

一、工作成效

(一)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县因地制宜,培育了粮食、果蔬、烤烟、生猪、草食性牲畜、茶叶、竹木、木本药材、小水电、沼气等特色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逐步向基地集聚,建立了水稻、玉米、蔬菜、烤烟、工业原料林、药材、生猪、草食性牲畜等==多个“万字号”和==多个千亩以上的农产品基地。其中:年种植优质玉米==万亩,水稻==万亩,蔬菜==万亩,烤烟=.=万亩;大豆、红薯年种植面积=万亩以上;水果面积=.=万亩;茶园面积=.=万亩;以厚朴为主的木本药材面积=万;楠竹、八角、山苍籽、香草等特色农产品基地都在千亩以上。====年发展生猪==万头,出栏==万头;发展肉牛==万头,出栏=万头;发展山羊==万只,出栏=.=万只。全县已开发电源点===处,装机==.=万千瓦,已建成投产==处,装机=.==万千瓦,建成沼气池=.=万个,以沼气为纽带的“畜—沼—菜”等生态农业蓬勃发展。

(二)龙头企业逐步壮大,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全县已发展==万元以上各类农产品企业===家,年总产值=.=亿元,其中金华纸业公司、福湘人造板厂、县烟草公司、大地食品公司、王氏腐乳厂、金源粮食有限公司等已成为初具规模的龙头型企业。岳纸集团、金华纸业公司、福湘人造板厂、县烟草公司、大地食品公司、金源粮食公司等,按照“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了密切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烤烟、蔬菜、粮食、竹木产业实现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链不断得到延伸,全县产业化经营组织年发展订单农业面积==万亩,带动农户=.=万户,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户均增收====元。

(三)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特色品牌开始形成。我县已完成“三品”生产产地认定面积=.===万亩,其中茶叶=.===万亩、蔬菜=万亩、水产品=.==万亩;江华苦茶、圆叶奇香莴笋、紫长茄已通过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江华玉米”、“涛白烟叶”、“涛白蔬菜”、“茅坪桃子”等优质农产品名声日渐响亮;王氏腐乳厂生产的王老三牌红油香辣腐乳、“瑶源”牌红油风味腐乳,大地食品公司生产的“珍珠椒”,福湘人造板厂生产的“阁松牌建筑模板”相继获得了省农博会金奖。

(四)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生产经营效益提高。一是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已建立了药材、生猪、肉牛、蔬菜等专业集贸市场和农林副产品批发市场=个;同时,在省内和“两广”的一些大中城市设立了农产品销售网点,如王氏腐乳、珍珠椒、瑶山野菜、“圆叶奇香莴笋”等。二是信息网络逐步形成。建立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信息、加工信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技术信息等信息网络。三是技术体系进一步强化。建立健全了农技、水利、畜牧、防疫、农机、林业、蔬菜、烟草等农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四是农村经济组织不断发展。扶持发展了涛圩蔬菜水果技术协会和江华县养猪协会,实现了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零的突破,发展农产品流通组织===个,农民经纪人====多人。

二、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认识,强化领导责任。我们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县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的思想。同时,我们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书记和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意见》、《县委正副书记、人大政协主要领导经济工作责任制的意见》、《江华瑶族自治县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制方案》等文件,建立了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明确了工作责任,为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制度保障。

(二)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我们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促农业内部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一是优化品种结构。近年来,我县农林业科技部门共引进、推广农作物、林果、畜、禽、鱼新品种==余个。 种植业方面,我们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菜、扩烟、扩果,大力推广优质玉米、优质水果和适销的蔬菜品种。养殖业方面,进一步加大生猪品改力度,牛羊冷配取得新突破,特种养殖有新发展;水产养殖则依托自然优势,积极推广淡水白鲳、南方大口鲶等新品种。林业方面,按照林区以种植松、竹、厚朴为主,农区以种植松、桉、杨树为主的林业发展思路,突出抓好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的建设,林种结构调整比例达==。二是优化区域布局。我们根据各乡镇自然资源和区位特点,积极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引导广大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布局,实行种植业向基地集中,养殖业向小区集中,基地、小区向G===沿线和S===沿线集中,已初步形成了G===沿线和S===沿线以蔬菜、烤烟、草食动物、工业原料林、药材、小水电等主导产业为主的布局明显的产业带。

(三)改善基础设施,构筑发展平台。一是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县以病险山塘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大力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年至====年,全县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处。二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我们通过积极争取,将中低产田改造纳入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近年来,共改造中低产田=万余亩,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万公斤,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突出抓好园区建设。相继建成了码市、湘江、河路口、沱江工业园和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并大力扶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改善了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四是狠抓市场体系建设。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码市、水口、大圩、涛圩、白芒营、沱江等==个综合或专业集贸市场。从而,为我县农产品产、供、销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想方设法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某省省农业投资条例》,====年以来,县财政安排农口各项资金====余万元,这些资金都归口农财管理,设立财政专户,实行封闭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二是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年以来,县农行累计发放支农贷款=.==亿元,县信用联社累计发放支农贷款=.==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我们要求县直涉农门加大“跑部进厅”力度,每年定任务,定责任,确保取得实效,====年,全县涉农部门共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万元。四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手段,突出抓好水电开发、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基地开发项目的招商引资。目前,全县已引进水电开发商===人,投入水电开发资金=.=亿元,开发电源点===处,装机==.=万千瓦;引进长沙烟厂、岳纸集团和某省、某省、广西、某省等地老板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个,办速生工业原料林、商品蔬菜等基地==余个=万亩。

(五)实施激励政策,强化发展活力。我县积极争取和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扶持政策。我们通过努力,得到了中央、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先后被列入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湘西地区开发县,林纸一体化等一批大的项目被列入湘西地区产业开发规划,为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二是大力实施扶持和优惠政策。在对龙头企业征税方面。按税收管理制度报批后,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年;对直接向农户收购并进行加工销售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增值税按==计征。同时,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某省省农博会和西部农博会,参展费用由县财政解决。在扶持农产品基地建设方面。除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外,我们还大力给予资金扶持。如我们每年由扶贫和林业部门投入资金===万元,免费为林农提供厚朴苗木,药材基地得到迅速发展;种草养畜方面:出台了以奖政策;烤烟生产方面,实行财政、烟草公司、烟农共同投入的机制。在扶持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对新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用地,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其征用土地的各项费用按最低标准执行。在扶持发展产业化服务组织方面。对新组建的产业化组织所进行的经营活动,我们都给予了一定期限的减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

(六)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功能。一是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我们积极支持合资、合作等多形式发展股份制林场和个人兴办家庭林场,鼓励机关干部投资造林,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租赁、承包土地实施退耕还林,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二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龙头企业集中,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三是突出发展大户经营。我们积极为生产、经营大户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服务,全县共发展==亩以上烤烟种植大户==户,造林==亩以上大户===户,==亩以上水果种植大户===户,==头以上养牛大户===户,==头以上养猪大户==户,年销售蔬菜===万斤以上流通大户==户,带动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四是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我们充分利用扶贫工程、“跨培工程”项目实施的机遇,加强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共举办培训班==期,培训农民====人;引进推广水稻软盘抛秧、免耕抛秧、玉米地膜覆盖、化学除草、病虫防治、牛羊冷配、上流式浮罩沼气、松类截根育苗等新技术==项,推广水稻全程收割机、GN==型微型耕整机等农机具=====多台(套)。五是强化农村经济组织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专业贩运组织、农民经纪人积极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如涛圩蔬菜水果技术协会已发展会员====人,去年完成订单蔬菜生产面积====亩,销售蔬菜=.=万吨,实现产值====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产品基地规模偏小。蔬菜、生猪、草食性牲畜等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规模效应不够明显,且发展不稳定,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我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结构类型有待进一步调整。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我县农村大部分地方仍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加上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整体科技素质较低,科技推广难度大,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品牌效应不明显,竞争力不强。四是农业产业链短。我县“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尚未得到普遍推广,加上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的多,从事深加工的较少,导致部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处于脱节状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产业链短。五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在企业、流通组织、农民经纪人与农户的购销关系中,不少“订单”是“口头”协议,经常出现违约行为,个别企业、流通组织或农民经纪人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忽视农民利益;而一些农户则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没有认真履行合同。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下段,我县要按照“抓大产业,形成大市场;抓大企业,形成大品牌;抓大基础,形成大体系”的要求,努力建成一批较大规模的具有区域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创立一批生态、安全、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品牌;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适应产业化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基本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具体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突出抓好产业链建设。重点抓好以金源粮食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优质稻产业链;大地食品公司、王氏腐乳厂、涛圩蔬菜水果技术协会为龙头的蔬菜产业链;以江华县养猪协会为纽带的生猪产业链;以长沙烟厂、县烟草公司为依托的烟叶产业链;以岳纸集团、金华纸业公司、福湘人造板厂、茂森木业公司为龙头的竹木产业链;以牛牯岭茶场为龙头的茶叶产业链。同时,立足市内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天龙米业、银利来米业、熙可、永罐、金浩、优仕植物油、康达食品、时代阳光、敬和堂、百草药业等到我县办紧密型基地,做大优质稻、优质玉米、果蔬、畜牧、油茶、中药材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

=、大力培植龙头企业。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资金项目和税收优惠政策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围绕七大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培育壮大金华纸业、福湘人造板厂、茂盛木业公司、大地食品公司、王氏腐乳厂、金源粮食公司等龙头企业,逐步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

=、加快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种植业重点建设好==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亩优质稻基地、==万亩优质玉米基地、==万亩国际型优质主料烟叶基地、=万亩有机茶基地。养殖业重点抓好草食性牲畜和无公害生猪基地建设,加快养殖小区的发展。林业重点建设好==万亩马尾松脂材两用林基地、==万亩厚朴为主的木本药材基地、=万亩楠竹基地、=万亩油茶基地。

=、完善农产品市场与信息体系。重点在码市、水口、大圩、小圩、河路口、涛圩、白芒营、大路铺、沱江等地建立完善药材、生猪、蔬菜、水果、肉牛等综合或专业批发市场。同时,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特色名优农产品数据库,发展网络交易,提高我县农产品知名度,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建立健全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基地 农户”的运作模式,围绕粮食、果蔬、药材、茶叶、烤烟、竹木、畜牧七大特色产业及其运销、服务业发展,组建一批跨区域、跨所有制,涵盖产加销、具有一定规模,且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大户,提高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大户的带动能力,形成联结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篇6

一、全面理解和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形成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共识

按照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发展县域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坚持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解放思想、改革体制,放手、放权、放胆,鼓励基层创新。“放手”就是在不违法、不破坏环境、不影响公共安全、不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前提下,放手让县级党委政府处理辖区事务,一心一意谋发展,上级部门不要层层把关、过多干预;“放权”就是凡是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而法律法规没有限制下放的审批权,都应全面地、彻底地下放,上级机关保留知情权、规则制定权和依法否决权;“放胆”就是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县(市)大胆地创新。

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县(市)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调控能力

合理划分省、市、县三级政府的事权,赋予县(市)政府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按照“三个一律”和省委、省政府的10号文件的要求,结合贯彻《行政许可法》,采取上下相结合的方式,将省委、省政府的35号文件所列扩权事项落实到位,同时精心组织实施第二轮扩权。省对县实行信息直达、项目直达、资金直达、财政直管,避免因行政层次的复杂影响基层工作的开展。在条件成熟时,将20个扩权县试点推广到全省。逐步扩大直管市的数量,对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城市水平的县(市)适时升格。县(市)、乡(镇)领导班子要相对稳定,特别是届中一般不要调整,对政绩突出的可以在级别待遇上给予激励。对省垂直管理部门在县(市)级延伸机构领导干部的任免,事先征求地方党委、政府的意见。鼓励县级党委、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大胆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如机构设立不要求上下完全对口、职能相近机构合署办公、上级支持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财政供养人员带资分流、大胆推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敏感问题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合理变通办理,等等。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的领域

招商引资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要把扩大招商引资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相结合,与实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与加快企业改组改造、转换经营机制相结合,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与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带动县域经济的壮大、上档、升级。要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拓宽招商引资领域,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增强招商引资效果。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和考核,按照招商引资的资金到位数、项目开工数、税收增长数和就业增加人数等实绩指标进行考评,对取得突出成效的地方、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创新市场监管方式,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各级行政机关要着眼于鼓励创业、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积极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对投资和经营主体的市场行为“宽进严管”,从行政指令式管理转变为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的规则引导式管理。对企业用自有资金或民营资本投资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以外,应由投资者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政府不再审批。对名目繁多的企业年检、年度复核和年度审验事项进行全面清理,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以外一律取消。必须保留的年检事项,要简化手续,创新方式(如现场年检、联合年检等),提高效率。

五、多管齐下,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继续对全省县(市)开展信用评级活动,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夯实银企合作的基础。打击各类逃废债务行为,为各类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鼓励各商业银行通过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建设,扩大基层行审贷权限、贷款额度,推广小额农贷等方式,不断提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各级政府要从资金筹措、机制转换、运作方式等多方面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民间资本组建信用担保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社会法人成立担保机构和开展担保业务,鼓励发展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业务。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采取多种形式提升担保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省财政借给20个扩权县(市)用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1亿元资金,尽快拨付到县(市)。对已经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县(市),省财政有选择地进行扶持。省级财政安排5000万元资金,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发展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或股份合作制银行。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或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重组上市。大胆探索中小企业产权交易的有效形式,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改善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激活民间资本,让民间投资在县(市)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改革财政体制,增强县域经济自我平衡、自我发展能力

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适当调减县(市)财政体制性上交,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帮助县乡化解债务风险。对县(市)财政收入增长实行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经省批准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工商四税增幅达到全省计划水平以上的新增税收省级分成部分,以转移支付方式专项用于该县(市、区)域经济发展。对各地拖欠的财政周转金进行清理核实,对确已沉淀的陈年老账据实核销;对“零资产”、“负资产”改组企业的财政周转金,经省财政部门批准,可以转增国家资本金。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以后每年按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增加,滚动使用,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七、合理开发土地,为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提供保障

湖北省工业化刚刚起步,建设用地不足是个突出问题,要在认真贯彻执行《土地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学习借鉴沿海地区及江西等省的作法,建立县(市)土地储备制度,盘活土地资源,各项规费收取标准按法定低限执行。县(市)上缴省财政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20%部分中,拿出一半直接返还县(市),纳入同级财政基金预算管理,用于耕地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另外一半统筹使用,落实到耕地开发项目,定期通报资金使用情况。省级示范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纳入总体规划,其项目建设占用耕地在当地难以实现占补平衡的,由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异地调剂。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按照“等质等量、就近方便”的原则进行土地置换。省级示范工业园区的土地出让金除上交中央部分外,全额返还该工业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八、坚持工业兴县,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

各地要进一步强化“工业兴县”的指导思想,集中精力、集中人力、形成合力,找准本地的比较优势,把盘活做大现有企业与诚心诚意招商相结合,扎扎实实打基础,认认真真创环境,按照经济规律推进本地的工业化进程。省政府有关部门每年要从科技三项费、技改贴息资金、新产品开发资金等专项资金中分别拿出一半以上,切块用于支持县域工业的发展。要在规范整顿的同时,下大气力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鼓励各县(市、区)依法在园区进行政策的试点,妥善解决建设用地、招商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制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避免新一轮的产业趋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工业园区内收取的市场管理费全额返还园区用于市场建设。省政府每年拨出500万元,对工业园区的排头兵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理顺小城镇的管理体制,对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的城镇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赋予经济强镇在干部管理、项目审批、城镇建设等方面部分县级管理权限,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建立镇级金库。

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提高省、市(州)建设资金、国债资金用于县乡的比例,加强县乡交通、水利、环保、通信、教育、卫生、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建设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提高乡通村公路的补助额度,加强山区县的出口通道建设,消除交通死角,确保全省所有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全部通达等级沥青(水泥)路、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如期实现。切实抓好城镇电网建设,把重点工业园区的输变电设施纳入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积极推行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省财政筹措必要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乡镇的网络、通讯等信息基础建设,构建全省市场信息体系。加快公共设施的市场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 县域经济 城镇化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活动的长期实践,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而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有着决定性意义,因此,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地处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余脉北麓,全县面积3933万平方公里,辖2街道7镇2乡,总人口24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5%以上,是国家级贫困县,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400元。虽然近年来经济增长幅度较大,但与周边地区比较也处于偏后的位置,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劳动力转移,促进县城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加大投入等举措,以科教兴县为宗旨,以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经济板块为支撑,确立了创建职业教育强县的奋斗目标,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林西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不断向现代化迈进,对有技术的种植大户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要想壮大农业技术人员队伍,职业教育培训是主要途径,县职教中心围绕全县产业结构状况,积极开展为农服务林西县新城子镇七合堂村是全国文明的内蒙野果种植基地,产品供不应求,我县职教中心派出专任教师前往中国农业大学学习果树栽培、种植、嫁接、剪枝、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之后前往种植基地进行长期指导,大大增加了内蒙野果的产量,仅2015年秋林西县新城子镇七合堂村内蒙野果产值就达7000万人民币,目前,内蒙野果的种植面积正在有计划的不断扩大,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但仅仅依靠粗放式的简单体力劳动,在短时间内要想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自己积累更多的资金而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是不可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在根本上有所 转变与提高,必须依靠职业教育。林西县职教中心充分利用自身的设施设备与专业优势,积极为县内各企事业单位提供技能培训,先后建成了林西县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阳光工程培训基地,雨露工程培训基地,坚持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了各类培训与技能鉴定。例如,近3年来,依托“阳光工程”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共9800人次,参与劳动部门组织的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共4900人次,促使广大农民不断参与全县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转化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与此同时,对农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前的培训,为新增劳动力开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能力,为林西县城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对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篇8

泸西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古称迤东边郡),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总面积为1674平方公里,折合251.1万亩。其中,坝区面积285平方公里,折合42.75万亩,占土地面积的17%;山区面积808.2平方公里,折合121.24万亩,占总面积的48.3%;丘陵面积580.8平方公里,折合87.1万亩,占总面积的34.7%。由于区位缘故,在耕土地布局也七零八落成零散状分布,拘于现状,现代化农业装备和技术设施难以施展,所以,常年来,泸西农户一直维持着“一家三四口,种地五六亩,座落七八处”的生产经营格局,这不仅不利于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利于农业机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更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泸西县中枢镇大兴村是泸西县首家完成土地重新整合分配的村委会,在这次整合中,以推进现代化、解放生产力为主要目标,将全村四个村民小组的4683.3亩土地重新组合再分配,以便于实施规模化经营为主导,以土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为要务,以“公司+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形成“支部联企业带农户”、“党员科技能人带农户”的组织模式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新布局。通过土地流转,使土地资源向种植大户、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集聚,整合了土地资源,不仅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率、产出率,而且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集中经营土地的经济效益比未集中的平均高2—3倍,规模开发效益初现。

红河兴仔记蔬菜有限公司是该县2010年引进的专业蔬菜种植企业,于2010年下半年入驻泸西县中枢镇大兴村,公司以发展现代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总投资1500多万元,主要着眼于速生绿叶菜类的生产、加工及销售。目前该公司已经从初建时的800亩发展到1200亩,其中:有露地蔬菜基地1100亩,建有占地85亩的标准化钢架蔬菜种植示范棚108个;15亩的现代化标准育苗棚30个,常年为基地提供优质菜苗1800万株;建有占地面积9亩的简易厂房、速冻冷库、加工包装车间及工人宿舍,配备小型农机具18辆,机电井等设施。公司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业。自2011年6月基地产品投产就顺利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市场运良好,每月生产商品蔬菜400吨,收入140—160万元,扣除成本60万元,每月公司获利80—100万元。每年可生产商品蔬菜5000吨,产值2400万元,年销售收人1500万元。

公司负责人黄天成介绍,在“公司+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运作基础上,下一步正积极筹备以“公司+基地+支部联协会带农户”的模式把蔬菜种植基地扩大,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带动中枢镇中大河沿线农户发展精细蔬菜生产,为泸西县农民脱贫致富开辟新的途径。发展规划是:至2017年在现有1200亩基地基础上扩展到5000亩,示范带动中大河沿线农民种植商品蔬菜15000亩,计划片区内蔬菜年产量达8万吨,年产值达4亿元。至2020年,公司基地建设达6900亩,连接示范带动县域内农民种植精细蔬菜达30000亩,计划片区内蔬菜年产量达14.76万吨,年产值达7.38亿元。

黄天成说,家庭联产承包被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意识主导,难以有较大发展突破。村党支部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把思想统一到谋求发展上,采取调整结构求增效的办法,填补该村蔬菜产业空白的现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村支部把这一思路与上级相关部门汇报后,2010年,在县蔬菜站的多方努力下,通过招商引资,以土地流转经营的模式,将该片区定位于推进泸西现代农业进程,结合发展中大河沿线旅游观光农业规划,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步伐上。从而使红河兴仔记公司于2010年下半年入驻泸西大兴村委会,公司以每亩年租金900元起步的价格,以后每隔三年每亩增加100元租金的承诺与该村群众签订了十五年的土地流转租赁合同,租下800亩土地开启了土地流转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开端。

篇9

1、相比较而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

长久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二元结构”体制,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受限,这导致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吸引力差。

2、高级技术人才匮乏。

县域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宜人、初级劳动力过剩,但是高级技术人才匮乏。由于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引进人才之路举步维艰。

3、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重农轻工,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重传统产业发展,缺乏改革和创新性的新兴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尚未协调发展。

4、受政策、体制影响较大,缺乏创造力。

当前,县域人口几乎占全国人口的70%。由于综合考虑国家往往将一些大项目和大产业放在大中型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缺少大项目、大产业支撑,发展动力不足。存在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多年来我国城乡二元体制、政府政策导向的问题,特别是农村缺乏高级市场要素,上述原因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健康平衡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并且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深刻清醒的认识当前环境、形势的发展趋势,并根据我们自身的条件理清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并确定相应的新对策是抓住县域经济发展机遇期的关键所在。

1、明确发展思路,革新发展理念

目前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缺人才,更缺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应从多方面确立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摒弃不合时宜的传统县域经济发展观,与时俱进研究新思路,不要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就县域抓县域的单一孤立打法,而是应以工带农,统筹兼顾。

2、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引领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县域发展的工业化过程,是用现代工业带动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当前全国强县的实际情况已经是最好的证明。

3、加快城镇化进程,夯实县域经济基础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互依存的,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可以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使之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基础点。

4、创新县域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那么首先就应该创新县域经济制度,这是前提,没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那么我们说的发展县域经济都是空话。为有效创新县域经济制度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重点应该从明确当前县域经济制度改革、创新目标和方向来对农业生产承包制度、组织管理制度等进行完善,坚决剔除阻碍县域经济以及农工一体化的制度障碍,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力、技术、资本等合理流动,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有序、开放的市场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来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还要鼓励县域经济主体走集约经营道路,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益受法律保障的基础上实现农工规模经营、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县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推进县域企业民营化进程,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5、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目标还是注重依靠政府主导的大项目,总想依靠政府直接统管来建项目,恰好不重视市场的调节和决定性作用。县域经济应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丰富优势,不光靠政府建大项目,还应该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和政策性问题,吸引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来投资服务地方经济,带动县域经济项目建设步伐,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当前,普遍重视政府投资的大项目建设,而恰恰忽视船小好调头的民营小项目小企业,这一适合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模式不容置疑、不能轻视。这可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

三、结语

篇10

扩权强县,促进区域富裕。扩权强县是我省县域经济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对于激发县域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任何改革都存在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难免使一些利益主体受到损害。我们一方面应尽可能使改革方案更加合理,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扩权县域的经济发展必将使整个区域受益,整个区域更加富裕,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统筹城乡,两条腿走路。统筹城乡不仅是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高速增长后的发展要求,而且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渝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试验区”给我们创造了大胆改革、大胆创新的试错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比资金和项目更为重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说明,哪个地方先改革、先开放,哪个地方的发展就更快。统筹城乡要两条腿走路,既要强调加快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实力,同时要高度强调新农村建设,强调缩小城乡差距,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社会公平。

成渝经济区进入国家关注层面,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成渝经济区进入国家关注层面,将有力促进成渝经济区交通建设和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融合,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特别是四川和重庆交界县区“川渝合作示范县(区)”建设,将推动我省该区域借鉴重庆经验,借助重庆辐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