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

篇1

一、事前控制阶段

(一)推行领导干部签订经济责任书制度 在教育系统推行建立经济责任书制度,对推进干部管理体制改革,明确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对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将起到重要作用。经济责任书应由组织、人事部门和审计部门联合制定,并经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在干部轮岗聘期初始签订,主要应具备如下责任内容:(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本单位有关财经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及管理制度,履行经济管理职责。(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单位经济责任。(3)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4)负责管理所属资产无重大人为损毁,保证其安全完整。(5)本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没有违规违纪问题。(6)单位重大经济决策程序合规合法。(7)离任时按照规定的程序做好交接工作。(8)委托人,受托人,日期,说明等内容。

根据各单位职能,责任内容应目的明确,符合实际,人、才、物等关键部门的经济责任书还应包括针对性内容,如基建处处长经济责任书还应包括:负责单位基建及修缮项目组织实施;严格执行单位基建、修缮投资计划,不得自行确定计划外工程项目和超计划工程项目;不得自行改变原批准建设项目或者扩大建筑面积,提高建设标准等内容。

(二)确立经济责任审计项目 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确立,应建立一种“三上三下”的确立程序(见图1):

“一上一下”:组织部门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或校长办公会)制定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和制度,提出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建议,上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同时下达到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办公室(审计部门);

“二上二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办公室(审计部门)根据审计时间和审计队伍的配置情况,合理安排基建、财务、专项、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分配,同时将近三年已安排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标注出来,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草案,上报主管及分管领导审批,相关领导将审批后的审计机关年度审计计划下达到审计部门;

“三上三下”:审计部门将审批后的经济责任审计名单上报组织、人事部门,组织、人事部门下达正式“审计委托书”,审计部门据此执行。

(三)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承诺制 审计承诺制是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依法实施审计时,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和财务主管人员就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和其他有关情况进行的客观陈述和保证。实行审计承诺制可以约束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向审计部门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情况,同时可以就被审计单位有关资料的提供确定相应的责任人,便于审计部门和有关部门追究责任时确定责任人。

二、事中综合评价

(一)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首先,行政预算单位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各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其中对预算经费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评价预算制定的合法合规性、预算制定的准确性、预算支出的合法合规性、预算支出产生的效益性等;对科研经费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有据可依,依据是否充分,经费的使用和科研经费产生的效益状况等;对专项经费情况进行审计评价,主要是评价专项经费开支的用途及范围是否符合国家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和相关的财务规定等。(2)任期内资产状况。主要评价资产购置论证程序的科学性、采购程序的合法合规性、采购审批环节的有效性、资产保管的完整性、资产领用的合规性、资产使用的有效性等。(3)内部控制情况。主要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4)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主要评价制定决策的数量和质量、决策机制的有效性、决策内容的合法性、决策程序的民主性、规范性、决策对未来产生的效益情况等。(5)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主要评价个人是否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有无违纪、违规问题,有无损失浪费情况等。其次,对校办企业、独立核算单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企业部门负责人(含承包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还应关注是否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本单位有关规定和企业内控制度对企业经济活动履行全面管理职责;任期内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或任期目标完成情况;有无违法经营问题等。

(二)设立经济责任评价指标 根据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的审计内容,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主要应从经费情况评价指标、资产情况评价指标、内部控制情况评价指标、决策目标评价指标、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指标5个方面设立,具体见表1:

(三)综合评价 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应科学合理的确定评价方法。根据审计实践,采用综合评价法、按百分制进行考核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即在指标分解时将总分设为100分:首先,根据审计内容将指标分解为上表五个方面,根据审计情况逐项扣减,如办公经费支出比率高于目标责任,扣1-5分;资产购置程序不合规,扣1-5分;采购可行性论证不足,扣1-3分等。其次,将审计结果与国家和主管部门的要求相比,或与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目标相比,根据比较结果的相关率修正得分。第三,依据最后得分多少来区别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90分)、基本称职(60-80)分、不称职(60分以下)四个档次进行综合评价。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经审计发现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在财务收支中有严重违法违纪问题,不论得分多少均评价为不称职。

三、公示审计评价结果

审计评价结果的公示是指向社会公示审计结论,通常公示内容为审计机关的审计意见书等审计结论性文书内容,也是审计评价体系的关键一环,既可以使审计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也可以提高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认可度。公示可以对严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及其处理情况、严重损失浪费问题及其处理情况等事项进行公示,还可以对模范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单位和个人的审计情况进行公示。审计评价结果的公示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审计评价结果的公示必须经审计机关主管领导批准,涉及重大审计事项的,还应经上级审计机关批准同意;二是公示的范围应控制在本单位范围内,避免网络转载,产生其他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2000年9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切实作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在教育系统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高等学校大规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就此开始。多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有效执行了监督职能,而且为干部的选拔任用、表彰奖励、目标考核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审计委托时间滞后,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大大弱化。又如,部分人员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认识不够以及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恰当,致使被审计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找问题,而不是对他们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鉴证,保护被审计者,等等。

二、影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主要因素

(一)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视度不够

部分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足,还没有形成利用审计建议的习惯,存在审用两张皮的现象。部分审计部门不重视审计信息的深度挖掘,久而久之就会使领导感觉审计结果报告没有更大利用价值,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出现钝化现象。干部管理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没有认真研究审计结果报告,造成在干部任免之后,审计结果报告被搁置遗忘。

(二)组织协调机制不完善

在实践工作中,往往审计部门提交审计结果以后,难以得到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关于应用情况的实质性反馈,其余的成员单位从部门利益出发也没有深度参与结果运用的动力和意愿,存在着审计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使得审计结果成为一种形式必须但实质上可有可无的档案材料。

(三)“先审后离”原则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

干部任免工作时效性强、保密要求高,在干部调整作出正式决定前不能提前通知审计部门,换届前组织部门给审计部门批量下达审计委托书,这样就造成审计部门被动接受委托项目安排,往往是领导干部已经调离,审计工作还没结束,审计和任用步调不一致。这样,审计成果运用的滞后效应削弱了审计的监督职能。

(四)审计报告的开发深度不够

当前,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工作还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审计成果的深度开发需要审计人员在宏观上具有开阔的思维和大局意识,在微观上需要具备丰富的现代管理知识和科技知识,具有超前的洞察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需求方

(一)审计机关运用审计结果

高校审计部门应该根据审计查证的事实或核定的资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公认的标准规范,对被审计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全面评价,并撰写审计报告。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把查出问题与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促进改革、推动发展结合起来,对审计结果进行多角度分析,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提出宏观性、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二)组织人事部门运用审计结果

组织人事部门将审计结果同干部管理和使用工作结合起来,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等审计文书和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存入干部本人实绩档案,审计评价意见作为干部考察考核、选任的重要参考依据。根据领导干部工作的德、能、勤、绩、廉情况,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在考核中予以正确的评价,并作为今后提拔重用或组织处理的依据。对受到到非议或群众有疑问的领导干部,依据审计结果依法予以澄清,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支持和保护干部。

(三)纪检监察部门运用审计结果

纪检监察部门应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对审计部门提出的问责建议,及时核实,研究启动问责程序,要求被审计单位解释说明,依据有关规定作出问责或终止问责的决定。对审计结果报告中反映的有严重违法违规、贪污受贿等方面问题的领导干部及相关责任人,应及时进行立案调查。经过纪检监察手段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把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考核干部廉政情况以及完善干部廉政监督制度的重要依据。

(四)资产管理部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资产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对结果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和审计建议,提出整改要求,下达整改通知,督促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限期整改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对限期内未切实落实整改的,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五)被审计部门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被审计部门及其上级主管部门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执行的责任主体,要严格要求,深入落实,用活、用好审计结果。要在党政领导班子或部门内部通报审计结果,对审计结果报告中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查找原因,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对审计结果报告体现的问题,在职权范围内进行调查处理,对其所属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视情况分别进行批评教育和责任追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作出相应处理。上级主管部门对结果报告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或共性问题,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措施。

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原则

(一)客观公正的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坚持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一致的原则,审计结论应当有审计证据和事实、法规为支撑,依法应该审计什么就审计什么,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就评价到什么程度。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公正的体现该领导干部任期内制定的政策、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从而对其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完整的描述。

(二)注重实效的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应注重计划性,合理安排审计任务,及时提交审计结果。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资产管理等部门应结合实际充分应用审计结果,同时审计、检查部门还要定期做好审计整改的督察落实工作,避免审计结果运用滞后给工作带来被动。

(三)奖惩分明原则

依法运用审计结果,对负有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严格按照规定启动问责程序,及时纠正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行为,对履行经济责任较好的领导干部要在选拔任用时优先予以考虑,从而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和用人导向,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

(四)防范风险的原则

审计部门应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和审计实施方案进行操作,注意分析鉴别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的意见和陈述,多方面多渠道收集审计线索。要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只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审计机关的精力、职权和手段毕竟有限,不能包罗领导干部的全部经济责任,防止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陷入绝对化和盲目信任的状态。(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审计部)

参考文献

[1]李金华.中国审计25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

[2]张勇.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述评「J].审计研究,2009.03.

篇3

关键词: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平衡计分卡;层次分析法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教育经费的增加,高校作为承担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职能的经济组织,对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院系负责人受校长委托全面领导和主持本院系的工作,成为受托经济责任的承担者,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而建立全面、客观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公正、合理的评价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基础。本文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到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提供科学评价结果,以便委托人参考。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现状

第一,缺乏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自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来,教育部虽然了多项关于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文件,但只在相关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中对审计评价内容进行了宽泛的规定,没有对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和规范。审计人员在缺少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情况下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多依据主观经验作出判断,会导致经济责任定位模糊,难以全面、合理地进行量化和界定,造成审计评价系统性不足,影响了审计质量。第二,审计评价偏重于高校财政财务收支领域,对非财务指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视不足。在审计实践中,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依据财务数据和相关规章制度对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内容也仅是对财政财务收支数据的陈述性说明和粗略分析,弱化了对院系负责人经济活动的社会及环境效益和长期战略目标实现情况的监督,导致很难全面反映其任期内履行经济职责的全貌,增加了评价的难度。第三,不同的审计对象评价内容相似,审计重点不明确。高校主要有教辅部门、院系和附属单位等机构,不同机构有不同的职能和经济活动,教辅部门主要是为了维持高校正常运转而设立的,负责日常管理协助工作;院系主要负责培养学生,完成教学科研任务;附属单位主要为校办产业,独立经营并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不同机构负责人因为工作职能和目标的不同,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也应存在差异。但实际工作中,由于高校经济责任制度的不健全,不同机构的负责人职责不明确,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评价范围和重点无法随着审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导致评价内容相似,重点不明确。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平衡计分卡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平衡计分卡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一种先进的战略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将战略分解为可衡量的指标,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层面进行业绩评价。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的业绩情况进行评价,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中引入平衡计分卡是可行的。作为一种新型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具有严谨的科学理论基础,能对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其采用的多层面评价机制,在传统的单纯考核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引入了客户要素、内部流程要素、学习与成长要素等非财务指标,从而能够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首先,财务指标仅能反映已发生的历史信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主要为定量指标,非财务指标则包含了定性指标。其次,财务指标只关注到结果,不能说明影响业绩的重要因素和实现途径,非财务指标则揭示了业绩的创造过程。再次,财务指标主要是对组织内部的评价分析,非财务指标则强调了组织对外部社会的贡献程度。最后,财务指标会导致组织负责人过度关注短期业绩,非财务指标则加强了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注,避免了片面追求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利益的倾向。平衡计分卡有机融合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达到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平衡,结果与过程的平衡,内部与外部的平衡,短期业绩和长期业绩的平衡,所以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中引入平衡计分卡,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

(二)构建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原理,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层面进行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财务层面评价指标的构建。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所属院系具有传授知识、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等公益性职能。经费来源主要为财政预算拨付和学费收入,经费支出主要为事业支出和基建支出,虽然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但充足的经费保障、较高的资金利用率等依然是其持续健康发展和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所以财务层面主要评价被审计人任期内所在院系的财务管理效率,包括预算收支情况、资产管理状况和资金使用效率等指标。(2)客户层面评价指标的构建。高校院系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用人单位培养才人、推动社会创新的基层实体组织,面对客户主要为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该层面应关注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情况。对于学生而言,要在所在院系学习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对于用人单位而言,高校院系要为其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对于社会而言,高校院系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所以客户层面主要评价被审计人任期内所在院系对客户需求的响应程度,包括学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和社会认可情况等指标。(3)内部流程层面评价指标的构建。内部流程层面是高校院系提高管控能力、加强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和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为院系内部的组织管理水平和被审计人的职业操守,包括教学、科研、财务、风险等方面内部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情况、廉洁自律情况等。所以内部流程层面主要评价被审计人任期内所在院系有关规章制度建设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和遵守廉政法规情况等指标。(4)学习与成长层面评价指标的构建。学习与成长层面是高校院系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要重点关注教师科学研究能力、教育培训机会、教师个人素质等方面。高校院系负责人要积极探索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师与院系目标的一致。所以学习与成长层面主要评价被审计人任期内所在院系教师的科研情况、培训情况和教师素质提高情况等指标。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及综合评价

(一)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其将复杂问题逐级依次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从而构造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再借助专家的判断确定各层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并进行量化处理,最后确定各要素在整个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水平。对于包含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而言,可以使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水平。其计算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构建成对比较矩阵。在层次分析法中,为了避免同时对所有要素进行比较而出现可比性差的问题,采用了专家判断对每一层次中要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若某一层次包含n个元素,则要做出n×(n-1)/2次的成对比较。成对比较后,使用数值1-9及其倒数作为比较结果的衡量,其中aij表示某一层次中要素i与要素j的重要性水平比值。(2)计算各指标权重向量。构造矩阵A后,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和与其相对应的最大特征向量w,使之满足公式AW=λmaxW。(3)一致性检验。由于在对同一层次要素进行两两比较时,存在人为判断现象,为了避免由于主观性而可能出现的逻辑性矛盾,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4)整体层次总排序。这一步骤是确定最低层次要素对于最高层次的相对权重水平,以上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型为例,总目标A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包含4个要素,分别为A1,A2,A3,A4,其层次单排序后权重值分别为a1,a2,a3a4;指标层包含22个要素,分别为B11,B12,...,B46,其层次单排序后权重值分别为b11,b12,...,b46。那么指标层各要素对于总目标A的权重值为wij=aibij(i=1,2,3,4;j=1,2,...,6),然后再按照步骤(3)进行一致性检验。

(二)综合评价

在计算出指标层各指标对于总目标权重值后,审计人员对各指标按照百分制打分。

四、结论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克服了指标单一的弊端,达到了更加全面评价的效果。但是由于评价指标的选取、计算和分析都有一定的主观性,且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因此平衡计分卡在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运用还需要实践来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韦小泉、王立彦:《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审计研究》2015年第5期。

[2]黄勇、查道林:《基于灰色层次分析法的大学院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财会通讯理财版》2010年第6期。

[3]范经华:《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审计研究》2013年第2期。

篇4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 需求; 供给; 内部控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以及高校办学自的逐步增大,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校经济管理活动日益复杂。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大幅增加,审计领域不断拓展。然而,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供给明显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建设,协调内部审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丞待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需求分析

随着高校经济管理活动的日益复杂,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内部审计部门除了开展财务收支审计之外,内部控制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领域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内部控制审计

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高校赖以正常运作和发展的基础,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客观上反映了高校的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所进行的了解、测试和评价活动。高校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通过了解、测试和评价本单位内部控制,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适时提出改进建议,以弥补日常管理漏洞,促进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而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二)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

高校预算是高校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也是学校发展方向的综合反映。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是指由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依法对预算执行与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本单位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审计,对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确认和审查,以促进学校规范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透明度,促进学校资源合理分配,进而提高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

(三)建设工程项目审计

由于建设工程项目具有资金数额大、涉及环节多、时间跨度长等特点,如果监督缺位或流于形式,极易产生腐败行为,因此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应当作为高校内部审计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审计是指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对建设工程项目各阶段业务管理活动的合法性、适当性、有效性所进行的确认和评价活动。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的内容包括对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等各阶段业务管理活动的审查和评价。加强建设工程项目审计,有利于控制工程造价和改善建设工程管理,进而提高投资效益,促进高校建设工程目标的实现。

(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近年来,少数高校接连发生干部违法违纪事件,客观上反映出高校内部审计不力、监督管理弱化等问题,使得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关注的焦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学校内部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鉴证和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高校的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促使其认真履行经济责任、严格执行高校规定,促进高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供给分析

虽然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内部审计的供给明显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范围较窄、独立性不强、缺乏健全的审计制度、审计方法落后、审计力量薄弱等方面,难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

(一)内部审计范围较窄

长期以来,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内部审计并没有真正参与到高校管理中来。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侧重于监督和事后审计,忽略了内部审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在内部控制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建设项目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领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开展得比较少,无法对快速发展的高校教育事业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二是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与纪委、监察部门合署办公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主要方式,但在这种方式下无法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影响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此外,高校普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审计工作难免受行政领导的影响和干预,不同程度地受到领导意志的左右,审计人员很难依法独立行使监督和查处的职责。

(三)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

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是高校内部审计管理薄弱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明显滞后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除了内部审计准则之外,没有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缺少具体的规章制度,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审计工作时,显得无章可循。此外,高校管理者对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重视不够,新的业务工作开展起来,但与之相配套的控制和管理措施却相对滞后,有些管理制度虽已颁布实施,但对其执行情况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对违规事项的处罚力度不足(宋莹、杨柏冬,2010)。

(四)内部审计方法落后

高校内部审计主要沿用传统的、基于手工审计的技术方法,仍然停留在以差错防弊为主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阶段(梁建萍,2010),导致审计范围狭窄、深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效率,难以适应现代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此外,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在审计工作中很少采用分析性复核和审计风险模型等现代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也未得到推广使用。

(五)内部审计力量薄弱

随着内部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展,内部审计人员逐渐暴露出知识面窄、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人员知识面窄,专业结构单一,以会计、审计专业为主,缺少建筑工程、教育经济、法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积累,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审计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宽的特点;二是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较少,且整体水平不高。由于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其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内部审计部门往往成为学校的“精简”部门,很难引进具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导致审计力量薄弱,不能全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三、高校内部审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协调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内部审计供给明显不足,两者存在显著不平衡。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建设,协调内部审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急待加以研究和解决。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升审计理念,促进内部审计转型

转变传统观念,确立“以监督为基础、以服务为目标”的审计理念,促进内部审计转型升级。高校内部审计应当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审计领域,强化内部控制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并逐步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的管理和效益。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及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加强监督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以监督为基础、以服务为目标,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真正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

(二)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越强,越能充分发挥其监督和服务职能。高校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尽可能减少其他部门对审计工作的干涉和影响。同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处理,树立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

(三)建立健全高校内部审计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规范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当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等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制定规范化、合理化的内部审计制度,健全内部审计操作规范,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保证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制度所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四)改进审计技术与方法

在电算化财务环境下,改进审计技术与方法,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客观需要。内部审计部门要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充分发挥电子网络的优势,把电子化、信息化作为审计工作的基本技术手段,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在充分了解学校管理状况的基础上,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合理运用审计风险模型,采用分析性复核、内部控制评估、风险评估等方法,识别审计对象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当务之急。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抓起: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提高自学意识,在学习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层次,以便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二是吸纳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内部审计队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既要精通财务、审计,又要具备建筑工程、教育经济、法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以适应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S].2009.

[2] 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S].2004.

篇5

【关键词】 高校审计; 内部审计外部化; 受托责任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4-0083-03

一、引言

内部审计外部化起源于西方国家,并有很好的普及和运用。高校领域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是伴随着高校近几年规模化发展、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及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发展起来的。高校与企业性质不同,经费来源渠道亦有差异,因此,探讨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的选择并与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比较,分析不同审计业务类型,选择不同外部化形式对高校审计工作质量的影响,提出适合高校审计业务特点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内涵及形式

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指将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关于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理论界从国外实践中总结出四种:补充、审计管理咨询、全外包和合作内审。同时,内部审计外部化在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中得到广泛的普及和运用,已成为企业实现内部审计功能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及所处社会环境不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和国外相比有不同之处,主要存在两种形式: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

三、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动因

(一)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起源

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起源于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由于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我国高校掀起大规模新校区建设的,有的地区还建起了大学城,为将基建工程打造成阳光工程、廉洁工程,国家规定对建设工程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由于工程项目审计是高校新的审计领域,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尚不具备开展大型工程项目审计的资质,只能将审计业务外包给专业的工程咨询公司进行审计。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就是在这样特定背景下产生的。

(二)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客观必然性

近年,由于高校事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内部审计职能不能充分发挥等客观事实,使得内部审计外部化在高校中得到蓬勃发展。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的规定》、教育部17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高校内部审计内容包括内部控制审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中还首次提出内部控制审计概念,其内容涵盖教学、科研、财务、资产、采购等全部高校经济活动。当前高校精简机构、院校合并,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院校不多,且多为规模较大的“211”或“985”高校,对于规模较小的院校多为纪委、监察等合署办公,人员少,任务多。高校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与内部审计缓慢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因而,探索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增强内部审计效果的新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内部审计外部化在高校审计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目前,建设项目工程审计是内部审计外部化在高校内部审计中适用性最广、最能体现内部审计外部化价值、最能得到管理层认可的审计事项。借助“外部资源”来履行内部审计职能,既增强了审计效果、拓展了审计领域,又节约了相关成本,提升了人员素质,从而实现双赢。在此基础上,高校在其他审计领域如下属单位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科研经费专项审计调查等陆续开展了内部审计外部化,从而克服了审计力量薄弱、任务繁重、质量不高等难题,这种模式更适合规模较小的院校。经调查,各个高校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内部审计外部化。机构健全、独立性强的部属综合性大学外部化程度相对低;省属高校、高职院校及纪委、监察、审计合署办公的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程度相对较高。

四、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分析

如前所述,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分为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这两种形式各有优缺点,高校不能全盘复制。如果实行全外包,意味着高校不保留内审部门,全部审计业务交外部审计人员实施,这不符合《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三条规定的“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较大的高校(年收入5亿元以上或教职工人数在3 000人以上)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所以企业的全外包形式在高校行不通。

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和企业有明显不同,节约审计成本是企业首先考虑的因素,但不是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首要动因,高校审计费在专项资金中都有保证。根本原因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还比较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校审计业务需要。因此,高校是以提高审计质量为首要目标来开展内部审计外部化的。

综合上述两点分析,高校应根据自身审计业务特点选择合作内审模式下不同的合作形式,以达到审计服务和质量的最佳结合。

五、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的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高校审计内容、审计方法有别于企业,将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定位为合作内审模式下的三种合作形式,即补充、全部委托、部分委托,充分考虑了高校审计业务的特点,能够满足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需要,可结合高校审计业务内容和特点选择。

(一)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首次在《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计审计》中提出,并于2009年9月1日起实施,现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其内容触及到教学、科研、财务、资产、采购等管理活动中,被审计对象为高校各管理层。为客观、准确地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要求内审人员熟悉学校业务流程,了解各被审单位审计业务特点及审计风险点,可以采取补充形式,即审计任务虽内外合作完成,但以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为主,外部审计人员起协助作用,审计风险由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承担。该方法有以下优势:

1.责任风险的明确性。外部审计人员仅对审计项目定事项发表专业评价,其专业评价是否被采纳并在最终的审计结论中体现,由内部审计人员决定,避免了相互扯皮并对审计结论产生分歧,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2.审计结果的实用性。内部审计人员了解高校的组织构架、部门的利益格局及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内部控制审计需要内审人员掌控全局;外部审计利用专业特长,就事论事对特定事项发表意见,两者配合能确保审计结果具有深度和实用性,能够得到管理层的认可。

(二)建设项目工程审计

建设项目工程审计分为跟踪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由于其专业性强,审计内容涉及到土建、水电、设备、安装等基建工程不同专业领域,必须由专业工程咨询公司进行全面审计,采取的外部化形式是全部委托。与国内外企业的全外包形式相似,在保留内审机构的前提下,将审计业务全部委托给工程咨询公司,内部审计人员不参与到工程审计项目中,工程审计风险由工程咨询公司承担。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契约方式对审计质量进行把关。优势是能够发挥外审的专业特长,符合社会快速发展,专业化协作日趋精细下的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精神。在实行全部委托模式下要注意以下两点:

1.选择高品质的会计事务所是关键。要综合声誉、资质、注册会计师数量、实力、等级等因素全面考量,防止资质低、市场份额占有小的事务所以低价位中标。

2.完善合同内容。内部审计部门是通过契约方式对基建工程审计质量进行把关的,合同是监督外部审计单位是否全面履行职责的载体。因此,在合同中必须明确受托责任内容,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行为责任,即完成某项任务的责任;二是报告责任,即受托人按委托人利益行事,真实报告或不真实报告应承担的责任;三是某种规范,即受托责任履行中,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四是控制责任,即对受托责任关系中各方责任和权利的控制。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目前,高校已发展成为产、学、研并行的巨大的经济活动主体,开展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需要,也是构建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监督机制的需要。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采取部分委托形式,即审计小组由内外审计人员联合组成,涉及到内部控制评价的由内部审计人员完成,外部审计人员只对财务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意见。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对这种结合审计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和风险。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内部审计人员熟悉高校实际情况,了解高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审计流程及管理层关注的焦点问题;外部审计专业上具有优势,能够准确判断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这样可以整合利用高校的内、外部资源,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实行部分委托模式下要注意以下两点:

1.配合的协调性。在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与外审人员的协调有一定困难。外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往往就事论事,以完成合同内容为目标,而内部审计部门以服务学校管理层为出发点,由于审计目标的差异性,对审计结论往往存有偏差。

2.审计结果的风险性。部分委托模式下,内外审计人员在一个项目中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同时承担相对应的审计风险。外部审计人员为规避审计风险,一般只在约定的范围内审计、发表意见,不会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另外,外部审计人员不熟悉高校实际情况,审计结果缺乏深度和实用性,往往达不到管理层的认可,这些情况都可能造成审计结果的风险性。

鉴于以上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在实行部分委托模式下要建立沟通机制,在与学校管理层、被审计单位、事务所交流中采取例会制、报告制等方式确保沟通信息开放和富有成效性;另外要完善合同,明确各自责任、义务和风险,确保外部化目标实现,降低审计外部化风险。

(四)财务收支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是高校传统审计项目,在高校审计中仍占主导地位。学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决算审计、学校及所属单位和部门财务收支审计、各种专项资金审计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都属于财务收支审计范畴,应分别采取不同合作内审方式:一是以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为主的财务报表审计,如单位下属的食堂、校办产业等实行全部委托;二是学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决算审计,因涉及到高校部分核心业务,不宜外部化;三是专项资金审计,如科研经费、公务招待费、公务用车经费等可实行部分委托,即对某一审计项目的审计,审计小组成员由内外审计人员担当,分别承担不同的审计风险。

六、结束语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是个系统工程,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的选择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且尚在探索期。各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定位为合作内审,并按内外合作范围的大小、风险承担的比重划分为:全部委托、补充、部分委托三种形式,这是符合高校审计工作职能要求的。

如何选择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使内部审计资源与外部审计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佳效果,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不断探索的。总之,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使之成为服务于高校管理层,确保高校各项经费安全、廉洁、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艳芬.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09(8中):58-59.

[2] 周为利.国外内部审计外包及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3):34-36.

[3] 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5(2):12-19.

[4] 赵娜.关于内部审计外包形式的选择与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6):15-18.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内部审计职能;转型

2016年3月,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任务(项目)承接单位的通知》[1],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项目立项和建设,预估投资总额超过162.42亿元[2]。在落实《行动计划》提出各项任务中,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职能要适应创新发展趋势,把审计职能贯穿其中,建立项目经费绩效评估机制,提高任务绩效,加强国有资产审计管理,防止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同时对学校创新行动发展中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演变

目前可以将内部审计职能总结为“监督为主”和“服务为主”两大类,前者侧重于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后者则偏向评价和咨询等服务职能的发挥。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顺应高校内部管理的需要。在前期,主要的职能是“监督为主”,通过审计单位内部会计资料,监督其合法性、合规性,促进学校业务健康发展。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3],新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接轨,体现从传统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到价值增值型的转变。刘家义审计长把审计概括为“免疫系统”[4],就是要建立一个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系统环境,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战略提供管理保障。

二、高职院校实现内部审计增值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增值职能是否实现,主要受内部审计单位的机构配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领导层重视和外部的审计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在内部审计中,由于上述因素的不完善,导致审计的“价值增值”职能很难满足新准则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立与其职能发挥不相符

陆宏如[5]对高职院校内部审机构调查分析时,发现只有8%的学院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了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其他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并入了纪检监察机构。在内部审计部门中,还存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等导致的独立性不够、权威性不强等问题。吕先锫,王振青[6](2012)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调查报告》分析中,从对审计机构的分管领导调查结果来看,审计机构的分管领导情况是:书记占1%,校长占26%,副书记占51%,副校长占22%。说明部分高校对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以及审计的职能认识不足,不同级别的分管领导会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没有专门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有的是从财务、教学管理、纪检、学生管理等岗位轮岗或调整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涵义、职能、体系、方法等不是很谙熟,主要是在干中学,所以在审计中大都从具体业务层面进行审计,一下子很难站在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整体层面上去创新整合思维,“价值增值型”的审计职能很难发挥。

(二)高职院校领导层的重视与认识不够阻碍内部审计职能转型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正处在创新发展的跨越期,主要是深化改革创新,聚焦内涵建设,强化校企融合,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学校领导在创新发展中,更重视学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与创业等工作,对学校内部审计工作重视和认识不够。学校领导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认为单位内部审计主要是检查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固定资产投资等与财务部门相关的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在发挥“价值增值”职能中,如“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风险管理”审计时,领导层会认为约束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很难得到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职能的增值作用得不到体现。

(三)外部法律环境不完善约束内部审计增值职能的发挥

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存在着主体法律缺失、配套法律滞后、操作性不强、与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存在差距等问题,如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面,法律依据与评价标准单一笼统,没有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审计目标,定性的指标多,定量的指标少。在审计结果上,内部审计只有建议权,无法行使处罚权,使审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审计成果运用难,限制内部审计增值职能发挥。

三、高职教育创新行动发展下的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对策

(一)在高职创新发展中,内部审计职能的新定位

内部审计功能正在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内控管理审计转变,审计防范的关口正在逐步前移,审计思路正在由单纯审计检查向着更加注重审计分析转变,同时,大力推动审计整改的落实,使审计不仅发现问题、指出问题,而且有针对性地督导解决问题,审计的“免疫”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高职院校在适应创新行动发展的新形势下,要适应内部审计职能的新定位:第一,内部审计对学校管理层在创新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决策部署,如基建项目、科研经费、经济责任、二级管理等,找准审计职能的增值点,发挥监督增值作用;第二,进一步加强干部监督管理、规范项目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夯实管理基础发挥了独特作用,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等工作,发挥审计监督的警示效果,关注廉政和作风建设,自觉维护学校内部控制系统和工作秩序。

(二)探索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有效结合,提升内部审计职能的层次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都有管理风险、提升治理的功能,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新修订《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也是期望内部审计职能从单纯的业务审计中抽身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实施审计。因此,内部审计职能要增加组织价值,更要与内部控制有效结合。内部审计应从审计内部控制的不相容岗位着手,坚持不相容岗位完全分离,形成内部牵制约束机制。内部审计通过对组织内部控制环境、控制活动等充分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发挥监督职能;通过内控审计,积极提出改善内部控制的建设性建议,组织开展内部控制相关培训,推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促进教职工、部门、组织管理层共同承担内部控制责任,发挥内部审计在内控领域的咨询作用。

(三)逐步建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7]明确提出强化绩效评价:“各地要逐级按照职能分工量化落实方案,逐级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定时间表和任务书,实行项目管理”。在《行动计划》执行中明确评价指标,如对“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中,重点审计督查“规划与实施方案、财政资金支持、学校内外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与创业情况、学校技术服务、社会培训及国际交流合作、省级及以上重点专业建设和教学名师、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材、师生参赛获奖等方面评价”。同时在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专项资金审计、项目管理等内部审计项目中,应建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通过对各项任务进行绩效评价,发挥确认职能;在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上应着重关注“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等评价指标。下面以“社会服务能力”绩效审计为例,具体绩效审计指标及分值如表1: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难点,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每个任务和项目的审计范围、目标和重点差异很大,所以“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等评价指标在不同任务和项目中有不同的体现,内部审计应创新完善内审评价机制,推进内审工作转型发展,更好服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增加组织价值。

参考文献:

[1]《关于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任务(项目)承接单位的通知》教育部(教职成司函[2016]30号).

[2]张启明,王博,童卫军.各地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举措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3):36-42.

[3]《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公告2013年第1号.

[4]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3-9.

[5]陆宏如.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0-22.

[6]吕先锫,王振青.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调查报告[J].会计之友,2012(29):10-13.

篇7

目前,高校对加强财务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内控制度和程序不完善。从财务内部控制方面来看,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经济责任制内控管理水平不高

一是高校财务管理存在漏洞,内控制度不完善。虽然教育部和财政部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必须建立健全校(院)长经济责任制,对加强财务管理提出相应的要求。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校领导和财务部门对如何贯彻落实未作专题研究和部署。由于经费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很多高校长期以来重计划而轻执行和考核,对我国教育资源的优化设置和充分利用带来了不利影响。二是总会计师的地位与作用未被重视。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校(院)长负责制的财经工作领导体制,但大部分高校还未建立总会计师制度。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面临着办学形式多元化、资金筹集多渠道化、财务内部控制要求越来越严密的局面。因此,“由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院)长代行总会计师职权”的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学校财经工作领导的要求,高校迫切需要设置总会计师协助领导学校财务工作。三是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且内控制度存在薄弱环节。近年来,高校在资金的对外投资、新生招收、物资采购、基建项目发包等领域相继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案件。由于在各项业务活动中,买方和卖方市场的失衡,引发了问题的产生,而产生这些问题的环节是经济活动较为频繁、财务内部控制较为薄弱的环节。

(二)高校预算管理和审计水平亟需提高目前,大部分高校预算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财政布置的部门预算与学校内部综合预算在编制时间和编制范围均不一致。从时间上看,前者是预算年度的前一年9月开始编制,在预算当年1月下发预算控制数。而后者是预算当年2月开始编制,在4月前下发校内各部门的预算;从范围上看,前者范围包括全校教育正常经费的收支、专项经费的收支、预算外资金的收支、附属单位上缴款等。而后者只包括全校教育正常经费的收支、专项经费的收支、附属单位上缴款。

二,预算的执行上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难以作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难以正确、完整的评价,目前,基本上只进行基本的、总括的分析评价。

三,预算执行中还存在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开展困难重重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先离后审,审任脱节”,这种事后审计,使审计工作陷于被动,未经审计,照样可以当官,对查出的问题也不好处理,审计结论难以落实,审计容易走过场,起不到威慑作用;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划分困难,特别是任期经济责任难以界定,因此难以作出准确的审计评价。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范围和关键点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是由多环节、不同要素组成,它们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财务内部控制的范围和关键控制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财务内部控制环境

任何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都存在于一定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中。财务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高校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它既可增强也可削弱特定控制的有效性。财务内部控制环境中的关键控制点主要有:一,高校办学的观念、管理方式。主要包括学校管理者对办学目标、办学规模、管理体制的制定、对加强管理的重视程度、会计人员素质的态度和有效监管措施;二,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学校计划、协调和控制教育事业活动的整体框架,包括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单位内部划分责任权限并制定办法,确保政令畅通和信息到达合适的管理层;三,授权和分配责任。学校办学过程中,担任各项业务的人员或部门要适当划分各自的责任,以利于内部牵制。其基本原则是:任何经济业务均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主办、批准、执行和记录。每一步骤应由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来完成,任何职员或部门都不能在未经其他职员或部门核准、复核或记录的情况下进行一项业务。四,内部审计。其职能在于稽查、复核、评价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和学校内各个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责的效率,并提供有关的建议;其主要作用在于提供较高层次的财务内部控制;其目的不在于验证财务报表,而在于协助学校行政达成最有效的内部管理;其对象不限于监督、检查会计控制,也包括监督、检查其他管理控制。

(二)会计系统设计

有效的会计系统包括以下内容:审核和登记一切合法的经济业务;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适当分类、归集;计量经济业务的价值,使其货币价值能在财务报表中记录;确定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以确保它记录在适当的会计期间;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地表述经济业务及有关的揭示内容。从会计业务流程看,通过建立会计责任制,明确涉及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实现会计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及时和正确,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关键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控制:一是会计凭证控制。主要包括对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展开的填制、审核、复核,对记账凭证的填写、记账、过账、传递、签章等方面加以控制;二是会计账簿控制。对会计账簿进行控制的方式,就是要从账簿的设置、启用、登记、更正、对账和结账等各环节进行控制;三是财务报告控制。高校财务报告是反映高校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事业发展成果的总结性文件。编制财务报告,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最后的全面总结,也是及时提供真实、完整会计信息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报告的编制依据、编制要求、报告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等几个方面加以严格控制。

(三)控制程序

1•财务机构控制和授权批准控制高校要根据本单位的资金流量、会计业务量等因素,设置科学合理的财务机构,特别是注意处理好一级财务与二级财务的业务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二级财务的设置数量,保证一级财务在全校财务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在实行分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财权下放程度,确保财力的集中,防止二级财务机构过于强调其自而逃避一级财务的监督,出现财务工作失控,最终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授权批准控制属于事前控制,使经济业务在发生时就得到了控制。它规定了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明确所承担的责任,以加强工作的责任心。

2•职务分工控制和财务预算控制职务分工控制是指高校财务对于不相容的职务必须分工负责,这一控制使负责经济业务处理的有关人员之间能够相互制约。对于不相容职务进行分工负责,可以防止差错,堵塞漏洞,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根据不相容职务分工负责的要求,一项经济业务要由两个以上职能部门或人员进行处理。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在贯彻执行不相容职务分工负责时,主要体现在批准与执行、执行与稽核、执行与记录、保管与记录、保管与清查、记录总账与明细账、日记账等方面的职务分工与控制。高校预算是指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控制要求高校加强对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3•财产安全控制和风险控制财物安全控制和风险控制是指为了确保高校各项财产的安全与完整所采取的各种控制方法和措施。具体可以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高校须建立财产物资的验收制度、保管制度、清查处置制度等。随着银校合作的开展,高校贷款投资学校建设,资金筹集多元化,负债风险增加;投资办实体,建设校办产业,投资风险增加,因此,高校风险控制显得越来越重要。风险控制是指高校各级领导要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投资、风险报告等措施,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三、强化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在制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中,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以预防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防止学校的管理发生无效率或不法行为,包括组织控制、人事控制、程序控制、纪律控制等;二是注重程序制约,对主要业务的控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特别是对外投资、物资设备采购、基建项目招投标、学生招生等;三是注重责任牵制,在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时,一定要明确各部门组织及上岗个人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并要规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惩办法。建立总会计师制度,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协助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直接向校(院)长负责。

(二)加强预算管理

高校预算是学校年度内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是学校日常组织收入可控制支出的依据。强化预算的管理,要做到四个方面:一是把部门预算和校内综合预算合二为一,部门预算就是学校每年执行的预算;二是完善部门预算的调整制度,从调整时间、方法、程序等作相应的规定;三是推行校级预算(即部门预算)和所属各级预算,对学校所属各级非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要求编制预算,克服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四是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完善预算控制制度,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提高员工控制意识规范控制程序

财务内部控制不仅是校领导的事,学校办学和管理要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就需要发动全校教职员工的参加,注意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管理也才能出效率。同时在实施财务内部控制中,要建立规范的财务内部控制基本程序,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确定好关键控制点,它是财务内部控制的重点,包括确立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控制标准和制定保证目标实现的各项制度;二是比较关键控制点的执行轨迹和实际完成状况,将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学校主管和有关职能部门,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三是分析关键控制点的差异,找出形成差异的各项因素,分析各项因素对差异的影响程度;四是采取补救措施,及时调整或纠正目标。

篇8

当前,我国高校为不断扩大招生以及办学规模,而纷纷向银行贷款,造成负债办学的局面,使得财务陷入困境。高校财务困境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发展问题与教育经费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扭转财务困境的局面。

二、高校财务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高校财务困境的概念

财务困境,亦称财务危机(Financial distress or financial crisis),高校财务困境指的是高等学校现金流出现困难,不能按期支付费用或偿还债务,从经济学角度来说,高校陷入财务困境是一个逐步的连续过程,一般由财务正常演变为财务困境,不存在某个明确的指标将高校判定为财务正常或者财务困境,因此,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财务困境进行了研究,有的将财务指标作为判定高校是否陷入财务困境的依据,有的则采用了更广泛的概念,涵盖财务出现困难时的各种状况,涵盖了破产(bankruptcy)、无力偿还(insolvency)、失败(failure)与违约(default)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中的财务困境是指高校财务状况与财务目标发生偏离,进入非正常运行状态。

(二)高校财务困境的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过度负债,贷款数额巨大,而且主要是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导致高校出现拖欠工程款,不能按时如约偿还贷款利息与本金的状况。部分高校被迫缩减日常的教学与科研经费,缩减甚至取消正常的科研项目投入,缩减学术交流活动的开支,缩减学校教职工的工资,造成高等学校财务报销冻结,教育资源短缺。全国各地高校都面临着巨大的付息压力,财务状况已经恶化,另外,各地高校还面临着巨大的还本压力。到今年为止,全国各高校累计了巨额贷款即将到期。高校难以偿还即将到期的银行贷款,使得高校又要承担违约的风险。并且,高校面临着很大的偿还基建欠款的压力,高校一方面要保持正常运作,一方面又要偿还基建欠款。因此,我国高校财务困境已成为普遍现象,对高校财务困境进行原因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高校财务困境原因

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影响。我国政府近年来陆续出台了高校扩招政策,例如,减低社会就业压力,提升高等教育普及率,以消费带动内需。使得我国招生规模迅速增加,虽然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没有满足高等学校扩建对资金的需求,导致高校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由于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开始不断地扩招,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在国家部门拨款不足的状况下,高校采取银学术参考网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OM,欢迎您的光临行贷款的方式,将贷款所得资金用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校的建设资金一般是通过学费收入、财政拨款以及科研拨款而获取的,其偿还能力基本依赖于学生的学费,这样就严重降低了高校的还款能力。另外,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够,高校没有明确其还贷责任,很多高校盲目地进行巨额贷款,高校贷款规模增加,银行贷款数额也急剧增加,使得高校出现巨大的财务风险。高校在利用国家政策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同时也导致了贷款与负债增加,使得高校无法承受巨额负债,很多高校被迫采用以新贷还旧贷的方法,造成高校陷进“以贷还贷”局面,并且巨额债务的偿还压力变成了高校的支付压力,最终造成高校不能定期偿还债务本息,陷入财务困境之中。

第二,政府部门监督管理不到位。高校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固其地位,而将外延性扩张当作提升学校办学空间的核心,高校加大对教学设备以及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但是政府部门的拨款不足,高校开始纷纷向银行贷款、负债办学。政府部门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力鼓励与支持高校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取资金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银行金融机构是以牟利为目的的企业,他们为了提高投资效益,主动为高校提供巨额贷款,为高校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政府部门批准了高校贷款工作之后,没有有效地对项目资金进行监管,也没有对项目的落实情况以及贷款资金的运用情况进行审查,使得学校未能科学合理地运用贷款资金,浪费了资源。政府部门出台的正常没有有效地避免高校重置设备现象的发生,高校的财务工作缺乏有效监督与约束,因此,政府部门的监督机制与约束机制的不健全是高校陷入财务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的推动。近年来,我国教育部为了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调整与提高高校的教学评估标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明确了高校的办学基本条件,其中包括学校的占地面积、图书馆、体育场所、学生宿舍、食堂、教学楼等教学生活场地等,规定了生师比、生均图书册数、教学行政楼面积、教学科研设施价值以及学生宿舍面积等,并对体育场地、食堂面积等指标提出了具体要求[1]。教育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对我国高校的硬件与软件等都提出了严格规定,高校为了获得较好的评估结果,不但应保障教学质量,也必须在硬件设施方面增大资金投入,让高校所采用的贷款融资方式也达到评估规定的办学标准,进而导致巨额负债,使高校的财务陷入困境。因此,教学评估标准的提高,是加剧高校负债运作的另外一个原因。

第四,高校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管理比较混乱,高校管理人员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决策的制定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这也是造成高校财务困境的重要因素。首先高校在筹资决策方面没有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规模过大,没有科学的筹资决策方案致使高校的财务陷入困境。其次高校在投资决策方面,尤其是基建投资方面,高校不断扩大规模,许多高等学校没有认真论证项目,没有充分考虑到本身的资金实力,也没有全局规划,就开始盲目地兴建基础设施,没有遵循客观规律,导致学校投资膨胀,加之高校对基建项目控制力度较弱,对合同法的执行不严,造成建设项目所需资金远远超出了高校正常的资金承载力,另外,部分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和领导缺乏风险控制意识,没有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机制和内部审计机制,使得高校当前的财务困境加剧。

三、高校财务困境产生的风险

(一)高校债务风险

由于高校大规模地进行贷款,使得高校资本结构不合理,随着高校债务的增加,高校陷 入财务危机的概率就越高。不良举债和过度举债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债务比例的加大导致高校支付压力与支付能力脱节,高校各项经费的规模开始呈现萎缩,高校也开始出现财务危机,阻碍了高校的长远稳定发展。如果政府金融政策发生变化,严格控制贷款规模,会造成高校资金链条断裂,进而陷入现实的偿债风险。

(二)信誉风险

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不良举债或者过度举债后到期难以还清本息,这会直接降低高校在金融机构中的信用度,而且不利于高校未来再进行融资,形成高校的信誉风险。

(三)政府财政风险

高校陷入财务困境,如果没有按期向银行偿还利息和本金,那么当前贷款就会出现呆账、坏账的状况。由于贷款银行的性质基本是国有的,高校货款风险最终都是由政府承担,造成“高校贷款,政府买单”的现象,为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风险。

四、高校财务困境的控制策略

(一)强化财务风险意识

高校应当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理清眼前目标与长远目标、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关系。高校的每一位领导、管理者、教职员工都必须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深刻领悟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深化改革的同时,管理高校与经营企业同样都面临着各种风险,而且这些风险贯穿于每一项工作之中,任何一项工作稍有不慎,都会对高校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严重的可能造成高校关门倒闭。关于负债经营问题,高校的投资者与管理者要有高度的历史紧迫感与社会责任感,结合高校具体情况,分析负债经营的优劣,让高校发展的需要与其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同步,并且大力提倡节约,把学校政策具体落实到每个人,把风险意识与日常高校管理相结合,制定科学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二)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要想把现有的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果,就应当加强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高校在编制年度预算的过程中,高校财务处应当将预算工作视为重点内容,例如,可以定期对参加预算工作的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提高高校预算管理人员的能力,保障预算工作的质量,进学术参考网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OM,欢迎您的光临而实现我国高校预算的制度化管理。高校预算可以采取以零基预算为主导,结合滚动预算的预算编制新方式,它与过去的预算方式不同,新方式中对于每一项预算支出,不是以当前费用水平为依据,而是全部以零为起点,充分分析费用支出的可行性。这种预算方式更切合高校目前的实际状况,进而使预算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掌控实际支出的作用,同时,滚动预算能够弥补年度预算的不足,可以依据目前预算的执行状况及时地调整与改正,使预算更为科学[2]。

(三)加强高校领导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加强高校领导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完善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制度、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与自我约束力,使领导干部自觉履行其职责,对高校经济秩序的维护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的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会计核算方式不规范,财务管理方式不科学,有些领导干部隐瞒收入,为此,高校领导干部首先应全面控制各项经济活动,针对其薄弱环节,加强内部审计力度,提高资产利用率,保障资产安全,其次要严格控制变更的建设项目计划和内容,合理控制基建预算投资,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另外,高校领导者应结合借贷规模与学校的实际偿债能力,避免债务负担过重,避免盲目投资以及违规投资,最后,学校领导干部应加强财经法制观念,完善健全高校内部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明确经济责任。

(四)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与拓宽筹资渠道

会计控制是实现会计控制目标、发挥会计控制效能而采取的手段、工具及方式的总称[3]。会计控制的形式有很多,对于不同的经济业务必须使用不同的会计控制方法,即便是同样的经济业务,也会因为时期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各高校选择其会计控制方式要依据高校财务的具体情况。高校通过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方式,采取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等方式。我国高校应当增强内部的会计控制管理,尽量规避财务风险。另外,高校还必须大力解决学生欠费的问题,避免长期拖欠学费的情况,将学费的收缴率与高校各职能办公室的经费联系起来,同时要落实助学贷款制度、奖学金制度、困难补助制度,鼓励经济困难的学生勤工俭学,从根源上解决其欠费问题。高校必须转变过去的筹资观念,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去吸纳社会闲散资金,还可以成立基金会、校企合作办学等机构,为企业与个人捐赠助学打造一个良好的宣传服务平台[4]。

(五)政府完善对高校的监管机制

首先,政府作为高校债务的责任主体,应当完善多渠道筹资体制,合理增加政府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加大我国公共教育投资的比例,以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例如,可采取承担高校部分债务和财政贴息的方式以减轻高校债务负担,降低高校财务风险。其次,政府必须转变其政府职能,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防止高校在决策与财务方面过于依赖政府,明确高校的权力和责任。政府建立完善监督体系与严格的问责学术参考网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OM,欢迎您的光临制度,可以保障高校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可以让高校结合自身具体情况谋求规范化的发展之路。再次,政府必须充分尊重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律,给予高校充分的发展空间,减轻高校政策性负担,严格审查高校贷款,强化对高校的预算约束,完善政府对高校的监督机制。最后,完善教育支出评价体系,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使政府科学制定教育拨款数额,促使高校更合理、更高效地运用经费,树立节约资金、不浪费资源、专款专用的意识[5]。

五、结语

篇9

关键词:高校财务 二级管理 内部控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学院两级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大多数综合性高校的共同选择。二级单位的办学、财务自逐渐增大,如果没有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容易产生财务上的疏漏,引发职务犯罪,也加大了办公费、科研费、劳务费等项目处理的难度,提高了学校整体财务管理的成本。因此,内部控制在高校二级财务管理中更为重要,是二级单位管理工作的基础,如何构建一套适合高校财务二级管理特色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各高校需要探讨的。

一、高校财务二级管理的现状

高校财务二级管理是指高校在对二级单位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根据二级单位具有的相应财权和事权核定其经费总额,并对二级单位的经费使用进行财务监督和绩效考评,各二级单位能够自主安排和使用学校下达的预算经费,同时接受学校的监督和考评的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实行财务二级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各二级单位的自主性和工作积极性,但也给财务管理带来了困难。

大部分经济业务由二级单位直接开展,形成了学校财务监管的真空。某些领导将二级单位的经费视作自己的小金库,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支出,没有合理的预算和规划。且由于各财务二级管理单位的会计核算标准、会计科目设置不统一,给学校整体财务核算、财务监督和财务控制带来很大的不利。

学校和二级单位形成了两个相互博弈的利益团体,学校财务监管的触角很难深入到二级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二级单位从主观上有逃离学校监管的动机。

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形成了高校固有的财务监管方式,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后,使监管理念、监管体系、监管手段和方法等问题不断突出。管理经验上的不足也使得管理弹性较大,从而导致管理的不稳定。

二、高校财务二级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目前各高校的内部控制水平普遍达不到其规定的要求。由于高校长期以来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 的财务管理体制下发展,使得二级单位的内部控制长期被忽视和缺失,内部控制文化始终未能形成。经过近年来的发展,虽有所改善,但由于实施时间不长,因而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范围不全面

多数高校只有针对学校一级的内部控制规范,针对二级学院的内部控制则长期缺位。具体表现为:有的二级单位一直没有建立重大事项论证决策机制,购买重大设备不经过事前申报,大额支出不按规定事前经过审批;有的二级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不相互分离,造成漏洞等等。在此情况下高校的资金和资源由统一核算、调拨向各二级单位自主规划,自主使用转变,这虽然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但二级单位容易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本身的发展需求,而不能从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出发。

(二)人员素质不整齐,评价指标不合理

高校二级单位财务管理实施独立核算,收支自主把控后,相应的财务工作人员也亟需增加。但由于二级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多为兼职,往往没经过系统的会计技能培训,对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也了解的不够深入,一些关键岗位上也没有实行轮岗制度,而且也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同时由于没有一套严格的内控规章制度和考评办法,对二级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考评没有科学的办法,对资金的预算、使用、结果,没有具体的分析评价,对二级单位财务检查也没有形成规范的机制。所以,在二级财务单位能够支配收支的金额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极易导致经济上的风险。

(三)管理责权利不明确,经济责任制建设不完善

实行二级财务管理后,二级单位财务自不断增大,但却没有明确和落实二级单位相应的责任,这造成了二级单位负责人的职责和权力不对等、职能部门的权利重复交叉、任分解不清,进而导致对资金运作和资源配置的不计后果盲目决策。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财务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在进行财务监督时,对发现问题常常因缺少依据而无从问责,进而使校内财务监督行为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四)预算管理不科学、不严格,执行力不够

第一,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往往在全校可用预算总额的基础上,根据各二级单位预算期内的教学工作任务和现有师生人数直接确定预算经费,并没有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也没有针对二级单位的年度发展计划和具体工作任务,进行资金上科学预测,很少考虑到二级单位的实际需要,使得预算编制不科学。第二,有的二级单位虽然建有内控制度,但由于平时没有进行严格控制,没有进行及时检查,监督措施也常常没有落到实处,使得二级单位内控制度常常形同虚设,不能落实到位。同时由于对二级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缺乏评价和考核机制,也使得学校对二级单位的财务监督常常苍白无力。第三,由于多数高校只对二级单位预算经费总额进行控制,对具体支出项目不进行控制,且二级单位在预算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参与,因此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受到抵触,不能有效执行,不能把预算当作学校内部法令来执行,造成预算执行力不够。

(五)内部审计未发挥审计和监管职能

第一,由于内审部门是在党委领导下工作,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和来自领导的压力使得内审部门常常不能有效的监管党政领导经济行为。第二,由于部分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不够重视,使得内审部门的地位往往不高、权威性往往不强,内审部门因此常常难以有效开展工作。第三,高校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人员配置较少,且常常局限于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对预决算执行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在高校存在的财务风险、科研研发效果等方面展开的较少。第四,组织人事部门往往在领导干部离任后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这种“先离后审,审任脱节”的事后审计常常使审计工作陷于被动,对查出的问题也不好处理,审计结论难以落实。第五,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对二级单位的财务审计力度不大,往往流于形式。

三、加强高校财务二级管理内控能力的几条建议

针对前面所述高校财务二级管理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提升高校财务二级管理内部控制,可以借鉴COSO报告的控制环境、内控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要素框架。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高校财务二级管理内控制度的环境

优良的内控环境能够强有力的推进高校内控制度建设,因此高校领导应该把内控制度建设提到高校的重要议事日程上,从顶层设计出发,针对二级单位考虑学科发展,全面梳理内控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把高校日常管理工作、党风廉政建设、风险防范措施等和高校内控制度建设有机结合。确立内控制度建设的明确目标,构建内控制度的基本框架,明确内控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立内控考核评价方法,避免制度重复交叉、职责混淆不清、工作难以落实到位的情况。

(二)针对二级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内控制度

根据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的文件精神,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相关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指导。但对于高校财务二级管理方面却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制度,致使管理上没有最明确依据。在国家没有对高校财务二级管理做出具体法律法规时,各高校可以根据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具体特点,制定出合理的财务二级管理制度,在原则上既为不偏离学校整体经济运行的方向,但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操作性,使各部门的资金预算和收支形成良性的循环。学校的财务总体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在各院系及后勤等财务二级单位实施领导负责制,从而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这既能够完善学校财务管理组织构架的完整性,又起到了各级财管管理部门相互监督管理的作用。

(三)健全校院两级经济责任制

高校财务实施二级管理,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高校财务二级管理的内部控制。这是为了保障学校财务安全,保障学校建设、教学、科研等各项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学校财务账目及各项会计数据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实现学校各个二级财务单位的财务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建立以院系级部门领导为主的经济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利,严格履行“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这是实行分级,分层次管理的有效办法 ,使学校的经济责任制度与学校的财务工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有利于学校财务机制的良好运行。

(四)优化预算收支管理,完善考评体系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二级单位在编制下年度经费预算时必须经过综合考虑、科学分析,把经过党政会议批准的预算作为学校内部的财经法规来执行,严格遵守,不随意变更和突破。高校财务部门应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行预算预警机制,实时控制二级单位的预算经费使用情况。不仅总量进行控制,而且实时监控动态,及时纠正偏差,从而确保各二级单位根据预算使用经费,以符合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要求。为进一步完善预算收支和相应的考评体系,可以在学校设立一个独立的且权威性较强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对财务预算编制、组织预算考核等相关情况进行合理的监督和管理,并且有专人负责,使财务预算成为高校二级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使学校各二级财务管理单位的财务工作做到先事预算、不浪费资金,从而提高财务经费的目标管理水平。在考评体系的建立上,可以根据各院系单位的实际情况决定。经费的的主要来源、数额,自筹经费的年增长率等指标、科研经费的年投入率、以及收入等指标、人才培养质量指标,如就业、考研等、经费预算与实际使用的效率指标等内容都可以作为高校财务二级管理单位的考评体系的评价指标,但必须坚持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可以适当增加财经预算、资本运营等方面的职能,将学校各项经费做到有规划、有预算的落到实处,扩展财务二级管理内部控制的范围。

(五)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审计监督机制

审计监督机制是内控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明显提升高校内部控制效果。财政和教育等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创新针对高校经济活动的监督检查方式,时常关注高校的内控制度建设情况,制定考核高校内控制度建设完成情况的办法,并定期进行测评。内审、纪检和监察等部门应重点发挥在内控建设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自身监督体系和机制,结合学校二级单位实际情况,分析内部控制关键点、薄弱点和失控点,针对性的提出风险防控措施。各高校应该把对二级单位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相结合,把对二级单位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和对他任免、奖惩相结合,把监察审计部门监督与校内全体师生和社会监督相结合,从而形成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及时纠正监察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促进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四、结束语

高校在实施二级财务管理时,二级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关键所在。内控制度要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和授权控制原则,使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和其他部门或人员形成牵制和制约,不能出现约束黑洞。更要细化明确各级岗位工作人员的权力和职责,做到专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监管。高校只有真正做到内部控制,才能及时有效地防止违法违规行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发生,使工作人员在经济活动中提高自律性,并优化学校整体资本结构,提高学校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学校资产的整体安全,最终实现二级单位与其母体高校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鸿.高职院校财务二级管理的研讨和探索[J].经济师,2014

篇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财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逐步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管好、用好高校教育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成为高校管理层应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高校财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加强高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决算审计

1高校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的内容及意义

高校对财务预算执行的审计既包括学校整体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也包括各个职能处室部门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具体包括收入预算执行的审计和支出预算执行的审计。收入执行预算主要包括各项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是否严格执行各项收费政策;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账外账等。支出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内容包括:支出是否有预算,是否超预算;是否有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是否有无虚列支、以领代报;是否有支出浪费现象等问题。高校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的存在或形成是否真实、合法,决算报表是否完整、正确以及报表项目是否真实等。高校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可以加强高校对财务预算管理的监督和约束,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紧迫感,能推动高校资金合理规范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同时可以拓展审计领域和范围加强审计力度,扩大审计影响,促进高校各项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高校开展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内审工作起步较晚,审计工作经验不足,部分高校往往存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审计的广度及深度不够、审计方法落后以及不注重绩效评价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高校领导对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不够重视,高校审计部门并未按教育部门要求将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作为经常性审计工作。大多数高校对此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即使从事了该项审计,也因时间仓促、人手紧张等原因而走马观花,草草收场。财务及其他部门因担心审计而暴露财务管理问题或缺陷,在审计过程中配合不够积极,相互推诿。

2.2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的广度、深度不够

受时间和审计力量的限制,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往往只抽查部分部门和部分项目进行审计,并未做到对高校整体、各个部门、各个项目进行审计,造成审计广度不够。另外,高校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往往主要停留在财务收支数据的准确性上,比较注重查错纠弊式审计,而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预决算执行的效益分析不够,而导致审计的深度不够。

2.3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方法有待改善

大多数高校审计部门未与财务部门联网,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与决算的审计仍采用原始的查阅财务纸质报表、账本、凭证等资料,这种方法工作效率低,且不利于审计部门对经济业务的事前、事中监督。高校审计工作并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审计方法,使审计员工作得到解放而提高工作效率。

2.4高校审计工作偏重于事后审计,不注重整改后的审计

目前高校审计工作往往存在偏重事后审计,轻事前、事中审计的问题,这样不利于事件的防患于未然,不能对经济活动和业务开展起到事前、事中监督,这种滞后性的审计,不利于审计职能和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审计效果。很多高校在审计完成并提出整改意见后就任务该项审计工作已经结束,很少对整改结果作进一步追踪审计,容易造成相关部门对错误、问题认识不足,年年审,年年犯,达不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加强高校财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的措施

3.1建立健全相关审计制度

高校应按审计署、教育部颁布的相关制度,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建立健全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方面的制度,将该项审计工作予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引起学校领导、审计部门、被审计部门的高等重视,维护审计人员权益,提高审计质量。

3.2坚持点面结合,拓展审计广度和深度

首先,要改变审计人员一人多岗现象,加强审计力量,优化审计结构,为提高审计的广度,夯实基础。其次,应将审计监督贯穿于预算的全过程,对财务的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管。最后,审计部门应将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的经济性、收益性等进行绩效评价以及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审计整改落实跟踪审计,全面提高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3.3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在传统审计方法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数字化审计方式,配合和优化财务预算审计软件,使审计软件与财务软件衔接,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与跟踪审计。要改变事后监督审计方式,积极探索事前预警、事中监督、事后审计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3.4重视抓好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工作

高校应将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置于审计其他环节同等重要位置。首先,要出台审计整改工作的系列规章制度,细化整改工作条例,明确相关单位、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其次,要提高整改落实的思想认识,不应将整改作为一种思想负担,有抵触心理,而应将审计整改看成是治病救人,促进提高的目标。再次,要落实审计整改的问责机制,高校应对审计整改落实不认真、不配合的部门及个人追究其相应责任,并与年度考核相挂钩,推动审计整改意见的落实。

4结语

强化高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对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减少浪费,杜绝腐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审计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各高校应积极加强审计,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峰.高校财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