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球经济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非洲国家;工业化;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01-02
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社会必经的过程。实施正确的工业化战略,历来是推动工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历史的遭遇,大多数非洲国家把实现工业化视為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并遵循一些经过演化的战略,如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等,来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但是,经过30多年的努力,多数非洲国家并没有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长足进步,反而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从20世纪80年代起,许多非洲国家对过去实行的工业发展战略进行再认识,在重新思考过去工业发展战略的得失之后,采取必要措施,实现工业化。
一、非洲主要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平概况
由于历史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非洲经济长期落后。一些非洲国家虽然在取得政治独立以后便开始发展工业,但是,工业化在非洲大陆仍是一个有待努力方能实现的艰巨任务。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表的《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根据工业业绩能力的可比数据,选出87个经济体进行排列。在排行榜上的58个发展中国家中,只有16个国家的生产和出口结构充满活力,它们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例不断增长,而另外42个国家近20年间的技术结构变化不大。
目前,非洲的工业发展水平究竟如何?按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的统计,1965年,非洲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39%,工业占19%;到1995年,农业的比重降至30%,而工业升至34%。1999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较1990年(34%)略有下降;北非三国埃及、摩洛哥和突尼斯的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為33%、32%和28%。这表明在过去30多年中,非洲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按照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的说明,工业增加值是由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和天然气等行业的增加值构成的。因此,这里的工业比重值是一个表述工业发展的较广泛的概念,作為工业核心部分的制造业则是反映一国工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若以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衡量,非洲国家工业落后的状况则十分明显。
南非共和国是非洲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制造业是南非最重要的工业部门,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0南非的制造业基本上属于资本密集型,大体上分為机械和金属产品、化工产品、食品、饮料和烟草、纺织和制衣等几大类。其中钢铁工业是最重要的部门之一,经营10个铁矿,5个冶炼工厂,正在营建一家不锈钢厂。南非的钢铁工业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排名第25位。汽车工业是另一个重要部门,约66%的汽车部件是本地生产的。2000年,食品、饮料和烟草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20%,纺织、制衣和制袜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8%。
肯尼亚是东部非洲工业最发达的国家。2000年,肯尼亚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制造业门类较广,包括石油提炼、农产品加工、汽车装配、化学产品、出版印刷、纺织和制衣、电子设备、皮革制品、水泥、轮胎、陶瓷、橡胶、木材及软木等。自独立以来,肯尼亚纺织工业发展较快,服装和皮革产品多样化,纺织产品40%供出口。20世纪90年代末,肯尼亚水泥年产量為150万吨。
尼日利亚是非洲的经济大国之一,其工业基本上属于进口替代型。1999年,尼日利亚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主要部门有制糖、橡胶、化肥、食用油、纺织、制袜、造纸、烟草、汽车装配和一般食品加工等。
埃及也是制造业相对发达的非洲国家。2001年,埃及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6%。纺织、食品等传统工业是埃及制造业的主要部门,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曾占工业总产值的55%~60%。随着石油、钢铁、制药、陶瓷等新工业部门的发展,埃及制造业的结构也发生变化,传统制造业部门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埃及的汽车工业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1997年埃及的汽车装配能力為8.5万辆。在石油工业方面,1997年埃及的石油及石油产品在出口收入中占44.3%。
突尼斯和摩洛哥也是制造业相对发达的非洲国家。纺织工业在这两个国家的制造业和出口中均占重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末,纺织品约占摩洛哥制造业产值的40%和出口总额的39%;1999年突尼斯出口总额中纺织品占4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这两个国家也在不断调整制造业结构,利用国际产业调整的机会,发展一些新的制造工业。
从以上对制造业相对发达的非洲国家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在非洲制造业中仍占重要地位,它们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属最终消费品,资本产品极少,只有少数非洲国家开始借助跨国公司来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那么,如何评价非洲工业化的水平呢?区分工业化水平的指标有多种,其中一个可供选择的衡量标准是,看制造业的增值额在总商品生产增值额中所占的份额:工业国的制造业增值额应占总商品增值额的60%以上,占40%~60%的為半工业化国家,占20%~40%的属于正在工业化的国家。根据这一指标,非洲只有南非和埃及可以列入正在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其他几个国家,制造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已朝工业化迈出了初始的步伐,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其余的非洲国家则尚未开始工业化。
二、经济全球化对非洲国家工业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流动以及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度进一步加深,為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资金和市场提供了新机遇,但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新自由主义的冲击下,西方发达国家陆续放弃了对金融资本的管制,资本大量外流,形成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加快。据统计,1998年全球跨国投资达6166.8亿美元,比1990年的1917.37亿美元增长了近2.2倍。不断增长的外国直接投资逐渐成為影响各国国内投资的重要力量。1975~1996年,外国直接净投资占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国内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8%增至约9%。同期,撒哈拉以南非洲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由8.94亿美元增至42.98亿美元,增长了3.8倍;流入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的外国直接投资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对突尼斯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幅最大,1999年达6.5亿美元,较1990年增长了7.5倍。
电子和通讯技术不断进步带来的信息革命和互连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条件和方式,使生产要素可以超越国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更有效的配置,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率。发达国家正是出于效率和成本的考虑以及市场扩张的需要,已改变过去完整地从事一个产业的生产方式,而是根据自身的实力和优势,从事一个产业中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的生产;在保持对核心技术控制的同时,把一些劳动密集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通过投资、贸易、来料加工等多种形式转移到那些有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市场广阔的国家,从而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某些产业或是其中某些生产环节的跨国转移。这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生产分工、提升本国工业生产能力带来了新机遇。非洲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把发达国家较成熟的生产技术、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吸引到本国来,以提高本国工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当然,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仅是机遇,也有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很不平衡,為发展经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鼓励外国投资,并从政策上给外资以优惠。非洲国家也纷纷修改投资法,向外资提供新的优惠。各国都在力争获得稳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技能,竞争十分激烈。结果使这些资金的流向很不平衡,只有一小部分国家从中受益。
因而对非洲国家,特别是对那些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来说,这样的双重压力显然是十分艰难但又不得不长期面对的现实,短期内是不可能解决的。
三、非洲国家工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2002年7月,非洲联盟首脑会议通过了《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这是一个指导非洲面向新世纪发展的重要文献,内容丰富,涉及发展各方面的问题。其中提出要加速非洲经济增长,争取达到7%的年增长率;在工业方面要建立新的工业部门,提升具有竞争优势的现存工业部门等。如何抓住新机遇,充分利用本国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提高竞争力,切实加强自身发展,这是非洲国家进入新世纪后面对的严峻挑战。
為应对新国际经济环境下出现的挑战,非洲国家在调整产业发展战略时,需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尽管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使非洲国家面临新的压力,但是对于尚未完成工业化众多非洲国家来说,集中力量实现工业化仍是首要任务,切忌盲目赶超。
由于农业、采矿业仍是多数非洲国家的主导经济部门,它们应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继续推动矿产品生产;在充分发挥本国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以更大努力发展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出口型的经济结构。目前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制造业仍很不发达,已经拥有制造业的国家,多数也是以生产最终消费品為主。就目前非洲的发展水平来看,应将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
第二、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解决就业问题。非洲人口增长率高,劳动力也快速增长。199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总劳动力為1.7亿人,1999年增至2.82亿人,年均增长率达2.6%。但这些日益增长的劳动力多是低技能的,也是难以跨国流动的,更多的只能依靠本地的就业机会,使非洲国家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这是普遍的规律。但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有稳定的发展基础。就目前非洲的情况看,制造业将成為吸纳就业的重要途径。因而,非洲国家在发展制造业时还要充分考虑发挥它在解决就业方面的作用。
篇2
第一节行业界定
第二节产品发展背景
第三节产业链概述
第二章、中国XX经济环境及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第二节金融危机对行业的影响
一、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消极影响
二、全球经济危机对皮棉行业的影响
三、中国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解析
四、行业未来运行环境总述
第三节发展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
二、社会环境
三、技术环境
第三章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行业规模
第二节投资现状
第三节行业盈利水平
第四节近三年发展状况回顾
第五节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X年中国皮棉市场竞争力与市场竞争格局
第一节行业业发展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一、“波特五力模型”介绍
二、行业环境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第二节行业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机遇
四、挑战
第五章产品营销分析
第一节中国营销模式分析
第二节主要销售渠道分析
第三节行业广告与促销方式分析
第四节行业价格竞争方式分析
第五节行业国际化营销模式分析
第六节行业渠道策略分析
第六章、XX国内重点生产厂家分析
第一节**公司
一、企业简介
二、产品介绍
三、经营情况
四、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节**公司
一、企业简介
二、产品介绍
三、经营情况
篇3
(1)中美贸易情况。中国加入WTO至今,中美贸易迅猛发展,自2001年到2013年,中美两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50%。由此可见,中美两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力军,已经确立了两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2005年,中国继续保持美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市场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地位,但中美贸易额与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墨西哥相比仅少49.5亿美元。据美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美双边贸易规模较上年增长23.3%。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增长20.4%;从中国进口增长23.8%;美方逆差进一步扩大,达到2016.3亿美元,增长24.5%。到了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美国国内经济影响世界经济的效果有所下降。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下降10.2%。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0.2%;自中国进口下降12.3%。美方贸易逆差、下降15.4%。中国依然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10年以后,中美贸易额恢复增长。在美国,公众普遍认为如此飞快增长的中美贸易逆差已经开始威胁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国民的生活水平了。虽然中美贸易摩擦的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中美两国都在中美贸易的快速发展中获得了大规模的经济利益。
(2)中美贸易互补性。中国和美国现阶段正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两个国家经济上存在很强的互补性。第一,美国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和管理方面远远超过了中国;另外,两国科技对各国的经济增长贡献也不同:中美两国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分别是45%和70%。第二,从产业结构上看,美国通过对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外产业转移使国内产业结构一直领先,而中国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大量生产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转移的对象。第三,中国在制造业和劳动力成本上存在竞争优势,而美国在技术和资本上存在竞争优势。美国通过产业转移与直接对中国投资发挥其资本和技术上的优势,而中国吸引外国资本,利用较低的人力成本和丰富资源,通过加工贸易等主要形式对外出口以发挥其比较优势。
(3)中美贸易依存度。中国对美贸易依存度先上升后下降,且波动较大,外贸依存度指标从2002年的6.68%变化到2013年的6.24%,2005年高达9.38%。美国对中国贸易依存度除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之外几乎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1.38%增长到2013年的3.35%。很显然,这表明中美贸易对双方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对美国贸易依存度明显大于美国对中国贸易依存度,这说明中美贸易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影响是巨大的,即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国市场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依赖性,很容易受到美国紧急波动的影响。
二、总结
篇4
关键词:石油物探 发展趋势 机遇 挑战 对策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一种战略资源,石油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石油装备行业的腾飞。石油装备产业是石油产业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产业,是一种战略性的产业,是石油工业的基础。石油装备行业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不仅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同时也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石油战略以及经济战略,所以石油装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石油装备主要分为类,包括钻井装备、采油装备、海洋装备、石油管材、物探装备、测井装备、动力装备和炼化装备。[1]物探装备技术主要是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探查各种的矿藏或者地下目标的结构以及位置的设备的制造与应用技术。物探装备在地球物理科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众多其他学科的理论以及新技术,在对地下探查技术的提升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伴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勘探工程需求的增加,物探装备已经成为目前发展最快的一种工程技术。[2]在全球高油价的背景下,油气勘探开发已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投资热点,物探装备市场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增长期,但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全球各国还没有从经济危机过后的后遗症中走出来,各国经济震荡,同时给物探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在世界经济震荡的大背景下,我国物探行业如何在世界物探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并能不断提高市场地位,这是我国政府以及物探企业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在阐述我国物探行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物探行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最后提出了我国物探行业的发展对策。[3]
1 物探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世界物探行业发展迅速,但也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趋势: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物探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推动力,但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也给物探行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使得该行业的增速出现了这十年来的最低水平,近几年的经济复苏也使物探行业增速有了很大的提高。石油装备市场与世界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2001年到2008年世界经济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世界石油装备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原材料、装备以及服务的价格不断攀升,带动世界石油装备市场和服务市场也有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其中,2007年世界石油装备市场的增速最为迅猛,整个市场价值达到了3279亿美元,增幅高达84.7%,虽然石油装备市场在2008年增幅略有下降,但仍旧保持了2.3%的增长幅度,市场总价值达到3390亿美元。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石油装备和服务市场需求下降,市场竞争加剧,市场规模跌幅较大,2009年比2008年下跌35%,市场总值降至2201亿美元。[4]2004-2008年,受油气投资增长带动,物探市场规模达到156亿美元,物探行业中装备制造占比11%,2008年全球市场规模约为17.17亿美元。地震勘探市场主要集中北美、亚洲和亚太地区,地震勘探市场价值价格持续增长,装备销售价格增幅约7%。受金融危机影响,由于物探投资产生收益的速度较慢,国际石油公司大幅缩减物探投资,2009年物探市场缩减约12%,至138亿美元,物探装备需求降低,物探装备市场经历了一个短暂的调整期。2010年后物探装备市场开始出现缓慢增长。
物探装备与服务市场包含三部分:地震资料获取、装备销售、数据处理。地震数据获取占市场总值的46%,数据处理占40%,而装备销售仅占14%。2008年物探装备销售额为21亿美元,2009年为18亿美元。
石油物探行业占有资金较大,技术要求高,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随着市场的发展以及石油工业的周期性变动,石油物探行业正逐渐由分散向集中进行发展,从众多公司自有竞争走向了少数寡头垄断的市场情形,由原来的80多家企业减少为十几家,80%的市场份额由前5家物探公司占有,他们分别是WesternGeco、CGG、PGS、VTS、BGP。[5]同时,石油物探行业的竞争区域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逐渐由陆地物探装备向海洋物探装备发展,热点地区也逐步转向中东和非洲。另外,各国物探公司的竞争战略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成本领先战略向注重技术创新转变。1998年,石油价格暴跌,石油工业萎靡不振,处于低谷时期,市场需求不足,物探行业出现供给过剩现象,企业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各大物探公司均采取降低成本的方式来占领市场。但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加深和开发难度的不断增大,石油公司一方面要求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求提供新技术和高质量的服务来满足其需求。各大物探公司为了占领市场,提高竞争力,对技术创新和服务质量越来越重视。
2 我国物探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我国物探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①全球经济还未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2009年,全球的物探市场都遭遇了业务下降的情况,全球市场萎缩了22%,在这种背景下,有一些抗风险能力比较差,经营业务比较单一的物探公司就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并相继有国际知名公司破产或被收购。中国石油物探公司在那一年同样因为油价的下跌,物探服务的价值不断下降以及公司缩减开支等影响,在经营上遇到巨大的困难。[6]②北美物探公司对我国物探公司的非洲和中东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在最近的几年中,因为北美经济的萎缩,一些北美的中小物探公司开始往外扩展市场范围,并将主要的市场面向了非洲以及中东地区。而中国的物探公司主要的市场同样在这一区域,这就和中国的物探公司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③勘探难度加大,对物探技术提出挑战。随着勘探范围的越来越大,油气藏地质条件也是越来越复杂,对勘探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勘探作业的环境越来越恶劣,这些都是勘探难度增加的因素,对未来的物理勘探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2.2 我国物探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机会。①全球经济复苏,石油需求将恢复增长。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分析指出,全球性的衰退已经结束,经济增长已经逐渐的稳定下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回暖,石油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石油价格在未来肯定还会是走高的趋势。②石油公司勘探开发投资预算增长。巴克莱投资银行(Barclays)对全球387家石油公司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世界油气勘探开发(E&P)投资预计将回升至4390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11.3%。③物探技术进步,为行业发展带来机遇。石油勘探行业的发展,最关键的是技术进步的支持。一直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石头勘探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例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地震成像质量;三维地震数据采集以及处理技术的应用,在油气公司发现新构造等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
3 我国物探行业发展对策
3.1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物理勘探公司持续的技术优势,是公司在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物探公司也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无形资产价值。我国物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物探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了加快我国物探行业的发展步伐,必须首先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实力,集中发展物探核心业务,把企业做“专”做强。
3.2 加强成本管理,应对低价给公司经营带来的影响。物探行业属于资本、人员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物探公司而言,在行业高峰期能否做好成本管理,关系到公司盈利水平的高低,在行业低谷期能否做好成本管理则关系到公司能否生存。当前物探行业处于低谷期,从整个公司层面看,加强成本管理一要理顺流程,加大合力,发挥规模效应,避免人员和物资的重复建设和浪费;二应加大资源、管理和技术的共享,把特定项目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延伸到其他项目,形成整个公司的竞争优势;三应不断提高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和项目运作效率。从项目层面看,加强成本管理一方面要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低成本意识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提高项目的组织管理水平。
3.3 稳定陆上市场,逐步向海上发展。我国石油物探企业在陆上地震资料采集方面可谓首屈一指,2004年BGP陆上地震资料采集份额为全球第一,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其他物探公司;但目前BGP尚未涉足海上物探市场。相比之下,世界各大物探公司已经将战略的重点转向了海上。2004年CGG拥有海上地震船5艘,海上收入达到2.85亿美元,是陆上收入的两倍多;PGS拥有10艘地震船,海上收入达到5.7亿美元,超过总收入的50%;Veritas-DGC拥有6艘地震船,海上收入达到3.4亿美元,约占总收入的61%。我国石油物探企业在稳定陆上市场以获得足够现金流的同时,应加大对海上市场的开拓力度。
3.4 积极开展与石油公司的联盟。在过去的30年中,石油公司不断剥离其非核心业务,对油田服务业务实行外包。随着勘探开发难度的加大,石油公司越来越依靠全球的服务供应商,需要它们的经验和技术来提高现有油田和新油田的开发效率。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逐渐由单纯的甲乙方关系发展为密切的合作伙伴,服务公司由单一的提供项目服务发展到综合服务、总包服务以及与石油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并为其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同时,石油公司基于降低项目风险的内在要求,对具有行业领先优势和强大风险管理能力的大型服务公司更加青睐。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物探公司必须在大力发展一体化服务能力的同时,积极开展与石油公司的联盟,逐步培养对勘探、开发项目综合承包的能力,成为大石油公司的合作伙伴,从而不断巩固和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苗玉坤,赵学峰.我国海洋石油装备现状及市场前景[J].石油矿场机械,2011,40(9):29-32.
[2]王颖,韩光,张英香.深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舰船科学技术,2010,32(10):108-113,124.
[3]冯连勇,牛燕.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国际竞争力模型解析[J].石油大学学报,2004(6).
[4]侯海青.以战略联盟提升油田服务企业竞争力[J].商业研究,2004(8).
[5]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外油气技术研发动态,2010(9).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金融支持;金融业
一、引言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日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2008年,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两会”的议题上来。200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共赢的必然选择,而近年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融资需求巨大,迫切需要金融业的支持。所以,金融支持低碳经济成了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现状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目前全球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部分其他发展中国家已经对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经过了初步的实践活动。中国也一直在以积极的行动践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国外研究与发展现状。低碳经济是由英国最早提出并在该国开始实践的。2003年时任英国首相的Blair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首次提到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英国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欧美共有约45家绿色风险投资,总投资额达1亿欧元,主要投资领域为再生能源、水和清洁技术设备。2003年6月,巴克莱银行、花旗银行、荷兰银行及西德意志州立银行等分属7个国家的10家国际领先银行宣布实行赤道原则。除了英国、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对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进行了初步实践,巴西和印度近年来也开始对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进行了探索。巴西近年来通过积极引进外资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将在今后30年内利用美国的资金支持新能源的开发,此外巴西通过电力基金支持在节能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印度政府也十分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利用外资和鼓励金融机构投资低碳领域。
2.国内研究与发展现状。2007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与金融业联合推出了以“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金融”制度,为金融业支持低碳经济奠定了基础。今年来,我国金融部门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制度,对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实践包括银行业的信贷支持和直接融资支持两个方面,但是目前仍是以银行业的信贷支持为主,直接融资支持的比重小。一方面,银行业的信贷支持低碳经济的实践。截至2009年11月末,兴业银行总计支持了全国187个节能减排项目,融资金额达到137.37亿元。工商银行在国内率先全面实施了绿色信贷政策,目前工行98%的贷款企业客户属于环保友好与环保合格的企业,涉及贷款余额占99%;截至2009年末,工行电子银行业务量占比已达到了55%。截至2009年底,建设银行绿色信贷项目余额已经达到1810.97亿元。中国银行从2007~2009年累计发放绿色贷款2000多亿,年增长率在40%以上。虽然银行业在积极实践信贷支持低碳经济,但是目前商业银行对低碳经济的信贷支持规模远不能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最新的研究结果,绿色信贷在商业银行资产占比仅为1%左右,资金缺口高达20倍。另一方面,直接融资支持低碳经济的探索。比起商业银行对低碳经济的信贷支持,直接融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则显得更加滞后。其一,在上市公司方面。目前在深圳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上市的具有低碳概念的公司总共尚不足10家,总市值为3233.6亿元,只占总市值的2.76%。其二,在基金方面。2007年7月20日,中国绿色碳基金成立,它属于全国性公募基金,之后又相继成立了中国绿色基金大连专项、山西专项、温州专项、杭州专项和北京专项;2007年11月9日,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在北京启动。
三、主要研究内容
(1)对我国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
究。第一,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政策不健全,导致我国的金融机构尚未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第二,金融机构对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业务认识不足,致使金融机构不敢贸然的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服务。第三,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不够,造成了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措施不能很好的落实。第四,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善,难以具备CDM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第五,中国在国际碳市场上没有参与权和话语权。(2)对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巨额的资金需求,仅靠政府资金或者民间资本根本无法解决,而金融业则具备了这种聚集各种社会资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所以金融业将成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和杠杆。而且一国的金融越发达,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相应的就越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的具体作用有:第一,金融业能够将信贷政策与低碳经济产业政策相结合,从而实行绿色信贷政策,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促进高碳向低碳发展转变;第二,金融业能够将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结合起来,建立多方参与的多元融资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3)对我国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路径进行研究。目前我国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行路径有以下几方面:首先,金融机构应该重新树立为低碳经济服务的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以及风险防范的理念,加大对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低碳经济产业做大做强,政府的大力宣传可以提高全社会对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认识。其次,建立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股票、基金、保险、信托等产品以及期权、期货等衍生产品,建立成熟的低碳交易制度,并且政府为其提供配套的扶持政策,构建科学合理的低碳金融服务体系。再次,积极培养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人才,才能在不久的将来解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经验不足的问题。最后,低碳经济产业是个新兴的产业,它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市场保障机制不够健全,金融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必然存在很多风险,所以要保证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稳健开展,必然要积极防范与控制风险。
参 考 文 献
[1]闵大勤,周志萍.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J].海南金融.2010,6(6):19~21
[2]方平.金融支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黑龙江金融.2010,5(5):15~18
[3]陈柳钦.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0,7(7):3~8
[4]李丽,汪陈,何圣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11,2(2):276~278
[5]申益美,谢恒.浅析低碳金融发展对策[J].理论研究(半月刊).2010,6(3):55~56
[6]范青.低碳经济背景下的金融支持[J]经营管理者(半月刊).2010,10(5):29
[7]冯静生.对金融支持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双月刊).2011,2(3):11~18
[8]倪丽丽.金融支持经济向低碳转型的路径分析[J].科技广场.2010,8(8):232~234
[9]汤小明.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J].企业导报.2009(11):173
[10]祝洪章.浅析我国碳金融发展缓慢的原因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旬刊).2011,2(1):19~21
篇6
【关键词】产业经济;转型;新趋势;经济全球化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产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产业经济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并参与到国际市场分工中,开始适应国际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同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结合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我国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战略的转型调整。经过实践研究证明,产业经济战略调整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为此,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的研究分析。
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1.国际上对我国科技发展带来的压力
近几年,虽然我国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但是和国外科技相比,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科技竞争力不高,加上国外科技对我国科技发展打压,使得我国科技发展面临层层阻碍。科技发展受阻使得产业经济战略无法实现,制约了我国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
2.我国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障碍
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的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严格的产业市场竞争秩序,产业集群发展缺乏必要的诚信和良好的环境支持。第二,企业之间的发展没有实现专业化分工,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零散、缺乏配合,由此使得企业内部存在重复施工建设的问题。第三,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各部门各自为政,在发展的时候只考虑部门利益,忽视了对企业整体利益的考虑。
3.企业人才的缺失
受我国 工资水平不高的影响,工人在工作之后无法定期是受到专业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工人的基本素质普遍偏低,由此导致我国一般工程技术性人才较多,但是高端技术性人才较少。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在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的背景下,产业经济发展将会显得更加困难,一般工程技术人才也会被国外跨国公司吸引,加速人才的流失。
4.产业经济生态化的薄弱
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虽然开启了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区,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表现在思想理念、技术应用、体制等方面的差距,产业经济循环生态化发展实力比较薄弱。
二、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分析
1.实现全球化产业转移
受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产业体系也融入到全球经济范围内,产业竞争优势的彰显不仅表现在企业总体经济实力,而且还表现在企业自身发展和上下游产业国之间的关系上,即上游企业的发展优势能够为下游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另外,企业产业和相关产业之间的配合也能够帮助企业在经济大潮中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地位。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体现之一就是产业转移全球化。
第一,产业转移全球化的实现能够使企业发展打破自身资源和市场的束缚,加强企业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国际化。另外,产业分工从不同产业全球分工朝着企业内部的全球分工转变发展,在企业生产要素的不断积累下,企业内部也会发生革命性的发展变化,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其产业结构调整都会受到世界性产业转移的影响。第二,产业转移全球化影响国家结构经济调整。国际性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受国际贸易和技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在国际性的产业转移发展中,国际资本往往是从高流向低,同时会带动产业其他资源的转移,影响国际分工布局和国家的世界经济地位。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控制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并以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传递过剩生产力,能够带动发展中国家的个新发展。同时,发展中国家也会利用自己在国际分工上的优势,积极吸收借鉴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带来的一切资源和力量。
2.实现全球化产业升级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个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开始进行交叉投资,实现了本国贸易的国际化发展。通过跨国流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全球性产业体系。在全球性产业体系的影响下,能够促进产业内部各环节、要素和技术的调整,促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下产生的产业调整和产业转移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表现在产业调整和转移带来产业数量的扩张性发展,在产业数量增长下带来了更多的高新技术和更大规模的产业。之后,在国和国之间的交流下,产业升级进度加快,呈现出全球性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主要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并在全球范围中寻找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资源,跨国公司对分散的资源重组优化,降低了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成本,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国际化发展,并逐渐渗透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中。很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承接发达国家在产业转移中的剩余技术,并结合自身发展将这些技术转换为自己的高新技术,由此技术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3.融合化的产业经济
受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世界经济运行发展主体从侧重制造业和自然资源利用的企业向侧重信息资源和服务业的企业过度,以往的环境要素开展向内置化的企业系统要素发展转变。原来以国家为边界的产业系统朝着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转变。
全球产业体系的形成对世界各国独立产业体系产生了冲击,由此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互相独立又相互依存、制约的产业经济体系。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各个国家之间的融合发展程度加强,产业经济显示出了融合发展趋势。
4.知识化的产业经济
世界产业结构开始从刚性结构向柔性结构转变,即表现在从生产重型化生产技术结构向以服务、知识、信息和服务等为主的软型化生产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金融业、信息行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加大,使得世界产业结构呈现了知识化发展趋势。产业结构知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教育和科研产业化发展。教育和科研产业化发展促使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大了对知识和服务的需求。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加,促进了世界各国科研教育的扩张。在知识力量的作用下,教育和科研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为此,知识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来进行发展。第二,从事研发、管理、咨询服务等知识型人才所占比重加大。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往往是第三服务业,包括各种经营管理活动、信息处理、财务会计、后勤保洁等。在生产力不断提升和产品知识密集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自我服务发展无法满足更高效率的要求,一些服务生产从加工制造业中脱离出来,由专业的公司和机构管理,由此知识产业在产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产业经济呈现出知识化的发展趋势。
5.绿色化的产业经济
产业经济绿色化主要是指产业在发展的时候根据自然生态规律来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类别的产业部门要结合发展实际建立资源循环再利用发展模式,从而在发展产业的时候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下,人们加强了对绿色产业经济的追求。产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绿色化发展。通过对产业生态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回收再利用可以实现产业领域和生态环境的融合,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建设下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要求下,产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战略,实现企业市场经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齐发展,从而不断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建设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企业发展的影响下,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表现在全球化产业转移、升级、融合、知识性、绿色化发展几方面,基于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特点,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加强对产业经济新趋势分析,结合实际探讨出适合自身产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华. 论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J]. 经营管理者,2016,(29):239.
[2]任兴洲.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01):5-7.
[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谷建全. 新趋势下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为例[J]. 中州学刊,2014,(11):44-48.
[4]陈萍. 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模式[J]. 市场研究,2014,(05):4-5.
篇7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措施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经济学由日本最先发起,代表性人物主要有马场飞雄,宫泽健一,佐贯利雄等。就我国而言,产业经济学起步较晚,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从日本和发达国家引进,直到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与国际经济的日渐接轨,产业经济学才受到国内众多经济学者和政府的重视。这样看来,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确实很短,是一门比较新兴的学科。
在我国产业经济学起步较晚,理论经验知识不成熟,且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产业经济发展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其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不成熟。由于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不完善,导致我过产业经济的发展不够规范,产生一些问题。目前,我国产业经济面临着新的阶段性特征,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这种有着自己特色的大背景下,我们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于提高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有哪些,以及提高对外开水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需要做的具体工作是什么等等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求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不断丰富,不断发展。
第二,内外需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一是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人民币被迫升值,对出口行业带来巨大压力。二是近年来,我国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和全球贸易摩擦的中心。如矿产业、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三是由于受国内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内在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长十分乏力。2013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明显比前些年16%-18%低。
第三,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去年,美国和欧洲开始实行“再工业化”战略,这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很不利,这就使得欧美加大对资本和技术输出的控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使我国产业升级步伐放缓。由于技术能力底下,在资源日益枯竭,人口劳动成本快速上升,生态建设成本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基于上述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笔者在此提出几点改进措施,希望能对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的调控,能够妥善解决其突出的问题。
一、丰富和完善产业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理论中提出:“实践是理论和认识的来源,理论指导运用于实践”。我们要充分把握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我产业经济学现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规范产业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
据国家统计局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2013年全国GDP为56.88万亿中,第三产业GDP以46.10%的占比首次超越第二产业GDP占比的43.90%。这对经济结构转型和产能优化有着重要意义。第三产业就业能力更强,消耗能源少,对环境污染轻,有利于我们发展绿色经济,绿色GDP。我国经济正处于换挡期,因此,我们要稳中求进,不得急功近利。努力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使经济在合理区间内健康运行。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资产全球化
在我国产业发展受到国内和国外两头成本压力上涨的情况下,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内,我们受到环境、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要求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走向国际,才有机会全球范围内募集更多较低成本的生产要素。欧美国家开始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促使我们不得不靠自己努力,加强技术创新,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 雪.产业经济学的若干问题研究―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夏大慰教授访谈录[J].经济师,2011.07
[2]李磊,赵旭,张,王军.我国高技术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12
[3]刘洋.我国环境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经济观察.2011.12
[4]姚凌岚.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方向[J].宏观经济观察.2010.07
[5]2013年中国产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浅析.中国行业咨询网:http:///,2013.07.23
篇8
关键词:物流业 低碳 绿色 发展对策
1、中日物流的发展现状
1.1日本物流的现状
日本战败后百废待兴,经历过高速成长期,经济的泡沫化和泡沫破灭后的衰退期、低迷期,被称为“失去的十年”。时至今日,日本的经济还在低谷中徘徊。在平成20年度(2010年),国内物流业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9.0兆(和前年比减少8.1%),再加上海外航运年营业收人,物流市场规模达到24.6兆。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发酵和东日本地震福岛核泄露的影响而导致的物流运输行业的停滞,致使平成20年度的运输行业的营业收入和前年度相比减少了8.1%,创下了时隔40年的衰退记录。
1.2中国物流发展现状
(1)物流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
(2)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EDI、ERP、MRP、GPS等一些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得以应用,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3)物流业环境明显好转
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
2、中日推广低碳物流的经验及制约因素
2.1日本的绿色物流经验
日本自1956年从美国全面引进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后,大力进行物流现代化建设,将物流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的支撑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物流的现代化水平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上物流水平顶尖强国。
(1)政府的政策支持
1989年日本提出了10年内三项低碳物流推进目标,即含氮化合物排出标准降低3成到6成,颗粒物排出降低6成以上,汽油中的硫成分降低1/10;1992年至2004日本政府先后公布了「汽车二氧化碳限制法、「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等以绿色化为目标的政策。
(2)交通流量策
为了使交通顺畅,提高车辆行驶速度,改善燃油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对于拥堵的治理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交通流。例如在城市针对环状道路的改建或交叉路口的完善,占道工程和火车道口的缩减都一一进行重修的规划和设计等。
(3)提高物流效率
提高物流的效率,首先货主和物流从业者必须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了能协力制定好计划,或能使立场不同的货主和物流从业者更好的协调,制定出一系列的支援补助金。其次对于CO2的排放值的计算方法的确定、优秀从业者的表彰也予以明确。
3.2中国低碳物流的差距及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的差距
一方面,个别领导和地方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对于物流无绿色化的概念,缺乏发展的前瞻性,与时代的步伐存在差距。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低碳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
(2)政策性的差距
低碳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还必须从政府方面进行约束和宏观调控,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低碳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低碳物流的政策性建设是政府的当务之急。
(3)技术上的差距
我们的物流技术,设备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特别是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这仅仅靠企业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助。
4、推广低碳物流的解决对策
(1)政府的政策支持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和推广都离不开政策的保驾护航。我国的绿色物流方面的政策、法规还相当的不完善。因此,我国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发达国家关于低碳经济的立法:第一、碳税。如日本对与政府签署自愿气候变化协议的企业,如果企业达到协议规定的能效或减排就可以减免80%的碳税并予以一定金额的奖励。第二、财政补贴。政府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生产者或经济行为给予补贴,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经济手段。第三、税收优惠。对低碳经济发展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措施。
(2)使用低碳能源机动车
对能源依赖较大的物流行业要低碳化,表现在对新能源的利用和新能源利用方式两方面。要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提倡绿色包装
笔者认为首先在产品设计和包装上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础,以3R(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为基本原则,少用包装或采用可再生包装。另一方面,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器具,包装物的高功能化,大力推行可回收材料用于加工包装。
结束语:我国发展低碳物流任重而道远,而物流业作为国家重点规划产业之一,不仅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对于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子孙后代的发展也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立刻推进绿色物流的发展,走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曹翠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体系构建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年
[2]王长琼.低碳物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3]王小龙.论物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政策下绿色物流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09,(23):21―22.
[4]裴少峰. 现代物流技术学[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5]中国外运速递公司.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前景与政策[EB/OL].
篇9
张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理事,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服务经济、谈判等。
主要著作:《科技兴贸战略:外贸跨世纪发展的必然选择》(论文)、《新经济和国际经济贸易》、《知识经济和国际经济贸易》等。
摘要 服务经济是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新的产业革命,是从技术到产业组织、经营管理、商业模式、运行体制、发展方式的全方位变革,是一次深刻、全面的经济革命。当前,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随着全球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成为引领创新的主导力量。中国经济要崛起于这一轮的全球化,关键是要在尚未定势的全球服务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发展服务经济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的战略抉择。
关键词 服务经济 产业革命 经济全球化 发展现状 基本模式
随着全球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3/5,服务业占发达国家经济比重超过70%、占发展中国家经济比重约为60%;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国际投资总额的比重超过2/3;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1/5。更重要的是,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成为引领创新的主导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轮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两次经济危机仅是这大变革、大调整中的波澜。中国经济要崛起于这一轮的全球化,关键是要在尚未定势的全球服务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发展服务经济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的战略抉择。
全球服务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
服务经济是从产业角度对经济发展阶段和特征的把握,指的是基于服务业的经济发展形态。它在历史逻辑上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在事实范围上包括生产业、生活业和公共服务;在基本内容上主要包括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74)曾提出经济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即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后工业社会生产与消费都不再以物质产品为主,而是以服务为主,是一个“服务社会”。①对于全球经济经历的这场结构性变革,维克托·R·富克斯(Victor R. Fuchs,1968)在其著作《服务经济学》中称之为“服务经济”(Service Economy),并认为服务经济在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出现。世界服务经济时代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
篇10
关键词:商业经济;创新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02
当前,我国经济始终保持着平稳运行的状态,继续展示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特征。随着我国以大国姿态参与到更多的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其与全球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正变得更加显著。面对新形势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融合,我国的商业经济也积极开展新的自我反省与蜕变。当前,全球的工业化企业都在优化技术工艺、倡导结构升级转型,努力构建更加绿色、创新、开放、共享,更符合环保要求的生态经济。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着大量的落后淘汰产能,成为了重视经济发展导致资源萎缩和环境污染的重要致因。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强了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辨认关系的认识,重新树立更为严谨更具未来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借助高速发展的科技力量,强化对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力求打造商业经济的新创新发展模式。从宏观角度看,我国正努力集合更多技术力量,形成影响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新型经济发展气象,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
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期的商业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形成与世界大国之间的相对平衡的作用关系,我国必然要开展改革开放深化阶段的经济转型升级。面对市场竞争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的商业经济保持奋进态度,积极创新重组,实现了在结构调整、功能优化、产业升级、组织转型、提质保量、增效扩产方面的进步。具体可以按以下方面分析在经济转型升级期我国的商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商业经济的思维模式转变
我国的商业经济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改革历史进程,在不同阶段体现出了诸多特征化经济现象,一度出现超出预期、反常态化的异常经济状况。这样的经济发展,虽然有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指标,但是总的来看,并不利于我国经济秩序的有序正常化运行,甚至是直接脱离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而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自然需要遭到取缔淘汰和转变整改。我国面对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开展探索性的改革实践。在商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前期,曾主张采用政府财政增补经济不足,这样的观念同样存在有悖于市场经济客观发展的问题,因而只能停留在看似华丽的表面文章上,并没有对我国的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明白通过政府补贴的策略并不能解决商业经济所面临的经济增长不持续问题,人们已然认识到只有在商业经济发展中注入创新思维理念,理清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才能真正把握时展主旋律,赢得在商业经济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中的胜利。
(二)商业经济的消费视角转变
现阶段,国内商业经济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行业多年来表现出的消费增长速率已经较之第二产业等要快。现代化的服务业多依靠更加成熟的现代管理经营模式方式、高新技术以及组织形式等,成为了结构优化升级的最大战略点,如此高的经济增长指标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GDP指标上扬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得不让人关注的高端消费现象,特别是很多年轻化的高端消费人群的消费观与价值观的改变提升,推动着我国的消费环境格局的转变,也影响到国内制度环境的构建秩序。
(三)商业经济的流通产业转变
国内的现代流通产业已经认识到与世界保持同步的重要性,积极接轨开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励精图治壮大流通总量,通过调结构、拓领域、改进服务等方式来展现新的流通产业活力。当前,国内的现代流通产业已经由追求增长速度变为追求增长的可持续,力争改革创新不同流通方式与组织形式,全面推进新型流通产业,扩大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与电子商务等比重,不同的发展思路预示着商业经济的流通产业正改变原有对数量的追求,变为对服务及产品的质量追求,这些变革已然成为如今的商业经济创新发展的亮点之一。流通产业的变革,同样掀起了商业经济发展的的绿色环保文明倾向与潮流,只有加强对于旧有的发展思想的批判性审视,杜绝对速率、数量、规模等表面文章的追求,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商业经济的流通发展。
二、构建商业经济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探索总结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长时间以来,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相类似,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样带来了资源能源利用消耗严重、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而在后期开始全面变革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倡导和攻坚克难推行节约化发展道路。随着21世纪初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循环经济的理念主张,循环经济开始成为积极推动商业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模式。循环经济主要讲究对各种资源的高度整合,从而实现高效化的循环利用,具有减量、再使用、再循环的行为原则,突出了新的系统观、生产观、价值观、经济观与消费观,彻底变革了传统模式中的生产、浪费、废弃现象并存的格局,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期,更需要本真绿色创新的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寻求探索商业经济的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以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体系为指导,理清传统经济发展的单向流动线性模式,并描绘出新的多元经济生态模式,确保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生态等多体统一与协调。只有大力坚持并推行循环经济模式的3R原则,才能构建更为稳妥的先进的创新经济形态,实现降污减排的商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商业经济创新发展的有效实施路径如下:
(一)构建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消费体系
企业的发展应该遵循全新的循环经济形态所倡导的各种意识,特别要重视将清洁生产观念深入贯彻到企业不同环节领域,完善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保等细节处理。同时,应该将清洁观念贯穿于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服务提质等全活动周期中,确保构建科学合理的清洁生产消费体系。清洁生产观念引导下,各种技术手段应更具科学前瞻性,各种运行途径应更显顺畅感,从而让清洁消费科技项目得以成立并实施。这些项目在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后,将融入商业经济各生产活动中,同时项目中所蕴含的不同技术也会出现在各工艺流程中,深化工艺与清洁消费技术之间的耦合作用,从而在多方因素的协调实践中,促进企业的清洁生产消费。当然,企业的清洁生产消费体系少不了要加强清洁环保审计。企业必须落实清洁生产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现行生产环境中所出现的各种机械设备、材料资源、生产工艺以及环保综治等要重点检查;对存在污染毒害隐患的原材料、流通产品等要重点整顿清理。清洁环保审计应强化法律依据,强化利用法制来规范企业行为,使得企业的清洁生产消费体系能够合理地构建并运行下去,从微观层面来影响商业经济的创新协调绿色环保发展。
(二)打造系统完善的经济生态商业区
商业经济的创新发展,始终离不开宏观意识和大局意识,要在整体经济的宏观发展中强化对循环经济的理念与模式的推广运用。尤其是把握其中的生态学、经济学以及循环经济等理论原理,强化对新商业组织形态的设计规划和组织构建。应努力打造系统完善的经济生态商业区,统筹各方经济需求,内部生态区域应策分为自然、经济、居民生态三大块。经济生态商业区的构建实质就是模拟商业经济的产业循环系统,结合生态系统原理,可以将生态系统的构建约束为“生产―消费―分解”的简单模式。经济生态商业区内,各种产业链的形成具有了更为合理的生态意识,可直观反映物质与能量流动,实现资源最大化配置利用,最大程度降低生态商业区的能耗量值、废物产值。因此,加强对经济生态商业区内的产业链进行信息、能量、物质等方面的理论约束与构建,才能更好地提升经济生态商业区的经济效能。
(三)推行社会区域内的商业循环经济生态模式
企业应该建立商业循环经济生态模式,努力尝试并积极推广在诸多产业链方面的资源或工艺流程整合,对生产、交易、流通、消费、回收、再用等环节都能做到不断融合充足翻新,这样就能够面向更大范围的社会区域,推行商业循环经济生态模式,打造健康的商业经济的生态化发展。在这方面,可以参考引入国外的先进经验,如欧洲德国所推行的“双元回收系统”经济生态模式,可谓有效实现了商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创新发展商业制度
想要实现商业经济创新发展,进一步实现持续性发展,需要保证有充实的人类生活物质循环,这样的循环应该是不间断的。商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社会经济活动所必需的资源能够保障可合理调配,同时应该有相应的商业制度加以指导和约束。商业制度的规划思路,要充分考虑影响商业经济发展的不同要素,并认真地控制资源消耗,广泛调查研究已显露环境问题的区域,强化对各种污染破坏问题的整治,推动商业经济取得可见的效益增值。
(五)完善商业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与财务核算体系
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可以给商业经济的创新发展带来更大的变化。当前,要完成商业循环经济的科学化构建,在制度建立完善的同时,更要完善法制保障体系,营造更为合理的法制环境,强化在环保、清洁生产消费、资源等方面的制度立法,不断扩充配套法律,细化法制方面的技术监管。同时应该积极完善财务核算体系,将污染隐患企业作为重点监督对象,e极扣消环保成本,量化生态环境考核指标,计入企业生产成本核算体系,合理正规并提高企业产出效率。
三、结语
我国的商业经济正处于蓄势待发的探索期,其实现可持续的创新发展,还需要尝试运用不同的模式加以实践验证。应重视商业经济的循环经济模式建设,完善商业循环经济体系,优化存在于循环经济区的产业链条各节点,整合优质企业,整改淘汰严重落后产能型生态污染企业,实现商业经济的创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小霞.新常态下商业集聚与城镇化的互动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 ,2016(08):144-145.
- 上一篇:健康教育的总结
- 下一篇:民间借贷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