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了解传统文化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探究价值
高中语文教学中华五千年所沉淀积累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我们东方大国历史的文化积淀,这些宝贵的文化财产代表着我们国家发展过程的文明传承,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文化背后所代表的重要意义,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下去。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应该立足当下,努力学习语文知识,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来更好地了解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则应该找到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更好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优秀文化的魅力与精彩之处,鼓励学生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将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并发扬下去。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积极向上的优秀青年,应该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生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这是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应该履行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首先学生应该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的东方大国的精神文化标志,它不仅仅是国家的文化积淀,更是国家的文化宝藏,它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第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我们国家的综合形象,使其凭借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化魅力,赢得世界人民的称赞和喜爱,使得各国友人都纷纷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最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领略古代文人骚客慷慨激昂的文人情怀,激励我们向这些文人学习。通过学习高中语文知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探究
(一)通过朗诵环节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知识时,首先就是将散文诗篇诵读出来,通过朗诵的方式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大概了解。通过朗诵的方式,对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情怀都能有整体的了解,这足以体现朗诵的方式对于学习高中语文知识的重要价值。学生可以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在自己的主动学习过程中便能对课文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对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朗诵一些课外文章,特别是那些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诗篇。
(二)文化差异与文化创新双吸收学生应该在学习富含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的同时,努力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章,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等著名小说。在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章时可以关注文章中的精彩和创新之处,领略他国文化的魅力之处,并将这些创新之处应用到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与活力,这样有选择性地吸收方式有利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所以在学习高中语文知识时应注重多多阅读其他国家的文化知识,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积极带着学生学习外国的著作,从文章中借鉴吸收他国的文化力量,正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文化内涵。
篇2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抽取本地医学院校2013级、2014级、2015级护理专业9个班级360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男性17名,女性343名。
2. 研究方法
采用整体抽样的方式向参与本次调查的360名护生发放调查问卷,闭卷作答。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中国传统文化对护生的重要性;②传统文化受到全球化影响情况;③对传统思想道德的认知与接受程度;④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情况。
二、 结果
1. 中国传统文化对护生的重要性
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52份,问卷有效率为97.78%。其中,51.7%的护生认为传统文化很重要,44.6%的护生认为其有些作用,3.7%的护生认为可有可无。
2.传统文化受到全球化影响情况
4.8%的护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全球化影响很大,40.6%的护生认为二者互不影响,并行发展,54.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与发扬。
3.传统思想道德认知与接受程度
在对传统思想道德中“仁、义、礼、信、忠、孝、廉”的认知调查方面,41.8%的护生从小了解并能够完全接受,52.8%的护生认为其中一些思想难以接受,仅有5.4%的护生完全不接受。
三、讨论
从本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有部分护生未能充分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更有少数护生认为其可有可o;在当前全球化影响下,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有一些护生认为传统文化和全球化二者可以实现并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道德,大多数护生持有部分接受的态度,更有少数护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道德持拒绝态度。在本次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不够深刻,未能全面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
针对当前护生传统文化缺失现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①政府应当加强全程教育,做好整体规划。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护生教育整体规划纲要之中,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入护生教育教学工作中。②对医学人才培育考核体系进行完善。构建并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均衡护生的人文知识、理工知识和医学知识,使其能为未来医疗服务事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当前的护士资格考试内容做出调整,在考核内容和模式上增加人文内涵考核,使之成为一名职业护士的必备素养。③医学院校应当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一方面,医学院校应当在经费设置、人才培养以及课程建设方面给予足够重视,并且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加深护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与认知,利用传统文化使护生形成优良的修养与品质。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加强师资、课程与教材建设。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和医学教育结合的教材编写工作,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增加护生传统文化类选修课程,让越来越多的护生参与其中。④护生应当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积极践行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 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15(5):789-792.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
随着文化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重要性,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仅能促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更可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的文化冲突和失误。目前,许多大学的英语教材都已经被融入了西方的文化与背景,但对于英语教材里的中国传统文化却几乎见不到,所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当中是必然趋势。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1.只注重英语语言教学。在我国,因为大学英语教学属于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够通过“四六级考试”。所以,教师们在教学环节上往往都是对教材中的词汇和词法进行讲解,对于教材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却是只字不提。这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发展非常不利。
2.只注重西方文化灌输。经过对150名教师和6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认为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课堂之中是不必要的。而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和教师认为中国文化融入到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英语课堂中能够能显著的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力,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过分强调了西方文化,却完全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作用。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明明英语四六级考试都过了,却面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尴尬。我们随便翻开一本大学英语教材,里面的所有英语文章几乎都是讲述西方文化或者和西方文化有关的内容。而在测试和听力上也都被加入了西方的背景文化。在这种单方面的文化灌输之下,必然会造成东西方文化的不平衡,使学习英语的大学生意识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这就会给学生们一种学习英语只是为了了解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却完全不沾边的感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中外文化没有进行比较,也没让学生理解到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3.中国传统文化被忽视。英语教学所造成的中国文化缺失,使学生们在学习英语时只是以单纯的交流为目的,在双方交流过程中只是非常被动地单方面接收英美文化,却不会将自己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反馈给对方,这就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也是最明显的暴露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当中的缺失。
4.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差。英语做为全球通用性语言的唯一工具,就会经常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而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这就需要双方将本国文化通过英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传递给对方。学生学习的英语不仅仅要涉及到西方先进文化,还需要将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用英语表达的方式呈现给对方。但在教学当中会发现,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而且还不知道怎么用英语表达出来,这就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败笔。所以,学生们应通过英语这门语言,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涵深厚,它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在大学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特色,不仅能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抵御西方文化的冲击,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弥补中国学生本国文化表达能力的馈乏,提高跨文化之间的交际能力。
2.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的必要性。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积极作用,经过实践证明,在大学英语课堂加入一些中国元素的表达方式能使其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课堂气氛活跃,也综合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交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使学生更加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重要性,使学生们产生民族自豪感。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方法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课堂中去,就要结合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现状,对症下药。主要方法有三种,其一是通过文化对比教学,在大学课堂中将中西方文化都融入进去,让学生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不同,加深了解本土文化,有助于提升表达本国文化的能力。其二是词汇联想方法,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挖掘相关背景文化,然后找到切入点,通过联想方式找到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方式联想翻译,用来增加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这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其三是通过文化拓展方式,在大学英语授课过程中,将一个词汇有意识的进行扩展,变成属于本国的文化表达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能通过这些扩展词语表达出来,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将中国的实际情r相结合,更好的发挥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
四、结语
大学英语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它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跨文化间的交流平台,在跨文化的国际交流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词汇和内涵既是英语学习中的语言素材,也是学习英语过程中应该探讨的核心。若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彻底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来,传统文化的地位将比西方文化更加成熟,学生在日常表达时,便会更倾向于用传统文化的思想来阐述观点,这样,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将得到大大增强。
篇4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五千年的文明中形成了丰富的智慧思想和人文哲理,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想以及人格修养文化,将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精华,与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系进行有机结合,会对于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思想道德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并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深层次含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发挥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
传统文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探讨
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时期,多种多样的思想和文化不断进行着碰撞和磨合,形成了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着当前严峻的形式,高校应该发挥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的优势,利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所形成的智慧思想和人文哲理,将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精华与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系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和行为模式。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目前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中的现状,其次分析了利用传统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的方法和措施。
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中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不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戏剧和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目前成为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和工具,但是很多大学生并不能够了解这些节目所具有的深层次内涵。根据相应的调查研究表明,对于清明、中秋等法定节日背后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意义,有70%以上的学生并不了解,仅仅是将其当作假期看待。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阅读《诗经》《论语》《孟子》等古代文学作品,或者欣赏传统音乐的学生仅占30%左右。因此上述现象说明大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普遍不了解,从这个层面说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
(二)大学对于传统人文精神的淡化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经济和物质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于精神文明的重视,他们对于眼前的利益非常关注,而忽视了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理想、志向和抱负等内容。很多人都将经济的发展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而关于理想教育和人生意义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却采取漠视的态度。这种思想也日渐充斥着大学生的心灵,导致其在价值追求上倾向于急功近利,缺乏传统文化所要求的厚积薄发等思想底蕴。另外,很多大学生在尊敬师长、团结互助或者孝敬父母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对于教师缺乏尊敬心理,对于同学缺乏友爱互助思想,对于父母也不孝顺,丧失了传统文化的尊师重道思想。
(三)高校缺乏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的主体倾向于对于学生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尤其是人文学科并不能够像理综学科一样,能够直接取得学习效果,容易让学校产生即使不开设也不会影响学生培养高度的问题,就导致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缺乏对于传统文化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利用传统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高的方法和措施
(一)利用多种渠道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
在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通过广播、杂志或者校园论坛等途径和载体,对于学生进行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历史故事讲述、历史人物探讨会、历史文化讲座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以便于加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其对传统文化产生学习兴趣,自我主动培养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情怀,并且能够达到有效了解历史的目的。另外可以通过班会论坛、学生组织学习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传统读物的阅读和交流,以便有效的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综上所述,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增进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使自我产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自我的素质和修养。
(二)在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新生在初入大学校园之后,会暴露出各方各面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宽松、自由的环境之后,脱离了父母的管教和约束,使得生活丧失了计划性;另外有的大学新生难以处理同学、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难以在集体生活中良好适应;还有部分学生因为不适应大学自由的学习生活,导致学习压力过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于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传统文化与其进行有机结合,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例如,可以将《论语》《孟子》《弟子规》等经典作品对学生讲授,将典籍中所蕴含的人格教育、思维方式以及行为准则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受到精神和思想的洗礼,为以后的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持续性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持续性的开展传统文化的系列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感受我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和行为模式。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容易产生持续时间长、缺乏连贯性、实效性较低的问题,缺乏在活动中始终贯穿教育主题的理念。因此,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题,以良好的道德和理想品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不断突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占据的作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通过利用多种渠道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在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持续性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从这三个方面将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传统文化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吴涛 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勇,姜笑.探讨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J].青年文学家,2013,(19):134-134.
篇5
1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缺失严重
在当今高校专业英语教学中,以传授英美文化知识,即目的语文化为主,其后果是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远远低于其英美文化的表达水平。这正印证了南京大学从丛教授(2000)指出的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中国文化失语”,即: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概念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生的通病。此外,一些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对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这在无形中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另外,高校的英语教材都是以介绍英美文化背景为主,而涉及汉语文化知识背景的内容寥寥无几。正是由于长期受西方文化的浸染,缺少正确有效的文化观引导,高校大学生对西方先进文化产生了盲目的崇拜,淡化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意识。
2中国传统文化主位性缺失原因
(1)西方文化的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为西方文化的输入和替代本土文化提供了助力。我国高等教育也不例外。高校教育中,英语教学地位已经远远超过了汉语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高校英语教学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目标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到欧美主流文化的影响。在过分强调学习英语重要性的同时严重忽视了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使很多学生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认为汉语没有多大用处。
(2)英语教学理念的偏差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同时让西方国家的人们知道和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英语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掌握相关的英美文化知识,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则不属于英语教学目标之列。由此,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师本土文化意识薄弱,有意识地过分传播西方文化。在教学中往往把讲授重点放在有关英语词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介绍欧美文化背景知识,而不注重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并用英语来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造成英语教学传统文化主位性缺失。
(3)英语教材与课程内容缺乏本土文化
笔者收集了近几年我国出版的高校专业英语教材,不难发现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西方文化,涉及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少之又少,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接触中国文化。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西方文化,许多高校都会开设《英美文学》《英美概况》课程,而不会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即便有,也多是一些选修课程,学生在老师那里学不到任何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这种缺乏本土文化内容的英语教材和课程造成了传统文化主位性的缺失。
3英语教学中输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中国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英语教学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掌握的程度。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只有在学好母语、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吸取西方文化精髓,才能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基础和保障。再次,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适应中国社会对外开放及全球一体化的需要。中国作为东方文明璀璨的一颗明珠,对西方国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许多外国人十分渴望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作为中国的大学生,有义务和职责发挥其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向世界推介我国的传统文化,以达到中西方文化平等交流和文化共享的目的。
4推介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策
(1)强化师生传统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既是英美文化的传授者,又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使者。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中国文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中文功底,这样才能肩负起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其次,英语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文化思想。再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以往只重视西方文化的传统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学会用英语这种语言工具来传播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西方国家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文化。
(2)完善高校英语教材
除了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必须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外,教材上也要有所体现。当前的高校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含量几乎为零,为了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亟需从英语教材入手,在编撰教材时应适当融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比如中国历史、哲学礼教、风俗习惯,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另外,一些中国文化经典书籍、名著的英译本也值得借鉴与参考,如《四大名著》《唐诗三百首》《论语》等。只有通过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才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3)优化英语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有意识将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到教学之中。在课堂上采用对比法:如节日的对比、礼仪对比、宗教对比、神话对比等。通过对比教学与思考,让学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高度认识中西方文化的掌握同等重要;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辅助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教师可以推荐中华经典的英译本供学生课后阅读。这些阅读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识。另外,还应鼓励学生多收听收看中国英语节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贴近生活的资源,学习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不断地了解、修正和记忆这些表达来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此外,通过邀请一些知名的研究中西方文化对比的专家和教授来学校开设英语讲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比较,让学生多层面、多渠道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意识的交流与沟通。
5结语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语文教学;作用
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育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目前比较薄弱,在高职语文教育中,相关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并没有进行相应的重视,因此导致现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了解国外节日和文化,而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并不了解。因此,在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十分必要。文章中笔者针对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对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一、现阶段高职语文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一)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并不完全了解现阶段在高职教育中,语文课堂的教育由于长时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只是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教学,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教材的要求,对课文进行学习、背诵,而从根本上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现阶段的学生由于受信息交流的影响,对国外的一些文化过于推崇,相反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有调查显示现在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对屈原以及端午节的由来并不了解,这是传统文化以及教育的疏忽。学生语文课堂上学习汉字、唐诗、宋词、元曲,在学习过程中却没有深入的了解这些中国流传上千年文化背后的内涵,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并没有起到根本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在语文教育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不重视在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育中,相关院校甚至于相关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并不是十分重视。在考试的压力下,学校、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往往都是针对学生应试能力进行培养,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并未进行重视,导致现阶段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不了解或是了解存在偏差,因此会导致学生自身的发展受到阻碍,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三)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存在偏差由于现阶段中我国媒体文化的发展,一些影视剧、电影、小说在生活中盛行,其中也不乏历史剧的播出。然而这些历史剧以及小说对于传统文化的表达与正确历史之间是存在一定出入的,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以为影视剧、电影、小说中的是正确的,形成先入为主的思想,给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造成影响。学生对于错误的传统文化的了解,间接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输出,给国外一些想要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人们造成影响。因此,学校、教师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是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途径。
二、解决现阶段高职语文教学阶段存在问题的基本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明确传统文化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我国是历经几千年发展的历史大国,在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底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就相当于了解自己的历史。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十分必要。尤其是语文教育这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科,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是从根本上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其根本是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历史,学校可以在学生步入高职院校的开始专门开设课程,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体会。随后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再逐步将传统文化进行渗入,完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目标。
(二)院校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重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相关的高职院校以及教师只是针对考试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并不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并不了解。因此,院校方面可以成立相关的培训小组,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培养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渗入传统文化的能力;另外,教师自身也要树立重视传统文化教学的意识,教师自身要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对学生进行教学,将传统文化渗入语文教学中。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鉴赏时,不仅要对学生应试能力进行培养,还要从古诗中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对古诗进行背诵、默写之外,学生对作者的生平、古诗中蕴含的语言色彩、以及当时诗人当时的心境、古诗的几种基本形式等等都要进行了解。引导学生从学习的细节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三)开拓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渠道,引领学生正确了解传统文化由于现阶段我国影视剧、小说的飞速发展,学生对其产生的浓厚兴趣,因而从根本上歪曲了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承渠道。由于小说以及影视剧从根本上与正确的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出入,学生在不了解正确事实的情况下很容易先入为主,将存在出入的文化内容定义为正确的传统文化[4]。因此高职院校方面要从根本上开拓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远离影视剧及小说的影响,学习正确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根据课程内容引进相关的历史事件,采用故事的形式将传统文化进行渗透,让学生在倾听中学习到真正的传统文化知识,丰富自身的见识。
(四)教师正确选择语文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高职院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进行提高,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高职院校的语文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教学进行充分考虑,以实现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进行诗词赏析的同时,将与诗词内容相符合的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作用分析
(一)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还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了解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发展的过程,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同时学生通过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在今后学生工作的同时,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从根本上促进了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形成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模式高职院校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入传统文化教学,从教学模式上进行了转变,传统模式的高职语文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而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则更加立体的展现了传统文化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加全面的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在现阶段信息交流的大形势下,让学生不仅了解国外的优秀文化,同时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通过一定的学习,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流传。
(三)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正确的传统文化,体会我国文化发展历史高职院校通过语文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在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让学生在观看影视剧、小说的过程中,对错误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抵制。不让错误的传统文化对其自己造成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文化观念。学生通过语文课堂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学习的同时不断体会我国传统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经过近几千年的传承,从中受到的哪些变化,其中哪些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被渐渐取缔,哪些传统文化依然在传承。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化的了解,将我国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领略,从而体会我国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文化变故,这些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
(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宣扬正确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在高职语文教学阶段,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真正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对其树立正确的认识,从而在学生今后成长的过程中,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发扬,让传统文化不仅是在我国进行流传,在国外甚至是世界各地都进行传承,不仅仅是国外优秀文化在我国流行,从而真正实现文化的交流,让各国的优秀文化进行交融。
四.结束语: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调查报告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前沿,语文教堂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为了唤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调查当代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及兴趣,了解我校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针对此项问题,笔者对本校学生(主要针对年龄在12至15岁之间的中学生)进行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调查问卷”。
调查采用试题简答、调查问卷的形式,在本校每班随机抽取15名(全校抽取30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33%左右)参加问卷。调查过程组织有序,因而问卷调查所反映问题及倾向具有代表性,对教师研究“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有一定的目的指向。
本次调查问卷分两大部分。一方面是试题部分,主要意图是调查我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试题涵盖面广,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问卷部分,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喜爱程度。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知道一些传统文化,却不知道其来历和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很多学生对传统民族艺术都没有系统学习过,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更是漠不关心。以上种种情况,令人堪忧。现将有关调查中所反映的情况归纳整理如下:
一、特点及问题
1.中学生对名著所涉及的相关传统文化了解较多,但询问后得知,相关知识来源途径主要在影视剧作品上,而对名著原作知之甚少。如,第17~20题着重通过影视歌曲了解学生对古典名著的熟悉情况,数据反映,《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三部名著了解者接近50%,而对《聊斋志异》了解甚少,参与问卷的300名学生仅23人知晓,且其中6人知道作品名称,却写错了字。再如,32~35题,命题意图在于了解学生对名著人物及情节的掌握程度,学生掌握较好,知道者71.65%,主要集中在八、九年级。
2.学生对与课文相关的我国诗词掌握较好。如,2题、13题,掌握者达到72.3%,14题是83.6%人。看来,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课堂是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和主阵地。
3.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语文教学当中,可以适时介绍一些饮食、服饰等生活气息浓郁的传统文化。调查反映,对耳熟能详的“五味”竟有45%人不知道,74%的学生回答不上来“六畜”的具体内容。
4.在传统语言文化类,成语、谚语、俚语等知识,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大家对一些常用的俚语反应不上来,如,第24题,近半数人不知道“灯不拨不亮”的下句是“理不辩不明”。更令教师们担心的是,自己的学生对语文中常会用到的成语记忆太少。成语接龙题只有4名学生完全接对。
5.对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如,关中“十大怪”,只有27%学生说得上来。有些传统节日很多学生还不知道,但是对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6.知识欠缺,阅读面和视野狭窄。如,6、11、2题涉及古代哲学、宗法、礼仪、天文、历史、地理等知识,学生完全答对者寥寥无几,说明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掌握不全、不深,应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这些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7.可喜的是,经问卷得知,学生耳濡目染,接受仁、孝、忠等传统道德教育较多,比较喜欢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对中国书法、国画、民族音乐有一定的兴趣,渴望了解古代先哲思想,希望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继续加强此方面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建议与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此次调查,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出现的问题。
1.进一步加强对课内古典诗词背诵要求和文言文的教学,这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一个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可采取默写比赛、诗词接龙、背诵打擂台、经典诵读等方式,将古诗词背诵常规化、趣味化,另外,积极探讨文言文教学课堂合作探究模式,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2.加强名著阅读,开展读书活动。应在七、八年级学习时间比较充裕的条件下,课题组教师要给学生开出适宜他们阅读的名著书目,大力开展阅读名著的读书活动,并采取写读后感、讲名著活动方式,检查反馈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采取影视与文本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名著、走进名著,不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名著影响学生的灵魂。
3.拓展课程资源,在研究与探讨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甚至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其艺术视野,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4.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研究与体验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教材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5.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利用每月一次传统文化讲座,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扩展知识面和视野。
总之,此次调查既为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较为翔实而又准确的情况,也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将扎扎实实地推进课题研究,促使我们对以后传统文化的教学更加有效和深入。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学者;网络;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学者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和重要力量,通过对北京、江苏、河北、黑龙江等四省学者进行调查,了解学者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看法,对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发展的态度,以及借助网络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形成调查样本,并对样本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结论,为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调查目的及意义
本次调查,以了解学者对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发展的态度,以及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现状为基本诉求。学者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了解学者对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的态度,以及应用网络传播传统文化的现状,对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
二、调查过程
首先,确定调查的具体方法。为了从开放的视角了解学者对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的认识,让学者对此问题从不同角度谈谈看法,本调查采用访谈的方法,即主要通过电话访谈、邮件访问、现场访谈等方式进行。
其次,确定调查对象。本调查是对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主体状况的一个把握,从事社科领域和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教研人员应该对这一问题有所关注,我们把调查的对象限定在从事社科领域和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教研工作人员,以高校教师为主。为了扩大调查对象范围,使调查结果更客观,我们选取了四省人员。我们选取的学者,长期从事社科和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且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对本次调查具有一定说服力。由此,我们对北京、江苏、河北、黑龙江等省份三十位学者进行了调查。从年龄构成看,访谈者以中青年学者(35—49岁)为主,所占比重为87%,50岁以上学者所占比重为13%。从学科构成看,访谈者的具体学科涵盖哲学、历史、中文、文化学、伦理学、教育学、图书馆学和计算机网络等学科领域。这些领域是和传统文化及网络文化相关的领域。从学历职称构成看,访谈者中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重高达80%,本科学历所占比重为20%。职称全部为副高职及以上。所以,无论从年龄、专业,还是职称上看,我们的选择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对我们所调查的问题进行有效和充分说明。
再次,设计调查问题。现实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与网络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致的,我们先从学者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的看法切入,进而深入到对网络中传承发展传统文化问题的认识。由此,围绕学者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的看法、对网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通过网络进行传统文化传播状况等方面展开,具体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2.传统文化哪些应该传承,哪些应该抛弃?3.网络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以及网络能否成为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载体?4.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实践情况。
三、调查概况及分析
本次调查,通过电话访谈、邮件访问、现场访谈等方式,与北京、江苏、河北、黑龙江等四省份三十位学者[1]进行了沟通交流,最终形成调查样本二十五份。针对这些样本,我们来进行分析。
1.学者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的看法
学者普遍表示传统文化当前传承发展的现状不理想。在我们的访谈中,大多学者认为,当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开始重视,但存在虚化的倾向。河北历史研究学者姜教授认为,“目前网络中的传统文化消极的、封建的东西太过。西方文化、非主流文化,甚至、不客观的观点也很多,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存在虚热。”黑龙江科技教育学者闫教授表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和国外差距很大。韩国、新加坡从骨子里尊重传统文化。”并进一步指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多的是认同西方文化,源于对教学体制建设的忽视。教学缺位,体制机制的缺乏,使传统文化遗失。”黑龙江文化研究学者高教授从自身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感到,“目前人们对什么是传统文化精髓,并非所有人都了解。”从学者们的回答可见,学者们认为当前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很不理想。
2.学者对传统文化哪些应该传承,哪些应该抛弃的见解
学者普遍表示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黑龙江闫教授提出“对传统文化精华糟粕的判断,应该辩证看待。现代我们认为的糟粕,对当时有积极作用,就是精华。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要有重点。当然,传统文化中包含一以贯之的核心内容。但重要的是,一定要结合时代。”学者还从个人教学和研究的实际,提出传统文化哪些应该继承,哪些应该抛弃。北京文化研究学者高教授认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很多,值得继承,比如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念;刚劲有为的人生理想;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格;家国一体的国家意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等。应该抛弃的是:滑头哲学;混世观念;等级意识;专制文化。”黑龙江高教授认为,“儒家所主张的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积极入世的精神对现代人的道德修养,以及责任意识有积极作用。道家对生命本性的尊重,以及人回归自然,融于大自然之中的生命体悟,对现代人的浮躁心态,紧张节奏下的心理压力,有疏导作用。而尊卑、官本位、专制应该抛弃。”从调查可以看出,学者普遍表示要辩证对待传统文化,但对于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给予了不同解答。
3.学者对网络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用的态度
大多学者表示网络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积极意义。江苏文化研究学者林副教授表示“文化如果是观念或思想,或是涉及关联观念或思想,那就当然可以;网络只是信息手段而已,能传播思想信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等。”河北姜教授表示网络在推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很大。并进一步指出博客效果最好。因为“网站只代表网站的或办网站个人的观点,我们只能接受。博客可以让人们进行争论,能够深化。”黑龙江闫教授认为,“网络是最好的载体。能够推荐、介绍传统文化。”指出“文化本质是追求自由,网络是自由的最大体现。网络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最好的结合。而且深受青年人喜爱。应该创建大型的、好的网站,形成样板,让人们普遍接受。从实际看,要扩大传统文化网站的影响。总之,要有高层进行统一部署,加强系统工程建设,使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学者在肯定网络对传播传统文化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提到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河北姜教授指出,“目前,网络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消极的、封建的东西太多。西方文化、非主流文化,甚至、不客观的观点比比可见,对高校教师和大学生造成一定影响。感到很担忧,呼吁国家管理部门加强高校教师管理,加强网上文化管理。”也有学者认为主要应该对网络加强监管,至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太认可。黑龙江某中医药大学方副院长认为“网络更多是负面,要加强监管。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关键是国家要重视,要做好引导。”从这个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少数学者认为网络文化负面影响更大,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多数学者认为网络在传播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主张应该利用网络载体传承发展传统文化。
4.学者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现状
学者普遍表示尚未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从我们的访谈中看,学者们经常使用网络,网络在其工作中不可缺少。但在通过网络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大多学者表示没有为之付出实践,北京高教授表示,“目前主要通过课堂和讲座传播传统文化,建立网络论坛还没有成熟的条件,主要是时间不允许,另外这种传播的自觉性还不够。我可能会再退休之后,设立网站或开启博客传播传统文化。”河北姜教授表示,“不会在网上发表观点。网上的东西太多,太杂。网络舆论压力也很大,如果观点不符合网友口味,会遭到网友的群攻。不愿和一些偏见者进行争论,觉得很难争论清楚。”也有学者表示进行着实践,林教授在论坛、博客中发表见解,进行传统文化传播。
四、结论
学者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中青年学者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网络新技术的高应用群体。了解学者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的看法、应用网络情况,以及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现状,对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学者普遍表示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理想,认为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学者普遍认为网络已经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要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与发展;3.在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的实际之中,多数学者并未为之付出实践,极少数学者正在借助网络传播传统文化。
注释:
篇9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物课程资源;学生资源;开发利用
引言
新课程改革后明确指出,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是重要任务[1]。所以,教师应积极利用开发其他还有可能存在的课程资源。2014年教师节前夕,同志在北师大的视察中提出好教师的四个标准,同时也提出了古代经典应成为民族文化基因[2]。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例如谚语、成语、古诗词等。利用传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1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1.1调查对象贵州省部分中学的生物教师(其中2所高中,3所初中)。1.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了抽样调查研究方法,以调查问卷法为主,访谈法为辅,对贵州省内部分地区的中学生物教师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出27份,收回有效问卷24份,有效回收率为88.9%1.3调查时间2015年9月5日~10月20日。
2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教龄分布2.2教师对生物课程资源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对于生物课程资源概念的了解程度,往往决定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表2结果表明:①整体的教师对生物课程资源较了解,仅有4%的教师表示不清楚。②整体教师对生物课程资源的具体内容了解比较详细,选择学生资源、教师经历、教学设备都在71%以上。2.3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教师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表3结果表明:①目前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刚刚起步且大有可为,对于整体教师,主要困难是精力和课时不够,其次是教师课程开发水平限制,最后是经费难以解决和不熟悉课程资源;②初高中学校重视生物学科程度不同,教师精力不同,面临的困难有所不同:“经费难以解决”高中教师为37%,相反初中教师高达80%,“教师的精力有限”高中教师为84%,初中教师为40%;③高中比初中教师更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熟悉课程资源情况”高中教师为32%,初中教师为80%。2.4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在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为了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应该从学生出发,充分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作为主体被开发利用的学生,称之为学生资源。开发学生资源的情况能直接的影响到开发课程资源的程度,也影响着传统文化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5中国传统文化中成语、谚语、古诗词等开发利用的情况调查表5结果表明:①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但比较薄弱:仅33%的人比较了解,67%的人只了解一点;②古诗词、古籍、谚语等传统文化知识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度有待提高;③初中和高中教师对涉及程度的看法刚好相反,这影响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④教师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时还仅仅是无意识的个人行为,个别初中教师在使用,高中使用并不普遍。高中教师选择“已经差不多了”为0%,相反初中教师选择为20%;⑤传统文化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刚刚起步且大有可为的,整体上两个选项之和达到83%。
3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大好前景的,但是在开发和利用的路上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通过调查归纳如下:(1)教师对生物课程资源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比较牢固,有利于开发生物课程资源,但是教师缺乏开发传统文化中谚语、古诗词等生物课程的意识;对于学生资源的使用情况目前不容乐观,影响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成为制约开发利用的因素。教师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时还仅仅是无意识的个人行为。且教师对于古诗词、谚语等涉及生物知识的程度有不同的看法,也影响了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教师对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具有差异。而教龄少的年轻教师相对于教龄在6~8年及以上的教师,愿意开发课程资源。(4)学校对生物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对于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初中和高中面临不同的困难,也间接的导致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受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葛灵丹,秦继东.传承经典,给孩子嵌入民族文化基因[N].新华日报,2014,09,11(008).
篇10
一、设立古诗文兴趣小组
语文教材中涉及到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这些都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其中,诗词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古诗文兴趣小组,更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定期开设阅读交流课,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未学过的古诗文,小组成员一起研究不懂的知识点,深化对古诗文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播放《中国诗词大会》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跟主持人董卿一起去是感受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及其所蕴含的博大精深。让学生更直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助于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心。
二、理解与记忆的有效整合
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融合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容,内涵丰富,富于民族教育意义。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须要遵循循序渐进之原则。为此,须要付诸实践活动。比如,开展朗读背诵诗词大赛,让中学生通过自我朗读背诵寻找创作诗词的灵感。但是,记忆诗词需要一个漫长的累积与循环重复的过程,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理解加记忆的方法进行教学。
比如,在欣赏《观沧海》一诗,诗文的前几句描绘的是诗人登山看到的景物,将自己想要一统天下的思想抒发出来,并将对祖国美好山河壮阔之情感通过诗词表达出来。在欣赏此诗文时,先让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及诗人情感的理解,便于他们轻松识记这首诗。因此,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时,加深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和记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精选诵读内容,提出背诵要求
学生诵读古人的这些经典篇章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举例说明:唐代韩愈自幼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他自叙“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中国杰出的数学家苏步青小学时,天天背诵《左转》《唐诗三百首》,待小学毕业时能将这两部书倒背如流。相关案例比比皆是,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在教学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与熏陶,再结合自身实际取其精华为其所用,能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其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学最大的益处是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洗礼的同时,还能继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为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加强自身文化底蕴打好奠基。
四、用多媒体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传统文化中的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以及锲而不舍之精神是作为中国人所必须的内在涵养。为更好地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语文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可就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与之相衬的背景音乐,朗诵的作品,再通过视频与音频间的配合,更能烘托出汉语言之魅力。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文章所要传达给读者的情感,感受传统文化价值。
例如,在欣赏诗人刘禹锡的《秋词》时,先让学生观看秋天之萧瑟和落寞情景,再配合一段悲怆的音乐,配合诗歌朗诵,给学生的视听觉带来强烈冲击,真实地去感受秋天之萧条,让学生感受诗人尽管是在描述秋天,但是传达出来的思想是通过秋季的萧瑟和荒凉体现作者内心的凄凉与孤独。让学生去感受尽管诗人遭受了严重打击,但是并没有消沉。让学生了解《秋词》的创作背景:当时是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到这场革新运动当中,最后刘禹锡遭贬。借助多媒体渲染凄凉之情,给学生的视听触觉带来强烈冲击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习到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轻言放弃之精神。
五、魍澄幕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古人喜欢以诗歌的形式抒发自我情感。究其渊源,可追溯到《诗经》以前的帝舜时代,这一传统历久不衰,而且还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举例说明,《诗经》是以其鞭挞社会丑恶、向往美好生活以及审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思想感情为主。《楚辞》中最为著名的名篇是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鲁迅先生高度评价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些传统文化都表现出诗人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等精神。深刻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的精神。再到后来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在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都创造出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且具有传播价值的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