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摊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摊经济发展

篇1

关键词:地摊经济 地摊经营 黄石

一、黄石地摊经济发展现状

1.地摊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活动。从世界各国来看,地摊经济是一种常见的经济形式,尤其在城市里,随处可见,但由于不占主导地位,所以仅被视为一种边缘经济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地摊或许还能带上些许浪漫的艺术气息,但在中国,只是人们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手段,它更多体现了下层劳动人民艰苦的生活现状。

地摊经济一般具有三个特点:进入门槛低,投入少,收入低,是缺乏学历和技能人群的重要谋生手段;商品种类繁多,价格低廉且季节性强;摆摊工具简便,摊位大多选择人流量大的地方。

2.黄石地摊经营者的构成

地摊运营投入少,进入门槛低,对文化层次较低、缺乏专业技能的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以及进城的农民工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调查显示,该类人员占地摊经营者总人数的52.63%。对于在社会上不好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摆地摊也成了一种暂时的就业选择,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大学生选择地摊经营只是为了多赚取一些社会经验和零用钱,大学生经营的货物大多新鲜新奇,很有创意,这部分人占了地摊经营者的10.52%。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地被征用,农民失地现象严重,很多农民为了谋生外出务工,地摊经营也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据统计,在黄石的摆地摊人群中,农民占了31.57%,而且他们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卖水果或者蔬菜。很多老年人离退休以后,身体康健,不甘心在家里坐吃养老,于是,部分人选择地摊经营发挥余热,同时也赚取些许外快,这部分人占了15.78%。

3.地摊产品类别构成

黄石地摊经济在空间上的分布较为集中,具体的说,主要分布在上窑、文化宫小吃街、沈家营八栋口以及湖师学生街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区。地摊经营的商品类别主要是餐饮小吃、服装饰品和瓜果蔬菜。其中,食品占了47.37%,日用品占了15.79%,植物花和化妆品分别占了10.52%,而排在后列的衣服饰品、药品、文娱用品仅分别占到了5.26%。

4.经营场所

地摊的经营场所多选择在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主要交通干道以及重要的街道两侧,阻塞交通的情况比较严重。摊点的随意摆设影响了市容市貌,小吃摊贩以及水果摊贩往往会造成大量的垃圾,影响城市的美观,并造成城市的污染。

地摊经营无章法,随意性强,流动性大,交易标的较小、交易地点和交易时间不固定,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其实,黄石市城管局有出台的关于摊点管理的规定,但是,调查显示97.44%的地摊经营者与市民都不了解。由此可见,城管局关于摊点管理的实施力度不够。

二、黄石地摊经济发展带来的利与弊

1.黄石地摊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1)满足城市居民部分需求。首先,城市居民的主体还是中下阶层,庞大的消费市场给了地摊商贩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他们经营的早点、小吃、日用商品等满足了一部分市民的日常需求,给其生活带来了实惠和便利。

其次,就摆摊地点来说,摊主们摆摊大都选择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多以居民区为主,这些地方不仅能方便摊主们招揽顾客,也为附近居民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方便。

(2)满足无业人员生计需求。经营地摊的一般是两种人,一部分是城市中的下岗职工、无业人员等低收入群体,另一部分是进城农民。这两个群体都是生活困难群体,街道上每一个摊位,都支撑着一个家庭。地摊的存在,无疑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些人员的生计,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地摊商贩中有部分人因经营有方,还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可以说地摊经济为减轻黄石的就业压力,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3)满足附近商场集客需求。一般来讲,地摊周围总是少不了正规的商场。商场的消费群体与地摊消费群体存在着不同的消费档次,地摊吸引的客流很难形成商场的忠实顾客群体,也就是说二者的消费市场是分割的。但是做生意讲究人气和财气,有人气不一定有财气,但如果没有人气,财气肯定不存在。尽管地摊市场的消费群体消费水平低,但如果能把经济实惠的地摊市场打造好,就可以吸引商场的消费群体购物从而满足商场“集客”的强烈需求。目前市场上的产品种类多样,消费者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顾客在消费市场上购物存在多变性和交叉性,随机性购物渐成主流,目标性购物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这就决定了不存绝对的市场目标顾客群体,地摊经济的繁荣可以为商场聚集人气,促进销售提供了重要的软环境基础保障。

2.黄石地摊经济发展带来的弊端

(1)影响居民生活与城市形象。地摊商贩多设在交通路口或者居民区、学校周围,他们的叫卖声,以及经营产生的噪音影响到附近群众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的油烟污染、随处乱倒的垃圾使当地的环境陷入脏乱差,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卫生死角,引起居民的不满,影响到黄石市山水宜居城市的形象和品位。一位接受调查的居民表示,一些地摊往往经营到很晚,影响居民休息。此外,食品类地摊的存在,产生大量油烟,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

(2)威胁社会治安。一般以地摊为生的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当出现事故纠纷时,一部分人容易激动,比较倾向于以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通过法律途径。他们的手段往往比较偏激,比如有些摊贩素质低下,强买强卖,为了抢占地盘地摊商贩之间打架斗殴,不服从城管的管理,甚至和城管之间发生肢体冲突。地摊商贩、城管人员、城市市民的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胁。并且从长远看,暴力行为容易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不利社会的长治久安。

(3)侵权。地摊商贩往往本薄利小,所售商品质量差,出了问题购买者退货无门。经营食品类的摊贩,一般缺乏相应的卫生资质,食品卫生质量令人堪忧。而且许多摊贩在出售商品时缺斤少量、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如果购买后,使用途中出现不当,消费者也无法通过合法的正确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地摊商品往往与一些知名品牌类似,使得消费者不易分辨,这在侵犯消费者合法利益的同时,也侵犯了正版商品的版权。

三、培育和完善黄石地摊经济的对策

1.坚持疏导与科学管理

首先,沈家营区湖北师范学院正门口一带,上窑地区,市中心文化宫一带,以及集贸附近是众多摆摊者的聚集地,政府可以将这些区域选择性的规划出来,在特定的时间内开放给摊贩者。其次,改革政府传统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方式,建立政府、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成员单位及社区居民之间的多元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使社区治理组织体系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结构,建立以社区共识和认同为基础的,充分发挥社区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机制。

2.落实出台的城市管理法规及措施

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发挥各个社区已有管理部门的人力,对地摊管理落实已有规定——“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让其知晓应遵守的规定,并且要对“市级统一规划、分区建设管理”的原则宣传到位,对象不仅包括政府部门、地摊商贩,还应涵盖城市居民。在此过程中,强调充分尊重地摊商贩,耐心与之沟通,摒弃地摊商贩素质低而不可沟通的偏见。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法规来维护并促进地摊经济的管理,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地摊商贩主动配合,城市居民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地摊经济的效益。

3.坚持合理规划、严格管理的西方经验

西方国家在在对马路摊贩的管理上,比中国有着更丰富的经验,他们大多都实行了以“严格保护, 积极管理”为特点的分区域、分场所和分时间管理。对于黄石而言,应该借鉴这一成功经验,让地摊经济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健康发展,使地摊者身份合理化合法化,加快推动地摊经济组织化。坚持民生大于市容的理念,分时、分地、分区的管理思想。

4.强化对地摊商贩进行严格考核的管理制度

黄石市相关政府机构应出台一套系统的考核制度对地摊经济进行管理,具体的考核项目应该包括设施完善、摊位卫生、垃圾袋装、个人卫生、用具整洁等方面。实施扣分累积考核,分级递进执法,每发现地摊商贩一次违章,就在其首次违章留下的“违章档案”上扣除若干分,直到满分全部扣除,重点打击屡教不改、多次违规者,既体现了“人性化”文明执法,又为强制取缔准备了证据和条件。考核制度对于分数被扣除者实行强制取缔,城管执法有理有据。在规范了地摊经济的同时,也使经营者有一种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赵英军,黄华侨.地摊经济背后的博弈[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0)

[2]宫希魁.解析地摊经济[N].云南经济日报,2006-08-15(001)

[3]张广辉.给予城市“地摊经济”生存空间[J].辽宁经济,2007(9)

[4]张森林.解决就业问题不妨解放地摊经济[J].今日新疆,2009(6):34

[5]韩民春.国外地摊经济的启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6-14(10)

篇2

1.1县域产业结构偏高碳

一方面,县域农业属于“高碳农业”。现代农业是以使用化石能源为主,而化肥和农药都会造成高能耗、高污染;加上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以碳排放量较高的天然气、石油、电力的商品能源为主。另一方面,县域工业的发展也是一种非低碳模式。这是因为一方面县域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受到资金限制,较多采用传统生产技术,而非清洁技术;另一方面由于GDP仍是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标,在这种考核下,地方政府往往为了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盲目招商引资,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1.2低碳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50条政策措施,江西省也提出建立低碳发展生态实验区。但对于如何在县域层面上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则缺乏相关政策的引导,这不利于调动县域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节能降碳的积极性。县域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有法可依,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低碳经济在县域的健康发展。

1.3资金到位困难

发展和应用低碳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而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一大瓶颈,资金限制导致县域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大大减少,如果资金问题得不到解决,便只能以环境换取经济的增长。县域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到位困难主要出于两方面原因,从财政的方面看,尽管自从赣州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县财政的资金调度由省财政直接划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县级财政状况得到了好转,但是,由于受到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的制约,一些贫困重点县的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从金融机构方面看,一方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投放于大城市、大企业或重点项目,而县域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资信状况差,抵押担保难,达不到银行放款条件;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扶持县域经济中也没有发挥出太大的作用。

2.赣州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2.1加大低碳宣传力度

首先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节能减排的观念,然后贯彻到各级各部门中,广泛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在群众中普及节能减排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引导城乡居民进行生产、生活和消费时积极贯彻低碳理念,履行低碳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2.2科学制定低碳发展规划

首先,县级人民政府要积极把“低碳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制定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管理办法,建立低碳统计、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有可操作性的低碳经济发展方案,督促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例如,赣州上犹县在发展中把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先后关闭了2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拒绝了100多个高污染、高耗能产业项目,大力推进生态园区建设。其次,县域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各自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发展有特色的县域低碳经济,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积极整合资源,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例如,瑞金作为闻名中外的红色旅游城市,东与福建省长汀交界,南与会昌县毗邻,西连于都县,北接宁都、石城二县,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较好的区位资源,可以与于都、会昌乃至闽粤交界地区形成合作,把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形成赣州市或红三角经济区红色与生态相结合的“大统一”旅游开发模式。

2.3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首先,发展生态工业。严格市场准入,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力争实现工业生产园区化、园区生产生态化,提升绿色低碳项目落户承载力。其次,发展生态农业。发展低碳农业首先要大力发展有机生态高效农业,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发展的碳含量,充分合理利用农副业剩余物,促进循环利用,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最后,大力发展低碳旅游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投入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旅游业直接就业1人可带动社会新增5个就业机会,近年来,我省红色旅游业发展迅猛,赣州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素有共和国摇篮、红色故都、世界橙乡、生态王国的美誉,交通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为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奠定了基础。可以将“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树立“红色旅游”品牌,全面促进县域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要注意考虑生态旅游区的旅游容量和承载能力,采取有效措施,从交通方式、住宿餐饮、预约制、配套景点、旅游项目等方面,减轻对旅游地生态环境压力,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4加大对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

赣州县域大部分经济条件较差,财政困难。要改善赣州县域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问题,一方面,各县要立足自身的特点,发展特色经济,创新县域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和社会资金参与县域低碳经济的发展;积极争取低碳经济开发项目的立项;另一方面,金融部门应提高银行信贷对县域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绿色信贷”及其他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信贷资源在低碳产业上的比重。

2.5发展和引进低碳技术

篇3

广泛推广应用节能型新技术、新机具

目前发展节能型农机的潜力很大,有很多工作需要农机主管部门、企业去做,具体来说,应搞好降耗、增效、环保三方面工作,通过发展节能型农业装备把高耗农机的能耗降下来。过去农村农机大都是小型的,而不少小型机的特点就是效率低、能耗高,同时还存在着排放超标的问题。农村量大面广的采用单缸柴油机的小型拖拉机和三轮农用车等产品,在这方面就尤其突出。如通过发动机的进一步升级换代,便可达到减少农机的废气排放、降低能耗、增加单位生产效率的目的。

合理配置,加强服务组织建设,促进农机碳排放降低

合理配置加强农机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效益,是有效降低农机能耗碳排放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需要配置多少主机,需要多少配套农机具,一是要根据区内的作物种植面积;二是考虑作物的有效作业时间;三是要兼顾地区周边的农机保有量及作业量情况。引导农民科学购置农机,既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又要结合未来一段时期内农业机械所要承担的农业生产任务,既要避免购买的农机缺乏实用价值,又要防止能力过剩,造成农机排放不必要的增加。

农机社会服务组织化程度也是配置农机具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程度越高,农机的利用率也就会越高,地区农机排放量随之减少。所以,要科学合理配置农机具,并积极组建农机合作社、农机协会等合作组织,增加农机利用收益,提高农机生产水平,扩大农机作业范围。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机更新报废制度

目前,一些陈旧的、本应淘汰的农用机械仍在使用。农机超期服役不仅安全技术状况差,而且能耗高,尾气排放量大,对环境污染严重。超期服役的农机所造成的废气和污染物排放是一个很大的数量,严重污染大气环境。此外,报废农机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化学液体、塑料等物质,超期服役、不当拆解或处理也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应尽快出台建立农业机械更新报废制度,使那些使用年限长且耗油高的旧机实行强制报废,同时给予农机户一定的机具报废补贴,使之成为农机户一项自觉自愿的行动。这样不仅减轻了农民因报废机具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切实降低了农业碳排放量及其对环境的污染。

深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与设备研制

篇4

“低碳经济”这个概念是自2003年在英国能源白皮书《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中被首次被出以来得到了全球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目前学界比较认可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同时兼具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特点的绿色经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以及哥本哈根环境峰会的惨淡闭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碳排放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处方”正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低碳经济这一始于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考虑的理念正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处方”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更是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突破口。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催生出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被普遍认为是继信息技术革命后的全球第五次科技浪潮,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推动力不容小觑。在这个大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纷纷以低碳经济为出发点对其自身的国内、国际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以期掌握行业制高点和全球主导权,低碳经济已跨出单纯的环境和经济问题的范畴,更是成为关乎国家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现阶段面临着实现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等多重任务,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我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2.1资源禀赋

我国总体的资源条件表现为“富煤、少气、缺油”,这种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低碳能源有限、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我国现阶段的能源消费总量中,水电、风电、核电总共所占的消费比重不到10%,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总约为20%,而煤炭所占比重接近70%,在能源消费中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另外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结构相比发达国家要紧张得多,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之一(表1)。

2.2发展阶段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快速发展的工业以及飞速增长的经济伴随着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失衡、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将导致我国在未来多年的能源消耗仍将处于较高水平甚至可能还将大幅增加。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进程正处于加速发展之中,伴随大规模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能源为主要驱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在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中将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转变。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世界能源展2010》,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在未来的20-30年中仍将大幅攀升,其上升速度将远高于其他国家。这种高碳、高排、高污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能否顺利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图1)。

2.3产业结构

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长期维持在l:5:4的水平,产业结构比较滞后,经济发展过度倚重第二产业,低能耗高产出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单位GDP(1美元)能耗居高不下,能耗水平还在不断上升。同时在全球现阶段的产业分工及贸易结构中,在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由于自身产业处于较低端位置加之全球高碳产业的转移,中国在直接或间接出口了大量本国能源资源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环境代价。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在评估了186个国家和地区之后,得出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国家排名,虽然我国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仅为5.5吨,但总排放量达到72.19亿吨,居于榜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世界排放总量的20%。另据碳监测行动(CARMA)提供的数据,2009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7亿吨,仅次于美国的28亿吨,是唯一在排放量上最接近于美国的国家,排名第三的俄罗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6.61亿吨(表2)。

2.4科技水平

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经济活动将逐渐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逐步向对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低碳技术同样也涉及到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对温室气体的有效控制等领域的新技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新能源技术尚处于起步、发育阶段,与这些国家的差距较大,离市场化、实用化也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不能自主研发和掌握低碳核心技术就意味着需要在国际技术市场上支付大量的技术转移和专利使用费用,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而言,购买这些技术和专利将会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

2.5锁定效应

所谓锁定效应,指的是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一旦投入使用,其使用年限均会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在这其间不大可能轻易废弃。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背景,除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外,还有其国内数十家燃煤电厂和核电厂正面临着寿终正寝或是更新的现实背景。倘若中国现阶段仍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当未来中国需要对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义务做出承诺时,将很可能因为被这些投入于传统技术的投资“锁定”而无法做出相应的承诺。而倘若在没有综合全面的国家决策以及落实的国际合作的前提下就决定大力发展推行新型低碳技术,其所需的巨额资金以及高新技术的要求都将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2.6低碳意识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规划,更需要每一个城市公民的积极参与。而人们现阶段所习以为常的舒适、富足的生活,大都是建立在对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费的基础之上的。我国国民能否树立起节能、环保、低碳的意识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国低碳发展战略的成败以及全球的气候和环境。

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国际层面

(1)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和义务单纯为碳减排而放弃发展、或是无视气候变化问题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都不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由于工业化起步时间不同,各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以发达国家现有的碳排放水平作为标尺来度量和约束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是极不公平的。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应分清总排放量与人均排放量、历史累计排放量与未来预期排放量、奢侈排放与生存发展排放这几组概念之间的区别,同时还应注意因为国家间工业转移给我国带来的因高碳产品出口而引起的碳排放问题,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我国在碳减排方面的责任与义务。

(2)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的态势已愈发明朗,国家综合国力的上升不断提升着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并改变着国际政治力量对比。但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和二氧化硫排放国,且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及人均量在未来数十年仍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也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愈发强大的国际压力及愈发突出的资源环境矛盾,面对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要求中国接受和承担强制性的碳减排义务的活动,如果不能在全球碳减排活动中成为主动者或者主动者,中国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因此受到牵制和削弱。面对发达国家或强或软的限制,中国应树立起付责任大国的形象,寻求更加主动的国家立场和战略,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空间。同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

(3)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争取话语权在当今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秩序的构建是中国融入世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战略手段。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气候法律秩序的国际谈判对保障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当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战略,积极争取国际环境气候法律秩序构建中的“话语权”、掌握“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并使本国获得国际环境气候活动中的主动权,努力成为构建全球环境气候保护法律新秩序的领导者之一。在参与国际环境气候谈判时要努力做到防止近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格约束限制的同时确保中长期国家的和平崛起能够得到国际环境气候法律秩序的支持,为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3.2国内层面

(1)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规划先行是中国发展各项事业的成功经验之一,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的经济结构资源环境禀赋等因素密切相关,科学地统筹规划是保证我国低碳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有必要把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模式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视野,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分别在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必要条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对我国在这一阶段低碳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评估,并将其与制定“十二五”经济和社会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建设两型社会、保持区域经济稳定快速持续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的要求,研究、制定国家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2)推动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政策制度的创新、制定和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应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将国家能源中长期规划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立,把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是建立低碳经济长效发展机制的重要依托,重点是制定配套法规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绿色包装等方面的实体性配套法规。要进一步加快利于减少和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及相关法规的出台速度,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配套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大对低碳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和激励制度,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3)落实和完善低碳经济促进政策中国的低碳经济促进政策体现在各个方面,目前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低碳能源政策、低碳产业技术政策、绿色投融资政策、财税政策、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清洁生产政策、废弃物管理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绿色消费政策、新能源和节能政策等政策体系,都含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各方面政策还存在不协调的地方,部分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要及时调整和更新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税收优惠目录,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从政策上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投入不足和融资困难等问题进行扶持。设立发展低碳经济的专项资金,加大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向低碳经济加大投入,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创新,主要用于低碳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跨行业、跨领域、跨企业重大项目、示范基地、重大工程、重点领域低碳企业和低碳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的资助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能力建设。

(4)加强低碳经济宏观管理低碳经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外部性目标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与调控。要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需要政府进一步实行定量管理、科学评估、强化考核。要深入研究、着力完善低碳环经济评价和评估指标体系,加大正向激励力度,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身低碳经济的积极性,加紧制定科学可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对完善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统计数据库,健全低碳政策目标,完善低碳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高低碳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为加强我国“十二五”期间低碳环经济的宏观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基础保障。同时,有必要建立管理权起隶属中央的、垂直的低碳经济环保执法体制,在环保执法时努力避免和减少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

(5)加快发展低碳经济长效机制的建设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发展模式,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的支撑和扶持,而是需要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能源体制改革,构建起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保证我国顺利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长效机制的基础是理顺国民经济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法律体系的规范,从生产和消费入口端的资源投入价格合理化入手,提高循环利用资源的价格成本优势;从生产和消费末端的废弃物排放成本合理化入手,提高循化利用废弃物的比较利益。要加快和深入对资源税和环境税的研究,催生出利于资源循环利用、鼓励节能减排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从而形成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价格体系,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提高企业和全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6)加快建设低碳经济服务和管理平台发展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目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还很薄弱,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强化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服务和促进功能,促进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服务平台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社会循环经济服务体系建设的鼓励和支持力度,扶持一批低碳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推广扩散企业,低碳经济技术信息咨询和规划、管理服务机构,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平台,加大绿色采购力度,尝试性开展低碳经济标志制度。低碳经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使低碳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需要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实现重点突破。

篇5

2009年3月3日中科院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报告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应包括四个主要方面:一是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二是在资源环境绩效的前提下,抓住战略机遇期,利用目前国内外相对较好的资源能源条件加速完成重化工业化任务;三是选择重点行业特别是清洁煤发电和煤炭多联产等,提高这些行业在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与产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四是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此报告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相呼应。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这一任务的完成状况不仅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而且影响着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站在发展低碳经济与全球环保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区域实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模式必须着眼于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稳定、协调而持续地发展。使振兴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的价值准则定位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上。因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过去一直是以资源性产业为发展重点,企业对资源过度利用使部分资源已濒临枯竭,最终结果企业不仅失去了原有的资源优势,而且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因此,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用于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立足东北地区实际,加强政府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使命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成效。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导致资源衰退

地大物博的东北,在几十年大规模开发之后,面对的是资源枯竭的难题。由于东北地区走的是资源型的发展道路,长期以来对资源过度开采,使得煤炭、木材、铁矿、石油以及有色金属等资源日益减少甚至濒临枯竭,更由于当时的技术设备水平有限,致使很多的资源没有被完全开发,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后备资源不足。

(二)对经济目标的极致追逐导致环境危机

生态环境,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振兴东北的一个突出矛盾。在矿区,东北三省采煤沉陷区达到了1000平方公里以上,受影响居民25万户、70多万人。瓦斯等毒气不断排放,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林区,由于长期过量采伐林木,生态严重破坏。大庆市由于开采石油也造成森林面积下降,沙化面积已经占到了大庆市总面积的84%。由于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辽宁一些地方出现了大范围的地下漏斗。

(三)社会负担沉重,产业竞争力改善任务艰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老工业基地对科技创新重视不够或投入不足,缺少核心技术,缺乏体制创新,效率低下,产业整体技术素质提高缓慢,资源利用率不高,企业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创新机制尚待规范,社会负担沉重,产业竞争力改善任务艰巨。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发展战略

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促进资源性产业转产。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可以按照循环经济和新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一种比较先进的新型经济形态,改变原有的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国家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引资方面给予强大的政策支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善生产要素的配置,促进企业增加其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抓紧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于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要选择好产业转型方向,重点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要统筹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积极转移剩余生产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资源型企业历史遗留问题。

(二)依靠制度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发展战略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东北地区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因而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是现阶段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过去在环境观念和环境管理制度上存在许多不足,因此要提高环境意识,实施环境管理制度创新。面对环保产业空前的发展机遇,东北地区可确定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环保服务等领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谋求振兴,从挖掘清洁能源产业的潜力入手,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农村的经济发展,以畜禽粪便的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将种植和养殖业紧密联系起来,构建农业废弃物良性循环利用模式。尽管具体战略有所不同,我们在东北振兴过程中,要把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贯彻到各个领域。

(三)依靠人本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发展战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工业仍占工业的较大比重,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要大大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有利于解决老工业基地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问题,可以为老工业基地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就业压力。通过调整改造,从而扩大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生产要素的需求,有利于吸纳再就业劳动力,我们必须把经济的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以形成两者的良性互动。在老工业基地,也可结合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重组,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必须依靠国家的支持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解决企业办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等社会问题,同时把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注入化为内生性的变革力量,增强企业“造血”功能,强化自生能力。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01

一、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产生代表着国际新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以后的经济一定是低碳经济,以后各个国家经济体竞争一定是低碳规则、低碳产业以及低碳技术的竞争,很有可能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形成一种低碳壁垒。所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很大的意义,并且刻不容缓,但是,身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节能等等诸多任务,这样一种低碳经济的新模式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种多方面的挑战。将煤作为主要能源的能源结构已经成为了我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具有长期性的制约因素,我国的能源结构一直都向着高碳结构发展,化石能源占到了我国整体能源结构的百分之九十二,石油占到了我国整体能源结构的百分之二十一,高碳排放的煤炭占据百分之六十八。在电力结构中,水电比例仅仅为百分之二十,高碳火电比例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七。未来二十年中,我国能源部门实施的电力投资将会达到一点八万亿美元,我国火电得到了大规模发展,这一发展仍然会对我国的环境构成巨大威胁。从我国的经济结构这一角度出发,第二产业就是经济主体,这一结构决定了其能源消费主要的部门就是工业,工业的生产技术所具有的高碳消费的特征,从本质上加重我国经济高碳的倾向。相关资料显示,从1993年到2005年,我国的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达到了百分之五点八,工业的能源消费占到了能源消费总量中百分之七十。电力、建材水泥、钢铁以及采掘等等高耗能的工业行业中,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据整个工业能源消费百分之六十四。所以,我国的经济现代化和工业化程度仍然依靠着高碳能源来带动。

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之中,大量增加高碳气体排放是在所难免的,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的国家,占有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还远远不能够实现现代化、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二十一世纪的上半叶,我国仍然将发展作为主导,大规模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追求人民生活小康化、城市化、工业化等等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是不可避免的,并且都会对能源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这一个阶段中,因为市场自身在总体上会将卖方市场这一特征呈现出来,因此,企业主动开展产品创新以及低碳技术这样的意识比较差,这样的情况会进一步加剧能源需求自身的高碳特征。

总体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已经成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最为严重的阻碍,身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落后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从高碳转向低碳最大制约,低碳技术的储备以及低碳技术的开发严重不足。我国开展市场经济的历史资格仅仅有十几年,缺少资本积累,所以,必须要实施对外开放,以便能够有效吸引外资。发展中国家通常都存在投资饥渴症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对外来资本很渴望,对于环境的标准要求比较低。发达国家将重化工工业进行转移,将节能减排的压力和责任转移到中国,我国大量承接发达国家重化工的工业,已经成为了全球重化工产品制造的一个大国,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加重了我国污染排放的情况。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仍然处在起步时期中,怎么样才能够在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这一个前提和基础之上,继续履行减排温室气体这一国际责任,这已经成为了我国政府所面临的比较大的挑战,但是,不管是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个角度来看,还是从减排温室气体这一个国际责任的角度来进行考虑,我国都必须要抓好低碳工业革命这样的全新契机,处理好经济发展、环境和能源之间的关系,加快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建设低碳型社会。结合我国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求,尽快开展对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自身的长期规划、中期规划以及近期规划进行研究和制定。当前形势下,一定要抓好我国的低碳性、区域性社会试点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低碳城市实践区、低碳经济区、低碳产业实践区以及低碳社会实践区。积极争取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等国际组织来将中国的低碳城市试点扩大。我国的各个省市还可以建设起多个低碳产业园区、低碳商业区以及低碳社区等等低碳发展的综合实践区,以便能够有效促进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在我国建设低碳城市和低碳社会探索全新的模式。低碳产业可以再石化行业、化工行业、冶金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行业以及电力行业等等高污染和高能耗的行业先行开展,将他们作为我国摸索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领域。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建设起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在国家的重点能源基地以及东部发达地区,选定典型的城市来开展试点和试验,寻找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道路。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调整能源和产业结构。在当前全球气候不断变暖这一个背景之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的潮流,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大力推进将低排放和高能效作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实施低碳技术,并且对于贸易、技术、能源以及产业等等实施了重大的调整,以抢占产业的制高点以及抢占先机。我国应该将此作为一个契机,对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快建立以低碳服务业、低碳工业以及低碳农业作为核心的全新经济体系。调整能源结构,我国必须要逐渐改变将煤作为主要能源的结构,注重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和那些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生物质能,比如说沼气能、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等。通过开展结构调整,强化高效利用能源以及能源节约等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提升其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周静,杨桂山,戴胡爽.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的动态演进——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进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04).

[2]吴荣,吴莉莎.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

[3]王建胜.简论生态文明立法[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

[4]张明国.生态文明的技术哲学视阈[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

篇7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DOI]10.13939/ki.zgsc.2016.03.054

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造成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使用逐渐增多,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碳足迹”等概念应运而生[1]。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通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必然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 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重大进步,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及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开发低碳能源系统,研发低碳技术并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

2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

目前制约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已经实现农业大规模生产,但基本生态生产单位仍是农户小农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例如农村地区仅只有一户或几户开展低碳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户依旧仍采用粗放生产,碳生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化,这种情况下依然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增加推广和开展低碳农业的成本。

2.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基础设计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设施出现设备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这是由于水利投资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较小,资金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

2.3 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业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完善等,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例如沼气的开发和使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只适用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生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还不完善,使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4 农业生产方式还未完全转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污染土壤的资源的依赖性依旧严重,导致农村污染仍在加剧,造成土壤结块、肥力下降等恶性循环。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 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 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西方国家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打破传统的额“种地必须先耕”的现状,有效的保护土壤面积;巴西政府在2010年实施低碳排放农业计划,运用生物固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我国人口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且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因此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固碳技术,减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的使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降低资源消耗率。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加强对情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3.2 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首先要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屏气原有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坚持集约化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农村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其次,坚持资源的多层利用,实现资料良性循环,例如发展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农田平原、水体立体等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低消耗、高产能[3]。

3.3 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积极开发新技术,整合现有的先进技术,降低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同时要注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强安全意识,更好地发挥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的推广,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

3.4 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加强树立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再次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耗,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后,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经济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民逐渐转变生产理念,坚持低碳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5 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

农业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农业文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休闲观光作用逐渐显现。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模式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还能够在农村形成品牌经济,带动品牌效应。要以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开发和发展基础,加强对低碳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力度,构建农家乐旅游的新形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护农村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础上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将农产品作为农业加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务,将旅游业融入至低碳农业经济之中,带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发展农业生态种植园参观、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等旅游业务[4]。

4 结 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低碳农业的发展应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加强开发和利用清洁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从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强农业低碳生产、环境保护、生态涵养、文化旅游等各项功能的融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蛟.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看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宁夏休闲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导向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114-120.

[4]张蓓.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J].农业改革,2011(2):62-68.

篇8

朝阳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城市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以及能源相关数据平台的搭建对城市能源的能源使用率的提升有这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低碳经济;土地利用;朝阳市

朝阳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园区项目单一,规模也不够大,城镇化发展速度滞后。大力推进城镇化,是朝阳市一项重大战略课题。

1实现朝阳市土地利用集约化和土地利用高效化

耕地资源不足是全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朝阳市原本耕地资源匮乏,在城市建设活动中大部分耕地丧失原本的功能。城市建设不可避免,但是城市建设的土地浪费现象尚可控制。在土地规划过程中,应该做好各个方面规划的制定,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资源发展有效的最大化,深入思考整个城市的价值观。

1.1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首先,坡耕地比例大,耕地质量低。水土流失也会引发土壤贫瘠和耕地质量低下等问题。其次,城乡土地存在低效闲置的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整体的统筹规划,城乡发展的结合度考虑的少,使得这种问题尤为突出,土地利用率难以提高。再次,水土流失面积较大,荒山绿化进程尚待推进。

1.2朝阳市的城市土地平均容积率不高

从朝阳市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上看,城市土地平均容积率在0.7左右,据专家估计,实际有可能更低。

1.3解决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

1.3.1适当提高城市用地容积率,优化土地容积率分配结构。适当并且合理的提高城市用地容积率,提高容积率,能够大大的提高城市的容量。

1.3.2实现单一用地功能向混合用地功能转变

同时对一块地进行地上地下的双重开发,对各种服务的公共设施进行合理使用,真正实现用地功能的转变。

1.3.3对朝阳市的土地进行合理置换,对朝阳市的用地结构进行合理优化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土地置换和优化土地结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三者利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使居民的生活质量真正得到提高。

1.3.4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做好顶层设计

对各类土地的功能性进行合理的调整,对各类功能土地的关系进行协调统筹,把未利用地的开发规模和布局作为重点来抓,真正从多功能,多宜性出发,考虑各类土地的合理利用。

2朝阳市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2.1交通现状

城市交通的交通结构现状直接影响交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合理的交通结构形式不仅会避免交通拥挤,在某种程度上将从源头避免了交通带来的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问题,能够使朝阳市的空气质量环境得到进一步控制。

2.2发展绿色交通的有效途径

朝阳市目前快速机动化趋势相当明显,如何实现低碳城市交通,是我们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2.2.1实施差异化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理性推进大运量公交系统建设。切实做到高密度的公共交通,确保低碳出行。

2.2.2加强多模式一体化的交通系统建设

一体化的交通模式建设首先是实现交通网络建设的协调一致性;其次是各种交通系统发展呈现一体化形式;再者是扩大交通服务范围,将各种形式的交通做好有效衔接,做好交通换乘系统的建设工作。

2.2.3建设朝阳市慢行友好城市

朝阳市目前的新建马路以宽马路为主,把慢行友好城市融入其中,可将更多的公共空间留给市民。

2.2.4鼓励新能源汽车在朝阳市的使用。

朝阳市目前的新能源车在汽车市场中所占比例较小,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断的鼓励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增加新能源汽车在公共和私人领域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朝阳市的环境效益。

3逐步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

3.1朝阳市能源使用现状

城市是各种能源消耗的中心地带,能源的消耗必定带来大量的碳排放,其中工业能耗所占比重较大,对城区环境的影响较大。能源使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没有整体的能源规划,也可以说能源规划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协调不畅的问题。其次,城市能源管理数据化程度低。再次,政府公示数据对市场的作用仍不够明显。

3.2解决途径

针对朝阳市城市发展中遇到的能源消耗问题,解决途径关键在于制度上改革。

3.2.1加快朝阳市需求能源规划的开发与实施。朝阳市城市、城区或者园区、社区等不同尺度进行节能资源化。

3.2.2集中力量搭建朝阳市能耗相关的数据平台

充分发挥朝阳的发展优势,将财政资金投入到能耗采集平台的搭建中,使数据的获取难度有所降低。

3.2.3调整朝阳市经济结构,提高用能效率

对朝阳市目前的经济结构形式进行进一步调整,将落后的产能进行淘汰、使节能效率得到提高,对各种节能行动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和统筹。同时,按照朝阳市城市整体的用能情况,对相关的政策进行调整,把节能和增效紧密的结合起来并进行量化处理。

作者:李丽 单位:朝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苏美蓉,陈彬,陈晨,杨志峰,梁辰,王姣.中国低碳城市热思考: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3).

篇9

1做强做大支柱产业

(1)加强品牌定位,发展食品及烟草制造业。以烟草为例,2011年6月28日,目前被公认为全球三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了第八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云南仅有三个品牌上榜,分别是红云(排名26位,价值467.25亿元)、红河(排名63位,价值145.58亿元)和云南白药(排名178位,价值75.29亿元),其中红云、红河品牌的排名与2010年的相同[9]。“红塔山”品牌榜上无名,其价值下跌起始于1997年褚时健被捕入狱。如何重塑“红塔山”品牌的领导地位?首先加强品牌定位,红塔集团公司目前主要的品牌有“红塔山”、“玉溪”、“红梅”。市场定位的目标是为企业建立一个独特的整体的品牌形象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竞争,其实质是市场定位的核心与集中表现。品牌定位是针对目标市场的对企业品牌的整体形象进行设计,从而在目标顾客的心目中占据一个独特的有价值地位的过程活动。红云红河集团公司通过品牌瘦身和归类运动,不仅清理了那些市场份额小、内耗严重的品牌如春城、香格里拉、茶花、吉庆等,而且把一些口碑不错的品牌如小熊猫等则归为云烟家族。“云烟”品牌家族形成了分别覆盖“高、中、低”各个主要价区的满足不同消费者需要的宝塔型产品系列。“大重九”被定位为塔尖上的形象产品,“印象系列”被定位为价值产品,“珍品系列”被定位为效益产品,“精品系列”被定位为基座产品。可见公司主要以副品牌来进行品牌定位。笔者认为“红塔山”品牌的定位最好能和品牌推广功臣褚时健先生的精神结合起来。其次要加强产品质量管理。2004年“红塔山(金)”牌卷烟勒令停产整顿的原因是因为焦油含量超标,直到2005年1月初红塔山(金)牌卷烟才再次恢复生产。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刺激泛化原理说明:某种条件刺激能引起反应,并且与这种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能产生相同的现象。根据该原理,红塔山(金)牌卷烟的焦油含量不合格,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一种红塔山集团所有的产品焦油含量不合格的认识。第三,加强“红塔山”品牌的终端管理。得渠道者得天下,根据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刺激联想原理,当“红塔山”品牌在市场地位下降时,零售商把“红塔山”品牌放在最不显眼的位置,更影响了“红塔山”的销售量和市场地位。笔者认为“红塔山”集团公司要重新通过利益激励机制,调动零售商的销售积极性,同时加强人员监管。(2)延伸产业链,提高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国际国内市场对超细铜粉需求量比较大。云南省某铜业公司虽然已经基本掌握了该产品的核心技术,但还具备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云南省政府要在科研经费上给予倾斜,利用产学研合作,鼓励该企业延长产业链,以降低公司的万元产值的能耗。首先要大力发展特色铜加工产品。虽然公司一些单项技术如铜基合金材料的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但初级产品为主、高技术新材料产品发展缓慢的产品结构依然存在,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合云南地位区位的劣势,只有走特色铜加工产品的路子,如继续在铜基合金高速列车接触网导线上下工夫,走小批量多品种的路子。其次要树立“全方位发展深加工”的观念,要以“铜深加工”、“稀贵金属深加工”、“再生资源深加工”、“锌深加工”、“稀散金属深加工”、“硫酸深加工”为主线,全面发展深加工。与此同时,云南省政府可以利用目标管理的思想,一方面建立能耗倒逼机制,推动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进一步降低能耗,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笔者调查的该铜业公司虽然已通过技术改造、余热发电等使公司的能耗有利较大水平的下降,比如粗铜能耗由改革前的0.93tec/t下降到0.43tec/t,但公司还有较大的能耗降低空间,原因是公司还可利用分余热还很多,比如公司水淬渣的余热、硫酸生产过程中的余热。

2限制特高耗能产业,发展设备制造业

一方面要严格限制特高耗能产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工业)的发展,同时要利用目标管理思想建立能耗节约倒逼机制,加强特高耗能产业的能耗标准的制定。根据笔者的调查,这些企业是有较大能耗降低的潜力的。云南某化工企业通过对装置的冷却水、机泵密封水、冷凝液等废水的回收利用,真正实现了废水零排放。该企业将生活污水处理后代替工艺水使用,用作氟盐洗涤水、一期浓缩氟回收补水和均化车间补水;从2010年1月实施浮选液全部回收,2月实现了干净水回收作絮凝剂稀释水,处理污水回收作磨机水的改造,节约水量约10m3/h;硫酸装置脱盐水阳床、阴床再生液分开使用,阳床再生液供磷酸装置过滤使用,阴床再生液供氟盐装置化盐和洗涤使用,回收了碱水中的钠离子,降低了氟硅酸钠的使用;改造后磷酸装置将二次清洁水全部送至硫酸车间使用,同时各真空泵全部使用循环水,实现封闭循环;公司还回收了邻近两个公司的生产和生活废水,流量共计是45m3/h。通过实施“废水零排放”,公司工艺水消耗明显降低,2009年公司花费工艺水消耗为4.07m3/t,2010年达到3.58m3/t。2010年废水利用约275×104m3,工业用水价格为1.5CNY/m3,废水零排放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约为412万元,同时大量节约了抽水的能源。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在前期的建设过程中,为了实现绿色施工降低能源消耗,在施工现场分散式安装了4套膜生物反应器(MBR)的污水处理及回用设备。其中,两套日处理能力为100t/d,另外两套为50t/d,日处理污水为300t/d。这4套污水处理及回用设备均由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安装。处理后的污水很好地解决了施工过程中的降尘、道路浇洒,既节约了建筑工程中的用水,又很好地解决了施工过程中污水乱排对环境污染问题,尤其为2009年云南干旱的节约用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该公司已经成立了昆船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负责长水国际机场航空机场垃圾的分类及处理,处理车间已经完成建设,运营工作已经和长水机场同时开始。环保设备产业属于新兴产业,能耗低,但公司目前在运行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资金问题。笔者认为云南省政府要从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其成为云南省设备制造业和环保产业新的增长点。

3调整电力结构,提高煤炭的回收率

云南省的煤炭工业发展水平整体落后于工业发展水平,而工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主要原因有:(1)煤矿资源回收率低。云南国有重点煤矿和各类小煤矿的资源回收率分别在30%和10%左右徘徊。据此对各类煤矿按产量加权平均值计算,全省煤矿的实际资源回收率仅为15%[10]。据推算,以2010年为例,全省煤炭产量为8657.43×104t,浪费煤炭资源4.9×108t以上;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为9759.90×104t,浪费煤炭资源5.5×108t以上。这与煤矿开采矿井规模偏小有关。2008年,采掘机械化程度较低的小煤矿矿井数量、生产能力和原煤产量分别占全省的99.48%、87.04%和81.37%[11]。(2)煤炭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云南滇东北地区无烟煤矿区普遍含硫高,一般含硫在2%以上,属中高煤或高硫煤,洗选比较困难,开采出来的原煤几乎均未经过洗选就直接燃烧,产生的CO2、SO2及煤矿排放的瓦斯等问题导致环境压力日益突现。问题(1)要通过打造大型煤炭生产企业来解决。云南省省政府要力求在5~10年内发展壮大2~3个千万吨级的大型企业集团,比如东源煤业、滇东能源、小龙潭矿务局等,培育15户左右百万吨级的拥有先进采煤工艺及设备的煤炭开采企业,力争到2020年全省机械化采煤的产量分别达到总产量的90%。问题(2)要通过洗煤来解决。通过洗选加工,硫分平均可以降至0.68%左右。以2010年为例,云南省原煤产量9759.90×104t,平均含硫为1.5%,假设原煤入洗选率能够达到100%,且平均硫分可以降至0.8%左右,则每年就可排出硫分近60×104~70×104t,这相当于减少SO2排放近120×104~140×104t;原煤经过洗选加工降低灰分后,能够使工业锅炉和窑炉的燃烧效率大幅度提高。洗煤既可以降低SO2的排放量,又可以大大江少运输压力;同时煤矸石还可以再利用。据统计分析,我国原煤中矸石的平均含量大约为20%。同样以2010年为例,云南省原煤产量9759.90×104t,假设经过洗选后,煤矸石含量下降到5%,去掉部分坑口发电的煤,则可减少公路运力、铁路运力约1000×104t。

4结论

篇10

关键词:低炭经济 现状 趋势

引言

迄今为止,人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自然资源无止境的索取,实现物质享受与便利的提高。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高消费模式,成为世界的风向标,引令各国竞相模仿,由此造成地球资源和环境的严重浪费和破坏。时至今日,由于人类过度的生产与消费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加以重视并采取有措施进行补救和改善的时候了,在此背景下,兼顾环保和发展的低碳发展观念逐渐兴起,并成为全球潮流。从个人生活方式到政府政策,从国家法律到国际公约,低碳发展影子到处可见。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两难选择;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尤其如此:如果只顾发展不顾环境,本代人都可能难以继续生存;但如果只顾环境保护,发展中国家又难以发展,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人类终于找到了低碳发展的道路,就是把发展寓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把环境保护寓于经济发展之中。

一、低炭经济发端

低碳经济发端于地球能源战略调整,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领域。一方面,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是国际政治经济中热点问题,归根结底也是发展问题。气候变化未来将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更容易遭受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仍有不少贫困人口,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特别是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温室气体减排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为我国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极大机遇,对于缓解资源和环境矛盾、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乃至经济安全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低碳经济定义及内涵

(一)国内外相关定义

国内外历年来关于低碳经济内涵的界定众多。最早,2003年英国《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将其定义为: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排放,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长早更高生活上水平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长早机会,也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该白皮书提出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60%的目标,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

低碳经济一经提出就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引领了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的大趋势。梅森纳(2007)认为人类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不是技术上的,也不是经济上的,更是政治和体制上的。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将有希望成为美国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定了应对气候变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这一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积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该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气候变化估计制度框架(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特别是《京都议定书》遭受空前挫折的形势下由英国率先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国际气候谈判的僵局,着眼于国际气候制度的建设。

在中国,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对低碳经济给出的定义是: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及国际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也就是说低碳经济是也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对”低碳经济“ 的定义,目前广泛引用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即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真个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僧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

1、工业生产的高效率,即单位产出低排放;

2、能源转化高效率,即单位电量高行驶里程和低排放;

3、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供应中占较大比重;

4、交通领域的高能效和低排放;

5、办公、生活领域的能源节约;

6、减少高能耗、高排放产品的出口;

7、公共交通替代私人交通,更多使用自行车和不行;

8、最为核心的是:通过体制机制调整,刺激高效能、低排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从而提高全球的能效水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低碳经济具有全球性、政策驱动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一系列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技术创新与储备以及金融支持。

三、低碳经济产生背景

从起源来看,低碳经济发段端于能源战略调整;从分布领域来看,低碳经济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方面;从概念的提出和行程背景来看,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