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训练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8 14:0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扩展训练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贯彻课改的先学后教精神。拒绝“满堂灌”,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说、多想、多谈、多练,在实际练习中发挥个人潜能,发展综合能力。
二、利用物理组全组的力量选好需要突破的专题,讨论并选出一些典型题目,形成专题,由浅入深,按照一定的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做题,找到成功的体验。
三、在选好题目后,通过知识扩展的方式,举一反三。不断深入,不断强化,就有了知识扩展1到4,让学生自主学习,先完成教师布置的这些练习,让学生在做题中去体会,去总结,去构建物理模型,从而不断形成能力。
四、进行说题训练。选好一个常用的物理情景,让单组的同学先编题,双组的同学来解题,然后反转过来。假如你是出题者,你要先考虑好通过这个物理情景,想考哪个知识点?怎么考?可以设置什么样的陷阱让对方出错?在枯燥的高三有这样打破常规的上课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说题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会提升很快。下面是具体的操作:
首先复习力学知识,把握力学知识的内部联系。能力提升的最低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基本的概念、定理、定律。要求学生知道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会用牛顿第二定律把力和加速度联系起来,这就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完整的方法。然,我们不仅仅要学会解题,为了获得高分,也要学会快速去解题,因而要通过一些典型的题目找出其解题规律与技巧,形成能力。
学生必须独立完成练习1,从而获得此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步骤。然而要形成能力一定需要学生自主地去对次知识进行总结与提升,需要去分析题目,需要去建立模型。刚开始学生不知道怎么去总结,不知道如何建立模型,不知道如何通过一个模型去出题、去设置题目陷阱,从而无法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掌握知识。这需要我们在平常上课过程中不断去渗透,刚开始必须举例,编题,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我们的知识扩展有:
扩展1:上面的题目,若力F作用在B上,若地面粗糙,则绳子的拉力T又为多少呢?
同学们定会发现水平面粗糙与光滑求得结果居然一样,这是偶然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呢?
扩展2:把此装置放到光滑的斜面上,B的质量为M,我们依然用平行于斜面的拉力F去拉质量为m的A,物体AB一起加速上滑,则绳子的T为多少?
扩展3把此装置放到粗糙的斜面上,学生依然会得出相同的结论。这样也可以解释在斜面上没有外力时,AB间的绳子拉力为零。此模型的知识扩展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下去。
特别强调的是,放手让学生们去想、去说、去研究,同时在他们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的鼓励、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习惯。坚持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得以显著的提升。
篇2
2.教材分析:这个例题是含有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又在四册和本册教材中学习了三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之后进行教学的新知识。两步应用题是本册重点内容之一,同时它在应用题教学中又占有重要地位。在两步应用题中,连续问是基础,三个已知条件是过渡,两个已知条件是重点。例3是学生首次接触的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它应当是重点中的重点,为此给学生造成显明、深刻的第一印象是十分必要的,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本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3.教学目的:根据大纲精神和教材意图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的。
(1)通过多(少)几求和,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解答,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进一步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
(2)通过条件变换,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能力和求同思维、求异思维能力。
(3)通过本节知识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是可"变化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重点应当是;有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两个已知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在解题中用两次学生很少接触是教学难点。教学关键是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找准中间问题。
二、教法和学法根据本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1.运用迁移规律、比较的方法进行启发诱导式教学。
2.运用线段图、讨论、总结等方式和解题思路分析,激发主体参与意识,调动主体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深化学法训练。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教材编者是按照:复习-例题-想一想-做一做-练习题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列或是教学过程安排的。其中每一环节均有其自身的侧重点。复习的目的在于迁移引新,例题的目的在于探究解题思路,想一想的目的在于扩展知识,举一反三,做一做的目的在于内化知识、强化能力、训练思维。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五个环节。
用复习题引入新课。这一复习题是本节知识的生长基础,要有意识地把复习题向例题导入。为此分四个层次完成复习题。
1.出示复习题:"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16只白兔,一共养兔多少只?"并出示符合题意的兔子彩图,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兴趣、注意力和理解题意。
2.独立解答本题(指名板演),同时教师画出复习题的线段图。这个线段图主要为新授作伏笔,同时也从不同角度理解题意。
3.共同订正复习题。
4.变条件、抓迁移。如果把"16只白兔"改为"养白兔比黑兔多6只"应当怎样算?因为复习题学生都顺利完成,而经此变化学生便会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会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此激情入境导入新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并简单提出学习要求。(略)
这一环节是落实教学要求的中心环节,通过启发诱导、分析比较、推理判断和线段图的直观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及探究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1.出示例3:"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多少只兔?"
2.指名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3.比较例3与复习题相同点与不同点。意在理解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4.讨论:
(1)参照黑板复习题的线段图想一想例3的线段图与它会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地方?
(2)谁能把复习题的线段图改成例3的线段图?让学生参与画图活动,培养画图能力,并实现图形的迁移。
5.学生改图,教师适当帮扶。以上几步旨在理解题意和理解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形成能力。
6.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
(1)教师指图说题意。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教师要指出图中四条线段,五种数量及其包含的与所求有关的两层数量关系。
(2)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①要求一共养兔多少只,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为什么?②根据已知条件能直接算出共养兔多少只吗?为什么?③根据什么条件可算出白兔的只数?以上几步是按分析法训练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下面两步用综合法进行解题。④想一想应先求什么?为什么?怎样求?学生口述算式:10+6=16。⑤所求问题是否求出?为什么?应怎样求?学生口述算式:10+16=26。
7.学生看书消化例3,并完成例3中的填空,提出不懂地方。
8.让学生用分析、综合法口述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同时师生共同把黑板例3补充完整。
9.小结例3。
(1)共同总结解题方法:①先求中间问题②再求所求问题③根据数量关系求出中间问题是解题关键。(2)抓难点。例3"10"用了两次每次意义一样吗?为什么?
(3)强化审题。比较复习题与例3都有两个已知条件为什么有的一步计算,有的两步计算?
完成"想一想中的两个问题。主要联系例3变换条件,进行比较,使静态知识变成动态知识,使单一知识点变成知识链。从而合理扩展知识,实现举一反三。通过例3完成了四个方面知识教学,"想一想"扩展两方面内容,因此分两层进行教学。
(1)看书中第一题该怎样想?怎样做?①学生试着改题。②出示改好的题。③对比例3找出联系和区别。④学生说思路和方法。⑤独立完成并共同订正。
(2)出示第二个问题,问该怎样解答?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偏重中下生。指名回答:每步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师生共同回顾上两题,联系例3回答:1.变化的地方是什么?2.没变化的地方是什么?
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掌握解题思路、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实践的环节。
(1)求同思维内化知识。完成"做一做"两题。一题是培养审题能力,如何确定用一步还是用两步运算。二题是巩固几倍求和。
(2)变式思维拓宽知识。完成练十二前两题。一题是逆向思维拓宽知识。二题是几倍求差,是本课、扩展的第四方面知识。可比照"想一想"解答。有余力的学生可尝试改变本节做过的问题。
篇3
听力是一种有意义的听的活动,即:领会或理解。邹申等(1997)按照理解的层次,把听力划分为三类技能。一是微观层面的语言意义理解。此层面的理解仅限于对基本语言要素的掌握。二是直接意义理解。此层面的能力包括理解大意或领会主要信息;能区分要点与支持性细节、观点陈述与举例说明、整体与部分、事实与意见、相关信息与无关信息、过程与阶段;能针对性的吸取具体信息;能识别回忆重要细节;能判断说者的态度情感等。三是间接意义理解。此层面包括由已知信息做推断推理的能力。三个层次的听力理解能力由低到高,每一上层次的能力都涵盖其下一层的能力。
二、听力能力培养
1.打好语言基础。听力能力脱离了语言基础就无从谈起。打好语言基础应是听力理解过程中接受语言阶段的重心。此阶段的微技能的训练应紧紧围绕语言的基本要素即,语音,语法和词汇进行。而听力能力的前提是要具备一定的语法基础并掌握一定量的词汇。鉴于所听内容的广泛性和不可预知性,在掌握基本语法知识和句法结构的基础上,词汇的掌握要多多益善。因为词汇量的扩大对听力理解的提高尤为重要。词汇的学习和积累应贯穿学习的始终。要有意识扩展领会式词汇,要特别注重某些词汇的一词多义的特点,及与介、副词的不同搭配形成意义迥异的短语动词,要涉猎不同领域的词汇,要积极地吸取新词。新词汇体现着时代的变革和进步,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词汇,才能与时俱进,拓展视野,真正实现语言与时代不脱节。因此保证形式多样的真实语言输入,通过不间断的大量的听、读、积累的实践活动是快速扩展词汇量的有效途径。
2.重视综合能力。在接受语言阶段,语音,语法,词汇三要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听的关键应是关注内容和意义,而不光是语言本身。当听力理解进入到领会语言阶段,教与学的重点应转移到综合能力的培养上,这也是听力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这一阶段的听力技能包括: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有效的听力理解并非听懂一切信息。能否在冗余的语言表述中提取主要信息,并能容忍一定的模糊,是衡量听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认知科学表明,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是连续的。人在听音过程中接受的声音刺激首先进入感官储存,这是超短时记忆,只有当它受到注意时,才会转为相对的短时记忆。再通过强化转为长时记忆。只有集中注意才会形成准确的记忆。有意识地主动关注加工某些信息是提高听力效率的关键。因此,要养成抓关键词句,抓主旨大意的良好的听力习惯。对语篇理解要紧紧抓住六个信息点,即:who 、what 、when、 where、 why 、how。关键词往往通过句子重音表现出来,语言信息中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名词和动词。篇章首段或语段首句往往提示主要信息点。掌握这一规律就会把握语段篇章的意义重心,而不会像一盘散沙,顾此失彼,不得要领。听力的目标是听懂但并非面面俱到,必须对所听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筛选,总结听力文章的逻辑关系呈现语篇的信息要点。归纳综合的目标是加深整体理解,增强记忆。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训练手段,如:听写,来扩展记忆广度,也是提高听力能力的前提之一。
3.其他英语技能与听力能力的关系。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可以相互牵制,也可以彼此促进。口语与听力密不可分。良好的语音基础有助于减轻听力理解障碍。良好的语感有助于听的整体理解。反之,听力训练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学得地道的语音语调,增强语感。二者相辅相成。有效了解口语语体特征,如:语言的冗余现象、信息重复率高、会话过程中停顿频繁、语句结构简单、语法不规范等,对有效理解口语体听力材料大有裨益。
三、对教与学的启示
1.帮助学生过好语音关,培养他们正确处理各种音变现象的能力。讲练结合,听说并进,大量反复强化训练为更高层次的听力能力作好铺垫。
2.培养朗读英语的习惯。朗读的优势在它对语言的音、形、意都给予重视,而音又被放到突出地位。通过朗读不仅要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还能领会到语言的内在联系。朗读训练还可以促成语感的形成,语感反之又会促进听力能力的提高。
3.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阅读面要宽泛,阅读渠道要多样化,有意识地把阅读与词汇、背景知识积累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注重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对比,补充跨文化知识,丰富图式结构。
4.注重听、说、读等语言技能的协调发展。语言知识和能力是诸多因素互相渗透彼此交融的整体。语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应多管齐下,齐头并进。
5.使学生由“听懂”提升到“会听”。听力策略指导应成为听力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听力教学应逐步地从以“音、词、句”为中心过渡到以“语篇”为中心上来,培养综合理解能力是听力教学的终极目标。
6.听力能力的获得是积累的过程,有量变才有质变。听力能力要分阶段培养,各有侧重。不能忽略微技能的系统训练,更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听力能力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增加学生的焦虑感,从而对听产生惧怕心理。
篇4
辅具适配的4个基本条件
辅助器具适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前提是必须具备4个基本条件。
一、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才能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
二、足够的财力支撑在宁夏,残疾人对辅助器具需求量基本上占当地覆盖人口的2.6%,辅具平均每件200~300元,还有入户开展筛查评估所需的工作经费也要给予保障。
三、有一定康复知识的专业人才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残疾人需求什么样的辅具,而是必须由辅助器具专业人员、康复医师和康复员组成一个工作组,通过对全面评估后,才能开出适合残疾人当前的辅助器具处方。
四、清楚残疾人康复需求底数社区(村)康复员或联络员要进行辅助器具需求调查,在评估前掌握清楚当地残疾人康复需求底数,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要为集中与入户评估做好基础工作。
辅具适配的基本流程
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要有切实可行的流程和程序,这样才能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组织动员,宣传发动
根据前期筹划,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协调解决适配中所需的人、财、物,动员新闻媒体、乡镇(街道)和社区(村)行动起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专栏、会议等形式和手段,宣传辅助器具适配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实施的方法,为实施好辅助器具适配工作打好舆论基础,提高残疾人知晓率。
――组织人力,开展培训
根据本地辅助器具和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的力量,分成若干个适配评估小组,在适配前,对评估用表、评估方法、评估手段和辅助器具知识、康复技术、心理康复知识及评估中与残疾人交谈的艺术技巧等集中进行培训,尽量把评估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讲透、讲明,把各种知识培训做到位。
――集中力量,开展评估
在领导小组安排和协调下,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组织力量,每一个工作组要深入村(社区)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地方,使用统一的评估用表,按照统一的评估方法、手段和技术,采取集中与重度残疾人人户相结合的办法,对每一个残疾人进行评估,填写评估表。
――汇总统计,筹集辅具
按照村(社区)、乡镇(街道)、县(市、区)行政层级,分级统计汇总,根据统计汇总数据,采取政府集中采购、社会募集、自制辅助器具等形式,筹集当地残疾人所需的各类辅助器具。
――配发辅具,指导使用
按照经过评估汇总后的花名册,采取集中发放与人户发放的形式,现场指导如何正确使用辅具,并明确告知应注意的事项,让残疾人充分掌握辅助器具的功能,避免闲置或使用不当,造成二次伤害。
――评估效果,总结经验
适时开展辅助器具适配在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质量、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和社会效果等方面的评估,开展回访,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确保辅助器具适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让残疾人满意,让社会满意。
辅助器具适配评估的基本方法
适配评估需要走村入户,并且可能分几个工作组同时进行,不可能携带大量的检测评估设备,这就需要掌握基本的评估技巧,可以采取中医“望、闻、问、切”的手段和方法,达到较为准确的评估目的,简称为五步评估法。
1 望(观察)通过观察残疾人走、站、坐的运动姿态;和旁人说话的声调、语调;面部表情、眼部肌肉运动范围等,初步掌握残疾人肢体功能、听力功能、视力功能的情况。是否需要观察残疾人各方面能力,要根据残疾人年龄、残疾类别等来确定。
2 闻(听)听残疾人叙说致残的时间和原因、功能障碍等情况,希望改善某些方面生活或生产质量的愿望。
3 问(交谈)通过和残疾人交谈,了解康复训练历史、当前辅助器具或康复训练器材的使用情况及医院的检查结果。
4 切(检查)在“望、闻、问”的基础上,亲自检验肢体残疾人有关肢体、躯体、关节活动范围和关节变形情况、有关神经的感觉、肌肉的张力情况,并察看病变具体部位;评估者将手指放在视力残疾人面前一定距离,通过移动和对眼睛的察看,看是否是白内障或其他眼部病变,如果是白内障和其他眼部病变,建议去医院手术或药物治疗;在听力残疾人耳边不同距离击掌,掌握听力损失情况。
5 对症下药。开出“处方”
通过“望、闻、问、切”几个环节,对残疾人的功能障碍做出较为全面正确的评估后,开出最适合残疾人当前的辅助器具处方,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扩展适配内涵,提高适配效果
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是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大力扩展适配工作内涵,提高适配服务效果,因此,在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时应尽量做到5个结合。
一、辅助器具适配要与康复技术指导相结合
每个适配小组配备一名康复医师的作用,就是在适配辅助器具的同时,现场指导残疾人如何进行康复训练,并会同康复员为残疾人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也有利于提升当地村(社区)康复员指导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的能力和水平。
二、辅助器具适配要与康复知识和残疾预防宣传相结合
残疾人及其家庭,尤其在农村,对康复知识以及残疾预防知识的了解都很欠缺,很多残疾人错过了最佳康复期,造成终身遗憾,因此,应充分利用走村入户的机会,大力宣传与普及残疾人康复知识和残疾预防知识,使残疾人尽早得到有效的康复,同时,减少残疾的发生,延缓残疾程度的加重。
三、辅助器具适配要与残疾人心理康复相结合
由于自卑、给家庭造成负担以及部分残疾人受到邻里歧视等缘故,残疾人多多少少相对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个别残疾人在适配评估时,会哭诉个人不幸遭遇、家庭困难、儿女不孝、不愿进行康复训练、缠要不适合自己的辅助器具等等,这就需要在工作时,既要有爱心、耐心,又要讲究说话艺术和技巧,做好残疾人心理康复工作,让他们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正确面对自己的人生,这也是康复的重要工作内容。
四、辅助器具适配要与自制简易辅助器具相结合
有些辅助器具或训练器材很简单,只是残疾人不知道或不了解而已,在做适配评估的时候,只要讲明如何利用家庭或周边现有的材料,制作简易辅助器具就能达到康复训练或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这样既达到了适配的目的,又减少了辅助器具适配数量,同时,扩展了适配服务面。
五、辅助器具适配要与残疾人康复政策宣传相结合
篇5
关键词:以读促写;阅读技巧;写作能力
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英语教材――外研版《英语》(新标准)尽管在每一模块第二单元读写课的后半部分均安排了写作训练任务,但仍有部分教师“重读轻写”,对写作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过多地注重读的讲解,忽视了写的引领与训练。在读写课教学中,有的教师唯恐学生读不懂文本,给学生留下阅读障碍,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过细、过多;或为了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长时间地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或为了追求热闹的教学场面,频繁地进行师生问答、生生问答。对阅读文本的过度教学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写的训练只好草草收兵,或干脆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写作任务,这影响了写作教学的有效性。近年来,笔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写作技巧与方法的渗透,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扩展词句训练 引导学生夯实写作基础
没有大量的语言输入,不可能有理想的输出。掌握充足的词汇和丰富的句型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句型,教师可以选择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教材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如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层次、深层次阅读,学生的脑海里便会不断呈现文本中的重点词汇、句型,进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与记忆;再如引导学生选择教材中的重点词汇、句型进行扩展词句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拓展延伸能力。所谓扩展词句,就是通过修饰词或从句的添加运用使原有的词汇、短语或句子的内涵更加丰富。依托文本重点词汇、句型,引导学生通过适当增加修饰词语或从句进行拓展词句训练,可以使句子内涵有血有肉、生动形象,从而避免句意的表达干瘪无味。近年来,笔者经常根据模块重点词汇引导学生进行扩展词句训练。如accident是八年级上册第八模块“Accidents”中的一个重点单词,笔者引导学生做了如下扩词成句练习:accidenta terrible accident A terrible accident happened. A terrible accident happened suddenly. A terrible accident happened suddenly in the street. A terrible accident happened suddenly in the street on the way to school.A terrible accident happened suddenly in the street when I was on the way to school ...;再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一模块时,笔者首先从教材中选择一个重点句子,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逐步加上修饰词或从句进行扩句训练:I don’t like cheese. I’m afraid I don’t like cheese. I’m afraid I don’t like cheese because it smells too strong. I’m afraid I don’t like cheese because it smells too strong and it tastes a bit sour ...对于教材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扩展训练,既可以促使学生灵活使用,巩固所学词汇、句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帮助学生克服先想好汉语然后逐字翻译成英语的不良习惯,更好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便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具备正确无误地遣词造句的能力,从而写出准确地道、生动形象的英语作文,为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把握文本关联词语 指导学生写作连贯流畅
在英语写作批阅过程中,笔者常常发现学生的作文似乎是若干个句子的排列、堆砌,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过渡性词语的衔接,作文不够连贯与流畅。《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作的要求之一就是“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1],如and, or, but, so, because, although, however, as a result等。《英语》(新标准)教材所选阅读材料中,作者运用了许多恰当的衔接词,使段落的层次十分清楚,行文连贯、流畅,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素材和范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文本中的精彩段落,品味其中的连接词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所起到的承接或转折的作用,或引导学生找出阅读材料中的关联词语或表示时间顺序的过渡词语复述课文,这样既能反馈出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又能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达到熟练运用和掌握关联词、衔接语的目的,进而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八模块第二单元时,根据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找出one day, a few days earlier, when, while, as, as soon as等表示时间顺序的关联词语并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然后引导学生灵活利用这些词语仿写某次事故。这样既复习巩固了所学阅读材料,又指导学生进行了写作训练,将写作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融于阅读教学中,顺利地引导学生完成了从阅读到写作的知识迁移。这种顺理成章的阅读成果转化,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归纳总结教材重点 引领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在阅读课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要立足教材,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对文本重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归纳总结,明晰文本主线,使其成为知识链,便于学生记忆与运用,从而把握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作为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如八年级上册第十一模块的话题是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模块重点是学会用英语谈论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在学习该模块第一单元时,围绕模块重点笔者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归纳文本中涉及的中国某些风俗习惯:How many Chinese traditions are talked about?学生经过阅读文本很快归纳出“In China people accept a gift with two hands”等七条中国风俗习惯。通过归纳总结文本重点,加强了学生对模块重点内容的学习与记忆,同时也为该模块给出的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写作任务提供了素材: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给拜访中国家庭的外国朋友提出一些建议、注意事项。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熟悉程度,又为写作教学提供了参考素材,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需要学生自身英语知识日积月累的沉淀,但也离不开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对学生写作训练潜移默化的熏陶、耳濡目染的引领。以读促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以读促写可以引领学生为写作储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重点词汇、句型进行扩词展句训练,学生加深了对所学重点词汇与句型的理解和记忆,使其在多次的接触和运用中得到巩固,从而形成英语表达的思维习惯,有效地减少了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为学生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次,以读促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广泛的写作素材。英语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例如记住阅读材料中的精彩句子、经典段落,或在熟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对话和课文。这样经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写作时便能信手拈来,正确引用、借鉴经典词句,既能有效地减少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再次,以读促写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阅读教材中的关联词语,领悟其含义和作用,特别是一些起承接作用的惯用语,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多运用,多练习,可以使学生的写作通顺流畅,过渡自然,表达连贯,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诚然,初中英语教材所承载的知识信息量毕竟是有限的,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大量课外阅读的支撑。“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应按照课标要求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训练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要重视词汇的学习,又要重视篇章结构、主题旨意的分析;既要捡到知识的珍珠,也要寻求串起这些珍珠的线索,把零散的知识围绕主线运用到写作中,由语言知识的积累者转变为语言运用的学习者,从而不断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篇6
关键词:“三校生”高考 总复习 教学策略
“三校生”高考总复习,要做到优质高效,必须采取良好的复习方法。复习既要抓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提高理论素养又要增强考试能力,既要归纳总结又要强化模拟训练。下面,笔者就自己组织中职生应对“三校生”高考的数学总复习方法谈点粗浅的心得体会。
一.坚持回顾、筑网和演练有机结合
1.回顾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总复习,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温故”,就是将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在大脑中不断再现,以便强化记忆,巩固学习效果。回顾知识是开展总复习的最基本环节。当学生面对一道数学习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回顾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当学生回忆不起时,要指导他们打开课本或总复习资料书的目录,通过看目录回忆、查找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做到由一个知识点的回忆带动一个单元的回忆,以一个单元的回忆带动相关几个单元的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开展讨论交流,之后复述归纳,这样可以系统全面地回顾所学内容。
2.构筑数学知识网络,理清解题方法和技巧。在回顾所学数学知识基础上,构筑数学知识网络,是应对“三校生”数学高考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梳理、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理清知识线索,弄清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要在回顾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以点连线,以线结网,以网筑面,做到以典型的例题之点带动一线知识的掌握,再以线带面,强化知识间横向纵向的联系和对比,构筑知识网络。
3.强化数学习题的演练。学生的数学能力最终还得体现在解题能力和水平上。因此,强化数学习题的演练是中职生应对“三校生”高考不可缺少的环节。本环节的主要做法是:对过去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回顾、筑网的基础上,选取典型习题和适量题目进行课内外训练,以巩固和掌握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二.做到总结归纳、理论习题化
1.总结归纳,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数学总复习时强调总结归纳,目的不在于机械地重复和死记硬背,而在于深化认识、扩展知识、掌握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认识和遵循数学学习规律,真正形成条理化、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同时,将总结归纳知识和解题训练相结合,以总结归纳推动解题速度和能力提升,以解题深化总结归纳的落实。通过训练适当适量的习题,达到熟能生巧、触类旁通的目的。做一道习题,就应该认识到是在训练某一类题型,总结归纳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就要马上联想到与这一类题型相关的知识点、定理及公式等。
2.使数学理论习题化。数学理论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有数学概念、相关性质判定、推理及数学公式等。数学理论的复习不是简单重复和死记硬背,而是要建立数学理论之间以及理论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使数学知识系统化,并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如,中职数学中涉及到“集合”、“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概念,涉及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性质判定,还涉及“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等数学公式,教师要针对这些概念、性质判定和公式,要求学生训练一些相关题型,熟悉这些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3.使数学知识系统化
开展“三校生”高考数学总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使知识系统化。这样,就既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让学生牢记零散的知识而不至于被轻易遗忘。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归纳总结所学内容。例如,通过写总结笔记、列表、画知识结构图等来理清所学知识。
篇7
1.注重课前精心准备
首先,教师要认真及时地批改试卷。其次,教师要做好各项数据统计。如全班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优秀率,各分数段人数,各题得分率,本次考试中进步明显者,退步明显者。再次,教师要精心备课。总结学生失误的集中点,错误的原因,知识的遗漏欠缺,思考如何进行题型的归类和变型,每个类型题的解题思路、技巧、答题切入口及注意事项。对于试卷中学生普遍存在问题的题,教师应命几道相同类型的习题,以备在课堂上训练。教师只有充分掌握了学生的答题情况,才能使讲评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讲评时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扩展和提高,使讲评成为一次知识的巩固、更新。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试卷讲评课也要像平时的教学一样,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切忌包办代替。即使对试卷中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教师也不应该一讲到底,只是告诉学生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因为学生没有总结、归纳、提炼的过程,很难理解到位,印象也不会深刻。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可以先让误答学生讲自己当时的思路,这样便于教师发现症结,对症下药;再让做对的学生讲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教师可适时点拨,这样通过比较,不但能整理提炼出正确的思路,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碰撞,更有利于深入思考并引发创新的欲望。
3.注重用好激励性原则
毕业班学生考试不断增多,不少学生在经历考试失败后,容易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失去动力。这时,他们特别需要精神的激励。所以,在讲评课上,除直接表扬考试成绩优秀的同学外,还应该多角度地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加以鼓励和肯定,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当众把同学们的亮点展示出来,学生受到了鼓舞,同时也能互相借鉴。在这种激励性原则下,学生的学习潜能被激活,又能树立起信心,不断地努力学习。
4.注重方法和规律的总结
讲题不能只说答案,而应重在思维过程的分析、做题方法的指导和答题规律的总结,让学生对于同一类型的题目形成较为规范的信息获取、分析归纳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思维不只停留在试卷的某一道题上,而是打开思路,习得方法,提高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在讲说明文时,指导学生总结这一类题的答题规律:①哪类说明文(介绍事物、事理);②说明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③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十种);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答题规律。学生明白了答题的步骤和规律,复习的效率自然就能提高。
学生掌握教师的指导有个从“懂”到“会”到“用”的过程,这需要一定的训练。因此,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答题的方法后,要做几道同类型的题目,趁热打铁,让学生按照老师指导的技巧进行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能力,提高实效性。
5.注重对课本的关注和回归
学生在语文复习中往往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觉得语文考试与课本关系不大,因而在复习中也不重视课本。但纵观近年来的高考题,越来越呈现出回归课本的趋势,有的题目答案就原原本本在课本上,如名句默写题。有的题目虽然是课外文章,却隐含着课本的材料和信息,其答案也隐含在课本中。如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题,所选的文段是课外的,而考查的知识却是课内的,其中涉及到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都是最常见的,也都是教材中学过的。教师对于这类问题不要急于告诉答案,我们不妨把时间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动手,通过翻教材、查资料纠正错误。这样一方面能加深记忆,夯实基础;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真切认识到课本的地位和作用,在以后的复习中重视课本知识。
6.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拓展
在讲评中,不能就题讲题,只让学生弄懂这一道题,而应该以一道题为中心,辐射、拓展相关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如在文言文阅读题中常会遇到“汤”字,常见的意义是“开水,热水”,如“媵人持汤沃灌”;那么我们就要由这个词扩展到“加热”这个意思,如“汤其酒百樽”;再扩展到“大水急流的样子”,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7.注重对评分标准的了解
篇8
1.新课程改革需要保证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积极地进行课堂探究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创造性。教师可以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优化自主探究,让学生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从而适应新课改的工作要求。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建立健全导学案教学体系,遵循学生主体性的原则。教师在导学案设计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范围,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保证其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保证学生独立处理学习内容,保证学生主动进行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努力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好知识的总结、归纳、概括等工作,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2.教师要遵循教学多样性的原则,要针对自己学校的学生情况优化学案形式,保证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可以应用新授课模式、复习课模式、习题训练课模式等,这也需要教师做好学案的编写准备工作,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经验等进行分析,保证当下生物教学学案的针对性及实用性。
3.教师要注重探究性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做好问题的设置工作,保证问题的积极性及启发性,让学生之间实现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激发自身学习思维,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探究积极性及主动性的提升。
二、高中地理导学案应用体系的健全
1.教师要做好地理导学案的编写工作。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做好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理念、教学问题等的研究。教师可以运用集体备课形式做好备课研究工作,做好修改审定工作,进行现有学案设计经验,应用新课程理念,保证学习目标的良好导入,保证基础知识的梳理教学,保证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积极做好习题扩展及其训练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比如进行双基内容、面向高考、突出重难点等方向的目标树立。在学习目标的设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情、校情、师情等,保证其准确性、全面性,保证学生主干知识的把握,保证发展能力的强调,保证学生创新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等的培养,保证学生深层次地分析问题,保证其理论水平及其联系实践能力的提升,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其合作探究学习的强化。教师要进行教学方案的优化及其更新。
2.在导学案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导学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做好引领思维、积极思考、共同探索、归纳总结等工作,健全导学案教学体系,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这需要应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案,围绕学案设计工作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进行讨论法、启发式等的应用,加强师生、媒体、生与生等之间的交流互动,解决重点问题,保证疑难问题、共性问题等。教师要允许学生自由提问,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学生的智慧,保持其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要让每个小组成员围绕自身目标进行相互配合,做好相关的探究工作,完成学习任务,解决疑难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这就需要进行训练扩展、巩固提升等,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情况的检验工作。
在新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多种题型,做好分层设题,按照分层要求,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设计必做题及其选做题,保证训练题的良好设计,突出重难点,保证问题的针对性,保证其练习题的高质量,保证学生练习质量的提升。在重点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多角度的习题选编训练工作,针对那些经典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
3.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导学案的引领作用,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导学案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需要进行良好的互动,解决好地理问题,这需要进行读图方法等的归纳及总结,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独立思考等习惯。做好学生知识学习的查缺补漏工作,利用导学案,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处理好导学案、教材、课件等之间的关系。
在上课结束后,教师要反思教学方法,控制好知识点的训练难易程度,做好相关的知识分析及总结工作,反思该堂课的教学问题,反思如何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改善教学中的不足,保证导学案教学模式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教师引路,学生走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实现了学生乐学、师生互动、高效教学这一目标。
篇9
一、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提高学习兴趣
目前,在初中数学课的教学中,“离教现象”十分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违背和脱离教师制定的正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造成教与学两方面的结果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离教现象”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听讲不专心,课下不认真做作业,不能主动复习巩固。这些现象造成不少学生由于他们的“不听、不做”和“昕不懂、不会做”,最后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以至成为学生没法补上的弱科。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怎样避免除众多的“偏离现象”呢?有效的办法是,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差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初中几何第二册四边形这一章。各种四边形的性质判定对学生来说很难掌握和区分,于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一道课下习题来掌握,从一个特殊四边形如何逐步变成到另一个特殊的四边形,让学生想出既全面又符合逻辑的办法。于是学生就会积极参加,在课堂下面认真总结和看书。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题目写成一个一个小纸条,通过抽签的形式组织一次竞赛,教师列出的题目可以是“已知一个四边平行四边形,怎样才能一下过渡到菱形呢?”“已知四边形是一个菱形,如何过渡到一个正方形?”“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怎么做才能一步过渡到矩形?”调动学生们踊跃抽签抢答。
教师应该在小黑板上写出一条一条的总结,作为结论性的概念使学生掌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一定是菱形”、“对角线相等的菱形必是正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则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就是矩形”。
最后教师给学生们总结出一个结论:判定四边形的性质前,必须在已知图形的基础上,看能否符合“加边”这个已知条件。例如平行四边形来转化成矩形,就不符合。这时就应该看它和“加角”这个已知条件是否相符。这样,学生学习特殊的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就不难了。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关于价钱问题的数量关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往的购物经验,并让学生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从生活实践去“找”数学,“想”数学,使其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的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快慢。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要从基础开始。首先要从阅读信息能力开始,初一的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需要学会正确的阅读的方法,教师要首先做示范,对书本内容逐句逐字地领读,重要的数学名词和术语以及关键的语句,带领学生要重复读,同时指出记忆它们方法,让学生学会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面对例题,让学生自己读题,并指导学生审清题意,确定解题的最佳方法。在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之后,依据内容的理解程度,在重点、难点、易错处标出自己的阅读心得。
教师还应该设置课后思考题,让学生们在地阅读数学材料的同时进行问题思考,还可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引导学生用过交流学习心得和互相讨论,促进学生带着疑问多次阅读寻找答案。在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时。采取提前布置书面作业的形式,通过检查在学生的作业办法找出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讲授新课时就有针对性,并且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能力的培养的问题,而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思维能力的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和应用能力,通过思维的速度和质量表现出来。初中生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训练,应该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多种的教学形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办法。可以在讲完新课后,布置课后的练习作为习题;也可自己精编一些构思巧妙、代表性强、能够扩展思路的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证明题进行专题训练,来提高思维速度快速答题。
篇10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随着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目前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设计和教学工作的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多。社会上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特别是动手能力较强的计算机类毕业生的需求非常迫切,也给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验环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经过课程组教师不断总结、收集并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素材,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但由于缺乏一个实验教学网络系统,不能够为学生随时随地提供这些资源,没有相应的实验网络课程,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选择性学习特点。
此外,如果购买国内比较规范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费用很高,而且针对性不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设计并实现一个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从而实现教学的资源共享,完成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建设,并形成实验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将紧紧围绕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使网站的各逻辑单元设计合理、紧凑,内容安排上重点突出、主次得当,有效辅助该课程的实验教学。
在此系统中将通过理论介绍与示范案例,提出明确的实验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并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设置课后训练、自评自测,强化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供教师辅助答疑,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此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将大大提高网络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过程化管理,并且经济实用,能节约资金。
1 实验教学系统的总体结构
本实验教学系统内容设计将集助教、助学、助练功能于一体,可以为学生实验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延伸学习,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设置了十二个模块,即:课程介绍、课堂教学、授课录像、电子课件、原理动画演示、课后训练、自评自测、辅导答疑、成绩统计、资源扩展、通知公告、信息管理等。
2 各功能模块设计
1)课程介绍:介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学习评价及考核方式,并展示实验室的硬件设施。
2)课堂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课内、课外的14个典型实验。通过设置明确的实验目标与任务,辅助学生完成课程实验,具体包含实验理论基础介绍、实验示范案例、实验的内容与目标、实验任务与步骤、参考命令及思考题等子模块,其中各主要子模块内容介绍如下:
①理论基础:对相应实验的理论部分进行详细的介绍,例如内容概述、协
议原理、协议特点等。通过理论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对实验涉及的理论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此模块中还附带“记录笔记”功能,学生通过此功能对学习中的难点、重点根据自己的理解记录笔记,从而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回顾。
②示范案例:在学习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用具体的示范案例说明配置步骤,
学生可以无需教师指导,参考此模块中案例配置预习相应的实验。
③实验任务及步骤:教师根据实验内容与目标布置实验任务,并给出实验
步骤,以此指导学生实验过程。实验任务有若干的子任务,各子任务难度与侧重点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任务进行实验训练。
④参考命令列表:实验中需要很多调试命令,学生难免遗忘,通过此子块,
学生可以翻阅常用的调试命令,作为实验参考。
3)授课录像:制作课程组教师的授课录像,并可在线播放。录像分为“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两部分,“理论讲解”部分主要讲述各个实验单元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操作示范”部分主要是展示如何在真实的网络设备上配置及操作以完成相应的实验,学生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播放。
4)电子课件:提供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所需的电子课件,并可供学生下载。
5)原理动画演示:对于实验中涉及的计算机网络相关协议,制作动画来演示相应的网络协议原理,加深学生的理解并激发学习兴趣。
6)课后训练:根据学生课内实验掌握情况,设置区分难度的10个课后训练任务,学生将训练任务的调试结果上传,教师根据上传结果及其说明做出评价并给出训练成绩。
7)自评自测:通过课堂教学及课后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各学习单元内容,可以通过此模块进一步检验自己的学习水平。此模块包含了典型的自测题,涵盖了所有实验内容,并将职业认证考试题也加入题库,方便学生课后的知识扩展。
8)辅导答疑: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此模块可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系统,辅助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答疑,及时的排除学生课上及课后解决不了的问题。
9)成绩统计:课后训练后,教师会根据学生每次实验情况给出平时成绩,根据课后训练提交的练习结果给出考试成绩,合计后作为学生每次实验单元训练的总成绩。教师还可以查看成绩的柱形图,以了解成绩的分布,并相应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过程化管理。
10)资源扩展: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如:真实设备产品资料、路由器交换机配置手册、国内相关竞赛试题、认证考试资料等等。
11)通知公告:提供日常教学中的各种通知及常用资源,如:实验课表、实验考核文档、常用设备典型配置手册、交换路由产品介绍、常用工具下载等文件。
12)信息管理:管理员对该课程网站的用户管理及权限管理。
3 系统的特点
1)结合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特点,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搭建了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可满足各阶段的实验教学需求,设置了课程介绍、课堂教学、授课录像、电子课件、原理动画演示、课后训练、自评自测、辅导答疑、成绩统计、资源扩展、通知公告、信息管理等学习单元,各单元相辅相成,有效的辅助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
2)功能丰富,集助教、助学、助练功能于一体,可以为学生的实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延伸学习,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教学系统中的实验内容与课程教学单元学习目标一致,按主题把内容划分为合适的学习单元,各实验教学和学习单元都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将充分运用文本、声音、图像、动画、图表、视频等媒体形式来表现学习单元内容,针对实验课程单元的重点、难点内容提供相应的示范案例和演示录像,能够很好地辅助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