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 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 现实、 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篇2
一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年里,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时时以一个团员的身份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榜样的作用。我还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一、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这一学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时时以一个好教师的身份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取得进步,得到提高,使自己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岗位竞聘的需要。一学期来,我还积极参加各类学习,深刻剖析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找出自己与其他教师间的差距,写出心得体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理论修养。同时,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所以,本学期,除了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外,我还积极进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养,使自己能够更好的胜任自己的教师工作。结合课程改革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学习他人在教育教学中好的经验、方法等。通过学习,让自己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育教学要努力的方向。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
我明白,工作再苦、再累,我也不能落后,应该尽力去作好本职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课堂上,我努力将所学的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中,积极利用远程教育资 源,运用课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讲精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力求用活教材,实践新理念,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力求让我的数学教学更具特色,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辅导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成绩与素质为目标,力求让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篇3
关键字:英语教学教学质量课前准备课后总结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世界发展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英语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也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成为我们每个英语教师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各个环节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课前准备和课后总结两大环节,也就是要做到“前思后想”。一般来说,课前备课,写出教案和课堂讲授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的过程,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往往在课前准备得不充分、不到位、不全面。课后总结更是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要么总结得不认真、不详细。尤其是年轻教师,由于对英语教学整体认识不足,缺乏教学经验,因此,若要提高教学更需要在这两个环节上下功夫。
以下是笔者在“把握课前、课后两个环节”方面的一些看法及做法:
一、“前思”——课前准备(备课)
备课是教师在上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案。因此,课前准备是上好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环节。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思考。
1、思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也体现了具体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的完成是通过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来实现的,教材在教学中所形成的关系为“教师——教材——学生”,只有当三者和谐融为一体,才能达到英语教学的最佳境界。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孕育了“新”的教材,教材之“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体现在功能上。新教材不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复制教科书所呈现的内容,而是凭借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思维与创新。因此,新教材要求教师树立一种新的教材观,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所阐发的道理,所讲述的知识,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教师要不断开发教材内在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维。在课前准备环节中,教师要掌握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掌握课程标准。理解课标的实质,把握指导思想。二是掌握教材内容。弄清教材结构,明确教学任务。三是掌握重点难点。分析教材,理清重点、难点,着重讲练。四是掌握教材特点。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五是掌握教改信息。吸纳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促进教学。
2、思学生
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把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指导下,若要达到师生双赢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掌握班级基本状况,整体基础水平,学生个性特征、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接受能力,充分掌握学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如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女生擅长记忆单词、语法规则,男生擅长阅读思考;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擅长书面表达或笔试。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就要考虑到所教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3、思教法
教学方法形式多样,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所以教师首先要熟悉各种传统教法,如讲授法、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其次要根据英语学科特点,改革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如情景教学法、趣味教学法、诱导教学法等。在准备环节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英语情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4、思资料
背景资料。英语教学是外国语言教学,因此,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因此,英语背景知识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储备相关知识,如国家的历史、地理、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况、交际习惯以及广为人知的风俗传统和经典故事等。课前准备的相应文字、图片、影象或声音资料不仅可以补充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一举多得。②阅读资料。大量的阅读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为学生准备阅读材料,开展课上的限时阅读,课后补充阅读,兴趣阅读,或任务阅读等形式的阅读教学。
二、“后想”——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也称教学笔记,教学心得或教学后记,是关于教学得失的记录,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水平及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可见课后总结的重要性。
那么,课后总结记什么,如何发挥其作用呢?
1、记所得
每一节课都有闪光之处,课堂教学中的收获所得是教师今后教学的宝贵经验,是以后教学的借鉴依据。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实施课前准备的教学计划,而且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因此,讲解教材重点内容时所选择的深刻生动的例证,突破知识难点时所引用的巧妙鲜活的比喻,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灵感,学生在解答问题时的独到见解,都是课前无法预料的,教师在课后回想时要仔细进行推敲,整理归纳,并及时记录。日积月累,集腋成裘。:
2、记所失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同样,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忽失误之处,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记所失就是把课堂中发现的不足,问题处理不当之处,或内容安排不妥之处记录下来,及时总结教训,并认真思考,进行矫正,补救,调整,优化,以便今后引以为戒,逐渐提高教学质量。
3、思效果
课后教师应研究和分析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及是否取得了教学效果。比如说,一方面要记录学生对哪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运用得较好,另一方面要分析同一类知识哪些学生掌握得较差;同时要分析所准备的资料是否适合,评价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和安排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效。教学的效果还可以通过学生的练习作业,验收测验和对部分学生的询问调查等手段来获取。对获取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教学效果方便我们扬长避短,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依据。
4、想改进
篇4
一、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措施
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对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很好地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发散学生思维,顺应了社会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要。针对高中语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简单谈一下有关看法。
1.鼓励式教学,增加学生信心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多侧重于知识的教授,对于学生的心理很少关注。就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状况看,这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关注,不仅局限于知识方面也要侧重于学生内心的关注。从对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中得出在高中教学过程中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进行,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打好基础。
2.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教学
想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乐于思考,努力创新。因此提升学习兴趣是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演绎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努力提高学生兴趣,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针对学生层次的不同进行个性化教学
目前的语文教学工作是针对全体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师在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往往采用统一标准,统一形式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不同,学生对于高中语文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很可能无法适应语文老师无差别的教学方法,造成这部分学生语文成绩不理想,课堂兴趣不高,难以培养出创新精神。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调整教学模式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这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也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4.转换教师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先改变教师的思想,让教师明白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高中语文教师只有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发掘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才能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从目前中国教育教学现状来看,在高中阶段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与生活脱节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感,对于知识的掌握模糊不清。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加大高中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高中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现在教育教学的新趋势,因次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应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不仅是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一次重大推动,也是对学生实行素质教学的一次重大突破。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素质。同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迎合了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1.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各种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阐述个人意见。在教师的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改变了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开始主动思考,积极动脑,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良性的互动,这充分发掘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促进了学生的不断进步。
2.有利于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通过对学生创新精神的不断培养,激发了学生对高中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学生在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主动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任务。这充分的保证了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讲授,很好地提升了课堂的授课质量,保证了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推动了全体学生成绩的进步。
3.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目前我国在教育教学方面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国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的展开,深化了教育教学的实质与内涵。
三、总结
篇5
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是把文人教育放在具体的语文领域中,师生通过教学真正挖掘语文学科存在的内在价值,对自身的发展认真思考,真正把握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真正方向。
二、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走入误区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育观念逐渐走入了误区,过多强调功利性,语文的人文性受到了忽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语文教育在形式上的认识是合作学习,研究型学习等,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却是“换汤不换药”热衷于教学方法和程序的总结,忽视对思想修养的培养,轻视美育,重视短期内分数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向应试教育倾斜。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曾经著名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说过:像现在这样的语文教育是整个破坏了学生对祖国语言和文化的兴趣,这是比其他任何事情都要心痛的事情。但是应试教育让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突出。
(2)课程安排不合理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时并不少,但是基本上都被语言,修辞,或者枯燥的写作技巧所占据,学生被限制在语文课堂中,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远离生活实际,缺乏必要的生活常识。很少有高中生的作文能写出真情实感,很多文章大同小异,枯燥乏味。根据之前的调查,51%的高中生表示:语文课没什么兴趣,只有23%的高中生表示:语文课可以勉强接受,这种情况是让人痛心疾首的。刘国正先生曾经指出:语文要联系生活,光靠课内是不行的,还要延伸到课外去。因此,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技能,语文教育都不能脱离社会,否则,语文就会失去生命力。
(3)教学评级方式单一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和家长都认为,只有考上大学,孩子的工作和未来才有保障,与此同时,学生也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算完成学校和父母的任务。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认为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学生也都认为语文成绩也都是按照考试分数来评定的。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评定好坏的标准也是考试分数的高低,其结果不仅影响教师教学结果的评价,同时也影响着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习目标。事实上,标准化的评分标准把教师和学生往死胡同赶,它过分强调学生的成绩,用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甚至为了得高分,很多学生说假话,这种态度对学生的未来在信念和生活态度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从实践层面上注重语文教育和实际相结合,提出更多的有效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真正提高。
(4)教师缺乏人文精神
很多语文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新教材的人文精神缺乏理解。教师很少引导学生对课文情趣、景趣、意趣的品位,不能有效传递审美情感和人生感悟。这种模式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使学生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乐趣。目前,新课改也倡导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大经验交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教育的培养。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改革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点不仅对教育教学有影响,对教师的成长也具有重大影响。在新课改大力倡导人文教育的背景之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创新教育理念,主要做到如下几方面:第一,树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性质观;第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2)优化课堂教学
人文教育是在潜移默化钟激发人的美感,陶冶人的情操,规范人的行为,要使人文思想在语文课堂中闪光,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主要从如下方法入手:第一,优化教学手段,让先进的技术为语文所用,把社会生活,大自然,艺术搬进课堂;第二,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对情感和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开放自由的思维。
(3)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流失的重要原因就是传统教学的评价注重片面性,单一性和局限性的结果。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改革语文教学评价标准,可以从如下途径进行创新:第一,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第二,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第三,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
(4)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对策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自治区全面实施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有四年,这次改革适应时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课改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上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健全的人格的创造性人才,这不仅是适应当前高考制度的需要,也是时代、民族的需要。那么,语文教师在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和全新学习观的前提下,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1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觉学习、探究学习与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思维性、活跃性与不确定性等特征。因此,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要由居高临下、高高在上、注重实践、展示个人才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共同构建和谐知识体系的参与者,创造性地开发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与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语文规律、主动去推论语文结论。要善于创设语文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语文结论的探究过程,给学生讲解应尽量少些,引导学生发现应尽量多些,积极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练习逐步转化为探索、研究、思考、创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围绕教育教学目标任务,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共同提高。
2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改变了以往语文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加了大量的实践类型的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解题之前首先要弄清题目的要求和意义,有的甚至需要建立语文模型,而相当普遍的应用题几乎都是学生没有涉及过的,这就对学生的知识面提出了考验。当然,这是素质教育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与目的。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和学生都得学习充电,必须加强课外学习,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相互沟通、知识讲座、座谈会议、指导学习、读书活动、自发学习等形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符合新课标改革探究的要求。因此,要着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专心上课,课下自习,及时巩固,解决疑难,归纳总结,不断提高,严格学习要求,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较好的课堂效果。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记忆,通过综合、分析、整理、总结,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让学生真正应用到实际学习与生活中。
3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篇7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质疑问难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现在很多工作岗位需要的是人们的创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实际情况是在传统教育教学环境下培养起来的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知识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只是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会按部就班地工作,毫无创新能力可言。造成这样的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环境下,只能教给高中生一定的专业知识,不能培养高中生的能力,特别是高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具有优秀创新能力的人才支撑。社会的需要和教育教学之间形成很大的矛盾,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更不能使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这就对传统教育提出挑战。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高中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接受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高中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注重高中生的知识文化的学习,更要注重高中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这一转变,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力研究教法,并注重改变高中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改变教育教学目标,实现高中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近几年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注重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和改造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下面我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希望对高中语文教师有所帮助。
一、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要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就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这是因为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教,忽视高中生的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主体自居,对高中生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高中生对课堂学习没有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想被禁锢,失去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的束缚,使高中生失去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摒弃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更新观念,加强学习,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中注重对高中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对高中生的能力培养,特别强调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发挥高中生的主体作用,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参与,从创造良好的课堂教育教学环境入手,可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
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给高中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减少高中生的焦虑,大胆尝试自己的想法。高中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射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高中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高中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并引导高中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高中生的身心得到解放,积极主动地探索创造。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总是采用发号施令的方法,强迫高中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学习效率低下,更不能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提高高中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重新定位自己和高中生的课堂地位。新课程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参与者,是可以教学的主导因素,高中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的引导,使高中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调动高中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中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思维就会变得活跃,活跃的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土壤。教师要善于激发想手段学习兴趣,引导高中生自主参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
篇8
一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误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实际上,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固守课本、课堂和学校,未能有效拓展语文教育的空间和渠道,实现语文与生活的对接,语文仍然处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状态。
1.语文教学存在“重讲解,轻阅读”的现象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途径,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讲解,轻阅读”的现象。这与时代的发展要求明显不符。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注意课后的复习阅读,而忽视课前的预习阅读,最终导致上课只能被动地接收,被动地“听”,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无法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结果“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仍然不会读书。
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自觉的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发展前途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忽略语文基本功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在语文基本功和学习习惯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有一定的速度,要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等。短短几条看似简单,实则需要长时间慢慢培养。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好习惯没养成,新课程标准的美好愿望就只能化为泡影。学生在基本功和学习惯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书写潦草,错别字多。二是标点混乱,行段不分。三是作文功底薄弱,态度不端。从评判的角度来看,作文功底具体表现为立意准确、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深刻、感情真挚、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迹工整。作文功底的薄弱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写作态度不端的现象。四是阅历贫乏,语言表达单调枯燥。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生活阅历还非常狭窄,基本停留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导致生活内容和生活体验的贫乏,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仍停留在书本上,缺乏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思考。
二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反思与对策
语文教学要打破僵化局面,必须认真分析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的影响,采取一些应对措施,让各种新的理念和做法得以贯彻,取得实效。
1.走出“重讲解,轻阅读”怪圈,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时展的必需。教学中必须讲求读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性阅读与专题研究性阅读相结合。应强化课前的预习阅读,让学生熟悉新授课程的内容,消除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重点记忆、难点突破,提高课堂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充分的预习阅读,可以将师生从满堂灌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可让课后的复习阅读从低效进入高效,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2.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作为语文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首先,反思现实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很少关注标点符号的学习,也很少会从标点符号入手来理解、体会文章的内容和表达。在写作教学中,标点符号又很难成为教学的重点,仅靠教师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进行浮光掠影式的点评是不够的,不仅要把标点符号当做一种知识,还要把它当做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手段。
其次,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分段、概括段意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为了摆脱教学中繁琐分析的桎梏,避免忽视阅读体验的教学误区,语文课程标准中基本没有涉及“段落”这个概念,教学中也不再过多提倡划段分层,更多地强调整体把握和感知。阅读教学中段落层次的缺位,造成了学生写作中段落层次意识的淡化。
再次,要完善作文教学指导。作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在语文课改大潮中,作文教学理念确实更新了不少,更加注重对写作兴趣和信心的培养,而对写作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却仍然停留于过去的水平。由于作文教学周期长、投入多、要求高、见效慢的特点,大量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水平,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加深其对整个社会的认识。这不仅是写好作文的必要准备,也是学好语文的基本条件。
篇9
关键词:创新思维;教学实际;有效策略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中都在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希望通过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就高中语文教学本身而言,在进行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应将创新思维培养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改进方法,完善过程,达成教学目标。本文着重把自己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方法进行总结,力求对同行有些帮助。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应坚持的原则
1.紧扣课程标准,契合教学实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教学关系着学生素养的提高以及个性的发展,因此,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师应在改革教育教学之前对创新思维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明确创新思维培养的相关原则,以保障创新思维培养的顺利进行。在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最主要的原则是契合教学实际,满足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找准教材的切入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让学生做一个关于“别里科夫死亡原因”的调查报告,学生很有兴趣,结合文本内容和课外参考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与思想。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创新点,结合学情,形式多样地进行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效果,实现教学相长,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把握学生特点,坚持学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中,首先应关注学习主体的需要和个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发展基础不一样,已有发展区和应有发展区都有不同,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研究,结合课标教学要求,制订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发展规划,再细化到每一个阶段和每一节教学内容中贯彻落实。因此,教师要注重对高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了解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变化以及思想认知,再对学习主体进行创新教学与引导。比如,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容易被革命党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伟大革命精神所震撼。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学习心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鼓励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评论进步青年的行为,得到启发。
教师应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在一起,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将因材施教理念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问题引领成长
高中语文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结合文本内容,精心设置问题,把握住高中新课程教育的发展方向,注重使用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授《祭十二郎文》时,解释“吾往河阳省坟墓”的省时,可以如此运用启迪式提问法。教师(问):“省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答):“探望的意思。”教师:“那探望坟墓合适吗?”学生:“不合适,只有健在的人才会用探望。”教师(问):“那人死了去看他能用什么词呢?”学生(异口同声):“吊唁。”教师:“对了,就是这个意思,对于活人是探望、看望,对于死人只能是吊唁、凭吊。”在这样的问题引领过程中,让学生一步一步贴近参考答案,不仅能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好奇心,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设置精彩的问题来引领学生,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将得到培养,探究能力自然就能得到加强。
2.提升教师素养,推进创新教育
语文教师自己也应与时俱进,为适应教育教学日新月异的变化,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这需要教师能博览群书,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对于课文很多节选的文章能尽量通读全文本,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高中教材中长篇小说节选或者长文节选的文章有很多,譬如《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自《史记》,教师不去读原著全本,就像瞎子摸象,学生讲什么都觉得有道理,这样解读出来的文本内容就如管中窥豹。教师不但应读原著全文,还要加强各方面的学习,深入理解文本,比如听听“百家讲坛”的相关讲座,读一些有关的专著或评论。只有教师提升了素养,教师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推进创新教育。
3.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兴趣
高中教育过程中每一科目的教学都带有明显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职能,这些学科可以在不同方面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促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从发掘语文学科优势的角度出发,借助语文学科的优势强化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明确语文学科的优势就在于知识层面丰富、人文气息浓郁,所以在课程教学安排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多管齐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的《雷雨》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并适时提问引导,教师(问):“侍萍到底死了没有?”学生(答):“没有死。”教师(问):“鲁贵的妻子是不是侍萍?”学生(答):“是。”教师(问):“那鲁大海是鲁贵的儿子还是周朴园的儿子?”学生(答):“当然是鲁贵的,那时候思想那么保守。”教师(回):“错,是周朴园的。”这种采用设悬念的提问方法,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讨,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活动中进行自由发挥,通过自我探究与独立思考,对创新思维进行养成。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语文授课与学生的兴趣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发挥出更大的学习潜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获得应有的语文素养的同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发展空间,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对学科优势进行发掘,借助高中语文教学的特殊平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促进高中学生健康个性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苗苗.着眼于学生发展 着力于高中教育创新:“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研讨会综述[J].中国教育学刊,2009(6).
篇10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教师是人才的哺育者。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自由独立的人格
现实中大多数教师出于对权威的信任和崇拜,出于对各种各样规定的尊重,而选择了盲目的跟从。这主要表现在: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搞“一刀切”,试图用一个教学模板,使教学效果统一化;遵照考纲的要求,在教学任务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教,却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任务的核心变成了“唯书”“唯知”;承袭旧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盲目跟从新的教改模式,无论什么课型都利用多媒体去循循善诱,强调唯一的答案;强调学生行为互动,不管学生是否真正的心动、脑动……
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培养的结果必定是: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淹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高中教师必需要具备自由独立的人格,大胆创新。
三、深厚的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落实高中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教好高中语文新教材,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的修养,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打好古诗文的基础。此次中学新大纲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特别重视优秀古诗文的积累。但是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70%是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古文功底较弱。这将成为我们实行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绊脚石。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补好古文这一课。
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高中语文新大纲则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强调文学教学,是新大纲新教材的又一重大变化。这同时也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文学鉴赏的能力。
做学生听说读写的楷模。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楷模。语文教师必须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必须能作文、作好文。高中新教材编选了许多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对教师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
总之,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精、深”作为自己素质提高的奋斗目标。当前,许多在教学、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被誉为“杂家”,也说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是既专亦博、博学多能的“通才”。
四、高超的教学技能
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让他们因一堂优质课脱颖而出。随着新n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精巧的语言表达。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标准、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声音还应该具有美感,语言还应精炼传神,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这种美融入到教学情景中。
扎实的写作能力。读、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有的教师讲解作文的写作,在理论上头头是道,但由于自己不会写,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对学生的指导只能隔靴搔痒,根本无法具体和深入。同时,由于自己的写作能力不够,经验教训无法总结交流,教学工作不能及时反思,阻碍了自己向高深层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