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篇1

关键词:科技;经济全球化;经济结构;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07-01

一、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

其表现主要有:

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

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到了80年代末,发国家的资本输出额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3/4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

第三,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

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它把世界经济全球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具体表现在:

①各国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

②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

③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

④争夺科技人才成为高科技竞争的焦点。各主要国家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争夺经济和科技优势作为主要目标。

三、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70年代又掀起了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这次科技革命中充当“火车头”的作用。科技知识空前快速地生产、传播和转化,对世界经济、各国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国际经济竞争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巨大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和改造,另一方面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兴起,各国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对世界经济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将会逐步表现出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这一全新概念被广泛接受,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包括科学技术及其一切成果和信息)为第一要素,对智力资源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经济信息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四、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是指时常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它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市场经济属于经济运行方式的范畴,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与社会制度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最早根植于资本主义社会,因此长期以来,它一直是资本主义的同义语,受到非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场大规模的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一方面,世界市场的人为分割被消除,全球统一市场得以出现;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市场经济概念,并以此为目标进行经济改革。然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体制方面的条件。进一步完善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和效能,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长期任务。

五、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种不平衡既是指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1)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美、日、欧三足鼎立,美国经济实力仍居首位。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南北差距愈来愈大。

(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致使南北经济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六、世界各国经济调整经济结构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进行了重大的经济改革与调整,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调节机制的调整与改革

(2)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

(3)国有经济的地位、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4)企业的现代化改造

(5)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七、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就实质来看,跨国公司是高度国际化的垄断资本组织,经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国际高额垄断利润。从作用来看,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扩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跨国投资与兼并,不断改变着国际经济分工协作关系,推动生产向全球一体化发展。跨国公司生产经营所到之处,努力与本土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融合,从本土化出发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在使企业适应地区市场竞争需要的同时,将新的竞争规则带到了本土文化中,逐渐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纳入全球经济竞争中来,促进了全球市场的一体化。而且,跨国公司越来越独立于某个确定的国家,与多国经济竞争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国家与市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通过企业制度创新革新市场竞争规则,不断推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它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加速了先进技术的转移,促进了生产结构的调整,弥补了资金的不足,客观上成为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推动者,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是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这一国际环境既是历史的发展机遇,又是现实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2000,1.

[2]光明日报,1999,10.

篇2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

当前,在经济管理逐步创新的历程中,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就经济管理的客观情况而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管理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经济发展水平尽管越来越高,但为满足经济发展趋势的各种要求,也需要相应提高其他层面的发展水平。在经济管理领域,逐渐增强的经济管理能动性和逐渐扩展的经济管理权限,使得经济管理不管是在外在管理方面还是在内部刺激方面都极具积极的作用。同时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在经济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及模式过程上也具有先进性的体现。经济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正是由于其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特点,使得在经济管理方法企业能够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具备满足自身经济发展要求的能力。

(二)管理的艺术性和重要性

科技和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使得其他技术也相应取得的不小的进步。应用技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确保企业技术先进性的功能,但是一旦企业在自身发展中不能很好的进行经济管理,那么企业可能就会面临自身凝聚力的缺失。当前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其重要性日益明确。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不断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方式用于自身的发展过程,随着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已不再单纯的要求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实施仅仅需要符合相应的制度章程,还逐渐注重管理形式的艺术化。例如文化建设、心理剖析等管理方法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逐渐应用,可以更好、更高效的达成经济管理目的。

(三)管理的民主化与专业化

企业管理人员拥有良好的经济管理知识储备是企业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先决条件。专业化的经济管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同时,经济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人性化。对我们国家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讲,经济管理模式的民主化更贴近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我国经济灵活性的发挥。

二、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管理方式的发展也正体现出一种全新的态势。这种发展趋势不但有助于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现,同时还可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需要。

(一)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在任何一种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管理制度不但能够为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基本的章循支持,同时还具有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功能。在经济管理制度的更新和完善过程中,适时的将人性化管理纳入其中,逐步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关于人性化部分的要求,可以充分体现企业实施相关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使得企业各种工作在顺从民意的前提下能够取得更快、更高效的管理效果。

(二)转变管理观念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当前显得尤为突出。在这种趋势下,我国企业必须摒弃传统的经济管理观念,正确认识自身在管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充分注重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并将其置于企业管理和运行的重要位置,在经济管理实施的过程中让经济管理充分发挥其能动性,体现适宜的人性化和充分的现代化,不断完善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和经济管理机制。此外还要注意专业性管理人员作用的发挥,选择性的吸收国外先进管理模式的营养成分,在管理安排中培养企业管理工作人员的民主意识,不断优化经济管理方式,推动经济管理全面、科学的发展。

(三)注重经济管理模式的民主化

管理模式的民主化是促成经济管理工作合理、有效实施的一种关键因素。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是否得当、管理工作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和管理模式是否具有充足的民主化体现有直接的关系。在决策重大经济管理问题时,企业应让民主化管理发挥其本应发挥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影响企业战略走向的重大管理问题上,可以通过范围内的全员表决对其予以确认。在实施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历程中,经济管理模式的民主化能够更为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新要求,这种方式能够使企业更好的进行经济管理决策,有助于企业管理目的的达成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结语

篇3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超越国界的世界经济活动。世界经济活动具体是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经济全球化是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它是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和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发展生产。在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化程度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的提高,进入到了世界的舞台中。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客观规律,有力地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进入90年代,现代技术革命在更深的层次推动着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演进。世界经济活动主要由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所组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两大源泉。

三、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首先是生产国际化。生产国际化是国际生产领域中分工合作及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这种分工方式在国与国之间进行,构成了国际生产网络体系。这种现代的分工方式已经不是在国家层次上的综合分工,而是深化到部门层次和企业层次的专业化分工。其次是产品国际化,也就是出口生产所占生产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形式是现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几乎所有国家的众多企业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与国际商品交换。最后是投资金融国际化,随着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不断发展,使国际间资金的流动日益频繁,从而促进了投资金融的国际化。为了适应于国际化的大浪潮,各国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投资金融的管制,还提出许多鼓励措施,促进本国对外投资的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浪潮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这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流观点。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的经济来说,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快。但是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承受着全球背景的巨大压力,甚至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安全的因素。

五、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不断的会有问题发生,因此,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如下:

(1)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职能在经过很多次的转变之后还是不完善,尚未完全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

(2)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无法适应行政法制建设。长久以来,对管理经济的手段主要是运用于行政手段,这就容易使行政管理体制在改革过程中缺乏法律保障。

(3)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地方行政部门的层级过多,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清,协调能力差。对于行政机构的设置、职权划分、运行方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解决对策

健全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就是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中,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要,以转变地方各级政府职能为重点,完善经济法律制度。

(1)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改革的重点就是转变政府职能。社会和经济的有序运行,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有效地调控经济,做好市场监督,做到政市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

(2)设置适当的规模,明确责任,结构优化的行政机构政府规模与人员应当与其担负的职能相匹配,尽可能做到规模适度。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明确各级职责,以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宗旨,建立适度规模的政府。

篇4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贸易顺差;贸易逆差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首先是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美国经济在平衡中强劲发展,与日本和以德国为例的欧洲国家经济低迷的经济发展形成对照;其次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发展快速,而拉美、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却极为缓慢;最后则是美国经常财政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顺差多以国债方式资本输出到美国,由此形成世界经济的“双循环”。然而,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过程相对很缓慢,我国也将面临风险。全球经济失衡已成为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问题。

1.对世界经济与发展的影响

这一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失衡,不同于第一次全球经济失衡,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的主要手段失灵了,美国一边扩大贸易逆差,一边让美元贬值,造成全球的“流动性过剩”。虽然不平衡下的2007年全球经济形势并没有如人们预计的那样悲观,前三季度美、日、欧投资消费形势乐观,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全球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和并购投资也有所增长。但这轮全球经济失衡的领域很广,原因多样,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定性,复杂性超乎想象,其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2.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虽然目前全球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是不明显的,但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当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资源、能源、市场、技术和人才及世界现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约束下,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高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分析

1.全球性原因

从全球范围看,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来自现有的世界经济、贸易、货币金融等格局的失衡。首先,全球经济的非均衡性发展是根本性原因。一方面,美国经济出乎意料地增长强劲,而日欧近年一直处于经济缓慢增长期;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率超过西方国家的同时,两者总体经济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其次,近年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是不平衡产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和服务转移或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其国内转而生产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促进经济结构提升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加上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往往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高新产品,为此贸易不平衡日益扩大,而各国的贸易、汇率政策等多种因素往往助长了这种趋势。最后,全球性的储蓄投资失衡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内在根源,中国及亚洲一些国家由于经济体制、消费习惯、人口结构及社会文化传统等原因有着非常高的储蓄率,加上国内投资途径少、效率低,过多的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对应为贸易顺差;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其扩张性政策下消费经济的趋向不断加强,使得逆差不断扩大。

2.美国方面的原因

美国经常项目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国内政策。首先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当前美国经济主要依靠消费拉动,近年政府大规模减税、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以及个人收入和资产价值快速增长等因素都极大地刺激了个人消费增长;而美国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霸权,其公共开支一直是天文数字,而且不断扩大。其次是储蓄不足。在消费不断扩大的同时,美国个人储蓄率即储蓄占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却不断下降。1995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大约在4%~5%,而从2005年开始降至负数,这表明消费者不仅将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开支,而且还动用了储蓄或进行贷款消费。最后,为自身利益对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施加影响。一方面,把劳动密集型及环境破坏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把产品由这些国家出口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美国大量进口消费品以满足本国市场巨大需求的同时,却对出口设置各种障碍,阻止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导致美国巨额的商品贸易逆差。

三、全球经济失衡的对策建议

1.全球性对策建议

全球失衡的调整,需要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努力。为此世界各国应对促进全球经济失衡的有序调整进行积极的对话和磋商,并加强相互间的政策协调。第一,通过更多的战略合作加强南北合作。工业化国家应利用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为消除失衡负起主要责任,按照“新千年发展目标”,切实履行在消除贫困、资金援助、债务减免等方面的承诺,同时按照蒙特雷共识,努力实现发达国家把国民收入的0.7%用于官方发展援助的目标。第二,加强南南合作,加快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从本质上提升各方面的实力才能实现对全球经济不平衡及现有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和矛盾的根本性解决。而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应在分享发展经验、贸易、投资和援助等方面帮助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并立场一致地争取平等有利的发展环境,以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第三,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输入国和资本输出国双方应该加强紧密合作,各自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各国货币政策弹性,在调整中维持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在稳定发展中逐步消除全球经济的明显失衡状态。第四,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各国在一些涉及世界经济发展全局和各国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的协调,采取集体政策行动,进一步完善国际经济和金融体制,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改善多边贸易体制,切实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第五,主要大国进行汇率合作型调整,即主要大国之间重新签订一个“新广场协议”,根据不同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最优升值幅度分类,合作调整汇率,或者是美国削减财政赤字,以避免汇率调整中的“囚徒困境”。

2.各主要经济体的对策建议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国和逆差大国,应对解决全球经济失衡负起第一大国的责任。其一,美国政府应负起世界主要货币发行国的责任,其美元政策或者说货币政策,不能一味地追求美国的一国经济政策目标,要尽可能考虑和追求全球经济稳定的目标;其二,进一步减少军费开支,减少联邦预算赤字;其三,创设有税收优惠的储蓄产品以提高国民储蓄;其四,中期内通过美元大幅的贬值以稳定其贸易赤字和外债余额,但这需要各国的政策协调以避免引起的金融冲击;其五,通过自身的改革调整,缓解世界经济矛盾。

参考文献:

[1]公衍照,任启平.当代国际货币体制与全球经济失衡[J].集团经济研究,2006:61-62.

篇5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调整;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全球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国际经济法正在保障着每个贸易国家的权益,让国际市场变得公正公平。国际经济法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加受到了内部环境的改变,国际经济法在全球经济发展的今天,不断的需要去适应内外部的改变来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关系,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公正交易。在全球经济变得越来越发达的同时,贸易自由化也随着发展起来,各种类型的经济贸易,市场活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由的发展,同时也相互吸引。国际经济法在这种发展状态下,变得越来越发挥作用。金融、投资、贸易等相互促进,相互吸引,带来的国际化的合作与竞争,给全球经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状模式。全球的经济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的亲密,但每个国家都希望自身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国际经济法就起到了一个保护者的作用。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调整

(一)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调整

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国际间的投资的频率来自于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投资密切程度,越密切的国家之间的投资也会非常频繁,紧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也会增多,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随之而来。国际间的贸易通过货物和服务来进行,贸易的规模和领域决定了国际间的贸易程度,同时也对全球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宏观的层面上,可以看到国际投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生。如果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的话,会产生很多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的不均等现象,也会造成许多的贸易问题,所以,对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进行调整,可以改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并且有效的调整国际贸易所处的环境,让国际投资变得更加的顺畅,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国家之间的贸易。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大环境之间的调整

在全球经济发展态势呈现稳步增长的时候,国际贸易环境是一个优良的贸易环境,但是,在经济出现低落萧条的时候,国际贸易环境会变的非常的险峻,调整国际贸易和国际大环境之间的关系迫切需要。国际贸易和国际大环境之间的联系已经密不可分,现在许多国家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拥有了160个成员国,这些国家选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为了保障自身在国际大环境下进行国际贸易的权益和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保护下,尽管国家之间的贸易绝大部分都是自由化的,但是还是有些不和谐的事件经常发生,给国际大环境造成干扰,所以调整好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与国际大环境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不仅促进世界贸易和谐,并且加快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得全球经济朝稳步的发展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一)国际经济法稳定国家利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非常密切,经济往来频繁,未来发展也将变得更加顺畅。世界经济发展迅速的态势下,各国在都追求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在国际经济法的制约和保护下,各国追求利益的方式变得正规合理,也促使很多以往不正当获利的国家变得正规起来。国际经济法保障了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往来的安全,使得国际经济保持了较高的秩序,国家之间的国际竞争也变得更加的公平公正。

(二)国际经济法保护了国家权力

当今全球发展快速的状态下,国际经济竞争非常激烈,许多国家会因为追求更高的利润,而行使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来侵害另外一个国家的利益,在国际经济法的保护下,如今的国际贸易之间,大部分不存在这类现象。国际经济法保护了国家的正当权利,不受其他国家的损害。在市场秩序稳定的今天,国际经济法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保护着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利益,维护着世界贸易的和平,推动着国际贸易向正义的一方前进。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经济法保护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时代的变迁,国家经济法也需要不断的调整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国际经济法在投资与贸易之间以及贸易与国际大环境之间的进行调整,才能更好的促进国际经济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促进世界贸易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智鹏.全球化经济的法律调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一、全球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并存

(一)欧美经济降温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笼罩在衰退的阴影之下。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GDP增长率仅为0.6%,全年GDP增速为2.2%,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新的经济数据表明,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从金融市场传导到实体经济部门。

欧洲的金融机构大量持有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所以在次贷危机爆发后也遭到重创,使欧洲的信贷活动受到限制。加之美国是欧洲重要的出口市场,美国经济降温,特别是消费需求下滑,使欧洲外部需求减少。去年第四季度,欧盟经济由三季度的0.8%放缓至0.5%。

(二)全球通胀压力没有减弱迹象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美国通胀压力不断加大,2007年11月美国CPI同比上升4.3%,创一年来的最大升幅,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月度CPI同比升幅保持在4%以上,表明高通胀有长期化趋势。

欧洲的通货膨胀形势也日益严峻。受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自2007年9月以来CPI涨幅已经连续数月高于欧洲央行2%的警戒线,并在2008年1月份达到3.2%,为1999年欧元启动以来的最高纪录。

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货膨胀形势也很严峻。俄罗斯通胀率已经从2007年8月的8.6%上升到2008年1月的12.6%。进入2008年后,受国际能源和农产品价格急剧上涨的影响,印度通胀率也再次上涨,到2月份已经达到4.35%。

二、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前通胀压力得不到缓解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放缓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与之相关的供需不平衡。简单的讲,就是一方面,由于金融资产过度供给和需求不足,导致美国和欧洲经济明显放缓,另一方面,由于投资和内需增长强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继续快速增长,造成初级产品需求旺盛和供给不足,形成持续的通货膨胀压力。

(一)近年来世界经济扩张有两个火车头,即建立在资产价格上涨之上的美国经济增长和建立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之上的新兴市场经济增长

2001年后,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中央银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房地产、股票以及其他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使华尔街的实力空前壮大,获得了巨额会计利润。美国的金融机构利用这次机会实现了一次在业务规模和利润水平上的大飞跃,从而使金融服务业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与此同时,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也刺激了私人消费,直接拉动了经济增长。

在美国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新兴市场国家也经历了一次经济快速扩张。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崛起,意味着近30亿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升级、能源和农产品等大宗商品需求猛增。与美国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资产市场不同,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实体经济,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能力扩张。

客观地讲,究竟这两个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哪一个对近年来的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更大很难量化。因为美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已经非常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经济运行的复杂性超越一些表面的统计数据。但很显然,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和生产能力的扩张,以及基于此之上的经济增长,对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为明显。例如,非洲经济增长能够达到数十年来的最快水平,主要是因为新兴市场国家需求的增长。从这个角度看,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的广度是空前的,已经超越了发达国家。

(二)近期初级产品价格的上升及其带来的通胀压力主要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增长

美国经济的高增长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高增长都增加了对初级产品的需求量,但是从增量部分看,后者无疑大大超过了前者。在经历了制造业转移后,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上主要依赖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人均物质消耗绝对量较大,但增量较小。而且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近期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对初级产品的需求量基本稳定。但新兴市场国家则完全不同,经济增长意味着对更多的初级产品需求。

首先,新兴市场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很多国家还处于“重化工化”阶段,所以经济增长必然意味着物质消耗量的提高。

其次,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建设新的道路、市政工程和公共设施,对矿产品和能源的需求大幅度提高。

最后,新兴市场国家消费结构升级增加初级产品需求,例如亚洲国家居民逐渐改变以谷物为主的饮食习惯,增加了食物中的肉类的比重,这些国家居民的汽车保有量也在增长,增加了对石油的需求。

总的来说,建立在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基础上的美国经济繁荣,并不是近期世界初级产品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而建立在实体经济扩张基础上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则对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起到了主要推动作用。

(三)美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表现的差异性造成世界经济在降温的阴影下继续受到物价上涨的困扰

虽然美国经济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但是其经济增长的基础毕竟有很大区别,这是为什么出现“脱钩理论”,即世界经济增长与美国“脱钩”,的重要原因。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表明美国经济走势的确和其他国家经济走势并不同步。

当前的美国经济降温始于房地产价格下跌以及由此引发的次贷危机,可以被认为是由一场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放缓。到目前为止,这场金融危机对其他国家实体经济的冲击程度,和该国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国次级债相关产品的多少直接相关。欧洲的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美国次级债券,所以在次贷危机爆发后也遭到重创,实体经济降温的幅度也比较大。由于日本金融机构相对保守,在次级债相关产品上的投资不多,所以金融系统受到的冲击要小于欧美国家,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也比较小。而新兴市场国家远离华尔街,受到的影响直到目前还没有明显显现。

很显然,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风险主要影响了经济增长建立在资产价格上涨之上的美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而对于经济增长建立在实体经济增长之上的新兴市场国家直接影响较小。所以目前世界经济“滞”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并没有停滞的风险。2007年中国、印度(财政年度)、俄罗斯和巴西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1.7%、8.7%、8.1%和5.2%,明显高于同期美国、欧盟和日本2.2%、2.9%和2.1%的增长率,很清楚的显示出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依然充满了活力。

篇7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企业国际化

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自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都被纳入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国家与国家间的依存关系不断加深,面对这一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中国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只有主动参与,积极应对,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使中国以及中国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中得到不断发展壮大。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全球范围内商品、服务、技术、生产要素和信息等跨国流动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并通过国际化分工,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不断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形成各国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相互全球趋同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是同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从根本上讲,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从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到17~18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18~19世纪,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等国先后完成过工业革命,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后来发育起来的市场经济,使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了一种不断扩张的本能--追逐利润以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开拓,使商品的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促使生产力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工业革命完成。而殖民扩张本身又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欧美列强开始把殖民地变成自己的商品出口市场和原料产地,即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外延到殖民地经济中。并且,炮舰外交政策成为推行殖民侵略的重要手段,如中国的、非洲的奴隶贸易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新兴民族国家建立发展起来。它们首先要实现国家工业化,摆脱数百年来殖民主义强加的贫困与落后。然而,大多数国家虽然获得了民族独立,但经济上并没有独立,其工业化进程被纳入了资本国际循环的轨道,成为资本的第二次“地理大发现”,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产业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带动了资本的国际循环与周转。应当说,产业资本进入国际循环标志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展开,使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活动内化于资本再生产过程,资本增殖的循环与周转在全球范围进行,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最后阶段。

因此,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的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集中反映和展开,并形成了以国际金融资本为主,以跨国公司为载体,逐步形成世界市场的过程。而随着其他民族国家以及其他社会体制的资本积累和扩张,逐步形成世界的多极化,存在着客观发展、其他社会资本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资本的主观扩张的多级状态,归根结题,是国家和经济体制的经济发展和资本扩张的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表现,按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理论分析,这也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虽然资本的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会受到各种国家、民族、社会体制的抵制,但经济全球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趋势,它将为社会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打下必要的经济、政治、物质的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和趋势

从几百年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到今天的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的扩张明显经历了商业资本全球化、金融资本全球化和产业资本全球化三个阶段,呈现着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互渗透、融合,流动量逐步增大的趋势。

首先,商业资本全球化是以商品贸易为载体进行的,通过商品的交换完成资本的积累和市场的扩大,进而推动了资本能够按更大的规模来经营产业,提高产业资本的生产效率,促进资本的积累。随后,由于商品贸易受到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体制等各种壁垒的阻碍,并且也受到其它国家市场规模的限制,促使资本开始直接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工业化市场,发展全球的产业生产系统,进行全球资源的大配置,促进产业资本大规模的跨国经营,以创造资本的最大利润和资本增值。并且随着产业资本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也为金融资本高度集中的进入大的跨国公司提供了基础,两者结合到一起,进一步加剧了产业资本的垄断了集中,推动了进一步两极分化,资本越来越集中在一些大的金融垄断集团,所以产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从一开始就是同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交织进行的,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基本都有着金融资本的影子。

篇8

本文依托“全球化”的大背景,结合山东自身经济现状与资源特征,对“全球化”视角下山东经济的整体定位做出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山东经济在“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活动、思想超越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相互影响且呈现趋同趋势。这种趋势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交往的便利和密切而愈发明显。在经济领域,“全球化”可以解释为越来越多的资源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被配置的趋势,具体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国际生产之中,以及商品与服务的生产和交易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趋同。

(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国际生产之中

首先表现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和全球国际贸易额的持续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FDI表现出总体持续增长的态势。这种态势在80年代之后开始发力,90年代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而在21世纪的前10年虽然经历了网络泡沫破灭和次债危机后的两次回调,但总体还是呈上涨趋势。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UNCAD)的估算数据,2010年全球FDI已开始实现了次债危机后的复苏,由2009年的1.11万亿美元增长为1.12万亿美元。FDI代表了国际资本参与国际生产的形式,因此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正在参与到国际生产之中。

全球国际贸易额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增长趋势比FDI的增长趋势更为明显。按照世界银行统计的数据,近40年以来,全球贸易额除了在此次次债危机之后出现了明显下降之外,其他时间的下降趋势几乎不明显。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的数据称,2010年上半年全球贸易额已经实现了25%的增长,显示次债危机并不能阻挡全球国际贸易额持续增长的步伐。全球国际贸易额的持续增长代表了越来越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正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到国际生产之中,体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其次表现为国际贸易的增长持续高于世界经济本身的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国际贸易增长持续高于世界经济本身的增长。虽然在经济周期的低谷阶段国际贸易的下滑要大于世界经济的跌幅,但总体来看,近40年全球国际贸易还是以远高于世界经济本身增长的速度在增长。国际贸易远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说明有更高比率的产品和生产要素被纳入了全球化的流通体系,这一点更加精确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商品与服务的生产和交易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趋同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不断增长使得全球从商品到服务、从生产到销售等各个领域的标准全面都出现了趋同的趋势。1980年生效实施的《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促进了货物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标准趋同。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ISO9000又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标准趋同。2006年,中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代表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化过程中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也反映了会计服务领域全球标准趋同的趋势。

标准的趋同绝不仅仅限于某一个或者几个领域,而是呈现全面趋同的趋势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这种趋同的趋势将继续全面深入发展。

二、“全球化”视角下的山东经济整体定位

“全球化”已经打破了发展经济学中传统的区域内产业间平衡增长理论(Balanced Growth Theory),转而诉诸于通过不同区域侧重点不同的产业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整体平衡增长。在全球化视角下,世界经济可以看作一个统一的宏观经济产业链。经济主体在这个宏观经济产业链中的定位就是要确定自己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位置,以寻求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

(一)首先要考虑山东经济当前的发展阶段特征

山东的数据反映出山东经济正在强烈地加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按照山东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0年山东外贸出口总额仅为155.3亿美元,进口总额仅为96.6亿美元,利用FDI总额仅为29.7亿美元;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山东外贸出口已超千亿美元,达到1042.9亿美元,进口总额则达到845.1亿美元,利用FDI总额也增长到了136.3亿美元。10年间出口、进口和利用FDI总额分别增长了6.7倍、8.8倍和4.6倍,显示出山东经济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加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

与此同时,经过连续30多年超过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山东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2010年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已达近4万亿元人民币,持续位列全国三甲,人均GDP按当前汇率折算已经超过6000美元。2010年山东省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9.1:54.3:36.6。按照钱纳里和泰勒(Chenery. H.& Taylor. L)对于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近期工业的划分,山东经济应该已经进入到了近期工业(Late Industries)时代。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当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将会于2015年左右实现完全工业化。

从产业链的价值维度看,宏观经济产业链可以认为由资源供应者、产品生产者、产品营销与理念设计者三类经济体构成。如果再进一步细分,还可以分为初级资源供应者,例如原油、矿山开采等;资源的初级加工者,例如炼油、钢铁的初级冶炼等;低端产品制造者;高端产品制造者;以及产品理念设计与营销者等等。

加工贸易最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在山东的出口分类中,加工贸易已占接近一半比重。2010年山东加工贸易出口约占全部出口额的47.8%,这还不包括未纳入统计的部分进口―加工―复出口的产品。整体出口产品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较高的机电类和高新技术类产品出口占到总出口额的60.1%,而这两类产品在山东的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占到89.9%的绝对高比。具体来看,机械设备、电器电子、橡胶轮胎三类产品就占了山东加工贸易出口的49.3%。这显示山东经济在“全球化”视角下已经摆脱了初级资源供应和资源初级加工阶段,但是尚未达到产品理念设计与营销阶段,而是处于从低端产品制造向高端产品制造转移阶段。

在“全球化”视角下的宏观产业链中,既然山东经济正处于从低端产品制造向高端产品制造转变的阶段。因此,考虑到适度前瞻原则,山东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的整体定位宜确定在以高端产品制造为主。

(二)其次考虑山东的自然禀赋、基础设施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自然禀赋来看,山东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人口数量方面,按照山东省统计局的测算,2009年末山东省常住人口已达到9470.3万,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人口密度均列全国第2位。按照山东省老龄委的研究结果,山东省的人口红利将于2027年结束。这也就意味着山东尚有25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期可以利用。从人口质量来看,山东省基础教育扎实,义务教育普及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但是高等教育普及率稍显偏低,2010年山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8%,且大量顶端人才留驻省外工作。因为高端产品制造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但是对于顶端人才需求相对较少,所以从人口结构来看,山东经济适宜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虽然也有人提“跳跃式发展”、“发展创意经济”、“发展总部经济”等说法,但考虑到山东经济当前以制造业基础为主,以及缺乏如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顶端人才优势,过度强调超前发展是不合时宜的。这些发展方向只能成为山东高端产品制造定位的有益补充。

自然资源方面,按照2006年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的报告数据,山东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49%。但是山东良好的基础交通设施部分弥补了其自然资源劣势。山东其公路、铁路、港口密度和等级均居全国前列。良好的交通设施加上迅速发展的制造业促进了山东资源类产品的进口。近几年,在山东进口商品分类中,铁、铜、铝、煤等矿石资源产品进口量均呈大幅上升走势。例如2010年,这几类产品的进口额增幅均在49%以上,其中铁、铝矿石增幅高达80%左右。

山东的自然禀赋要求山东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适宜整体定位于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山东较高素质的一般劳动力,另外也恰当减少现有低端产品制造业对于资源的过度依赖;同时,山东良好的基础设施又能够保障高端产品制造对资源的基本需求。按照赫希曼(A.O. Hirschman)不平衡增长战略理论中的后向联系原则(Backward Linkages),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山东庞大人口产生的越来越高的内需消费要求也将拉动山东经济转向高端产品制造定位。

三、“全球化”视角下山东经济整体定位的实现途径选择

综前所述,在“全球化”视角下,山东经济在短期内整体适宜定位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然而,实现途径的选择决定了战略意图的可实现性和实现速度,这才是决定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能否得以全面较快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具体来看,以下途径将会有助于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定位的实现。

(一)学习日韩模式,用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

日本、韩国在经济起飞的初期也曾经主要从事于低端产品制造业,且由于文化、地缘因素,山东经济当前环境和日本、韩国在经济转型之初的状况十分相似。山东可以利用地缘文化优势,加大承接来自日韩的产业转移的力度。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大对企业在此基础上的自身创新研发的支持,加快产业升级,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例如钢铁业,钢铁业在我国属于“两高一资”产品,当前的钢铁业在山东和日韩之间的结构布局是山东进口铁矿石生产低等级钢铁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经过进一步冶炼成为高等级产品后再进口使用。例如山东2010年在大量进口矿石的同时,钢材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也分别达到了2.04亿美元和1.36亿美元。这反映出山东钢材生产还处于相对较低层次。因此,山东钢铁业在自身整合发展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引进本领域日韩等国携带技术转移的投资,以投资促进本地产业技术的升级和融合,利用技术的扁平化扩散,促进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山东钢铁也还应该积极将落后产能向更下一层级转移,以腾出空间和资源发展更高端产品,也为发展更高端产品构造资源基地。

(二)大力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

民营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部门。经验证明,民营中小企业发达的地区都是区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然而,民营中小企业又是低端产品制造业最集中的群体。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且缺乏有效政策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大多选择从事对资本、技术要求都不高的低端产品制造业。所以,民营中小企业能否转型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是能否实现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发展定位的关键。

对于以加工出口低端制造产品为主要形式参与“全球化”的山东民营中小企业而言,当前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的形势已经迫使其产生了转型高端产品制造的强烈意愿,但资本的限制和科技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其向高端产品制造业转移的能力。如果政府政策能够在资本政策方面和科技平台建设方面向民营中小企业倾斜一下,例如加大对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建立一个省内高校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交流平台,这将会极大地促进山东民营中小企业向高端产品制造业转移的速度,同时也会大大提高省内高校大量的优质智力资源的利用。

(三)转移引导资本投资方向,注重金融资本对高端产品制造工业的支持

现代工业的发展历史表明,离开金融资本的支持,大规模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相对于低端产品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特征,高端产品制造更具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特征,这就需要大量的金融资本对高端产品制造业进行支持。

在低端产品制造阶段,企业更多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来支持生产,而积累的富余资本被大量投入基础建设领域,一方面弥补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初期基础设施不足的缺陷,同时还消化了富余的储蓄资本。但是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重复基础设施的投资会产生大量的投资浪费,还会降低资本投资的回报率,甚至形成失败投资。高端产品制造业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正好满足了资本的投资需求。因此,政府应当恰当减少对基础设施的重复投资,转而引导支持金融资本对高端制造业的支持。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资本密集型高端制造企业的批量形成,夯实山东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基础。

篇9

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贸易不平衡;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反弹;人民币升值

2009年12月5日,由世界经济学会、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世界经济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China & World Economy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九届三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暨理论研讨会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重点高校及研究所的代表共聚一堂,就“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走势及中国如何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在全球经济逐渐进入反弹的时期,此次的会议对于预测世界和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及探讨相应的发展策略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形势

(一)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

2008年来的全球经济衰退使得全球经济不平衡,尤其是中美之间经济的不平衡问题极大地暴露出来,并引发大范围的讨论:究竟这种“中国储蓄,美国消费”的经济模式是否有待调整?对此,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余永定认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不可持续的,亟待纠正。他提出,美元在长期内趋于走弱。美国净外债与GDP的比值走向反映出这种趋势。近年来,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不断累积使得其净外债占GDP比重逐渐增大,而GDP则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偿债能力的表现。自1982年开始,美国就成为净债务国,且外债越来越多,截至2007年底,美国积累外债达到2.4万亿;从1985年至2009年10月,美元战略贬值61%,美元的不断贬值将最终导致外国资本流入的减少,将对美国造成深重危机,因此危机前美国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余永定运用宏观经济学基本公式“I-S+G-T=M-X”来分析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贸易逆差的变化趋势: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私人投资大幅缩水,储蓄率有所提高,数据显示“I-S”缩水1万亿左右,而美国2009年财政支出达1.6万亿,因此,在危机爆发之后、政府出台财政政策之前,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略有减少;但在财政政策生效之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又逐渐增长。2010年,美国为了实现其“保增长,维持美元稳定”的双目标,将大幅运用贸易保护政策,来促进出口减少进口,拉动就业并减少其经常项目逆差,这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面对挑战,中国应该重点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降低投资率,减少对外依存度,减少贫富差距并大力发展非贸易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世界经济形势与未来展望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起伏不定,剧烈动荡。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认为,目前的世界经济具有以下三特点:

1、经济危机基本稳定。

2、世界经济在经历了第一、二季度的最低点之后开始逐渐反弹。

3、当前世界经济是否进入一个全面稳定的复苏阶段仍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1)失业率,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仍维持在高位水平。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当前失业率为10.2%,欧洲为9.9%,日本为5.2%,且目前看不到高失业率将得到解决的迹象。(2)个人消费水平低。金融危机带来的“负财富效应”使得财富普遍缩水,家庭储蓄率提高,消费疲软。(3)发达经济体的产能利用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10月份美国产能利用率为71%,欧洲为70.7%,低产能利用率意味着大规模投资受到抑制。(4)脆弱的金融体系。以美国为例,其金融体系的坏账或被政府购买,或被冻结,只有借助经济复苏来加以消除。而且,美国银行体系中有大量资产与金融衍生品紧密相连,一旦利率波动,整个很行资产将大幅缩水,从而对经济复苏产生抑制,因此,脆弱的银行体系阻碍货币当局利用利率来对经济进行调节。(5)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货币,其未来走势非常不明朗。(6)金融监管对全球金融体系影响不确定。严格的金融监管增加了全球的投资成本,但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信心,因此,其对未来经济复苏的影响难以确定。(7)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也难以确定。(8)初级产品、能源产品、大宗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大,不能确定其未来明确的变动区间。而这些产品的价格又与经济形势紧密相连。(9)“低碳经济”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难以把握。张宇燕指出,基于以上九个特征,虽然全球经济目前进入反弹,但断言全球经济已进入复苏阶段还为时过早。

二、“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的贸易形势

自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美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个经济体,不断发生贸易摩擦。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发改委中国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深层问题在于中美发展模式都需要调节。而在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中,有三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一是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实际上是美国与世界贸易的不平衡。二是美国用来平衡中美贸易逆差的主要产品为农产品而非其先进服务业产品。三是中美真正竞争性的贸易摩擦实质上还未开始,今天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有更多非经济因素作用。张燕生直言,只要全球经济减速,贸易保护主义就会抬头。但是,无论危机前后,中国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针对国,发达经济体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特保等手段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巨大压力。当前,为应对这些贸易保护政策,中国应“亮剑”,改变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双方在贸易博弈中的不对称性,变被动为主动;在国际上建立广泛的应对贸易保护的统一战线;大力调整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

张燕生指出,从长远来看,“后危机”时代,中国要破解贸易保护主义困局,一是利用区域化加速发展的背景,加强东亚内部贸易、投资及货币方面的合作。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外贸依存度高于中国,但其所遭遇的贸易冲突却远远小于中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德国高于50%的贸易为区域内贸易。因此,中国可以通过区域合作来减少贸易保护的阻力。二是东亚应加快建立区域化全球金融中心,提高整个区域的风险对冲能力,从而为产品贸易走向新兴市场提供更好的贸易融资手段与体系。三是中国应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张燕生着重强调了“渠道为王”,中国全球营销渠道的缺失是这次经济衰退中中国出口贸易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虽然中国拥有庞大的对外出口贸易额,但大多数都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进行,中国应大力加大渠道建设。四是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应着力培育和发展零部件的贸易体系。德国之所以面临的贸易冲突小,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其产品大多是关键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国际商场的定价能力强。

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认为,今天中美之间贸易的不平衡实际上是由全球化条件下,各个不同类型的国家发展结构差异、改变世界格局的基础差异决定的。中国目前实现的发展仅仅为经济规模的扩大而非经济结构的优化,出口顺差主要以来于低端劳动力产品,因此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此次经济衰退的根源在于20世纪90年代的IT泡沫破裂之后,世界没有找到新的主导型产业来带动经济,转而依赖房地产和金融产业。长期的增长复苏必须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两大根本性困难:通胀风险与通缩忧虑同时存在;实体经济还未恢复但很多资产泡沫已经形成。目前,各国都出台了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政策,但何时以及如何进行政策转型成为各国政府的难题。如果退出过早,则经济复苏很可能夭折,如果退出过晚,则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通胀与经济泡沫。

对于中国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这一课题,张幼文提出,中国应对贸易的上策为中国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今天的国际规则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的,主要维护的是发达经济体的利益,不能适应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要求。因此,中国应该通过增加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消除国际范围内不利于本国国力提升的因素。

三、中国应对国际经济衰退的战略评价

由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实体经济,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为刺激经济恢复,中国政府实行了刺激经济的夸张性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中国政府实行的经济刺激计划,曹远征认为,在此轮经济反弹过程中,农产品价格波动不明显,CPI指数波动较小,同时,由于此轮经济衰退中中国制造业出口下滑,积累了大量库存,因此未来几年中国发生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在币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由于积极的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不断增加,将导致资产价格上涨,资本市场脱离经济基本面,最终形成资产泡沫。最为重要的是,流动性的不断增加还导致人们无法判断此次金融危机是内生还是外生的,因此无法判断其是遵循传统经济危机“高涨――繁荣――危机――复苏”的外生时间路径,抑或是此次经济衰退的周期已经变形。因此,中国政府在决定何时以及如何退出这一问题上就面临严峻的困境与考验。

而对于2005年中国开始启动的汇率制度改革,张斌教授从稳定性和增长性两个标准入手,详细评价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并提出了折中性方案。从稳定性方面来看,传统的观点认为,资产泡沫的形成遵循以下路径“人民币升值预期――热钱涌入――央行货币供给增加――资产泡沫形成”,但2007年数据显示,央行2007年度M2总量(即货币供给量)并未大幅增加。张斌指出,即使M2稳定,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够强,资产预期收益就会大幅上升,因此必然形成资产泡沫,危害人民币的稳定性。同时他指出,美元的“名义锚”的作用不强,他将美元价格、中国进口商品价格和中国生产者CPI指数联系起来,认为美元的涨跌直接影响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进而影响中国生产者CPI指数的高低,最终导致国内物价的不确定性变化。

张斌提出,从增长性角度来看,盯住制下的低廉货币有助于形成中国制造品的出口优势,但同时也造成国内制造业相对于非制造业的优势,导致国内资源错配,服务业受到歧视和挤压,制造业和服务业市场出现供求失衡的状况。因此,长远来看,盯住制会损害经济的长期增长。替代盯住美元的方案为人民币应升值10%,并在此后维持对美元3%的浮动区间。他以日本为例,日元对美元升值给日本经济结构带来的巨大变化,认为相似的变动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改革与优化。

此外,李卓教授将美国政府看作一个私人部门,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具体分析了其救市政策的有效性以及进入、退出的最佳时点。

篇10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人民币;汇率;德定

面对世界经济减速发展,欧美各国频频降息,如美联储进人2(X)1年后n次降息,使美国的短期利率由年初的6.5%降至1.75%,很多国家采取本币贬值的政策来促进出口,限制进口,以刺激本国经济增长,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但人民币汇率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走势持续坚挺,并保持稳定。而且,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参加2田1 年《财富》全球论坛时表示,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减速发展,中国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广泛开辟国内市场,中国外汇储备将继续增加,人民币汇率将继续保持稳定。

一、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两种观点

目前,面对国内经济增长减缓,外贸出口增长回落,加之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经济理论界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应该贬值,其理由:一是亚洲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贬值幅度在30一50%之间,而亚洲国家同中国外贸出口的“碰头”产品率高达25%以上,若人民币不贬值,就会导致中国廉价劳动力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减弱,造成中国外贸出口增长乏力,如1998年中国出口仅增长0.5%。所以,只有通过人民币汇率贬值,降低中国外贸出口产品的价格,把失去的优势找回来,才能达到促进外贸出口的目的;二是中国目前内需不足,通货紧缩问题严重,经济需要以增加出口来走出困境,而应用非汇率手段(如提高出口退税率)来扩大出口,虽然对出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出口越多退税越多,从而在目前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国家的财政收人就有可能减少,故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来促进出口并不是长久之计;另一方面,提高出口退税率本身就说明了人民币币值被高估。因此,人民币贬值是唯一出路;三是1998年中国的年贸易顺差达 437亿美元,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达456亿美元,但外汇储备却仅增加了50亿美元。这说明外汇流失严重,各方面对人民币信心不足,外商投资者普遍对人民币有贬值预期,因此便产生了对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四是历史已经证明,货币贬值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贫到富的必经之路,如日本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同样,即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变得强大、富裕之后,货币贬值也依然是它应付外部冲击,调节国内价格,纠正贸易逆差的一种“常规武器”,美国则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证。而理论界中的另一些经济学家,如复旦大学的谢百三同志,中国社科院杨帆同志等,则持有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汇率应该而且必须保持稳定。经过认真研究,仔细分析,我们认为,近期内,人民币应该维持币值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