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反思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污染的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污染的反思

篇1

对人类来说,所谓自然灾害,是指因不可抗拒或难以预测的自然因素(诸如火山、地震、干旱、洪涝、沙尘暴、泥石流、虫灾、瘟疫等)或人为因素(诸如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引起自然变异,从而导致严重损害或危及人类生命、健康、财产和栖息环境的祸害。自然灾害往往是天灾与人祸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在环境史学家看来,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历史,是自然被改造和被破坏的历史,是人类不断自食苦果和需要自我反省的历史。因此,大量环境史著作都是以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人类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极端表现形式——作为主题,以警醒自诩为“自然主宰”的人类,并倡导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往往是环境史学家要着力探讨的方面。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比如美国环境史学家特德·斯坦伯格在2000年就出版了一部名为《上帝的行动:美国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的历史》的著作。

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灾害问题就一直存在,这可以从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献中得到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诺亚方舟和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等传说都可以视为自然灾害史的资料。灾害史的资料还大量散见于中外的各类历史文献之中。

自然灾害一旦出现,社会的抗灾自救能力就会经受严峻的考验。如果抗灾工作井然有序,就可以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整个社会就可化险为夷;否则,灾害影响所及,远不止于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它也许会加剧人们的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可以加速政权的更迭、文明的毁灭和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到,两河文明、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衰落,与当地居民过分开发土地导致自然灾害频仍直接相关。在《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一书中,英国历史学家克莱夫。庞廷从生态学的角度解释了一系列文明的衰落,他认为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崩溃使文明也随之瓦解。

古往今来,对人类来说,瘟疫都是自然灾害中最大的生命杀手,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类》对此进行了描述。在历史的长河中,天花、鼠疫、霍乱、伤寒和疟疾都曾经长期肆虐。在瘟疫面前,人们往往束手无策,而且瘟疫的流行时间之长,几乎令人难以置信,有时可达两三个世纪之久。因此,瘟疫带来的人口死亡令人触目惊心。在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是天花和鼠疫。在1348—1351年,黑死病(鼠疫)使欧洲几千万人丧生。在17、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口超过1亿人。在新旧大陆接触过程中,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大部分都成为了白人携带的天花、伤寒、痢疾、梅毒等多种病菌的牺牲品,土著人口锐减导致了阿兹台克帝国和印加帝国迅速瓦解,为欧洲的殖民扩张扫清了道路。澳洲土著在白人到达后也几近灭绝。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的《生态扩张主义:欧洲900—1900年的生态扩张》和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均讲述了白人病菌在欧洲殖民扩张中的故事。他们的解释有一定的说服力,尽管两位作者都不免有欧洲中心论、生物决定论和为白人的罪责开脱的嫌疑。离现在最近的一次世界范围内的瘟疫是1918年的流感,它使全球至少两千多万人丧生。2003年春夏肆虐的SARS与历史上的瘟疫根本不能等量齐观。尽管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控制,我们对人类在未来能够战胜病毒切不可盲目乐观。近年来新出现的病毒——诸如爱滋病毒、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和SARS病毒——倒是提醒我们,大肆破坏森林沼泽,侵入动物栖息领地,滥捕滥吃野生动物,对人类来说是引火烧身,人类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尊重自然,不要恣意破坏自然的生物屏障。

和以往相比,人类的抗灾救灾能力在目前有了很大提高,这主要归功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组织能力的加强。尽管如此,人们对环境灾害,尤其是对瘟疫的担心反而比以前更多,人类的生存环境从整体上看比以前更趋恶化,也是不争的事实。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物质消费的不断升级,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资源损耗将更趋严重;传统的自然灾害有增无减,而与此同时,人类又面临着新的困境:二战后的8大公害事件令世界震惊;各种形式的环境污染(比如工业三废、农药污染、核尘埃、核废料污染)层出不穷;酸雨、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已经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传统的灾害相比,人们很难预见工业发展和科技滥用将带来的长期后果。许多难以预见的和不易确定的环境灾难,犹如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环境史学家往往将自然灾害视为天灾人祸,认为生态的脆弱为自然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但相对而言,人为因素是导致启然灾难的更重要的原因,比如各种形式的环境污染就完全是人为的产物,资源的退化则是因为人类的索取超过了资源的自我恢复能力。洪涝灾害和土地的荒漠化无疑与滥垦滥伐、植被破坏有很大关系。一些瘟疫的流行就是人类向大自然盲目进军的恶果,而城市化和全球化则又加速了瘟疫的传播。总之,在环境史学家看来,灾害更多的是人为因素而不是自然因素的结果,因此应该从不同方面对灾害进行文化反思

科学技术与灾害。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和变革自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在二战以后表现更加明显。科技的运用带来了物质的繁荣,但它的滥用确实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引发了许多新的灾害。比如杀虫剂确实能够有效地控制农业病虫害,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但它也会造成食品污染和生态灾难,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就对此进行了描述。核能的开发能够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但具有高度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它犹如潘多拉盒子,一旦失控,有可能毁灭全人类。氟利昂被应用四十多年之后,科学家才发现它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科技远非是尽善尽美的,在有的情况下,科技制造的问题比它所要解决的问题还要多。另外,在受到外界赞助的情况下,科学家也很难从事真正独立和自由的研究。据此,环境史学家对科技发展通常持谨慎态度,提醒人们对科技的潜在巨大风险保持警惕,确保技术的发展不偏离造福人类的轨道。

文化观念与灾害。自然资源的滥用,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与人类不能善待自然、把自然看作人的对立物有关。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自然的中心,自然完全就是为人的利益而存在,自然只有工具价值而没有内在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另外,传统的发展观只承认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把发展片面地等同于经济增长,甚至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毁灭自然资源为代价,导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美国环境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一以贯之地从文化观念的角度对环境灾害进行批判。在《尘暴》一书中,沃斯特认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导致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沙尘暴肆虐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只有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改革,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环境灾害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制止。

篇2

1.EPI发展推动经济良性发展模式转变

根据美国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专家学者与经济发展署科学家,联合的关于2010年世界各个国家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对比研究的报告显示,在世界各个国家中的环境污染与经济污染综合指数比(EPI)的排名中,澳洲的新西兰占据第一位的最好成绩,其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污染程度最低,且使用了新型的环境治理技术,基本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稳定。与我国“一衣带水”,隔黄海相望的国家韩国,在EPI排名中,取得了第9名的好成绩,韩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的腾飞与发展高科技行业密不可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韩国与遇到了经济发展中破坏环境的“阵痛期”,伴随着高能耗污染行业的发展给经济环境的污染带来影响。为了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衍生问题,韩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大力发展电子产品加工行业,进行汽车行业的扩大投资建设,推行大型船舶制造活动,最终实现了年制造轮船吨位达到了世界第一。

2.锐意改革,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在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压力下,韩国政府锐意改革,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相对比这些EPI建设环境较好的国家来说,我国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现实关系令人堪忧。在全球共149个参评国家与地区中,我国的EPI总分数为60.14分,落后于新西兰的93.82分,与韩国的89.71分也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财政负担,日益严重的大气PM2.5问题和水资源的污染,要求国家相关部门不得不拨出专项财政资金进行污染问题的治理。为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高污染性环境发展道路,我们需要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环境保护与经济学相关的研究活动,需要对环境建设活动中的各种经济要素开展一系列有理有节的分析工作,经济学家主要针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深度与环境损益水平,进行深度调研和透彻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环境建设保护策略。

二、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反思

1.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环境污染高速消耗

以我国中部六省中各个省份经济与环境的相关系数分析为例子,从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我国的污染物排放与GDP发展的关系来看,综合分析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和人均工业固体排放量的水平来看,河南省是我国人口数量最高的省份,在2010年,人口总数已经突破了1亿人大关,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相关系数达到了0.557382,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为0.978475,人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0.990537.河南省人均工业废弃物排放水平,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影响最为明显。湖北省人均DGP对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相关系数为0.59085,其中,湖北省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为0.942198。人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相关系数为0.926491.这两个省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相比而言,湖南省的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却为-0.830246,其中,湖南省的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为0.929563,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200148。

2.废气污染在环境污染中问题突出

在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和人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三者的相关系数来说,我国经济发展对于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当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不重视环境保护,污染问题将会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带来恶劣影响,经济发展的过程必将会有部分成果用来花费到环境的治理过程中。这种发展模式无疑会阻碍城市化绿色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人均工业三废排放量对于GDP发展的相关系数比较高,这说明,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还是环境污染对于经济增长的恶劣影响,都是相当大的。

三、促进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问题和谐发展的措施

1.展开长期的系统性环境保护工程建设规划

我国要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道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环境污染对于国家财政支出的消耗作用,在环境恶化的过程中,人均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升高,将会导致城市区域内的饮用水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国家财政支出中不得不划出大量数额的资金,用来进行饮用水环境问题的治理,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策略,不适宜于我国走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当前“穹顶之下”等一系列纪录片的问世,导致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废气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大气污染会造成“尘肺”、雾霾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影响人们出行安全,同时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吸健康问题埋下隐患。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相关性,为了改善环境污染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市场化经济基础建设工作入手,展开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工作。

2.统筹兼顾,协调好市场与环保相关要求

需要国家的经济统计分析部门的高层领导者统筹兼顾,协调好市场与环保的各项经济管理和调研工作。从短期的角度来说,环境污染会导致经济增长的速度加快,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计划来看,环境污染会造成经济发展出现瓶颈阶段,最终,经济决策部门不得不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的方式来集中进行环境治理。推行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综合性考量,需要国家发展统筹的工作人员,找到两个部分的关键契合点,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四、结束语

篇3

我正在教学《》一课的第5自然段: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文字,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认真地默读并思考着)

生1: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被销毁的鸦片数量很多,有二百多万斤。

生2:“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一句也可以看出被销毁的鸦片数量之大。

师:是啊,这么多的鸦片化为烟渣,真让我们中国人解了心头之恨,看着大量的“财富”流入咆哮的大海,那些外国烟商们肯定气急败坏了。

(我暗暗庆幸学生的体会是那么准确到位,教学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下一个环节了,可就在这时,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

生1(迫不及待地):老师,这不造成环境污染了吗?

生2(也快速地站起来):是啊,几百万斤烟渣都被冲入大海,会对海水造成多严重的污染呀!

生3:不光是烟渣,还有更多的石灰冲进大海,对海里的动植物危害更大。

生4:还有呢,课文第3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写道:“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由此可见,销烟还带来了空气污染,而且长达23天之久。

生5:老师,看来林则徐根本没有环保意识。

……

学生一连串的发言使我顿时瞠目结舌,不知如何是好。《》一课的教学,本意是让学生了解林则徐销烟的伟大壮举,而现在,林则徐的英雄形象不但没确立,反而成了破坏环境的罪魁祸手。我只好硬着头皮搪塞。

师:同学们,据教学参考书上说,林则徐采取这种销烟方法,也是请教了当地的老百姓,几经思考,改了又改才最终决定的,也只有这种方案才能更彻底地销毁鸦片。

生1(没等老师说完):可是这种方法确实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呀!

生2:其实,还可以设计出更好的方法……

师(拦住了学生的话):我想,鸦片是从罂粟这种植物的果实中提取出来的,它的残渣或许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总而言之,林则徐主持的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反思

总算蒙混过关,但课后冷静沉思,总觉得这样处理过于草率。烟渣真的不会污染海水吗?即使它不会,那“盐巴”和“生石灰”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的残渣和“难闻的气味”也不会造成污染吗?我课堂上的盲目解释,无非是想维护林则徐的高大形象,但这个形象要在学生的阅读体会中慢慢树立,怎么能在教师的主观臆断下强制形成呢?学生有自己的阅读个性和独特体验……这是难能可贵的阅读品质,是我们要备加珍惜而且大力张扬的呀!

我为什么不为课堂上的搪塞处理“翻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重新探究和思考呢?比如:

篇4

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选修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专题五第一框“现代文明的环境危机”,本框内容从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入手,引出过去某些错误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对环境危机的影响,并进一步说明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过程,由此引出后面两框关于环境伦理的原则和规范问题。

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学生虽然对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深入到环境伦理的高度去分析和思考,基于本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素质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教学要由浅入深,要遵循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具体的图片资料从感性层面认识环境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归纳环境问题的表现,并通过对“环境危机的伦理反思”活动中,形成健全的环境意识。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和反思,能结合已有的认知经验深入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感受环境危机,反思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参与“爱护家园,从我做起”的活动中,激发环保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并在实践中自觉抵制错误的思想意识,做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现代好青年。

教学重点:

通过对环境危机的伦理反思,意识到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

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辅助创设情境,将小组讨论、自主探究与教师的讲解启发相结合。

教学过程及内容设计:

播放背景MTV:《地球你好吗》黑鸭子组合

导入:学生朗诵:“一封来自地球的信”

“在某一天的清晨,我醒来,却见你们用电锯、斧头、铲车,无情的将我的绿衫剥离我的身躯,你们建工厂,排放的污水、烟雾,让我好难受,好痛苦……”

思索:这封来自地球的信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并用大屏幕展示以下内容:

一、不堪重负的地球

1.环境问题的含义

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统称环境问题。

在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聚居地过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集中,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

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植被破坏、物种减少。

2.环境问题的表现(多媒体呈现以下内容、图片和相关文字资料)

(1)环境污染区域扩展

《宁波近六成海域水质严重污染》《中海油渤海湾油田漏油受污地图》

(2)资源问题日益凸显

图表:《亚洲严重缺水》亚太地区缺乏符合卫生标准饮用水的人数多达8.3亿。

(3)环境负载过于沉重

漫画:“城市病”人口、资源、环境、交通、住房等;

材料:世界人口已超过63亿;中国有50多个城市出现地表下陷现象。

(4)全球气候变暖、生态遭到破坏

世界约有29%的土地受到沙漠化的威胁,每年约有20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对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和对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导致大量物种灭绝,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130个种和亚种的鸟类灭绝。

小结:环境问题涉及到“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从哲学的角度: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存在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需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伦理观。

多媒体显示:

二、环境危机的伦理反思

1.导致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满足少数人私利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制度

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政府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的滞后也是造成全球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

2.片面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把GDP的增加等同于经济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片面发展观的特点、危害、应对措施,并引入绿色GDP、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幸福观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基本观点和危害。

4.狭隘的人类主宰论

讨论:人定胜天

基本观点:人对自然拥有无限的权利,可以任意使用和支配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人对自然的行为可以不受任何伦理原则的约束。你赞成吗?

5.科技万能论

启发学生用“科技发展:锋利的双刃剑”一课的观点客观的分析科技发展的隐患。

三、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

用多媒体显示人类环境意识的含义以及环境意识觉醒的相关材料: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出版,被视为人类环境意识觉醒的一个标志。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标志着环境意识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觉醒(全球化的标志)。

到2009年,全球性的环境与气候会议已经召开了近20次,其中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哥本哈根召开了全球气候会议,其主旨在于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可见,人们逐渐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环境意识。

思考:从伦理角度分析,如何保护环境?

(1)要树立健全的环境意识,学习环境科学 知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

(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遵守环境伦理,坚持环境正义原则,尊重自然原则;

(4)遵守环境道德规范,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从聚焦德班气候大会到《京都议定书》,世界各国的人民都积极的行动起来为保护地球环境而努力,作为地球的一个成员,我们又能为保护地球和环境做些什么呢?

学生活动:爱护家园,从我做起

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预设)

第一小组:用11瓦节能灯换60瓦白炽灯,每晚开灯4小时,一年就可节电71.5℃,减排CO268.6kg。

第二小组:蒸饭前,淘米后把米浸泡10分钟,再放入电饭锅煮熟,一个月能节约一度电,减排CO2近1kg,而且泡米的水无论浇花还是洗碗都很好用。

第三小组:倡导一个星期少开一天车,换成骑自行车或步行,既可锻炼身体,又减少CO2的排放。

篇5

康菲中国石油有限公司(康菲中国)是一家综合性的跨国能源公司,全美大型能源集团之一。核心业务包括石油的开发与炼制,天然气的开发与销售。石油精细化工的加工与销售等石油相关产业,公司以雄厚的资本和超前的技术储备享誉世界,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业务往来。而中海油则是国内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它主要业务是通过与海外石油公司进行合作来开发海上油气田。发生溢油事故的蓬莱19—3油田正是由中海油和康菲中国合作开发的,是迄今为止中国建成的最大的海上油气田,面积覆盖约3200平方公里,年产量约占渤海原油产量的l,5,其中中海油拥有油气田的51%权益,而康菲中国担任作业者,拥有其余49%的权益。2011年6月4日,康菲中国在渤海油田有两个油井发生漏油事故,经调查发现,康菲中国在蓬莱19—3油田B平台的生产违反总体开发方案,并没有执行分层注水的开发要求,由于长期笼统注水,导致注采比失调,严重破坏了地层和断层的稳定性,造成断层开裂,形成窜流通道,发生海上溢油事件。7月20日、29日,国家海洋局先后两次责成康菲中国于8月31日前完成B平台附近溢油源封堵、清理完毕C平台泄漏的海底油污工作,并组织力量对已漂至岸滩的溢油进行回收清理。渤海湾溢油,污染海洋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给渤海湾的生态环境和渔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二、建立环境会计的紧迫性

漏油事故的发生不得不让人反思:为什么一些跨国企业在本国或发达国家中规中矩,却在我国屡出事故呢?

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

1.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我国现存的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不健全,在日益增加的环境污染事件面前,相关法律规定已明显滞后。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也不例外,目前适用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也是在1999年修订1982年制定的海洋保护法的基础上于2000年4月1日施行的,很多方面已不适应现在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在溢油应急处置、监管、海洋生态索赔及生态损害基金等方面。

2.高科技监管手段缺乏,部门之间未形成合力经济发展离不开对能源的需求,但在能源开采过程中,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明显不够,甚至存在着主观不作为的现象。特别是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这一高投入、高风险活动相匹配的高科技监管手段更是缺乏。据调查,全渤海200多座采油平台中,仅有数个安装了实时监控视频设备。另外,相关部门对海洋石油生产的管理各自独立,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尚未形成监管合力。只有在事故发生后,才由国家海洋局牵头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安监总局、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彻查事故缘由,对其影响和损失进行评估。已经出现了污染,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合办公也不过是对整个事件进行善后工作。对于环境污染而言,是不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呢?

3.缺乏环境污染损失和赔偿的界定方法漏油何时才能停止?污染对当地渔业生产产生多大的损失?污染对海洋生态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事故的责任方将赔偿的额度是多少?这些都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目前为止,我国关于污染损害和赔偿缺乏明晰的法律条款,也没有成型的评估理论和评估方法,也就是说对损害的界定只能依据行业标准来进行估计。

4.处罚力度不够按照有关法规,海上溢油事故破坏环境的行政处罚罚款上限为20万元。而康非中国给渤海海洋生态和渔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可能会影响到子孙后代。对于一个跨国公司无视百姓的权益,漠视我国的生态环境,低廉的环境成本,也决定了事故的偶然性背后所存在的必然性。目前,我国对于环境污染没有成型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也没有对环境成本进行相关的计量、披露,所以环境污染现象会频频发生。由此可见。在我国建立环境会计,是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的一项紧迫的战略问题;环境会计的建立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也是一个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三、我国建立环境会计的对策

1.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传统会计不需要对环境污染进行核算,导致了企业忽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果法律规定责任方必须要对污染环境事故进行相应赔偿,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考虑自身的环境行为会不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由此可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漠视环境污染的根源在于没有相关的法律迫使企业考虑环境因素。为此,应该完善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强化执法,加重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的处罚力度,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从制度上促使企业将为自身牺牲环境的行为负担高额成本。

2.加强环境会计的社会和政府监督我国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很多企业都本着什么时候出问题什么时候治理的态度,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既没有考虑自身行为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也没有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如实的披露。因此,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定期对企业进行的专项环境审计;财政、国土资源和涉及到环保的相关主管部门也应联合起来对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监管。

篇6

关键词:《次生焦虑》;国家;市场;社会

1引言

工业革命让人类步入了现代社会,但现代化除了给我们带来快意生活外,它还带来了无穷的生态灾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在环境方面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这一问题不仅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定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伴生品,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时曾经想努力避免这一问题。但中国也免不了和当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陈阿江教授的《次生焦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解读》一书以2001年“民间零点行动”和2005年“6·27特大水污染事件”为例,对太湖流域水污染背后人的行动、人行动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在以时间(历史)为纵轴,以地域(国家)为横轴的时空坐标间展现了太湖水污染问题的成因和特征,指出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相互制衡和博弈,往往酿成环境问题。

2从公共物品走向公共灾难:太湖水污染的历程

水污染在环境污染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因为水具有很强的藏污纳垢的功能,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它又比其他任何一种载体(比如土壤)更具“公共性”。传统农业社会中,生活以及生产给水带来的污染在其消解范围内,所以即便洗菜和洗马桶共用一条公共河流,大家也不会觉得存在什么问题。在生态保存比较完好的宏村,水从每家每户墙根流过,生活用水基本就解决了。但作为对公共物品的保护,对水的使用又存在着严格的不成文的规定。什么时候取水做饭,什么时候洗衣洗菜都有严格的乡规民约。在这些被涂尔干称为“集体良知”的约束下,村民对水的利用和保护井然有序。在《次生焦虑》中的传统社会环境是:经过一夜的澄清,河水变得洁净,清晨家家户户去桥口挑水。早饭后是洗衣服的时间,与淘米、洗菜的时间是错开的。即使相遇,也会各占一角清洁水域。洗刷马桶则在离桥口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进行,桥口可扔一些脏东西,但又不可随便扔,如果清晨起来到河边洗脏衣服,会被别人说闲话。朴素的道德习俗约束着人们对共同资源使用的秩序维护。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这种安然恬静的田园牧歌生活被轰鸣的机器声所代替。特别是1980年代以后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开始了地方工业的大规模污染。企业主出于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往往进行污水直排,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作为公共物品的水资源逐步走向公共灾难,在《次生焦虑》中作者形象地把水资源这个公共物品称为“唐僧肉”,大家都想来咬一口。在对行为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水污染可以分为外源污染和内生污染。内外以村落为界限,从村落的角度看,污染源头来自外部的为“外源污染”,主要是外在于村落的工业污染,包括乡镇工业,以及城市转移的污染。而“内生污染”是村民自己在自己的社区内产生的污染,村庄中的生活垃圾成为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污染首先是从外源污染开始的,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大批的工业企业随之建立。市场经济是个舶来品,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或者说工业经济是在西方产生的。M·韦伯为我们很好地呈现了资本主义的诞生过程。韦伯认为,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行动是非理性的。这种非理性行动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情感的行动,由现时的情绪或情感状况决定,另一种是传统行动,由习俗以及惯例决定。理性行动又包括价值合理性行动和工具合理性行动两种。价值合理性行动指的是以固有的价值为目的的行动,而不管这个目的是否会取得成就,对于价值的追求就是其终极目标。工具合理性行动的目标则是最大化地追求利润,而不管这样做产生的后果,利润本身即为目的。新教伦理催生了这种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致使资本主义大行其道。而在中国却一直没有产生类似于“新教伦理”的东西,这样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社会经受了更大的张力,以至失范、失向。所以在此逻辑上,中国的市场经济根基不稳,不免走形,表现出来就是破坏起公共产品来更加肆无忌惮。

中国的水污染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工业对河水的污染速度和工业发展速度一样惊人。以《次生焦虑》中所举许村为例,历史上村民一直饮用河水,在河里淘米洗菜洗衣服,在河里游泳洗澡。20世纪90年代初,河水出现异味、怪味。到1994年,河水不能饮用,河中所产的鱼虾有怪味、异味。1996年河水完全无法饮用,村民用井水,1999年接通自来水。以前河水是公共产品,现在则俨然成为公共灾难。

市场经济和工业化不仅破坏了河湖水域,而且还影响了村民的态度行为与价值。在传统社会当中,村民对于河湖的利用有着不成文的规定,以习俗和自觉为依靠,大家都会遵守。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外在的污染致使河流失去正常的功能,而后又开始内生污染。河的原先的功能丢失了,河成为生活垃圾的容纳器——粪便、生活污水和垃圾,或填埋以供建筑使用……从某种公共物品中获益的人数越多,平均每个人对公共物品做出贡献和获取收益的份额就越少,人们就越有可能不对公共物品的保护做出贡献。河湖的水被污染之后,对于个体来说不仅是无用的,而且“变保护者为污染者”。这样,在水域高级功能丧失后人们开始开发水体的纳垢的低级功能。因而,原有的维护河流生态平衡的传统价值观念沦丧,水体渐趋走向持续恶化的态势。在内外夹击下,河湖水终于从一种公共物品走向一种公共灾难。

3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失衡:时空坐标中凸显水污染的成因

3.1国家、市场与社会的三角制衡关系

国家社会与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苏珊·斯特兰奇在其《国家与市场》一书中曾用一个荒岛故事加以描述。在一艘船失事后,三批人先后来到一个荒岛上,并都认为自己是这个岛上的唯一主人。他们分别首先考虑秩序和安全、公正和平等、财富和生产效率,这三者对应着国家、社会和市场。当然,这样的划分是在不同的群体之间进行的,而且仅仅是一些理想类型。斯特兰奇分析的是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群体在现实中分别对应着不同类型的国家。那么在同一国家内部,又该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呢?面对“铁笼”,我们有没有出路呢?它的回答需要我们全人类组织起来共同努力。在现实表现中就是通过社会的力量与国家和市场三者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制衡。这需要国家让渡出一部分权利,以使社会得以形成。这里的社会是与国家对应而言,是指既与机制化的国家相分离又与这一机制互动的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自治性组织及其活动领域。

以往的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大概有两种类型。基于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区别,唯实论者认为国家应高于社会,他们的代表是黑格尔;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应外在或先于国家,他们的代表是洛克。邓正来在分析前两者的基础上,指出这两种架构相对于对方都具有某种制衡性的因素,并在历史的现实中,彼此构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主张“型构一种社会与国家间良性的结构性互动关系”。国家与社会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但在这种互动中,市场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查尔斯·泰勒认为,现代性存在着三个隐忧:个人主义、工具主义理性和专制主义。它最终归结为我们生活与其中的制度性结构,即现代化的市场与国家。

在市场因素对现代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的前提下,国家与社会的架构理应包含进市场的因素,以使这一架构具有更强的解释力。邓正来在其《台湾民间社会语式的研究》一文中,曾探讨过“经济·市民社会·国家”的三元分析框架。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采取放任市场的政策。这样的结果是市场充分发挥了它的功能,创造和发明了很多工业产品,全方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社会在国家与市场的双重压制下失去生存的土壤,以致生活中形成市场的独大。这样的后果便是社区生活的衰落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生态灾难。托克维尔指出,现代国家政府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使整个国家拥有尽量大的力量或尽量高的荣誉,而在于使国内的每一个人享有更多的福利和免遭涂炭。在市场的冲击下,它理应成为社会的“守夜人”。于是国家不得不一方面对市场进行干预,另一方面让渡出一部分权利给社会,重建社区,让社区中成长出能与市场对话或对接的主体,以便对市场产生制衡。《次生焦虑》通过对中外历史上水污染事件的横向比较和对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水资源状况的纵向比较,为我们展现了当今水污染的状况和成因。正是因为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才有了生态的无限灾难。

3.2现今国家市场与社会关系的展现

如何治理或改善环境污染的现状是从社会大众到学院都在探讨的焦点,到底在环境污染这个网络中谁该负责、谁该主动,也有不少案例显示出推脱和指责。以日本的一次水污染治理为鉴,或许可以提供更深刻的反思。日本熊本县水俣市1953~1956年间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体,使水俣湾和不知火海的鱼中毒,进而引发人食用毒鱼后中毒者283人,死亡60人。对此,熊本县花费14年的时间,对其进行了处理和填埋,总费用达485亿日元。智索工厂为污染受害人给出了巨额的赔付,至今仍在逐年偿还因污染导致的赔偿债务。日本政府在面对公共灾难时,不仅承担了责任,还使相关企业受到严厉的惩罚,使企业的排污行为受到监管和限制。

在中国,政府虽然对环境污染予以重视,并有环境法的各种提案,但是监督的力量还非常有限。科尔曼指出,国家控制法人行动,使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手段主要是加强外部管理、运用法律和税收政策。对于环境污染来说,中国政府控制企业所用的手段还存在缺陷,而企业的道德良知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弱,违法的建设项目得以继续,并且企业主利用各种缝隙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游走。

国家和市场力量的关系,纵容了污染的产生和发展。作为受害的个体却很难组织起有效的力量来予以对抗。在社区和社会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日益式微后,个体直接面对的是“企业巨人”。普通的个体对于污染企业总是很无奈,“民间零点行动”这样事件行动者的核心人物往往是利益受到损害的相关行业的老板。个体由于缺乏社区或社会力量的帮助,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往往过于依赖政府。在“6·27”事件中,官方吸取教训,变成了有组织的官方行动,没有农民直接参与或成为事件的干涉者,政府代替受影响的农民、企业进行登记处理,因而成为官方与官方的对应,而生存在此区域中的个体则只是依赖政府,这样民间的自主意识依然没有被调动起来,在市场强力出击下,水污染可能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4结语

《次生焦虑》所提供的思考在于,这一湖浊水让我们反思了对现代化的无序追求。于是“在感知外部压力的同时,为了免于亡国亡种,中国人选择了追赶现代化的道路”。但“加之历史文化压力和中国人特殊的心理文化结构,在追赶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了社会性焦虑”。陈阿江把它称为次生焦虑,这是相对于为了成为“选民”,新教徒的内心焦虑和中国人传统的焦虑而言的。和“新教伦理”以及“资本主义精神”一样,“次生焦虑”也具有理想类型的意涵。它反映了中国人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特征,同时也是“中国的环境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的社会文化根源。”

在中国经济大步前进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不仅威胁到民众的生活和生产,同时也威胁到社会的安定与团结。书中所及2001年“民间零点行动”、2007年厦门PX(对二甲苯)化工项目事件以及最近的启东事件无一不说明水污染对于社会治安的危害。虽然参与者身份不尽相同,但后果对于国家来说却越来越严重。在此情况下,水污染早已溢出了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范畴,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社会学的视野从国家、市场以及民间主体的社会参与等层面提出对环境污染的反思,而“次生焦虑”概念的提出不仅解释了水污染的成因和特征,而且也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索空间。

2012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参考文献:

[1] 陈阿江.次生焦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学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 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 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 周晓虹.国家、市场与社会:秦淮河污染治理的多维动因[J].社会学研究,2008(1):61~62.

[7]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 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物种;人类行为;丧失;环保举措

中图分类号:TK417+.122 文献标识码:A

“生物多样性”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于自然保护刊物上,《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中对“生物多样性”作了如下解释: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环境污染是一种生态破坏。随着我们对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系统化,人们越来越发现,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的物种大灭绝在很大程度上与全球扩散的环境污染有密切联系。我们可以在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水平上讨论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环境和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物种最多的国家之一,现有的生物物种约占全球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使得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我们应该反思,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生物特种的巨大破坏所造成的深刻影响,我们要重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加大对生物的保护力度。

1 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1.1 生物自身多样性的特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部分组成。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点。

1.2 人类行为的影响

影响生物多样性因素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类的生产和活动及污染排放。人口迅猛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偏离自然状态,环境污染,生物失去家园。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事有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薄弱,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开发也导致环境污染加重。

1.3 外来种的入侵

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来讲,生物的入侵毕竟是个扰乱生态平衡的过程,因为,任何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是经过了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这种平衡一旦打乱,就会失去控制而造成危害。

2 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1 遗传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遗传多样性强调的是现有物种质的遗传变异库存量,它既是生物遗传变异的历史积累,反映了生物的进化过程,也是现有生物适应现有环境和未来未知环境的遗传基础。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包括已有的遗传基因库的减小和新的遗传变异来源的降低。遗传变异性的丧失会导致生物对未来环境适应性的降低,从而意味着人类进一步发展所依托的生物资源的减少。污染条件下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有几种原因。在污染条件下,种群的敏感性个体消失,从而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污染引起种群的规模减少,由于随机的遗传漂变,降低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污染引起种群数量减小,以至达到了种群的遗传学瓶颈,即使种群最后实现了完全的适应,并恢复到原来的种群数量时,由于建立者效应,从而造成遗传来源单一,遗传变异性的来源也大大降低。

2.2 物种多样性的丧失

环境污染引起物种多样性降抵的机理一般为:污染物的直接毒害作用,阻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使生物丧失生存或繁衍的能力。污染引起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丧失了生存的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富集和积累作用,使食物链后端的生物,难以存活或繁育。在污染引起物种多样性丧失的研究中,除了应了解物种总的数量动态变化外,还应注意不同物种对于污染的耐性或抗性水平不同,从而在同样的污染条件下,幸存的物种还具有一定的区系或种属特点.一般来说,广域分布的物种生存的机会大于分布范围窄小的物种;草本植物生存的机会大于木本植物;生活史中对生境要求比较严格的物种一般难以抵抗污染环境。

2.3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

与自然系统相比,一般地,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变化、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间相互关系改变。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目前有两个基本观点: 一是由于生物对突然发生的污染在适应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生物多样性会丧失。二是污染会改变生物原有的进化和适应模式,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向着污染主导的条件下发展,从而偏离其自然或常规轨道。环境污染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在遗传、种群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降低。

2.4 生态系统的杂性降低,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复杂性降低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简单化,食物网简化,食物链不完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路径减少或不畅通,能量供给渠道减少,供给程度降低,信息传递受阻。导致生态系统复杂性降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污染直接影响物种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二是污染大大降低了初级生产,从而使依托强大初级生产量才能建立起来的各级消费类群役有足够的物质和能量支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趋于简单化。

3 我国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举措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星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1992年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了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坏境与发展大会,并在《公约》上签字。继而中国政府批准了这个公约,并履行了承诺义务!分别在1994年和1997年完成了《中国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报告》,并正式。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政府的决心和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但光有政府的努力还不够,必须全国任命一起努力,才能保护好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实现持续的发展。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它提供人类所有的食物和许多诸如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产品。中医药绝大部分来自生物,它是维持人们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生命资源的汇集和未来农林业、医药业发展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能源、材料等基本需求。生物多样性为我们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我们才得以延续。现在生物多样性因为人类的肆意破坏越来越难满足我们人类的需求了,温室效应就是越来越让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化工厂的肆意排放更是加剧了环境的破坏力度,正因为如此才会使温室效应不断的加剧恶化。

参考文献

[1]王丰年.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30.

篇8

关键词:海洋油气开发;污染赔偿制度法律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224-02

随着地球人口数量爆炸式增长,有限的陆地资源已无法满足急剧攀升的人类需求;另一方面,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也为人类探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了客观技术条件。因此,近年来,地球迎来了新一波的海洋开发热潮。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次接一次,越来越严重的海洋污染事件。1967年,托利。勘庸号油轮在英国附近海域因触礁搁浅而发生严重原油泄露污染事故,对当地生态造成严重影响。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所属一个外海钻井平台故障并爆炸,造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事故-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事故发生后,漏油点附近大范围的水质受到污染,大量海洋生物及鸟类都受到严重影响,患病或死亡。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及阿拉巴马州渔业更是陷入灾难状态。在中国,据国土资源部不完全统计显示,仅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就发生海洋石油气勘探开发污染事故41起。而刚刚进入“十二五”时期,就在2011年06月21日前后,美国康菲公司所属蓬莱19-3油田出现严重漏油事故,已形成“劣四类”海水面积超过840平方公里,对渤海海洋环境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污染。除去对海洋水质的破坏以外,漏油事件本身还会对周边物种生态、渔业水产养殖乃至于沿海居民健康构成持续性的影响。

尽管我国早在2000年就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防治作出了相关规定。但是,由于当时海洋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多处于试验阶段,对未来面临的困难准备不足,一些方面规定的不够全面、精确。特别是对污染损害赔偿制度方面,现行《海洋环境保护法》只在第九十条做了原则性规定,根本无法应对现在日益频发的海洋污染事故。康菲石油公司露油事件发生后,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受损渔民求偿过程中面临取证,定损,费用等方面的困难。此外,信息披露的滞后与缺失不仅造成部分渔民的二次受损还使国家海洋局面临着行政诉讼。甚至随后由国家海洋局代为发起公益诉讼都面临很大的法律障碍,凸显出我现行海洋环境污染赔偿制度亟待改善。

1海洋污染的定义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地把物质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害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造成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船舶造成的污染;海洋油气开发对海洋造成的污染;工厂对海洋的污染。

2关于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赔偿责任的国际立法现状

最早规范海洋原油运输的法规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前身“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IMCO)的领导下于1954年制定了《1954年国际防止海洋石油公约》(简称《伦敦油污公约》)。公约规定禁止15总吨以上的油轮和500总吨以上的其它船舶在离岸50海里以内排放油类或油类混合物。这也是海洋环境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公约。1969年,托利•勘庸号油轮露油事故发生后,举世震惊。国际社会开始反思制定措施防止船舶污染及如果发生损害后如何赔偿的必要性。为此,IMCO于1969年11月10号至29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了海上污染损害国际法律会议,通过《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解决了当时面临的最棘手的法律问题,即在公海发生油类污染事故时,沿岸国政府有无权利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以防止、减轻或消除对其沿岸海域或有关利益方产生的油污危险或威胁以及它们的后果。同时《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规定对船舶所有人实行严格责任,并将赔偿限额相比于1957年的规定提高一倍。随后《1971年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国际公约》(简称《基金公约》)设立了一只国际基金以减轻船舶所有人由于海上事故而引起油类污染赔偿所应承担的责任和额外补偿受害者的损失,以及后续的《1972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宣言》要求停止倾倒有毒物质和环境不能吸收的其他物质,国家尤其应防止海洋污染等都对防止海洋油污染作出了规定。到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通过,在历史上第一次为各国规定了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一般义务,并进一步要求各国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任何来源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并根据不同的污染来源作了不同的规定。我国参加的国际海事组织于1990年通过了《国际油污防备、反应与合作公约》(简称《油污防备公约》),随后又通过的《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1992年议定书》(简称《CLC公约》)和《2001年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这些国际公约也对防治海洋油气污染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3我国现行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赔偿立法

3.1国内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赔偿法律

1999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有关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根本性法律。其第四十一条规定“凡违反本法,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本法第五条规定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责令限期治理,缴纳排污费,支付消除污染费用,赔偿国家损失,并可以给予警告或罚款。”在第九十条又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赔偿要求。”《民法通则》第一一七条第二

款规定:“损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并应当赔偿损失。”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然而,上述法律仅对海洋污染损害赔偿问题做了原则性的规定。

3.2海洋油气开发污染赔偿行政法规

国务院2009年公布的《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对海洋工程建设做出了相关规定,并明确了因海洋工程建设而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责任。该条列第五十六条中明确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赔偿损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承担赔偿责任。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主管部门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本条例的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可以责令其限期治理,支付消除污染费用,赔偿国家损失;超过标准排放污染物的,可以责令其缴纳排污费。”

3.3海洋油气开发污染赔偿地方性法规

随着全社会对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近年来,部分沿海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来规定海洋污染赔偿的相关事宜。2004年通过的《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造成海洋污染损害的责任人,应当消除危害,并向受损害方赔偿损失。”同年,《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对造成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06年通过的《江苏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工程建设项目未采取海洋环境保护或者海洋生态修复措施的,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责令停止违法作业、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不处理作业、经营产生的污染物、废弃物,污染海洋环境的,由依法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清除其使用的海域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和其他固体废弃物,并可以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3.4我国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

为了防治海洋环境污染,我国先后加入了《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1992年议定书》和《2001年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但是,这两个公约只适用于“污染损害系指油类从船上溢出或排放引起的污染在该船之外造成的灭失或损害,不论此种溢出或排放发生于何处”,对海洋油气开发工程项目造成的的海洋环境污染并不适用。

4现行海洋环境损害赔偿法律的缺陷

4.1相关法律规定太笼统,缺乏相应实施细则

康菲石油公司露油事件发生后,康菲公司究竟触犯了哪些法律应当受到哪些惩罚,不仅是那些受到此次露油事件影响的人所关心的问题,更是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但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国家海洋局只是依照《海洋环境保护法》对其作出最高2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决定。中国浩如烟海的法律条文中,或许现在可以适用的只有《海洋环境保护法》、《侵权责任法》等少数法律。反观美国,墨西哥湾露油事件发生后,英国石油公司不仅花费巨资进行油污清理,还设立了200亿美元的赔偿基金,保证任何可能受到的损失都在发生后得到合理赔偿。

康菲事件发生后,国家海洋局向康菲公司提出生态索赔。然而,国家海洋局的求偿主体资格和程序正当性却招到质疑。一方面,在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规定的是“有关单位”或“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为海洋污染赔偿的求偿主体,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机构;另一方面,按照中国海洋管理范围划分,国家海洋局负责海水生态环境污染,海事部门负责商船、港口水域,农业部负责渔船、渔业污染,环境保护部负责管理岸边水域,近岸地区则由地方政府出面,这样一来,国家海洋局能否代表全部利益相关方进行生态索赔令人心存怀疑。

4.2赔偿标准缺位

如何确定海洋污染赔偿及生态恢复费用的标准是全世界海洋污染赔偿制度面临的法律难题。因为一方面海洋自身具有净化功能,部分污染物会随着海洋生态系统循环而自动消除,这部分是否应该赔偿,怎么赔偿是个问题;另一方面,海洋污染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并由此带来对海洋生态系统长期而潜在的影响,这种影响如何评估,如何补偿?对此,我国也并没有一个法律上的标准,给海洋污染赔偿造成很大的法律障碍。2002年“塔斯曼海号”溢油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中方开庭审理后,肇事的外籍船员质问我方提出的赔偿金额的法律依据,我方却给不出。因此,尽快制定海洋污染赔偿和生态恢复费用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4.3信息披露义务缺失

据媒体报道,在此次康菲石油公司露油事件中,很多渔民由于不知道是因海水水质受到污染而引起养殖的鱼虾大量死亡,在康菲公司隐瞒不报的时间段,又投入了新的鱼苗进而造成了渔民的二次损害。如果康菲公司能在发现露油的第一时间及早通报,很多沿岸渔民的损失就可以避免。很多国际公约已就此做了相关或类似的规定。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一九八条规定:“当一国获知海洋环境有即将遭受污染损害的迫切危险或已经遭受污染损害的情况时,应立即通知其认为可能受这种损害影响的其他国家以及各主管国际组织。”又如《油污防备公约》规定“缔约各方同意确保将船舶、近海装置、海港的油装卸设施发现的油污事故,报告给最近的沿海国或主管当局,并告诉可能有被污染危险的邻国和国际海事组织。”但遗憾的是,我国尚未对信息披露义务作出明确法律规定。

4.4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刑事立法不足

相对于世界多数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刑法中专门的海洋环境污染罪责,我国现行刑法对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仅在第三百八十八条和第三百八十九条规定造成重大公私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等情节严重的后果时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这两条刑法规定过于原则化,缺乏具体的操作标准,给实际运用造成很大的困难,难以发挥刑法的威慑作用。

5对完善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污染赔偿法律制度的建议

(1)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完善相关法律,明确海洋油气开发污染赔偿的法律细则,增强其操作性。

当今世界处理海洋油气污染损害赔偿主要存在三种法律体系,基金公约体系,美国完整国内立法体系及加拿大的二者并行体系。鉴于我国尚未加入《基金公约》,美国的此类法律制度是我们最好的参照。美国关于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赔偿的法律主要有1973年《濒危物种法》,1977年《清洁水法》,1980年《广泛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以及1990年《石油污染法》。《广泛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规定了“谁污染谁负担”的基本原则,而且实行“可追溯的、严格的和连带多方的”责任,不仅直接污染者要负责,“潜在责任人”(包括污染项目以往的所有者、经营者和承租人)也要担责。此外,母公司,其控股的股东、公司高管,都有可能被追责。《濒危物种法》《清洁水法》和《石油污染法》具体地规定了确定赔偿对象,范围和数额的法律标准。我过完全可以借鉴国际社会和美国的成熟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赔偿机制。

(2)加快海洋环境污染赔偿和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难以量化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但是包括我国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内的世界各地有权立法的部门都作了有益的尝试。美国《石油污染法》规定了石油污染的赔偿范围和标准,该法规定赔偿分三部分:一,修复、恢复、替代或获取受损自然资源的类似等价物的成本;二,自然资源在修复期间价值的减少;三,评估费用。标准以“修复费用”计量,即不是计算石油污染造成的鱼类资源损失的市场价格,而是计算如果采取措施把鱼类资源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要花多少钱。我国国家海洋局颁布的《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指出,海洋生态损害评估,应该包括海洋生态直接损失、环境修复费计算(包括清污费、修复费)、生物种群恢复费计算、调查评估费等4个方面。《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绕开了难以计算的海洋非生物资源损失,把计算重点放在了渔类资源的损失量上,规定了相应的标准,即按照20年用海期限计算,每50公顷用海应当缴纳1000万元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笔者认为,我国的这两个法规对当下如何确定海洋环境污染赔偿及生态补偿标准都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前者只是部门规章,后者也只是地方性法规,法律效力较低,应吸收其精华,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来应对日益复杂的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3)从法律上明确各方及时信息披露义务。

为了避免因未能及时进行海洋污染事故信息披露而导致的损害,以及参照国际公约中相关的要求,建议从法律上明确责任各方的信息及时披露义务。将是否及时进行了事故信息披露作为有关部门对其处罚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对由于未能及时披露相关信息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方从严从重惩处。

(4)完善海洋环境保护刑事立法。

《刑法》是防止危害人类社会行为的最严厉的、最有效的屏障。在《刑法》中加入海洋污染犯罪的具体内容和量刑标准对防治海洋油气开发污染,保证海洋污染赔偿和生态补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严重海洋污染行为入刑可以有力保障海洋环境保护行政法律规范得到及时、正确的实施。因此,在《刑法》中补充海洋环境污染犯罪是完善海洋油气开发污染赔偿机制的重要举动。

参考文献

[1]余妙宏:试论建立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7(1).

[2]刘红.中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的建立与实施[J].交通环保,2002.

[3]宋春风.船舶油污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之研究[J].海商法研究,2006,(12).

篇9

1、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的自然学科,最终目的是创造新物质,改造自然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它同其他许多学科都有密切联系,特别是物理、生物、医学医药卫生、环境地理,可以说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一些药物的禁用(如,含PPA的感冒药)、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皮革胶囊事件等无不充分说明这一点。

2、中学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因素很多化学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化学污染造成的,很多环境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化学的方法,化学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很直接的环保教育基地。当讲到涉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时,可结合课程内容适当补充一些环境污染的实例来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防治的措施。例如,讲到“空气”时,让学生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初步了解空气污染;学习“二氧化碳”时,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及消除措施……这样将环境保护的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既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通过课堂教育可把环保作为自觉行动我国公民环保意识普遍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就要从学生抓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CO、SO2、H2S等气体实验时,应强调气密性检查、药品用量(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尾气处理的装置等。每次实验完成后,应将废液集中处理,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4、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中学化学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在教学中涉及环保问题的知识时,应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设计改进措施,将危害降到最低。在讲“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石油”等内容时,就应适度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结合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处理,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不使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又怎样利用这些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如SO2、NO2等可用NaOH溶液吸收)。某些有毒物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H2S可通入CuSO4溶液中,转化为CuS沉淀)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之外,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学习环保知识

1、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环境问题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学生了解到由于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2、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植树节、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设计生态环境教育的主题活动。如,结合“限塑令”讨论:为什么要禁止使用塑料袋?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在使用?当你看到你的家人还在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时进行劝解了吗?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倡低碳生活。针对这些话题,取得当地环保部门的支持,让学生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对自己的生活习惯进行反思,想想自己和家人低碳的生活习惯,还有哪些需要改进。

3、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投身生态环保实践的自觉性,维护和提升生态环境教育的信度。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实地考察,使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现场对比,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环保护知识问答。例如,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有哪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结合有关时事生态信息,升华环保意识。比如,日本福岛核污染事件及我国出现的“碘盐荒”,帮助学生分析事件的原因、机理及危害,填补知识空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不盲从。

三、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 农村环境 调查研究 综合整治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Current Economic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in More Developed Towns

――Take Hu'nan Shaodong Liuze Town as an example

CHEN Bo, ZENG Fangrong

(Chinese Department of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Hu'nan 4220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the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urrent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treatment status.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weeklong on Liu Ze town in Shao Dong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 Through the survey found that as the economy is relatively developed township rural pollution increasing, the performance in pollution sources is increasing, living garbage, pollutant treatment facilities and other issues, the cause of these problems is, etc. In view of the current r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countermeasures we should strengthen management, strict law enforcement, increasing investment, to award to promote governance and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multi-pronged.

Key words rural environment;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流泽镇位于湖南省邵东县东北部,距县城15公里。辖3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40368人。该镇属于农村经济较发达乡镇,2012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21.8亿元。特别是民营经济发达,已形成铝制品、打火机、五金、采掘、冶金五大工业体系。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该镇同其它农村乡镇一样,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生活垃圾污染、小型工业污染、农药化肥和养殖污染急速加剧。而广大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差,加上农村在治理与预防环境污染问题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当下经济较发达农村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为了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和团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团中央、团省委关于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建设好美丽新农村。我们邵阳学院中文系“青春共建,绿色乡村”环保服务团在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曾方荣教授的带领下,于2013年7月12~18日,对邵东县流泽镇环境问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本团队以流泽镇常住居民、村民,当地部分工厂员工与环保工作人员为调研对象。在本次调研中,除采用访谈和实地考察外,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回收率高达97.78%,问卷注重各年龄各层次人群的发放,具有普遍性与可科学性。

1 流泽镇环境问题现状

根据问卷和实地调查,我们可以发现,40.8%的居民认为自己所居住的区域环境质量差,43.6%的居民认为居住环境质量一般,仅仅只有2.8%的居民觉得自己的居住环境较好。具体来看,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污染源日益增多

流泽镇作为小型工业较发达小镇,污染源多,环境问题突出。以下三种污染尤为严重:一是空气粉尘污染。流泽镇虽没有大型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和工厂,但是因为不少煤矿、烟花厂、采石场、石材厂的生产,这里的空气粉尘污染严重。特别是对生活在这些工厂附近的居民来说,严重的空气污染简直就是生活的噩耗。煤灰、石灰,飘落在农作物上、飘落在村民的家中、飘落在悬挂的衣服上、甚至飘到饭碗里,可以说,灰尘无处不在的,并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人体体内,危害居民的身心健康。二是水源污染。水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水源污染严重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饮用水源的污染。流泽镇没有大的河流,只有一些山塘、小溪,饮用水源相对缺乏,由于取水点周围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洗衣、洗澡、餐饮污水随意流入,加之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生活水源水质污染严重。另一方面是人畜粪便污水无任何处理,镇上居民这类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只有极少居民建了简单的化粪池,大部分农户没有建生活污水处理池,这些污水都是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或地面,且污水渗入地下后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尤其是部分农户采用老式粪池,容积过少,也没有采取防渗措施,暴雨天粪便水排入周边水渠或渗入地下,对附近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三是土壤污染。流泽镇的土壤污染比较严重,既有农药化肥对土壤造成的污染,也有一些工厂、企业对土壤带来的污染。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流泽镇太坪村的新仁铝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周围的大片一等农田都因土壤污染过重而荒芜,据村民反映,这些地方即使勉强种上庄稼,生长收获的农作物的味道也会与正常味道大有不同。

1.2 生活垃圾成堆困扰大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生活中的垃圾日益增多,特别是难以降解的塑料袋、塑料包装盒瓶等无机垃圾充斥乡镇。流泽镇上垃圾产生方式主要有两种,给人们造成的困扰颇大。一方面是生活垃圾的问题,流泽镇只有镇上建有极少的垃圾池或设有垃圾箱,其余各村组基本没有建设垃圾收集池,未进行定点收集,大部分居民将生活垃圾倾倒在房前屋后或村内水塘,部分居民将垃圾堆放于村道旁,还有部分居民将垃圾收集在庭院门口进行垃圾焚烧处理。如在大坪村,几乎所有的生活垃圾都堆放在一个废弃的农贸市场上,很少清理,这成了农贸市场周围居民的一个生活困扰,致使居民与相关部门的矛盾变得尖锐。另一方面是畜禽养殖的问题。该镇有两个养殖大户,养殖户粪便堆场不规范,畜禽粪便部分被周边农民用作肥料,但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者居多,劳动力不够,加上对化肥的依赖致使粪便不能完全用于农田耕种,尤其是暴雨天,粪便水流入沟渠极易污染村民饮用水,而粪便的强烈异味,也造成了空气污染。如在新泉村的两个养殖场之间有几户居民,其中就有居民向我们反映,这里常年臭气熏天,甚至走在街上,自己身上带有那畜禽的异味。

1.3 污染物处理设施落后

环保基础设施的落后,导致可回收利用资源的浪费很大,如垃圾池、垃圾处理厂基本没有。根据服务团成员的调查与走访了解到,流泽镇仅在镇上建了两个垃圾堆放池,其他地方基本没有,而仅有的这两个垃圾池,也没有专门的环卫工人去清理。最令人尴尬的是,我们作为志愿者去清扫了大街,却找不到倾倒垃圾的地方,不知道把垃圾倒往何处。更让人失望的是,这一现象在当地干部群众看来司空见惯,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与重视。至于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当地群众则几乎没有这样的意识。全镇没有垃圾分类回收站,所有的垃圾基本上都是乱丢乱扔,路旁、山边、小溪里随处可见成堆的垃圾。据我们调查,只有极少数村民会选择性的把一些可循环利用的垃圾收集起来,作为废品,变废为宝。因此,可以说在全镇,几乎没有自觉进行垃圾回收、分类的村民,造成了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严重浪费,反而变成了垃圾污染物。

2 造成流泽镇环境污染问题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造成当下农村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等客观原因,但更多是人为的主观社会原因,流泽镇当前所出现的环境问题,同样如此。具体而言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人口的环保意识总体偏低。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广大农民受教育水平低、经济相对落后及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普遍不强,村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生活废水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一些小型工业生产和养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根本没有重视,更加不会采取保护措施。由我们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80%以上的居民在平时生活中都使用塑料袋,而且用后随意丢弃,62%多的村民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听之任之,不予关心近乎麻木, 54.6%的居民没有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随意丢弃垃圾和对生产中的环境污染物不做处理和重视。

二是地方环保部门工作有待加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地方环保部门工作落实不到位是造成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下地方环保部门对农村环境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邵东县乡镇一级政府都没有设立环保部门,都由其他部门兼管,县环保局的工作重心也没有放在乡镇环保工作上。几乎所调查的村民都反映政府环保部门从来就没有向他们做过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也没有真正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在一个村的调查中,一位村民向我们反映,他们村的一个铅锌冶炼厂造成严重的空气和水污染,他们向有关部门反映多次,但上级环保部门没有做任何处理,生产至今仍在继续。

三是村镇环境基础设施严重落后。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重建设、轻保护,造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由于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不重视,长期以来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少,农村环境保护设施落后或没有基本的保护设施。如我们调查的邵东县等十几个县中农村没有一家污水处理厂和规范的垃圾填埋场,环境基础设施滞后成为影响农村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环保资金主要来源还是由国家财政提供,显然,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要想仅通过财政补贴就把环境治理好、维护好,是不现实的。

从流泽镇环境问题所反映出来的几个方面具有普遍性,资源的共有与不可再生性、环境破坏与保护的不平衡性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空间,不得不引起各方的重视,我们也应对此做出相应的回应与建议。

3 关于流泽镇环境问题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流泽镇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在经济较发达农村乡镇中具有普遍性。综合分析流泽镇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状况和存在问题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以邵东县流泽镇的具体实际情况为参照,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借鉴全国其他区域农村环境保护的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在乡镇一级应设专职环保专干,配备监测仪器设备,加强环境管理与执法,确保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在农村严格执行。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应抓住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机遇,加大农村环境保护金费投入,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其二,严格执法加强整治。对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工厂、企业要进一步采取整治和监管措施。对农村采石、采矿等工程所产生的渣土、扬尘和噪音要同样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防护工作,合理安排施工期,减少施工扬尘和噪音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其三,全面落实农村环保“以奖促治”政策措施。“以奖促治”是我国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创新之举,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四,扎实推进村镇环境综合整治。首先各乡镇应以村为单位建立合理、高效的垃圾收集、填埋、回收利用等严格制度。其次应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开发生态农业。进一步深化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工作,完善工作机制,发挥示范作用。目前,邵东县在廉桥镇开展了“以点带面,环境连片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考虑到农村实际情况,该工作可以逐步向周边乡镇推广。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丽新农村不能走过场,不能走形式。我们希望建设美丽乡村,不仅使农民 “美”有所“乐”,而且“美”有所“获”,不仅在“美”中陶冶身心,也在“美”中创业致富。其五,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制度。尽管在环保法律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现行的环保法规与制度同实际还存在较大差距。

4 关于流泽镇环境问题的反思与总结

在流泽镇这个经济较发达的乡镇,由于过去工业化程度低、人口密度较小、环境容量较为富余,环境问题并不显著。但是近年来,流泽镇环境却出现了大问题。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流泽镇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企业(打火机厂,煤厂、养猪场等等)。但是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缺口大。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中小企业主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依然存在,对环境治理工作缺乏长效管理。因此,造成了环境和经济的不平衡,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此次赴流泽镇环保调研,我们发现各种污染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而且威胁到他们的健康。改善农村生态状况,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重要条件,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的和谐稳定。加强农村的环境保护,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