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篇1

国有商业银行应逐步改进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减少对基层分行行的干预,使基层行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自主经营,合理决策。金融管理机构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县级机构划分为不同级次,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确定合理的授权、授信额度。制定规范合理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特别是要针对工业企业发展的阶段性资金需求的特点,适时给予信贷支持。对县域经济中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解决经济主体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企业财务状况和资本结构的优化,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简化和完善县域内个人消费信贷的发放程序,大力拓展消费信贷领域,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重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人民银行要针对性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注入县域经济的货币供给量,辅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实现市场退出后必须明确在县域经济服务中的定位和职责,确定适当的存贷比底限。地方财政应设立县域经济发展基金,国家从邮政储蓄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配套,由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负责资金运作。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与政策性补贴等措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商业银行为县域经济注资,校正市场缺陷,同时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更好地了解当地情况,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应该积极发挥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在辽东、辽西北等具有农业比较优势的县域发展之中尤为重要。首先,农村信用社在化解风险的同时,应逐步启动自营贷款,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村信用社应根据农户实际需求提供贷款,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动摇,扩大贷款投放面,真正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其次,信用社的主要任务应根据城乡实际略有侧重。位于农村的信用社应有重点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村)的发展,及时解决他们的生产性、长期性、持续性的资金需求。位于城区的农村信用社在完成支农任务的基础上,应重点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经营管理水平高、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建立起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优质客户群,在服务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信用体系的发展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农村信用社要与商业银行合作,解决结算领域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特色经济,创造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就是寻找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途径。必须注意的是:一是要把握全局、整合资源,对资源优势和经济联系较密切的县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区域性规划和建设整合进行研究与论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条件的综合优势和市场分工要求,从总体发展、行业发展及部门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规划。二要立足于特色经济的开发,培育特色品牌产品,建设特色产品基地,引导特色产品的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推进优势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增强特色产品的竞争力,形成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经济带。三要把特色产业的培植作为关键,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创造优质的特色产品品牌,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先天资源优势转化为切实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优化特色主导产业的产业格局,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促进与之相关的特色旅游业和劳务经济发展,增强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产业联动和协同优势。四要把资源的转化作为依托。特色经济是以特有的资源为发展之根本,对特色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用特殊的资源生产特殊的产品,鼓励优化资源利用的专业技术创新和专业管理团队建设,不断促进特色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三、发展农村城镇,实现城乡一体化

县域经济是城市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经营农村城镇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根据节约能源和提高效率的原则,通过城镇资产资本化和市场运作,保证城镇整体和部门公共财产保值增值,从而实现城镇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提高城镇竞争力的城市经济管理职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农村城镇经营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方面:明确政府责任,转变政府职能。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需要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与农村居民作为整体统筹规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结构、市场调节、政策支持、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一体化。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要着重转换政府职能,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使政府能够为城镇发展作贡献。促进基础设施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与建设管理主体的市场化。城镇建设过程中,现有的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城镇居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针对这样状况,一是要多方筹集资金,建立新的投资、融资体制、构造多元化产权,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二是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市场化改造。现阶段措施主要是在基础设施市场半公共品供给中(公交、电力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符合要求的企业在政府监管下进行投标取得特许经营权来经营,进一步优化产权结构,激发地方建设的活力。创新城镇规划模式,综合运用市场调节和政策导向。规划城镇发展的设想应以城镇经营理念为指导。城镇经营中可以通过市场运行的,应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来达到规划目标;对于城镇经营中禁止性、非竞争性的领域如对不可再生和不可恢复的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应强化政策规划与科学管理。城镇规划应从以前的单向性、刚性,调整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适度弹性规划,以适应城镇经营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城镇规划应在全局性的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依托产业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经济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将小城镇纳入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利用产业集群和市场建设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

四、实施新型产业发展战略,发展优势产业

篇2

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具体情况,着重针对当地农业气候资源、土地存量、土质状况、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和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提出发展的方向和阶段目标。库区、安置区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薄弱环节,挖掘增长潜力,增强创新意识,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培育地方市场,拉动就业并提升农民消费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全面繁荣。

二、中线库区经济发展策略

就中线库区而言,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可以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库区的柑橘种植已有较大规模,初步形成了沿汉江柑橘带,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柑橘经济。但是,库区的柑橘种植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柑橘供应地,因而农户需要独立面对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价格风险,实际收益并不能获得有效保障。因此,建议库区农户和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将柑橘生产作为当地特色农业,进一步将其做大做实做强。

渔业养殖是库区充分利用自身水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又一特色农业。随着库区水源地建设的深入进行,对水质环境保护的要求会提高,这可能导致渔业养殖成本上升。就未来一个时间段而言,库区渔业生产的关键在于市场保障和销售渠道的通畅,以实现价格基本稳定,保证养殖户稳收增收。

除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外,库区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库区可以结合水源区经济林绿化带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形成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旅游带,为海内外游客提供观光、度假、疗养、科学考察、探险与科普教育服务,从而开拓出一项新的绿色生态产业。

针对部分库区乡镇邻靠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交通区位优势,当地可以推动建立汽车工业园,集中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和装配工业,逐步建成具有规模效益的“二汽”零部件外包加工生产基地。

三、中线安置区经济发展策略

就中线安置区而言,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部分安置区已具备良好的品牌农业基础,农产品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有一定知名度。下一阶段建议着重进行形象产品的品牌建设,使农产品技术研究、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单位收益。

针对邻近城镇的安置区,发展果蔬种植和畜禽养殖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利用邻近城镇的区位优势,当地可以建设大规模的蔬菜基地和果林基地,还可以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家畜家禽养殖场,不仅为城区提供农副产品,还能够通过“农超对接”远销外省。此外,近郊安置区可以建设独具特色的近郊农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在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拉动了就业,进而加速了近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对于具备一定城镇性质的安置区,应当结合本地工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移民进行工作岗位培训,使移民有一技之长,能够比较顺利地在本地务工,实现移民农户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

四、移民区域经济发展小结

对于中线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移民地区不仅需要争取政府资金的“硬支持”,还要争取并充分利用政策性“软支持”。库区和安置区应当主动在南水北调受益区争取适合自己的对口合作项目,引进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有发展前景和能够实现双赢的招商。不仅要将企业引进,更要实现企业在当地的发展,将其培育成为地方龙头企业,政策上可以考虑在初期给予一定财政扶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产品多样化,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扩展,最终发展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篇3

关键词:标准化;县域经济;关系

一、县域经济的发展历史与特点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县域经济都是作为一个客观的经济实体与形态存在的,其发展思路也是被动地服从于国民经济发展,贯彻各级宏观调控政策,并无自身发展的明确特色。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

一是缺乏指导思想。一直以来,我国的县域经济并没有出现过明确的指导思想,县域经济更多地表现为在全国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中自发进行。县域经济发展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就是一个全国百强县评比,但不可否认,百强县的发展,走的是与城市经济同样的道路。或是占据资源优势,或是占据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在县域经济的主体农业以及第三产业上作为不大。二是缺少发展规划。我们的县域经济发展中,很少有体现了本地特色,着重发展具有现代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划。县域经济发展唱主调的仍然是第二产业,即使是每年政府制定的发展规划,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还是缺少规划,追求数字经济成为现实选择。三是缺少发展措施。除了招商引资,还是招商引资,而且是在招商领域,着重发展什么产业,措施不明确,最终成为只要能提升GDP即可,忽略了自身优势,并将县域居民主体――农民排除在经济发展之外。四是县域经济薄弱。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但在广大的县区,经济依然薄弱,不仅有大量国家贫困县存在,而且有一批县区出现财政赤字,甚至靠卖地来维持县域财政。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这是第一次出现县域经济的名字。由此,县域经济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县域经济思想的提出以及其后一系列的重要文件,都进一步提出了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自此,各地都将发展县域经济视为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纷纷制定本区域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专门的政策与措施。全国在县域经济的举措,标志着县域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县域经济与标准化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壮大县域经济”的论述,点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这种必然性,是由县域经济的客观基础所决定的。在我国广大的地区,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农村经济,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就绕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壮大,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各地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阐述都给出了答案:农业的标准化。

一方面,农业发展到今天,要在激烈甚至是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加强农业标准化。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农副产品的进口中,越来越强调各种标准化措施,都有相应的绿色健康标准,这也成为进入发达国家农产品市场的条件。这固然有设置贸易障碍的因素,但也反应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成为国际市场上的强者,就必须加强标准化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

另一方面,无论是特色农产品,还是大众农产品,在现代市场中,都要以市场与效益为取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出品牌。而标准化无疑是农产品品牌化的重要基础。标准化耕种农作物,标准化发展农村经济,不仅可以创出品牌,增加附加值,更可以提高技术含量,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实施标准化,是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最有力抓手,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农村活了,经济发展壮大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并将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占人口多数的广大农民,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助力。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标准化,标准化正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

三、标准化对县域经济的重要作用

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是我们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措施,而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标准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概括来说,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标准化的实施,将改变一直以来农业经济靠天吃饭的传统,进而以科技的力量,结合我们农业种植与加工方面的经验积累,走出一条更为科学的道路。标准化强调以最符合市场需求的规则来控制我们的农产品种植与加工,特别是各个环节作业标准的研究,可以引导农民提高我们对农产品种植与加工的深刻认识,进而以更有利的方式完成农产品种植与加工。如此一来,不仅我们农业受气候影响将会下降,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同时,科学种植也将改善农产品的质量。有产量与质量的保障,有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我们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无疑将得到极大提升。

2、提高县域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我们在农业生产中,重生产环节而不重视加工环节,只要将农产品收下来就万事大吉。我们很多县区,拥有自己当地传统的特色农产品,但由于缺乏标准化管理,很多特色产品一走出山,就会失去原有质量,产量也很难提高。而正是这种思想与做法,使我们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以初级农产品著称,鲜有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出现。发达国家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经过精加工,却能赚取比我们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推广标准化工作,有利于树立我们的农产品深加工与精加工意识,加强我们的农产品深加工与精加工水平,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县域经济效益。

3、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

标准化的实施,将使我们农产品种植与加工的劳动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而且随着农业标准化深入人心,大量农村人口将从土地上解脱出来,进入农产品加工环节,这将使我们的农产品生产链条得到延长。特别是加工产业的出现,将附带出现许多围绕着农业开展的信息咨询服务、农产品运输、物资供应、餐饮住宿等行业,这无疑将培育出更大的县域经济二产和三产,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

4、壮大县域经济

标准化给农业经济带来的显著变化,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种植的科学性,农产品加工的多样性,更提升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提高农村经济总量和农民收入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通过标准化培训,农民的科技意识强了,对第二、第三产业的适应能力将随之增强。农业发展了,农民富了,县域经济才能更有活力,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四、县域经济标准化国内外实例

韩国农业生产,走过了一条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标准化推动发展的道路。上世纪七十年代,韩国农业还处在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范畴。从八十年代初,韩国政府有意识引导农业生产中国际标准的推广,先后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制定蔬菜生产与加工、海鲜产品生产加工等技术标准和规范。正值日本在九十年代初对市场上销售的蔬菜规格作出了规定,如:黄瓜的弯曲程度,要求A级果实在2cm以内。韩国成功成为日本市场的主要农产品供应商。这种来自于农业领域的标准化思路,后来发展到工业领域,最终成为韩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强劲表现的基础,成为其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为韩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国内,第一产业比重不足2%的上海市,早在十年前的2001年就召开了全市的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时任市长的徐匡迪亲自到会讲话,助推县域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标准化工作,促进和保证了上海市食品质量安全和国际的接轨。

中牟县是河南省首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在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上,县长先后十一次讲到标准化。该县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到沼气池建设等各个方面,先后制定了中牟大白蒜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准、河南省优质粳米、中牟无公害西瓜生产技术规程等27项标准。对此,郑州市政府一次给予该县50万元的农业标准化奖励。由于政府重视标准化,同时也推动了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近十年来,该县生产总值的增速都在两位数,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

五、以标准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标准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标准化,扎实推进标准化。具体来说,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树立标准化意识,大力推进标准化

标准化已成为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充分了解国家有关标准,保证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有利地位。同时,要放眼全世界,特别是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的有关标准制修订情况。近年来,欧美日等我们的传统农产品出口国,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农产品检验标准,我们要以标准化意识,从源头抓起,以标准化措施规范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工作,以提高出口农产品规避这些“绿色壁垒”的能力。

2、树立竞争意识,以标准化提高竞争力

发达国家不断提升的各类标准,提醒着我们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实现以标准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树立竞争意识,紧盯国际国内新标准,以最严格的要求,规范农业生产。特别是要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市场讯息,结合县域产品的质量与产量状况,及时推进最适合本县域经济的标准化领域。在具有优势的领域以标准化措施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3、树立品牌意识,注重优质绿色与环保

标准化工作,要求我们提高农产品标准水平,这也为我们创造名牌农产品奠定了基础。在标准化下,无论是种植还是加工,都按标准实施,这也要求我们注重环保,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与稳定,从而为市场提供标准化的优质绿色产品,提高地方产品和产业的竞争力,打造名牌农产品市场。

4、树立协调发展意识,促进县城经济发展

发挥标准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不仅要提升农业的标准化,更要借助农业标准化的契机,将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转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与服务业,树立协调发展意识,提高第二与第三产业比重,继而推动县域三次产业的相互助推式发展,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六、结束语

县域经济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发展作为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经济提供了可行的道路。要树立标准化意识,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农业乃至农村经济,最终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戎承法,张正河,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J].农业技术经济.2003( 6)

[2] 王代全,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J].领导科学.2005(15)

[3] 陈述恩,日本黄瓜和番茄的规格标准介绍 .中国蔬菜.2000(3)

篇4

聊城是山东省西部的一个地级市,临河南、河北,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人口680万左右。辖东昌府区、临清、冠县、莘县、东阿、阳谷、茌平、高唐8个县(市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成立地级市以来,聊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聊城仍然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指标,在全省范围仍处于后列。因此,聊城市的县域经济面临的历程也是复杂而艰难的。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位分析

聊城地处山东省西部,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由于早先交通条件的相对限制,聊城市的经济联系与发展与其他地市比起来多了很多困难。不仅削弱了聊城市经济的发展趋势,还限制了聊城经济发展的机遇和优势。

(二)产业分布不均,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充分

农业与工业比重不均,是聊城市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从产业看,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特别是第三产业与发达地区市区经济差距很大。聊城市县域中小工商业的发展很不充分,真正能够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企业仍然很少,具有特色的深加工企业更少。截止最新数据显示聊城市总人口680万,可利用的劳动力人数为379.4万人。与发达地区相比,虽然聊城地区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但是停留在基本加工层面较多,存在粗放式经济发展精细化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三)人事体制不合理

据统计,2013年我省县域生产总值超600亿的县(市、区)共20个左右,其中聊城市各县域均不包括在内。聊城市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环境应得以重大改善,关键在于政府如何利用好政策,创新发展机制。聊城作为山东省欠发达地区,仍需加强各种资源激励,如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计人员、科研机构等。

三、开展聊城市县域经济路径的对策和措施

(一)充分发挥县域的带头作用

县城作为城镇和县政府所在地的发展,必将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县城在城镇工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其发展状况直接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创新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与指导;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发展城镇经济和县城经济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卓有成效的措施,是实现县域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确立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

(1)突出资源优势,实施工业化品牌战略。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培育大产业、抓好大项目,包括大工业项目、大城镇化项目、大商贸物流项目等。聊城目前正着力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高唐泉林循环经济产业园、临清轴承产业园、莘县油盐化工产业园、东阿县阿胶生物产业园5个产业园区;以“3+5”千亿产业园为依托,重点谋划建设“212”工程。县域内城镇经济发展还应大力提升地方经济品牌化。例如,高唐县的时风农用车、东阿县的阿胶、中通客车等品牌知名度享誉全国。企业的品牌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对当地县域经济以及对聊城市经济都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2)发展特色旅游产业。聊城地区历史悠久,名胜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区内有名胜古迹44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聊城近几年着力打造“江北水城 文化古都”这一旅游城市理念,应在大力开发交通便利设施的基础上,针对各县域旅游特色大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其相关的古迹、典籍以及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如可开设“水浒旅游线”、“古运河民族文化旅游线”和古城、水城、文城为特点的“聊城城内旅游区”,努力将聊城打造成为全省和全国的旅游热点。

(3)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县域经济,农业经济是根本。聊城各县域仍需制定完善精准的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战略,有些县域更需甩开贫困县的帽子,大力推进农业化进程。通过市场挖掘地方优势,利用优势培育产品,围绕产品狠抓产业、打造龙头,围绕龙头兴建基地搞好服务,围绕服务办好实事。聊城市各县域可结合资源条件、劳动力特点发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或“多乡一特、多乡一品”的特色农业。例如,冠县鸭梨、高唐驴肉、东阿阿胶等等,培育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完善营销网络。

(三)优化投资和发展环境

围绕县域经济提升,聊城“县域经济突破”战略明确了“钱从哪里来”、“项目往哪落”,要求解决好县域发展自、干部积极性等问题。所以,应该加强改革创新,强化投资硬环境,全力优化软环境;在政府审批环节上减少审批程序,应该赋予县级更大自和执行力。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外技术创新机制、现代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鼓励支持大企业对接世界500强等跨国公司,鼓励引进战略投资者兼并重组部分企业,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强境外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建设祥光铜业塞浦路斯铜矿、信发集团印尼铝土矿等资源生产供应基地,进军资源深加工领域。

(四)发展镇域经济

镇域经济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镇域区位特点、产业基础、资源禀赋、自然条件等,支持人口较多、处于重要交通节点、邻近边界的经济强镇、区域重镇、文化旅游名镇加快发展。依法扩权强镇,赋予重点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聊城“县域经济突破”战略提出,要注重发展镇村经济,培植特色产业,打造块状经济,三年内形成一批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乡镇,所有乡镇地方财政收入都要超过1000万元,培植一批经济强村,打牢县域经济。

(五)完善考核机制,健全人事制度

聊城市应重新确定县域经济范围及新一轮强弱县名单,明确经济强县在实现科学发展和转方式调结构中的战略要求;经济欠发达县更要明确发展目标;调整完善年度考评指标体系,弱化对GDP的考核,加大民生指标所占比重,进一步强化调动各县(区),加快发展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和有效措施。人事方面可加强公开竞聘制度吸纳人才,通过“内培外引”这一策略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还可增加高校发展以及企事业单位等提高劳动力素质。

聊城县域经济虽与发达地区有着一定的差距,但也具备诸多优势资源。聊城作为发展中的现代农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旅游服务业基地,充满生机和活力。聊城各县市区若要发展县域经济,走出自己独特而富有成效的路子,关键就是发挥比较优势,精心培育骨干企业,打造优势产业,从而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河北省;县域经济;县城

近几年,河北省将县域经济作为四大攻坚战之一,提出要下大力量把县域经济和县城搞大搞强。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创新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使得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河北省县域经济实力不断提高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环保京津、濒临渤海、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地貌类型多样;既有平原县,也有落后的山区县,县域类型较为齐全。全省共有135个县、市及自治县区域,县域总人口占全省的83%,县域总面积占全省的94%。虽然各个县市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不平衡,但经过近几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河北省的县域经济整体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008年年底,全省县域生产总值为11551.26亿元,占到全省GDP的71.54%;2009年,县域生产总值上升到12794.6亿元,占全省GDP的74.2%;2010年,县域生产总值为15170.6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74.4%;2011年136个县(市)累计实现县域生产总值16773.9亿元;2012年,县域生产总值为18263.66亿元;2013年为28301.40亿元。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各县市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不同,使得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在河北省的130多个县中,有将近30个县拥有着丰富的铁矿、石油等自然资源,如唐山周围的一些县市,还有一些县市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如北京周围的一些县市,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及区位优势,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除了这些发达及较发达的县市之外,河北省仍有6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些贫困县多处于山区、冀南平原和中东部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等因素,生产总值与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的的强县相比有巨大的差距,如果这些县的经济不能迅速发展,将会对河北省整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2.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县城的数量多,规模小,制约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支撑,县城的发展水平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关键作用。河北省目前的县城体系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是数量多,规模小,辐射带动功能较弱。全省现有县城城区平均人口10.9万人,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城只有12个,多数为5~20万人口的县城。还有10个5万人以下的县城。县城小,就使得其能及较低,聚集和吸纳人口能力不足,产业能力不足现象较为普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与先进省份差距较大。虽然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在过去的几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一些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强省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与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相比,差距就更加明显。《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中给出的全国百强县市排名江苏、山东和浙江三省占据了百强的将近半数,其中,江苏省在百强中占据18席,山东省占据16席,浙江省占据14席,江苏省的昆山市位列第一。而河北省仅迁安市和任丘市进入百强,仅位列19和51位。2013年,江苏昆山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920.08亿元,河北省排名第一的迁安市仅为1005.1亿元。与先进省份相比,河北省县域经济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是的弱县较多,强县少。2012年,河北省统计的135个县市中,生产总值在300亿元以上的县只有12个,不到十分之一,100亿元以上的县有63个,占总数的不到二分之一。有87.4%的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10亿元以下,有将近50%低于3亿元。

三、推动河北省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重统筹,促进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想要改变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的现象,须将统筹发展摆到突出位置。可以将河北省目前不同县的发展情况进行划分,分为强县、较弱县和弱县,分类指导。对于强县,制定优惠政策,使其更好的发展,然后带动较弱县及弱县进一步发展,更好的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资金缺乏对于河北省很多经济发展较弱的县是一大问题,可以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提供更多的发展资金,如完善农村担保体系;加快推进风险代偿基金建设,尤其是对“三农”的信贷风险代偿体系;改善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等等。同时,对于这些县给予更好的财政政策支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这些做法,增强其自身的发展能力。

2.下大力气改善县城现状,以此促进河北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因为县城规模较小,河北省县域经济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为了改善县城的这些现状,可以建设规划产业园区,通过园区经济带动县城的发展。通过对全国的县城进行考察发现,凡是在历届百强县评比中名列前茅的县市,大都是以园区经济的发展为支撑。产业园区的见了,可以放大人口聚集效益,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减轻环境污染,减少对土地的占用,还可以让农民工就近就业,减少生活成本,为县城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发展空间。就目前河北省的情况来看,可以在每个县(市)规划一个产业园区,通过产业集聚提升技术水平,形成品牌效应,带动区域整体实例提升。同时,要注意推进骨干企业的规模化。要想发展产业园区,企业的规模很重要,如果都是小型企业,很难发挥产业园区的优势。所以,要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股权以及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经营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形成规模较大的优势骨干企业。政府还要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小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转变,小规模纳税人向一般纳税人转变。通过这些做法,让园区经济能够发展起来,进而带动县城经济的发展,最终能够转化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3.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缩小与先进县市的差距。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河北省的县域经济与先进县市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快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是要充分利用京津冀一体化,充分利用北京、天津的资源,来发展河北的县域经济。河北省很多的县市其实很早就借助了北京的一些资源,如燕郊、涿州市、廊坊的香河等等,但是,很多县市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还没有借助到一些资源,那就需要省政府进行协调,如积极争取将北京的一些企业转移到河北的县市,发展北京周边县市的旅游事业等等,带动河北省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的经济。这主要是针对沿海经济带和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他们可以依据区位特色,把招商引资作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之一,引进先进的技术、资金和项目,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注重转型。对各个县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各县市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因势利导,如对农业县要进行引导,让其向工业县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资源型县要向加工型县转变,不能只进行资源的采掘和粗加工,要延伸产业链条,加大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等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2013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载《昆山日报》,2014.

[2]四大攻坚战第三场座谈会:县域做强需突出特色.http://.cn,2013.5.30.

[3]马建章.河北:全面提升县城建设层次和水平[N].河北日报,2014.

[4]宋效忠,王利宾,靳兰.河北省欠发达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

[5]孙玉梅,朱军分.县域经济平稳发展 整体竞争力亟待提升[J].统计与管理,2011(5).

[6]陈佳飞,张玉,陈佳雨,等.河北省县域经济实力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2(1).

篇6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是功能较为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产业化不断加快,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小城镇日益壮大,基础设施状况逐年改善。但与城市经济相比,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仍具有以下特点:

1.弱质性:县域经济从产业构成来看,以农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第一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2.弱势性:县域经济从人口构成来看,以农民为主。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惯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安排,使得我国的人口绝大部分滞留在县域范围内。

3.弱态性:县域经济从地理分布构成来看,以农村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均有了飞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目前我国仍然是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4.不平衡性:县域经济从地理分布构成来看,以农村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均有了飞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目前我国仍然是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二、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与深远意义

1.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大多数县仍属于农业大县,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应该把农民增收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目的。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首先,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近年来,虽然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在逐年下降,但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农产品已出现市场饱和,进一步增加产量,市场已难以消化,加之入世后农产品的价格已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因此,简单地依靠增产、提价已难以实现农民增收。依靠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仍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次,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县域内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也直接涉及到县域经济基础的稳固与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化工作,立足本地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培植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依照产业化经营方式,确定相应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2.发展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

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县域经济发展了, 可以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城镇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所以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做好劳动力资源的储备工作,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了解劳动力的供求信息,做好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其次,加强劳动者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种培训除了必需的劳动技能培训外,还应该包括德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城镇工作和生活知识的教育,使农民工能进得城,留得住,实现农民市民化。

3.发展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生产要素聚集,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城镇化可以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资源重组整合和向同类企业有效集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组织程度,形成具有明显竞争力的产业群;城镇人口扩大,也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推动三产发展;城镇化可以促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发展,城镇贸易、科技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特色产业的发展,也要给城镇经济壮大和结构优化奠定基础。

在推进县域城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点发展中心镇,突出县城的中心地位,增强县城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另一方面,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体现特色的原则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农牧民进镇入区创业。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促进县城和重点镇聚集发展。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7

【关键词】县域经济;矛盾;对策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在国家经济组成部分中已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1.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三大矛盾:工业化发展与农村经济落后之间的矛盾、市场化建设与小农经济制约之间的矛盾、专业化建设与区域经济不协调之间的矛盾。

1.1工业化过程中城乡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自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使得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大差距,这种城乡经济社会的不均衡发展使得城乡人口收入、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社会保障等方面出现了差距,目前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之一,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1.2县域经济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其经济结构中以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依旧是效率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经济,所以,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体系中都处于弱势地位。从产业结构层次来看,县域经济中发展较好的还是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二、三产业均得不到足够发展;从从业人员来看,县域经济中的从业人员以农民、中小企业职工、私营业主为主,他们文化程度较低,也就导致市场竞争优势弱;从经济特征上看,县域经济基本上处于资本、技术、人才等各项生产要素的边缘地带,其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生产效率低;另外,资金短缺、经济货币化、金融化程度较低等原因都使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2.推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2.1提高土地配置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面对严重的资源短缺情况,只有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断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从根本上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证。

(2)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权和使用权,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新形势下,要想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组合多样形式,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肯定农民的重要作用,允许合理的土地使用方式,从而促进农民建设发展积极性,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进行经济建设时,也要进行环境的保护,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政策的保护,因此要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引导人员合理的进行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真正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协调统一。

2.3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1)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目前经济发展形势要求我们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放弃过去粗放型经济结构,实现集约型经济结构转变,在发展时坚持“又好又快”,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支持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经济建设过程中,政府要鼓励农民进行自主创业,鼓励先进经济个体的发展,从而丰富区域内经济多样性,实现经济发展活力。建立民营经济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使民营经济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和提升,以带活县域经济。

2.4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

(1)找准比较优势,确定特色主导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要综合考虑本区域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制定富有本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规划,扬长避短,挖掘区域中潜在的优势,实现经济发展。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调查本县域的特色;其次,在发展过程中要解放思想,放手去做,在吸收建设经验的同时,也要进行创新,真正建设有特色的经济体系,促进县域特色经济发展。

(2)构筑特色品牌,突出特色经济。要实施产业特色化,就要从基础入手,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城乡特色体系,由此形成具有本县域特色的经济构架模式。同时,可以先发展龙头企业,以先进企业带动县域其他经济发展,形成农、工、商完整的产业链,将县域经济规模化、品牌化。并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优势,将“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做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最终实现用几个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的整体大发展。

2.5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1)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搞好区域规划统筹,稳步推进城镇建设;同时,也要加速重点产业和人口的集中化,以城镇带动农村,形成扩散效应,使县城和重点城镇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2)完善县域城镇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弱化城乡分割,由政府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尽最大可能减小城乡差距;加强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保护;完善社会功能,集中力量规划建设高水平幼儿园、中小学和卫生院,为进城农民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健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速推进城镇职工人员培训、就业保障服务和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三大平台,完善城镇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及社会救助制度。

2.6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1)优化发展环境。首先,要在落实中央政策的同时,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发展目的和策略。其次,要加快市场建设,利用市场调节作用形成健全发展机制。另外,还要建立健全法制法规,并监督贯彻实施,用法律体系来保证县域经济的发展。

(2)切实解决好县域经济发展中融资难的问题。首先要优化县域金融环境,协助金融部门落实好金融债权,形成良好的借贷机制。其次,进行县域金融体制改革,建立适合区域特点的农村金融体制,合理利用农村信用社的金融调节作用。第三,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好后续保障。第四,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引导商业银行支持县域中小企业投资,吸纳更多资金进行建设。另外,还要处理好财政困难问题。由县级财政播出资金,支持企业发展,能够有效地缓解县域融资难的问题。

3.结语

县域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吸收成功经验,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变革,从而真正实现县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展示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使人民能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真正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科]

【参考文献】

[1]王芳,唐春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2]周航.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9(3).

篇8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对策见解

县域是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和层次,不仅是我国的国土的主体,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是中国主要人口的居住地,养育着全国74.46%的人口。从经济总量看占全国半壁江山;而同时,县域几乎提供了全国粮食、油料、肉类的生活保障,是全国安全、稳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为 工业 的发展提供了棉花、粮食、油料等基本原材料。它处在“城尾乡头”的位置,既有城镇也有农村,既有第一产业也有二、三产业,既有城镇居民也有农村居民,可以说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点。

一、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总抓手,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制定科学可行的县域经济规划对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在产业设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前景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使地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抢占先机。制定发展规划要着力做好定位――宏观的和微观的区位分析与选择、定性――发展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选择、定量――发展规模的分析与选择三个方面的工作。

(二)要切合地区实际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间在资源、区位、发展速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在发展进度、发展规模、产业项目上务求实事求是,不搞形而上学和假大空。要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特征,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

(三)要坚定不移的实施

有了规划就要坚定不移的执行,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不因一时一事的影响随意改变发展规划而追求短期效应。当然,规划是依据当时的情况而制定的,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其局限性也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务求切合实际,紧跟时展步伐。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

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和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必须坚决做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

发展县域 经济 ,必须突出工业化,大力培育县(市)属企业,通过新型工业化不断扩大县域经济工业的增量。一要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突出县情和自己的特色,建立科学的县域工业发展规划。二要把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工业的重要措施,做大做强县域工业,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三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改变县域初始工业的粗放生产和经营,积极推进信息化、生态化产业发展,有效遏制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四要继续落实扶持政策,加强信息引导,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工业园区的发展,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形成全社会重商、亲商、爱商的良好环境。

(三)突出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把县域经济发展为特色经济就是形成自己的优势经济。为发展特色经济,一是调整县域经济的经济结构。从当前来看,结构调整的最重要内容是降低县域经济的经济内容重复率。根据调查,目前县域经济小而全的体系基本没有打破。这种经济结构导致谁也没有优势,在市场经济好时一片繁荣,市场不景气时则一片凋零。调整原则不是什么一、二、三产业比重,也不是轻重结构比重等,而是优势比重,只要占优势,不管是什么产业,是什么部门,都应当重点发展,否则都应逐步淘汰。二是在发展特色经济中,要把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避免开发不足使资源整体闲置或品位开发缺位,又要避免过度开发,使稀缺性资源价值降低,寿命缩短。在发展特色经济中,一定要强调对稀缺性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在发展特色经济中,要注意领域内市场,在巩固域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外拓展。对域外市场,在售后服务、质量、信誉上要给予域内市场同样的重视度;同时,要注意保护地方品牌,不要轻易放弃、更改名牌,以保证品牌的连续性、稳定性,离开了一定的地方品牌,特色经济将失去其最有影响的外包装。

三、处理好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激发县域的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县域内各种资源的优势。重点要抓好两点,一是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进一步创新体制和机制,切实搞好县域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种活力竞相迸发的氛围。二是全面激发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形成全民创业、共谋发展的局面。同时必须明确,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而是开放经济,只有扩大开放,加强与外部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承接“两个转移”,积极引进经济要素,实现更大的发展。同时,县域经济规模的有限性和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也要求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所以,在坚持自主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开阔视野,扩大开放,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参考文献 :

[1]刘克俭:促进县域经济 金融 和谐发展的思考[J].济南金融,2006,(2).

篇9

关键词:县域经济;金融支持;金融服务

县域经济是连接国家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主要结合点,指以县级行政划分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在整个经济体中是结构功能都相对独立,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产业,县域经济与农业、农村和农民密不可分,县域是“三农”问题集中体现的区域,也是整合“三农”措施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现代金融的核心功能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对经济资源进行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优化配置,县域金融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必然承担起不可替代的作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高效且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县域金融信贷供给不足,严重制约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研究如何有效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县域经济良性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县域经济竞争力日趋增强

2009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望城县4个县市进入百强,分别居第34位、74位、84位和99位。2010年全国第十届县域经济百强的排名中,这四个县市再次进入百强,名次却分别提高到25、65、73、92位。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的了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中,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醴陵县4个县市进入百强的第18、64、68、98位,又有所提升,这表明湖南经济在走过“弯道超车”的跨越之后,县域经济实力在日趋增强。

(二)特色化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经济增长点

一是“工业强县”模式。望城县坚持工业主导、城乡统筹,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推进食品医药、机械制造、有色金属三大产业集群,形成了精细化工、能源工业、出版印刷三大优势产业。醴陵市则打造以陶瓷和花炮作为产业增值的优势。二是“资源富县”模式。如冷水江锑矿采、选、炼及加工业居世界第一;花垣县依托锰矿等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业,工业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移;凤凰、韶山等县市充分发展旅游经济,凤凰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0%。三是“民营活县”模式。邵东县大力实施“兴工旺商”、“民营主体”发展战略,目前,拥有以小五金、铸造、打火机、皮革加工等10大行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2.4万家。2008年,全县民企实现工业总产值174.9亿元,完成税收3.2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7%。

(三)县域“工业+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

一是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2009年末,湖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7849家,带动规模种养农户140万户。二是工业化发展大力推进。2009年,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7.9%提高到39%。全省县域兴办各类工业、农业、科技和物流园区80多个,入园企业6200多家,园区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超过三成以上,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县域金融服务需求改善,对经济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县域经济新发展带来了金融服务需求的新变化,突出表现在贷款需求总量快速扩张,支持重点集中,期限更长,额度提高,服务领域更为广泛。全省县域重点企业贷款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建设、农产品流通等五个方面。在期限上,生产经营周期的变化对中长期贷款需求明显增加,企业资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在额度上,规模种养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小额农贷向大额贷款需求转变。服务产品上,POS消费、个人理财、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非信贷金融产品的需求快速扩大。

二、金融支持下湖南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信贷投入总量相对不足,投放区域不均衡,投放用途受限制

县域贷款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仅29.8%,远低于县域GDP占比66.2%,贷款增速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有77.2%的企业反映资金紧张,66.5%的农户反映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资金矛盾主要集中在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等领域;从地区看,大湘西等欠发达地区矛盾较为突出。另一方面,农户借贷资金用途广泛,农村信用社受信贷资金用途限制,难以满足农民对借贷资金的多样化需求。农户贷款需求的最重要原因是生产或做生意本钱的需求(占44%)。另外,就是治病(17%)、子女教育(14%)、建房或装修需求(12%)。

(二)县域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致使贷款需求难以满足

篇10

实现“快走”变“快跑”,县域经济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要突出的重点和关键。我们提出实施“扩面增层”,“增层”就是省、市经济要发展,县域经济这个层面更要发展。我省县域经济不仅总量小、收入水平低,而且发展不平衡,产业层次比较低。县域经济弱是我们与沿海发达地区最大差距之一。要实现“快走”变“快跑”,必须充分调动县域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能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要提高认识,切实把县域突破战略摆上重要位置。不把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就不能实现全省加快发展的目标。我们要抓住机遇,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全省加快发展的总体任务要求,从自身实际出发,全方位采取措施,尽快把县域经济搞上去,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

第二,要抓住机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同时大力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双重机遇。现在,全省上下加快发展的氛围很浓,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发展的势头很好。最近这三五年,将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好时机。各县(市)要增强信心,抢抓机遇,齐心协力求发展、千方百计谋发展、全力以赴促发展,努力实现快发展、大发展。

第三,要突出特色,抓住重点。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一是大力推进工业化,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集中力量发展民营经济,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也是今后发展的制高点。要树立亲商、富商、安商、扶商观念,营造尊重致富、崇尚创业的社会氛围,推动全民创业。三是要加大投资。要充分抓住机遇,包括国家安排我省的软贷款和硬贷款的机遇,做好工作,包装好项目,抓好建设落实。四是大规模开展招商引资,以开放促发展,突出解决资金、项目、人才、产品、市场等问题。特别是要重点抓好开发区建设,每个县都要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建设要拓宽思路,不要把开发区单纯理解为工业区,开发区也可以搞房地产、搞商业区、搞旅游和其他产业。关键是要规划好,使土地增值。五是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形成品牌,形成规模。

第四,要加强扶持,放手放胆推进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前不久,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吉政发〔2005〕10号文件),提出了30条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每年将增加县(市)财力、减少省级财力10亿元。如果加上其他转移支付等措施,将增加县(市)发展资金几十亿元。各市州也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今后,有关政策措施要向困难群众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财政收入要向基层转移支付,行政审批等要向县(市)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