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的课程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工程的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气工程的课程

篇1

关键词:电气工程;案例导向;案例分析;继电保护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89-02

电气工程课程专业性强,理论基础和课程的承接性要求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讲授为中心”,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学效果收效甚微。改变传统电气工程课程,特别是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经过短暂学习后,能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使之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1]。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具备结合实际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整体把握和指导,将认知、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强调学生以主动学习为主,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对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解剖和总结[2]。以案例教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恰能偶体现这种“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3]。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案例教学法有很多优点,如鼓励学员独立思考;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是真实存在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重视双向交流。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很多。首先,案例教学法鼓励学员独立思考。案例教学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是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在这种经验的交流下,既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可以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其次,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是真实存在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大多是真实的,且没有编写者的评论和分析,其案例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而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很是复杂,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应需有审时度势、决策果断、权衡应变之能。同时,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最重要的是,案例教学法重视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再查阅各种他认为有关的理论知识.这在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熟练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力可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教师给以指导,促使教师加深对问题的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从而双向的教学形式使得教师也需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案例导向分析

下面以继电保护课程为例,分析案例导向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

1.案例的导读。所谓的案例导读,就是编写好上课所要讲授的案例课件,提出一些要求,比如:相关教材的内容、有关知识点、存在的疑问、达到的目的等,让学生在上课听讲案例时,能够更容易的理解知识点,引导学生判断、学习与思考。

2.课堂的研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的基础上,进入课堂研讨。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可以通过分小组讨论或全班座谈讨论案例的方式,让学生把不同的想法和观点阐述出来,大家可以在这些观点的比较和思考中,得到启发,从而达到解答案例的目的。

3.理论的升华。对案例的导读和课堂的研讨,教师对案例中所反映的相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并做出理论总结和归纳。由此,可通过实践说明理论,达到理论升华。

4.实践的引申。学生在通过案例教学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理论学会举一反三,理解相似知识点。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对探讨继电保护研究方案有很大帮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以上环节中,第一、二、四个环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重在引导,第三个环节,教师是主体。在案例分析中,应尽量少给学生提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适当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注重课堂内容的开发性,教师在讲解案例时,应注意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不同分析结果进行充分验证。

三、案例分析

以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下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保护为例,分析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首先,进行案例导读。在编写课件时,先介绍小接地电流系统的分类、小接地电流系统对保护的要求,再通过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等效网络图和相量图,分析其发生故障的特点,并提出疑问,如:为什么非故障相电压升高■倍,而零序电压升高为相电压。然后引出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接着,进行课堂研讨。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其经消弧线圈接地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的特点,消弧线圈的作用及消弧线圈的三种补偿方式的优缺点比较,得出最合适的补偿方法。然后,进行理论升华。老师通过对学生的讨论发现,学生对选择消弧线圈的三种补偿方式的理解不够深。因此,需重点讲解消弧线圈的补偿方式,并做出总结:完全补偿从实际运行来看,电感和三相对地电容对50Hz交流产生串联谐振,正常运行时在电源中性点对地之间有电压偏移就会产生串联谐振,线路产生很高的谐振过电压;欠补偿时,当系统运行方式变化时,如某个元件被切除,其电容电流会减小,可能会出现电感电流和电容电流相等而引起的过电压;过补偿时,补偿后的残余电流是电感性的,不会引起串联谐振的过电压问题。最后,进行实践的引申。学生可以用类似的讨论方式,理解其他相似知识点,如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构成。

案例教学在电气工程课程中的应用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且案例教学在电气工程课程中的应用缩短了教学情境与电网实际情境的差距,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教学实践中,案例导向法对的应用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仅需具有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并能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其次,在课堂教学前学生需要花费较大精力查阅资料,教师就需要提供更多的网络资源、图书资源等。此外,目前国内缺乏一套比较完整的评价考核体系来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以案例教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电气工程教学中的应用尚需进一步探索。我们将在工作中不断充实、完善,提高教学质量。

⒖嘉南祝

[1]高广玲,张沛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学结合特色课程的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04):130-134.

篇2

关键词:虚实结合;开放式;递进型;实验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过希文(1983-),男,浙江嵊州人,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讲师;李国丽(1961-),女,黑龙江林口人,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安徽 合肥 230601)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87-02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旨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当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1]

一、封闭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缺陷

通常,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依靠实验中心的硬件设备,由专门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承担,并采用传统的“按学时、内容、空间进行实验”的封闭式实验教学模式单独设课,譬如“电路”、“模电”、“数电”等实验室。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该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缺陷。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由不同的教师任教,相互之间衔接较差。同时由于大部分实验人员长期脱离教学一线,对先进技术的发展把握不够,因此在教学效果和新实验开发等方面都显得不足。二是实验中心的建立,大量实验设备的投入,使得基础课程的实验内容越来越向模块化方向发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鲜有动手搭建实验电路的过程,在模块上直接测试参数的实验使学生失去了大部分动手的机会。三是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不但受到实验课时数、环境以及实验室开放程度的限制,而且每门课程开设的仅为理论教学服务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被动地适应了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只起到一个“装配”实验的作用,根本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同时缺乏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创新更无从谈起。

上述问题与安徽大学培养工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教学理念相悖,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对现有电气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改革迫在眉睫。

二、“虚实结合”的开放式递进型实验教学模式

国家教委指导委员会提议:“EDA技术是电气类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针对上述问题,在教学中引入EDA技术是必然趋势。[2]为此,提出建立和应用基于EDA技术的“虚拟实验室”互动平台,把“虚拟实验室”作为传统实验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虚拟实验室”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的William Wulf教授提出的,即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所提供的虚拟仪器、实验题目以及内容放入网站上,远程用户只需利用网络浏览器,而不需要其他的特殊软件,就可以登录到远程实验室的网络教学服务器上。[3]相对于传统的实物实验,“虚拟实验室”主要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开放性。真正实现实验室的全方位开放,即实验内容开放(学生可选择)、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另外,学生也并不需要来实验室做实验,自己可以随时在宿舍电脑上进行,可预约时间向教师咨询。二是资源共享和辐射示范性。“虚拟实验室”对全社会的开放可以加强电气工程基础课程实验中心的辐射示范作用,推动学校远程教育的发展。三是高效性。在实验形式、内容上融入先进的EDA技术,建立一个有生机的、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既注重学生的基础训练,又注重电子系统的设计与实践,可以有效提高电气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

但是由于“虚拟实验室”本质上不可能替代实物实验,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和完善。[4]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虚拟实验室”和真实实验的优势研究“以虚为辅、以实为主、虚实结合、优势互补”的开放式递进型实验教学模式。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开放式的“虚拟实验室”互动平台,提升教学效率

面对目前在校学生人数多、资源少、掌握新技术的成本高、经费少的矛盾,利用基于互联网的强大的通信功能建立一个网上“虚拟实验室”,实现电气工程基础课程实验中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在讲授模电、数电等专业基础课时向学生介绍EDA等相关仿真软件,并且通过较多实例的仿真讲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该课有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然后,要求学生课后通过该“虚拟实验室”平台下载相关软件及实验教程等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完成相关的虚拟实验内容,并可通过实验报告在线提交、师生互动等环节实现与教师的网上交流,解决在虚拟实验中可能碰到的棘手问题。同时,也能间接培养学生利用充裕的课后时间独立思考的习惯。

2.探索递进型的实验教学模式,“虚实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根据电气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通过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提高队伍素质等方法,探索递进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即将实验内容分成“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实验”三个层次。[5]其中,验证实验作为必做的基础性实验,以满足各门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综合设计实验为选做实验,为后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一个平台。创新实验采用项目形式,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目的和方案,实验研究某一专题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教师猛灌”的思路,采取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其中,验证实验以教师为技术指导,综合设计以及创新实验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每周都要与指导教师会谈。在保证安全和正确性的前提下,实验方案、操作、实验结果分析等都由学生全权负责,独立做出决断。另外,为了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力,考核上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比如独立计算学分等措施。同时,确立虚拟实验在基础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充分发挥其长处,多开综合设计实验,精选实物实验内容,引导学生从虚拟走向现实,理顺虚实关系,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3.引入团队理念和科研项目,广泛开展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队伍建设是确保基础实验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包括指导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两大部分。

针对前者,主要是创建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梯队。目前,安徽大学电气工程基础课程实验中心成员均具有相关课程的丰富教学经验,熟悉课程及实验内容,能够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具有比较前沿的科研经历,可以更好的在试验中指导学生去探讨这门学科的应用前景,引发学生的科研兴趣。由于成员所承担的实验课程涵盖了电气学院各本科专业的全部专业基础课程,一方面方便指导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在实验内容上进行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串联,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实验尝试。另外,从2013年起安徽大学所有青年教师必须到工厂企业挂职锻炼学习,这无疑也强化了队伍建设。

对于后者,考虑选择一批对相关实验课题感兴趣的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如动手能力、编程能力、论文撰写等,彼此协作。同时,由浅入深地将教师的科研内容和科研成果、工程实际问题等引入到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适时引入创新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及时了解实验新技术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新实验技术的能力。充分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仿真设计与方案论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传统实验室进行电路实现,真正做到“做中学”、“按需教”、“做工程”、“学得会”。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电子技术大赛、“挑战杯”大赛以及“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等比赛,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安徽大学每年都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实验教学实践

安徽大学电气工程基础课程实验中心按照80台套的实验规模建设,于2011年初建成。中心的实验箱均采用模块化、通用性结构,只需通过模块的插拔即可进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微机原理”、“FPGA”等基础课程的实验和课程设计。基于上述设备资源,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突破传统实验教学内容的约束,积极推行实验中心的全面开放,融入电工电子最新发展成果,探索“虚实结合”开放式递进型实验教学模式,并在2009级、2010级学生中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指导的安徽大学电气一队在安徽省2012年“炜煌杯”大学生单片机应用技能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教研组精心组织了直流稳压电源、函数信号发生器、水温控制系统、微小信号测量系统、抢答器、频率计、电子密码锁、数字钟、交通灯控制器、电梯控制器、步进电机控制器等实验内容。同时对指导教师进行分工,实行题目负责制。要求指导教师根据实验内容进行模块化细分,并要求用分立元件(模电、数电基本内容)、FPGA、单片机、专用芯片等不同方案进行内容组织,实践“基于项目”的递进型实验教学。[6]

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任意选择一个项目进行实验。例如,学生选择步进电机项目。在模电、数电基础实验阶段用分立元件分别进行正转、反转、调速、速度计数等基础性实验;在课程设计阶段,采用分立元件进行步进电机的闭环控制实验;在单片机实验阶段,可以选用单片机进行以上内容的实验;在FPGA阶段,则选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再次实验。上述内容自由发挥,不拘形式。这样经过以上几个综合性设计实验,学生会对步进电机的性能、控制手段等有相当的理解。到毕业设计阶段,指导教师再给出一个关于步进电机伺服驱动的毕业设计题目,将使学生具备步进电机相关的丰富知识。另外,在基础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完成后开展一次中期考核。考核达到一定水准的学生,还可以组队参加科研创新项目及其他形式的电子设计竞赛。这样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递进型积累过程,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而不是传统的为实验成绩而实验的模式,如图1所示。

同时,在实验项目的实践教学中,分层次地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EDA工具软件,比如Multisim、Proteus、QuartusⅡ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虚拟实验室”中设置上述实验内容,让学生逐渐掌握软、硬件相结合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递进型实验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虚实结合”模式,如图2所示。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安徽大学现有教育资源状况下,采取基于“虚实结合”的开放式递进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不仅可以弥补实验室硬件更新慢等问题,而且可以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从而保证安徽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同时,对于其他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练,夏英.高校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7,(25):59-60.

[2]李国丽,应艳杰,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5):60-61.

[3]刘胜兵,王鑫泉,等.虚拟实验室与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2):157-159.

[4]李升源,刘宏,等.电工电子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互补性[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4):74-76.

篇3

【关键词】工业企业供电,课程实施方案,工程任务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工业企业供电》作为电气类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对其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服务企业生产一线的能力。作者通过多年该课程的教学,归纳出《工业企业供电》课程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按照工程任务课程化的教改思路,结合企业供配电设计生产的实际需要,总结了以模块化划分的《工业企业供电》课程教学方案,用于教学实际中,以提高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

1《工业企业供电》课程教学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业企业供电》课程开设至今,其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两点:一是采用单一工厂供电组件原理分析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较弱;二是对这门课程在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了解不足,课程讲解与工作实际对接点把握不好。首先,近年来我国工厂供电的自动化、程序化控制技术使用越来越广泛,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使原有的工厂供电技术已不能满足工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其次,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工业企业供电》课程还局限于工厂供电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介绍,由于教学方法、能力培养方式的采用不当,导致《工业企业供电》与专业应用脱节,使学生无法将所学到的知识很好地应用到专业领域中。

“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法它是将企业实际的工程任务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企业中的实际工程任务进行新知识的引入,由学生亲自进行工程任务的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工程任务相关内容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最终通过工程任务的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连接,为企业提供优秀应用型人才。

本文就是将“工程任务课程化”借鉴到《工业企业供电》的课程教学中,并结合教学实际做了相应的改进,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科学设定课程教学方案

基于以上对《工业企业供电》课程教学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充分考虑企业生产实际和专业教学实际的差异性,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确定《工业企业供电》的课程目标,即以专业就业方向为依据,培养工厂供配电技术的综合应用基础能力。为此,提出工程任务课程化的模块式的《工业企业供电》课程教学方案,即以课程教学目标与工厂实际需要作为分析对象,将课程划分为五个工程任务模块,并设计针对性较强的技能模块,开展理论实践教学工作。

2.1制定实施方案

2.1.1工程任务模块。经过分析,确定《工业企业供电》课程四个主要工程任务的教学模块,一个拓展模块。四个主要工程任务模块分别为:模块一变压器的选择应用、模块二主结线方案的设计、模块三导线与电缆的选择应用、模块四控制系统方案设计,拓展模块为新能源发电模块。按照相应的工程任务模块来开展课程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并在基础工程任务模块完成后,开展实际工程训练与企业工厂供电系统实地参观分析,让学生形成综合应用能力。

2.1.2课程优化设置。一般高等院校《工业企业供电》课程基本上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总课时为64学时,后期开设该课程的课程设计40学时,通过模块进行讲练结合共同推进,最终实现课程设计与有效教学的融合。(见框图1)。由于该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和消化知识,就会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考虑上述情况,在总学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将同一个学期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习课程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此阶在教学过程部分内容安排学生自学,并结合生产生活中的电气设备小视频、照片等,以PPT形式,每人上台讲解,教师当场点评(此阶段对教师专业知识面要求较高,学生搜集的信息非常丰富,教师也不尽了解)。通过此种方式即加强了学生关注身边用电设备应用情况,又培养了对专业知识自学能力。第二阶段进行课程工程任务模块训练,巩固课程知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包含课程设计)。为了达到实际的生产设计效果,教学团队利用收集的大量实际生产设计资料,某些企业的实际电气生产系统资料,为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教学中修改了资料中相关的技术参数,让学生进行实际的企业电力生产设计;同时,还可利用课余时间,将学习该课程的学生作为学徒工人,安排到专业公司参与供配电设计施工工作,以提升学生对工厂供配电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2.2方案实施过程。为了更好地落实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制定了具体任务,包括科学制定工程任务课程化模块,将安全生产的理念贯穿各教学模块、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专业企业建设、信息资源建设等,使《工业企业供电》课程真正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

2.2.1安全教育贯穿工程任务课程化模块。为了更好的使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生产实际,课程组组织教师到企业调研,科学合理的划分工程任务课程化模块,始终将企业安全生产要求“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江安全生产“渗透”在各模块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树立安全生产的思想意识,此环节的实施以学校具有安全教育资质的教师和聘请企业安全员进行讲授指导。各模块中计算、设计、选型中,强调对比校验内容的重要性,达到各电气设备安全、科学、合理。

2.2.2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为提高学生工厂供配电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关键。随着工厂供配电技术的发展,教师除了要熟悉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外,还需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考取电气类岗位认证,不断扩充相关工厂供电技术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相应的科研项目、教研活动来带动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提升,在全面掌握授课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升教学水平。

2.2.3团队建设实施。教学团队的建设在整个课程改革建设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优化课程团队的组织,选派教学经验丰富、实践经验强的教师担任课程团队负责人,围绕课程建设,以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本过程有执教《工业企业供电》课程多年的教师,且具有维修电工高级技师资质的教师带领开展课程建设。其次,教学团队开展企业实践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最后,为了适应工程任务模块教学的需要,以工程任务模块作为划分依据,将在该领域水平突出的教师组织起来,形成课程团队内的多个模块小组,进行小组专项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的模块实施,采用聘请了供电公司的高工进行变配电站的运行、继电保护等内容的生产案例分析教学,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工业企业供电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有力的提升教学团队在各领域的整体教学水平。

2.2.4校企合作建设。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有效的组合,关键点在校企合作建设上。在我校“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向引导下,依托于地区工业生产和新能源及发电工程的建设,利用企业的参观和实习,加强学生的现行先进电力企业的认识和了解。目前,结合地区优势,已于石嘴山大武口热电厂、平罗光伏电站、石嘴山供电公司、吴忠太阳山风电建设项目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专业模块实习奠定基础。同时与标准化安全生产企业埃肯碳素建立安全实习基地,为学生树立安全生产的理念。此外,将企业电气扩建或已建成的项目资料拿来,调整参数,让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进行设计改造,加强专业设计的真实性。

2.2.5信息资源建设。为了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学习交流资源,本课程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依托,建立强大的专业讨论群,该群主要以我校电气类专业在校学生、历届毕业生、合作企业电气工程师、学校专业教师组成,毕业生可上传大量的专业生产案例,企业工程师可提供实际生产规范、专业教师可提供正确严谨的专业体系指导,共同上传专业资料和生产案例。目前该群已有学生达到400余人,上传资料达到1T,为在校学生《工业企业供电》课程的学习和工程任务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有力的促进学生课下对课程专业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和巩固。

3结 语

将《工业企业供电》课程主要分为五个工程任务模块,结合工程训练和企业实践,将实际的工程任务和安全生产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实际工程任务、生产设计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习知识时密切结合实际生产,让学生学有所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教学和工程完成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掌握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培养、形成良好职业素养,为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超群,浅析工程任务课程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教材

教法,2011,67-68

[2]葛淑环,杨凤义 工程任务课程化在教学中的分析.教材教

篇4

发电厂电气部分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通过各种学习方式,熟练掌握发电厂变电站一次系统的原理与设计及运行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同时熟悉发电厂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树立工程观点,掌握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的设计方法,并在分析、计算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得到训练,为从事电力系统中的设计、运行和科研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不仅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而且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质。所述知识技能是学生适应岗位能力的基本要素,也是进一步掌握专业其它课程知识、技能的基础。[2]

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对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的占有和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自我建构。[3]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2 教学模式设计

创新改革教学模式,注重任务驱动,推行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系统化专业知识为主线,以开放的教学实验室为基地,以激发学生兴趣、主动求知为动力,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在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教学中广泛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

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在“发电厂电气部分”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从工程实例方面选择适合的综合项目,通过布置任务提出工程实例项目讲解相关知识分析解决方案讨论总结经验等环节,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通过基于实践基地的模拟设备模拟实操环境,拉近理论与应用的距离,使学生得到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锻炼,为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教学任务设计

在讲授变压器的绝缘老化定律内容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首先提出面向工程实践的教学任务,假设某变电站的主变压器容量已经不能满足负荷需求,但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立即扩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尽量保证负荷的供电?

提出任务后,首先引导学生将任务进行分解细化,然后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任务。分析如果仍然要求变压器满足增长后的负荷,即过负荷运行时可能带来的影响,按照在电机学课程中学习的旧知识,得到结果――过负荷会使得变压器发热量增加,热量会经过散热途径散失。然后再研究当变压器过热时对变压器的作用,此部分为新知识,老师讲授变压器温度与预期使用寿命之间的关系,得到结论,变压器热点温度维持98℃,可得到预期使用寿命,另外引出变压器的热老化定律――温度每升高6℃,寿命减少一半。接着提出问题,如果一段时间内变压器热点温度超过98℃,另一段时间内变压器热点温度低于98℃,这种情况对于变压器寿命有何影响?经过分析得到等值老化原则,在此种运行情况下,只要热点温度高于98℃时多损失的寿命与热点温度低于98℃时少损失的寿命相平衡,仍然可以得到预期使用寿命。然后讨论变压器的正常过负荷和事故过负荷,正常过负荷遵循等值老化原则,不会多损失变压器的预期使用寿命,而事故过负荷为了保证事故时负荷的供电,牺牲了变压器的预期使用寿命。所以在授课前提出的工程实践问题得到解决,虽然变压器为了满足负荷用电会过负荷,但只要符合等值老化原则,就不会造成寿命的多损失。

篇5

【关键词】西点军校 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 工程素质

【中图分类号】E2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86-02

出类拔萃的教育质量使西点为世人所公认,并为在世界著名高校林立的美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西点的成功应归功于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而其核心在于它的课程设置所进行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最终形成了杰出的西点特色。西点军校不仅是美国建立最早的军事院校,而且是最早的工程技术院校和最好的高等教育机构。因此,西点军校的课程设置及教育模式对当今我军工程类院校具有工程素质初级指挥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西点军校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服务于培养目标,是西点军校在课程设置上的一个重要特点。西点军校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使毕业生能对不断变化的技术、社会、政治与经济等领域所出现的不确定性作出预测并有效应对。”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西点军校经过200多年的不断探索,建构起由科学文化、军事教育与训练和体育教育与训练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西点军校一二年级集中学习通用课程,即文学、历史(美国、世界)、信息技术、化学、数学、政治学、外语、写作、自然地理等。主要为学员打下坚实的人文学知识和科学理论知识基础。从三四年级开始,除了继续开设国际关系、高级写作、法律、军事史等较深入的素质教育基础课程外,主要针对学员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开设了大量的核心工程课和选修课。

西点开设的工程类主修专业或学科领域有[1、2]化学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专业、电气工程专业、机械工程专业、核工程专业等13个工程专业或研究领域。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其开设的课程涉及能量转换、材料运输、部队移动与运送控制等任务所需使用的各类装置和系统。其主要课程,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课程种类丰富,可以满足不同研究方向学员的学习需要,学员可以从中选择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

二、西点军校学员工程素质的要求

西点军校通过文化课程所涉及的学习内容和过程,使学员认识军官所具备的四种身份:战士、职业军人、国家公务人员和品学兼优的领导者。要求毕业学员能做到“对各种不确定性做出准确预见和有效回应”。而其文化课程的重心置于培养军官的下列职责:①军事历史和军事领导学的学习使学员认识战争的本质和军官在作战中的职责;②科学与工程及其军事应用的学习使学员掌握科技专业知识与技能;③领导学、从领导伦理学、宪法、美国政治和国际学习使学员了解军事这一职业、军官在国家中的作用以及军官的道德职责。

在工程技术素质方面,要求学员能做到:学会运用数学、科学、技术和工程设计方法,对问题提出适用、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主要要求学员具有灵敏创新的头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理性分析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西点军校学员工程素质的培养途径

仔细研究西点军校的课程设置发现,其工程类课程主要包括理论、设计、工程、应用等类别。以机械工程专业或研究领域的课程为例,其教学手段除了理论讲授外,还采用计算机模拟仿真、课程实验、课题设计、研讨式等。[3]见表2。

表1 西点军校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表2 计算机仿真类课程及内容

图1 课程类别比重图

在所有课程中,真正纯理论讲授的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少,仅占课程总数的29%。值得关注的是,实验类课程和课题设计类课程所占比重约为50%,说明西点军校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员在实际任务中培养工程素质。这一点我国军队工科院校做得不太好,主要表现为实验条件不能完全保证和实验课时太少。课题设计类课程也大都选题随意,与实际工作相去甚远。许多人认为压缩文化课学时,增加军事课程学时,就能培养出优秀的指挥官来,其实未必。工程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员建立理性的指挥理念。正如美军退役将军约翰?R?加尔文这样描述:“在战场上指挥作战力量的艺术和科学从根本上是一种科学/工程实践,它要指挥员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然而这也是一种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实践,因为我们指挥的是人,而不只是武器和机械。”[4]这样的描述已经超出狭隘的工程教育范畴,把工程方法应用于军事指挥艺术中,显然具有较深的哲理性。

工程类院校为何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指挥官、国家首脑以及企业高管?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也是西点军校多年来为人所着迷的神秘之处之一。翻看西点军校的大量资料,许多地方都强调学员“运用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来建立模型和分析物理系统或过程;将分析结果运用到技术问题的解决中去。”由此可见,西点从未放松对学员的科学技术教育。大家所熟知的“兽营”训练仅是其一个军事训练的鲜明特色,并不代表西点只重军事训练而忽略工程素质教育。因此,在我军培养具有工程素质的指挥人才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突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深入论证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避免重开、少开、多开课程,减少课时的冗余度。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工程技术类课程必须规定一定课时的实验,加大实践课程建设,增加开放式实验的开设量。③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由指导教师把关进行选题,必须与军事实际问题相结合。④增加选修课程开设类别和数量。由西点的课程设置来看,其培养的学员未来要瞄准国际化,要让学员从多个角度和方面选择兴趣课程。⑤改革教学模式,增加讨论式课程的数量,为不同层次的学员开设不同的研讨班或学术沙龙活动。⑥增加客座教授或部队优秀人员讲座的课时数量,严格讲座内容的选择和人员的选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能对学员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和内容。

五、结束语

西点军校作为百年历史名校,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经典的培养方式都值得学习。值此军队工科院校教育转型时期,借鉴比较教育理论知识,笔者对学员工程素质的培养提出自己粗浅的认识,旨在探索解决学员工程素质培养与军事指挥能力培养的部分冲突,提高军校学历教育的质量,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孟祥乐.西点军校的课程设置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4):37~39

2 中国人民理工大学.美国西点军校文化课程的实施理念[M].北京:中国人民理工大学,2005:26~27

篇6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054035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电气技术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机,电气工程的设计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着。建筑电气的设计施工水平关系着一栋建筑的电气设备布置是否安全合理,能否正常的运转,如果电气设计施工水平不高,就会为未来系统的运行埋下隐患,影响人们的正常使用,造成投资的浪费。因此提高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关键词 :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施工

1 电气工程概述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建筑物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顺应人们的需求,建筑技术、电气科技不断发展,现在的建筑物功能和标准相应的有了提升,建筑电气中应用的设备也越来越先进,电气技术面临着新变化、新挑战。

传统的电气设备分为控制类、电工类等,随着电气技术融入电子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成果,成为一个综合化的应用系统,这种单纯的划分方法已然不适用。现在人们对电气设备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对建筑物内部的电气设备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传统的那种仅为建筑物提供电力能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时的需要,需要合理的配置相应的电气设备,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以智能短路器为例,它的核心设备是微处理器,可以监控线路的工作状态,将整个建筑内的智能短路器连接到计算机网络中,实现对整个建筑供配电系统统一管理、实时监控、统一调控。

2 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与施工遇到的问题

电气设计方案是电气工程施工的最主要依据,设计方案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质量。同普通工程相比,电气工程有着明显的特性。一般的工程如果设计方案存在缺陷而未被察觉,就按照设计图纸施工,等到施工时发现图纸有缺陷,及时进行设计变更,对整个工程造成的损失不会很大。电气工程则不同,如果电气工程设计图纸存在缺陷,审查时又未发现缺陷,就按照设计图纸施工,等到施工时发现设计存在问题,想要变更设计来实施补救就会很困难,会对工程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等到完工之后发现设计缺陷,再想进行一定的补救,就会导致整个工程的防御功能下降,严重的会使防御功能完全丧失。因此在设计图纸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避免出现不利因素。近年来我国设计质量不断滑坡,具体表现如下:

2.1 设计违背或偏离设计规范的规定,安全性、可信性方面不执行设计规范的现象相当普遍。很多电气工程设计违背了规范规定的安全性要求,按图施工将会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比如喷泉的设计如果采用TN-C 低压配电系统,仅引出一根PE 干线接地而不作电气保护接地及等电位联结设计,选择的电气设备和电缆不合适等,如果按照这些设计方案施工极容易发生水下灯具及潜水泵漏电而又不能及时断电,导致嬉水时被电击致死的伤亡事故发生。

一般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的合理使用寿命长达50 年以上,而变配电设备的使用寿命仅为20 年左右或更短,而且变配电设备还要经常的维修,因此为了保证电气设备的可用性及维修性,相关设计规范明确规定“应考虑设备吊装及运输方便”,但是很多高层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将变配电所与机房设置在地下层,并且没有设计必要的运输检修通道,这就意味着建筑建成后,如果要维修更换运输设备就必须撬开地板来解决,显然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

2.2 设计深度不够。目前施工图设计深度达不到建设部《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要求的现象相当普遍,主要是设计文件可实施性方面的缺陷,将直接导致施工安装困难或错误,将影响项目建成的使用功能。

按照规定电气照明图中应在主要房间及场所内标注照度标准值,并合理的配置灯具。但是当前只有极少数的建筑在电气照明设计中标注照度标准值并进行照度计算合理配置灯具,大部分的建筑照明的设计是依据建筑的功能凭经验来布灯。

2.3 土建与电气人员协调配合度不够的问题普遍存在。很多建筑电气设计人员与土建设计人员缺乏沟通,配合度不够,导致给排水管道及通、排风管道与照明灯具及电气管道多处相碰,接地钢筋网的连接点的错、漏焊和作为外引接地联结点或检测点预埋件的漏设,尤其是建筑结构转换层,因柱(墙)内主钢筋调整、防雷引下线钢筋错接错焊的情况更易发生。

3 做好建筑电气工程中的设计与施工的建议与措施

3.1 加强培训,提高电气人员素质。电气设计安装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种。作为一名合格的建筑电气工程人员,必须了解电气设计规范,充分掌握相关的施工验收标准与规范,具备一定与建筑电气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并了解这些行业的相关标准与规范;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并掌握建筑电气方面的先进技术和高新产品,善于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电气设计人员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坚持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深入实践,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施工及管理队伍的人员培训,将“质量第一”做为施工的核心培训内容,对电气质量管理、监督、检测人员应实行执业资格考核。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对工人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工作;管理人员要熟悉有关规范,从严管理,推动电气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人员规范化、操作程序化、质量达标化建设。

3.2 加强建筑电气设计安装与各专业的配合。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体系,只有土建、给排水、电气安装等不同专业相互配合协作,才能保证建筑施工保质保量的完成。如果缺乏统一的调度安排,每个专业和技术工种只考虑自身的工作面和工作要求,就必然会影响整个建筑施工的质量与进度。例如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砌筑和墙面抹灰之前,必须根据施工图纸对相应的管线进行埋设和线路穿管,如果出现漏穿或者少穿,后期的施工中则必须进行补穿和凿孔,这无疑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建筑电气设计人员要同其他专业人员沟通、交流,避免图纸出现施工内容漏项、缺项。

4 结语

现代建筑与电气工程密不可分,做好建筑电气工程中的科学设计与施工是提高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的最佳途径。作为建筑电气工程人员,要注重自身电气专业技能和素质水平的提高,切实做好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和施工工作,为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肖永常.建筑电气的施工与设计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0(23).

篇7

【关键词】电工电子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45-02

1 教学内容及所处的地位

《电工电子学》是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也是面向全校非电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唯一的一门电类基础课程。每年面向化工,机自,高材,印刷,包装,安全,非金属,材物,材化,应物,制药,成型,船舶,油储,设计等10余专业近2500名学生授课;同时开出实验近14400人次。它在我校非电类专业学生的是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也是面向全校非电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唯一的一门电类基础课程。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工电子学》的教学目的是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素质要求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概况,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等工作打下宽广的基础。由于课程本身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十分重要,因此,本课程通常被列为相关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或者作为重要的选修课。

《电工电子学》作为技术基础课,即不同于专业课,它更加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将来在工作中应用电工、电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打下牢固的基础;又不同于某些基础理论课,内容更接近工程实际。其次,《电工电子学》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新的器件和应用电路层出不穷,因此,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既要抓住基本又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所以电子电工技术的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本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改的要求,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课程组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的改革与充实,优化了课程的教学体系,强化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措施和力度。

2.1 强化了学科间的知识技能的联系,注重于基本技能的培养

在重视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强化了学科间的知识技能的联系,不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且注重于基本技能的培养。对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打破以前不合理的学科体系,以实践应用为基础,确立了几大实验教学模块。如教学大纲中电子器件的识别与应用部分,是通过对二极管等电子器件的认识与应用能力而展开教学,在纯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器件识别、测试、应用能力的训练;另如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分析部分,通过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等一步步的制作测试过程,来学习了解直流电源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这些实验模块的学习,不仅掌握了各常用基本元器件的工作原理,而且对电路的设计、制作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把过去学科体系教学转变成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存在联系的实际电子电路的实践分析的学习过程。实验课与电子技术课程有机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训练融为一体,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充分体现了电工电子学课程的应用性、技术性的课程特点。也与后续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了较好的衔接。

2.2 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突出课程教学的主线

在实际教学中,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学生对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理解有困难,教学中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动画演示等手段解决;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认识电路,分析电路等上,化解学生的难点,在讲清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其应用性的特点。

2.3 增加动手能力,培养合格人才

减少一些纯理论教学的课时,增加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培训基地及专业实验室的教学时间。把过去实验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思想转为用理论去解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增加对元器件的识别、单元电路的测试等实验教学内容。

2.4 完善指导教学材料,提高教学水平

完善教学大纲,编写适合我校实际的各种电子实验、实训指导材料。制订了相应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2.5 拓宽教学内容,联系设计大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课程教学内容中,适当安排了和电子设计大赛相关的综合教学培训模块:如嵌入式系统设计和数字信号处理等综合内容。在进行该模块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逼近应用和开发实际,有查找资料、有工艺设计、有实际装接、测试,还要完成实践报告,最后回答指导教师的相关提问。这种重基础、分层次、宽口径、模块化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进一步促进了理论教学。

《电工电子学》课程组教学中以能力为中心,符合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等的教学原则,并且在理论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实践教学中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整合,减少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1 采用新颖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经过课程组多年的精心建设,探索出一套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个个教学模块,以能力、素质教学为中心。采用项目式教学法,以一个个模块中的项目作为教学的单元,首先虚拟演示、动画或实际测试作为课程的引入,然后介绍其工作原理、特性等相关理论,再回到实际中依靠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培训基地的开放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来验证学到的理论。这样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提出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验证再提出问题”的循环之中,把教师的课程知识传输过程转化为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目前较难解决的“教”与“学”的矛盾问题。

3.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借助网络资源,采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虚拟技术、模拟演示技术等教学手段,其中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率达到90%以上。同时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实习基地、电子专业实验室和机房等的建设,基本满足了学生进行实验、实践等基本教学内容的需要,另外开放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3.3 综合实习开展课程实际训练

在课程结束后,开设《电工电子学》综合实际训练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1)教师作基本的辅导,提出实践要求;(2)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选定实践课题内容,进入图书馆寻找资料,并做出设计电路;(3)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电路,装接、排故、调试并作相应电路参数的测试;(4)根据实践内容,写出总结报告或设计报告;(5)最后指导教师组织对每个学生根据设计的结果和报告内容进行答辩,确定实际训练成绩。

3.4 考核内容及方式的改革、评价标准的制订

《电工电子学》的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与传统相比,作了较大的改革。考核内容从以理论为主转向考核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仪器的使用和对单元电路的分析测试等综合能力的测试,通过强化平时的实验环节的考核力度,重视了学生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

4 教学组织管理

本课程教学组经过长时间的实际教学,制定了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并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与时俱进,制定与完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的指导纲领,课程组定期讨论《电工电子学》教学的新形势、新技术、新方法,并把研究得到的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并在集成电路飞速发展的今天,紧跟时代步伐,使电工电子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始终保持先进地位。

4.2 加强教学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

严格要求教师上课纪律和学生听课纪律,要求主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记录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并作相应记录,作为平时成绩依据。

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计划,按照教学日历进行授课,严格遵守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课程组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形成了集中备课、作业批改制度。集中备课制度的采用增加了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的机会,有利于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动态,探讨微机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集中批改作业制度,使得学生作业中反映的情况能够得到及时反映,有助于教师在上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建立互相听课制度,定期组织教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4.3 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活动

课程组的主讲教师个人积极进行教学研究的同时,也踊跃参加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和实验研究项目的申报。

4.4 在教学资源管理方面,注重网络资源的更新

本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使本课程的教学资源网络化,使之成为同学学习、交流的工具。课题组已经将部分内容放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站,如电工电子学教学课件,其他网络资源,如教学网站、课程录像、电子教案、实验讲义、习题集、课程相关内容的新动态等正在加紧研制,争取早日挂接在学院网站上,使网络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

4.5 注重人才梯队的培养,并适时制定青年教师培训计划

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争取使课程组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活动。

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相关技术培训。

制订了详细的中青年教师培训计划,以提高课程组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

5 结论

《电工电子学》课程经过教学改革,无论从对学生的教学,还是教师的科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该课程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温军玲,陈晓平,李长杰,朱孝勇.关于“电路”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探讨.江苏大学学报.2003,25(4):98-100.

[2] 秦增煌主编.电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篇8

【摘 要】《电机与电气控制》作为电气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改革是根据中高级电工、CEAC的职业资格标准、能力的要求,理论知识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始终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始终围绕培养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突出职业资格能力的培养。以项目教学为突破口解决教与学脱节问题,以构建学习情景为依托,重点培养专业技能。本文在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说明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基础上,分析了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遵循层次性、综合性、先进性的原则前提下,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手段、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措施和具体做法。因而加强该课程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电机与电气控制》 工作过程 教学改革

一、《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历史沿革

我校于1997年为了拓宽仪表自动化专业在强电专业的知识面而开设此课程,本课程从设置到建设较成熟共经历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97至2002年,为初始时期。我校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还主要是黑板加粉笔加少量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模式,只能局限于理论知识讲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实验条件比较差,学生的动手机会少,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效果不佳,工作后岗位适应能力较差。

第二阶段:2002年至今,为课程的建设阶段。随着我校升格为高职院校,这期间我校以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省级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通过广泛社会调研,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重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请用人企业对相关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提出应达到的目标,结合走访毕业生与汲取同类院校的先进经验,细化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顺序上进行大的调整,课堂教学开始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实验设备的台数,并注意联系实际应用,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2.《电机及电气控制》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电机及电气控制》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教授顺序安排不合理。

原课程名称为《电机与拖动》,主要内容包括直流电机及拖动、变压器、交流电机及拖动、控制微电机、电气控制。因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内容以理论讲授为主,例如:变压器空载运行、负载运行中电压平衡方程、磁动势平衡方程的推导,并由此得到的相量图和等效电路等内容理论性就很强,由于学生电工知识不扎实、电路分析能力较弱,每次在进行此内容的教学时,学生都如坠入云雾之中,学生的感觉就像是听“天书”。因此教学效果较差。考虑到异步电机控制较多且应用广,我们将变压器、异步电机提前讲。

该课程实际上是《电机与拖动》和《工厂电气控制设备》二门课的综合。一般的同类教材就是将它们机械的叠加,为前电机后控制,将电机与控制截然分开。我们以前讲授基本按照教材顺序,经过总结教学经验,发现存在问题,如先讲解电机原理、运行分析、拖动特性等生涩难董的理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消磨殆尽,等讲到控制时前面的拖动知识已水过地皮干。所以在做起动、调速、制动等拖动实训时,放在电机部分做会用到电气控制的知识,而此时学生对电气元件和控制知识一窍不通,做起来效果较差,放在控制部分做前面知识已忘记,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将这二部分内容有机融合。

原来的课程实训和课程设计内容有重复,都包含了电动机的基本拖动控制内容,且主要针对中级电工技能考核标准而定。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来看,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显得单调、过于偏向技能性的训练,而缺少设计性、创新性。

传统的职业教育以使学生掌握经验技术和操作技能为目标,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人们的职业能力构成也必将有大的改变,社会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继承性应用,而是应通过自身努力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能够形成新方案、新产品、新创意,能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应用。因而我们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应以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为主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我校原为国家级重点中专校,以前的教学对象主要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因而在实践教学中不可避免的有着中专的影子,难以满足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样在《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实训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中也存在下面几个问题:(1)教学主体的认识问题。在传统实践教学中,教师是“带”实验而不是“指导实验”,即实践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多采用注入式,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拟定内容,其实践内容的选择、步骤的制定和仪器设备的组织准备等概由教师进行。实践时学生只需按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且在执行过程中,完全听从教师安排,全班统一进度和要求,不利于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手段的问题。因内容过分偏重于基础训练,所以在方法和手段上很单调,主要以“模仿”为主。通过教师详细讲解、操作示范,学生不需主动思维和创新,只需“依样画葫芦”。通过反复训练学生硬件接线,熟能生巧,形成一定的基本技能。应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思维的主动性、创新。

二、《电机及电气控制》课程改革总体思路

教学内容方面,我们与维修电工的国家职业技能要求相融通,理论达到“维修电工”高级工应知要求,技能部分达到“维修电工”中级工应会要求;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在大部分内容中尝试了项目化教学,全课程共引入了12个工程实例项目,通过布置资料收集任务提出工程实例项目讲解相关知识分析解决方案讨论总结经验等环节组织教学,拉近理论与应用的距离,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路;另外还配套安排了1周的电机及电气控制实训和2周的电工考工实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高职高专教养的目标,我们在进行《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时,主要基于这样几个原则:一是应由技能性向技术性发展。即由原来的偏向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工具仪表的使用、电器元件的认识和使用、基本控制线路的连接和调试等。向培养专业技术能力方向发展,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二是应由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如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电工技术、电机拖动、电气控制、PLC控制、计算机等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三是应进一步加强方法、手段的先进性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借助各种软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应用能力。四是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一定程度的自由选题、制定方案、选择仪器设备、安装调试,锻炼学生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重新建设了电机及电气控制专业教室,内有专用实验设备、投影仪和教学电脑,运用专业教室边讲边练,全程采用多媒体手段和电子课件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结合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将枯燥的理论学习形象化、直观化,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始终以现念为纲,突出高职的办学特色,为更大范围的教学改革作出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转贴于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我们对该课程教学的改革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思想的改革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始终处于主置,而实践教师则处于为实践教学服务的主导位置。主体是实践教学的中心,主导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工作。作为实践教学主体的学生,必须在继承传统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作为主导的实践教师,必须在其搞好实践教学的引导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达到知识丰富,技术熟练和教学方法科学而实用的要求。

2.教学内容和顺序的改革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各专业的整体教学时数大幅度降低,该课程的课时也压缩到76课时左右,而高职高专教学要兼顾理论和实践,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既不能简单删、减理论内容,也不能随便删减实践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做如下调整。

理论教学坚持“必需够用”原则,分散、删减课程难点。如交流绕组磁势是时间、空间的变化函数,牵涉到分布和短矩系数可与变压器集中绕组对比讲解定性引出。

将本课程知识分解为变压器技术、电动机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三大模块,突出了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

变压器技术模块是相对独立的内容,是静止电器,电磁感应原理比较好讲,放在最前面,减少理论分析,突出实际应用知识的讲解,如:电力变压器、自耦变压器、仪用互感器原理、结构、使用注意事项的讲解。可带学生参观学校配电室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电动机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两个模块融合在一起,以具体项目的实施为载体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打破原来的先讲结构、原理、运行分析、能量转换分析,再讲机械特性、拖动性能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主置得不到体现,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创造思维得不到激发,分层次教学)。

电气控制技术模块,对于简单的控制电路侧重工作过程和原理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创新能力,对于典型电路侧重其安装及检修,注重电气控制的工程案例分析,如车床、钻床的电气控制及故障分析。实际操作、维修、维护工艺方面的知识和新技术。

本部分内容抓住三相异步电动机这个重点,其他电机都是在此基础上,为节约课时,在讲解有些内容时,所采用的方法,既要结合本章的需要,又要考虑到讲授其它章节能被应用,这样做到有效利用,前呼后应,节约教学时数,做到事半功倍,例如学习交流绕组的磁势时,三相绕组的旋转磁势是重点是基础,应讲解透彻,而在讲单相电动机时,侧重分析单相绕组产生脉振磁势、脉振磁势可分解为两个旋转磁势,其结果是没有启动转矩,如何产生像三相电动机一样的旋转磁势是关键,从而引出几种启动方法。讲同步电动机是只讲与异步的不同之处。

3.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结合企业生产操作任务,选定若干典型任务,如吊车的操作、加工设备(车床、磨床等)的典型操作为项目,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新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做相结合.以“教师引导性学习、学生自主性练习、师生共同研习”为主的“学、练、研”一体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到企业参观实习,创造课堂教学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实施职业资格考试。将与中高级电工联系紧密的电气控制技能、低压电器使用、电机性能测试、仪表使用等内容用“以证代考”的形式实施教学。

将实践任务分“基础+提高”两部分,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置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在实践中都有所得。

改变过去因内容过分偏重于基础训练,所以在方法和手段上很单调,主要以“模仿”为主。通过教师详细讲解、操作示范,学生不需主动思维和创新,只需“依样画葫芦”。通过反复训练学生硬件接线,熟能生巧,形成一定的基本技能。

在方法手段上,首先应增强课程实验的开放性。但该课程以强电实验为主,实验安全要求较高,一定要加强教师的指导,确保学生的安全。

4.实施讲、做、练、问、考、测等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依据多元化考核思想,制定了理论、实验、设计、实习考核标准及细则,注重过程考核,形成平时、期中、期末三个阶段性考核。并将理论考核、网络在线考核、作业、课堂提问、教学考勤等因素考虑进去,因材施考,最终形成综合成绩。实践考核改革了大锅饭思想,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情况制定了以“普通+激励”为主的实践考核方案。同时,技能考核借用社会考核,以证代考,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实践证明,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措施后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新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电机与变压器课程教学维修电工技能训练

Abstract: the motor and transformer course teaching situation, the motor and transformer "existing teaching means, the motor and transformer" and "maintenance electrician skills training" contact, students' quality difference which influence the teaching effect. On the motor and transformer teaching Suggestions.

Keywords: motor and transformer course teaching maintenance electrician skills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 TM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更好的适应全国技工学校的教学要求,使《电机与变压器》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具使用性、合理性、时代性,应以技术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现将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几点建议,请大家共同探讨。

一、《电机与变压器》课程教学的现状:

1、《电机与变压器》课程的性质及内容:该课程是电工类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内容非常抽象,电磁转换贯穿了整本教材,就教材中讲到的变压器部分、直流电机部分和交流电机部分的一些工作原理、机械特性、运行特性等内容让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从实际应用来讲,这门课从发电厂(发电机)到电网(变压器)再到用户终端(电动机及其它的电力设备),教学内容涉及贯穿了我们整个电力系统,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电机与变压器》现有的教学手段:对于《电机与变压器》教材来说,与它配套的只有习题册和教学参考书,没有挂图、模型等教具,在众多电子出版社中,我们更难找到有关《电机与变压器》的教学光盘。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只能“以本为本”,很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加上本课程的专业性强、内容抽象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对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讲也是非常头疼的。

3、《电机与变压器》与《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的联系:

(1)、《电机与变压器》教材注重理论分析。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如学生在练习“电动机的拆装与维修以及电动机的嵌线”中就需要掌握有关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以及绕组的基本理论,但教材中只讲解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它的工作特性,基本没有与实习操作相关的内容。

(2)、《电机与变压器》和实习课题训练进度的协调性。《电机与变压器》和《维修电工技能训练》在章节结构上不协调。《电机与变压器》中首先讲解变压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变压器的连接与并联运行以及专用变压器,再对单相、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其绕组进行讲解,最后讲解直流电机以及三相同步电机和特种电机。而在《维修电工技能训练中,首先进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安装与拆修,再进行单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与修理以及小型直流电动机常见故障分析与检修,最后进行有关变压器的课题训练。理论课和实习课进度的不协调性,给理论和实习教学都带来了困难。

(3)、实习课题中体现《电机与变压器》教材的内容欠缺。对于中级电工来说,实习课题一般包括“电工基本操作”、“电工仪表的使用”、“接地装置的安装于维修”、“电动机的拆装与维修”、“常用低压电器和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的安装于维修”、“常用机床线路的安装于维修”、“电子技术基本操作”、“高压开关的安装和电缆的敷设与连接”等。对于有关变压器的实习操作内容,只有一个“三相变压器绕组的首尾判别”课题,而在《电机与变压器》教材中,却用了三大章的篇幅进行了讲解。这样使理论中所学的内容在实习中不能得以实践,学生也形成了“变压器”不重要的错误思想。

4、学生的自身素质差影响了教学成效: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讲,大多数学生是初中毕业生,而且入学考试成绩非常低,他们的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就连最基本的函数知识和电磁方面的一些基本原理都不懂,为此授课中会产生很多问题。另外本课程的抽象性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如果培养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非常强的课程的话,就会比较困难,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所以对这门课来讲,学生的自身素质就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成效。举个例子来说,在讲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旋转磁场的时候,学生连“左、右手定则”都不知道,更何况去掌握旋转磁场的转向呢?

二、对《电机与变压器》教学工作的几点建议:

技工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学应突出技能这一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适当加入“贴近实践、贴近实习”的内容,确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向“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过渡。为此,结合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对《电机与变压器》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尽可能的将专业化、抽象化的课本内容变得形象化,在教材配备方面,适当增加“声”、“光”、“形”、“图”的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2.适当的调整《电机与变压器》和《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的章节结构,使实习和理论做到进度协调。

3.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电机与变压器》教学中适当的增加有关实习题的内容,做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

篇10

【关键词】工作过程 机床电气的安装与调试 课程设计与建设

Abstract: This paper is for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installation and commissioning of machine electrical system” with the design idea, which is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and uses teaching methods of project and task?鄄driven and focuses on training students?蒺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t introduces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curriculum assessment methods. So it establishes a new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work process in order to achie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ability of machine electrical system.

Key words: working process; installation and commissioning of machine electrical system; curriculum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49-0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要求积极深化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机床电气的安装与调试》课程是我院机电工程系“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整合了《电工技术》、《机床电气技术》2门课程,课程要求的知识面宽,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一直以来,该课程沿用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实验或实践操作的教学非常局限,不利于学生机床电气安装与调试职业能力的发展。

因此,本文运用“以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课程设计理念,进行《机床电气的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建设,建立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新体系,以实现学生机床电气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1.课程设计理念

为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为专业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本课程采用了“以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理念进行课程设计与建设。

本课程以能力为本位,重在培养学生机床电气职业岗位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学生今后在机床电气安装调试、维修维护的岗位就业奠定扎实的技能基础。通过对产业、大量企业调研,并在行业协会专家指导下,以素质培养为先,依据数维专业岗位需求和课程特色,通过校企合作组建课程建设团队。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体系,引入典型项目,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探索课证融合,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平台。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进行课程设计,实施“教、学、做”三合一教学模式,形成一门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

2.依据职业岗位(群)和专业职业能力,设计课程目标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是我院省示范性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省特色专业,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该专业由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教学专家、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建设团队,在长三角地区对数控行业、数控机床生产厂家和使用厂家等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按照“职业岗位(群)――专业职业能力――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这一流程进行分析,明确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学习领域。在此基础上,根据“机床电气安装与调试” 职业能力的要求,并结合国家维修电工职业技能标准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确定《机床电气的安装与调试》课程目标,见表1。

表1 《机床电气的安装与调试》课程目标

3.按职业活动要求,融入职业技能标准,设计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计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职业教育课程是按职业活动的要求来选择学习内容,以从业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通过序化教学内容,形成教学项目,重构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以机床电气安装与调试、维护维修这一工作过程的活动要求来确定,则该课程选择机床具体的电路为载体,建立项目,同时融入“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该课程内容见表2,确定了4个学习情境,15个项目。该项目按照机床电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结构进行设计和组织,按照先训练简单直观的电工电路为基础,然后针对基本控制电路,利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实施,最后对复杂的机床强电控制电路进行安装结构的识读和故障检修,由浅入深将知识、技能的联系融汇在完成机床电气安装与调试的项目实践过程中,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表2 《机床电气的安装与调试》课程内容

4.基于项目引领,设计课程教学实施过程

在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推行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注重完成项目的全过程。并且,在项目实施中,合理安排各个任务环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巧妙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能力、协作和交流等综合能力,充分发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具体的项目实施可划分为以下六步:

(1)资讯。首先,老师发放任务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法明确本次工作任务的目标、要求。其次,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多媒体或实物展示等)讲解电工电路的组成、分析方法或者是机床执行元件,继电控制电路和机床强电控制电路的结构和工作过程,内容应尽可能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不宜过于烦琐,作精要概括即可。

(2)计划。进行小组分工,各组采用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初步确定各类项目装、调、测实施的方法与步骤、实施的工具、实施的规则要点。

(3)决策。教师针对各小组制定的计划进行总结,明确本次项目的行动方案。同时,采用现场教学法,教师进行分组操作示范,保证项目实施的效果。

(4)实施。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工作。在学生实施的过程中,采用个别指导法,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使全体学生能够及时地、正确地完成任务,保证学生机床电气技能的提高。

(5)检查。对照检查要求,首先进行自我检查;其次同学之间,进行小组互查;最后提交任务成果,由老师做总结性检查评价。

(6)评估。学生接收教师反馈结果,小组间相互交流,提出改进措施,完善任务成果。以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机床电气技术应用岗位的要求。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强化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的同步交叉融合能力,提升学生分析、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项目的职业能力、继续学习的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

5.以项目考核为核心指标,设计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放弃原先期末试卷考核的方式,以项目核心指标构建考核标准,形成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包括项目考核、职业证书考核和课程答辩考核,综合评价每个学生技能的提升情况和全班学生的项目能力分布情况,课程考核成绩=项目考核(75%)+职业证书考核(20%)+课程答辩考核(5%)。

项目考核成绩由教师、小组和学生完成,此项考核为形成性评价,根据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操作正确性、规范性、安全性、小组协作性、考勤等进行考核。职业证书考核为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维修电工中级证书),在学习结束时进行的资格考证,该项考核为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证的学生获得该项满分。课程答辩考核由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组成答辩小组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的表达能力及整体掌握动态。

6.结束语

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对本课程进行建设开发,不是进行单纯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是强调项目中的任务关联,从而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构建学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66-70

[2]冷晶.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425):114-115

[3]邓健平.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数控机床电气安装与调试”课程重构[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183-184

[4]张光跃,袁玲.《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体系的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12

[5]徐宁,李虹等.谈基于工作过程的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11(6):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