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学中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是关键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童趣》中,有两句句子出现到“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这两个“观”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看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景象的意思。词类活用上,“鞭数十”中的“鞭”,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多见。教学或复习这些知识时,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例句,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在掌握文言知识、理解词句大意的前提下赏析文章
对文言词、句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还远远不够。入选我们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也是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的,作为课文是取其文学性而入选的;《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既然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只有让学生弄懂文章大意后再去赏析才是符合实际的。只有这样去做,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领会。因此,只有走进去弄明白文义才能谈得上去领会文章精神主旨,否则一切将是空谈。
总之,文言文教学重点应放在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带领到经典文学的殿堂,让他们慢慢喜欢上这些经典之作,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继续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期使学生由会学达到乐学。
篇2
一、注重兴趣的培养,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因此,要想调动学生参与认知过程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是一个行之有效。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强化诵读,培养语感
吟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是培养文言语感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区别的标志就是书声朗朗。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文言是白话的根基,在少年“语言敏感期”诵读相当数量的一流的文言文,成人后形成一流的白话表达能力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文言学习能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文言文学习,要让学生“入乎其内”、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学会摇头晃脑地尽情朗读,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来,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来。因为“声入心通”、“声通义解”。在教学中,我们要提倡“美读”和“烂读”:“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读进去;“烂读”就是一遍接一遍读,熟读成诵。只有反复诵读涵泳,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读出语气、读出气势,才能领略到文章的精妙,才能感悟到作者的才思气质。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为分析、理解课了很好的铺垫。
三、理解文言文的文化内涵
学习文言文,我们应该知道学习文言文的什么。我以为可以归纳为文字、文章、文化、因为文学与文章、文化互有牵连,彼此交融。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其文章和文化是我们需要用心学习和感悟的。
四、鼓励质疑,引导探究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钱梦龙先生教学《愚公移山》是一个经典的文言文教学的案例,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以问题串联起来的。第一个阶段是学生自读质疑,问题主要集中在对词义、句义的理解,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无法解决的问题。第二阶段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些问题既有一些比较零碎但比较有趣,主要着眼于句义、文义理解的问题:寓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多大年纪?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遗男姓什么?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爸爸同意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困难吗?劳动辛苦吗?也有一些思维强度较大、探究性很强的问题:愚公的妻子和河曲智叟都劝阻愚公移山,但说的话不一样,哪些话愚公的妻子能讲而智叟不能讲,哪些话智叟能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能讲?即使两个人都能讲的话,在内容上和语气上又有什么不同?愚公到底愚不愚?智叟到底智不智?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全文关键词句的理解几乎都得到了落实。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长期如此,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实践证明,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
五、重视课外阅读,增强文言文的内功
篇3
引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视频、音频等多种形态的资源的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生动。微课教学模式中所对应的微视频,就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微课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素材,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互联网下载学习,而且微课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很广泛,对于任何基础层次的学生都适用,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视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在初中教育过程中,要践行启发式教育,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实现点拨与启发,让学生能够加深对各种知识点的理解。
一、微课的概念
顾名思义,微课指的是微小的课程单元,一般以微小视频为载体,对各种教学内容进行呈现。在微课教育理念下,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大改进,微课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在微课教育过程中,微视频是主要的教学载体,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将各种抽象的知识点讲解出来,与传统的理论教育相比,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资源丰富。在微课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作多种教学视频,每个视频的时间都比较短,一般控制在5-8分钟为宜,而且视频的内容是多元化的,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第三,学习资源易保存检索。相对于传统的纸质调查,电子资料和教材更容易保存,而且也便于学生下载学习。第四,能够对教学质量进行及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反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应该要及时反馈,在微课教学理念下,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教学反馈,通过各种信息平台就可以传递信息,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点化,指的是要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发,通过引导式教育,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发挥学习积极性,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从而积极加强对各种问题的解决。在微课课堂教育过程中,提供了很多碎片化的知识,如何让这些知识点连接起来,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微课教学模式进行应用。
1.构建自主学习学堂
为了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教师必须要做好备课,备课是微课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要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形成班级特色,根据不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录制微课视频,或者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比如一些能够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练习、课堂巩固知识练习等,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更加有针对性的练习,在自己的弱项上实现真正提升。例如在语文诗词赏析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诗歌朗读、诗歌背景分析、诗歌意境分析分别设计在不同的微视频中,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微视频进行观看,对每个微视频的主旨内容进行分析,在课后可以对各个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从不同的微视频中对诗歌的各个部分进行详细分析。
2.对学生进行点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对课堂进行深化,一方面,教师应该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并且设置相应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为课上的辅导做好铺垫与准备。具体说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微课视频进行教学,必须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例如在课堂上播放与语文相关的微视频,当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时候,应该要及时进行解答。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对语篇进行分析,还应该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能够对文章中涉及的多个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例如诗歌教育中,对某个诗人的作品进行阅读理解之后,教师可以提问:与这类诗歌主旨相同的诗歌,大家还能记得哪些?通过这种启发和引导,可以让学生拓展自己的学习范围,在课堂上对其他的诗歌进行记忆、巩固,从而不断提高综合能力水平。
篇4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分层模式的必要性
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需要分层模式教学。初中生已经处于人生发展的青春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自尊心更加强烈,对于各种外在评价的敏感性也明显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一刀切”的统一要求,许多学生因为赶不上整体教学节奏,会产生焦虑不安、畏难厌学等消极情感,这样的消极情感长期压抑会引发对语文学习动力的降低,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运用分层模式教学,能够为不同的学生确定难度不一的目标要求,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定位,提高成功的概率,以成功和满足等积极情感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2.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需要分层模式教学。进入初中这一阶段之后,学生过去几年来学习的差异性会逐步显现出来,一方面表现在学生的语文基础夯实程度不一样,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探究能力存在差别。如果不采取分层模式进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就难以确定难度系数,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练习设计、考试考核,兼顾到优秀生就难以兼顾到后进生,无法完全兼顾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现状,只有通过开展分层模式教学,以不同难度系数的教学安排才能够兼顾到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实际。
3.整体教学目标要求需要分层模式教学。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实际上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实行统一要求和标准的语文教学活动,更多的是着眼于中等以上学生,使后进生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难以实现全面进步的目标要求。运用分层模式教学,能够在教学中将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语文教学成为融合全体学生、师生高度互动的过程,能够促进所有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
4.良好的竞争学习氛围需要分层模式教学。竞争性氛围是提高学生上进心的有效环境,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设置分层模式组织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并在分层管理过程中进行动态考核,有助于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氛围,激励学生踊跃向着上一个层次攀爬,提高学习的投入程度。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分层模式的切入点
1.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置,确保学生对号入座。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教师一定要注重准确定位,把准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的脉搏,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主要在难度系数方面,以及拓展延伸领域进行差异性处理。对于语文学习基础和能力都比较好的学生,教学目标一定要适当提高一些,不能因为教学目标设置过低而容易满足,丧失学习动力;对于学习能力及基础较为薄弱的后进生,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降低难度,不能出现要求过高,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现象。
2.对探究内容进行分层设置,确保学生全部参与。在探究内容的设置上进行分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上。一方面,课堂提问内容的难度分层设置,要注重为班级相应能力层次的学生设计与其思维能力、语文基础相一致的提问内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提问,保证学生较高的参与率。另一方面,在自主探究题的设计方面,教师也要进行差异性对待,分层设计,要求各个小组在进行成员分工协作的过程中,尽力将一些难度较低的探究题安排给中下层次成员,让全部成员都积极行动,深入思维,提高探究教学效果。
3.对作业设计进行分层设置,确保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设计安排也要与分层教学模式的整体部署相一致,什么能力的学生安排什么样的作业题。设计作业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安排相应的容量,又要对作业难度进行区分,保证优秀生的作业量稍多、难度稍高,后进生侧重于基础知识训练巩固,量也适当减少。
4.对考试考核进行分层设置,确保学生接近成功。考试考核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检验的重要环节,不同目标体系下的学生应当进行差别化的考核,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帮助班级语文学习后进生走出总是低分的困境,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几率,增强积极情感,能够促使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长足发展。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分层模式的注意点
运用分层模式组织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教师一定要注意抓住要点,领悟这一模式的精髓,并做好配套工作,为这一教学模式的成功运作奠定基础。
1.分层要科学合理。合理的人员分层是保障分层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某一次的学习成绩,综合学生一段时期以来的综合学习表现,而且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最大限度地做到分组科学合理。
2.意义要阐述到位。采取分层模式教学并不一定被所有学生所理解,甚至有的学生将自己所分的层次作为等级标志,教师针对这样的片面理念,要向学生做好解释工作,让学生明白,分层是为了将目标进一步细化,所有的学生只要自己努力了,都是一样的成功,消除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消极观念。
3.梯度要合理掌握。对于分层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各个层级之间的梯度,优秀生与中上学生之间的梯度,中等生与后进生之间的梯度,两者之间的差距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篇5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教学 不足 解决策略
前言: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初中文言文所占比重增大,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达到对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同时,文言文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使得其具有更加准确的预感。但是,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正确面对,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果。
1、全面分析文言文教学存的不足和成因
1.1对学生学习存在问题的介绍
1.1.1初中生对文言文兴趣不高
对于文言文而言,学生深感距离感,更多学习的出发点是应对考试,很少出于兴趣进行学习。同时,学生认为,文言文具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与现代社会关系不大,时间久远,想法上具有隔阂,同时,加之文言文语言的特殊形式,在阅读方面彰显不顺畅性,因此,学生的兴趣不高,存在抵触情绪,甚至出现烦感。
1.1.2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不强,缺乏丰富的积累。对于初中阶段,学生自由时间不多,绝大部分时间都被用在作业的完成方面,很难抽出时间进行扩展阅读,对于文言文的知识的学习多源于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文言文的积累产生阻碍。而对于文言文学习,知识的积累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文言文学习环境比较缺乏,尤其是潜移默化的环境更加不足。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都集中在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缺乏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视。这就使得学生很难进行文言文的合理选择,加之理解能力有限,直接诱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反感情绪。
1.2对教师存在问题的介绍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突破了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学生积极性被调动。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上存在不科学性,教学的重点仍集中在句子的翻译方面,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将学习的重点置于文言文的译文方面,忽视文言文的魅力。针对文言文的语法和句式,主要的教学手段是进行知识的灌输,硬性记忆仍大量使用,忽视教学效果,不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必然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反感,兴趣不高,同时,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也无法保证教学的顺畅性。因此,教师需要重视课堂灵活性的提升,改变教学方式,正视教学地位。
1.3.对教材问题的介绍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而言,能够锻炼学生对知识的有效积累,强化语感,但是,营造一个满足学生思想和心理水平的环境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当前的语文教材中,内容的顺序是由简到难,但是,在有效文章的设置上存在问题,有堆砌的嫌疑,不利于学生的理解。需要重视学生人生观的培养,正视学生初中阶段的认识能力。
1.4考试方面存在的问题
立足文言文的教学,其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主要是能够进行文字的理解,增加文言文词语的储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主要的目标仍是应付考试,自我目标不明确。在教学中,仍以考试为重点,将其视为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正视这种应试思想的影响,导致学生缺乏对文言文的兴趣。
2、如何提升初中文言文水平
2.1促进教师教学策略的改善
2.1.1对文言文教学观念进行更新。首先,教师要全面分析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对教学理念进行改良,重视文言文在教学中的地位。在对文言文词句进行讲解的同时,重视对文言文价值的分析,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重视学生古典文学语言魅力的培养,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沉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性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化了学生与文言文直接的情感交流。再次,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对文言文教学,要重视对文言文教学方式的改进,采取多种模式,如多媒体等,营造更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第四,教师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不足。教师要善于自身文化素养的增强,关注个人文学的沉淀和积累。教师要善于对教学理念的研究,强化学习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夯实知识储备。
2.1.2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改进。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突破古板的教学手段,进行积极创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奇闻异事,增大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实现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提高古典文学的知识储备。教师要要结合学生个性,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另外,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强情景教学的效果,协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升学习效率。
2.2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
2.2.1重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作用巨大。为了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要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视,使得学生获取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在根本上提高学习对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
2.2.2培养学生养成文言文课外阅读的习惯。文言文通常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经典作品,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因此,除了应对考试,按照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学习之外,还有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主动性,养成自己进行理解和创新的习惯。学生要养成文言文课外阅读的序贯,增强学习主动意识,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能力。在主动性的影响下,有助于学生对古典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文言文知识的积累。
2.3重视对初中语文教材的完善
在当前的文言文教材中,在内容上缺乏对教学实际的全面考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发现问题,进行积极改进。在进行教材编制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文章内容,同时,要多采纳教师的建议。
2.4积极进行考试方面的改进
在当前的初中考试中,文言文所在比重不是很大,因此,对其重视度不高。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可以适当增大文言文的比重,尽可能扩大文言文知识面,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提高阅读水平,激发学习兴趣。
结束语:
综上,在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正视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结合教学情景,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注重教学模式的改进,立足教师、学生、教材和考试等多方面,柒拾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巧玲. 初中文言文趣味性教学策略探究[J]. 课外语文,2016,15:75-76.
篇6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初中课本中多见《爱莲说》、《论语》这类培养学生的正面品德、情怀的文章,当然,这些积极作用首先是要建立在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基础之上。然而,现在许多教师已经走进了逐字逐句翻译文言课文的误区之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还要求学生能够建构出自身学习文言知识的方法、体系,要能够通过积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说,“盖”字,在“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辩日》)中是“大圆车棚”义;在“盖以诱敌”(《狼》)中是“原来”义。如果不在课后认真复习、积累,又怎么能理解“盖一癞虾蟆”(《童趣》)中“盖”为何意?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一个难点。让学生在文言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摆脱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些任务也是考验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再有,现在的初中生都是在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很难想象与理解古人之间的情感与思维模式。比如古人的“折柳”送行、刘兰芝的再嫁之苦,生活在现代生活的初中生,受着现代人的思想与观念的冲击,很难理解古人的生活,便也较难理解文言文字句之间的内涵。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难点的对策
(1)教师授课要有条理,并且多做知识小结。文言知识丰富,也比较杂乱,需要教师在进行一阶段的教学后,适当的为学生进行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且还有利于温故知新。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不能只是模式化、套路化的教学,有时候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根据其自身对课文的理解编排短剧加以展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也促使了学生在课后主动了解该课文的背景、文化等,是一个系统化的自主学习过程。比如说,《晏子使楚》就可以根据其故事加以表演,展现晏子的机智、聪敏。
(2)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使得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提升,必须从学生自身入手。课前,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文作以预习,对于不认识的字标注音节,对于不理解的语句和词语进行标注,最好是能够自己翻阅字典加以查询。课中,根据老师的朗读更正其错误的读音。课后,不仅仅是复习、练习,更是要将学习到的文言知识作以整理。整理、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课堂的学习,读起来都晦涩难懂的课文更不能在几节课后就有深刻的理解。学生要对于课文中学习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进行整理,这样的积累过程也有利于高中语文中文言文的学习。
(3)要培养初中生对于中国国学知识的学习。现在的初中生都是生活在现代化的电子产品中,已然和古代文人的思想、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断层。要怎么缩小或者弥补之间的断层呢?这正是初中教育者的一个重要工作――培养初中生对于国学的了解与兴趣。国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书画、音乐等内容,还应在思想方面学习古人优秀的品质,比如晏子的机智、《陋室铭》的质朴都是值得现代的学生学习的。
三.结语
初中课本所选取的文言文课文都是古文中的精华,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逐渐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学好文言文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品质的塑造。语文老师立足于教学难点,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法作以思考和指导。学习国学也是在思想上拉近初中生于古文之间的距离,更是让浮躁的社会气息受到国学的感染而沉淀。
参考文献:
[1]许志文.初中文言文语法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1.
篇7
目前关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的研究不断深入,各种衔接策略推陈出新。其中不乏一些切实可行的衔接策略,如:在初中阶段适当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词法、句法知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文言文的能力等,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很好的策略却难以贯彻落实,究其原因是在贯彻落实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
一、影响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贯彻落实的主要障碍分析
(一)初、高中两套《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造成的衔接障碍。
通过对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可知,初中课标明确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1]高中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2]。从这里可以看出,初中课标和高中课标对文言文词法、句法的要求是有差异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是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的方向标,既然课标明确提出“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中考也不考查,那么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文言文学习中就会忽略甚至省略这些本来不应忽略的文言知识,进而影响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的贯彻落实。
(二)中考、高考两套《考试说明》的不同要求造成的衔接障碍。
比对2015年南平市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和201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可以得出以下结果:一是在词法、句法方面,南平市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明确指出“不考查词法、语法等方面知识”,而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则要求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二是在词类理解方面,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只要求“理解课文中实词的含义”,而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不但要求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而且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虽然二者之间需要衔接,但是中考《考试说明》是教学的“指挥棒”,因此师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对于语法、虚词、课外文言会采取回避的态度,消极对待,进而影响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的贯彻落实。
(三)应试思想造成的衔接障碍。
在应试思想影响下,为了在中考考出好成绩,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均应紧紧围绕中考展开,“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几乎成了教师的“铁律”。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忽视中考不考查的词法、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忽视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教授,忽视培养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忽视培养学生文言知识的拓展、迁移、能力。在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反复强调课文的字、词解释、文言句读、句子翻译,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课内文言文考点,不要求学生会拓展、探究、迁移、举一反三。比如在《伤仲永》一文中“稍稍宾客其父”一句中的“宾客”是名词作动词,属于词性活用,理解为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教师就省略对词性活用的讲解。
一些身处教学一线的初中教师虽然知道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为了中考教学成绩,只得能“省”就“省”,最终影响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的贯彻落实。
二、中考命题变革推动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的贯彻落实
(一)中考命题变革情况分析。
课改实践证明,以中考命题变革为切入点,能较好地推动衔接策略的贯彻落实,促进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的开展。2015年11月福建省南平市提出为了使中考与高考更好地接轨,将对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作一些微调:文言文阅读由原来的课内阅读改成课内外比较阅读。虽然这只是一个小的调整,却极大地改变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为初高中文言文接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通过2015年与2016年南平市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对比有几点变化:①关于文言实词,2015年《考试说明》只要求“理解文中实词的含义”,实词指课内文言实词,而2016年《考试说明》要求“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实词指课内、课外文言实词。②关于句子翻译,2015年《考试说明》只要求“理解并翻译课文的句子”,而2016年《考试说明》要求“能根据语境翻译文言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中的句子指课内、课外文言文的句子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2016年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更接近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更进一步推动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的贯彻落实。
(二)中考命题变革促使师生抛弃应试思想,转变教学方式,落实衔接策略。
2016年南平市语文学科中考命题变革带来的必然是一系列的教学变革。首先,为了让学生适应中考,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讲授有关的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以前中考不考课外文言文,教师不需要教授词法、句法、虚词等文言知识,只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课内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点,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但是,现在中考要求学生阅读理解、探究课外文言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掌握一定的词法、句法等知识就不可能很好地阅读课外文言文。比如:中考模拟试卷中有一题课外文言翻译,句子是:“公叔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选自《战国策·魏策一》,如果学生掌握“奈……何”、“若……何”,这种文言句式,就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对译。
其次,为了让学生适应中考,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拓展、探究、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以前中考只考课内文言文,在不需要培养拓展、探究、迁移等能力的情况下,学生依靠对课内文言文知识点的反复记忆,也能做好文言试题。但是现在这一“妙招”用在课外文言文上就不灵验。这就促使师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地阅读更多的课外文言文,不断地培养文言语感,学会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及水平;这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抛弃应试教法,从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研究法、启发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论法、练习法等。
(三)中考命题变革促使师生重新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
中考命题变革前,教师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和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的解读都是“应试”的,确切地说,就是误读。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与中考《考试说明》所指的“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并不是教师可以不教,学生可以不学,只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做考察。但是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就异变为不考、不教、不学。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到的“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等能力培养要求,都被师生忽略。
在中考要求考察学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后,教师和学生就不得不正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的要求。如果把不考解读为不教、不学,忽视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那么学生将无法适应中考的文言文阅读题,特别是课外文言文阅读。
(四)课题组调查数据说明中考命题变革极大推动衔接策略的贯彻落实。
我负责2014年南平市市级课题(《应试思潮下的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问题研究》),2014年课题组对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的落实问题开展过专门的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研究。部分分析数据如下:①关于“你经常阅读课外文言文吗?”这一项,初三学生选择“经常主动阅读”的占8.6%,“几乎不阅读”的占42.9%,“老师要求才读”的占48.5%。②关于“你的老师在课堂上主要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这一项,学生选“主要教课内文言文,课外文言很少涉及”的占91.6%。③关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文言知识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训练做得多吗?”这一项,初三学生选择很少的占62.9.%。④关于“是否经常做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这一项,初三学生选择“经常做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的占0%。
2016年3月课题组针对“中考命题变革后的文言文教学现状”有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如下:①关于“你经常阅读课外文言文吗?”这一项,初三学生选择“经常主动阅读”的占46%“几乎不阅读”的占15%,“老师要求才读”的占39%。②关于“你的老师在课堂上主要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这一项,学生选“主要教课内文言文,课外文言很少涉及”的占13%。③关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文言知识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训练做得多吗?”这一项,初三学生选择很少的占21%。④关于“是否经常做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这一项,初三学生选择“经常做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的占83%。
通过数据比对我们发现,中考命题变革后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发生很大变化。①“经常主动阅读”的学生由8.6%上升到46%。②“几乎不阅读”的学生由42.9%降到15%。③“经常做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的学生由0%上升到83%。④“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文言知识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训练做得多吗?”选择很少的学生由62.9.%降到21%。这些数据说明,我市中考语文科命题变革后,在教学中教师开始加强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加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有很大提高。文言文衔接教学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
总之,要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工作,光有衔接策略还不行,需要各方群策群力推动衔接策略的贯彻落实。唯有扫清衔接策略落实障碍,彻底贯彻落实衔接策略,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篇8
关键词:文言文;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G633.3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学生十数年的求学生涯中,语文可谓是贯穿始终。语文的学习可谓是难度逐渐加大的,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教材内容出现了调整,文言文占据了一定比例,这无疑使得语文的学习出现了难度的增加。为了取得教学实效,语文教师历来投入大量的精力尽心教学,但是却一直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改善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育都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便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给人以明显的枯燥感。这是因为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采用了比较极端的教学模式,课堂上除了理解词句代表的含义,便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机械化梳理,固然文言文在学习时需要掌握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但是片面的“精讲”却会给人以枯燥感,再加上串讲课文带来的时间消耗,使得课堂时间完全被浪费在不重要的分析之上。可以说,这种教学方法将充满灵性与趣味的文言文课文肢解成毫无美感的碎片,课堂上缺少想象与趣味,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除了教学方法单一之外,教学手段的不合理应用也是最为明显的弊端之一。固然机械式的知识灌输教育存在很大的弊端,当前语文教师通常使用多媒体手段给予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教育,但是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也为教学效果带来了不良影响。教师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致力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课件中美轮美奂的声、光影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却会“喧宾夺主”,使教师的精彩讲解被遮掩起来,学生自然也失去了巩固基础知R的机会。
另外,中考导向也对文言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中考内容间接决定了语文教育中各种知识点的分布,由于中考中文言文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对词句等基础知识的考察,关于文言文内容及其内容延伸的考察比例仅有1/3,所以教师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词句基础知识的讲解,关于文言文中沉淀的审美情趣与文化价值,以及文言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师通常不作深入分析。而对于文言文内涵缺少深入理解,其教学效果自然得不到提高。
二、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其重点目标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也不会例外。事实上,从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可以发现,其本质上是古代语言的书面用语,所记载的内容更是成百上千年之前发生的事件,无论是其语句表达形式还是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都不是伸出现代、使用现代汉语的初中生们所能轻松理解的。在初中生们看来,文言文无疑是晦涩难懂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是枯燥无味的,部分学生甚至因文言文的枯燥晦涩而对文言文教学采取抗拒、抵触态度,这实际上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对文言文产生学习兴趣。
以《桃花源记》为例,其作者为陶渊明,该文言文在语言上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可以轻松理解。由于该篇古文中有较大的篇幅描写了优美的景色,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直观教学。教师可以使用贴画等物品将教室布置成“桃花源”一样的场景,其本身扮演陶渊明这一角色,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文言文中的描述来模仿主人公的所有言行,在扮演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一些布置的景观念出文言文中的句子,如“屋舍俨然”、“土地平整”等,必要时可以指定一些学生扮演桃花源中的原住民,如同课文中一样与教师对话,这样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与深入参与程度,大大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二)巧设提问,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文言文课堂需要师生互动,而教师提问便是一种师生互动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还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使其在文言文学习中举一反三,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般而言,教师可以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向学生提问,这种方法具有非常高的随机性,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进行实施思考,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切实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由于是随机抽签,所以学生可以保持轻松的心态回答问题,答案也会带有一定的趣味性。
以《鱼我所欲也》为例,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问题:①“鱼”和“熊掌”分别代表了什么?②现实生活中你最想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得到的难度高不高?③该文言文具有怎样的具体思想?其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④这篇文章有何优点与缺点,其中最大的优点、缺点各自都是什么?教师可以制作好写有①~④的小纸条由学生抽签,学生按照纸条上的序号回答对应的问题。
(三)举办小组竞赛
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小组比赛就是最佳的选择。事实上,初中生正好处于争强好胜的年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确保学生的充分参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数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安排适量的任务,随后按照各组的表现进行评分。而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学生之间必然会努力协同合作,其默契性将会得到明显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变化。
以《出师表》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就三国的影视作品和故事进行交流,随后对出师表中的人物进行提问,由学生抢答,并根据回答结果进行打分,这一过程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文言文教学一直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巧设提问、举办分组竞赛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兴趣的支持下主动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陆离.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10).
篇9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词语训释;应用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其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书籍。在漫长词汇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出古今异义词,给古书的阅读和古文献的考究,带来一定的困扰,因而,研究文言文的古语训释,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词语训释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对于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正确的训释。
一、利用古文献阅读,开展词语训释的教学工作
初中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点就是对于古代词汇的学习。词语训释是文言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做好词语训释教学工作,可以采用阅读古代文献的方式来完成。古代文言文的语言,大部分储存在经典的文献资料中,因而,对于历代经典文献资料进行研读,关注其中的整理、注释内容,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词汇知识。因而,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经典的文言文资料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较好的完成词语训释的学习。
二、利用教学评价,开展词语训释的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中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中,应注意重点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达到理解文言文大意。
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学习评价的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测评,进而了解词语训释的学习质量。美国著名学者鲁姆提出了学习评价理论,将学习评价理论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三个评价类型。而在初中文言文教学工作,可以采用教学评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考察学生掌握常用词的程度进行对学生客观化和量化评价。我们更应该注意学习文言词语中掌握多少学习方法。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对考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学生学习的状况,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对于学生的一点点进步,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等积极的评价。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对于“异”字的意动用法,然后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能够很快从所学的知识中找出类似的用法, 我给予那些很快回答出问题的学生极大的鼓励和赞扬,结果很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对展开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利用训诂学知识,开展词语训释的教学工作
文言文学习之所以难度大,就在于文言文中存在着诸多的古今异义词和难解词。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给学习者以及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文言文如果不经过词语训释,是很难达到通晓其义的目的。
1.将古书用字和以声索义与推求语源相结合
以声索义,就是根据声音,来推断字的意义,而主要的推断对象就是假借字和同源字。之所以对于假借字和同源字采用以声索义的推断方式,是由于这两种字体,都是以声音作为主要的联系纽带,因而,可以利用声音,对于它们的词义做出推断。比如《观潮》中“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中“文”通“纹”,画上纹彩。在文字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产生出新的字、词;往往新词是在旧词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一个旧词的词义不断的发生引申变化,从而分化而形成一个个的新词,这些新词都出于同一个母体,因而,若干的新词之间,具有语音相近或者相同、意义相通、而字形不同的特点,从而构成了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的新词。同源词是指出于同一个词族的词语,这些同源词之间具有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特点,因而,可以依据这个对于同源词在声音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意义的推定,从而形成对于新词的词义的重新界定。比如在《世说新语》两则: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问,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一词,古义:指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而今义:专指子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中“帖”通“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中“火”通“伙”。基于这种分析,可以使用以声索义,并结合古书用字和推求语源的方式,来达到认识古字的目的。
2.将语境与以形索义相结合
在训诂学中,有“形训”一词,就是通过字形来推断词的意义,也就是以形索义。会意字、指事字、象形字之间,都有着之间的联系。因而,通过字形,能够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素或者是词的意思。初中课本中《童区寄传》里出现了“之”作为实词的用法,“之虚所卖之”,前一个“之”释为“到、往”。对于这类字,形训的作用体现出说明、揭示字的本义。但有时,在文言文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所使用的词语,并不是使用其本义,而是采用了该词的引申意义,并且,这种情况大量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就要采用以形索义的方式来确定具体的语义,在多种语义并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以形索义与语境共用的方式,来增加语义的准确性。以形索义,所筛选的是词语的本义,对于词的本义的了解,可以更好的掌握词的引申意义,从而为增加词的意义的准确性判断提供保障。
当然,词的本义的探寻,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可以依靠其他的辅的手法,例如对于字形的综合应用,从而在文选中,较好的把握词的本义;也可以根据词在文选中的具体的语言环境,挖掘出词在语句中的意义。
四、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工作中,词语训释是掌握古今异义词的重要方式,通过对于词语训释的学习,能够有效的掌握古代文言文中的各种异读词语,从而获得较好的古代文言文知识。对于词语训释的教学,可以通过古文献阅读、学习评价、训诂学知识等多种方式,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能够有效的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孔晓玲.初中文言文文体意义的挖掘及教学应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4):120-123
[2]何书.试论古汉语动词词义裂变式引申[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05):79-80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兴趣
引言
文言文相对白话文理解起来更难。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承载着很多的历史沉淀。当下是白话文的“天下”,但是,正因为如此,更不能放弃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年代久远,学习起来也难免让人觉得拗口、且枯燥乏味。但是作为中国文化古典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言文中很多字词不同于当下的白话文,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很难做到深入体验古人在文言文中要表达的思想,这也导致文言文教与学效率低下。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点是关键。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学习文言文兴趣是关键。在教学文言文时,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与学效果也就有了保障。在实践教学中,也能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对文言文学习兴趣浓厚的W生学习积极性也高,成绩较好;反之,成绩就会不太理想。相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来说,有非常多的内容、背景、语法知识等,学生都不是很了解,这样的结果在糊里糊涂中学完,到最后也不知文章的寓意和主旨所在。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让学生事先进行相关的预习,又或者是阅读一些白话文,或者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等,让学生对文章有个大概的了解,在所熟悉的知识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的兴趣就会很自然的提升,同时也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如在观看《贞观长歌》、《西游记》等,首先可以让学生积累到一定的文学常识,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学习兴趣,通过相关的影视作品与视频讲座,激发学生自身的好奇心,刺激学生阅读原著的心里欲望。对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其方法是多样的,如精心进行导入,巧妙设置疑问,让学生发现文言文中的语言美等等。就拿巧妙设疑来讲,初中生好奇心比较重,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与文言文知识拉近距离
文言文知识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间相隔太久,文化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性,教师善于利用趣味性的教学语言把学生们带入古代情境中学习古人的语言表达形式,根据文言文内容了解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如在教学《醉翁亭记》一课时,老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学生们讲述那时候的政治背景,以及作者本人当时所处的年代的历史情况,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作者要抒发的情怀,从而对作者的表达手法更加叹服,优美的文字能让学生更乐于去阅读与记忆。对文章中所描述的美丽景物在脑子里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景象,让其更加具有画面感为文章增加生机与活力。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把内心的感受、所思所想勇敢的去表达出来,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更加具有热情。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自身的画面感,让学生能够真切进入画面中,了解作者的具体表达手法。让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学习更有信心,对文言文知识有更熟悉的感觉,从心底增加对文言文知识的热爱。
三、创设问题,激发探讨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如果通过一系列巧妙地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探求动机,增强学生自己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们可以带着好奇心去进行探索,让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而不觉得枯燥。其次,带着问题去阅读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有目的地去解决一件事可以使得解决过程变得更加容易,同时还能具有明确的方向。最后,带着问题去研究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授学生文言文之前,要对所讲述的内容要有深刻的了解,要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句子或者文章的中心内涵以及主要说明的问题。要研习教材上文言文的课后习题,以及这些习题的拓展,还有研究历年中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角度和考点、难点,然后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实用、高效,要能包含本节重点难点,提出的问题还要有探讨性,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切实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语文又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广,需要平时的积累与训练,文言文的积累重要性更加突出。评价学生文言文学习深浅程度重点在于考察他们的记诵累积效果。教材中所选择的文言文难度呈逐渐增加之趋势。学生如果平时不积累,没有扎实基础,会越学越吃力。所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知晓文章的大致含义,教师不要大包大揽。其次,教师适当给学生布置任务,不要逐字逐句讲解文言文。因为面面俱到的灌输会让学生的思想更懒惰,更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重视方法的指导是关键,既要让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习得的知识远比教师传授的效果要好的多,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结语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文言文教学开始涉足改革,涌现了一大批语文教改大家,形成了一些新的文言文教学方法。200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颁行,进一步明确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文言文教学目标就是实现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把文言文教学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联系起来.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国传统的筑基阶段。在文言文教学中,建立以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探索优化教学的方法途径,调动学生对文言文的探讨兴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这样,文言文教学也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从过去的“怕学”变为“乐学”, 使文言文教学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丁清尚.初中语文文言文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J].师道・教研,2014(12).
- 上一篇:混凝土结构设计教程
- 下一篇: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