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治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污染治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污染治理方案

篇1

为进一步做好市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年年底前“所有企业必须实现达标排放、强化污染治理,加大行业管理力度,逐步烟尘粉尘、噪音等各类污染问题,并要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努力使城市环境有一个大的转变”的目标,以《关于印发市—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方案的通知》(大委发[]号)为基础,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整治对象及责任分工

(一)对列入年《市人民政府》(第5号)中应关闭尚未关闭的企业和《关于印发市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大政办发[]号)要求采用机械化立窑生产工艺水泥行业的企业为关闭、淘汰类企业。限于年9月30日前实施关闭。

责任单位:企业所属镇区负责关闭类企业、经信局负责淘汰类企业。

(二)对列入《关于印发市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大政办发[号)中应整改而未完成整改及列入主城区“退出企业”名单中无环保审批手续的企业为整改类企业,限于年11月30日前完成整改,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继续生产,否则关停。

责任单位:企业所属镇区(市本级企业由经信局负责)

(三)各镇区负责组织辖区内所属环保部门审批但未验收的企业(验收类企业)到环保部门申请验收,限于年12月31日前完成验收,否则关停。

责任单位:企业承包所属镇区、环保区

(四)各镇区负责组织辖区内未经环保部门审批的企业(补办手续类企业)到环保部门补办审批手续,经现场勘验具备补办手续条件的企业,限于年12月31日前完成环保审批、验收,否则关停。

责任单位:企业所属镇区、环保局

(五)未列入城市主城区“退出企业”名单的企业(含煤场等散装料堆放场)和镇、镇所属企业,《关于印发市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大政办发[]26号)中未完成绿化美化和软硬覆盖的企业为绿化美化和软硬覆盖企业,要以金龙集团为标准。于年10月31日前实施绿化美化和软硬覆盖;列入城市主城“退出企业”名单企业及上述企业,原辅材料和产成品的堆放及装卸必须在封闭的库房内进行(以矿石为主的原辅材料可以露天堆放,。但必须堆放整齐),在堆放、装卸过程中要采取苫盖、洒水等措施减少粉尘排放,该类企业由各镇区列出名单,按照规定时限进行整治并上报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

责任单位:企业所属镇区

(六)城市综合整治类

1、国土资源部门

负责编制城市周边“十二五”矿山复垦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按照大政发[]号文件规定,在八山保护区域和重点景区内,必须立即停止所有非法从事挖山、取土、采沙、采石等破坏原有地貌以及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满后仍在开采的行为。现有开采企业的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满后,一律不再办理延续登记手续。

2、规划建设部门、拆迁办

负责对城市开发房屋拆除现场洒水作业,避免造成灰尘无组织的排放;从年1月1日起建筑用混凝土必须成品进入施工现场;出入建筑工地的车辆要保持车体、轮胎清洁,不得将施工现场泥土带入城市道路;临街建设项目当年施工须当年完成道路两侧硬覆盖,减少市区二次扬尘;对建成区内与主街主路相连的巷道要尽可能完成硬覆盖,防止泥土带入城市道路;对损坏的道路做到随坏随补。

3、交警、路政部门

负责对载重车辆实行封闭式运行、限速、限载管理,并规范其行车路线。

4、交通、规划建设部门

负责对散落在道路上的沙石、泥土及时清扫。

5、综合执法部门

对在市区内从事生产、维修、加工、娱乐、餐饮服务等产生噪音超过排放标准和从事露天烧烤经营、饮服行业无序排放油烟、临街店铺利用高音喇叭招揽顾客、占道修车、占道刷车行为,责令限期整改,并按规定对责任人予以严厉处罚;对进入主城区运输液体、流质物体的车辆未加盖苫布或未采取有效措施,沿途泄露、散落等造成街路污染的,按相关规定对责任者予以重罚;对临街装饰装修项目使用的沙石、水泥料等禁止临街散料堆放、作业、防止二次扬尘;对市区内所有浴池、宾馆等行业原煤、煤渣在堆放、装卸过程中要采取苫盖、洒水等措施减少粉尘排放。

6、供热办

集中供热锅炉原煤、煤渣在堆放、装卸过程中要采取苫盖、洒水等措施减少粉尘排放。

7、交警、环保部门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在用机动车污染排放检测的通知》(大政办发[]68号规定),机动车辆在进行安全性能检测前,车主应当出具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检测合格证,未取得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检测合格证的,交警部门不予以年检和年审;交警部门配合环保部门上路检查,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检测不合格车辆,环保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行政处罚。

在整治过程中,位于各政治区域内应列入整治企业名单而未列入的企业,其整治要求同该区域内的同行业企业同步进行;已列入整治名单的企业与其所处区域的整治要求不一致的,要服从该区域的整治要求。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南楼经济开发区、经开发区、各镇区、各部门要成立专项工作组织机构,由主要领导负责,按照责任分工和目标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并将工作方案及相关人员名单,联系电话上报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建立调度制度

原则上每季度如开一次调度会议,各镇区、各部门分别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做到各方面信息及时反馈。针对特殊问题,随时如开调度会议,一事一议。

(三)建立督察制度

市政府督查室按照整治实施方案时间安排,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相关部门对工作进程进行督察,并提出督察意见。

(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涉及环境综合整治的单位,行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对环境整治工作负总责,做到政令畅通、有禁则止。监察部门负责跟踪监察,对落实方案不利的单位和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

(五)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对关闭、淘汰、整改企业及工作进展情况,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决定后,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特别是对阻碍整治工作顺利推进的单位和企业进行曝光,实行社会舆论监督。

(六)建立听证制度

对列入方案中未按时完成整治任务的企业,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后报市政府,由市政府法制办按法定程序组织听证。

篇2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的时候,也就不知不觉地为普遍利益服务。在市场经济范围内,个人的利己行为对社会利益的贡献是正面的。

但是,环保产业却是例外。宏观来看,无论是社会、国家还是个人或某个特定团体在谋求财富利益的时候,都需要有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这是共同的基础;而从微观的角度,恰恰是相反的。作为个人或某个特定团体来讲,面对有限的环境资源,为了努力创造个体的财富,则最终以通过抢占资源、破坏环境而达到目的。因此,环保产业是一个宏观需求与微观需求对立的产业。环保产业很难用一般市场模式去套用。生搬硬套的套用之下,就会出现很多南辕北辙的政策悖论。

因此,环保产业不能简单地把它推向市场化,而需要政府积极地加以干预。也因此,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总体治理思路,是决定中国环保政策成败的关键所在。

过去十多年的环境保护(污水治理)效果不尽人意,也许,是政府的总体环保治理思路出错了!

二、现行总体环保治理思路应进行适时调整

中国污水治理的总体思路,概括而言就是:每个城市(县镇)建立一个污水厂。用管网将全城的污水收集到污水厂,集中处理之后,排入江河湖海。这就是集中式污水处理思路。一直以来,集中式的处理模式就被广泛的应用,各级政府已经将环保与大型污水厂建设划上了等号。

但是,中国这么多年来的环保治理越治越污,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当属集中式处理这一总体思路了。

1、管网建设,中国城市不堪重负

从各种口径的数字测算,大概可以得出一个概念,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网投资成本大概是污水厂的3-5倍,平均算4倍吧。如此一来,我们不难算出一个行业收益率:按照1000元/吨.天的污水厂投资成本,加上4000元配套管网投资,每天每吨的污水治理投资成本在5000元左右;作为这个投资的补偿,即使按照0.8元/吨的居民排污费征收,每吨每天污水治理毛利大约在0.2元,以此补偿5000元的投资成本,年回报/,!/率仅有1.46%,远远低于社会平均资金使用成本。换句话说,这个产业根本不具备市场化的基础。

政府硬要将这个没有市场化根基的产业推向市场,政府就不可避免地要背负起污水治理社会总投资成本的80%(管网钱),而仅仅将那20%拿出来市场化。这种严重失衡的投资结构,给本来就不算富裕的国家财政造成重大的负担。毫无投资回报可言的管网投资,是国家财政权衡之后所不愿意负担的。于是,很多九五计划的污水处理厂拖到十五, 十五拖到十一五……

大量的污水处理厂因为配套管网建设跟不上而无污可治,成为晒太阳工程。污水从污水厂旁边流过,大量污染物依然直接进入河流湖海。

2、管网建设,中国农村无法实施

我国是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两倍多,农村的村落分散,地广人稀,生活污水和农副业产生的污水污染源分散难以大规模收集,经济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禽畜养殖污水往往不经任何处理直排周边水系或污染渗透底下水。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无法实施。

一项以保护全国环境为目的的国策,假如在全国占2/3以上人口的区域无法实施,那我们很难想象这项国策最终能够完成历史使命。这就是中国,中国就必须考虑农村问题。

3、综合国力支撑不了集中式治污模式

以下这组数据对比,能够使我们量化理解上述的第1,2 问题。

在现行的集中式治污模式总体思路之下,大量的面子工程和在管网建设、污水厂的建设过程中产生各种暗箱操作不断的产生,腐败、漏洞滋生使得一个产业无法自身完成市场的良性循环。最终的结果是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见不到成效,造成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个结果已经被这么多年环境治理历史结局所证明。环保产业因此被称为一个尴尬的朝阳产业。

也许,是时候重新审视一下这个被历史事实证明了是错误的但仍然被写进了未来国家规划之中的治污思路。其实,错误不难发现,难的是纠正错误的勇气。

三、解放思想,认清主要矛盾,寻找一线阳光

既然管网建设我们投资不起,那么,不建管网又如何?这一下子可以节省下80%的投资成本。不建管网,将一个污水厂化整为零,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思路。起码,这个思路应当可以在农村或者经济不发达的城镇,取代现有的集中式污水处理思路。

化整为零(分散治理),是中国环境保护(污水治理)的必由之路!

以下是化整为零(分散治理)思路所包含的5个核心要点,就当是给国家的五个建议:

1、一厂多点,节省管网:

--化整为零,突破中国污水治理资金瓶颈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的工艺为普通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sbr(间歇式活性污泥)法、a-b法等,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技术与工艺几乎在同一水平上,必须配套大规模的管网来收集污水进行集中式的治理,投资费用十分高昂。

正如上一节所论述,管网的建设成本占整个污水处理项目社会总负担的80%左右,而这一毫无效益可言的财政负担,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承受能力之下,就成为了完成污水治理目标的最大障碍。

突破这一障碍的方法,就是在经济实力不足以投资建设管网的地区,将一个规划中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分成几个,分别建设在城市纳污水系周边,原有城市排污口相对密集的地方。这样,利用城镇原有纳污管网,就能够既解决污水处理问题,又大幅度节省新增管网建设投入。

一厂多点,可以理解为将一个厂分成几个分厂或者几个车间,各自独立完成污水处理任务。只不过这几个车间依据城镇原有排污口所在分布在不同位置。

理解小单元污水处理思路,也就同时解决了中国农村污水处理问题:村村自建污水厂。

当然,集中式处理模式主要考虑的是一个规模效应问题,也即是说,单位投资成本因为建设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因此,一厂多点要考虑的技术因素就是如何寻找可以突破规模效应的低成本技术。这是下面第二个问题要讨论的。

2、因地制宜,丰俭不拘

--灵活应用多种生态技术,追求最优性价比(最高削减系数)

要做到一厂

多点或者实现农村的小规模污水处理单元,就必须应用单位投资成本和单位运行成本不受规模效应影响的技术。而这种技术体系,是存在的。这方面的技术实际上已经是十分成熟的,其中涵盖了:接触氧化法,人工湿地,泛氧化塘(稳定塘)等等。依据各地污水自然汇集形态,因地制宜,选择:小型的接触氧化,人工湿地,或者稳定塘等不同模式,再通过添加高效的人工基质的办法极大地提高这些成熟工艺的处理效率。这种将水体自净能力极大提升的生态技术思路,最大限度减少污水汇集土建成本,依据不同的污水承载水体,添加不同量的基质就行。因此,完全突破了规模效应的束缚,单位投资成本和营运成本,甚至比号称拥有规模效应的各种活性污泥法还要低得多。

评判一项技术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性价比,也就是说单位投资成本每天削减的有机污染量。我们用一个公式描述:

α(削减系数)=c/(a+b)

其中:

c = 每天系统削减的cod总量

a = 系统总投资(包含土地、管网、污水厂)按照8年折旧计算出的每天投资总额

b = 系统每天营运总费用

α(削减系数)= 系统单位投资加营运的削减总量

削减系数,应依据污染源污染浓度,横向比较应用。

削减系数公式为:α(削减系数)=c/(a+b)

其中:c = 每天系统削减的cod总量;a = 系统总投资(包含土地、管网、污水厂)按照8年折旧计算出的每天投资总额;b = 系统每天营运总费用;α(削减系数)= 系统单位投资加营运的削减总量( 削减系数,应依据污染源污染浓度,横向比较应用。)

举例计算说明:

某a污水处理厂:

集中式处理,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日处理量为1万吨,cod进水300mg/l,出水cod≤50 mg/l。投资费用管网3500万+污水厂建设1000万,工程占地15亩(按均价15万/亩计)营运能耗0.6元/吨。

置换削减系数公式为:

c=(300 mg/l -50 mg/l)=250 mg/l·d10000吨/天=2500000 mg/l

a=(管网3500万+污水厂建设1000万+土地费用225万)÷8年折旧÷365天=16182元/天

b=(0.6元/吨10000吨/天)=6000元/天

2500000 mg/l

则α(削减系数)=-------------- = 113 mg/l·元

22182元

如进水量在5000d/t的话,则该系数公式为:

c=(300 mg/l -50 mg/l)=250 mg/l·d5000吨/天=1250000 mg/l

a=(管网3500万+污水厂建设1000万+土地费用225万)÷8年折旧÷365天=16182元/天

b=(0.6元/吨5000吨/天)=3000元/天

1250000 mg/l

则α(削减系数)=-------------- = 65 mg/l·元

19182元

某b污水处理厂:

分散式就地处理,一厂多点,节省管网阿科蔓处理工艺,日处理量为1万吨,cod进水300mg/l,出水cod≤50 mg/l)。投资费用管网零+污水厂建设合共800万,工程占地10亩(直接利用暗涵、地埋式兼容绿化用地等等,节省用地,按均价15万/亩计)营运能耗0.3元/吨。

置换削减系数公式为:

c=一半达标(300 mg/l -50 mg/l)=250 mg/l·d5000吨/天=1250000 mg/l

一半削减70%(3000.70)=210 mg/l·d5000吨/天=1050000 mg/l

合计:c=1250000+1050000=2250000 mg/l

a=(管网0+污水厂建设1000万+土地费用150万)÷8年折旧÷365天=3938元/天

b=(0.3元/吨10000吨/天)=3000元/天

2250000 mg/l

则α(削减系数)=------------ = 324 mg/l·元

6938元

如进水量在5000d/t的话,则该系数公式为:

c=一半达标(300 mg/l -50 mg/l)=250 mg/l·d2500吨/天=625000 mg/l

一半削减70%(3000.70)=210 mg/l·d2500吨/天=525000 mg/l

合计:c=625000+525000=1150000 mg/l

a=(管网0万+污水厂建设500万+土地费用75万)÷8年折旧÷365天=1969元/天

b=(0.3元/吨5000吨/天)=1500元/天

1150000 mg/l

则α(削减系数)=-------------- = 332 mg/l·元

3469元

332 vs 65,分散治理削减系数是传统污水处理模式的5倍。

而实际情况会令这个差距更加大,因为,很多地方实际污水量要比规划少得多,在规模效应之下,污水厂建设通常远远大于实际污水收集量。这样一来,实际的投资削减系数就会下降到60-70。只有分散式的一厂多点的15%左右,优劣更加明显。

削减系数越高,表明这种技术体系单位投资效率越高。我们提出削减系数的概念,旨在提出一种新的技术评判模式,这种评判模式有助于中国发掘性价比最优的污水治理技术。

我国城市经济能力尚不强,何况广大的农村地区。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后的出水要求应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相应适当的标准,不必一律向发达国家看齐,要求绝对的达标。发达国家的城市污水厂出水标准也是随经济能力逐步提高的,象污水处理事业发达的美国在七十年代主要采用膜法,70%的污水处理厂采用高负荷生物滤池,其原因主要是它的造价低、运行稳定、能耗小。后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出水标准提高,生物滤池不能满足要求,才逐渐采用活性污泥法等。因此我们应在适当的标准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削减系数最高的技术工艺。

3、理清主次,锁定目标

--达标与削减结合,完成总量削减目标

在集中式治理模式之下,污水厂达标似乎成为了环保各界唯一的目标。而忘记了,总量削减才是我们国家总控的目标,点上的达标是实现总量削减的手段。

手段与目标不清,产生了很多奇怪的现象。

例如,南方某城镇,全镇污水自然汇集到城东流入一个饮用水源。省里环保局要求镇政府将污水引导到城西建一个污水厂,然后排入另外的水系,以此保护城东的饮用水源。初衷是好的。

但是,镇里财政困难,无力承担数千万元的管网和污水厂建设。镇里提出首先在城东投资数十万元建一个泛氧化塘,用人工基质提升处理能力,使污水大幅削减进入饮用水源;第二步,在省里拨下管网钱之后,再在城西建污水厂。这样分两步走,既是镇里力所能及的,又有效保护了饮用水源。

结果,省里环保部门与建设部门扯皮,以镇里的这个方案不符合污水厂建设规范,不符合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为由,否决了。于是,镇里污水继续合法地流入饮用水源。

这是一个多么悲哀的结局,我们的应用水源被各部门依法污染着。这就是手段与目标错位之下的政策悖论。

因此,环保部门和建设部门应该解放思想,理清手段与目标的关系,不能做出以手段为由阻碍了目标的达成。

这一点,与上述第2点的削减系数息息相关。假如目标清晰,则会鼓励各级政府量力而行,选择地方政府负担得起的削减系数最高的技术工艺,完成总量削减的任务。而假如各职能部门机械地围绕手段工作,则会领到地方政府停工待料,等待上级政府拨款,而因为我们本文第一章节提到的国力原因,这个等待将会遥遥无期,污水继续依法直排!

另外,流域总量削减总体目标的监控应该是流域断面。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以后另文讨论。

4、科学规划,长短兼容

--提高污水处理单元的兼容性,减少污水厂重复建设

集中式治理模式并非不可行,而仅仅是与中国目前的国力所不相符而已。那么,我们在提倡以分散式治理思路解决目前中国总体国力之下的污水治理问题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的是未来的发展,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国力强大到一定程度,或者某些地方经济发展到可以支持建设大规模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时候,该如何操作?这里涉及到的是一个未雨绸缪的超前规划问题。

我们认为,这个短期污水分散治理,未来污水集中处理的长短期兼容思想,应该被制订到一个区域的长远建设规划里。

具体而言,我们建议在建设规划里,对未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工艺选择,应选择与分散式模式可以兼容的工艺,以便暂时用在分散式治理工艺里(如稳定塘)的人工基质,可以被用作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填料。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诸如此类。

那么,这种思路之下,也许生物固着法(接触氧化法)应该是较优的选择,而不是活性污泥法。

5、保护生态,发展循环经济

--最大限度的保持水态原貌

水是城市活的灵魂,如果我们进行错误的城市水系改造,必将导致城市特色流失,功能萎缩,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对环境的友好。这是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5月30日举行的首届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上阐述的观点。

集中式的污水处理思路,实际上很大程度改变了一个流域原有的水态,城内河网历史上往往都有纳污功能,将污水截走,也就使之失去了补水。很多城市的内河干涸都是来自于污水被截走。

分散治理的思路,基本上不改变原有水态,只是实现污水削减净化后排回内河,甚至在 河中治污,这样就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水态原貌,从而保护了原有生态,起码不至于以保护环境之名破坏生态。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分散式治理思路比起集中式处理思路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以集中式之理思路处理完的污水,应该处在整个流域的下游,要实现中水回用,就需要再建回用管网以输送回城。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建管网收集污水尚且不是我国国力所能承受得起的,更遑论建设回用管网?

篇3

第一条为了提高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水平,规范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市场秩序,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是指专门从事污染物处理、处置的社会化有偿服务或者以营利为目的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承担他人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的活动。

第三条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实行运营资质许可制度。

第四条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的单位,必须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获得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以下简称资质证书),并按照资质证书的规定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

未获得资质证书的单位,不得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

第五条资质证书按照运营业务范围和污染物处理处置规模分为《甲级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以下简称甲级资质证书)、《乙级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以下简称乙级资质证书),甲、乙级资质证书各分为正式证书和临时证书两种。

甲级资质证书和乙级资质证书有效期为3年,临时甲级资质证书和临时乙级资质证书有效期为1年。

各级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除尘脱硫、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除外)、生活垃圾、自动连续监测等专业类别。

资质证书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按照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分级分类标准统一编号、印制。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分级分类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

第六条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法人名称、法定代表人、住所;

(二)运营类别与级别;

(三)有效期限;

(四)发证日期和证书编号。

第七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资质证书实施管理。

第二章申请

第八条申请甲级资质证书或者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或者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法人资格;

(二)具有维护设施正常运转的专职运营人员;申请甲级资质的单位应具备不少于10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其中高级职称不少于5名;申请乙级资质的单位应具备不少于6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其中高级职称不少于3名。设施运营现场管理和操作人员应取得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岗位培训证书;

(三)具有一年以上连续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的实践,且运营的污染处理设施排放污染物稳定达到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标准;

(四)具备与其运营活动相适应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分级分类标准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具备本办法第八条所列条件,但无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实践或者连续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实践少于一年的,可以申请临时资质证书。

第十条申请资质证书的单位,应当依据本办法规定,向本单位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填报资质证书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

(二)上一年度财务状况报告或者其他资信证明;

(三)技术人员专业资格证书、操作人员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岗位培训证书和聘用合同复印件;

(四)实验或者检验场所证明;

(五)预防和处理污染事故的方案;

(六)规范化运营质量保证体系有关管理制度;

(七)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实例,包括运营项目简介、运营合同、用户意见、环境保护监测机构出具的设施运行监测报告,但申请临时资质证书的除外;

(八)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分级分类标准要求的其他条件的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处理、处置本单位产生的污染物或者运行本单位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不需要领取资质证书,但应当具备下列维护设施正常运转的技术条件:

(一)专职运营人员(环境保护工艺、环境保护机械、管理、化验等)配置合理,辅助工种齐全,设施运营现场管理和操作人员应取得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岗位培训证书;

(二)有固定的化验室,配备能满足日常监测需要的监测化验设备;

(三)建立规范化运营质量保证体系,有完善的运营管理制度和预防、处理污染事故的方案。

第三章审批

第十二条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自受理申请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提出预审意见,对符合条件的,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在预审过程中,应当组织专家或者委托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对申请单位及其运营设施进行现场核查。

第十三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收到预审意见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并颁发资质证书,并予以公告;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批准,并说明理由。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同时将审批决定通知省级环境保护部门。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审查过程中根据需要可对申请单位和运营设施进行现场核查。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持证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重新申请领取资质证书:

(一)需要增加新的运营专业类别的;

(二)临时资质证书需要转为正式资质证书;

(三)乙级资质证书需要升级为甲级资质证书;

(四)甲级资质证书或者乙级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的。

申请前款第(二)项所列事项的,持证单位只需提供其300日以上连续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的实践、且污染治理设施排放污染物达标情况良好的证明材料。

临时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不得重新申请临时资质证书。

第十五条持证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30日内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一)单位发生分立、合并的;

(二)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住所变更的。

第十六条持证单位办理变更手续,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持证单位变更申请;

(二)技术人员专业资格证书、操作人员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岗位培训证书和聘用合同复印件;

(三)单位变更后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发的资质证书原件;

(五)持证单位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的审核意见。

第十七条持证单位撤消或不再从事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的,应当在一个月内向原发证机关办理注销手续。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持证单位可以按照资质证书规定的类别和级别,在全国范围内承接运营业务。

持证单位的运营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排放的污染物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要求。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通过书面核查和实地检查等方式,加强对持证单位的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存档。

公众有权查阅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检查记录。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发现持证单位在经营活动中有不符合原发证条件情形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

第二十条持证单位在其单位所在地省级行政区域以外承接项目的,其运营活动应当接受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检查。

项目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不得要求持证单位重复申领资质证书或者其他类似的运营许可资质。

第二十一条持证单位应当在与委托单位签署委托运营合同后30日内,向项目设施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部门填报《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委托运营项目备案表》。

第二十二条持证单位应当在每年1月底前,向本单位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部门提交上一年度《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情况年度报告表》。负责运营的项目不在本单位所在省的持证单位,应同时将该项目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情况年度报告表》抄报项目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部门。

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根据《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情况年度报告表》和日常检查情况对持证单位提出考核意见,应于每年3月底前将本行政区域持证单位上一年度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情况和考核情况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三条禁止伪造、变造、转让资质证书。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向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单位颁发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的;

(二)发现未依法取得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的单位和个人擅自从事运营活动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三)对依法取得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的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发现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不予查处的;

(四)在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渎职行为的。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获得资质证书的单位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申请资质证书的单位在申请过程中弄虚作假的,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责令改正,并可吊销已获得的资质证书。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不按照资质证书的规定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吊销资质证书。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持证单位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超标排放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在一年内发现两次以上超标排放的,可以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吊销资质证书,予以公告。

篇4

DEA模型[5]由于其科学性强、计算简便、灵活性好且能够提供更多的评价信息等优点被广泛地用于技术效率测算中.但多数的传统DEA模型是在径向技术距离函数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产出或投入向生产前沿面径向的缩减、扩张程度的测算只能够在投入或产出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变化会引起技术效率的变化,对于在实际情况下技术效率对径向的要求并不能够满足[6].因此,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提出具一般性的非径向DEA模型[7],而且,传统的DEA环境效率测算模型只考虑期望产出的不足,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仅会有期望产出也会有环境污染物等的非期望产出.在本文研究中,同时考虑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采用一种新型的环境效率测算模型,即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双目标DEA模型对青岛市经济发展环境效率进行测算研究.

2青岛市环境污染治理效率测算

2.1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双目标C2R模型测算与分析根据指标的科学性、目的性、代表性、数据可获得性等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并参照青岛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内容体系,设计了该市整体经济发展环境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本文选取3个投入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重点耗能工业能源消费(万t标准煤)、社会从业人数(万人);1个期望产出指标:青岛市地区GDP(亿元);3个非期望产出指标: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m3)、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t)、工业废水排放量(万t)(图1).根据图1列出的指标体系,查阅2002—2013年《青岛市统计年鉴》以及《青岛市环保局年环境公报》,获得青岛市2001—2012年12个年份对应图1中的7个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并利用模型(2)进行测算.该评价问题中对应的期望产出偏好与非期望产出的优先控制无差别,我们可以假定每一个DUM中对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权值分别为θ1=0.5,ξ1=0.3,ξ2=0.1,ξ3=0.1.利用EXCELVBSolver进行测算,结果如表1前6列所示.如表1所示,青岛市在2001—2012年期间,其经济发展整体环境效率水平在2001,2002,2005,2010年里达到了DEA有效,对应的α*r=1,β*t=1,并且h=0,其余的年份未达到DEA有效.从产出指标方面对α与β的数值进行对比分析,2003,2004,2006,2007,2008年期望产出效率值大于1,即α>1,说明GDP发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非期望产出却未得到有效控制,说明青岛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放松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生态环境;2009,2011,2012年的期望产出效率值小于1,即α<1,说明GDP并未达到最优,但非期望产出却得到有效的控制,说明青岛市近几年开始加大了非期望产出的控制与治理力度,与此同时,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和限制.

2.2各形态污染物治理效率测算为了更进一步的分析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3个污染治理子系统的运行效率,本文将运用C2R模型对其治理效率进行分别测算分析.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可靠性以及可处理性,结合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对其投入-产出指标进行了设计(表2).利用青岛市2001—2012年12个年份的数据进行环境污染3个子系统的治理效率测算分析,即水污染治理效率、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效率.将青岛市2001—2012年的每一个年份看作一个决策单元,利用该市2002—2013年统计年鉴以及青岛市2001—2012年环境公开年报可获得的每个决策单元相对应的指标数据进行C2R模型测算,其结果如表1后3列所示.把水污染治理当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进行测算分析,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2002,2003,2008,2012年治理效率值为1,决策单元达到有效,说明这些年份水污染治理水平最高;除2011年外,其他年份水污染治理水平相对较高且很平稳.把大气污染治理当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进行测算分析,可以看出,只有2011,2012年为决策单元有效,大气污染治理水平最高,但是,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水平相对于水污染治理较低.把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当作一个独立的系统进行测算分析,可以看出,2005,2006,2008,2010,2011年为决策单元有效,其余年份虽未达到有效,但水平相对不低,可以说是整体水平较高.

3对策与措施

生态环境是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优劣对城市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环境治理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污染治理水平与效率的提高一直是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青岛市经济发展环境效率与污染治理效率测算分析发现,青岛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不能兼顾,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资源环境,同时,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水平不一,水污染治理水平较高,大气、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水平相对较低.针对以上主要问题,对青岛市未来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3.1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效率,从源头控制污染由青岛市经济发展环境效率我们可以看出,该市经济发展投入的环境资源并没有获得期望的经济增长,或者说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了环境资源,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青岛市在未来发展中应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目前,青岛市的经济发展中第二、第三产业占主体地位,但同时第二产业又具有“重型化”的特点,也就决定着其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因此,在未来生态城市建设中应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优化,加快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从而减少非期望产出,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效率;同时,青岛市应充分利用自身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不断提高旅游品质,以此带动第三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3.2走科技创新之路,运用高新技术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通过效率测算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青岛市对于环境保护、治理的投资逐渐增加,但污染治理并未达到有效,这说明污染治理的效率在技术层面上仍需进一步提高.在污染物产生的过程中,应加快生产工艺的改革进步,设备的升级改造,降低污染物的产生量;在污染物治理的过程中,应提高污染处理的效率,增加污染物处理量.青岛市在未来发展中应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革新方面的投入,推进技术进步,缩短环境污染治理周期,从而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效率.

篇5

一、目标任务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以流域、区域治理为重点,控制污染物总量排放,大力实施清洁文明井场建设,全面推进污水处理与回注工程,加大石油开发区生态建设,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县石油开发环境污染得到基本治理,五年内实现油区环境质量根本好转。

(一)加快清洁文明井场建设步伐。2012年底前,全县文明井场建设要稳定保持在90%以上。从2012年7月起新开井场必须与油井投产同时建成清洁文明井场,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所有井场都必须严格按照《延安市油田清洁文明井场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并由环保部门统一验收。

(二)实施污水处理与回注工程。全县所有石油企业2012年底前采油废水回注率达到90%以上,坚决禁止在油区利用渗坑排放石油废水和不达标排放石油废水。

(三)推进石油企业输油管网建设。加快输油主管线建设,2012年底前,县境内石油企业原油管输率达到60%以上,2012年底前,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完成4-6个石油生产区的井场管输示范工程,并开展对整个石油开发区的管输改造,逐步实现石油开采的管网化管理。

(四)开展钻井泥浆废液处理和落地原油回收利用工作。2013年7月前,安塞境内石油企业必须开展对新建油井的泥浆废液进行固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理率达到100%。要认真组织开展落地原油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工作,解决好落地原油对土壤、水体的污染问题。2012年底前,油泥处置率和钻井泥浆岩屑无害化处理都达到100%。

(五)加快石油开发区生态恢复建设步伐。对新建油井,各石油开发企业要把井场建设总投资的20%投入到井场生态恢复和绿化方面,所有新建井场年内必须达到生态恢复和绿化标准。对老井场,2013年底前完成全部生态绿化建设任务。

(六)全面启动“卫生、文明、园林”站所联创活动。县内各石油企业要按照《安塞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规划》和《安塞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实施细则》要求,全面开展净化美化环境活动,彻底清扫室内外环境卫生,清理乱堆乱放杂物,整理室内外物品摆放。同时,要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石油企业机关单位要成立创卫领导小组,落实具体负责人,做到“制度上墙、责任到人”,定期开展卫生检查评比,并将检查评比与绩效成绩挂钩

二、保障措施

石油污染治理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政府监督、环保牵头、部门联动、企业治理”的工作机制,重点由石油开发企业自行开展污染治理。

(一)认真组织开展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由县环保局牵头,启动延河安塞段水源保护工程。按照延河水功能区划要求开展延河安塞段石油污染防治专项整治行动,加快延河源头支流工业和生活废水治理,特别是要加大我县北部油区环境污染监测、治理力度,提高石油废水回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严防发生石油开采污染水体事件。同时要加强县城饮用水源地保护治理,启动饮用水库、重点水源地保护和油田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进一步消除保护区内的各类污染隐患,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二)加快石油污染源的综合治理。要制定辖区石油污染防治计划及石油开发企业达标治理方案,对未达标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对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按要求开展治理工作的,要坚决进行停产治理或依法关闭,对已开展但未达到治理验收要求的,一律不得批准新的开发建设项目。各石油开发企业要落实治理资金,足额交纳排污费,加快环保设施建设,保障设施正常运行,实现达标排放。

(三)开展油区治安综合整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深入开展油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偷贩原油、非法炼油、干扰石油企业正常生产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防发生污染环境事件。环保、公安等有关部门要开展石油企业环境污染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查处石油开发中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要建立健全辖区内石油污染的档案资料,定期检查、抽查,进行动态管理。

(四)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管理制度。在塞所有油气开发企业新建改建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申报,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得立项,国土部门不得批准用地。县经济发展、环保等相关部门要定期进行拉网式排查,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的建设项目,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已建成投用但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未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的,要限期依法进行整改。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有关部门、在塞石油企业要高度重视石油污染防治工作,切实把石油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落实。在塞各石油企业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科学周密、便于操作的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县环保、水务、林业、安监、国土、石油协调办等单位要组织相关人员经常深入一线检查指导,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大投入,注重实效。要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对石油污染防治工作的投入,强化环境监测,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落实环保经费和专项治理经费,确保治理工作有序开展。各石油企业要按照治理要求,分项目、分年度制定资金投入计划,落实治理资金,加大对环保设施的投入,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和污染物达标排放。

篇6

【关键词】环保局;环境监测系统;优化对策

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促使信息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面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继续应用传统的手段对环境进行检测,无法为环保局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数据,严重制约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可行性。要想符合现阶段环境检测的要求,环保局需要对环境检测系统不断进行优化与创新,从而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提高我国环境的质量。

一、我国针对环境检测进行的研究现状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由于工业治理工作存在缺失,导致环境的污染状况越来越严峻,长此以往,将会阻碍我国社会国际化进程。所以,我国一定要对环境污染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要想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环保局首先要采取具有可行性的措施监测环境污染源,从而为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信息,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环境质量。

我国居民的环保意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仅仅是发展初期阶段,各个方面还有待提高。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污染源越来越复杂,污染因子种类繁多,在环境检测中继续采用传统的手段无法实现系统的正常作业以及数据的准确分析,而且还会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不仅如此,传统监测系统总的有线传输功能与现阶段环境监测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引进世界范围内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以期可以提高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监测能力,实施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二、在实际作业中环境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压缩传输与处理

应用环境监测系统不仅可以为环保局提供具有准确性的污染源数据,还可以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环境监测系统作为一种传感网络,其主要构成部分是微型传感器。科技的创新在增加传感器设计种类的同时,对传感器的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在实际作业中,使用故障频发,导致环境监测系统无法正常发挥自身的搜集、检索以及存储功能,不仅如此,在处理过程中,还导致数据出现准确性缺失的现象,这些问题导致环境监测系统无法为环保局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

(二)有线检测与处理

随着环境污染源的复杂性越来越大,环保局为了更好的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监测系统要具有对污染源的变化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准确采集污染源的数据信息以及对污染源进行动态监测的功能,除此之外,环境监测系统还要具备准确分析、管理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功能。传统的环境监测系统只具备有线监测的功能,可以对近距离的污染源进行准确监测与数据传输。对于较远距离的污染源却无能为力,对环保局的环境污染监测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性,无法与现阶段环保局工作的需求相符合。

(三)远程监测体系存在缺失

在我国广袤的地域环境中,普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导致污染因子具有分布广、种类多的特点。面对大范围的污染状况,环保局要想实现有效控制,就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监测污染源,并对数据进行准确采集。传统的系统在进行数据采集时多是利用模拟传感器,对A/D进行转化,最终对污染物进行有效监测,传统的监测系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适用于对距离较近、布局简单以及分布集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无法对远程污染物进行准确监测,环保局也无法获得有效的监测数据,对环保局环境监测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对环境监测系统进行优化的有效措施

(一)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要想实现压缩数据的有效解决,就需要有效且准确的对压缩数据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应用FAST协议,对数据进行处理、传输以及压缩等。传输、存储、处理所收集到的监测信息以及相应数据,是FAST协议的主要功能,应用该协议可以为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稳定性以及准确性提供基本保障,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数据流中的信息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出现过长的信息,利用传输编码实现数据的序列化,可以实现压缩数据的有效传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还可以促使数据的压缩效率稳定提升,并确保信号持续准确,为环保局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无线监测与远程控制体系

由于信息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环保局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应积极引进无线通讯技术,例如,CPRS、SMS等。虽然这两种无线通讯技术可以促使监测系统对远距离的污染源进行准确监测,但无法实现监测数据的有效传输,所以,环保局在引进上述两种技术后,还应该开设GIS短信业务,并制定GPRS环境系统方案,促使上述两种无线通讯技术实现有效结合,最终满足环保局对监测系统提出的无线传输远距离污染源监测数据、有效处理数据等要求,确保可以对远距离的污染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与分析,为环保局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具有较大可行性的参考信息,确保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能够顺利实施。除此之外,环保局还可以建立健全远程控制体系,改善环境监测系统的局限性,从而全面提升环保局的环境监测技术,提高我国环境质量。

结语

环保局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监测系统与技术,并对其不断进行创新与完善,才能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有效解决污染源复杂化与分布广的特点,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提高环境质量,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环境进行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陈原.环保局环境监测系统的实施及改进措施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1).

篇7

一、治理范围及重点

场地布置不规范,对环境污染有隐患、影响周边环境的餐饮企业;无照从事涉及污染物排放企业及生产粉尘、废水、废气、噪声超标的企业。

二、组织机构

县局成立由副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企业监管科、餐饮监管科、行政审批科、市场监督管理所、稽查大队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企业监管科,任办公室主任,任副主任。各相关单位根据工作职责,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企业污染治理工作。

三、实施步骤

(一)全面排查阶段(2014年9-12月)

各相关单位集中力量,以市场监管所为单位,对辖区内的无照涉污企业、餐饮业排污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针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明确下一步整治工作内容。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0月)

各相关单位根据工作职责,负责组织开展对关停企业依法及时变更及吊、注销工商登记,依法查处无照经营违法行为,牵头组织餐饮业的污染治理工作。实行“每周一报”制,请各所确定一名联络员,并于每周四下午下班前将情况报至企业监管科陈晓彤处。报表见附件1。

(三)督查总结阶段(2015年11月-12月底)

县局将组织督查组对整治情况进行督查。各市场监管所对整治行动情况及时总结,并于12月20日前将企业污染治理总结上报县局企业监管科。联系人:陈晓彤;联系电话:5083992。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

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企业污染治理工作,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工作职责,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方案。坚持联合治污、科学治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整治任务如期完成,企业污染治理目标按期实现。

(二)强化督促检查

各责任单位要按照本方案工作重点,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强化监督,把整治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对列入整治范围的污染企业,按照工作职责,切实做到措施到位、整改到位、查处到位,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整治任务。局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对各单位治理情况将适时进行督促检查。

(三)严格责任追究

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加大对无照经营查处力度。对从事涉及污染物排放企业、污染严重、投诉强烈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不依法处理、查处取缔,对当地造成污染或形成环境安全隐患的单位或个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篇8

针对以上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资料搜集、专家咨询、集体研讨、实地调研等形式,确定了专业综合课程的具体开设内容。

1.1“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内容设置

1.1.1环境工程综合实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主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悉污染治理工艺流程,掌握污染治理的基本能力,实验项目涵盖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等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

1.1.2污染治理方案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污染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环境污染的机理、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污染源排放情况等,通过资料查找、模拟实验等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污染治理方案。具体的污染案例包括:(1)水污染,如水体富营养化、生活污水治理、企业废水处理等;(2)大气污染,如工厂锅炉烟气治理、汽车尾气治理、教室粉尘污染等;(3)固体废物污染,如日常生活垃圾治理、锅炉煤渣处置、废电池的处理等;(4)物理性污染案例,如城市交通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工业企业噪声和日常生活噪声等。要求一人一题,独立完成方案的设计。

1.1.3环境监测与评价案例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业企业项目基本资料,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项目的基本情况、可能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通过实地的布点取样和监测,预测项目建成之后周围的环境状况,同时提出降低影响的可行对策,完成一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1.2“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能力”培养的内容设置

1.2.1污染治理工艺流程设计以前期所学制图知识、课程设计为基础,让学生根据要求开展相关的工艺流程的设计工作,绘制出施工图纸,并提供设计说明书,综合课程的设计内容综合性、应用性比较强,更加接近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单门的课程设计不同。具体内容可包括污水处理工艺设计(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气治理工艺设计(脱硫、脱硝和除尘)、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艺设计(填埋、堆肥、焚烧)、噪声治理设施(声屏障、吸声、消声器设计、隔振装置设计)等。通过该模块的实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设计、制图和识图能力。

1.2.2环境工程施工通过影像演示、现场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熟悉环境工程施工技术,主要包括:(1)污水管道系统施工,如沟槽的开挖、支撑、防护、管道铺设、回填夯实等,掌握施工注意事项和技术要点;(2)池体施工,如沉井施工、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等;(3)大气除尘器的安装注意事项和施工要点;(4)垃圾填埋施工,尤其是防渗施工,掌握其施工要点;(5)声屏障的安装,吸声材料和结构的布置等。

1.2.3环保设施的运行与管理该环节主要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来完成,让学生进入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单位,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熟悉常见设施的运行和日常维护工作,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2讨论

通过以上“目标—能力—课程”的剖析,进一步明确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专业能力,完善了综合课程的开设内容。环境工程就业能力和综合课程内容的关系矩阵见表1。

3结论

篇9

1、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我国的农村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

这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

不仅如此,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这使得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而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基本原因。

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手段,对农业生产中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2003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尽管国际上各种市场化的实践很活跃,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发挥主导投资责任和作用。

另外,目前我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导致一个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变成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局部行动,自然效果不佳;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在目标最大化的激励下,对于能增加政绩的公共服务,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供给热情。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样没有进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公共服务,即便农民已经有了需求,也很难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层面上来。

3、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4、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都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的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的大规模等特点,末端治理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惟一的。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到城市人口。本文重点东部发达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典型污染问题并提出未来在全国层面上的对策。

——编者

1、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

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化肥使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

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t/km2,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3、乡镇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污染。

受乡村的深刻,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集约化畜禽养殖蓬勃。这些地区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生产地点离人的聚居点近或者处于同一个水资源循环体系中),加之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篇10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工业废气;污染物;治理投资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中国是一个疆域广阔的国家, 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等在不同区域存在着很大差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工业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日趋严重,治理工业污染物日趋紧迫。工业是中国污染物排放的主体,因此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加大治理工业污染物力度是中国环境保护的重点,也是工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工业污染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废气、废水和固体排放物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工业废气是工业污染的主要组成之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发利用,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过资源的再生速率,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大幅增加,导致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其增长率持续上升[1]。工业废气中含有多种污染物,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增加成为破坏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要在2020 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因此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效治理工业污染物是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环节。

笔者以工业废气污染物排放与治理投资关系为重点,提出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PCII);并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工业废气中的SO2和烟(粉)尘,统计其排放量,并计算对应的PCII值;最后,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1工业污染物排放分析

1.1工业污染物组成

工业污染物是中国污染物排放的主体。工业污染物排放主要是由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及各种噪音产生的,可分为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和工业噪声等。

工业废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污水和废液,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和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工业废水排放量约占总废水量的2/3,主要指用于洗涤产品、冷却设备、产生蒸汽输送废物和作为生产原料以及稀释等方面的废水[3]。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水污染加重,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发展超标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的生活污水[4]。工业废水处理经过100多年的大量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许多工业废水成分复杂,性质多变,仍有一些技术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工业废气是指企业厂区内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入空气的含有污染物气体的总称。这些废气有SO2、CO、硫酸(雾)、烟尘及生产性粉尘等。工业废气排入大气会污染空气,这些物质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内,有的直接产生危害,有的还有蓄积作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在《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和《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统计的工业废气主要污染物有SO2、烟尘及粉尘等。

工业固体废物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粉尘及其他废物,分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有害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处理困难。工业固体废物的堆存占用大量土地,并对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削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是中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重要任务之一。一些工业固体废物经过适当的工艺处理,可成为工业原料或能源,较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容易实现资源化。

工业噪声是指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机械震动、摩擦撞击及气流扰动产生的噪声。工业噪声声源多而分散,类型比较复杂,因生产的连续性导致声源也较难识别,治理起来相当困难。

1.2工业废气排放分析

工业废气排放量是指企业厂区内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入大气的含有污染物气体的总量[5]。工业废气排放量测算方法为燃料燃烧过程中的废气排放量与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废气排放量的加和。

中国属于煤炭型污染比较严重的国家,燃煤型能源结构导致SO2、烟尘、粉尘和氮氧化物进入大气,成为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6]。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2008~2011年中国工业SO2、工业烟尘、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以及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工业烟尘排放量与工业粉尘排放量的加和)见表1。

根据表1可知:中国工业SO2排放量远大于工业烟尘、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也大于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中国工业烟尘排放总量略大于工业粉尘;中国工业SO2、工业烟尘、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及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在2008~2010年逐年小幅下降,但到2011年工业SO2与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有所上升。

4结语

(1)中国工业废气排放量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没有出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说明环境污染的治理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

(2)提出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PCII),用于反映经济增长与环境发展状况,表征环境污染治理力度。PCII值愈大,说明污染治理投入力度愈大;反之,说明污染治理投入力度愈小。

(3)工业SO2排放量普遍大于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治理工业烟(粉)尘的投入度大于治理工业SO2的投入度;31个省市自治区的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曲线总体随治理工业废气投资的增加而波动上升;治理工业废气投资与对应的IPCIISO2[KG-30x]、IPCIISD总体呈正相关关系,但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曲线的波动很明显,说明一些地区治理工业废气投资不够或分配不均衡。

(4)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中的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所占比例较少,而且逐年下降,远低于“三同时”项目环保工程投资额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也是导致工业污染状况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提高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投资利用率,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

参考文献:

[1]任重,周云波.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气污染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2):6368.

[2]苏捷,王丽涛,魏巍,等.2001~2011年我国城市空气污染变化特征及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4):4852.

[3]何广武,于忠胜.我国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污染控制对策[J].价值工程,2010(1):70.

[4]裴军.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9(2):98102.

[5]马京奎,刘炳江.2011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6]王娜,赵景波.陕西省主要城市工业废气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4):111114.

[7]刘铁鹰,李京梅.中国工业废气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分异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8):4248.

[8]董小林.环境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9]董小林,杨梦瑶.基于GPI的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1):106110.

[10]董小林,白云峰,潘望,等.工程项目施工组织环境保护方案设计研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30(2):121126.

[11]杨梦瑶,董小林.环境文化建设的体系建构与重要作用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3841.

[12]董小林,马瑾,王静,等.基于自然与社会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分类[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