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开端,也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对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起着基石的作用。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工具,所以对小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好奇心旺盛,学习能力强的时候,那么如何才能是学生有效的学习语文,提升自我修养和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关注的重点,也是小学语文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小学语文教育的关注重点。
一、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育虽然手段多样化但是主流教学手段仍是老师以课本为中心,将课本中出现的知识点通过强行灌输的方式教给学生,是学生通过记忆背诵来掌握知识点,这样的方法是存在问题的。
首先这会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小学生的课业压力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而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小学生的语文抄写作业过多。老师认为只有通过抄写才能是学生达到反复记忆的目的,所以会布置很多抄写作业,使学生晚上七八点还在抄课文或者古诗之类,这种行为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负担。学生在抄写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深刻理解的境界反而越抄越厌烦,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与老师的教学初衷也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乏味沉闷,课堂不活跃,死气沉沉,学生又由于对抄写的反感使得对语文的认识变的枯燥乏味,学生体会不到语文的乐趣,老师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率就会变差,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
所以应该从根本出发,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从根源入手,找到关注重点,对症下药,才能使小学语文恢复活力。
二、小学语文教育的关注重点分析
小学是学生培养语文能力和自身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的目的不是学到知识而是培养习惯和提升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学语文的关注重点就不言而喻了。
1.?x书是语文的根本
想要学好语文就离不开读书,读书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的这些话充分印证了阅读的重要性。学生的阅读量上去了,理解能力和知识面的广阔度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如何读书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课本上的文章进行精读,反复的读。现在的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的已经很少了,只等着老师上课讲,这是无法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的。课本上所选用的文章都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认真挑选的文章,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以及精神的熏陶有重要影响的。所以老师需要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下复习,反复的对课文进行精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提升自我。
第二方面,让学生拓展课外书籍阅读量,课本的内容虽然精但是少,这种局限性会导致学生阅读量不够,所以需要学生课下广泛涉猎,读一些有内容的文章,感受与作者思想的交流,提升阅读量和阅读品味,慢慢的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样就会提升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达到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
如果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能够体现一个人文学素养的主要方式,那么阅读就是提升这两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这样才能够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2.重视语文日常积累和习惯养成
一个人的谈吐和修养能反映出他的语文水平的高低,这种高低是和文学积累的丰富与否有关系的。听,说,读,写都能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记录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后期复习巩固。学生在动手记笔记的同时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理解,对文学积累的提升是有帮助的。所以老师应该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新学到的汉字,词汇,或是一些优美的诗句等等,在提升词汇量和阅读量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也是有帮助的。并且,积累的意义在于日积月累,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精髓所在。真正将语文这门学科学好的人,并不是在最后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人,而是能够通过每天的坚持,日积月累,将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断丰富的人,这也是语文的魅力所在。而在积累的同时督促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对新知识吸??速度,学生在运用的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做到不将知识还给书本。
3.实践才能出真知
何谓语文的实践?是将所学的知识能够熟练的运用,即运用的实践。这个道理就像背英语单词一样,假如学生记住了一个单词,但总不去用,也没有在阅读中见过,那么时间久了还是会忘掉。语文也是这样,学到的词语和新字不去用是无法深刻的记忆的,而具体运用要从说和写这两个方面着手。
说就是表达能力,如今的学生受应试教育的约束,高分低能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学生可能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与其交流就会发现他们表达能力不强,组织语言的能力非常差,这就是在平时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表现。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应该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鼓励学生表达自我,创造一些互相讨论的环境,使学生能够调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思想交流,使其在表达的同时提升自我的逻辑性,这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
篇2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词语解释
1.把握好文言文的重点实词
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并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代词,实词的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实词也是构成句子主题的重点词汇。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实词的作用,学生只要学会把握句子中的实词,就能够推测出句子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和含义。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意义表达中实词的运用十分灵活,同一个实词在不同的句式和语言环境中能够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教师在文言文实词教学时要注意带领学生对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把握好实词在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和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
例如,“国”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就十分灵活,且代表的意义会根据句式和语境有所变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指的是“国家,国家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中“国”的含义为诸侯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国”则特指国都或京城;“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中的国则泛指地区和地域;“等死,死国可乎。”中的“国”则指国事。只有掌握好文言文中实词的用法,才能正确理解不同句子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掌握典型虚词
所谓虚词是指不能构成句子成分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或叹词。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因二十个,这些文言虚词在句子中主要是组织语言单位,帮助表达情感。虚词在高中文言文中十分常见,这些虚词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文言文中也有不同的用法。
例如“乎”在不同的文章和语境中就有不同的用法。例如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此句中的乎是语气助词,表达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在《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此句中的“乎”被用作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同样要领着学生对虚词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能够牢牢的把握好虚词的不同用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
3.古今异义词
高中文言文中很多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有很大区别,这些词用现代词语的解释方法进行解释是行不通的,这类词被称为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是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进行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时只有将该词放到句子和语境中,才能表达特殊的意义。对于这类词语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这类词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义,教学重点是记忆和积累。
例如,《出师表》一文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此文中的卑鄙古意是指出身卑微,而今意则指品行低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度道里会与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此文中的不过,现代是代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则是不超过的意思。在面对这些古今异义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有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重点强调这些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其含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让学生把握牢。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典型句式
1.掌握典型句式
文言文中有几种典型的句子结构,灵活把握这些典型句式,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含义的把握。这些典型句式都是根据句式框架进行的,虽然会有一定变化,但却有着比较明显的共性特征。文言文中的典型句式一般都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掌握好这些句式,对学生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极大的益处。
例如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用“……者,……也”表达判断;“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中利用“为……所……”表达被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中利用“……非……”表达否定判断等。
2.了解一些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还会有一些固定句式,这些固定句式能够表达反问、感慨、选择等。例如在文言文中,常用“何……为!”“何……之有?”表达范围,利用“何其……”“一何……”表达感慨,利用“其……,其……也。”“与其……孰若……”表达选择等。这些固定句式在表达意思和结构上比较固定,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固定句式,就能够在遇到这些句式时把握好文章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理清文章条理。
3.培养语感
文言文短小精炼,且朗读起来昂扬顿挫、朗朗上口,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旦学生养成语感,能够更好的判断文章大意和词语涵意,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篇3
语文是职业中专学校学生的基础课程,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环节,但是很多学校忽略了语文的重要性,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很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水平低,语文教学的现状不理想。这对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应对社会各方面的挑战有很多的欠缺,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现状
1.语文教学内容和生源质量不匹配
多年来,语文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对学生按自己的要求进行模式化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自身素质对课文产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许多教师一丝不苟地紧扣教学参考书,纯粹是为了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很少反思这些教学内容有没有脱离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和需要,要知道我们的生源质量是很差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个体生活和发展需要。教师常常把掌握教材内容当作唯一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记住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把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当作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基本标准。学生也把完成教材规定的一些知识内容当成任务,而很少主动去吸收教材以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专业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语文教学方法缺乏新颖性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使得本来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更加提不起兴趣,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堪忧。许多教师仍然采取的是老套教学方法。语文教学很少使用多媒体,学生对这种缺乏新意的上课方式显得有些疲倦。所以,中职语文课堂上基本采用单一的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着书本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着书本知识,整个课堂一般只有教师一个人在说。
二、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内容剖析
1.教学内容要突出职业特色
语文课在突出职业特色、突出不同专业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的同时,也要突出展示语文课自身的完整知识能力体系。在突出为专业课服务的课程特点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与专业课之间绝不是依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理顺这样一种关系就能在有职业特色的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既保证语文学科的独立性又满足专业课教学以及专门人才培养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中职语文教学突出职业特色可以改变以往语文课作为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产生的“此消彼长”的情况,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交叉、教学方法的改进、评价体制的改革等方面的努力来实现语文课与专业课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大胆地尝试教学改革,尝试让语文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融洽地在课堂中执教。中职语文教学要突出职业特色,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向专业课看齐,更不是像某些教师认为的语文课向专业课“让路”和“低头”,而是在语文课与专业课之间寻找良好的契合点。中职学生专业课的学习离不开语文课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但是要真正体现出中职语文课的课程性质特点,也必须配合专业课的教学和就业的要求。要逐步理清语文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而不必拿语文课和专业课进行高低比较,衡量各自的影响力,这样才能够让语文教学的职业特色充分发挥,使得相互配合的课程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学业成绩处于学习群体的中下游,长期得不到来自教师的重视,学习的信心受到严重挫伤,另外,社会上存在对中职学生的偏见,认为中职学生不如普通高中学生。因此,中职学生大多是带着差等生的心理阴影跨进职校大门的。所以我们不能让他们觉得是被抛弃的人,要鼓励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在有许多企业宁可要中专技校的学生也不要大学生,这就是社会分工的需要,让学生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会让社会更加进步。
教师可以很容易用语文带给学生们成功的体验。写好一个字,写好一段话,有一个优美的句子,有一种独到的见解,都是提升学生信心的契机。中职语文课应该利用这种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通过阅读,我们要让学生从思想认识上加入这种语言所属的国家或民族,接受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影响。读书可以美身,体验我们的民族精神,同化并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要让他们知道,即使自己现在成绩差一点,但是作为民族的一分子,也要努力学习,在以后的劳动中,完全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当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语文课本只是有限的书本知识,是一个范本,是师生探讨和学习的基本内容,而非学习的全部内容,语文的学习应当放在一个趣味的语言背景下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经常让学生欣赏课本以外的优美文章,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言,比如现在流行的微博,微信。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整理成本,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学,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爱上了语文,提高了语文素养。我们可以大胆尝试,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创造。
三、中职语文教学方法拓展
1.教学过程要增强适应性
要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跳出语文是纯基础性课程的旧框框,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增强语文的“适应性”。一方面,中职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语文基础相适应。中职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然而中职学生大多语文素质较低,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要对字、词、句、文进行读写释义,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能力训练和提高,切记不能把对普通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套用为对中职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中职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相适应。中职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专业课程却比较重视,教学中应该注重学习的实用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共性和相互关联,以此激发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索热情。除了德育渗透之外,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还必须重视职业渗透就是这个道理。在语文课程中,我们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上课不应当只是埋头默念或者独自板书。师生应该一起来探讨和思索课程中的问题,在课堂上步调保持一致。作为教师,要想控制好整节课的节奏和教学效果,首先要学会自我控制。重点难点应耐心细心讲解,可以一语带过之处就应当言简意赅不啰嗦。可以任意发挥的地方,就用聊天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讨论,但要避免谈论负面和消极的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要将德育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中职学生中多数人一味地放纵自己的缺陷,却看不清自己的优点。而教师却可以通过很多方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把这些闪光的地方表现出来,让他们自己看到和切身感受到。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要与学生进行灵魂与灵魂的对话,让语文课堂真正鲜活起来。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情景式、自主式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现在好多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使教师上课很方便。可以制作很多课件,把教学内容融入其中。根据不同需要进行运用,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体会学习的快乐。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机会,教师在其中只需给予及时的指导,充分放手让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去探索”。另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声音和视觉的刺激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有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才能事半功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4
(一)语文科目的“边缘化”
学生由高中升入大学,面临的是由普遍学习到专业学习、研究的过程,知识深度的加大,以及学习方向的定向都对语文科目这一“大众化”科目形成一定的冲击。而各大高校本着深度教学的原则,无意间忽略了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在课程开设方面,大量的专业课程占据了主要的教学时间,语文科目教学的安排受到严重挤压,学生更多地是利用课余时间来补修语文,其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试合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等少数专业除外)。值得一提的是,多数学生甚至是教育工作者都并未对语文形成一定的重视,其评判语文科目价值的标准仅仅是“是否有助于未来工作和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标准下语文素养与一些专业的知识技能积累相比,愈加显得无关紧要。大学阶段语文科目的边缘化,可以说是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变化促成的。
(二)教育模式的滞后性
一般除了专门做文学方面研究的人,其他人将语文知识和相关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机会并不多,“能看、能懂”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对自己的普遍要求,而培养学生的这种基本能力便成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在如此低的任务的驱动下,导致了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长期滞后。首先,大学语文教学依旧沿用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除了课堂时间有所增加之外,教与学的目的均是为了合格;其次,教学的内容上难以做到创新,以古语教学为例:文言文教学更多地是为了向学生展现一些古代经典,或者说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古文阅读技能,与高中阶段相比,无甚新意。
二、大学语文教学重点释疑与学生学习状态的定位
(一)大学语文教学重点
语文教学不管是在任何阶段都应当是最为重要的科目教学之一,其教学的目的和重点如下:①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语文技能的培养,如,对专门的文章进行分解理解的能力、文字创作能力(写作能力)、基本的语言辨识和认知能力等;②学生内在素养的熏陶以及人格塑造,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熏陶、道德素养的提升等;③调节功能,语文教学可以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调节环节,缓解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压力。
(二)学生语文学习状态的定位
理想的学习状态应当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主动性,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余,能够不以考核为目的地进行语文学习,包括语文技能的练习;②学习兴趣,学生并非是因为除兴趣引导之外的其他原因进行主动学习的,应当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③明晰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学习内容中的知识含量,并获得实际的学习效果,比如:通过阅读文章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观点,并经过提炼,使自身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提高。
三、优化大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提高语文教学意识
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外,面向文、理、工、商、农、医、法等各类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由此可见,大学语文受国家教育部门重视。无论是从贯彻教育政策还是对学生负责的角度,都应当被各高校重视。要付诸于实际行动,就应当在教学制度、教师资源、教学设备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为语文教学创造条件。
(二)合理匹配教学时间
鉴于大学阶段课程科目较多,在课程安排上会有一些困难,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时间的安排仅需依照以下标准:①足量,即保证在合理的授课进度下,能够按时保质的完结新课程;②比例适中,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语文教学时间不宜过少,应给予其发挥调节功能的时间;③独立,语文教学时间不能被其他科目教学占据,课程安排一旦生成,不宜进行随意变动。
(三)创建语文科目优势教学环境
环境能够加深教学效果,因此创设语文科目优势教学环境,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富含趣味的手法进行讲解,例如在《聊斋志异·小翠》一课中,可采用评书的形式讲读课文,辅以生动、幽默的描述诠释课文中的难解字句,使课堂更为轻松愉悦,既能向学生展现文言小说的魅力,又符合大学青年的喜好,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校方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拥有创设教学情境和安排校内活动的权利,因此可以适当投入人力物力,举办一些有助于语文教学或者提高学生语文兴趣的活动,除了鼓励发展文学社、语文兴趣小组等多样化的校园社团,还可以承头举办一些比赛,例如:以还原文学著作为原则的表演大赛、文艺晚会中的特色文学朗诵节目等。
四、总结
大学语文并不是单纯的高中语文的延续,它应当是肩负了培养大学生内在素养的基础性课程,纵然是在专业课程较多的大学阶段,也不应当被边缘化。同时,教学师生共同配合下的双边行为,学生学习状态不佳与高校教师有着莫大的关系,如何掌握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状态,并且提出科学的建议或办法,以此确保大学语文这一科目能够持续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将会是未来高校教育工作长期研究并不断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蒋承勇,云慧霞.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02).
[2]高素霞.大学语文教学日渐“边缘化”的深层原因及其教改对策分析[J].语文建设.,2013,(03).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电教教学;辅助作用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20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128
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变得格外丰富,若仅依靠教师的板书根本不可能让学生完全理解语文知识。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电教教学,教师可以将语文这门古板的学科变得生动形象,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迸发对语文的热情。通过这种技术手段,学生在理解课本知识的前提下,还可以开拓课外知识阅读,对于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尽管多媒体技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但还是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因此,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 电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辅助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先是让学生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再让学生朗读每段课文,之后教师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课后背诵下来,这样古板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倦感。引进了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教《丑小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完整的故事给学生观看,并拓展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中找到文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
(二)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音像和图片深刻地理解教材的内容,从而加深记忆。同时,也减少了教师板书讲解的时间。教师的讲解时间少了,学生能够自主思考的空间就大了,这样就会调动课堂气氛,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来看,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学生开展充足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有效运用电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教学氛围
在我国的教育中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一般被教师所制约,而根据教学的目的来说却是恰恰相反的。在教学中,学生是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指导和辅助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浅显易懂的图像来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会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的记忆。比如在讲解《拔苗助长》和《掩耳盗铃》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已经制作成视频的寓言故事播放给大家看,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看的方式来放松紧张的学习情绪,进而主动去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重点、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每篇文章中心思想和重点字词的理解,同时这方面也是学生较为薄弱的地方。以前因为条件的限制,教师不能够完全让学生理解、体会,如今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理解。比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可不可以换成“升”,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是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奥秘,此时通过多媒体动画的观看:香炉中的烟是“生”出来的,而山峰中的雾是“升”起来的,学生就会明白“生”是有产生的意思,说明香炉峰是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的。这样,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那种情感,就加深了他们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极少给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往往都是根据教材后面的课外拓展来进行讲解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极其不利的。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适当地给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在推荐寓言童话的同时,让学生接触中国名著。中国四大名著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晦涩难懂,而《三国演义》的动画版已经开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动画版来简单地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等他们有兴趣之后再去阅读名著。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便利,教师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他们在低年级就养成爱好读书的好习惯,做到厚积而薄发。
三、 有效地运用电教可以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一)运用电教手段,指导练习朗读
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先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二)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说话训练
篇6
一、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母语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片面倾向,重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培养学生的智能,必须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2、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语文的德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等方面,是育人的基础。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工具性的训练,而且要贯彻思想性的教育。语文教材“文以载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因素,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语文智育以丰富和提高学生优秀的科学文化涵养,开发学生的智能为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美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内容包含着人的审美追求、审美体验和审美倾向,语文美育的核心就是要塑造美的心灵,这有利于促进语文德育和智育功能的实现,全面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
3、要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趋势,语文教学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达到“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上课、作业、考试、无休止的练习几乎构成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利于把因材施教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中学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改革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1、改革中学语文课程设置。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到21世纪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面对世界科学文化高速发展和高度信息化对语文课程的严重挑战,处理好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与科学文化新知识高速无限增长的矛盾,实现语文课程设置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适应我国的国情,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优势,继承和发展我国母语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形成具有中国语文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体现语文课程设置的民族化。在课程改革中,还应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注意语文活动课程的设置,确保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应该看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强调写作能力,更注重听、说、读的能力。因此,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应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着力纠正传统语文教学以写作为中心的片面倾向,加强阅读教学,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总之,中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课程体系。
篇7
一、当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十年课改过去了,原来存在的一些问题哪些已经解决了?哪些还是存在的?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被我们发现呢?
曾有语文教学专家撰文指出,当下语文课堂教学虽然较新课改之前有了积极的变化,但还不能说有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仍然陈旧上。从事实来看,我们也能看到在课改潮流中的许多典型学校和推广做法,仍然是以升学率等应试因素来评价的,课堂改革还都是以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知识来评价的,这样的风潮曾经在一段时间内非常流行,淹没了课改之初提出的不少改革目标与措施。
因此,在新的课改实践中,我们觉得: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很多时候不能改变大的环境,但在自己的教学范围内,我们仍然可以有一番作为。
二、在教学实践中追求语文教学的本义
首先,关于“讲”的本义。在关于初中语文课堂要不要讲、讲什么、怎么讲等问题上,曾经出现过激烈的争论。有的严格限制了讲的时间,提倡少讲、精讲,有的认为讲是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不能丢。最后折衷的方案大抵是“讲所当讲”,这是一个包治百病的药方,你不能说它错,但你可能永远不知道何为“讲所当讲”,因为“哪个内容当讲”从来都没有一个唯一标准的答案。
在笔者看来,回答这个问题要结合教者的实际。在暂且不谈“以生为本”的语境里,笔者以为,讲是一个语文老师必须的基本功,离开了讲,就离开了语文教学的正道。在结合语文教师教学实际的语境里,在教师具有了基本的讲功之后,我们提出,善讲的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讲功,将自己所储存的丰富知识,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向学生讲明。笔者愿意引用“百家讲坛”中像易中天等大家的例子,他们没有与观众进行互动,但无论是现场的,还是电视机前的,无不为大家的讲功和内容所折服,在他们解读的三国中有着独到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就足以吸引观众走进一种情境了。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有这样的境界,你能说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吗?
如果说这还是个案不足以有相当的说服力的话,我们再来回顾西南联大的课堂,有史料记载,当时的课堂也多是大师“讲”课,学生是一个忠实的听众,大师于讲台之上长袖善舞,在黑板之上笔势纵横,绝少见我们今天对教师所提出的语言要求和书写要求,但他们的课堂是永恒的。因此,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讲功,讲又何妨?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就某个专题进行过资料的储备、讲授的准备。例如,笔者曾效网上一位浙江名师之风,专门读了鲁迅,然后在所教的两个班级进行了系列讲授,时间持续了四节课。四节课全是讲,全是鲁迅,虽从同行角度来看,多有内容重复且拾人牙慧之嫌,但对学生而言却是新鲜的,因此听得津津有味。后来反思这段教学历程,常有舒心之感,我觉得,这是讲的魅力。
其次,关于“诵读”的本义。经典诵读是当下的一个热词,因为大家“传唱”而热。但在这种热的情形当中,我们却很容易忽略另一个问题:我们知道诵读的本义吗?或者就算不知道,那你思考过诵读的本义吗?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是否因为所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而放弃了纯粹意义上的诵读?我们是否又因为追求所谓的经典诵读而忽略了诵读的本义?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句老话背后隐藏着什么朴素的道理?笔者以为,这句话告诉我们诵读实践对疏通文义的重要性。笔者在思考一段时间后,决定就这种朴素的诵读进行一些基本尝试。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之作,对于这篇文章,我放弃了曾经的华丽式的教学,开始了素读式的诵读教学。在简单的梳理之后,我范读,学生浅读,我再范读,学生精读。这两节课中,“读”是一个主旋律,效果良好。因为经典是需要品味的,而品味不是浮光掠影式的走马观花,而应该是多遍诵读中的多次咀嚼与回味。
将诵读放到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进行是诵读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当下的诵读要追求的不是摇头晃脑式的诵读外形,而是将作品与生活、与社会、与读者相结合的用心诵读,而用心是具体文本情境下的读者感受,非有什么规律能够描述,那种追求普遍意义下的诵读教学是没有意义的。
再次,关于“写”的本义。“写作使人精确”,这是培根说的,从学习心理角度思考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写作确有可以将学生学习过程中模糊的心理清晰地表达出来的功能。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写作本义的考虑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为什么要写?写什么?怎么写?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根本。对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进行思考有助于我们抓住初中语文教学中“写”的本义。
为什么要写?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也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一个内容,那为什么要写呢?很简单,因为“言为心声”,写是言的一种方式;还因为“文以载道”,不写则道难以传世。回归到我们的生活实际,那些应用情境下所提出的各种写作需要则赋予“写”更多的实际意义。
写什么?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多是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这样的写法可以锻炼学生写的基本能力,形成初步的写作素养。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形成持久的写作兴趣与能力,因为这样的写缺乏一种内驱力,因此,笔者更倾向于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写所想写”应是写作的本义之一。
怎么写?除去常见的写作技巧指导之外,笔者重点想说的是远离浮华的真心表白。目前我们写作的一个较大的误区是过于追求一种时髦的词藻,过于追求一种时髦的思想,而这些词藻是堆砌的,思想是移植的,学生没有写出内心的感受,久而久之就写不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因此,笔者认为在暂且放下应试需要的时候,以笔写内心是一种境界,这种情境下的笔尖磨炼会让学生真正领悟写作的智慧,而非一些奇技巧。
篇8
关键词:语文课堂人文性感悟体验阅读整体主导
我们知道:语文是人与人之间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标准》中曾这样描述语文这一学科的地位,“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自从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高中语文教学也带来一定的变化,过去我们一直在探讨,语文应该怎样教,怎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也有人说:语文课也就是,阅读课文,对准字音,理解字词,缕清文章结构,总结中心思想等等固定的模式。的确,我们的语文课堂在一段时间里,一直被这种枯燥乏味的固定模式和应试的答题技巧讲解所霸占着,语文的人文艺术性和课堂的活力被彻底压制着。真正的语文课堂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过一种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终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扎实的语文素养,提高包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综合能力。
但是从目前高中语文课堂状况来看,还是不容乐观的,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即便是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但是一些老师在备课上还是主要围绕着考点来的,重点还是集中在知识点的梳理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情感体验被严重的扼杀,迸射活力激情的语文课堂被枯燥乏味的固定模式和应试的答题技巧讲解所压制着。
那么,如何才能是高中语文课堂散发出文学性和人文性的艺术魅力呢?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人为本,面对所有的学生而进行人性化教学,我们知道,高中的语文教学内容较之以中小学语文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同时较之以中小学的它也是更具难度的,所以一些老师都选择避重就轻,采取重点讲授让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的方法,只注重分数的提高却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教学中,首先做到的一点就是: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有的教师总有这样的误解,在高中的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这不是耽误时间吗?实则恰恰相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并不是机械地把书本上的文字语言转化成用嘴表达的语言,而是通过感悟体验,用自己的话来感悟理解,有时候还要有读者和作者的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达到一种默契的情感共振,所有这些,都是教师用语言传授所代替不了的。
学生阅读是情感体验和感悟认识的过程,教师最好不要对文本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这样也势必会对学生的整体感悟有影响。教师根据学生的现状和认知水平,考虑到情感体验的不同,只做情景的烘托和适时的引导即可,仅仅给那些体悟不深刻的做点拨,让他们最终能豁然开朗。最终还是让学生自己亲身去感悟、体验。
二、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
在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的一个很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新课程改革倡导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课堂没有生机和活力的传统教学模式,意在重新唤醒学生主动自觉自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语文这一学科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他的学习过程并不是每课知识点的累加,而是循序渐进对文本阅读、理解、感悟、欣赏和体验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是盲目地文本中的知识点剥离出来,强塞加给学生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感悟过程,同时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根本没有体现,只有课堂上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对文本进行从整体山共进行把握和分析,让学生在反复阅读文章后,把原文的思想变成了自己的情感表达。
三、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而非主体教材绝不是不可动摇的圣旨,学生更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二者是一个有机互动整体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让他们豁然开朗;当学生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要懂得点拨,让他们重回理性的思考;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教师也能把腐朽变神奇,把复杂变简单,让学生能够亲近,而不却步;当学生有求职拓展欲望时,教师要敢于以自己独特见解去填补审视,等等,教师课堂的地位不可或缺,但千万记住是主导而非主体。
此外,教师还要敢于从教材中脱离出来,也就是不要固守着教材不放,要敢于跳出语文教语文,从课堂走到课外,不断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深度和广度,使语文走向多彩的生活。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都不是特别重视我们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只是按照教材来教学,甚至有些教师就不讲综合性学习部分。我们这些错误的观点就会导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性的丧失”,很大程度上是把语文停留在口头上和教科书。
这种封闭状态下的语文教学,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得不到体现,学生只是一部知识接收机器。丧失了语文的功能和趣味。“让学生学会快乐的学习”的呼声越来越大,语文综合性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
篇9
【关键词】生本教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引言
“生本教学”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其核心是顺遂自然。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认知到不同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局限性,善于发现学生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自然规律,尊重阅读认知,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来正确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健康的成长。因此,认真思考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生本教学”的途径尤为重要。
1.“生本教学”的概述
生本教学指的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对课堂的教学形式进行转变,精心挑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并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元化以及多方向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知识、教师、家庭以及社会充分融合在一起,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和发展,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大大提升,并实现生命质量的有效提升的一种教学。生本教学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生本教学是专门为学生而设计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本教学不仅要求在教学方向上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更加强调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生本课堂教学理念下,学生除了是教学的直接对象之外,更加是教学的最大资源。换而言之,学生不仅是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认识以及发展的主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和意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是自主参与学习的个体,需要对知识进行积极主动地构建。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构建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天赋、潜能以及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最终实现个性的发展。第二,生本教学的载体是活动。从本质意义上来说,生本教学属于开放型教学,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活动,并强调将学生当作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皮亚杰认为,认知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互相作用的活动当中。由此可见,主体与客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活动是主体的具体表现,是主体参与的内容、对象以及目的。同时,活动也正是因为有了人的主体参与而使之成为了活动,而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因此,活动是使学生得到自我展示和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2.关于如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生本教学”的途径
2.1充分认识学生认知的局限性
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生本教学”,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认知的局限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是在常态阅读下保持足够的自由解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读书的至关紧要处往往会遇到许多沟坎U塞,因此,教师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及时予以沟通指导,否则便会阻滞不畅,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例如,教师在进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首诗的课堂教学时,不同学生必然产生许多不同的疑问,比如,某些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陶渊明生活在这么偏僻的地方究竟有什么可以陶醉的呢?从这个疑问当中,我们便可以认知到这就是学生认知的局限性阻碍了学生对这首诗文的理解,并且阻碍了学生对这首诗文思想感情的体验。这时,教师只需要向学生进行稍微的介绍和点拨,当学生正确认识到诗人陶渊明对田园风关和大自然的热爱并不是一时之兴,也并非个性乖戾,而是因为特殊的个人经历和特定的社会现实所共同熔铸出来的性格时,学生便很容易理解诗人陶渊明为什么那么钟情于山水和旷远明澈的思想了。这样一来,不仅打开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实现了有效开展生本教学的目的。
2.2以生为本关注学生顺学而导
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生本教学”,还应该“以生为本”关注学生顺学而导。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部分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意外想法或者不可思议的一些回答往往只是蜻蜓点水般的一笔带过,这样的对待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缺失而课堂教学的本真。因此,绝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苦于课堂教学中缺乏生成导学。所以,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以生为本”关注学生顺学而导,让生本课堂在生成过程中变得真实有效。例如,在进行《枣儿》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第一环节的课堂推动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发的寻找舞台说明的句子,然后顺势将课堂推动过程导向第二环节,即标点符号和人物语言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意义,向学生清晰地讲解矛盾的根源,突破本课程内容的重点,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的领悟亲情。最后,让学生认真品读课文中的经典桥段,如:“爷爷,你为什么把枣儿放在那里晒了又晒。男孩拍拍脑袋:爷爷,我带回家去吃……。”紧接着,便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课文当中的爷爷在沉思什么呢?他们的心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通过品读文章内容,在进行问题的思考,便可以从中看出大人的等待,归于不归,走与留。这样一来,通过品读人物对话,便可以顺学而导,将学生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以生为本开展教学的目的。
2.3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实际生活
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生本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实际生活无疑也是有效途径之一。生本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也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其核心是顺遂自然,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由此可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实际生活无疑是开展”生本教学”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
(下转第194页)
(上接第68页)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将生活与学习的语文课程灵活地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深刻体会文章的主旨立意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使学生能够以全新的状态深入到生活当中,从实际生活当中充分汲取营养,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例如,教师在进行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便可以积极地引入生活因素。该课程内容着重表现了的伟大的父爱,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课程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每一列举出自己生活当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讲述在实际生活当中自己的父亲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关爱的举动,并让他们表达出对父亲那些举动的深刻理解。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学生必然会瞬间开启自己的回忆,这个回忆的过程无疑是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学生通过表达父亲对自己的爱,便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父爱的伟大,对父爱产生深深地感激之情,从而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更加尊重和敬爱自己的亲人,以实际行动来回报亲人给予的这份爱,最终实现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真正意义上达到生本教学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生本教学是整体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一种教学手段,其实质是以人为本,核心是顺遂自然,具有生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和生本教学的载体是活动等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本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且,能够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而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生本教学”,则必须充分认识学生认知的局限性、以生为本关注学生顺学而导以及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实际生活。
【参考文献】
[1]舒琦.探讨新课改下如何创新语文教学[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66(02):183-185
[2]杨颖.顺遂自然以生为本――关于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本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2014,55(03):89-90
[3]王莹莹.以“学习为源点”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观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55(02):177-178
篇10
一、应认识到乡村本土资源的重要性
1、乡村本土资源是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从当前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来看,鉴于农村的特殊环境以及乡村本土资源的便利性和重要性,充分挖掘乡村本土资源,对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产生了有力的促进,对语文教学内容实现了有力补充。
例如:中午和课外活动的休息时间,学校利用多媒体网络和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等平台让学生们欣赏民乐名曲:唢呐独奏《百鸟朝凤》欢快热烈;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如怨如诉;笛子独奏《姑苏行》婉转悠扬;琵琶名曲《十面埋伏》震撼人心。
2、乡村本土资源是满足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乡村本土资源与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乡村本土资源有足够的认识,并将乡村本土资源作为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才能保证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取得实效。
3、乡村本土资源是提高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支撑。农村高中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满足教学大纲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到农村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接受能力。基于这一分析,正确认识乡村本土资源,并做好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对提高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二、应做好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
1、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应符合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根据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必须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只有根据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使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能够符合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才能保证乡村本土资源挖掘达到预期目的。
2、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应满足农村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在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过程中,首要目的是要满足农村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只有根据这一需求合理挖掘乡村本土资源,才能保证乡村本土资源对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实现有力促进。
3、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应促进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开展。乡村本土资源由于具备农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学生接受,继而达到对课堂教学的促进。由此可见,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应从促进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角度进行。
三、应重视乡村本土资源的应用
1、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应合理选用乡村本土资源作为教学内容。根据农村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在乡村本土资源的选择过程中,应把握实用性原则,将乡村本土资源作为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来看待,保证高中语文教学取得实效。
2、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应根据教学需要制定具体的乡村本土资源利用方案。为了保证乡村本土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对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制定具体的乡村本土资源利用方案,保证乡村本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应结合教学实际对乡村本土资源进行有效评价。在乡村本土资源的应用过程中,做好乡村本土资源的评价,是保证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提升的关键。为此,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做好乡村本土资源的评价,对农村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将挖掘乡村本土资源作为教学切入点,是保证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只有认识到乡村本土资源的重要性,并做好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同时重视乡村本土资源的应用,才能保证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P颖恒:有效利用本地资源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07期。
[2]江震芳:浅谈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资源的利用[J];新课程(上);2013年06期。
[3]陈鲜艳:浅谈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2年07期。
- 上一篇:健康教育的核心策略
- 下一篇: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