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经典理论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经典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经典理论

篇1

关键词:统计学;地质工作;重要作用;研究

近些年来,我国对地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入的资金力度也有所增加,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地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一些问题。此种情况导致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受到阻碍,为了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工作人员将统计学相关知识和地质工作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的应用此方面的知识,推动了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

一、地质统计学的概念

地质统计学是在1962年由法国的著名学者G.马特隆教授提出的,此统计学的基础是区域变化量,是在使用变异函数的情况下对随机性以及空间性等为一体的自然现象进行热分析的一门科学。只要是和空间数据所具有的随机性以及结构性,或者是依赖性等有关系的研究,或者是使用无偏内插的方式来对数据进行估计,再或者是对数据所具有的波动性等进行模拟,都可以使用地质统计学理论[1]。

二、地质统计和经典统计两者之间差异

地质统计和经典统计两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典统计在对地质变量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并没将样品所具有的空间分布特性考虑在内,要知道,即使地质变量的均值以及方差是一样的,若是其样品的分布位置不同,则其地质变量的稳定性也会是不相同的;第二,经典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随机抽取出来的,所以这些对象都是按照一定概率来进行分布的,而地质统计则不同,在地质统计下的地质变量是集结构性以及随机性为一体的;第三,经典统计对变量的原则可以进行无数次的实验,并且每次实验的结果可能都存在差异,而地质变量则做不到这一点;第四,经典统计学对抽样的要求是独立进行,而地质变量则并没有这一方面的要求,反而是要求抽样之间具有空间相关性[2]。地质研究人员为了可以同时满足其对概率统计有效性的要求以及地质变量的特点,所以研究出了地质统计学。地质统计以及经典统计两者的基础都是大量采样,通过对样本属性值所具有的分布频率以及均值等进行分析,从而明确空间分布格局与其之间的关系。地质统计区别于经典统计的主要特点是,地质统计可以对样本值所具有的大小、空间位置以及距离进行综合考虑,这样就可以对经典统计中存在不足进行弥补,进而提高地质工作的效率,推动地质工作的发展[3]。

三、统计学对地质工作的重要作用

1.地质统计工作可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强化经济管理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渐稳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质企业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在发展过程中,采用创新的思想观念,并建立完善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管理机制,对企业内部的环境进行优化,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展管理工作,对地质勘查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进而确保其可以从自我封闭的状态中逐渐地走向开放,走出国门[4]。这样的情况就使得地质勘查工作必须采用统计学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地质工作更好地发展,使其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加快地质工作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2.地质统计学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必要要求

近些年来,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成熟,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在这样的情况下,地质工作部门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开始地质信息自动化的建设。在发达国家中,信息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普遍的认可,因此,我国应该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对信息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地认识,进而推动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

3.统计学可以对地质工作进行估计

在进行地质工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估计,在估计过程中,使用统计学知识,就可以对其整体进行估计,也可以对其局部进行估计。

4.可以创新数学理论

在地质工作中人们应用了数学理论,但由于社会对地质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传统的数学理论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面对此种情况,相关人员可以应用统计学理论来对传统的数学理论进行创新,这样就可以解决地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其发展。

5.可以提高估计精度

在地质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对精度进行估计,应用了统计学理论之后,其中的克立格方程会提高估计精度,这样地质工作的作用就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6.可以对地质变量的变化进行模拟

应用了统计学理论之后的地质工作,可以将地质变量产生的变化更加真实的模拟出来,进而为工作人员对地质体进行定量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

7.可以充分利用已知信息

在地质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利用已知信息来深入地开展工作,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地质工作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但应用了统计学的地质工作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对未知地区以及已知信息的空间关系与区域变化量所具有的结构特征进行深入地分析,进而帮助工作人员作出正确的判断。

8.可以节省时间

传统的地质工作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还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为了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在其中应用了统计学理论,统计学理论可以自动的生成拼图,这样就为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提供了方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统计学在地质工作中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应用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界中的常用科学方法,并且随其在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实际作用愈发突出,已经成为不容人们忽视的存在。因此,地质工作人员应该对统计学进行深入地研究,并提高自身应用统计学的水平,在地质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推动地质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马红霞 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

参考文献:

[1]王允锋.论统计学对地质工作的重要作用[J].知识经济,2010(,11):77.

[2]周旋,王选问,金瑜,等.基于地质统计学方法的某铁矿资源量估算[J].金属矿山,2015(,7):86-90.

篇2

关键词:统计学习 试验 方法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54(2009)07-058-03

一、引言

统计的发展可以通过其所解决的问题展现:解决的问题不断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这就要求其具有更强的计算能力,不断的从狭义到广义演变。传统统计主要来源于具体的实验,依赖于经典的参数估计方法,而现代统计学习理论是研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机器学习的一种一般理论,属于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和应用统计学相交叉与结合的范畴。由于较系统地考虑了有限样本的情况,统计学习理论与传统统计学理论相比有更好的实用性。统计学习(Statistics learning)的起源是一系列著名的实验(如Turing Test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信息量不断增大的进程,统计学习(Statistical Learning)理论也在逐步完善以适应新的需求。

现今的统计学习虽然已经有了重大的发展,但是若想把事情完全交给机器完成却不能得到理想结果,仍需要加入大量的人类智慧,例如:寻找事物特征、参数选取等等。不过类神经网络、SVM等技术的革新帮助解决了很多现实中复杂的问题,可以应用在诸多模式识别和回归估计问题中,并已经在很多实际问题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成果。随着统计学习发展,我们对统计有越来越高的期望,期望其可以发挥人类智慧的作用,计算能力再进一步提高,解决更加复杂的现实问题。

二、统计学习的过去和现在

Alan Turing于1950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图灵测试(“Turing Test”):将一个具有智慧的机器和一个人类,放在一个布幕里面。人分别与机器和人类交谈,如果分不出哪一个是机器,哪一个是人类的话,那么机器就具有了人工智能。由此揭开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egence)研究的序幕。在研究中,AI被划分成Weak AI和Strong AI。Weak AI并不是功能较弱,而是指某个系统只要能表现出人类的智力就好,不管底层系统是否真的有人类的智力。Strong AI则是希望建构出来的系统即使不是用细胞做的,他的架构也却是和人类相当,真的具有人类智慧。Weak AI可以由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来代表。只要给定问题的范围,训练的资料(training data),就可以由数据中选择特征(Feature selection),然后建构数据的模型(Model selection),最后把这个模型当成学习的成果,拿来做预测(Prediction)。

迄今为止,关于机器学习还没有一种被共同接受的理论框架,其实现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经典的(参数)统计估计方法。包括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等在内;第二种方法是经验非线性方法,如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第三种方法是统计学习理论(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或 SLT)。

(一)经典的(参数)统计估计方法

经典的(参数)统计估计方法包括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等在内,现有机器学习方法共同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统计学。参数方法正是基于传统统计学,在这种方法中,参数的相关形式是已知的,训练样本用来估计参数的值。

但是随着电脑解决问题的广泛应用,研究人员试图研究复杂问题时,发现了参数体系的缺点。

(1)大规模多变量问题导致了“维数灾难”现象的发生。研究人员观察到,增大可考虑因子的数量就需要成指数的增加计算量。因此,在含有几十个甚至是几百个变量的实际多维问题中定义一个相当小的函数集,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2)透过实际数据分析,实际问题的统计成分并不能仅用经典的统计分布函数来描述。实际分布经常是有差别的,为了建构有效的算法,我们必须考虑这种差别。

(3)即使是最简单的密度估计问题,最大似然方法也不见得是最好的。

总之,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需要已知样本分布形式,这需要花费很大代价,还有,传统统计学研究的是样本数目趋于无穷大时的渐近理论,现有学习方法也多是基于此假设。但在实际问题中,样本数往往是有限的,因此一些理论上很优秀的学习方法实际中表现却可能不尽如人意。

(二)经验非线性方法

经验非线性方法,如人工神经网络(ANN)。这种方法利用已知样本建立非线性模型,克服了传统参数估计方法的困难。但是,这种方法缺乏一种统一的数学理论。

以人工神经网络为例进行简单的介绍。人工神经网络(ANN),一种模仿动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算法数学模型。这种网络依靠系统的复杂程度,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的能力,可以通过预先提供的一批相互对应的输入――输出数据,分析掌握两者之间潜在的规律,最终根据这些规律,用新的输入数据来推算输出结果,这种学习分析的过程被称为“训练”。人工神经网络具有非线性、非局限性、非常定性和非凸性的特点,它是并行分布式系统,采用了与传统人工智能和信息处理技术完全不同的机理,克服了传统的基于逻辑符号的人工智能在处理直觉、非结构化信息方面的缺陷,具有自适应、自组织和实时学习的特点。但是,由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工神经网络在理论上缺乏实质性进展,所以新的方法,统计学习理论开始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三)统计学习理论

统计学习理论(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或 SLT)是一种专门研究小样本情况下机器学习规律的理论,是传统统计学的重要发展和补充,为研究有限样本情况下机器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框架,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控制学习机器的容量实现对推广能力的控制。该理论针对小样本统计问题建立了一套新的理论体系,在这种体系下的统计推理规则不仅考虑了对渐近性能的要求,而且追求在现有有限信息的条件下得到最优结果。V.Vapnik等人从六、七十年代开始致力于统计学习理论方面的研究,到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其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在提到统计学习理论时不得不说的一个核心概念是VC维。它是描述函数集或学习机器的复杂性或者说是学习能力(Capacity of the machine)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此概念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系列关于统计学习的一致性(Consistency)、收敛速度、推广性能(Generalization Performance)等的重要结论。

在统计学习理论基础上,一种新的通用学习方法应运而生,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或SVM)。支持向量机方法是建立在统计学习理论的VC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原理基础上的,根据有限的样本信息在模型的复杂性(即对特定训练样本的学习精度,Accuracy)和学习能力(即无错误地识别任意样本的能力)之间寻求最佳折衷,以期获得最好的推广能力(Generalization Ability)。支持向量机方法有以下的几个主要优点有:

(1)它是专门针对有限样本情况的,其目标是得到现有信息下的最优解而不仅仅是样本数趋于无穷大时的最优值。

(2)算法最终将转化成为一个二次型寻优问题,从理论上说,得到的将是全局最优点,解决了在神经网络方法中无法避免的局部极值问题。

(3)算法将实际问题通过非线性变换转换到高维的特征空间(Feature Space),在高维空间中构造线性判别函数来实现原空间中的非线性判别函数,特殊性质能保证机器有较好的推广能力,同时它巧妙地解决了维数问题,其算法复杂度与样本维数无关。

在SVM 方法中,只要定义不同的内积函数,就可以实现多项式逼近、贝叶斯分类器、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c Function 或RBF)方法、多层感知器网络等许多现有学习算法。目前,SVM算法在模式识别、回归估计、概率密度函数估计等方面都有应用。例如,在模式识别方面,对于手写数字识别、语音识别、人脸图像识别、文章分类等问题,SVM 算法在精度上已经超过传统的学习算法或与之不相上下。

由于 SVM方法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它在一些领域的应用中表现出来的优秀的推广性能,近年来许多关于 SVM方法的研究,包括算法本身的改进和算法的实际应用,都陆续提出。尽管SVM算法的性能在许多实际问题的应用中得到了验证,但是该算法在计算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训练算法速度慢、算法复杂而难以实现以及检测阶段运算量大等等。

传统的利用标准二次型优化技术解决对偶问题的方法可能是训练算法慢的主要原因。首先,SVM方法需要计算和存储核函数矩阵,当样本点数目较大时,需要很大的内存,例如,当样本点数目超过 4000时,存储核函数矩阵需要多达128兆内存;其次,SVM在二次型寻优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矩阵运算,多数情况下,寻优算法是占用算法时间的主要部分。

SVM方法的训练运算速度是限制它的应用的主要方面,近年来人们针对方法本身的特点提出了许多算法来解决对偶寻优问题。大多数算法的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循环反复运算:将原问题分解成为若干子问题,按照某种反复运算策略,通过反复求解子问题,最终使结果收敛到原问题的最优解。根据子问题的划分和反复运算策略的不同,又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所谓的“块算法”(Chunking algorithm)。“块算法”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去掉 Lagrange乘子等于零的训练样本不会影响原问题的解。对于给定的训练样本集,如果其中的支持向量是已知的,寻优算法就可以排除非支持向量,只需对支持向量计算权值(即 Lagrange乘子)即可。

当支持向量的数目远远小于训练样本数目时,“块算法”显然能够大大提高运算速度。然而,如果支持向量的数目本身就比较多,随着算法反复运算次数的增多,工作样本集也会越来越大,算法依旧会变得十分复杂。因此第二类方法把问题分解成为固定样本数的子问题:工作样本集的大小固定在算法速度可以容忍的限度内,反复运算过程中只是将剩余样本中部分“情况最糟的样本”与工作样本集中的样本进行等量交换,即使支持向量的个数超过工作样本集的大小,也不改变工作样本集的规模,而只对支持向量中的一部分进行优化。

毫无疑问,固定工作样本集的算法解决了占用内存的问题,而且限制了子问题规模的无限增大;但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固定工作样本集的算法把解标准二次型的寻优问题的时间转嫁到循环反复运算上了,它的反复运算次数一般会比“块算法”多。尤其是 SMO,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启发式反复运算策略,该算法就是一种盲目爬山法。

基于此,我们提出一种算法思想,希望能够综合两类算法的特点。我们仍旧从最终目标中抽取子问题,借用某种反复运算策略使算法收敛。关键的,我们希望一方面子问题规模不会太小,以免反复运算次数太多,另一方面能借鉴 SMO的思想,利用二次问题的特点,找到子问题的解析解法,或者是近似解,从而不必对每一个子问题都调用寻优算法。

此外,由于 SVM方法的性能与实现的上的巨大差异,我们在求解子问题时不一定要得到精确解(解的精确度可以由反复运算来保证),甚至还可以考虑对最终目标求取近似解。这样,尽管结果的性能会受到影响,但是如果能够大幅度提高运算速度,它仍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统计学习的将来

统计学习在现当代社会已经有了飞速发展,但其还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在其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仍需要在机器学习问题、语言意识的学习、人机界面等方面进行改进。在完成一项任务时,人类总是希望机器能够自主独立的完成,自己介入的越少越好。这就需要加强机器的文字意识,而不是将所有的信息转化成数字之后机器才能识别。如果人类比较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如语言产生意义、寻找类似物品和抽象化的能力,其背后的神经机制若能够被发现,那么我们也可以了解大脑思想的表达方式,人脑和计算机之间可以互相转换数据,这时候人脑的能力和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就可以互补,让我们计算帕斯卡尔三角形速度更快而没有负担。计算机也可以运用人类抽象化的能力,更正确地寻找“类似”的东西,并且是以更快的速度达成抽象化才能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传统的统计学习为统计学习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代统计理论无论是在假设还是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学习理论广泛吸收和融合相关学科的新理论,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深化和丰富了统计学传统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并拓展了新的领域。相信,统计学习必将会应用于越来越广泛的领域,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提供更大的便利。

■ 名词解释

[1] 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应用类似于大脑神经突触联接的结构进行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主要依靠系统的复杂程度,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

[2] 支持向量机

支持向量机是数据挖掘中的一个新方法,能非常成功地处理回归问题(时间序列分析)和模式识别(分类问题、判别分析)等诸多问题,并可推广于预测和综合评价等领域。

[3] 特征空间

特征空间是相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的集合。

[4] 径向基函数网络

径向基函数网络是一种向前反馈网络,可以处理不规则分布的高维数据。

[5]多层感知器网络

多层感知器网络是具有多个中间层的网络系统。

■ 参考文献

[1] Berry Michael J. A., Linoff Gordon S. “Data Mining Techniques: For Marketing, Sales, and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7

[2] Guape, F.H.; Owrang, M.M. “Database Mining Discovering New Knowledge and Cooperative Advantage”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1995,12, pp.26-31

[3] Usama Fayyad, Gregory Piatetsky-Shapiro, Padhraic Smyth, “The KDD Process for Extracting Useful Knowledge from Volumes of Data”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6, Vol 39., No.11, pp.27-34

篇3

(一)以统计分析软件为分析工具

在构建案例库过程中,会面对大量的现实数据,更离不开统计软件的使用。经过长期的统计学教学实践总结,Excel、SPSS、Eviews等统计计量软件普及程度高,简单易学。这些统计软件能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软件协助学生进行数据模拟,展示抽象统计公式。以统计软件作为构建案例库的辅助工具,不仅可以提高对案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需要,而且统计软件基本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能使后续案例授课直观明了,从而加深学生对统计理论的运用和认知。

(二)以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为主要调研对象

应用性高等教育人才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管统计类课程更具较强的区域性和应用性,让学生亲身调研搜集数据,利用课堂所学的统计理论应用技巧能让统计学系列课程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也能分析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基于资源型城市的本科院校,以资源型城市和采煤沉陷区以及中小企业发展为主要调研对象。每年组织正在学习统计类课程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实地调查(塌陷区农户、农村实地调研、中小企业微观数据调研、消费者行为调研等)。大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从实践中搜集资料,从数据中学会统计软件,从软件分析结果中提炼调研结果,从调研结果中凝练统计类课程案例,构建应用性高等教育资源型城市统计学系列课程案例库。

二、构建统计类课程案例库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笔者通过对国外著名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的官网课程设置说明的查询,新浪、网易、优酷名校名师讲坛视频的学结出当前国外统计学教学,案例教学的凸显特点。传统统计学类课程授课时,教师基本以经济理论、统计理论为主。因此,统计教学具有明显的理论性,但其课程却还兼具强烈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特色性。因此,“黑板粉笔”理论教学就不再适应统计学综合特征,构建应用性高等教育统计学类案例库就成为时代的必然。由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最先倡导的案例教学法,其意义是“运用精选的范例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形成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统计学类课程作为一系列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利用理论作为分析现实经济的分析决策工具,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数理统计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而案例教学则是实现该目标最主要和最有效的途径。

三、构建统计学类课程案例库思路

基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目标,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任务,应用性高等教育统计学类课程案例库构建要基于以下四个步骤:

(一)综合教学

所谓综合教学就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案例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案例库的最终目的是服务教学。综合教学方式以多媒体案例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案例嵌入统计理论当中,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积极开展课外实践调研,积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外实践调研

积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各类项目及课外调研,基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特色,采煤沉陷区各种现存的数据,组织授课学生以考核方式组成小组自选课题,设置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以调查的过程及搜集回来的微观数据资料进行编写,集中体现大学生行为、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和中小企业发展及城镇化发展等微观数据。细化而言,大学生消费行为、大学生兼职行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现状、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现状、采煤沉陷区农户生活现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情况、采煤沉陷区土地流转情况、采煤沉陷区失地农户劳动力转移现状、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小微企业经营能力瓶颈等等案例。这些案例大大地丰富了理论教学,并利用学生身边现象,贴近学生生活现实,体现资源型城市发展特色,解决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存在的种种社会及经济问题。

(三)整理实践调查数据、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和编制案例

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应用性人才需求以及统计学类课程教学要求,我们编制案例时主要从资源型城市统计年鉴及政府公报和以上大量学生实地调研微观数据获取,通过搜集回来的数据,利用各种传统理论课程中相对应的理论与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系统编制案例,最终择优收录我们构建的特色案例库。随着每年教学变化及时展,案例库将逐步更新并完善。案例素材的另一渠道是由师生共同查阅国内外著名高校统计学案例库,选取经典案例,编辑经典统计案例。在案例编写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案例中附学生的调研前期、中期及后期的经验和心得,从而丰富特色案例库的内容。

(四)建设资源型城市案例库

篇4

1.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经典线性回归部分的内容前后之间逻辑联系较为紧密,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会较为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与连贯性。这对于学生全面掌握经典回归模型的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正是如此,部分教师在讲授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相关知识时,十分重视其中的公式推导与逻辑关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基本以理论讲授为主,依然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式方法,启发式教学、学生课堂讨论采用得较少。这样的教学方法较为呆板,上课气氛沉闷,很难引起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难以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导致的后果是部分基础稍差、自制力不强的同学由于理解相关知识存在困难,上课时精力不集中,或玩手机或睡觉,有的干脆以逃课来逃避学习压力;而基础较好、求知欲较强的同学可能会将侧重点放在计量经济学相关的公式推导和逻辑关系上,忽略其具体的应用。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传授知识”这样一个基本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偏离“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应用回归分析的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2.案例不够丰富,没有考虑专业差异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直接运用教材上的案例进行讲授。案例主要涉及一元、多元线性回归及放宽古典假定的内容,一般都是经济问题分析,如居民消费问题、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等。这些案例的突出特点是适用性广泛,只要学生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都能很好地通过案例掌握相关数据分析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案例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和学生的专业基础密切结合,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部分同学会误以为计量经济学只能应用于经济学,而对于以后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应用相关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和实践。

3.课程难度大,学生重视程度不一由于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结合,在经典线性回归理论部分,需要用到矩阵、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大量知识。对一般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并不轻松,文科背景的同学学习起来更加困难。调查问卷中关于计量经济学难度的问题中,有28%的同学选择了很困难,有43%的同学选择了比较困难,选择一般困难的有27%,只有2%的同学选择了不困难。从调查结果看,选择比较困难和很困难的学生高达71%的比例,充分说明对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方面,有41%的同学认为计量经济学对以后的工作学习有用,高达54%的同学认为用处不大,5%的同学认为没有用。当今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功利性,如果学生认为某门课程在目前对就业、考研没有直接作用,往往不太重视,也不会投入太多精力。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的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通过考试,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需要注意,选择通过考试的同学中,有10位同学除了通过考试外,其他的选项均没有选择,说明这部分同学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核,拿到学分;还有5位同学选择了所有的选项,说明这5位同学是希望通过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能掌握相关知识。排在第二位的是为以后学习数据分析方法打基础,当今是大数据时代,许多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学习计量经济学能为数据分析打下基础,学生对此也有较清晰的认识。此外,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软件使用方法排名在第三和第四,而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排在最后,说明学生对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信心不足。

4.先导课程基础差异大为了探明学生畏难情绪的原因,在之后的调查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计量经济学课堂上,您能否跟得上授课老师的思路,教学内容能否及时消化?从学生调查的结果看,选择完全跟得上的只有9%,选择勉强跟得上的有58%,有33%的同学选择了跟不上。说明在课堂上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占比例最大的是每节课信息量太大,其次是没有及时预习和复习课堂内容,第三是先导课程没有学习,理科基础不好。由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征,上课会用到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的知识,学生只有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才能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实际情况中,一般院校都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第5或者第6个学期,正是学生大量学习专业课的时间,课程压力较大,因此,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每节课的信息不能充分接收。此外,目前本科院校中,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有一定的差异,大多数专业是在第3个学期学习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课程,但数理统计部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部分授课教师一般不作深入介绍,学生也很少去主动自学这部分内容,掌握程度不是很理想;更有个别院校,将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安排在同一学期学习。这样的教学安排,导致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时,由于存在大量的数学符号,本来就心存畏惧,加上数理统计知识不够扎实,容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对教师而言,在上课过程中需要专门抽时间补充介绍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影响教学进程。

5.课时安排偏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般的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为48个学时,其中包括40个学时的理论授课,8个学时的上机实验。一些重点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安排多一些,如清华大学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为54个学时。郑州航院计量经济学安排了48个学时,这样的学时安排,调查中有14%的同学认为课时够用,而有39%的同学认为理论课时不够,有47%的同学认为上机时间不够。计量经济学既需用到大量的矩阵和数理统计知识,又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将理论知识讲授与软件使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面对数理基础和经济学基础程度不一、接受能力有别的学生,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将经典的回归理论能够全面、系统地给学生介绍清楚,已属不易。通过短短几个学时的上机实验,让学生能掌握相关的软件操作技能,也显得勉为其难。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缺乏充裕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介绍前沿的研究成果,这种拓展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强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但因课时限制,一般得不到实施。

6.实验教学效果难以保障现有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的,教师讲授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SAS等)操作方法,给定学生数据,学生验证经典回归模型的估计、检验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掌握具体的软件操作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使学生掌握相关软件操作方法,学会利用软件实现数据分析,但对学生而言,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尤其是将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应用于专业相关的数量分析,缺乏实践。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1.做好课程衔接和课时安排从调查的结果看,许多学生觉得计量经济学课程困难的原因一方面是信息量太大,另一方面是先导课程没有学习,基础不好。因此,在前期的课程安排方面,一定要做好课程的衔接,学生后期要学习计量经济学,一定要在前期安排数理统计学的课程内容。可以采取增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时或者专门开一门数理统计学课程来解决。从课时安排看,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适当增加计量经济学的课时,尤其上机实验的课时。增加理论课时一方面可以讲授如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非经典线性回归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计量经济学前沿知识,如向金融学专业学生介绍金融计量、向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介绍空间计量经济学等,开阔学生的视野,走上工作岗位后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学相关知识,有条件的院校可将计量经济学理论课时增加4~8个。从上机课时看,一般8个课时的上机基本能保证学生熟悉一个软件的基本操作,完成经典线性回归的相关验证性实验,如能增加2~4个学时,学生会对软件操作更加熟悉,对相关分析结果的分析更加深入,以后的应用较为得心应手。

2.改革教学目标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后一少部分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经济管理类的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多数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较大,主要是课程信息量太大,难以取舍,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上,应当定位在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相关的软件操作方面。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介绍计量经济学相关方法的基本背景,在授课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介绍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应用范围,尤其是这些方法的经济背景。在介绍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和相关检验方法的时候,要把侧重点放在思路和结论方面,而尽量减少或者简化相关的推导过程,要求学生“知其然”即可,而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课下自学的方法“知其所以然”。

3.改革教学方式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是要教给学生学会利用相关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因此,要把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教学方式充分结合起来。理论教学部分,要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课堂讨论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提前定下讨论内容,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做好课下准备,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教学则需要任课教师提前做好准备,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案例分析过程要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提前选择好专业方面的问题。可以安排部分同学进行前期的理论分析,部分学生搜集相关数据,最后在教师的带动下完成案例分析的全过程。

4.改革实验教学计量经济学应以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为目标,对于基本的操作,可以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加以学习。而学生若要真正掌握具体的应用,必须经过一个完整的搜集数据、建立模型、估计和检验、模型应用的一个过程,只有这样以后才能学以致用。因此,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包含学生在实验室里完成验证性实验的过程,建议增加课程论文。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布置好任务,要求就本专业的相关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分成小组,依据经济理论,选择相关变量,搜集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过程,最后以课程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结果。这个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和监督。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整个过程是结合理论教学逐步进行的,也对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起到了有益的补充。

篇5

关键词:贝叶斯;统计方法;统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O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244-01

一、贝叶斯统计与经典统计的主要区别

英国学者T.贝叶斯1763年在《论有关机遇问题的求解》中提出一种归纳推理的理论,在其他统计学者的努力下,发展为一种系统的统计方法,称为贝叶斯方法。贝叶斯统计研究的内容,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作统计推断所得的全部结果。20世纪 30 年代,认为贝叶斯方法是唯一合理的统计推断方法的统计学者,组成数理统计学中的贝叶斯学派。到50、60年代,已发展为一个有影响的学派。现在,随着贝叶斯统计方法应用的日益广泛,其影响越来越大。

贝叶斯统计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是先验分布和后验分布。先验分布。总体分布参数的一个概率分布。贝叶斯学派的根本观点,是认为在关于总体分布参数的任何统计推断问题中,除了使用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外,还必须规定一个先验分布,它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他们认为先验分布不必有客观的依据,可以部分地或完全地基于主观信念。后验分布。根据样本分布和未知参数的先验分布,用概率论中求条件概率分布的方法,求出的在样本已知下,未知参数的条件分布。

二、贝叶斯方法的一些应用

(一)检测实验

我们设定一个普通的检测结果的可靠度与敏感度为99%,指的是,吸毒的被检测者,每次检测呈阳性的概率为99%;而不吸毒的被检测者,每次检测呈阴性的概率为99%。按照经典的统计方法,检测结果的概率为99%,检测结果是比较准确的。但是贝叶斯定理却可以揭示一个另外的问题:假设某单位将对它全体成员进行一次检测(检测结果是阳性的表示吸毒),已知0.5%的雇员吸毒。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成员吸毒的概率有多高?令“A”=成员吸毒,“B”=成员不吸毒事件,“C”=检测结果是阳性。利用贝叶斯公式可得

P(A)即成员吸毒的概率=0.005。因为经过统计,已知该单位的成员中有0.5%的人吸食,所以P(A)就是A的先验概率。

P(B)即成员不吸毒的概率=0.995=1-P(A)。

P(C|A)即吸毒者被检测呈阳性的概率,这是一个条件概率,由于阳性检测准确性是99%,因此P(C|A)=0.99。

P(C|B)即不吸毒者检测呈阳性的概率,也就是检测出错的概率,为0.01,因为不吸毒的成员,其检测为阳性的概率为99%,因此,不吸毒者检测呈阳性的概率 即P(C|B)=1-99%。

P(C)即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检测出成员吸毒的概率。该值为0.0149或者1.49%。通过全概率公式计算,得到:P(C) = 吸毒者阳性检出率(0.5% x 99% = 0.495%)+ 不吸毒者阳性检出率(99.5% x 1% = 0.995%)。P(C)=0.0149是检测呈阳性的先验概率。即:

P(C)=P(C,A)+P(C,B)=P(CA)P(A)+P(CB)P(B)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计算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成员吸毒的概率P(A|C)=33%:

因此,我们得到结论:虽然我们的检测结果可靠性为99%,可靠度与敏感度都很高,但是如果某成员检测呈阳性,那么他吸毒的概率大约只有33%,也就是说此人不吸毒的可能性仍然比较大。

(二)如何取饼干

我们假定有两节坐满乘客的车厢E和F。车厢E内有 10 个人为男性,30 个为女性,而车厢F则男性和女性均为20 个。我们随机地取一节车厢,并随机的出来一个人。假定我们会对这两节车厢没有区别对待,乘客也是随机走出来的。结果走出来的为女性。问我们该女性乘客是从车厢E中走下来的可能性是多少?

依照我们的数据,我们猜想,显然这个概率大于50%,因为车厢E中有更多的女性。但按照贝叶斯统计方法,我们可以得到精确的概率。令 A 对应车厢E,而 B 对应车厢F。我们认为车厢E和车厢F是平等的,即有 P(A) = P(B),并且P(A) + P(B) = 1,所以P(A) = P(B)=0.5。定义事件 C是走出来的女性乘客。根据车厢乘客的数据,我们知道 P(C| A) = 30/40 = 0.75 及 P(C| B) = 20/40 = 0.5。根据贝叶斯公式,得到

P(A―C)=0.6

我们选择车厢E的概率为其先验概率P(A)= 0.5。在使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后,我们将概率精确为P(A|C)=0.6。

因此,我们认为该女性很可能从车厢E下来是因为直觉,因为相对另一节车厢它有更多的女性。但用贝叶斯方法,我们可以得到精确的,更贴近现实的结论。

篇6

摘要:本文在对计量经济学内容模块及课程体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基于新兴的教学方式――微课,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中单方程模型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最优线性无偏性质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微课教学设计,并且在微课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了“互联网+”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认为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应用脱节、学生理解效果较差等一系列问题,而基于微课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可以在教学安排、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微课;教学改革;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81-06

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定义是,以经济学为基础,运用数学方法,构建计量经济模型,阐述经济中隐含的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经济理论、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的有机结合体。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中,计量经济学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计量经济模型的创始人克莱因、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等著名学者都多次指出了计量经济方法的重要性。

1980年,以经济计量学“颐和园讲习班”为标志,计量经济学开始进入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计量经济学陆续进入国内高等院校的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中。1998年,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教指委将计量经济学纳入经济学类专业的8门核心必修课程。同年,教育部在经济学科中审定了“应用经济学(一级)数量经济学(二级)”的学科分类,明确了数量经济学的学科设置。此后,计量经济学作为数量经济学中的主干课程,在各高等院校中广泛开设。目前,在各高等院校的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等专业中,计量经济学被教师和学生评为最重要、最实用的方法。计量经济学的学科人才也深受社会青睐,其就业面广泛,在管理、社会、医学、生物、统计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

计量经济学之所以得到学者、教师、学生及社会的广泛接受,一方面是因为计量经济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如前所述,其方法已经在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甚至是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将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及一系列相关学科紧密联系到一起,不仅实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高度统一,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了经济学由探讨变量之间的定性关系向研究变量之间定量关系的转变,并成为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共同进步的重要工具。

目前,计量经济学在各高等学校中越来越受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说,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国各高校相继将计量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列为重点建设目标,在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验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目前国内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对前期储备知识要求较高且理论性较强,出现了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本文将在梳理计量经济学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基于新兴的微课方式,对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提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方案。

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及学科体系

(一)计量经济学发展的四大分支

计量经济学的主要作用在于利用现有数据资源,构建实证模型,不仅定性地判断各个自变量(解释变量)对因变量(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方向,同时定量地求出了自变量(解释变量)对因变量(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这种研究方法不存在时代局限性,在任何一个时期对于所有学科来说都是成立的,因而计量经济学从出现至今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相当多的经济学者进行科W研究的重要手段。

以20世纪70年代为界,计量经济学大致可以划分为经典计量经济学、现代计量经济学两大类。早期的计量经济学经过多位研究学者对其概率论基础、理论框架、数据模型、模型应用等内容进行扩展,形成了完整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方法体系。从理论方法角度而言,经典计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理论基础上,对所获得的时间序列样本数据或者截面样本数据建立线性化的参数模型和随机模型,运用最小二乘(OLS)等方法对所构建的实证模型求解,得到模型的估计结果。在应用实践方面,计量经济学属于经验分析、实证分析,模型结果可以用于分析经济结构、评价经济政策、预测经济趋势走向、检验并进一步发展经济理论等。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遭遇了经济滞涨、石油危机、利率自由化等一系列变动,经济活动更为复杂,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经典经济计量模型受到严重挑战,模型的预测性和解释力大大降低。在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基础上,现代计量经济学应运而生,实现了对此前计量经济学的传承。

目前,现代计量经济学已经逐渐发展为4个主要方向:微观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模型、非参数计量经济模型。目前,上述分支已经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研究生的独立课程,且相应的教科书也已相继出版,这标志着它们作为计量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已经成熟。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是现代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方面。经典计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假定就是解释变量的非随机性,这就要求解释变量的数据满足平稳性这一条件。而在实际的问题中,时间序列数据往往是非平稳的,因而采取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的估计和分析就会得到“虚假回归”的结果,即在经济理论中本来不存在任何关系的两个变量,却能够通过回归得到较高的相关性,但这种高度相关的结果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就是在上述问题中,以研究时间序列自身的变化特征为主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于多个非平稳(有单位根)的时间序列而言,如果其线性组合是平稳(无单位根)的,则可以称这些序列之间具有“协整”关系,那么这些时间序列所表征的宏观经济变量之间行为上的均衡关系就是真实的。

与单独的横截面数据模型或者时间序列模型相比,面板数据模型包括了上述两类模型所不能表达的内容,更能反映经济活动的行为特征和变动规律。此外,面板数据模型还可以反映个体效应,即揭示不同个体之间的确定性或者随机性差异。同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可以构造更为复杂的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也减少了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

与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先验地设定模型的结构不同,非参数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形式要通过估计之后才能得到。非参数计量经济模型一般可以划分为完全非参数模型与半参数模型两大类,其估计方法通常为权函数方法,常见的权函数估计方法主要是核估计与局部线性估计。目前该方向发展的重点仍然在新的参数估计方法及其性质上。

(二)计量经济学的三个教学层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计量经济学通常被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分别适用于不同学历背景的学生。其中,初级计量经济学一般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介绍单方程线性计量经济模型,并进一步对放松经典模型假定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教学对象为没有接触过任何计量经济学内容的本科学生,教学周期为一个学期。对于研究生的教学而言,重点讲解的内容一般都放在中级计量经济学以及高级计量经济学上。鉴于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背景不尽相同,因而在中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除了要求没有接触过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对初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进行自学外,还需要穿插讲授初级计量经济学的某些重要内容,以确保计量经济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方向性问题和核心模型理论有更好的理解。在课时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又在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单独列为一门课程,进行更为详细、更为深入的讲授。与初级、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不同,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中侧重于对最新发展或者较为前沿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讲解。

在上述理论课程结束后,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高校还继续增加部分应用课程,通过经济研究中的具体案例,讲授如何运用理论部分所学的概念和方法进行实际的计量建模、估计和检验;增加上机课程,演示讲解主要计量经济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实际应用,让学生熟悉计量软件的操作过程,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熟练使用。

除了课程的讲授之外,在计量经济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作为一门综合类的交叉学科,计量经济学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还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统计学、数学,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基础;其次,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作至少一种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模型构建;最后,计量经济学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估计得到模型结果后,能够发现结果背后所隐含的经济规律,理清逻辑,进行深入分析。

当然,根据“教学相长”的理论,计量经济学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计量经济学的开设不仅为学生综合分析、研究经济问题创造了条件,也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打下了较好基础。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作用与价值体现在:一是提高了学生对经济科学方法的应用技能,特别是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基于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符合经济现实或者社会发展状况的模型,从中挖掘、发现新知识;三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因为建模所需要的知识是多维度、全方面的。

二、“微课”改革的兴起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课程应运而生,教学领域“互联网+”促使了“微课”的产生。“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现在已经迅速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热点。“微课”的主要传播手段为微型教学视频,同时综合了影像、动画、幻灯片、音频、图片、文本等不同媒体,通过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等方式将零散化、碎片化的教学内容清晰、明确地传达给学生,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针对性强”且“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等特点,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同时照顾到了学习者的“注意力模式”,更加符合广大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而言,进行相关的“微课”设计与改革,可以使得这一理论性强、相对枯燥的课程更便于理解和学习,因而“微课”计量经济学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P于“微课”的起源,大多数学者普遍认同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1993年由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是“微课”的开端。作为化学专业教授,McGrew希望简单的有机化学常识能够得到普及,然而当时的有机化学教材晦涩难懂且篇幅很长,没有化学基础的学生及民众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研读。因此,McGrew教授希望能够让人们在课堂以外的其他地方也能方便、简捷地学习到化学常识,为此提出了“60秒课程”,并且他还将“60秒课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概念引入、解释、结合生活列举例子,同时建议其他学科的教授也用相似的方法对各自的专业知识进行推广。第二种说法是,1995年由英国纳皮尔大学的Kee教授提出的“1分钟演讲”是“微课”的起源。具体而言,Kee(1995)认为在知识量与信息量大爆炸的时期,能够快速准确地从各学科中提取核心概念满足学习需要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个关键能力,因此他提议让学生针对知识的核心内容进行一分钟的精练演讲,并要求演讲具有良好的逻辑结构且包含一定数量的例子,一分钟演讲不仅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同时还将所学内容相互联系起来,从而避免了学习的孤立性与片面性,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微课程开始迅速发展。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的教学设计师Penrose最早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也就是现在的“微课”,他还将微课程的概念解释为“知识脉冲”,经过研究表明,通过配合一定程度的作业、讨论、实践,微课程的学习效果完全可以与长时间的授课相媲美,甚至更好。

胡铁生(2011)将“微课”引入我国,对“微课”的概念、特点、分类、适用范围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自此以后,“微课”开始了在中国的蓬勃发展。随着“微课”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有关“微课”的教学专题网站迅速涌现,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微课”网站是2006年国外创建的可汗学院。在国内,最知名的平台是“中国微课网”以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站。截止2013年6月28日,各地重点大学、本科等在内的高等学校1600多所、教师12000多名参加了“微课”的教学比赛。此外,另一个重要的国内“微课”平台是网易云课堂,目前,该网站开发“的课程数量已经达到了1100多门,且每门课程是由系列“微课”组成的,各个“微课”之间以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级的进阶方式呈现。

三、基于“微课”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具有结构化、模块化等特点,即每一章节的完整性较强,包括性质、估计方法、检验等内容,体系较为完整,适合进行“微课”的设计。一节完整而优质的“微课”需要很多准备工作和开发工作,再具体到应用过程。就计量经济学而言,该课程既包括基本的理论方法,又可以应用到具体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中,与“微课”的设计理念高度一致。

与其他“微课”一致,计量经济学“微课”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分类,可以分为问答型、演示型、讨论式、实验式等类型;根据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分类,又可以分为答疑型、解题型、证明型等类型;按照计量经济学“微课”的制作方式,则可以分为智能手机拍摄、专业摄像机拍摄、录屏软件拷贝等类型。

“微课”的基本要素包括6个方面:微视频,即“微课”的教学录像或者教学视频;微教案,简言之,就是微视频教学的教案;微课件,即辅助教学的素材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通过统一的教学平台,采用“互联网+”技术,将这些资源综合为“非常6+1”,如图1所示。

如前所述,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前期储备知识要求较高,因此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吸收课程内容。经过对比分析各种类型的“微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可得,计量经济学最好应该采用“融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微课”的设计,即在计量经济学“微课”的设计中,基于“互联网+”的理念,根据胡新生等(2012)、孟香惠(2013)提出的一体化基本设计思想,将课程分成面授学时、网上学时两大主要部分,先通过网络课程让学生进行课前网上预习,然后教师进行课堂上的重点、难点讲解,最后再让学生进行课后的网上复习,回顾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部内容。其中,相邻两个环节互为联系、相互补充,前一环节对学生起到指导作用,后一环节为教师和学生同时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计量经济学“微课”的教学步骤如下。

(一)网络课前预习

此阶段需要依靠学习者自己独立进行,一般是通过互联网将该阶段的“微课”放在教学平台上,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在网络课前预习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应该主要集中于对新知识、新内容的介绍,无需过于细致,但应对整体性和方向性的知识框架进行讲授,使得学习者大体了解所学内容的整体概念、基本思想、估计方法、理论模型等基础知识。此外,由于学习者的教育背景不尽相同,因此本阶段的内容还需对所授内容的前置知识点和问题背景进行回顾。同时,授课者应启发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思考,特别是适当讲授如何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或者例子,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在课程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程中提出问题,或布置简单的预设任务,以便在面授时检查学习者的预习情况,提高预习效果。教师也可根据预习情况有计划地安排面授课程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上课计划,更多地发挥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效果,也更有效率。

(二)面授课中学习

将“微课”应用到计量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让“微课”取代教师教学,而是把“微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教师围绕“微课”所授内容,引导学生进入W习情境,并且根据“微课”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解析,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思维方式,对于计量经济学这样一门具有较高适用性的课程而言尤其如此。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情况等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调整,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般而言,在面授课学习阶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或是对计量经济软件进行示范操作和过程演示,以及对例题进行讲解,从而学习者可以跟随教师一起解答问题,深入了解计量经济方法的内涵与实质。同时,在面授课堂上,学习者与老师可以进行直接互动,对“微课”所展示的内容与知识可以进行更为深入与广泛的讨论。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积极改进计量经济学“微课”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网络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阶段也是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在课后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巩固与练习,学生才能全面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本阶段计量经济学的“微课”内容以巩固和习题为主,基于“互联网+”带来的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复习资料与习题,并进行要点提示和分析讲解,以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对于吸收消化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对其提供开拓性和思考性较强的“微课”。

一般而言,学生在最初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中,接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就是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的最小二乘估计方法。由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得到的估计量具有何种性质和优势,从而使得该估计量能够在计量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是学习者接下来会关心的问题。本文基于上述教学框架与“微课”特点,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中单方程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最优线性无偏性质一节为例,进行了面授课中学习阶段的“微课”设计,基本内容列于下表1。

四、有关计量经济学传统教学方式的思考

(一)计量经济学传统教学的不足

鉴于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在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对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重视程度应进一步提高。基于目前国内各高等学校的教学情况分析,在实际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即以幻灯片演示、板书讲授为基础,采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或者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测验。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建设如何顺应时展,基于“互联网+”、“微课”等新技术和新模式做出相应改进,是非常现实并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在这一部分,本文将对传统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类典型问题进行思考,并进一步说明、验证计量经济学“微课”设计与微课改革的重要性。

由于受到课时限制,传统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计量经济的基本方法与基础理论,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而对于如何建立符合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现实的实证模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计量分析软件的操作却甚少提及。很多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后,只了解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概念、模型、性质、检验方法等知识,但并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与经济预测。学生在进行本科和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时经常出现模型中变量选取、模型形式设定以及数据处理等问题,这都是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导致的。同时,目前大多数的计量经济学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基本上只与本章内容相一致,不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案例教学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在教学安排方面,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课程安排与时长安排也并不合理,例如,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中设置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课时为54课时。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要求学生预先学习必要的微积分、概率论、统计学等相关知识,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发现,学生对一些先修课程的相关内容已经遗忘、甚至还未学习,对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需要用到的基本知识并不熟悉,导致该课程的教学在规定学时内很难完成。

虽然国内大多数高校在计量经济类课程教学中构建了多分类的教学体系,例如,根据讲授内容的深浅程度、讲授知识的范围将计量经济学分为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与高级计量经济学,但是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规范、教学日历的制定、重要教材的建设与课程体系的设计还有很多不一致、不协调甚至脱节的地方。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授课时长一般为45―50分钟,授课时间固定,学生若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错过课程,则需进行自学,而自学中没有教师的指导和提示,在理解上将会存在很大困难。特别是,学生的理解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上的不连贯性和无效性。

在教学手段方面,计量经济学授课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多媒体+板书”形式,以多媒体为主,例如在进行计量经济学课程讲授时,部分原理、定理的推导和演算过程中会存在大量的矩阵,不利于板书的书写,因此类似于这样的内容都使用多媒体的方式讲解。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教师能够快速更新教学内容而不必书写板书,从而减少上课时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但是,计量经济学中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得教师不容易把握教学进度,不了解学生是否理解内容,在短时间内将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填鸭式”地“塞给”学生,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不深,从而不能及时吸收理解所学内容。

(二)“微课”改革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势

基于“微课”的框架下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设计具有诸多优势。首先,从教学内容上来讲,“微课”对于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内容更加宽泛,所授知识并不受到课时限制,因而不局限于理论推演与数学推导。更为重要的是,“微课”可以对传统课堂上无法或是没有时间传授的内容进行讲解,且讲解内容可以更加细致,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微课”内容可以作为教师面授课程的补充,学生既能够在课前对教师即将讲解的课程内容进行预习,了解课程整体思想,做好衔接;又可以在课后积极复习,以解题型和答疑型的“微课”内容为辅导,巩固课堂内容。

其次,计量经济学的“微课”教学能够满足不同能力、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微课”的教学更加方便灵活,对于不同教育程度与教育背景的学生来说,“微课”的内容更具针对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自由选择需要观看的“微课”内容。例如,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直接学习计量经济学课堂讲授的“微课”;而基础薄弱、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统计学知识的学生则可以先通过学习前置课程弥补知识缺陷,而后再进行正式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相对于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微课”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持续性注意力。“微课”将授课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在较短的时间里对某一突出知识点或难题进行系统、细致地讲解,学习者能够集中听讲,亩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而不会感觉到课程冗长,信息接收也不会产生相互干扰。“微课”视频能够反复多次观看,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学习者不用担心错过的课程无法弥补,可以通过微视频进行自学,且学习内容一致,具有连贯性。

最后,“微课”以多种形式、丰富多彩地展现学习的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与学习习惯。“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这种呈现方式不仅可以将课程的重点全部展现到视频中,而且可以排除其他无关的视觉刺激,加强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力。例如,可汗学院所制作的“微课”教学视频,画面中突出强调了一个黑板,没有教室和教师,只能听到老师对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也只能看到黑板上简练列出的教学内容。同时,“微课”运用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与当前课程内容有联系的各类信息,例如影像视频、动画片段、音频、图片、文本等,均能够通过“微课”视频得以展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

五、结论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多学科相互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在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其理论与方法已经在社会经济的各个范畴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微课”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计量经济学适宜采用融合式教学模式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本文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中最小二乘估计量的线性、无偏性、有效性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微课”设计。另外,通过对传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进行深入思考,本文发现以“多媒体教学+板书演示”为主要方式的传统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在教学安排、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与之相对,基于“微课”框架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有效提高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

如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重点内容。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微课”为基础,开发、扩展、充实计量经济学相关教学资源,丰富和完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经济管理学科内涵发展的重要方向,值得教师、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与深度开发。

参考文献:

[1]Kee T.P.The One Minute Lecture.Education in Chemistry,1995,(32):100-101.

[2]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1-1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张同斌.高等学校经济计量分析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5,(9):103-104.

篇7

关键词 氯丙嗪 镇静 降温 药理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R9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13

Abstract Chlorpromazine sedation and cooling effect is the classic contents of pharmac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guide the clinical practice, but the original experimental design experimental project is too simple, is not conducive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ultivate their thinking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improves the experiment method,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change to room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of two, and the medical knowledge into statistical processing of experimental data, let the students through the experiment not only deepened the mastery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chlorpromazine, but als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an fully reflect the interference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on the regulating function of body temperature,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Keywords chlorpromazine; calm; cool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Pharmacology

盐酸氯丙嗪别名氯普马、可乐静、冬眠灵,系吩噻嗪类之代表药物,为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通过阻断中脑-边缘叶及中脑-皮质通路中的多巴胺受体而产生镇静效应,与镇痛药合用,可治疗癌症患者晚期的剧痛。同时,氯丙嗪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丧失调节体温的作用,机体的体温随环境温度而改变。①但与解热镇痛药不同的是,氯丙嗪不但能降低发热患者体温也能降低正常体温,因此,临床常用于低温麻醉、人工冬眠和精神分裂症等,用于小儿高热惊厥及严重中暑的患者抢救也有一定的疗效。②③氯丙嗪也始终是药理学理论n和实验教学的经典内容。然而,在常规的“氯丙嗪的镇静和降温作用”的实验教学中,只设计了正常环境温度和人工低温环境,使学生往往只了解到氯丙嗪与物理降温的协同效果,而容易忽略氯丙嗪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对机体体温产生的影响,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氯丙嗪干扰体温调节功能这一知识点的充分理解。为此,我们改进了实验方法,把环境温度设计为室温和变温两种,变温即实验小鼠既经历低温环境又经历高温环境,以更好地说明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导致的小鼠体温的变化规律,探究氯丙嗪干扰体温调节功能的核心所在,并把医学统计学知识引入到实验数据的处理中,让学生通过实验不但加深了对氯丙嗪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提高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同时也使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更能充分体现氯丙嗪对体温调节功能的干扰作用。

1 实验方法

将一个教学班分为8个小组,每小组取ICR小鼠4只,称重标记甲、乙、丙、丁,其中甲、乙为实验组,丙、丁为对照组,观察小鼠正常活动及精神状态。用兽用电子体温计检测正常体温,连续测3次,取平均值。然后甲、乙两小鼠腹腔注射0.08%盐酸氯丙嗪溶液0.1m1/10g,丙、丁两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用药后将甲、丙两小鼠先后置于8℃冰箱、40℃干燥箱、8℃冰箱分别20min、15min、15min,即环境温度经历先降温后升温再降温的变化过程,检测小鼠体温观察小鼠的活动情况并记录;乙、丁两小鼠则置于正常的环境温度即室温,分别于20min、35min、50min时间点检测小鼠体温观察小鼠的活动情况并记录。最后汇集整个教学班的数据,以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室温条件下和变温条件下服用氯丙嗪的小鼠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的小鼠体温变化的不同。

2 实验结果

给予生理盐水的小鼠无论处于何种环境温度都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给予氯丙嗪的小鼠则自主活动逐渐减少,直至完全疲软安静,但给予氯丙嗪置于室温环境的乙小鼠相对低温环境的甲小鼠容易唤醒。说明氯丙嗪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与物理降温有协同效果。各组小鼠给药前的正常体温接近,无差异。给药后小鼠的体温变化见图1和图2:

由D1可以看出,给药后对照组丁小鼠的体温稳定,而实验组乙小鼠的体温一直呈下降趋势,且每一时间点测得的体温都较对照组丁小鼠的体温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说明了氯丙嗪能抑制体温调节中枢,能降低正常小鼠的体温。

由图2则不难看出,经历环境温度波动的对照组丙小鼠体温只是略有变化,而实验组甲小鼠每一时间点测得的体温较对照组丙小鼠的体温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说明氯丙嗪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后,小鼠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当外界环境温度降低(置于冰箱)时小鼠体温降低,反之,当外界环境温度升高(置于干燥箱)时小鼠体温升高,再次置于低温(冰箱)则小鼠体温又下降,实验发现小鼠第二次置于冰箱时测得的体温低于第一次置于冰箱时测得的体温。

对比图1和图2可以看出,给药后20min,服用氯丙嗪置于变温环境的甲小鼠体温明显低于置于室温环境乙小鼠的体温(p0.05),说明氯丙嗪与物理降温有协同效果。

3 讨论

实验中考虑到小鼠不耐寒冷,因此冰箱温度不能设置太低,本实验中设置为8℃,时间也不宜过长,不超过20min。小鼠也不耐高热,故而将干燥箱温度设置为40℃。测定体温时,兽用电子体温计插入的深度和时间必须前后一致,以减少误差。

改进后的实验方法增加了变温环境的设计和处理,即环境温度经历先降温后升温再降温的变化过程,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到,氯丙嗪干扰体温调节功能的核心是破坏了机体保持体温恒定的能力,干扰了正常的散热机制,在药物的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能力丧失,在低温环境中体温下降,而在高温环境中体温上升,是体温调节功能破坏的充分表现,从而更好地区分氯丙嗪与阿司匹林为代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作用的区别,而不是简单的把氯丙嗪对体温调节功能的干扰理解为降温或解热作用。④

本实验中,在变温条件下,小鼠第二次置于冰箱时测得的体温低于第一次置于冰箱时测得的体温,其原因可能是经历冰箱到干燥箱再到冰箱这样的环境波动后,小鼠的体温调节中枢对冷热刺激更为敏感,也可能是某种生理原因,小鼠反复多次测定体温后直肠出血,导致体温丢失。

此外,通过对小鼠活动状态的观察,加深了学生对氯丙嗪引起的震颤、运动障碍、静坐不能、流涎等多种中枢不良反应的认识。⑤

总之,改进后的实验方法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大家分工合作,积极主动,认真忙碌,汇集的全班数据满足统计学要求,便于学生利用医学统计学知识来处理和分析,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同时很好地运用和巩固了统计学知识,确保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更具有说服力。

注释

① 倪六平,郑艳.氯丙嗪药物降温治疗24例重症中暑临床分析[J] .海峡药学,2012.24(9):202-203.

② 景群涛.氯丙嗪静脉注射治疗小儿惊厥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文献杂志,2015.A2(34):7117-7120.

篇8

关键词 信度估计;等相关;正交投影;平衡损失函数

中图分类号 F840.69;O211.5文献标识码 A

1 引 言

在非寿险中,主要用信度理论给保费定价,这一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度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利用先验信息与索赔经历对风险保费进行估计,将未来保费制定为样本信息和先验信息的加权和.信度理论起源于1918年,经典的无分布的信度理论则始于Bühlmann[1],该模型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大大的推广,之后在1970年,Bühlmann和Straub[2]从实际出发,引进保单索赔的自然权重,得到了BühlmannStraub模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广大学者都是在风险间相互独立以及在给定风险参数时,历史索赔是条件独立同分布这一假设下展开的.然而,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这些独立性的假设有时候是不成立的.保险合同间具有较强的相依性,关于风险间相依模型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后期逐步被重视,在风险间存在共同效应的信度理论研究主要是用一个随机变量来刻画风险间的共同效应,具体见文献[3]. Wen[4]在风险分布无要求的前提下,得到了更一般的具有共同效应的信度估计.温利民[5]建立了风险相依情况下的Bühlmann信度模型,并得到了相应的非齐次与齐次信度估计.之后,有学者研究了风险间存在等相关性的信度模型,并得到保费的非齐次和齐次信度估计,具体见Wen[6]. Zhang[7]研究了具有通胀因子的风险相依结构的信度模型.

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在制定未来保费时,往往希望与某个目标相差较小,例如与上一年的保费.在经典的信度模型中,采用平方损失函数来估计通常是达不到要求的,因此,近年来统计学家提出利用平衡损失函数来对保费估计,而且,当权重为0时,包含了平方损失函数,所以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该损失函数下的信度理论可以参考GómezDéniz[8]得到的未来保费的贝叶斯估计.温利民[9]给出了BühlmannStraub信度估计.张强[10]在平衡损失函数下讨论了指数形式的信度估计. 最近,张强[11]在平衡损失函数下,考虑风险之间存在等相关结构,得到了风险等相关的Bühlmann信度估计.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平衡损失函数下研究了具有风险等相关的BühlmannStraub信度模型,得到了多合同保单的齐次和非齐次信度估计,推广了文献[6,11]的结果.

4 结 论

本文在平衡损失函数下,采用转换概率分布,研究了风险间具有等相关性的多个合同保单的BühlmannStraub信度估计,得到了μ(i)的非齐次与齐次信度估计.一方面满足了保险公司在制定未来保费时希望的目标保费,另一方面可以克服单一的平方损失函数带来的误差过高或过低的不足.推广了经典的信度模型及文献[6, 11]的结果,给非寿险保险公司制定下期保费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H BUHLMANN. Experience rating and credibility[J]. Astin Bulletin, 1967, 4(3): 199-207.

[2] H BHLMANN, A GISLER. A course in credibilit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M]. New York: Springer Press, 2005.

[3] K L YEO, E A VALDEZ. Claim dependence with common effects in credibility models [J]. 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2006, 38(3): 609-629.

[4] Limin WEN,Xianyi WU,Xian ZHOU. The credibility premiums for models with dependence induced by common effects[J]. 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2009,44(1):19-25.

[5] 温利民,龚海林,王静龙. 具有风险相依结构的Bühlmann信度模型[J]. 应用数学学报, 2010,33(4):732-740.

[6] Limin WEN, Wenli DENG.The credibility models with equal correlation risks[J].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2011, 24(3): 532-539.

[7] Qiang ZHANG,Lijun WU,Qianqian CUI. The balanced credibility estimators with correlation risk and inflation factor[J].Statistical Papers,2015, DOI 10.1007/s00362-015-0719-6.

[8] E GMEZDNIZ. A generalization of the credibility theory obtained by using the weighted balanced loss function [J]. Insurance: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2008, 42(2): 850-854.

[9] 温利民,林霞,王静龙. 平衡损失函数下的信度模型[J]. 应用概率统计,2009,25(5):553-560.

[10]张强,倪科设,吴黎军. 平衡指数损失函数下的信度保费[J].经济数学,2014, 31(2): 106-110.

篇9

通过分析现有统计学教材的特点,总结不足,提出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材在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验教学衔接等方面的改革设想。

关键词:

统计学;教材;教学方法;统计实验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13501

1现有统计学教材分析

(1)部分教材针对性不强,包含内容太广,与其他课程的内容重复。比如当今较多统计学教材中的概率基础部分,在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中都设置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或《概率论与随机过程》这样的课程,而如果将概率基础部分纳入统计学教材中,意义不大。再比如,在目前有些教材中的方差分析和国民经济统计知识部分,对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而言,该部分的必要性不大,同时也受到学时限制,这些内容在本科教学中不做要求。如果将其纳入教材中只能增大学生用书成本。

(2)部分教材结构布局不合理,造成老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不便。主要体现在目前市面上统计学教材中绪论、统计数据搜集、整理和描述这几个章节部分的布局比较乱,与统计工作过程的程序不相吻合。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应该是:统计数据搜集、统计数据整理与描述、推断。

(3)教材案例陈旧、案例缺乏趣味性,不能适应学科应用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由于学科内容性质的原因,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相对死板,学生学习中普遍反映难度大、枯燥。目前的同类教材中,有较大部分教材没有应用案例,即使有少部分教材有案例体现,但绝大多数案例都比较陈旧,同时也缺乏趣味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孤立。在统计学教学中单纯进行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该学科的社会性、工具性和应用性的需要。目前统计学教材中较少有体现统计实验部分,这不符合统计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个别的教材将统计理论方法的介绍和Excel统计处理同时进行,虽然表面上是将统计教学与实验教学做了结合,但其实这增大了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并不利于教师对统计理论知识的讲述和对软件操作的指导,因为学生对统计理论方法还没有掌握的基础上,要想使他们同时掌握该理论方法的统计软件处理,这无形中增大了学生学习统计理论和软件操作处理的难度。比较恰当的做法是,在相应的统计理论方法讲述的基础上,对经济管理中的统计实例做介绍,指导学生运用统计软件对实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掌握统计软件的具体操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这恰当地将统计理论教学与理论应用、统计实验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突出了理论方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体现了该部分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性,同时也显示了统计软件使用的合理性,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减少教学难度,有利于学生对理论方法和实验应用的掌握。

总体看,目前的统计学教材中,能够将教材内容与经济管理专业设置相结合,体现学科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现代教学方法的高技术性、教材实用性、针对性、经济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并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材非常欠缺,老师和学生都呼吁这样的教材。

2教材改革目标

教材改革目标:未来新编写教材应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突出针对性、实用性、经济性等特点。具体做法,可以在内容上对现有《统计学》教材进行恰当增减,删掉与其他课程教学重复的部分:概率基础;删除对经济管理本科专业非必须掌握的国民经济统计部分,增加应用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将理论方法与统计软件、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更强,同时节约学生用书成本。

3教材改革思路

(1)内容需覆盖统计领域经典理论基础,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基本内容包括:数据的搜集与显示;统计数据的描述;抽样与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同时,突出统计方法应用,因此,需要增加应用案例分析和实验设计及操作,将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用、和统计软件有机结合起来。内容体系应反映大专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的《统计学》教学中所必须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及其应用。

(2)将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融入到教材中,体现教材的应用新颖性。各章内容结构设计:案例-理论内容-应用与实验-实务练习”,从而体现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问题导向-理论方法学习-归纳总结-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理论教学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结合-重要知识点的练习巩固-实践与实验应用的提升”。

篇10

    计量经济学从2世纪2年代末3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7余年的发展,其理论日臻完善,应用也十分广泛,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经济问题,它必须以对经济现象的透彻认识为基础。此外,理论模型的设计和统计数据的搜集,必须在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等也需要运用经济理论,不是单靠数学知识所能完成的。在经济分析从定性向定量转化的过程中,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已日益凸现,其应用已广泛渗透于经济学、金融学、财务学等学科。1998年,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前,大部分学校已将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课程特点和日益显现的重要性,对当前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教学,特别是对文科背景的本科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知识基础和课时设置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

    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类实践,能够了解经济数量分析课程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掌握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能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灵活运用这种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动态计量经济学、时间计量经济学等更高级的计量经济学技术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