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现状;提高途径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阶段是青年所处的人生发展关键期,大学生作为我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他们富于理性、敏感、激情,更富于创造性、挑战性。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学习、专业、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各种不定的心理反应。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取各种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向五只黑熊泼洒硫酸,致使黑熊严重烧伤。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生物技术系学生马加爵与同学玩牌时发生摩擦,因无法忍受同学的指责,将四名同学杀害后潜逃。2013年4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投毒案。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名同学因琐事发生口角,1人被刺伤,抢救无效死亡。另有还发生了多起在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跳楼的事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我们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习路上永远有匆匆的身影,但仔细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但学习虽然努力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更多的学生是懒得“精益求精,但求蒙混过关。”面对人才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也感到内心的危机感,但真正要努力学习,却提不起精神来。
2、自卑心理。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
3、报复心理。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报复心理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常以隐蔽的形式进行。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
4、异往困惑。异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一直令大学生棘手的社交障碍。有一些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往时总感到要比与同往困难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往。这些大学生主要因为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部分大学生划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从而把友情幻成爱情。大学生的年龄本来就是一个情愫迸发的年龄,对异性的渴望本是正常的事。但由于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传统,认为男女之间除了爱情就没有其它什么了,使得他们还没有树立起正确“异性朋友观”。
5、悲观心理。社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会产生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大学阶段面临着目标的选择,社会角色与个性意志,理想与现实,自我成熟感与自控能力之间的矛盾,加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日益激烈的竞争,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如果应对得不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产生悲观心理,甚至成为能力发挥和身心健康的障碍。
可见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压力带来的悲观心理。
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人的全面性是人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达到的全面性。大学生作为人民的全面性是人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达到的全面性。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全面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民族的兴衰和成败。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生理发育成熟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经验阅历将对今后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从家庭进入社会,随着各种角色的变换,使大学生在扩大自己社交范围的同时,也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整体价值观及对事物认识的新的思维方式。但是,这个时期也是危机潜伏期,大学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问题时往往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而这些困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适应社会都十分不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他们逐步走向成熟与独立。
1、 心理健康能够推动大学生透彻进程坚硬的心理。
品德是大学生透彻进程的基本恳求,也是今后走向社会,在劳作岗位上显示智力造诣、自动从事社会姿态和不断向更高层次进程的庞大条件。丰盛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并合进程,是以坚硬的心理品德作为准绳的,一个人心理坚硬状态径直牵涉和制约着透彻进程的实现。
2、 心理健康能够使大学生克服信赖心理超额独立性。
大学生通行一心的奋斗和浓烈的竞争,告辞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去了一个全新的生存世界。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本人。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仿佛“天堂”如常,浪漫神奇,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封禁的纪律,生存的环境,使他们难于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着重心理坚硬,即刻克服信赖性,超额独立性,自动主动适应大学生存,欢庆添补而蓄意义的大学生存。
3、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赢得事业获胜的坚实心理准绳。
眼前我国大学结业生的分推劳作已诞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遵行供需见面、双向拔取、择优挑刺等窍门,择业的竞争必定会使大学生心理上引起迷惑和不稳固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临新形势大学生要关怀持续心理坚硬,教诲自立、自强、自律的出色心理素质,磨炼本人的社会往来压力、使本人在变幻烦难的社会环境中,作出拔取方便本人角色的无误抉择,敢于面临灾难、挫折与挑战,追逐更加够了的人格,为事业获胜奠定坚实的心理准绳。
4、心理健康有利大学生教诲坚硬的特性心理。
大学生的特性心理特别,是指他们留意理上和行为上经常、安分地发扬出来的各种特别,通常发扬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假设指想法反映的特别,性格除了气质所涵蓄的特别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别。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别整个发扬为概念熟练、擅长独立思忖、干预意识较强、虎虎斗气的有神状态等等,这些受有益大学生的坚硬成长。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普及的力度。学校应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系统性、持续性、科学性、针对性的教育与指导。首先宣传要有针对性。学校应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状况,有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学教育。其次创新宣传渠道,提高宣传效率。要发挥大学生的集体智慧,使用更快捷、更有吸引力、更有效的新型载体,除通过校刊校报,校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络、等载体外,还可使用微信、人人网、微博等新型载体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让大学生更积极参加教育。通过知识普及,增强大学生对心理问题了解、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并在知识的传授中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
(二)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各院系应为在校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由专门小组负责保管与整理。组织专业人员定期通过心理测量、谈话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不断健全心理档案。分阶段、分时期对学生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召集相关人员研究对策及时予以解决。
(三)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1、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有关专业知识。2、成立心理健康学生组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动学生,学生之间易沟通,易聚成团,既方便教育,又能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激励。3、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让学生找到倾诉的对象,受到正确的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引导,及时走出心理误区。
(四) 拓宽心理救助渠道,提高心理救援效率。目前,很多高校给学生提供的心理帮助仅限于师对生面对面的心理咨询一种途径。有的学校甚至连心理咨询工作也没有条件开展。其实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与人面对面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难以说清自己的问题与困惑。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心理救助的渠道,通过电话、信件、网络、手机留言等途径,通过团体咨询、专题咨询等形式展开心理救助工作,以提高心理救援效率和效果。
(五) 采取措施有效消除诱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诱发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对于突出、普遍的诱发因素,我们要科学性的制定相应解决方案,从源头上遏制问题发生。我们应致力于使学生明白一味地苦恼与困惑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付出现实的努力远比沉浸在痛苦中来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六)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组织观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听讲座、出板报等,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活动平台。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使学生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长观念的转变、教育水平的提升、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健全等都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当然,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是破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难题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项新求、高桥:《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3]霍发: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M]。2009,(1).
篇2
摘 要:本文采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的手段,并结合相关的心理学理论,表明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的重要性。现在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要更加注重学生心理的真实感情,和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及生活体验。结合在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分别从学生生活、活动、环境等三个方面对学生展开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以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生活体验和内心体验。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健康教育;生活体验;内心体验
“体验”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是一个全新观念,也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学的重点。所谓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教学中采取科学手段进行积极营造体验氛围,更好的让受教者在真实的情景中实现自身教育,从而获得心理愉悦感和行为上的自信,进而提升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突破
体验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经历实践、认知和情感升华三个阶段,而且它也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1]由于体验是一个人自身的亲身经历,是自身的感官所直接接触的,再结合上真实体验而产生的情感,从而形成自身的态度、个性和信仰。目前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做的都不尽如人意,只是单方面的灌输说教,而不重视学生的自身实践,从而造成学生只懂得理论而缺少实践,这种灌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没有实际的体验,往往都不牢靠,最终只会妨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老师和学生的一对一谈话中,大多都只注重思想观点的交流,却忽略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和真实体会。正如此类,在心理教学中忽视体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讲解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变得越来越枯燥无味,毫无感彩,这对学生来说,无法获得深刻的印象,更无法得到感情上的激化,心弦难以拨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应当让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丰富起来,应当不断进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以实际发生的事情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实际当中亲身体验,从而提高心理教学的质量”。[2]
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享受体验与理论的充分融合,做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为体验营造氛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是主角,也是教育目标的实现者,教师们经过自身精心编排,选择恰如其分的环境和氛围,将学生们逐渐引入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情境的同时达到自身感悟、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目的。
一草一木总关情,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能够触动人的内心,增添人的感情,从而让人们对自然产生思考。学生在投入自然感受自然的同时,也会在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而活动本身的一些纪律已不再成为约束。在人与自然的结合中,学生们会彼此互相照顾、互相理解、互相激励,于是产生了体验成功与失败,体验真情与幸福的感悟。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能够让人身心愉悦、心灵清澈、思想积极,能够大大提升培养人才的功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设施,并使其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让每一朵花都会言语,每一块地都会说话,每一处风景都有感情,每一条横幅都有寓意。这样,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就可以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连接起来,让学生们在亲自创设优美校园环境的同时,又享受着美好校园环境的熏陶。[3]
2.举办课外活动, 营造真实的生活环境。
教师们应当多组织课外活动,因为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够更多的认知世界,才能够更多的体验人生。丰富多彩的活动,广阔的实践平台,可以使学生们在真实体验中磨练自己,提升生活实践能力,最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们应当多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的舞台,并鼓励学生们积极的参与,锻炼学生们探索生活的能力,从而唤醒学生们的心灵体验,让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让学生真正的融入教学中去。
在开展的各种课外活动中,学生们能感受到各式各样的生活情感,并在活动中获得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生活体验,从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己只是作为“组织者”或“支持者”,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4]
3.从生活出发, 挖掘体验资源。
一个人心理品质的好坏与他的日常生活是紧密关联的,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校的教学环境息息相关,学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切身的体会以后,才能做到自己教育自己,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带来的一切,从而在领悟生活的同时稳定了自身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
因此,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立足于生活,从生活出发,及时的了解学生的生活需求,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理解社会各种行为规范,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真实、更具教育意义。学生在体验生活的时候,对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和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就会更加的珍惜自己的生活和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反之,教育者们如果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则会事倍功半,形成教师和学生间的隔阂,也会让心理健康教育失去真正的意义。教师们应当更多的利用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们的切身生活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多和学生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5]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教师们应当更多的挖掘各种生活资源,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机会,让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学生们在切身的生活体验中能够拥有更多的生活经历,从而提高自我调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优质的心理道德素质。(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电信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 [J] .教育研究, 2003, 24 (2) .
[2]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 [M] .南京:南京出版社, 1993.
[3]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M] .成都:四川少儿出版社, 1998.
篇3
1.1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能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这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2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需要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均衡的发展就需要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所以大学生也要承担越来越复杂、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从个人角度来看,在大学阶段,大学生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还要掌握专业知识,优化个性品质,开发智能潜力,为就业做好准备。这个阶段,或者由于大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或者家庭、社会对他们期望过大、过高而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1.3为适应社会进步和时展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也在日益更新,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竞争的不断加剧导致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就随之而来,并由此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心理问题巳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是心理健康。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对策
2.1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过去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由专门的教师采取特定的活动形式来完成的观念是片面的,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就必然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被低估。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要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作为自己教育行为的指导思想。同时,学校也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校园环境,并调整教育工作,使教学活动、管理活动都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
2.2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从业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从业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教育教育者不仅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还要具备与大学生所学知识相关的各科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个别教学以及语言沟通方面的技能。但是具备这些素质的专业人才极为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为此需要培养大量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从业素质。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首先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业来实现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目的。其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培训的质量,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第三,针对目前心理教育工作者其水平和技能良莠不齐的现状,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开展分类培训,切实提高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
2.3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在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学校不仅要强调德智体等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也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门学科对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功能互补。这样,在改变了各科教学现状的同时又塑造了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推动了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篇4
关键字: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43-00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涵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通过开展符合心理学原理、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活动,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主观感受和内心的体验,从而实现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和发展的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2.标准
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生理和社会角色特征,综合近几年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进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人际关系和谐。在今天的大学,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孤僻、刻薄,行为偏激,人际关系不和谐。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谐的大学生应该有协作精神,集体意识。
(2)有健全的人格。大学生应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习、工作、生活乐观积极,有自己的思想、见解,思考问题角度合理,行为方式适中。
(3)情绪稳定。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幻想、幻觉、焦虑、忧郁,不能合理的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长期不健康就可能形成强迫症,严重的产生精神分裂。
(4)能适应各种竞争。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清醒的认识,能及时修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协调一致。
(5)符合年龄特征和性别特征。在人的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同时,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也有相应的性别角色特征。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必须符合其相应的年龄特点和性别特征。
(6)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时代特点,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意志坚强,明事理,懂知行。
3.重要性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认真研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切实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全面、充分、和谐、主动地发展,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社会环境影响
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思想交织并存,现在信息社会使得各种思想快速传播,如网络论坛上低级、庸俗的信息;一些媒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对一些负面新闻报道过多,忽视了此类新闻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
改革开放在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随之改变,大学生不再是生活在圣洁的象牙塔里面,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不良风气无时不刻都在考验着他们。由于制度的缺失,使得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对大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2.教育方式医学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解决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疾病为己任,因而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心理教育工作者大多着眼于“问题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如抑郁、焦虑、恐惧、适应不良、学习困难等等。把教育的对象局限在少数犯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学生身上,进行的是防范性教育,对人的发展性教育方面重视不够。工作方法以临床心理医生为主的人员配备、坐堂接诊式,药物治疗式的治病方法等等,这种医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需求,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3.教育途径课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现代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强的课程,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许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采用专业学科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只注重系统性,而忽略了其实用性,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实际教育收效甚微,这种课程化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4.师资队伍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这项工作对从业人员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但是我国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构成中以心理学、德育、医务工作者以及党团干部为主,而心理学、医疗工作者仅占少数,大多数是由德育工作者以及党团干部兼职。许多德育工作者以及党团干部仅仅参加了短期培训,专业理论水平不高,缺乏经验,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政治工作来抓,在实际工作中,力不从心,收效甚微。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弘扬先进文化,改良社会风气,主流媒体要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气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改良社会风气。社会还应主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当今的大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社会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社会也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去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正视他们的不足,关爱他们的健康成长。
网络上低级、腐朽、庸俗的内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净化网络信息,在鼓励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依法加强各类网站的管理,净化文化市场和网络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走出心理健康教育误区
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必须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充分理解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的区别以及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区别,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将全体学生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以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为主要环节和渠道,结合课内和课外、咨询与自救、教育和指导,对大学生的成长过程给予心理指导,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行为进行治疗和矫正。其次,大学生必须从观念上破除轻视心理素质发展的这种错误的认识,不能一味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分数,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3.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一方面,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相对稳定的,业务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的稳定,并不断培养壮大这支队伍。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政治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教师既要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又要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入脑入心管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常态化,提高教学水平。
4.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件复杂而系统的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各个层次的教育管理人员的参与,也需要教师的积极投入,因此需要构建学校、院系、班级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层次的教育与管理单位,院系作为中观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单位,而班级是微观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单位。在学校、院系、班级三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各自需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和相应的联络人员,学校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领导与教师负责,院系有大学生心理辅导员负责、班级建立班级心理委员,让学校、院系、班级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同时又是一个整体,共同负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并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此用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民心工程”。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南京财经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立项编号DJ201223
参考文献:
[1]乌英嘎.班主任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赤峰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2]许岱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第3期
[3]王春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河南科技,2011.02下
[4]安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0年6月
[5]韩晓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二期
[6]杨立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几点思考[J]科技文化,2012年1月号上旬
[7]黄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2月
[8]陈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以网络游戏成瘾为例[J] 科技文化,2012年1月号下旬
[9]徐晓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J]健康教育,2012年第1期
[10]李国金.地方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月
[11]赵亮.班主任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文教资料,2011年3月号上旬刊
[12]孙嵬,黄俊鹏.高校辅导员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西部,2011年06期
[13]王敬国.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世纪桥,2011年第3期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方法
独立学院是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从独立学院招生对象和在校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比较复杂性和艰巨。因此,准确而全面掌握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态势,洞悉学生不正常心理及其形成原因,对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原因剖析
1.1学习障碍
独立学院中的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总体较差,其高考分数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具有明显差距,差距背后暴露的是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意识淡漠,学习的自觉性低,学习毅力匮乏。淡漠的学习意识容易导致学生遇到困难常常采用逃避和抱怨的态度,容易产生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同于普通一本、二本等高校录取的学生,由此产生了“低人一等”的感觉,产生自卑心理。
1.2人际交往障碍
独立学院大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及与人交往的经验与技巧。许多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面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地方、不同经济条件以及个性各异的新同学,渴望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既不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也不善于接近他人,从而容易产生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自闭、偏执以及社交恐怖症等心理问题。
1.3生活情感障碍
①生活自控力不足,部分独立学院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生活不讲规律,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和行为规范存在抵触心理,特别是面对吃喝玩乐、学校周围的网吧等诱惑缺乏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②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基本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阶段,美好的爱情是每个大学生所憧憬的,不少谈恋爱的大学生没能处理好爱情与学业、友情的关系。
2、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途径
2.1更新观念,认识和领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学校领导和相关干部深刻认识领会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保证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卓有成效地开展。一方面,学校必须成立专门的机构落实此事,专人负责规划、将此项工作提到独立学院全面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另外一方面,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课编入教学计划,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组织开展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对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应该建立心理档案,及时跟踪和反馈。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指导他们有效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这样才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2.2建立和健全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规范化
学校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制订心理健康教育长远规划,充分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并在岗位设置、工作条件、人员编制、生活待遇上予以落实确定专职心理辅导人员。通过心理咨询中心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性质、内涵及作用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硬件设施的配备,如设置办公室、测量室、心理咨询室、等专门场所,配备电脑、测量仪、录音机等相关设备,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备的条件。这样,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才有保障。通过独立学院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实时开展心理教育,这对于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提升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2.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许多独立学院大都是辅导员和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配备的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收不到其预期的效果。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各独立学院必须要严格按师生比配备
高素质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全面实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执证上岗制度。确保学生能接受规范、系统、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促进独立学院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此外,要制定心理健康教师的定期培训计划,并将其纳入独立学院师资培训的整体规划中,分期分批对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技能。
2.4丰富和完善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开展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全面推进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各独立学院要本着促进个人成长的理念,支持学生发挥潜能、开展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独立学院可以利用网络、校报、报告会、橱窗、文化节等形式,普及有关心理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同时,强化各种心理摸拟训练,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心理宣传、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网络心理咨询、心理征文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丰富而有趣的活动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讨论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有价值问题的探讨,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社团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学生校际交往的途径,也可以邀请兄弟院校在某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为他们的人际交往提供锻炼的空间,促进健全品格的形成。
篇6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初进入高校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阶段:也就是说从未成年人转变为成年人,其心理的发展进入“准成熟期”从中学时期的依赖父母转变为必须独自面对新的人际关系环境,要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从针对高考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大学的自主学习方式,他们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和弹性空间,因此学习方法和观念都得发生很大的转变。于是便产生了很大程度的不适应,可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和危机。但是我们的大学生渴望得到发展,对于自我的成长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然而面对现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瞬息万变的的网络时代、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就业严峻等问题,便会使这些尚未成熟的或者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感到无比困惑、无助,因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然而,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比较晚,对他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人们还不能客观理性地面对这些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问题妖魔化了,有的人甚至认为那些人就是精神病患者,这就使得那些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不敢去向专业机构及专业人士咨询。其次,是有一部分管理人员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认为他不会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行。
2.缺乏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实践技能要求高的工作,然而在大部分的高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人员多是兼职人员,他们中有的是专业的语文教师,有的是专业德育教师,有的是医务工作者,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在这样的一支队伍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曾经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知识。许多高校还没有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只是凭借自已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热情在进行教学,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应的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难免会有局限性。
3.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学都像其他的专业课程教育一样,是以课堂讲授形式为主,然后再最后出题进行考查,以分数的高低来决定学生成绩的优劣,这样其实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很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太过单一,忽视了学生自身体验和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技能。
二、如何改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在地位上处于学校的“边缘”地带,待遇也一般,在高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也是由语文教师、思想政治教师、医务人员来兼任,很少数的几个可能有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学校领导应该要提高认识,重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把这个工作看做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认识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提高社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健康的心理是人才的先决条件,应从未国家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要以探索的精神对待心理健康教育,用充满关爱之心对待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千方百计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更重要的是普遍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高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这支队伍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主,以临床心理专家、心理学工作者、高校医务工作者、学生工作者、辅导员、学院团委等多人共同组成的多元化的兼职人员为辅专职人员为主的心理教育服务队伍,并且应该吸收优秀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对原有的专任和兼任教师进行培训或进修,对教学人员实施资格认证和职称考评,规范上岗与管理。在高校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开通热线电话和网上咨询,以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有效性。
篇7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大学生由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压力,呈现出无法应对、心理不适,更甚者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同时,处在青春期的他们,强烈的自尊、个性上的叛逆、或多或少的自私融合在一起,对大学生的心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多。
面对这一事实,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纵观我国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水平不尽平衡,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存在一些偏差,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多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定位在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而缺乏对全体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缺乏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在关键的事件和时刻缺乏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很好的普及和推广,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面而正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而有效地解决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1 研究现状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只有近30年的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剧,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能力的呼声日益高涨,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根据其发展脉络,大概经历了起步探索、初步推广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归纳起来,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的研究
樊富珉、莫旭麟、胡凯、唐柏林、邬开荷、郭峰、谢炳炎、李瑞等人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内容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以及之后融入的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内容。[1]
1.2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
学者华杰(2003)[2]、闻素霞(1999)[3]等主要观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等方面。张淑芳(2004)[4]的研究指出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潘晴雯(1999)[5]认为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组建校园内的心理卫生三级保健网,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体系。
1.3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查明华提出了师范模式[6],葛宝岳、宋英提出了网络模式[7],朱浩亮还对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教育模式进行了专门的研究[8]。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高校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高其心理素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更好的开发自身的潜能,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促使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的社会化。
(2)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从而促进其智力发展。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和自由,以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为主,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会因为这种学习模式的突然转变而无所适从。加上对自身所学专业的不了解而产生的迷茫和不感兴趣,容易使得他们空虚、厌学甚至无所事事而虚度时光。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的进行心理上的引导,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受挫力,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使得学校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于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所谓的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它使我们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作用是十分巨大和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在学校除了专业知识教育之外接触最多的教育,涉及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而在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宽了其教育的渠道,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另一方面也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更加多样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大大增加其工作的时效性,塑造大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到目前为止一直在稳定持续的发展当中,成效显著。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成长需求的不断增加,加之近年来大学生当中一些心理问题不断凸显出来,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3.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止于表面,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虽然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已有近30年了,高校和老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很多的误区。有些高校只是单纯为了应付国家的号召设立了心理教育辅导的机构,而它从未真正起过作用;很多高校领导老师认为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自行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具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特殊群体而开展;有些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对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程度都不够,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只是虚有其表。另外,与学校其他工作相比,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时效性相对较弱,造成了经常要为其他工作让道的情况。有些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测试也仅仅是进行了测试,而未对其结果进行任何处理。
3.2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队伍力量薄弱
这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数量上,现代高校大学生的人数都比较多,而相对应配备的专业心理工作人员却远远不够,往往造成工作上的缺漏,或者是工作的不及时。另一方面就体现在心理工作者专业化程度不够。心理辅导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国外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都必须有辅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工作硕士以上学位,还要有较多的实践经验,经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培训,并且通过资格考试之后,能独立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工作。相比之下,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工作者都未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他们大多是“半路出家”,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背景,也不具备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大学生心理上的疏导和干预效果不理想。
3.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够系统和完善,在对象上过于狭隘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了某一方面、某一侧面或者是一个层面,而未能系统全面的去考虑其长远的终极的目标,在工作进行的时候,也往往是散乱的,没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体系。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局限于医学范畴,认为它是治疗心理疾病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也仅限于患有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特殊大学生群体,而不是全体大学生。这样的认识往往就会导致忽视对大学生心理的正确引导和提前干预,而是等到问题出现的时候才来采取措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入被动。
3.4 忽视了家庭和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学生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之外,在家庭和社会中学习的也不容忽视。家庭是人们从小生活的地方,家庭成员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影响巨大,家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人作为一个社会人,避免不了要与社会中各种人和事产生接触和交流,社会对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独自在奋斗,而是要让家庭和社会也共同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既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以上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而有效的解决措施,及时消除隐患,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顺利有效的开展。
4.1 提高各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不管是高校,还是家庭和社会,不管是高校领导老师,还是大学生,都需要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笔者在前文已经分析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它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息息相关,我们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一个合理的位置,它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4.2 增加投入,加强专业新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投入上加力度,改变目前国内高校的心理工作者多为辅导员、班主任等非专业人员的现状,增加学校专业心理咨询辅导老师的数量,并且通过专业培训、进修等方式提升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加强高校内、高校之间专业心理工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汲取经验和教训,促进工作经验的提升。
4.3 建立全面合理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框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的调动学校各部分的力量,开辟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建设。[2]把心理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扩大知识授予面;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尽可能的把范围扩大到全体学生,再有针对性的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疏导和解决;合理利用和发挥学生团体的正能量作用,使之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篇8
笔者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某高校发放了1000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表》,回收967份,其中大一学生336人,大二学生230人,大三学生241人,大四学生160人。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得出三个结论:第一,76.47%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3.84%的学生认为开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关紧要,10.79%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有92.2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笔者认为,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第二,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需要是不同的。79.88%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注重激发人的潜力,72.87%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65.79%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帮助大学生调节情绪和排解压力。笔者发现,当前大学生希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解决他们自身的心理问题。第三,超过70%的学生不喜欢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也不喜欢课后作业以及道德说教。通过了解大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教学活动、心理测验、拓展训练、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比较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现阶段,大学生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落后、教学方法死板、教学评价不合理,所以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二、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措施
1.确立合适的课程改革目标
目前,高校教师都意识到了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但是怎么改、向哪儿改,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要想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就必须先确立一个明确的改革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教育的重点放在矫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上,这样的教学目标会给大学生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改革后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以及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主,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太宽泛,内容涉及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每个人都有独特性,宽泛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要求,所以教师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3.改革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便于教师管理,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4.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采取积极措施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首先,学校要大力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建设一支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多与行业内的精英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学校要建设专业的心理辅导室等设施,收集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学的资源,以便开展教学活动。
三、结语
篇9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觉悟,其教育重点在思想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心理健康知识为教育依据,通过心理咨询、辅导,并以科学研究作为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其可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不良情绪和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均以信念、品德、意志、想象等为重要内容,优良的品德、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使人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共同的基础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心理健康上变为可能。
一、当代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得到飞跃性的提高,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和网络时代的普及,使得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一个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各种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以及新潮流给当代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改变。大学生可以很容易的接触到社会上的信息,但由于其缺少一定的社会阅历与经验,在当代社会一些丑陋现象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产生滑坡现象,拜金思想、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流行,致使其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偏差,这一现象势必影响着当代高职院校对我国社会今后人才的培养。
(一)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由于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发生了不良现象。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以及一些不健康思想的涌现,使得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的社会道德伦理价值标准的认识较为肤浅,导致部分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形成且未得到及时纠正。在此前提下,大学生的往往会有一些违规范的行为,比如有些大学生缺乏公共道德、酗酒斗殴及为了追求享乐而走上犯罪道路。还有例如眼下盛行的非主流思想,正是当代大学生缺乏正确思想认识的表现,盲目的追随社会潮流,缺乏一定对与错的思想认识,致使错误道德观的形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主要原因都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在新形势下没有得到充分的教育和认识,从而导致其人生价值观发生改变。
(二)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学校的大学生在拼命学好专业技能及获取证书的同时,却不知该面对着如此激烈的竞争形势。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命运不懂如何把握,在自身所要面对的就业以及前途方面十分迷茫,这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变得复杂且困惑,导致不安和焦躁的情绪产生,时间一久,这变成为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原因。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往往随着周遭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然当今社会日夕万变,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并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价值体系,大学时期又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信仰标准,自我观念尚不成型,面对如此形势总是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加上他们缺乏对新旧观念进行整合、调节的能力,势必会使他们心态失衡、道德困惑。通过上述不难看出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国大学生院校应该注重加强两者的培养。更应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正确把握两者间的联系
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将大学生培养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四有”公民。这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要求,它主要包括政治素质目标、思想素质目标、心理素质目标以及道德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维护和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具备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上的明确要求。从以上两者的教育目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并且从内容上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包括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缺少心理健康教育便会使思想道德教育变得不完整。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齐抓共促,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两者之间的差异和不可替代性
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42-01
自八十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纵观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检视学生种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运作方式,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不良倾向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过分夸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极易形成许多不健康的心态。特别是初中阶段,这是一个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危险期"。伴随着其身心的快速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社会经验的丰富和升学竞争压力的增大,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萌发心理疾患。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夸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媒体认为,中小学生34%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甚至有报导称只有17%的学生心理是健康的,而有关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或逐年递增等话语更是屡见报端。勿庸置疑,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学生的心理问题到了如此耸人听闻的严重地步,也是值得怀疑的。目前由于人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把握有异,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计取样不当、评判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得出了许多相互矛盾的统计结果,这不利于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甚至形成消极影响,误导人们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评价。
1.2 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较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尽管目前一些地方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活动,并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研究工作,但从总体来看,由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从教者既不知晓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而难以取得应有的绩效。导致此种形式化倾向的原因在于: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认识,视其为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名义上的工作开展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或点饰学校形象,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图有虚名;二是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组织规划、实施途径和从教人员的素质等未做规范要求,同时缺乏必要的检评制度,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失控甚至失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因而,那些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现象必须制止,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1.3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严重。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当,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区分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界限。二是在具体操作中简单地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从教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在工作开展中移植套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呆板,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尽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围绕"育人"这一基本职能开展的,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其目标在于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行,在操作上强调道德灌输、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和品德评价等方法的运用。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其目标在于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在操作上力避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强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策略运用。当然,在学校工作中,也不能把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断然割裂或对立起来,既不能用道德教育取代于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因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而忽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达到"育人"之目的。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倾向的对策
2.1 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新领域,但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或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思维模式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认为只要管理好学生和抓好升学率就行了,至于学生的心理问题,那是心理学专家和医生的事,中小学无力也难以解决,或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正是这种认识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开展或不能向纵深推进,以至于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送至医院就诊,并动用药物和医疗器械治疗,使心理健康教育呈医学化倾向。因此,要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发展。
- 上一篇: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
- 下一篇:智能制造自动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