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我国中职生在群体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特点,因而表现出一些与普通教育学生群体略有差异的心理问题。①厌学。由于中职教学一直以来受社会重视程度不高,一般情况下选择中职学校的都是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时表现出理解障碍、接受和消化知识速度慢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从而厌恶上学。②自信心不足。由于在学习上的不如意,以及选择中职学校后可能面临一些负面的评价,因而产生自我怀疑和情绪低落的表现,从而出现自暴自弃、萎靡不振的情况。③叛逆思维。思想上的焦虑、烦躁导致学生行为夸张难以理解,容易出现一些异于常人的表现,这实际上是学生为了彰显个性博得注意的一种表现,此外受到外界环境中不良现象的影响,也会使学生的社会观念发生转变,从而变得易怒、爱慕虚荣、不受管束等。
2.1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革应试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学生的一些不合理的习惯和精神面貌,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的心态。一方面,学生能够正确正视自身,从而发现自我的优点和职业教育的乐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去。另一方面,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人修养,对职业校园人文环境而言是一种净化,有助于改善校园内的不良风气,并且减少思想政治教育难题。
2.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内心郁结进行疏导,使之心胸豁然,从而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和感知世界,发现周边的和谐美。在学习上不再因为基础薄弱而产生懈怠和厌倦心理,而是发扬刻苦精神,不断地进行钻研,以获得知识技能积累为成就。面对各种评价能够坦然接受,并且对于自身的错误能够用于接受和改正,而不是采用各种方法回避。在做人方面,能够以换位思考去体谅他人,同时保持真诚心与人友善交往,能够自觉地遵守各种校园规定,而不是以违反纪律甚至违反法律为荣。
3.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3.1展开针对性的心理教学
校方应当就本校学生进行实际调查,并建立起学生的心理情况档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家庭情况、在校表现等具有记录,以便综合分析,其中需要认真对学生进行一定心理测试,以保证对学生的后期教育和观察更为细致。针对一些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的学生,应当采用个别咨询的方案,即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找出其内心症结所在,并针对性的进行开导。例如:个别学生焦虑心态较为严重,教师应当通过学生了解他在为什么焦虑、焦虑的表现以及焦虑的持续时间和其他影响因素等,通过综合分析之后,对学生进行开导,对于因学习成绩而焦虑的,则鼓励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优点,并对学生进行肯定,以转移其对自身不足的注意,同时提高学习积极性。
3.2利用校园环境开展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的方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不拘泥于上课、开导等较为传统的方式,而利用校园环境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熏陶,从而改变其内心思想状态就是一种良性的方法。首先是要对校园的氛围进行调节,加强校园校风、班风、学风建设,要求教师须和蔼可亲、学生须互助友爱,通过加强管理和引导打造良性、和谐的校园,从而使学生的智商和情商都能获得发展。其次是需要对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调节,让学生拥有更多的个性释放空间,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活动,如知识竞技、技能比拼、文艺汇演、艺术赏析等,让学生获得精神愉悦和表现成就感。
3.3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教育模式
教育成败的关键还是在于学生自己,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活动。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觉悟,不断加强自我控制和塑造。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注重运用有效评价,即通过对学生一些客观的表现进行鼓励的办法,让学生找到自我养成的方向。而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也需要被适当利用,即教师与家长之间达成共识,对学生的状态进行掌握,并且要求家长配合优化家庭环境,例如一些不正的社会风气不要在家中表现出来,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时间等,让家长作为心理教育的称职教师。
篇2
1.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转变观念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意志是有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是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意志坚强还是薄弱,对人的学业,乃至一生的事业关系极大。凡是在学业和事业上卓有成效,作出了较大贡献的人,都具有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始终如一。反之,那些意志薄弱,知难而退,不愿艰苦奋斗的人,即使他们有超常聪明才智,也很难获得成功。发生在70年代中国的神童悲剧,就早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转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会葬送很优秀的天才啊!13岁的江西男孩宁伯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他2岁半就能背数十首诗词,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熟读《水浒传》并精通围棋,9岁能吟诗作赋,13岁是高二学生。还有11岁的谢彦波、12岁的干政等天才神童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但是,谁能想到,宁伯当了和尚,谢彦波和干政,一个“自我封闭”,一个“有心理问题”。这则案例说明,神童们由于心理压力巨大,而缺少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身心不平衡,最终酿成悲剧。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
2.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
作父母的教育好孩子,必须懂得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这样才能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和心智发展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采取适合孩子接受水平的方式进行教育,而不用成人化的手段去强制孩子做这干那。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3岁前是孩子和谐的心理态度、健康人格形成的黄金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教育着孩子,譬如,家长对于不喜欢的来访者或电话,即使在家也随便说“告诉他我不在家”,无形中教会了孩子说谎;又如看电视过程中,对内容过激的评价不回避孩子;还有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单位的人和事;这些不恰当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因此,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在发展初期就予以正确引导,使孩子能够顺着健康、阳光的方向成长。
3.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信任孩子
对孩子的信任,做孩子的朋友,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和认可的快乐。他们会在父母充满信任和友好的目光与言语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因此,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引导孩子尊重别人但不迷信别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成功与失败。正确看待自己的进步,要有成功的自信心。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子女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
4.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忌讳是心理惩罚
孩子遭受心理惩罚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一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来越强,打孩子是对自尊心的严重损伤。有的孩子越打越“皮”,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弃。二是迫使孩子说谎。有的孩子慑于父母的压力,表面服输,内心不服,来个“好汉不吃眼前亏”,学会了见风使舵,看人脸色行事的不良性格。三是对父母忌恨报复。一位母亲惊恐地说:“不久前,我一怒之下打了孩子一巴掌,想不到他竟抓起一只短凳朝我扔来,险些砸在我的头上。”他还恨恨地说,'走着瞧吧,过几年再算账!'想想儿子的话,我的心都凉了。“四是容易使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家长对孩子动辄打骂,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经常挨打不仅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的性格。当孩子与他人相处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当遇到某些不良刺激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有的孩子离家出走、浪迹社会、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与父母的打骂不无关系。 五是使父母丧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个5岁的孩子挨了父亲的打之后,指着父亲说:“你有什么本事?就会欺负小孩!”父亲说:“我打孩子反而让他瞧不起我,当时真有点无地自容的感觉。”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更不要在学习上、升学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久而久之,使孩子产生厌恶学习、憎恨考试等心理障碍。
3.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是还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我们要关心、爱护他们,可又有多少父母“真正地”关心过孩子、爱护过孩子呢?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处事原则,家长应该尊重他们,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们经常可以在学校的门口看见这样的现象:孩子到学校不愿意进去,哭哭闹闹,我们家长有时也不知所措,有的家长会气急败坏的狠狠的破口批评孩子,有的甚至暴跳如雷的动手去收拾孩子。可结果只是两败俱伤,拉大了与孩子的“心距”。其实,我们可以更好的去和孩子交流。“这样做好不好?”“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有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去学校还是不去学校。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样做孩子反而会觉得很舒服,他们会懂得坚持,懂得遵守集体制度的必要性,家长也会和孩子拉近彼此的“心距”!
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我们有时候觉得孩子很小,关注不到他们的想法,其实,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片小天地,虽然不像大人那样复杂,但这片天地是他们心灵成长的沃土,作为家长,我们真的应该关注一下孩子的想法,经常和他们沟通,不要用大人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平等地交流。现代社会比较复杂,孩子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面对形形的诱惑,孩子们不成熟的心智很难把握,家长们很困惑,不知与孩子怎么沟通,时常会以一种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这个可以,这个不可以,而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真正考虑他们的思想,总认为自己的苦心都是为了孩子好,按自己的意志去安排孩子的生活,而没有考虑他们的感受。作为家长,我们不应该扼杀他们的自我意识,而要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应该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来提出适当的要求,制造出合适的目标。积极鼓励和支持孩子,积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应尽力做到配合与支持,适当地降低要求,就会扩展孩子的空间。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成龙成凤,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楠.现代青少年亲子关系产生冲突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时代教育
篇3
要能正确引导学生走出心理上困境,首先必须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困境是如何形成的。我认为造成中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往往有下面几方面原因:
1.社会经济投影在学生幼嫩的心灵上,他们无法正确地理解 最近几年我们这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有些家庭富裕起来了,住豪华的大屋、开漂亮的进口车、用钱从不需要节约,但更多的家庭的经济条件只足够解决温饱、供养子女读书等日常开支,还有些家庭连供养子女读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些情况对学生的细腻的心理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富与贫过早地刻入了学生的心灵上。
2.家长疏于管教子女 很多家长由于本身婚姻的不和谐,或者为了生计,经常忽略了与子女的沟通,以为有钱给子女用就是疼子女、爱子女,从没想过,子女需要倾诉、关心、支持,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很忙很辛苦了,再加上中国的家长本来就比外国的含蓄,从不轻易透露自己对子女的疼爱,所以,当子女需要家长关心时,总有一种缺失感。经常听到有家长说,我们交了那么多钱给你们学校,你们教师就必须帮我教好我的儿子(或女儿),我哪有那么多时间看着他(她),我忙都忙死了。学生进了学校似乎就等于进了保险箱。
3.现在在校的初中生有不少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很多家庭只能生一个小孩。于是这些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成了家长的“小太阳”,家长对子女往往有求必应。而且由于家中只有这么一个小孩,所以这些独生子女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别人合作交流。
4.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 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经常在课堂上说:“现在连大学生找工作都很难,更何况初中生?所以,你们一定要认真读书,争取考个好的学校,考个好的专业,那么以后出来工作就可以轻松一点。”家长也经常叨唠:“你一定要认真读书,读个好学校好专业,以后家庭就靠你的了,不想像我们这么辛苦,你就必须要读大学。”这些都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经常产生焦虑、担忧的情绪。
正是由于以上各种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使得现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难度加大了很多,也更突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4.1 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生机盎然,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
4.2 发挥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心理指导,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师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要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对学生评价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说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4.3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篇4
关键词:高等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方法
(一)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由于失恋、就业受挫等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乃至引发的恶性案件里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主要有三个原因致使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的信息量在急剧膨胀,社会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各种思潮的冲击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当客观事物与自我身心达不到统一时,就会有心理挫折和挫败感的产生。无法让客观事物的判断与现实相一致是现今社会最主要的心理问题。
二是人际交往的因素。大学时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而且必须走入社会独立生活,在其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的矛盾需要应付,这时往往容易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于是产生苦闷、自卑,以致影响身心健康。
三是教育模式的因素,一直以来的中国学生都面临招考试决定命运的应试教育,学校家长双方面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没有过分重视对于其人格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突然到大学独立生活就显得格外不能适应,使之心理生理都无法与周遭环境协调,最终出现各种各样的严重心理问题。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
1 以教育的手段更容易学生接受健康的观念。中国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熏陶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为课程,与传统的政治,英语等一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思维方式,避免走入牛角尖,死胡同。全面的健康不仅仅包括智力和身体,心理健康更是重要的方面,所以,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2 提升了高校教学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来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它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又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对思想政治课的人之提升一个档次,将理论内化为个人素质,这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3 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对待处理问题。为了应对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自己一点独立自主的空间,所有生活上的问题都被父母老师大包大揽,忽略了对自己独立能力的培养,当面对自己独处的时候们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无法出师,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的问题,以致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奴隶,长期受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求高校的教师掌握心理学以及心理调节方法,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为其服务,将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大学生,让他们拥有自我独立处世的能力。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健康顺利的脱离传统束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基于现状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青工作的开展方向。
1、引起重视,建设优秀的教育队伍是前提。现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数量上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迫切需求。学校应充分重视该项工作的发展,设立一些奖励晋升的优惠条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师从事这项工作,干出成效。学校应经常对教育队伍进行培训,考核,提高质量,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有效地进行开导教育,使之得以治疗。
2、方法得当,运用和摸索适合广大学生需求的方法。教育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设身处地的为了学生着想,把心理咨询辅导落到实处,注重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之交流情感,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学业等值多方便的心理失衡,帮助学生宣泄出不良情绪,并及时提供一些好的建议,促使其在面对困难时勇于克服换位思考,来摆脱心理闯题的困扰。以学生班级为基础,开展宣传“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学生的个别案例,找出启发他们的心灵之药。
3、坚持不懈,做好持之以恒的长期准备。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的一项造福大学生,帮助其健康成才的重要举措。教育工作者应做好长期工作,长期提高自身能力的心理准备。只有不断扩展教育的范围,才能适应当今需求日益提高的社会。认清形势,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学生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和教育,
使之身心健康”必须长期不断创新地开展下去。
现在的大学生认知能力趋于完善,情绪情感丰富、强烈,意识活动控制力日渐增强,人格逐渐成熟,对于完全大包大揽的干预并不能接受,他们更期待公平、民主、相互尊重的交往方式。心理老师就扮演着这样一个同学们朋友的角色。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学生建立一个彼此接纳,彼此信任的沟通环境,以确保疏导的顺利进行。真诚就是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本人,设身处地的为他考虑,为他提出走出困境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更容易被学生所接纳的符合其人格特征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学生更积极的面对独立生活,正常的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紧张的人际关系问题,情感失衡的心理问题。心理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宣泄心中苦闷、解开矛盾、改变心理失衡的场所,这样才使高等学校的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
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新形势下很重要的一个文化建设组成成分。心理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方式更是体现了高校教师充满人性化的教育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将学校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文化中不可缺少。
综上所述,在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7,(11)。
[2]霍发: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m]。2009,(1)。
篇5
【关键词】 心理健康 缓解压力 培养习惯 树立人生观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deaf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deaf students' ideological trends,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eaf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alleviate cultivating the deaf students' good work habits and establish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in detail elaborated new period to class management in school for the deaf in the importan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Mental health Relieve pressure Cultivate the habit of Establish the view of life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66-01
目前在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的聋哑学校中,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聋哑学生在校小偷、小拿;迷恋上网;早恋、出走;这些残疾学生走上社会后,不是自强不息、造福社会,而是伙同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漠视法律,参与偷盗、抢劫、甚至杀人越货的勾当,最终走向不归路。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聋校班级管理德育工作中的一大败笔,失误是在所难免的,难道这就可以否定我们聋校班级管理工作的一切吗?不能,但这些现象却能在我们头上敲响警钟,告诉我们失误在哪里?应该怎样解决问题?我们聋校班级管理德育工作中的失误说明我们在对聋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疏忽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控学生的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中悄然兴起了一门新学科――心理咨询。人们的身体有病会去医院对症下药,根治病痛,心理有“病”也会前往咨询心理医师,根除“病魔”。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纯依附在对聋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聋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而应当作为一门独立工作而单列,在聋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假若在聋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开增加新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经过专门培训和学习的班主任老师就完全可以利用有效时间发挥聋生的主体性,对聋生进行个别化教育,让学生从片面的“听话”受教转化为多方位的敢“说”、愿“说”、乐“说”出他们的想法,主动参与到老师的教育中来。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就能从学生的自述中了解到他们的思想动态,并能给他们以参考建议,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初步进行一个预测调控。如当学生告诉老师,他(她)以后想靠学一门技术自食其力,那么老师就可以给他们足够的帮助,适当的建议他(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当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力更生的预期目标,使他们坚定信念,不至于耐性不足、头脑发热,做事怕苦怕累,少走许多弯路。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加深师生感情
聋生因其自身的生理缺陷,导致了他们“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说”。他们在家无法与父母亲人准确交流,在社会上也与外人无法正常交流,这种“想听”、“想说”又达不到目的的痛苦不是我们常人能体会、能理解的。与人正常交流是他们极为渴望的事情,我们作为他们的老师,就更应该明白这一点,不要让他们认为我们是健全人,与他们是不同的人,是有“隔阂”的人。我们要打破这种“隔阂”,满足他们渴望交流的愿望。
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懂得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老师与学生的感情不深,师生间缺乏交流与沟通,那么学生对这位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将会是采取配合不够或是不配合的态度,这就对我们的教育与教学工作很不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或是很难开展下去。反之,如果,在聋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对聋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教师通过经常与聋生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能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不把他们当“聋哑人”来看待,他们会从心底里尊敬和爱戴教师,从而使师生关系融洽,加深师生感情,聋生便会以最佳心态来投入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他们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说教”,愿意配合老师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就会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缓解残疾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当今的时代瞬息万变,社会竞争激烈,各种各样的压力使得人们的心理变得很脆弱,聋生也不例外,同样会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烦恼问题,有着许多的心理压力,诸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婚恋压力等等,而他们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再加上他们经常受到电视、网络、社会上不法分子的诱惑与影响,势必会难辩黑白、是非不分,心理承受能力相当脆弱。自卑、自闭、自残、猜忌、多疑、烦躁、易怒等心理问题使他们面对一点点小事就不堪其压,爆发出来甚至走向极端。而我们平常对他们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过于简单,浮于表面,未能提前预防也不能及时处理,难以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聋生的各种偷盗、早恋、上网、出走等问题常令我们班主任教师头疼万分,假如我们能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压力,在问题未发生之前把它扼杀在摇篮中,或是在问题出现之后能及时、准确的帮他们分析问题,指出危害性,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放下老师的高姿态和他们平等相处,开导他们,恐怕上面所提及的各种问题都能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4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聋生“接受” 正确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聋生”这一名称,注定了他们要受到家庭、他人乃至社会的同情与关注,在有些方面给以“特殊”的照顾。很多时候家中父母亲人的溺爱,社会上的各种捐赠,对他们来说,反倒成了一种“应该”得到的殊荣。如若不,则就成了“不应该”。他们也因此养成了懒惰、怕苦怕累,只想接受而不愿付出的不良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以致走上社会后只求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而不想自食其力,最终走上违法犯纪的不归路。目前,越来越多的聋哑人犯罪事例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位聋校教育工作者的反省。聋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接受”观念的正确形成就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从心理上改变劳动观念,明白“不劳而获”是不可能也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从而在思想上端正“接受”态度,在行为上脚踏实地,自力更生,热爱劳动,养成勤劳、务实、肯干、不怕困难的良好劳动习惯。
5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健全聋生人格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从很大一个程度上说明了聋生的一个心理特点,那就是变易性大、不稳定,易受环境影响,“学好难,学坏易”。聋生这种极易受到他们家庭、社会中不良因素影响,从而把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带到学校中来的特点,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片面、主观地看待问题,使他们偏激的看待人生,没有树立起正确而又科学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在聋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
假如把聋生比喻成残缺的花朵,我们聋校教师就要为他们嫁接新枝,让他们能冲破严冬,顺利开花;假如聋生的心路历程曲折迂回,困难重重,我们就应无私奉献,默默守候,为他们启迪、导航,让他们能乘风破浪,一帆风顺。
基于聋生的生理缺陷,我们聋校班主任更应当在他们处于逆境的漂泊中引导他们起航,乘风破浪,培养他们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将来能自力更生,成为国家、社会上的有用人才,真正做到“残而不废”,自强不息,回归到主流社会中去。
参考文献
[1] 梁丽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教学与管理》1998年第五期.
[2]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版.
[3] 季卫东,李宁等:《不同类型学习障碍儿童认知功能和行为问题关系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第4期.
[4] 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大学生是一类承载社会和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风华正茂的青春时期,个人价值心理定位较高,面对学业、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甚至是厌世的情绪和行为。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的预防。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心理健康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应该做到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及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是没有烦恼和痛苦,而是面对这些烦恼和痛苦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扭转不利情绪,主动适应周围环境。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心理、生理和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产生问题。
根据严重程度,心理问题一般分为不良状态(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一般来讲,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处于第一级别,即处于心理的不良状态,或称为心理困扰型。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扰问题的诱因主要有同学之间的矛盾、学习的压力、恋爱等个人感情问题、就业压力和家庭变故等。心理困扰的主要特点是不良情绪的持续时间较短,通过休息、娱乐、体育活动等自我调适可以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心理困扰的诱因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其持续时间一般较长,且很难自愈,因此需要配合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中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石。其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力地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毅力、不屈不饶的拼搏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正确面对人际交往、学习、生活和今后的职场中产生的压力。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措施
第一,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校要重视课堂教育,还可以定期邀请社会上的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等到学校开设讲座,有助于他们快速融入大学的集体生活。
第二,学校要和学生家长建立起便捷的沟通渠道。学校可以及时将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状态反馈给家长,家长也应该将孩子在家的一些情况及时告知学校,双方做好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扰。
第三,大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课的出勤率相对较高,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活动中。
第四,高校应该在校医院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心理健康问题咨询窗口,同时要严格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信息保密工作。在大学生身边建立心理健康问题咨询窗口,便于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可以有效防止心理困扰等一般心理问题演变成更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第五,高校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记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异常的学生,要重点跟踪。班主任或辅导员要及时和他们谈话,了解原因,鼓励他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并将了解到的情况及时通报给学生家长,让家长协助学校共同帮助学生战胜心理疾病。
总之,高校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的重要策略,防范大学生群体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7
据有关部门对我国中小学生抽样调查分析后表明,我国有近70%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班主任更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一、用“爱”来滋润学生的心田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时刻把学生作为我的“上帝”,就如同售货员对待顾客一样,去善待每一位学生,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对每一位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发现学生有心理障碍时及时帮助心理咨询,做学生的心理医生,让学生能对老师说真话、说心里话。正如高尔基所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这句话就是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最好要求,这几年来我一直在认真实践它。
我班有一名女学生,父母离异后跟着父亲,父亲因为离婚心灰意冷,整天在外喝醉酒,回到家里乱摔东西,女儿说他,他就动手打女儿,这位女学生在这种畸形的家庭中,形成了沉默寡言的内向性格和自卑心理,不喜欢与人接触交往。针对这种情况,我主动找她谈心,可每次她都用沉默来抵抗。为了打开她心中的闭锁,我用纸条来“传情”。我这样写道:“你是一位勇敢的孩子,从小就用你稚嫩的臂膀,挑起了本该是成人应挑的重担,你是一个多么令人爱怜的孩子啊!老师真想做你的朋友,与你同舟共济,为什么总是把老师拒之门外呢?”
当这位沉默寡言的女学生看后,主动找到我,腼腆地说:“老师谢谢你的关心,相信我一定能做好。”
就这样,我用一个爱赢得了学生们的信任,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用爱的甘露滋润了每一位同学的心田,让他们在爱这棵大树的庇护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树立自己的威信
十几岁的中学生意志脆弱,极易受外界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作为班主任,应帮助学生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观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自觉、自信、自制的精神,培养他们的信心。
比如说,针对我们学校的生活、学习环境差的问题,我组织主题班会,让大家先举出逆境中出的人才,同学们踊跃发言,举了好多例子。然后在他们讨论兴趣正浓时,我说:“同学们,虽然我们的生活、学习环境比较差,但比起这些名人、伟人来,我们的条件好多了,是不是?”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然后我继续启发,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八个大字“班级兴亡,我的责任”,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凝视着黑板,我给他们讲述了这八个大字的来历。
台湾教育家高振东先生曾经有一句名言:“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我讲完了这八个大字的来历后,说:“同学们,为了搞好我们的班集体,咱们应该做些什么呢?”这时候同学们纷纷发言,表示要争创第一。
听着同学们的发言,我慢慢地举起了双手,突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我笑了,同学们也笑了。
三、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完成自我教育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十几岁的孩子呢?他们在学校中难免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正确面对呢?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名的《大教学论》中说:“犯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的要使他们日后不再去重犯。”因此,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他们犯错误的原因,对他们应采取宽恕的态度,杜绝那种“师长如父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
篇8
关键词:医学院校 心理健康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34-01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不善交往
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一方面大学生们不再得到老师的细致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同学都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希望能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个性或交往技巧的问题,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总之,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当今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2.贫富差距引起的心理失衡
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很大;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过分重视物质享受。这种经济悬殊容易使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失落和不平衡感。
3.自我意识不健全
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对自我的矛盾体验等等。有些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某些缺陷。当进入大学后需要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时,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
二、医学院校设置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
1.心理健康课程是医学教育课程没计中重要的环节
具体到医学院的学生来说,其教育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学制长,理论、见习、实习的层层过关,而且终身学习的强度更大,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增添了巨大的压力,也会引发心理问题的产生。学校如果不能恰当地引导学牛的心理发展和处理学生所产牛的心理问题,将会影响止常的教学秩序,也难以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合格的医学人才,因此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课程在医学教育课程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诠释生命的内涵
在当前的教育中,学校过多关注了行为能力,忽视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与意识。尤其对于医学院的大学生来说,只有让自身首先做到心理健康、积极、乐观、豁达,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对于医学教育来说,也在承受着不断袭来的新疾病的挑战和面临着病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日益低下的情境,因此设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压力之下不断激活和提高大学生对于生命的使命感和控力,对于生命的深层领悟和全新阐释,才能让他信心百倍地面对疾病、面对病人。
三、关于医学院校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
1.建立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主,心理咨询为辅的课程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并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相应的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可操作化,并配以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体系。只有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校的主干课程中,才能从思想深处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让心理咨询室也充分体现它的价值,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校应该多提供给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工作,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队伍,给予学生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专业指导和健康引导。教师需要主动引领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
3.加强合作机制
学生的和谐发展不但需要学校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许多学生一踏入大学,彻底摆脱了受父母管制的压力,缺少与父母的必要交流,而很多家长也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成长规律,只看重学习成绩。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形成一个融洽的群体,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搭建起一座相通的桥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强大凝聚力,吸取多方社会力量的援助和支持,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重要性
中国分类号:G635.1
班主任是班级的的引导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加上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会经常的呈现出不平稳的状态,这时班主任需要采用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对此,文章通过下文对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一、将美好的心灵渗透出来
1、促进教室美化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班主任会积极的引导学生去动手、思考,将学习园地精心的布置出来,将一个美、洁、齐的教室环境构造出来。
2、将民主和谐的班级环境打造出来
班主任在对班级工作和教学进行组织的时候可以运用民主活泼的风格。比如说运用各种文体活动、节日活动、春游等形式。通过实施这样的活动,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了上来,对班级同学的学习上也带来了帮助,将学生的素质提升了上来。
3、有利于将班风、学风、向心力、班级凝聚力建立起来
班主任可以将一个团结的、有朝气、坚强的班级体建立起来,将班级体这个概念贯穿于每个同学的心中,令他们明确是班级中的一个成员,可以提升学生的动脑、动手习惯,将自己的积极作用主动的发挥出来,明确自身的价值所在,另他们在集体的生活中茁壮成长。例如这样例子,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来玩“团结就是力量”这个游戏,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认识到凝聚力在自身成长中的重要性。
二、有效的向学生的心灵走进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以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心理实际进行充分的了解,达到知彼的效果。在校园的生活当中,有助于班主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民族区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父母很难对学生心理和教学上提供帮助,因此老师利用心理健康的知识,可以增强对各个学生的了解程度,使班主任在平时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现阶段,有一些不良的现象普遍的存在于学生的身上。例如,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主、较强的依赖性、较差的独立性、接受不了挫折与委屈、只能在顺境中生存,情绪上非常容易波动、遇到困难惊慌失措、担心失败、没有坚强的意志力、社会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可以增强对学生的信任、尊重、同感和理解,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度,有助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对学生可以进行深入的了解,引导学生的身心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有助于将心灵之窗打开
1、有利于将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
有助于将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在关注每个学生成长时学会了运用期望的目光,有助于教育的有效实施和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灵。为了将师生关系协调好,有助于班主任监督和协调自己的作风、行为和教育态度,尊重热爱学生,平等、民主的对待所有学生,对心理转移上会带来帮助,对学生的难处能够设身处地的关注。
2、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
学生之间的交往对学生的情绪调节和发展上会带来促进作用,能够支持和安慰学生的情绪,对生活中产生各种压力和紧张可以有效的进行应对,有助于引导学生之间的互相交往,为学生的交往技能的指导和培养上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将各种各样的交往技能教会给学生,能够与同伴、同学之间真诚的合作,和谐的相处,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起来。例如这样的例子:班主任在自习课上为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交往,引导学生唱《乘上春天的翅膀》这首歌,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比赛并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很好的将学生的交往意识提升了上来。
四、有助于正确引导、耐心疏导和以诚相待
1、有助于引导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情绪
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是有积极良好的情绪予以决定的。因为初中学生自身就具有天真活泼好动的特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发掘与保护,将学生本身打造成学习的真正引擎,可以具体的分析遇到的每个问题,将学生对待各种事物的兴趣提升上来,始终保持学生对待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态度,使学生够愉快的体验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班主任在平时也学会了合理的运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学生将自己的特长很好的发挥出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2、有助于控制和转化学生的不良情绪
班主任在对班级进行管理过程中,需要将大量的精力投入进去。在管理存在问题学生的时候,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学会将多一点的尊重、爱心和帮助提供给学生,抛弃那些不良的禁止工作,正确的疏导学生,对学生人格和自尊心的尊重,使班主任能正确的应用心理教育。
首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学会了大限度的理解、尊重、善待和宽容每个学生,不再会盲目的去批评,明确了惩罚和歧视能激起学生的不良心理反应的道理。其次,班主任在引导学生的时候学会了抓住学生的特征,学会了将,因材施教的方式运用到其中。最后,班主任会明确每个同学都会成长的道理,学会了面向全体学生,用期盼、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对待每个学生,鼓舞那些有不足之处的学生慢慢的转变,学会了打击不良的风气,对思想教育不断的给予强化,有助于将学生的调式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提升上来。
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响亮。但是,在改革的背景下,学生们所面临的压力也会渐渐的增大,因此,他们的心理上也极易出现一定的异常情况。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教师如果还是坚持传统的严厉教学方式,不注重对学生心理上的引导,势必造成问题的进一步扩大。在一些学校当中的班主任逐渐的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的在教学与引导学生时进行应用,带来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瑞山.浅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当代教育.2012(02).
篇10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 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 重要性
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一、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
由于中职学生要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涉及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因为中职学校的教学有别于普通中学的教学,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们在走入社会时必须具备的。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学生,他们的可塑性强,热切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言传身教
中职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丰富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和行为习惯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的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讲普通话、文明用语,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对广大中职生开展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引导,发现学生心理品质的共性和个性,继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辅导和行为习惯教育。
(二)行为习惯教育
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保持初中时的行为习惯,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文化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当前中职生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占重要地位。
二、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健康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中职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迫切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事。培育健康的竞争心理,具有耐受挫折、承受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对他人的成功不嫉妒,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是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
三、不断强化自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特别是在宽广的操场上,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正常现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强调要时刻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提倡学生学会用课程标准、教育目标客观地评价自己与他人,从而为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打下基础。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的仪表,教师的形象及其给学生的印象,对教育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学生从这里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爱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而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而严肃的风度,又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为培养中职学生健康的人格、身体素质、职业能力,为全面提高中职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总之,中职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学校走入社会之前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过程,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养成不能马虎和松懈。体育老师应与其他的文化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事。
- 上一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
- 下一篇:春季健康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