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趋势

篇1

一、农牧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没有特色产品支撑、附加值低

农畜产品加工业远远落后于生产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拳头产品、精品少,深加工产品更是缺乏,农牧业生产链条长的优势和潜力尚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农畜加工企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比重十分微小,而加工的大部分产品限于初级加工水平,精深加工很少。以肉类加工为例,发达国家经过深加工的冈类占总肉类的30%以上。而绝大多数肉类末经任何加工直接上市。农畜产品原料质量缺乏科学的分类和级别标准,产品无档次,形成不了特色产品。

2.龙头企业运转资金困难,带动农牧户能力不足

目前,涉农企业大多为小型、微型和家庭作坊式企业,利润薄,自身积累缓慢,投资风险顾虑多。而已建立起的一些龙头企业因受债务沉重、机制不完善及市场波动等问题的困扰,在农牧产业经营中举步维艰,有的已濒临倒闭的边缘,因而龙头带动作十分有限。由于一部份企业信贷资严质量差,不良货款比例高,经营管理混乱等因素,造成了目前企业金融风险大,银行信用度不高,借贷能力差等致命问题。

3.地区间农牧产业缺少合作、没有专业市场相适应

各地区缺乏带动性的专业批发市场,形不成规模营销优势,难以承受市场风浪的冲击。我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处在摸索阶段,培育龙头企业优惠政策不配套。

4.龙头企业经营和管理体制不顺

宏观来看,我区没有统一的龙头企业管理机构,多头管理,目行其事,也没有形成较统一的规划,使得企业的发展出现无序运作现象。

二、建立农牧产业化制度保障机制

1.建立政府的利益调节机制

利益调节是政府对农牧产业化过程的行政干预和宏观调控。政府通过政策措施,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维护各个利益主体的合法利益,使农外各个环节的利润向农牧民有计划地部分返还,把不同产业部门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同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结合起采,把保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统一起来。健全利益调节机制,主要通过政府行为、企业行为来实现。

2.农较产业化经营制度保障机制措施

①保护价格制度。保护价格制度(即最低限价制度):政府规定对某特定产品的最认低价格约定或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限价。建议可以采纳在有关农牧产业化经营合同中作出如下制度性规定: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保护价格时,“龙头”单位就得按市场价格收购农尸的签约产品,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保护价格时,“龙头”单位就得按合同价格收购农牧户的签约产品。②建立产业风险基金制度。农牧产业化经营风险性大,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弱,建立产业风险基金制度已迫在。建议政府采取“龙头”企业从利润中挤一点、农牧户从收入中拿一点、地方财政从农收产业化项目投资中划拨一点的办法,提取风险基金,专帐储存,逐年滚动,以备发生大的自然、市场风险时使用。③资金扶持制度。“龙头”企业、“基地’单位对农牧户的资金扶持不是固定的,视发展需要而定。一般农牧户资金微薄,又不容易货到款。为适应市场需要必须进行某种资源开发、产品开发、品牌开发和技术产品,但农牧户因缺乏资金而不能启动,这时就需要“龙头”单位对参与开发的农牧户给予资金扶持。这是“龙头”单位对其自身发展需要而垫付资金与无息贷款相类似,不应理解为是“龙头”单位对农牧户恩赐。④低价供应或赊销生产资料给农牧户的制度。农牧户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进行初级产品生产,需要某种或几种生产资料而又出现资金不足或没有现金支付时,“龙头”企业、“基地”单位往往以低价供应农牧户所需要生产资料,或者将生产资料赊销给农牧户,待农牧户交售农畜产品进行结算时再扣除所用费用。这种制度安排可以避免市场机制引致行为的盲目性,保证产业化经营系统内资金配置及时到位和经营效益的稳步提升。⑤无偿提供技术资料和服务。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基地”单位、专业协会、科研机构等组织无偿向农牧民提供各类生产技术服务。比如,药材种植技术指导、合同或契约或订单内容解释、科普资料提供等。⑥建立奖励基金。为了调动农牧户的参与产业化生产积极性,地(市)、县级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投入一定数额的奖励基金,对完成生产交售任务的农牧户、乡村干部、技术服务单位、“龙头”企业、“基地”单位年终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深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动态管理

1.深化龙头重点企业的扶持

依据《农业部等九部委关于扶持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要求,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条件。第一,规模较大。西部地区固定资产规模在2000万元以上;近三年处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产地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在5亿元以上。第二,经济效益好。企业资产负债率小于60%;产品转化增值能力强,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第三、带动能力强。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利益联机机制健全,能带动较多农户;较稳定、较大规模的原料生产基地。第四,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主营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大;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有较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市场份额在同类产品中居前列,并且比较稳定。

2.深化各地区龙头企业的扶持

各地区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基本要求标准有明显下调,由县(区)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为此,地方政府应更好地支持这些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加快往农畜产品深加工、保鲜、储运等环节的技术创新步伐,促进企业重质量,创名牌,提高产品和档次。

篇2

县、乡政府及产业化业务主管部门,要扎实地做好宣传工作。不能让中心村“承包”宣传工作,要根据大盘棋、造大船乃至建舰母的理念来合理布局与安排,绝非随心所欲地定位主导产业,既缺乏理论依据,又缺乏市场基础。引导本区域内农业走上产业化的道路,不同的中心村适应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哪些环节,应认真加以剖析,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每一个中心村就是一个“器官”,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强调协调一致。发展的根基要放在农业上,“非粮化”及“非农化”的农村产业现象,会逐步让农民损失最基本的利益保障。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要领是让农民走上强身健体之路,走上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宣传“什么是产业”、“什么是农业产业化”、“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等内容,如农村俗话中“千棵棕,万棵桐,子子孙孙永不穷”、“大田去小坝,农业实行机械化”等,能有效地让农民理解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2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规划好、部署好

规划是先导,投入是基础,操作是关健,体制机制是保障。因地制宜地做好中心村规划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是理清思路、设计发展路径的基础工作。因此,要从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推广与应用,有利于农业规模化、效益化、产业化的形成,有利于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有利于土地的综合利用,最终有利于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效提升产品品质,完善品牌建设,带领农民走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出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及水利建设条件,科学制定中心村产业发展方案。

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示范好、管理好

加强中心村产业化经营,必须建立标准化的示范基地,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田间作物管理,积累数据,科学种植,推广有序。绝不能贪大求洋,过分地标新立异,一定要立足根本,挖掘传统产业的发展基础,在农民乐于接收,易于操作的生产方式上加以转变。特别是已经定位“一村一品”的中心村,在经营项目上要更上一层楼,努力建立完整产业链,并适度延伸,生产规模化、市场化、营养化和品牌化的安全农产品,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在起步的示范基地,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测与控制,确保在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1-3]。

4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对接好、服务好

国家鼓励培育多种形式的经营主体,但就中心村而言,不可能所有类型的经营主体都要培育,无论是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还是发展合作社、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等,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产业发展阶段、土地集中规模、产业形成基础等方面来明确中心村对接的方向与培育的经营主体。同时为经营主体开展实质,为他们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环境。对难以培育经营主体的中心村,要加强农业招商工作,与各大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发展基地农业。还可适度引导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进入中心村的产业经营中,带动农户以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加强连接,从而带动中心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4-6]。

5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流转好、流通好

农户承包地的细碎化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加强明晰产权、规范合同的土地流转,是中心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工作,是采取合同租赁、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利润返还等经营方式,还是以自然村为基础或以中心村为基础开展土地流转,认真分析土地结构,劳动力结构,居民居住现状与土地可整合的结构,要与中心村产业发展方向相结合,特别是利用现行的三农政策,有效地破解农村一户多宅的现象,使农户的老宅基地、现有空白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置性工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农产品流通是一个系统工程,县、乡政府必须统筹安排,加强县域农产品专业市场的规划与建设,从根本上完善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建设。中心村要与县域规划保持高度一致,无缝对接,通过各经营主体的联结机制,加入或组建农产品物流协会,确保农产品安全有序流通。

6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指导好、培训好

篇3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种植效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种植的辅助设施,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通过创新运用现代农业机械,有助于提升农业种植生产效率,适应当前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发展趋势,助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发展[1]。

1农业机械在农业种植中的价值分析

在现代农业种植体系中,农业机械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农业种植体系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农业种植效能等方面,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农业机械具有高效性、科技性等特点,对于解放劳动力,提升农业种植效能具有关键意义。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机械不断研发、进步,具有更高的实用性和智能性,是现代农业种植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现代农业种植理念深入人心,对于农业机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通过利用农业机械开展种植,能够极大提升种植效率,同时有助于实现规范化种植,对于提升农业产品的品质也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绿色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农业种植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农业种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也开始与农业种植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现代农业种植的科技含量,对于提高综合种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农业种植实践中,大数据、物联网等科学技术,都已经应用到种植实践中,有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目标。但是,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仍然比较低,依然有着较高的提升空间。通过构建现代信息化种植体系,可以实现对传统种植产业的有效变革,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要充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价值,将传统农业种植与信息技术真正结合起来,助力现代农业种植发展[2]。

3当前农作物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机械化程度不高

在开展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普遍存在种植效率不高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不够高。很多地区在开展农业种植过程中,仍然采取分散的模式,没有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所以机械利用率普遍不高,进而导致种植效率也不高。在实践中,如何探索规模化种植,进而有效利用相关机械设备提升种植效能,是种植户、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3.2信息技术利用效率不高

很多地区在开展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利用效率普遍不高。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难点和问题。如何利用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科技提高生产效能,对于整体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需要积极探索,将传统种植产业与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让信息技术发展作用,助力现代农业种植产业发展[3]。

3.3种植户对机械化操作缺乏认知

很多种植户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地域条件的限制,处于信息较为封闭的状态之下,对于现代机械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也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理念上的问题,直接导致了种植生产效率的问题,如何加强宣传,通过多种途径让种植户接受现代种植技术,利用现代机械设备提升种植效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作为管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要从理念入手,提升种植户对于现代机械设备和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适应当前农业生产改革发展趋势,切实提升综合生产效率。

4在现代农业种植中推广农业机械的策略

4.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机械种植技术推广体系

现代农业机械种植技术离不开政府层面的促进和督导,政府也应该更多的承担推广方面的责任,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能帮助机械种植技术快速推广。首先是以政府为主导牵头建立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体系,农民更愿意相信政府的牵头能力,可以划拨一块土地作为示范区域,让农民亲眼见证现代农业机械种植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在实验过程中和种植完成后邀请农民过来参观,并适时的进行种植技术的推广服务。另外政府可以开辟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并邀请农民自愿参加实验,让科技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达到科技创新的示范作用,促成现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局面。

4.2注重现代机械种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机械种植技术的推广与服务离不开“人为因素”,人才是现代机械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只有加大人才的培育力度才能让更多的现代农业技术全面开花。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当地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所以很多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推广任务的需求。基于这点我们要注重培养当地的推广技术人员,根据不同地区选拔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进行培训,由于本地人比较熟悉当地的环境,所以在推广和服务方面更具有优势。同时重视所有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培训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有长期性的计划,科技在不断进步,我们只有经常性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跟得上新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篇4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在讨论分析中国乡村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外乡村农业发展趋势与成功经验,结合农业和农村的基本国情,提出了3E 农业发展模式;并以伏羲农园发展运营模式为实践,论证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3E农业为理论基础,以低碳高效为目标,以生态循环为核心,以信息科技为手段,实现城乡统筹联动发展;最后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背景出发,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浅析了发展3E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 :3E农业;生态;循环;高效;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849

第一作者简介:陈志峰,男,1985 年出生,山东青岛人,研究助理,硕士,主要从事农业规划理论的研究。通信地址:100081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开发楼512,Tel:010-82106750,E-mail:zhifengchen08@163.com。

通讯作者:宋敏,男,1964 年出生,四川南充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东亚农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通信地址: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Tel:010-82106750,E-mail:songm@caas.net.cn。

收稿日期:2013-10-31,修回日期:2014-12-23。

0 引言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建设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保证和基础。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通过外部的物质能量投入获取更高的农产品产量的现代常规农业,在高能耗的同时,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所换取的农业的增长,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耗竭资源的重要源头[1],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威胁与破坏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难点之一。

1 中国乡村发展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中国乡村人口众多、底子薄弱,因此村的发展对于国内的整体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同时也只有发展好乡村经济、增加乡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乡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达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中国乡村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中国乡村的发展中也还存在众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1 城乡信息严重不对称,乡村产业发展滞后

1.1.1 技术信息的不对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正不断向城市集中,这在加剧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同时,使广大的乡村尤其是西部资源贫瘠的乡村地区农业科技水平更加落后,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并没有及时在广大乡村地区得到普遍应用,城市对乡村的带动性较弱,农业科技的进步并没有给农民带来较大的实惠,与发达国家比,中国乡村的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1.1.2 供需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广大的城市消费者对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相反,农户和企业会将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会合理利用以谋取自身和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一味追求农副产品的产量,忽略农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样会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威胁,有时会损害到公众利益[2]。例如,国内很多食品公害事件完全是人为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缺乏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加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大大增加农业生产者的经营风险。

1.2 环境污染向乡村延伸,乡村田园生态遭破坏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极大方便。由于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增长,造成的却是乡村环境的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加剧[3]。除此之外,技术含量低、粗放经营的乡镇企业的崛起也给乡村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农民为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肆无忌惮地对乡村资源进行开采攫取,在严重浪费资源的同时,给本来美好的田园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现代化农业在解放生产力、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对乡村的土壤、水体、空气等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

乡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相对滞后,生产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生活污水直排的现象时有发生,乡村田园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的同时也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

生态旅游的概念被异化,纷纷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珍稀资源推向市场[4]。在乡村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修建星级宾馆等设施,使很多生态景区过于商业化和人工化,破坏了其固有的原始生态面貌。

1.3 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中国的农业产业链不完善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小、农民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农业产业链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链短且窄、农业产业链断裂和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

首先,中国农业主要停留在上游生产阶段,中下游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的发展滞后,几乎还是停留在出售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其次,产业链断裂是国内农业产业链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链条上的上游与下游距离过大,中间缺乏必要的产业环节,而导致链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脱节;链条上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供给大于需求或者供给小于需求,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制约上下游产业间的配合,导致资源的浪费;产业环节或部门的孤立,未能与其他相关环节或部门发生紧密的技术经济联系,也就无法与其他环节产生协同效应,既限制了自身效能的发挥,也制约了链条整体效能的实现[5]。再次,中国农业产业链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程度低,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链存在多重风险。

2 国外农业、农村发展的趋势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升级,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6],实现了乡村建设国际化领先,也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3 种不同模式和路径,劳动节约型、土地节约型和综合性技术进步型[7],即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丰富型、劳动力短缺,但具有资金优势,其现代农业发展以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以荷兰、日本、比利时等为代表的耕地资源短缺,人多地少,劳动力昂贵,主要通过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以德国、法国和英国等为代表的耕地资源不足,人口稀少,在雄厚的工业和技术基础上,走机械化和高科技的综合发展之路[8]。

基于中国人多地少、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无论是劳动节约型、土地节约型还是综合性技术进步型农业发展模式都不适合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寻求一条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

3 3E 农业及其理论实践

3.1 3E农业内涵

针对国内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仅凭科技创新或者体制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转变农业发展观念,从农业的源头做起,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产业,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产业与生态、生产与市场之间的问题,全面贯彻实施3E农业的全新理念,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3E 农业是利用物联网、感知地球、数字农业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electronic)克服农业信息不对称短板,拉近乡村与都市、农户与市场的距离,把高科技、新理念传输到乡村,结合各地资源环境优势,重点打造低碳循环生态(ecological)农业园区,发挥龙头功能辐射带动分散农户参与,充分挖掘农业的环保、景观、文化等多功能,形成多元化参与驱动、多环节结合增值的高效(efficient)农业产业链,把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淳朴敦实的农耕文化和自然恬静的田园生态搬运到都市,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同发展(图1)。

3E 农业理念涵盖了农业园区规划的“三大趋势、两大循环”:以云计算、农业物联网、3S 技术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农业为发展趋势;以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为理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而建立的生态循环农业为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优势,多元化参与驱动、多环节结合增值,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佳的高效农业为发展趋势。在“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发展趋势的指引下,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与产业规划土地利用布局以实现农业园区内部的物质、能量、经济的循环和农业园区外部的城市与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

3.2 基于3E农业理念的初步实践

3.2.1 园区基础伏羲农园位于四川省阆中市柏垭镇,距离著名的阆中历史文化古城20 km,园区所在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温和,适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同时,受资源条件的限制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地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农业的科技含量较低。3.2.2 产业与模式农园自建立之日起就确立了种植—养殖—沼气—人居“四位一体”的无害化生态循环模式[9],拟构建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良性循环系统。依据园区的资源环境特点,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标准,重点发展稻米、杂粮、高档果蔬品,同时配合种植玉米、小麦、牧草、中草药等饲料以及辅料;构建生态林下立体养殖模式,重点发展乌骨鸡、香猪等,同时配合养殖蚯蚓等为养殖提供蛋白饲料;系统化收集秸秆、残渣、人与动物粪便、厨余垃圾等,建设2 座现代化沼气池,为园区生活提供清洁能源,沼渣经处理后可作为有机肥效施用(图2)。

3.2.3 景观与文化在保留原生态景观基质的基础上,引进并繁育苗木、花卉、地被植物等200 余种,建设珍稀苗木繁育基地,塑造生态优美、富饶和谐的美丽乡村景观;充分挖掘园区的农耕文化灵魂,以传播伏羲农耕文化为己任,并将伏羲农耕文化融入到产品建设的各环节中,重点打造“伏羲”主题系列产品,让消费者能够领略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塑造园区的文化灵魂。

3.2.4 科技与效益园区秉承“科技引领、效益优先”的总体发展思路,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打造一流科技型园区。首先,在农业装备设施上,建立现代化智能温室1栋、现代阳光温室多栋,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建立环境数据采集工作站,利用传感器技术全方位不间断采集环境数据,基于现代信息编码识别技术,初步建立一套产品可追溯系统。其次,在品种选择上,一是选择现代优水稻、玉米、蔬菜等优新品种进行试验性栽培,二是挖掘当地优良的古老乌骨鸡、香猪等种质资源进行古法养殖。再次,在农业技术方面,运用有机农业的技术标准指导生产,重点应用推广有机堆肥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和无害化加工保鲜技术等。

建立价值高效的农业综合产业链是园区的经营目标,首先表现在经济效益高效,通过生态有机循环的产业模式实现多层次的物质能量高效利用,高投入、高产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10];其次表现在生态效益高效,转变观念,将农业生产转变成对生态环境有益的活动,农业和农村环境变得更加美好;第三表现在社会效益高效,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既给当地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又繁荣了当地的交通旅游行业。

4 发展3E 农业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4.1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中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总量很大。据统计每年可以产生6000 余项农业科技成果,但是受到城乡信息不对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真正运用到生产、产生实际生产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而中国仅为30%~40%[11]。发展3E 农业,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网联城乡,将全球领先农业科技直接传输给农民,农民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用最佳的农业科学技术方案组织生产,同时可采用远程农业专家诊断系统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农民提供一个便捷的农业科技信息获取通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

4.2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缩小城乡差距

在过去的几年中,农产品的单产增长遇到瓶颈,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收益持续下降,一户一农的分散经营模式直接影响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2],“农户占据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占据产业链的中下游”的产业链模式已经严重制约国内农业生产效率。根据3E农业模式的指导,企业需发挥龙头带动辐射作用,积极的参与农业产业链上游农业生产活动,吸引带动广大分散的农户主动参与,整合分散的农业资源,形成多元化参与驱动、多环节结合增值的高效农业全产业链,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13],有效地缩短了城乡之间差距。除此之外,以3E农业模式组织农业生产,能有效缩短农产品的“消费里程”,使生产者更加接近消费者需求,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同时可全程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层层追溯和监管,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4.3 保护乡村田园生态景观,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国内外农业发展经验表明,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往往会带来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14]。3E 农业是一种低碳、绿色、环保的农业模式,在遵循自然、崇尚自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农业技术与古法农业生产方式相结合进行农业生产,强调“生态、循环”的理念,基本实现区域内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大大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在给城市居民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同时,将淳朴敦实的农耕文化和自然恬静的田园生态搬运到都市,实现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4.4 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

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是中国在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绊脚石,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难题之一[15]。3E 农业是一种高效农业,可充分发挥农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减少农业产业链条中的无效和冗长环节,全面提升产业链上游农业生产者的利润空间,降低农业生产者的从业风险,使更多的农业生产主体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另外,发展3E农业可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问题,彰显巨大的社会效益。

5 结语

3E 农业理念对于乡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实现强大富裕而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地域、认知水平和传统农业文化的限制,在生态环境较好、经济发展状况落后的乡村地区推广3E农业有相当大的难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3E农业必将会被农民、企业、政府以及消费者所认可。

笔者仅对3E农业的理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基于3E 农业理论的农业园区规划应用实践还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壬午.倡导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10):5-9.

[2] 朱述斌.农产品价值链中市场信息部对称性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10(1):23-24.

[3] 金永文.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域对策[J].甘肃农业,2007(8):39-40.

[4] 熊敏桢.中国农村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海峡科学,2012(6):9-10.

[5] 肖小虹.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现状分析[J].新西部,2012(23/24):92-93.

[6] 黄衫.武前波,潘聪林.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华中建筑,2013(5):144-149.

[7] 高海水.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选择[J].经济经纬,2008(2):126-128.

[8] 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做法[J].中国农学通报,2007(4):53-55.

[9] 刘畅,于双民,王峻,等.中国乡村社区资源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及技术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5):129-136.

[10] 甄若宏,周建涛,郑建.初现代高效农业规划机制探讨[J].农学学报,2011(11):53-56.

[11] 孙进昌,张翠萍,张必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其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180-181.

[12] 袁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率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35(3):82-89.

[13] 卢燕,张铭,王小军,等.发展江苏省高效农业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63-365.

篇5

确切来讲,现代设施农业产业集群是在接近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的区域范围内,同处或相关于设施农业产业领域的大量涉农物资企业和关联支撑机构,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与基地相对集中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群体。主要涵盖设施生产、产品包装物流销售和农资交易三大板块。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发挥各自优势,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高度集聚的集合,共同实现聚集效应和品牌效应,大大提升经济效益。

国外发展及趋势

从世界设施农业发展趋势来看,设施园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均呈现出产业集群化发展、单位土地面积产出不断增加、单个劳动力效率不断提高的趋势。高端设施农业集群化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土地利用率、劳动效率提高的必然趋势。从发达国家经验看,设施集群化促进水肥资源综合利用、二氧化碳(热电联产副产物)用于农业、全程监控品质、现代农业服务业等诸多环节,产生出新增长点。现代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带来种业、种苗、资材、生物、农用工业等产业集散地,对当地经济提供很强的引领作用,且带动大批农用工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国外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且设施农业主要集中于设施园艺作物产业为主,尤其是花卉和蔬菜产业,如荷兰设施园艺(蔬菜、花卉)产业群、以色列设施园艺(花卉、果树、蔬菜)产业群等。从设施园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来看,已经形成设施生产为基础,从开发研究、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到物流管理的高效完整产业链网络。涉及到产前、产中、产后,相关的种子、种苗、设施农资、智能设备、采后物流包装等相关产业的聚集发展。

国内发展情况

与国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相比,我国农业产业集群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我国的许多地方也出现了农业产业集群现象,如河北清河羊绒集群的羊绒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云南斗南的花卉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1/3,山东金乡的大蒜占到了全国产量的1/4和出口额的70%、广东竹器编织产业集群2005年出口创汇3亿美元带动农户10万多户20多万人就业,有效地解决了2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等等。从这些实践中可以看出以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以市场和资源优势为基础进行农业的专业化区域分工,而且能够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网络。

典型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山东寿光

我国最典型的设施农业产业集群莫过于山东寿光。寿光市设施农业产业集群以合作经济组织型为基础,建立以农民为主体、政府组织监管、市场引导、企业之展推动力,包含多个分支合作社的混合型合作经济组织模式。该模式的具体结构为“政府+农户+企业+市场+学校+技术服务部门”。各构成部分的功能具体如下:

政府: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对设施农业产业的运行工作进行政策指导、行为监管以及行业协调等,为设施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资金环境、交通环境和市场环境等。

农户:包括个体种植户、养殖户,是合作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根据合作组织的年度或季节计划进行种植或养殖,完成生产任务。农户采取自愿的原则,或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组织,或以合同的方式加入合作组织。

企业:包括龙头企业、营销企业、农资企业、运输企业、加工企业等。龙头企业的主要作是为生产提供信息、进行一定的技术指导、回收产品等。营销企业主要负责产品的营销。农资企业主要负责生产所需物资的采集和供应。加工企业主要负责产品的深加工增值。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产品和物资的运输。各类企业采取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组织,并完成各自的任务。

市场:包括各类批发市场、农资和农机供应市场等,主要承担农产品销售、农资和农机供应等任务。

学校:包括当地的相关本科和职业院校,主要为当地的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新技术支持等。学校可以通过技术和人才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组织。

技术服务部门:包括各地的示范园、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等,负责向农户宣传推广普及种养殖技术。技术服务部门以技术服务合同方式加入合作组织。

寿光模式设施农业现有问题。设施结构类型多样,不利于统一化管理;整个寿光市的设施农业水平还不高,生产发展潜力。目前,寿光市的农业生产设施可分为塑料拱棚、一般塑膜温室、冬暖式口光温室和连栋温室四种类型。由于使用的农业设施种类之间在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差距较大,难以制定统一的生产使用标准,且大多结构落后,生产效果不佳。生产模式主要为一家一户式,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技术掌握主要靠自己琢磨、观摩学习、材料学习等,农户间的生产技术水平差异比较大,总体生产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主要表现为病虫发生较为严重、食品安全难以保障、肥水种类与用量差异较大、环境控制技术与手段差异明显、商品生产率以及生产效益差距较大等。

以设施蔬菜产业集聚群为例。对寿光模式的蔬菜产业集聚群进行优化升级建设现代设施农业产业集群迫在眉睫。其一,生产优质净菜,为市民提供绿色优质果菜产品为根本;其二,建立行业标准,采后包装物流交易中心,承担附近大中城市的果菜安全监测追踪和果菜物流中枢枢纽功能;其三,汇聚高新技术涉农企业,带动涉农物资、设施设备等相关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成为现代设施农业涉农物资、设备集散中心。

篇6

关键词: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有机农业基地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52

1 有机农业产业概念综述

1.1 有机农业基本概念

有机农业是指在种植过程中只添加天然肥料,完全或基本不用化学工业肥料、农药、及其他化学制剂来促进作物生长,只采用有机肥以供作物生长的种植业,或采用天然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1.1.1 一般定义

有机农业具有其特定的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生物科技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照作物自然生长原理,使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系统达到平衡,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以使农业生产体系保持平稳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1.1.2 新增定义

近几年,农民已经认识到有机农业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是使用传统的原生态生产方法,包括做规划、记录、更新设备和技术支持,这都需要大量投资。虽然有机农业目前规模较小,但受到国家政策及各方面的支持,美国有机农业农民的增长率可达到13%,而现在全美国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民已超过13000人。

1.2 有机农业产业特点

1.2.1 食品安全无污染、口味好,保证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

现代农业主要靠化学农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会破坏农产品的原有营养,残留的农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现今人类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各种各样的癌症,这都与农药残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买菜慌”的现象。有机农业基本不使用工业化学添加剂,避免产生化学残留,全部采用原生态有机肥料进行施肥,所产出的农产品食用非常有保证,有利于保障身体健康。

1.2.2 较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

虽然化肥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但是其作用率却很低,一般氮肥的利用率只有30%,其中一小部分残留在农作物上,被人类食用,剩余大量残留物通过各种途径流入生态循环系统中,对环境及生物造成污染。如果化氮、磷物质流入江湖中还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影响水域原本的生态环境。农药在杀菌除害的过程中,使用次数越多,害虫抗药性越强。有机农业则不采用化肥、农药,从根源上减少污染,有利于生态平衡发展。

1.2.3 增加农产品出口量,提高出口农产品提质,增加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关税对出口的农产品的作用很小,但却在农产品的生产方面严加把控,无论是生产条件、种植方式和产品质量都严加监管,只有能够保证质量的产品才能通过审核。因此,有机农业的大力发展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与其他国际有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出口贸易。

1.2.4 增加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和激发生产动力

有机农业产业是一种环保产业,是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知识以及技术支持,着重解决未施加农药所产生的病虫害等问题。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普遍较普通食品高,一般会高20%~40%,甚至有些要高出一倍以上的价钱。因此,发展有机农业产业成为增加我国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激发农民生产士气,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1.3 国内外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3.1 国外现状

世界各国家都很重视发展有机农业,据调查显示,全球现有约140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有机农业,全球共有超过253万hm2的有机农业产业基地,全球最大的农业耕作基地在大洋洲,共约87万hm2,其中99%分布在澳大利亚;在欧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等国约有5万hm2有机耕作面积;拉丁美洲国家有机耕作面积已达到50万hm2,亚洲有机农业产业发展速度快,目前从事有机耕作面积约为47万hm2,北美洲从事有机农业耕作面积约为33万hm2,非洲南部国家有机农业发展较快,从事有机耕作面积约为31万hm2,澳大利亚、阿根廷和美国是全球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占全球有机农业耕种面积的2/3,是位于全球前3位的国家。

1.3.2 国内现状

关于国内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近况有数据显示,总体上,我国有机农业与其他国家相比大面积种植较晚,但扩张势头很快。从市场分布图来看,国外市场占很大一部分,国内市场占比很小。从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分布图来看,有80%分布在东北部分,如沿海地区和东三省地区,而近几年西部地区着重发展有机农业,受到国家政策支持,发展十分快速。产业结构方面,有机农产品有几类,约400多个品种,主要为蔬菜类、水果类、豆类、水产和野生采集产品。目前我国有机农产品主要为原生态产品,经过加工而成的产品较少,以植物类果蔬等农产品居多。

1.4 国内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环境

1.4.1 政策环境

我国有机农业行业归国家农业部管理。国家农业部对有机农业产业的管理进行了以下规定:

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有机产业的生产行为,引导正规企业正规生产和销售;

制定相关有机农业产业的国家级标准;

采取相应措施,鼓励企业创新科技,使行业迅猛发展。

1.4.2 经济环境

有机农业的消费现状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消费模式发生变化,人们消费习惯更加健康化、享受化,消费方式不再一味的铺张浪费,消费领域更加多样化,消费结构将会更加均衡,消费水平将呈现一个全新的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由于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加,在食品的消费也在增加。饮食结构更加健康均衡,对有机食品的消费也在随之增加,从而使有机农业产业更加快速发展。

1.4.3 社会环境

近年来国内农产品质量堪忧,调查显示,中国的农药施用量和生产量居世界首位,为了生产方便、产品品相,农药的使用量一直没有下降趋势;中国一般农产品生产基地对化肥的使用也是情有独钟。近年来,国内经常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国民对食品安全保障系统非常堪忧。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具有安全、有机、健康概念的有机农产品进入消费者视线,受到有实力的消费群体的重视和青睐。

2 有机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有机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是:有机农业产业科研技术跟不上,相应服务体系有待提高。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体系。普通农业到有机农业的转换是质变,技术是首要关键;有机农业产业的开发,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及后备力量支持,但国内相关技术服务组织却非常稀少。

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缺乏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各地对开发有机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政府扶持政策。

成本与价格较高。有机农业生产的生产成本是普通农业的好几倍,高投入高价格,有机产品价格是普通的1倍以上,甚至是4~5倍;有机食品的市场需求较小,价格偏高,一部分企业的投机行为使我国有机产品的消费市场发展缓慢。

有机农业标准欠缺。我国有机农产品标准建设严重滞后,尚未与国际接轨,现阶段达标率不高。对有机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不能统一,国内目前有20多家从事有机产品生产合格标准的认证机构,彼此的执行标准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在这家认证的产品到另一家并不适用。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发展对策是:有机农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于广大民众的,一定要严加规范有机农业产业的各项标准,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有机农业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是一个缓慢发展且有利于环境的一个进程,也是一个公益性产业,需要国家各级政府的配合,制定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未来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政府制度和政策。政府有责任在有机农业知识普及、劳动力培训、认证与科研创新等有利于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环节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从而提高有机农业产业的生存竞争能力。

加快创建有机农业基地,促进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产业,从产生发展有机农业的提议,到进行试验到形成规范到快速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是出于环境保护和身体健康的考虑。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则是出于市场调控和进出口贸易,因此,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之路应理论结合实际,步步深入进行研究。

处理好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加深彼此的信任程度。有机产品的核心理念是诚信,由于国内有机食品产业尚处于刚开发的状态,需要在建立初期就加强监管机制,以树立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生产、销售的诚信机制。针对消费者进行针对的宣传活动,建立有机产品消费者协会,不定期邀请个别消费者参观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参与农产品生产过程,让消费者切身实地感受到有机农产品的健康、环保,建立客户忠诚度,提高消费欲望。

3 结语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的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到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创新有机农业的核心技术,更新相关设备,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对加快中国有机农业产业进程有着重要作用。有机农业产业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随着种植科技水平的提高,很多问题会随之出现,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将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戚建强,李红.有机农业在中国[J].蔬菜,2009(09).

篇7

关键词: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基地

一、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一)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临的新机遇

1.惠农政策支撑有力。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战略。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新召开的党的十更明确强调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央、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商丘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做好“三农”统筹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出台了“两减免”、“三补贴”、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适度控制农资价格、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等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的方针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以工支农、以城带乡、 “城乡统筹”、“三农”协调,已成为未来豫东地区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和政策基点。

2.支撑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条件坚实。

目前,豫东地区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已降至18.6%,城市化水平已接近42.6%,这标志着豫东地区的综合实力已进入工业化前中期发展阶段的新水平,具备了以工支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又必将实现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镇、城市带动农村,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

3.农业发展路径清晰。

国内和国际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新趋势是:由数量型消费向质量和享乐型消费转变,安全营养、方便快捷的加工食品和休闲观光等需求将呈现加快增长趋势。商丘市委市政府顺应农业这一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和休闲观光型农业的加快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农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生态型农业的加快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企业化经营。这就为新型农业化道路的抉择提出新的要求。

(二)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临的新挑战

1.传统农业文化与后现代知识化农业文化的挑战。

由传统的现代化农业向新型后现代知识化农业文化转变,需要以新型的后现代知识化农业文化为支撑,即依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科技化、经济全球化为发展战略背景的鼎力支持,实施新型农业现代化,就需要卓有成效地加大农业新型文化的改造,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现代科技知识水平。这是豫东地区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2.可持续发展的新挑战。

未来10—20年,豫东地区人增地减,耕地、水等资源紧缺矛盾仍将呈现上涨的趋势,诸多资源、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与问题对农业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这是豫东地区新型农业现代化抉择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二、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思路和重点

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发展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为目标,继续在区域优势特色上狠下功夫的同时,加快豫东地区农业向生态型现代农业的转变,将生态、特色、效益三者有机结合,坚持走“绿色环境、特色产业、国际精品、高效经济”的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资源利用率、生态稳定率和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可持续发展。

(一)注重绿色环境

要充分发挥豫东地区得天独厚的平原广阔、一沃千里的自然优势和生态优势,坚持生态立农的原则,结合传统和现代农业技术,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要发挥农业对生态的修复功能、持续平衡提升功能,坚持走以生产型为主转向以生态型为主的农业发展路径,着力提高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益与质量。要适应市场变化,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切实体现农产品的绿色化、特色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兼容性。要充分利用豫东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明显优势,在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建设全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生产迎合国内外人们消费观念的有机、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品味,创造豫东地区特有的农产品“绿色”品牌,将“绿色”特征贯穿延伸于农业生产的整个链条中。

(二)突出特色产业

科学制定生立足豫东地区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以四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红薯)、五大经济作物(蔬菜、花生、棉花、油菜、水果)、两大养殖产业(畜牧、水产)、五乡(夏邑县:中国食用菌之乡;柘城县:中国三尖椒之乡;宁陵县:中国酥梨之乡;民权县:中国河蟹之乡;整个豫东地区:中国泡桐之乡)、三个一(一个主产区: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一个农产业集团:集公司、农户、基地于一体的全国500强企业之一的科迪集团;一个市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310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发掘特色农产品优势。在巩固全国优质商品粮基地地位的同时,加快优质粮食基地、特色林果业基地和绿色畜牧业基地建设。正视和解决豫东地区农业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各种生态问题,依据各个区域的特色优势,建立适合不同区域的生态经营和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大豫东地区生态农产品的产出,培育和建立优质专用农产品原料生产体系和绿色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农产品加工业和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基本建成集中连片的区域化优势产品产业带,形成一批优势产业群,加快生态农业种植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走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三)追求高效农业生态经济

要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大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生态、特色资源有机结合于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和产业化、企业化、合作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将生态型现代农业的生态优势最终体现到经济效益的增长上来,走一条高效双赢农业发展的道路,最终形成和实现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格局。

三、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建议

生态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制度、政策、知识、技术、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生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各个环节。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解决好这些突出的问题,对加快推进生态型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制定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省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豫东地区的地域特色和种植作物特色,研究制定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加强与人们饮食健康息息相关的食用农作物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明确特色林果、设施农业、粮食、蔬菜、水产养植等领域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要加强相关行业发展规划与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衔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防止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二) 加大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人才、技术、资金培养、供给力度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豫东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优势,将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在于:为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提供建设的物质、技术、资金、人才保障,以科技、人才、资金、技术的优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促进科技、人才、资金、技术的高层次提升,形成良性互动发展,从而实现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篇8

一、提高认识,加快发展具有现代农业特色农技协

农技协是以技术为纽带,提高农牧民群众组织化程度,提前、产中和产后综合服务,带领农牧民闯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好形式,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最有效载体。目前自治区各类农技协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和运输等十几个行业领域,联系带动周边农户,但总体来讲发展不够大,科技含量不高,大多不具备现代农业的特色,所以其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因此,要增强发展农技协的紧迫感受,统一思想,提高对农技协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的认识,强化各种措施,扶持和促进农技协加快发展,让各类农技协组织在全区广大农村牧区遍地开花,实现建一个协会,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的目标,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创新,增强农技协的发展活力

农技协在发展之初是以技术为纽带把分散的农牧民联结起来,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和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生产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常规的技术逐步被群众掌握或技术已过时,有些产业的发展速度会出现趋缓停滞不前,有些农技协因产品过时或技术含量低而失去市场,出现萎缩不前,甚至无法继续经营而自生自灭。在这种情况下,农技协只有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不断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探索新的种养、加工模式,把握新的市场需求,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永葆活力。为此,一是要结合当地农业、农村产业实际,积极开拓新领域,培育新兴产业,扩大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和渠道;二是要依托相关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不断吸收现代农业要素,加强产品的深加工和开发,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产品最大增值和产业不断扩张,增强产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三是要强化品牌意识,实行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生产,打造品牌产品,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在促进农技协向现代农业方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四是要进一步规范内部运作,实施现代管理和创新,健全服务规范、合理调整利益分配,增强对农牧民的吸引力和带动力,发挥现代管理效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三、贯彻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法,增强农技协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技协的诞生和发展,家庭经济与市场的衔接问题,解决了政府“统”不了,部门“管”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产业发展难题,其本身就是对农村经营体制的丰富、发展、完善和创新。但是由于传统的观念和某些部门认识不足,农技协的市场主体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确认,阻碍了农技协充分地占有市场,阻碍了农技协与国际规则接轨,也阻碍了农技协的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法》(2007.7.1)的频布实施,确立了农技协在市场的主体地位,有力地促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依法办会,依法经营和健康发展,增大了农技协的发展空间,为农技协向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许多先进地区、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看,“企业+合作社+农户(场)”、“合作社+企业+农户(场)”等经营模式,正成为农牧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技协向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转化过渡,是今后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方向。所以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法》,积极引导农技协向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转化过渡,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促进农技协向现代化农业发展。

四、加强服务,积极营造农技协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党委、政府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把农技协的建设纳入当地农村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财政、农牧业、水利、科技、工商、税务、民政、金融等涉农部门应提供相关配套优惠政策,将乡镇机构改革转移出的科技培训、自律协调、市场拓展等职能通过有偿委托、项目资助、以奖等方式交由农技协承担,促进各类农技协快速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主管部门要在农技协向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设中突出抓好指导、组织、协调、服务四项工作。一是指导。为促进农技协健康发展,科协与相关涉农部门对农技协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结合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及时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对农技协发展运作模式进行深入的课题研究,对农技协的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二是组织。农技协在党政各部门中到底由谁主管,没有明确的规定,到目前为止,插手和过问农技协工作的党政部门有:科协、科技局、农牧业局、民政局、供销社、工商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农业产业化办等十几个单位,当农技协发展顺利,略有成绩时,大家都说是自己部门抓的好,一旦出现问题,需协调解决困难时,十几个单位都踢皮球,使农技协成为“没娘的孩子”,无人管理。应尽快明确各级科协作为农技协的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农技协组织建设的相关程序。三是协调。农技协在发展过程中,会碰到多种问题与困难,主管部门应积极参与农技协的重大活动,及时帮助他们协调政策、技术、金融、工商、税务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与困难,增强农技协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信心。四是服务。要加强对农技协理事长和主要业务骨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业务水平、政策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技协骨干队伍。充分利用开展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入户、科技培训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全体会员进行认真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把为农技协服务体现在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上,促进农技协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篇9

[关键词] 鄯善县 农机专业合作社 发展现状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209-01

近年来,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民群众对发展现代农业和使用现代农业机械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农业机械作用优势越来越明显,当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鼓励和扶持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和范围,重点是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财政扶持力度。

1 鄯善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1.1 鄯善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止2015年底,鄯善县共注册各类专业合作社289家,占全地区合作社总数的28%,注册资金 3.7亿元,入社社员3781人。其中种植业 94个、畜牧业105个、林果业 53个、农机20个、农资6个、农技服务3个、手工业7个、果汁加工1个。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有17家,主要有“思路晓蜜”、“宇润”、 “三十里大墩”、“红”等。截至目前,建成国家级示范社3家、自治区示范社15家、地区级精品示范社8家。 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推动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鄯善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地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认识到积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对提高农机使用效率,降低农业劳作强度,提高农机化社会化服务水平的积极作用。政府部门的重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自发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缺少相应的指导,政策帮扶力度不足,严重影响到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其次,资金比较缺乏。国家对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没有专项补贴,地方金融部门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融资支持力度不足,资金不足成为严重制约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管和经营管理人员,但现阶段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模式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1.3 解决对策

首先,强化领导,提高重视。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机补贴要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此外,还要建立多方投入机制,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贷款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联系,要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工作,要帮助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引进新设备和新技术,强化农机机械推广扶持力度,同时还要紧密围绕地区农业发展趋势,保证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中;最后,抓住典型示范,增强农机专业合作社辐射能力。要结合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培育典型,通过召开各种经验交流会议,推广和应用高效的经营经验,从而带动更多合作社向前发展。此外,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断充实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2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分析

2.1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提供了可能

最近几年,鄯善县农业病虫害呈现严重爆发趋势,在每年特定季节和时间段都需要进行大规模农业病虫害集中防治。在以前农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大规模的防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需要花费很长时间,防治效果差。但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型植保机械设备的病虫害防治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农药统防统治效率大大提升,有效控制了地区农业病虫害的发展和发生,为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最近几年,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鄯善县棉花、林木和甜瓜、打瓜以及西瓜病虫害统防统治做出了突出贡献。

2.2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现代农业不断建设和发展,使得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农机专业合作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机的应用效率,对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规模化有着很大的帮助。此外,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还有利于实现土地规模化流转,对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解放生产力有着很大的帮助。此外,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创立和发展需要农民群众全面投入其中,从这个角度分析,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拓展农民群众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条件,对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最近几年,鄯善县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应用农业机械实现了作业的机械化,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极大的促进了我县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玲. “低保”党员+农机手的境界――记通山县黄金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院生[J]. 湖北农机化. 2016(03)

篇10

(兵团第十二师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88)

收稿日期:2015—02—05

摘要:随着兵团林果业的快速发展,十二师凭借良好的地理、交通优势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已发展成为重要的葡萄产区之一。本研究针对十二师葡萄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策略,从而对发挥十二师资源优势、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的提高等产生积极的作用,促进十二师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葡萄产业;十二师;问题;发展对策

葡萄是世界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我国葡萄面积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新疆光热资源丰富,自古就以“瓜果之乡”著称,是我国葡萄的发祥地之一。当前,随着兵团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兵团葡萄产业发展迅速。兵团第十二师地处乌鲁木齐市郊,是乌鲁木齐和昌吉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及批发、销售的集散地,交通便利,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有着独特的区位、交通和资源等优势。因此,在兵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十二师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拓展葡萄栽培和采后加工产业的发展,突破传统产业的束缚,使葡萄产业的潜在优势真正转化为现实竞争力,是关系到十二师葡萄和葡萄酒产业能否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性环节。因此,本研究针对十二师葡萄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促进十二师葡萄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产业现状

兵团第十二师土地面积近107万hm2,下辖7个团场,除二二一团位于吐鲁番地区、二二二团位于阜康市外,其余5个团场呈扇形环抱乌鲁木齐市,有着独特的区位、地缘、交通和资源优势。同时,全师80%的土地位于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和八钢三大市场之间,俗称“金三角”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葡萄作为特色产业在十二师种植生产,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至2013年种植面积达4136hm2,产量达88595t[1],现已形成五一农场、三坪农场、头屯河农场、二二一团场和二二二团场5个特色主产区。

十二师葡萄产区品种组成、栽培结构形式、栽培面积与产量如表1所示。十二师鲜食葡萄栽培品种有红地球、巨峰、里扎马特、弗雷、克瑞森等,但主要鲜食品种以红提葡萄为主,二二一团场则以早期栽培的古老品种无核白葡萄为主,二二二团为引进的优良葡萄品种弗雷和科瑞森,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酿酒品种包括当前主栽的优良品种赤霞珠、梅鹿辄、霞多丽、雷司令等。栽培方式由传统的篱架栽培向小棚架栽培方式转变。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品种结构

通过调查,十二师葡萄品种结构相对单一,主要鲜食品种仍以红提葡萄为主,二二一团也主要以早期栽培的古老品种无核白葡萄为主,其他葡萄品种如弗雷、夏黑、里扎马特等栽培较少。品种结构的单一,使得果实成熟期集中上市,且很多职工片面追求产量,忽视葡萄的品质,严重影响产品销量与价格。酿酒葡萄品种则以当前主栽优良品种赤霞珠、霞多丽、雷司令等居多。酿酒葡萄的种植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但酿酒葡萄种植的成本利润率仅为18.8%,低于鲜食葡萄、棉花、玉米等。且酿酒葡萄种植前期投入大,收益却小,从而抑制了职工种植酿酒葡萄的积极性,制约了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2.2栽培模式

葡萄栽培仍以传统的露地栽培为主,而葡萄设施栽培受传统观念约束,发展缓慢,并且在设施葡萄发展中存在盲目发展现象,因为设施栽培属于集约化程度高、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职工只是盲目的根据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选择热门品种,而没有按照地域的不同因地制宜的进行品种选择和种植,导致产量低、品质差以及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设施葡萄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对策

十二师葡萄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农业混合型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时期,一些新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正快速地融入葡萄产业,对十二师葡萄产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十二师葡萄产业发展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针对当前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3.1科学规划发展,调整品种结构

根据十二师葡萄产业发展的特点,发挥地域优势,建立集中优势产区。根据国内外葡萄产业发展趋势,调整葡萄品种结构,由原来单一发展红地球、巨峰等大粒葡萄,逐渐向无核、有香味、特色方向发展,并搭配早、中、晚各熟期品种(如红巴拉多、新郁、金优二号等),错开成熟期,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加大设施葡萄专用优良品种的引进、评价与推广。借助兵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设施葡萄作为经济林产业发展中一项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和大棚设施栽培的特色产业,具有产品附加值较高、农民增收较显著的特点,因此,设施葡萄是十二师发展现代农业、节水农业和发达林果产业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建立集色设施葡萄产区,西郊三场(五一农场、三坪农场、头屯河农场)独特的地缘、资源优势,可结合设施葡萄的观光农业发展;西山农场凭借冷凉气候条件,发展设施葡萄的延迟栽培潜力巨大;二二一团场丰富的光热资源发展设施葡萄促早栽培,有效实现鲜食葡萄的周年供应。

3.2制定生产标准,推广先进技术

全面推进葡萄标准化生产进程,从葡萄良种引进、标准化建园、苗木脱毒繁殖、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到果实采收、产后处理、贮藏保鲜等方面,制定统一技术标准,加强对种植职工的技术培训,严格质量监控,提高葡萄果实品质。

同时,加快设施葡萄产业发展。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建立促早、延后栽培集中优势生产区,加强相关技术人才交流与培训,提高职工栽培技术能力。十二师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2012年通过试验栽培弗雷葡萄的促早栽培技术,利用“V”型篱架高光效、高密栽培模式,实现设施葡萄第2年丰产,并采用“厂”字形冬季修剪连年丰产技术,实现设施葡萄提早连年丰产。今后还将进一步完善生产技术,制定设施葡萄促早生产技术规程,实现十二师设施葡萄产业良性发展。

3.3重视采后加工,做强葡萄产业

对鲜食葡萄采后进行精选、分级、包装,提高鲜食葡萄贮藏保鲜能力,延长果品的供应期,并通过上级引导,逐步形成十二师特有的葡萄品牌,实行品牌战略;基于酿酒葡萄的种植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首先应增强职工观念“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三分工艺,七分原料”,提高职工对种植酒葡萄的质量追求,不能盲目追求产量,提高葡萄酒品质。同时加快葡萄酒加工产业的合作与发展,新天国际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已发展了西起霍尔果斯东至阜康1万hm2亚洲最大的葡萄酒基地,作为十二师酿酒葡萄的主栽区二二二团,加强其与大型葡萄酒企业的合作交流,可有效提高综合效益。

3.4发展休闲农业,拓宽发展空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葡萄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的发展,设施园艺果品淡季的高收益,使得葡萄设施栽培迅猛发展。因此,十二师应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借助设施的淡季栽培与观光采摘,建立观光葡萄园,通过举办葡萄节、葡萄采摘大赛等活动提高十二师葡萄知名度,在西郊三场及一〇四团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形成观光旅游农业区。同时,将葡萄观光采摘纳入全师旅游项目之中,进一步拓展葡萄产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