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生理健康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生理健康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生活事件;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一、引言
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生活质量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生活满意度和生活事件是生活质量最重要的两项内容。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人基于自我选择标准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估[2],而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心理社会应激源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3]。初中阶段是具有人生奠基意义的阶段,是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我国的初中生都共同面临着青春期生理变化、学习、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是群体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阶段,通过收集一手资料对其生活质量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十分必要,无论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是对于教育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研究方法
以塞利格曼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问卷[4]和杨德森和张明园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5]为调查工具,对山东临清265名初中生进行随机调查,对258名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生活满意度的现状。以“同意”或“非常同意”的百分比作为初中生生活满意的程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5个项目中,有3项超过了50%。其中,高达84.1%的初中生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有近70%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的生活条件很好,有超过53%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生活的大多数方面都接近自己的理想。这表明,初中生生活满意整体程度较高,但在满意或不满意的具体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一项对初中生生活满意度发展趋势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从初一下学期到初三下学期这2年时间内存在着显著下降的发展趋势。这表明,尽管初中生生活质量总体趋于正向,但随着年龄增长其生活质量可能有下滑趋势,应及时引起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的重视。
(二)生活事件的发生情况。以“未发生”的百分比作为初中生最常发生生活事件的依据,在20项生活事件中,从排在前10位的最常发生的生活事件来看,有3项发生率超过90%,即考试失败或不理想,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被人误会或错怪。另外,有2项发生率超过80%,表现为初中生在过去一年中遭遇学习负担重和生活习惯(饮食休息等)的问题的困扰。此外,有5项发生率也超过了70%,分别是当众丢面子,受人歧视冷遇,与老师关系紧张,升学压力,受批评或处分。这表明,考试升学、同伴及师生关系、学习负担、生活习惯、自尊公平等问题在生活事件中发生率很高,应引起中学教育教学者的高度重视。以“发生过,且影响程度为重度或极重”的百分比作为影响初中生最大的生活事件,在20项生活事件中,对排在前10位的生活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8.9%-22.1%的初中生认为某些生活事件不但会发生且影响较大。从影响最大的10项生活事件来看,有超过20%的初中生认为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另外,有5项生活事件的影响超过了10%,即升学压力,学习负担重,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生活习惯(饮食休息等)明显变化,被盗或丢失东西。此外,有4项生活事件的影响接近10%,表现为被人误会或错怪,当众丢面子,受人歧视冷遇,亲友死亡。这表明,相对而言,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升学压力、学习负担重、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生活习惯明显变化、被盗或丢失东西、被人误会或错怪、当众丢面子、受人歧视冷遇和亲友死亡等10项内容是影响初中生生活质量的最主要事件。比较最常发生的10项生活事件和影响初中生最大的10项生活事件,结果发现有8项存在高度一致性,这说明最常发生的生活事件往往对初中生的影响最大。然而,仔细分析发现,“与老师关系紧张”和“受批评或处分”2项经常发生的生活事件并不在10项影响最大事件之中,此外,“亲友死亡”和“被盗或丢失东西”2项生活事件虽然对初中生影响较大但不常发生。
四、对策
结合本研究调查结果,学校应着力开展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活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关心关爱学生,从而提高初中生生活质量。主要措施包括:(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搞好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教会学生开发自己的优势,建立积极人际关系,学会积极应对策略,促进自我的积极成长,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的组织环境,防止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2)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做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更新中学办学理念创造和谐的人文心理环境,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发展机会。(3)以制度为保障构建测评指标体系。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筹城乡教育资源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制定生活质量评定标准为评价初中生生活质量提供可行的客观全面的依据,完善生活质量测评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学生的生活质量进行定期测量和评价,进而使生活质量测评成为教育领导部门的常态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雷声.生活质量: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J].教学与研究,2005,(2)
2.刘旺,冯建新,.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一般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6,(6)
3.王极盛,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2)
篇2
一、全面渗透,整体推进
初中阶段是小学教育向高中教育的过渡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逐步由少年期向青少年期过渡,因而在心理教育方面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关注少数学生,开展适应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身心潜能充分发挥。为此,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融合到整个学校教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做到年初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年终进行全面总结,由校政教处、团委具体全面负责,分年级有重点实施;在学科教育、各项教育活动、德育和班主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途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师和政教处、团委,要增进心理教育的意识,自觉地使教育教学活动和德育工作,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
二、开设课程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是学校开展这项工作的制度保证。开设相关课程,丰富学生必要的、一般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与原有思想品德课、生理卫生和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外,学校还利用活动课、主题班会等形式,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报告、辩论、座谈等,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其高尚情趣,提高其心理素质。同时,通过与学生一对一地交流沟通,开展个别辅导。针对个别学生而展开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具体方法主要有设立热线电话、个别辅导、心理咨询等,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师生关系的建立,以教育和被教育的需要为基础,以师生交往为条件,以尊师爱生为情感纽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初中阶段,学生对教师无条件服从、信任和佩服的程度降低,开始又分析地认识和理智地对待教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有所下降,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学生在师生交往中要求有更多的独立和自尊,同时期望关心和抚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降低,学生不再把教师看作绝对的权威,而是更注重其理智的作用,把教师看做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辅助力量,教师对他们的奖惩和激励作用逐渐降低;学生和教师在情感上的亲密联系开始具有选择性,学生对教师的情感的普遍性开始降低;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全面、更深刻。针对上述新特点,在教育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其次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再次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师生的自由交流。最后要采取民主式的教育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四、建立网络,形成合力
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教育网络,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是初中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但部分家长往往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因此,学校应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卫生常识,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家长提高心理教育方面的认识,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和支持,这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同时,由于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传媒等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取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总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合力,方能促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无数事实证明,成就最大者与最小者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认真分析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及时做好初中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其充分发挥潜力,学会克服这种消极心理,培养学生乐观进取、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及适应社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的挑战。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6-0004-04
农村初中生相对于城市初中生而言,不仅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还主要涉及到师资、教育投入等方面的差异。然而农村初中生与留守初中生有所不同,唐为凤[1]认为,留守初中生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半年或半年以上,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交由父母单方或祖辈或其他亲戚朋友等抚养,或独自在家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生(13~16岁)。曾红[2]等人认为,留守初中生是指留守儿童中处于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2~16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留守初中生的年龄在16周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地打工;而农村初中生的概念比留守初中生的概念要广,还包括父母双方与其子女在同一区域的农村学生。故我们将农村初中生定义为:年龄在13~16周岁之间,且处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其子女同在或不在同一地的学生,他们均可作为本研究的对象。
一、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总体现状
以农村初中生和心理健康并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检索,共找到57篇有关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文献。这些文献在研究方法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22篇)是采用问卷调查法来研究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二类(19篇)是采用理论研究分析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第三类(2篇)是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对比研究;第四类(14篇)是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相关关系的研究。
表1 2003~2012十年间研究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文献量与累积文献量
单位:篇
年代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文献数量 0 2 4 2 4 8 10 5 10 12
调查研究 0 1 2 1 1 3 4 2 3 4
理论研究 0 1 1 1 2 3 3 1 2 5
对比研究 0 0 0 0 0 0 0 0 1 2
关系研究 0 0 1 0 1 2 3 2 4 1
累积数量 0 2 6 8 12 20 30 35 45 57
从近十年的研究可以看出,文献中关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调查研究、理论探究与关系研究三个方面,研究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研究在2011~2012期间有研究者开始关注,且多集中于对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的研究如个性、自我、情绪,与外在因素的研究如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应对方式、生活事件。但将其二者进行结合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经历了研究方法、量表使用、实证及理论探讨四个发展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人们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并对这一群体的了解也越来越清晰。但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量表使用、对比研究和相关关系研究等方面还不够成熟。迄今为止,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对其进行测量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更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的测量工具。一些实证研究在对象、内容、方法选择上还不够全面,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一)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相对略多。纵观心理健康本身的发展道路就是一条整合之道,心理健康学之所以能生力犹存,除了得益于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研究手段、方法的不断完善,还在于它吸取了各学派之长。国内学者从2004年开始将心理健康调查研究介入到农村初中生这一群体,试图说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例如,为了调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者采用自编问卷,与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整合,如周瑞兰等[3]采用SCL-90和自设问卷对农村156名辍学者及435名未辍学者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后发现:辍学组总分与未辍学组差异有显著性,农村中学生辍学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与同龄人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李松[4]采用自编家庭客观环境问卷和主要抚养人教养态度问卷、《家庭环境量表(FES-CV)》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1049名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以及客观家庭环境和主观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双亲均外出家庭的主观家庭环境好于其他家庭类型,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母亲和子女留守家庭主观家庭环境差,子女心理问题多。
目前多数心理健康调查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李长庚、罗润生等[5]利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376名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姬成伟、韩江涛等[6]应用SCL-90,对太原市955名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表明,农村初中生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1.1%,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较男生差,高年级学生特别是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低年级差。王翠萍等[7]采用张琴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调查问卷对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三所农村中学进行调查发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按照得分高低首先是学习发展,其次是人际沟通,然后是价值观情绪情感方面,得分最低的是行为困扰。
上述研究表明,研究者主要借助问卷调查来分析其获得的数据,从而分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出其研究结果,但从文献中我们发现,国内研究者对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量表使用上存在多样化,而且调查对象偏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生,对发达地区的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较少。尽管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但基本上能反映出农村初中生在学习、人际、焦虑、适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
中国期刊网的统计结果显示,学者们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文献达到19篇。基于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农村中学开展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故有必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对其进行研究,以为有针对性开展农村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蒙宗卿等[8]2004年从应试教育与学生生理、心理不平衡的视角来分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心理负担过重、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等方面,继而探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策略。
针对中学生的相关事实材料的背景,冯万奎等[9]指出,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易冲动、学业懒散及容易情绪化。王桂娟、陈桂霞[10]针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的现象指出农村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即学习懒散、安逸思想盛行、人际交往困难等,进而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同年,姚慧娟[11]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得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不足,探究了盐城农村初中生存在情绪、情感类问题,意志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心理问题等。
2005年,王小华等[12]从初中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角度来分析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为情绪不稳定、耐挫力差、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自卑焦虑等方面。颜以玲[13]认为农村初中生存在意志薄弱、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然而,传统的理论研究仅仅是突出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从教育角度来进行阐述。基于此,同年,武存金[14]分析了留守初中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即任性、自私、自卑、偏激、冷漠、孤独、嫉妒、逆反心理等,并对于其存在的问题从教育方法上进行了阐述。
基于上面的文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集中在学习、人际关系及其负性情绪上。研究者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已有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研究结果;(2)初中生身心角度;(3)已报道的相关事实材料;(4)素质教育及教育方法。这些理论分析仅局限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复罗列,并没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作深层次分析。
(三)农村与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对比研究
基于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研究同一区域或跨区域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极有价值,部分研究者已着手进行研究并认真疏理。
曹静[15]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与《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对陕西省城乡初中生各270名学生进行研究后得出结果:在心理弹性的城乡对比中,农村初中生在家庭高期望值和自我觉察两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初中生,这反映了农村初中生可能因为面临较为匿乏的外界资源,被家庭寄予更高的期望,自我觉察水平更高;农村初中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以及总分上都显著低于城市初中生,说明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症状显著少于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初中生。景英、任红岩[16]采用SCL-90量表进行测查,在山东省随机抽取济南市、青岛市、潍坊市、德州市、聊城市与菏泽市的城乡初中年级学生共计1804名,其中农村初中生各项症状(除躯体化、敌对、总症状指数外)均高于城市初中生。
从表1可以发现,十年间只有两年有研究者进行了关于农村初中生城乡对比的实证研究,而且文献数量偏低,仅占累积文献量的3.5%,实施地点主要集中在陕西省与山东省。目前,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仍然远远不足。
(四)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依据表1数据可以得出,十年来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针对农村初中生的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生活事件、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赵荣、罗新坚[17]采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乐清市下属农村某中学初二学生共325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SCL-90各因子与EMBU的父母亲严厉惩罚、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母亲拒绝否认等项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父亲偏爱与SCL-90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及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母亲偏爱与SCL-90中的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和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刘志强[18]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V-CV)》与《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和淮滨县选取3所农村初级中学共计300名学生进行研究后得出:
(1)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硬环境影响其心理健康,父亲的文化程度与是否独生子女对其焦虑有显著相关;是否独生子女对其焦虑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2)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软环境影响其心理健康,父子关系对自责倾向因子和冲动倾向因子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母子关系对孤独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心理健康量表总分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对冲动倾向的预测作用非常强。
梅少林、曾长佑[19]采用SCL-90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某农村中学共311名学生进行调查表明,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客观支持有明显相关,与主观支持无明显相关,与利用度有明显相关。
以下研究开始从农村初中生的外部相关转向研究学生的内在因素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谢传送[20]2011年采用加藤厚的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和王极盛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阆中市五所农村学校的初中生共811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川东北地区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不同同一性地位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2012年,冯翠仙[21]采用孤独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山西省晋中市两所农村中学的400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后得出,农村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其他各因子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是从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到其生活事件再到社会支持,这种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外部相关研究跨度不断增大;从近年来看,有研究者基于其内在关系上进行研究。总体而言,目前没有人将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内外关系综合起来进行理论或实证研究。
(五)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测量工具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工具主要集中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使用,由Derogatis等在20世纪70年代编制,在国外广泛用于精神科临床的研究,基于我国心理工作的深入研究,现该表被用于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测查,但因SCL-90量表主要适合于测查可能有心理障碍的人,并不适合比较正常人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另外,关于测量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量表还有《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A)》等。基于中国文化结构背景与西方不同,这些量表被国内学者引用后会有其局限性。
二、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综合评价
目前国内学者从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与应用心理学等多维度来研究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证成果,但总体而言,各年度文献量分布不均。
另外,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量表使用等方面呈现出不足。如姬成伟、韩江涛[22]仅仅通过SCL-90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后所获得的数据来分析并得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这一结果明显忽略了其他相关因素,从而使得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当然,也有研究者基于多角度来研究其相关性,但相关研究缺乏内外结合的关系研究。此外,很多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在量表的使用上没有统一标准;理论探析方面很少采用个案研究、访谈法与观察法,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不强;对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文献也非常少。
三、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未来研究思路
(1)规范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使用,将实证与理论研究结合,逐步完善其量表标准。
(2)拓展其研究内容,将其内、外影响因素进行关系融合研究。
(3)跨地区进行比较,同时需要兼顾其样本的可
靠性。
(4)在一定程度上整合量与质的研究。
(5)将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渗入学校教育体系中。
主要参考文献:
[1]唐为凤.农村留守初中生道德失范行为研究——以安徽省志远初级中学为例[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9.
[2]曾红,黄文庚等.鹰潭市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4):432.
[3]周瑞兰,田玉娟等.农村初中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17-318.
[4]李松.农村初中生“留守子女”家庭环境状况调查及对其心理健康和学绩的影响[D].郑州:郑州大学,2006.
[5]李长庚,罗润生等.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29(1):115-118.
[6][22]姬成伟,韩江涛等.太原市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728-730.
[7]王翠萍,任庭苇.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2:79-81.
[8]蒙宗卿,潘岐福.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86-188.
[9]冯万奎等.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J].校长阅刊,2006:91.
[10]王桂娟,陈桂霞.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8:40.
[11]姚慧娟.盐城市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12]王小华,马玉龙.谈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心声,2009:68.
[13]颜以玲.关注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J].学苑教育,2012:95.
[14]武存金.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教师博览,2012:111.
[15]曹静.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应对的中介效应与弹性的调节效应[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16]景英,任红岩.2011年山东省城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2,18(5):338-343.
[17]赵荣,罗新坚.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5,18(4):199-201.
[18]刘志强.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19]梅少林,曾长佑.浙江省丽水市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8):626-627.
[20]谢传送,李晓驷.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437-439.
篇4
【关键词】青春期,健康教育,自我保护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生病或体质健壮。健康教育就是有计划地将有关健康和疾病的防治知识传播给人们,使他们转变旧的观念和态度,改变不利健康的行为,采纳、坚持和巩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提高自身的健康素质和生命质量。下面从青春期身心发展要求和生物教学新课程要求的角度分析青春期身心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
一、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要求
青春期身心健康教育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初中生正处于这一时期。青春期突如其来的生理变化,使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与生理上的发育产生严重失衡。由于心理发育远远赶不上生理发育的速度,许多孩子对所发生的生理现象产生害羞、忧郁、焦虑、烦恼等消极情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正处在告别童年、开始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怎样顺利度过青春期而健康成长,这是青少年本人、父母和学校教师都必需认真对待的问题,生物老师更是责无旁贷。
二、生物新课程的要求
新的教育课程体系强调基础教育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构建“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健康地生活”为其十大主题之一,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初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共四册,33章,85节。在整个初中生物中含有健康教育的内容有43节,占51%,这些健康教育各章节所含有的健康教育内容和需要增加的健康教育内容都可以在生物学科课授课中开展进行。可见,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内容的渗透,既不影响生物的正常教学,又帮助学生了解健康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我在平时教学中从更新观念以人为本、灵活驾驭教材 、引导异往、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等方面试行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青春期身心健康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教育者要更新观念,以人为本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这是呼唤人性的教育。它以“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确立起来!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要善于扬长补短,开阔自己的眼光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生物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必须不懈地更新观念,充实完善自我,才能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实现理想的育人效果。同时使学生和家长体会到老师在孩子与家长之间所起的桥梁作用。使孩子们愿意交流、倾诉;家长诚意表达、反馈。充分体现了教师是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合力为了孩子教育的实施者。
2.灵活驾驭教材,营造科学、宽松的课堂氛围
青春期身心健康是其它各科顺利学习的重要保证。我在教学中为了丰富学生对青春期这一阶段的体验,让学生能敞开心胸,以人教版教材中“人的生殖”、“青春期”两节为主要平台,引入了清晰明了的《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卫生》视频资料、欢快进取的歌曲《奔跑》、寓意深刻的短文《迎向风雨》、有些争议的故事《如此早恋》、亲切自然的诗歌《走好自己的路》等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能有感而发、有理可论、有情体验。我设计了视频回顾、焦点关注、同龄交往、青春旋律等环节,整堂课与学生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育目的。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殖系统和其他几个系统一样,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从而使中学生对两性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有科学的认识,进而正确认识和接受对待生理上出现的变化。
3.正确引导异往,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学会与异往也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之一,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需要,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一条重要途径。青春期的男女生相互之间的感觉由平常到好奇,随之产生好感、会害羞,这是几乎任何一个青春期学生都有过的心理,这是非常正常的。但必须使学生们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必须现在学好文化知识,为自己将来成才打好文化基础的道理,而且成年以后的世界会更精彩。所以要在男女同学相处时,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做到相互帮助、勉励,共同进步,建立真诚的友谊。
青春期自我保护以提高自身素质、抵制外部消极影响为基点,结合性传播疾病问题、等问题,使学生能够自觉抵制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不良现象,不健康书籍,音像制品等的潜在威胁,洁身自爱。
参考文献:
[1]胡莹、李东明.《青春期教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陈一筠.青春期教育是人生教育.中国性学会第五届年会学术论文集.2003
[3] 田俊英.应同时加强青春期性知识性道德教育.中国性科学.2010(5)
篇5
关键词:生物教育;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竞争意识;适应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47-01
世界卫生组织将生活技能定义为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Psychosocial Competence),即一个人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的行为的能力。作为生物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生存的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具有完整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本人结合生物学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社会能力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人们从事各项社会活动,创造各种事业的保证。教师应教育学生从适应21世纪的激烈竞争,创造伟大事业的高度来认识身体素质的重要性,重视提高个人身体素质,培养自身的健康体魄,以便将来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
通过生物学教学,促进学生养成自觉、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初中生物学中,许多章节都有涉及体育锻炼的内容,如:加强皮肤的锻炼,体育锻炼对骨、关节、骨骼肌的影响,心脏的锻炼和保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等等,作为生物教师,我常结合课本相关内容讲清楚体育锻炼的意义,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等问题,促进学生养成自觉、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中学生中,近视眼问题、龋齿问题、吸烟问题、青春期的卫生问题等都比较突出。初中生物学中的人体生理卫生知识,是人们进行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生物教师要指导学生应用这些知识,自觉进行卫生保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贯穿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始终。生物学教师应在传授人体生理卫生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动用这些知识于生活实际中,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卫生保健。使人人都有健康的心理、健美的体魄和健壮的体格,使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和谐统一地发展,不断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一个具有良好的心态的人首先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精神愉悦的人。当今社会,社会压力、社会竞争激烈等问题的存在使许多人出现了程度不等的抑郁和焦虑,严重的甚至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情绪,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缓解就会产生很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
现在的中学生兴趣广泛,坦率热情,尊敬师长,富于想像力,肯于动手,勇于实践,知识涉猎面广,自信勇敢。但自身也存在着许多缺点,例如,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情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嫉妒、报复心理强,任性、固执、自私、狭隘等。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结合生物教材中的《生物圈中的人》、《了解自己,增进健康》等内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成为心理健康的中学生。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适应社会竞争环境
优胜劣汰,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现代观念。中学生物学中,涉及竞争的生命现象、知识和理论,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例如我们在教学《生物的进化》时,我们让学生自由讨论和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让学生从考察许许多多的生物竞争现象中,理解生物竞争的涵义,然后概括综合上升为理性的竞争概念,形成竞争的观念。
例如在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产者,彼此争夺着阳光、水分、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食性相同的动物,彼此争夺着食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捕食和反捕食等等,这些一系列的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竞争现象。通过课堂讨论,学生理解了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物质、能量、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彼此进行着生存竞争,这些就是一种竞争。在生物界,生物具有本能的过度繁殖的倾向,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物质和生存空间,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生物间必须彼此竞争(或斗争)着,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法则。人类也不例外,生活处处充满着竞争,只是竞争的内容丰富些、方式多样化、时间长短不一、空间跨度不同而已。因此,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竞争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适应社会竞争。
四、培养学生的适应意识,提高适应能力
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都受到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对环境有不同的适应方式,具有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
篇6
【关键词】 语文 心理 教育
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顶撞老师家长的逆反心理、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早恋、痴迷网络、精神衰弱、社交困难、不学习、搞恶作剧、吸烟、饮酒、自杀,乃至犯罪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利用教材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教学,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导致初中生不健康心理的产生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给予的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教育方式过于粗暴,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离异等都会影响孩子心理。
尽管造成初中生不健康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对其健康成长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但如果在科学合理的教育下,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就会逐渐消除,同时也会对各学科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双赢效应。这种效应体现在语文学科中尤为突出。
首先,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和它们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让学生有机会去认识善良、勇敢,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认识到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自由的无价,为个性发展储备下必要的精神资源。在课外阅读中,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让学生更广泛地从文学作品中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充分地感受人物坚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庄严的生命美,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纯洁、内心充实、精神丰富的人,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
语文学习就是能通过挖掘教材的内容,促进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通过对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分析、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
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告诉学生:"只有经历痛苦,人才能变得深刻;只有经历痛苦,人生才变得辉煌;只有经历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当苦难来临时,要学会积极勇敢面对,不要屈服。有几个学生在那段时间的学习中感觉特疲惫,特困难,正不知如何面对,学过此课后,他们来找我谈心说,他们有了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他们相信只要笑对苦难,拼搏进取,就一定会成功!而在教完《行道树》后,我对学生作了这样的一番深情演讲:"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也是一种快乐。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也能做行道树般地无私奉献者!"这一周的日记学生们的感慨特别深刻,其中一位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要做行道树那样的人,就算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也要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荫。"
其次,语文教师可以发挥语文的语言优势,运用感染性的语言,以声传情、以声动心,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富有启发性、艺术性和感染性的语言,能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中。语文教师以真情感染学生,以真知熏陶学生,为学生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创造机会。学生则在教师的影响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另外,在课堂上要选择适宜的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精神鼓励,也可用生动丰富的体态语言评价,如点头、摇头、微笑、目视等,以更好地表情达意。
第三,发挥写作的优势地位,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镜子"。这一特点决定了作文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知识社会和学习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共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学作文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为此,我努力使学生将作文过程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这样作文命题就要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想写什么,有什么话可写,我便出什么题。抓住学生与父母、老师之间的代沟问题,拟题《XX,我想对你说》,可以大量了解学生对父母、对老师的意见、看法以及抒发他们积郁心中已久的对某人想说的话。抓住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可以拟题作文,如前几年热播的《还珠格格》,他们每天津津乐道小燕子,就让他们写写对小燕子的看法;现在流行"韩流",当然他们又自有说法。
篇7
一、探源,谈心理健康隐患
青少年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他们应该是一天到晚笑容满面、活泼愉悦、无忧无虑的。我们都还能想起儿时那难忘的回忆,而今青少年的童年有多少美好的回忆呢?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里去看一看吧。
学生周一至周五都在学校度过。当你走进校园,就能看见犹如一片桃花林般的灿烂,但走进这片“桃林”深处,你却会发现几道紧锁的双眉,几副抑郁的表情,与他们的年龄是那么的不相称。看到满抽屉的书,那沉沉的分量让你惊异他们弱小的双肩怎能负担?虽然现在素质教育已经在教育界蔚然成风了,但应试教育却依然如未灭的火星在闪烁着。教师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在课堂上尽心尽力、鞠躬尽瘁,课后作业精心布置,学生每天的学习和作业,常让他们做到十点、十一点甚至更晚,根本没有多少自己能支配的时间。如此大的学习压力,学生难免会疲劳,他们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害怕家长、害怕学校,在压力、恐惧下,有的学生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暴怒、嫉妒、猜疑……易产生逆反心理,自尊心特别“强”,不肯接受大人提出的任何意见,并学会了应付教师,应付家长的“欺骗术”,也会为一点芝麻小事而愤怒,生活失去了色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厌学的情绪弥漫在青少年之间。有些学生形成了自傲、自以为了不起、瞧不起别的同学,而一旦遭受挫折又特别脆弱的不健康心态;有的学生心理不平衡,妒忌同学,或是产生自卑的消极心态,这些存在于学生当中的心理隐患,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而双休日呢?学生回到家中,家长爱子心切,也盼子成龙,他们在社会上打拼,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激烈,都想让孩子在起跑线上能多跑两步,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于是,学琴、跳舞、上补习班,这些孩子盼望的好不容易可以喘气的双休日又全都占满了,学不好,家长就恨铁不成钢,轻则提醒,重则呵斥责骂,和别人的孩子互相攀比,学生又背上了一个重重的包袱。
再一个是现在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安全隐患越来越多,对学生身心造成了很多危害。如:有的学生贪小便宜,或嫉妒别人有好的东西自己没有,养成了小偷小摸的恶习;学习网络游戏中、录像片里的坏习惯,以暴力解决同学之间的纠纷,欺负弱小,或以借钱为名的拿钱不还,或强行问弱小同学拿钱,搜身,对方若是不肯,就用打来解决……这对于他们自己和被他们欺辱的学生来讲,身心都极为不利,造成了有的学生怕出门,怕去学校又不敢跟大人讲,怕再挨打的心理,或者效仿、崇拜肇事者和不良行为。
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造成破罐子破摔,脾气古怪,性格暴躁,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等心态和对其一生都不利的行为。
二、究果,心理健康教育路在何方
学生心理素质必须过硬,因为心理健康是学生适应将来社会并进行发展的基础。怎样才能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呢?
首先,应发挥好学校德育主阵地的功能,开设好相应学科,并在各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好学校阵地的作用,开设好相应的心理教育学科,并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挖掘其中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重要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同时,教师构建好课堂活动过程,注意考虑学生在活动中的经历以及在心理方面有可能造成的影响,在课堂上和课后,注意学生的活动以及生生之间的交往等,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倾向,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地进行调整、解决,防患于未然,给学生以正确、及时的心理导向,将心理隐患消除于芽际。
其次,发挥教育网络功能,联系好家庭、社会,构建校、家、社会一体的教育网络。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能盼子成龙心切,有极端的教育方法,在这方面可以家校联合,发挥好家长学校的功能,和家长多交流,对家长进行一些培训,构建一个方便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唤起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视,采取正确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孩子正确地对待得与失,面对荣与败,以积极的心态生活,注意孩子生理、心理双方面的健康成长。同时,保护好我们的孩子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社会某些机构牵手,为了孩子健康的明天,共同撑起一片蔚蓝、纯净的天空。
三、注意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
为人师表,做人楷模。教师是在学生心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因而,教师首先要明确这点,端正自己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爱为方法,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宽容学生的一切,耐心地做好教育这项持久性的工作。
其次,充分地发挥好教师的教育作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丰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初中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教会初中生掌握几种常用方法。如在紧张的时候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进行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自己,学会放松;在烦闷的时候学会与人谈心;坚持写日记或周记,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帮助自己心理健康成长等。
总而言之,让社会重视我们祖国未来的成长,家校联合给孩子正确的心理导向,给孩子正确的教育方法,给孩子以爱的天空,给孩子以尊重,共同致力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相信我们的孩子能坦然自若地面对来自21世纪的挑战!
篇8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心智发展不成熟、不平衡,对外界刺激容易产生过激反应。在生活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起伏、变化,比如遗传基因影响、社会环境因素、心理素质因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容易被忽略,长此下去,会造成学生心理偏差、甚至畸形,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更应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调节学生的心理活动,疏导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走向健康发展的大道。如在学习个体发育和遗传学内容时,教师可从生命的产生讲起,每个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这是所有人共同的起点,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基础——细胞,而且每个细胞的结构和物质构成基本相同,细胞组成了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包括人的大脑和神经,从这些引申出所有人的起点都是一样的,智力水平相差无几,以破除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打破心理束缚,重燃努力奋斗的希望。同时,每个人都继承了父母的遗传基因,表现出各不相同的个性特征,但正是这种差异才构成了丰富、精彩的社会生活,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的遗传个性虽然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去改造、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条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可以有相同的结果——成功,正所谓“殊途同归”。我们常说人的心理是最强大的,是所有事物都无法战胜的。培养一个具有自信、向上、勇往直前精神品质的人是所有教师肩负的重任,它甚至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二、生物教学中渗透青春期安全教育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善,现在的青少年普遍发育提前,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青春期生理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实际上此阶段学生的心智发育明显滞后,致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发育变化、心理发育变化产生莫名的恐慌和无助,无形中产生了不小的心理压力。生物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青春期的现象和特点,科学地、客观地认知自己和周围的人,可以有效化解青春期问题,帮助学生重拾快乐和自信。如在教学“人的生殖”相关内容时,应以一颗平常心,指导学生研读教材内容,了解课本中所讲述的男、女性生殖器官的名称、位置和功能,随后通过做题训练、强化本节课的知识。这一轻松、普通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这些内容并不是禁忌,不必感到羞涩,应大胆去学习、掌握。课堂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内容要求,播放一些排卵、受精,胚胎发育和分娩的图片或影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产生的历程,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在同学们掌握生殖的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自豪地给学生讲,其实你们已经具备作父母的生理条件,但你们还不具备作父母的能力,逐渐引申到初中生早恋、早育的可怕后果,这一行为对人体和心理造成的伤害。通过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从对青春期的懵懂无知到豁然开朗,又完美实现了一次生动的青春期安全教育。
三、总结
篇9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WTO)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生病或体质健壮。健康教育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生物学这个与生命有直接联系的学科便肩负着艰巨的使命,尤其是中学生物教学。作为生物教师,对学生肩负着教育的重任,不仅要教会学生生存的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
一、生理、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一个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是道德品质与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年龄段,又是一个人的性机能由萌发到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伴随着生理的发育,逐渐萌发了性意识,渴望了解性知识。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地从黄色书籍、影碟、互联网等猎取不健康的性知识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生物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良好的道德的品质,而且还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专业课优势,责无旁贷地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潜移默化地把性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让青少年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身心也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作为生物教师,应该为学生点燃引路的“灯塔”,以开放式教育与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向学生进行健康的性教育,对学生中存在的性问题应及时地给予指导与援助,帮助他们轻松顺利地渡过人生的“危险之春”。
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被溺爱,家人怕孩子吃苦,什么事都由大人包办,从不让孩子做事,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各种学习机会。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他的事一概不知,一概不晓,读成了“书呆子”,对社会缺乏适应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同时更应该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育学生合理膳食
合理营养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膳食中所供给的营养素与体质的需要量能保持平衡。平衡膳食最有利于人的健康,而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每天保持合理的营养尤其重要。在生物学课本中编排了“关注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的内容。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讲清楚偏食挑食的危害性。让学生感悟到其危害性,从而杜绝这些不良行为习惯。
四、教育学生讲究卫生,杜绝影响身体健康的不良生活行为
1.讲究卫生
为了使学生养成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的良好习惯,可利用生物角设置专刊,讲述痰的形成过程及危害。为了让学生深信事实,可用痰制成涂片,供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同时给予适当的解释。在事实面前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教育学生不吸烟,不酗酒
吸烟被一些学生认为是时髦、气派、好玩,更有甚者是进行模仿。结合生物教材中“人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性?香烟烟气中有几百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毒性作用最大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烟碱)和含有致癌物(苯并芘,二恶英)的焦油等,长期吸烟的人,易患冠心病、肺气肿、癌症等,大量吸烟能使人中毒死亡。
酒精对中学生的危害是很大的。教师应向学生讲明酒中的主要物质――乙醇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危害,特别指出对神经系统的危害会造成智力衰退,注意力涣散,对中学生影响很大。
五、艾滋病预防教育
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初中生物学教材在“免疫”一章中讲到预防艾滋病,结合此内容,我们应对青少年开展宣传教育。我国累积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中,16~29岁的年轻人约占66.7%,因此,在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艾滋病虽然非常可怕,但其传播方式明确,人们只要洁身自好,纠正不良行为,完全可以预防。而良好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培养。青少年具有可塑性,通过适宜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青少年应该认识到艾滋病的传播没有国界,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有责任和世界各国携手共同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不仅使青少年能及时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与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篇10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适应“生活主题”的新变化
课程理论家迈克·富兰说:“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在过去,思想品德课程总是给人高高在上“说教”的印象,课堂枯燥乏味成为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新课程标准确定了思想品德课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首,兼顾能力目标,因此,教师应钻研新教材,把握教材的新特点,提前了解“变革”这项旅程的特点,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
以往使用的教材对初中生的理论体系、理解能力定位过高,关注的是与学科相关的概念、原理与观点,而新教材是对原有教材的辩证否定,在内容上有增有减。苏人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符合当前的形势需要,把学生生活及他们关心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等作为教材内容,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的主题中,从而达到用生活支撑政治教学,增强思想品德学科的生命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新教材,找准切入点,学习和接受新理念,才能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任务。
二、更新观念,把自己变成“学生平等中的首席”
学生主体思想虽然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有的教师仍习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有的教师放不下“传授者”的身段,习惯于居高临下;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不够信任,不放心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自己变成“学生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是指导者,不能“越俎代庖”,应充分地信任学生,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走“以学定教”的路子。苏人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加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实践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尊重、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转变角色观,变“传授者”为“合作者”“研究者”,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将活动引入课堂,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
初中生的心理波动和生理变化比较大,在学习中,他们的可塑性大,独立性逐步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教师应着重于学生学习要领和学习意志的扶植,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结合苏人版初中思想品德的教材特点,教师可以多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生活需要宽容友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以史为鉴”的讨论活动内容,让学生代表讲“将相和”“七擒孟获”的故事。通过这两个故事,让学生分组讨论宽容的重要作用,也可以换个角度让学生讨论,如果故事中的主人翁没有一颗宽容的心,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变化和发展。从而让学生明白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胸怀坦荡,度量恢宏。在七年级至九年级的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可以设计活动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沉寂的气氛,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使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真正体会到主人翁的乐趣。
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想品德课程很多内容都具有开放性,因此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授人以渔的方法包括:教会学生看书,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教会学生提问,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地领向真理;教会学生答题,增加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成功感,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要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好课。
参考文献
[1]刘海明.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互动教学的设计[J].中学教学参考,2010(24).
- 上一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
- 下一篇:高中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