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发展总结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集体经济发展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存在的问题
(一)、村集体经济监管缺位。在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村集体经济监督不严,管理不善。在我村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管理层缺少专业的培训,在管理的专业化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同时,监管方式还是老方式、老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监管频率低、次数少、不严格。监管缺位意味着村集体经济得不到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村集体经济的壮大。
(二)、村干部兼任合作社法人或成员导致职责难以区分。我村由于工作环境较差,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吸引到大量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导致人才不够用,出现村干部兼任合作社法人情况。我村的合作社法人由村党总支书记华红林兼任,由于村党总支日常工作繁重,同时还要顾及自家的生产和生活,很难有精力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上。同时,由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是脱贫攻坚的部分工作,还要与集体经济的发展“两头兼顾”,职责难以区分。
(三)、合作社章程不够规范难以监管。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是阻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完善的制度可以有效的规范管理的科学性以及工作的规范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制度,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将受到阻碍。我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不够完善,不够规范,合作社的作用得不到凸显。章程不够规范,合作社运行不按章程走,导致监管困难,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明显。
二、改进措施及建议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有利于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村农业生产走向都市型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趋势。因此,针对我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村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建议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健全化的监管方法,是村集体经济健康蓬勃发展的保障。村监会及村干部应加大对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工作和取得成绩的监管力度,对发展的不足之处及时指出,并加以整改,促进我村经济全面发展。
篇2
关键词:新媒体;手机报;手机广播;移动手机电视;手机媒体产业
一、手机媒体发展和前景
世界上第一条短信息是1992 年在英国vodafone 的gsm网络上通过pc 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 而在我国开通手机短信业务则是在1998年。短短几年的时间, 手机短信由纯文本的形式逐步向融声音、图片、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形式转变, 它能传播新闻信息, 广告, 成为手机媒体在现阶段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到2012年12月底为止,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64亿,手机网民则达到4.2亿,同比增长了293%。如果能够在短期内解决手机上网费用高与速度慢等阻碍普通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问题,手机上网的人群将在短期内获得超常规发展。普遍认为手机媒体非常具有发展前景,只要解决体制上和技术上的限制,它必将会代替传统媒体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主要力量。手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经历短信时代、彩信、3gs手机三个时代,更值得期待得便是不久即将投入使用的4g网络时代。
手机的媒体的发展克服了传统媒体的弊端,但也自身也存在着严重缺陷。综合多方观点总结手机媒体总体上的优点和不足。
(一)、优势介绍:
1.移动性
2.及时性
3.大众传播媒介和终端接受工具属性双重属性
4.信息服务个性化,手机媒体应充分挖掘手机用户实名制的优势, 细分受众, 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播,自主订阅。
5.手机的高度普及,信息垄断程度下降,短讯使个人成为信息制作者。
6.效果反馈速度快。
(二)、缺陷:硬伤:
1.新闻的原创性,手机媒体消息多来自转载,没有专业的采编人员其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处于弱势
2.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效果减弱,虚假信息。负面信息的大量传播造成信息污染和不良社会效应。
3. 缺乏成熟的传播理论支撑,手机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 把关人”作用的极度弱化, 受传者和传播者身份的重合都造成了对传统传播理论的颠覆。在该情形下原有理论已经不能满足新媒体的发展需要。
(三)、技术瓶颈:
1.手机资费高,成为限制国内手机媒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高额的费用本身就不符合大众传播的“大中性”,发展潜力受到限制。
2.受众个人信息保护技术达不到,私人信息泄露会对媒体的引起信任危机。从另一角度而言影响手机媒体的使用深度。
(四)、其他观点:
手机媒体将因其有助于消减“媒介依存症”。其主要表现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满足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自网络媒体出现后,受众对于网络的沉溺比其对电视的沉溺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手机的移动性、参与性和沟通特性则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受众从这种封闭、缺乏社会互动的媒介环境中解脱出来,对现代人的社会病理现象的克服会有所帮助。
二、手机媒体在目前的发展来看,主要表现在与传统媒体的对接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手机报——与报纸融合;
2.手机广播——与广播和网络融合;
3.手机电视;
4.其他。
下面我将综合多方观点,介绍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对接形式中的优势和不足。
(一)、手机报、广播、电视的优缺点(不重复其共性,从传统媒体不具备的点上谈)
手机报:所谓手机电视,是指利用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视频资讯服务的业务
优点:1.是传统媒体数字化延伸的典范,弥补平面媒体不足在很大程
度上增强了报纸的竞争能力。更真准的加强报纸的传播范围和效果。
缺点:1.传输容量小新闻背景交代不清(断章取义) 2.新闻内容潜(报纸的最大优势不能够得到延伸) 3.阅读习惯问题广播:从广义上讲,手机广播即通
手机实时收听或下载播放音频节目就是利用具有收音和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收听广播。
优点:1.手机从一种通讯终端变成一种信息终端, 这种演变也给信息时代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2.广播节目成为可查询、可检索的信息资料。同时为其他媒体共享广播信息资源, 特别是音频资源创造了条件。
缺点:
电视:优点:(电视在传媒界的霸主地位,其本身优势再与手机的优势相结合手机电视发展无可限量。)1.消除电视最大弊端,可保存,不受时间现实 2.个人电视带来的私密化 3.互动性
缺点:1.强迫性接受广告(。因此在目前收费的状态下, 适度选取有价值的客户及一些带有植入性质的广告内容, 让读者和客户都满意。)
其他:手机电影:手机电影是指以手机为主要拍摄与制作工具,并能够通过手机平台传输与手机下载、观看的电影。
(二)、我国手机媒体产业发展现状
无限商机,发展潜力大发展初具规模,但产业小产业化成都不高,规模实力不够。(传统媒体跨行业机制不完善,不具备跨行业能力,国外大的传媒集团则具备)技术跟不上发展速度慢手机媒体产业(生产厂家)与传统媒体(资源提供方)还有移动通信服务方尚未找到适合发展的商业模式[如利润分成、业务范围等]缺乏配套管理制度
(三)、如何树立手机传播特色增强其生命力
1.建立职业传播者队伍, 具备较强的独立采编能力。手机媒体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与传统四大媒体相抗衡的大众传媒, 必须建立自己的独立采编队伍, 健全自己的采编体系、技术设备、运作模式等, 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要。传统媒体在向手机媒体领域扩展业务时必须根据新媒体的特点, 再造传统媒体的采编流程, 改变记者传统的发稿习惯, 建立容纳多个媒体内容的数字化处理平台。(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参考文献:
[1]《手机媒体概论》 匡文波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李建伟 王克茹 新闻界
[3]《青年记者》杂志 2008 年3 月中 《手机报发展现状及前景探析》韩冰
[4]《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年9月 《中国手机媒体发展前景分析》匡文波
[5]《中华新闻报》2008 年3月12日 第c04 版 《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郭全中 陆地 尹坤
[6]《新闻界》2006年5月 新新媒体 《手机媒体发展前景展望》胡忠青 邹华华
[7]《南昌高专学报》 2008年第2期 《手机媒体发展探析》钟倩
[8]传媒学术网 《手机媒体发展预期——未来最便利的信息获取终端》王娟
[9]《新闻界》 2008年第一期 《我国手机报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王雪莲王雷
篇3
一、基本情况
乃玛岱村位于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东6公里处,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全村辖8个自然社,总人口643户、1464人,常住人口300户、1232人,耕地面积38500亩(占总面积的10、3%)、人均26亩,主导产业为种养殖业,共有牲畜8310头只、人均牲畜6只。2017年全村农牧业产值3465.2万元,人均收入2.31万元。村党支部有活动阵地300平米,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监督委员会3人,其中交叉任职2人。共有党员41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蒙古族党员4名,妇女党员7名,现重点培养积极分子1名。
二、乃玛岱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曾经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走访,乃玛岱村过去集体经济纯收入不足5万元,很难实现逐年递增,而且发展质量较差,收入少开销大,收入与开支比例失衡。通过总结,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一是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渠道较少。过去,乃玛岱村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看到别人做什么能挣钱就做什么,做了才知道不符合自己村的实际情况,而且存在“就在一棵树上吊死”问题,缺乏适合自己产业发展链的战略眼光,这种情况下,村集体经济收入微乎其微,甚至有时候还赔本,这种情况,村集体经济发展持续壮大就从无谈起。而且,过去村集体经济投入仅靠镇财政所拨付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没有专项较大数额的投入,很难有较好的发展项目落地。二是村集体建设用地匮乏,即使有好的项目,也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乃玛岱村利用土地重新确权契机,实事求是地将一些多年来无法改造的100多亩集体盐碱地,预留为建设用地,并协调办理了建设用地相关手续,彻底解决了因缺乏建设用地阻碍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三是村“两委”班子认识不足。过去,部分“两委”干部思想不统一,认识程度不高。对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存有模糊认识,大多数干部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劲头足,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乏积极性,有畏难情绪。特别是从“大集体”解散过来的“两委”干部,盲目地认为“大集体”就是教训,集体经济是很难发展起来的。没有认识到“大集体”解散是有其他客观原因的,只要总结教训,解决了实际问题,集体经济还是能健康蓬勃的发展的。还有少数群众集体观念淡薄,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不管不问。这些模糊、错误的认识,也成为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四是传统保守,缺乏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勇气。“两委”班子人才匮乏,没有引进“新鲜血液”,老一辈班子成员发展经济能力不强,观念保守,不敢大胆去想,不敢放手大胆去干,存在“人穷不做、马瘦不吃”现象,发展集体经济只停留在应付上级问责上,很难实现发展壮大。
三、对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经验总结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关键是选好“两委”班子,找准符合自己村的发展项目,依托村集体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努力争取更多的扶持政策,坚持多元化、多项目发展。
(一)提高认识,营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舆论环境。从思想上大家要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脱贫攻坚工作、发展壮大农村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地区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统筹城乡发展、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村“两委”班子一定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常抓不懈。成立工作领导机构,安排专人和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考核和奖励机制。特别是大力宣传像伊旗乌兰木伦村、杭锦旗隆茂营村那样走合作化和集体化道路的典型经验,对优秀的“两委”干部大力弘扬,提高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营造发展集体经济无上光荣的浓厚舆论氛围。
(二)夯实队伍,增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战斗力。通过“两委”换届工作,新老结合,建设一支年轻化、学历高、肯吃苦的优秀的村干部队伍,努力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配强嘎查村“两委”班子,选好带头人。通过群众选举、公开竞聘、组织委派等方式,选派有口碑,有责任心、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嘎查村“两委”班子。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从各苏木镇选调生、应届大学毕业生、致富能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中选配嘎查村干部。同时,强化村级干部的配备和培养。要求村干部熟悉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熟悉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两委”班子一定要成为指导全村级集体经济的谋划者、实践者和参与者,必须进一步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他们指导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参谋能力、协调能力和指导能力。
篇4
[关键词]浅析;角奎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对策措施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农村中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下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强村级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物质基础。彝良县角奎镇21个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养殖业。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村集体经济缺乏新的收入来源和基础,集体经济发展至今仍处于“空壳”状态,严重影响全镇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因此,对如何组织发展角奎镇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组织收入,解决村集体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进行思考。
一、角奎镇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现状
角奎镇是彝良县的政治文化中心,位于彝良县中部,是以种、养殖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大镇,辖3个社区,21个村委会,500个农业社,有农户26101户,农业人口103986人。耕地面积94002.1亩,2011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51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54元。农村经济主要是以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全镇无一个村有集体经济,普遍存在村级集体债务,农村集体经济一直处于“空壳村”状态,每年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2万元经费维持工作开支,无其它任何收入来源。
二、存在问题
1.部分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观念弱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逐渐淡薄,认为国有企业都改制了,再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走回头路,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这些错误认识严重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村集体资产和资金管理不够完善
各村按照上级要求都相应的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对资金的使用有明文规定,但部分村在管理和使用集体资金上还是不规范,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置制度于不顾,缺少民主,缺乏透明度,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3.村干部思路不清,认识不足
有的村干部只会陉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好政策,怨天尤人,只抱怨工作难做,干部难当,他们对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思路未激活,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方面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对发展集体经济束手无策,不会挖掘地方潜力,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4.村集体债务沉重
在取消农村税费以前,维修村委会、架电、修建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集体公益性事业的贷款、借债,累积至今造成村级大量债务。由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停滞,缺乏新的收入来源和基础,无法偿还。据统计至2007年6月30日止,全镇21个农业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债务,共有债务930428元,沉重的债务包袱严重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对策及思路
1.理清思路,努力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用好、用活、用足相关扶持政策
2005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给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应结合角奎镇实际,积极做好扶持村集体发展项目的申报、立项,通过实施项目开发来增加集体经济。
(2)大力开发集体资源
田地资源较丰富的村,须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引导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提高农业效益,如大河村、漆树村应大力抓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樱桃、李子等水果生产,花桥、河湾、马窑村应着力发展蔬菜生产供应城镇。
(3)做好“以地生财,筑巢引凤”工作
通过合法的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建工业、农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办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
2.大胆创新管理机制,形成良好发展局面
在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严格村级各项管理制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一些发展项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项,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3.选准村级领导班子和干部,强化培训
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集体经济;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050-01
对于我国农村改革以及发展目标来说,我国需要不断的发展,并且在科学发展观有效的落实下,有效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建设,除了将家庭联产承包作为基本的经营体制外,还应当加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力度,从而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主体同市场经济实现衔接的目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集体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供以借鉴。
一、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集体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大的作用。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集体经济也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实力的强与弱,关系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福利的提高,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集体经济的发展,对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农户提供服务等职能,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就会就丧失了有效的载体。在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缺失的情况下,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够扩大农业公共积累,为农业生产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使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业效率,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工业布局和城镇布局,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
发展集体经济可以改善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在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的地方,农民分散经营的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经营信息不灵通,在市场交易中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集体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发展、农村振兴、农民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农村能够真正带领农民集体致富的,还是要靠集体经济组织,典型如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农村就建设得好。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都是一种强大的支撑,并且在农村转型与发展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快集体经济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从当前农村的实际状况出发,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应当努力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1、明_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性质
家庭联产承包制,不仅仅只是注重单干,也不是作为个体经济,而是将这种形式逐渐引入到集体经济中,进而成为集体经济的一种责任制方式,一种双层经营的体制模式。对于这种双层经营体制来说,在进行统分结合的模式以及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包含诸多生产力,有着较强的适应性。
目前农业经济再生产在某些地区处于停顿状态,集体服务和支持流于形式,农业生产和收益受到影响,这是引发农村地区各种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因此,必须重视集体经济的建设,努力完善各种制度,切实保护和使用好各种集体资源,加强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其活力,才能树立和巩固其参与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进一步赢得农民的认可和信任,完成其重大的历史使命。
2、重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构建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依据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对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的力度,建立完善的村级财务运作以及相应的制度。主动探索以及农业发展机制,在遵循家庭承包经营、落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积极将农业用地引入到规模经营中。
各级有关部门及其政策都需要主动调动集体经济的不断进步,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而集体经济主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存在密切的联系,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应当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有关方面不断鼓励各种集体经济的发展,推动集体经济朝着未来的方向发展,能够起到自我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当慢慢加大对基础设备、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3、发展集体经济要重视制度建设
将产权落实作为重点举措推动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不同形式的集体经济。加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力度,从而最大程度为集体资产的增值空间提供保障,无论是在财力还是在物力方面都应当提高集体经济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以及科学管理约束体系。不仅仅在经营的时候只是在村庄,还应当慢慢的发展到不同层次的经济组织中。不仅仅如此,为了进一步保护相关的合法权益,避免集体资产的过度损失,相关部门还应当从法律的角度上对集体经济引起必要的重视。
4、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状况
集体经济所具有的优势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所存在的作用。在集体经济发展速度的地区,集体经济有着雄厚的力量,农民群众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有着较高的程度,同时也作为新农村面貌的呈现方式。而对于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的地区来说,出现儿童辍学的情况较为频繁,社会没有良好的治安,严重的可能会存在封建迷信活动以及相关的赌博风气盛行。
5、壮大集体经济力量,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相关部门应当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集体经济,促使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等有关方面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大力支持不同种类的合作社、行业协会等有关队伍,将农业生产水平以及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以提升。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的力度,能够打破以往的格局,为农民朋友在社会中的地位创造有利条件。
三、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对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来说,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这样就要求相关部门需要对主动的调动不同因素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并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水平,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而农村集体经济的落实情况有着不同的出发点,这样就促使各个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应当满足当地的相关要求,最终实现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崔艺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J].特区经济.2008(09).
篇6
一、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
1.合作制模式
合作社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与公司型企业相比有着本质区别。股份公司制度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建立在企业利润基础上的资本联合。然而合作社是为了给社员提供交易上所需的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合作社的盈余,一部分用于公共服务,大部分要根据社员与合作社发生的交易额的多少实行按股分红与按交易额分红。
2.社区股份合作制模式
社区股份合作制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集体资产不可分割的前提下,按照合作制原则,借鉴股份制形式,把原来共同所有的社区集体财产部分或全部折股量化到个人,实行社区成员个人持股,以明确社区成员对集体资产的管理和利益分配。
3.公司制模式
公司制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产物,是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组织形式。目前公司制主要有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几种形式。由于“城中村”集体资产的公有性质,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显然不适应“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公司其制度上的优点,在改制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指若干投资者以认购股票的方式,联合并组织起来,以股份的形式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的企业制度。
二、3种改革模式比较
合作制是人合性的非营利性组织,因此即使合作社有盈利,不按股金的份额分配,而是用于公共事业或积累,或社员按交易额和贡献比例返还。合作制实行的是民主管理,对合作社重大事务的决策,采用一人一票制的平等表决权,股份的多少与投票权无关。合作制采用自愿参加的原则,社员有入社和退社的自由,社员退出时,可以领回自己的股金。
公司制是资合性的,是以盈利为目标的营利性组织。公司制实行的是股份民主,股份额的多少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从而决定对公司的控制权。公司制一般不允许退股,但可以转让和流通。社区股份合作制介于合作制和公司制之间,是一种把社区内的农民按股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财产制度,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重新确定农民对集体财产的个人占有权、利益分配权、民主决策权和民主管理权,将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为股份合作社,实行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明确分开的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和以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职能机构分离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通过三种模式的比较可以发现,城市化进程中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的目标模式合作制、公司制和社区股份合作制各有优势。产业化和农业一体化程度较高、市场潜力大、政府引导扶持力度大的地区,可以考虑合作制,加大“农民+合作社+公司”这一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力度和范围,鼓励农民进行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有利于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在那些比较富裕,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因为股东比较多和资产的数额比较大,所以推行公司制比较适合,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能够完全打破封闭状态,经济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在城市化进程中,已列入城市建设规范范围之内的农村可以考虑社区股份合作制,将集体经济的运营和公共管理逐步分离,社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由股份合作社转向社区委员会。各地在选择改革模式时还要因地制宜反复研讨。
三、总结
篇7
一、 基本情况
(一)基本信息
莲花镇白仓村距离市区26公里,距离镇政府4公里,幅员面积8平方公里。全村1921人、521户,森林覆盖率达65%,是天然的生态氧吧。全村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家庭农场8个,农家乐13家。全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中国红枫、日本红枫等1000余亩,种植金银花、白及、丹参等中药材200余亩,水产养殖400余亩,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6万元。
(二)发展现状
该村共有巩固提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101人,2019年投入帮扶资金19.374万元,涉及产业到户14.38万元、残疾人补贴2.314万元、低保资金2.68万元;其中发展种养殖业30户70人,外出务工16户23人,公益性岗位7户8人,低保政策兜底4户6人,教育救助11户13人,医疗救助10户10人;14户贫困户通过四川七彩林业公司发展彩林产业流转土地30亩,30户贫困户到七彩林公司务工,实现了稳定脱贫。
(三)发展优势
全村有集体耕地6800亩,山林面积13506亩等村集体固定资产,森林覆盖率达到60%,全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中国红枫、日本红枫等1000余亩,种植金银花、白及、丹参等中药材200余亩,水产养殖400余亩, 全村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家庭农场8个,农家乐13家,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6万元,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约3.4万元。投资3800万元的莲花彩色生态公园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建设,目前13000平米生态停车场已建成,3500平米接待中心广场基础施工,5公里旅游步道完成基础开挖,50亩水果采摘体现区已完成果苗栽植,莲花湖游客码头、禅意民宿区、彩林观光区、儿童户外体验中心、户外真人CS体验基地完成规划设计,连接尖山农团的旅游公路基本建成,到自贡城区40分钟车程。
二、 目标任务
依托枫叶彩林+莲花湖打造,以莲花湖为中心,打造一个集彩林观光、户外体验、康养娱乐为一体的4A级旅游渡假风景区—莲花彩色生态公园。村集体依托彩色生态公园,发展旅游服务业,增加村集体收入。
三、主要措施及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思路
莲花镇白仓村结合莲花彩色公园打造为契机,依托白仓村地理位置和区位发展优势,大力发展远郊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服务业。重点建设两个项目:一是莲花彩色生态公园白仓村核心区小型停车场项目;二是白仓村核心区湖畔茶居建设项目。
四、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莲花彩色生态公园白仓村核心区小型停车场项目,投资资金20万元,修建约100个停车位生态停车场1座,占地约6亩,按每年3个月游客高峰期,每天80辆车收费5元/天计算,合计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80*90=36000元/年,除去土地流转费和管理成本,可增加村集体收入30000元/年。莲花彩色生态公园白仓村核心区湖畔茶居建设项目,投资资金100万元,修建供游人休憩品茶茶室一间,占地200平米,按每年3个月游客高峰期,平均每天游客在湖畔茶居品茶观景100人,每人收费10元,合计可收入10*100*90=90000元,除去管理成本20000元,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70000元/年。合计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
(二)社会效益。根据莲花镇白仓村的地理位置和丰富旅游资源,发展莲花彩色公园,提高当地旅游承载能力、服务能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对白仓村的旅游事业发展有着积极而长远的意义,发展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建成后,可直接解决该村多人剩余劳动力就业,同时带动周边村民自主发展农家休闲业,形成规模效应,增加当地地社会经济收入,同时通过接待中心、休闲广场、停车场以及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可大大改善周边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生态效益。项目地建成将为全镇创立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模式,既巩固了新农村成果,又找到了以自然资源为综合开发地突破口,充分利用了自身优势,创出了一条以生态环境来开发旅游,以旅游开发来保护环境的路子,对生态工程建设和利用将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五.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建立镇、村、组三级联动机制,镇上成立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分级管理落实责任,统筹协调集力推进,党政领导纪检监督,制定工作计划和台账,确保工作按期推进。
(二)资金管理。为进一步规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使用,由村集体公司设立专户对资金进行管理,定期公开收入情况,并做好与上级财政部门协调对接,严格管控资金使用,确保资金安全。同时,镇财政所负责对账目管理检查监督。
(三)扩大宣传。总结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经验,提炼项目推进工作典型,拓宽舆论宣传范围,扩大村域发展社会影响,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白仓村发展。
篇8
关键词:参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区域对口协作;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90-05
一、问题的提出
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社会的现代化。对于已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宁波来说也是如此。①加快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推动相对欠发达地区跟上全市发展步伐,以乡镇为区域基本消除面上贫困和欠发达状态,不仅是相对欠发达地区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宁波各级党委、政府重大的政治责任,更是建设幸福美丽家园的必要举措。
为推进相对欠发达区域②(简称为“16+3”区域)的发展,遵循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农村扶贫帮困工作思路,宁波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帮扶政策。从2001年起,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扶贫帮困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十一五”规划期间,为进一步推进扶贫项目深入开展,又连续出台了《关于推进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区域对口协作帮扶活动的通知》等实施意见。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宁波“16+3”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有了显著提升,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能力和潜力不断加大。但总体上“16+3”区域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制约因素仍较多,而且,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相同的扶持政策在不同的乡镇效果却有可能大相径庭,因此,该如何因地制宜,实行针对性强的差别化区域政策,分类指导,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化效用成为现阶段关注焦点。鉴于此,课题组采取村民访谈、村干部调研以及主管部门座谈等多种方式,了解政府各类帮扶政策在不同区域做法和实施成效,挖掘成功案例和失败典型,总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或教训,结合区域资源现状,提出扶贫政策优化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宁波相对欠发达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沿海发达城市推进相对欠发达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指导。
二、具体做法与实际成效
回顾十余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推出的针对相对欠发达区域的扶持政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参与式扶贫,逐渐从“救济式”分钱分物向“开发式”政策配套扶持转变
从2001年起,在原扶持的贫困乡镇全部达到脱贫目标的基础上,宁波市帮扶重点从贫困乡镇逐步向贫困村、贫困户转变,扶贫帮困工作以扶持薄弱村、贫困村、生产型贫困户为重点,做到点面结合、进村入户。该阶段扶贫特征为“参与式扶贫”,帮扶方式逐渐从救济式的分钱分物向造血式的政策配套扶持转变。
首先,政府每年通过安排一定的脱贫资金,重点支持其欠发达地区发展集体经济项目;选择当地适宜的项目,通过注入扶持资金入股的方式对山海资源丰富的区域进行开发。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新品种开发、产业技术改造、建立农产品商品基地方面,主要以资金支持为主。其次,在人口、劳动力下山转移方面,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脱贫攻坚资金,重点实施下山脱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补助。第三,改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侧重于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对公共服务支出较少。第四,在对农村弱势群体实施救助方面,大多也是采取资金补助的方式。如发放农村社会临时救助资金,向农村五保困难群体支出供养资金,提高五保供养率。对于困难群体实行门诊、诊疗和注射费、护理费和手术费的减免政策,实为变相的资金补助政策。
由此可以看出,在该阶段采用“分钱分物”手段之余,已逐步开始探索扶持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如在产业扶持方面,拨给贫困村调剂使用建设用地指标,鼓励薄弱村、贫困村在规划指定的城镇和工业园区内,建造标准厂房或经营性用房,培植稳固的村级集体收入财源开发。通过这些造血式的政策配套扶持手段,有些村级集体经济找到了一些新的增长点,如将特色农业与当地旅游业相融合,成为山区、海岛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覆盖面不广,方式较为单一。
据统计,列入市级帮扶的经济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 906元增加到2006年的4 667元,每年平均以8.5%的速度递增;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初步达到了村村通公路,多数通水电的目标;标准海塘、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绿化造林工程,有力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条件;初步建立了包括社会救济与福利、自然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应保尽保”的目标。
第二阶段:进村到户,开发式扶贫为主,资金支持为辅
为进一步推进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宁波市政府于2007年4月份出台了31号文件(即甬政发[2007]31号《关于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扶持欠发达镇乡村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涉及16个镇乡和余姚市东南街道茭湖片、宁海县跃龙街道水车片和黄坛镇双峰片。该阶段性帮扶工作已由乡镇转入“进村到户”,工作重心以开发式扶贫为主,辅以资金支持手段,即以“造血型”对口扶贫为特征。
与第一阶段参与式扶贫方式相比,第二阶段“造血型”的扶贫方式则更有针对性。如在产业扶持方面,对耕地、林地集中流转期限五年以上、十年以上的农户,分别按每亩50元和3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对欠发达地区建立农产品加工、养殖基地的企业,根据其投入规模和带动效益给予不同的补助;在基础建设方面,对欠发达村村内道路、小型水库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在“村联网公路”工程基础上,由交通部门安排资金,加强对欠发达村村内“泥巴道路”的改造。同时,加固扩容有供水职能的小型水库,对农民饮用水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增加补助标准。对达不到农村环境整治要求标准的村级卫生室,由卫生部门补助运行经费;在对低收入农户帮扶方面,建立低收入农户档案,推行了“一户一策一帮扶”的扶持措施;按照不同档次、不同比例的原则,使用政府专项民政医疗救助资金对因病致贫低收入农户进行补助。针对低收入农户中的无房户、危房户、受灾户分别通过自筹自建、购旧房、修破房的形式,逐步解决低收入农户住房困难问题。
“开发式”扶持政策成效显著:一是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得到完善。逐步建立以市为统筹、县负总责、社会广泛参与的扶贫机制,先后制定出台了多项扶贫政策文件,帮扶工作由乡镇转入“进村到户”。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完成山区、海岛及自然条件恶劣区域的农民移民搬迁10 498户、29 639人,拆并自然村271个,搬迁移民基本实现安居乐业。启动实施住房救助工程,6 000多户低收入农户在该项工程中受益。实施机耕路和村内道路援建工程,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逐步改善。三是基本公共服务实行倾斜。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实施一些特惠措施,有效开展了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和社会救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低收入农户生活状态。四是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带动农户增收致富。2010年“16+3”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 598元,比2006年增长41.37%。
第三阶段:区域对口协作帮扶,以提高民生水平为主
2011年12月,宁波出台了《关于推进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区域对口协作帮扶活动的通知》等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动员慈溪、北仑、鄞州、江北、江东、海曙、镇海以及余姚市强镇对口协作帮扶“16+3”区域。这一阶段对欠发达地区的扶贫措施以提高民生水平为中心任务,更加关注效率、公平和民生水平的提高。在产业扶持方面重点引导产业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加大对绿色生态环保优势、示范能力强的特色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以引进资本或合作参股的形式开发项目,打造专业化高效生态农业项目。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联结带动功能,挖掘区域内山水、人文、自然资源内涵及综合优势,优先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业,积极探索“景区+农家乐”联动发展模式,改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环境。① 另外,创造性地提出将人口集聚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鼓励通过人口迁移引导农田、林地流转和集中连片开发。对集体经济扶持力度也开始加大。包括通过统一组织开发项目来开发厂房和三产用房,利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城镇和工业区异地置业,稳步配置和增加村级集体物业经营资产,以进一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来源。包括通过集中资金、土地资源统一组织合作开发项目。市级在专项扶持资金中每年安排1 500万元用于村级运行经费及增强造血功能项目补助。
依据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要求,重点扶持建成区、中心村、特色村和集中居住点,整体实施房屋立面、道路饮水、垃圾处理、村庄绿化、村内河道、村级便民中心等内容的建设,力争欠发达地区村庄集体面貌的改观。同时,资金的安排较为合理,体现在使用专项扶持资金中每年安排9 000万元,对60个左右村的村庄整治建设按中心村、全面小康村、特色村、规划保留的一般村分档实施特惠制补助。
提升低收入农户收入和保障水平方面,对区域内已建立的低收入群体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切实做到建档立卡、分类指导。将低收入群体引到相关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来料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业态以带动就业,对低收入群体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扶持。继续落实惠农补贴和生态补偿等支持保护政策,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让更多农户通过直接补贴获得转移性收入。
三、典型案例
从2001—2013年,为推进欠发达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宁波市委市政府先后采取了“参与式”扶持、“开发式”扶持、到“区域对口协作”方式扶持等政策,“16+3”区域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生活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截至2012年“16+3”区域人均纯收入8 581元,同比增长15.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陆埠、大岚、四明山、鹿亭、茶院人均收入增长率在20%以上。村级经营性收入平均18.35万元,同比增长17.1%。其中鹿亭、胡陈、深甽、前童、高塘岛五个乡镇增长率超过60%。
同时,调查中发现,政府所推进的扶贫项目中,由于实际操作方面的局限性,实施效果并不一致,即同一政策在不同的区域实施的效果不尽相同,有些区域收效显著,有的区域收效甚微。宁海黄坛镇里天河村与奉化溪口镇东姜坑村截然不同的发展结果就是一个证明。
(一)绿色产业中不断壮大的里天河村
通过扶持集体经济,发展绿色产业,增加农户收入政策。
黄坛镇里天河村地处白溪水库上游,全村共有305户,896人,其中外出创业务工人员229人。里天河村有耕地271亩,山林11 045亩,承担着水源地保护的涵养林建设任务。近年来,依靠森林资源优势,村两委会实施兴林富民工程,积极引导当地村民由传统的农田耕种为主向香榧等经济林规模种植转变,使经济林面积逐渐扩大,到目前,有茶叶150亩,毛竹2 500亩,香榧1 112亩。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逐年上升,2012年实现村民人均收入9 500元。
首先,该村发展集体经济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里天河村位于双峰山区。该山区具备良好的自然资源,拥有山林面积120 948亩,海拔为200米~800米,是一个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区,较适合香榧的生长,而且双峰山区原本就是木榧的发源地和主产区,现仍存有野生木榧千余株。近几年,村里经过集体考察,将原为主导产业的梨树基地改为香榧基地,村里还将附近100亩产出率不高的山林进行了林相改造,改种香榧,专门雇员管理,鼓励村民种植香榧。目前,里天河村利用山地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茶叶、毛竹、香榧等,基本形成特色产业基地,特别是香榧基地,至今已拥有香榧种植面积1 112亩计5万株,是宁波市最大的香榧产业基地,其中村集体335亩,人均香榧种植面积达到1.4亩。
其次,投资资金的保障。长期以来,村级集体经济形成了有效的积累机制,村集体年可用资金达到35万元,在维持基本运营费用的同时,还发挥了对村里主导产业的扶持、管理、服务保障功能。
第三,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与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兼顾。该村主要的产业茶叶、香榧的种植都属于无公害、绿色、有机的产业,生产过程中无任何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或重金属超标现象,对当地的生态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对影响集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村里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逐一破解。如针对里天河村交通设施发展比较滞后的问题,村里积极开展机耕路的建设,目前已建成了杨染自然村至大罗塘全长2公里、宽4米的资源型机耕路,沿线可开发香榧基地900亩。2012年又新建了2.5公里的资源型机耕路一条,不断扩面增量。针对香榧种植人才的缺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香榧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如村里积极与宁波市林业局等单位结对,带领香榧专业户到诸暨枫桥等香榧产区取经,并邀请浙江林学院教授等专家到村讲课,培养了一批本村的种植专家;针对产业链不够完善的情况,村里还建了香榧加工中心和上百亩香榧苗圃基地,定期收购村民的香榧。为了将香榧产业与市场对接,村里加大了香榧的标准化生产,不光配置了加工香榧的流水线,以高价收购香榧,还成立了专门培育香榧树苗的公司,节省村民到外地购买种苗的时间,里天河村也由此形成了完整的香榧产销一条龙。
目前香榧已成为里天河村人均收入的“半壁江山,随着香榧从幼林期不断走向始果期、盛果期,该产业成为里天河村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该村分别被省、市、县林业部门授予林业产业特色村。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逐年提高,2012年销售产值达366.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 000多元,比未种植香榧时翻一番。
(二)依然困境中的东姜坑村
奉化市溪口镇东姜坑村地处四明山腹地,现有农户157户,人口633人。山林总面积3 920亩,耕地面积143亩。201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6万元,主要来源于扶贫款利息、村集体花木销售、村级闲置房屋出租款。而刚性支出达14万元,包括干部工资、电费支出、保洁支出、办公经费等,可以说是入不敷出,基本运营费用不足,其管理服务保障功能不能得到发挥。
2011年“区域对口协作”扶持政策规定加大村级运行经费补助额度,每村运行经费达到10万元,要求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集中资金、土地统一组织合作开发项目,集中开发标准厂房,有效配置村级集体物业经营资产等。但具体实施到村庄,又因为自然条件制约、生态保护限制、产业人才外迁等多方条件缺位的困难,使得政策的效益大打折扣。
首先,自然条件的制约使得开发项目落地难度很大。东姜坑村地处偏僻,建造物业用房、标准厂房缺乏优越的区位条件,寻找合适的项目难度很大;该村又地处溪口雪窦山风景区内,如果要引进工业项目,又要服从景区总体规划,难以统一;二轮土地承包后,村集体预留土地偏少,拟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增加指标,又受到该政策需优先满足本镇(街道)农村建设用地、工业的需要,难以落实。
其次,投资资金的制约。长期以来,村级集体经济没有形成有效的积累机制,多是一次性投入,随后带来的集体收入一次性消耗完毕,缺乏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往往碰到好的项目,因缺乏资金而只能眼睁睁地丧失发展的机遇。村级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弱,正常运行经费即使通过财政补差,扣去应付的刚性支出,仍然停留在低下水平。村集体只能依靠向上争取扶贫款和结对单位帮扶来拓宽集体收入来源,缺乏创新发展能力,不能很好地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开发。
第三,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冲突。东姜坑村地处“生态屏障”地区,在执行产业政策方面受环保约束更严,自身发展所需的环境容量相对更小。该村村集体以及家家户户村民都种有苗木,包括樱花、红枫、茶花等。其中,花木是集体经济的大头,占了约2/3的年收入。但种植周期只有五年,如果对花木进行频繁移植,会破坏当地的土地植被,危及城市的饮用水安全。显然,扶植集体经济产业的发展时,如果不注意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会引起土地贫瘠化、水源地污染等后果。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限制了大型养殖业、工厂的进驻,选择的其他项目少了,同样制约了经济发展。总体来说,产业集聚、资金集聚的规模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难以在该村形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压力仍将十分明显。
第四,建设人才的制约导致一些建设中的项目无法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中青年主力军外出打工,东姜坑村发展缺乏后劲力量,科技力量不足,缺少人才和专业技术指导。该村的花木产业起步较早,在业内已有些许名气,但主要处于产业初级阶段,花木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无法提升产业的层次和附加值。目前的花木销售主要依靠外来采购人员之间的信息传递,没有自己的营销人员,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尚未建立全面的营销网络,品牌意识不强。
从里天河村与东姜坑村的对比中看出,集体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欠发达地区既有自身先发优势缺乏、发展模式传统、集体资金积累空白的原因,还有生态环境限制、产业人才外迁的因素,导致这些地区产业、资金集聚的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难以形成。除此之外,农村集体经济实际上承担了过多的农村社会职能,面临财政实力薄弱与民生保障加强的双重压力。主要体现在集体刚性支出承担了多项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福利开支,包括补助农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卫生保洁、治安民防、绿化养护、路灯照明、村级道路、基础设施维修、生活饮水、办公室、卫生室、活动室和便民服务点等各种开支。这些开支成为集体经济的一大负担,而村民对建设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四、政策优化建议
(一)因地制宜,按主体功能定位错位发展
即一村一策,寻求合适的发展领域、投资项目和经营模式,培植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收的来源。鉴于宁波欠发达区域往往是生态环境敏感区、水资源、森林资源保护区等的现实,在制定欠发达地区发展规划时做到:首先,根据生态环境敏感性和脆弱性、环境容量划定生态控制线,分成适宜—限制—禁止开发三个主体功能区,发挥其原有的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等功能。 其次根据生态资源禀赋,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对具有山海资源欠发达村,可以采取自行开发、资源入股、使用权转让的方式来发展海塘养殖、特色种植、小水电等产业。对具有人文资源优势的欠发达村,可拓展红色旅游、花卉观赏旅游、农家体验旅游等休闲旅游产业。再者在加强农田保护的前提下,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和名优特色产品,构建竹类、茶叶、花木、果树等多元化农业体系,以避免某些项目受到环境制约时产生的消极影响。
另外,生态保护区域因承担着诸多生态效益功能,与开垦耕作的矛盾突出,可供当地农民耕作的土地较少,对那些扶持产业发展与当地生态环境有冲突的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应继续落实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财政资金获得应与该区域承担的生态环保任务直接挂钩,对需要生态保护的欠发达区域倾斜,向保护生态的村民给予财政补贴,使之自觉成为保护生态的主体。可由居住在生态保护区域、积极参与并履行保护生态资源职责的成年村民向村委会申请,根据生态区位、天然林及水源涵养林分布、国有林地与集体土地比例,农民收入等因素来拟定补贴区域和标准,报上级部门审定。当前,首先要逐年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助标准,提幅不能小于经济指标的增长和社会其他补助(如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的增幅)。
(二)挖掘潜力,对农村土地进行综合整治
随着城镇化的日益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农村遗留的宅基地、“空心村”、废弃山塘渔塘也日益增多。各级政府可以利用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的契机,拆除空心村,迁并自然村,进行宅基地的整理。同时开展农地改造升级、土地垦造等工程,增加有效耕地的使用面积,对宅基地进行复垦,获取非农建设用地折抵指标。对依法取得的非农建设用地,优先保障项目内农村住房集聚、公共设施配套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项目需要,节余指标纳入交易市场,土地出让金收益全额留给所在镇(街道)、村,用于农民身份转换的保障支出和基建投入等。这样,就将拓宽集体二三产业发展空间与美丽幸福新家园建设、中心村建设两者相结合,有效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其次,对于农业副业化、兼业化和小型化经营的村庄,可通过安排专项财政资金补助的方式,鼓励当地的农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养殖大户参加小块种植、散状经营的耕地林地集中流转。这种土地流转模式,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有助于这些组织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促进土地集约、资金集中和技术更新,从而促进村集体和农户增收。
(三)税收优惠,切实减轻村集体经济负担
允许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免缴村级工程建设的部份税费,以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方式返还集体;将租用村集体土地开办的企业的税费收入(指房产税、营业税地方政府所得部份)按一定比例,以公共设施建设补助方式返还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村集体建设居住小区所需自来水、有线电视、供气等市政设施安装,有关部门应根据农民建房有关政策给予优惠。
(四)增加预算,扩大公共财政农村覆盖面
增加各级政府在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服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预算,减少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建公共设施的压力,为集体经济减负,增强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 聂辉华.新兴古典分工理论与欠发达区域的分工抉择[J].经济科学,2002,(3).
[2] 屠高.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发展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8.
[3] 江建英.政府主导下欠发达区域产业整合与发展对策[J].价格月刊,2011,(8).
[4] 孙姗姗,朱传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J].人文地理,2008,(2).
[5] 张落成.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差距状况以及经济低谷地区的崛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3).
篇9
一、花园村的基本情况:
1、人口及人力情况:花园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380户,1362口人。村干部8人,其中村干部兼组长5人;党员44人,其中女党员7人;入党积极分子10人;五保户9人,社会困难户15户;外出打工500人,其中长年在外务工350人。
2、民营经济情况:民营企业3个,其中小型木器厂2个,粮食加工厂1个,在外承包耕地种植大户4户。
3、集体经济情况:村里无水面资源,无圩堤承包收入,属纯农业村,四周的防洪圩堤在并村联组前已承包给农户植树(承包期15年),无集体耕地承包收入,无村办集体企业,除村部外(原花园村小),无集体房产。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村欠农户的债务占全村农户的40%,这些农户每年以村集体所欠债务来抵冲税费上缴,村委会完全靠借债维持运转,村组干部每年年终都拿不到工资。目前村总债务高达95万元。
4、社会事业情况:全村有6000米的沙石路,但路面坑坑洼洼,急需修整,约2万元;无水泥路。有240户还没有接通自来水、320户没有接有线电视。广播通响率低。防洪涵闸洞5座,需2万元资金维修加固。新建的一台泵站因资金问题尚未架电。
二、花园村的现状分析:
花园村是吕良镇集体经济特别贫困的一个村,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收入几乎为零,是一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各项工作在全镇乃至全县相对滞后。
一是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由于交通条件、经济发展现状、资源基础等因素,地处吕良镇幸福港西边的花园村,地势高,村集体经济处于“四无”状况,即:一无资源优势,二无低洼田开发,三无工业,四无基础,想发展项目、想壮大无基础。
二是发展没有空间。花园村有1362人口,农田仅有3180亩,农民除农业生产外,无其它产业,属纯农业村。为了谋生,全村有350人常年在外劳务打工,本村中所谓的“种田大户”的农田承包面积最多的只在30亩左右,仅有的3家私企也只是在吕良至孙集的公路边加工生产。
三是债务负担重。由于村里无集体收入,基础相对薄弱,加之近年来新建设的一些基础设施,债务年年在扩大,目前花园村还有95万元左右的债务。村里无集体收入,更无还债能力,村组干部年年拿不到工资,所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四是社会事业相对落后。16座涵闸均有不同程度隐患,要逐步改造、检修。自来水入户率只有35%、广播通响率15%、有线电视入户率20%,砂石路面急需修整,路况较差。
三、帮扶工作主要措施:
帮助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帮助村委会制定规划,将目标分解到每一年,帮助村委会理清发展思路,把握工作重点,落实各项措施,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确保到2007年改变经济落后村面貌,进入市中等村发展水平,顺利完成预定帮扶任务。
帮助发展集体经济。针对该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特点,确定以工促农发展思路,立足招商引资,这是该村发展集体经济唯一出路。村委会要成立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内扩外引,主动联络在外经营经济实体的本村人,请他们回村兴办工业。村委会抢抓机遇招商,主动向教育局主要领导汇报有关情况,经常和有关负责招商引资领导联系,请求教育局引进一到两个进不了园区的工业项目给村里。
帮助发展社会事业。花园村需急办的社会事业很多,我们必须在三年内逐步有序进行安排。2005年主要解决自来水和涵闸有关问题,2006年主要解决村部维修和有线电视问题,2007年主要解决村级道路维修和铺设水泥道路。三年内逐步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及大病救助体系。
帮助建设文明村,构建和谐社会。密切干群关系,关心弱势群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开展“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建文明花园村”主题活动,提升全村文明程度。编印“花园之窗”小报,及时宣传本村新人新事,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介绍致富信息。
帮助加强组织建设。加强学习并贯彻党的有关农村政策法规;协助做好党建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实行村级财务公开,村务决策公开;加强民主监督,实行民主管理。努力建设一支作风讲民主、创业有门路、发展求实效、“双带”有能力的党员干部队伍。
篇10
一、充分认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新形势下,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调整提出的要求。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乡村区域撤并调整,原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集体不动产收益在集体成员中的分配问题、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的权益及份额问题等都凸显了出来。开展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对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维护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解决集体经济产权主体模糊、监管不善、分配随意等问题,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农村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合理流动,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维护和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合法权益为核心,创新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现代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创造条件。
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民主决策,农民自愿。要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二是坚持公开、公正、公平。要在民主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下,把公开、公正、公平精神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三是坚持规范操作,加强指导。改革方案要进行充分的民主讨论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整个改革工作的各个环节必须经过合法的民主程序。四是坚持广泛协商,稳步推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必须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必须调动基层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依靠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和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因村制宜,选择广大农民群众普遍接受的改革方式。
三、试点工作的阶段和内容
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清核集体资产、股权界定配置、资产运营管理为主要内容。
试点工作从8月下旬开始到12月底结束,每个县(市、区)选择1-2个村先行试点。整个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成立组织,制定方案。从8月下旬到9月上旬,时间20天左右。试点村要在村两委的领导下,成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共同组成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组(以下简称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组),组织实施试点工作。县(市、区)农委和乡镇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蹲点驻村,加强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全程指导。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组要结合试点村实际,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方案,并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讨论通过,张榜公布。各地试点方案于8月底前报省、市农委。
第二阶段:清核资产,配置股权。从9月中旬到11月上旬,时间2个月左右。清核资产是整个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重点,也是群众关注的焦点。县、乡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和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组要联合组成清产核资小组,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含集体土地)进行全面清理核实,分别登记造册。要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对清核结果进行审核确认,并及时张榜公开。在清核资产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折股量化的资产。对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的折股量化范围、折股量化方式等重要事项,要提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决定。
股权界定要坚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人享有股份、按贡献大小适当体现差别原则。股权分配对象的确认、股权配置比例的确定,要提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经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通过。股权配置时,是否设立集体股以及集体股占总股本的比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决定。为确保农民长久的集体资产收益权,股权可以继承,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转让,但不得退股
第三阶段:资产运营,收益分配。从11月中旬到12月底,时间50天左右。产权改革后的集体资产,应以股份合作制为主,采取“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市场运营,也可以选择承包、租赁、招标、拍卖等多种方式进入市场。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要制定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法人治理机构,并制定相关议事规则和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资产运营收益应按集体与成员拥有股权的比例进行分配。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的年终财务决算和收益分配方案,必须提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通过。未设集体股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村级组织运转的正常开支,可在分配前列支;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主要通过提取公积公益金的方法解决。设有集体股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其集体股的收益应专门用于公益事业建设,结余部分可作为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列入公积公益金管理。在收益分配后,应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四、几点要求
1、精心选择试点村。试点村由县(市、区)农委和乡镇政府确定,报市农委审核。试点村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当地党委和政府重视、支持,乡镇经管队伍力量强;县(市、区)农委能够派出得力工作专班驻村;村班子团结稳定、有战斗力,集体经济有一定实力;大多数干部群众有改革的要求和愿望。各县(市、区)确定的试点村名单及试点村基本情况于8月底前报省、市农委。
- 上一篇:水电安装施工技术方案
- 下一篇:县域经济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