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07-20 16:4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摊经济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2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意义
生态文明、绿色GDP等以循环经济为主题的思想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早在2003年,“低碳经济”的概念的提出出现在英国政府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中。低碳经济的思想主要强调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框架和政策制定与创新,不断推动提高诸如可再生能源技术、节约能源技术的创新应用,同时减少温室气体实际排放量。以此推动社会经济逐步向“高能效、低能耗”等低碳排放的模式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短板及对先进国际经验的借鉴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境分析
1.环境和资源问题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境与资源问题,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破坏范围的日益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深,环境问题受限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适应任务艰巨。相关研究保守估计,我国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高达GDP的7%―20%。
2.我国人口
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对稀缺的社会资源和较低的生产力,很多人仍然为衣食所困扰,据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人。为此,发展社会经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二元差距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紧要任务。在面临诸多问题之下,中国商业低碳化发展路途艰辛。
3.现代科学技术
我国面临的最大任务是科学技术攻关,技术创新薄弱,技术实施成本较高。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面临很多困难,而这部分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仅相当于我国同期GDP的1.5%―2.5%。另外,我国原创性技术少,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这些障碍都可能令中国无法实现这些绿色技术的全部潜力。
4.我国经济贸易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快速时期,重化工工业化特征尤其明显,主要以煤炭为主要的能源,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相比,形势依然严峻。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二三十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节能减排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贸易方面我国在2008年以前也一直以碳排放量较高的产品为主,后经国家经济控制出口贸易结构向低碳转型(详见图1)
在中国,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7吨,粗略例举城市白领为例,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就会高达2610吨。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目前,世界各地正以城市为单元实践低碳经济理念。从《京都议定书》到英国的《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也必将成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先进国际经验的借鉴
1.政府的角度出发,推进发展低碳经济
成功建立低碳经济则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适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刻不容缓。因此,实现低碳化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和市场规则。
(1)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体系。为实现低碳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推行供给侧改革,淘汰采购过程中质量低劣、不安全、不环保、有污染的产品。
(2)从源头到消费实施“绿色供应链”。政府加大财政资助力度,促使企业走低碳化的道路上,转变旧的经营思想、模式,确保从产品的生产到消费高质量、环保、安全、低碳。
(3)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开发。通过改造、革新,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低碳经济”要求社会化大生产以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营造“节能减排” “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的市场氛围。通过利用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拓宽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推动低碳升级,无碳替代在生产领域的应用领域。
(4)增强科技原创动力。着眼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升创新型技术价值链和竞争力。科技创新是“中国梦”实现的原创动力,一方面,要整合国内市场既有的循环替代技术,加速新型低碳技术专利成果的转化实施。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低碳技术,开创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2.从企业运营过程中,低碳经济的经验借鉴
“低碳经济”对商品流通环节的要求主要反映其企业和行业的特征。在商品流通渠道管理上,要求以低碳标准衡量渠道管理的效率。具体可采用以下方式:采用太阳能或低能耗制冷(制热)设备,采用太阳能、冷热水回收、二氧化碳制冷技术等等。要求废弃传统的、落后的仓储与养护技术,彻底实行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
3.从消费者方面,借“低碳消费”大力拉动“低碳经济”
(1)低碳消费意识建立。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消费购买的影响力绝对不可小觑。商业流通是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其承担着“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重任这对于转变消费观念,向市场传递低碳的理念,建立“低碳”价值观和新的消费观尤为重要,对于消费者来说,转变消费观念,不仅关注产品质量、价格更关注商家生产产品期间低碳、环保、健康、安全的生产过程。对于便捷消费来说,一次性塑料袋、纸巾、瓶装水、一次性餐具在不经意间浪费巨大的能源。据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披露,全国每年减少10%的塑料包装袋,可节省1.2万吨标准煤。减排3l万多吨二氧化碳。随着商品多样化,竞争市场由传统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顾客是上帝,顾客的消费观念将引领商业发展形势,要求企业必须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
(2)不健康消费观念的转化。以“低碳经济”的消费概念,重新整理不健康的消费方式,提倡商品的“无包装”和“简单包装”,通过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大众化消费的“简约之风”。对消费者来说,更关注环保、健康、安全,追求“货真价实”的简易包装和装修。对于企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生产顺应时展,符合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的、绿色环保的、低碳的产品。以此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4.创建知名“低碳品牌”
对于市场主体来说,产品质量与企业形象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低碳消费”已走入我们的生活,为消费者所追捧。最近,波士顿咨询(BCG)的专家对21800位消费者进行调查,报告称:“消费降级”风暴来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寻找降级替代品――“便宜货”来满足消费需求。依据此项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宅生活”“宅节俭”的社会新时尚下。企业在形象宣传上,应积极创建“低碳品牌”,广泛开展“绿色环保”活动,积极与媒体、协会或学界探讨、关注“低碳经济”问题。因此,对商业企业来说,实施商品低碳化品牌,将成为在未来低碳经济时代中,企业生存发展最主要的竞争点。
5.国际先进技术融合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措施、技术与还有一定距离,我国应重视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而在同发达国际进行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的同时,我国也要始终保持警觉,避免低碳技术转让中存在漫天要价的问题。当然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将在今后的经济生产中获得不可估量的经济环境持久效益。
三、小结
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推行“低碳经济”和经济发展并不是相矛盾的,而且是坚韧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此期间需要通过借鉴各国的成功发展经验,学习其精华,积极因地适宜地融入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设中,建立起权威性的低碳商业标准。通过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相关非政府组织之间密切合作,为本国商业企业规划出属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赢取主动。
参考文献:
[1]黄耀.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措施与对策[J].第四纪研究,2006(5).
[2]李丽平.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9(6).
[3]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4]王克群.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经济,2009(11).
[5]范钰婷,李明忠.低碳经济与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型[J].上海经济研究,2010(2).
[6]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7]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
篇2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地区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的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可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尚不完善,粗放经营、外延扩张的特征十分明显,使得农村地区的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在生产、生活中,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遭受到了污染。所以,对我国农村经济进行升级转化已成为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尽管遭受全球金融风暴、欧债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无法再维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进入了个位数增长的新常态,但相较其他国家,我国经济的发展仍然较快,农村出现了农民收入高于GDP增长的可喜局面。可是,农村的经济结构尚且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使得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国农村地区,长久以来就一直实行粗放的经营模式,这一模式的延续,不但浪费了农村地区的资源,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粗放的经营模式,使得水体流失、土地沙漠化现象加剧,耕地资源日益减少。此外,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其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更显突出。例如,农村地区的农作物原先都是用农家肥,可是,农家肥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较慢,一些农民就开始使用化肥、农药。这些化学物质,不仅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还污染了土壤与周围的水资源。农村地区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合理征象,除了生产方式不合理外,还表现在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上。农民的消费观念较为落后,再加上他们的收入不高,他们的消费观是能省则省。例如,大部分农村地区主要将木材作为燃料,用木材做饭、取暖。这种生活方式,不但造成了木材的浪费,还污染了环境。还有农村居民随意堆积生活垃圾,而不是进行集中处理。农村这种落后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违背了低碳的理念,使生态环境问题更显严峻。由此看来,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所以,必须要对其进行升级转化以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低碳理念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来的助力
1、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升级。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就是以小生产为主,此生产模式,使得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低、总产量得不到保障。而且此产业模式还属于高能耗产业,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现象很是严重。而低碳理念的出现,旨在运用新技术、新能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非常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将低碳理念运用到农村的经济发展中,有利于调整农村的经济结构。例如,农村地区要将农业的剩余能量充分使用起来,即要对农作物的秸秆或作为肥料使用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或作为饲料使用以喂养牲畜,或作为沼气料使用以增加清洁能源。这样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由资源浪费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
2、有利于在农村地区推广清洁能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只注重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而低碳理念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重视环境的保护。以往,大多数农村地区是以传统的化石能源为基础,无论在农业生产,还是生活中,都是以化石能源为燃料。将化石能源运用到生产与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会严重污染大气。而低碳理念的出现,则促使农村地区开始使用清洁能源,从而可避免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例如,农村地区开始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用沼气做饭。这一现象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在农村地区对运用清洁能源的推广。
3、有利于转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农村的经济在不断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相应地农村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消费会直接产生大量的碳排放。一般农村地区都使用木材为燃料,燃烧木材会产生碳排放。再加上,农村地区的家用电器不断增多,还有汽车也在不断增多,这必然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而低碳消费理念的出现,使得农村地区的人们开始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开始注重转变农村的生活方式。农村地区为了减少碳排放,开始实行低碳消费。他们开始大量使用清洁能源、选购无氟冰箱、乘公交车等。因此,低碳理念的出现,已经开始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有利于村民的身体健康,更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二、当前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激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碳的排放问题。低碳理念的出现,将会使企业注重发展低能耗的产品,也会使人们倡导低碳消费,进而还会使得生产、消费的各个层面都更加注重低碳、节约、环保,使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可是,在农村地区发张低碳经济,尚且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其经营模式不完善、生活方式落后、消费观念单一等,都在阻碍在农村经济向低碳方向的升级转化。
(一)低碳理念不成熟
低碳理念在全国而言,也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农村地区明显还没有被完全认可,这使得农村经济的升级转化受到制约。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方面,是农业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其目的是减少农村生产和生活中的碳排放量,以此来保护环境。可是,低碳理念和低碳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尚不成熟,使得农村的资源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随着农村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其工业碳排放量还将会逐渐增加,这会使得农村的环境频繁遭受工业的污染。此外,随着我国对农村地区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其家用电器、汽车等不断进入农村,但是,村民的低碳理念不够成熟,使得他们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二)农业经营模式不合理
进入21世纪以来,低碳农业的发展已成为主流。然而农村的农业经营模式尚且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够顺畅。农村的经营模式大都为小生产经营,其规模较小、生产水平低下,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难以满足低碳经济所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的需求。再者,农村的服务体系也不完善,使得农业从业人员较为分散,不利于农业的集约经营和低碳化生产。农业经营模式的欠缺还表现在农村对环境的监管与治理力度不足,使得农村地区不能够及时对环境进行治理。
(三)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低碳农业的目标是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此发展方式是农业经济进行升级转化的助推力量,可是,现如今,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使得生产效率较为低下,进而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低,非常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转化。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利益,而大量使用农药与化肥,使得土壤与水源遭到破坏,因而不利于种植出优质的农作物。而且,农村也不注重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减排技术尚待提高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我国的农业消费结构还不是十分完善,其所造成的碳排放量也越来越多。所以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减排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可是,我国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对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造成了掣肘。农业生产中,会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如煤炭,可是我国的减排技术缺乏,会使得燃烧煤炭所产生的废弃气体排入大气中,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再加上,农村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大量剩余物质,必须要对其进行处理,可是,我国的减排技术水平低,不能够对其进行充分的处理,这就会产生新的环境污染,阻碍了农村经济向低碳优质发展的步伐。
(五)农村的消费观念落后
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艰难,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较为落后引起的。大多数农村居民所受的教育程度不高,其低碳消观念较为薄弱,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购买低碳环保的产品,往往只注重看价格而购买一些便宜的东西。可是大部分便宜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现象较为严重。此外,农村的消费观念落后还体现在废弃物的利用上,他们的消费观念较为落后,不注重对废弃物的循环使用,所以,就无法提高农村废弃物的利用水平,这也会对农村经济的升级转化造成阻碍。
三、低碳视角下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低碳经济的发展任务是节能降耗,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而低碳理念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则可以最大程度低使得农村的资源得到利用,还可以有效保护环境遭受污染。而低碳消费方式,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能够保护自然环境。可是,低碳理念在我国的起步较晚,难免会有一些制约因素,需对其进行完善。下面就对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中所存在的一些阻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找到解决之策。
(一)加大力度转变农村的经营模式
农村的经营模式不合理,使得农业低碳经济发展受阻,所以,要加大力度转变农村的经营模式。以往,农村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其生产力较低,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而将小农经营进行合理改造、重组,使其转变为大规模化地生产经营,则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减小对环境的污染。此外,还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强对农产品的开发,以此来促进高校农业的发展。还有要完善农业生产中各个环节的建设,着力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善于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
我国的农业低碳经济起步较晚,再加上缺乏先进的技术,由此便导致我国的农业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缓慢。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引用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去。首先,要勇于打开农村的市场,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如,燃烧化石能源时,先将二氧化碳进行分离,这样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再次,可以与国外先进企业进行合作,实现技术的最优重组,这样就可以降低对环境的伤害。最后,是要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理。即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要进行科学地处理后再排放。
(三)优先发展低碳农业
近年来,农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地加快,可是,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也不断加大,而发展农业低碳经济则可以有效减轻对环境的伤害。在在生活中,优先发展低碳农业。可以引导农村居民优先食用一些碳排放量低的食物来代替粮食,因为粮食的碳排放量较高,不利于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优先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以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娱乐设施为基础,满足游客对吃、住、玩的要求。优先发展休闲农业既可以减少农村的碳排放量,还可以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积极树立低碳消费观念
农村的消费观念较为落后,其对农业低碳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而要想促进对清洁能源的使用。一是在农业生产中,优先使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环保型的能源,尽量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二是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度。三是要注重购买节能、环保的产品,同时还要减少对一次性产品的使用,以此来促进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
(五)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教育与宣传力度
篇3
一、水路运输的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水路面积巨大,并且处于四通八达的状态,采用水路进行运输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能够加大运输量,同时水路运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其他运输方式的都低一些,具备一定的环保性。与陆路运输相比,运输的费用也相对较低,这也相对增加了水路的运输量。针对一些运输距离较远的货物,采用水路运输的方式能够过得更多的收益。并且水路的节能性也较好,在运输同样的公里数同样的货物时,所消耗的能源较陆路运输会小很多,诸多的优势使得人们更加愿意采用水路运输的方式。
二、低碳经济下水路运输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由于我国的运输量需求巨大,而且据考究,我国具有多年的水路运输历史,水路运输方面已经具备丰富的经验,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路运输所采用的船只也已经采用汽油柴油等能源,这也加速了运输的效率。水路运输在当今具备重要角色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低碳经济。而且水路运输的经济发展也具备许多的优势。
1.低碳优势突出
水路运输较空运以及陆运的方式具备更多的优势,首先是在低碳方面,水路所消耗能源更小一些,而且排放出的废弃物也更加的小。并且水路运输也能够兼具空运以及陆运的所有优势。面对目前的各种能源的价格都在飞速的飙升,采用水路运输的优势就更加的明显,能够节省更多的资源。在目前其他的技术还未成熟的时候,采用水路运输能够更能体现其价值。水路运输连接各国的运输方式,运输的过程在各个国家中进行,节能减排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2.政府支持度较高
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水路运输的方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无论哪个行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才能够进行很好的发展。因此,水路运输的未来是非常的光明的。政府采用多种手段对水路运输进行干预,对水路运输的各个方面进行扶持。水路运输所采用的船只是多种型号的,在运输承载量以及运输速度上都可以根据所要运输的货物的需求进行选择。
3.环保性突出
水路运输由于其运输的数量巨大,并且所消耗的能源较少,同时排放出的污染物质也是相对较低的。结合相关数据研究得知,水路运输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非常好,只占据了总体的2%左右,并且,在集装箱船承担了全球货运量百分之五十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又占据了水路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百分之五十。由此可见,在环保性上水路运输的确具备一系列独特的优势。
4.经济性较为突出和明显
经济效益是运输行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水路运输在能源消耗方面相对较小,因此能够更好的节约能源,减小开支,并且获得更多的收益。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集装箱式运输方式,能够进行大量的运输,而且资源也相对的紧张,因此各国都在争相的采用水路运输的方式进行运输。
三、低碳经济下水路运输经济发展建议
在大力提倡低碳经济的时代,采用水路运输已经较其他的运输方式更俱优势,但是水路运输仍然有可提升的空间。
1.提升内陆运输
我国虽然具备很大的海洋面积,但是内陆的水上面积也是十分巨大的,目前由于许多内陆水面并未进行开发,因此在内陆多采用陆路运输的方式,在水路具备很大优势的今日,应将内陆水路进行开发,提升水路运输的范围。
2.加强水路运输的能力
目前水路运输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但是仍有提升的空间,需要从多个方面提升水路运输的整体的能力,首先要加强运输的管理,提升船队的整体的形象,给运输需求者以多方面的保障。其次,提升运输的能力,运输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事故,防患于未然,在运输之前做好多重防范手段,水上运输受天气的影响较大,如何能在恶劣的天气下进行安全的运输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的方面。
篇4
关键词:低碳标志认证;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77-02
一、低碳标志认证的意义
低碳标志认证机制是一项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有效手段,它通过给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到使用和废弃全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低于国家标准的产品发放低碳标志,来引导企业努力生产低碳排放型产品,同时也有助于诱导消费者积极选购“低碳商品”,从而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低碳标志认证机制是鼓励消费者和生产者支持保护环境和气候的一种方法,需要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努力,实施低碳产品认证是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低碳标志认证机制构建
低碳产品认证和标志意味着产品在生产或消费过程中碳排放量的高低要明确法定显示。产品的碳排放量要依据产品生产的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经专门机构确认并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其目的在于提高产品信誉,保证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碳排放量不超标,在于应对有关的技术贸易壁垒。通过公正的认证机构对产品提供一个正确可靠的含碳量信息。对消费者来说,认证标志提示了消费该产品时的碳排放量或应付的碳税数量,为选购称心满意的商品提供了碳量信息,成为指导消费者选购商品的指南。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认证标志提供了销往国际、国内市场的“护照”,提高了企业信誉,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促使企业建立和完善低碳产品生产保证体系。因此,低碳产品认证和标志机制对保证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低碳含量,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构建组织机构保障机制。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是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建设和实施的有力保障。促进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建设和实施的组织机构包括管理机构、被授权机构以及咨询与研究机构。(1)明确管理机构。确定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确立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指导性原则、提出评审低碳标志产品种类建议和低碳标志产品标准草案、制定低碳标志产品标准、公布制度实施规则和标志样式格式、管理被授权机构、组织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监督检查等。(2)确定被授权机构。在相关部门授权下,选择或者建立被授权机构,主要负责低碳标志的注册、核验和公告工作。低碳标志认证的实施过程由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被授权机构具体承担,对每一家申请认证的企业都要进行现场检查、产品抽样、产品检测等工作,并要求企业建立低碳标志保障体系,以保证产品能持续稳定地达到低碳标志标准的要求,对低碳标志标准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评估,以确定低碳标志标准的有效性。(3)设置咨询与研究机构。咨询机构应该是一个对外的窗口,主要是为提供低碳标志认证实施情况的咨询服务,特别要建立一个使全部商品生产者以及服务提供者了解或获取低碳标志认证实施资讯的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机构主要是负责选择低碳标志产品种类、起草技术报告和产品标准草案,向管理机构提出建议。
2.健全低碳标志机制的法规框架。合理地确定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法律法规框架,对制度设计具有先导性意义和最后保障作用,并对现实环境行为以及社会意识产生深刻影响,有利于该制度效益的发挥和制度目标的实现。(1)制定专门法律法规。建立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单纯依靠国家的宏观政策是不够的,制定低碳标志的管理办法或专门立法是当务之急。积极制定“低碳标志产品管理条例”或“低碳标志管理办法”,对低碳标志认证制度进行全面、统一的规范。“低碳标志产品管理条例”或“低碳标志管理办法”中需要对低碳标志的基本概念进行严格、科学的法律界定,明确低碳标志的种类及范围,并且对低碳标准、产品目录、标志样式等事项做出详细规定,其中低碳标准的制定对于制度建设至关重要。(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现在已有的环境法律、法规很大一部分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计划经济的特征已明显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与资源管理相关内容进行规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下,强化低碳发展的力度,为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全面实施提供现实可行的环境法律保障。完善清洁生产和政府绿色采购相关规定,以低碳标志认证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推动政府绿色采购。
3.构建科学的认证机制。确定认证过程是整个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核心,即认证机关应对符合特定环保要求的产品和企业,依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对产品或企业进行认证的过程。低碳标志认证的基本流程可以借鉴环境标志认证及绿色食品认证的经验,基本流程如下:具备申请条件的企业向被授权机构提出书面申请书,由产品办公室初审,被授权机构做出实质审查,并根据企业申请材料、产品检验报告撰写评价报告,提交技术委员会审查,被授权机构收到技术委员会审查意见后,汇总审查意见,批准认证,并由被授权机构颁发证书并公告,才能获得低碳标志产品生产企业资格。
4.构建低碳标志的认证监督管理机制。在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监督管理是很重要的环节。选择合适的监督管理方式,如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对低碳标志认证制度进行监督检查。(1)监督管理机制的内容。低碳标志认证过程中存在许多需要监督的环节。1)对企业的监督。每年对申请认证的企业都要进行现场检查、产品抽样和产品检测等,评估其低碳指标的达标程度,以确定低碳标志产品标准的有效性。2)对被授权机构的监督。为了依法约束权力、防止权力的懈怠与滥用,所以通过规定行政和法律手段来实现对被授权机构认证权的监督。3)对低碳标志的监督。强化法律责任是保障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实施的重要一环,应分别规定对未按规定标注低碳标志、未备案低碳标志、使用的低碳标志样式和规格不符合规定要求以及伪造、冒用、隐匿低碳标志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及相应处罚。(2)监督管理的实施方式。监督管理的方式主要有:1)司法监督,即被授权机构每年不定期检查。被授权机构不定期地深入已通过低碳标志认证的企业实施检查,对照企业的各种低碳标志产品标准和工艺手册,逐步检查其落实情况。2)社会监督,即公众参与。由于低碳标志是一项由市场驱动的环境保护措施,低碳标志认证的关键在于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以及企业藉此获取的市场份额,因此重视企业以及社会团体对低碳标志认证的参与。在低碳标志产品标准的审查阶段,应该及时公布审查的内容,以便公众的监督。
三、实施低碳标志认证的行动策略
1.开展试点示范。目前,鉴于中国关于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研究刚处于起步阶段,低碳标志认证机制的真正建立还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如何研究出合理科学的方法将产品生命周期中温室气体排放量衡量出来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和验证。为了形成合理的碳排放核算方案,应在建立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开展实际的试点工作。另外,根据产品和企业的不同特性,选择若干有针对性、有代表性的产品和企业开展试点研究,试行低碳标志认证制度,为进一步实施推广提供借鉴和参考。
2.强化政府推动作用。从国外经验看,环境标志和能效标识制度的有效实施,政府支持是关键。落实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提供诸如激励、税收、补助、低息贷款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温室气体减排的初始动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从经济、计划、技术、物价及金融、工商、税务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给予经济激励,支持低碳标志认证制度推行,如对生产低碳标志产品的企业实行贷款优惠、降低低碳标志产品的各种税收、增大企业的利润留成,促进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全面推行。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政策,随着市场放开程度的逐步深入,政府采购市场必将进一步开放,将低碳标志产品列入政府采购清单中,通过政府采购市场的巨大拉动作用,为低碳标志产品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3.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尽快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先进低碳技术方面的差距,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共同研发、沟通交流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发展。及时了解掌握国外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低碳标志产品标准、技术法规以及低碳标志的发展动态,主动吸收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出口,还可利用别人的技术及限制措施发展自己。积极加强与国外低碳标志的互认工作。随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应高度警觉产品的低碳问题会成为新的国际贸易壁垒。
4.加强宣传教育及公众参与。民众的行为方式和消费选择,是企业生产的方向盘,也是政府决策的指南针。因此,只有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低碳标志,了解低碳标志产品的优势,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他们的行为意识,逐步达成关注低碳消费行为和模式的共同意识。
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保护宣传途径,争取社区、街道、居委会等各方支持与参与,把低碳标志宣传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围绕着提高公众意识和低碳消费意识,逐步将温室气体减排和节能环保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作用,努力实现中国低碳标志的宣传。
参考文献:
[1] 龚叶萌,陈泽勇.中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认证技术,2013,(7).
[2] 黄鸣,印慧,程益军.低碳产品认证发展综述与相关建议[J].质量与标准化,2011,(S1).
篇5
一、泉州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能源消费和经济结构,决定了泉州必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1、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经济的“高碳”特征明显。泉州市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752.45万吨,远高于焦炉煤气、天然气等其他能源消费。这种煤炭占比较高的消费结构不仅造成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而且由于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CO2,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致使经济发展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2、能源、资源匮乏,自给能力低。虽然泉州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首位,但能源、资源相对匮乏。主要表现在:一是矿产资源总量不大。目前泉州已发现矿产资源40多种,主要矿种花岗岩和高岭土有力地支撑了石材石雕业、陶瓷业等行业的发展,但泉州矿产资源总量不大,矿床品位总体不高,且长期以来由于矿产开发的不合理,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二是主要能源消费品种自给能力低。泉州能源消费以煤和电为主,但这两种资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市场。泉州用电量居全省首位,2010年全市全社会用电量突破340亿千瓦时。整个“十一五”期间,泉州用电量平均增长超过12%,而发电量仅有约154.55亿千瓦时,电力供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省电网。据了解,2010年全市原煤自给率不足20%,对外依存度相当高。
3、泉州经济结构向重化工业发展。按照库兹涅茨的三次产业结构评价标准,当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60%时,工业化进入中期。其中还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时,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2010年,泉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7:60.2:36.1,表明泉州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先行工业化国家工业内部结构演变的路线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重工业的比重将上升,而泉州规模以上重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是轻工业的6.1倍,重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将对能源、资源提出更大的需求,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
4、生活能耗呈刚性增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住房面积不断扩大,2010年泉州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47.7㎡,比2005年增长38.7%,各种居住能耗随之增加;人口增长、私家车规模的迅速扩大等因素也使居民耗能快速增长。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决定泉州必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泉州能源消费总量从2005年的1460.3万吨标准煤上升至2010年的2516.8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1.5%。2010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达2516.9亿标立方米,烟尘排放量2.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2.4万吨,给全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带来较大压力。“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已成为泉州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泉州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和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等问题,对于泉州实现科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泉州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和优势
(一)立足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
1、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2008年,全市万元GDP能耗0.81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44%;2009年,全市万元GDP能耗0.79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4%;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0.776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4%。
2、污染减排工作成效显著。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扎实有效推进减排工作,取得一定成效。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9543.58万吨,同比减少25.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64%,比去年提高1.27个百分点。
(二)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1、继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近年来,我市坚持一手抓保增长,一手抓调结构,制定出台了一系保工业平稳增长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使节能型产业在全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据统计,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87.55亿元,同比增长7.8%;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54326万元,同比增长5.2%。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2、强化项目能耗源头控制。对国家明令限制、淘汰、禁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以及高耗能、高耗水项目,一律不予引进、不予审批。
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及高污染企业。据了解,我市今年将淘汰炼铁40万吨,造纸3.85万吨、制革12.7万标张、印染4150万米/2.1万吨。去年3月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落实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自查自律行动年”活动,将制革(含人造革)、印染、造纸等13个重污染行业的4455家重点排污单位作为工作对象,经县、市两级环委会评定,筛选出黑色等级企业455家,进行函告和整改提高。并于今年2月底,将331家企业仍然无法提升工作等级的企业予以停产整顿或关闭。
(三)依托光热、风能和水能等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低碳经济产业
1、泉州光热资源丰富。泉州地处亚热带,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0~140千卡/平方厘米,全年平均气温19.5℃~21℃,全年日照时数为1800~2200小时,是我国日照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2010年开工建设的绿谷金太阳示范电厂,是国内利用太阳能发展绿色能源的示范性兆瓦级大型电站项目之一,该电站建成后每年可提供350多万度绿色电力,年减排二氧化碳约3265吨,年节煤1247吨。以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为中心的泉州光电信息产业发展已进入良性轨道,截至目前,该基地已有入驻企业56家,计划总投资达54.43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00亿元以上。在该产业基地,三晶阳光电力有限公司建成的全省首条25MW(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已启用两年多,并取得相当的成效;去年10月入驻基地的阳光大地(福建)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在全面建设500MW太阳能电池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达20亿元,是我省目前最大的太阳能电池产业化项目,它的建成投产将对光伏产业上游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泉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泉州海岸线长达541公里,受台湾海峡“峡管效应”的影响,年平均风速大、有效风速时间长,风能资源十分丰富,泉州市沿海风能资源储量为陆地上的3~4倍,非常适合建设大规模的风电场。惠安小岞、晋江金井风电厂今年陆续开工。项目建成后,小岞将有11台风机,预计年发电量6700万千瓦时,生产的电能可有效缓解惠安县的用电紧张现状;金井风电场将于2012年上半年全部机组建成投产,年发电量约7700万千瓦时。小岞、金井两个风电场将于年底并网发电,并填补我市风电发电产业的空白。按照《福建省陆上风电场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建成10个风电项目。
3、泉州水电资源蕴藏量较大。我市常年雨量充沛,境内溪流多,密度大,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流有35条,水资源相当丰富,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100亿立方米,理论水能蕴藏量近90万千瓦,具有一定开发潜力。截至2010年底,已建成运行的小水电站达668处,总装机容量75.1万千瓦,年发电量32.21亿千瓦时,对节约一次性能源,减少外购能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泉州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难
(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迅速转变
当前,泉州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都对重化工业产品形成了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消费的旺盛需求。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存在经济增长过多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能耗强度偏高的问题。由于历史形成的现实产业结构,要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调整和改变,难度很大,由此决定了我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
(二)相前政策有待完善
尽管我国相关主管部门制定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发展有关的优惠政策,但部分政策因难以执行而未充分执行。我市政府虽然重视低碳经济发展,但尚未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低碳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
(三)节能及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力度不够
泉州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的优惠政策支持,还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市场已有的低碳技术一般“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整合。
四、泉州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用能效率
1、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有效途径,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
2、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位热量消耗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30%,必须加快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为主向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结构转变,通过化石能源内部和外部结构调整,有效减缓碳排放增长速度,促使泉州能源结构向低碳能源方向发展。
3、大力提高能效。更高的能效意味着可以更好的节能减排,水煤浆的应用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以陶瓷企业为例,企业的热风炉改用水煤浆后,燃烧效率可超98%,工业锅炉改燃水煤浆,燃烧效率可由原来的70%提高到95~99%,且排放的烟气二氧化硫含量较低,粉尘容易得到处理。因此,应加大节能和提高能效的力度,在纺织、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强度。
(二)积极引导,充分发挥政府调控职能
1、培育市民低碳意识。加大宣传,从生产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消耗,流通环节降低碳资源的污染,消费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依赖,从科学发展的高度,把低碳文化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
2、提供政策保障。一是建立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优化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二是运用市场和法律手段,从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角度上,从环境、安全性、质量、市场秩序等方面来进行调整。三是加强政策引导,运用各种资源促进区域内要素的合理、均衡配置,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3、发展低碳交通。通过调整交通方式,有效削减城市道路交通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大公交投入,创造便于市民步行或自行车出行的条件。推广使用节能车辆,积极为油电混合动力车、LPG动力车、电动汽车等提供相关税费优惠和配套服务设施。加大太阳能路灯的推广力度,力争由点及面逐步应用到全市主要道路。
4、培育城市森林。把培育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氧补偿”和气候“降温”的重要措施,全面实施生态风景林建设工程,多渠道拓展绿化空间,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和碳汇能力。
篇6
关键词:北京;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双重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国家也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一、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北京作为我国首都。率先提出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1.单位CO2放量和万元GDP能耗呈下降趋势(图1),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据测算,2001年至2007年,北京共计节能3020.2万吨标煤,合计减排二氧化碳7853万吨,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46.5%。“十一五”前四年,北京万元GDP能耗下降率连续四年超过5%,累计下降23.34%,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其中,2008年,北京市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度和“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进度两项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
2.建立和完善低碳发展机制,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十一五”期间,北京先后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振兴新能源产业实施方案》及《绿色北京行动计划》等措施,实施低碳出行奖励制度和财政补贴政策,大大促进了北京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3.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发展。统计数据显示。北京煤炭消费量由2005年的3069万吨减少至2009年的2665万吨;天然气消费总量由2005年的31亿立方米增至2009年的65亿立方米,所占比重由7%提高至12.6%。截至2009年底。北京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仅为32%,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升至68%,天然气应用也领先全国。
4.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近年来,北京淘汰了“三高”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率先在国内构建起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2008年,北京市服务业比重已超过71%,第三产业占CDP的比重上升至73.2%,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同时。重点发展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低热、核电等新能源产业,有效推动了北京市经济向低碳化转型。
5.实施植树造林工程,提高碳汇水平。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通道绿化等重点工程,北京市实现了碳汇突破性进展。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森林资源总碳储量为1.1亿吨,森林资源年固定二氧化碳量约为972万吨(碳汇量)。
二、北京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尽管北京市通过各种举措使节目减排工作和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真正实现北京市经济的低碳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从总量上看,未来十年是北京城市化、国际化快速推进时期,尽管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速度放缓,但总的碳排放量仍将继续增加。北京作为高耗能城市,能源消耗从1998年的3808万吨标煤增长到2008年的6327万吨标煤(图2),且能源自给率基本为零。在能源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实现北京经济的“高碳化”向“低碳化”转型尤为重要。
2.从制度层面看,只有消除低碳经济建设的制度壁垒,破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体制弊端,才能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不断优化的双赢局面。目前,北京市管理体制尚不完全适应建设低碳经济的要求,如行政机构设置不到位、制度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财政制度中环保成分不足等。
3.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目前,北京正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方向就是在坚持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大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着力发展金融、文化创意、物流等低能耗产业。北京市所确定的这一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本质上代表着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要求。
4.从技术层面看,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特别是低碳核心技术储备,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很容易在未来碳交易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北京科技资源高度密集,科技优势得天独厚,具备低碳技术研发条件。因此,北京市要促进低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必须积极完善低碳自主创新体系,促进低碳技术。尤其是低碳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三、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
1.完善法规制度
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需制定合理、正确的制度和政策,确定北京今后一定时期内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为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方向保障。首先,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引下,北京市应强化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在贯彻落实好国家和北京地区现有的低碳政策制度的同时,拟定周密的低碳发展规划;其次,要加强环境立法和能源立法,不断完善北京市低碳发展法律体系;再次,应采用多样化、弹性化的环境管制方式,设置合理的碳排放监督程序和责任机制,同时推动建立公民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立有利于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2.建立低碳产业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的低碳化和减碳化,其主要载体是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目前,北京已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金融业等低碳产业。
3.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撑
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必须在金融创新上作出战略安排。首先。北京要利用北京环境交易所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这一全球金融市场,建设绿色资本市场,积极研究开发环境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加快环境金融产品创新;其次,北京要积极发展碳金融,构建碳金融支撑体系,促进低碳融资业务的发展;再次,在银行等金融部门成立专门的绿色机构,消除低碳发展的融资障碍;第四。除了开展低碳经济的委托贷款、担保业务之外,还应逐步发展低碳期货、低碳证券、低碳保理等低碳金融衍生品。
4.加强低碳技术研究
低碳技术是实现北京低碳发展的核心,发展低碳产业必须以核心技术为支撑。北京市能否实现低碳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
5.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基础设施设计、规划和建设过程从规模上加大了能源的消耗。北京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首先,突出规划的先导作用,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功能、产业定位,对综合交通体系、给排水等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予以重点安排;其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快速通道建设及智能交通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再次,树立“多市一盘棋”的理念。在发展智能电网及优化输电和配电网络等重大项目建设上同京津冀经济圈形成共建合力,提高基础设施的经济性和共享性。
篇7
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具有稀缺性,难以持续地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面临着严重的枯竭困境。当前87%以上的商品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石油在未来几十年内面临着枯竭。具体到中国,在过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落后,人民生活亟需改善,为了尽快扭转局面,提高综合国力,改善民生,我国采取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迅速变化,原有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到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有必要根据国情,借鉴世界先进国家与地区的有益经验,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传统的粗放经济发展方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结果,具有客观必然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难以适应新时期国家的发展需求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经济竞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紧迫性,而低碳经济正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提供了目标与方向。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强调对碳开发与使用的约束,目的是尽可能地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它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不仅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更关注人类的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尤其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求达到环境友好。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障碍
(一)资源短缺低碳经济强调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资源是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物质基础,无论是高碳经济还是低碳经济都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撑,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与更高层次的方式转变更需要理性、优化的资源配置。我国高碳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造成了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快速耗竭与短缺。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但是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量处于世界落后地位,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愈来愈大,资源特别是能源呈现出绝对不足,供求矛盾非常尖锐,成为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企业缺乏自觉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作为能源利用的最重要的主体,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企业能否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直接制约着整个经济体系发展方式的变迁。当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动力,低碳意识欠缺,对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缺乏足够认知,对于国家的环保政策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往往消极应对,没有有效贯彻,致使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缓慢。探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有效的发展低碳经济激励与约束。对于开发或利用能源的非国有企业,由于所有者或经营者缺乏远见、融资困难、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法律法规缺失等原因,即使想发展低碳经济,也会因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技术引进成本过高等原因而放弃,转而追求短期高额利润,滥用能源,破坏生态环境,而全然不顾企业的社会责任,如各地屡禁不止的小矿山。而对于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内部体制仍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着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技术落后、高管腐败、激励乏力、监管滞后等一系列的问题,缺乏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所需的内在推动力,极大地制约了企业能源的开发利用效率,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与环境破坏,进一步加剧了能源短缺。
(三)公众的低碳意识不足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表明,公众意识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经济上起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在我国,低碳事业发展不够成熟,社会的宣传方式与力度不够,公众的低碳意识还比较缺乏,有待进一步的培育。一份针对西安市的调查显示,67.83%的人基本了解低碳生活的含义和方式,表明人们对低碳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日常生活的调查表明,只有13.17%的人进行废物利用,77.23%的家庭使用一次性杯子、筷子,这表明人们的低碳意识大多仅仅停留在口头,并未付诸实施,没有将自身与国家的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个体主义仍主导者人们的思想。
三、加快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一)加强对企业的激励及监督,为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内在动力。首先,加强国家规范企业能源开发利用行为的制度建设,革新不适宜的制度安排,弥补制度缺失,尤其强调要有严密完善的实施机制,保证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能够得到切实执行,从外部对企业资源利用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与约束。其次,国家要从基础设施建设、税收、投融资、行政审批、技术研发等环节对企业的低碳经济投资给予行之有效的支持。另外,要深化国有能源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坚实微观基础。实行严格的预算硬约束,督促企业在有限预算的情况下促进技术进步、节能减排,自觉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不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尤其是经营者的考核,弱化单一利润指标的影响,切实体现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情况的评价,并完善配套的奖惩机制,对于低碳行为进行奖励,对于不合规定的高碳行为给予惩治;更新陈旧的管理理念与方式,将低碳理念深入到企业管理如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将低碳思想根植于企业文化,树立全局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奉献意识,持续增强企业文化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引导企业员工的低碳行为,稳步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篇8
我国具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在低碳农业方面有很多优势。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起,就提出了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概念,主张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相结合,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在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强调预防为主、防治并重,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提倡大力发展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农业,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精细农业、“蓝色农业”(海洋农业);在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方面,强调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等。应该说我国在发展低碳农业,进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起步比较早,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是,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及农业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还任重道远。
我国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密切相关的国情特点是:(1)我国人均耕地、草场、林地面积分别是1.3、4.95、2.18亩,只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40%、52%和25%;(2)我国的粮食单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水稻单产是国际先进水平的85%,小麦和大豆大体上是55%,而玉米和薯类还不及50%。但是单位耕地面积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都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其中化肥施用量每公顷40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每公顷225公斤的安全上限。农药使用量每年120万吨。农膜使用面积过亿亩,每年残留近35万吨;(3)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2%,而发达国家是80%以上。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比我们高出一倍;(4)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3,沙化土地面积174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2%,而且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5)目前我国平均每立方米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而发达国家为0.7—0.8。万元GDP用水量高达399立方米,而发达国家仅55立方米。一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60%左右,发达国家已达85%;(6)我国农产品的优良品种覆盖率,虽然农作物达到了95%以上,但是水产品和畜产品却比较低。如水产养殖良种覆盖率只有50%,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80%的水平,猪和肉羊的良种覆盖率都是40%左右;(7)经济发达国家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2年左右,而我国只有7.83年,相差4年多;(8)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中国每个农民所能供养的人口只有4—5人,而美国、德国、以色列分别是170、140、90人,人多地少的日本是20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也达到10人;(9)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80%以上,而我国只有30—40%;(10)经济发达国家的森林覆盖率一般在30%以上并且分布均衡(其中,日本67%,韩国64%,挪威60%左右,瑞典54%,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国30%,美国33%.法国27%,印度23%),而我国是20.36%。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既要牢固树立低碳经济的理念,同时还要建立低碳经济的生产结构,选择低碳经济的能源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真正把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在科学发展和低碳、高效的基础上。
1.树立低碳发展理念。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干部的考核、升迁去留既要看GDP,又不能唯GDP。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既有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现在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包含了生产指标、总量指标,而且广泛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质量、效益、民生等各个方面,是一种全面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和持续的发展。我们所追求的GDP应该是绿色GDP,是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GDP。过度消耗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符合中国的国情。首先,中国的农业必须发展。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粮食的安全是头等大事,吃饭问题是最大的民生。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小康。其次,发展的路径必须是建立在科学发展基础之上,要努力探索一条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最后,要基于低碳发展的理念,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规划,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2.建立低碳生产结构。生产结构取决于资源结构,它受一个国家和地区资源结构的制约,并且一经形成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生产结构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我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多次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这其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今天需要从低碳的视角重新对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调整进行审视。(1)种养结合,建立合理的用地结构。豆科作物由于能够固氮,对培肥地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我国东北等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逐年缩小,总产量也出现了萎缩,进口大豆数量逐年增加,这种状况需要加以改变。一方面,要不断改良大豆品种,发展高油大豆和优质大豆,提高国内大豆的品质;另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国内大豆的价格支持与保护政策,调动农民进行大豆生产的积极性。同时,要支持和鼓励大豆加工企业利用国产大豆进行加工,保证他们能够取得合理的盈利。(2)科学核定单位面积草场的载畜量,建立合理的畜群结构。我国单位草场的载畜量过大,超载过牧现象由来已久,造成草原沙化、退化、荒漠化加剧,严重影响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牛、马、羊、骆驼等大牲畜恰恰又是食草量大、碳排放比较高的动物。我们应该通过科学合理核定单位草场载畜量,推行轮区放牧、围栏放牧、改放养为舍养、建设草库伦等办法,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草原生态得以改善,增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于我国目前拥有巨量的外汇储备,应该多进口一些畜产品,以改善国内市场的供应。在内地农区应通过建立饲养小区、发展畜牧合作社、牲畜代养等模式,改变家家户户“小而全”的饲养方式,以降低饲养成本和碳排放。(3)统筹规划农村工业布局,建立合理的农村工业结构。要通过建立农村工业小区,集中处理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改变“处处建厂、村村冒烟”的传统落后格局。特别是在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坚决避免把那些污染严重、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转移到农村去。农村工业从一开始就应该讲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决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要改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宁可少一点GDP也决不能将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污染大户转移到农村,确保广大农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生活宜居。
3.建立低碳能源结构。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在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中,要千方百计地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沼气)、地热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南方地区要利用区位优势,更多地利用水力进行发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适当开发利用核能,仍不失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补充能源。要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太阳能、风能的发电成本,或通过国家补贴的方式使其尽快“进网”,用以补充能源的短缺和不足。要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电动车、混合燃料汽车、生物能源汽车的发展,改善农村的交通和能源状况。目前东北和西北一些地区农村,在农民生活用能中仍然采用直接燃烧农作物秸秆、柴草的做法,其热能转化率极低(一般只有15—20%),不仅造成农村能源的巨大浪费,也是畜牧业饲料资源的极大浪费,要引导农民逐步改变这种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辽宁省在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中,实施“四位一体”农村沼气工程值得其他地区很好借鉴。所谓“四位一体”模式,是在同一块土地上,实现产气、积肥、种植、养殖有机结合,能量多级利用的新能源使用方式。据调查,辽宁省平均每栋“四位一体”年产沼气300立方米,提供沼肥16立方米,年出栏生猪5至15头,冬季生产蔬菜1500公斤。年户均纯收入5000元左右,部分效益好的在万元以上。截至目前,辽宁省已经有上百万的农家告别烟熏火燎的生活传统,而是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烧水、做饭、照明。此项目每年将开发节约能源278.2万吨标准煤,保护山林植被81.2万公顷。同时新能源的使用还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每年可向市场提供优质反季水果、蔬菜5.7亿公斤,出栏猪383万头,产沼气1.2亿立方米,提供优质沼肥612.8万立方米,可增加农民纯收入近20亿元。
4.选择低碳技术结构。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低碳技术可分为3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过去10年里,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38%,超过IT产业。全球风电装机容量2008年在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28.8%。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技术。在农业探索低碳技术主要应包括:()1弘扬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增加农家肥施用量,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并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更多地利用生物技术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发展高效、低毒、低污染、低残留的新型农药等,千方百计地减少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对土壤和水域的面源污染。(2)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特别是要引导农民广泛使用沼气技术,提高农村能源的利用效率。(3)提高土地、灌溉用水的利用技术,大力发展无土农业、立体高效农业、节水农业。水资源的节约同时也是能源的节约。(4)发展农村工业废气、废水、废渣及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技术,尽量做到低排放或零排放。(5)推动“绿色革命”,提高优良动植物品种的良种覆盖率,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弥补耕地资源的不足。最后,必须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新型农民的培养培训,把低碳农业的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
1低碳经济时代的相关概念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全球化环境之下的时代经济发展理念。低碳经济的内涵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经济发展指导理念,在该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各项技术,以及利用产业升级、开发新的替代能源等方式来尽可能降低一次能源的使用率,达到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的双赢局面。
1.2低碳经济时代
低碳经济时代是指以低碳生活为理念,遵循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指标发展经济的一种经济模式。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向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就标志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2008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报告中,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前提下,低碳经济理念很快在世界传播开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一次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及高耗能对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开始倡导发展低碳经济,降低能耗,降低污染,顺应环保大潮流。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在此背景下也应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2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了只有当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农业发展方式才具备了转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我国工业快速发展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已经由初期逐渐走向中期,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程度属于中期阶段,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备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我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在农业经济发展上,我国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此外,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100美元,达到了中等国家收入水平,农业发展GDP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并且有专家学者指出:以我国民族文化保护程度及农业发展历史来看,我国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以低碳农业取代高碳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上述的种种先行条件都表明了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3.1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发展核心是基于生物界本身的理念,利用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在农业经济生产中形成完整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达到系统平衡,遵循万物相生相克的理念,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率,使得农业生产活动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效益。高碳农业对于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是化肥农药的使用会导致土壤盐碱化、盐渍化等,而生态农业则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在农田系统中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利用自然规律来治理农田,结合科学技术去发展农业经济,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率,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1]。
3.2发展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的核心就是将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尽可能实现再利用,提高农业资源使用率。在农业经济生产活动中,很多农业资源都因为重复利用率低,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污染,循环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增益减排的目标[2]。在传统农业经济活动中,许多农业资源的资源利用率都是较低的,很多可利用资源由于人们的疏忽导致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加大了农业投资和社会负担,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低碳农业,因为要想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发展循环农业。
3.3发展有机农业
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为了提高产量,农夫们往往会选择使用化肥农药及含有生长激素的饲料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不仅提高农业经济的碳排放量,生产出来的农业产品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也存在一定的潜在性威胁,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有机农业则是以有机农家肥及绿色饲料来对农作物和家禽进行栽培和饲养,避免了激素残留于农产品内,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率。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3.4发展城市旅游休闲农业
城市旅游休闲农业是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一种有机结合,旅游也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而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发展城市旅游休闲农业是将一三产业有机结合的体现。发展城市旅游休闲农业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负担,使得农民能够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并且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做到城乡结合,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3.5利用科技力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学会利用我国的科技优势,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经济发展中,通过有目的性、计划性地培养农民的种植技术,达到提高农副产品的增收目的外,还可以培育优良的农业品种,做到保证产量的同时能够保证质量,尽可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3]。此外,还可以利用科技技术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及时反馈农业市场信息,减小农业生产风险,降低农业生产能耗,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大琼 单位:四川省大竹县高穴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卫东.低碳经济时代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探索.河南科技,2014(11):223-224.
篇10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交通;公共交通;慢行系统
1前言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城市机动化的不断深化,同时带来了资源和环境的挑战。2010年,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1%,在全球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低碳交通的概念应运而生。
低碳交通即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交通。城市低碳交通是城市低碳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理念,即优化交通用能的方式,提高用能效率,使得交通可持续发展,在降低能耗和减少碳排放量量的同时,保证人和物流方便、安全、舒适和公平的出行,不断满足城市交通增长的需求[1]。
2 低碳交通的国际经验
2.1先进的城市公交系统。 数据表明,采用公交的出行方式的耗碳量比私人小汽车的要低得多,因此各国纷纷建立起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德国的斯图加特市以及奥地利的巴德伊绪市健全的公共交通系统使人们的出行变得十分方便[2]。
2.2发展慢行交通。 英国政策研究所于1979年撰写了一份“步行是交通”的研究报告。从此以后改善步行交通条件成为英国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德国城市中心步行化程度较高。1995年,法国交通部长宣布了10项以推广自行车为重点的城市交通市政建设计划。慢行交通越来越登上低碳交通产业的舞台[3]。
2.3 利用经济手段,控制小汽车流量。 为了有效地提高道路交通使用率,降低没有必要的小汽车出行,欧洲国家对小汽车的使用采取“使用者付费”的策略。
欧洲许多城市都采用以下做法:一是在城市中心区普遍实施了计时收费,且费用高昂。二是城市中心区限制停车泊位供给。三是高燃油税率。
2.4政策保障和技术保证。 在发展城市低碳交通的过程中,欧洲各国先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保障制度。如英国的“空气质量战略”以及欧盟出台的“欧盟空气质量框架导则”。
美国主要在技术层面减少碳排放,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大力研究和推广新能源、新技术。节约车辆运行时间,减少拥堵和污染。
2.5交通与土地的协调发展。 TOD战略的实施,即以快速公交走廊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一是通过开发自给自足的公交社区,形成“职-住”平衡模式;二是利用大能力、快速的地铁线路连接主要居住区和就业中心,公交汽车和轻轨连接地铁服务以外地区。
3 我国低碳经济下低碳交通产业发展的途径
3.1 交通产业与土地利用的整合。推动TOD土地模式的发展。即以快速公交走廊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一是通过开发自给自足的公交社区,形成“职-住”平衡模式;二是利用大能力、快速的地铁线路连接主要居住区和就业中心,公交汽车和轻轨连接地铁服务以外地区。这样的模式更能优化出行结构,加上公交服务的提高,可以减少私人小汽车的出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3.2优化城市交通网络,调整运力碳排结构。 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建立以轨道交通以及地面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交通为补充,辅以私人汽车,非机动车等的城市交通网络。同时,实行公交线路等级化,大运量轨道与各等级常规公交相互配合,以求达到最佳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10]。调整行人的出行结构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3大力发展慢行交通系统。 慢行交通,是指一种有序的引导居民,从依赖私家车出行,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大力发展和提倡通过步行、自行车等与公交系统的紧密结合的交通方式,以达到遏制城市资源浪费,较少小汽车出行量,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2]。其主要的方式主要有一下几种[4]:
(1)快速公交/轨道交通+公共免费自行车 的出行方式;(2)常规公交+自行车 挟带式的出行方式;(3)绿色步行道的设置。
3.4加强交通需求管理
从交通需求角度改变交通出行结构,主要措施包括:
(1)以经济手段调节小汽车的拥有程度,如牌照收费;(2)以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减少停车需求;(3)实施拥堵收费措施缓解城区拥堵状况;(4)错日出行、时段出行等禁止政策,减少车道上机动车数量;(5)借鉴国外多占位车辆(HOV)优先政策[9]。
3.5加强智能交通技术的开发,加强节能替代产品开发。加强智能交通技术的开发和创新提高行人出行效率,减少延误和堵塞,推广先进适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开发新型环保替代产品,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通过财政与税收政策,加大对节能型汽车和替代燃料的支持力度。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交通的低碳化转型,通过燃油税、碳税等的征收,推动交通的低碳化。[5]
3.6 深入交通产业低碳化的宣传。将观念转变列入重要的位置,重视交通产业低碳化的宣传,采取各种宣传措施,以及奖励惩罚措施来深入观念的转变和植入。
4 结束语
低碳交通产业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采取正确的措施,实现我国交通产业的低碳化是十分必要的。而通过观念的转变、科技的支撑、制度的创新、结构的转型 ,并且发挥我国政府强有力的主导作用,落实好当前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要求和措施,使我国交通的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实现交通的低碳化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卜艳春,张萍.低碳交通发展启示[J].交流平台.
[2]王筱鲁. 欧洲城市低碳交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 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年6月第2期.
[3]张良,郑大勇. 借鉴国际低碳交通经验良性发展我国低碳交通[J]. 环保风向
[4]万军,丁文霞.城市慢通发展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第35卷第5期,2011年10月.
精品范文
10地摊经济行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