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健康教育讲座范文
时间:2023-07-20 16:4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健康教育讲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相应的教育原则,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心理教育;教育观念;心理辅导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1.学习生活是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第一,学校学习负担超过了学生可以承受的范围,导致大部分初中生的心理压力过大,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并且特别脆弱,根本无法承受成绩起伏不定带来的打击。第二,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就是厌学,尤其是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成绩差距过大,学校生活枯燥、学习压力大等原因,导致大部分学生厌烦学习,甚至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会出现厌学心理。
2.人际关系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当前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所涉及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与父母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等三个方面。(1)“家是温暖的港湾。”和谐美好的家庭生活可以给孩子带来温暖,使孩子的性格温和、品质优良。而专制、不和谐的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法正常交流,导致孩子性格孤僻、霸道,与同学之间也无法和睦共处。单亲家庭会使学生将痛苦转移到父母身上,厌恶父母并且憎恨家庭,严重的会出现离家出走的叛逆行为;(2)教师不公平对待每位学生是造成不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原因,导致教师失去学生的信任,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3)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喜欢交朋友的年纪,但是大部分学生不会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尤其不会与异性同学交往。
3.情绪情感问题是初中生成长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处在青春期,所以大部分初中生情绪易怒、行为举止过于冲动、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些特点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一定要随时关注初中生的情感情绪问题。
二、针对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教师偶尔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其实平时的课堂教学也在对学生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抛弃陈旧的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彻底抛弃灌输式教育方式,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还要学会理解学生、接纳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指导者,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2.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
良好、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好心情的形成。美好且和谐的环境不但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良好品质的形成和缓解异常心理现象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初中院校一定要尽力打造美好且充满良好和谐氛围的校园,无论是校园美化、绿化还是教育化都要达到要求,以建成高标准院校为目标。除此之外,学校还应注重各班级内的环境氛围。在初中阶段中,学生主要活动在班级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人际关系是同窗关系和师生关系,因此,师生关系和谐、班级内部团结友好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3.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对于初中阶段的心理教育来说,心理辅导就是心理辅导教师通过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给予学生需要的服务和协助,使学生可以顺利适应学习生活。心理辅导是心理教育中最重要、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式。对于心理问题相对严重的学生,在进行辅导时,教师首先要做到倾听,其次是必要的协商和理解,最后也最关键的是一定要做到保密,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一些简单的心理疗法,例如:认知疗法、支持疗法、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疗法、强化疗法等,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除此之外,学校可以为学生设立心理宣泄室,通过宣泄自身情绪,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4.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专题讲座
在学生升入初中后,学校应该经常举办各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专题讲座,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将一些符合他们的心理学知识、青春期现象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传达给学生,帮助他们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受挫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关注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初中教育来说是一个新颖且重要的课题。因此,初中心理健康教师必须要不断探索初中生中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其形成的原因,通过及时采取有效且合理的措施来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质量,从而打造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来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3
一、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误区
1.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是学校追求的最重要目标,因此,抓好学生文化课学习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可有可无,少数学校安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几乎为自习课或其它主科的补课。部分初中管理者观念较为落后,甚至部分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心理问题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善,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即使部分班主任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学习成绩压力及缺乏连续、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无法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仅在班级有学生因学业压力诱发心理疾病或突发精神障碍时求助于相关精神心理科医生。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有调查研究表明,虽然90%的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但62%的初中于初一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且只有少数学校将其设为必修课,多数学校将其列为选修课或活动课,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5]相对于初一而言,初二、初三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职业生涯规划及心理发展冲突更为明显,而在这一阶段却没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辅导。此外,多数学校即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仅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教学效果完全依赖教师的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在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互动教学、实践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的条件下,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对于部分较为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观点,初中生确实难以理解和掌握。
3.心理学相关师资缺乏,业务能力相对欠缺。受制于教师编制限制及中考压力,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师资不足,从事心理学工作的教师多为政治、德育、团委等教师兼职,其从事心理咨询仅为个人兴趣爱好或学校任务要求,未受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仅经历短期培训,对于心理咨询难以整体把握,无法保证心理咨询效果。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但因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咨询偏少,缺乏足够的咨询实践,专业技能有所减退,难以达到有心理咨询需求学生的期望。笔者甚至接触过因初中心理咨询教师对心理咨询整体把握存在问题造成求助学生心理问题恶化的个案。
4.社会对心理咨询存在误区,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在我国,多数人习惯上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受社会偏见的影响,许多初中生认为接受心理咨询就等于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因此,即使部分初中生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受制于其他同学的偏见也很难求助于心理咨询教师。而接受心理咨询的初中生也反复要求心理咨询教师不要将自己心理咨询经历外传,以免“丢面子”。同时,初中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学生没有大段空余时间前往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而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雷同,造成心理咨询室主要用于处理各类心理问题突发事件。从整体来看,初中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仅用于应付上级检查,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开放不定期甚至不开放,形同虚设。[5]
5.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重治疗轻预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初中心理健康工作重心多在学生突发心理疾病的处理,而对于初中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压力、人际关系调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青春期性冲动等心理问题根源并不重视。因此,不妥善解决潜在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忽视日常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能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可能使心理问题长期积累,在生活事件诱因下恶化。
6.忽视性心理健康教育。性是青少年最受困扰的问题之一。在初中阶段,随着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初中生对自身性器官的变化产生好奇、不安及恐惧感,适当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缓解初中生的不良情绪,适应其自身性器官变化,同时有助于减少早恋、婚前甚至早孕等不良现象。然而,我国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讲解性生理知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内容较为枯燥,对学生吸引力不足[6],部分学校甚至对性问题避而不谈。如果学校不能对初中生性发育现象和性冲动予以合理教育、引导,初中生会将性神秘化,或产生性刺激,造成不良结果。
7.心理健康关注对象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教育界习惯于将学困生作为心理健康工作对象,但相关研究表明,学优生同样受困于心理问题。[7]学优生因学校、家长及自身过高的期望,使其相对于学困生更容易从学业中体会到压力,对成绩波动敏感,过分关注周围人群对自己的评价,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二、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重视,构建高效心理健康管理机构。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在初中设置相应的教师编制。同时,学校有必要成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切实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经费、场地需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间及相应师资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除招聘心理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以外,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还要经常选派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教师定期参加心理诊断、常用心理测验的使用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培训、进修,邀请相关心理学专家讲座、指导。同时,由主管部门定期组织辖区内各初中的心理学教师参加案例讨论会,针对近期各学校心理咨询个案提出心理干预方案,提高其临床诊断与心理咨询技能。此外,多数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没有医学背景,对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部分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临床特点及其与一般心理问题的区别把握不准,因此,有必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前往相关医院见习,使其了解相关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免误诊。
3.加强心理咨询室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心理咨询工作,保障其有效运行。多数初中心理咨询室较为简陋,缺乏心理咨询的环境和必备的硬件设施。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需要引进必要的专业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人员以外,还应加强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咨询室墙壁应以淡黄色等柔和色调为主,避免教室的白色,配置沙发、茶几等家具,使心理咨询环境优雅、舒适,易于产生信任感和放松感,避免使咨询室环境与教室或教师办公室过于相似,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尽可能配置心理测验软件,辅助心理咨询教师初步诊断各类心理问题;此外,心理咨询室还应该尽可能远离学生教室,以免使求助学生感到周围同学的歧视和偏见,产生心理压力。同时,切实保障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在学生自习课、午间或晚自习前安排相关心理咨询教师值班,使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能够在其课余时间寻求心理帮助。
4.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避免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模式。多数初中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在初中一年级完成教学,这种安排在适应初中学习、人际关系协调、情绪调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概述的认识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初中生年级的上升,学业、升学压力逐渐加大,性困扰逐渐出现,人际关系逐渐复杂,自我意识矛盾出现,却没有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初中生适应其心理发展,帮助其了解自身的变化。因此,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每学期均开设的课程,根据不同年级面临的不同心理压力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初中生更好的完成学业,维护心理健康,顺利成长。如可以在初一学生入学时开设初中生心理特点概述、心理健康概述、学业压力调适、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二年级开设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青春期心理矛盾、职业生涯规划、情绪控制与调节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三阶段开设考试焦虑、人际矛盾处理、压力释放等方面的专题教育;中考前两个月开设考前压力调节与放松训练,必要时考虑安排考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如有可能邀请心理学专家开设考试压力与情绪缓解方面专题讲座。根据不同阶段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善初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好的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避免灌输式的理论教学,尽可能采取易于被初中生所接受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初中生性格特点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卡特尔16因素人格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人格体液问卷等心理测验,要求学生完成测量并将相应的测验结果予以恰当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自身性格特点,达到塑造良好性格的教学目的;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教学专题中,除教授学生自我调节及人际关系调节的技巧,促进学生与他人和谐共处、有效交流外[8],还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或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中完成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在心理疾病方面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临床症状的理论讲授方式难以使初中生理解,可以通过电影教学的方式,通过对影片中人物表现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各类常见的心理问题初步认识,达到教学目的。
5.尽可能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依赖于相关心理学课程教学和心理健康辅导,还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通过在其它相关科目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功效的最佳选择之一。例如,在地理学科教学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9];在生物学科教学中,通过实地调查,训练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青春期发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变化的生理基础,同时对初中生的性心理特点予以合理的解释,使其对性发育有客观的认识,避免将性神秘化;在遗传与环境相关章节教学中,教育学生在挫折、冲动、愤怒时,能够客观分析内因和外因[10];在人体生理卫生中神经系统相关内容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心身相关的含义;在体育课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培养团队合作等。[11]
6.重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与学生接触较多,相互较为熟悉。因此,通过对初中班主任简单心理培训,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能够初步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能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结合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将相关信息报至校心理咨询室,提供参考意见,便于心理学教师做出准确判断。让班主任参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局面,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相关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12]
7.开展丰富的校园心理活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学校通过开展一定数量的校园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初中生的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如心理健康征文比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主题签名活动、心理图片或心理影片展等。同时,开展校园活动提倡集体创作、表演,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心理特征,改善人际关系。
8.定期举办家长培训,寻求家长配合。学校有必要举办家长心理培训,使家长了解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和青春期心理特点,能够识别逆反心理的表现,并掌握简单的心理沟通技巧,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3]
参考文献
[1]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姚树桥,傅文青,唐秋萍,等.临床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郑亚楠,魏泽红.某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状况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7).
[4] 辛永林.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吉林教育,2012(8).
[5] 侯一波.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
[6] 唐晓君,钟朝晖,汪海英.重庆市中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和现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15).
[7] 薛晖.高中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教学与管理,2009(5).
[8] 阚学章.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教育探索,2007(4).
[9] 刘若静.地理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8).
[10] 张志俭.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理科:综合,2008(2).
[11] 赵光权.学校体育教育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吉林教育,2009(8).
篇4
关键词: 初中生自卑干预对策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自卑是一种腐蚀剂,一个人一旦被自卑心理所困扰,便会陷入无休止的痛苦与焦虑之中,失去进取心,导致出现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时代巨变和客观环境的压力与挑战,大大加剧了十一、二岁到十三、四岁正处于一生身心变化最显著的初中生的心理压力,导致出现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一、初中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1.主体因素。
自卑的形成受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个性特征、价值倾向、自我观念等主体因素的影响很大,随着初中生的生理结构的变化,他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容貌、体格、姿态、语言,对自己的缺陷和弱点十分敏感,如口吃、矮小、貌丑、残疾,身体胖瘦和皮肤黝黑、脸上长粉刺等均可以引起心理的不平衡,而滋生自卑、羞怯、孤僻、悲观失望、厌世甚至自杀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受到自身性格、能力、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也受到正在发展的自我意识的影响。自我意识状况影响着初中生心理的发展。其中自我评价能力是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初中生自卑感的产生就是对自己的能力、品质作出过低的自我评价的结果,是初中生对自身以及自身的特征所产生的一种消极的自我体验,是初中生产生自卑感的本质根源。从自我的角度看,一个人自己怎样看待自己,比他真正是怎样一个人显得更重要。自己心目中的“我”,比真实的“我”更重要。尽管它并不完全等同于实际的“我”,但自己却相信其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上的任何人都不如另外一些人,但却并非所有的人都有自卑心。可见自卑的产生往往不是来自“事实”,而是来自于对这些“事实”的消极态度和体验。
2.环境因素。
自卑的形成受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如家庭经济状况、地域等外部环境所影响。初中生的生活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它们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教育对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的校风、班风,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都会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研究表明,普通中学学生的总自卑感比重点中学学生强,普通班学生的自卑感比重点班强。学校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老师、同学的评价和学业成绩等也会影响、诱发初中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如长期被同学、老师冷落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常遭受挫析和失败打击的学生;或由于升学、转学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学生都极易产生自卑感。家庭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会极大地影响初中生自尊感的发展。如有的初中生因为家庭贫困、经济条件差,觉得低人一等而感到自卑;有的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过度照顾、过分保护,养成依赖心理,遇事畏惧、退缩,遇到失败、挫折,就易产生自卑。社会对初中生的影响是多维度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良的生活方式、社会风气、道德观念,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市场经济金钱至上的观念,以及影视作品所传播的不良思想等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初中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二、初中生自卑的干预对策
1.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增强自我意识与信心。
初中生自卑感大多是由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极大差距引起的,同时又由于无法正确面对挑战,缺乏坚强意志力等原因所致。因此,全面认识自已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增强自身的成功经验是预防自卑感产生的前提。一些学生之所以产生自卑心理,主要是因为他们过分看重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全面否定自己。教育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自身之不足,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积极地接受现实的自我。进行确立竞争意识的教育,只有确立竞争意识,才能鼓足勇气、奋发向上,树立起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具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归根到底是虚荣心在作怪,担心自己遇到难堪的场面或处理不好难以预料的事情而下不了台。因此,最重要的是要消除他们爱面子的思想,确立自强、自立的意识,不论什么情况、什么场合,都要有高度的自信心和饱满的情绪。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信。
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活动,精心组织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们学会积极主动地去接触自己害怕接触的事物,主动寻求外部刺激,增强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增强组织工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树立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处逆境而不惊,勇于战胜困难的进取精神。要引导学生对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不合理思维提出质疑,以合理的思维替代非合理的思维并自辩,从而消除自卑感。在生活中遭受他人的嘲讽或遇到困难和挫折,决不能退避三舍,应该迎难而上,大胆地、自信地去感受人生、感受世界。
3.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学校要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机构,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制定一整套的教育规划,设立心理辅导和咨询中心,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规范地运行,通过多条途径,解决学生自卑问题。首先,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让学生掌握一些青春期的基础知识和规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其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学校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另外,对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还可以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参考文献:
[1]张绣蕊.初中生自卑感调查及其认知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
篇5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文化;初中生心里
一、传统的校园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局限
初中生心理健康是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自身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及其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的前提下,以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全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途径,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来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传统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或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展开,所采用的典型技术就是心理操作,即通过心理调适来预防或矫治人的心理问题。
个体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传统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过分依赖心理操作技术,忽视环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导致在心理调适过程中难以排除环境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在使用传统心理教育方法和技术的同时,尽力控制环境因素势在必行。
二、生态系统理论简介
生态系统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199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发展受到自身与其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进一步扩展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把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环境看成一个复杂的行为系统,并根据其对个体影响程度,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宏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历时系统五个子系统。环境不是静止的力量,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力变化系统”。构成生态环境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其中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波及其他子系统,进而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和发展。通过对环境影响的详细分析,能够找到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进而为及时、有效的干预提供相关的信息。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举措
生态系统理论把个体生活其中并与其相互作用的环境分为五个子系统,扩展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也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指明了方向。
1.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庭,是其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甚大。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微观环境尤为重要。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学生就可以心情愉悦地学习知识、享受生活之趣。如果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则会使学生注意力涣散、胡思乱想,既影响学生学习、破坏学生心情,也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不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的大家庭,那么班级就是学生的小家庭。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心理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打造一个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关心同学、共同奋进的互助集体。在这样的“小家庭”中生活,每个学生都心情舒畅、困有所助,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完善学校基础设施,美化校园环境。环境对人的情绪和行为影响甚大。生活于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之地会油然而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之感,从而使人情绪愉快、精神焕发。相反,身处污秽、嘈杂的环境之中会使人心绪不宁。因此,美化校园环境,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有裨益。校园环境的美化可以从完善基础设施、种植花草树木、修建人工花园和清洁校园卫生等方面展开。
2.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教育须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要想深入地了解学生,除平时观察和交流沟通之外,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极其重要。而且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联系作为学生成长中的系统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有必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只有向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发展潜能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与家长交流既可以了解影响学生发展的家庭因素,又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调节其心理困扰,预防其他心理困扰的发生。
3.全面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社会文化、习俗和法律等作为学生成长的最外层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及其心理健康水平。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全面发展也是智能多元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些都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如果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一致,将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学校的培养目标背离社会文化的要求,学生就会产生不适感和抵触心理,长此以往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学校积极落实新课改的要求,保证学校各项举措与社会文化的总体要求具有同步性。
4.关注突发事件给学生心理带来的冲击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认知;需求;西宁市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界定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心理健康[1]。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目前,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和需求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7月对青海省西宁市5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在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3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区(城市或是农村)、民族;第2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调查,包括研究对象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途径的认知等;第3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设置了一个问题“您觉得作为青少年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1.2.2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和自愿参加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填表方式,由研究者集中发放问卷,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9份,有效回收率达93.8%。
1.2.3统计学方法
对于获取的定量资料,经双人核对录入,建立EXCEL电子表格数据库,逻辑检查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469名学生中,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分别为160人、152人、157人;A学校学生为78人,B学校学生为86人,C学校学生为100人,D学校学生为110人,E学校学生为95人;其中女生为245人(52.24%);以汉族学生(91.04%)和农村学生(98.51%)为主。
2.2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况
2.2.1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获悉程度
问及“您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回答者中,89.77%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除C校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比例为78%,其余院校比例均在8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一、初三年级听说过健康教育的学生所占比例均达到90%以上,而初二的学生所占比例略低为8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
选择网络、电视这一途径的学生人数最多为47.74%,其次依次为他人、书籍、其他。男、女生间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三学生中,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为58.74%,其次依次为初二、初一年级学生,各年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A、C、D、E学校的学生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人数比例均在45%以上,而B校学生选择这一途径的人数仅占26.19%,该学校学生选择他人的比例最多为51.19%,各学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3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及需求情况
绝大多数的被调查对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所了解,仅3.33%选择“完全不了解”。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的了解程度较高,74.35%能正确回答。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的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极少,仅占9.03%、8.79%、1.43%和6.18%。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很高,有97.01%的初中生选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3讨论
3.1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的总体状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主要为电视、网络;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等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而97.01%的学生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这一现象提示西宁市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需要引起当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3.2影响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状况的因素
3.2.1外在因素
3.2.1.1学校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各学校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关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不够深入[2],部分专业人才学历低、资格水平低、实践度低,不能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处于西部地区的青海省在教育方面与内地有一定差距[3]。学校教育观念陈旧,片面强调学生升学率,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督导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偏低。另外,学校之间也存在着教学力量的差异。A、B两所学校听说过心理健康的学生比例最高,B校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开展了心理课程,并经常进行心理方面的知识讲座。A校的教育水平在5所学校之中相对较高,学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也相对全面和优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强,能够自主通过网络、电视了解相关知识。
3.2.1.2社会因素
有研究显示,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极其低下[4]。环境因素越好,越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本次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水平低与我国农村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也有很大的关系[5]。其次,应试教育也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通常对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知识可能是其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偏远地区的学校会更加注重专业文化知识的教导,而忽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2.1.3家庭因素
处于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水平不高[6],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识,不了解也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以至于不能及时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能在孩子出现心理疾患时给予正确引导。
3.2.2个体因素
3.2.2.1性别
从性别来看,男女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相当,此结果与李美华[7]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这一阶段男女生所处环境基本相同,获取信息的途径,面临的问题也大致相同有关。
3.2.2.2年级
可能是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刚结束升学考试,而初三年级学生又要面临升学考试,因此,初一、初三年级学生比初二年级学生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初三年级通过电视、网络途径(学生获取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的学生比初一、初二年级的多,可能是由于初三年级学生接触网络、电视的时间更长。可以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大部分学生只能答对两个或三个,正确率不高,此与各年级学生缺乏正规的健康教育有关。
3.3建议
3.3.1学校方面
肖汉仕[8]认为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学校老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学校所采取的措施能够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现状。首先,学校要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应广泛多样,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等。教育学者吴澄波[9]提出语文教育是心理教育的最优化载体。其次,指导具有阅读能力的学生课外自学有关实用的心理指导读物。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渗透。
3.3.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更是影响巨大,因此父母理应肩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重视并加强与子女的有效沟通,对孩子的反常行为予以关注并提供真诚的帮助。为了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实施,学校可根据学生家长素质的现状,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推荐、发放科学而实用的心理指导读本,宣讲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确保能够顺利构建益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架桥铺路。
3.3.3社会环境
社会大环境也应营造出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通过播出公益广告、出版相关书籍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调查结果可知,电视、网络是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渠道加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开展途径等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作者:闫雪梅 马圆圆 郑玉花 吴丝丝 杜春燕 苏春香 刘天贶 杨晓玮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秋梅,孙文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8-12.
[2]马眸眸.新形势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2:21.
[3]席美云.青海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98.
[4]沈德立.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5):71-75.
[5]欧友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23.
[6]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88-95.
[7]李美华.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8-134.
篇7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过程中从儿童阶段过渡到成人阶段的一个更新过程,可以称为人的青春身体发育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生理上的变化,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体形与相貌;另外,由于第二性特征的出现,引起其内心的骚动,喜欢与异往;心理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认为自己已长大,人称“心理断乳”,他们的自我意识加强了。但由于性格欠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故心理易有偏见。
据调查统计,在初中生的发展中,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着。那么,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举办心理健康和青春期知识讲座,发挥心理知识的作用
由于中学生在心理知识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对中学生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是必要的。他们按照心理学的规律去学习,学习成效必然有所提高。在讲授心理学知识时,班主任须要注意不能像心理学教师那样讲授,要有针对性,视情而讲。同时,班主任应该根据艾宾浩斯曲线原理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等心理学知识,为学生解除心中的苦闷和学习上的烦恼。如有的学生对考试厌烦,可以讲授遗忘的规律,让学生懂得遗忘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明白学习知识后的第1天、第7天、第31天是唤醒记忆的必要时间,这样学生对老师组织的各种就能够理解了。
二、尊重、理解学生,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
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千万不能急躁处理,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去指责、批评,而应该气平心静,多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从尊重、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解决学生所出现的问题。
三、多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80岁的老人也同样喜欢听好话。”初中生尤其爱听赞扬声。他们利用自己的独立意识去做自己的事,每一点成绩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我们不但应该从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多找闪光点,更应该善于抓住这一心理特点,为其设立奖励方案,制订目标,让他们有更多的优点展现给人们,以增强其自信心。如可用量化计分法给予表扬或送小礼物给以鼓励。
四、学会和家长沟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篇8
[关键字] 生物教学 健康教育 探索
1、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利用生物教学这一平台,不仅有利于对初中生开展健康教育,而且有利于对生物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初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分为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共四册,33章,85节。在整个初中生物中含有健康教育的内容有43节,占51%,这些健康教育各章节所含有的健康教育内容和需要增加的健康教育内容都在生物学科课授课中开展进行。可见,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内容的渗透,既不影响生物的正常教学,又解决了学校的实际问题,即帮助学生了解健康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起到了有效渗透和促进作用。
2、探索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
(1)探究实验活动。
新课程要求面对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活动的教学不仅要把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训练结合起来,而且还要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探究活动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技能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所以,探究活动的教学一定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探究活动时,最初可先让学生依据现成的探究方案进行;而后可让学生针对给出的探究课题,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和实施探究;最后可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自行选定探究课题,自主设计和实施探究方案。通过上述循序渐进的系列探究活动的教学,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能得到不断的培养和提高。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抓住了探究活动教学的核心。
(2)收集和分析资料。
资料分析的实质就是利用生物事实或生物现象来解释生物概念,论证生物规律的一种科学探究活动。资料分析式的探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学生由过去从书本学习学科概念、规律的方式,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但是教材中所提供的资料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点范例,数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和学生搜集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论证,不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生物概念、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理解生物规律,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收集和整理资料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
(3)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和辩明是非以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课堂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培根说过:“讨论可以使人明辨是非”。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设置问题进行讨论,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认识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争辩,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广泛信息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讨论中,学生能表现自我,交流心得意见,品尝主动学习的乐趣,获得更多的知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讨论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了课堂讨论的重要作用,才能从思想源头上改变对讨论的看法杜绝走过场的现象,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4)综合实践活动。
①利用橱窗、黑板报、墙报、小报、知识讲座等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校园的宣传媒介,开辟健康知识专栏。稿件可由师生撰写,也可摘录或剪贴报刊上的文章、资料,选登健身题材的诗歌、美术、摄影作品等。
例如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吸烟、酗酒的危害等。便捷的宣传途径使学生不经意间获得了重要的健康知识。
②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手抄报、问卷调查等
学生可以结合相关的主题上网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小组完成精美的手抄报,既锻炼他们的能力,也可以了解一些健康相关的日常知识;问卷调查既让学生了解自身情况,也了解社会整体情况,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有说服力的材料。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发挥学生的各自的长处,为他们展现自我风采、实现自我价值搭建各种舞台。教师要学会用赞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做人的价值,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实践证明,教育学生要注重方法,符合认知规律,仅凭一些“大道理”或“强制”的方法,是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的。作为生物教师,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利用生物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东林,王晓萍,曹丽娜,郭长虹.素质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127-128
[2]吕柔衡.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尝试[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99-100
篇9
关键词:班主任 心理健康 初中生
一、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职责
对初中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班主任在这方面具有极大优势:接触学生时间长,次数多,对学生了解较全面深入;带班一般为三年,这就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既可利用较长的时间,如入学教育和班会时间,也可利用较短的时间,如课间休息和放学之后;更加上班主任负责具体管理班级及本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学生面前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学生的认同感、亲和力好。
在班主任的诸多工作中,德育工作是核心工作。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依托学生良好的心理,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是德育的基础,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和原则,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班主任能够也应该开展创造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举办心理健康和青春期知识讲座,发挥心理知识的作用
由于中学生在心理知识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对中学生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是必要的,对指导其学有好处。他们按照心理学的规律去学习,学习成效必然有所提高。在讲授心理学知识时,班主任须要注意不能像心理学教师那样讲授,要有针对性,视情而讲。同时,班主任应该根据艾宾浩斯曲线原理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等心理学知识去为学生解除心中的苦闷和学习上的烦恼。如有的学生对考试厌烦,可以讲授遗忘的规律,让学生懂得遗忘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明白学习知识后的第一天、第七天、第三十一天是唤醒记忆的必要时间,这样学生对老师组织的各种就能够理解了。
2、关注每个学生,学会及时主动进行劝说
首先,班主任在劝说前要深入了解劝说对象,关注每个学生。劝说表面上是语言的交谈,实质上都是心与心的交流,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其次,要让自己保持一种热情的、友善的、沉稳的心理状态。选择舒适、放松的环境,与学生的距离适当,尽量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使这种热情的、友善的心理为学生所领会。不论学生在交谈过程中出现何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言行和情绪,班主任自身必须始终具有这种心态。
最后,要运用必要的劝说技巧和策略。如学生在情绪动荡的状况下,很难听进善意的劝告。稳定情绪的技巧有:(1)避实就虚。班主任在劝说前谈一些与劝说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以使学生的情绪逐步稳定下来;(2)“冷处理”。班主任不直接实施劝说,而是让学生对刚才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或写在纸上;(3)肯定学生的成绩与优点。适当的表扬与奖励会使人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进而身心放松,情绪稳定。此外,劝说时要注意学生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根据情况调整劝说的内容和方式。应根据自己察觉到的学生心理,适当调整自己的劝说内容或暗示学生要引起重视。
3、重视偶发事件,及时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现实生活中会常出现料想不到的意外事件和情境,如学生亲人亡故、车祸、火灾、抢劫、父母离异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突发的不愉快的事件等。这些情况一旦出现,学生的心理平衡可能被打破,甚至心理崩溃,因此特需心理辅导与重视。班主任要明确这种偶发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这种突发性心理变化在心理学上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1)呆滞期。偶发事件突然来临时,学生一时麻木呆滞,痛哭。
(2)侵袭期。学生意识到眼前发生的事实,被动承受侵害,内心痛苦悲伤。
(3)冲突期。这时学生心理防卫开始形成,与入侵的危机心理冲突斗争。
(4)消化期。学生澄清是非,确立收拾残局的信念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5)重建期。学生开始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寻求新的心理平衡,以达到新的适应。
为了减轻学生偶发事件后的痛苦,加速重构心理平衡,应做好:呆滞期和侵袭期,这两个阶段时间不长,应当冷静地守候在当事人身旁,不要喋喋不休地劝慰。冲突期是班主任干预的最佳时期,应在这一阶段组织一切可以组织力量,让了解支持当事人,当事人又信得过的人一起来帮助,援助之焦点是帮助当事人必须面对和解决问题,不让当事人有被遗弃和孤立无援的感觉。消化期是学生自我调整最佳时期,班主任应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防止心理反复。还要注意有些事情是不能让全班学生知道寻求全班同学帮助的,如学生的父母离异、女生意外身体伤害等;有些事情宜让同学知晓并帮助,如家庭遭劫、亲人亡故等。
那么,班主任如何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呢?
篇10
几年来,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一些初步地探索、实践,现将点滴体会整理如下。
一、了解学生心理特征是教育工作的首要环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特征,而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重要阶段,其心理特征尤其突出。班主任在接新班以后,应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普查,以便在教育工作中采取相应的辅导对策,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学生个性特点及个性性格的自我调节能力。调查结果表明,本班学生心理问题集中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学习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及学习疲劳、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障碍;情绪上,有抑郁性、冷漠性、易怒性情绪;个性上,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自卑感。
针对以上情况,我有选择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调试恰当的辅导对策,做到有的放矢、行之有效。如,我班46%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我在分析产生的原因(来自家庭、社会的原因;来自自身的主观原因,如听不懂、不感兴趣、压力大、青春期躁动等)后,采取了相应的辅导对策。比如,不能采取训斥的态度,应该给他们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理解,使他们产生认同感,然后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明确目标,提升其成功欲望,协助其行动。再者,给予适当的表扬积极的暗示。如,我班有一位男生,个子不小,可说话结巴,常常引起其他学生哄堂大笑,由此产生了自卑感和厌学情绪,在课上不再举手发言,课下也郁郁寡欢。我看在眼里,于是经常找他个别交谈,帮助他培养自然的心境,自我放松,同时告诉他,他身上有许多别人不具备的优点,应该张扬展现出来。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选一些他易于接受,并有把握的问题让他发言,用眼神暗示鼓励,并予以适当表扬,使他在同学面前抬起来头,自信心倍增。一个多月过去了,该生消除了紧张情绪,能较坦然地在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了。此外,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一个好对策。厌学的主要来源是学生没有成就感,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不再去竞争。所以教师要适当降低要求,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目标,这样,他们就会较容易地达到要求,有了成功的体验,产生愉快心理,从而激励学习。
二、创设自我调节的环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展开,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细润渗透。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协助学生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
如,可以开设小型的专题讲座。例如,考试前如何克服焦虑情绪课,自我暗示法课、意志心理辅导课,学习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讲座等。
再者,本着全员全科的原则,在教学及各项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诸如,班会、团会、队会,平时上课、交谈,都可以创设出良好的心理调节环境,使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了解自我,培养良好的心态,适应环境,克服心理不适。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表现为烦恼增多,与父母关系长生裂痕,孤独感、压抑感增加,情绪多变不稳定等,所以属危险期、困难期。初二时,我班学生普遍表现出浮躁、焦虑,同学之间矛盾增多,关系不和,疏远老师,厌烦家长。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一堂生动通俗的“心理咨询课”,从中引发出了众多学生的心理问题,短短的两课时,学生把积聚在心底的秘密痛快地宣泄出来,倾吐后的轻松不言而喻。我还在墙报、黑板上构思设计了一些有关内容,并请部分学生家长到席旁听,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心理辅导氛围,而作为班主任的我只是其中一员,也与学生一起谈自己的苦恼,沟通了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真正体现出了互动的原则。
- 上一篇: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 下一篇:环境污染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