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范文

时间:2023-07-20 16:4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篇1

省委书记主持会议并讲话。受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委托。副省长禄智明出席会议并作相关工作部署。

在会上充分肯定了10县今年以来克服凝冻、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取得的工作成绩和亮点,高度评价了10县党政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的工作和群众的干劲。但他同时也指出,同全省相比,10县经济发展指标的确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基础普遍比较弱、增速排位下降位次比较大。

指出,10县发展很有潜力、大有希望,必须坚定信心、奋勇前进。一是有政策机遇。10县都处在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都能享受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二是有区位条件。习水、务川、道真、正安、绥阳、凤冈、余庆等具,地处黔中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中间地带;平塘、独山、三都等县处于西南出海大通道附近,加强与成都、重庆、球三角等地的衔接与合作,吸引周边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可以实现借力发展。三是有资源优势。10县各有其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可以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四是有产业基础。10县中,习水的煤炭、白酒,余庆的电力,绥阳、道真、平塘、正安等县的烤烟,凤冈、余庆、务川、正安等县的茶叶。绥阳县的辣椒,独山的盐酸菜等发展得都很好,继续扶持并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五是有发展后劲。10县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内生增长动力强劲。

强调,要坚持把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省工作的“两个大局”,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走出一条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主角、以城乡协调发展为主线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10个县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下决心转型,由农业大县或以农业为主的县转向农工业并举乃至工业主导的县,下决心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把工业做强做大。第二,亳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大规模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第三,要规划建设城镇新区,加快人口向城镇转移。第四,要继续改善基础设施。积极配合搞好县县通高速公路建设,抓好拆迁、征地、服务工作,把县域内公路建设好,实现基础设施向下延伸,加快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第五,要全面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第六,要狠抓落实机制建设,把发展型干部提拔到发展岗位上来。

要求,省直各部门要加大对10个县的支持,从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放权让利,开绿灯、给政策,为10个县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更加有利的条件。

禄智明就贯彻会议精神提出了具体意见,遵义市委主要负责人和10个县负责同志做了交流发言。遵义市、黔南州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责任编辑/任玉梅)推动“县域经济”提速转型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在凤冈召开专题会议李枫

12月29日晚.省蚕、省政府在遵义市凤冈具召开专题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丁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推动2011年全省经济发展增速排名靠后的绥阳、正安、道真、务川、凤冈、余庆、习水、独山、平塘、三都等10具提速转型、加快发展。

省委书记主持会议并讲话。受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委托。副省长禄智明出席会议并作相关工作部署。

在会上充分肯定了10县今年以来克服凝冻、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取得的工作成绩和亮点,高度评价了10县党政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的工作和群众的干劲。但他同时也指出,同全省相比,10县经济发展指标的确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基础普遍比较弱、增速排位下降位次比较大。

指出,10县发展很有潜力、大有希望,必须坚定信心、奋勇前进。一是有政策机遇。10县都处在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都能享受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二是有区位条件。习水、务川、道真、正安、绥阳、凤冈、余庆等具,地处黔中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中间地带;平塘、独山、三都等县处于西南出海大通道附近,加强与成都、重庆、球三角等地的衔接与合作,吸引周边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可以实现借力发展。三是有资源优势。10县各有其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可以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四是有产业基础。10县中,习水的煤炭、白酒,余庆的电力,绥阳、道真、平塘、正安等县的烤烟,凤冈、余庆、务川、正安等县的茶叶。绥阳县的辣椒,独山的盐酸菜等发展得都很好,继续扶持并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五是有发展后劲。10县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内生增长动力强劲。

强调,要坚持把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省工作的“两个大局”,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走出一条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主角、以城乡协调发展为主线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10个县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下决心转型,由农业大县或以农业为主的县转向农工业并举乃至工业主导的县,下决心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把工业做强做大。第二,亳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大规模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第三,要规划建设城镇新区,加快人口向城镇转移。第四,要继续改善基础设施。积极配合搞好县县通高速公路建设,抓好拆迁、征地、服务工作,把县域内公路建设好,实现基础设施向下延伸,加快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第五,要全面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第六,要狠抓落实机制建设,把发展型干部提拔到发展岗位上来。

篇2

一、坚持观念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坚持观念创新。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五种意识:一是发展意识。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力引导,鼓励企业经营管理者树立“办大企业、树高品牌、抓大市尝创新技术”的新理念,不断做大做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我县工业的整体水平。二是机遇意识。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和新挑战,审时度势,抓住新机遇,开拓新思路,推动新发展,增创新优势。三是大局意识。各级各部门尤其是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部门与地方的关系,做到部门利益服从全县利益,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四是服务意识。切实转变过去“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上来,为民营经济大开绿灯,切实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五是责任意识。各级各部门都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扶持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为己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发挥资源优势,致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因地制宜,培育新的产业优势和物色产品。我县有山地面积298万亩,竹木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达30万千瓦。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xx特色的“山水”经济。一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要改变过去依靠政府投入发展“三高”农业的做法,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抓政策激励、抓发展规划,抓龙头带动和抓技术扶持上来,发展壮大“东茶西果南瓷北烟中菜”区划经济。要突出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大力发展小水电。各级各部门尤其是水电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放脚,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能人和企业老板投资兴办小水电,增强我县经济收入来源。

篇3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树立正确理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科学把握“小”与“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在县一级,难点也在县一级。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关键要靠2000多个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去,我们虽然在思想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坚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过分关注经济总量和规模、拘泥于局部利益。如在项目取舍中态度不够坚决,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力度不够大,等等。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小利益”与“大利益”之间的关系,自觉把县域经济的发展置于全国发展大局来考量,并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真正做到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

辩证认识“舍”与“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今日之“舍”,图的是明日之“得”。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首先就是要解放思想,消除观念束缚,正确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彻底摒弃“唯GDP论”,更加注重发展的效益指标,实现发展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对那些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和项目,必须从长远发展的高度,舍得投入、舍得付出,为今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必须坚持以效益来衡量速度,舍得眼前利益,坚决舍弃质量不高、甚至是负效应的发展速度,对那些违背国家产业政策、能耗大、高污染的产业和项目。做到该关的关、该停的停。

正确处理“近”与“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持久推进。要全面完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任务,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做到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立足当前,就是要牢牢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这一机遇,在继续推动经济平稳回升的同时,着力解决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层次偏低、过分依赖出口、资源损耗偏高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力争在提高发展质量上见成效。着眼长远,就是要多做打基础、重制度工作,坚定不移地通过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抓住重点环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以点带面、全力推进。

优化产业结构促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必须把做大做强一二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中之重。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区位条件不同、发展水平不一,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整合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从我市来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实施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解决传统产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坚持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生产业、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和休闲旅游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调整投资结构促转变。调整投资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今天的投资结构决定着明天的经济结构。受发展阶段、国情等因素影响,投资特别是政府性投资,一直被作为拉动GDP增长最直接、最有力的措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同比增长30.1%,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也达历史新高。当然在后危机时代,这样的结构需要调整,但调整结构毕竟需要一个过程,投资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投资结构调整特别是启动民间投资。浙江县域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成份。但许多地方都存在倚重政府性投资、民间投资乏力的现象,地方政府举债投资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投资结构优化,坚持政府性投资、民间投资、外资一起抓。努力形成各类投资多轮驱动的格局。特别是要把工作着力点更多放在促进民间资本的投资上,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努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给民营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提升创新能力促转变:创新能力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对县一级来说,科技、人才资源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这是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不利因素。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抓住当前科技、人才资源开始由大城市向小城市流动的机遇,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加快建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积极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引进各类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谋求长远发展的主动权。我们余姚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推进自主创新,今年用于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将在5000万元以上。

扩大对外开放促转变。当前,我们正处于全球化时代。经济开放程度对经济活动的范围、强度以及生产率等起看决定性的影响。对县一级来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颓彻底抛弃保守、封闭的发展理念,以更大的魄力来推进开放,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当前,重点是做好“请进来”、“走出去”两篇文章。“请进来”,就是要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一起抓,搭建平台,创新方式,千方百计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千方百计引进一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营销采购、中介服务等机构,促使本地企业提升发展水平,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走出去”。就是要积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提高对外经济合作能力,特别是要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购兼

并、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向外扩张,拓展发展空间。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突破难点障碍

建立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考核导向、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和保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努力在体制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

完善考核导向机制。对县一级来说。我们不但要按照上级政绩考核的要求,扎扎实实地抓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符合本地实际的政绩考核体系,以科学的考核导向,真正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近年来,我市在这方面作了一些积极探索,如去年在修订完善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体系时,根据当地实际,扩充和提高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容和分值,起到了比较好的导向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对政绩考核体系进行调整完善,使考核经济指标能充分体现又好又快、好字优先的要求,促进科学发展。

篇4

【关键词】土地流转;县域经济;发展途径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结合发展的结果,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看,农村经济增长速度慢,劳动力大量剩余,成为困扰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所在。加快土地流转,则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土地流转是继之后农村土地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必须加快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要素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对于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所出现的生产规模小、效率低下、市场风险大以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土地流转能够加快农民增收速度

土地是农业的本,是农民的根。农民要富裕,必须向土地要效益,要实现这一点,就要从农村土地流转入手,用土地流转带动农村各项工作,带动农村发展。这是因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很难形成规模的。大量农民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上求温饱,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没有大益的。实行土地流转就是为了达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种植业看:由于土地大规模向种田大户流转,他们就会有一个发展的长远谋划,就会加大对土地的投入,并且会不断的更新机械设备,优化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精耕细作,倒茬轮作,使有限的耕地资源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从畜牧业看:由于土地流转也包括宜牧草场,承包草场的人会整合资源,使宜牧草场得到还原和休养,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养殖户就能更有信心和条件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类别,改良养殖品种,使畜牧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可以实现养殖业的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黑龙江省克山县通过大规模流转土地,几年里就涌现种植5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30多户,养牛100头,养羊300只,养猪10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10户,养殖水面在100亩以上的养鱼大户23户。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农民获得更多的利润,加快了农民增收的速度。

二、土地流转能够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速度

实施土地流转,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解决了农村人多地少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土地流转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一些农民转变境遇、转变身份、转变职业,这样离开土地的农民从租地中获得一部分收入外,还可以通过到基地打工、外出务工和经商贩运等多种渠道创收增收,达到双赢的效果。实行土地流转以来,黑龙江省克山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3多万人,增收近12亿元。此外,解放出来的大批农村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流动,又加快了城市建设的速度。实践证明,凡是城市化建设进程较快的城市,大都是农民工集中的地方。

三、土地流转能够加快科学技术推广速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直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是促进土地等其它资源有效发挥的间接动力。特别是在农业发展中,在土地资源有限、劳动力资源一定的情况下,要想让农业产出率更高、利润更大,就必须快速推广科学技术。而土地流转对科学技术的推广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能够推动农业机械的升级换代。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必须大机械作业,农业增产增收要依靠大机械化、新机械化。所以,机械的升级换代就十分必要。

其次,它能促进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土地流转实行的规模经营,可以集中选种、育种、购种,可以整体轮作转换,可以集中施肥用肥,播撒农药等,改变过去的作物杂乱种植的状况,提高作物的整体种植水平。可以发展特色种植,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模式,通过发展品牌农业、建强品牌基地等办法,推进土地规模生产,加快致富步伐。黑龙江省克山县经过几年的土地流转,努力推进规模种植马铃薯,被评为“特色马铃薯生产基地”,给农民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再次,能提高抗风险能力。流转进来的土地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既能提高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能提高农民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土地规模化经营后,拥有大面积的土地种植权的大户就会十分重视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加大对农业病虫害的投入力度,加快对专业科技人员的培养,甚至本人或者子女主动到农业大学深造,培养自己的种田专业队伍。在预防农业灾害、消除农业病虫害方面,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争取农业的大丰收。

流转过来的土地通过大户经营模式、联合经营模式、股份合作模式、集体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基地化经营模式、场县共建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统一提供良种、耕种、农药、管理技术、收割、销售等服务,收益归农民个人所有。这样做的结果,促使更多的农民愿意把土地交由公司集中经营,土地流转的规模可以迅速壮大,公司的收益也得到增加,公司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上来,建桥、挖渠、打机井,使农业生产旱的时候不着急,涝的时候不慌张,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土地流转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除此之外,公司还可以把土地流转的收益投入到改善民生上来,铺路、建敬老院、投资教育、规划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今年,克山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218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8%,其中整乡流转2个,整组流转80个,土地经营大户达2946户。全县规模经营达到19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3%。

四、提高贫困人口收入,能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黑龙江省克山县河北乡新启村,村民周祥带领20户农民组建的元祥大豆合作社经营着3700亩土地,带动了邻村的新城村48户农民1560亩耕地连片种植。周祥说,采取规模经营,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效益型农业,降低市场风险。去年,他们种植的大豆获得丰收,比传统小家小户的种植模式每亩至少增收50元。据调查,像周祥这样的合作社,黑龙江省克山县已有880个,经营耕地3.4万亩。

五、大面积土地流转和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的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

篇5

一、我县济发展现状

小城镇经济发展概况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空间分布不均衡,我县小城镇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中心县城与一般城镇等级规模落差巨大,相互间的职能关联度和互补性较低,造成城镇经济发展缓慢。虽然近几年小城镇及农村有一定的发展,且发展较快,但还没能构成经济发达、产业密集小城镇群。而我县大多数规模较小、位于农村区域的中心镇产业基础弱,城镇建设投入不足,缺乏经济动力。

二、当前城镇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一)资源利用不足,区位优势不突出,造成整体经济规模小

我县地域辽阔,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农牧资源,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城镇经济依托资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粮食产品加工、畜牧产品加工形成一定规模,一些产业成为城镇经济的支柱。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我县小城镇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不足,我县城镇经济成分中涉农、牧、林加工企业规模小,运行效率低,对小城镇经济整体贡献不足,我县的城镇中还没有以资源为依托的大型交易县场,大资源小市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贬值。我县是西南北部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城县,巧蒙公路、巧鲁公路、沿江大道等干线公路贯穿全县,全县相当一部分城镇集中在巧家这个中心城县周边和干线公路延线,应该说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但是我县大多数城镇的区位经济优势并未显现出来,环中心城县的城镇群及干线公路沿线的城镇二、三产为特征的优势并未得以发挥。

(二)投资不足,人才匮乏,形成了城镇经济的软肋

城镇经济效应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规模。近年来,通过“撤乡并镇”、“撤乡建镇”等途径,许多地方的小城镇镇域面积有所扩大。但是,真正能推进城镇经济发展的投资却无根本性的增加,投资规模过小仍然是多数城镇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城镇经济规模过小,导致城镇功能不健全,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高,使用效率低,配套服务能力弱。这势必妨碍城镇集聚效应的发挥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影响城镇的产业升级和产业优势的形成,从而导致小城镇对周边地区缺乏辐射带动能力。许多地方的小城镇远看像城镇,近看像农村,多与小城镇规模过小有关。近年来,在某些地区,由于小城镇规模小,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不突出,加之城镇本身的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小城镇对企业和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出现了相对下降的态势。

调查中发现,我县小城镇中从政府的管理机构到产业和行业的服务机构,乃至到城镇的企业都缺少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因为经济规模小,城镇经济运行效益低,造成了城镇经济体系中的各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收入低,域外人才难以引进,就地取材很难适应现代经济管理与运行的需要,形成了落后——人才空位——更落后——人才更空位的循环。

(三)城镇经济体系布局水平低,宏观规划布局尤其薄弱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小城镇发展中问题,县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强调要提高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迄今为止,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是,从总体来说,小城镇整体布局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在许多地方,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马路经济”,多与小城镇规划缺乏长远考虑、小城镇建设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有关。此外,小城镇的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的问题也比较严重。重单项城镇规划,轻小城镇经济体系的宏观规划。一些小城镇政府在推进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以镇论镇,很少考虑小城镇在区域经济和区域城镇体系中的科学定位,导致不同的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不同层次城县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与协作,难以发挥整个城镇体系的综合效益。实际上,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及小城镇群体规模的扩大,小城镇宏观规划的重要性已明显增强。在许多小城镇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已成为所在城镇群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小城镇的运行效益,越来越取决于它在城镇群中具体定位。

(四)资源利用效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以土地资源利用为代表,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重平面扩张,轻挖潜改造;用地粗放,效率较低,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小城镇资源利用效率低,不仅表现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的实体化倾向加剧了农村要素县场、产权市场的分割,阻碍着小城镇之间资源、要素和产业的优化重组。加上小城镇发展缺乏有效的经济体系规划布局,从整个小城镇经济体系来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比较困难的。

三、推进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相应措施

(一)建立有助于城镇经济发展的管理体系

现行体制上的镇不是完备一级的政府,没有完全的财政、行政权,这严重妨碍城镇独立地制定和履行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工作,难以构建适应经济发展的环境。实际上,城镇基本上没有自主的经济发展规划权力和完整的财政调控能力。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要逐渐强化城镇的城县化服务和管理功能,根据城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需要,应赋予镇政府必要的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明确划分镇政府与上级政府时事权,使镇政府由传统单纯执行机构转变到城镇综合调控和规划机构,并逐步建立健全城镇经济管理和服务体系。例如,土地收益应按规划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镇建设维护税和市政、公用、环卫、园林设施配套费,应实行哪里收取哪里使用的原则,全额留镇,用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管理费应按比例返还镇,用于市场建设和维护等。

要采取积极的财政、信贷政策,促使乡镇企业由分散、小型、先序逐步向集中、规模、有序过渡,刺激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集中,引导人口、企业向城镇镇区聚集。牵动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以使调整中的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二)改善投资环境,重点培育中心城县周边城镇经济群

巧家县周边城镇地缘环境和资源优势比较突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1、中心城市功能结构正在改良和优化,城市中心区正在大力推进退二还三,由于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城市近郊区不再是一些大中型工业企业新的落脚和发展的选择,因而巧家县周边城市正面临着一种产业的转移机遇。2、由于我县特殊的投资环境,一些知名企业已经落户和正在酝酿落户我县周边地区的小城镇,随着国内新的经济格局的成熟,巧家县周边城镇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机会。因而我县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措施,加快城镇建设的规划管理,提高周边城镇的城县化建设管理水平,为外来资本和产业的嫁接提供发育土壤,注重把搞好城镇技术和规划管理作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城县化建设的重点,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的原则,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注重环境与发展的协调,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推动、县场运作、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方针,加快周边城镇的建设步伐。切实提高城乡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整体建设水平,通过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城镇新经济元素聚集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三)坚持“工业立镇”发展思路,创建新兴工业城镇

我县小城镇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小城镇经济发展,发挥区域、地缘、政策、人文优势,走工业立镇之路,必须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力度,树立新形象。二是扩大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坚持外向经济带动战略,利用工业园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初具规模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四是建立招商引资信秘专业队伍。坚持以商引商,以诚招商,建立招商信息网络,优化服务功能和服务体系。五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快镇属企业技术改造和体制改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切实把乡镇企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对现有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和科学管理,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上,对骨干企业进行新一轮技术创新改造。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科学管理方法,走集约经营的路子,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科技附加值,打造产品品牌。六是要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高、用得上、留得住的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是支撑和发展企业的重要生产力。依靠人才,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技术才能上水平,产品才能上质量,竞争才能出品牌。同时,要抓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提高城镇企业的县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四)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建立涉农加工业经济体系

我县有相当一部分城镇是农业大镇,如白鹤滩镇、药山镇等,农业资源丰富。要转变农业单一、低值、弱化的现状,关键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商品化、工业化发展,要加大资源依托型经济发展的投入,并注重优化投资结构,从以往的经验教训看,政府的政策扶持性资金应更多地投入开发资源基地,龙头企业的发展应由民间和外来资本投入。要注重龙头企业的建设和改造原来相当一部分农业大镇都有一定规模的粮食、油脂、畜产品加工基础,但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一些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加工能力弱,运行质量低,应该由主管部门联手相关行业的经济技术部门加快企业改制,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激活原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制定有效招商引资政策突出物产资源的优势宣传,建立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包括种植养植,农产品加工、大型农产品交易县场在内的农业产业发展基地,以市场需求为产业发展导向,以现有的糖业加工、畜产品加工、粮食产品加工为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

(五)实施跨越式经济发展战略,走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发展之路

篇6

近年来,湖北省县域经济应该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沿海发达地区发展相比仍显不足,发展速度迟缓,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金融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湖北县域经济发展与壮大的“瓶颈”。在农村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地方财力紧张、招商引资有限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就成为了县(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因此,如何加大银行贷款支持力度,促进湖北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湖北省现有76个县(市、区),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5.8%;总人口4971.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2.4%;2005年共完成生产总值3390.6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52.3%;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88亿元,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25.6%。其中前20个县(市、区)的经济实力雄厚,2005年创造的GDP为1536.4亿元,占全省县域经济的45%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40.85亿元,占全省县域一般预算收入的42.6%;GDP增长速度为12.34%,工业增加值增长18.97%,财政收入增长23.3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36%;非农产业比重达到76.3%,工业化率为34.6%,城镇化率为31.5%。与此同时,全省仍有近20个县(市、区)国民生产总值县均为24.8亿元,仅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55.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县均为7565万元,仅占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60%,严重入不敷出。

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不平衡,差距在拉大。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县域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引起的,这是因为目前发展县域工业仍是县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湖北省目前县域工业比较发达的县(市、区)主要集中在经济最为活跃的武汉、宜昌、荆门、黄石、随州等城市的周边,由于发展基础和速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县域工业化进程也存在较大差异。从农业来看,农业在大多数县都属于主体产业,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通过采取农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措施,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在粮棉生产大县中,已有一半以上的县财政收入超过亿元。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湖北县域国土面积和人口在全省占有较大份额,但反映湖北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却较低,说明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规模不大,财力明显不足,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迫切需要强化外界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金融服务湖北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削弱了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

湖北是农业大省,却非农业强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但到目前为止,湖北县域经济主体仍是大量的农副产品加工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典型特点是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低,自有资金不足,经济效益不高,管理水平低,生存周期短,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这些特点导致一方面银行单笔贷款成本高,风险大,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现实,也给新的金融机构的设立、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等造成困难,无疑也阻碍了金融自身的发展;最后就是湖北县域范围内担保制度不太健全,社会不能提供有效的社会化担保服务和信用服务,这也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难度。

2.社会信用环境不佳

目前,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状况恶化,再加上作为信用体系建设基础的制度、法规还基本上是一片空白,造成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现象十分严重,成为影响金融业稳健运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置银行债权于不顾,故意拖欠金融机构贷款本息,想方设法逃废金融债务,大量占压银行信贷资金,严重干扰了银行的正常信贷活动,侵蚀了县域经济中信用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随着银行管理工作的加强,金融信用约束越来越强,金融债权要求不折不扣地履行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这种失信行为必然导致银行减少对其信贷支持力度,其结果是贷款供给下降,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中小企业自己。

3.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限制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

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追求安全,增强自我经营与约束能力,近年来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金融改革力度,对市场空间和业务定位做了适当的调整:一是精简机构,撤销了大量的县域范围内的银行分支机构;二是上收了县域范围内的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造成县级支行只有组织资金权、贷款(贴现审查)调查权和收贷权,对县域经济支持和经济结构调整所需的大额资金没有审批权,减少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贷款数量;三是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了贷款责任终身制,给基层信贷人员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又未有与之相匹配的奖励措施,这种责、权、利不相称的信贷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基层银行信贷人员发放贷款积极性。国有商业银行上述的这些改革对提高银行自身效益和应对加入世贸的挑战有其积极意义,但对县域经济发展却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

三、推动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

1.建立健全湖北县域信用体系建设

为了尽快净化湖北县域经济的信用环境,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信心。首先各级地方政府应具备长远的目光,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积极支持和配合金融机构依法收贷收息,落实金融债权,打击各类逃废银行债权行为,实现县域资金的良性循环;其次应加快由人民银行牵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对列入逃债“黑名单”的企业实施严厉打击,同时对遵守信用、遵纪守法的企业在投资政策、工商税收倾斜、金融机构结算和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鼓励,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最后,应进一步强化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担保机构――湖北省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的担保功能,从而保证大量有市场发展前景而又苦于缺乏抵押品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获得生产所必需的宝贵金融资源。

2.大力提升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对金融服务的吸引力

由于湖北是农业大省,要想大力提升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必须改变湖北的农业大省为农业强省地位。为此,湖北县域经济必须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大力推进现有县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经营机制,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积极扶持和引导那些有规模、有品牌、有效益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实行低成本扩张和强强联合,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活力。

3.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大力发展

篇7

党的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和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双倍增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如果我们略微调整一下计算方法,把党的十召开作为起点,2012年我国人均GDP是5400美元,未来十年,我们人均GDP再翻一番,5400美元就可以达到10800美元。如果再努把力,提高到12000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意味着我们跨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我从网上查了一下,世界银行的标准,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的分界线是人均GDP12000美元,也就是说5400美元再增长1.2倍,就能够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在未来十年或者是十二年的时间内,要想跨入高收入国家,我们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现在居住在农村的近七亿人口,怎么样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怎么增加他们的收入。现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二、三产业劳动生产力的28%,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31%,我州的差距是6244元,也就是说还有近40%的差距。凡是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一般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就是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接近和超过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第三,农民的人均收入要接近和超过城镇居民的收入。如果没有这三个条件,就掉在中等收入的陷阱,达不到12000美元。所以,未来十年,最大的难题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

二、关于巴州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根据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2012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7.9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78.34亿元,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39.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6939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51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2320元。从我州县域生产总值看,2012年,全州8县(除库尔勒市,下同)完成GDP318.42亿元,仅占全州GDP总量的35%。从发展规模看,我州县域经济平均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2012年,全州县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9.8亿元,相当于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的6.88%,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的仅有3个(和静县65亿元,若羌县60.01亿元、轮台县51.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在20亿元以下的有3个(博湖县18.01亿元、和硕县18.8亿元、且末县18.2亿元)。县均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3.49亿元,相当于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平均规模的8.8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5亿元的县仅有3个,最少的博湖县不到1亿元。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我州县域经济总体趋好,但受经济发展基础、区位、资源、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各县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比较突出。2012年末统计数据显示,县域主要经济指标相差幅度较大,如工业增值增速最高为且末县106.4%,最低为焉耆县在2011年的基础上还下降了7.4%,高低相差11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最高为轮台县8.8亿元,最低为博湖县1.26亿元,高低相差近6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最高为若羌县21700元,最低为博湖县10071元,高低相差11630元。

(三)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总体看,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工业规模小,高新技术产业数量少,科技含量较低,工业基础薄弱,是产业结构中的薄弱环节。2012年巴州三次产业结构为16.9∶64.6∶18.5,而8县除和静县、若羌县、轮台县外,则基本呈现一、三、二分布状,一产偏高,二产偏低。一产比重最高的和硕县高出全州38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最低的和硕县比全州低47个百分点。与2012年新疆二产比重(47.3)比较,只有若羌县(66)超过,和静县(45)接近全疆水平。数据显示,我州大部分县域经济仍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经济性结构,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还需走很长的路,依旧是县域经济的“短腿”。

(四)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县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相对较小,2012年,全州完成地方固定资产投资额556.72亿元,增长36.3%。仅库尔勒市、开发区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7亿元和58亿元,占全州的60.58%,其他8县共完成地方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19.3亿元,平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仅为27.41亿元。与区内先进地区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发展势头上,都处于落后水平。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不够协调,第一产业投资少,比重低,第二产业投资多,比重高,主要集中在电力交通、钢铁冶炼、石油石化、矿产资源等行业,资源输出产业多,高科技项目少。第三产业投资不足,带动能力弱。后续储备项目不足,对县域经济增长拉动力不强。

(五)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制约

在我州县域中,大部分依靠能源、资源产业支撑,随着资源的逐渐减少,经济发展压力日益增大,而且这些产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的传导带动作用有限。从发展现状及趋势看,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发展要素将按其优化配置更多的流向发展较快的区域和县市,特别是大中专学生回乡率很低,由于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少,缺乏市场上的竞争,难以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难以实现先进适用技术和产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经济落后区域很难形成资金、人才和技术的“洼地”。这将促使我州县域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关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项对策

(一)抓重大项目,扩张县域经济

按照“谋大、谋深、谋远”和“突出产业发展、突出项目储备、突出项目报批、突出项目招商、突出项目进度、突出项目服务”的总体要求,坚持不懈地抓上三到五年,力争在石油石化、特种钢材、天然气开发、有色金属选冶等重大项目上有所突破;围绕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筹划一批农业开发重大项目;围绕景区建设,筹划一批旅游开发特色项目;围绕拉开城镇框架、增强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形象,筹划一批城市建设项目;围绕构建大交通、大网通、大流通,筹划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围绕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事业,筹划一批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项目。

(二)抓市场主体,驱动县域经济

巴州县域经济发展不够,产业规模不大,经济总量不大,主要问题是市场主体发展不够。全州注册登记的各类市场主体共有65420户,其中私营企业只有11314户(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21户,1000万元以上的44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185户(包括二师),个体工商户也只有5.1万多户,私营企业仅占全部市场主体的17.29%。2012年新增市场主体与2011年相比减少61.21%。这些企业主体还不够大、不够强。各县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措施,放手发展一批市场主体;抓大扶小,扶持发展一批市场主体。

(三)抓基础平台,支撑县域经济

一是抓城镇建设。城市是先进生产要素的集合体,要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建设,把城镇建成县域经济的“桥头堡”,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县域经济新格局。二是抓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要制定鼓励政策,支持引进的工业项目进入园区,销售收入、税收由相关县市受益,真正把园区打造成生产要素的积聚区、经济发展的先行区。

篇8

一、突出重点,实现项目建设新突破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动作、更实的举措,掀起项目建设新热潮。一是解放思想谋划项目。项目的前期谋划和事前储备是争取和引进项目的前提和基础。做好项目谋划工作对于推进今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项目建设都至关重要。要加大谋划力度,围绕重点产业,专门谋划项目。今年,我们将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重点围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以及民生工程等内容,精心筛选、论证、储备和推进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产业拉动力强的大项目。要加快项目更新,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导向和市场变化,及时对项目库进行调整、充实、完善和更新。二是发挥优势上项目。充分发挥我县生态品牌效应,大力培育和发展绿色、生态旅游等项目,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打好资源牌、走好资源路,以资源谋项目、以项目兴产业、以产业促发展,重点围绕我县“六大主导产业” 谋划上项目。依托我县现有存量资产优势上项目,大力引进与其相近的大企业入驻,切实变包袱为财富。三是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认真钻研国家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密切关注资金投向和政策导向,努力寻找我县需求与上级政策扶持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支持。四是建好园区服务项目。园区是项目承载的重要平台。我们要把园区建设真正摆上日程,本着功能配套齐全、产业定位合理、生态环境一流的原则,加大园区的建设力度,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一批“高、大、强”项目落户基地。要坚持一路绿灯抓服务,简化程序,扫清阻碍,让企业放心投入、放手建设、放胆发展。坚持园区优先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将新的基建项目、技改项目、高新科技项目集中到工业园区建设。要严把项目质量关,优先选择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多、拉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入园。

二、加快进度,推进项目建设快见效

针对有效工期较短的客观条件,必须抢前抓早,攻坚克难,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一是对已竣工投产项目,要做好后续服务工作,促其尽早达产达效。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包扶领导和部门要继续倾注真情、主动上门搞服务。二是对已开工项目,要紧紧抓住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加强项目资金筹集和施工设备调集,抢抓工期,加快项目施工进度。对在建项目要倒排工期,加快实施进度,争取早日投产。三是对续建项目,要强力推进,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四是对正在洽谈项目,要加强沟通协调,紧盯不放,争取早日签约。

三、打牢基础,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实施产业化战略是当前我县推动工业发展的最佳路径和最好选择。要夯实“强工”之基,不断壮大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产业规模化扩张、集群化发展、高效益经营,加快企业强县进程。一是壮大龙头企业。对骨干龙头企业在技改创新、资金协调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引导和支持企业增资扩产、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实施企业名牌战略,提升企业外部竞争力。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帮助企业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人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促进规范运作,提高经营水平,增强发展活力。二是建好产业基地。要坚持市场为导向,以规模化种养、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切实抓好产业基地建设,保证龙头企业有较为充足的原料供应。三是理顺农企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职能,引导农企平等相待、诚信合作、遵章守诺、依法经营。组建并发挥各业协会的作用,架起农企互通的桥梁,解决好农企的利益纠葛,实现农企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双赢。四是注重搞好服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销售、融资、技改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在煤电油运、用工用地、企业环保等方面、在企业产业配套、周边治安等外部环境方面加大服务力度,努力扶持和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四、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是我们加快项目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第一实招和硬措施。我们要保持招商引资的信念不移、信心不减、行动不缓、力度不降,瞄准战略投资者,全力以赴搞招商,努力推动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一是理顺关系招商。要处理好“取与予”的关系,树立“吃亏就是解放思想、让利就是转变观念”的招商理念,坚持先予后取、多予少取,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心理和利益,舍小利求大利,放利引进企业,放手发展企业,促进企业引进建设并发展壮大。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既要把能牵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作为重头戏来唱,又要针对投入少、效益好的小项目适应性强、更易引进的特点,抓好小项目建设,逐步做大做强。要处理好“硬与软”的关系,既要引进资金、项目这一硬头货,又要引进人才、技术、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等软黄金,增强发展后劲和实力。要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既要抓好立竿见影的近效项目建设,又要引进建设发展潜力巨大、涵养税源的长久高效项目,努力培植税源、积蓄发展潜力。二是明确目标招商。把战略投资者作为主攻方向,把引进工业企业和项目作为重点,把主要精力放在立县大项目上,着力引进一批牵动能力强、支撑能力大、发展前景好的大企业、大项目,彻底扭转我县缺乏立县型企业的局面,增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三是抓好亲情招商。要以亲情招商为重点,综合运用会展招商、定向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不断推动招商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篇9

坚持产业强区战略,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城市产业体系。经过近十年时间的高投入、高增长,东胜区的城市规模强势扩张,但产业培育步伐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服务业活力不足,实体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乏力、拉动就业能力不强,居民生产、生活成本偏高,人气商气不足等问题凸显。因此,加快培育壮大产业,着力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尤为紧迫。一要继续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煤炭物流产业,力争5年内煤炭电子交易中心年交易量达到5亿吨、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建成辐射西部地区的煤炭物流核心区。全面提振绒纺和酒业等传统产业,依托鄂尔多斯羊绒集团、鄂尔多斯酒业集团两大行业龙头企业,建成世界一流的绒纺工业园区和国内知名的酒业园区,抢占行业制高点,放大“鄂尔多斯”品牌效应。二要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全面发展壮大以奇瑞汽车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产业,以京东方、世纪互联云计算数据中心、中兴通讯等项目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新兴重工、巨鼎煤机等项目为引领的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产业。打造铜川汽车博览园区,大力发展汽车销售维修及汽车休闲文化经济。三要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鄂尔多斯高原夏季清新凉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服务条件和人文环境不断优化,要围绕“避暑”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产业,重点培育旅游度假、商务会展、教育培训、体育竞技、康体养生等行业,使休闲产业成为东胜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年内,启动酒吧一条街、餐饮一条街,改造新建步行购物街、羊绒一条街、大众消夏夜市街等休闲街区;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利用现有商业楼盘,扶持创业人员经营特色餐厅、品牌店面等50处休闲场所;积极引进希尔顿、喜来登、福朋等国内外知名酒店入驻。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和推广在全国范围有影响力的“避暑休闲之都”品牌。四要全面增强园区内生动力,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扩大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建设的重要平台。争取到2017年,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经济科教(轻纺工业)园区、铜川汽车博览园三大园区销售收入分别超50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

坚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动摇。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县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所在。东胜区的发展与民营经济兴衰相依,东胜区非公有制企业的税收收入占税收总收入近65%,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近3.5万户,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启动民间投资和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力量。当前,要放手发展非公经济,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为着力点,以非公经济的大发展来推动县域经济的新跨越。一是从制度上保障非公经济的地位。按照“非禁即入、一视同仁”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使其成为非公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服务,推动各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在东胜区全面落实。针对各级政府颁布的政策,制定细化的实施措施,分步骤地全面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领域,一律对民营经济开放。三是主动作为,以“中小企业服务年”为契机,采取“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的办法,帮助中小微企业“抱团取暖”,共克时艰;以积极稳妥地解决民间借贷问题为开端,以新型金融业推动东胜民营经济在转型提质上迈出新步伐。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公路、市政以及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等实体经济领域,不断完善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民营企业的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民营经济的整体水平,把民营经济打造成真正的“就业工程”“富民工程”。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推动城市建设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按照全市“一核、一圈、一带”总体规划,主动融入核心区一体化布局,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突出自然、历史、文化和民族的特色,避免产业雷同、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走功能强化、品位提升、城乡一体的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努力建设宜居宜业避暑休闲城区。一是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畅通对外通道,加快融入“呼包榆城市1小时经济圈”进程,加快“鄂尔多斯核心区半小时生活圈”建设。年内,全力支持呼准鄂铁路建设,启动实施210国道改线、机场高速、机场轻轨、包东第二高速、铜大高速、东康快速路改扩建等重大交通项目,新建5条、续建25条市政道路,完成公铁立交六号桥和昆都仑四号桥建设,提高城市交通运营能力,实现干道交通大动脉和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畅通连接;启动第二轮电力合作项目,万利等3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星河湾等6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送电;全面改善城区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三年内基础设施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完善便民服务体系,配套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文化中心等公益性场馆,布局新建一批医疗、商贸、停车场、幼儿园等便民服务网点。二是提升城市品位。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深入开展“三年绿化攻坚”行动,在旧城改造中注重拆迁还绿、园艺植绿,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推广节能建筑、节电照明、节水改造技术,拓展雨水利用型城市绿地,倡导低碳生活。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依托“数字东胜”平台,整合城市管理、食品卫生、道路交通、安全生产、社区服务等信息化监管工作,构筑集监控信息采集、应急指挥控制、综合信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可视化、信息化、网格化管理全覆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三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城市建设与全市带动转移农牧民稳定就业、充分就业工作紧密结合,加快引导转移农民自主创业、入园务工,率先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篇10

要把投入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选择。有投入才有产出,有投入才有拉动,有投入才能壮大实力。经济增长靠三架马车,一是投资,二是消费,三是出口,所以,要力争上一批重大工业产业项目,才能增加经济总量。同时,也要加强铁路、公路、港口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良好的经济基础。

要把发展工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首先,要确立以工业立县(市)的指导思想。县(市、区)、乡镇必须转变思维。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标志,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坚持以工业为主导,优化结构,做大支柱,提升档次。相比之下,广西初级工业化水平要比全国平均水平整整慢了将近 30 年的时间。工业化水平低一直是制约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招商引资,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必须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每年都要引进一批项目,开工建设一批项目,竣工投产一批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壮大经济发展基础,壮大经济总量。

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加快发展要有项目做支撑,上项目就要有投资,而要投资必须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来保证。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新形势下,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已经开始由注重优惠政策向注重投资环境转变,投资环境成为吸引资金的关键因素,成为各生产要素流向的基础条件。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安全和投资回报,最需要的是公平、公正和高效率,这些都必须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来保证。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在 GDP 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小,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只有使农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