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文
时间:2023-07-20 16:3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发展陷阱;转变;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001-02
2009年,中国GDP总量33.53万亿元(约合4.9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出口额为1.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制造业产值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15.6%,居世界第二。这些闪亮的数据都说明,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前期通过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需要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从数量型的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汲取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避免陷入“发展陷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中国经济的长久发展。
一、三个需要避免的“发展陷阱”
(一)西班牙幻影
“西班牙幻影”是指以权力支撑的财富会终成“幻影”。西班牙曾经是欧洲乃至世界第一号的经济强国。特别是在1521―1600年,西班牙强盛时期,世界贵金属开采中的83%为西班牙所得。时至今日,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西班牙一样垄断了如此集中的贵金属。然而,潮水般涌入的财富,没有用来发展真正能够让国家富强起来的工商业, 没有形成发展资本主义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没有形成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资产阶级,因而,就不可能有有效的制度演进。这些黄金白银流入君主和贵族的手中,腐化了王室,摧毁了产业,彻底动摇了这个帝国的根基。涌入的财富又像水一样流走,西班牙此时只扮演了“过路财神”的角色,成为“黄金漏斗”。
“西班牙幻影”说明,只积累财富而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集成、政府创新、文化精进、社会进化,任何财富的拥有者都是昙花一现;不激发和维持人们的创新力,一个国家的繁荣就不会长久。
(二)拉美陷阱
所谓的“拉美陷阱”,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拉美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以后,由于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不恰当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畸形的消费结构,导致社会出现“有增长、无发展”,一边是现代化,一边是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成果的严峻现实,从而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增长的一种现象。
大部分拉美国家工业化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拉美许多国家受发展经济学的结构变动模型和线性发展理论的影响,全面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工业发展战略纷纷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进口替代工业化为主;各国政府集中资源和要素,重点和优先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并且巨额投资制造业。这期间他们实施了牺牲“三农”利益、扶持“幼稚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和一系列吸引外国资本向制造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工业年均增长8%以上,国民经济年均增长6.5%。到20世纪6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全面“起飞”,除个别国家外,拉美主要国家人均GDP一举突破1 000美元大关,有的国家人均GDP达到1 500美元左右。在短短的十多年内,拉美国家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强大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均GDP从400多美元一下提升到1 000多美元,创造了被人们普遍赞誉的“拉美奇迹”。
然而,“拉美奇迹”背后,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最突出的是经济与社会的畸形发展,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分配不公,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大量的城市贫民和失去土地的农村移民陷入严峻的生存困境之中。从而导致社会动荡和政局动荡,以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外债危机,使拉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急速下滑,进入80年代出现了持续的衰退。
90年代后期,拉美地区经济严重恶化,无论是GDP,还是人均GDP的增速双双下跌。整个90年代,拉美国家GDP和人均GDP虽然略高于80年代,但远远低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奇迹”时期,以至使人们认为是“难以跳出的拉美陷阱”。
(三)日韩困境
日本是世界专利大国。在很长时期里,人们一直认为日本只是一个极善于模仿并消化吸收的国家。究其原因,这和日本专利的类型是有关系的。日本专利大部分是二次专利,或者叫派生专利,这种专利是在引进欧美国家的原始专利的基础上,经过再创新而形成的。这样的专利需要依赖基础研究成果的支持,每年全世界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50%属于美国,40%属于欧洲,因此,日本的基础理论严重依赖欧美。这一点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20世纪70年代,传统产业和核心技术由欧美国家向日韩转移,由此造就了日韩的飞速工业化,使世人震惊。90年代之后,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某些结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进行了重新诠释,因此,在信息技术上,欧美不再向海外,主要是日本转移其核心技术,从而使欧美国家在信息技术上居于垄断地位。此时的日本经济就缺乏了基础理论的支持,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创新源泉。日本从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一路走低,其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迅速下降;韩国的现代公司、SK集团也纷纷出现经济危机。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地打击了日韩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这和这类东亚国家缺乏作为经济大国所拥有的技术支持力是密切相关的。
由于忽视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企业和产业的成长与发展仍然以政府为主导,一个个“大企业和超大企业”缺少创新、创业的激励,技术多停留于模仿层面,缺乏企业核心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使得原本飞速发展的日韩经济陷入了泥沼之中。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避免陷入“发展陷阱”的根本之路
(一)科学发展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环境经济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从外部性理论到产权理论,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都构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和现实资源环境挑战的积极回应。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树立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思想保证。
(二)经济结构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依托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即三个产业中生产要素的提高和各产业内部以及各产业之间的优化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因此,应突出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避免低水平扩张和重复建设;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提高工业部门的技术含量,同时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推进工业由过多依赖要素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发展的进程。第二,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抓住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努力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成长链。第三,用新的思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国际上跨国资本继制造业转移之后向中国产业转移的一个新领域,而且是扩大“内源性”需求、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增长点。在巩固农业、壮大工业的同时,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模式
传统发展方式的缺陷不仅在于片面追求外延扩张,而且在于资源的一次性使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以“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 为原则,使 “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循环往复。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价值取向,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新型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发展循环经济须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企业层面,打造循环型企业;二是区域层面,打造循环型区域或城市;三是社会层面,打造循环型社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新机制而不是按传统的计划经济机制来发展循环经济。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联,要创建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基础上强调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不是资源约束,而是制度约束。主张看待和分析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不能就经济论经济而必须结合制度环境。改变传统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继续深化改革,以形成推动乃至于迫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之所以难转变,是因为我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和资源产品价格长期受国家管制,严重偏低。地价低,水价低,能源包括电价低,许多矿产品价低,大都与其价值严重背离,造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粗放。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必须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节约利用资源,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任理轩.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论经济结构调整[N].人民日报,2010-04-07.
[2] 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远东出版社,2008.
篇2
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实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他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在调整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提高质量效益,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为此,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高科技产业;推进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制定并实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要加快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要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要加快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鼓励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
张平说,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要完善所有制结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推动电网企业主辅分离,制订铁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继续落实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研究电信企业全业务经营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努力实现公平准入,促进个体或私营经济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
篇3
作为本届科博会的开篇语,万钢部长的话语中无疑承载了对我国“十一五”科技事业发展历史和“十二五”科技创新未来发展的深刻总结和期许。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转型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深入贯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主线,将显著增加对科技创新的需求。
“十二五”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科技资源总量跃居世界前列。2010年,全国R&D人员接近26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全国R&D经费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达到3800亿元,是2005年的近3倍。
科技产出总量快速增加。2010年,我国SCI论文近13万篇。居世界第二。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三。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效能计算机、铁基超导、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
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十一五”期间,新建38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技基础设施,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42家。全国有1.7万台套大型科学仪器通过信息平台向社会开放。全国分布式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初步建立。
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重要阶段成果
电子与信息方面:飞腾100国产CPU应用于千万次计算机天河一号;65nm12英寸刻蚀机装备生产线;TD-SCDMA大规模示范与推广应用。
能源与环保方面:1000兆瓦非能动先进压水堆(AP1000)重大部件研制;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先进制造方面:C9型客机国产材料研制、关键技术攻关等取得突破;数控重型5轴联动车铣复合机床、大型快速数控自动冲压生产线装备生产线,投入生产。
生物与医药方面: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网络实验室在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推广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已占国内93%的市场份额。
科技创新促进民生改善和农业发展
在防灾减灾、服务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国家重大任务等方面,科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药创制以及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推动科技特派员等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国科技特派员人数达13.9万人。
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正在形成
面向市场的科技资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企业的R&D投入占全国总投入的74%。全国技术市场交易规模接近4000亿元。
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科技人员面向市场创新创业集聚区。2010年56个国家高新区总收入超过10万亿,工业增加值占比10,1%。
高等院校、转制院所科技创新面向市场需求。研究型大学的科技经费来自企业委托的横向科技经费已占到50%以上。2009年,261家中央级转制院所获得市场横向科技性收入186亿元,是政府投入的近6倍。
国家财政性科技投入大力支持企业研发和应用推广。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95%、重大专项的50%都由企业牵头实施。
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2009年启动的创业板共融资988亿元,91%是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风险保额3874亿。
为测度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我们参考了世界经济论坛、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等国际权威机构的评价方法,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自《科技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创新能力整体提升。知识创造能力增长较快,企业创新能力增长相对缓慢。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仍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世界科技加快发展的速度前所未有,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重大科技变革的步伐,科技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迅速拓展,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
2 世界各国纷纷强化创新战略部署
――美国出台《创新战略》。奥巴马在2011年的国情咨文别强调,保持美国的竞争力首先是要鼓励创新。
――欧盟通过《欧洲2020战略》。27国承诺将研发投入占GDP的比值提高到3%。
――日本2009年出台《数字日本创计划》。
――俄罗斯启动《2009-2013创新科研与科教人才》计划。
――韩国、印度、巴西等也纷纷出台创新计划,强化创新的战略部署。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的新轨道
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重大挑战,必须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科技新秩序重构。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要靠科技的力量。
城镇化加速推进,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民生改善的需求尤为迫切。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好转,依靠科技创新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尤为艰巨。
科技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提高科技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能力较弱,特别是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市场不能有效对接。
基础研究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解决重大问题能力仍然较弱。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较弱,需要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新方式,加快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数量相对不足,亟需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人才队伍整体质量。
创新的激励评价机制亟待完善,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路径
“十二五”时期,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将进入攻坚阶段。应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切实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2020年我国最终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科技发展的重点部署
1、加快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把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系统推进。力争取得重大进展。
着眼于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在清洁能源、深海探测、深地勘探等方面,选择有望实现突
破的重大任务,调整充实科技重大专项。
2、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一批重大战略产品、技术系统和产业体系。
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国家科技计划的基础支撑作用和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3、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
加强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重点产业振兴。全面推进节能减排科技行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与服务、现代物流、创意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加强中关村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快发展高新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4、大力提升科技改善民生的能力
切实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加强人口健康、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实施医药健康科技行动。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保护治理、环境污染源控制等技术研发。
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加强对极端气候、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增强减缓、适应和抗灾能力。提高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性。
5、前瞻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
加强基础研究。优化和完善基础研究布局,促进基础学科协调均衡发展。重点实施蛋白质、量子调控、纳米、发育与生殖、干细胞以及全球变化等重大科学计划。
加强对前沿技术的研究。在蛋白质组学技术、纳米技术、全光通信网等战略方向,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整合构建一批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服务平台。在重点学科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高技术领域,新建一批国家大科学工程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6、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组织开展“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高层次科技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技能人才的培养。
依托重大专项、重大科学工程等的组织实施,大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科技人才团队。
高度重视管理人才以及创业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激励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
7、加大科技投入,改进投入结构
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同时有效调动地方和企业加大投入。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5年达到2.2%。
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的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投入。继续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促进民间资本投向科技创新。把社会投资的热点和资本市场的重点引导到对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上。
8、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打破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
深化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进一步强化计划项目的过程管理,积极推进项目(课题)法人责任制和项目专员制。加快建立国家科技计划备选项目库。
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优化科技经费配置结构,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
9、进一步加大成果转化力度
加快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切实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加大引导支持,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试点示范
――整合资源,搭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
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
把科技服务业作为推进服务业向高端发展重要抓手
10、扩大和深化科技对外合作
实施科技发展的国际化战略,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交流,提高政府间科技合作层次,积极参与全球性重大科技问题的合作研究。
主动实施平等互惠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加大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力度,支持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组织工作,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
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并积极融入到我国科技发展进程之中。支持我国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
篇4
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我县实体经济力度,改进和提升金融对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对县域经济贡献度,结合我县旅游业发展实际,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面。加强和改进旅游业金融服务,支持和促进我县旅游业加快发展,既是金融部门落实服务业大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县内金融部门要高度重视,合理调配金融资源,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抓住我县旅游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支持和推进我县生态山水游、历史文化游、休闲农家游等旅游项目转型升级,把旅游业建设成我县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群众更加满意的服务业。
二、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加强和改进对旅游业的信贷管理和服务
(一)改进信贷管理,加强对旅游业的信贷支持。县内金融机构应根据旅游业的特征,制定和细化符合旅游业经营规律的授信标准,改进和完善风险评价体系。根据旅游项目的风险和经营情况,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期限和还裁方式。对旺季旅游企业的短期小额贷款,要适当简化审批手续,确保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获得方便、快捷的信贷服务。对于县内重点景区建设要加强信贷资金配套支持,特别是要积极参与我县“十二五”规划中涉及的旅游项目建设,如:天汉水城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期项目,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项目、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元坝古镇改造项目等。
(二)创新发展符合我县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模式。县内金融机构要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旅游景区经营权质押和门票收入权质押业务,积极开展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林权抵押等抵质押贷款业务。针对旅游企业财务特点,积极为旅游企业提供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融资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票据贴现、资金结算、现金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
(三)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大旅游贷款营销和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宣传金融知识和征信知识,积极培育旅游企业信用,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农家乐”、庭院经济等实行差异化的信贷管理和考核办法,扩大金融网点贷款审批权限。对于合理利用农业景观发展观光、特色和休闲旅游的项目和企业,要积极采取多种有效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予以支持。加快推进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建设,鼓励通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形式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四)加强旅游景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行业和旅游景点金融服务便利性。县内金融机构在确保营业安全的前提下,在旅游景点增设网点和自动提款机等设备,合理安排银行网点的服务时间。在旅游旺季,应适当加大原封新券投放力度,优化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延长服务时间。选择较大旅游景点作为小面额人民币定期特约供应点,满足找零需求。
三、支持旅游企业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方式
(一)对我县旅游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清晰、符合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的旅游景区和企业,金融机构既要在信贷上给予倾斜支持,也要积极引导、培育、推荐其逐步走向上市融资。
(二)通过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进一步加强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区域集优等方式扩大中小旅游企业集台票据的发行规模,建立和完善中小旅游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担保机制,协调落实中小旅游企业债务融资的风险缓释措施。
(三)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和参与旅游业发展。放宽旅游市场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为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积极引导民间资本、产业基金等多元化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
四、改进旅游业支付结算服务,支持发展旅游消费信贷
(一)为符合条件的旅游景点安装POS机,扩大银行卡在
篇5
温州的金融综合改革,既要注意发挥大银行在支持大企业和网络服务方面的优势,同时要根据温州民营经济繁荣,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鼓励大银行进行金融组织形式创新,如积极设立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小企业专业支行、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科技专业支行、贷款公司等,延伸和拓展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领域,并从实际出发拓宽贷款主体、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流程、单独核定信贷额度,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务。
根据当前的金融组织结构现状,温州在金融改革中尤其需要加快发展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与温州企业生态相匹配的、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小型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这些小型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互相依存,共生共荣,契合度较高。发展小型金融机构一方面可以吸纳大量的民间资本,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另一方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让实体经济直接受益,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鼓励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的“草根银行”。温州应在总结瑞安汇民资金互助社经验基础上扩大试点,先在各县市区各试办一个,然后在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同时要推广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兴办资金互助社的做法,以解决资金季节性供求矛盾。大银行与小微金融机构也应该加强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小微金融机构成为大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重要平台。
正确处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仅要拓宽间接融资的渠道,而且要努力开辟直接融资的通道,逐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的比重,做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正规金融融资和民间融资的有机结合,提升民间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的能力,实现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的有效对接。在间接融资中,要从实体经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信贷、投资、债券、信托、租赁、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提供形式多样的信贷模式,如采用“银行+保险”、“银行+担保”、“银行+保险+财政补贴”、“银行+信托+租赁”等多种融资工具相结合融资模式,形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合力。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增加债券品种,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区域集优债等,以及积极争取中小企业发行私募债试点,拓展企业直接融资的通道,使债券市场成为发展实体经济新的动力源。
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增殖服务的关系
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责任。温州作为金融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应当在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方面为全省乃至全国作出示范,尤其要在完善专注于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方面创造经验。必须明确,金融创新必须根植实体经济,面向客户,适应市场,以金融创新产生的社会、银行的增殖和效果,以及创造出有利于企业增加收入、节省开支、提高服务效率为检验标准,坚决制止以创新为名搞“转型收费”、“贷款搭售”、产品捆绑销售等不正当做法,减轻企业负担。当前小微企业不仅缺资金,更缺科技,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小微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创新产品和服务,是企业转型升级,做强实体经济的当务之急。金融机构要针对种子型、创业型、扩展型、成熟型不同的小微科技型企业,采取针对性的融资模式、信贷产品、服务手段和抵质押方式,量身定做。要制定适合小微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单独客户认定与授信评审,建立绿色通道,并单独予以统计和考核。要创新符合小微科技型企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积极探索以科技型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作为贷款的质押进行融资,探索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等,为企业融资提供方便。
正确处理金融监管的规范约束与激励引导的关系
篇6
一、 产业结构优化需要金融大力支持
金融是社会资金流动的主要渠道,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金融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水平和速度。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降低交易成本,改善经济运行环境。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有助于传统产业的发展,以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体系主要通过资金形成转换机制、资金流动导向机制、产业整合机制、信用催化机制、分散风险机制促进资金供给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水平和速度。
金融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金融发展能够促进资金等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有序流动。金融发展所内含的融资功能,可以带动外部资金以及品牌、专利、技术、人才、制度等与当地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相结合,共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金融体系中,良好的资本形成转化机制和畅通的产业资本来源渠道,能够有效提高产业结构优化能力。在有效的金融体系中,种类齐全的金融机构、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高级化的金融市场结构,能够为产业资本的流动和配置提供保障,推动竞争力强的产业更快发展,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在空间上的优化。金融通过对产业资本流动的导向作用,引导金融资源在各产业和部门中流动,促进产业结构均衡协调发展。随着资本流向改变,产业会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实现产业空间布局的重构。就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而言,其关键在于金融体系合理发挥功能,通过支持产业关系协调和产业地位协调,促进产业结构在空间上的优化。
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金融大力支持
金融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和新兴产业发展等的支持来实现的。
以金融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知识转化离不开金融支持。良好的金融体系通过甄别并投资于那些具有创新产品和创新工艺的项目,从源头上为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金融的支持会加快科技成果传播、普及并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促进更大范围的科技创新。
以金融支持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表现。产业融合是在资本运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融向不同产业流动和渗透,通过资本运作形成资本融合,推动产业之间的重组与协作,最终实现以资本融合为纽带的产业融合。
以金融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拥有成为新的主导产业的潜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需要资金支持。金融业利用其监督及信息优势,把金融资本投向那些发展潜力大、预期收益好的新兴行业,聚集人力资本,促进技术创新,孵化和孕育新兴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构建有竞争力、有市场前景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高级化。
以资本流向变化推进产业优胜劣汰。在资金市场化配置的条件下,资金会在利润导向作用下流向利润较高的产业部门,从而推动处于产业链高端、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部门较快发展;而那些缺乏成长性、不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则往往由于缺少金融支持而受到抑制或选择退出。
三、金融改革创新应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
加快金融改革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重视并解决好以下问题。
金融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性需要加强。有学者发现,目前金融改革发展相对滞后,资本流动存在扶持落后行业的异化行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发挥不理想。有学者认为,由于股票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缺陷,造成股票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反映上市公司的业绩,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发现和发展。
资金投向粗放问题需要解决。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不是缺少流动性,而是粗放的发展方式以及利率信号失灵导致的资源错配。我国金融系统偏好于为大企业、大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对中小企业服务明显不够。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得到资金的往往是特殊部门和行业,而大量前景看好、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创新型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金融投资效益低下问题不容忽视。我国金融放贷市场主体单一,金融放贷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导致金融体系的整体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不高。金融资源配置与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金融投资效益低下。
城乡“二元金融结构”需要调整。农村金融与农村产业发展不协调,农村金融无法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信贷需求。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对应,金融领域也呈现明显的“二元性”特征。正规金融服务在农村的供给能力不足,使得农民求贷于利率较高的民间借贷,造成了农村民间金融的活跃盛行。
四、以金融改革创新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加快金融改革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着力引导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党的十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总规模,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国外资本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进行长期投资,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资本供给。努力将投机行为变成投资行为,让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循环末梢,增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发达的金融体系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的重要保障。推动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需积极培育和完善风险投资,完善创业板市场,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等,从而为高风险、高成长的高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新动力。资本市场在创新体系中担当着关键性角色,具有枢纽、杠杆和带动作用。资本市场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创新,并将深层次改善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与制度基础。应从多个层面深化金融体系创新,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金融资源在创投产业的配置,并在此基础上带动其他资源向创新型新兴产业聚集。
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建立完善农业产业升级的金融支持体系,充分发挥商业金融支农的积极作用。鼓励农村金融创新,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将其改造成规范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促使民间金融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发挥民间金融在支农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着力完善金融运行和监管制度。发挥好金融创新助推经济发展的作用,需按照审慎监管的总要求完善金融监管。看准了的,应全面推开;还没有看得非常清楚的,应让一些有优势的地方先行先试。在确保通过金融创新支持产业发展的同时,使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处理好推进金融创新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关系,坚决避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十二五”的关键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大力推进,通过研究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有利于深刻认识产业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7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现代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先进技术的学习、转移、应用和积累。
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重挫世界各国的虚拟经济,而以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为实体经济的德国、瑞士、荷兰、芬兰、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却应对自如,而这背后正是由于其拥有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对实体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国快速发展,“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普通劳动者的技术。德国前总理科尔曾表示:“发达的职业教育是德国战后崛起的关键。”
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当前,中国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时期,原有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优势开始减弱,正面临由过去依赖外部技术引进转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内技术结构的不断变化使职业岗位的能级和层次结构处于上升趋势,特别是以3D技术、新能源、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要求经济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正呈增长态势。但是,目前我国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譬如,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至40%之间。
当下,职业院校迫切需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布局,打造“升级版”职业教育。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要升级。当前企业招不到工人与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现象并存,重要原因是劳动者素质不能适应岗位需求。一些用人单位反馈,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招进来好用,但普遍缺乏后劲。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需求的变化愈加频繁,劳动分工正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作转变,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嬗变,这就客观要求高职学生具备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本领,以不断适应职业变化和劳动市场变化。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技术进步需求,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还要注重职业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8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颁布实施,建立在“我们正处于信息革命”新论断之上的一系列部署的作出,是影响全国甚至全球的大事件,必将使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化发展轨迹与整个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因此,要与时俱进地把握信息化发展的着力点。同时,结合对2016年第三次世界互联网大会有关信息的解读,笔者认为信息化发展将有五大新的着力点与新空间。
信息化发展五大新的着力点与新空间
第一,从重点聚焦消费互联网转向重点聚焦产业互联网。前几年,大家也提到产业互联网,但那时产业互联网发展并不快;笔者认为目前与今后才是发展产业互联网的最好时机。
第二,从信息化供给侧企业为主导的模式转向供需企业双方合作为主导的模式,从而形成企业供需互动合作的新模式。
第三,从聚焦城市转向聚焦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这是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要求。信息化企业仅仅聚焦在城市市区,可扩展的原有市场有限了;信息化的农村需求迅速扩大,城乡一体化的信息化需求可能会快速扩张。
第四,从聚焦零散的客户转向聚焦个体与群体客户并重的民生服务。我们经常说信息化要注意个性化,但是没有想到信息化还要注意群体化,公共服务就是面向群体的服务,信息化的公共服务将大有发展空间。
第五,从只聚焦技术转向聚焦技术创新与改革创新。
从重点聚焦消费互联网转向重点聚焦产业互联网
前两年,“互联网+”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消费”的竞争上,即消费互联网上,浙江最“热闹”的要数阿里巴巴;下一轮则将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产业”与“互联网+实体经济”上,即聚焦在“产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互联网”之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重点振兴实体经济,这是个重点方向。
消费互联网以个体消费者为客户对象,产业互联网则以企业为客户对象。实体经济互联网以农业企业、工业企业为主要客户对象,智能种植、智能养殖、智能制造将成为热点与主攻方向。
在第三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专家以及互联网企业大佬都认为,信息化的着力点将转向产业与实体经济互联网。例如,邬贺铨院士认为数字经济的主体就是数字化的工业经济与数字化的农业经济。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经济就是数字化的实体经济。因此,数字经济的主力是企业。马云认为未来属于互联网用得好的企业、地区与国家。从互联网用得好的个人,转向用得好的企业与地区。这其实就是说,产业互联网将决定未来。李彦宏也提出移动(消费)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了的观点。他指出,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已经没有机会再出现“独角兽”的企业了。他是在提醒大家,要在注重发展产业互联网以及实体经济互联网上多下功夫。
此外,从第三届互联网大会透露的信息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产业互联网就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三者结合,它们将成为信息化向各个行业渗透的重要切入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规模将高速扩张。预计至2020年全球的云计算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0%,即从2015年的0.14万亿美元将增长到2020年的1.03万亿美元。
从信息化供给侧企业为主导模式转向供需企业双方合作为主导的模式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要重视什么呢?笔者认为是要重视企业信息化应用。前一轮信息化的弄潮儿主要是互联网技术人士和企业,信息化市场基本是以信息化供给方与个体消费方主导的,传统企业类的客户方介入得不深。下一轮的信息化发展则将是由信息化的企业供求双方深度互动、共创共享为特征,以信息化企业供给方与信息化企业客户方的合作创新为前提。因为,信息化与实体产业是完全一体化融合的,“浅度”甚至“深度”的融合已经不能适应了。
例如,工业制造的数字化是工业制造工艺或配方的数字化,是制造过程各环节进度协同的数字化,是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在具体到产品的智能制造过程中,其数据与工艺、数据与配方、数据与生产进度协同的内容、数字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业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数字化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具体内涵的。在这一阶段,互联网企业是不可能单独提供每家客户企业的“数字与工艺、数字与配方、数字与生产进度协同的内容、数字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业务等为一个整体”的数字化服务的。
这样,信息化的应用市场将越来越多地被互联网企业与互联网客户企业合作型的“二重奏”创新所占领,互联网企业的“独角戏”表演将逐步退出市场。这种合作模式是技术供给与行业经验的融合,会较以往更多地分化出产业链生态体系构筑的主导者。
在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信息化供给方企业有意或无意侵犯客户方企业的技术与商业秘密。破解之法是把保障客户方企业技术与商业秘密的义务与责任写入双方合作的合同,并认真加以落实,执法与司法机关要更加重视依法加强对企业技术与商业秘密的保护工作。
从聚焦城市转向聚焦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环境下,传统的城市与城镇时空距离将会被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式与模式将被颠覆。以前的城市规划是将城区和农村分开的,目前代之而起的则是“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新型智慧城市,是统筹协调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是使信息化从主要为城市服务转向为城乡及区域整体的发展服务的模式,这种模式开拓了信息化城乡一体化应用市场的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空间。
在@一阶段,第一,城乡同等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将成为主攻方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如果不加快发展,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就会缺乏应有的发展条件。过去,人们总说“若要富先修路”,修的是公路、铁路;而现在首先要修的是“信息高速宽带公路”。第二,城乡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改造与建设也将成为主攻方向。比如供气、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系统都是成体系的。对已经建成的供气等基础设施,需要进行信息化改造;拟新建的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则需要采用有别于过去的、信息化的方式去新建。所以,既有信息化对原有系统的改造任务,又有信息化对新基础设施的新型建设任务。第三,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惠民服务将成为新的发展空间。第四,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的信息化治理工程与信息化的系统监管具有广泛的需求。
从聚焦零散的客户转向聚焦个体与群体客户并重的民生服务
信息化消费将从只注重个性化消费,向注重个性化与群体性民生消费并重转变。城乡居民的健康消费以及解决“读好书难”、“看好医生难”、“出行畅通难”、“呼吸新鲜空气、喝干净水、吃放心食品药品难”等需求,将推动信息化群体型、公共服务型的民生消费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智慧安居、智慧城管、MOOCs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乡村网约车、农副产品食品药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监管网络,将大有作为。
从只聚焦技术转向聚焦技术创新与改革创新
信息化既要注重技术创新,又要注重体制创新,进入了双重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信息化的体制创新,就是信息化改革。
篇9
陈敏尔:贵州是中国革命的转折地,是生态保护的绿地,也是投资发展的一块宝地。近年来,贵州全省上下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持续向好态势。过去五年,贵州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2012年生产总值增长13.6%。今年第一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增速达12.6%,位居全国第一。当前,我们正在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努力建设一个实实在在、不含水分、人民得实惠、老百姓认可、发展和环境相协调的小康社会。
贵州金融业积极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大环境,立足于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在做好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了自身发展壮大。一方面,金融业为贵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12年,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贷款余额超过8000亿元,这是贵州金融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今年第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高于GDP增速1.4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税收27.6亿元,同比增长26%。另一方面,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为金融业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环境。2012年,全省银行业实现利润211.1亿元,比上年增长31.9%。今年第一季度,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3.5%和21.4%,增速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五位。
魏革军:一般认为只有发达地区才有发展金融的有利条件,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贵州面临哪些有利因素?应该如何发展金融?
陈敏尔:融资量决定社会资源占有量,谁拥有了金融资源,谁就占据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只要措施得当,调控有度,完全能够构建起现代化的、充满活力的金融体系,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今后几年是贵州加速发展的黄金期,对金融的需求将呈爆发性增长,为金融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当然也带来一定压力。我们希望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力、进一步努力,支撑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贵州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五重红利”叠加释放,加快发展正当其时。一是资源红利。富集的资源是贵州发展的“富矿”。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资源就会进一步升值。二是生态红利。贵州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神秘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凉爽的气候条件,是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好地方。三是劳动力红利。贵州每年大约新增劳动力人口60万,我们正在通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同时,每年返乡的农民工有40万~60万,这些人多年在外面务工,学到了技术,掌握了技能,是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四是政策红利。2012年初国务院出台“国发2号文件”,将贵州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今年,国务院决定由上海、大连、苏州、杭州、宁波、青岛、广州、深圳八个市,分别对口帮扶贵州的八个市(州)。用足用好这些特殊政策,贵州将开创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五是改革红利。随着贵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矿产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的推进,改革红利将逐步释放。
这“五重红利”不仅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是贵州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围绕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将加快推进金融业改革发展,全力推动“三个打造”,即将金融业打造成为贵州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将贵阳市打造成为立足本省、面向西南、服务西部的区域金融中心,将贵州打造成为全国金融生态最优省,确保“十二五”时期贵州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西部平均水平、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增长水平,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省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8万亿元以上、贷款余额达到1.4万亿元以上、上市公司达到40户以上、保费收入突破300亿元,均比2011年翻一番;村镇银行实现县域全覆盖、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实现乡镇全覆盖。
围绕以上目标任务,我们将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力争总量。就是要通过向上争取、向外引进和内部盘活,着力巩固和扩大融资规模,保障全省发展融资需求。二是力保重点。就是要重点支持“5个100工程”和贵安新区建设,重点保障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信贷融资,重点服务“三农”和民生工作,着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三是力推创新。在组织体系、机构、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等方面进行创新,着力发挥金融创新对扩大融资的作用。四是力防风险。就是要加强规范化管理,防止系统性风险、区域性风险、大企业的金融风险,着力维护地方金融稳定。五是力优环境。就是要通过改善地方金融生态,着力营造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
魏革军:您刚才提到,2012年初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号文件),据我们了解,其中的金融扶持政策含金量很高,请问贵州在推动这些政策落实方面做了哪些有益探索?
陈敏尔:“国发2号文件”对于贵州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文件从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对口支援七个方面提出了若干支持贵州加快发展的突破性政策。其中,在金融政策方面,对贵州在金融机构建设、加大信贷投放、推进融资创新等方面给予了诸多支持,非常给力。为落实好“国发2号文件”精神,用好、用足政策,贵州在金融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抓组织领导。在2011年成立省政府金融办的基础上,今年又成立了省委金融工委,增强了统筹地方金融发展的能力。2012年还召开了全省金融工作会议,这是贵州进入21世纪以来首次召开的高规格、大规模的金融工作会议,对全省的金融工作确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同时印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促进金融加快发展的意见》,就金融系统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进行具体部署和落实。
二是抓政策落实。2012年3月2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北京举行支持贵州又好又快发展金融座谈会暨战略合作备忘录及协议签署仪式。会后,14家金融机构与省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及协议,涉及502个项目,协议资金3600亿元;中央银行和有关金融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之后,贵州分管金融的领导同志又多次到北京、上海等一些金融机构总部拜会、沟通,争取更多的支持。
三是抓机构建设。一方面,“引金入黔”成果显著。2008年以来,贵州引进了一些金融机构。2012年,兴业银行贵阳分行、光大银行贵阳分行挂牌营业。今年6月,民生银行贵阳分行获准开业,目前已有10家外来银行在贵州设立分支机构。另一方面,地方金融机构建设成效突出。贵州银行挂牌运营,3家农村商业银行实现开业,农村信用社改革有序推进,茅台集团、盘江集团设立了财务公司,华创证券在全国的位次有所提高,全省已开业村镇银行达到31家。
四是抓融资服务。间接融资方面,召开了全省270个重大项目的银企对接会,通过举办首届贵州金融博览会,19家金融机构与115家项目业主单位签署贷款协议及战略合作协议,意向签约金额共计1065亿元。直接融资方面,通过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签订合作协议、挖掘拟发债企业资源等形式,推动债务融资的发展。2012年,贵州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实现融资294亿元。积极引入国内外有实力的投资银行参与贵州企业上市工作,全省上市公司直接融资36.8亿元,建立了吸纳200余家优质企业的上市后备项目库。同时,贵州还被列为全国第三批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省份。
魏革军:据了解,贵州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出了要大力打造“5个100工程”、贵安新区两大发展平台。您认为金融在推动“5个100工程”、加快贵安新区建设中应该怎样发挥作用?
陈敏尔: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集中力量打造“5个100工程”、加快贵安新区建设,这既是“四化同步”的内在要求,也是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发展平台和重要抓手。“5个100工程”是指100个产业园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0个旅游景区、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贵安新区位于贵阳市、安顺市之间,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域——黔中经济区的核心区。国家把贵安新区与两江新区、西咸新区、天府新区、兰州新区一起,列入了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五个城市新区之中。我们已经制定并启动“5个100工程”和贵安新区发展的相关实施方案,定时间表、定路线图,对工作进行目标化管理、项目化落实,确保工作推动有力,责任落实到位。
打造“5个100工程”和贵安新区重点发展平台,需要金融业大力支持。我们将积极引导金融业强化服务: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5个100工程”、贵安新区路网、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夯实发展基础。二是引入金融部门、金融机构和金融专家参与“5个100工程”和贵安新区的前期规划,配套做好相关融资方案,提升项目融资能力。三是引导金融机构网点向“5个100工程”、贵安新区延伸,为平台企业提供“一条龙”的金融服务。四是引导金融机构针对“5个100工程”和贵安新区的特点,创新融资模式,通过表内和表外、直接和间接、传统和新型等各种融资模式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全省15家金融机构对“5个100工程”贷款余额达829.7亿元。40多家金融机构与贵安新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达成意向融资额度400多亿元,已签订贷款合同落实的融资金额71.25亿元,实际到位融资金额64.75亿元。
魏革军:贵州是全国贫困面最广、扶贫难度最大的省份,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请问贵州如何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重要作用?
陈敏尔:指出,贵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的一个省份,也是全国人民最关注的一个省份。贵州发展面临的最大任务是同步小康,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让贫困人口加快脱贫致富。我们将深入贯彻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要求,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解决好“三农”问题,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做好这些工作,依靠政府扶持、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发挥好金融的支撑作用,着力为“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融资服务。
一是大力实施金融服务乡镇全覆盖工程。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向市(州)和县域及乡镇延伸机构网点,重点增设具有信贷功能的营业机构。二是持续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近年来贵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全省现有的县级农村信用社水平参差不齐,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三是重视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向上争取对贵州调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意贷款增量及支农再贷款限额、调低县域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倾斜,为涉农信贷较快增长创造条件。四是注重涉农金融扶持引导。切实落实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完善涉农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和涉农贷款增量补贴政策,积极争取贵州成为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省份,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魏革军:我们关注到,在来贵州工作之前,您曾担任浙江省常务副省长,分管联系金融工作,您认为贵州应该如何发挥后发优势,从浙江金融发展中借鉴哪些先进经验?如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陈敏尔:我在浙江工作的时候,分管联系过金融工作,我感到贵州确确实实可以借鉴浙江的一些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因地制宜,提升金融服务经济的能力。我认为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坚持尊重金融发展规律,推动金融适度超前发展。金融业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它来源于经济、服务于经济,与经济共生共荣,因此,谋划金融业发展必须遵循金融发展规律。贵州与浙江省情不同,发展金融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既要汲取一些地方金融“脱实向虚”、脱离经济发展阶段的深刻教训,又要体现前瞻性、适度超前谋划。与此同时,推动金融业发展,要大胆解放思想。关于这一点,浙江“敢为人先”的务实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贵州金融要大发展就必须推动改革创新,不断升华全省金融发展意识,深挖贵州金融发展潜力,伸展贵州金融发展空间。
第二,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推动经济金融互荣共进。事实上,任何地方的金融发展史都是一部金融如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史,浙江也好,贵州也罢,概莫能外。一方面,金融业必须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发展,通过优化信贷投向、拓展融资渠道、提升金融服务等措施,切实做好提高增量和优化存量的文章,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如何形成与经济转型相适应的新型金融结构、体系和业态,如何满足金融产业大发展对金融资源集聚、金融要素流动和金融人才的需求,如何破解民间资金投资难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并存的“两难”困境等重大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经济金融良性互动,促成经济兴、金融旺的双赢局面。
第三,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金融业可持续发展。认真落实中央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的方针政策,积极应对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并推动在黔商业银行从同质化经营、粗放式管理,向差异化经营、精细化管理转型。鼓励金融机构加快经营创新和转型,注重培育优质客户,为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地方金融资源的集聚能力和配置效率。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入黔发展,大力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民营金融机构,积极支持金融组织创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浙江温州金融改革、丽水金融改革的经验,推动贵州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魏革军: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将贵州打造成为金融生态最优省份之一,请您谈谈贵州如何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
陈敏尔:从某种意义上讲,改善金融生态,就是发展金融业。对贵州这样的欠发达省份来说,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关键在于加强金融生态建设。
一是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避免或减少对金融的行政干预,强化服务意识,真正为金融机构稳健发展多做实实在在的工作。注重把中央垂直管理与地方协调服务结合起来,建立政府、金融管理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经常性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金融生态的法律保障,增强执法机构执法的独立性,杜绝地方政府的干预,严厉打击欺诈、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和金融诈骗、制贩假人民币、洗钱等金融犯罪。
二是培育建设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诚信是金,也是易碎品,一旦打破,要重新恢复很困难。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积极培育信用市场需求,严肃惩戒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等各类失信行为,加大失信的机会成本和市场退出力度。强化政府诚信和行业信用建设,建立和完善全省互通共用的企业和重点人群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体系,以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县(市、区)为载体,努力构建县(市、区)、乡镇、村、涉农金融机构、农户“五位一体”的农村信用体系,为金融发展提供良好信用环境。
三是支持金融监管部门依法依规开展监管工作。进一步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服务机制,完善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风险处置长效机制,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及时通报、交流有关预警信息和重大风险隐患,加强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工作,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有效调整金融资源配置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客户结构,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积极运用各种直接融资工具,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着力建立区域金融稳定长效机制,维护金融生态的动态平衡。
魏革军:党的十提出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探索发展民营金融机构。请问贵州准备怎样积极应对,突出贵州特色,走出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特点的金融发展之路?
陈敏尔:改革是最大的发展红利。就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及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而言,贵州必须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当然,我们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会妄自菲薄,将结合贵州实际,找准几个突破口,注重特色,错位发展。实事求是地讲,金融总部我们比不过京沪深津,中小金融我们比不过江苏、浙江、四川、重庆,跨境金融我们比不过沿海沿边省份。因此,在新的金融改革背景下,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做好工作,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金融发展之路,打造贵州金融发展升级版。基本考虑是四个方面:
一是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打造贵州特色的金融产业格局。前不久,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贵州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还不多,新型金融业态发展还未真正起步,必须补上这一课。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下大力气解决“玻璃门”“弹簧门”现象,加快构建适应多层次需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稳步发展地方法人证券、保险、金融租赁、财务公司、基金管理、小额贷款、融资性担保等金融组织,大力支持科技银行、社区银行、贸易金融、网络金融、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业态的发展,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优化市场功能。结合贵州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在贵州批量设立村镇银行。
二是以开放倒逼改革,大力推动地方金融改革创新。贵州要树立欠发达地区要发展金融、能发展金融的坚定信心,敢于向上争取,争试点、争政策、争创新的产品,特别是争规模。要继续实施“引金入黔”工程,以开放倒逼改革,把引进机构与引资、引智充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新进者的鲶鱼效应和示范效应,不断激发金融发展的活力。高度重视“内部盘活”,通过用好用足政策、提高存贷比、开展同业合作等方式,把内部资金盘活,把存量盘活,在存量当中做出增量。
篇10
【Abstrac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t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entity economy,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entity economy decline in the current stage,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entity economy .
【关键词】廊坊;实体经济;激励措施
【Keywords】 Langfang; entity economy; incen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47-02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关于实体经济,有多种理解,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将实体经济等同实业经济,甚至等同于制造业,这是不确切的,所谓“实体经济”,是指涉及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及其服务的生产与流通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包括农业、工业、商贸物流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提供实实在在物质产品生产与服务的部门,当然包含制造业。另外,也包括文化、教育、艺术、信息等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的部门。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可以解释为是资本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的经济[1]。金融业、房地产业、耐用品收藏等炒作活动则应算做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也是虚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就缺少了基石。
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增长乏术。我国经济虽然维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同样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房地产行业一业独大,而实体经济被边缘化。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政府部门不感兴趣,普通民众缺乏热情,我国实体经济的增长近年一直呈下降趋势,实体经济成了没娘的孩子。一方面外资企业撤离中国,比如西铁城钟表、希捷硬盘等公司关闭中国工厂。另一方面,内资企业到国外建厂,服装加工制鞋等行业的许多企业到人工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建立加工基地。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破解实体经济发展的难题,要让广大的民众对实体经济有热情,有信心,研究政府各类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扶植政策。通过上述研究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为廊坊市实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尽绵薄之力。
2 实体经济发展困难的原因分析
①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实体经济存在高税负的重要事实。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各国总税率,2014年中国的总税率为 64.6%,在发达国家中,美 国 为43.8% 、德 国 为48.8%、日本为 51.3%,中国的税率远高于发达国家。同时也高于同为发展中国家越南的 40.8%、墨西哥的 51.8%、印度的61.7%。最近一段时间,“跑路大王”福耀玻璃因为到美国投资建工厂很出名。综合媒体数据,2011年至2016年福耀玻璃的税率为69.55%。从短期来看,对企业征收高额的税负可以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从长期来看,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
②房地产市场的火爆间接地掣肘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是众所周知的。以2016年为例,廊坊市区的房价从七、八千元一路飙升至一万七、八千元,翻了一番还要多。试想一下,一个普通居民辛辛苦苦地工作一辈子,不过积攒几十万元,而倒卖一套房子就可以轻松赚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无法不让大多数人怦然心动。一时间,廊坊市街道上的二手房中介遍地开花,市民日常的谈话题目非房莫属。
房地产市场对实体经济影响巨大,首先是资金涌向房地产市场,相应地减少了对实体经济的供给,实体经济的资金供应捉襟见肘。其次是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让全社会对实体经济失去了兴趣。两相比较,实体经济利润低,风险大,谁会舍熊掌而取鱼呢?
③实体经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难。一方面国家要求银行的目标利润太高,致使银行贷款利率太高,一般企业的融资成本都在10%左右,还不算民间融资。据统计数据,2013年规模以上工I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仅为6.04%,国企主营业务利润率更是只有4.8%,如果企业在赢利这么低的情况下再去融资,实际上就会亏本。
④人工成本较高,企业收费多。工人工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几百元一路上涨到现在的三、四千元。企业收取的社保费用比较高,造成人力成本也越来越高,部分省份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超过20%,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高于12%。而向企业收取的各类费用也是过高、过多,根据不完全统计,各类费用林林总总有四、五百项之多。
⑤房租企业用地价格太高,一块工业用地,每亩就要一百多万。廊坊市由于地处京津之间,地价更是高昂,中心城区高达三、四百万元。市区的门市房房租动辄十万八万,零售企业基本上是为房东打工。投资成本太大,一般实体经济企业很难承受。
3 激励实体经济发展措施
3.1 营造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当今中国出现的全民炒股、全民炒房等虚拟经济火爆、实体经济困难的现象,说明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浮躁和虚荣的状态之中,资本至上的错误理念大行其道。中国经济迫切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营造勤劳创业的社会氛围。发展实体经济,大力提倡“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观念,并在媒体上进行深入的系列报道,努力营造一种鼓励勤劳创业、脚踏实地、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3.2 强化楼市调控,坚定不移遏制投机炒作
我国实体经济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楼市调控能否到位。要调控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回报率,改变房地产等个别行业非理性暴涨、获取暴利的状况,挤压“炒”经济的空间,及时为实体经济发展化解风险。
稳妥推进房产税改革。楼市调控的目的在于抑制投机投资,满足广大居民的自住需求。国家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征收房产税是抑制房地产投机炒作的杀手锏,通过征收房产税,增加房产保有环节的成本,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将撤离房地产投资市场,那么房价也会随之下降。
3.3 深化金融改革,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现有的民间金融机构,使其为“三农”和民营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和更多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机制,适当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
3.4 降低实体经济的税费负担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及省政府激励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廊坊市政府出台新规,合理降低企业人工成本及税费负担。
①降低失I、工伤保险缴费费率。企业缴纳失业保险费率由2%降至1.5%。适度降低缴纳工伤保险基准费率,调整后平均费率水平由1.2%下调至1.0%以下。
②大力实施稳就业政策。支持企业通过转岗培训等方式稳定职工队伍,所需资金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失业保险基金按规定给予稳岗补贴。[2]
③实施三证合一的登记制度。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对比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我国的税费负担较重,降低税费的操作空间仍然较大。
3.5 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熟练技术工人
规模庞大的高素质熟练技术工人是我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我国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依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更多更好熟练技术工人的关键。在全世界回归实体经济的浪潮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首先是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主要体现为包括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在内的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价值创造与社会存在的认同,同时在舆论评价、教育选择和行为导向等方面保持心理认可和理性接受。
建立职业教育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通常情况下,职业技术工人的培养都会需要更多的实习实训,因此学生的培养成本必然远高于普通高中和普通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