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20 16:3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石油化工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施工企业 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流程 内控监督
一、内控制度简介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而内部控制目标职责则是要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控制,它不仅要分析财务、会计、资产等执行情况,还要分析各种工作进展情况并提出改善措施。
内部控制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内控控制要覆盖企业各种业务和事项;二是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在全面性的基础上要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事项;三是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保证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四是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二、内控制度对施工企业的重要作用
施工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第一,产品的固定性,施工企业建造的如房屋、道路、桥梁等都是固定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第二,生产工期的长期性,施工对象规模大,所需资金量大,工序多而复杂,很难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完成,具有长期性;第三,施工对象的分包性,施工对象由于复杂性等特点,部分工程由于施工企业自身无法完成,必须有外包给专业施工队伍。施工企业上述特点导致施工企业自身存在各种风险,如会计造假、经营违法、贪污受贿,投招标标底被泄露等,使得施工企业盈利空间狭小,生产经营受到挑战,需要健全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来防范和消除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首先能够规范施工企业各个部门的业务活动,有助于各个部门协调,促进施工企业整体发展;其次能够加强对施工企业各个部门的监督管理,预防部门风险点的产生和恶化,防范各种风险;再次有助于施工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施工企业经营行为
施工企业竞争激烈,为达到经营目标,部分企业容易铤而走险,采取非正常手段,偷工减料,进行违法行为,建筑质量很难得到保障。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则能够有效地控制施工的各个环节,及时发现各类隐患,保证施工企业正常合法经营,进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质量。针对施工企业的特点,完善的内控制度有助于施工企业统一配置资源和原材料,充分掌握原料和设备使用程度,保证企业正常的工作运转。
(二)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
施工企业面临的环境复杂,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如财务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等。内控制度一个重要方面是风险控制,通过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施工企业能够有效识别和评估企业的各类风险,控制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尽可能避免风险的发生,预防风险大范围扩散,降低风险损失。
(三)维护资产安全完整
完善的内控制度要求严格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产控制,施工企业完善的内控能够全面把握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确保财产安全完整,有效防范资产和资源浪费现象,杜绝出现偷工减料的行为。此外,能够降低违约风险的发生,减少拖欠款和拒付款行为的发生,确保资金安全,避免资产流失。
(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能够有效约束员工行为的,防范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再加上定期的素质培训,能够明显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内控制度有助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为企业的整体目标而开展工作;严密的考核制度有助于发挥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风险管理制度、监督约束制度等的建立有助于保证企业持续稳健经营。
三、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施工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大部分员工为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工,领导层则存在重项目,轻管理,经营粗放,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内控意识薄弱
施工企业竞争激烈,领导层重视项目的获得和工程的正常建设,而缺乏对日常制度和工作流程的重视。领导层对内控制度的概念和作用认识不足,使得管理层不重视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导致违法违规、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时常发生。
(二)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
部分施工企业虽然构建了内控制度,但是由于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内控制度缺乏完整的体系。由于施工企业缺乏专门的内控制度管理部门,使得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各个部门独立为政,部门规章制度之间存在矛盾,难以有效的协调执行,导致内控制度的作用大打折扣。而缺乏权威性的内控制度不能得到各个部门的有效配合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有名无实。
(三)投招标价格评价机制不健全
投招标价格评价机制不健全,给施工企业投标和招标环节带来巨大隐患,这些环节也正是违规违法行为,道德风险行为发生的关键环节。首先项目和工程的主办方需要通过招标确定合适的施工单位,由于施工行业竞争激烈,使得部分施工企业为了争取中标,不惜压低中标价格,甚至恶意竞争,行贿受贿,导致投标环节比较混乱。即使施工企业中标,由于项目和工程复杂,环节多,施工企业也需要把部分环节外包出去,需要招标合格的单位,在此过程中由于信息部队称容易招到那些价高质次的单位。
(四)内控制度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
内控制度有效实施离不开监督和管理,但是正是由于施工缺乏内控制度监督管理部门,使得施工企业不能及时有效的评估内控制度的执行强度和执行效果,不能及时的发现内控制度存在的缺陷并及时改正。此外,缺乏监督体系使得内控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是否执行内控制度与绩效并不挂钩,不能有效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主动性,导致内控制度执行难度比较大。
四、优化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构建稳定的内部控制环境
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不仅涉及企业管理制度和日常工作流程,而且取决于企业领导的观念、态度和意识。首先施工企业领导层应重视企业的管理工作,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认识,将内控制度作为定期培训的内容,以提高中高层管理者对内控的认识,营造重视内控制的良好氛围。此外,企业施工企业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符合要求的治理制度和组织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决策和监督管理机制,从源头上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二)建立完善的投招标制度
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在于招投标。由于竞争激烈,投招标环节容易出现风险。建立投招标制度,首先在投标环节,执行严格的会计预算,确保合理低价中标,防止违法违规行为出现;其次对招标方进行要个考察,确保中标企业的信用和信誉,防止中标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发生,谨慎选择投标企业,避免与缺乏信用的外包商合作;此外,对于原料供应商也要建立信息档案,确保原材料质量,避免以次充好现象的发生。
(三)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流程
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实际运转过程中,因此制定相关的业务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企业需要设计和执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流程、往来结算内部控制流程、原材料采购内部控制流程以及投标、招标内部控制流程等,确保相关的业务活动都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之中。此外,施工企业应该建立预算编制制度、财产保护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全面防范和控制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风险,控制风险,降低或消除风险。
(四)增强内控监督体系建设
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离不开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为确保内部控制度的实施,施工企业首先需要建立内控监督部门,指定内控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将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与工作绩效挂钩,提高执行内控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施工企业需要建立财务检查制度、会计核算制度、投招标档案管理保密制度、会议记录制度等,并严格按照这些规章制度办事。此外,还需要指定专门人员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发现并记录内控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及时上报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除了上述几点建议外,加强部门信息沟通协调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沟通协调是一个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基础,顺畅的信息沟通交流能够确保各个部门了解到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能够保证政令一致与有效执行,也能够保证物资的有效调配和使用。
参考文献:
[1]伍艳敏.论施工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现代商贸工业[J].2009(5)
[2]李静.浅议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财经界[J].2010(20)
[3]郭艳丽.浅谈如何加强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当代经济[J].2011(10)
篇2
关键词:中职学生;幼师专业;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
班主任主要负责班级的日常事务以及学生的德育思想工作,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德育思想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学习成绩差的,在中学都属于问题学生,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习惯比较差,甚至有1/3的学生属于单亲家庭,这给中职幼师专业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题,如何让中职学生能够认真学习、积极向上、遵守纪律便成为老师和学校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将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关键位置
“德智体美”作为学生发展重要的四个方面,“德”是被放在首要位置的,这就要求中职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管理工作的关键位置,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水平,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遵守纪律,积极向上。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在对学生声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有效地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相关的职业道德等教育内容进行教学,使得中职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幼师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更加深层的社会意义;其次就是要根据当前幼师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让中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师专业的市场概况和社会对幼师专业的人才要求,使中职学生能更快地转变自身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态度,更加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三,老师可以联系本校已经毕业的幼师专业优秀学生给学生做相关的经验之谈,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幼师专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更好地投入到幼师专业的学习中。
二、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强化学生自主管理
班干部作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同时也是学生的“带领者”,因此班干部的选拔和挑选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团结班级,老师可以采取不记名方式的民主投票,然后老师在选票数量靠前的学生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水平合理地挑选班干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在组成精干的班干部之后,老师务必要让他们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对其进行耐心、认真的指导和培养,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重视班干部的威信树立问题,从而通过班干部来更加高效地管理班级的事务。比如,老师在教学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和比赛,比如声乐合唱大赛,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集体荣誉感,更好地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热爱班级,为班级的管理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增强中职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大部分中职生都是中考中失利,没有考上理想的中学,甚至有些中职生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这使得这些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做事情缩手缩脚,没有自信。因此,为了增强中职生的信心,让他们找到自信,老师应该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创造一些让中职生获得成就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举个例子,如果学校举行一些文艺项目或者是比赛时,老师应当主动地鼓励学生去参加,并且在学生参加项目之前,对其进行详细的、充分的演练,保证其发挥正常,获得成功。这样的话,自卑感很强的学生便能够找回自己的自信心,对现在和未来更加充满积极的向往。
四、情感教育不可忽视
很多中职老师认为对于中职学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他们的内在想法和情感世界,这就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极大的隔阂,老师很难理解学生的某些行为,而学生把老师的教导当作“耳边风”,这增加了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难度,因此,老师应当以爱感人,以情动人,积极地为学生排忧解难。比如,学生如果请病假,那么老师应当及时慰问和关心学生;如果学生家庭有困难,那么老师就要主动地帮助学生渡过难关等等,通过平时这些细节的关怀和帮助,学生也能深深地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懂得遵守班级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拉近。另外,针对一些后进生,老师切不可放弃他们,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鼓励,如果学生课上回答问题正确,老师也应当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重视这些后进生的成长,从而使幼师专业班级管理工作能够得到优化,在班级中创造良好、温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懂得感恩和回报,更好地配合老师的班级管理工作。
总的来说,优化幼师专业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途径都适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因此,这就需要幼师专业的班主任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水平,采取针对性的解决途径,给学生灌输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本专业的未来前景以及学习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更好地凝聚班级的力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老师应当以爱感人、以情动人,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关爱和帮助学生,使幼师专业的班级管理工作水平能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尹静.“心理双向调适法”与中职幼师专业班干部健康心理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4(12):369.
篇3
关键词:石油化工 行业特点 发展现状 人才需求 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途径方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我国21世纪新人力资源的开发体系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在职业培训教育的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以能力为核心、实现能力人的培养。特别是高技能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是: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8个模块。尤其强调为适应国际社会的飞速发展,要特别观注和强调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规划布局必须适应产业的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趋势是“集约化、大型化、园区化、临港化”,而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布局却呈现“小型化、分散化”状态。调研中发现,差不多1/3的职业院校承载着60~80%的专业规模,相当数量的专业点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严重,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和质量的严重参差不齐。教育部为加快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成立并重组了53个行指委。2013年成立的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石化行指委),作为石化行业指导的有力抓手,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作用逐渐凸显。行指委建议,应当压缩、撤减“小、散、差”的职教专业点,资金和政策向石化专业配套倾斜。
一、石油化工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一)石油化工行业特点
石化产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对安全生产要求高,生产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对节能、环保及物流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对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近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中,石化类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有了很大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先进生产工艺、高科技产品和新型装备的不断应用,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复合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企业采用了更多的先进设备和生产线,生产一线涌现出许多与高新技术有关的职业岗位,一线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难以满足岗位的要求;在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对人员知识技术层次要求逐步提高,急需大批高端的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能源产业、原材料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小到大,初步形成具有40多个子行业,生产6万多种产品,门类基本齐全,品种基本配套,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完整工业体系。2012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克服了下行压力,实现企稳回升。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3.3%,利润总额15.3%。2013年,石化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态势,稳中趋好。目前我国石化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7万家,从业人员700多万人。全行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其中化学工业2010年起位居全球第一。“十二五”期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石化行业仍然需要增加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全行业技能劳动者每年需要增加27.4万人,高技能人才每年需要增加10.4万人,而目前职业教育的培养能力远不能及。
在工业领域,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简单操作性技能人才需要量越来越少,大量的手工劳动已被机器替代。但与此同时,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操作者技术知识要求越来越高。生产者只有具备现代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才可能解决生产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就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培养一线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企业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问题解决了,才能彻底打通学生就业之路。
(二)吉林省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
吉林省石油化工产业历经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石油、天然气、汽柴油、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化肥、农药、氯碱、浓硝酸、橡胶制品、涂料、化学试剂、赖氨酸、燃料乙醇、化工醇、化工机械、化工仪表等多门类千余种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成为我省具有代表性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十一五”以来,我省石化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9.2%。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1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5.6%,居全国同行业第16位;资产总计1274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14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9.2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10位。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形成规模。石油和天然气750万吨/年;原油加工量1200万吨/年;乙烯85万吨/年;燃料乙醇50万吨/年;赖氨酸50万吨/年;丙烯腈42万吨/年;尿素40万吨/年;氯碱30万吨/年。重点企业为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中化吉林长山化工有限公司、通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美国嘉吉生化有限公司松原分公司、四平昊华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锦湖轮胎(长春)有限公司、汪清龙腾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吉林省新大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四平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行业85%左右。我省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早,起步高,具备适当快速发展和产业跃升的条件。2009--2012年,石化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实现了2000亿元,年均增长11%;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780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化工企业总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全省石化产业产值在全国位次前移。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12年,原油加工量达到1200万吨;乙烯达到115万吨;ABS树脂达到58万吨;化工醇达到100万吨;氯、碱产品达到40万吨;苯乙烯达到35万吨;丁辛醇达到48万吨;丙烯腈达到42万吨;苯酚丙酮达到37万吨;双酚A达到15万吨;乙丙橡胶达到7万吨;赖氨酸达到50万吨;苯胺达到30万吨;子午胎达到1000万条。
2009--2012年,建设吉林市国家级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新能源化工;建设松原市省级石油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石油机械;建设长春市玉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多元醇、乳酸、氨基酸、合成纤维、生态和工程塑料、聚乳酸等生物化工;建设四平市氯碱化工基地,重点发展氯、碱产品;建设白山市临江硅藻土环保功能材料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医用材料、复合颜料催化剂、精品助滤剂、无毒杀虫剂;农安、扶余、汪清、桦甸开发油母页岩,重点开发页岩油、联产发电、集中供热、轻质建材。所以,吉林省需要大批实用型高技能的创新人才。
(三)石油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最近几年,我国各类院校石油和化工及相关专业学生总量持续增长。2011年,在校生规模突破了百万,其中本科在校生占总量的59%,高职占25%,中职占16%。本科继续增长,高职与中职招生则出现连续下降。虽然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但却存在着结构比例失衡的问题。2011年,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对部分石油和化工企业职工结构和新进员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员工总数中,生产人员所占比例最高,达69.09%;其次是管理人员,占13.71%;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的比例接近,在4%-5%之间。在新进员工中,生产人员的比例高达76%。另一方面,来自连续多年的调查显示,全行业每年新增从业人员总量中,职校毕业生占77%,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模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严重倒挂,这也预示着,大量本科毕业生将面对就业难题。行指委建议,今后一个时期,要控制本科规模,大幅度地增加高、中职后备人才的培养比例。以满足我国对石油化工行业大量一线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石油化工行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明确培养目标
梳理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理论体系;归纳总结构建创新教学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各种新模式;投置创新实践活动体系。通过对吉林石油化工行业、企业的调研分析,企业普遍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良好的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良好的成长发展潜力。根据石油化工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石油化工工艺基本理论和从事石油化工生产操作、工艺运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精工艺、懂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比较研究,我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研究,二十一世纪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具备的基本素质的研究,尤其是对我省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运用的研究,创新实践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基地实训研究及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深化石油化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研究等。确立科学正确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
1.要提升学校对技能型创新人才模式培养理论教育水平
企业在发展中有与教育机构的需求和愿望;发挥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作用,努力营造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环境;构建技能型创新人才机制的实践探索;职业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难点与建议。对创新人才利益驱动机制、政策、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基于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专业教学方案开发研究,基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使用、评价研究。
2.撰写石油化工类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调研报告
了解周边化工企业现状,分析化工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预测化工技术专业的未来前景,为学校专业建设和调整提供依据。调查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就业岗位,明确岗位任务和要求,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分析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不同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课程建设提供依据。调研周边典型企业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和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法和基本要求,为我院教育建设指明方向。为吉林省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较高技能创新人才需要培养做出贡献。
3.坚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构建完善石油化工专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通过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来构建课程体系的课改思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邀请行业实践专家(如技师,班组长等),通过研讨会共同回忆和陈述个人职业历程及工作任务实例,确定本专业主要从事的职业工作岗位,找出各成长阶段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任务,通过分组讨论和集体研究提炼出描述该职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为教学过程设计确定这些任务的难度范围和归类,深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及子任务的汇总,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4.明确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职业技术领域对应的工作过程分析、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调研,企业可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职业岗位主要包括:石油化工生产操作(工艺操作)、化工产品检验(化工分析)、化工设备维护(化工机械)、化工电器及自动化、化工产品营销、车间管理等岗位。其中石油化工生产操作是目前化工企业的急需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主要有:工艺操作能力,事故判断与处理能力,设备仪表使用维护能力,识图、制图能力(CAD),班组日常工作管理能力等。需要的基础知识包括基础化学知识、化工原理、化工机械与设备、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工艺以及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等。
各岗位对石油化工专业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企业中大专层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生产车间的技术骨干、技术员、车间主任。对就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为:具备扎实的基础化学知识,懂得化工产品的基本性质,了解化工产品的检验方法,熟悉化工生产流程,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工作协调能力。
5.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理实―体化的教学方法;案例;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验法等等。
改革考试方式,减少背诵性的试题,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逐步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可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综合作业、项目评审、毕业实习考核等方法,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6.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师资与教学条件配置建议
继续参加国培省培,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拓宽教师的视野。技能型人才培养应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现有专业教师要定期到石化企业学习和实习,地方和学校要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
7.合作开发实训资源,建成一流的应用化工实训基地
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校企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8.强化技能大赛引领专业建设
主题为“技能―中国化工”的石化行业技能大赛,自2005至2011年来已成功举办7届33场行业全国大赛的基础上,201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成为23个与教育部合作主办技能大赛的部委及行业之一,全国石化行业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首次纳入教育部技能大赛系列,由国家教育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联合主办,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化工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承赛院校等承办。石化行指委提供技术支撑。来自全国29个省市地区的253个职业院校参赛队伍参加了石化类大赛。其特点:一是石化行业和教育部共同搭台,是政府与行业合作,教育与企业交流的平台;二是石化赛项专家组由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专家组成,比例各半,确保竞赛内涵与现代石化工业发展接轨;三是石化赛项技术方案由石化行指委相关专业委员会制定,覆盖化工领域职业教育的重点和主干专业,竞赛方案贴近行业对企业职工的技术技能要求,大赛内容覆盖专业核心技能点;四是公平办赛,办绿色竞赛,启用行业企业专家现场裁判,第三方执裁。赛场即是竞技场也是德育教育基地。使赛项内容引导专业教学改革,竞赛设备引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大赛。
9.教产对接搭建职教与企业互动平台
10.文化对接 瞄准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
总之,一方面,收集和发现和实践石油化工行业“技能人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提出培养主要模式和各环节的规范性要求,以及评估验收标准;教学资源开发共享的办法。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模式化、标准化的梳理,提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专业方案建设规程”等。另一方面,从制度机制上提出突破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难题办法。着重提出解决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师资队伍难以适应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的实际需要的可行办法,包括理法建议、政策建议、制度制定等。
参考文献
[1]《高技能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成果公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现代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郭俊杰―维普资迅网
[3]《基于高校管理理论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研》。黎明〈职业与教育〉2010年第5期
[4]《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文献国家社会和劳动保障部
[5]《以行业后备人才现状调查和需求预测为基础,不断加强石化行指委的指导和服务能力》文献
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5月
[6]《熊勤会长在2013年在教育部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致辞》文献
2013年4月
[7]《教育部职成司葛道凯司长在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及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石化类赛项专家组会议上的讲话》作者:系统管理员来源:时间:2013年4月
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石油化工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石油化工行业是,更是需要大批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1] 。位于西北能源基地的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和财政部2006年首批的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示范高职有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产业,提升社会服务辐射能力,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优势,利用好在师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优势[2]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作为学院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持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建设,该专业已经从最初的学院“特色专业”发展建设成学院的“强势龙头专业”,专业建设积淀了深厚的建设经验,积累了精良的教学资源,形成了突出的办学影响。
1 立足校企合作,科学的构建专业建设的模式。
高职院校应以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职业岗位群,体现行业特点,适时开发行业和社会需求度强的新专业[3]。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做到与时俱进。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心,围绕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发挥优势、注重效益、保证重点”的原则,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形成办学特色,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4]。按照石油化工产业链结构,石油化工产业分别由石油开采、石油炼制、石油化工、高分子合成、高分子材料成型五大模块组成。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是产业链的核心。专业建设以行业核心岗位群为专业建设立足点,凝练出专业建设的五大核心建设体系的主要内容,即: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和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了“58433”石化类专业建设模式,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道路。
2拓展综合性专业实训平台建设,构建能力递增型实训基地。
由于石油化工产业集约化、流程化的发展,学生在石油化工企业现场很难得到深入一线的考察与学习机会,因此,校内石油化工实训基地建设是石油化工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5]。利用装置现场操作和仿真软件操作两种技能培训手段,构建了真实和虚拟结合的立体化学习情境,搭建起基础化学实训平台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平台综合性专业实训平台的能力培养递增型三大实训平台。基础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和化工单元设备操作训练培养通用专业操作技能,小型化工装置侧重体现真实化工过程,化工生产装置仿真软件反应真实工业生产操作控制过程,与生产操作最接近。在综合性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注重共享性实训项目的建设,兼顾各专业的个性实训项目建设,既要体现专业特色又要考虑专业拓展。根据各专业的核心工艺,通过小型生产化工装置和典型化工装置仿真软件,进行专业综合技能培训。石油化工实训基地是以石化、炼油专业为核心,兼容高聚物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煤化工、精细化工等诸多个专业的综合性实训平台体系,为石油化工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切实保障,同时强化实训基地管理,提高能效,为化工类专业群的快速协调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图1能力递增型实训基地建设
3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构建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建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遵循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原则[6]。从对应国家职业标准入手,通过深入企业专业调研,分析生产过程职业岗位群组成,从职业岗位能力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将其提炼转化成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构建为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石油、化工产品成千上万,究其生产过程均可概括为:原料准备原料预处理化学反应后处理产品。不同生产装置仅处理原料和加工工艺过程不同,设备都是通用的。基于工作过程,从职业岗位能力的知识和技能出发,构建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适用于化工类各专业。
4系统设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通过实践历练培养专业骨干。
高等职业教育在对教师的要求方面,既有教师的普遍性要求,又有特殊性的要求。在教师的培养上,不但要重视特殊性要求,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更要重视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满足教师普遍性的要求[7]。一流的教学团队永远是人才质量的切实保障。培养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学一线的主力军,才能促进教育教学事业健康发展。从高技能人才培养实际出发,经过对 “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及素养的全面分析,结合专业建设实际发展要求,探索提出了“九位一体”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九方面具体的锻炼与实践,系统全面地提高了整个教学团队的综合实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图4青年教师培养培养模式
5实施服务前移战略,从10个方向切实有效落实校企合作。
重视和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客观要求[8],职业院校必须坚定不移的校企合作。在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从浅、中、深三个层面,沿着10个方向逐步地落实,即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企业订单培养,企业员工岗前(岗中)职业培训,学生毕业顶岗实习,企业兼职教师聘任,教师下厂锻炼,教师参与或承担企业技术研发,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带动专业内涵建设、服务社会的同时,有效地推动了产学研协调化发展,促进了办学水平的逐步提高;在赢得了服务企业的好评的同时,提高了学院办学声誉,扩大办学行业影响力,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
作为一所闻名国内的石油化工高职院校,我们在石油和化工类专业建设虽然取得一系列的成绩,但是,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的骨干特色专业,探讨如何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提高教育质量,是每个职教人的责任,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顾坤华. 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战略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3):5-8.
[2] 何志忠.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难点与路径[J].高教论坛,2013(1):120-122.
[3] 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2):5-8..
[4] 胡开明,陈建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探讨[J].职业技术,2013(2):65-66.
[5] 刘振河. 石油化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石油教育,2013(4):67-70.
[6] 严权.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3(3):61-64.
[7] 杨浩,李建兴,等.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能力素质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4):69-70.
篇5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Sinopec Changling Refining and Chemical Company, around the practice of academic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employees, Hunan Petrochemical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built and shared the digital teaching and training resource library, and carried out targeted teaching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which had achieved a serie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achievements for teaching reform and provided som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ot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build;sharing;digitization;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05-02
0 引言
近几年来,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与学院主办单位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以下简称“长炼”)紧密合作,努力探索与构建高职院校“政府主导、政企共建、行业指导、校企一体”的办学体制机制,践行“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按照“企业地方一体化、资产运用一体化、专兼职教师一体化、育人用人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工作。其中,学院以校企合作共建共享为主要模式,以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为载体,以数字化模块课程开发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教学与培训素材资源建设为补充,充分利用校园网及长炼企业内网网络平台,建设共享型教学与培训资源库,开展数字化教学与培训工作,成效显著。
1 校企合作开发了企业岗位技能模块培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
2011年6月初,长炼为了更好地建立其职工人才培养与选拔通道,决定完善其职工培训教学资源库,向学院提出了合作开发岗位技能模块培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意向。校企合作开发岗位技能模块培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人员、技术、管理、资金等问题众多。为此,长炼和学院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并根据企业的要求,联合成立了九个通用基础模块开发项目组,分别负责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基础知识、产品质量基础知识、化验分析、炼油基础知识、石油化工基础知识、机械设备基础知识、计量基础知识、电工基础知识等模块的开发工作;针对长炼炼油作业部、聚丙烯厂、动力厂、供排水厂、油品管理处等单位的实际岗位需求,成立了精馏、加热炉、催化剂、冷换设备、炼油工艺、高分子化工、锅炉、汽机、电气等十九个专业模块开发项目组,多次召开会议进行项目开发的研讨,明确了各部门的分工和开发时间安排,确定了项目成果验收和使用标准,并要求最终形成岗位技能模块培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和纸质教材,不仅要满足长炼职工培训的需求,待条件成熟时,还可向中石化其它企业进行推广使用。同时,在对上述资源库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后,可形成满足学院相关专业学生教学需要的校本教材和数字化资源库,从而达到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共赢的目的。
通过几年的努力,校企合作开发完成了全部岗位模块培训课程的讲义、试题库、课件、教学培训视频等内容并上网,长炼的企业员工和学院的师生均可上网学习。目前针对长炼一线操作员工的岗位培训工作正在逐步展开,员工先通过企业内网自主学习,再参加由课程开发教师主讲的短期脱产培训班,最后进行相应工种或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其职业技能等级直接与岗位工资和奖金挂钩。此举极大地调动了长炼一线员工学习岗位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大家纷纷反映短期脱产培训和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比原来单纯参加培训班的培训效果好多了。通过网络的反复学习,可有效解决在短期培训班上没弄懂的问题;而网络在线答疑加强了教师与员工的交流,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院教师同时也收集了大量的企业生产实际案例,为进一步完善企业岗位技能模块课程内容和开发职业教育专业实训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校企合作开发使用了石化仿真培训系统
学院与长炼共建的石化仿真培训系统开发与培训基地已经建成二十年,是中石化在中南地区最大的石化仿真系统软件开发与培训基地,基础好、底子厚、实力强,已开发并投用了常减压、催化裂化、延迟焦化、连续重整、硫酸等多套软件,在企业日常员工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新装置开工培训、事故演练与处理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石化企业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不会刻意去制造生产事故对员工开展事故处理培训,因此,利用石化仿真系统软件来进行事故处理培训几乎成为开展此类培训的唯一手段。长炼的一线员工通过系统地到学院仿真基地进行培训,对生产事故预演及处理都具有了良好的应对方法与手段。二十年来,长炼员工多次避免了石化生产过程中的重大事故发生,为企业挽回了经济损失,这其中仿真培训功不可没。同时,仿真培训基地也为学院石化类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石化仿真实训条件,为学生到石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就业预先提供了良好的仿真训练环境,学生到企业后操作上手快,适应能力强,深受用人企业的欢迎,石化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也达到了98%以上,基地建设从而实现了共建共享共赢的目标。
随着“十一五”期间中石化在长炼投资近百亿元建设的千万吨级炼油化工新装置于2011年10月的全面建成投产,该基地又开始围绕新建炼油化工生产装置,开始了新一轮的石化装置仿真培训系统的开发与培训工作。新开发项目完成后,将形成涵盖安全技术与技能培训、工艺操作技能培训、工艺与设备技术培训、电子化题库以及网络化学习的完整培训和考核体系。其中,在线考试系统将拥有完善的电子化题库,可以将从前大量的纸媒题库数字化,使其更加方便存储、更新、管理、应用和维护,并可在计算机网络上完成考试的全过程,可切实有效地解决传统考试全过程都需要人工参与、周期长、工作量大、容易出错、保密性差等诸多弊端,使得整个考试成本降低,真正实现无纸化考试和多媒体考试;网络学习系统可以将仿真培训系统、多媒体培训系统、考试系统等各种培训和考试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并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从而构成一个可供企业进行理论学习、仿真培训、无纸化在线考试的信息化平台,为企业构建一个更有生命力的数字化学习网络——为企业员工提供通过网络开展网上学习、培训、调查、交流和资料查询等活动的公共平台,为企业培训管理部门提供教培管理、过程跟踪、组织考试、训练、竞赛、成绩统计、绩效考核等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培训工作“工学矛盾”的同时,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同时,网络学习系统也将极大地促进更多优秀培训资源的共享、积累和沉淀,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转变。
3 共建共享了企业数字化技术与培训资源库
根据学院与长炼的相关协议,学院校园网接入了长炼企业内网,共享了丰富的企业技术和培训资源库,主要内容为长炼知识管理系统、中石化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管理系统和长炼数字图书馆,并根据学院的技术、人才和培训优势,广泛参与了上述企业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做到了共建共享。特别是在中石化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管理系统的内容优化与完善方面,学院专业课教师通过到企业调研,及时了解了企业新建装置、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及技术改造情况,从而适时地为题库新增应知应会试题,保证了题库建设与企业发展同步进行,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校企共建了学院石油化工资源素材库
学院在长炼及相关石化仿真系统开发公司的帮助下,投资建设了校内石油化工资源素材库,主要包括化工单元素材库、炼油工程素材库、工业分析素材库和安全技术素材库。该库不仅为学院开发石油化工单元及系统仿真软件提供了素材支持,也用于专业课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还用于学生通过校园内网进行自主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院的专业教学资源。
5 建立了相关信息平台,为企业和学院提供了资源服务
5.1 建设了中石化远程教育站长炼分站(湖南石化职院远程教育站) 学院与中石化信息管理中心和长炼相关部门合作,在学院培训中心建立了中石化远程教育站长炼分站(湖南石化职院远程教育站),企业员工和学院师生可上网学习中石化的相关教学培训内容,保证了企业和学院的教育培训内容与国内外的先进培训内容基本一致,体现了先进性和及时性。
5.2 校企共同开发了长炼安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2011年初,长炼将其外来人员进厂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交给了学院培训中心负责,每年可培训上万人次。学院组织精兵强将,在长炼安全环保处和生产装置安全技术人员的支持下,重点开发了长炼安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将外来人员的资料录入、培训成绩管理、查询、发证、打印等功能集为一体,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长炼各用工单位可通过企业内网,随时查询其所使用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数据及安全教育情况,从而为企业的安全施工及安全生产提供了保证。此外,学院学生到企业开展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之前,也通过此系统开展安全培训及取证,从而获得进入企业进行实习的资格。
5.3 校企共同开发了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信息系统 学院学生从第五学期开始就进入了校外生产实习、顶岗实习阶段,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共同负责对其进行实习指导。学院组织相关处室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在长炼及其它企业的支持下,着手开发了“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信息系统”,将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师傅、实习学生通过网站联系起来,各项内容通过网上和记录,确保了校内教师对学生的及时指导,学生将有关情况及时向指导教师反馈,对校内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的考核也可通过网站实现,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开发,目前该系统已在学院运行,受到了校内指导教师、实习企业和实习学生的交口称赞。
6 校企共建和不断完善了学院网络环境
学院与中国电信岳阳分公司紧密合作,在学院建立了智慧数字校园网,与长炼信息中心合作建设了企业知识库,为在校师生、长炼职工在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学习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了较好的服务,深受各方好评。
参考文献:
[1]蒋秀英.基于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16).
篇6
我校作为工科背景和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遵循工程教育的教学规律,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工程化的教学理念,突出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夯实工程能力,以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1.1纵深发展以互利共赢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关系
我校在实施工程教育改革中以互利共赢为基础,纵深发展校企合作关系,主动服务企业、寻求共识。(1)我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更加开放和积极主动的姿态与企业沟通,通过项目建设论证会、实习对接洽谈会等形式,在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建设、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等方面,广泛征求企业工程技术骨干的意见,赢得企业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困难或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2)积极主动参与企业员工培训、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以及在为企业培养工程硕士人才等方面提供支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3)在学校内部,提高教师工程项目设计、技术服务、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及产业化前景等在职务聘任与考核中的权重,激发学校服务企业深层内驱力。学校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将以感情维系的校企合作关系发展为校企互利共赢的紧密合作关系[7-8]。
1.2搭建工程技术人才孵化平台
我校以大学生创新竞赛为抓手,以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搭建工程技术人才的孵化平台。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依托学校专业学科优势与条件,实验资源共享,以学术研究项目和创新竞赛为载体,开发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建设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展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2010年,学校投资建设了电子技术创新实践基地、石油化工装备创新实践基地、数学建模创新实践基地等4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作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校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具有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我校以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将创新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大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了创新实践基地在工程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3提升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师资水平的高低是人才培养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我校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加强满足工程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改善学校师资结构。我校制定了“卓越计划”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优先引进来自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教师,先后聘请多名抚顺石化公司、中国寰球工程公司辽宁分公司的技术总监和总工程师来校授课和讲学。深化拓展工科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方式,选送优秀教师参加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实践能力提升培训,以及选送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或挂职锻炼,通过周期性地深入企业开展实践工作,一方面帮助教师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让教师通过企业实践工作跟踪最新的工程技术需求,实现知识更新。在职称评定方面侧重工科教师工程项目设计、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考核,引导和吸引工科教师积极参与工程教育改革实践。设立实践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奖项,每2年进行一次,表彰在实践教学工作中业绩突出的个人。
1.4建设仿真实训中心和演示实习基地
以学校已经建立并良好运行的石油化工仿真实习中心为依托,根据抚顺石化分公司实际生产系统的构成进行系统规划、补充扩建、软件升级,建设能够充分反映抚顺石化分公司生产特点和技术优势的仿真实习中心。校企双方已经达成共识,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双方建设演示实习基地,包括石化行业典型单元设备、典型生产装置的实物展示、主要生产线的流程图和展板,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仿真系统进行实际操作,还可以通过观测实际的设备和生产装置了解、体验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
1.5建设基于工程实践环境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工程实践环境就是将对学生的教育置于接近生产实际、涵盖企业生产工艺全过程的开发和使用的环境,这是开展工程教育改革的有效形式和条件。我校在校友捐赠的石油化工生产装置的基础上,根据石油石化产业链,分步建设校内实物仿真实习平台,承担工科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教学任务。该实物仿真实习平台按照五大模块设计,涵盖石油开采、运输、炼制、化工、裂解和精细加工等生产工艺过程,包括19个主要生产单元过程,涉及我校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主干专业5个,涵盖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安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21个。我校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采用“以主干专业为主、吸纳相关专业共同申请立项,学校论证审批,有关学院共同实施”的建设方式,搭建每个设计模块的实物仿真实习平台。该平台的建设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石油石化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突出了石油石化的行业特色,增强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为学生进入企业学习、提前熟悉石油化工职业环境奠定了基础。
2进一步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措施
2.1以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抓手提高工程特色课程建设水平
以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抓手建设高水平工程特色课程,是培养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辐射工程教育成果的重要方式。推进工程特色课程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需要聘请行业领域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总监担任课程的主讲教师,承担核心工艺及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与专业教师共同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及时补充与企业发展相协调、与岗位需求相一致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更具有企业个性和职业特色。第二,根据主流生产工艺的发展水平设计趋于生产实际的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第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增加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引入工程实践案例分析,从根本上促进师生改变学习工程课程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第四,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工程特色课程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共同开发教学软件和编制生产工艺培训系列手册,紧密加强校企教师合作关系。
2.2以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为平台构建校企协同创新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合作原则共建二级学院,是校企共同探索协同创新机制、提升高校工程实践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尝试。首先,成立由高校副校长、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专业带头人以及企业高级主管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学院管理组织机构,全面指导学院建设,明确合作双方在办学中的权责利。第二,校企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中心、师资队伍以及满足学生和企业员工学习需要的场地及相关后勤服务设施等,满足学校师生和企业员工培训需求。第三,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利用企业实验条件开展教师实践技能培训、指导学生职业资质培训,充分发挥企业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第四,高校全额资助企业优秀员工攻读硕士学位,选派优秀教师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帮助企业员工在各级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好成绩,使企业员工受益。第五,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的工程培训模式和理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企业生产实际作为教学模型和典型案例,利用企业和学校双方面师资开展教学和培训工作。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有利于充分调动双方积极性,在互助共赢的基础上发展紧密的合作关系[9-12]。
2.3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平台推进区域实践教学资源共享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开展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托,要求高校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真实的工程环境,组织现场授课,学习新技术、新装备,组织实训实习,以企业文化和工程环境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等23个部门在2012年联合批准626家企事业单位与194所高校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多单位协同推进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需要集中精力和财力加强区域性实践平台建设,推进区域实践教学资源共享。首先是共享工程环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提供场地和设备面向合作高校开放,接纳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其次是共享管理运行模式,以成熟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基础,接纳同区域高校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扩大优质实践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和社会影响力,逐渐树立区域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品牌地位[13-14]。
2.4以校园职业文化建设为抓手引领工科学生全面发展
良好的校园职业文化对于培养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导向、凝聚和教育多种功能,有利于促进工科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校园职业文化建设:首先是将学校的行业特色和企业的职业特点紧密结合,将企业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融入到人才培养之中,逐渐形成学校育人的品牌效应。我校立足于石油化工行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将校园文化建设与行业企业发展相结合,凝练了雷锋精神“五个一”:“一颗钉”的爱岗敬业精神、“一滴水”的团结协作精神、“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块砖”的普通劳动者精神、“一片叶”的感恩反哺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石油工业、献身石油工业,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第二,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为基础,开展多层次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第三,定期邀请知名企业高级主管、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报告、召开项目建设论证会、指导学生实训实习,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促进校园活动文化与企业活动文化有机融通。第四,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职业氛围,设置企业宣传栏,全面报道知名校友、优秀企业家以及行业领军企业的发展动态,企业用人需求情况,在校园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
3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 员工职业道德 提升路径
一、国有企业员工职业道德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部分国有企业在九十年代改组的浪潮中虽然变成了由国家控股多种所有制参股的现代公司制形式,但在企业员工的管理上仍存在较大问题,从国企管理层来看有对以往计划体制下的较强行政意识的继承,从员工层面看部分员工对于国企的认识仍停留在以往事业单位的“铁饭碗”意识之下。在双方存在误区的管理与工作下难免造成国企效益发展危机,并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进入瓶颈。进一步说明就是国企管理层政企区分意识薄弱,“领导”范十足,对待员工的管理多用政治手段从而缺乏绩效、考核、测评等一系列的民主机制。还有部分国企管理者片面追求企业效益从而忽视企业文化特别是员工福利文化发展,从而致使效益与福利,物质与精神不能同步发展。对于国企员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有待进一步提高,轻松度日的“养老”观念固化在他们心中,企业效益与自己无关的想法时有出现。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国有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建设如何能在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中得到有效运行是当前国有企业员工管理的问题核心。目前,部分国有企业依然存在员工职业道德建设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这是导致国有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和规划不明确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员工职业道德培养方式不科学
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员工在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员工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深入调研,没有做好培训前期的需求分析工作。国有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培训的问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首先要根据不同企业员工的特点“量身定做”具有灵活性的管理方案;其次在员工培养过程中最好制定员工成长计划,从员工通过统一招考入职后定期进行记录观察,时间可以是以季度或半年为主,内容也可灵活多样包括员工进步提升,工作失误等等便于企业对员工进行全方面的管理。正是因为当前国企缺乏这种机制进而无法把管理的实效性与企业发展结合在一起,所以开大会交总结这样的形式主义培训方法成为了普遍的现象。
(二)员工考核导向机制不完善
由于国企具有国家控股的天然屏障或者说凭借着国家这强有力的后盾,因此在产品生产及员工管理上缺乏市场化的运营能力。之前提到过国企转型的时期并不是很长在以往计划经济生产的背景下总是以产定销,企业本身并不需要担心产品的销路问题。然而在国企进行公司制改组后同样面临市场的价格信号刺激原有的生产模式并不能适应以价值规律为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转型的同时国企管理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危机并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如何加快生产从而占据市场的有利地位中去。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就必然忽视对企业员工的管理考核。员工作为一名劳动者从马克思原理的角度看,劳动者同生产对象、生产资料一样并属于生产力的一部分。而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才是市场经济中立于有利地位的重中之重。因此当前国企忽视的正是对待员工的绩效考核,这种管理方式被重视的原因在于员工考核的成效也应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导向。
(三)缺乏职业道德管理机制
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实现层面,当今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缺乏有效员工的职业道德管理机制。对于员工的绩效考核无外乎是升职加薪等物质利益方面的奖励机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当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他的发展需要会由之前的生理需要转变为最高层面的自我价值实现需要。根据这一原理在对于员工的管理考核上可以加上诚信绩效考核、职业技能典型树立等一系列的道德典型激励方式。国企作为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基础、命脉和主导性力量。对于员工管理模式的创新也应该走在市场经济创新的前沿。因此国企对于员工职业道德的管理考核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三、结语
在国有企业员工职业道德提升的过程中,管理层面的认识偏颇,相关考核绩效机制欠缺是阻碍提升国企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核心就是要建立健全培养、考核和激励为一体的机制,将整个建设活动得以长期进行并发挥效果。通过建立健全员工职业道德培训,完善职工职业道德考核机制,通过长效的员工职业激励不断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员工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健聪.国有企业员工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J].改革与开放,2013,(16).
[2]秦勇.关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经济师,2013,(08).
[3]王志勤.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14,(12).
[4]梁婷.论银行员工职业道德建设[D].西南大学,2013.
篇8
【关键词】生理健康 监护 控制 防护
HSE管理体系是关于健康、安全和环境的管理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石油化工行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安全管理工作受到国际石油界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不少成绩,安全成为HSE管理的核心,而健康管理却没有同“安全”管理一样受到同等的重视。对于在海上从事勘探作业的深海船队而言,船队员工长期生活在这种高危环境、高度紧张、高强度劳动的环境中,员工的生理健康状况受到极大的影响。
1 勘探船队员工职业生理健康危害主要表现
船员长期的海上工作,无规律的海上生活,加上劳累,会有不同程度的海员职业病。高血压、腰腿风湿性疼痛、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脂肪肝、痢疾、心血管病、职业性耳聋、呼吸系统疾病等是最常见的职业疾病。据调查统计,消化系统疾病占海员发病率的15.7%~30%,比陆上居民发病率高。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陆上同年龄组的居民。各种各样的职业疾病不仅仅危害着员工的健康,同时患有职业疾病的员工后期的治疗费用也将给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2 企业加强员工职业健康管理的必要性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特别是对于海上勘探作业,员工的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着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健康的身体是保证生产的前提条件。在海上生产作业中,紧急救援是船队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员工一旦突发疾病,救援的不及时将可能导致员工生命危在旦夕,同时启动紧急救援也将会耗费企业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更重要的是将会严重影响其它员工心理上的担忧和恐惧。
3 “四+六”职业健康风险管控模式
所谓“四+六”职业健康风险管理模式指职业健康管理的“四”大步骤和“六”大层级职业健康风险控制措施。“四”大步骤指识别职业健康隐患、评估职业健康隐患和影响、控制职业风险、建立恢复措施;“六”大层级职业健康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消除、替代、降低、隔离、管控和保护等控制措施。
职业健康管理的第一步:识别。需要组建专业的健康风险评估团队识别并总结出勘探船队所有类型的职业健康隐患并建立职业健康隐患登记,包括: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人类环境改造学的、心理的等。这些隐患有不同的感染方式,如:皮肤或眼睛接触、吸入、摄取、听、通过身体整个部分等。
职业健康管理的第二步:评估。风险评估矩阵图(横轴代表风险的可能性,纵轴代表风险的严重程度)作为健康风险评估的工具将健康风险分为低、中、高三种结果。对于中、高健康风险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使健康风险尽可能降低到合理的水平。
职业健康管理的第三步:控制。消除、替代、降低、隔离、管控和保护等作为职业健康风险控制的“六”大层级控制措施。通过合理的控制措施将职业健康风险控制到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是职业健康管理的目的。
职业健康管理的第四步:恢复。通过恢复措施减轻潜在的影响来预防健康风险进一步扩大。
4 加强职业健康管理的举措
4.1 完善员工的医疗检查
员工的医疗检查分为三个阶段,包括:雇佣前的医疗检查,用以评估员工是否适合特定岗位的工作,如食品处理、驾驶、机械操作等;人员分配/转运前检查,员工在分配到国外前需要进行健康检查,做到持证上岗;定期医疗检查,在作业现场工作的员工需要定期接受驻队医疗检查,用以监护野外的作业环境对员工造成的职业健康影响。4.2 建立完善的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遵循保密原则为船队员工建立完善的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根据员工的职业接触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相关资料的收集,连续性地监测员工的健康状况,分析劳动者健康变化与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的关系,并及时地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单位和员工本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员工健康。在健康监护的实践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健全健康监护档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4.3 分析船队人员职业健康发展趋势
通过综合分析全体船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可以获得船队人员职业健康总体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全体船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还可以掌握各种职业病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同时还可以得出各种职业病的出现与海上工作年限之间的线性关系等。经过对以上信息结果的掌握,从而可以科学合理的制定今后的职业健康管理计划和目的,采取必要的医疗或其它防范措施降低职业健康危害。
另外,通过科学准确做好船队诊所医疗记录,综合分析船队每月的诊所就诊记录,也可以得出船队员工总体的职业健康发展趋势,这将有利于关注船队员工的职业健康,也将有利于提前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4.4 建立船队诊所的药事管理
在建立了职业健康档案并分析了职业健康发展趋势之后,应当加强船队诊所的药事管理。加强药事管理就是要根据船队员工的职业健康状况和职业健康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的药品的分类、储备和管理,以及必要的诊所设备的储备和管理。通过药事管理,加强船队员工生理保健,降低职业健康危害。4.5 建立稳定完善的船队医疗队伍
充分考虑物探船的高危环境作业的特点,容易发生人员伤亡,因此现场急救能力是选拔医疗队伍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船队的药事管理以及船队员工的职业健康状况和发展趋势等因素进行综合选拔符合物探船特点的医疗队伍。
另外,建立稳定的船队医疗队伍是完善职业健康管理的条件之一,临时的、不稳定的、经常更换的医疗队伍缺乏对员工职业健康状况情况的掌握,不利于长期的、持续的对员工进行健康监护。
4.6 宣传职业健康管理理念和知识
加强对船队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管理理念和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有利于员工重视自身的职业健康状况和发展趋势,从而使得他们在职业生产过程中,注重“四+六”职业健康风险管理模式的运用,充分的去识别、评估职业健康风险,积极主动的采取职业健康风险防范措施,如通过消除、替代等方法消除职业健康隐患,合理使用各种劳动保护用品,加强体育锻炼等等将职业健康风险降低到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
篇9
一、宏观透视:有效针对职业素质
“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问题,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接受了企业这一终端客户的检验后,暴露出的主要弱点就是职业素质欠缺。诸如,道德修养失范,缺乏责任意识;社会情感冷漠,缺乏感恩意识;挫折经历有限,缺乏吃苦精神等。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素质非常重视,职业素质已经成为判定员工优劣的重要指标。
职业素质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它既是系统的,又是长期的培养过程。职业素质不是强加到职业教育身上的附属品,而是与职业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是职业教育的职责所在,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如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职业教育的教育性,能力和素质并存,职业性和教育性共生。只是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相比较,在考核评价上具有“软实力”特征,比较隐形,经常被忽视而已。目前,如何有效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全面发展与职业素质提升正成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新视点。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偏低在顶岗实习中可窥一斑:职业期望值较高,岗位意识较差;合作意识较差;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品质较缺乏;劳动纪律和责任意识较缺乏等。分析其内在原因,主要与学生思想意识中轻视基层劳动、缺乏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等分不开,而这与我国“工业文化的传统薄弱”有着不解的渊源。工业文化是“现代产业的共同精神财富”,包括工业文化素养在内的产业文化素养,是劳动者职业素质的深厚基础。增强产业文化素养,是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的活水源头。在这一背景下,《产业文化读本》一书应时而出,令人耳目一新。它以产业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直接指向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根源问题。
二、微观审视:理念先行,恰当引入产业文化
产业文化的融入,使职业教育无论在育人理念还是育人方式上都前进了一步,它有效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使得职业教育内涵更加丰富。
1.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追根溯源
文化育人不失为有效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产业文化读本》一书重视文化的力量,从文化的角度追溯源头,抓住“文化是变革的先导”这一核心理念,在职业教育中引入产业文化,从文化育人入手。
(1)文化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是精神与信仰、理想与信念的力度。文化育人在于它的力量巨大,文化育人在于它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文化育人是育人的最高境界。普通高校重视文化育人,用文化育人手段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要素,解决学生“做好人的问题”“做好中国人的问题”“做好现代中国人的问题”(杨叔子)。同样,职业院校可用文化育人这一有效手段,将职业素质培养作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解决职业院校学生做好员工、做好企业员工、做好现代企业员工的问题。《产业文化读本》采用文化育人的方式,用文化的力量实现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2)该书编者提出进行产业文化教育的初衷是因为我国“工业文化底蕴相对薄弱”,“表现为企业产业文化底蕴不足,劳动者产业文化素养不高,社会产业文化氛围不浓。”这些原因正是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素质成为“短板”和企业员工职业素质低下的深层原因。如在实习上岗前,学生虽然经过岗前培训,对企业的相关制度和规定有所了解,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有许多学生因不能遵守企业的制度和纪律而受到处罚,甚至导致生产事故的发生。究其原因,是学生意识深处缺乏对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敬畏感,缺乏对岗位职责的责任感,自身的知识结构中缺乏支撑职业素质形成的深厚文化基础。
(3)该书围绕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方式、工作环境和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要求、工作价值观、工作法规等四个方面内容,没有对学习者进行条文式耳提面命的说教,而是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文化,在了解现代产业简要发展历程、先进生产经营服务管理方式以及优秀企业和典型人物的过程中,体会和感受行业文化特色,不知不觉提高产业文化素养。
2.从典型行业入手,由浅入深
现代产业体系包括工业产业、农业产业、基础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本来对于产业文化和许多行业就比较陌生,再加之周围环境工业文化的缺失,造成他们工业文化素养比较低。正如该书主编余祖光所分析的:“家庭教育缺工业文化传统,企业教育缺工业文化自觉,社会教育缺工业文化环境。”所以,如果让职业院校学生接受产业文化教育,应选好切入点,使他们乐于接受、善于接受。该书在遴选典型行业时,从贴近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相关行业入手,遴选了九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文化,由浅入深,由熟悉到陌生,逐步促进读者对产业文化的吸收。
3.从具体的企业深入,以点带面
“现代产业文化主要包括先进企业文化、先进行业文化、劳动者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及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制度和舆论环境”,“现代产业文化的实质是现代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它的核心是尊重一切劳动,尊重一切劳动者的现代工作价值观”。这些具有真知灼见的睿智的观点统领着《产业文化读本》一书的内容。该书的每一章都从不同行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开始,在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方式的同时,认知该行业的文化特色,了解该行业职业发展或行业文化传承的状况。
在认知“行业文化特色”这一抽象内容时,选取了具体的企业为载体,介绍具体企业的文化特色。如第二章“食品产业文化特色”,就选取了肯德基的企业文化,并具体分析其精神文化、行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要素。透过企业文化特色的提炼,学生可以感受企业的生产方式、工作流程和企业自身的文化内涵,体味蕴含在其中的工作价值观,从而产生对企业的认同度和深厚情感,并会带着对肯德基的认识去联想或认同食品行业中其他企业的文化,最终形成对整个行业文化的认识。再如第五章“石油和化工产业文化”中,选取了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具有代表性的四大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通过对四大集团公司典型企业文化的介绍分析,使职业院校学生形成对石油和化工行业文化的初步了解。不仅如此,编者还选取了国外知名石油和化工产业的优秀企业——美国杜邦公司和德国巴斯夫公司的企业文化进行介绍,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供了参考和比较,藉此产生对石油和化工产业文化的深刻认知。“石油和化工产业文化”一章给出的丰富案例,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企业文化的深刻认知,又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对本章其他内容的学习。此外,还选取了区域产业文化建设成果突出的企业作为案例,进行“大”与“小”、“远”与“近”、“前”与“后”的对比。可以说,“产业文化特色”正是借助有形的企业载体,在具体的企业文化中得以生动体现并辐射到整个产业文化的,这也正是该书的特色之一。
三、客观预示:先锋探路,期待迎来百花争春
《产业文化读本》一书在产业文化育人方面进行了先锋式的探索,可圈可点。但笔者认为它还有以下几点有待完善。
一是在个别章节还有斧凿刀砍的痕迹。由于产业文化在我国的普及还很有限,个别的行业缺乏成熟的文化,或是虽有文化却有待于归纳整理,所以在个别行业文化介绍上缺乏“浑然天成”之势,还存在“刻意而为”的现象。
二是行业的选择范围有待于扩大。或许受篇幅所限,选择介绍了九个典型行业的文化特色,由浅入深,使职业院校学生易于接受。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目前中国的行业分类还有很多,这些行业从产生到发展,有着独特的生产经营服务管理方式,有着独特的行业文化特色,也有待于研究、发展和传播,从而使产业文化更加丰富具体。
篇10
关键词:电信施工;职业健康;管理;环境
1提高职业健康管理能力,确保施工人员身心健康
为了提高电信工程施工中的职业健康管理能力,确保施工人员身心健康,电信工程施工方特制定了如下工作目标,即:最大程度降低事故发生率,确保施工人员身心健康良好。并据此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健康管理体系,委派电信施工单位职业病预防中心专业人士组成领导班子,全局卫生服务机构作相应的技术支持,各施工子单位等二级部门分别担任落实工作,为了提高政策的落实程度,施工单位机关针对性制定《电信工程施工单位职业病预防治疗管理办法》、《电信工程户外施工健康管理制度》、《电信工程户外施工食品卫生管理制度》、《电信工程户外施工传染病预防控制制度》、《电信工程户外施工场地卫生清理标准》、《电信工程户外施工职业病防治制度》、《施工人员职业健康培训条例》及《健康损害应急救援预案》等各类规章制度,完善电信工程施工单位工人身心健康管理体系。
2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确保项目稳步推进
对于电信工程施工的高峰期,电信施工单位为了提高施工效率,确保项目稳定推进,在项目中均投入多个施工班组同步进行,大量施工一线员工奋战在电信施工一线,给对应的健康职业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由于施工场地人员众多,对于管理人员必须首先落实好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及各类可能的食物中毒问题;此外,我们应该重视的是,某一种疾病一旦在工地流行开来,将使得大量施工人员暂时丧失劳动能力,严重时将造成生命危险。综上,必须严格做好施工人员的健康管理工作,将疾病发生扼杀在摇篮里,电信施工单位应在已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针对性制定适合该地域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着重从施工场地的选址、场地布局、员工生活区卫生情况、施工场地消毒及施工场地卫生监督管理体系入手,最大程度为施工人员营造一个安全的施工环境,确保电信施工项目顺利推进。为了提高施工场地的卫生条件,电信施工场地应尽量依托城区建设,或者直接选取当地的宾馆作为临时施工生活区。若尚不能找到合适的依托区域,应购置活动板房,并在板房内配套生活必须的空调及电视等娱乐设备,在场地修建篮球场等运动场所;并邀请就近的卫生防疫部门定期来工地进行食品卫生检验,确保食品及饮水符合相关卫生标准,如果施工场地内无法提供满足卫生条件的生活饮用水,施工单位应委托相关部门寻找合适水源并定时补给,对补给水源应安排专人管理,保证饮用水在运输及储藏阶段不受污染。
3发挥职业健康管理地位,为电信工程施工扫除障碍
电信工程施工单位卫生防疫部门深入分析了电信施工的具体特点,在电信工程项目开工前及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展施工项目职业病及传染病预防评价工作,提出针对电信工程施工单位的疾病防治措施及施行步骤。在初步设计中,先进行必要的施工人员健康情况普查,根据施工人员整体的身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并根据不同的施工人员编写具体的健康意见和建议。方案制定完成后,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及传染病流行情况,及时下发具体的传染病控制预案,比如:在炎热夏季,必须提前下发施工场地防暑降温通知;在洪涝灾害高发期,应提前下发肠道疾病感染通知及预防食物中毒通知,并在实践中严格落实。在电信工程施工阶段,为了从源头上提高施工人员的防范意识,施工单位卫生防疫部门应派遣专人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人员进行职业健康培训。
4完善综合医疗救助系统,为电信施工项目推进提供后勤保障
在电信工程施工单位充分了解了当地医疗资源的基础上,并对施工地点的医疗现状有了充分的认识后,电信工程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健康管理人员认真评价了该地区疟疾、胃肠道传染病等较为严重的流行病存在情况,针对性提出了施工单位有效防御施工人员身体健康不受各类疾病侵害的关键不在于施工现场本身,而是取决于施工现场的医疗及后勤补给水平。根据这一基本情况,电信工程施工单位制定了《电信工程施工单位施工职业健康管理细则》,在项目细则中,对施工项目场地建设、医疗及后勤补给体系、各类疾病预防控制预案等作出详细规划。为了最大程度保证施工人员身体健康,电信工程施工中以基站为标准,每座基站均设立专业的医疗救治组,保证施工人员在得病后能被迅速送达距离最近的医疗救治组。为了保证救援质量,在主基站应配备若干名各科医疗专家,并配套相应的经验丰富的护士,便于在突况下对施工人员进行最高标准救助。为了提高救助质量,电信工程施工单位出资建立救助培训站,派遣若干名经验丰富的专家及护士对各基站急救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尽可能提高项目内救援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5结束语
大量电信工程实践表明,一线施工人员是企业中最劳累的一份子,同时也是企业效益的最大创造者,他们是企业的主人,企业有义务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良好。在多年的电信工程施工实践中,施工单位不断创新施工人员健康管理体系,将施工人员身体健康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确保了电信工程施工项目在各类恶劣环境条件下得以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史文宝,王宝河.野外施工作业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探讨[J].中国工业医学,2011(24):397.
[2]陈朝霞.简述建筑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及卫生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