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着力点范文
时间:2023-07-20 16:3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着力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呈现稳中略快的态势。从需求层面看,得益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的强劲增长。2007年前10个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1%,外贸出口总
值同比增长26.5%。
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但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仍然失衡。前3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达到了4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介绍说,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应为80%左右。当前,中国投资和出口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仍然非常突出。
目前,中国的投资率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近20个百分点,消费率却低近20个百分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认为,消费不旺及由消费所决定的内需不足,有着特殊和复杂的原因。
首先,内需特别是消费不足很大程度上由中国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不足引发,因为收入决定消费。其次,政府财政收入虽逐年增多,但多用于行政事业开支和生产性投资而非拉动需求。另外,教育、医疗以及住房等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使得人们远期消费支出增加,而不愿增加当前消费。
专家指出,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发展中国家有抑制消费、鼓励投资的倾向,这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关。但是,经济增长过渡依赖投资和出口,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逐渐提高消费在GDP增长中的贡献,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解决当前经济增长中的需求结构矛盾,必须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其中,首要的是实行有保有压的产业政策,坚决抑制不合理的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同时,要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另外,还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影响低收入人群的基本消费能力。
篇2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良性的经济发展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基础上经济的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我省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确保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抓好发展。从总体上看,发展不足是当前我省面临的最大问题,工业落后是我省经济落后的根本症结所在。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要坚持“工业强省”的战略。要深刻认识到实现“工业强省”战略是推进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核心枢纽,是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加强自主创新,提升科技对工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做强做大特色优势工业带动产业繁荣,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工业大跨越。
同时,要将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转变到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认识到发展是科学发展,是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决不能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省人均自然资源贫乏,而单位产值资源消耗又严重偏高,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统工程:
破解“三农”难题
由于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我省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较为明显,城乡差距有拉大之势。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呈逐步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3.09:1发展到2005年的3.15:1,差距越来越大。统筹城乡发展,既是新形势下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首先,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及其科学内涵。在工作实践中,不仅要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而且要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要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要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利;不仅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要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其次,要明确思路和重点,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政策、投入等各个方面向农业和农村倾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尤其要结合各地实际,把握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综合改革、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重点。
统筹区域发展:让全省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我省地域辽阔,但区域特征明显,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差异很大。针对我省这一区域发展实际,要积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各区域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首先,要调整区域发展政策。既要统筹区域、城镇和土地利用规划,鼓励成都、绵阳、德阳等相对发达地区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努力构建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及攀西城市群,发挥其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和带动作用,又要健全扶持机制,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
其次,要理清区域发展思路。突出各地特色和比较优势,按照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在推动区域联动互补上做文章,促进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
第三,要突出区域发展重点。就我省的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应突出民族地区、盆地周围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发展,依托丰富的资源,发展有特色的农牧业、旅游业,加快水电能源、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抓好生态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超常规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强化资源与环境支撑
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全国各地在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我省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我省发展中面临的资源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可持续发展成为应对资源日益匮乏和环境恶化的必然要求。
鉴于资源日益匮乏和环境治理的严峻形势,在我省的下一步发展中,应当充分考虑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
首先,要合理使用、节约、保护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倡导节约型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认真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广使用再生材料,综合利用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
其次,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注重社会事业投入:协调社会发展关系
我省当前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多方面原因,我省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比较突出。譬如,贫困人口多。虽然扶贫工作有很大进展,但我省目前仍有197.6万绝对贫困人口和460万低收入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再如,就业矛盾突出。劳动适龄人口增长与就业人口增长反差较大,而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相互影响,进一步加重了就业矛盾。还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在农村表现得特别突出。县乡缺乏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部分乡镇既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有鉴于此,我省在下一步发展中,要牢固树立“两条腿走路”观念,在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中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
首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弥补欠账,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把经济建设的成果更多地用于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良好的科技教育条件和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效益。在扶贫开发中,坚持开发式扶贫,实施生态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和牧区扶贫五大扶贫工程,加快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自然灾害发生较频繁的地区,要注重做好抗灾救灾、灾民安置和灾区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生活有着落、生产有保障。
篇3
关键词:财政政策;通货膨胀;金融危机
所谓“财政政策”,一般指的是运用税收和政府开支的增减变动以调节经济活动总水平(总需求水平或总供给水平)。例如,失业过度时,则减税――变动所得税和消费支出税,其对经济活动的全面影响取决于减税的多少和乘数。又如,递增的政府开支,也会提高经济活动水平,其总量相等于政府开支变动乘以一定乘数。有些经济学者已论证,与现在收入分配有关的税收和转移支付的变动是调节经济活动总水平的恰当手段。而只有在对公共品的需求有变动的情况下,才应当改变政府开支。政府预算的变动,包括有可能出现赤字,如为了减少严重失业和提高总需求水平,那是可以的,或完全恰当的,但是也应注意赤字财政对经济活动的冲击,如可能引起高通货膨胀。
一、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实现经济长期“高增长、低膨胀”的一个重要前提
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造成经济“滞胀”现象。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严重“滞胀”现象就是长期实行扩大性财政政策的结果。在饱受了经济“滞胀”的痛苦之后,美国政府逐步把控制赤字、追求相对平衡的财政作为其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欧盟国家制定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能超过3%,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能超过60%。由此可见,实行审慎的财政政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以往比较高的增长速度总是伴随着比较高的物价涨幅;而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上涨则往往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高增长、高通胀”――“低通胀、低增长”这样的一种循环,已成为妨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顽症。1993年以来,我国在深化改革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主要是实行适度从紧、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到1997年,国民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既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挤压了过热经济的泡沫成分,又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实践证明,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一项符合国情、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今后一个时期继续保持经济“高增长、低通胀”态势的重要前提,必须长期予以支持。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财政政策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自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开始,由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导致的金融风暴,造成美国近30家金融企业倒闭,4000多家金融企业陷入财政危机,并且很快影响到了实体经济领域。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市场机制自动熨平经济波动的功能失灵,而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公共风险的最后承担者,对金融危机负有兜底责任。于是市场把应对金融危机的期望寄托在各国政府身上,期望政府及时伸出“看得见的手”有效地稳定市场并刺激经济。于是世界各国纷纷出台配套的救措施来应对脆弱的经济系统,政府的财政政策再次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因此为了更好的应对金融危机,我国的财政政策应由稳健走向积极。
通过对比当前时期新积极财政政策与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可以发现,需求约束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财政政策无论如何转型在本质上都是一种需求调节政策,通过财政拉动内需的实质没有改变。但更深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两个阶段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却存在着很大差异。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着力点是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投资拉动内需以确保经济持续增长。而当前时期的财政政策则注重刺激消费需求的导向,同时在两大着力点――基础建设和民生工程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期望通过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这“双重动力”的合力来拉动总需求、刺激国民经济增长。可见,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并不是上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简单的延续,因此发挥新财政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功能将会产生可以预见的积极效应。
三、财政政策应当实现“四个转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分明确地提出,2011年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即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整分配、促进和谐。与前两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相比,其政策目标已主要不是保经济增长。因为从危机后国际国内经济复苏的情势来看,2011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不需要财政来“保驾”。这意味着,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从主要扩张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更全面地发挥财政政策的功能作用,也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从以扩张社会需求总量为主转变到以改善结构为主。财政政策的重点应转向改善结构,即通过财政结构的自身调整。
二是从以公共投资扩张为主转变到以公共消费扩张为主。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早在1998年就提出来了。但扩大内需的着力点一直没有真正转变到扩大消费上来,国民消费率10多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投资不应再是主要的着力点,而应转变到消费上来。对于财政来说,扩大消费,主要通过公共消费来带动,即通过扩大各项社会性消费支出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消费。
篇4
[关键词]社区建设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 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13-0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科学技术水平逐年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各方面社会需求的急剧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整体凝聚力的增强,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更多的社会职能回归到社区建设中。社区的相关组织发展和政治体系构建的完善,离不开国家政府相关部门的宏观指导,同时也需要社会保障有关机构给予大力的支持与配合。社区建设发展中折射出来的人性化关怀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谋而合,相互支撑,相互补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社区建设同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建设的着力点与社会保障的着力点一致
我国长久以来的社区基层管理一直本着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心的宗旨。在广大人民与国家和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社区建设与发展在个人与国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起到了举足重轻的作用。维护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秩序;缓和诸多内部的矛盾,化解社会进步的构成中催生出来的许多不和谐因素;推动社会稳定、和谐的向前发展。这些根本着力点正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民生,顺应民意。所以说,社区建设的着力点与社会保障的着力点高度一致。
二、社区建设发展中折射出来的人性化关怀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谋而合
我国的社区建设,主要是通过培养大家的集体团结意识,凝聚所有人的力量,集中精力建设社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和谐发展局面,通过人性化的关怀,增强大家的归属感和认同度,从而切实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依据。社区建设发展中折射出来的人性化关怀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谋而合。
三、完善社区社会保障建设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功能最有效的发挥渠道
给广大居民提供基础的社区保障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初衷之一。社区建设致力于满足日渐多样化的优质生活和全方位发展的要求。我国社会保障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需要基层社区建设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社区全方位建设是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补充,确保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各项政策与措施得到充分贯彻和落实。因此,大力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各项具体进程意义深远。完善社区社会保障建设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功能最有效的发挥渠道。
四、在广大社区进行基层社区社会保障是积极响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趋势的具体实践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旧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过于落后,远远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高标准要求。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仅靠总体上的社会保障泛泛性规定是完全不行的。建立完备、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我们将目光投向基层社区全方位的建设层面上。将社区社会保障和救济纳入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实践计划中去。在广大社区进行社会保障建设是积极响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趋势的具体实践。
五、广大基层社区建设、社区社会保障相关工作的发展和完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石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每一项具体措施的实践操作,都离不开基层社区建设的参与与配合。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需要社区建设承担起更多的社区社会福利性保障工作来为其提供支撑。所以说,基层社区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基石。
六、结语
社区建设的着力点与社会保障的着力点一致,社区建设发展中折射出来的人性化关怀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谋而合。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每一项具体措施的实践操作,都离不开基层社区建设的参与与配合。因此,探寻社区建设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内涵和外延,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造福百姓。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四川经济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强于消费。1978-2007年期间,四川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由1978年的1:2.85上升为1:1.09,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逐年上升态势。四川省“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的前三年,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一般在60%以上,消费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一般在40%以下。预计整个“十一五”期间,我省投资与消费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都会保持60:40的比例。
二是非农产业尤其是工业经济比重明显上升。2008年四川省的三次产业比重已由2000年的23.3:42.7:34.0变为18.9:46.3:34.8。其中工业所占比重由31.76%提高到39.36%,上升7.6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8.4%上升到53.5%。
三是三次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目前,第一产业中的优质粮食作物、畜禽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第二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比重上升,“7+3”产业完成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74%;第三产业中的金融、物流、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比重上升。
四是民营经济比重占据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2008年全省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52.1%。形成了以新希望、宏达、龙蟒、四海、科伦等为代表的民营重点企业集团,民营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6%。
五是城乡结构出现加速变化和融合的新趋势。进入“十一五”以来,全省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比“十五”期间明显加快。2008年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38%左右,部分地区城乡出现了进一步融合甚至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六是各区域开始具有互补发展、良性互动意识。近年来,四川省根据各地的主体功能和发展优势,确定了各区域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通过推动区域经济向合理分工与协作转变,通过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通过以产业园区构建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催生特色产业带等,推动了区域结构向合理化的方向转变。
七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GDP和财政增长。四川最近30年的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0%,农民家庭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1%,均低于GDP年均10.0%(不变价)的增速。2004年以来,四川省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均在15%以上,最高的2007年达到40.2%,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八是高速增长的出口对全省经济的贡献依然很小。尽管四川省在1997年至2008年期间进出口年均增长23.27%,尤其是最近几年出口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即使2008年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增长势头显著回落,增速在全国也仍然居于前列,但由于出口总额太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到2%。同时,我省在与其他省(区、市)的商品贸易中,仍然是进大于出。
四川当前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八偏低两慢于”:“八偏低”是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低,第一产业中现代农业的比重偏低,工业中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比重偏低,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民营经济占全部经济的比重偏低,城镇化率水平偏低,外贸出口占GDP的比重偏低,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重偏低。“两慢于”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慢于城镇居民,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慢于先进地区。
未来几年四川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
未来几年,在“两个加快”推动下,四川经济会迎来又一轮快速发展的势头。本轮经济发展与过去比较,其最大的特征将是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同步推进,结构调整对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作用会越来越显著。因此,未来几年,四川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可以考虑: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在继续促进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逐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重抓好关键领域的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的全面优化,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将发展重点由偏重量的扩张转移到偏重质的提升上来,实现从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转变、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转变,基本改变“八偏低两慢于”的现状,使四川经济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化。
四川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思路是:
坚持将提高工业增加值比重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大力推进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7+3”产业和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确保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产业增长速度,使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比重达到甚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坚持将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大力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和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吸引国外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四川的优势产业,使民营经济占全部经济的比重逐步上升到全国平均水平。
将加速推进城镇化作为城乡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大力发展大、中城市和重点集镇,发展城市集群和城市带。积极推广成都等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经验,让更多有条件的农民进城,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建设城镇功能,增强产业进入后的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坚持将区域合理分工作为区域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大力加强先进地区产业与落后地区产业之间的协作,积极促进先进地区的企业向外扩散产品和发展配套协作,通过共建产业链、产品链和产业园区,增强落后地区的发展能力,使各区域间形成更加密切的分工合作关系。
坚持将扩大本区域产品外输作为贸易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大力发展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和服务类产品的输出,提高我省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通过建立外输商品加工基地、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数量、增加产品出口种类、拓宽出口市场结构等,改变四川输出商品小于购入商品的状况。
坚持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调整收入结构的着力点,大力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明显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向居民消费分配的比重,通过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为促进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向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转变创造条件。
加快四川经济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当前发展实际出发稳步推进。四川地区差距大,生产力呈多层次,结构调整任务落实到各地区,重点和力度都会有很大差异,必须根据各地实际进行。如我省目前投资率过高,与现阶段的大规模交通枢纽建设、弥补社会事业欠账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大规模的投资又使地区生产总值能够以快于全国几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我们最近几年要做的工作,就是逐渐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基本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比重,增强最终消费能力,逐步为以消费为主拉动经济发展阶段的到来创造条件。又比如产业结构优化在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地区是必要的,但对于尚处在产业起步阶段的地区而言,主要任务还是扩张总量。
将大力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和企业作为重点。四川是一个大省,要支撑经济发展和壮大经济实力,必须形成多门类的产业结构。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缓解后尤其是未来几年国际经济再次走向复苏过程中,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发产业转移的热潮,四川应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好、生产要素总量大、综合配套条件好、交通枢纽功能增强等明显优势,以抢占中西部产业高端、推动更多企业进入价值链后端为目标,大力吸引外部投资,进一步扩张产业门类和提升产业层次,不仅“7+3”产业要扩容和升级,各重点优势产业内部的产品种类也要扩容和升级。
注重对先导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研究与培育。本轮经济复苏的根本动力是产业创新与结构升级,随着经济走向复苏,会涌现一些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会有一些行业呈爆炸式发展。目前依稀可以看到的有新能源、物联网、电动汽车、生物工程、软件、低碳产品等。我省目前发展这类产业,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应当注重加强对这类产业发展的研究,提前规划和培育这类产业发展,制定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和政府资金向这些产业投入,争取在部分先导产品或产业的发展上取得领先地位。
进一步扩大成都经济区范围,增强“一极”实力。将成都经济区范围扩大到包括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遂宁、雅安、内江、自贡、南充等11个城市,形成“1+10”的城市群格局,各城市的中心城区与成都市的距离在200公里以内,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2%。2008年该地区生产总值如果剔除地震因素应为9400亿元左右,使其在整个中西部地区中仅低于河南“1+8”城市群经济总量。
篇6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是检察机关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检察机关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重大实践。找准检察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和充分发挥法律监督作用的着力点,就是立足廉洁公正执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认真调整检察工作服务发展思路
检察工作只有置于大局之下,才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要进一步增强检察工作融入大局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找准检察工作服务发展的着力点。
一是服务大局的思想要统一。要把服务大局与履行检察职能结合起来。当前,检察工作要以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措施为大局,强化检察工作与服务大局相结合的责任意识。把执法办案与服务发展作为一项工作责任,把法律监督和服务发展作为一项执法责任,把依法行使检察权和服务发展作为一项社会责任。从中央和地方党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实际出发,服务发展既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要具有检察工作的特点和特色。着力清理检察工作服务发展偏窄和偏差的思想。要树立检察机关整体、检察干警人人,执法办案环节、法律监督项项服务发展的观念,使检察工作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服务大局的思路要一致。检察工作要积极主动地服务发展,承担起服务发展第一要务政治任务,着力解决认识提高,服务下去的问题。力求全面。认真总结已经采取的一些措施和见到一定的服务效果,形成检察工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安全服务发展新思路。力求落实。在扩展视野中探索服务途径,在把握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中采取服务措施,形成检察工作重点突出、任务具体,近期见成效、长期有计划的服务发展新思路。力求积累。要把检察机关实施的各项执法行动,作为服务发展的一项举动,争取政府各部门联动,与企业、项目形成互动,既要产生直接或轰动的效果,更要推动长期、长效的法律服务。把一点一滴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逐步转化为服务发展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是服务大局的行动要自觉。要以司法保障为着力点。保障经济发展目标实现,保护经济发展成果,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严惩贪污、受贿、渎职等职务犯罪,依法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严厉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犯罪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要以保障稳定为着力点。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把矛盾化解在执法办案全过程。克服只顾办案或只管办案的单纯办案问题,加强犯罪动向、倾向的分析研究,为党委和政府,以及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和对社会进行广泛的警示宣传。要以保障民生为着力点。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发生在经济领域里的案件、事件和事故,及时、准确地提供罪与非罪的法律依据;对容易引发“民转刑”的经济利益和民生问题,主动参与协调、调解;对查处的国有企业职务犯罪案件,以检察建议、整章建制和案件回访等方式跟踪服务,减少经济、社会风险。
二、采取检察工作服务发展有效措施
检察机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履行司法、执法的法律监督职责,按“三个至上”、“三个统一”和检察工作主题,找准检察工作服务发展的切入点,应做到“三个符合”:
一要符合党委中心。以保障经济发展目标为检察工作服务发展的切入点。紧紧围绕保增长自觉服务、全力保障,发挥检察工作在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参与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依法打击金融诈骗、非法集资、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努力营造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积极查办和预防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中的职务犯罪,促进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努力营造清正廉洁的政务环境;加大法律监督力度,依法严查司法领域中的腐败,维护司法公正,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
二要符合群众民心。以保障人权民生为检察工作服务发展的切入点。增强为民意识,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观,加大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刑罚执行监督的力度。从自身做起,同步加强法律监督和加强自我监督,规范执法办案行为。从程序做起,切实保障羁押和在押人员的人权。从人民群众满意的事做起,下大力气查办涉及民生问题的职务犯罪案件。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做起,严厉打击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犯罪,依法提前介入重大责任事故调查,坚决查办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背后的失职渎职犯罪案件,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从依法铲除社会毒疾做起,对贩毒和暴力犯,坚持严打与广泛社会警示宣传并举,严厉打击“黄赌毒”犯罪。同时,要积极探索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问题,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三是符合企业重心。以企业生产经营发展为切入点。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推动科学发展中肩负重要的使命,要以企业为服务重点,进一步提高为企业的司法保障能力和法律服务水平。坚持平等的执法理念,维护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利益,对侵吞企业和盗抢企业资财的犯罪,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都要一律严惩。坚持有利的执法原则,坚持从有利于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有利于维护企业职工员工利益、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出发,改进办案方式和方法,规范执法,文明办案。坚持进企服务的执法方针,以发案服务和预防职务犯罪服务为基础,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中的法律需求,了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了解企业受到不法侵害困扰情况,依法为企业提供帮助和支持,为企业守法经营、科学发展当好法律服务“后盾”。
三、建立检察工作服务发展长效机制
检察工作在服务发展的动态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服务方式方法,探索服务途径措施,创新符合本地实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检察工作规律的服务发展长效机制,提高检察工作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打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根基,执法更加公平。着力加强检察队伍自我监督,提高检察工作服务发展公信力。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检察工作服务发展的总纲。要以坚持检察工作主题为核心,坚持内外监督同时并举,坚持从完善内部监督做起,树立检察机关公正执法形象。改进检务督察工作,整合法警、纪检工作力量,对检务督察监督、检查,防范违法职能重新定位,使检务督察成为检察机关内部名副其实的监督机构。改进涉检内部监督工作,依照法定程序,明确内部监督,包括责任追究在内的各项具体规定,增强内部监督的严肃性、实效性。改进自侦案件内部监督工作,在“两个同步”,即在自侦案件提前介入、立案同步监督和同步录音录像的基础上,再同步采取检务督察监督措施。同时,积极探索扩展人民监督员对涉检民主监督渠道,使检察机关执法更加公正,提高检察工作司法保障、法律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篇7
关键词:市场经济 当代企业 工会组织 着力点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渐明显,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尤其是企业纷纷改制以后,原有的管理机制和福利保障模式被打破,加之经济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物质需求带来的刺激,企业之间纷纷开始注重“软实力”的打造,将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工会组织长期以来作为企业干部职工的家,在保障企业干部职工合法权益,凝聚干部职工思想,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方面效果明显。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工会组织必须秉承全心全意为企业干部职工服务的思想,围绕以人为本的工作指导方针找准工作的着力点,才能推动工会工作的扎实高效开展。
一、工会组织在当代企业中的重要性
在大型企业工作的职业者都清楚地知道,工会组织有其特定的职能,其所行使的权利更多的是服务职能。例如,保证企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宣传普及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从这点意义上来讲,工会组织更像是企业干部职工的“娘家人”,或者企业内部的后勤保障部门。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经营竞争的不断加剧,工会组织更成为了企业管理架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凝聚人心、打造企业“软实力”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笔者认为,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靠营销和利润保障企业经营发展的指挥棒下,企业工会组织更应当在促进企业和员工协同发展方面探索新的道路。例如,在国有企业纷纷改制,“铁饭碗”变为合同制的转变过程中,相关福利保障和晋升机制的调整,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变化,部分分流、买断员工的后续保障等问题,以及企业干部职工普遍更加年轻态所呈现出的人才流动性增强等现象,都需要工会组织在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二、通过多种手段提升员工整体素质水平
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职能之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之间生存发展的竞争越来越多的转向了科技水平与人才综合素质这类核心“软实力”的竞争。不难发现,在当下企业管理中也呈现出了比较奇怪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是很多企业在不断引入新的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是能够驾驭新技术和设备的人才团队要不断培养,并形成自主研发和维护能力,加之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和一些更为先进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广泛应用,都迫切需要企业干部职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才能满足当前环境下工作的实际需要。
在企业经营发展面临着日趋激烈市场竞争环境的今天,作为企业工会组织,提高企业干部职工团队整体素质水平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从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培养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才能够使企业打造出一支架构合理、以老带新、充满活力的员工团队,进而保障企业长期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增加形势教育等新鲜内容,帮助企业干部职工开阔眼界,在思想上树立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并通过不同方法、载体,帮助职工提高素质。
三、切实做好维护职工权益这一根本职能
(一)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笔者认为,企业工会组织要把强化维权作为工会工作的重点,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基本手段。要与企业经营管理者达成共识,为广大职工群众谋求利益,从而使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在职工群众中更好地落实,使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和调动。
(二)维护好企业干部职工的经济利益
每个人付出劳动就应当获得回报,在当今社会中,企业内很多干部职工都是为人父母之人,承担着一定的经济压力,工会组织有责任为广大职工争取良好的生活保障,解除后顾之忧。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依法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将维权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工会维权职能的法制化建设
我国法律为工会依法独立自主维护职工权益创造了条件,赋予了工会更多的独立性。强化维权职能要强化职工的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利用好现有法律。笔者认为,企业工会组织要努力在维护企业整体利益和职工切身利益方面有所作为,加强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沟通协商,全面落实集体合同制度,组织职工代表监督检查集体合同履行情况,使企业关心职工利益,让职工感受到职工的关爱,真正从内心愿意与企业协同发展。
四、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
(一)积极为干部职工解决各类困难
帮扶困难职工是企业工会组织的重要职责之一,笔者认为,工会在解决企业干部职工困难方面,首先一定要真正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切实从行动上意识到职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提高帮助职工解决各类困难的意识。其次,要真正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不仅从经济和精神上帮助职工,更要帮助他们收获自信,赢得社会的认同。最后,要推动扶贫帮困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形成扶贫帮困的长效机制。
(二)工会组织要真正将服务落到实处
当前这个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工会组织工作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只有不断提升工会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职能。笔者认为,当代企业工会要真正把职工利益作为第一需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会工作的唯一标准,做到办实事、求实效,以实际行动把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
五、结论及建议
篇8
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发展步伐,促进我县经济较快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具体研究部署我县工业工作。前面,县委书记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论述了走工业化道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对如何加快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作了全面的部署,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实施好“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XX副县长对我县工业经济现状进行了分析,XX副县长宣读了《博湖县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与会人员对各乡镇10个点进行了观摩,会议期间,部分乡(镇)和企业作了典型发言,参加会议的人员分组对县委书记的讲话、《若干意见》和《激励机制》等进行了充分讨论,大家畅所欲言,谈了很好的意见。
这次工业经济发展会议是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的情况下,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的一次内容十分丰富、主题十分鲜明、反响十分强烈的工业专题会议。会议对理清我县工业发展思路,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博湖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将起积极的作用。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把这次会议精神贯彻好,把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实好。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这次会议是全面安排和部署我县工业工作任务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县上下要把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切实抓紧抓好。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迅速传达这次工业经济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通过深入学习和讨论,努力把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加快发展主题上来。
二是要理清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围绕《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紧密联系自身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实际,切实理清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路,认真研究和制定明年工作规划。在此基础上,抓紧对明年工作作出安排和部署,逐一细化分解工业经济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强力推进工业各项工作开展。
三是要坚持真抓实干。我县今后工业经济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当务之急是狠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从讲政治的高度来深刻认识抓落实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作风,扎实工作,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摸透实情,培养典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不断提高领导水平。要主动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采取超常规措施,改进工作方法,讲究工作技巧,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实施重点突破,确保工业经济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发展工业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们与兄弟县市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的差距,最终体现在工业上的差距。经济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没有工业经济的先行突破,就不会有县域经济的整体突破。所以说,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我们要牢固确立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提高对发展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首先,推进工业化,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有效途径。“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而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靠工业化来带动。我县的企业大部分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农户与大市场建立起稳定的供销关系,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确保了农民增收。今年,通过凯泽、万福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县农民仅种植工业番茄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103元。其次,推进工业化,是培植财源的支柱。我县能不能加快发展,关键在工业。要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根本途径就是抓住机遇,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实践已经证明,工业经济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只有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培育新的工业企业,才能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后劲。最后,工业的发展还可带动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充分就业。通过发展工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工业、中小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充分就业。同时,还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民到城镇居民的转变,推动城镇化进程。
我们一定要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工业的重要性,重新审视工业,重视工业,增强加快发展工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积极负责的工作、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扎实深入的作风去发现问题、迎接挑战、解决矛盾、突破难关,从而打开工业工作新局面,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促使我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二、创新工业思维,找准工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我们抓工业发展,要具有战略的眼光和思维,明确博湖工业发展定位,找准工业发展的着力点,坚持市场导向,树立竞争意识,选准和打造适合博湖发展的优势产业,形成具有博湖特色的工业发展格局。就我县实际情况来看,实现工业经济的发展必须找准三个着力点。
一是以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为着力点。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支柱产业单一,缺乏龙头骨干企业支撑已成为我县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虽然我们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但是要看到这些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突出表现为“特而不优,优而不强”,大部分农副产品加工还处在初级加工阶段,产业链条延深不够,以番茄酱生产为例,各企业也仅仅停留在加工生产大包装产品上,缺乏对工业番茄深加工、精加工的企业。因此,今后要加大现有企业群体的支持力度,通过改造提升 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把小企业做大,把大企业做强。要进一步加强构建产业集群的整合,依托现有企业,围绕主导产品,生产配套产品,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在培育我县优势企业群体过程中,还要把握这么一个原则,即企业不分内外、不分大小,要同等对待,放宽准入领域,全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于这个问题,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思考。
二是以发展资源挖潜型工业为着力点。当前,我县工业经济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发展的阶段,在资源加工方面,还是比较原始的初加工,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实现工业化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但是要看到我们在农副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以及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方面,还有很多没有开发的领域和空间,这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前提条件。当前关键是要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抓好资源优势与市场的对接,创新思维,敢于包装、善于包装项目,上一批新的带动力强的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县外资本、民间资本和银行资金的投入,培育和壮大我县的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工业,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以发展外源型经济为着力点。要破除“当前资源”论,牢固树立“开放兴县”的观念。跳出现有资源的圈子,把我县的工业融入到全州、全疆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大盘子”中去定位、去发展,寻找市场空白点,开拓视野,树立大开放、大市场、大资源、大发展的意识,形成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协调发展的格局。对于我县没有的资源,也要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工作思路,创造优越条件,想方设法让企业来博湖投资建厂,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外地没有或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具体来讲,就是要大力发展“两头在外”(市场和原料在外)的企业,如环联电线电缆厂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今后,能否再引进一些这方面的企业,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很好的思考一下。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工业经济大发展
找准了工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就要采取强有力的办法和措施,加快发展步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在影响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大局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在招商引资上取得突破。我们有很多资源,但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短缺,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只有敞开县门,对外开放,拿最好的资源来换取资金,我县的经济才能活起来。实现工业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工业项目落户博湖。因此,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和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作为一项全局性、牵动性的工作来抓。结合博湖实际,首先要做好工业项目,通过项目来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和民间资金。能不能招来商,引来资,关键是有没有好的项目。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集中力量,想方设法充实项目库,精选一批成本低、风险小、回报率高的特色工业项目。对于我们自己可以做的项目,要组织人员精心编制,对自己做不了的项目,要多渠道开展项目推介,运用市场化手段,请专家来做。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做这件事,为什么我县招商引资力度不大,关键就是没有一个专门的班子来研究项目、包装项目、推介项目。因此,必须要建立一种招商引资的长效机制和常设机构,把招商引资这项工作促起来。
二是在改善投资环境上取得突破。招商引资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环境的竞争。环境就是阵地、就是机遇、就是生产力,优化投资环境就是巩固阵地、抢抓机遇,发展生产力。我县在地缘和土地资源方面,与外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比如,焉耆与和静有铁路优势,焉耆与和硕有高速公路的优势,而和硕与和静有大量土地(戈壁滩)优势,运输成本和投资成本都比我县低,我们只有营造比外县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良的环境,在同等条件下,才能吸引客商到博湖投资。因此,全县上下,从各级领导到一般干部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经济环境,牢固树立为外商、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树立识大体、顾大局的意识,把为企业、为客商服务作为职能工作的硬指标、硬任务来完成,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来完成,尽量为到博湖的投资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要努力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该作为的不作为,不该作为的乱作为”,“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利商品化,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这种不良的政务环境非常可怕,我们绝不允许它在博湖存在。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优化,努力做到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为客商服务,让客商感到,博湖的各级政府就是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遵守规则的政府、讲究效率和诚信的政府。要全面落实公开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全面推行“一站式”、“保姆式”和“直通车”服务,把博湖打造成为招商引资的“环境洼地”、快捷高效的“服务高地”、聚才引凤的“风水宝地”。
三是在拓宽融资渠道上取得突破。目前,我县企业还是以“输血”式为主进行自我发展,远未达到自身“造血”的功能,对金融部门有相当大的依赖性;另外,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个别企业信用意识淡薄,拖欠债务的情况时有发生,致使银行贷款风险增加,失去了贷款的信心。这就导致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两种现象并存,在这个问题上,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解决。作为金融部门要更新观念,积极争取上级银行的支持,灵活执行贷款政策,把握好资金投向,不但对经济实力强的大企业放贷,对经济效益好、信誉高、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也要敢于放贷,特别是对好的投资项目,要善于放贷,逐步提高中小企业的信贷比例,促使中小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此外,还要做好企业信用担保工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中心,并充分发挥西海担保公司的作用,提高担保能力,完善服务体系,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帮助和支持,逐步建立健全资金担保、产品开发、市场信息、中介服务等具有综合功能的服务体系,为我县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要不断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建设诚信和守信企业。良好的信誉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效结合的重要保证。县域企业应视诚信为生命,讲信用、守合同,以良好的信誉赢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以积极还本付息的实际行动争当银行优质客户,形成企业与银行互信互利的关系,从而为自身发展,也为县域经济争取更多的信贷支持和发展机遇。
四是在政策创新上取得突破。要破除“政策僵化”论,牢固树立“发展是最大政策”的观念。现在个别部门始终没有跳出部门利益的小圈子,外地企业来投资建厂,凡与部门利益相关的,不是推脱不办,就是强调国家这个政策那个法规。现在,大家要明白这么一个道理,制定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 快、更好地推进发展,而不是阻碍发展,因此,决不能把政策当作枯燥的本本和僵化的教条,去束缚生动鲜活的实践。要认真结合我县实际,深入研究政策,善于用活政策,敢于发展政策,即使政策没有规定可以干,但只要政策没有规定不可以干,我们就可以干。
五是在建立激励机制上取得突破。招商引资、项目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全民工程。各部门、各单位及广大干部群众中蕴藏着大量的招商信息和巨大的招商力量,我们要尽力把这些招商热情充分激发出来,组织懂业务、懂政策的精兵强将挖资源、找客商、寻项目。这次会议上大家讨论的《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工作责任制及激励机制》,明确规定对积极引进工业企业成绩显著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实行重奖,建立这么一个激励机制,目的就是为了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县内县外的力量参与工业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激发大家招商引资、开发项目的热情,营造一个全民招商的良好氛围。会后,办公室要根据大家讨论的情况,对这个激励机制进行修改完善,尽快下发。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
中图分类号:GT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068-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要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支持和督促地市政府履行职责,发展管理好当地各类教育。从各省级政府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和政策导向来看,支持地市政府发展主要为当地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要增强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我国95%以上的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是地市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承办者。如何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战略部署,发挥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明确服务的原则,找准服务的着力点,寻求政策措施推进,使高职院校为地市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是摆在省级政府和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1.积极主动原则。虽然我国各高职院校在办学实力上还存在差异,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职院校以地市政府举办为多,与当地经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具备服务当地诸多有利条件,高职院校积极发挥服务功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满足地市发展需求,是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高职院校采取积极主动态势,倾心为地方发展服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能够赢得当地企业和社会各界认可,获得省级政府更大支持,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2.围绕中心原则。我国各地市已经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奋斗目标。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引,从自身实际出发,符合地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寻求服务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满足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需求,是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当前,各地市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进步、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促进就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项工作。高职院校只有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围绕地市中心工作,才能找准服务的着力点,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提高服务的实效性。
3.发挥优势原则。我国中职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院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功能。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上与中职学校和其他高等学校不同,服务社会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其优势在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技术推广和服务,实施高职文化建设,以及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等方面,具有“高等”、“职业”、“技能”、“技术”等特点。高职院校只有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
4.服务大局原则。高职院校立足区域发展,注重为地市发展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这不仅是对地市区域发展的重要贡献,也是对国家和省域发展的重要贡献。高职院校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积极为其他区域发展服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增强服务本地和其他区域发展的能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只有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服务国家和省域大局,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
1.高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由于地市“转方式、调结构”情况不尽相同,对高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需求与变化。高职院校依托地缘优势,方便与当地企业联系沟通,容易与当地产业紧密对接,及时开设急需专业、开辟新专业、开发新课程,能够增加高职人才有效供给,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另外,高职院校积极接纳当地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或为当地培养更多的高职人才,能够提高地市人口素质,促进就业和创业。
2.技术推广和服务。高职院校依托自身的人才、专业、技术、设备等优势资源,面向当地企业和社会,开展高端技术和新技术的宣传、推介、咨询、指导,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技术应用难题,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顺利实施。另外,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针对当地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应用研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取得技术创新,能够增强地市科技创新实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篇10
随着“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社区各项工作在人民生活中显得日益重要,居民对社区功能的多元化要求也日益强烈,作为政府的一级职能部门,能否带领居民走出生活困境,切实发展社区经济,给居民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成为衡量社区工作的首要标准。同时,社区经济作为整个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实现社区建设目标的前提条件,又是社区建设深入持久进行的重要保证,现就从社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内容、制约因素及其今后发展的着力点入手,对如何促进社区经济发展进行探讨:
一、社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1、社区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块,质量效益好。随着政府及社会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关注、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社区经济已经成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速度令人瞩目。2、社区经济具有社会功能特点,既可以服务社区,又可以方面居民。3、街道经济规模小、门类全、机制活,是国有经济的有益补充,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二、发展社区经济包括哪些内容
(一)是大力发展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产业,特别是发展需求稳、投资少、有效益的社区服务项目,把发展社区服务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围绕居民生活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要从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福利服务项目,逐步扩展到托老托幼、家政中介、文化娱乐、社区医疗、法律咨询等面向辖区居民的便民服务产业。(二)发展城市基础管理的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功能不断完善,对环卫、园林、环保、保安、物业等行业需求越来越迫切,要通过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引进市场机制,发展城市管理型经济,努力培育起点高、管理好的专业公司。(三)大力发展培植税源经济的产业。要把社区经济发展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个体经营经济密集结合起来,吸引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大中小企业在社区投资。发展各种经济实体,特别是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经济增长总量,形成社区经济特色。(四)大力发展提供更多工作岗位的产业。社区经济是扩大再就业的有效途径,要着力拓宽社区就业门路,引导和帮助更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城市社区服务领域实现再就业;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社区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以个体、私营各种经济形式,兴办投资少、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社区服务型就业;鼓励企事业单位等兴办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为主的就业型中小企业、劳动就业服务型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使社区经济领域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现实选择。
三、发展社区经济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社区经济发展,在全国来讲,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的差异,使各地社区经济不同程度的出现发展慢、结构单一的趋势,究其原因是:
(一)街道及社区的责权利不相统一。近年来,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将权利下放到社区,为社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创造外部条件。但是各地对街道及社区认识不同,使各地街道和社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有些地方,大量的工作事务压到街居,“上面千根线,下面一针穿”,居民需要街居解决的事情,街居只能起协调作用,却没有解决能力,使居民对街居的作用产生质疑,也使街居在开展工作等各方面受到阻碍。(二)各部门对社区的了解和帮助远远不够。随着社区宣传工作的深入,有些单位已经逐渐意识到发展社区经济的重要性。但同时,一些重要部门的卡、拿、要现象依然严重,许多部门对社区工作不给予支持,使原本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不下放,甚至街居在和有些部门协调时,出现不重视、拖拉、积压等现象,使街居工作开展难上加难。(三)整个社会对社区观念没有转变。现在,提起居委会,很多人还停留在“带着红袖章的老大妈”的印象里,许多人对居委会究竟能做什么表示怀疑。在招商引资方面,许多商家愿意将资金投在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上,不愿意投资在刚起步的社区经济上。(四)街居工作人员的经济观念及素质亟待提高。很多人表示,他们愿意对社区经济进行投资,可是,街居工作人员常年坐在机关,缺乏竞争意识和基本的经济观念,提起经济发展方向、国家经济运行态势、社区经济发展策略以及社区管理体制问题,很少有人能给予专业性的回答和指导,经济能人少,有胆量、有气魄、有领导和把握整个区域经济走势的人少,已经成为制约社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今后发展社区经济的着力点在哪里
发展社区经济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要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区发展规划,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安置下岗职工、城市建设、第三产业等发展重点,指导帮助社区居委会做好社区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定位,统筹规划,保证社区建设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二)是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要认真贯彻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扶持社区建设有关政策和措施,同时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优惠政策。各部门有关部门对已经确定的社区建设服务项目,从资金、规划、立项、设施建设等方面应给予扶持,对安置下岗职工、残疾人就业的项目,要落实好工商登记、场地安排、税费减免、资金信贷等扶持政策。街道在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搞好社区管理和服务,营造稳定的社区环境、优良的社区秩序,为辖区内各类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进程。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是社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要实现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和增大社区经济,就要逐步实行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坚持有偿、低偿、无偿并举,福利性、互利性和经营性相结合,公办、民办一起上,不断探索新的服务形式和发展模式,增加街居税源,促进社区建设的良性循环。(四)加大街居企业的改革力度。随着产业机构的不断提升,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原有的街居经济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发展社区经济过程中,应加大街居企业的改革力度,对原有的自办企业进行改组、改制,盘活自有资产,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实现街居经济向社区经济的转变。(五)培养和吸纳广大经济人才,为社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要高度重视经济型人才的培养,时刻按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开展各种经济知识讲座和培训,提高经济观念和把握全局的能力;条件适合的街居,可以从社会招聘“社区经济发展顾问”,从待遇等各方面提高标准,留住人才,为社区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服务。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