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20 16:3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的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农业的前景

篇1

一、农业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1.农业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

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农户信用小额贷款额度较小。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0.2万元到2万元的小额授信农贷额度远远不够,供求资金反差较大。二是农业贷款利率较高。目前农村信用社上浮贷款利率普遍在25%~100%之间不等,甚至还“上浮到顶”,与现实收益率较低的农业生产相比,农民根本无法承受,同时与国家的惠农政策相斥。三是农业生产周期与贷款期限严重脱节。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的春种秋收模式,长周期发展、反向季节,很多特色农业的生产周期延长,而当前仍采取传统的农业贷款发放办法的农业基金部门,无论用途、贷款种类均实行2年内的贷款期限,早已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四是农业贷款抵押担保难。目前县级金融担保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很大一部分县市甚至还没有成立一家金融担保公司,且涉及农业方面的业务稀缺,大部分农村,小民营企业和种养业农民因缺少担保而被拒绝于贷款大门以外。

2.农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农业信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大多执行的是贷款首问责任制,即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对所发放贷款负有直接的第一责任,缺少风险大局管理意识与可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掌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风险管理条块的分离,各种各样的风险管理政策综合协调程度很低,很难从整体上来测量与掌握风险所存在的状况。我省在农村金融领域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管制方法,如设置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圈子、对存贷款利率的监管等,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金融监管不当还是成为制约农村信贷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过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在机构、业务准入方面缺乏灵活性,造成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垄断,农村信贷市场运行效率很低。而严格的利率管制导致了农村资金的“城市化”。大量农村资金向城市转移,使农村在资金创造功能本来就发展不良的状况下,又面临休克的问题。在利益目标和专业业务的冲突中,农村信用社选择了“不贷”或“少贷”,致使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困难问题很多。现有规章制度也的确没有把信贷风险的计量分析明确认定为常规性的工作,特别缺乏风险独立报告秩序和缺乏对风险进一步深层次分析的办法和模式。

3.风险补偿转移分担机制缺乏

虽然农村信贷市场部分垄断、信息又不对应、效率低下、高风险性所遇到的信贷给予不平衡可以通过第三方的风险承担和机制转移去解决,可我省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中政策性发放贷款、信用担保机构和农业保险都没有发挥农村信贷配给的作用。一是政策性贷款支持农业作用不明显,普遍存在着范围窄小、规模窄、增长速度慢、发放不规范、发放贷款质量和持续性差的缺点。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唯一发放政策性贷款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其政策性贷款一直受到国家严格限制。二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有中小企业金融信用担保机构数量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中小企业担保困难问题。但是,担保机制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待重视。三是农业保险空白。我省农业保险整体呈下降趋势。农业保险规模少,险种减少,农业风险补偿率低。农业保险的缺失加大了贷款风险度,高风险驱动,各大商业银行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纷纷从农村信贷市场撤离。

4.农业信贷业务单一

从信贷需求对象来看,我省的农业信贷需求主要是农副产业、农业企业、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由于农户和农业企业的性质、生产活动内容和规模不一,其信贷需求又表现出多方面特点。根据农户的信贷需求特点,可分为贫困户、温饱型农户和市场型农户;农业企业可分为农业资源型小企业和龙头企业。不同类型的需求主体,其信贷需求的方式、特点和满足信贷需求的手段与要求也不同。从供给来看,黑龙江省农业金融体系十分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信贷需求。一是农业金融机构结构不合理,农村资金供求缺口严重。二是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条件差。三是农村资金供求矛盾较多,农村资金外流异常严重。四是金融机构在农村支农供给量不足。五是获得农业信贷支持低,农民贷款困难加大。由此看出,我省农业信贷不仅存在供求总数的矛盾,也存在着供求结构矛盾。从另一个方面看,这种差距还影响着农业信贷大发展和金融创新大发展的发展前景

5.市场体系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我省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法律的独立地位、作用的范筹和权威性都在逐步强化,但支持金融事业发展尤其是保护金融机构债权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对民间金融机构的立法空白,使民间金融机构处于不利地位,民间金融得不到法律认可,而民间金融是中小企业和农户小额贷款的重要来源,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和农户小额贷款的困难程度。

二、强化黑龙江省农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1.完善农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鼓励农业银行等各大商业银行加大支持农村的力度,把支持龙头产业企业作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优先扶持一批有特色、有优势、有前景的重点龙头产业企业。二是改革现在的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使之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业务服务,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保障体系结构建设,开办粮食生产专项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扶贫贷款等业务。三是在继续加强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的发展的同时,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借贷,探索社区范围内农民组成团结互助、合作经营的金融形式,以适应农民多样化、复杂化的信贷要求。四是加快农村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可以在农村探索建立存款保险体制。在加大对“三农”政策金融补贴的同时,继续扩大农村贷款利率浮动程度,在农村首先实现利率市场化。

2.建立有效的信贷风险补偿转移分担机制

一是针对政策性风险较大的农业贷款,实行既保留自有资金比例,又办理风险保证金专存,根据贷款数量和承贷能力合情合理确定风险保证金提留比重和来源。二是对企业经营性风险很大的贷款,实行全体成员风险股份合作制,按照贷款对象承担人的不同责任范围,提交各自比例的风险基金专项存款,使贷款对象效益与经营者的利益直接相连,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各个金融机构参与的农业保险制度和现代农贷保障制度。允许农业银行和其他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对农业保险业务放宽税收优惠,并适当减免相应所得税。加强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合作,对已经投保的农业项目与农产优先发放贷款。还可将受灾农户相应补贴改为经营自救型的保险补贴项目,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更好地防范农业信贷风险。三是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较大的贷款对象,在保持自有资金比例的同时,把贷款对象参加社会保险作为贷款条件之一,并根据借款人的承担能力,选择适当的风险金提留方式,还要注意加强农业贷款风险管理的法律保护机制。对信用贷款和已过诉讼时效期的部分担保、抵押托欠农业贷款,及时补办担保抵押资料,以降低农业贷款的损失风险。

篇2

一、重庆市休闲观光农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区位条件。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多为山地和丘陵,土地类型多样;重庆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多种动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生物资源非常丰富。2006-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1%提高到37%,并顺利建成了58个自然保护区,其总面积约占全市的10.8%。富饶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此外,重庆与川、湘、鄂、贵、陕五个省份交界,交通运输非常便利,并且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于一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2、发达的旅游业。重庆共有自然、人文景点300余处,4A级以上的有47个,自然景色集山、水、林、泉、瀑、峡、洞于一体,文化景观熔三峡文化、巴渝文化、陪都文化等多种文化于一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重庆市2013年共接待过夜游客6388.13万人次,同比增长高达5.86%;接待入境游客223.63万人次,旅游创汇收入高达11.78亿美元。

(二)劣势分析

1、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匮乏。休闲观光农业主要依靠当地村民进行投资和管理,但由于农村地区长期教育水平落后,思想较为封闭,导致该产业的管理和服务人员素质偏低,经营和发展目光短浅;此外,由于该产业处于发展期,各大中专院校对该产业关注度不高,专业人才培养严重不足,导致该行业的高端人才急缺,技术支撑相对薄弱;从而对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2、模式同质化,缺乏特色。重庆目前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大同小异,主要模式集中在“住农家院,吃农家饭,看农家生活”。同质化使得经营户不仅很难培养自身客户的忠诚度,而且容易形成恶性竞争,不利于休闲农业观光的健康发展。例如:北碚区缙云山上的“农家乐”将近上百家,但娱乐方式单调,缺乏新意;像“美丽乡村嘉年华”这样能够提供垂钓、花卉观赏等集休闲度假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旅游点少之又少。

(三)机会分析

1、“假日经济”带来发展机遇。国家推出“黄金周”等各种法定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时间保障。据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市民周末以及黄金周更愿意到郊区去游玩。可见,城市居民渴望在节假日等闲暇时间能够回归大自然,呼吸乡土气息,释放学习、工作上的压力,并且能够亲自购买新鲜的农产品。因此,未来强劲的市场需求将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2、政策扶持和区域经济的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可以通过整合农村资源,满足人们对亲近大自然的需求;同时可以达到关注“三农”、协调“三产”、发展“三生”农业的效果,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它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也是政府大力扶持的项目。此外,随着“成渝经济区”以及“西三角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把重庆塑造成中西部地区的一个旅游集散中心。

(四)威胁分析

一方面,有些景点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超负荷接待游客,同时部分游客存在破坏环境等不文明的行为;外来游客的素质和观念会影响到当地的淳朴民风,同时由于休闲观光农业的商业性质,也可能使原本纯朴善良的居民失去原生的品格;这些都影响着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重庆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还受到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威胁,其中来自四川的影响应该是最明显的。因为四川无论是在地理、气候还是自然环境方面都和重庆非常类似, 这对重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构成的威胁不容小觑。

二、重庆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议

(一)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打造自有品牌。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制定优惠政策,有效利用现有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例如,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对休闲观光农业的相关税收,鼓励经营者开发特色产品。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当地特有的历史以及乡土文化的内在本质,依靠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对特定产品进行针对性的包装,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档次水平,同时利用互联网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这些特色产品的知名度。

篇3

为期三天的20lO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于11月22日下午17:00圆满落下帷幕。据了解,在本届博览会上,来自国家多个涉农部委(局)、全国各省(区、市)农业部门、相关教学科研单位以及知名电信运营商、IT企业、服务提供商、农业龙头企业等113家单位和企业参展,展示项目230余个。社会各界对博览会表现出极大兴趣,博览会气氛热烈,参观人员达5万多人次。

本届博览会是适应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融合的内在规律和实践要求举办的,是对现代信息技术在三农领域应用的一次大检阅。博览会既集中展示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突出成就,也展现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美好前景,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以及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激发了社会相关各界投身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的活力,实现了展示发展成果、促进交流合作、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全面发展的举办目标。

博览会紧紧围绕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主题,展示了丰富而精彩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新成果。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可视化预报及诊断、大型畜牧业智能化生产及食品安全追溯、草原防火实况演练、渔政指挥信息系统观摩、自动导航拖拉机挂接变量施肥机、果园自动对靶喷雾机、三维激光地形测量车、农技推广三方互动点播等先进实用技术,金农工程、

篇4

关键词:现代农业;朝阳产业;对策建议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一种新型农业,其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大量的现代科学技术,并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农业管理。现代农业是当前极具代表性的朝阳产业之一,具有较高的综合生产水平,在农业劳动生产和土地产出等方面具有传统农业难以比拟的优越性。现代农业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较低的特点,使农业产业转变为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可以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竞争力型产业。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 农业基础设施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较落后

我国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较为陈旧,特别是水利、灌溉等有关设施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灌溉系统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科技是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但从我国当前发展情况来看,现代农业技术并未得到很好的推广和普及。我国每年现代农业技术的项目数量庞大,但得到推广的项目不足总量的二分之一,能够实现普及的项目就更为稀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政府支持力度有限,对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投入力度不够,使多数技术都处于缺乏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状态;另一方面,从农民角度来看,我国当前农业存在着“人多地少”的情况,农民多从事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无法承担购买现代农业技术所需要的费用,这些都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2、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结的调整遇到新的机遇与突破。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促进了内需的增加,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也扩大了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然而,在机遇的背后也蕴藏着新的挑战。虽然当前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在提高现代化农产品的的供给方面仍存在一些阻碍:一是我国土地等生产资源有限,即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也无法很好的平衡粮食生产与非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在确保粮食充足供给的前提下,其他非粮食生产的扩大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此外,受我国历史政策、耕地资源短缺等客观原因的影响,现代农业整体仍待完善,这也成为制约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

3、农民生产收入无保障,“谷贱伤农”现象严重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对农产品的销售,而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农产品的产量及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若农产品产量增加,其价格会相应的下降。

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当农产品大幅增产后,农民只能通过价格优势来提高其生产农产品的销售量。在经济学研究中,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对于价格来说不敏感,这就意味着农民只有通过大幅度的降低农产品价格才能提升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农产品的大幅度降价只会导致“增产不增收”现象的发生,这极大的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不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 鼓励科技创新,重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普及

政府应当重视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投入,积极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的项目。由国家牵头,对农村科研机构进行扶持,为其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持;此外,还应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农业科研投资,为我国现代农业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国家应当对农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鼓励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有计划地逐步推广与普及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

2.重视发展与农业配套的物流业,推动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建设

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新型的现代化农业流通模式,农业与物流业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建立一种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业,必须要鼓励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最终创建维护农民利益的农产品营销组织;此外,还应重视对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的建设,建立规模齐全的集贸市场,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最后,还应运用互联网的力量,推动农产品网上交易等方式的普及。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交易效率,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3. 强农惠农,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强农惠农,就必须解决农业生产融资难的问题。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可以通过农业补贴或奖励等措施,推动我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放宽对农民贷款的限制,通过增加对农民的贷款,更好的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此外,国家应当重视农村金融机构的创建和发展,通过金融组织的建设和合作性金融组织的发展,为农民贷款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最后,还应在农民贷款担保和抵押的形式上不断创新:政府可以成为农户担保人,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提高农民的贷款信誉;在贷款抵押方面,则需要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放宽有关政策,使更多的农民凭借贷款务农走上富裕的道路。

此外,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也十分关键。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民素质培养方面的财政投入,聘请专业人员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传授农民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最终培养出一批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以优带劣,逐步提高我国农民素质。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鼓励一部分高素质和经验丰富的劳动力返乡,更好的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昕. 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风险问题与对策探讨[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9, (8): 19-21

篇5

都市农业是伴随现代都市的发展而发育成长起来的新型农业形态,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起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为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城市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功能拓展、科技应用和管理水平提高,逐步培育出具有鲜明特色的都市农业,为支持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探索“三化同步”路径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年积极实践,我国都市现代农业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展示了广阔前景,初步成为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为导向,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载体,以现代科学技术、物质装备、人才队伍、经营方式为保障,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为目标的新型农业形态,并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先行者”、“排头兵”。

一、充分认识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历史时期,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城市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保障大中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的客观需要,是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改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三化同步”的客观需要。实践证明,都市现代农业在服务城市、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进一步明确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发展都市农业,要按照《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要求,遵循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都市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把保障主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把聚集先进生产要素作为重要手段,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强大动力,不断优化布局结构,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争取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十二五”总体目标是,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都市农业建设成为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样板区、农村改革先行区,大幅提升城市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发展粮食生产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头等任务。粮食生产基础好、产能高的大城市,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处于粮食优势区域的中等城市,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新技术推广,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一些特大型城市,要加大投入力度,保护优质高标准粮田,稳定粮食产能。大中城市发展粮食生产,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上下功夫。二是大力抓好“菜篮子”建设。确保主要“菜篮子”产品供应数量充足、品种丰富、价格合理,关键是要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要稳定提高自给能力、加快健全市场体系、不断改善市场调控。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是都市农业的基本要求。要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提高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外埠调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是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是都市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要根据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需要,加快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率先实现优质产品、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一体运行。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五是持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周边现代农业发展,是都市农业的功能所在、使命所系。要发挥展销平台的辐射作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农业园区的示范作用。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农业物流;专业化服务

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至今仍未消除。随着金融危机在中国蔓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投资消费需求下降,劳动力需求也随之大幅减少。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则逐年猛增。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50万,再加上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超过500万人,导致2011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1]。又据统计,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预计将突破700万人,较2011年增加50万人。可见,当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严峻的形势。尽管金融危机后形成了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但在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猛增、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难以就业、国家“三支一扶”和“村官”等项目人数有限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显。面对一方面是大学生城市就业无门,形成人才“闲置”,另一方面农村物流人才匮乏,形成人才“洼地”的局面,积极引导大学生到企业就业或创业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破解农村物流服务人才“瓶颈”难题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双赢之举,它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顺利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也已经证明,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的必要性

在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除大学生城市就业太难的现实背景下,积极引导大学生回到家乡、回到农村就业或创业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并且是很有必要的。它对于农业增产,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如果首选就业不行才考虑参加“三支一扶”、“选调(聘)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村官”等国家项目和投身军营,如果这样就业还是不成的话,受到观念、事业发展前景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的大学生就开始干脆选择待业。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远未消除,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减少,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许多企业发展前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远远不能满足每年几百上千万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而投身军营和参加“三支一扶”、“选调(聘)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村官”等国家项目的人数又是相当地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年高校大学生的实际就业率并不高,待业率反而居高不下。相反,因为我国农业物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不能提供完善和高效的农业物流服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因而引起了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所以,我国农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前景广阔。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引导高校毕业生去企业就业或创业,为全国约3.5万个乡镇、70余万个自然村[2]的农业生产提供农业物流服务,一方面可充分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多赢的战略选择。

(二)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现代农业物流是从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组织农业生产到进行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产品的流动,也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供应源至需求源的产品生命周期的计划、组织、控制与管理,是从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组织农业生产到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储运、分销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信息传递在内的一系列计划、组织、管理、控制的过程,活动的目的是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保值、增值[3]。所谓农业物流服务,是指所有为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而提供的物流服务,包括为农业供应物流、农业销售物流和农业生产物流提供的各项服务。应该说,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目的或者说现代农业物流的功能有两个:一是要通过降低农业产前、产中的生产资料的流动成本和产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而降低整个农业生产成本;二是要突破传统的流通领域无法实现价值增值的限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增值[4]。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引导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一方面,通过提供专业化的农业物流服务,减少流通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流通速度,从而减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不合理涨价,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的损耗,降低农业物流乃至整个农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分类与包装、配送、特种农产品运输、特种农产品仓储与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需求预测、信息服务、成本控制、物流设施网络和物流方案设计等增值服务,达到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目的。这些价值增值服务最终体现在农产品价格中,表现为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同时,完善的农业物流服务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和产业化生产,并在基础上,把农民组织起来合作经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取得农业规模效益。可见,现代农业物流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篇7

关键词:再农业化 必然性 发展理念

一、再农业化的历史必然性

(一)古代东方传统农业长足发展和局限

古代传统农业发展中,东方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农业发展成就突出,因此率先进入古代文明。它们传统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垦了大量农田,形成了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传统农业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而且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其次,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新的阶级很难产生。再次,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的观念,造成古代人口的阶段性高速增长。

(二)近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工业化及局限

十八世纪以来,由于工业上的巨大成就,大大推动了传统农业的发展,典型标志就是农业工业化。十九世纪,生物学上的巨大成就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二十世纪,化学生的巨大成就,促进了农业长足发展。恰恰由于农业的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的应用,使农业的面貌焕然一新。工业化农业的发展,以投入大量物质和能量为标志,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将四千年的传统农业推进到近代农业,带来了20世纪农业的高速发展。但由于高能耗和化学品的污染也带来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等严重问题,困扰着社会社会发展,于是人们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现代科技革命与新型现代农业

21世纪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生命科学和其它最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使世界农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基因库的建成,遗传工程的崛起,克隆技术和生物固氮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的面貌将为之一新。在新科学技术革命中,产生了一批新的技术群,如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等。这些科学技术成果正不同程度地在农业中得到应用,为解决工业化农业带来的环境、能源和生态问题,呈现了光明的前景。

正是由于传统农业局限和近代农业工业化导致农业的异化,现代新型农业则要求在深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各国政府都有必要对“再农业化”进行深刻的思考。立足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市场需求、以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进行“再农业化”,将近代农业工业化推进到现代农业生态化。

二、再农业化发展理念及特点

从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角度分析来看,再农业化具有明显的时代内涵,主要概括为:1、现代农业是高效益多功能的产业。再农业化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供给和原料生产的局限性,而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不断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生产,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都比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2、现代农业是高度科技依存型的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力的贡献度超过了资源依存度,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科技贡献度一般在70%以上。现代农业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为引领,以常规技术升级的效率革命为支撑,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3、现代农业是生态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现代农业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现代农业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基础之上。现代农业通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应用,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减少了化学(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量,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避免或减少了生态环境污染,是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业。4、现代农业是高投入、高保护的产业。现代农业注重集约投入生产要素,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强化组织管理,改变了农业粗放经营状况,提高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同时,现代农业是国家高度保护的产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历程证明了农业教育科研投入、农业科技推广、补贴、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高保护政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技术特征来看,常规意义上的现代农业技术特点一般包括化学化、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等。当今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还要注重上述技术特点外,要更加关注到现代技术的新特征:生物化、信息化、安全化、环保化、循环化、标准化等特点。

篇8

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2010年上海世博会,惠东县奕达农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奕达康绿宝”牌马铃薯拿到了“通行证”,成为“世博菜”被端上了上海世博会的餐桌,供各国游客品尝。据了解,在世博期间,惠东先后输送6000多吨冬种马铃薯特供上海世博会,通过全国检测中心检测,确定100%无公害,绿色、生态、安全、放心。

“惠东,冬春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适宜冬种马铃薯。”县农业局副局长张爱均介绍说,惠东冬种马铃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由平海外贸出口组引进尝试种植,获得成功后面积逐年扩大,种植区域由平海逐步扩大至全县。

近几年来,惠东县委、县政府立足自身优势,瞄准国际市场空档,坚持把发展冬种马铃薯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促进了马铃薯生产的长足发展。“惠东九华农贸有限公司和奕达农贸有限公司是目前较为活跃的两家马铃薯企业。”张爱均告诉记者,全县冬种马铃薯13万亩,其中九华公司就带动了铁涌、稔山种植马铃薯5万多亩。“仅马铃薯一项户均增收1.8万元,人均增收约3000多元。”

冬种马铃薯、甜玉米、甘薯、海水养殖……目前惠东县农业产业化亮点纷呈,山区生态资源型、沿江城郊型、沿海出口创汇型特色农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9%,居全市第一位。惠东有9个镇、16个村获评“惠州市特色农产品种养专业镇村”,总数位居全市前列。

“我们要把惠东打造成珠三角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采访中,张爱均从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区域产业基地品牌建设等方面向记者做了详细的介绍:打造特色镇专业村,推动规模化发展战略,引导特色产业聚集发展,实施“三三三”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推进“三个万亩”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个3千亩”标准化、企业化和科技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个2千亩”节水、节地、高效与现代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基地的建设,加大产业化发展力度,办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

“目前,我县拥有农业龙头企业66家,其中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国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以上及扶贫农业龙头企业1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家。”张爱均介绍说,截止2012年9月,全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8家,已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64家。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现在在惠东,靠种植马铃薯、辣椒、甜玉米、甘薯等特色农产品而走上致富路的农民比比皆是,“马铃薯楼”、“甘薯楼”、“甜玉米楼”等在惠东各地拔地而起。

谈到2013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设想,张爱均表示,要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和生产条件,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区域特色,创新发展机制,加大扶贫力度,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发展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强县。“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农业总产值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5%以上。”

鞋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黄埠,一个在中国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地方。它是广东惠东县海边上的一个小镇,与闻名的惠州市大亚湾石化区相邻。这里便是惠东鞋业的起点,名副其实的“黄金埠”。这里的潮汕人、客家人、台湾人、香港人、外来务工者和无数的商人见证了这座小镇从农田遍布到无数工厂崛起的巨变。如今,狭长的稔平半岛也因无数的制鞋厂和外来人群而变得热闹非凡。

时间追溯到32年前,惠东籍的港商李炳好先生回乡创业,在黄埠办起了惠东首家手工作坊式的来料加工鞋厂,吸收了60名当地青年就业。由于制鞋投资成本低,市场效益好,这批工人掌握了制鞋技术后先后离厂投资自办鞋厂,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于是,精明的黄埠人纷纷仿效,家庭式鞋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向邻近的吉隆、平山、大岭等镇延伸,从而带动了惠东鞋业形成规模发展。紧邻黄埠的吉隆,成为惠东另外一个制鞋重地。在吉隆,街道两旁的店面鳞次节毗,虽装饰各异、名称有别,但招牌上无一例外都有一个“鞋”字,几乎所有摆卖的都是各种品牌的鞋和各种制鞋材料,在街上走上一遭,“鞋城”、“鞋乡”、“鞋都”之类的名词会一股脑地从你的脑子里冒出来。

“惠东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快,产品丰富,品牌比较多,发展也比较平衡。”县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张宠华告诉记者,制鞋业是惠东民营经济的突出代表。上世纪90年代初,惠东的鞋产品已经“走”向全国。2006年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评为“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广东女鞋名城”和“广东省鞋材生产基地”。如今,鞋业已成为惠东县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在惠东科学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仅黄埠、吉隆两镇65%以上鞋产品出口,远销欧洲、俄罗斯、美国、日本、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惠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鞋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在资金、用地和政策上给予制鞋业更多的优惠;引导企业抓创新、抓品牌创建和集团组建等;充分利用广交会、上海皮革展、马来西亚国际鞋业展和举办鞋文化节等机会,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从2002年开始,惠东每两年举办一次鞋文化节,这对提高鞋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鞋业的流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前不久,惠东在市区成功举办了第六届鞋文化节,有力提振了企业的信心、促进了企业市场开拓、宣扬了‘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品牌。”据县政府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吴祖瑜介绍,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引导下,目前,惠东制鞋业发展到4888多家,年产鞋8亿双,鞋业总产值220亿元,鞋业从业人员26万人,拥有1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1件广东省著名商标、28个惠州市名优产品、36件惠州市知名商标。

采访期间,记者还获悉,惠东6家鞋企抱团创立的“香恋”品牌获评“中国驰名商标”,结束了惠东30年鞋业发展无国家级驰名商标的历史,这无疑也标志着惠东鞋业终真正进入“品牌”时代。

篇9

关键词:南昌;都市现代农业;钻石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27

“钻石模型”是分析某种产业竞争优势的工具,竞争优势的关键由以下4个基本因素决定。4个因素为: 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撑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1]。

1 南昌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备的生产要素条件

生产要素条件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两个方面。在基本要素方面,首先,南昌市的自然资源优势。南昌耕地面积21.04万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8.98万hm2,占90.2%。南昌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东方水城,为开发特色的都市农业项目提供了优越条件。其次,南昌是中国唯一一个毗邻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的省会城市,作为连接三大重要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海西区)的省际交通廊道。

在高级要素方面,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汇集了省内外的农业人才和科研单位及大部分涉农院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据统计,全市拥有56所普通高等院校,高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南昌农业现代化,拥有煌上煌,国鸿,正邦,英雄,天天阳光等一批高新技术农业企业,形成了优质大米、优质果品、瘦肉型猪、特种水产等“十大主导产品”,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

2 南昌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需求条件——市场优势

据资料统计,2010 年南昌市户籍人口为504.3万。2011年南昌地区生产总值达2 688.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741元,首次突破2万元。人口的增加及消费能力的提升都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消费空间。目前南昌市农产品商品率达80%,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占全省总数的16.2%。南昌市农产品市场体系也逐步形成,形成了以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为中心,其他批发市场为辅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南昌将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市场优势明显。

3 南昌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相关及支持产业

都市现代农业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体系,不仅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还包含农业科技转化、农业旅游开发和农业生态建设等[2]。随着南昌都市农业的发展,其整体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也在逐步加大,出现了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农业组织模式,观光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了解,全市现有各类休闲农业园区、企业157家,小型农家乐、渔家乐889家,其中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60家。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2个,四星级园区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8个。全市休闲农业企业资产总额37.38亿元,年营业收入达到22.42亿元,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群。其中比较成功的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凤凰沟风景区和国内最大的樱花观赏园——梅岭樱花谷。观光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南昌经济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提升。

4 南昌都市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结构、经营战略和竞争方式

南昌市农业虽然出现了“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的组织形式,但是数量不多,未成为经营主体。部分园区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由于雇佣的工人主要是周围村民,缺乏专业的农业科技管理经验,所以经济效益欠佳。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农业生产规模小且分散的局面[3]。

过去,南昌都市现代农业企业的经营战略局限性突出,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不多,更缺乏全球化的经营战略。目前,仅安义从玉集团于2012年在香港成功上市,2012年8月南昌市政府出台了《全力推进百个重点都市现代农业项目为打造核心增长极提供强力支撑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规模和总量进一步提升。

南昌市全面实施龙头企业提升、农业综合开发、休闲农业拓展等十大农业农村建设工程,坚持“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创新、树立品牌,做大规模、抱团发展”的思路,创建政策激励机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追加担保公司本金,引导龙头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领军团队和核心力量[4]。

5 南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化肥、高农药、高污染的传统农业必将被淘汰,代之以高产、高质和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低能耗、低排效、低污染的“三低”型低碳农业模式正是实现“三高”农业的首选途径[5-7]。南昌已经进入地铁时代、低碳时代和鄱阳湖时代,而目前的南昌市都市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合理布局,存在项目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政府应当以都市农业理论为指导,结合南昌自身的都市区位、基础设施和资源条件,进行综合权衡比较,制定适应南昌都市农业产业开发的战略规划。

规模经营和产业集群可以有效促进龙头企业的产生,进而实现 “品牌效应” [7-8]。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与龙头企业相匹配的现代化基地,完善中介服务组织,整合生产、加工和销售核心环节,成为有机产业链条[9-10]。采取“扶持壮大一批,嫁接改造一批,开放引进一批,大力发展一批”的策略,主动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成为龙头潜力的企业,为南昌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核动力。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8.

[2] 孔祥智. 都市型现代农业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7 (4):20-27.

[3] 杨卿. 关于实现我国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商业时代, 2008(34) :93-94.

[4] 许林, 张彩江, 刘静. 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9, 11(1) : 57- 60.

[5] 邹志荣, 李建明. 西安都市农业发展概况与建议[J]. 陕西农业科学, 2002 (l):27-29.

[6] 顾吾浩. 建设具有上海特色的都市型农业[J]. 中国农村经济, 1996 (l0):53-56.

[7] 刘荣章, 曾玉荣. 台湾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启示[J]. 台湾农业探索, 1998(3): 11- 14.

[8] 范子文. 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前景与对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998 (2):47-50.

篇10

现代农业是随着“十一五”计划的出台,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下提上日程的。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农业机械是加快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想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经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度。而要实现现代农业必须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采用农业机械化服务,才能使农村推进工业化服务,从而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贫富差距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2.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

农业机械化过渡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必然阶段。农业机械化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模式,而机械化作业却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解决劳动力的耕作难题,使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为现代化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国农业处于一个转型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市场化运作与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领域已经从粮食作物转向经济作物,从大田农业生产向设施农业转变,有的地区已经向观光式农业发展拓宽。农业机械化几乎占据了整个农业生产活动。现在的农机化生产作业已成为既经济又能增加效益。此外,节约开支增加效益的方法,要完全依仗人力和畜力的劳动去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思路,只有运用农业工作者的农业技术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实践表明,农业机械化作业运用到粮食生产中,不仅能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还能增加作业面积产量,从而能降低作业成本,提高作业的质量,增加农产品商品率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机作业社会化进程加快,竞争激烈促使收费水平下降,一些农机化关键技术的突破,大幅度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标志。

3.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