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3-07-20 16:3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07-02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初中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使他们面临很多的心理问题或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必要。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有助于初中学生个性发展:在初中阶段,语文学科以其教学内容具有形象性和教学目的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让语文教师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有效地帮助语文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语文教师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初中学生,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1.2 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的,与同样注重初中生心灵世界的初中语文学科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最大限度发挥初中语文课程的作用。

1.3 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活动效率和质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开发初中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初中学生智力发展,矫正与预防初中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 通过培养语文学习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而且让学生掌握对所有影响学习的因素进行有效调控的方法,特别是心理调节方法。掌握适当的心理调节方法可提高学生的认知活动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

2.2 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过渡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教师的思想情绪,教师的言行、举动无不对课堂气氛产生很大的影响。初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与自尊自爱的心理有关,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受到激励时,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万倍的信心,自觉参与学习。热情的教师易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这些都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开放、民主,富有启发性,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要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维护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教学时要相信学生,研究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如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问题要清楚明确,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将心理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3 通过作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3.1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有些成绩平平的学生有时写出一些有真情实感,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作文,而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作文却写得很一般,很平淡,很让人失望。因为在低成绩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挫折、失败和痛苦比较多,这对他们的成长来说似乎是“坏事”,然而对写作来讲却不能说极其有利。学生积郁在心里的喜怒哀乐以及强烈的爱憎,一旦找到喷发的突破口,往往可以写出很多叫老师兴奋不己、拍案叫绝的优秀作文。所以,语文教师要仔细地寻找表达他们感情的突破口,热情鼓励并指出努力的方向。

2.3.2 通过精心选择文质兼美的课外阅读文章,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他们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但教给他们读书方法,还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阅读感受,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培养良好的自我教育习惯。

2.4 通过初中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中学生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治中汲取完善自我心理的情感力量,通过生活实践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初中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开展,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渠道。可以通过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召开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外实践中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天然的互补关系,实现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高度的融合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境界,让初中学生在求知中得到陶冶,让语文知识成为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对提高民族素质、铸造民族魂魄是不可缺少的,也是社会和时代赋予初中语文教师的使命。心理健康教育己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新世纪的初中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充分发展其心理机能、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沃建中主编.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M].科学出版社,2000(1)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1.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1.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2.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2.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2.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2.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3.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3.4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3.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心理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一、充分认识到进行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相适应的四有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我通过参加由区教育局主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的学习后,充分认识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所以我不断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平时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研活动;校内的每一节研究课,我都认真去听;经常查阅资料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还经常到校外去听课,听讲座,不断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先后去实验中学,城北中学等兄弟学校听心理健康辅导课公开课,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与经验。

二、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因素的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学生,认真上好心理健康辅导课

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是‘小皇帝’,处处养尊处优,生活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和受挫能力尚差。又因生源复杂,许多家庭的生活背景及教育观念均不同,故学生的心里情况也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初中一二年级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根据,《心理健康活动手册》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关于学习习惯以及学校常规等一系列辅导活动。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初一年级新生早日适应新环境,做一个懂得热爱学校,尊敬老师,讲文明,讲礼貌的中学生;如《铃声响,快静齐》,让学生懂得铃声就是命令,听到铃声,知道该上课了,必须及时做好课前准备;《做个有心人》,在学校里,爱护公物,讲究公共卫生,是每个中学生都应有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爱集体的好品质;《爱护集体的一草一木》,使学生从小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又如上《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课,重点培养中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良好心理素质。

由于进行教学时,我特别注意以学生的实际为依据,认真钻研教材,尽量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作为激发点,是每次实验课都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列如,我上的《爱心乐园一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课时,亲自制作了教学软件,创设了教学情境,是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培养学生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健康心理,应此这节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效果良好,获得听课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三、及时关注个别学生的心理,给与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篇4

关键词: 农村初中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身心两个方面,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片面的。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体育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状况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方式不断改变,将来的交往只见其声、见其字,不见其人,情感交流也随之逐渐减少。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之间的感情交往甚少,而且因为家庭教育的偏颇,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出现大多自我倾向严重,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善于同别人合作,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心理素质低下的现象。这是影响到他们健康发展的题题,亟待解决。

二、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从学科角度讲,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学校体育课程中蕴涵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优势,体育教学对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增强他们的体质,而且要通过体育运动将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良好的心理状态会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情绪。

由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过程中必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农村初中学校体育活动中,教师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加强心理引导,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有效调节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

2.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锻炼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是一项竞争和合作性都很强的运动,活动中要密切配合与合作,否则难以完成任务。因此,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坚毅和拼搏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克服困难的积极情绪,从而使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迁移到日常学习和工作中。

3.通过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

目前农村初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有较强的自我倾向和依赖心理。体育运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的,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中学生心理正处于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4.高效课堂的推进,有利于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现行的农村初中体育课程中设立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所以体育教师更应该注意改进教学理念,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探索创新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有不少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自卑感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大多得以缓解或消除。

三、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是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学中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学生和老师的区别在于社会角色不同,在精神上是平等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关心他们,真诚地帮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跟他们接触,跟他们交朋友,谈他们喜欢的话题,尽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学生的心理是敏感而单纯的,当他们感受到你的真诚,就会向你敞开心扉。

2.创造愉悦的乐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工作有很强的示范性,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希望受到教师的关注和肯定,这样会在他们心中升腾起一种特殊的感受——自信。由于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各种身体练习完成的,更需要教师动作的示范和语言的鼓励。教师准确优美的示范,亲切和蔼的态度,会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更加强烈。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发展潜力,他们不仅专注于课堂学习,还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创造愉悦的乐学环境有利于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的潜能。

3.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和思想,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在体育课教学中,可为学生营造团结合作、互助互学的心理环境,在体育教学中组建合作小组“兴趣小组”,采取“集体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步。

4.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以求更好地发展。

篇5

1.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1 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2)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1.2 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以至关系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于是,有的学生就走向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话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

1.3 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和自卑。

(2)逆反心理普遍。初中学生一般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却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仍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会引起初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3)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2.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环境。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重要任务, 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改善学生心理环境。三是校园校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校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心理环境的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四是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2 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掌握一些调控自我心理的常识,学会自我修养、锻炼的具体方法,养成健康的心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2.3 利用学科教学渗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无论文科、理科还是思想政治学科,都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和创造心理的指导。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把德、智、体诸学科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健康;必要性;可行性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所说“心理活动的规律贯穿人的生命过程的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始终,贯穿于每门课程发展的始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开始由传统的追求物质生活到现代的追求精神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必需品。初中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性阶段,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是教育部门的职责。当前,我国的很多初级中学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肩上。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众多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探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希望。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发展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加强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历年来,青少年犯罪已经屡见不鲜,一桩桩、一件件血淋淋的校园突发事件以及种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灰暗的心理慢反应向人们昭示着当代青少年学生诸多严重的心理病垢。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少有学校、教师和家长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致使青少年犯罪率逐渐上升。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无论从党和国家教育方略的高度,还是从广大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状况的实际出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 

2.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传统的应试教育,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教师青睐的对象,教师基本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致使很多学生在考上大学、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由于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社会生活中屡屡碰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走极端的案例并不鲜见。一些曾经在初高中时成绩优秀的佼佼者,在大学和工作时却难以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中。究其原因,那就是在初中或者高中阶段,由于成绩的优异,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而一旦走向工作岗位,当这些学生自己独自面对生活时,心理上的问题以及性格上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致使其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是传统应试教育对青少年一代的残害。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健全学生的人格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部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3.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与之相适应,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可见,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既反映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又标志着新课改实践的深入和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必然选择,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又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难点。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原因如下: 

1.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交叉性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当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师绝大部分是班主任,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兼顾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新课程标准和全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之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和共性,这就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初中语文教学本身也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国家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而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等教学方法,都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这里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 

总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未成熟的时期,也是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极为重要。初中语文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2004]14号文件 

篇7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性别差异;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2-0013-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丰富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河南省济源市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更好地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济源市学生的成绩差异、不同来源(城市或农村)、家长素质等因素,共选择有代表性的11所初、高中在校中学生1450人进行测试。

2.测量工具: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全体被试进行测试。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由10个分量表构成,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每个题目有五个等级即无、轻度、中等、偏重和严重。学生根据近十天的状况仔细阅读每道题并进行选择。该量表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较多,能相对准确地测出被试的心理健康。

3.施测与数据处理: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匿名答卷,使用统一的书面指导语和口头指导语进行团体测验,收回1413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681人,女生732人;初中生772人,高中生641人。对各项目进行数字编码,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者有101人,占总体的7.15%;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有719人,占总体的50.88%;存在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有466人,占总体的32.98%;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有127人,占总体的8.99%。以上情况说明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是好的,正常水平与轻度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58.03%(轻度心理问题者常常可以自行恢复),但在任一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中度和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41.97%,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8.99%,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妨碍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表1 任一因子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2.中学生各单个因子心理健康水平

表2 单个因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与百分数

从表2可以看出,在单个因子总均分上轻度以上检出率为44.73%,说明济源市中学生存在轻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较高,尤其在强迫症状、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等方面的比例最高。在各因子上存在中度问题的比例约为5%~17%左右,存在严重问题最多的是学习压力感、焦虑。

3.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

表3 女生与男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比较

注:*表示P

从表1可以看出,女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比男生稍高,但差异不显著;但从男女生在各因子得分比较来看(见表3),女生各因子上的平均值都要比男生高,且在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等因子上存在均值显著差异,在总均分上也存在均值显著差异。这表明女生比男生存在更多、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在抑郁程度上,女生更容易陷入抑郁的情绪困扰。

4.初中和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从表1看出,在任一因子心理问题上高中生的检出率比初中生的多,且差异显著;从表4可知,在单个因子得分上,高中生比初中生的均值都要高,经过t检验后发现高中生与初中生在除强迫症状因子以外的其他各因子上都存在均值显著差异,其中适应不良、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因子的均值差异较大。这表明更多高中生比初中生要面对诸如适应不良、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表4 初中生与高中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分上的比较

四、结论与讨论

1.总体检出率处在中上等水平,中度问题多集中在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等方面

本研究施测表明,济源市中学生在任一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中度以上问题的检出率为41.97%,与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

中度问题检出率较多的是学习压力感、焦虑、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等因子,存在严重问题最多的仍然是学习压力感、焦虑两个因子。这与这次所调查的样本人群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也处于紧张的学校教育的关键时期,这时是第二次生理与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对父母、老师、同伴、学校、学习等生活构成的态度也在剧烈变化,从初中到高中的新环境、新任务、新生活也直接影响着青春期少年对外部环境的评价。如均值最大为2.8的项目“我看不惯现在的社会风气”、均值为2.72的项目“我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均值为2.67的项目“当别人看着我或谈论我时,感到不自在”、各学段不同性别皆有反应的项目“经常有自杀的念头”等,都表明个体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关注在提高,情绪更敏感更易波动。这要求教育者,不仅是教师也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给中学生更多细心的、正面的、积极的鼓励,减少其学习的焦虑,培养自我调节、控制消极情绪、保持积极情绪,提高其学习成绩,使其能对学习压力形成较为合理的认知和情感。

2.男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学习压力感等方面都存在均值差异显著

这一差异与其他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比男生更早些进入青春发育期,其巨大的生理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比男生要大;女生所受的各方面压力均比男生要大,虽然她们较为细心,但也较易斤斤计较,过分追求完美,易受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影响,若看到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就易产生自卑抑郁的心理。

3.年级差异方面,高中生比初中生的均值都要高,且在多个因子上都存在均值差异显著

高中生面对更大的心理压力,其学习负担更重,高考的目标越来越近,紧迫感十分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年的高中生在思考学习之余,也逐步开始关注现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也就会受到各种复杂情况的干扰和影响。对高中生而言,进入高中学习代表着进入大学这一目标的确立,同时这也是一次生活的巨大变化,许多人经历了友谊、师生、学习、环境、自我的分离。许多人第一次离开家庭,进入集体宿舍,时时刻刻面对同学的竞争和繁重的学习压力,高中生受到新的环境、学校、教师、父母、同学、学习任务、学习课程、学习目的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及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高一开始进行“高中入学心理教育”,重点放在如何应对新的学习压力、适应新的学校环境、调节不良情绪、形成新的人际交往圈等方面;在高二阶段,可以进行学习习惯、情绪控制、减少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在高三阶段,可以进行高考前激励、放松、目标确立等方面的心理教育。

五、建议与对策

1.学校要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校的校长、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片面,坚持升学应试教育是根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乃一时形势的需要,所以消极对待,简单应付。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辅导室,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专家的引领,工作长期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还有的学校为应付检查、评比或达标,跟形势,也名不符实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主义明显。因此,学校领导只有彻底转变观念,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态度鲜明、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我们要真正使之在学校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在人员安排、经费投入、教师考核、奖金发放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并创造条件建立符合标准的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一定的设施和投入一定的经费,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人管,有人做。

2.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要重视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配备工作,落实心理辅导人员的编制,明确工作职责。在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积极从在职教师中选拔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且有条件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经过专门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获得心理资格认证后,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中去。

学校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要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多样化

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面向全体,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把心理教育纳入正式活动课程,每学期安排一定的学时,真正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惑。

二是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心理辅导教师,通过面对面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等形式,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发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门的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计划地推行新生入学基本情况调查和心理测试制度。对新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品德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把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咨询、训练进行记录存档。

三是学科教学要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之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四是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目前,学校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现在所作的改善,更多的是学校物理环境的改善。而学校的心理环境,如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是令人担忧的。“校园人格”、校园暴力、心理虐待、师生代沟等问题,时时困扰着学校的正常教学与生活。尽管与物理环境相比,心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环境,但它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乃至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影响力。学校应以心理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校风、班风的建设,注重挖掘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心理环境因素,激发师生高度的学习、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进而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五是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和诊断工作,掌握第一手的材料,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心理辅导、心理活动课等方面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对学生主要存在的强迫、适应性、焦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所造成的压力、自我意识方面出现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此外还可以开展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培养、择业指导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

4.全社会关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光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和所有家庭都应该关心的一件大事。人从出生起就紧密地和社会融合在一起,社会是只大染缸,既可以使人奋发向上,也可以使人产生问题。家庭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态度观念、言行举止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学校要把对家长的教育和对社会的宣传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对家长进行辅导,不断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要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同时让社会各个方面都来关心我们的学生,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稿件编号:091127001)

参考文献:

[1]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2]刘敏岚,李东斌.山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1.

[3]姚丽芬,刘莹,刘敏岚.家庭因素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7,2.

[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张健,吴运友.中学生心理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5.

篇8

一、做好问题学生的预防工作

青春期的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因此,这一阶段,也是对初中生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预防教育的有利时期。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肯定都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进生”,他们虽然为数不多,但也不容忽视。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我认为,转化后进生的最好方法是学会用爱心感化他们,使他们从后进的阴影中走出来。我们要真正公平地爱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真正当成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问题学生缺少自信,缺少关爱,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常被冷落,因此,班主任应该多关爱他们,肯定其每一个优点和进步,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关心和温暖,然后引导他们反思自己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教育,让问题学生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些擅长的事情,多肯定表扬、激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比如很多问题学生比较好动,那么让他们在运动会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在为班级争光的同时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也促进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班主任要把爱心渗透到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育应该是温馨的、洋溢着浓浓的爱意的,班主任要把自己融进学生之中,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让学生感受爱、接受爱、学会爱、乐于爱,使后进生在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并得到感化。要把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教育初中生要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刻注意日常生活细节,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做好问题学生的预防工作,才能有效减少和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丰富班级文化生活,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我们的素质教育不仅要教给初中生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班主任要设法丰富班级文化生活,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围绕法制教育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各类法律知识竞赛、法律问题专题讲座、法制辩论会、法制演讲比赛、参观访问法制教育基地等,让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现实生活,增长见识,增强抵抗违法犯罪行为的能力;让学生观看法制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结合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通过写周记、写小论文、写心得体会等,加深自身的思想认识,促进初中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开展相关主题的道德教育活动:如胡总书记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让初中生知荣辱、树新风;感恩教育,使初中学生学会感恩,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公民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做社会的合格公民。通过家长会、家访、成立家长委员会等活动教育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要教育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内心,了解他们内心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消除初中生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因素,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把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因素 表现 有效做法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其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接受困难的挑战等。调查表明:初中生4.5%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已成为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一、造成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由于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农村中学的孩子或者是长期呆在寄读学校,或者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家照顾。这种典型的隔代关爱令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康,青春期身心发育的困惑无出诉说,逐渐造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据调查,一部分教师存在教育方式得失等情况,不仅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而且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用抄写几遍课文的方式惩罚学生,对学生恶言恶语、冷讽热嘲等行为,都清晰映射出这些教师心理的不健康,必然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被人们忽视,缺乏教师、家长的关注和引导。中学生一方面功课压力较大,另一方面难免遭遇青春期种种“成长的烦恼”,这些或多或少会在他们的心理上有所反映。当一个人的内心感到困惑、抑郁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倾诉并得到别人真诚的理解和帮助,尤其希望教师和家长给予他们平等的交流和帮助。但是农村学校这方面的教育滞后,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家长更是认识不清,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再加上常年在外打工,也没时间和孩子沟通。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初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一)学习方面

1.学习压力。由于课程增多、难度增大、或是升学等原因使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就会出现精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失眠甚至神经衰弱。

2.厌学情绪。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或是课程较难、作业太多、方法欠佳,或是上网、游戏等不良习惯,使一些学生不愿意学习,甚至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会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每逢期中、期末考试,部分同学觉得自己没复习好,就会紧张担心,这就是焦虑。这种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称为生理性焦虑。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就变成病理性焦虑,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就会诊断为焦虑症,这样会严重影响到学习。

(二)人际关系方面

1.师生间关系。由于师生间沟通少,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课上表现等不能被教师认可,或是学生不喜欢教师的教学方式、上课习惯等,造成师生互不信任,甚至产生矛盾,由此不喜欢学习这位教师所教科目,造成偏科。

2.同学间关系。每个初中学生都希望有朋友且在朋友圈有地位,但有时会交友失败。有位女生如是说,她的一位好朋友当面对她很关心,背后却经常偷她的东西,使她十分苦恼,不知该不该维持这份友谊。还有一位男生,因为平时很要好的一位朋友不愿和他坐同桌,他很伤心、孤独、寂寞,想断绝与朋友的关系却又不知怎样去做,导致上课时走神,成绩不断下降。

3.学生与父母间关系。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家庭“不完整”,爷爷奶奶又很“老土”,找不到共同语言,这种缺乏沟通的家庭生活,很容易造成学生孤僻、不善于交往等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也会给中学生造成心理健康问题。有位学生谈道:“爸爸妈妈离婚后我和妈妈生活,爸爸又结婚了,妈妈没有,但主要原因是我的问题无法处理。听到妈妈的唠叨,我的心情很烦,真想一走了之,可是看到妈妈憔悴的样子,又下不了决心,每天矛盾重重,不知怎么办才好?”而且,他的学习成绩也一降再降。

(三)心理方面

1.心理闭锁。青春期内心活动逐渐丰富复杂,喜怒哀乐,矛盾重重,但部分学生却不愿向外表现,就会造成心理闭锁,这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特殊标志。

2.情感激荡。中学生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激荡,这种激荡有时会在行为上表露出

,有时却内隐在心里,长期的内心矛盾不能排出,就会感动压抑。

3.出现早恋。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他们渴望与异性的交往,互相帮助,想得到异性的肯定,找到成人感。但是由于社交经验、知识等的不足,面对这类问题,有的青少年困惑重重,不能很好地自我控制,逐渐发展成早恋。

三、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做法

1.提高认识,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认识,消除教师的心理障碍,让心理健康的教师给学生健康的上课。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了解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通过家长会、家长培训课等活动,向家长讲授中学生心理特征和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认识,使家长理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参与其中。

2.初中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一方面,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对学生表现突出的厌学、考试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给予心理辅导,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和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另一方面,要组织各种丰富的活动,如集体球类活动、喜闻乐见的室内游戏、组织“夸夸自己的同学”等主题班会,使学生在活动中转移情绪,及时排解心中不愉快的事。

篇10

一、全面渗透,整体推进

初中阶段是小学教育向高中教育的过渡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逐步由少年期向青少年期过渡,因而在心理教育方面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关注少数学生,开展适应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身心潜能充分发挥。为此,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融合到整个学校教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做到年初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年终进行全面总结,由校政教处、团委具体全面负责,分年级有重点实施;在学科教育、各项教育活动、德育和班主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途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师和政教处、团委,要增进心理教育的意识,自觉地使教育教学活动和德育工作,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

二、开设课程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是学校开展这项工作的制度保证。开设相关课程,丰富学生必要的、一般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与原有思想品德课、生理卫生和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外,学校还利用活动课、主题班会等形式,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报告、辩论、座谈等,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其高尚情趣,提高其心理素质。同时,通过与学生一对一地交流沟通,开展个别辅导。针对个别学生而展开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具体方法主要有设立热线电话、个别辅导、心理咨询等,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师生关系的建立,以教育和被教育的需要为基础,以师生交往为条件,以尊师爱生为情感纽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初中阶段,学生对教师无条件服从、信任和佩服的程度降低,开始又分析地认识和理智地对待教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有所下降,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学生在师生交往中要求有更多的独立和自尊,同时期望关心和抚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降低,学生不再把教师看作绝对的权威,而是更注重其理智的作用,把教师看做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辅助力量,教师对他们的奖惩和激励作用逐渐降低;学生和教师在情感上的亲密联系开始具有选择性,学生对教师的情感的普遍性开始降低;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全面、更深刻。针对上述新特点,在教育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其次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再次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师生的自由交流。最后要采取民主式的教育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四、建立网络,形成合力

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教育网络,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是初中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但部分家长往往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因此,学校应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卫生常识,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家长提高心理教育方面的认识,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和支持,这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同时,由于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传媒等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取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总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合力,方能促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无数事实证明,成就最大者与最小者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认真分析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及时做好初中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其充分发挥潜力,学会克服这种消极心理,培养学生乐观进取、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及适应社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