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对策范文

时间:2023-07-20 16:3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经济发展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营经济发展对策

篇1

关键词:地方政府;民营经济;企业

一、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政策环境

民营经济生长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里,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因此,从民营经济的性质来看,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产业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当前的发展势头来看,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先导力量,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地方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法律政策不完善

虽然在现有的法律中很多都涉及到了地方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地位问题,但是并没有专门的立法为民营经济的顺利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例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基本确定了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平等的主体地位,但是其他法律中并未对民营企业进行明确的定义和诠释。在所有关于企业的立法中,并没有专门的法律针对于民营经济,由此看来,这与民营企业的主体地位是不相称的。尤其是由于民营企业的抵抗力差,一些法律中的税收规定对民营企业明显带有歧视性。即使有些政策变相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这只是初步解决了对个别类型企业双重征税问题,其他类型的企业并未享受到相同的待遇。并且政策的力度和范围要远远小于法律的力量。除此之外,我国针对民营经济的法律只有少数单行的法规,如1988年6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整体来说民营经济缺少专门的法律。

2.融资渠道狭窄

融资渠道狭窄是民营经济长期存在的问题,该问题存在时间长、影响大、解决难度高。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民营经济的投资风险大,因此,民营经济的企业始终无法解决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而且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困难,很多不正规的融资也加大了民营经济的经营风险。

3.市场需求制约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整个经济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伴随着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传统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威胁,许多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境况。由此产生的行业利润降低、投资回报率降低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投资风险加大。因此,对于手中持有资本的投资者来说,选择性的投资成了投资者思考的重点。从另一方面来说,投资少收益大周期短的项目已经不存在,而投资的热点在于高新技术产业,因此,民营经济无法负担高新技术产业的难度高、投入大、周期长,其他产业又无法发展,从而导致的民营经济的发展不顺利。

三、地方政府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思路

1.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并形成包括政府服务、社会团体服务、社区服务和中介服务等在内的完整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建立以民营企业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为主体的服务体系,在政府扶持的条件下,民营企业能够用最便捷的途径获得技术支持和指导,并且政府出台的各种相应的政策也能及时惠及民营企业,使企业享受最大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平台,便于企业的对外和内部交流,及时修正和调整自身发展少走弯路,并为民营企业建立网络和渠道,提高民营企业信息获取和开发能力。

2.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促进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政府应该努力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当前,民营企业贷款和担保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应当从机构、体制和政策措施等方面配套入手,综合地予以解决,积极推行民营企业资本市场的建设。另外,政府可以建立民营企业的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并逐渐放宽民营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还可建立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民营企业融资创新等。

3.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积极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 一方面要加强商会组织等民营企业的代表的力量,从而为民营企业争取适当的权益和机会;另一方面还要积极维持市场秩序,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从而大力推进和民营企业相关的各种制度,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民营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力量,引导民营经济沿着有利于国民经济全局方向发展是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本文从民营企业本身的特点和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入手,结合当前民营经济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牟惠康 丁雪君:优化地方政府行为推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J].决策咨询通讯,2010(01).

篇2

一、民营经济的概念

民营经济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指除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指除国有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以外的企业经济组织。本文的民营经济指狭义的民营经济。

二、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在初创时,为求“红帽子”,自找婆婆,寻挂靠单位。发展起来后,有的与主管部门关系不清,出现权属之争;有的无形资产归属不明,形成隐患;有的虽通过兼并、联营、承包、股份制改造,但产权的归属却没有界定。大多数民营企业选择个体业主制、合伙制或股份合作制等产权制度形式,没有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投资者对经营负无限责任,投资风险大,使民营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

第二,管理不科学,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我国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家庭式管理,由于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管理手段落后,尤其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导致管理混乱,经营无序,往往以企业破产倒闭为代价。这种形式已经成为阻碍民营企业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融资渠道不畅。近些年来,企业资金的紧张状况虽有所缓解,但融资瓶颈并未真正打开。究其原因:一是信贷投向的制约,金融重点支持高效益项目和企业,支持有一定自有资金的企业;二是民营企业规模小,难以对银行形成吸引力,银行对民营企业有惜贷、惧贷现象;三是贷款抵押、担保难,金融部门信贷条件高、办理手续繁琐,与客户互信度低,信贷总量小、额度低等等,这些都不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一,理顺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进行产权制度创新。要积极慎重地清理有名无实的假企业,严格把好注册登记关;对挂靠双方在产权问题上有异议的企业,要在认真评估资产的基础上明晰产权,既要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又要防止对民营企业财产的侵占;对经营亏损的民营企业,要明确产权关系,采取租赁、拍卖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有条件的要大力推行和规范股份合作制经济。另外,对于国有改制成民营的企业,要加快国企民营化的步伐,尽快划清资产产权关系,优化配置有效资源。

第二,实行科学管理,突出人才的重要地位。在新经济时代,必须扭转在民营企业内极易滋生的家族式管理、个人化管理倾向,实施科学的、规范的人才激励和整和体制,以吸引、激励各种优秀人才,包括来自国际的高级技术管理专家,给他们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以带动企业核心素质迅速提升。

第三,开通融资渠道,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在金融政策方面,首先政府要引导银行对民营经济增加信贷力度,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增速。其次,要探索建立以政府财力为引导,以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商业银行网络为基础的新的信用担保体系。三是要整合各类扶持资金,将微型企业等各种政策扶持资金整合捆绑使用,建立县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扶持做大做强民营企业。

第四,制造有利用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舆论环境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软环境之一,良好的舆论环境,可以给企业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可以成为激励鞭策企业成长的动力,可以当作监督规范企业行为的镜鉴和标尺。反之,恶劣的舆论环境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甚至可能陷企业于困境之中。毫无疑问,民营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

舆论的形成、传播及其影响,与人们的观念有直接的关系。为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应从如下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政府部门向积极方面引导社会舆论。这首先要求各级领导打破思想和行为上的禁锢,客观认识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然后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制定的方针政策,宣传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其在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进步中所取得的成绩等。

二是各界媒体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宣传民营经济队伍中涌现出的敢于投资、善于投资的新人新事和成功经验,宣传和表彰敬业守法、贡献突出的民营业主,宣传勤劳致富光荣,减少负面报道,推动全社会对民营企业的理解、尊重及对其劳动和贡献的肯定。

篇3

关键词:民营经济 问题 对策

民营经济从所有制性质上讲,是以非国有经济为基本构成的一个庞大的群体。本文认为,民营经济应包括以下类型:①个体经济,主要是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个体工商户;②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经济;③外资经济,即外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我国大陆投资兴办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三资”企业;④民营科技企业,即由科学技术人员下海创办的企业;⑤乡镇企业;⑥股份合作制企业;⑦国有民营企业,即国有企业的所有制不变,由私人或民间组织经营。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国策为正在迅速成长的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截止1999年底,我国私营企业将近151万户,从业人员2020多万人,注册资本共人民币10287亿元,创造价值人民币7688亿元;全国个体工商户达3160.06万户,从业人员6240.91万人,注册资本人民币3439.22亿元。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私营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0-2001年》统计显示,截止2001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2433万户,注册资金达人民币3436亿元;全国私营企业达到202.85万元,注册资本逾人民币18211亿元。全国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总额达人民币21648亿元。实践证明,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肌体中最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一个亮点,已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民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拟分析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起步水平不高,初始积累不足

民营企业的初期发展主要依靠创业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富有经验的判断力,普遍存在着低水平重复投资初始积累不足的问题。全国私营企业平均每户雇工不超过十三、四人,注册资本不足百万元,设备大部分是大企业替换下来的,产品比较落后,难以适应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仅凭个人的经验和能力难以应付多变的市场。有的民营企业片面追求目标短期化,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不惜以造假、损害环境获取近期利益;有的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模仿别人的技术和进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

2、产权关系不明晰

企业在初创时,为求“红帽子”,自找婆婆,寻挂靠单位。发展起来后,有的与主管部门关系不清,出现权属之争;有的无形资产归属不明,形成隐患;有的虽通过兼并、联营、承包、股份制改造,但产权的归属却没有界定。大多数民营企业选择个体业主制、合伙制或股份合作制等产权制度形式,没有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投资者对经营负无限责任,投资风险大,使民营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

3、管理不科学

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经营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依靠家族的凝聚力来同舟共济,克服了创业的种种困难,适应了初创的需要却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的民营企业是家长制个人决策;有的民营企业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圈定接班人,造成“近亲繁殖”;有的民营企业的产权是家族的,既没有外界的参股,又没有产权的多元化。这时,家族式的管理体制又成为改革的障碍。连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市90%的私营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式经营管理上,与建立真正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还有很大差距。据有关资料,民营企业“一年合伙,两年冒烟,三年散伙”是很常见的现象。

4、经营者自身素质不全面

民营企业中高素质的经营者是少数,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养、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方面都存在不足。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主文化程度低,不注重学习,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少数民营企业主的产业与权钱分不开,一些钻营者与一些腐败的官员相互勾结,侵吞国有资产,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再进行反复抵押融资操作,利用“滚雪球”的方式将巨额社会财富据为已有。这不仅践踏了社会公德和市场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基本价值,也直接危害到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安全。

5、法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调整企业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没有摆脱传统思想,仍然按照所有制投资主体、组织形式、投资区域等原则制定。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确定民营企业的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但在一些具体的立法中,民营企业仍不被重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对民营企业的规定显然带有歧视性。民营企业承担双重税赋,除了要缴纳33%的企业所得税外,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国务院2000年颁布了《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通知》规定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得征收企业所得税,只征收个人所得税。这虽然初步解决了个人独资企业双重征税问题,为个人独资企业与其他企业公平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政策并不代表法律。

除此之外,我国调整民营经济的法律只有少数单行的法规,如1988年6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这些法规只是规范某些民营经济的组织和活动,仅对某类具体的活动加以局部调整,没有从国家宏观调控的高度对民营经济加以认知和立法,致使民营经济缺少专门的法律。

6、政策不公平

我国《宪法》修正案中,虽然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修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些效益好、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却禁止、限制民营企业的进入。这是不公平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格格不入的。我国有一个不准私人经营的行业表,包括银行、铁路、电信、批发网、高速公路等30个行业。还有一个限制私人经营的行业表,包括汽车制造,化纤、旅游业等20多个行业。近几年来,虽开放了一些领域允许民营企业投资入股,但不能控股。某些限制性行业甚至允许外国私人投资经营(投资、控股皆可),却不允许本国的民营企业投资入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11条第2款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2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辽宁省工商联于2003年3月对辽宁省工商联执委以上的委员企业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家认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完善的法律制度、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良好的政府服务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将公平的竞争环境列为第一。

7、融资渠道不规范

一是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银行方面说,首先是金融机构往往注重内部监控,防范金融风险,不敢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其次是由于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银行可放贷能力减弱;第三是信贷授权授信制度与责任追究制使基层行丧失了放贷的积极性;第四是机构网点收编导致信贷辐射面减少,造成信贷区域下降。如我市某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贷款类型上,表现为固定资产贷款越来越少,流动资金贷款期限越来越短。

二是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为尽量避免资本市场的风险,保护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营,对民营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限制较多;能够进入证券市场的多是国有企业,民营和中小企业的上市困难重重。

三是不正常的融资加大了民营企业的风险。有的民营企业靠供应商、商为其融资,形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但资金成本高、风险大,并且这种方式存在法律上的障碍。首先是民营企业之间不能相互拆借。中国人民银行的《贷款通则》第61条规定:“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其次是民营企业向个人借贷有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嫌疑。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1、放开经营领域,实行项目带动

一是引导民营经济沿着有利于国民经济全局的方向发展。把发展民营经济与搞活国有经济结合起来,鼓励民营经济吸纳国有企业分流人员,支持民营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优化,把发展民营经济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投资大农业开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高科技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同时,引导民营企业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鼓励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加速技术改造,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二是给予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平等地创业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取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限制性、歧视性规定;降低民间投资的产业门槛,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制止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破除地区分割、行业壁垒,在税收、土地使用、企业开办、进出口等方面,取消一切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限制。

凡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许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凡允许外商经营的,都向民营开放;凡有审批权的部门,都要为民营经济创造条件。结合我市实际,本文认为,除去极少数的领域外,其他限制民营经济进入的领域部门要放开。只有极少数的重要产品、重大项目、重要领域由国家和政府审批,其他的全部对民营企业放开,谁投资谁受益,谁决策谁负责、谁承担风险。各部门要打破行业垄断,打破所有制界限,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保障本部门、本系统、本地区之外的各类投资主体,平等参与投资经营,不得人为设置障碍。

放开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投资经营。如道路、桥梁、隧道、电力、环保、城市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旧城改造;放开市政公用事业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通过竞标取得经营权,包括公共客运、出租车、车站、垃圾处理厂以及市政设施、路政维护保养、道路环卫、路灯等方面的经营权;放开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领域,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经营学校、影剧院、医院、体育场所等项目。我省蚌埠市的一家民营企业--三星投资公司出资人民币5.28亿元购买了蚌宁(蚌埠-南京)高速公路安徽段20%的股份,开创了我省民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参与交通重点工程建设的先例,标志着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商品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鼓励投资制造业,尤其是有利于壮大电子、化工、机械三大工业支柱产业链的项目;鼓励投资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商贸业等现代服务业以及家政、托老等社区服务业等。

三是要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放宽市场准入,为民营经济发展拓宽空间。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先行办理经营许可证、资格审查和专项审批的行业和商品外,其他一律不得作为工商登记办照的前置条件,实行“先办照、后办证”,但所需许可证应在规定时间内办结。依法降低公司制企业的注册资本要求,不能一次到位的,允许先行注册,分期注入,限期补足。允许人力资本、智力成果等无形资产作为注册资本,比例由全体股东约定。

四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部门要根据项目带动战略的要求,创新项目生成机制、推介机制、管理机制、投融资机制和协调机制。特别是要按照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建立和完善投资项目储备库,通过报刊、网络、推介会的形式,项目招商信息和相关投资促进政策,吸引、集聚和引导民资民力。要以项目为载体,灵活确定与民营经济的投资经营方式相配套的支持政策,促进投资增长,带动资本聚集,推动产业壮大。

2、实行科学管理,追求持续发展

一是学习新的游戏规则,重视培养人才,提高素质。中国加入WTO后,民营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开放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等义务,而且还要掌握不公平贸易投诉等应有的权利,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与“狼”共舞。同时,民营企业必须招纳一批高层次的科技精英,努力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培养精通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的人才,努力提高素质,努力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二是实现科学管理。民营企业的科学管理就是民营企业经营者通过对民营企业各项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不断优化自己可控制的人、财、物等有效资源,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允许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创造效益。民营企业要逐步由家族式的管理转向科学管理,用先进手段实现管理科学。民营企业要求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即一种企业制度是否优越,要看它能不能降低交易成本,是不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要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经营战略,发展核心竞争力;要程度不等地运用现代资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革命。

三是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建立以民营企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征用、信用评估、信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管理制度。我国应该像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样并建立机构专门评估个人或组织的信用,将自然人和机构的信用记录在案,作为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人发放贷款的依据。只有这样,银行金融机构才敢给民营企业贷款,民营企业的资金才能得到解决。

首先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资信调查评估,进行事前风险防范。通过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系统地收集、分析民营企业的信用资料,包括民营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合同履行情况、诉讼记录、竞争能力、未来发展趋势等,为民营企业控制风险提供决策依据。其次要对民营企业信息进行科学分析,进行事中风险控制。要对民营企业信用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建立民营企业资信管理制度。第三要严格欠款追收制度,进行事后风险控制。加强民营企业应收帐款的专业化、系统化管理,减少呆帐、坏帐损失,最大限度提高资金利用率。

四是要培育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民营企业正以填补市场空白、迅速扩张为主要内容的“量的积累阶段”进入以企业全面转型和提升为核心任务的“质的提高阶段”。但是民营企业要经久不衰、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要向高新技术进军,实现民营经济产业的升级换代,并以此作为民营经济新一轮增长的突破口。要抓住主业大力开展民营企业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壮大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培养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可以表现为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产品品牌、产品服务等,民营企业只有在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做好,才会在一段时间里形成很强的竞争力。

3、完善私有产权保护制度

一是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必须包含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成果。民营经济在新创时期,很多创业者利用各种名目加以掩饰,到发展一定规模后,这种不安全感就越发强烈。必须完善“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这一法律保护,修定各类相关法律、法规,消除私人投资者的后顾之忧。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要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

二是理顺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还民营企业的本来面目。要积极慎重地清理有名无实的假企业,严格把好注册登记关;对挂靠双方在产权问题上有异议的企业,要在认真评估资产的基础上明晰产权,既要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又要防止对民营企业财产的侵占;对经营亏损的民营企业,要明确产权关系,采取租赁、拍卖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有条件的要大力推行和规范股份合作制经济。如希望集团是1982年刘永好四兄弟变卖部分家产创业起来的,发展壮大以后,适时进行了产业调整和明确分工,兄弟四人划分产权,使企业得到迅猛发展,而飞龙集团却因为未及时明晰产权而陷入困境。这充分说明了产权制度选择对于成长中的民营企业的极端重要性。

三是规定对于私有财产,如确属公共需要,可以征收。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在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都采取社会公共利益优先原则,绝对保护私人利益的时代在西方国家也已成为历史。当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时,应当允许对私有财产实行征收。同时,私有财产的征收应当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尤其是要明确哪一级政府有权做出征收私有财产的决定。

征收私有财产必须给予充分补偿。国际上对有关投资保护的规定是,对征收给予“充分、及时、有效”的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对征收的规定是“相应的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的是“适当补偿”、“相应的补偿”。“适当补偿”与“充分”是有区别的,法律应当统一起来,不予充分、及时、有效的补偿是对私有财产的一种剥夺。

4、开通融资渠道,加大金融财税扶持力度

一是大力发展非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造现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对城乡合作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为其创造有利的外部经营环境。如允许自由参与同业拆借、缴纳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可比国家商业银行低一些等。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证城乡合作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安全,增强存款人对城乡合作金融机构的信任度;允许私人开办银行。

二是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各类金融机构在贷款政策、贷款利率上要将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同等对待,在条件审查、办理程序上更加灵活便利。要积极向民营企业宣传金融产品,提供结算、汇兑和财务管理等多种服务;要努力开展票据融资业务,对信誉优良的民营企业开办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和再贴现业务,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民营企业债券;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充分运用个人生产资料、财产所有权、财产使用权、企业经营权、知识产权、持有的股权、承包经营权以及其他可用于担保、抵押质押的财产或权益进行抵(质)押并经公证机关办理公证,赋予强制执行等措施,扩大贷款范围和规模。

三是政府预算内安排中小企业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各种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吸纳民间资金组建商业担保机构,建立和规范民营企业基本信用制度,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风险机制,据以作为信用担保的配套。从我市实际来看,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市县两级担保体系。宣城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要从为企业提供直接担保逐步过渡为县(区)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要采取市、县政府出资入股扶持,县(区)政府组织社会融资和民营企业参股的方式,组建县(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并聘请职业经理或委托专业公司运作。

四是拓展中间业务的种类和范围。对民营企业投资经营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要通过安排财政贴息、投资补贴、设立担保基金和提供风险投资支持等形式,予以鼓励;要建立公共产品的合理价格机制,采取价格补偿和财政补偿相结合的方法,保证民间资本或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的合理回报。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以及用于扶贫、救灾、捐赠、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事业的费用,按规定标准在税前列支。

五是给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使其以与国有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进入资本市场。应既允许民营企业发行A股,又应允许民营企业发行B股、H股筹措外资。因此,有必要降低民营企业股票发行和上市门槛,或另开二板市场,为民营企业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提供必需的市场条件。

六是激活民间资本投资。据统计,目前,我国民间储蓄已超过人民币8万亿元。如果加上居民手中持有的现金、国债、外汇等,实际的民间金融资本存量已超过人民币10万亿元,但大部分都没有进入投资领域。如何激活这笔巨额的民间资本,并最终转化为内需,正成为扩大内需政策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5、设立民营经济办公室,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篇4

1.民营经济产业组织落后,无法取得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首先,民营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无法取得规模经济效应,效益低下,抵御市场或经营风险的能力低下,影响了企业做大做强。从企业资本规模来看, 2005年底,全州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为9.14万元,不足10万元;户均投资为10.68万元,投资百万元以上的企业72户,投资50万至100万元的企业128户。而全国2005年注册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为142.6万元,是临夏州民营企业的15.6倍以上;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数达到10.5万户,占2.44%,这一比重在临夏州是零。2005年临夏州民营企业户均增加值接近6.59万元,户均销售收入24.32万元。而2005年全国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户均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177万元和1000万元,是临夏州民营企业的40倍左右;全国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户均销售收入分别为4492万元和3735万元,是临夏州民营企业的100倍以上。重点民营企业总计40户,所占比重不到千分之二,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所占比重更小。2005年临夏州民营企业户均上缴税金不足5000元,产值税金率只有1%,而全国私营企业户均上缴税金达485万元,产值税金率在10%以上。其次,主导产业不突出,民营经济产业组织及区域品牌分散,无法形成行业合力和区域竞争力。全州工业总产值与生产总值之比中,除了永靖县工业总产值与生产总值的比为1.5∶1之外,其他各县(市)比值在0.1∶1~0.8∶1之间,全州民营工业发展仍处于低水平、小规模、作坊式的低层次发展状态,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全州只有1个企业集团,许多民营企业业主思想保守,小富即安,走分散、作坊式经营的老路子,不愿走联合经营、集群发展的路子。政府扶持和社会认可的区域品牌多达几十种,品牌效应被分散弱化。而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与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密切相关。比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形成了集群竞争优势,培育出了五大打火机品牌,产品从国内市场走向了国际市场的同时,以低成本优势吸引国际大公司到温州定牌生产,融入到国际大公司生产网络中。

2.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滞后,无法实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临夏市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比周围地区率先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民营经济成长,一系列的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消除了体制,但政策效应不明显。主要原因有:其一,政法环境不完善。相关的法制与管理体系不健全,政出多门,企业负担过重等问题依然存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信息提供、搭建平台等服务工作不到位,一些民营企业总感到在本地区发展压力太大;其二,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临夏州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境内无铁路运输、空运、海运及货栈等物流条件,只能依靠公路运输,交通运输方式单一,交通运输的便捷性和有效性不足,不利于区域内外资源的流通。其三,制度改革滞后。俗话所说“南有福州,北有河州”,就是指回族人民群众和福州人一样历来就有经商做买卖的传统和经营才干。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温州民营经济就进入了快速健康发展阶段,现在已进入了集团化上市、国际化、第三次创业等阶段。温州民营经济是在市场取向改革条件下,选择诱致型制度变迁安排,激活被旧体制束缚的经济活力,以民间自主性创新为主要动力,采取渐进式的增量改革方式,很大程度上回避了传统计划体制的惯性及其利益结构的刚性,降低了实施成本和磨擦成本,比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内直接面对利益集团既得利益的改革磨擦要小得多,构筑了一种比全国其他区域产权效率更高的“体制落差”优势。今天的临夏州民营经济发展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在市场化改革初期和非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东部地区的民营企业抓住消费品生产商机,享受到了政策效益的最佳时机;西部地区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无法回避计划体制的惯性及其利益结构的刚性,回族人民群众历来就有的经商才干受到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磨损”,在消费品生产、流通、服务等方面的经营才干无法发挥作用。其四,经济发展落后,居民需求规模和档次偏低,无法对地方民营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和促进作用。2003年全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262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72元。2005年临夏州人均GDP仅为29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37元,分别是2003年全国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过一点,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四,科技发展落后,尚无一所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数量和实力非常有限,远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无法对民营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技术支持。其五,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了民营经济向纵深发展。2005年全州城镇化率为18%,远远落后于甘肃省30.02%的城镇化率,影响了临夏州聚集经济的功能。其六,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存在供给约束。企业内生能力受到限制,只能处于低层次发展状态。

3.民营企业素质较低,无法有效发挥实现民营经济应有的经济活力。温州民营企业也是从家庭作坊起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温州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经历了以股份合作制为典型形式的过渡阶段,现在在温州民营企业中有2万余家股份合作制企业,有2万余家公司制的企业,而且上规模的民营企业纷纷从家族治理转变为公司治理,实行企业家职业化,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涌现出近200家企业集团,包括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天正集团等一批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的无区域性全国大型企业集团。目前临夏州民营企业股权结构仍然是一元化的家族式股权结构,只有非常少的,占0.37%的地方大型民营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少数企业聘请了职业经理人参与企业管理和经营,但所有的民营企业决策权高度集中在老板和企业主手中,企业主拥有大学学历和高中、中专学历的企业主所占比重太低,不到30%,对其管理素质、领导素质和企业经营决策水平影响很大。从企业的战略管理看,只有不到10%的企业制定了站落规划,许多企业缺乏周密的市场研究,经营行为短期化,依靠沿用拉关系、盲目跟进热销产品或别人已成功的市场等非经营性的作生意的手段来办,单打独斗、以人员推销为主的传统的商业模式不能适时地进行转换,与现代市场要求相脱节。而温州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从“以商带工”的“前店后厂”发展成“两头在外”的“生产基地+销售网络”,成功实现了经营模式的转变。此外,企业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仍然是小规模家族式经营特征,进行经验式、机械式管理,企业主急功近利,家长制作风严重,缺乏科学管理,不重视人力资源。许多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仅仅停留在要什么人招什么人,不需要就打发;按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还不到国营企业工资水平的一半。可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处在作坊式的劳动雇佣水平。按照生产函数关系,人力资源生产力发展中决定性和控制性作用,不重视人力资源,会影响企业持续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

二、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社会就业、政府收入等明显好于其他地区。按目前临夏州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说明临夏人民传统的经商才干没有得到完全发挥,政府应该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有所作为:

1.转化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温州民营经济的繁荣虽然来自市场改革,但是政府在政策执行、宏观调控、市场建设和城市建设、消除垄断、避免投机、质量监督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功不可没。临夏州政府首先要立足于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在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上下大力气。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规划重点民营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项目建设,并将其纳入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以规划引导企业进行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要扶持培育大户,提高产业聚集度。在原有基础上,以核心企业(大户)、禀赋资源和品牌等为纽带,以扩大投资为突破口,将相关生产同类和相关类产品的民营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聚集,强化符合民族特色的民营经济优势品牌的培植。其次,实践证明,民间创业精神、市场化取向越强,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民间资本积累并投入民营经济的发展,所以不断消除对民营企业发展不利的制度障碍,杜绝“三乱”,创造公平、公正和公开有序的竞争环境,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宣传和培养现代经营理念和创业精神,让已经被磨损了的“经营才干”重新焕发活力,提高民营企业主作强作大企业的信心。再次要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要有规划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尤其要加强专业化市场建设和交通要道建设,提高地区生产要素和人口聚集功能,为民营经济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区域内外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基础平台。

2.因势利导,转变企业经营模式。临夏州民营企业发展现在可以说已经从初级阶段到了中级阶段,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阶段,需要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能力,进行“二次创业”,不能单靠经商的才干和经验在企业成长的“规模”和“速度”等量的指标方面考虑,根本途径在于转变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民营企业小农经济思想和粗放的经营方式为集约的经营方式,使民营企业跃上以规模、科技、外向为支撑的质和量相兼发展的新平台。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进行合作、联合,促进企业向集团化发展,让民营企业借助外力和合作抱团,形成以利益为导向、关系紧密的企业集团,促进产业组织向高级化发展;要研究江苏省“三个五” 企业家培训计划和浙江省“5511培训计划”等皆在提高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也制定以提高民营企业家和企业主管理水平为目标的政府培训计划,为本地企业家和企业主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以及提高他们学习能力进行制度化安排。同时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鼓励民营企业从市场上聘用经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3.增强民营企业核心能力,转变低层次发展现状。企业的核心能力不仅可以制造市场空间,也为其他的市场进入者制造市场壁垒,有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实现 “二次创业” ,获得“后发优势”。从国际市场的价值链看,生产环节创造的增加值占 30%,剩下的70%来自于研发和营销环节。民营企业应该集中力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为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建立现代市场营销系统奠定基础,推动企业价值链向高端移动。为此,政府应该在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区域品牌创建方面有更大的责任和作为,要成为实施名牌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引导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宣传,引导企业采取与企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基础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模式,比如可以借助外力的引进消化再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集群创新模式等;帮助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科学周密的论证,正确评价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和经济风险,在政府权限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财税支持,还要积极动员信贷资金和民间资金,弥补创新资金的不足;建立区域品牌培育网络,技术创新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进行区域资源整合,在区域内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形成品牌发展合力,以增强区域内核心竞争能力,转变低层次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秘书处.全州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分析[J].州情分析第16期,2006年6月2日

[2]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秘书处.《临夏回族自治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全省民营经济示范区若干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简析[J].州情分析第28期,2006年8月16日

[3]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课题组.中国民营经济的三大历史性变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3期

[4]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秘书处. 2005年州、县(市)经济形势简析(1)[J].州情分析第22期,2006年7月10日

[5]陈明乾:试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动因与特点[J].浙江学刊,2002年,3期

篇5

关键词:民营经济;现状;问题;对策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首先,民营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十分有力,个体私营经济主体的数量逐年增长。截至2012年底,我国个体私营经济主体数量逾5000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户数达4059.27万户;私营企业达1085.72万户。如图1-1是从2007年到2012年的个体私营企业户数统计图:

其次,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更加凸显。截止2012年底,我国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2.2亿人,较2007年底的1.4亿人增加8000万人,年均增加1600万人,年均增速超过10%。民营经济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已经成为我国吸纳和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目前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不畅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间接融资渠道受阻。我国的银行普遍存在着对民营企业“惜贷”甚至“恐贷”心理的问题。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意识的影响,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还是避而远之。二是直接融资渠道狭窄。由于目前全国性的资本市场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而面向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相对狭小,而且市场进入门槛过高。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限制性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住宿餐饮、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一般竞争领域,而在其他重要领域基本上还是国有资本的天下。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民间投资缺乏法律上的平等保护、经济上的平等竞争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投资审批、土地、外贸、财税扶持方面待遇的公平化是主要原因。

(三)民营企业选择的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从整体看,民营企业已覆盖了国民经济绝大部分行业,其中制造业、商业民营企业的户数和就业人数最多。从民营企业的产业分布看,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重点以制造业和商业为主。从地区分布上看,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入围企业数量很少。

(四)民营企业人员组成总体文化层次较低,素质较差。从民营企业的人员总体状况看,一是人员素质不高。大专以上学历者偏少。特别是有些企业“老板”的综合素质不高。二是缺少人才。尤以技术、管理人才最为急缺。高素质人才不愿到民企工作。近年到民营企业工作的大学生人数虽然有所上升,但仍不容乐观。

三、对策研究

(一)完善金融企业信贷管理机制。为满足民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金融机构自身改革,转变经营态度,变歧视民营企业为重视民营企业,加强与民营企业的信息互动,扩大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服务;二是建立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银企合作的直接信息渠道,健全民营企业融资及信用档案,强化金融内部监管,确保资金投放合理;三是对大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融资一视同仁,通过提高效率降低为民营企业融资的成本,尽可能控制民营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减轻民营企业还贷压力。

(二)建立更加公正的法律环境。公正的法律环境不但是社会安定所需要,也是经济发展所需要。企业家需要法律的保护,合同需要执行,违约要有制裁。社会中最需要保护的是农民,他们的财产得不到保护,或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从此可以看到保护私有财产的迫切性。要完善对财产的保护,不但要有政府的努力,也要有国际国内各方面的配合,而且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消除过去发生过的对私有财产的多次侵犯的影响。

(三)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树立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四)提升民营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民营企业不论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是一般员工都需要有较高素质,不仅学历层次要高,而且在经营思想、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都要到达一定的水平。这就需要民营企业人员在平时要加强自身学习,而且要有组织地定期进行企业人员培训。民营企业经营者也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宏观决策能力,优化资本运营能力,强化企业管理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税收政策;民营经济;税收优惠;税收激励

一、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一)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内蒙古许多民营企业由家族企业演变而来,一般实行集权化领导,缺乏民主,容易导致决策失误。不少民营企业的营销方式、产权结构、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相对落后,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决策机制。大多中小民营企业家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贫乏,社会责任感不强,依法经营意识薄弱,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缺少现代企业家的魄力与理念,传统思维惯性导致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弱,制约了民营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建设。

(二)融资难融资贵

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即使融到资也存在融资成本高的问题。金融体系建设滞后,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通,民营企业经济实力相对弱,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经常不敢贷、不愿贷。得不到资金扶持的民营企业生存面临挑战。金融服务单一,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依然突出,制约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

(三)财税扶持效果不明显

各种税收政策及各种收费项目增加了企业税费负担,增加了成本费用。现行税收制度对民营经济导向性作用不强,税收总体数额比较高。对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民营企业财税扶持政策少。内蒙古地区属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通常会采用严格的税收政策,给发展民营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地方财政收入不足,对民营经济的投入相对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局面。

二、我国现行税收制度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其它税类为辅助税种的复税制体系。经过多年的税制改革,尤其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增值税,使增值税的课税范围涉及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劳务等诸多生产经营领域,税基极为广阔,已经成为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第一大税种。对于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资源配置有决定性作用。企业所得税是政府主要税种之一,通过设置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减免税收及其他优惠方式等政策,扶持和鼓励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或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调节功能。

三、税收政策对民营经济影响机制

(一)税收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税收在一定幅度内增加,可以促使GDP增加,当税收增长超过一定限度增长范围时,会反作用于经济的增长。税率过高,税收收入会因无人愿意工作与投资而逐渐下降,进而也会对社会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征税范围就比较广泛,民营经济会贡献大量税收,政府财政收入就会增多,此时政府会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和相对宽松的税收政策来促进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在现行GDP的考核机制下,地区间各政府财力不同,财政支出水平不同,地区间政府会通过各种手段加重对各经济主体的税收负担,削弱经济发展,阻碍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税制结构是一国税收制度中不同税系之间、税种之间,以及各自内部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关系的构成方式。良好的税制结构体现财政功能,经济调节功能,社会政策功能。我国实行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种辅助配合、多税种、多层次、多环节调节的复合税制体系。为了优化税制,减少重复征税,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促进产业融合,2016年“营改增”全面推行,增值税成为最大税种。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扩大,直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增值税相比,所得税的征税基数比较小,没有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增值税与所得税之间结构失衡,其它税种存在设计不合理及调节功能差的现象,税制结构影响政府收入,从而抑制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济的激励与调节作用

在内蒙古处于调整产业结构及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对某些特定领域、特定行业的企业实施税费减免或优惠政策,减少这些企业的经济负担,增加企业盈利水平。地方政府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中应该改变只看短期利益的思维方式,要从政策、资金、税收优惠政策上给予民营经济支持,促进其扩大经营的规模,提升经济效益。政府可以通过对某些商品、某些行业、某些领域实施减税或免税政策,或者通过财政扶持政策,改变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生产决策和供给结构,以实现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新形势下,对民营经济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尤其对劳动力成本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民营企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税收优惠政策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扶持作用。税收优惠政策是短期行为,主要表现为激励及调节作用,民营经济的发展长大,还需自身不断创新发展。

四、执行民营企业税收政策应注意的问题

(一)以长远规划为出发点

税收优惠方式要多样化,尤其间接的税收优惠方式更具有激励作用,比如对民营企业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税收政策,鼓励其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发展动力。享受直接优惠政策的行业或企业容易形成一定的政策依赖,不思进取。在税收优惠方式上,要以长远规划为出发点,现在的优惠扶持政策是为了帮助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内生动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才能有能力贡献更大的税收,促进税收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

我国的许多税种征收依据是自行申报或查账征收,现阶段,许多企业通过“账外账”等非法手段逃避税收监管,民营企业的财务核算体系相对较弱,纳税申报失实现象严重。为创造规范的经济秩序,一方面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全方位的信用体系,包括银行信用、企业信用、财务人员信用、税收信用、中介机构信用等。另一方面,加大检查与惩戒力度,各部门相互配合,保证税收政策执行。诚信机制的建立是民营企业税收优惠做到实处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监管力度

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管理结构;创新精神

民营企业是指在我国境内除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型的企业顺应时代要求蓬勃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强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现行的经济体制中,央企和国企扮演着经济骨骼的作用,支撑起了整个经济体系,而中小型民营企业则充当了肌肉和血管的作用,使我国的市场经济更加灵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行各业的竞争异常激烈,以往粗狂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营企业的很多弊端暴露了出来,能否妥善解决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1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1管理者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目前,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结构不合理,导致技术创新缺少生存的土壤,且企业的管理方式相比于外企比较落后,管理者的素质较差,缺乏人文关怀和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缺少安定的条件。此外,民营企业在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带来的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且前期投入巨大,在考虑到创新成本和收益之后,民营企业普遍不会将主动技术创新作为第一选择。

1.2民营企业缺乏技术创新人员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相对较慢、稳定性不高,所以,我国高校高质量的毕业生及社会中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均不青睐于民营企业,这是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遭遇阻碍的最直接的原因。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企业强大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当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因此,民营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技术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并不缺乏员工,但缺乏具有创新精神、能独当一面的高素质技术人员。由于民营企业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较低,导致我国的民营企业始终难以突破瓶颈,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虽然我国已经存在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培训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培养出来的人员都是速成型的,缺少技术行业底蕴,在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由此可见,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员已经成为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1.3技术创新融资困难

民营企业均有较强的融资意愿,但真正了解融资的企业很少,其通常会将融资简单化,不愿意聘请专业的融资顾问。此外,还有部分民营企业认为,融资只需要编写商业计划书。而企业融资是非常专业的,融资顾问需要具备丰富的融资经验和广泛的融资渠道,对资本市场和投资人也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具备很强的专业策划能力,考虑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还有其他很多原因,比如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问题、诚信问题以及经营风险相对较高,一般主流的融资渠道,比如银行、大型担保机构都会因投入的成本过大、风险过高而拒绝融资。但目前政府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主流金融机构需要主动贷款给民营企业,但在利率和一些限制性条件上会与国有企业所有不同。

1.4技术创新的体系不完善

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较高的发展,但技术创新在民营企业内部和社会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且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缺乏公正性和一个强有力的行业统一标准。此外,政府部门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力度不足,监管乏力。

2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提升方法

2.1提升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

政府部门应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对于已经处于技术创新的民营企业,应给予多方面的奖励和支持,从而促进其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大对技术盗窃行为的打击力度,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出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条例》《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从而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比较完备的法制保障。

2.2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

目前,教育与市场已经脱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部分专业可能因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了与市场的隔阂,进而出现了排斥市场的情况。因此,民营企业应加强与我国高校的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高校与民营企业的联合,在保证民营企业人才供应的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此外,民营企业还要提高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满足技术人员的物质要求,塑造企业文化,加强对技术人员的人文关怀。

2.3加强金融政策支持

政府应调整信贷政策,对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融资给予更宽松的政策。具体而言,可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技术专利向银行申请贷款,支持保险公司推出“高新技术成果转让保险”,以满足民营企业在高新技术成果转让过程中的保险需求,消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此外,民营企业应扩大融资视野,不能只关注银行和民间机构。目前,市场上的融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包括互联网上的融资平台,且各地出现的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也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其一般都能提供短期信用融资、私募债、股权融资、融资租赁等,民营企业可通过一站式的咨询确定适合自身的融资方案。

2.4健全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部门应健全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搭建适当的技术中心平台,为民营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便利的实验条件,从而实现技术研发的便捷化。支持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和标准联盟,积极搭建“产学研”的合作平台。

3结束语

民营企业技术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管理者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企业缺乏技术创新人员、技术创新融资困难、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等。要想完善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就需要企业自身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创业管理出版社,1992.

篇8

关键词:劳动力 转移 新农村建设 经济发展

黔东南州是苗族侗族聚居较集中的民族自治地方,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较好,劳动力转移积极地促进了此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全州全年生产总值迅速增加,人均生产总值在2009年突破1000美元,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本州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值,各产业增长比重迅速增加,实践证明,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环境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知识素养,使农民享受更好的社会服务和公共资源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统筹城乡规划,更好地协调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逐渐改变农村发展的落后面貌。同时可以增加农村人口的就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2、提高劳动力利用率

劳动力成本是制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给工业提供更多的廉价劳动力,同时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消费,发展国民经济。当农村全部劳动力都从事农业生产的时候,农业生产的效率就会降低。

(二)消极影响

1、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出现

转移到城市中的劳动力将子女或者是父母带在身旁显然是不可能的,由于各种条件受限,他们会将子女交由父母看管,而通常年岁较大,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难以让孩子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教育是一个重要问题,处于叛逆期的孩子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更加不受老年人的管教,容易参加违法犯罪活动,影响未来。其次年岁较小的孩子由于老年人看管不到又容易受到拐骗,孩子的安全得不到保证;最后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也很凸显,生病时得不到及时的照顾和治疗。

2、农村人才流失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人才的流失,使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妇女化更加明显,减小了农业生产的后期力量。同时外出务工的农民利用赚来的钱来建造房屋,占用了部分耕地,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耕地面积。

二、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想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比重,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只有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活动中科学技术的含量才能够使农业生产率提高,转移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给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保障。

2、促进了商品流通,紧密了城乡之间的联系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缓解了城市产业发展中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城市化的建设。以凯里市为例,在其城市物价抽样调查中,其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都有所上涨。劳动力的转移,使城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农村劳动力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农村可以学习城市经济发展的方法,利用城市中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使城市中的企业拓展农村市场,加快商品流通,实现城乡之间的强强联合。

(二)消极影响

1、影响农业生产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吸引了许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导致剩余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下降,利用农业资源的效率降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了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比较严重,很大程度上是劳动生产率降低,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更新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2、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我国的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意味着我国一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成为了农产品的消费者,这样不仅农产品的生产者成为了消费者,而且农产品的消费量迅速增加。由于我国的人口现状,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粮食等农产品供求比较紧张,若干品种需要进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这就要求我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三、应对劳动力转移所带来消极影响的对策

首先可以采取就近转移的办法,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农村附近的城市从事生产工作,可以在正常工作的同时又能照顾家,这样既能够从事其他产业的工作,增加收入,又能够保证正常的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其次国家应该为劳动力转移创造各种便利条件,例如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农民进城务工的事宜,为他们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奔走创造便利条件,为其子女在城市上学和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为其父母等就医提供便利条件,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快速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来,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武刚,陈国胜,高光照.林利迈.温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

篇9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关城乡差距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在继续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的基础之上,我国尤其注意对于农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本文着眼于高级职业农民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两项工作,具体分析这两项措施的内容要求以及具体内涵,由此分析这些在市场经济下的政策性改革会对我国农村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经济图表和具体事例的展示,运用对比的手法分析农村前后经济的具体变化,突出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农村经济;高级职业农民;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057-02

收稿日期:2015-06-18

作者简介:胡阳(1993-)女,辽宁葫芦岛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会计专业,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管理。

1.绪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城乡一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等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对于怎样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始终受到我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一系列政策性法规的调整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自发转变对于农村经济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高级职业农民政策和农村信用社转变两项工作尤为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这两项是对传统农村发展模式的巨大调整,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农村发展状态和人们对于农村、农民的看法。

文章通过具体分析高级职业农民和农村信用社的转变两项工作,了解其内涵和发展的状态,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事例,分析其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和我国该如何具体的应对发展。

2.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的中国发展,处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受到巨大的挑战。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则更加受到关注,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人口多、经济技术含量低、科技性差,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国农村的进步并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虽然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经济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财力、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尤其是近些年的一些政策改变和调整,使我国的农村经济取得进步。

3.高级职业农民

3.1高级职业农民的内涵

时展到了今天,农民早已不是过去普通意义上的“农民”了。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进行不断地调整和深化,而近一两年来,一个新兴出现的名词更是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高级职业农民。

所谓高级职业农民,不同于以往我们对农民的认识:没文化、世代种地耕作等。他们是一群年轻人,并且普遍学历都在大学本科以上,他们所从事的高级职业农民,就是把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带进农村,他们在农村工作生活,但是却不同于以往。

陕西省是我国最早出现高级职业农民这一类型的省份,2014年,陕西认定首批84名高级职业农民。2015年,陕西省给第二批182人颁发了“新型高级职业农民”认证资格证书,这是陕西省对“农民”这个职业的最高“职称”。

3.2高级职业农民的出现的原因

3.2.1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

随着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实践操作的调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改善,人们看到了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因此越来越多有知识的青年愿意投身农村工作,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在农村的实践中发挥出来,当地农民也愿意学习新技术,创造更多的价值。让知识闪耀农村,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3.2.2国家政策的支持

让高级职业农民这一工作真正运行起来,离不开国家政策给与的支持和帮助,据了解,在农村高级职业农民所带领的合作社、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等,可以享受如土地流转、融资贷款手续、项目扶持等的政策倾斜。换言之,这是政府给这些“高级职业农民”锦上添花[1]。

从这些帮扶政策可以看出来,我国政府对于高级职业农民持有积极的态度,并为他们制定出了一系列方便工作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使我国的高级职业农民进入农村工作后不再面对无从下手的局面,给他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鼓励了越来越多人加入到高级职业农民的行列中,投身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中。

3.2.3人们观念的转变

在我国传统的观念中,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大学毕业后一定要进入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从事工作,可随着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他们不再局限于进入大城市、大企业工作,而是更看重把自己学到的本领技术真正的运用到工作中去,以便更好的服务社会和实现人生价值。这一系列的就业观念和对自己人生价值的看法的转变,让这些年轻的有文化的人愿意进入农村,愿意从事高级职业农民这一工作,从根本上来说,这是观念的变化所带来的结果。

3.3高级职业农民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3.3.1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高级职业农民的出现,产生的首要影响就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有资料显示,在未来伴随着我国高级职业农民逐渐走向规范化、成熟化,农村的现代化耕作养殖产业将慢慢成形。而在较早开展职业农民工作的陕西省,一批来自高校的大学生们正将现代化的低温养殖技术运用于农村中的鸡养殖产业中,更是创下了过去十余年都没有过的高产量。这一简单的事例说明,高级职业农民走进农村,将会给农村的发展注入很大的活力,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落后的经济生产形式,通过高科技、现代化的手段技术,我国的农村经济将逐渐形成现代的企业化生产模式,克服过去落后的弊端,整体农村经济水平实现较大的发展。

3.3.2缩小城乡差距

长期以来影响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我国的城乡发展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和问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但农村的落后局面始终无法得到改善。现代化的高级职业农民,他们本就是城市化的年轻人,在进入农村工作后,不仅能够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带进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将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技术带入,使农村走出愚昧的思想观念,与城市逐渐接轨,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一体化发展[2]。

4.农村信用社的转变

4.1农村信用社转变的现状原因

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三农”的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农业比重很低,有些只占5%以下,作为信用社服务对象的农民,虽然身份没有变化,但大都已不再从事以传统种养耕作为主的农业生产和劳动,对支农服务的要求较少,信用社实际也已经实行商业化经营。对这些地区的信用社,可以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农村商业银行。

对于农村信用社转变为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实际上他们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同属于我国的总体银行系统管理,但是由于传统的农村信用社的股权结构比较混乱(历史遗留问题),管理也比较混乱,所以要实现股份制改造,使信用社步上正规化银行的运作。长期以来的农村合作社在产权结构和农民的收支分配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弊端,责任不明晰,具体规章不详细,都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行农村信用社转变为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将其彻底规范化、产业化,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2如何更好地实现农村信用社的转变

4.2.1有的放矢,统筹兼顾

成立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关键指标必须达到监管要求。目前,大多数县级联社距离这些指标要求都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工作中既要有的放矢,努力推进未达标指标,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业务指标齐头并进,避免顾此失彼[3]。

4.2.2转换机制,增强活力

转变过程要结合县级联社实际,抓好组织架构优化调整,对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公司业务、个人业务、专业化服务相分离的市场营销体系;对内建立以风险控制为中心,审贷分离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和精简高效的支持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县级联社的市场营销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同时不断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上下整体活力,为实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推进改革成功提供有力保障。

4.3农村信用社的转变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4.3.1体制更为健全

我国农村原有的集体所有制下的农村信用社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使我国农村的金融体制更加健全完善,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将农村存在的经济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疏通,并且带动我国整体农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管理[4]。

4.3.2 资金实力更为雄厚

自我国原有的农村信用社的体制下,资金主要依靠国家支持和农民自负,相比而言资金较少,在农村发展中无法实现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而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则可以通过使用融资贷款等手段,积累更多资金,扩大业务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4.3.3公司治理架构得到完善

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后,将实行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三权分立,更符合现代金融企业的组织架构。这样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农村的经济问题通过完善合理的途径得到解决,避免的不必要的权责纠纷和相关的经济问题,同时这也是我国农村与现代化城市接轨的重要表现,把现代企业制度应用到农村的具体实践中,两者相融合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5]。

5.结论

不管是农村的高级职业农民还是农村信用社的改制问题,其实质都是我国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提出的相应的政策改变,他们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的发展,而事实也证明在实践过程中这一系列的措施正在发挥一定的作用,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国政府和市场的自发调节正在进行完善修正,力图将它们真正的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 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训[J].农业工程.2012.

[2] 张爱华.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

篇10

关键词: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异;空间极化;基尼系数;Theil指数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3-0051-07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民营经济作为除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总和,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在自身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还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10%的增长速度,而民营经济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20%,民营企业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0万家发展到目前超过1 000万家,民营资本占全社会总资本的60%。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且有利于吸纳社会就业、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了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理念,强调了民营经济的社会地位和不可侵犯性,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民营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发展宏观环境不完善,企业起点低,融资渠道不畅,科技含量不高,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等。在此背景下,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于此,本文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中国民营经济区域分布特征及演变态势,即解决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问题;二是中国民营经济空间极化程度和极化方向问题。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中国民营经济理论研究,从空间角度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新视角,而且可以为中国各层主体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战略、缩小民营经济区域差异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从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国民营经济相关理论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孙丽环(2005)以吉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发达民营经济省份对比,提出了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1]。秦尊文等(2013)认为民营经济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就业岗位,吸纳了劳动力,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提高城镇化率具有重要意义[2]。陈广胜(2007)从制度、科技、组织、管理、文化等方面提出要推进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模式[3]。此外,陈晓雪 等(2009)构建了民营企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对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4]。陆玉梅 等(2013)采用数据包络法对江苏省民营经济运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与测度[5]。

第二,中国民营经济与金融关系研究。孙巍 等(2005)借鉴了日本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启示和促进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6]。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课题组(2005)认为外部环境、预算约束和需求偏好等因素决定了民营经济金融服务需求差异的形成[7]。卢成万 等(2012)认为民间金融发展与民营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正相关关系,即民间金融发展将会促进民营经济增长[8]。

第三,中国民营经济与制度关系研究。陈晓峰(2005)认为制度失衡是制约民营经济做强做大的关键,制度化迟滞使得民营经济发展面临障碍[9]。王志凯(2007)认为中国民营经济是在区域制度不断变迁演进中发展的[10]。孙立(2010)探讨了政府管理制度改革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1]。钱巨炎(2013)梳理了浙江财税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并提出了下一步财政政策建议[12]。

第四,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外资企业对中国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13],并且基于FDI的产业集群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14]。此外,有学者分别认为技术创新[15]、劳资关系[16]、软环境[17]、集群发展[18]、品牌创新[19]等对民营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综观现有关于中国民营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上四个方面,而对于中国民营经济空间研究比较匮乏,即使有关于民营经济区域研究,比如,王宜强 等(2012)基于GIS研究了福建省民营经济空间格局[20],胡大立 等(2012)利用统计分析了江西和东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21],然而,他们的研究都是停留在统计描述层面,没有系统有效分析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距的演变态势以及空间极化问题。为此,本文重点研究金融危机后(2008―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发展问题,选取由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每年定期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①,利用GIS、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及其分解方法来研究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异及其演变态势,使用ER指数、Wolfson指数、TW指数测算中国民营经济极化程度,并应用KZ指数分析中国民营经济极化方向。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空间差异研究方法

1. 基尼系数。最早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用洛伦斯曲线来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本文引入基尼系数概念,采用2008―201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来测算基尼系数指标,分析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问题。

根据相应省份将全国分为n组②,wi、mi、pi分别表示第i省民营500强企业营业收入份额、平均营业收入和企业频数(i=1,2,3,…,n),按平均营业收入(mi)对全部样本由小到大排序,可得基尼系数G计算公式:

4. KZ指数。Zhang and Kanbur(2001)利用广义熵的可分解性将区域非均衡分解为两部分,包括区域内非均衡和区域间非均衡,并用区域间非均衡与区域内非均衡的比值来测度空间极化程度,即KZ指数[25]。本文利用Theil指数将总体差异进行群组分解后的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比值,即中国民营经济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比值,作为测度空间极化程度的KZ指数。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使用中国民营500强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同时,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以及《中国统计年鉴》。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时效性等特点,本文收集整理了2008年以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8年到2012年③。本文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海南、广西,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四川、贵州、重庆、云南、青海、宁夏、新疆、,中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相关空间差异与极化模型,并加以测度。

三、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分布及差异

(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特征

1.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GIS空间分布现状。本文采用Arcgis软件进行可视化空间分析,绘制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图,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表示2012年各省民营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分布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浙江和江苏民营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处于绝对优势,东中西部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呈现为明显的递减态势。图2表示2012年各省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数量分布状况,浙江民营500强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江苏、山东、广东等东部省份民营企业数量,同样,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强西弱的分布特点。

2.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态势。本文整理了2008―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表,如表1所示。从2008年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呈现两位数的增长。营业收入总和从2008年的41 099.2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105 775亿元,年均增长27.37%,尤其是2010年,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增长45.88%,呈现了快速增长态势。单位企业营业收入逐年提高,201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平均营业收入达到211.5亿元,年均增长27.38%。最高和最低的企业营业收入均呈现增长趋势,年均增长分别为12.88%和27.40%,最低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远高于最高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

本文测算了中国民营经济东中西部企业营业收入和数量的占比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中数据可知,东部无论在营业收入还是数量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但是这种优势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递减,营业收入占比从2008年的84.77%下降到2012年的79.06%,企业数量占比从81.00%降为75.2%,降幅较为明显。与此同时,中部和西部民营经济仍然处于劣势地位,中西部企业营业收入和数量都没有超过15%。然而,中部和西部民营经济在不断发展,企业营业收入和数量占比都呈现上涨态势,营业收入方面,中部地区从2008年的9.95%上升到2012年的12.15%,西部地区从5.28%上升到8.82%;企业数量方面,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也有明显上升,并且西部地区上升幅度要高于中部地区。

(二)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为了分析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及其分解方法,测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

1.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基于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根据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计算公式,本文测算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如表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异的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V字型变动。在经历2008年较大值后,2009年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均出现最小值分别为0.147 6和0.019 0。其中,基尼系数在经历2009年最低值后,开始逐年略有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小。Theil指数2010年比2009年有所增加,之后逐年下降,2010―2012年年均下降5.28%。

2.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解。本文利用Theil指数分解,将中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并将总体差异分解为组间和组内差异,测算了区域间和区域内民营经济发展差异水平,如表4所示。从中不难看出,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要大于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区域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考察期内平均贡献率为90.22%,而区域间差异贡献率不足15.00%,平均贡献率为9.78%。区域间差异在5年内呈现U型变化趋势,2008年TBR为0.003 2,随后开始下降,直到2012年再次上升为0.003 1,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贡献上升;而区域内差异在考察期内呈现出波浪变动趋势,在经历2008年高点后,2009年进入了低点,于2010年再次上升,此后区域内差异逐年下降,2012年降为0.019 6,说明近两年区域内差异有所收敛(见图3)。

通过测算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可以看出,横向比较西部地区内部空间差异较大,均大于东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在2008年和2012年要高于中部地区,其余年份中部地区内部差异要高于东部地区(见表4)。纵向比较西部地区呈现M型变化趋势,2011年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达到最大值,2012年下降较为明显;中部地区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在2010年内部差异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具有收敛趋势;东部地区呈现W型变化趋势,在2008年、2010年和2012年处于高点,其他年份较低,内部差异在近期有变大趋势(见图4)。

四、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极化分析

(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极化特征

根据2008―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数据,本文按照东、中、西部进行分组,测算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极化指数,包括ER指数、Wolfson指数、TW指数和KZ指数,结果如表5所示。在此基础上,本文绘制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极化指数变化趋势图,如图5所示。从图表中可以发现,2008―2012年各空间极化指数呈现上下浮动的态势,由于各指数对于空间极化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各指数数值结果不同,反映的中国民营经济空间极化趋势略有不同,但是从总体趋势来看,各指数均呈现出类似U型的变动趋势。区域分组的空间极化指数中,TW指数对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极化敏感程度较高,测度的数值最大,其次是ER指数和Wolfson指数。其中,TW指数波动幅度较小,ER指数变动幅度最大。

基于考察期内极化指数演变过程来看,极化指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8―2010年,极化指数处于高位下降阶段,除ER指数外,三年期间各指数都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这一阶段中国民营经济极化集聚现象有所减弱。其中,TW从0.466 4下降到0.455 9,年均下降1.14%,降幅较小;Wolfson指数从0.222 9下降到0.191 5,年均下降7.17%;KZ指数从0.136 8下降到0.081 5,年均下降21.00%,降幅较大;而ER指数持续两年下降趋势,从2008年的0.299 3降为2009年的0.166 2,下降44.28%,下降幅度较大。第二阶段为2011―2012年,各指数呈现整体略有上升阶段,反映出本阶段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极化和集聚现象有所上升。其中,ER指数经历了2009年的下降后开始了连续4年的增加,直到2012年的0.278 5,平均涨幅18.96%,说明空间极化程度有加强趋势;TW指数和Wolfson指数在本阶段先上升后下降,分别从2011年的0.460 4、0.229 1下降到2012年的0.441 1、0.221 7,降幅分别为4.18%和3.21%;KZ指数从2011年0.087 2上升到2012年的0.158 2,上升幅度为81.47%。

(二)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极化方向

空间极化指数ER指数、Wolfson指数以及TW指数,仅仅能够测度中国民营经济极化的总体趋势,但不能反映出空间极化的方向,而KZ指数在上述指数基础上,利用可分解的广义熵理论,将整体差异分解为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本文利用组间不均衡值和组内不均衡值之比,即Theil指数分解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比值来测量区域空间极化和集聚的变化。KZ指数大小表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在空间方向上强弱集聚大小。本文除了测算东、中、西部KZ指数,还分别按照沿海―内陆和南方―北方④进行Theil指数分解,并测算了沿海―内陆、南方―北方KZ指数,如表6所示。从各方向上KZ指数值来看,KZ指数均未超过0.5⑤,说明区域间差异要明显小于区域内差异,东―中―西部、沿海―内陆、南方―北方之间的空间极化程度微弱,而空间极化主要表现为区域内差异问题,区域内民营经济集聚现象要明显强于区域间民营经济的集聚。

从东―中―西部方向来看,中国民营经济空间极化强弱趋势呈现U型变化,并且在东中西部方向上,空间极化程度要强于沿海―内陆、南方―北方方向空间极化程度。空间极化程度从2008年的0.136 8开始下降至2009年最低点0.081 5,而后逐步上升到2012年的0.158 2。从沿海―内陆方向来看,空间极化强弱变动趋势也呈现V型变动,2008年中国民营经济在沿海―内陆方向上出现了最大空间极化现象,KZ指数达到0.086 3,之后2009年下降到最小值0.014 0,随后,连续三年呈现上升趋势,直至2012年的0.084 7。在此方向上空间极化强度要大于南方―北方方向。在南方―北方方向上空间极化现象不明显,发展呈现上下波动趋势,2011年达到最大空间极化值0.011 8,但从考察期总体来看,中国民营经济空间极化程度有加强趋势,2012年集聚强度是2008年的6.6倍。从中国民营经济空间极化总体趋势来看,在经历了初期较大空间极化程度后,中期有所下降,近期空间极化集聚程度出现上升态势。东―中―西部方向空间极化程度最为强烈,其次是沿海―内陆方向,而南方―北方方向空间极化程度较弱。

五、结论

本文选取了金融危机后(2008―2012年)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每年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首先,采用GIS可视化分析工具分析了2013年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分布现状,然后,统计描述了中国民营经济近年来发展态势并测度了不同区域民营经济发展分布情况,进而,利用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分别测算了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异程度,并使用Theil指数分解测定了区域间、区域内差异及三大区域内部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构造了ER指数、Wolfson指数、TW指数分别测度中国民营经济极化程度,用KZ指数分析了中国民营经济极化方向问题。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民营经济在金融危机后实现了快速发展,总收入和企业数量逐年提高,但是,从GIS空间分布图来看,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空间非均衡的状态,其中,东部民营经济发展具有绝对优势,中部次之,西部最弱。(2)中国民营经济整体空间差异(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较小,近年来,空间差异呈现V型变动趋势。(3)从Theil指数分解可知,中国民营经济区域内大于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其中,区域内差异是造成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平均为90.22%。(4)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差异来看,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内部差异最大,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中部和东部地区民营经济内部差异分别呈现倒U型和W型变动趋势。(5)对极化指数测度可得,中国民营经济极化指数均呈现类似U型变化趋势,其中,TW指数值最大,波动较小,ER指数波动较大,Wolfson指数近年有下降趋势。(6)通过对中国民营经济空间极化方向分析表明,区域内极化要大于区域间极化,在东中西部方向极化程度要强于沿海―内陆、南方―北方空间极化程度,在考察初期,极化程度较为强烈,中期有所下降,近期空间极化程度有加强趋势。

注释:

①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在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以营业收入总额为参考指标的排序结果。

②本文研究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直辖市数据。

③全国工商联每年的当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实际是依据前一年数据得来,因此,本文采用的年份数据,表示年度实际数据。

④沿海―内陆(沿海地区包括:京、津、冀、辽、鲁、苏、沪、浙、闽、粤、桂和琼等省市区,其余省市区为内陆地区)。南方―北方(以长江流域为分界线把我国划分为南方、北方地区,其中南方包括沪、苏、浙、徽、赣、闽、鄂、湘、粤、桂、琼、渝、川、贵、云等省市区,其余省市区为北方地区)。

⑤本文基于KZ指数提出空间极化判定标准:如果KZ0.5,则极化程度微弱,可视为无极化现象;如果0.5≤KZ1,则极化程度小,极化现象不明显;如果1≤KZ5,则极化程度中等,极化现象明显;如果5≤KZ10,则极化程度大,极化现象显著;如果10≤KZ,则极化程度剧烈,极化现象严重。

参考文献:

[1]孙丽环.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与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比较及其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2005.

[2]秦尊文,龙.测度我国民营经济水平对城镇化率的影响[J].江汉论坛,2013,(11):56-59.

[3]陈广胜.关于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7,(3):58-63.

[4]陈晓雪,陈荣平,谢忠秋,等.常、苏、锡、通民营经济竞争力评价及预测[J].江苏社会科学,2009,(2):219-226.

[5]陆玉梅,陈晓雪.民营经济运行效率评价研究――江苏实证[J].企业经济,2013,(6):97-100.

[6]孙巍,孙杨.日本中小企业融资经验以及对南京发展民营经济的借鉴[J].南京社会科学,2005,(9):488-493.

[7]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课题组.民营经济金融服务需求差异性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5,(5):93-110.

[8]卢成万,周昭雄,孙B.民间金融发展与民营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下的视角[J].管理现代化,2012,(6):30-32.

[9]陈晓峰.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失衡及其制度环境的优化[J].现代经济探讨,2005,(8):35-39.

[10]王志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区域制度变迁――以江、浙两省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9-109.

[11]孙立.试论政府管理制度改革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青岛民营经济发展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12]钱巨炎.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13,(8):59-63.

[13]田泽永,江可申,江宏.FDI溢出效应对民营经济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1):10-17.

[14]李享章,陈小京.基于FDI 的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与民营经济的发展[J].统计与决策,2007,(23):156-157.

[15]张二震,马野青.技术创新与南京民营经济的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5,(9):158-166.

[16]姚先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调整[J].浙江社会科学,2005,(2):78-86.

[17]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课题组.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5,(5):43-57.

[18]鲍丽娜,民营经济集群发展与竞争力提升[J].山西财经大学,2005,(6):49-52.

[19]陶用之,叶涛.品牌创新与南京民营经济发展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5,(9):431-435.

[20]王宜强,王彬,李传华,等.基于GIS 的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及其响应的实证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5-58.

[21]胡大立,彭永昌.江西民营经济与东部民营经济发展差距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6):77-85.

[22]Esteban J,Ray D.On the Measurement of Polarization[J].Econometrica,1994,62(4):819-851.

[23]Wolfson M C.When Inequalities Diverg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2):35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