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20 16:3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近年来,甘肃宁县紧扣“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目标,突出“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这一主题,大力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民战略,依次笔者对宁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发展现状
1.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拉动效应日益显现
2010年全年储备项目356个,新入库项目253个,完成可研及初设48个、项目建议书125个,开工建设50万元以上项目329个,完成投资19.8亿元。顺利完成了鼎峰果汁公司、天运彩钢公司、省市级新农村试点村、易地扶贫搬迁、青新、宁高通乡通村油路等重点建设项目,拉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2.产业结构有所调整,现代服务业突显张力
从宁县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第一、二产业已经不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是目前宁县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而工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3.固定资产投资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宁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各项政策,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3亿元,同比增长39.8%。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53亿元,同比增长55.9%。50万元以下投资完成72690万元,同比增长34%。从增速上看,全年投资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平均增速保持在40%-70%区间,增速较为平稳,未出现大起大落现象。
4.公共服务条件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宁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拓宽消费领域,引导合理消费。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实了人民的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特别在改善居住、卫生、交通和通信条件方面,政府增加投入,扩大了服务性消费,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宁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总量不大、整体实力不强
尽管宁县的经济较前几年有明显的发展,各项经济指标跃上了新台阶,但是宁县的经济在庆阳各县中处于中上的位置,属于国家贫困县之一。从GDP总量来看,在全市各县区中排名中上水平。从人均GDP看,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市的60.4%,分别低于全国21124元、全省7538元、全市5597元。从财政状况看,人均财力仅为863元,仅占全国、全省、全市的13.9%、29.6%、36.5%。
2.农民收入偏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出台一系列支农扶农政策,农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收入仍然偏低,宁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91倍,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3.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水平不高
一是城镇化水平较低。2010年底,正宁的城镇化率为29.5%,与全国、全省、全市比较,差距均很大。二是城镇建设用地面临的矛盾和压力增大。三是城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城市基础薄弱,城市功能不完善。大多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功能不全,缺乏集聚产业、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县域工业实力不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宁县县域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强。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宁县生产总值的3.86%,煤炭工业正处在培育阶段,实现转型发展任重而道远。正宁的县域主要表现为农业化特征,一方面,县域地区自身的工业基础没有足够的力量带动县域经济的非农化转向;另一方面,地理距离的分割也使其难以得到大型企业的辐射。
三、宁县经济发展对策
(1)突出农民增收,全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要加大建设新农村的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要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整体考虑,对农村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人文景观、民俗风貌等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要在合理配置财政资源上求突破,在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和专项资金整合力度的基础上,广泛吸纳社会和民间资本,鼓励集体、企业、社会、个人多元投资新农村建设。
(2)突出工业强县,全力增加县域经济总量。一是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按照“煤电化材运”一体化综合开发的思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投资。二是大办地方工业。积极实施“中小企业创业”工程,扶大做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优化工业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支持发展非公经济的一系列政策,全力构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
(3)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伴随宁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潜力,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宁县的经济增长。在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发展的同时,应加大对高档餐饮、洗浴、宾馆等服务业以及物流业、社会中介服务业、文化产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的投资;建立上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体现区域性中心县城的作用;通过建立商业集群中心,使得商业发展的特色聚集,增强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力。
(4)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无棣”的理念,以煤为“桥”,加快建设工业集聚区,积极构筑新型工业经济发展平台。通过培育龙头群,推动新型工业经济升级扩张。
参考文献:
[1]方创琳. 庆阳市新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J ].中国沙漠, 2004
篇2
关键词 金融 县域经济 综述
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不够强。长期以来,信贷资金主要向城市和工业倾斜,而在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促进个体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还是采取农民筹资的方式进行。县域的融资渠道也较狭窄,县域内的金融机构仅限于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它们无力支持关系县域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布局调整,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已经从部分县域进行收缩,今后县域经济的融资渠道有可能进一步萎缩。
2.金融机构设置不足,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成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主体。当前,县域金融机构主要有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和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和服务基本上处于不完善状态。尽管中央加大了对各类金融机构到县域发展的调控力度,并积极启动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程。但是就县域金融机构网点的设置、从业人员的数量与实际社会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3.金融产品的县域特色不明显。目前,县域金融机构服务仍是传统的“存、贷、汇”等业务,金融产品的特色不明显,金融产品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针对性有待提高;农村金融创新主体单一,创新机制尚不健全。县域金融机构服务半径也比较狭窄,基本上围绕县域城区业务,难以延伸到乡镇和行政村。
4.贷款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贷款还款期限不合理,贷款合同不是根据企业和农户正常生产周期及需要合理确定;信贷服务品种较单一,与地方微观经济发展的广泛性不相适应;部分贷款利率相对较高,与农民的承受能力不相适应;县域范围内的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上移,县级支行对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没有审批权限;贷款投放结构不合理,信贷投放偏向于少数大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和农业投放的资金相对较少;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借款人对银行业务以及相关产品了解的程度不够充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贷款数量。
二、制约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因分析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矛盾,突出表现在:县域经济旺盛的资金需求与县域资金大、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与信贷结构调整滞后的矛盾、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高风险与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的矛盾、县域中小企业信贷服务需求多样化与金融机构融资方式单一的矛盾。制约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县域经济内在风险较高,发展层次较低,经济环境较差。县域经济主要由基础工业和中小企业构成。基础工业基本上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传统产业多,新上项目少。而中小企业高科技含量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在这种发展相对滞后、风险度大、缺乏“亮点”的经济环境下,金融机构难以找到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
2.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当前信用缺失和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信用环境欠佳,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没有良好的信用环境和良好的经营效益,金融机构本身都难以生存,更无力对地方经济提供有效的支持,最终将损害整体经济的发展。
3.金融部门信贷管理机制不完善。国有商业银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削弱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制约了县支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营销,客观上制约了贷款投放。而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条件、评级标准比较高,与县域经济发展也不相适应。对县域企业来说,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没有足够的抵押、较好的财务指标,难以达到贷款要求,致使许多急需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
4.金融机构贷款担保方式严格而且单一,县域经济融资渠道窄。目前,县域金融机构对企业、农户融资的方式主要是房地产抵押,而且在有效担保范围和评级、授信期间内的贷款都要上报审批,信用方式和保证方式极少,难以适应县域经济实体资金需求实际需求。
三、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城乡银行与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多家中小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县域及农村金融体系。一是要调整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体系。鼓励和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在县级城市和城镇设立分支机构,并向纵深发展,增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实力。二是加快组建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进程。由国家出台政策,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确定要撤销的县支行,可由当地政府接收,采取政府注资、企业和私人入股的形式,利用现有人员和财物组建地方性股份制中小银行。三是要探索建立专门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为县域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
2.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增加信贷投入的基础性条件,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信用强化机制,为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提供制度保障;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快县域征信体系建设,并逐步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加强县域金融监管,接受社会舆论监督;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完善内部管理,保障银行债权的落实,保障各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便利。要尽快建立省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和地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条件的县(市)要大力发展各类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贷款保险机构和其他中介机构。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便利。
4.要把打造社会诚信作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在争取金融更大支持的背景下,必须营造适合经济发展的思想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融资服务环境。各级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信用观念,组织开展信用镇、信用企业、信用村、信用户评比表彰活动和先进典型的示范推动作用,运用行政手段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净化社会信用环境。
5.不断加强金融队伍建设,以适应现代金融服务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金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加强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以适应现代金融服务发展的需要。同时,各金融机构要转变旧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晋升选拔机制,培养一支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常保平.改善县域信贷投入的思考[J].问题探讨,2003,(6).
篇3
积极发展内蒙古县域经济日益成为当前这一时期我区宏观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为全面建设自治区小康社会奠定扎实的物质经济基础,也是县域经济在我区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应当担负的历史重任。要切实推动我区农村改革深化发展,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抓好县域经济的发展;重点研究并且加以大力度实施:为我区县域经济的腾飞创造良好的政治、社会、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媒体宣传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只有把内蒙古的县域经济搞上去,才有能力增加对县域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建设的投入,才能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公共资源分配均等,才能早日形成内蒙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一、内蒙古县域经济的现状
(一)有利因素
1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根本性转变。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58.04亿元增至2007年的6091.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11.9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317元增至2539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10.91%:财政总收入从69046万元增至10183492万元。年均增13.67%: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00元增至2007年的3953元,30年增加了3853元;年均增加132元;递增1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1元增至12378元,年均增长13.67%。1978年到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3:38.9:41,8调整为13:51.2:35.8,所有制结构由公有制经济占100%转变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比为多种所有制形式并行发展,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30年来全区由传统的自给自足、自食自用的农业模式向发展现代商品农业不断转变。传统农业方面,全区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8亿元增至2007年的1276亿元,增长44倍;粮食总产量由499万吨增至1811.1万吨,增长262.9倍。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正在萌发壮大起来,较大规模的特色农业区域已经出现,特色农业在全区农业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产值也在增加,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3 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基本确立。改革开放30年来,经过慢慢探索和近10多年来的艰苦努力,自治区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跨越,走过了“培育――发展――整合――壮大”的艰难历程。特别是“十五”以来,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依靠工业项目带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张。200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7143.3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无到有,到2007年已发展到3364家,总产值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1.4%。2008年更上升为3638户。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从无到有达到11户:培育了19个中国驰名商标:14个中国名牌产品,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农畜产品深加工和重化工业基地,在发展自治区自身的同时为国家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区以冶炼、焦化、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乳制品及深加工等产品为重点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动力。
4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我区县城规模达到118.3万平方公里,功能也得到不断完善,形成了“三纵三横”的整体格局,城内所有道路全部实现硬化,绿化面积发展迅速,垃圾基本上实现了日产日清。全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不断加强城乡道路建设,绝大多数旗县内所有乡村实现了村村通三级公路,乡镇之间通二级公路,公路线路总里程由1978年的37535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138610公里,发展成为全国路网密度较高的省区之一。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区还十分重视绿化和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每年开展春、秋两季植树造林活动,特别是近年来植树造林步伐大大加快,2007年植树造林达到59.0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7.57%。自然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5 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1992年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目前全区旗县初中、小学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得到很大提高。全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9,85%,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高中在校生人数达到561400人。高等教育入学率达72%。建成旗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区93%的行政村有了卫生室,年内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旗县达到95个,覆盖农村牧区人口1434.4万人,其中,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牧民1180万人,比上年增长6.5%。全区11308个行政村。其中农村占8941个,牧区占2361个:村村通了自来水和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达到了91.44%,有1296个村成立了文化室(所),涌现出108个艺术表演团体,自2003年起大部分有条件的村镇每年开展广场文化月活动,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区社会稳定和谐,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和活力。
(二)不利因素
1 我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发展县域经济制约因素。内蒙古农村缺乏专业技术实用人才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领导干部对农村牧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对人才队伍建设缺乏深入研究和宏观规划,没有很好地把人才的培养使用与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财政投入不足。农村牧区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投入和支持。三是机制不健全。农村牧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其特殊的规律。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政策措施,农村牧区人才的培养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农村牧区人才作用的发挥,而且也制约了我区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截至到2007年调查统计,内蒙古农村人口为1435.65万人,农村劳动力为785.52万人。从受教育比例看: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程度高达87.00%,高中文化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24%,受过专业教育或培训的仅占27,8%,明显呈现出总体素质不高的现实。
2 全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内蒙古由于地域辽阔,加上固有经济发展基础不同,造成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县之间差距受地理位置影响较大。资源丰富,铁路沿线的乡村,经济水平远远高于资源贫乏、偏远的地区。县域经济GDP最高的地
区是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和煤矿资源丰富的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内蒙古多数地区以单一产业为主,缺乏多种经营。区内有相当比例的旗县农业产业化程度极低,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而另一些旗县结构趋同,资源配置不合理,因此难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3 传统农业比重偏大。我区存在着相对水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等客观不利因素。很长一段时间里,受自然条件制约,很多盟市的农牧业生产至今一直维持种地够吃饭、养羊自己吃、不思田外事的传统农牧业思维。加之由于经营方式落后,养种植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使得农牧民增收十分困难。一段时期内,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长期低迷。传统农业已经无力给农牧民带来更大的增收空间。在当代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生产效率低下且越来越难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农业生产由于联结千家万户。不解决好区域经济和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没有真正让农牧民得到甜头、实惠,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就会遭遇重重困难。
4 县域经济范围内金融体制不完善。当前,我区县域金融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已经成为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碍。近几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内蒙古县域经济范围内,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组织机构上不断收缩,加大了机构资源的整合力度,撤销或合并了一些发展潜力不足、网点单产规模小、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质量差、安全性差的网点。但同时也带来了内蒙古农村金融服务的弱化和一些社会福利的损失。由于正规金融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县域金融需求,县域资金供需矛盾突出,造成了农村民间融资日趋活跃。
5 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一方面内蒙古县域经济增长普遍乏力,财源不广;另一方面县域行政开支增幅普遍高于财政收入增长。财政是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质量决定了财政状况。由于上级政府往往凭借手中掌握的权力,按照收入比例、递增比例、两税返还和直属征收等多种方式集中财力,造成县乡财政无财可取,无税可分。地方财政运行困难。
二、积极应对,寻求解决难题的有效途径
(一)大力培养农村牧区实用技术人才
内蒙古要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现代农业,都离不开现代农牧业的主角――农牧民。提高农牧民素质,培育新型专业技术实用人才是时代的主题和需要,是把农村牧区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为内蒙古农村牧区专业技术实用人才源源不断提供后备力量,也是加强农村牧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抓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适应农村牧区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新要求,大力培养农牧副产品深加工的人才,不断增强农牧副产品就地消化和增值升值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造就一大批经营人才和运销人才,通过培育发展农村牧区商品经济的生力军,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变化万千的大市场联系起来,提高农牧民进入商品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此带动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牧区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二)合理统筹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全区农村区域经济平衡
县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和经济区域,各旗县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及地理区位等情况均存在着差异。因此我区旗县要制定切合各自实际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解放思想,取长补短。需要进一步突破全区境内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态势:各个盟市之间、同一个盟市长时间形成的分割的体制壁垒,最大程度降低自治区农村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当内蒙古经济体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阶段转换时,区域空间结构就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即逐步实现较为平衡的区域发展。地区间的不平衡将逐渐趋于消失,各地区的资源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空间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完全融合为有机的整体,整合配置,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同时需要建立规范化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整体自治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随着我区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二元经济结构将逐渐向一体化的经济结构转变。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最终为我区县域经济有序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
(三)提高农业产值和效益,向产业化、规模化升级
要加快我区推进特色经济产业化,真正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必定要有符合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的产业作支撑。我区应当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传统农业升级换代,使内蒙古农业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基地带动。四大产业焕发生机。全区对杂粮杂豆、食用菌、畜禽、林草等优势产业实施了基地化建设。二是协会发动,农业实现社会化生产。以农民自愿为原则,引导成立专业经济协会,由协会组织农产品标准化、社会化生产和销售,实现资金、技术、信息共享和规范化管理。三是工业联动,农业搭上产业化快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和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发展。四是调优品种,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和精品农业。五是调大规模。走规模化、效益型发展之路。六是调壮“龙头”产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升级。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积极发展饲草业、林果业、木材加工业、植桑养蚕业和生态旅游业,开辟农民增加收入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引入并倡导资本置换和运营理念,着力启动和盘活生态资本,实现有效流动。增值增效。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就促进农牧民增收,自治区各级政府应当把扶持当地的龙头企业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创建像伊利、蒙牛、鄂尔多斯、恒丰、兴发等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引导内蒙古农牧业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化方向发展。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真正的竞争优势。
(四)改善农村金融有效为县城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金融血液为其注入活力。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为自治区县域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这是基于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提出的针对性目标,具体措施有:1.发展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建立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2.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即我区将继续发挥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的作用,对涉农贷款比例较高的农村金融机构制定更为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实行更为灵活的利率政策,增加主产区支农再贷款额度。
篇4
关键词:阴极射线管;等离子体显示器;LED;OLED;FED
中图分类号:TB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近年来,作为光电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电显示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十分广泛。在外加电信号的作用下,器件本身产生光辐射刺激人眼而实现的显示,称为主动发光型显示技术,其主要有:阴极射线管(CRT),等离子体显示器(PDP),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以及场致发射显示器(FED)。
一、当前的发展现状
1.阴极射线管(CRT)
CRT自从1897年布劳恩发明以来,在上个世纪通过成熟的工艺技术和较低的价格也大规模的应用在电视领域,成为了显示器的主角。CRT显示器问世后在结构上也采用了很多改进的技术:如采用了阴罩板和桶形磁场,使电子枪的排列由品字形变成了一字形;各显示器厂都推出了“平面直角”显像管的显示器,如丽珑技术,钻石玲珑技术等;荧光粉由于材料的进步也有了很大的改进[1]。
但CRT由于原理上的缺陷,如因为结构因素,其体积大,重量大,厚度较大的缺点无法解决;彩色CRT电子枪发射的电子加速电压在10KV以上,会释放少量X射线,长时间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CRT成像是电子在磁场中加速后轰击荧光粉成像,在加速过程中产生几何畸变,引起图像失真及反光现象,以及容易受外界磁场的影响;功率也比较大,目前CRT的最大尺寸也没超过36迹和当前流行的50家陨系囊壕У缡佑凶藕艽蟮牟罹唷
2.等离子体显示器(PDP)
它是一种利用气体放电的显示技术,它采用了等离子管作为发光元件,显示屏上排列有数百万个微小的等离子管(即放电空间),每个等离子管对应一个像素。放电空间内充入氖、氙等混合惰性气体作为工作媒质。在两块玻璃基板的内侧面上涂有金属氧化物导电薄膜作激励电极。当给电极上加上电压,放电空间内的混合气体便发生等离子体放电现象。气体等离子体放电产生紫外线,这种紫外光碰击后面玻璃上的红、绿、蓝三色荧光体,它们再发出我们在显示器上所看到的可见光,显现出图像。
PDP相对于CRT,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无X射线;不受磁场影响,有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亮度高,色彩还原性好,视野开阔,视角高达160度;其缺点主要有:功耗大,不便于采用电池电源;彩色发光效率偏低,驱动电压较高,驱动电路复杂。
目前,PDP在平板显示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和其他显示产品互相补充,互相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PDP技术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潜力:通过对其优化设计,可以将功耗由300W降低到200W以下;发光效率从2lm/w有可能提高到40lm/w以上;通过对其生产工艺的一体化设计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
3.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是利用外电源向PN结注入电子来发光的。半导体发光二极管记作LED,是由P型半导体形成的P层和N型半导体形成的N层,以及中间的由双异质结构成的有源层组成。有源层是发光区,其厚度为0.1~0.2μm左右。
LED显示屏是通过一定的控制方式,用于显示文字,图像,图形等各种信息以及电视、录像信号,并由LED器件阵列组成的显示屏幕。
LED具有稳定性好,寿命长,可长达10万小时,采用低压电源,安全性更好,效能高,绿色照明,无环境污染等优点。
LED目前主要的缺点是价格较高,单点直径较大,导致显示屏的像素较低。目前,其主要用于指示灯,数字显示用显示器,平面显示器,光源等。特别是作为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已经全面取代冷阴极荧光灯管而成为主流。
4.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OLED显示技术具有自发光的特性,采用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当有电流通过时,这些有机材料就会发光。OLED在发光过程中不断发生化学反应,其发光强度会出现衰减,使用寿命较低,生产过程中合格率不高,造成成本上升[2]。
目前,主要发展在中小尺寸OLED显示屏,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中。对于大尺寸的OLED,技术路线不十分明确,寿命较低,大尺寸OLED电视价格过高于同尺寸的液晶电视,大尺寸OLED面板成本高,成品率低的问题必须解决。
5.场发射显示器(FED)
场发射显示器发光原理为:在发射与接收电极中间的真空带中导入高电压以产生电场,使电场刺激电子撞击接收电极下的荧光粉,而产生发光效应。FED显示器拥有数十万个主动冷发射子,因此在构造上FED可以达到比CRT节省空间的效果。其次在于电压部分,CRT大约需要15~30KV左右的工作电压,而FED的阴极电压约小于1KV。
FED是平板显示技术与真空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被认为最终会取代CRT。但FED加工制造设备和技术难度大,成本昂贵。场发射显示器的研究进展较慢,其产业化也面临诸多问题[2]。目前已有13-15cm的产品问世,并实现了彩色化。FED的核心部件是阴极,阴极材料的研究也有较大的进展。
二、前景展望
CRT由于自身的缺点,21世纪以来,除了一些特殊要求的设备外,大部分领域,CRT都已经被液晶显示器取代。
PDP技术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潜力,通过技术的进步,向着低功耗,低成本,环保,高清晰度等方面发展,仍可与液晶显示等显示器件竞争。
LED在光源方面由于其长寿命,低功耗已经占有很大的市场。LED微显示技术的应用,使其在显示领域极具市场潜力,,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设备正预示着微显示市场的美好未来。LED微显示技术由于先天的优势,将代表着微显示未来的方向[3]。OLED核心部分为有机材料,还存在各种困难,如不易实现全彩色,发光层制作难度大,有机物容易老化。长远来看,OLED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FED被公认为CRT的最终发展方向,但其面临的问题,使其发展过程十分缓慢,产业化解决的问题困难重重。
新近发展的激光显示技术(LPD)发展十分迅速,但在其市场化前,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文峰,等.光电显示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李欣.LED和OLED显示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职教与成教,2014(1):581.
篇5
关键词: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文题的源起
城市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聚居地。它既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容器,也是人们交流思想、体验和传播文化精神的载体。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前世今生,即由来已久的历史沿革和今天的物质形态、精神面貌及未来的规划目标和发展方向。
过去的历史人文、地域文化是城市体内的遗传基因,现代的城市景观是外在的形态风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它可持续前行的驱动力。尊重自然、关注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脉,使我们的城市景观少一些雷同和均质,多一些历史底蕴和地域特征;结合城市现代化发展方向,增强城市景观文化的可识别性,构建现代文化景观的精气神,这是基于对城市文化景观的保护也是对传统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于是,本文针对当前城市文化景观中存在的问题,运用上述理念,对其进行梳理和解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设计方法。
二、城市文化景观的理论概念
1、文化景观的概念发展史
文化景观是景观整体含义中的一个支系, 早期被人们称为历史景观,与
人为景观或人文景观具有词义等同性。1906 年北美地理学家卡尔・苏尔提出将人类创造的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 1925年,在他的经典著作《景观形态学》中,他定义景观为一个物质和文化形式的混合体,并指出在景观中,“文化是原动力,自然区域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1]。苏尔阐释出了文化景观的定义,并开始了文化景观起源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从分析自然景观开始,接着研究居住于某个地域的文化群体,随后,苏尔创立了著名的文化景观学派,“文化景观”一词开始在地理学中被广泛使用。1927 年,在《文化地理学的近今发展》一文中,苏尔又给出文化景观一个简单的定义, 即“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苏尔指出文化景观概念的核心在于强调景观的文化属性。随后越来越多国家的学者们都对文化景观的概念做出了定义。
2、文化景观的概念和类型
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李旭旦教授认为, “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著名文化地理专家王恩涌教授认为,“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 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2]。综上所述,文化景观是指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出某一文化体系的文化特征和某一地区的地理特征。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景观的定义修改如下:
1) 有意设计的景观:被人类有目的设计和创造的景观,包括由于艺术审美原因建造的花园、公用场地景观,其通常结合宗教或纪念意义的建筑和景观群。
2) 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这样的景观反映了其形式上和组成特征的进化过程。
3) 关联性文化景观:结合了自然因素,反映了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的景观,它可能是不重要的甚至是不存在。[3]
这三条定义也同时将文化景观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园林和公园等设施,经常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有联系;
二是有机进化的景观,包括残遗物(或化石)景观和持续性景观。
三是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我国城市文化景观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急剧加快,致使一些超级城市的扩张呈指数级增长,而另一些中小城市则正在日益萎缩,处于经济转型期或候鸟模式的转变下,不管是哪一种缩张变动,其城市的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彻底的分解和重组。历史文化区域的分解也导致了城市传统社区的弱化。片段式的文化遗产保护、孤岛式的文化遗产圈存破坏了城市的历史肌理和文化景观的整体性。
与中国经济崛起,城市现代化进程所取得巨大成绩相比,城市文化景观的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城市景观缺乏整体规划,商业化建设割裂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及人地关系。有些城市打着 “文化城市”的旗号,不惜大拆大建,以毁坏本土自然人文风貌的代价,去营造换取异国情调、另类体验:假古董、假建筑、假风俗……建造了一个个异域文化主题旅游景点,盲目追究旅游经济效益,完全不顾地方城市文化特色,使得城市景观缺少自己本该有的地域文化性格,造成了历史文脉的断裂;
第二、城市文化景观建设浮于表面,没有深层挖掘历史文化。目前出现了两种设计倾向:一种是过分追求景观的现代形式,忽略了对文化主题的探求;另一种是表现形式过于陈旧,不足以适应现代城市的设计形式需要。前一种情况由于忽视了对城市地域文化深层内涵的挖掘,设计缺少文化,游客缺乏乐而忘返的文化情境体验;后一种情况,景观元素表达单一、呆板,形成文化概念的被迫填给,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视觉疲劳。
第三、没有充分发扬民俗风情 。部分地区在城市景观建设中,不仅没有充分发扬当地传统民风,甚至将其看成落后的标志,加以排斥,这是对当地住民的不尊重,也是对地域文化缺乏理解的表现。在实际案例中往往出现面积很大的广场设计,却总给人以假大空的感觉。
第四、没有认真选取当地材料,未能利用好地方植物群落 。在一些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并没有掌握好当地建筑材料及植物品种的详尽信息,不善用地方的物质资源载体,造成了对当地资源的浪费,破坏了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和谐。
四、城市文化景观的设计思路和应对策略
基于对以上分析,笔者对我国城市文化景观设计进行了如下应对思考。
其一、整体规划设计城市文化景观,加强地域文化保护,注重传统民俗风情的继承和弘扬。从城市的历史文化出发,规划城市地块及组团的建设,在满足现代人生活要求的同时,将设计保护付诸行动,使城市历史文化的印记更加清晰深刻,使现代景观设计更富文化底蕴和魅力。
其二、选取体现城市地方文化灵魂的景观设计主题。文化主题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城市景观的性格表达。设计师此时要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深入学习当地的历史文化,善于捕捉提炼地方特色文化符号,这样才能推陈出新,设计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景观。
其三、主题表达和谐、统一,忌繁复、杂糅。常见某些城市景观为了强调文化元素表达,将多个主题填入一个空间中表达,致使观赏者摸不清文化主线,从而阻碍了对文化的探寻与领悟。因而,景观文化主题的表达不能盲目求多,应该越专一、越深入越好。
其四、文化景观的主题表达形式需多变新颖。如果风格形式过于陈旧,仅仅是设计手法或景观元素的堆砌,那么其表达的文化也是缺少生机与灵动的,最终无法形成感人的景观。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表达历史文化主题,更能引导游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品味景观中的文化元素。
最后,文化景观应该注意空间氛围的营造,忌陈列说教式表达。景观空间中存在着无形的气场。通过文化空间营造,让人们在有形的空间里感受到无形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这样便能将文化从硬质雕塑小品中释放出来,让景观元素间相互对话,真正将人地关系打通,地脉历史串连,富于景观以文化的精神和灵魂。
五、回顾与展望
综上所述,文化景观是体现城市灵魂的名片,它展现着城市亘古的文化底蕴和现世的精神风采。文化景观也是城市的形态剪影,通过精简的城市轮廓,表达出城市的品位和理念。在社会民众中,文化景观是追忆、展示和传承本土文化的象征。所以城市文化景观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魅力,创造有活力和灵性的城市文化空间。在行文末尾,祝愿我国的城市文化景观有着更美好的未来,生生不息、繁衍发展。
参考文献:
[1] 庞伟 景观是人类文化的投影.城市・环境・设计,2012(59):168-169.
[2] 金其铭等 人文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汤茂林等 文化景观的历史和发展趋向。人文地理,1998(2)。
篇6
关键词:基层医院;显微;神经外科;现状;研究
显微神经外科一词早在19世纪就被学者们引用了,20世纪50~60年代后期,在世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发展得情况下,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基层医院的整体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基层医院的手术理念、手术显微镜和手术器械、显微神经解剖学的不断发展,在发展中神经外科受益最多。[1]以应用手术显微镜为标志的显微神经外科学,成为近代神经外科发展史的一座里程碑,将神经外科学带进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医院的显微神经外科学成立以来,在我国基层医院中得到快速的普遍的发展,在基层医院的实际应用和研究,使得我国显微神经外科的医疗水平得到整体提高。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才逐渐为神经外科医生重视和不断发展。以应用手术显微镜为标志的显微神经外科学,成为近代神经外科发展史的一座里程碑,将神经外科学带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神经外科领域普及了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我国基层医院显微神经外科40年来取得很到的进步,临床上的经验得到了大量的试验和积累,并且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本文主要是从我国基层医院发展的现状进行回顾和展望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2]。
1 我国基层医院现阶段显微神经外科学开展内涵与理念
1.1显微神经外科学的内涵 显微神经外科主要是在手术中采用显微镜技术,但是,不是所有手术采用了显微镜的神经外科手术就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显微神经外科的主要概念界定,是以近代影像学为诊断作为理论和技术支撑的,医疗器械与显微手术相匹配的手术设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为保证的,以颅内病灶为中心的手术,显微神经外科不仅是技术,更是理念的更新。显微神经外科强调以病灶为中心手术,尽可能减少脑组织损伤,学者提出利用颅内自然的解剖间隙和经脑外到达病灶部位、处理病变,降低手术创伤,成为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基本概念。
1.2基层医院主要采用以病灶性为中心手术,减少脑组织损伤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和进步就是把以往神经外科"脑叶范围手术",推向"病灶性手术"水平,新的手术理念可以降低手术术后干扰脑组织,这一先进的手术技术在我国基层医院中逐渐开展。例如,翼点入路、经岩骨入路以及额眶颧入路,这些具有代表性显微手术入路的共同特点是,栖牲部分颅底骨结构获得手术空间,经过脑外抵达病灶,尽量减少对脑的牵拉和损伤。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提出利用颅内自然的解剖间隙和经脑外到达病灶部位,处理病变,降低手术创伤,成为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基本概念。
1.3手术显微镜下基层医院不断进步及其带来的手术操作模式的改变 神经外科是由外科逐渐演变过来的,经典神经外科时期,基层医院手术需要几名医师协同才能够完成,手术中重要的是几名医生默契的合作。现阶段基层医院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大量的引用了显微手术器械,改变以往多名医生参与手术的情况,譬如:自动脑牵开器,代替了助手牵拉脑压板;显微镜的光线代替了带灯脑压板等,在整个手术中基本关键的技术,基本上都是一名医师在操作。另一方面,在我国现阶段基层医院中,要以减少手术损伤,缩小手术野,医院的手术室空间有限不能容纳过多的手术器械操作,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加强医师的技能培训,在培训中要加强术者本人的手、眼配合,左、右手的动作的协调。通常,右利手的医师,固定用左手持吸引器,右手操作处理病灶。右手最常用的器械是双极电烧镊。在显微手术中,要求手术者不要始终的盯着目镜,要学会利用余光和手的本体觉去交换手术器械。在手术中主治医师要尽量利用自己的本体感觉来完成一些手术动作,例如:手术者固定使用右足踩双极电凝或颅钻的脚闸,左足踏超声吸引器踏板。为尽量少的干扰脑组织,减少频繁的更换器械,还应该充分发挥器械作用,如吸引器可用于做牵开器,双极电凝镊除了可持夹棉条、明胶海绵外,可以用作分离血管、神经的剥离子。
2 我国基层医院显微神经外科知识和技术现状与展望
2.1显微神经解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神经外科手术在显微镜下,解剖组织被放大几倍或十几倍,为了适应显微手术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神经外科在发达国家,开始一些列显微神经解剖的研究,为基层医院临床提供了有效的显微神经解剖资料。显微神经解剖包括脑(神经、血管)和颅底两个部分,其中,脑的显微神经解剖以脑动脉为线索颅底显微解剖分为鞍区、桥小脑区和抖坡区。经过长时间的试验与科研,世界上显微神经外科,最基本的脑显微解剖研究工作都得到实证,为基层医院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目前基层医院的显微手术的培训,不光是显微神经解剖研究和培训,要学会利用显微手术技术平台进行手术操作,平时多试验手术入路和试用各种新手术器械,最近几年来,神经内镜的内镜解剖图谱,在我国基层医院中进行普及和推广。
2.2显微神经外科的器械设备在基层医院的推广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完成高质量的医疗水平,在基层医院必须进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设备的质量改善与完成,如果在基层医院中显微神经外科的设备配备不齐全、设备的质量不能给与保障,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质量与效果。以手术显微镜为核心的一系列显微手术器械(材),如高速颅钻、可控手术床与头架、自动脑牵开器、超声吸引器、双极电凝、止血纱布等应用,解决了困惑神经外科手术的照明、手术空间狭小和有别于其他外科的止血问题。
2.3在基层医院中开展显微手术器械训练 其实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使用还是比较复杂的,如果在基层医院中,没有经过特殊培训,在使用时候就可能造成一定危险性发生,例如,高速颅钻,对这一项目操作不当,开颅时铣刀使用不当,可能将硬脑膜切破,磨除内听道会伤及听神经,磨除前床突,更有损伤海绵窦和颈内动脉的危险。安装头架的部位或方法不妥,可能会造成硬脑膜外血肿。所以,基层医院医师在使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设备前,要进行资格培训,需要经过培训才能进行手术操作。显微神经外科在我国基层医院中普及和提高,有助于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瞠目的成就,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深化落实,党和政府开始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于是先后提出系列政策与法律法规,推动了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如何推动绿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集中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绿色经济概念解读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普及的背景下,人们对绿色经济的理解也在不断的发展,纵观绿色经济的发展历程,对于绿色经济的理解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1989年-2006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意义,但是对于绿色经济的理解比较单一,只是强调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去采取的相关经济措施;第二,从2007年-2009年,人们对于绿色经济的认知开始深化,开始关注经济发展的转型与升级,进而达到经济与生态环境和平共处的目标;从2010年之后,人们对于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性开始有了新的认知,于是绿色经济具备了较为全面的定义,也就是可以为人类带来幸福观的经济发展模式,调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实现和谐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
针对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考核。文章主要从单位CDP所消耗的能源以及用于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投资这一角度来分析和审视近年来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实际情况。现阶段,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化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提出,绿色经济的增长速度正在不断的加快。与GDP的增长情况相比较来看,绿色经济几乎与GDP的增长速度相同,截止到2017年绿色经济在全国GDP总量当中的占比情况已经达到了10%,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经济新常态下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绿色经济发展的范畴当中,对于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对于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从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交通领域污染治理投资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在2015-2017年三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增长了54%。据国家部门发表的相关数据显示,从2005到2017这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万元GDP的能耗水平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2017年万元GDP的能耗为0.635万吨煤/万元,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50个百分点。在科学发展观深化落实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绿色经济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于是国家财政部门加大了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从2005-2017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家针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基本上都维持了年增长1.2%的水平,在2014年达到了1.9%的增长水平。由此可见,针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不断增强,一方面将极大程度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绿色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篇8
1、环北京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2009年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最能代表目前环北京地区各省市的竞技水平和现状。(表1)
由表1可知。第十一届全运会中,天津市在环北京地区中排名最高,它以23枚金牌、14枚银牌、15,5枚铜牌排在全国第8位:河北省排名其次,它以13枚金牌、13枚银牌、19.5枚铜牌排在全国第13位;山西排名第三,它以9枚金牌、7枚银牌、12枚铜牌排在全国第17位;内蒙古排在最后一位,它以7枚金牌、4.5枚银牌、8.5枚铜牌排在全国第22位。总体而言,环北京地区的四省市的竞技水平在全国排在中等偏上的位置。
由表2可知,环北京地区的四省市在田径、网球、自行车等17个项目获得金牌,其中田径项目最多,共获得4.5枚;网球、自行车、游泳、排球其次,均获得4枚,摔跤第6,获得3.5枚;柔道第7。获得3枚;跳水、水球、击剑等项目依次分别获得2枚到0.5枚金牌。由此可见,环北京地区的田径、网球、自行车、游泳、排球等项目属于优势项目:摔跤、柔道属于次优势项目:跳水、水球、击剑等项目属于潜优势项目。如何巩固优势项目。提升次优势项目,解决浅优势项目是环北京地区竞技体育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环北京地区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与该地区后备人才的储备息息相关。四省市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各有其问题。
天津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的渠道主要由市、区两级体校或业余体校承载。目前,除天津市体育学校、第二体育学校、塘沽区青少年业余体校作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外,其余各级各类体校的结构和功能或多或少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有的区级业余体校因机构改革和财政支持力度减弱而部分停训。河北省体育局目前有12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23个省级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6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河北省竞技体育人才总量近145000人f包括省、市、县、区的传统项目学校),在全国排前十位。具体到体育人才的质量。国际运动健将22人,占0.02%:国家健将149人,占0.1%;国家一级运动员268人,占0.18%;国家二级运动员3900人,占2.7%:三级以下的运动员141280人,占97%,各层次运动员比例为:1:7:12:177:6420,显示出河北省竞技体育高水平人才偏少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的现状。山西省二三线业余训练队伍呈现滑坡的状态。例如山西省重点县级体校田径比赛,在设立该项比赛初始阶段。全省每年有近30个县市组队参加比赛,参赛运动员达400多人。但是,到2000年时参赛的县市只有9个,到2002年只剩下四五个县市。参赛运动员仅70名左右。基层训练队伍的急剧萎缩大大影响到一线运动队员的补充与提高。内蒙古竞技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费投入得不到基本保障,三线在训队员和体校名存实亡,训练条件极为简陋;后备人才严重匮乏;训练方法和手段陈旧,缺乏科学化;竞技项目设置不全,布局不合理。
2、结论
篇9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现状发展;价值理性回归;解决措施;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265-01
一、我国房地产行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1.泡沫成分呈收缩趋势,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在高位运行过程中将面临着很大的下降压力,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调整紧缩的政策,使得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泡沫成分逐渐开始收缩,但是一些城市房价还是比较高,而且下降压力依然很大,与此同时下调的程度也不一样。
2.成交量出现萎缩,房屋空置率逐年上升。目前房价下调比例有限,很多购房者普遍存在着观望的情绪,这就促使房地产行业的成交量出现大幅度的萎缩,进而导致房地产行业中房屋空置率大幅度的上升。
3.在政府紧缩政策下的房地产商普遍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压力,而相应的房地产行业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4.房地产市场日前正朝着分化的方向发展,这就使得一些实力比较弱的房地产企业逐渐被洗出当前的市场,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部门加大了土地制度上的监管力度,使得一些实力比较弱的房地产开发商很难竞争到土地,有的即便拿到了土地,也没有能力及时支付地款。
(2)银行方面信贷紧缩促使房地产商资金匮乏,一些开发商没有雄厚的资金来源,他们又没有能力借助股市发行股票以或许大量的资金。
(3)由于一段时期内房价的下跌以及成交量的紧缩导致房地产的资金周转比较困难。
(4)银行利率的相应提高促使中小房地产商根本没有能力支付巨额的房地产信贷所需的利息。
(5)中小房地产商没有品牌竞争力。大型房地产商凭借自身的品牌以及信誉优势,以雄厚的实力来打价格战,并借此对市场进行清洗。以上所说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便使得房地产经济逐渐呈分化的发展趋势,而一些实力比较弱的房地产企业很容易被清洗出市场,进而很难促使市场的集中度提高。
5.房地产中介的经营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由于当前当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因素所致,房屋成交量不稳定,再加上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政府部门规范制度的不断加强,便促使一些房地产中介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有些甚至直接倒闭了。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1.加强对境外个人和机构进入境内的房地产市场之后的管理
境外个人和机构进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之后,我国要加大对他们的监控力度,完善境内登记制度、购房统计和外资开发,加强管理跨境的外汇资金流动,严厉打击投机行为和违法违禁流出入行为。
2.重视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加强政策性金融服务
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社会保障制度,为了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政府应该出一份力量,加强对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政策性金融服务。有许多国家在这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比如,在美国,就实行“居者有其屋”;在新加坡,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这些例子都非常成功,可以为我国提供一些借鉴意义,我国也应该逐步完善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向中低收入者购房提供信用担保或者贷款贴息等等。
3.创新房地产金融产品
相关人员应该将房地产市场进行细分,比如分成刚工作青年消费者、低收入家庭等,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住房金融产品。其次,在房地产管理、租赁、买卖、收购和开发等环节,都应该向人们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最后,还应该实现房地产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形成资产证券化、企业债券、投资基金和房地产信托等为一体的新式房地产金融产品。
4.使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体系多层次化、全方位化
在我国,房地产行业要建设全方位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除了由信贷市场进行间接融资之外,还要建立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除了由一级市场来提供直接的融资服务之外,还要建立二级市场来分担一级市场的风险,从而解决住房贷款的资金流动性问题和期限错配问题。此外,还要优化房地产市场的交易环境,加快建设房地产市场交易制度,积极扶持贷款、担保、保险、房产中介和房产评估等为一体的房地产金融服务市场体系。
三、我国房地产行业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房价理性回归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在泡沫挤压以及行业竞争加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不断成熟的情况下,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将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使得未来房地产市场上的房价更加合理,而房价收入也能在整体上处于可维持的空间中。房地产开放商要在遵循经济内在规律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政府部门颁发的一系列关注民生政策法规,合理经营,这样便会促使房回归到理性发展的道路上。不过怎样回归以及回归的幅度是由每个地方政府部门所出台的政策所决定的,但是一定要以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以及确保社会稳定为前提基础。
2.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
综合当前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及房市表现,从房市周期论的角度分析,中国房地产投资目前还处于繁荣期,整个房市还处在有利的上升阶段,但从市场表现看,房市则处于不成熟到成熟前的调整期。在未来的几年里,市场理性将逐渐回归。毕竟房地产开发是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的参与者(有的是城市运营商),而房地产消费属于长期使用的大宗物品。盲目不得“不管好房、坏房”只要抢到就好,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从当前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和市民购买力分析,只要经济形势保持平稳增长和楼市不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楼市就不会倒掉。近期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是指楼市崩溃,而是引导房地产业进入一个成熟理性的稳定发展期,将涌现越来越多的性价比优越的产品,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
3.房价将继续小幅看涨,涨幅渐趋合理
房价是与经济发展成正比的。只要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国家宏观控制得当,房价就不会大起大落。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仍将是人们消费的热点。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市场持续走高的诱因。
4.政府行为要加以规范制度
随着政府自身制度建设和监管的加强,随着公民和民主的推进及法制、舆论的建设的完善以及产权的明晰,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在土地交易、城市拆迁、项目开发等过程中的腐败等机会主义行为会逐渐得以规范。房地产市场在一段时期内的降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萧条。这与一些人的对该市场的悲观预期不完全相同。从根本上来说,即使楼市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价格的一度降低也在情理之中。无论楼盘直接出于房产商之手,还是出于炒房者之手,它最终还是要由消费者来接手。而房价到底有多高,则取决于使用者的支付能力。离开了后者的支撑,房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最近几年房价的持续攀升,已然严重偏离了消费者的实际支付能力。
参考文献
[1] 牛立华、忍卫卓.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解决[J].商情.2013年(03).
[2] 徐国庆.浅析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经济.2013年(11).
篇10
[关键词]吉林省 生猪生产 预测
一、吉林省生猪生产的发展现状
吉林省在1989年实现了猪肉自给,1990年首次外销生猪,完成了由生猪调入省到生猪调出省的转变,此后外销量逐年增加,1995年外销数量首次超过100万头。另外,1992年全省生猪饲养量达到1009.2万头,突破1000万头大关;1997年达到2179.2万头,突破2000万头大关;2005年达到3050万头,突破3000万头大关。
目前,吉林省为生猪生产自给自足略有调出省份,近年来,尽管生猪市场价格不够稳定,也曾出现过价格大起大落,养猪严重亏损的现象,但是总体上始终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
生产规模方面,近几年,吉林省生猪生产有长足的发展。生猪生产呈现稳定增长势头,人均猪肉占有量也逐年增加。2004年和2005年全省生猪发展到2750万头、3050万头;人均猪肉占有量分别为52.96公斤、58.52公斤,都在全省人均肉类占有量的50%以上,2005年猪肉产量与肉总产量的比为50.97%。可以说,生猪生产占据了吉林省畜牧业的“半壁江山”。
吉林省生猪的出栏量、存栏量和猪肉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4-2007年生猪出栏分别为1750万头,1950万头,2000万头,2200万头。2004-2006年末存栏头数分别为1000万头,1100万头,1200万头;猪肉分别为143万吨,158万吨,159万吨;生猪出栏率分别为175%、177%,167%。其中,2004年与2005这两年增长速度较快:出栏速度增长超过10%,存栏头数增长超过7%,猪肉数量增长超过5%。2004年吉林生猪出栏率175%高于全国平均生猪出栏率128.25%。从作为产业发展成熟程度标志之一的出栏率来看,吉林生猪生产率较高。从整体上来看,最近几年生猪出栏头数增长率稳定在11%左右;生猪存栏头数增长率稳定在10%左右。体现了吉林省生猪生产的平稳性。
生产方式方面,长期以来,吉林省养猪业一直停滞于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的状态,直到1989年以来,吉林省生猪生产方式由推广使用暖棚喂猪开始,加大品种改良进程,增加生猪饲养、饲料等的科学含量,生产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生产水平和商品率迅速提高,相当一部分养猪户开始走上了规模化生产道路。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全面发展,生猪饲料来源日益丰富,过去“以青、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的养猪原则已经基本改变,养猪业正朝着科学饲养的方向发展。同时,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促使养猪业逐渐由零散饲养、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地域差异对生猪的生产方式影响比较大。吉林省按各地饲料的构成、自然环境、饲养技术和社会需求的地域差异性可划分为三个畜牧区:西部平原区、中部平原半山区、东部山区。中部平原是吉林省商品粮基地的主体部分,粮豆产量和商品粮产量均占全省半数以上,铁路纵横、公路成网,以农副业饲料为基础的舍饲养猪业发展趋势最好。西部平原属于科尔沁大草原的一部分有丰富的草场资源,同时由于该区域耕地多,水利条件好,养猪业有一定发展。东部山区,因受土地资源限制,人均耕地,人均粮豆产量均少于中、西部,养猪业发展水平一般。
二、吉林省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猪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吉林省生猪生产的传统模式是农户家庭的分散饲养方式,饲养过度分散,集约化程度偏低。全省规模饲养的生猪占总数的比重小,农民传统饲养的猪还占主导地位。规模化饲养程度方面:省内比较,不如羊和家禽;国内比较,不如北京等地区。吉林省猪肉供给主力仍然是每户养猪4、5头的家庭农户,生产规模小,效益不明显。从饲养规模来看,饲养规模越大的,收入和利润相对越高、每个人工和每头生猪所带来的利润越多,成本利润率越高。吉林省生猪生产规模和所具备的发展条件相比,玉米资源等自然条件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养殖水平也难以保障。吉林省发展生猪的主要优势是饲料充足、劳动力价格低廉。然而,正是低廉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吉林养猪业一直在“千家万户一齐上”的低水平上徘徊,大多数农户沿袭传统的小规模分散养殖方式。农户散养存在着管理水平低、养殖技术落后、猪的品种差、生产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等缺点。这种小规模、低质量、低效益的生产模式,不仅耗费大量的劳动力,也浪费了大量饲料,生猪出栏时间较长,猪肉质量不高。其中脂肪型的肥猪,由于不符合城市居民消费习惯,很难卖出好价钱。生产规模小,分散饲养不仅使先进的生产技术难推广,劳动生产率难提高,更重要的是小批量产品进入运销环节较困难,增加了流通成本,包括屠宰、分销和产品标准化的成本。另一突出特点是农牧结合,劳动分工不明显,效率不高。分散饲养的农户由于在种地的同时养猪,对市场价格波动缺乏预测,对生猪的市场价格及变化趋势不十分了解,常常反应过度,非常盲目,因此抵御生猪市场风险能力很弱,使自己养的生猪无法卖出好价格,容易亏损,还最终导致生猪的产量难以稳定。这些因素反过来又影响农户养猪的积极性,导致恶性循环。
生猪养殖业是竞争性强的行业,但是我省农村富余劳力多、致富门路窄,养猪业是传统行业,成为广大农户的首选,传统的家庭饲养,一部分自食,一部分出售。规模化养殖方面,一家一户的分散的生产方式、极小的生产规模与国内生猪生产发达省份以及先进的农业大国相比确实差距很大。国外、省外的实践表明,发展养猪业应尽量专业化、集约化,办专业村、专业乡和大型养猪场,真正启动产供销一体化的功能,养殖亏损经营补,低谷亏损高峰补,只有这样,生猪生产才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对此,应当看到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应当是养猪乃至整个农副业生产及优化的方向,应当看到吉林省在这方面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自己的国情省情,不盲目攀比,不急于求成,尤其是政府不能大包大揽,拔苗助长,只能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三、吉林省生猪生产前景预测
吉林省生猪生产在完全自给的基础上还有剩余,且剩余量逐年增加。近年吉林省猪肉供给量增长加快,这主要是因为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发展和畜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的结果。最近几年出栏量增长比较接近,按照2004-2007年的出栏增长速度拟合计算得出2015年生猪出栏量将达到3305万头。按照2004-2006年的增长速度拟合计算得出2015年生猪存栏量、猪肉产量将分别达到2100万头和233万吨。因为生猪存栏量、猪肉产量增长总体为加快趋势,所以届时的实际数据可能比上述的预测数字大些。
参考文献:
[1]姜会明,苗齐,鞠善宏.吉林省建设畜牧业大省的奋斗目标与政策选择.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7,(02):7-13.
[2]秦贵信,于维耀.吉林省养猪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吉林畜牧兽医,2001,12.
[3]王桂霞,郑秀峰,李淑杰. 吉林省养猪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l999.21(2):103-105.
- 上一篇: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式
- 下一篇:欧姆定律的适应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