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范文

时间:2023-07-20 16:3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

篇1

随着计算机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平面设计也开始逐步被应用到多个领域之中,成为多个领域中不可获取的重要环节。本课题中我们将进一步针对健康教育传播材料中的平面设计应用课题做出阐述和分析。

一、平面设计基本要素以及在健康教育平面材料中的重要性

平面设计主要是通过创意、构图、色彩三个基本的要素二构成的。在健康教育的传播活动之中健康信息主要是以健康教育材料为信息的载体进行传播的,然而健康教育平面材料是健康教育材料众多中的一种平面材料,主要囊括了报纸、杂志、期刊、小册子、墙报、挂图、广告等多种形式。这些平面材料主要是通过平面设计的创新及新颖性来向人们提供一个更为快捷的信息传送平台,让人们能够通过对平台的关注成为健康信息的使用者及传播者。

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是作为健康教育平面材料设计的最根本的基础,平面设计在健康额教育平面材料的制作中显得尤为关键,然而其要素是扮演了主角的角色。平面的设计者通过以健康传播信息为主体,对受众群体进行目标的锁定,然后在通过对大众的需求进行结合,把握设计的关键点来确定表现形式。让受众人群能够看过图像及图文来引起共鸣。所以,作为设计人员是需要掌握全面的健康知识以及设计水平的。

反之,如果说设计人员存在专业知识上的匮乏那么不仅仅不能够实现对健康教育传播材料的传输,一定程度上还会对受众人群产生一定的误导。

二、平面设计的要素在健康平面材料中的具体应用

1.健康教育平面材料中创意构思的应用

创意是作为平面设计的关键要素之一,同时也是一种赋予文学修辞的艺术形式,它的基础主要是来源于生活。健康教育平面材料通过个性化的创意来进行传播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传播的目标及受众人群、文化背景等等方面因素来进行考虑,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将僵硬的医学信息通过主题的形式来简要鲜明的向人们展示。比较好的创意是通过大小的对比形式、色彩上的变化、字体符号、动物和人物等等形式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让这些设计的画面能够更好的迎合人们的需求,以此来作为传播的切入点,通过传播信息的个性符号让受众人群能够直观的通过信息中做到传播的内容。

2.在健康教育平面材料中的构图应用

构图通常都是为了能够更为合理的对健康教育平面材料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一般都是通过图形、、色彩及文字三者主次关系来进行表达的。作为设计人员通过对整体传播方案的策划及主题内容、受众人群、宣传的范畴进行确定,以此来为设计人员提供更好的构图思路,实现对版面完善及调整。

例如在拒绝吸烟的广告传播问题上。可以通过白色为构图的底图然后图中可以设计出一只手上拿着一支烟进行接力棒的传递,然后在旁边则可以通过另外一只手打上拒绝的文字,字体设计上需要由大、中、三个字体来对主次关系进行组合排列让整个广告突显出更为简洁、生动的视觉冲击画面。对此,设计者在构图的应用中需要注意对整体构成视觉的效果作出研究,在构图中一定要考虑构图能够对受众人群的视觉产生吸引。

创新图形提高受众视觉的冲击力。图形在平面的设计中最为关键性的作用就是通过它来对影响及色彩进行表达,通过视觉上的语言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就可以准确的对图形做出信息的飙到。通过创意图形在健康教育平面材料中是必不可少的图形类型之一。通过多种图形及形式的表达来完成创意图形的搭配。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的禁止吸烟的表示,一个香烟上面标识出红色的禁止表示,既简单还明确让人们都能够一眼联想到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场景。在健康教育平面材料之中还会将一些医学的图片创意成为好可爱的漫画图形,以此来清晰的表达出所要传递的信息,通过图形创意是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的,这在健康教育平面材料的设计中起到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及意义。

特色文字提高受众情感魅力。文字与图形不同,图形是能够做到无国界的传播,而文字是存在一定的局限的。但在健康平面材料中文字作为关键突出的要素之一。部分文字不仅仅是单独使用以围绕图片来进行相应的解说及搭配的,大部分都是通过块状为主字数上不宜提多,还有一些是根据不同的内容及编写来配合整体的风格形成格局布局特色的文字设计。例如说,在中意传播健康材料的文字上设计可以充分的使用中国水墨元素来对中医的健康问题进行传播,这会个受众人群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非常有利于传播中医知识。

增添对受众人文的关怀。色彩总会是给人们带来一种希望全新的生活气息,在平面设计之中色彩作为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形式,通常情况下都要比图形、文字等等更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与语言池,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健康教育平面材料的设计中通过合理应用色彩的方式来突显出健康教育材料宣传的主体,能够更好的让受众人群理解。设计人员可以对健康信息的主体进行选定,然后在进行主色调的揣摩辅助通过色彩的搭配来给受众人群带来视觉上的感官。在设计中经常能够看见的就是通过色相、名都及不同色彩的搭配来表现出版面的主次关系。健康传播之中关于卫生疾病相应的标志设计都是色彩给人关怀的体现。例如说艾滋病的标示是红丝,这会给人一种关怀及坚持的感觉,所以在设计中色彩搭配的应用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

篇2

【关键词】 医院 ;网站建设; 应用

信息资源是与人力、财力、物力和自然资源一样同为医院的重要资源,且为医院发展的战略资源。同时,它又不同于其它资源(如材料、能源资源),是可再生的、无限的、可共享的,它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级财富,也是医院建设的基本要素。信息时代的今天,医院网站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1]。医院网站是医院整体策略的体现,是医院对外宣传的窗口,是医院的医疗、科研、教学成果的平台,也是医院医疗服务体系的一种延伸,更是患者同医院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的一种策略,医院宣传不仅能增加经济效益,更能积累医院的无形资产,创造社会效益,对于医院良好公共形象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结合我院网站建设,谈谈医院网站建设体会。

1 网站策划与定位

任何一个成功的网站都要有自己明确的市场定位。准确的定位对整个网站设计制作会起到一个指南针的作用,为网站的建设指明方向。我院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网站建设应 “以病人为中心,宣传医疗特色与成果,义务传播医学知识”作为建站的基本思路[2]。为了把医院网站建设好,在建站前期,我们浏览了很多国内大型医院网站,并召开了由医务科、护理部、办公室、党办、预防保健科、健康体检科、药剂科、门办等科室和领导、专家共同参与的会议,广泛听取专家对网站建设的意见,最终把网站定位为以病人为中心,提供医学信息与服务,向社会传播健康知识,为医疗、教学、科研服务,成为医院形象、文化、内涵的宣传介绍平台,良好的互动平台,具有实用性的应用平台,大型信息资源平台[3]。

2 网站建设内容基本框架

2.1 基础模块部分

2.1.1 医院简介 对医院整体概况、荣誉奖励、先进设备、就医环境等进行简要介绍。

2.1.2 院长专栏 对医院现任院领导班子成员、荣誉、领导关怀等简要情况介绍。

2.1.3 专家介绍 提示专家出门诊时间安排、专家介绍、科室学科带头人。

2.1.4 就医指南 科室介绍,在就诊须知、门诊指南、住院指南、交通指南、健康体检套餐等指导患者了解医院科室重点专科特色医疗服务情况及相关专家、教授,方便患者就医就诊,使患者少走弯路。

2.1.5 医疗管理 对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及各种医疗专项活动的报道。

2.1.6 护理天地 主要介绍医院的护理概况、专科护理、天使风采、护理管理等内容。

2.1.7 科教园地 对科研信息、科技动态主要我院近几年来所取得的科研进展、继续教育、临床教学、健康教育等内介绍。

2.1.8 医院文化 对医院院标院训、医德医风、党员风采、患者之声、文学园地、职工生活等以图文形式展示我院独特的医院文化。

2.1.9 医院新闻跟踪反映医院最新动态,医疗动态针对医院的一些医疗工作情况进行通告,新闻视频、公告栏、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等网站变动最大的部分,一般都做成动态栏目,方便以后的维护和更新。

2.1.10 招聘信息 向社会公开专家引进、人才需求的一些信息。

2.1.11 客户服务

2.1.12 网站论坛

2.2 互动平台

2.2.1 患者留言 采取留言板、电子表单等形式让患者直接留言,医生答复,加强服务和在线联系。

2.2.2 院长信箱 栏目也可以使好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到上层领导处,使院领导及时了解患者最关心的事情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2.2.3 调查问卷 对热点话题、研究课题、服务态度等做市场调查。

2.2.4 信息公告栏 公告医院的最新改革措施,优惠政策等。

2.2.5 医院论坛 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和医患问答,形成多方面立体的交互交流平台,为医患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

3 网站管理与安全

合理定位和统筹规划是建立网站的前提和基础,但网站想要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严格的管理、精心的维护和信息安全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3.1 各类稿件的组织

3.1.1 新闻类稿件的组织 医院的宣传科、医务科、科研科等科室是医院新闻类稿件的主要来源部门,要加强协调,定出组约稿件计划,保证稿件准确及时[4]。

3.1.2 各类活动类稿件的组织 要想依赖上述科室提供的新闻类稿件,远远达不到丰富网站的内容和提高可读性的目的,还要和其他相关行政科室建立稿件的提供机制。

3.2 建立宣传员制度 除了形成一套完整流畅的约稿机制外,还有必要在全院各个科室配备业余通讯员,充分发挥这些通讯员的积极性,以拓宽各类稿件的来源。

3.3 建立年终奖励制度 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向网站投稿和奖励那些踊跃为网站供稿的员工,需要建立奖励机制,根据稿件的质量、字数、稿件数量、点击量等情况,设定出不同级别的奖励方法,用以调动员工投稿的积极性。

3.4 稿件的分级审批制度 其具体做法就是各个科室的通讯员和自由撰稿人所撰写的稿件,必须要得到其科室领导的审阅签字。对于那些重大的新闻和稿件除科室领导签字外,还需要主管院领导的审批签字,然后网站的主任再根据稿件签字的情况进行审批后再签字,最终交给员进行网上。

3.5 网站的更新与维护 网站管理员应当经常更新网站的内容,让访问者常常可以看到医院的实时新闻,专家的坐诊排班表及医院专家、专科、设备的实时信息,保持网站对访问者的吸引力。网站要保证版面及字体的统一, 因此对于标题及内容字体的大小、形式要做严格规定,对于网站的维护应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定时进行浏览、查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6 医院网站必须全天24小时,每周7天的不停运转,因此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有较高要求。

我们在网络安全上力争做到三个确保:确保网络安全;确保网络平台安全;确保网络数据安全。为了保障网站的数据安全,我们还配备了存储备份系统。该系统采用磁带库和网络存储备份软件,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自动备份,当系统出现突发问题时,可以通过该系统迅速恢复,将损失降到最低。

3.7 保证内外网完全物理隔离 网站的某些查询要与医院HIS系统紧密相关,通过定时人工导出至网站服务器上,提高医院内网的安全性。内外网站互不干涉,任何黑客和病毒均无法攻击我院内部网站,影响到正常的医疗秩序。

总之,医院网站的建设与应用,使医院管理向自动化、信息化、现代化管理迈了一大步,网站作为医院网络业务的重要支持手段,提供延伸服务,丰富服务内容,增强医院的竞争力。我们的网站只是刚刚起步,现主要的功能是宣传医院的形象和专家简介及重点专科,提供病人查询专家出门诊时间、医学知识等有关信息;面对患者“网上挂号”、“网上预约”、“网上健康档案”的要求,我们医院在今后还需加快网站建设,完善网站功能,重点要放在方便群众就医咨询,满足患者求医问药的需求,担负起健康宣传教育的职能,使医院网站成为改善医患关系的新“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20032010).mon.gov.cn.

[2] 王振东,魏冰玉,房靖祥,等.医院网站设计思路及前景展望[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2):63~64.

篇3

[论文关键词]价值观 稳态 精神稳态 干预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健康的心理是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价值观多元化、复杂化和社会竞争激烈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大学培养合格人才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主要机构,大学教育者和管理部门理应洞察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根源,实事求是地制定和实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政策和策略。

一、稳态与健康

“稳态”(homeostasis)又称为“内环境稳定”“自稳态”“内稳态”,起初是生理学和医学中的一个概念。伯尔纳在研究有机体的体液的生理特性和病理改变的过程中发现,由体内循环的体液组成的内环境具有维持自身稳定的机制。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内环境的稳定是自由和独立生活的首要条件”,“所有的生命机制,尽管多种多样,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保持内环境中生活条件的稳定”。坎农于1926年正式提出用“稳态”一词来表达内环境及其稳定的维持,并于1932年再次以辩证判断的形式揭示了稳态概念的含义:“稳态概念指的是一种状态,一种可变的但又是相对恒定的状态。”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与罗森勃鲁思等通过合作研究发现,负反馈机制是稳态得以保持的基本要素,“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可以看做需要负反馈的行为”,从而深化了人们对稳态的认识。他们指出,一个系统之所以有受到干扰后迅速排除偏差并恢复恒定的能力,关键在于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一种装置来测量受干扰的变量和维持有机体生存所必需的恒值(控制目标)之间的差别;二是目标差的信息本身和这种信息的准确传递;三是负反馈调节机制的作用下效应器做出反应,使整体达到调节的目的。因此,生理学意义上的稳态是指生命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一种状态。

健康的核心问题在于稳态的保持状态。生理上的内稳态的维持是身体健康的标志,即当个体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状态时,身体才是健康的。中医把人体健康看成是人体阴阳最优协调的综合表现,这种协调就是非平衡稳态。这里的“非平衡”是“动态”的意思。稳态并不是一种停滞和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一种易变的但又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在运动中求得稳态。例如,无论饥饿或大量摄取糖时,人体通过各种激素分泌水平的适应性变化,对于剧烈变化的血糖发挥拨乱反正的作用,成为稳态,血糖浓度调整在每百毫升血液80~120毫克。如果血糖变化过于剧烈,超出适量调整的能力范围,人体就会出现疾病。人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本质上是稳态的恢复或重建过程。

人的精神、心理是一种能通过自动调整机制维持自身大部分稳定状态的动态开放系统。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干扰时,人的精神稳态系统会通过自身的负反馈机制对自身的认知和情绪等进行调节,以使精神系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心理调节通过自身的负反馈机制来实现,由于精神稳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因而个体的心理调节过程可以在他人的干预和引导下进行。

心理健康是一种以较高的主客观认知水准、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为核心的健全心理状态或人格。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具备良好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在各种行为反应中呈现出积极而适度的表现。个体的心理自我调适是在认知调节和情绪调节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认知过程通常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它更直接地影响着人的动机和行为。就心理健康而言,认知涉及对自我、社会、人生、他人及周围环境的正确认知程度。具体来说,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基础,对自我要有自知之明,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气质、长处和缺点,从而形成对社会、人生、他人及周围环境的正确认知。情绪在心理健康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情绪状态不仅会影响人的生理变化,而且还直接支配着人们对事物和他人的评价态度,尤其是日常事务的相关态度。认知和情绪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互为制约互为影响的。很多时候,人们对外界事物给予的刺激,首先要通过认知做出相应的评价后才会产生情绪,而其具体态度往往又受着价值观念的支配及影响。情绪同样也会影响人的认知。当情绪处于正常良好的状态时,人的思路会开阔,思维会敏捷,解决问题会迅速;反之,心境不佳时,人的思路会受阻,行为反应会迟钝。当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采取认知调节和情绪调节策略,帮助恢复或重建心理稳态。认知调节和情绪调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二者共同维护个体精神系统的稳态。

二、价值观在精神稳态系统中的作用

作为一种信念体系和个体深层次的心理建构,价值观是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比态度更抽象、更一般,具有评价性、选择性、规范性,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的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心理学家认为,价值观在个体的心理倾向体系中居于核心和统帅的地位,它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并由此指导个体的行为。价值观包含价值认知、价值情感和价值意志三种心理成分。在以上三种价值观的心理成分中,价值认知居于核心地位,它构成价值观的基本轮廓和实质内容,决定着价值观的方向和性质,是价值情感和价值意志的基础。另一方面,价值情感和价值意志反作用于价值认知,对价值认知起着制约和调节作用。

价值认知对精神稳态和心理健康具有并决定性的影响。在个体的精神稳态系统中,当价值观的变化处在一定的范围内时,个体的心理健康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当价值观的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精神稳态就会受到某种程度的破坏,心理问题就会产生。价值观对精神稳态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价值认知产生的。

首先,价值观认知思维模式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往往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这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价值绝对化的思维模式,即个体以自己的愿望作为出发点在对事物进行价值评价时加上绝对化的条件。当事物未能满足个体事先设定的绝对化条件时,个体就会对事物的价值产生否定的倾向。如果价值评价的对象是自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就会出现过多的自我否定,从而导致自卑心理或引起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第二种是价值过分概括化的思维模式,即个体局限于从某一特定角度看待事物,以偏概全。个体用此种模式来对社会进行价值评价时,就会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进而产生憎恨社会、万念俱灰等消极心理。如果以这种模式进行自我价值评价,个体就会产生自我否定、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等心理以及焦虑、抑郁等情绪。第三种是价值矛盾评价的思维模式,即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标准是相互矛盾的:在评价自己时采用宽松的标准和功利性的尺度,在评价他人和社会时则采用严格的标准和道德尺度。评价标准的矛盾必然带来认知上的矛盾,因而具有此种思维模式的个体会由认知矛盾而产生心理上的困惑和冲突,不仅易引发焦虑的情绪,有时也会导致双重人格。

其次,价值观的认知内容出现偏差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个体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自我、他人和外界事物,解释和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但如果其价值观本身在内容上是错误的,就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导致适应不良,带来心理困扰。第一,由于在成败与苦乐等问题上持有错误的价值观念,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沮丧、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第二,在该与不该等价值判断上过于刻板、绝对化,缺乏必要的弹性,不仅对其行为形成了桎梏,而且当事情发展的结果与其愿望相悖时,个体就会对自己感到失望、沮丧,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信心严重受挫。如果个体用这些信念来要求他人,往往会产生对他人的不满,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给个人增加心理负担。第三,在危险与安全的维度上,对环境的危险性和自己应付危险环境的能力做出过高或过低的估计。对环境危险性的估计,如果过高,就会产生焦虑,并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受到限制;如果过低,则容易发生意外。对自己应付危险环境的能力的估计,过高或过低,其后果皆对个体的情绪和实际安危产生不利的影响,其后果与对环境危险性的估计偏差正好相反。

三、价值观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根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价值观冲突或偏差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价值观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根源。大学校园是多元价值观最活跃的传播领域,在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突的复杂环境中,大学生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难以依据已有的认知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种价值观念作为人生指导,因而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迷茫状态,容易导致心理失调,出现一定程度的病态心理,严重的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出现以心理剧烈矛盾和冲突为特征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吕可认为,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环境中,中国当代大学生在价值标准的取舍过程中呈现出不成熟性与可塑性、矛盾性与困惑性等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大学生因价值观问题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可能性。曾屹丹以及王红时、范晓玲等指出,价值取向模糊、价值评价偏差、价值认同失衡和价值观念错位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彭晓玲等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价值观与其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主体化、世俗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共同特点,但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学生存在差异。丁立平在研究中发现,我国大学生大部分的心理问题是由思想问题造成的,思想问题的本质就是价值观问题,因而价值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必须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价值观的干预,而不能简单地归为心理问题。总之,当代许多大学生的精神稳态系统相对比较脆弱,同时又具有可塑性,而大学生在价值标准取舍过程中的特点使其在多元化价值观环境中容易产生价值观冲突或偏差,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四、用科学的价值观干预促进大学生精神稳态系统的重建

为促进大学生精神稳态系统的重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干预。人是环境的产物。个体的精神稳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人的精神稳态系统。就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环境来讲,我们要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为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既要尊重各种价值观应有的社会地位,包容其对社会无害的局限性和缺陷,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及其对其他价值观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在大学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干预,不是一时一事一处的行动,而应当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和可持续的。

首先,要努力开展观念与制度创新,为价值观干预创造文化氛围。我国大学管理者应当把塑造大学生的健康灵魂当做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将厚德载物、百年树人的价值取向植根于大学校园文化的DNA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治理制度、教学计划、绩效考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等方面,强化和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统帅和引领作用。通过观念和制度创新,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心灵导航器的大学生精神稳态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进行组织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支强有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这支队伍应当由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以及大学里的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中的志愿者组成,并由学校相关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指导和总体协调。他们作为教育者,应当率先垂范,在努力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践行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为解决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奉献自己的激情、精力和智慧。

再次,要创新工作模式,提高价值观干预的效率和有效性。努力探索新颖、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在生动化、实践化、多样化、易被接受等方面下工夫。例如,采用双向互动教育模式,增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讨论,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采用情景教育模式,使学生在体验与典范的激励中感同身受,提高被教育者对正确价值观的接受程度等。

篇4

【关键词】知识观;体验性教学;幼儿园教育

一、知识观与教育

“所谓知识观,简单地说就是对知识的看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什么是知识,知识是如何产生、传播的等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一个时代的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知识观。“实践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人类的实践就是知识参与下的实践。”教育教学作为人类众多实践活动中的一种,自然与人们对知识的看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时代社会政治和经济所提出来的教育要求也是通过对教育过程中知识的重新筛选、配置和传播来实现的,或者说,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政治和经济要求实质上就体现着新的知识观的要求。”

不同的知识观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等。原始知识观背景下的教育以传授和学习神秘知识为途径,以赋予儿童社会生活资格为目的。古代知识观背景下的教育则是以传授生产知识、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目的。现代知识观背景下的教育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满足个体和社会的世俗需要为主要目的,以大众化为主要发展方向,以理性启蒙为主要理念。但是,现代知识观背景下的教育出现了人文精神、社会价值、教学实践、教育理论等多方面的危机。从教学层面看,学生普遍厌学,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威信减弱,学校课程混乱是很多学校在现代知识观背景下产生的危机。

由于现代知识观出现了危机,于是后现代知识观逐渐兴起。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是随着知识观转型一起到来的,“关注学生的亲身经历,为体验而教,为体验而学,正成为新的教育发展趋势”。“对知识的渴求欲、对成功的喜悦感、对学习的积极投入等等,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切身体验,这是一种个性化的、深层次的学习,从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加深了学生的知识理解、情感丰富和能力发展。”

二、后现代知识观与幼儿教育

知识观随着社会进步而发生改变,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幼儿教育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知识观的要求。2001年9月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在阐释幼儿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时体现了新知识观的要求:将“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五个领域的目标上都十分重视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强调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体验化,重视动态性活动、行动性和建构性知识;提倡将幼儿园的教学过程发展成为师幼共同探求、建构知识的过程。可以说,一个体验性教学的理念正伴随着新知识观的到来而发展起来。所谓体验性教学就是以学生在教学中的体验为基础来考虑教学问题,它强调要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可以说,体验性教学是一种价值取向,因为它引导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促使教师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独特感受与个性化发展;也可以说,体验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采取措施,创设情境,以保证学生获得亲身感受。它对幼儿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1.学会体验是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之一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一报告中指出:“伴随一个人一生的对待学习的态度,正是在基础教育(其中尤其在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阶段培养形成的。”很明显,幼儿园教育作为正规教育的初始阶段,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新《纲要》将“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根本任务。人生活的环境是复杂的,幼儿今后面对的世界是多变的,幼儿必须体验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快乐与忧伤、成功与失败,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体味生命的滋味,这样不管以后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坚强地走过去,创造出多姿多彩的人生。因此,让幼儿学会体验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之一。

2.体验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各方面的发育还不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和理智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在选择性地吸收外界事物时几乎都是带有情感色彩的,他们的学习多是感性的。因此,单从幼儿的年龄特征来说,体验性学习是他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时候就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学方式的体验性。后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是具有主观性、个体性和相对性的,也就是说知识对学习者具有依存性,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差异,个体要学到真正的知识,对知识的主观性体验是不可缺少的;在新知识观看来,知识是动态变化的,是对开放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的解释,可以说要学的知识是永远不能穷尽的,这就需要人们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积极体验具体境域下的知识。对幼儿来讲,不断体验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

3.体验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幼儿而言,生活刚刚开始,很多东西对他们来讲都是新鲜的,都等着他们去体验、吸收,学会生活本身就是他们主要的学习内容之一。生活由各种具体的事件构成,幼儿每天经历的各种事件就构成了幼儿的生活。生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我们不可能确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来集中教幼儿怎样生活,重要的是要重视他们经历的每一个平常时刻;对生活的感悟教师没办法教,对人生的体味成人不可能替代,所有这一切只有靠幼儿自己去感受、体验。创造机会让幼儿体验成功,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如果幼儿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他以后就会更乐于参加锻炼;如果幼儿能体验到周围人对他的爱,他就会同样地对他人付出自己的爱;如果幼儿能感悟到科学的神奇,具有无穷的好奇心,那么他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就可能走得更远……通过让幼儿体验生活、体验科学、体验爱、体验自己等,幼儿会获得很多非语言形态的知识,这类知识正是后现代知识观特别重视的。因此体验本身就是新知识观背景下的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体验性教学在五大领域教学中的重要性

幼儿园的教学范畴通常被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虽然各个领域是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但各个领域知识的性质是有较大差异的,幼儿学习它们的方法和途径有所不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有区别。新知识观对知识和幼儿的学习提出了新的看法,更加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学习者的主体性。

1.体验性教学在幼儿健康教育上的优势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幼儿在健康方面的发展不仅仅是生理方面的,还应该是心理方面的,幼儿在健康活动中应该情绪稳定,充满愉快,喜爱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活动。很多动作技能要随着幼儿的不断成熟才能被幼儿渐渐掌握,因此过早地强迫幼儿学习和对幼儿进行高难度的训练只会破坏幼儿的自然成长,对幼儿今后的健康观念和活动能力产生极大影响。正因为如此,新《纲要》在健康教育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上都特别强调对幼儿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方面的保护。要真正达到新《纲要》的要求,让幼儿自己感悟健康活动的快乐和重要性,一定要为他们提供体验的机会。

2.体验性教学对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作用

“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的语言发展更需要练习,幼儿园就是要创设一个让幼儿喜欢听、乐意讲的环境,让幼儿学会倾听和善于表达。体验性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时,多提供幼儿体验语言的机会,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语言环境中倾听和开口讲话,充分发挥体验对语言发展的积极作用。没有具体的语言情境,没有让幼儿主动开口的机会,一味地传授所谓的语言基础知识,强迫幼儿背诵与其生活经验相距甚远的东西,只会对幼儿的语言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体验性教学在幼儿社会教育中的重要性

新《纲要》是这样表述社会教育目标的:“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循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不难看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各种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培养靠的不是灌输和说教,而是需要“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幼儿园的社会教育要做的就是“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让幼儿自己去体会和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如何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品质。体验性教学强调要让幼儿亲身经历,获取第一手的知、情、意、行各方面感悟,使之内化为稳定的社会品质。

4.体验性教学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在后现代知识观看来,“从来没有一种人类知识的陈述能够百分之百地就某一给定的条件和预期出现的结果之间做出精确的预测”,也“从来没有哪一种科学实验能够拒绝或排斥任何‘反常’”,更“没有哪一种人类知识的客观性是绝对、纯粹而不需要进一步质疑”。因此,作为现代人要学会的不只是固定的、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索的兴趣、创新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想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不可能不给他们进入实地感受的机会;要想引导幼儿动手、动脑去探索问题,离不开为他们创设能实际参与探索的环境和活动,提供他们体验神奇和发现乐趣的机会;希望幼儿以后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现在就得“让每个幼儿有机会参与尝试,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并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科学精神的养成,旁人能做的只是引导,关键还是要自己体验、感悟。体验性教学强调的就是给幼儿以体验、感悟的机会,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

5.体验性教学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尝试

“在后现代知识观的引领下,艺术教学活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纲要》有关艺术教育的描述凸显了新知识观“体验”的理念。从目标、内容与要求以及指导要点中都可以看到新《纲要》关注儿童自由表达情感和引导儿童获得艺术体验的指导思想。新《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音乐的体验是在倾听、表演和作曲活动中获得的,由于音乐体验的这些特点,幼儿音乐教学也就以音乐作品欣赏、儿童音乐表演、即兴创作为主要形式。美术的基本要素是可视的“形”,而美术教育的特点在于将学生心中的“形”转化为可视的“形”,这一特点决定了美术教育实质上是对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幼儿园的艺术教学注重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以及感受美和表达美的情趣;注重幼儿观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并在体验性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热爱艺术,享受艺术,进而创造艺术。

四、小结

篇5

根据现在社区的一些基本规范与要求,结合社区发展与行销基础的演变,社区营销工作的以物为主转向以人为主的角色转化,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营销的基本方向也开始注重以人为对象的营销重点,与以前社区的户外推广与宣传有了一个非常大的递进,社区的营销主要也将从传统的宣传手段开始转化,因为只有手段的转化才有可能从基本的面开始变革。社区工作主要表现的转化首先是以服务开始转变,这也与大环境相对应的,沟通成为营销基层的基本营销理念,所以社区也将从服务开始转化。根据最新的社区调查,社区基本上采用新的网络化管理方向,所以传统以街道为单位的对象需要调整,社区营销网络建设也即将走入新的营销体系当中,结合网络变化的新问题,宣传工作如何做?是否具备可以渗透到家庭的宣传途径,也是新社区的关联点。社区的销售也是目前的变革之一,从连锁业的发展趋势看,社区销售必然成为一种转折点,是可以扩展与嘹望之间的桥头堡,同样有理由需要审视的社区销售。在做好一切的工作上,企业要树立的形象要在社区加以落实,社区作为一个窗口,是需要有所作为的。

结合上述的一些问题,社区营销有需要给予新的定义,需要提出新的思考。

社区服务运作的规范

如何做好服务是一直以来营销人所最为关注的命题之一,社区服务更是一件细微的工作,直接影响到社区营销建设的发展,服务工作如何做?必然要有所考虑,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运作。

1、 建立可以实际运作的服务条款,这样的条款要建立在自己产品与事实的基础上的,里面要详细列出操作规范,列出责任与义务,列出相等的考核机制,建立可以储藏的服务对象,规范员工的操作守则,尽量完善条款的意义所在。

2、 要有系统化的服务项目与对象条件,服务设计的每一个项目需要面对的是自己产品的对应消费者,每个项目的要求要以操作与实际出发,不可以短时间的盈利性质为出发点,要照顾到消费对象的实际需求,同时能够有一些附加的优惠,当然不能够从捆绑的角度出发加以运做。

3、 培训与演练非常重要,要有经验的营销人员对服务的具体项目进行专门的设计演示,比如语言上的,口碑的规范,行为的识别,问题的处理,反馈的信息处理时间,服务承诺的兑现,简单的必备工具,经常联络方式的应用等,需要细致的服务准备。

4、 找寻服务对象,一般社区的特点是早晚流动,中间休闲的特点,中间以家庭核心的老年为主,家庭妇女为主,所以对象的标准是要看什么产品,适合什么样的对象,怎么寻找?目前的通用做法是以单位合作的方式切入,或者寻找一个什么活动的机会,根据新的社区情况,找寻服务对象需要建立一套以家庭为单位的目标寻找突破口,逐步滚动与推进。

5、 服务的标准,营销人员要在服务的标准上做文章,要体谅服务对象的所有发出的声音,主动服务,满足服务对象可能开出的一些过分要求,这样的机会将会大大增加,面对面服务时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以知识的传播作为社区服务的标准化要求,同时建立可以互相委托的信任关系。

6、 做好优质的信用体系,服务的基本要求是信誉,无论出现何种情况,营销人员要以人为单位,沟通信誉的种种途径,掌握与交流双方的信用度,合作才能够长久,服务才有价值。

以上六点只是一般的社区新动作,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下作出新的规范与要求。

社区网络建设的意义

建立自己的社区网络在新的营销环境下越来越重要,网络的存在将是社区营销的基本保障,社区网络如何建,建设什么样的网络是有效果的,网络的利用点在什么地方等是需要弄清楚的,社区网络的营销体现又如何发现呢?

社区网络如何建设需要看产品的使用范围与消费对象,一般网络的建设是以一个固定的消费群体为单位建设的,可以是小区,也可以是街道,可以是服务中心,也可以是家庭,要划出网络的建设成本与实际使用范围,社区一般的网络要经常有网络建设对象,能够具有公共效能性质,有可以展示的条件将更加完备。建设什么样的网络是有效果的呢?网络由于是可以拆除的,所以也可能是别人的网络,也可能是不常用的网络,但必须是产品的使用者,或者是热心介绍与推广、展示的单位或个人,要有发挥宣传的阵地作用,主要的目的为推广产品作准备的。

社区网络的营销层面如何展开,就要看社区的整体功能与产品的适应度,通常社区网络的建设者有一个基本的利用构想,建设与使用是同步的,比如对于一个便利店当作一个网络,就需要围绕这个便利店展开一些促销工作,这些任何的厂家都可以做到,但需要统筹营销的整体计划,网络的利用点不在于促销一两次活动,而是要有长久的形象展示,做包装也是一种,现在的社区需要知识型的社区动态包装,形象与获取的价值推广同等重要。在展开当中,要考虑社区的经常性行为,时时注意网络社区周围情况,及时加以利用,真正开展联络机制,电话与上门是非常关键的设计项目。

社区宣传如何定位

社区的宣传工作,要根据社区发展的变化而设计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1、 以知识为代表的,需要开展科普活动与宣销相结合的活动,重点在社区各个活动中心,科普活动作为一种常规的宣传模式,在社区操作已经比较多,所以在选择上,需要提升教育的途径与方式,现在的餐饮与娱乐,有奖与健康教育,旅游与推广教育,展览与推广教育等都是社区新的科普活动,也是一种商业操作的宣传手段。

2、 实物展示与展销是社区的新展示机会,消费者从传统的被迫接受需要从自由挑选的角度给予体现,充分吸纳与集中教育是社区宣传的一大特色。

3、 以家庭建设为背景下的宣传成为主要新生力量,家庭讨论与参与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发挥他的作用,所以家庭宣传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对象,无论什么产品,只要需求,就可以应用性的加以宣传与推广,家庭也是网络建设的基本单位,设计家庭可以使用的宣传途径,将是一个可以开发的宣传目标。

4、 传统的邮寄、夹报、散发、广告牌、板报等已经在转变的基础上,需要更新,打折与促销一直是一种手段,在宣传上,可以将以往的行为统一提炼,结合新的需要,不纯是做广告,以人性化的需求,进入社区。

5、 结合新社区范围扩大的需要,统一社区形象工程上,占营社区的各种服务条款上,在可以利用的便民对象上,宣传社区与宣传产品结合在一起,达到效果。

社区宣传的目的在于需求的拓展,是需要有所回报的,因而现在的社区将更加突显利益的分配上,也将社区宣传的多方面利益点暴露出来,更有利于宣传。

社区销售的结合点

社区的销售工作在直面营销的时候,现在也变的非常苛刻,社区营销当中,主要是目前社区已经是一个消费的潜在力量,首先连锁店的大面积出现,为社区销售带来全所未有的机会,也给传统销售提出挑战,送货上门与上门服务,24小时营业等,已经是新社区的必须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机会也将有一次新的变革,等消费者不如送消费者,所以建立社区强大的销售对象已经变得非常现实,可以预测,未来社区的销售将越来越便利化,任何做到现有条件下的社区销售,也有几种方式,首先,仍然以传统店铺在社区的连锁建设,靠就近解决销售问题,尤其是社区的超市与连锁店,目前已经是推动的方向,许多专营店也在社区有所突破,专营销售成为一种新的开拓渠道,简单而实用。其次,社区直销业的蓬勃开展,也是新社区发展的基本要素,直销进家庭,直销进社区,直销节约成本已经成为共识,加上良好的教育已经不成为直销的障碍,社区直销业是开拓社区营销的主要营销战术。最后,社区的良好公共基础,将为社区的销售有一种全新的展示,店铺式销售将在社区落脚,重新有社区消费力量的前提下,小规模经营是未来社区发展销售的模式之一。

社区销售的最大效能是可以复制与重复利用,社区营销的基本方向也是需要在社区就能够创造效益,因此,社区销售的建设与看好点不仅仅在于一种买卖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商业机会,一种竞争下的多重营销体制。

社区窗口的作用有多大

任何企业如果要进军大范围的市场,社区的争夺是必然的,可以想象,未来的营销重点就是看谁对社区的资源掌握多少了,比如消费群体,忠诚的客户,经常的对象等,所以要从现在做起,强化对社区窗口的建设与规范。

如何建设好社区这特殊的窗口,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保障产品的信誉,产品的信誉是建设社区窗口的基石,所以产品的信誉与营销体系上的服务是窗口建设的重要环节,在现在基本的情况看来,需要对几个条件加以固定,一是企业的服务质量,过得了市场检验的服务营销体系建设,对消费者需要有过硬的推广技术保障;二是要建立产品与服务信用制度,打造信用与信誉是窗口建设的基础;三是要有形象,包括营销人员的形象,比如专业知识,专业操守,专业规范,专业服务,专业行为准则等,建立良好的可信条件。

篇6

关键词:德育;学科教学;辩证关系;哲学构成

人类发展的独特性在于人既是实然性也是应然性的存在。道德思维是一种从“实然”到“应然”的跨跃,它教会人们选择道德价值趋向,重塑伦理精神,再建人类本真的精神家园,实现自主和超越。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德育本质上是一种开放性体系,是一个双向重构和渗透性的过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所有环节,存在于各门学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学科教学”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课题,本文就学科教学与德育的逻辑辩证关系,以及各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和规律性做一些初步的探究。

1 德育与学科教学的逻辑辩证关系

1.1 学科知识与德育因素

关于学科教学和德育的辩证关系,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可见,学科教学和德育互为目的和手段,互相依存和制约。

学科知识,不等于德育因素,反之亦然。学科知识与德育因素是两个独立的异同概念,但又同处于统一体中,既不能使知识教学离开思想道德而存在,也不能使思想道德游离于知识教学之外,是对立的统一体。学科知识蕴含着思想德育因素,而思想道德教育因素依附于学科知识,并由学科教学表达出来,即所谓“文以载道”。教学中,应该正确认识学科知识与思想道德的逻辑辩证关系,把教学和德育和谐、自然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道德信念。

1.2 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实践“智德合一”,必须要研究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找寻知识与德育因素的联结点,以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有些学科(如政治、语文、历史等)知识明显含有德育因素。就语文而言,字词以及句章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也是与德育因素的联结点,教学中应抓住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等表达手段渗透德育因素,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对难懂的文章、句段,要抓住文字剖析,从语法结构入手,正面阐述,引导学生认识其中的思想理论,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积极的思想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含有德育因素,但并不明显。以化学来说,学科知识与德育因素的联结点主要通过实验。实验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实践第一的观点;在观察中,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以及内因外因、质量互变的关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此外,还可以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历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有一些学科包容一定的德育因素,但需要比较、分析才能使德育得到强化,如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以地理为例,地理概貌、自然资源、经济状况等内容虽有一定的德育因素,但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还需通过比较和分析。如某些矿产资源,只有在与他国比较中才能感到祖国的物博。在讲到资源开发、科技发展等内容时,需要从历史、现实的分析中找到弱于发达国家的根原,从改革开放、经济倍增的发展中看到希望。经过辩证分析,使学生认清责任,增强信心,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音乐、美术等科,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受到思想感情陶冶。体育学科在严格的组织训练中,增强纪律和集体主义观念。

1.3 教师修养与德育效应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认识到,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决不仅仅是方法和技巧问题。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是提高德育效应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德育效应的基础。教师要胜任教学,必须对所教学科有系统、广博的知识,在政治、历史、哲学等方面有良好的修养,才能全面地掌握教材,挖掘知识中的德育因素。另一方面,教师的政治信仰是提高德育效应的关键。教师必然以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设计教学,必须对社会发展具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教材中思想、道德因素坚信不疑,把自己的政治观点统一到国家的教育方针上来,这是能否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的关键所在。再者,教师的感情因素是渗透德育的媒介。在教学中要渗透德育,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必须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规律组织教学,不仅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教师必须通过感情的传输使生思想得到沟通,且不仅认识情感的感染性,以情动情,而且要善于运用情感的信号功能,通过动作表情发挥出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震作用,避免空洞说教导致的逆反心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以真情实感去影响感染学生,只有学生的感情上发生变化,才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

2 寓德育于学科教学的哲学构成

陶行知指出:“德育与智育对立,是品德教育最大的不幸”。学科教学是德育最基本的载体和途径。“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与教学活动等方面做好融合。美国德育采用了全方位的渗透方式,尽管各州各校的德育课程及相关大纲和教材不尽相同,但包含着一些共同的基本内容,例如对美国的宪法、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的传播和灌输,融合了基督教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世界观、价值观,这是美国德育的精髓。德育目标呈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多强调个性,强调健全人格和个人完善,其政治性要求寓于学校德育目标之中。基本内涵可概括为: 力图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国精神、守法精神,具有健全人格和积极进取精神的美国公民。

德国学校德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植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灌输爱国主义教育。为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德国把思想行为教育作为一个综合工程看待,强调将德育贯穿于一切教学工作之中,除宗教、伦理课外,道德观念教育渗入所开设的社会学科之中,如地理、历史、教育、社会、劳动、家政、经济等学科,还要求其他课程也应担负德育任务。比如,通过劳动课来培养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劳动习惯,通过教育课来培养集体观念、协作精神,通过经济课来培养社会和职业道德品质。而在培养人的尊严、责任感上,德国学校采取的学科德育渗透,使得受教育者对工作、祖国表现出由衷的热情和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亦表现得十分突出。

法国学校德育主要采取以公民道德课为主、其他各科为辅的方式进行。在公民课中主要进行个人道德教育、国家和社会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而在地理、历史、经济、美术、体育、自然科学中也渗透和贯穿着德育的培养,强调学科课程在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真理和实事求是方面起作用。

英国学校的德育称为“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做平常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道德教材编制新颖、生动活泼,以现实生活为主题,注重使W生能掌握各种生活技能。

日本学校德育的内容较为广泛,除了传统内容外,还与时俱进的添加了如个性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日本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及培养方法非常丰富。“公民课”了解社会,进行政治和法制教育。“道德必修课”培养道德实践力,重点培养创造力、判断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上。文化课称为“真理教育”,意在掌握真理,对事物的科学态度和逻辑思维方式。“特别活动课”提供具有丰富人性的教育活动,促进集体、社会意识以及个性的形成,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创造力。“安全课”旨在培养良好心态和互助精神。“友爱课”使理解人格尊严,消除偏见和歧视。“垃圾课”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乡土教育课培养热爱故乡的真挚情感。此外,还大量地引进和学习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并在各学科中融会贯通,形成崭新的个性教育。

2.1 教学内容的渗透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注意各学科的性质、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做到学科与德育内容的和谐、有机融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反映社会变化,把握时代脉搏。如数学中蕴含着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关联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深入挖掘这些因素,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领悟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国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陶行知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人的本分。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史料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如《墨经》、《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记载的大量数学知识,结合圆周率介绍祖冲之的事迹,通过学项展开式认识杨辉三角。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光辉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向学生展现数学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如航天、国防、工商业等处处都会用到数学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例如,关于圆周率,《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刘徽从圆内接正六边形,一直计算到 192 边形,得出圆周率精确到两位小数的近似值 。后来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应在 3.1415926 和3.1415927 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 6 位小数的历史伟人。秦九韶《算书九章》中系统地叙述了求解同余方程组的一种方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在 18―19 世纪,欧拉和高斯分别得到了与秦九韶相同的定理。此外杨辉三角形的发现,要比帕斯卡三角早四百年。自然课中可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们懂得爱护自然。

2.2 教学方法的渗透

道德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全方位的渗透在学校工作中,学校要形成全员德育意识,每个部门都是德育单位,所有人员都是德育工作者,既服务又育人,用自己的品德、智慧和人格魅力去教育和熏染学生。在道德教育中,陶行知提倡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师生互学,要求师生共同生活,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在晓庄,陶行知亲自到田间劳作,打扫卫生,和老师们一起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形成了晓庄良好的道德风尚。

在教学方法上,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德育渗透方法。方法虽有异,但效果趋同。如爱国主义教育,历史课以史感人;地理课以图示人;语文课以文服人。集体主义教育,音乐课合唱训练中,众人同唱,各司其职;在体育集体项目中,既要发挥个人能力,又要重视同伴协作。小组合作学习有益于道德精神的培养,相互帮助、启发,养成尊重知识和他人的作风,通过集体研究,培养进取精神;讨论与争辩,加强平权意识。对于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机智,掌握分寸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

2.3 教学环境的渗透

优良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影响师生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激发上进精神,提高自身修养,养成高尚的道德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校园环境的美好有利于促进德育效果的进一步深化,通过创建一定的情境意识和特定的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以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情境的创设正是把握了关于人在主体与环境相统一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陶行知先生当年就认识到校园环境的重要性,认为学校要成为艺术的环境,实现校园设计和人际关系的审美统一与和谐。晓庄师范,坐落在南京的劳山脚下,山明水秀,绿树成荫,校内会议室、图书馆教室和宿舍等依次排列,新颖对称。学科教学着手于课堂情境创设,也可收获德育的效果。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将生活的“形”与课堂中的“数”相结合,理解数形关系,在自然常识课中创设探究情境,发展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激发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热情。音体美等学科由于本身具有丰富的形象性,我们很容易把想象与学科技巧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2.4 教学活动的渗透

道德规范来源于生活,只有当个人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时,才能对道德规范所包含的源生活内容和意蕴获得切身体验。学校不仅传授道德知识和认知能力,更要发展道德情感,达到“知情意合一”,在实践中生成新道德。德育在于培养人的德性,而德性来自社会生活规范,必须通过实践活动促进情商的发展,使学生以开阔的心境去面对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办学实践中倡导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指出: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现今学校中所通行的修身伦理,很少实行的机会;即或有之,亦不过练习仪式而已。……知识和品行是分不开的,读书和做人也是不能分隔的,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他认为,品德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传授道德知识为第一步,而更为重要的是把道德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应当运用教学做合一原理,围绕做这个中心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修养品德,在实际行动中学会做人,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和修养。陶行知抓住行知的转化,完成了知行统一的德育过程。

如在数学教学中既要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也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概念很多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如法则、公式、定理、公理许多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和应用的。正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论观点。如通过讲解“数”与“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反映事物间存在的联系转化的观点;通过分数与小数,正数与负数,直线与曲线等,反映了对立统一的观点;三角函数、函数与图象这些内容把数学的两大基本要素“数”与“形”统一起来;数学问题的解决,总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或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间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立数学模型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所在,解答应用题,就是一种建造数学模型的过程,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选编应用问题进行训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为数学模型,培养建模能力。

现今,学校德育课程化己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且表现出系统性、知识性和有序性。从各学科课程设计开始就把德育的目标落实到课程结构、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指标体系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挖掘所教学科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使学科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德育。

参考文献

[1] 林斯坦,中学各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总体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