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20 16:3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

篇1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权的重要保障体系。在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形成个人健康心理和高尚品德的保障。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探讨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及措施。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心理健康

一、引言

新课改以来,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教育,即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尤其是在特殊教育学校,更是要注重学生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进而实现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防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由此可见,探讨特殊教育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我们都知道,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他们会比较悲观,且心灵也比较脆弱,再加上受家长以及学校的保护,他们通常与社会没有太多的接触,因此当进入社会以后,接触到复杂而又新奇的社会环境,他们很容易产生道德偏差,进而影响三观的正确树立,因此,良好的德育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一些正确的德育教育的开展还可以提升他们自身的法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进而纠正他们的思想,实现社会行为的规范。

2、实现心理疏导

面对社会复杂的环境以及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很多特殊教育学院的学生会感觉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因此有很多的孩子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更是有很多孩子存在自闭心理,不喜欢与他人接触,更不喜欢和他人袒露心扉,这时,良好的心理教育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能够帮助学生打开心扉,让他们开始接受外面的世界,与外面的人和事进行接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都是一样的,不要自卑,进而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温暖,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同时也实现心理问题的改善以及纠正,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开展到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教育性的原则

所谓教育性原则指的是在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道德教育时,一定要要时刻秉承教育为先的思想,在调节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增强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的培养。

2、全体性原则

所谓的全体性原则,指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教育时,一定要保证面对全体的学生,不可以单独面向某一位学生,也不可以只针对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且教育的内容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共同拥有的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3、差异性原则

所谓的差异性原则指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根据这些差异性开展不同形式、不同种类的教育方法,进而实现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德育教育的全面指导。

4、主体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对特殊教育学院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以学生作为指导中心,以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主体,每一项工作在开展之前都要先考虑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否是具有一定的好处的,进而实现学生的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5、保密性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问题也属于学生的个人隐私问题,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单独针对某个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保密性原则,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以及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保密,进而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名誉等都不会受到影响。

四、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及措施

1、提升教师的教育意识

受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却忽略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指导以及德育教育,因此,若想纠正这一现象,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展学生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教师的教育意识。学校可以通过会议以及宣传会的方式加强对于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工作的宣传,提升教师的道德教育意识以及心理教育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这两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外派教师到一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学校去进行学习,进而实现教师自身教育素质的提升,为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2、采用多样化的道德教育开展措施

针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相关的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例如,多媒体教育法、实践活动教育法以及宣讲教育法等等。其中,多媒体教育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大家展开德育教育以及心理教育,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们播放“感动中国”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去观看那些感人的事迹,进而让他们感受到“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一系列与道德以及法制相关的节目,进而提升大家的道德意识,实现道德教育的渗透。实践教学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展开学生的道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参加一些募捐活动或者是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的活动,进而提升大家的道德意识。宣讲教育法则比较简单,主要指的是可以通过开展宣讲会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多样性的,首先可以利用网络的方式开展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最方面的一种方法,毕竟如今的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样使用工具,可以制作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关的PPT转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工具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其次可以建立心理问题咨询平台,这样大家有什么问题就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咨询,既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改善以及指导,又可以保证大家的隐私,可以一举多得。当然也可以采用宣讲会等方式,还可以采用宣传手册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同时,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自己的爱与温暖,提升学生的归属感,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健康的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一项长远而富有意义的工作,在德育教育的路途上,教育者们要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培养心理健康的特殊学生作为教学目标,把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追求,不断探索特殊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新方法与新途径,为特殊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做出一份贡献。

作者:王小丽 单位:内蒙古特殊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卫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5.

[2]陈玲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初探[D].苏州大学,2010.

[3]隋海娇.我国当代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

篇2

在快速发展的高职高专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革新,学生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思想政治的教育,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要先了解人的心理状态、需要层次、性格特点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给予有效的应对策略,培养出高技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针对这一现状,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依据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特点分析学生不同层次需要下应提供的教育环境,提出若干具有心理教育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以保障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

心理健康;思想教育;高职

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多年以“包保驱动”为学生管理模式,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学生成才教育。“包保驱动”机制是任务落实机制、质量保障机制、鼓励激励机制,实时过程中不单注重教学质量,更注重学生生活、学习上的心理变化,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日常的“包保”工作中,为我院学生思想教育、课程教育提供了有利帮助。

1.高职高专院校现状及分析

近几年,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数据统计2000年,我国共设立高职高专院校442所;2002年,增长到767所,在校生370万;2004年底,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1047所,其中职业技术学院872所,在校生增长至596万;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不含军事类院校和港澳台地区高校)有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院校,总计达到2552所,其中含1336所高职高专院校。

2.当前高职学生心理需要的调查——以吉林省某校高职学生为例

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学习自觉性稍差,但情感较丰富,在情绪推动下出现心理问题的机率较高,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情绪波动大,对未来没有信心。有研究结果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矛盾主要表现在孤独感与渴望交往的矛盾、自信又缺乏自信的矛盾、理智与情绪化之间的矛盾,不同矛盾引起的心理冲突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及疏导方法。根据本人工作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反应出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具有以下特点:

2.1心理上想咨询疏导情绪,行动上拒绝走进咨询室。近83.7%的学生表示时常会出现由压力、人际关系、就业等环境因素造成的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变化,更有高达85.3%的高职学生不愿意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走出困境,也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看到自己走进学校的咨询室。

2.2心理需求诉求多样。每一个心理困扰的形成都不是单一因素的影响,在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职学生的心理呈现出多样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要达到学生心理上的满足,从而表现出行为上的认可。

3.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下高职学生管理模式探索

3.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模式的联动机制。各级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多隶属于学生工作处,进一步方便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的建设,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全方位管理。一是将心理卫生与学生管理绑定教育,学生的心理安全与人身安全、素质教育同等重要,对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视应不亚于对该生旷课、挂科的考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联合学生工作者将学生心理动态的考察摆在重要的位置。二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抗压能力培养相关课程。三是增强学生干部心理卫生的筛查能力,同时定期开展心理委员学习交流会,讲解分析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方法,保障出现应激行为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

3.2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完善学生管理。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一级需要即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也是最基本的需要;二级需要即安全需求(Safetyneeds),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家庭安全等;三级需要即爱和归属的需要(Loveandbelonging),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的需要;四级需要即尊重(Esteem),包括内部的自我尊重和外部他人尊重;五级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有价值人才能快乐。首先完善资助体系,满足学生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保障校园安全,满足学生安全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要营造一个和谐、文明、安全的校园环境,时常开展安全教育,一方面人身安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关爱同学”的人际交往模式,另一方面集中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第三提供健康互动平台,帮助学生满足社会需要,没有个人组成的群体,只有群体中的个人。第四赞美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体会尊重别人和获得尊重的快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综上所述,在快速发展的高职高专教育中,学生的管理模式的创新也越来越严峻,心理健康疏导是学生感兴趣、好接受并且有切实意义的管理方法,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要先了解人的心理状态、需要层次、性格特点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给予有效的应对策略,培养出高技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作者:周小琳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中心

参考文献:

[1]黄文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选择[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5).

[2]胡月香.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0(29).

[3]张涵义.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前沿,2007(01).

篇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英国军舰被德国潜艇击沉,大批英国水手丧生,只有少数人幸存而活。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幸存者并非都是身体条件最好的,但他们都是意志坚定、善于发挥自己潜在能力、具有较好心理素质的人。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体育与健康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四个领域的目标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充分运用体育与健康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及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

一、加强教师自身心理健康修养,树立学习的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自身只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才能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新课标,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论水平得到更新和提高,能胜任新形势的教学任务与要求。

二、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规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各不相同,在教学中采取的方法和培养的重点也应有所区别。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期,由于身体各机能还不完善,特别是神经系统还不成熟,因此,情绪不稳定,活泼好动,易与小朋友相处,但喜怒无常。这个时期应注意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重点培养,在体育活动中多采取一些活泼、欢快的游戏和集体项目,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重点培养他们参加活动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能力。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即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比如,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对身体胖的学生安排一些力量练习,对瘦小的学生安排一些灵敏性练习,使他们在各自的运动项目中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其次,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和要求或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容易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态,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是处在动态之中的,师生心理是复杂的、多变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规律和学习发展的规律,利用教学手段,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学生的情绪情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个性,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家校联系,塑造健康人格

家庭是孩子品行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多观察和了解学生,对学生日常交往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行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意见。因为在家里,孩子不仅需要呵护、关心,更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家长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感染、鼓舞和引导孩子。有一次,我在上体育课,做准备活动时,发现有一名女同学眼睛红红的,头一直没有抬起来,做操也心不在焉,直觉告诉我这名学生有心事。我利用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主动与她在一起活动,与她闲谈,得知她伤心的原因是今天早上,她父亲莫名其妙的对她大发脾气,让她受不了,继而她怀疑她的父亲不再喜欢她了。下课后,我打电话与她的父亲沟通,她父亲告诉我,因为工作不顺利,心情不好,给她带来了伤害,他以后会克服这个毛病的,他晚上一定给女儿道歉。第二天早操下了之后,这名学生悄悄的对我说谢谢老师。

五、利用体育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局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就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就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比如:让那些个子较矮和体胖的学生或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先练习下节课所要上的内容,给他们提供练习的器械和场地,在课中就让这些学生出来做示范,如在沙包掷远教学中,让臂力强的大胖子来示范,在技艺课练习中,让那些个子较小但技术动作掌握较好的同学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4

现代学校体育主要有三大功能,即生物学功能、教育学功能、社会学功能。体育的生物学功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重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学校体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试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认识及相关依据出发,探讨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及其互动作用。

2研究方法

2.1采用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体育的论文论著及文件。

2.2对比、分析与综合法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比较,提出本文观点。

3分析与讨论

3.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

3.1.1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指具有一种积极适应与发展的心理状态。“适应是各人通过作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1]。”而“发展是指个体的成长和才能品质在时间上所发生的积极变化[2]。”为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综合要求,美国提出要为学生的成长设置四类课程,不仅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第一类(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向上的动机和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同时也贯彻在其他类课程中。日本、德国、韩国、泰国等都纷纷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到了重要的地位。自8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省市大中小学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发展很不平衡,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许多学校从思想认识、师资水平到必要的条件还难以适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二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处理好与德育、健康教育等的关系,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课程化、医学化、德育化等倾向。

3.1.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它以心理保健为手段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它以心理适应为重点达到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它以心理发展为目标达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3.1.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涉及学生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和升学与择业问题的教育与辅导。主要包括:

(1)培养健康人格;

(2)树立自尊、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

(3)进行情绪教育;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5)其他诸如性心理卫生指导及升学就业指导等。

3.1.4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是最主要的途径:其二通过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文体活动进行;其三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其四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

3.1.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与此相应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惑、烦恼和障碍,直接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教育学生自知、自助与助人以及培养学生耐挫、乐群、敬业等方面的育人功能。

3.2学校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依据

3.2.1欧美等国的实验与研究性报告

欧美发达国家关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已有不少研究,结论较为一致,认为体育活动能促进身心健康。德国的K.Bos与F.Grobe(1991年)公布了他们从出版物中收集的73个研究,其中30%是实验研究,其余是准实验研究或相关研究[3]。在体育运动中,对心理健康与其关系的研究已形成共识,即大多数处于发展中的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且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水平相辅相成[4]。

关于体育运动中心理健康问题的价值探讨,麦金尼(Mckinney.F)在1949年出版的《PsychologyofPersonalAdjustment》一文中指出:一是能增强社会的安定感和自发性;二是能提高独立性;三是能解除紧张;四是有助于形成友谊、声望和领导地位。斯拉夫逊(Slavson.S.R)还补充一条,即能提高对自己的价值观(ChidPsychotherepy.1946年)。近年来,德国政府甚至采取措施引导青少年将过盛的精力用于体育运动,以减少社会犯罪。西方社会学称体育运动为安全阀和出气孔。

从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就身体练习对生理、心理的积极影响进行了研究。Kobasa等人指出,身体练习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可以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Kirkcaldy等人(1990年)指出:身体练习已作为治疗心理疾病(包括慢性忧郁症、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的一种方法。

3.2.2关于心理因素的理论研究

目前理论界已经基本认可把心理因素划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人在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其核心是思维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力。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由W.P.Alexander于1935年首次提出(NonintellectiveFactors),指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其它心理因素的总称。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对1500名高智商学生作了数10年的跟踪研究,其中150名最有成就者和150名最不成功者智力上并无大的差距,主要差距在于非智力因素。体育教学属智慧行为,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者相结合的结果。智力因素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具有操作功能。而非智力因素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情感、意志,成为推动他们进行各种体育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也是消除各种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同时非智力因素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可靠保证,甚至可以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

3.2.3我国学校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全球21世纪议程》指出:“如果没有健康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作为未来人才的青少年学生,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受生物体育的影响,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1999年6月13日中央《决定》以及随后几次全国性体育教育工作会议都要求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但至今也有人轻视或反对把通过体育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校体育的目标,认为这是“过分地夸大学校体育的目标和功能,使人感到无所适从”;“企图把增强体质的目标淹没在多目标的大海之中”;“空话一堆”;“根本无法操作”。

学校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摆正体育卫生工作在整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同时从实质上加强体育与卫生工作的相结合;三是处理好与德育的关系,既不能用体育中德育代替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体育中德育。

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三大系统(即卫生系统、社会系统、教育系统)。在教育系统中,体育学科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3.3学校体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作用

3.3.1身体活动和运动锻炼是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另一方面,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其可能性的理论依据一是转移机制,二是内啡呔释放机制,三是一些实验性研究,显示有氧练习对情绪特别是抑郁和焦虑的个体有积极性影响。

3.3.2体育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学校体育通过体育竞赛(包括竞技体育)这一特殊的身体活动形式,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以相互间身体运动能力(包括智力)优劣比较的形式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争活动,使学生自觉按照真、善、美的尺度,变外在必然为内在心然,变他律为自律,从而在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中,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延续的价值和超越生命的价值,并不断满足学生强身、交往、竞争和发展需要。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良好意志品质得到增强。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体育教学竞赛环境通常是风吹日晒,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不仅要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而且要承受机体的疲劳和肌肉的酸痛,这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精神无疑是最好的实践与锻炼。

3.3.3体育群体活动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家基本认同适应和发展是人生的两大任务。“某一特定适应水平随个性生理环境的改变,原有的适应平衡被打破,需要高一级心理机能和个性品质才能适应。若适应水平侧重于个体与环境关系的现状,发展是指向更高水平的适应。”[5]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体育教学以班集体形式进行,人际交往呈群体多向性。这种师生、学生之间群体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体育尤其是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因此,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课堂社会”,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如果教师能够有深度地加以引导和教育,使学生通过这种体验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使这种认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层面上,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学校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将突破德育的范畴成为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独立一育。

4.2学校体育不能自发地成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载体。中央《决定》和体育活动、运动锻炼对人的心理的积极影响作用(尤其是已形成的共识和目前的实验报告),为学校体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依据。

4.3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体育教学中育心功能应和育体同等重要,互为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的第一功能是育体育心,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学校体育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任何其他方式、手段无法替代的。

4.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体育教师的素质,一是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教师的心理卫生意识、知识和相关理论水平。体育教师没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丰富的心理卫生知识是不可能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

4.5学校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标准与体育学科特点有机结合并具体化,使之便于体育教师具体操作和检验。但这项工作争议多,挑战性大。国内外各种心理健康标准就有30多种,尤其是心理健康标准由“适应社会”向“适应和发展”并重的标准过渡,新的心理健康标准还在源源不断出台。

学校体育中要制定出适合各种学生群体、各个年龄阶段、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心理健康的检测和评量,需要研究者作出更大的努力。

5参考文献

5.1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5.2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

5.3Bos.K.SportandGesundheit[J].Sportpsychologie.1993(1):9-16

5.4王长生.关于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J].学校体育科,1997

5.5王长生.刍议体育运动中心理健康的研究历程及标准设定[J].湖北体育科技,2001

5.6赖天德.学校体育要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J].体育教学,2001

5.7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教育发展研究,2001

5.8杨贵军,张新安.体育锻炼对心理缺陷的影响和改善作用[J].体育学刊,1999

5.9王保成.更新观念,面向新世纪的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教学,2001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英语教学;可行性

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观之,人的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素质的重要方面。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科教学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不仅符合新课程的人本倾向,更体现出现代教学的特色,更为注重情与理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平衡,身体与心理的同步发展。

英语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许多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笔者以为,在英语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目标。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1.英语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英语教学活动要在激发学习动机的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情绪上的困惑,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激励的手段对学生心理进行积极暗示。这有利于通过英语教学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而现行英语教材中有大量心理健康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切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英语学科的教学目的,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耐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品质。

如:Scientists at Work描写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克服困难,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退缩,最后证明了雷电中电的存在。Great Women描写两个女人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面临困难勇往直前。Saving the Earth一文中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一切,以及保护环境、节约自然资源,让他们从小就有健康的心理。Laughing Matter介绍了各国喜剧表演艺术,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遗产,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美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培养了心理素质,只要细心钻研大多数单元都可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贯穿在中学英语教学始终。英语教师应该深挖英语教材中有关心理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

2.英语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或思路

身为英语教师,把学科内容和所教对象的特点结合起来,始终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达此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教师行为的楷模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被学生接纳,首先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由于中学生还处在偶像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有益的做法有二:一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避免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真诚关注,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损,导致教育失效。

此外,英语教师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兴趣爱好,以便与多种兴趣元群建立联系,从中吸取最生动、最真切的知识,利用学科优势渗透给学生,影响学生,达到培养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争取做到服饰得体,姿态大方,语言丰富且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再结合高雅、和谐、认真、精神饱满、热情大方等内在美的素质,不给学生显示出一种难以承受社会压力的心理表现。最后要说明的是作为驾驭工作者,自身素质相当重要,尤其是老师的个体素养对学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有调查表明“幽默、理解学生、开朗、耐心、外向、知识丰富”等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老师的特征。

2.2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

英语老师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要避免形式化,使学生在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诸方面受到教育。

2.2.1在课堂上注意使用日常用语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Good everyone,How are you,You are welcome,You are a good student,Pay attention to good manners,Care more for others。

2.2.2课堂上要有意识的加进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交),Good heath is above wealth(健康胜于财富),Pride goes before a fall(骄者必败),A little pot is soon hot(两小易怒),The wise man is always a good listener(智者善听人言)。类似关于心理教育方面的格言警句还有很多。

2.2.3还要重视新教材里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内容,对此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3注意心理教育的针对性

各年级学生知识层次不同,心理素质不同,这是由于年龄、家庭、生长环境等不同所造成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初中生,心理承受压力差和道德判断能力低,需要正面引导。但他们积极主动,思想活跃,善于表现自己,老师要利用课堂优势教育学生如何才能成为有良好心理素养的人,为以后的教育打下基础。而对于高中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候。他们对于人生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基本能分清善、恶、美、丑。现在是追求高分的时代,许多学生被关在家里、校园里,很少参与外界活动,心理承受压力能力差,很易表露出来,学科老师应注意这点。在实践方面,在爱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发展的情况下,英语老师在工作当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有时甚至是严格、严厉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接受心理压力锻炼,以便进行高中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当今许多教师感慨到“现在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英语课难上”等,英语教学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德育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英语教师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从容应付现在和将来要面临的问题。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 语文教育 人格 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1、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2、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上的困难等还会使他们产生忧虑。如有的孩子,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学生每次考查前都会忧心忡忡,怕万一“失手”,该如何是好?教师此时就应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告诉学生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检查,况且,语文这门功课不是一个分数或等第所能测量出来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学得能力,学到本领,不要太在乎这一两次成绩,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会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会的。细心开导,孩子们逐渐会对此忧虑慢慢减轻。然而,解开了束缚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佳。

二、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

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

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四、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五、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篇7

关键词:培智;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培智学校是我国发展特殊教育的专门学校,致力于特殊少年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本文主要通过特殊教育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培智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

一、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的逐步普及和特殊教育格局的初步形成。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特殊教育中学生精神意识的培养上还有待提高。

二、培智学校发展的现状

培智学校通过不断地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数百所学校,残疾儿童入学率显著提高,学校专任教师数量和学历层次不断提升,在特殊教育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培智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最重要的是人文关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精神世界的陶冶。特殊儿童由于身体和心智的不健全容易造成孤僻、自卑的心理,往往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史铁生、霍金等身残志坚并取得伟大成就的人物来激发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增强自信心,让他们真正体会自己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消除他们惯有的自我否定心理。

实践证明,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心理健康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塑造了一个个自信、自爱、自立、自律、自强的社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安义.在语文教学中调适学生心理[J].教育艺术,2009(09).

篇8

1.课程教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构成呈现出了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的特点,专业构成以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学为主。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虽然越来越多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加入到了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但是相对于教学任务来说仍然不够。专职师资不足,学校往往就会让邻近学科的教师来担任该课程的教学,虽然邻近学科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课程教学偏向于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完全流于生活经验的介绍,这就很难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导致完整的课程目标很难达到。

2.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目的来设计和操作的,它以体验为主要形式,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主要是通过体验来获得感悟。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授课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式,授课内容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学过程中学生互动体验的机会很少,因此对学生的指导意义很有限。另外,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选课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因此上课的参与度不高,出现看课外书、做作业等与教学无关现象。

3.课程单一,不成体系

目前,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教材虽然不统一,但是包含的内容都是差不多的,包括生涯发展、自我意识、人格塑造、情绪管理等十余项内容。包含的内容虽多,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一本教材,并且集中在大一第一个学期讲授,后续的大学生活很少再有系统的学习,因此,应尽快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干的课程体系。

4.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时数偏少,而且授课时间相对集中,大多在大一第一个学期授课。一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多不超过32学时,绝大部分高校都是18个学时。事实上,仅这一学期的课程满足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需求,也远远达不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当然,我们也知道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个长远发展的过程,而且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可塑性非常强,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5.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不成体系,往往只重视结果评价,而忽视甚至没有过程评价。具体说来,目前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环节都比较简单。就评价方法来说,多采用学生评教的方式或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忽视其他评价主体对课程的评价,比如说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及同行之间的评价等等;就评价环节来说,往往只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对其他的环节则缺少评价,诸如授课目标、授课内容、授课过程等环节。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措施

1.努力提高教学人员素质

目前,由于教师队伍远远不能满足授课的实际需要,因此,高校往往会从临近学科中选取一部分教师来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就导致了教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教学人员的素质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该将这支队伍的教师培养纳入学校的师资队伍培训计划,通过进修、交流、老带新、集体备课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培训。

2.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只采用单一的理论讲授方式,很难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因此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势在必行。一是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分析、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将讲授内容融入其中,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二是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通过采用课件,微课、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增强课堂视觉效果,增强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三是采取互动教学手段,培育良好的课堂氛围,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互动活动,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获得启发和领悟,使知识内化为心理素质,转化为自觉行为。四是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内知识指导课外实践,以课外实践积累间接经验,切实增强教学效果。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标。

3.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仅只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门课程,形式内容都比较单一,理论讲授较多,实践培训较少,很难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应该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以延伸课程(诸如爱情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专题讲座(诸如适应专题、生涯规划专题、学习专题等等)以及相关的活动课程(诸如素质拓展训练、团体辅导)为补充的课程体系。作为课程体系,它是开放的,可以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这样就既能满足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需要,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

4.安排合理的授课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授课内容,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5.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情感体验 融入

1.教师自身加强情绪心理稳定的调节,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意向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标实施的基础工程,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学习能力、品德的发展、个性特征的稳定与成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在中学的各门功课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更具有情感性,因而教师情感的投入与否,直接影响到一节课效果的好坏。如果教师能持乐观向上态度,笑吟吟地上课,就有利于融洽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也就是目前流行的“愉快教学”的精神所在。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自我心理素质训练,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紧张、急躁的情绪,积极坦然地对待周围人和事,避免过激的心理活动,做到“静心养性”,注意保持心理平衡状态,就容易规范上课言行。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心理基础。

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复杂,古今中外,各类文体,从不同角度,用各种方式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表现广阔深刻的人类思想,涉及多方面知识。若教师仅是照本宣科,则语文课就显得呆板、枯燥、单一,尤其是说明文、应用文更易进入这个死胡同。只有遵循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原则,语文课才会鲜活起来,哪怕是略显枯燥单调的说明文、应用文,也会给人一个“味道好极了”的印象。以情动人,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适度紧张,避免过分单调;以情育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避免人格障碍,甚至心理变态。

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教师以真诚、信任、期待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蕴含的潜力就会奇迹般地显露出来;反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正常的学生,乃至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妨害学生的人生幸福。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就不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更好的运用语文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感悟,从而对自己产生积极的影响。我有意识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初中生由于生理、心理年龄都普遍较小,所以虽都憧憬美好的未来,但尚不谙世事。对美好理想地追求往往与现实的生活产生矛盾,一旦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就灰心丧气。因此,引导学生保持一份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客观因素,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全了。从这里可教育学生应有这样的心理认识:挫折是人生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正常现象,不可避免,要用坚强意志尽力克服面临的挫折情境,要有勇气吸取失败的教训,在败不馁中去争取成功。同时,还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有意识地接受工作、生活中挫折情境的考验,激励自己在挫折、失败面前,再接再厉,不断进取。教学后,同学们纷纷各抒己见,有一位同学说出:“严冬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还有一位同学说:“不经风雨,何以见彩虹?”有的同学说:“身处逆境,不要绝望,不要沉沦,要始终不屈地奋斗,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更有一位同学引用了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迸出的思想火花也见证了同学们心理上的成长足迹。在课堂上经常通过类似的训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心理素质得以锻炼。

利用语文活动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语文课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这样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演讲、辩论、扮演“各种人物”等活动,让在他们在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主意,但不要去直接介入,要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

在语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并学习运用语文能力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手段。像开展社会规范用字调查、人们日常频繁用语调查之类的活动,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还组织学生撰写书评、影评,出板报,自编小报,读报等语文活动,促使学生关注当今改革、开放、竞争的社会现实,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了解当今社会最新的科技信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培养,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一定的高度。

3.作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本文分析了高校体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高校体育促进心理健康教

育的途径。

【关键词】: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由于条件限制,当前我国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的并不理想。体育的教育目标正朝着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方向迈进,致力于塑造理想的人格,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人的困难和痛苦,发展人的独立自主意识等为特征,培养人的创造才能。当前一定要利用学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有机融合,在学校体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体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健康的心理有赖于健康的身体,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健康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促使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智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个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等能力。良好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应变力等认知能力,从而为心理健康发展和学习生活提供有效的保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挖掘大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随着体育锻炼后体质的增强,情绪就会起相应的变化。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比赛规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团结协作能力、公平竞争意识以及开拓进取的精神。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锻炼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增强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情感状态。体育锻炼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使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从而调节人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良好的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本身就以班级的形式

进行,老师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可培养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体育教学又有它的特殊性,学生将在体育运动中,得到集体的信赖感及依托感,又能正确地面对竞争、成功、挫折等,使学生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个体与群体、合理与不合理等多元体验。

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改善大学生的机体健康状况,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富含许多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些宝贵资源的充分利用,势必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提高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它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同时更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

要使学生战胜白我、培养自信心,让学生明白竞争在当代社会无处不在,缺乏竞争精神

和能力就难以立足于社会,只有不断战胜自我的人才能够承受各种竟争。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和了解自身周围的环境,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所面临的危机和困难,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摈弃不良习惯、改善个体行为、培育积极的思想和情感;认清自身的潜力,积极调动个人内在的潜能,享受幸福的、健康的生活。

学校体育通过组织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培养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展现个性,模拟社会要求考察和培养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角色去行动,规范个人行为、激励个性发展。体育对发展人的合作能力教育的场所,为学生实践社会规范提供模拟机会,同时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许多西方国家的学校把体育运动作为对学生进行合作和团队精神教育的重要手段。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建立一种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形成一种民主、互助的工作、学习关系,同时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途径,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内容的渗透。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尽管体育课程富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内容,但并不是任何内容和时机均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教师为了渗透而渗透,这就走育教学的内部渗透应讲究自然、贴切,渗透应与整个教学过程是紧密相扣扣、有机融合。

1创造理想的体育课堂环境运动场是实施体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我们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场所,发挥体育的独特教育功能,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加强。为此,作为一个体育工作者应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为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体育课堂环境。

2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作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标准应该有以下几项:智力正常、情绪健全、意志健全、人际关系和谐、愿意与人交往、人格统一、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

的自我意识、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体育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知道心理健康包含哪些标准,在某一方面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自我调节,并且让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各方面优秀的品质,提高综合素质。

3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学专业素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是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自身心理健康,生动、活泼、多变的教法,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具备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并且能够正确地辅导学生心理问题的体育教师队伍,既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独特功能的重要保证。

4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做针对性教学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地了解、尊重学生,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教学。比如,速度素质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时间隔直觉能力;力量素质训练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高涨的情绪,增强信心。耐力素质训练能培养学生自觉性、吃苦耐劳的精神。针对性地开展个体或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如各种球类比赛、拔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利用体育竞赛强烈对抗和激烈竞争的特点,培养和激励大学生形成努力拼搏、不甘落后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竞争的积极情绪体验。体育科学表明,比赛过程既是学生之间所进行的速度、力量、技术、战术和心理因素的较量,也是实施成功教育、挫折教育、团队精神教育的有效方式。

结语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任务目标和教学模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全面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高校的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待探索,许多理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重视学生的

心理健康教育,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紧密结合,为学生踏入社会做好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周华. 深化体育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7,(02)

[2] 吴大成. 浅谈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科技创新导报 , 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