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时间:2023-07-20 16:3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

篇1

[关键词] 农产品 产业链 问题 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36-01

1 引言

目前而言,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过渡阶段。所谓过渡阶段,是指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主要为市场提供初级的农业产品。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农业产业链仍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产业链非常简单,且发展布局非常不平衡,不具备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农业产业链条是毕竟之路,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农业产品产业链条的优化发展,能够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的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地区的风气改善。本文建议,应该积极推动农村地区产业链的现展,打破传统农业只能提供初级农产品的尴尬局面,实现农产品产业链条的优化发展。

2 当前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紧密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阶段,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依然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业,很少有农村地区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群。种植和养殖是农业生产的的中心环节,但却长期被孤立的留在广大农村地区;而农产品的加工、存储、运输和销售等后续工作却集中在城镇地区。生产环节与后续环节的分离,造成了两方面的提出问题。一是广大农村地区仅仅占有农产品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利润十分有限;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次性买断初级农产品,给农民收入的增加造成了阻碍。二是农产品产业链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连接不紧密,不利于农业产品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的推广,降低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2.2 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除了各个产业环节联系不够紧密外,还存在着产业链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产业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发展表现为区域不平衡。东部地区农业发展较为迅速,现代化水平较高;而西北地区农业发展较为封闭,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阶段。初次之外,不平衡性还体现在具体的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受到市场形式和产业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平衡的格局。以华北地区为例,此地区棉花种植十分广泛,崛起的产业链带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具体表现为棉花加工企业数量过多;而在养殖业发展却长期滞后,很难形成规模,防疫工作跟不上,很多农户很难独自承担市场形势变化和动物疫病的双重风险。

3 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的改进路径

3.1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本文提出的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是指提高农产品产业链的迂回程度,具体表现为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从延伸方向来看,可以分为农产品产业链的向前延伸、向后延伸以及增加中间环节等方法。目前而言,农产品产业链的延长多以向后延伸为主,即增加产业链的后续环节,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产业链在向后延伸的过程中,通常会追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因素,通过加工来获取更高农产品附加值。

3.2 重视科技投入

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过程中,应该注重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加强农科联合,根据市场形势来调整农产品的具体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科技创新,能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共享了,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在产业链条的延伸过程中,应该重视市场开拓的重要作用,开拓本地市场、国内市场甚至是国外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产品的生产规模,重点生产和加工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产品。使得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紧密相连,不至于出现农产品的滞销现象。

3.3 提升农产品产业链

农产品产业链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知识、资本等因素的投入。这是产业链优化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农产品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十分重要。从根本上讲,农产品产业链的优化就是提高各个环节知识含量、技术含量、附加值水平。在提升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各个环节在技术层面存在的差距,需依靠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全面提升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

3.4 整合农产品产业链

应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源的变化情况,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各个产业链时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此外,也应该整合物流、信息、价值等产业链形态要素整合经营主体。本文建议,应该充分重视产业链中各因素之间的合作机制,加强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合作与衔接,通过产业链的整合而提高实际效率。

参考文献

[1]谢静,党华美,何腾兵.集成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促进农业清洁生产[J].生态经济评论,2014,00:159-174.

篇2

关键词观光果园;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现状;发展思路;沈北新区

观光果园是政府倡导、企业实施、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新型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农业开发方式[1,2]。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以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为主要开发内容,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农业园区。我国各地各种类型、规模的农业旅游园区已经数不胜数,尤其是近两年来在国家对工业、农业旅游大力倡导下,农业旅游园区发展十分看好[3,4]。沈北新区拥有丰富的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果业生态空间,该区旅游业历史发展悠久,具备发展农业旅游的天然优势。成立观光果园是沈北地区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

1.1自然条件

沈北新区地处沈阳中心城市的北部,位于东经123°16′~123°48′,北纬41°54′~42°11′,区域面积1 098km2。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雨集中,日照丰富,冬夏温差较大。年日照时数为2 520~2 750h,日照季节分布与作物生长期相适应。年平均气温在7.7~9.1℃,4~9月有效积温在3 000℃以上,适宜一季中晚熟作物生长。降水量受季风影响十分明显,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2社会条件

沈北新区地处东北城市走廊的枢纽重地、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南依沈阳母城,北接铁岭,东邻抚顺,西连沈西工业走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快捷。长大铁路、哈大专客,沈哈、沈环高速公路,101、102、203国道穿境而过,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仅30km,距大连港、营口新港和锦州港均不超过400km,沈阳地铁2号线和3号线直达新区。同时,新区内部“六纵三横”生态景观路网初步构筑起沈北绿色生态城市的全新发展格局。

沈北新区下辖5个乡、2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4个开发区和6个产业园区,有78个行政村和103个社区,共有人口40万人。沈北新区组建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1亿元,同比增长32.6%;地方财政收入35.5亿元,同比增长240.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3亿元,同比增长36.7%;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1.7亿元,同比增长64.1%;农民人均纯收入7 648元,同比增长23.7%,新区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已位居沈阳市前列。

沈北新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怪坡、棋盘山、植物园、七星山、石佛寺水库等;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净居院舍利塔、石佛寺、辽双州城址、锡伯族民俗村等。全区居住着满、蒙、朝鲜、回、锡伯等10余个少数民族,素有“锡伯之乡”的美誉。

2沈北新区果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果品、优质米、花卉、中草药、乳品、肉禽、生猪、饲料等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速,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该区东部经济区林果产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近20年来,随着林果产业的较快发展,已成为沈阳地区远近闻名的苹果梨生产之乡。沈北新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长期以来摸索出来的实践经验,加快东部经济区林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始终坚持“改造老果树、引进新品种、大力推广寒富苹果栽植”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寒富苹果栽植比重、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任务,以科技兴果为先导,实施优质无公害品牌战略,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现代农业。

目前,林果面积733.33hm2,占耕地面积的12%,其中主要以苹果梨和锦丰梨品种为主,现有面积520hm2,其他林果品种有李子、葡萄、山楂、南果梨和寒富苹果等。近年来,沈北新区首先引进沈阳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团,为东部山区种植寒富苹果和苹果梨的果农提供林果栽培、果园管理、病虫害防治、果树防寒和套袋等先进技术,使果品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果农收入成倍增加。在原来666.67hm2果树面积的基础上,2009年又增加了1 333.33hm2寒富苹果种植面积,以此推动2 000hm2林果产业基地的形成。

3沈北新区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伴随着林果产业多年来的发展,农民们对该产业已日久生情,对发展林果产业有热情,积极性高,林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每年都有新品种引进,农民尝到了甜头。做大做强东部经济区林果产业,在沈北新区上上下下已形成共识。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是沈北新区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体发展思路是以马刚乡铁营子村为核心,以苹果梨和寒富苹果、锦丰梨为主栽品种,建设林果采摘观光区;以怪坡为龙头,在马庄子、莲花、千佛寺、洋什、铁营子、中寺等6个村,以洋什、帽山2个水库为节点,建设蜿蜒10km、连接棋盘山森林公园等着名景点的农业旅游观光带;以马刚乡工业园为核心,建设5km2的农(牧、果)产品加工区。规划遵循集中连片、产业聚集、因地适宜的原则,用高标准规划推动高水平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沈北地区成立观光果园具有可行性。建成后的观光果园集田园风光、垂钓、蔬菜水果采摘、餐住、娱乐于一体,以优美的环境、纯朴的民风、特色小吃为广大沈阳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目前,国内的观光农业园发展得如火如荼,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发展前景良好。沈北观光果园的建成必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解决更多人的就业,使沈北东部山区更快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5参考文献

[1] 许海南,张日清.观光果园景观要素初探[J].广西林业科学,2009,38(2):107-109.

李长团,裴铁雄.传统果园改建观光果园的发展思路[J].广西热带农业,2009(3):53-55.

篇3

关键词:卓尼县;马铃薯;发展思路;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15

1 卓尼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卓尼县属于雨养农业用地,耕地资源短缺,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不足0.13hm2),土地的生产能力相对较低,且具备灌溉条件的耕地较少,致使马铃薯单产量难以上升。

2 卓尼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思路

2.1 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升马铃薯产量

作为卓尼县的县政府,需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出台一系列政策来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可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造中低产田,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可设置马铃薯产业专项发展资金,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增加马铃薯种植补贴,健全马铃薯种薯扩繁体系。

2.2 应用新的马铃薯种植技术,提升马铃薯种植质量

从本质上看,马铃薯市场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采取措施推广马铃薯种植技术,增加马铃薯科技种植含量,推广新的马铃薯品种,能够提升马铃薯种植质量。与此同时,还可以设置马铃薯品种研究中心,大力开发农业人力资源,建立一支高素质、懂科技、擅经营的马铃薯种植队伍,并给予资金投入,促使其进行马铃薯新品种、优品种培育工作。除此之外,在各乡设置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站,以多种形式向农民开展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工作,推广沟栽培技术、轮作倒茬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虫病灾害防治技术,以此来提升马铃薯种植质量。

2.3 完善马铃薯加工、供应体系

鼓励全粉加工企业、变性淀粉加工企业、精淀粉加工企业以及速冻薯条加工企业发展,促使卓尼县形成完整的马铃薯加工体系。与此同时,应完善马铃薯供应体系,提升优质马铃薯品种种植面积。

2.4 完善马铃薯市场销售体系,拓展马铃薯销售市场

每年以“马铃薯”为主题举办1次交流大会,对马铃薯的市场行情进行分析,以多种形式支持马铃薯龙头企业发展(如以工代赈、改扩建贴息扶持),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马铃薯产品加工类型。与此同时,设置马铃薯购销网点,健全营销管理体系,尽最大努力实现马铃薯产品的多渠道、立体化经营。除此之外,应注意发展马铃薯优势企业,增强马铃薯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以此来增强马铃薯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 马铃薯结构调整建议

3.1 马铃薯品种结构调整

目前,卓尼县马铃薯种植品种主要包括鲜食菜用型、全粉及薯片加工型、高淀粉型以及油炸食品型。为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增加卓尼县马铃薯种植户经济收入,应以市场为导向,对马铃薯种植布局进行重新调整和规划,合理设置马铃薯种植区域,循序渐进的形成以马铃薯种植、鲜食马铃薯以及马铃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马铃薯优势区域。具体而言,可适当减少鲜食菜用型品种种植比例,适当增加高淀粉型、全粉及薯片加工型以及油炸食品型品种种植比例。

3.2 马铃薯的产业结构调整

马铃薯的种植效益较高,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促进卓尼县经济发展。笔者认为,应遵循农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并依据本县的气候条件、土地条件对马铃薯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卓尼县可大力发展马铃薯深加工行业,比如淀粉和全粉产业、餐桌食品产业、鲜食薯产业、餐桌食品产业,还可以大力开发马铃薯系列产品,如马铃薯蛋白、薯渣饲料、膳食纤维、马铃薯衍生物制剂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大力发展马铃薯贮藏行业、马铃薯保鲜行业以及马铃薯包装行业。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马铃薯生产档次,才能形成育种、繁育、推广、外销的马铃薯产业链条。

4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农产品供求形势发生了变化,马铃薯的社会需求量有所上升,马铃薯产业也开始朝着经济效益型的方向转变。卓尼县应支持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工作,优化调整马铃薯区域种植结构,并鼓励马铃薯相关产业发生,建成马铃薯产业链条,促使马铃薯种植、加工、销售实现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李强.盐池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推进措施[J].宁夏农林科技,2013(11):123-124.

[2]陈广泉.对卓尼县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对策分析[J].甘肃农业,2015(8):13-16.

篇4

地处大山深处的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在由贫穷走向富裕的过程中,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挖山开路,修池蓄水,搬石挑土,见缝种李,化解了一个个发展难题,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春风精神”是春风村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春风人”在艰苦创业、建设家园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时代文化,是当代农村、当代农民精神风貌的典型反映,是自强创新精神的发扬光大和生动体现。

科学实干――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春风村的干部群众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因地制宜,选择在石头缝中栽种李子树,突出地域特色,做大做强产业,促进传统农业向优势特色农业转变。在此基础上,春风人抓住机遇,脚踏实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出行条件,变区位劣势为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创建农产品品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使农业效益大大提高,探索出一条符合村情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发展之路。

顽强苦干――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春风村的干部群众不信天命,挑战自然,在陡峭的山坡上开凿公路,在干旱地带修池蓄水,在乱石中搬石挑土、见缝种李、培土栽花,创造了一个个发展奇迹,使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民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创新巧干――春风人以产业发展为主题,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在李子产业发展上,实行组织化管理,组建协会,对接市场,注册商标,打造品牌,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春风人”把产业发展与农村文化相结合,举办“李花节”、“品果节”,不断提高春风村和“春风李”的知名度,主动招商,引进业主,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共同致富――春风村的干部群众始终坚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无论是在产业发展上、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组与组、户与户之间思想高度统一,拧成一股绳,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共同克服一切困难,“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真的富”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心中,促进每家每户增收致富,实现共同富裕。

篇5

现有耕地面积20732公顷(稻田12112公顷,旱地8620公顷),耕地土壤主要是以红壤和石灰土为主,土壤多呈微酸至中性,是得天独厚的早熟马铃薯种植适宜区。

发展马铃薯产业,荔波县农业成功转型

近年来,荔波县立足“上市早”的特点,在省、州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加大对冬种马铃薯产业开发力度,把冬种马铃薯产业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地方特色、壮大县域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全县冬种马铃薯种植面积一路攀升,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由原来的几百亩上升到目前的2万多亩,基本形成了规模化生产。2014年马铃薯生产面积2.59万亩,实现了马铃薯生产跨越式发展,马铃薯生产由原来的零星种植向规模种植发展、由单纯的粮食作物向粮、经、饲多用途作物发展、由自给性生产向商品性生产的三大转变。

马铃薯种植效益显著,成为了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点。据记者了解,2013年全县冬种马铃薯面积达到了2.51万亩,经专家验收,加权平均单产2182.7公斤,其中大薯率88%,按场地收购价每公斤1.6元计算,平均亩产值为3256.6元,亩纯收入1927.6元。全县冬种马铃薯总产量5478.58万公斤,实现总产值为8174.07万元,纯收入4838.2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22.55元。

紧抓六项重点,打造冬种马铃薯强县

荔波县农村工作局局长吴帮定告诉记者,荔波县把发展早熟马铃薯作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重中之重,在发展当地马铃薯产业上,农村工作局主要从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抓组织机构

为确保冬种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负责组织领导、资金协调和力量调配,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农工局成立了技术实施小组,负责制定技术实施方案、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相关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分工具体,责任到人。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为产业顺利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抓发展规划

按照《贵州省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荔波县实际,制定了《荔波县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产业发展思路和产业发展定位,确保了该县马铃薯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其发展思路和定位是,立足荔波温热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科技支撑原则,以农民合作社为抓手,以示范样板为带动,以提早冬种马铃薯上市期为重点,优化区域布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力争把“小土豆”做成富民大产业。

抓宣传培训

为提高广大群众马铃薯的种植积极性,在每年订种种植前,农村工作局和规划种植乡(镇)深入种植区召开宣传动员会,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在马铃薯收获季节,开展马铃薯种植评比系列活动,对获得马铃薯王、优质马铃薯和规模种植等奖项进行表彰奖励。每年都择时组织召开马铃薯种植经验交流座谈会,对一年来的马铃薯生产情况和经验进行总结,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马铃薯种植氛围。

抓新技术推广

荔波县马铃薯品种退化,农民种植技术落后。为得到更加适合全县生长环境的马铃薯种植品种及栽培技术,农村工作局开展品种抗性监测、测土配方施肥、品种展示等试验示范,先后引进了大西洋、费乌瑞它、中薯3号、中薯5号、中薯1号等1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筛选出了产量高、商品性好的费乌瑞它作为当家品种,并加强做好地膜覆盖栽培、机械耕作、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产配套技术的示范,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科技种植水平。

抓产业服务

为保障马铃薯种植的丰产丰收,相关部门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狠抓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在重要农时季节,组织农技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做好切种处理、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中耕除草和追肥等工作,力争做到关键技术百分之百到位,还利用新闻媒体,及时马铃薯品种、技术、市场和政策信息。

抓模式创新

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该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龙头企业牵头、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区域的发展上,对群众积极性高,自筹资金到位的,在项目安排上才给予支持,2007、2008年无偿给农户种子,2009年群众自筹种子款每市斤5角,2010年每斤种子自筹8角,2011年后每斤种子自筹1元。同时引导县内3家企业、5个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参与马铃薯产业发展,通过滚动推进,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效益不断显现。

看到不足,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速度

“我县马铃薯生产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种植规模不大,生产成本过高,市场风险过大,销售渠道不稳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按照布局科学化、种植标准化、品种专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优质化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单产,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提升我县马铃薯产业经营层次,努力把我县建成全省最大的早熟商品马铃薯种植基地之一。”荔波县农村工作局局长吴帮定告诉记者。

据了解,为了加快构建荔波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新格局,当地政府制定了多项措施。

一是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按照全县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不断培育种植大户,通过大户示范带动,促进马铃薯规模生产,推动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二是加强示范引领,提高种植水平。继续做好马铃薯种植的品种抗性监测、测土配方施肥、品种展示、地膜覆盖、机械耕作、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试验示范,寻找更好的替代品种,适宜的种植技术,更好的管理措施,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种植效益。

篇6

大家好!感谢团区委提供这样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下面我就结合XXXX年XXX满族文化宣传活动的开展,如何做好共青团的工作,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大家进行交流。

“发展集市经济建设满族文化新农村”是我乡今年总体发展思路,作为乡团委我们将围绕这个思路,以团区委提出的“建设新农村,青春新贡献”为主题来统领全年活动,主要是从“文明、志愿、学习、创业”四个方面,来建设和打造六支独具特色带有“青”字号的满族文化队伍,让“青春”在我乡新农村建设中闪光。

一、打造一支青年文艺表演队,活跃满乡文化活动

由乡团委牵头,从政府机关、中小学和现有的满族文艺表演队中选拔XX名团员青年,组成一个崭新的满族文艺挖掘、传承、表演队。我们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来打造这支队伍,首先,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编排一台集满族起源、地方历史、满族歌舞、满族服饰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艺节目。同时,选派队伍中的优秀团员青年到大中专艺校进修,来提高演员表演水平和节目档次,争取利用一年时间,使我们这支青年文艺表演队成为北京地区一支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宣(本文来自文秘站,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传表演队伍,能够走得出去,演得像样。我们将从今年X月份开始,以新成立的青春文艺表演队为主,巡回各村演出,把满族传统文化艺术作品送到村头、田间地头,引导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满族文化弘扬传承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还将部分优秀青年表演队队员选派到各村传授满族特色文艺节目,提高农村演员的表演水平,促进我乡满族文化活动整体水平的开展。

二、开办青年满文满语研学班,营造满族语言氛围

从中小学和各村选拔XX名团员青年组成满文满语研学班,外聘具有民俗文化专业教师来为研学班系统传授满族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我们将按照边学边教的原则,先在中小学开设满族历史、满文满语教育课程,使我乡中小学生了解满族历史,懂一点满文满语。号召青少年“争当满语志愿宣传小使者”,动员家长、亲朋好友学满语、说满语。另外镇团委还为各行政村统一购置教学光盘,由研学班学员向各村农民传授满族满语知识。同时,在全乡团员青年中间开展“学习百句满语”活动,年终评出X个学习满文满语先进团组织,XX名先进个人,用典型带动的方式,鼓励团员青年争当学习满文满语的带头人,挖掘保护民族遗产的生力军。通过研学班的教授和各项活动的开展力争通过X年的时间,使当地XX%的农民都能用满语进行日常交流和对话。

三、成立青年文化产业发展宣讲队,拓展满族文化传播

在全乡范围内选拔XX名优秀团员青年和XX名包村干部共同组成“文化产业发展宣讲队”。主要负责满族起源、地方历史的挖掘和整理,开展“进一村、走百户”大型思想宣传活动。要求宣讲队成员用一个月的时间,走访XXX户农民,与群众面对面讲授满族历史,弘扬满族文化,建设满族文化新农村的目的、意义,帮助群众答疑解惑,为建设满族文化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筹建文化产业建设调研团,深挖满族文化内涵

乡团委协同镇有关部门,聘请清华大学城市与发展空间研究所专家和中小学部分教师共同组成“文化产业建设调研团”,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进驻列入建设计划的X个行政村。针对各村经济、人口、产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确定不同的文化产业建设思路。比如,把二道河村重点发展[!]以踩高跷为主的文化产业,八道河村以满族歌舞表演为主,使满族文化新农村建设各具特色,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个特色。

五、组建青年农业科技志愿服务队,促进农村增收致富

从华都公司、北京市御食园食品有限公司、西洋参公司等龙头企业和本乡 林业站、科技站和种养殖服务中心聘请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青年农业技术志愿服务队”。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块,帮助农民发展优势产业、传统种养殖业。根据长哨营乡产业发展特点,计划分成种植业、养殖业、民俗旅游业等X个小组,通过举办小型讲座,与团员青年和群众座谈,现场操作等培训形式,传授农业实用科技知识,引导干部群众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品牌产业。比如:进一步做大做强七道河村西洋参品牌、老西沟瓜果长廊、项栅子杂粮生产和满族特色小吃深加工等。

六、成立共青团工作指导团,烘托团的工作氛围

由乡团委牵头,选拔大沟、老西沟、二道河等村XX余名经验丰富、实绩明显的优秀团干部组成“共青团工作指导团”。全年计划举办X次报告会、进村座谈指导等形式,就农村团组织建设、团员青年教育培训、文化产业建设等方面内容巡回各村,进行现身说法、现场解疑,传经验、教办法,全面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为建设满族文化新农村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当好党的助手。

篇7

关键词:林业;产业;规划

木戛乡林业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建设“森林云南”的总体要求,扎实落实县林业局、木戛乡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以兴林富民为目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林业下产业为突破口,提升林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核心,加强核桃、茨竹、草果、藤蔑等产业的发展与管理,着力构建“秀美木戛 、活力木戛、绿色木戛”。

1 木戛乡基本情况

木戛乡位于澜沧县县城西北部,距县城97km,与富邦乡、上允镇、竹塘乡、雪林乡,安康乡接壤,面积278km2。境内多山,地形除乡政府驻地较为低洼平整外,四面都较高,最高海拔是西北部的处马西科(2324m),最低海拔1246m,5~10月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1284mm,平均气温17.6℃,属高海拔冷凉山区。全乡辖6个村民委员会,39个自然寨,95个村民小组,4634户,16230人,其中农业4442户,15867人,居住着拉祜族、汉族、彝族、哈尼族、佤族、傣族、布朗族、苗族8个民族,主体民族拉祜族1581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7.4%。耕地面积3121.73hm2,其中水田1094.87hm2,旱地2027.8hm2,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茶叶、甘蔗、林果等作物。2012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49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23元;粮食总产量765.52万kg,人均占有口粮409kg。2013年上半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100万元,同比增加352万元,增长12.8%;完成粮豆播种面积3259.67hm2;完成杂交水稻520hm2,同比增加35.2hm2,增长7.3%;完成杂交玉米626.67hm2,同比增加197.47hm2,增长46%。经济发展总体稳中向好。

2 林业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2.1 指导思想

把木戛乡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目标,以发展林产业为主线,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深化改革分类经营、分区实施,加强林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林业科学发展,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把木戛乡建成山、林、人一体的生态宜人美丽乡村,构建“秀美木戛、活力木戛、绿色木戛”做出更大贡献。

2.2 发展思路

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首要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依靠林业产业及相关政策扶持,充分调动社会和群众积极性,加快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展林业产业体系和高新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行政领导和林业技术指导,建立和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积极争取上级和各部门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快林产业的建设发展。

2.3 主要措施和产业规划

2.3.1 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落实。“十二五”期间,全乡林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围绕“活力木戛、秀美木戛、绿色木戛”目标,在加强领导的同时,完善林业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森林覆盖率净增长量列入各村目标考核责任状,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2.3.2 依托县林技推广中心技术优势,确定技术指导组。依托县林技推广中心技术优势,确定技术指导专家;县、乡确定技术负责人;木戛乡成立以林业服务中心为主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项目组织实施。重点是负责高产创建示范点规划,技术措施组装制定,技术培训、指导,落实开展好各项工作,及时上报项目开展情况。组建高产创建专家指导组,制定本地技术操作规范,同时,加强协作攻关,深入开展巡回指导和服务,实现万亩区有技术专家、千亩片有技术骨干、百亩林有技术标兵的高成活率创建要求。

3 各项林业产业开展情况

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各种造林项目,认真组织、调动好群众造林的积极性,使群众能够有意识自发进行各种造林,并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高护林、爱林的意识。到2013年底,己完成特色经济林核桃造林共计933.33hm2,义务植树造林共600hm2,森林抚育40hm2,植被恢复造林共166.67hm2。计划从2014~2016年,加大对核桃产业和林下产业的发展,并对群众经济收入较低的村组有针对性地进行造林补贴项目的实施。比如,在己经完成的勐糯村邦地组和南六村代夫组的植被恢复项目中,当地群众己切切实实尝到了甜头,有的农户最高造林补助近5000元,所以,今后要继续争取植被恢复造林项目、退耕还林等大项目的实施。

4 结语

木戛乡的林业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只有紧紧依靠乡党委、政府和县林业局,积极争取各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支持,围绕发展绿色产业这一中心点,真正把木戛乡建成一个“活力木戛、秀美木戛、绿色木戛”。

参考文献

1 杨保庆,张拉锁.山西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的

研究[J].林业经济,1994(6)

篇8

自1997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重大决策以来,肥东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四把一促”工程(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促农民增收)总体思路不动摇,着力实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文明”三大建设,治理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初步成效

1、“把水留住”工程效益显著。一是塘坝工程。利用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专项财政资金共开挖大塘632面,中塘1513面;加固修缮中小型水库113座,整治渠道、提水站等其它水利工程15处。增加蓄水能力8450万方,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5.9万亩。二是人饮工程。打砖石井671眼,其中日出水量超50吨的大井、辐射井11眼,解决了79762人和824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3处,彻底解决了18万人的不安全饮水问题。三是大型水利工程。完成了驷马山引江工程黄疃站一期建设,初步实现了长江水、巢湖水、淠史杭水三水沟通。“把水留住”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分水岭地区易旱状况,提高了农业生产保证率。

2、“把树种上”工程快速发展。治理以来,结合退耕还林、绿色长廊、长江防护林建设等,分水岭乡镇着力实施“把树种上”工程,张集乡、古城镇等10个乡镇确立了“林业立乡”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到目前为止,分水岭乡镇栽植成片意杨林19.35万亩,成片经果林5400亩,绿色长廊352公里;乡、村道路绿化484公里,通道和四旁绿化650万株。“把树种上”工程的快速推进,使分水岭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岭区的林木覆盖率由1997年的不足8%、提高到现在的17.11%。

3、“把路修通”工程进展迅速。截至目前,分水岭地区共兴修农村四级砂石道路1462公里,兴修村村通水泥路1309公里,使分水岭地区乡村道路通路率由治理前的不足40%提高到现在的100%,自然村通路率达90%左右,路况交通比治理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既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也有力推动了分水岭地区的经济发展,深受岭区广大群众的好评。

4、结构调整工程步伐加快。通过13年的实践,肥东县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节水、防灾、增效的新路子,现代农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明显。年,全县粮食总产67.1万吨,油料总产13.9万吨,棉花总产0.5万吨,年出栏生猪88.4万头、家禽2281万只,农业生产实现连续八年增长。蔬菜种植面积达27.3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近2万亩。各类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发展到5000多个,规模养殖比重达75%以上。目前,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0家,其中省级9家,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粮油加工、畜禽加工等四大产业集群。

5、新农村建设雏形显现。近年来,肥东县共实施国家和市、县三级土地整理项目153个,总规模4.9万亩,完成环境整治任务的自然村达到50个。已建成白龙长王村、马湖小陶村等农民新村12个,新建农民新居32万平方米,其中2580户农民搬进新居生活。八斗镇中胡等7个村被评为安徽省生态村。白龙镇长王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规模大、项目实施快、节约集约土地多、产业发展效益好,成为“合肥模式”的典型代表。

二、基本经验

1、各级重视,把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江淮分水岭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低,搞好岭区的综合治理开发,对于解决缺水易旱地区贫困农户增收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健全领导机构,制定开发规划,精心组织实施,特别是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截至年底,各级财政投入肥东县岭区5461.55万元,其中省财政总投入为4830.05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总投入为472.625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总投入为158.875万元,有力地推动了肥东县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向纵深发展。

2、突出重点,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放松。一是以“挖塘、筑坝、打井”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兴修塘坝、渠道整治和小型水电站建设,坚持在饮水困难地区打人饮砖井和辐射井,在苦咸水地区建设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努力“把水留住”,增加蓄水量,改善水利条件。二是结合退耕还林,以基地造林、绿色长廊建设、生态林建设等为重点,全面开展植树造林。三是结合“村村通”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村组道路建设,努力改变分水岭地区交通状况差的局面,逐步解决农民的行路难问题。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改善了岭区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极大地提高了岭区的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的生活质量。

3、优化结构,努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大力发展规模特色农业。涌现出撮镇万亩露地蔬菜、万亩水生蔬菜和梁园镇、石塘镇等一批千亩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生产基地,其中牌坊乡已成为合肥市最大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设施栽培面积达到4500多亩;元疃丰宝示范园占地面积已达千亩以上,成为合肥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年产各类食用菌1万多吨。梁园柯岗等34个村被评为合肥市“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县“一村一品”示范村达到47个,其中省级4个。二是快速发展规模养殖业。引进和诚、华亿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各类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发展到5000多个,规模养殖比重达75%以上,畜产品转化和增值能力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加速集聚龙头企业。引进了现代牧业、恩龙集团等一批重点农业企业。其中现代牧业(肥东)有限公司已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奶牛品质最优、管理最先进、饲喂最科学的现代化奶牛牧场。四是积极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目前,已有“真心”牌瓜子、“鸿汇”牌蜂蜜、“燕之坊”牌粗粮等优质农产品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安徽省名牌产品”。

4、加强引导,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岭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层次不断提高,合作范围逐渐扩大,成为肥东县农村经济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主力军。截至年底,全县兴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80多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31家,会员逾2万户,联结农户8万余户,年带动会员户均增收1000多元。涌现出凯源花生专业合作社、包公稻米专业合作社、元疃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示范带动能力强、农户增收效果显著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5、联络帮扶,带动综合治理开发整体推进。实行联络帮扶工作制度是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我省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自帮扶工作开展以来,联络帮扶牵头单位省委政研室连续选派四批优秀干部担任省驻肥东县江淮分水岭联络组组长,挂任副县长,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指导理清发展思路,转变生产方式,制定综合治理开发规划。省直16家联络帮扶成员单位也不遗余力,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和智力上给予各分水岭乡镇大力支持。截至目前,各类援助物资和资金合计约2933.95万元。近11个月来,17家省直单位领导到岭区调研活动40多人次,为肥东县分水岭乡镇引进项目10多个,帮扶物资折合资金87.1万元。省直帮扶联络员通过各种渠道,引进项目40多个,资金约512万元,加上帮扶物资折款87.1万元,合计599.1万元。另外,联络员积极参与招商活动,引进项目5个,项目总投资达2430万元。这些资金和项目,涉及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项目的积极实施,有效带动了岭区综合治理开发的整体推进。

三、问题及建议

1、财政投入仍显不足。肥东县的分水岭乡镇数在全省最多,治理开发任务最重。目前,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主要资金来源于省级财政资金,对肥东的支持力度有限,出现过部分项目因自筹资金不足而造成项目实施粗糙的情况。建议省里加大对肥东的财政投入力度,市、县两级财政也给予一定的资金安排,财政状况较好的乡镇也给予一定配套。

2、水利设施不配套,抗灾能力弱。现有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大部分是60-70年代兴建的,标准低、质量差,且年久失修,机械设备老化,带病运行,效益萎缩。塘坝工程规模较小,因地形地势等原因分布不均,蓄水、供水能力差,尤其是大灾之年,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同时,少数新建的水利工程因投入不足等问题标准质量不高,不能完全发挥效益。建议在配合国家重点建设一批牵涉面广、工程效益较好的骨干水利工程的基础上,仍然要合理规划,分步实施,重点进行小Ⅱ型以下的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和修缮一些水利配套工程以及小型电灌站,清淤修渠,对有条件的地方新建拦河坝,新挖或修缮大、中塘等,尽量做到“把水留住”。

篇9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正在确立,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市场农业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种敢闯、敢干、敢拼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正在逐步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方向转变。

2、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农民依托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围绕蔬菜、畜牧、林果、小杂粮四大产业,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蔬菜基地的生产上,按照“中增绿”产业发展的规划,稳定发展箕城、西马、社城、北寨、郝北、云竹6个中部乡镇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芦笋、朝天椒为特色的露地蔬菜1万亩,以发展温室大棚,移动拱棚为主的食用菌和西红柿、西葫芦等品种的设施蔬菜620亩,在南王村还建起了库容量200吨的蔬菜保鲜储藏库。在林果业基地建设上,全面落实封山禁牧办法,巩固了18万亩的退耕还林成果,以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的造林绿化,每年增加2-3万亩左右。在改造红枣、核桃、酥梨、苹果的基础上,近两年来,每年又新发展核桃5000余亩,近年来干鲜果累计发展了3.5万亩。在畜牧基地建设上,在稳定猪、牛、羊生产的同时,重点推动笨鸡产业的发展,以创新养殖模式、规范生产规程、加强品牌认证,地理保护等为着力点,推动了笨鸡产业迅速壮大,笨鸡饲养量达到了120万只。在小杂粮基地建设上,在巩固以前老品种的基础上,以引进绿油谷、药用大黑豆、红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种特色杂粮品种来推进小杂粮种植规模的扩张。截至现在,全县杂粮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万亩。

3、农产品不断丰富

围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开发出了箕城牌白酱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杂粮面、赵国陈醋、西马酸菜、主力阿胶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产品、野狼山庄肉羊加工等优质农产品。所有农产品的标准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都设计了较为精致的包装。优势产品的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市场占有量。

4、市场销售能力不断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提高了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组织化、市场化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销售的有效对接。同时,新发展的优势农产品“一品三证”建设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应,增加了市场的占有份额,产品的市场销售半径也在逐渐向省内外延升,部分农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销售网络,销量也在逐年增长。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思路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横向与周边兄弟县市比,**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产业发展受地域条件的制约,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产品研发的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不大,大部分农产品的加工以传统工艺为主,特别是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初级产品,没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场占有量小。

规模小。四大主导产业虽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于受立地条件和的制约,难以形成成千上万亩的特色产业园区,直接影响到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共122户,从业人员达438人,百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仅有5户,各种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据初步统计仅为10%左右,低于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产量低。全县粮食产量在正常年份可稳定保持在5000万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杂粮特色产业产量偏低,特别是像笨鸡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或登记的省优产品、名牌产品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增收慢。对于农民增收来讲,虽然每年都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且大部分农业生产只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导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这仍将是“十二五”期间重点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资源条件的劣势所致。县域内的立地条件、资源条件相对差、产业发展难以突破自然资源制约,只能以小规模、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2、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制约。县财政极度紧张,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金融风险、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上级政策优惠难以打破县级资金配套体制的束缚,特别优惠的政策和项目又难以落户**。

3、服务体制不健全。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现行的体制下,条块分割、部门掣肘,导致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浪费。

4、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主体、农民主体培育不充分,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发展空间,市场销售还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网络。

二、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及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审视**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将优势变为强势,将劣势变为优势,突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转变,实现赶超式发展。为此,“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统筹全县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地理区位、生产技术等各种要素,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大系统,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生产精细、开放广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

根据总体思路定位“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减少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给特色杂粮和蔬菜发展留足空间,全县粮食总产量要保持在4000万公斤左右;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引导,努力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多元渠道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6元,年均递增15%。

实现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具体目标是:要保护优良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围绕推进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在规划区域范围内,按照高效、集约、精准、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及产后加工业,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作业、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以“四优”目标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一)优良生态目标

要通过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资源,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在巩固好1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交通沿线、环城、村庄绿化以及云竹湖周边绿化工程;结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实施种养畜工程;加强水资源的涵养保护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态游的需求。

(二)优美景观目标

要在维护好优良生态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沿线绿化、新农村建设,实施好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干水果经济林工程,建设一批人居环境优美整洁的新农村和生态经济景观林。同时,按照全县“中增绿”产业布局规划,在浊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线发展绿色生态景观农业走廊,开发农业的生态、美学价值,满足都市人农村旅途景观游的需求。

(三)优势产业目标

围绕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特点,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格局,满足都市人乡村综合游的需求。围绕此目标,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重点为:建设好“三区、四带、四基地”。

三区: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区为主的山地丘陵生态区,重点建设好以谷子为主的原生态小杂粮区8万亩;以箕城、西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区为主的川地建设高效果菜区10万亩;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边村庄、北寨乡泉水河沿线村庄为主,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重点建设休闲、观光、采摘为主的旅游度假型综合农业园区。

四带:在浊漳河、云竹河、泉水河两岸建设专用玉米、蔬菜产业带;在云竹湖周边、武源河、泉水河两岸建设水果产业带;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为主的东西部山区建设谷子杂粮带;在西马乡新村——白北沟一箕城镇银郊片、东汇片、浊漳河沿岸和云竹、兰峪、讲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丰富的山庄窝铺分别建设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产业发展,生猪生产和笨鸡养殖为主的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带。

四基地:主要围绕全县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合理引导,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资源向四大主导产业合理流动、集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现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规模生产基地,并做好地理标志性品牌的保护。

(四)优质产品目标

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围绕现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费导向,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创意农业,突出品牌建设,做好优质农产品的文化注入,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生产满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绿色、营养、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满足都市人饮食需求。

为此,今后农产品建设的重点是:要引导农业主体、市场主体,以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时尚、营养健康、质量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我县无污染、无公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将产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技术传统等劣势转变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护、文化美学价值内涵丰富的精致产业、产品优势,迎合当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别是要针对特色农产品的节日消费和消费旺季,细划消费群体,实行分级包装、加工,打造农产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具体从产品的开发上要引导农业主体包装开发青、草、莲、鲤、鲫、银独具云竹湖淡水生态品牌的云湖水产品系列;打造笨鸡蛋、蜂蜜、笨鸡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护的特色畜禽产品等;提升**白灵菇、芦笋、西红柿、黄瓜、酸菜等取得无公害认证的绿色生态蔬菜的知名度,扩大销售量;策划**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装,发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饮品;提升具有认证层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荞麦、苦荞麦等系列杂粮产品的包装档次,发展具有**品牌的陈醋、酱油、食用油、白酒等小杂粮深加工产品系列。以此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和农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优质安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市场销售难题,才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目标。为此,要围绕全县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量,形成稳定完善的市场网络。具体要引导农业主体,建设以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类产地批发市场和外地鲜活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建立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销售网络,优化整合资源,创立具有**纯天然、绿色品质和品牌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专营销售网络;借鉴岚峪笨鸡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关的经验、引导农业主体探索发展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直供的市场销售模式;吸收知名企业利用**农产品原料的生态品质、定制特色农产品,走从包装设计、产品研发、宣传推介到市场包销全过程由企业负责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发展由科研单位、客商、企业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服务、市场包销的订单销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芦笋种植模式)。此外,还要继续引导农业主体发展节假日展销、会展销售、网络销售等模式,最终以多元化的现代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的通畅销售。

三、构建完善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措施

为快速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具体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七大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新农村四个方面保障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夯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制订出台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利用好云竹湖、双峰水库、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资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服务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转变,为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实施打好物质基础。

(二)建设完善七大保障体系

1、建立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规划保障体系。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纳入本乡镇、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全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的框架内,结合本地资源、市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具体规划,尽可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实用性。

2、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体系。为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参与、服务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形成县乡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3、建设好产业体系。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更要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具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4、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科技、示范、服务、引导等职能,联动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信息网络等农业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农业科技队伍,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等办法强化科技、信息的服务功能。同时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畜禽防疫、综合执法等方面建设,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5、完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牵动农户型(如核桃产业)等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利用外援、招商开发、包装农产品模式(如黑小米);创新定制、包销、直供等市场营销模式,以各种创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6、建设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资金投入体系。重点通过资金集聚的办法,壮大农业投入。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扶优、扶强、教育培训、包装策划、宣传推介等方面;县直有关部门要将各种投入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项目整合实施,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要强化与金融部门的交流沟通,建立担保中介服务公司,争取更多的资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对投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以招商引资的办法,集聚资金,发展农业项目,建设新农村。

7、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制定完善考核办法,把推进现代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作为考核各乡镇、各部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督查,打分排队,确保全县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抓好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时期兼业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在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增加农民科技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市场等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诚实、守信、淳朴、善良等民德民风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经营管理,既敢闯敢干,又淳朴善良的新型农民。

(四)建设好都市郊区型新农村

篇10

一、xx镇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xx镇是地理标志产品“xx蜜瓜”的核心产区和全国优质蜜瓜的重要产区,也是xx蜜瓜的产销集散中心,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全国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好。近年来,xx镇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蜜瓜产业发展基础,研究确立了“一镇一业、一片一区、以蜜瓜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思路。依托xx蜜瓜产业园,全域谋划布局、分片规划引领、集中示范带动、着力提质增效,蜜瓜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镇稳定种植蜜瓜5万亩,规划早中晚熟三大种植基地,形成了露地直播、育苗移栽、延后栽培、日光温室、连体拱棚五大栽培模式,建成了天成线下、珍宝线上两个交易市场,年销售蜜瓜40万吨,占全县蜜瓜产量的80%以上,带动本镇和周边乃至全县群众实现餐饮、零售、包装、劳务等三产收入2亿元,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蜜瓜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向好。

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弱项

一是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发展活力、动能不足。xx镇地处xx湖区,裕东公路作为xx蜜瓜主要外运通道,路面较窄,承载能力明显不足。xx蜜瓜交易市场以群众自建原生市场为主,建设主体复杂,缺乏统一规划布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市场建设运营不规范,管理服务能力弱,市场缺乏活力,发展动力不足。二是群众品牌保护意识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蜜瓜种植多以农户小块经营为主,品牌培育、保护意识不强,好品质卖出好价格的鲜明导向还未全面形成。专业合作社作用发挥不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抱团发展的意识不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弱。三是产业化程度低、链条短,增收的渠道不够宽。蜜瓜产业发展缺乏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带动,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运用难度较大,二产断档、产业发育不完全的瓶颈一直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产业发展进程慢、体系不健全,聚集效应发挥不充分,“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产业优势没有真正释放出来。

三、下一步发展打算

下一步,xx镇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决策部署,坚持以产业富民、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在强基础、稳规模、提品质、强品牌、提效益上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和经营体系,着力提升发展能力,答好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一是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新基础。积极争取裕东公路由乡道四级改造升级为省道三级加宽扩建项目和镇区蜜瓜交易市场至北仙高速连接工程,畅通蜜瓜外运通道。结合蜜瓜特色小镇规划和示范村建设,加快“三纵三横”主干路网建设,规范餐饮、住宿、包装、物流等主要功能区设置,完善市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立健全市场统一管理和准入制度,申请组建专业市场管理队伍,形成规范高效完备的市场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