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流程范文

时间:2023-07-20 16:3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流程

篇1

[关键词] 指尖血糖检测;血糖监测;糖尿病;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2(b)-0153-02

近几年,临床上常规应用便携式血糖仪对患者进行指尖血糖监测,由于指尖神经末梢分布较为密集,常规采血穿刺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感[1-2],如何最大程度上减少采血时患者的疼痛感以及提高依从性,对临床测量血糖有着极大意义[3],该研究通过优化指尖血糖检测流程,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之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400例,其中男197例,女203例,年龄44~66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0例,男性101例,女性99例,平均年龄(55.34±11.73)岁,指尖血糖每日测量(4.75±1.26)次;对照组200例,男性96例,女性104例,平均年龄(54.92±12.748)岁,指尖血糖每日测量(4.68±1.41)次,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每日血糖测量次数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该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指尖血糖检测,医护人员在准确核对患者的信息后,随机选择患者手指使用75%的乙醇溶液进行指尖清毒,然后选取一次性采血针实施90°穿刺,在远端轻压指尖,带血液自然流出后,排除第一滴血,将第二滴血液收入测试垫内,应用干棉签压迫指尖进行止血,最后读取检测数值[4]。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指尖血糖监测的流程优化:①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学习相关指尖血糖监测疼痛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疼痛原因以及疼痛后果,增加医护人员对指尖血糖监测的疼痛认识,增强减轻患者疼痛的意识;②医护人员需评估患者指尖的皮肤厚度,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进针力度和角度,常规进针角度选择60°~80°之间;③优先选取患者的无名指指侧进行穿刺、采血;④护理人员要制定检测手指轮换表,记录每名患者的每个手指的轮转记录,将手指的尺侧和桡侧均作为采血、穿刺点,采血后需在手指轮换表中打对勾,做到采血部位依次有序;⑤采血针要选市场上最小直径和长度的,型号为28G×1.8 mm;⑥在采血时,可以按压指关节的方法暂时阻断神经的疼痛传导;⑦医护人员需要正确的指引患者的按压方法,轻按局部,不可以揉搓。

1.3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表(VAS),使患者在自己的疼痛感在标有疼痛程度的线上标记点,对应的点则为最终的疼痛分得分。分数值的范围在0~10分之间,患者得分在1~3分之间,判定为轻度疼痛;得分在4~6分之间,判定为中度疼痛;得分在7~10分之间,判定为重度疼痛。满意度:采用该科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主要包括采手指的选择、血时疼痛、采血力度、健康教育、穿刺角度、护理人员的沟通等等,满分为100分[5]。依从性评价[6]: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主要包括患者自我测量血压、保持心情愉快、遵从医嘱、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健康合理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酒、采血时积极配合等。上述项目均完成,临床判定完全依从;上述指标达到3~7项时,临床判定为部分依从;上述指标不足3项,则判定为不依从。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患者的满意度得分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均数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依从性等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用[n(%)]表示,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的对比情况

如表1所示:实验组轻度疼痛的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患者(χ2=9.241,P=0.001),而中度以及重度疼痛的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χ2=9.862、7.263,P=0.001、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对检测血糖的依从性对比

如表2所示:实验组完全依从的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患者(χ2=11.263,P=0.000),实验组部分依牡幕颊咭约安灰来拥幕颊呦灾少于对照组(χ2=12.052、12.514,P=0.00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对采血检测流程的满意程度对比情况

如表3所示: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流程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2.90±5.047)分,99.38±1.93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t=16.94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该研究针对指尖血糖检测的流程进行了诸多方面的优化,通过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让其了解指尖血糖检测引起疼痛感的原因和结果,需要掌握减轻患者疼痛感的技能,如:在采血前需要使患者进行温水泡手,保持手部清洁,指尖循环良好,保证采血时血量充足,确保一次采集成;在常规消毒后,需要等到乙醇溶液干后,否则剩余的乙醇溶液会加重患者的疼痛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制定不同角度的进针,常规采用60°~80°采血角度,可以保证采血的成功率[8],也可以降低了穿刺的深度;采血时揉搓指间关节的方法,可以暂时阻断神经传导,减轻疼痛感;在采集血时需要依次轮换手指,依次有序的进行采集,若是频繁的在同一手指反复采血,会造成局部皮肤瘀血,血液循环不佳,增加疼痛感,影响血糖水平。

结果表1显示了两组糖尿病患者经过不同指尖血糖检测方式后的疼痛程度具有显著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指尖血糖检测流程优化针对于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提高了血糖监测的依从性和对流程优化的满意程度,同时体现了护理人员的人为关怀,是实现优质护理工作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璐,金晓燕,王群.糖尿病患者血糖仪持有及血糖监测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4,24(7):20-21.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的防治指南(2010年版)[J].2012,20(1):1-36.

[3] 毛志红.血糖检测中采血针深度与疼痛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4,22(10):2695-2596.

[4] 刘美华.研究整体护理对改善糖尿病指尖血糖监测患者疼痛的影响[J].临床监护,2015,5(56):236-237.

[5] 孙丽凯,周雁琼,鲁先娥.糖尿病患者指尖血糖检测流程的优化[J].护理杂志,2014,5(31):60-61.

[6] 洪珍珍,吴捷娣,刘海辉.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实施血管多普勒检查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6, 23(30):195-196.

[7] 曹瑛,薛耀明,沈洁,等.糖尿病痛性神经病患者疼痛程度与血糖波动的相关性[J].2013,29(10):2104-2105.

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低年级

在留守儿童身上通常会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作业不完成且错误多、字迹潦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等。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家庭教育有严重的问题。大多数低年级留守儿童是由家中老人代为监管,老人要么没有文化,要么没有时间督促孩子的学习,他们很少主动地去关心孩子的学习,通常他们认为自己只要让孩子吃饱,让孩子有衣服穿,不让孩子挨饿受冻,就算是尽到了监护的责任,至于孩子的学习、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那是学校应该做的事情。有这种想法的在留守儿童监护人中占了很大比例。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是某个人或某部分人的事情,而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关注、齐心协力去解决的一件重大问题.

一、培养学习兴趣

能够在不被别人督促地情况下主动学习,并且一学习就能进入专注的状态,这是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共同期待。为此,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用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性。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感到“苦”,相反的,感到了学习的“乐”.可见,学习若是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学生就一定能喜欢学习,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越是直接的兴趣就越能发挥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校可以通过树立学习标兵、先进榜样,选拔班级干部,在宣传栏展示等方式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给学生们创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比如知识竞赛、才艺表演、文化日交流等,在活动中融入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从而喜欢学习、主动学习。除了培养直接兴趣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培养间接兴趣。明确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学生的思想和实际情况,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例,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自然而然进行学习目的的渗透,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更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学习能力的人。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儿童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我们更应该重视低年级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旨在强调不管做什么事,事先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既是让学生有心理准备,也是对具体内容的准备。低年级的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接受能力较弱,所以要让学生提前预习第二天要讲的课程,对内容有大概的了解。预习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带着预习产生疑问听课,会把主要精力放在预习时未能解决的问题上,在听课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充满自信心。学习主动,充满自信,成绩就好,成绩好了,学习更主动,学习热情更高,成绩就会更好,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尤为重要。

三、培养课后复结的习惯

要真正掌握课本知识除了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复结也同样重要。低年级的学生普遍没有这个意识,也不会复结的方法,教师应该定期带领学生复结,教会学生复习方法,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逐渐培养出学生的复习习惯。及时复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课后及时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也就是把老师已经所讲的内容在头脑中“过滤”一遍,关键问题没记住的,要自己先寻找回忆中的线索———看书、看笔记等,研究例题的解题思路、概念,减少遗忘,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也可以几个学生在一起相互提示,查漏补缺。此外,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也是复习巩固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做作业可以检查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按照老师的要求独立完成当天的全部作业,防止养成拖拉作业的坏毛病。最后要培养学生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自己检查自己的作业,或者可以同桌、前后位相互检查。这样,学生经过课后的回顾复习、做作业并检查改正,可以逐渐达到知识和方法的整体把握。人们常说:行为习惯决定命运。这话不一定准确,但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人生的确很重要。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小学低年级的“黄金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相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将来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吴飞鸣《.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2]代士民《.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成长;爱

“幸福的家庭个个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成绩不好,可是很少关注孩子为什么学习不好。有的学生之所以会表现不够好,通常是有很多原因的。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心理成长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这样的趋势日益增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问题也越发的明显,我们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必须要更加关注。

我们学校地处郊区,所以外出务工的人比较多,时间长了就无人看管孩子,有的是留给爷爷奶奶看,有的就是单亲家庭。这些孩子引起了我的关注。

一、自我封闭,交往能力差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上课听讲很认真,课堂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也很有礼貌,对班级的事情很热心,就是不善于与人沟通,作业一次都不写。问他什么原因他总是不吭声,一次两次我都让他在我办公室补上了,可时间长了我就有点疑惑了,所以就去了他家家访。这才知道这孩子为什么不与人说话,也不写作业,问也不回答。原来他的父母亲都在外地,一年都回来不了几回,只留下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管他,爷爷奶奶只管孩子吃饱穿暖,从不管孩子学习,也不与孩子交流,久而久之孩子也不愿意与别人沟通了,在家里作业不会做也不问。因此孩子就越来越孤僻了。要想去纠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我一个人单方面的,要经历较长一段时间和周围许许多多人的帮助,共同努力才行。(1)从教师先做起,唤醒他的自信。(2)家长的配合,我在交谈时把他的情况详细地分析给他们听,家长听后很激动,也很自责,他说保证以后配合老师,让孩子自信起来,同时,我也帮他的父母想了很多在家的教育方法,比如,家里来客人了,家长可以为他创造一个机会,让他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他与客人玩一会儿,多和客人交流,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或者讲讲故事等,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及时地发现他的亮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听,同时也把在学校得到的一些表扬告诉父母等。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他的自信。一个孩子如有了自信那他身边的朋友、同学也会不知不觉地多起来,大家也都会喜欢和他交流沟通。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携手努力,这个学生变得越来越活泼了,家庭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

二、缺乏母爱

1.有一个学生是在一年级的时候转到我们班的。他的父母离异,母亲刚生下他不久就离开了,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是他的姑姑、姑父带着他到这边就读的。这个孩子严重地缺乏母爱。上课以故意捣乱不听讲来引起你的注意。我给他一个人辅导作业,他写得非常好。要是我给别的学生辅导作业他就在教室大吵大闹。下课的时候抱着我的腿不让我走。刚开始我不知道还觉着这个孩子怎么这么难管教,后来我了解了他的家庭环境之后,才知道他做出这一系列的举动就是因为想要得到爱,想让别人多关注他一点。从那以后,我对他就向对待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给他辅导作业,跟他玩,给他做好吃的,经常给他爱的拥抱。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不再闹了,上课也认真听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2.一年级的时候班里还有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总爱做小动作,作业经常不交,问他总说没带。还在家里偷钱分给其他班的同学。他的爷爷告诉我,这个孩子自小父母离异,母亲再嫁,父亲外出务工,孩子一直跟着他生活。有一次孩子不听话,他打了孩子,孩子哭着对他说:“妈妈不要我,爸爸打我,你也打我。”听了孩子的话,爷爷落泪了。从那以后他对孩子的管教就松懈了。时间长了,孩子就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孩子需要用爱心去呵护、去教育。我找他谈话,问了他一些问题,给他树立较强的是非观念,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并告诉他其实老师和家长都是很关心你的,如果你有什么需要,和我们说,我们大家都会帮助你的。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我相信你是一个好孩子,你觉得我这么想对吗?……这个学生听了之后低下了头,从那以后偷钱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

篇4

关键词:统计教育;统计课程设置;教育发展;世界一流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10-02

统计作为一门学科,无论是在其基础理论还是在应用技术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诸如生物统计、金融统计、社会统计等的形成与发展,便是一个有力的明证。另一方面,社会对于统计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高校统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统计及相关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了解统计教育的动向和特点,寻找对我国统计教育发展有益的启示。根据2011~2012年QS世界大学排名(统计专业),位居前列的高校分别是:斯坦福(Stanford University)、哈佛(Harvard University)、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剑桥(University of Cambridge)、麻省理工(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牛津(University of Oxford)、新加坡国立(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多伦多(University of Toronto)、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普林斯顿(Princeton University)。这些院校涉及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这些院校的官方网站的访问来了解各校开设的统计及相关课程的情况,获得了有意义的结论。

一、统计课程的分类呈现多样化

长期以来,统计课程大多被分成数理统计和应用统计两类,前者着重介绍统计理论,后者介绍统计应用方法。目前查阅到的资料显示,统计类课程正呈多样化趋势。这些院校所设统计课程除一部分是为统计专业学生开设的外,另有很大一部分是为其它专业学生开设的,且涉及面非常广泛,传统的分类已不能准确描述。为此,笔者将其分为四类,并将各院校的课程分别归入各个类别(从中亦可观察到目前统计课程涵盖面之广)。

1.基础理论类。这类课程介绍统计学的基础理论,主要面向统计专业的学生。典型课程有: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统计理论、统计推断、随机矩阵理论、空间统计、系统辨识、推断算法、非线性模型、广义回归模型、广义线性统计模型、概率和测度、统计原理等。

2.应用统计类。这类课程主要介绍应用统计方法。典型课程有:应用统计、回归模型、非参数统计、多元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风险管理及监督、贝叶斯统计、统计建模、无监督学习方法、蒙特卡洛方法、需求建模、随机控制、数据模型和决策、马尔科夫过程、应用定量分析、抽样调查、试验设计与分析、分类数据分析、纵向数据分析、非参和稳健方法、统计计算、随机网络模型、随机模拟、统计质量控制等。

3.统计应用类。这类课程的特点是统计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反映了统计学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典型课程有:生物统计、运动统计、代码破译、工程和物理中的统计、金融统计、遗传学中的统计算法、统计咨询、公众的风险―效益分析、物流与运输规划方法、资产定价:定价模型和衍生品、高级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模型、信息系统中的随机过程、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社会统计、公共政策中的高级定量分析、基因调控、流行病原理、生存分析、商业统计、统计基因组学、人文社会科学定量方法导论、心理学的定量方法和行为科学、华尔街上的应用计量财务、医药统计、人口统计方法、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分析、财务统计方法、统计和诉讼、提高质量和生产力的统计等。

4.普及教育类。这类课程是讲授统计基本思想的,通常是作为统计启蒙教育的。涉及的课程有:统计方法介绍:预处理、了解统计模型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概率:有关机遇的10个伟大的想法、统计思想和数据分析、统计实践导论、统计概念、数据分析的方法、统计基础、统计的历史、了解不确定性和统计的思想等。从上面不完全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基础理论类课程变化不大,但统计应用的课程拓展了很多。特别是原属于应用统计类的课程,逐渐分化为研究统计应用方法的应用统计类和介绍统计与其它学科交叉应用的统计应用类,凸现了统计强大和蓬勃的生命力。

二、统计教育更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这些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明确显示出了以下几个特点:①应用统计和统计应用类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在斯坦福大学,占到了78.8%;麻省理工学院为71%;普林斯顿大学为86%,其它院校情况也类似。这充分说明了在当今统计教育中,越来越强调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反映出了当今对统计应用人才的需求。②课程及时反映了统计在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基因是分子生物学中的研究前沿,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基因代码信息,及时反映在课程“代码破译”中(Breaking the Code,斯坦福大学)。又如,海量数据的分析又是一个研究热点,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就设有“数据挖掘”课程。③全面反映统计与其它学科的融合。各个院校开设了大量这样的课程。有生物统计、金融统计、商务统计、工程统计、物理统计、社会统计、心理统计、财务统计、医学统计,连公共事务和诉讼都有涉及。④强调依据实际问题建模和分析。各个院校都有统计建模的课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统计建模导论”(斯坦福),“统计咨询”,“需求建模”和“高级需求建模”(麻省理工),“随机建模”(普林斯顿),“统计实践”(多伦多)等。课程具体内容设计也十分注重实践环节。比如《统计咨询》课程,要求学生用6~8周时间深入实际,了解用户需求,构建模型,进而进行计算分析,最终形成分析报告交给用户。⑤推广和普及统计思想。与确定性数学不同,统计主要解决的是不确定的问题,有着其特有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学生初次接触时,一般较难理解和接受,讲授统计课程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为了普及相关的教育,各校都开设了介绍统计知识的普及课程。如“了解统计模型和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斯坦福),“了解不确定性和统计的思想”(新加坡国立),“统计思想导引”(普林斯顿)等。学生通过这些课程,不仅能增进对统计思想的了解,亦为今后可能的统计应用打下基础。

三、建议

基于上述对部分世界一流大学所设统计课程情况所作的分析,不难看出,当今统计教育正越来越向应用方向发展。为此,笔者对我国统计专业及相关课程建设提出两点建议:①积极鼓励统计专业教师做跨学科的研究,开设交叉的统计应用类课程,充分发挥统计的分析决策作用,使统计真正成为一门强有力的支撑学科;②强化对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包括开设类似于“统计咨询”这样的课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实际,了解用户的需求,上升为统计模型。学会判断,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来加以解决。一旦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能力,就能与今后的实际工作无缝对接。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教师本身的统计应用能力是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录像,设计,制作,交流,沟通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课程。[1]课堂教学录像的优势在于它能形象地、直观地呈现教学活动的全部,能真实再现主讲教师的授课风格及教学效果。《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条件中明确提出,为评价主讲教师个人的授课效果,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 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可见为了实现精品课程“共享教学资源”的目标,作为精品课程网上评审的重要环节之一,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作用不可忽视。制作出在教学、科学、艺术等各方面都具备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是教师、制作人员、学生的共同目标。而因为制作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专业性强、技术性高,使得制作中三者之间充分地交流和沟通,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制作中对交流的沟通不重视或者说不到位,影响了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降低了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的工作效率。如何加强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各方的交流和沟通,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的交流与沟通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板书、提问、回答等是上课时教师与学生间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手段。精品课程教学录像需要放在网上以视频为媒介供受众观摩,它的教学又产生了一些要强调的交流渠道和沟通方法,它们包括多媒体教学、教师形体语言等,属于非语言交流。同时传统教学交流手段在电视屏幕上将被强调,放大,任何瑕疵都会让受众一览无遗。所以,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中,传统的交流与沟通手段还要再细化,新的交流与沟通手段要引起足够重视。

制作人员的工作就是要把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呈现在屏幕上设计,主讲教师与制作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对很好地表现这一活动,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非常关键。这种交流与沟通主要是教师要让制作人员明白其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了解教师的讲课内容及流程,从而让制作人员把握好摄像机镜头的景别转换和机位的调度等。而制作人员要向教师和学生介绍制作中一些要求,诸如语言的要求、多媒体教学的技术要求、制作环境中机位的摆放等。使得教师和学生对整个制作过程及表现手法有一个大概了解,在制作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表现。有了充分的交流,才能有良好的配合,才能完成一部教学效果理想、视觉制作精良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杂志铺。

二、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交流与沟通的缺失

1.上课的节奏

这里我们首先要提出一个上课节奏的问题,教师授课时如果语言速度过快,学生听课时容易有疲劳感,跟不上教师的节拍,对教学内容吃不透。根据制作人员的以往经验,在制作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时,由于不仅要面对现场学生们的眼睛,还要面对数台摄像机镜头这样特殊的“眼睛”,90%左右的授课教师语速会比平时上课要快,而且会越讲越快,往往课程结束时,比计划用时要少很多,这样不仅教学效果不佳而且打乱了教学计划,影响了教学和制作工作。这种情况是由于教师紧张引起的。由于紧张,课堂内教师与学生语言上的交流几乎消失,教师只顾自己讲课而不顾学生反应,甚至还会有埋头读稿,语气不连贯,口头禅泛滥等问题,课堂内那个平日里学生眼中潇洒自如,侃侃而谈的老师消失了,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显得生硬又不自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形体语言的表达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尔?梅柏拉曾经对语言行为传递信息的效果进行因素分析,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课堂信息传递的总效果= 7% 的词语+38% 的声音+ 55% 的人体动作、面部表情。[2]公式中的人体动作、面部表情即属于形体语言。作为一种无声的交流,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主讲教师必须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应该都具备了相当强的语言表答能力,但在镜头前的形体语言表达不尽人意。这表现在教师在镜头前表情呆板,动作僵硬,眼神飘忽,着装随意等,不能满足电视屏幕的要求。

3.课前准备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前,主讲教师与制作人员沟通不畅,设计不周到,会使得制作人员不了解教师授课的重点、难点,仅从影视艺术的角度去构思画面,结果授课中应该强调的地方忽略了设计,画面景别的选择不到位,应该在屏幕上展示的过程没抓拍到。同时,由于主讲教师和学生不了解拍摄的具体方法和表现手段,会导致师生与摄像机配合不好的情况发生。

4.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给学生带来了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多元化信息,以此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在精品课程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增强。[3]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中用多媒体信息与学生交流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的板书,其艺术性要求更高。以多媒体教学中广泛使用的课件制作软件PowerPoint为例,众多教师在使用时,对色彩把握不好,版面设计凌乱,单幅画面信息容量太大,视频成像效果不理想。这些问题在传统教学中不明显,但对于要放到网上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来说,将会严重影响收视效果。这时制作人员从自身专业出发,往往可以给出教师一些合理的建议。

三、促进交流与沟通 达成共识

1.充分利用师生互动环节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主讲教师多半都没有受过出镜的专业培训,也没有在镜头前表现的经历,所以不能按照主持人对语言的驾御能力来要求他们。他们在传统教学中得心应手,在镜头前未必能完全发挥常规课的教学水平及达到常规课的教学效果。[4]为了让他们消除紧张情绪,控制好上课节奏,要充分利用师生互动环节。随着课堂教学的逐步展开,通过提问、回答、讨论等一系列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气氛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学生们的情绪又反馈给讲课教师,使得教师在讲课时忘记了紧张,可以有条不紊地讲下去,从而发挥出真实的教学水平。由于摆脱了紧张情绪,上课的节奏控制住了,面部表情更加自然,语言表述更加流畅,脱稿讲课成为可能。

2.教师形体语言塑造

教师形体语言塑造主要关注的是主讲教师的仪态、着装。端庄稳重的仪态,得体的着装,可以增强电视画面的视觉感染力,提升视觉效果。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自己的仪态。1)发型合适,不要留头发遮住脸部的发型;2)精神饱满,站姿挺拔,避免佝胸、伸头等不雅形体动作;3)允许略施淡妆,但不宜佩戴饰物。教师的着装必须整洁,大方。并要注意服装的色彩要与个人肤色相协调,还要与授课环境和课程内容相协调。以视频成像技术角度来讲,服装忌黑白色,以浅灰,藏蓝,咖啡色或暖色(女教师)为佳设计,衣服颜色还要和背景颜色相协调。外套装与内衬衣的颜色须有反差,不要穿细条、细格或细碎花的衣服。

3.课前设计与策划

我们要着重强调教师与制作人员在课前的交流与沟通,做好课前的设计与策划。这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制作人员对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没有教师那样透彻;对教师所授课程的专业不熟悉,对所授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了解,这样容易导致制作时教学情境表现不足。二是授课教师对整个拍摄过程不了解,以为我只要上好了课,就能帮我拍好。殊不知制作过程是一个繁杂的技术工作,要靠团队的合作,更需要教师的配合杂志铺。所以,为了让制作人员尽快熟悉授课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和他们交流:1)告知整体设计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流程;2)明确使用了哪些教学形式和方法;3)多媒体教学如何展示。同时,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教学录像节目制作的要求,制作人员可以在制作前先做以下的工作:1)可以先让主讲教师看一些其他教师的视频教材,这些视频教材包括正面和反面的例子,让主讲教师对各类讲课状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对自己的讲课方式有所定位。还可将主讲教师自己讲课内容先拍摄片段(试拍),然后回放给他们看,从片中找出不足,帮助他们找到镜头前的感觉(镜头感);2)把制作流程介绍给教师,诸如现场准备用几台机拍摄,分别如何使用,后期的编辑如何处理等等;3)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比如声音宏亮、吐字清晰,尽量避免口头禅;4)对教师的仪表和着装提一些建议;5)对多媒体的表现方式提出视频制作技术上的要求;6)对教学现场的学生提一些要求,比如注意力集中,站起发言时要站稳定再讲,发言时声音宏亮等。相信通过课前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和制作人员可以尽快地进入各自的工作状态,并且配合默契,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和教学录像的质量。

4.多媒体教学中增强审美意识

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主讲教师无一例外地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多媒体软件,就其科学性、实用性来说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作为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中的视觉呈现,它的艺术性表现不够,缺乏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如果它在讲究科学性的同时还能追求视频中的美学效果,就可以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接受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因此我们提出在教师制作多媒体软件时,要增强审美意识。这里我们以教师们非常熟悉的多媒体作品创作工具Powerpoint为例,对色彩的理解展开讨论。色彩是视觉感官所能感知的空间性的美,它之所以具有审美特性,是他能给人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不同的门类和学科对色彩的感觉和倾向各有不同。画面中色块的大小、颜色的深浅,也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感受。教师对色彩的把握,带给学生的绝不是单一的颜色设计,其中还涉及到人的心理、情绪,甚至某种象征意义。Powerpoint的色彩设计要有整体的色调,背景模板与字的颜色要有反差对比,要注意色彩的冷暖搭配。对于不同的专业和授课内容,要有不同的色彩处理方式,比如文科类的课程,可以用橙、黄等暖色,来表现它的热烈、感性,对于理工科类的资源,可以用蓝、绿等冷色来表现它的冷静、理性。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可能不会顾及到色彩的诸多用途,但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它是一个很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和制作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将多媒体软件的色彩处理恰当,给人以视觉享受。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制作是一项繁杂的技术工作,为了达到其“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增加可信度”的目的,除了重视制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还要特别强调制作中教师、学生、制作人员三方的配合,重视拍摄中三方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让身处两个专业领域的教师和制作人员发挥出各自的专业水准,制作出能够充分展示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资源的教学录像精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2]刘运阁.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孟华,方翔.从精品课程录制谈PowerPoint 的设计[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1.

[4]王念春.电视动态视觉艺术在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探析[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8.

篇6

关键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规律;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27-03

美国学者安东尼·奥罗姆指出,“国家建设的核心是确立和维持一套共同信仰”。也就是说,一个阶级、政党要获得政权或者巩固自己的统治,仅靠强权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意识形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内化为人民群众的价值信仰和实践追求。大学生是党和国家未来,国际争夺的主要力量,其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民族、国家和政党的生死存亡。正确把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规律,切实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关键和根本。

一、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逻辑

心理学认为,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1]。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是对自身归属感的一种确认。正如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一个人模仿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并内化、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2]。实际上,认同就是“一个人将其他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与他人或群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3]。从中可以看出,认同不仅包括个人对自我及他人的认同,而且还包括对社会、对思想价值观念的认同,即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个人对自己社会地位、身份、角色的一种理性确认,是个人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持久动力。在社会层面上,认同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它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4]。意识形态的认同正是通过认知(类比)、认同和内化的过程构成的。认同的生命周期包括认知(价值的获取阶段)、认同(产生归属感)、内化(强化认同并付之行动)三个阶段(见图1)。在不同的阶段,行为主体的动机和发生机制是不同的。人们在接受一定的价值体系、产生认同之前,都必须对其价值观点、规范作一定的认知。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里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5]。这是最初的价值感知阶段,其对价值的认识表现为直接性、表面性、片面性等特点,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认同,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同意或接受,而是主体对他者在心灵深处的相通、相融合和在情感上的归属感,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认可、接受和赞同。内化则是强调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

因此,要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仅仅提倡对意识形态的认知是完全不够的,必须通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将对意识形态的情感、态度、认识等不断内化,产生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从而加强了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二、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机制

实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主要通过两种机制来进行。一是通过内在机制来进行(我要认同),即通过熏陶、实践、主动学习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并赞同主流意识形态,从而达到认同的目的。二是通过外在机制来进行(要你认同),即通过灌输、教育的方式,使大学生由外到内地接受并赞同主流意识形态。

1.内在作用机制

(1)内在动力。需要是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动力,人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对价值的追求,是在自身需要的驱动下进行和完成的。马克思认为:“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6]129;“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6]260如果一种意识形态与人们的利益追求和行为期待趋于一致,那么它被认知和接受的程度就高。主流意识形态,集中体现了社会的价值观念、价值规范,体现了统治阶段和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志和利益,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引领和指导作用。因此,大学生只有认同、接受了主流意识形态,才能融入社会,才会有归属感、安全感,才能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接纳、尊重,实现自身精神的需要,为自身发展奠定基础。也正因为这样,大学生在对待不同意识形态时,会进行相应的意识形态类比,当某种意识形态与自身的期望、社会价值需要相一致时,就会把自己纳入某种意识形态范畴。

(2)选择机制。对意识形态的接受并不是简单、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而是在已有的意识和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有目的地、主动地、有选择性地接受某种意识形态并将其移入大脑的过程。对意识形态的选择是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和利益,在认知基础上对意识形态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过程。只有与主体已有观念、价值标准和符合自身需要的意识形态才能被认同。影响意识形态选择的因素主要有:1)已有的意识形态体系。通过筛选、过滤,只有那些与主体已有观念、价值标准相契合的意识形态才更容易被接受、认同。2)意识形态与主体需要的契合度。意识形态与人们的需要、利益越相契合时,被人们所接受的可能性就越大、认同度就越高。

(3)调节机制。在现实情况中,尽管人们的思维能力大体相同,但是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却大相径庭,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的情感、意志、习惯等心理因素对意识形态认同的调节作用。情绪和情感是主体对外部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尚未完善,在接受和认同意识形态方面,其情感具有鲜明的、激烈的、丰富的特点,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大学生易于选择、接受、认同并强化引起自己愉悦、满足的意识形态,而与自身情感相悖的意识形态则容易产生拒绝、回避、抵触等强烈的心理体验。有坚强意志的大学生坚定地赞同和支持自己所认同的意识形态,竭力排除其他意识形态的干扰和侵袭,而保持认同的一贯性、持久性和稳定性,而意志薄弱的学生则可能在遇到困难时削弱对意识形态的认同,甚至放弃自己的信念和信仰。此外,人的气质、性格、个性、信念、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那些积极、自主、开放和稳定的心理特征往往有利于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和巩固。

2.外在作用机制

(1)教育机制。“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教育作为一种外部输入的手段,对于塑造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教育主要通过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使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了解、理解、认可、相信、认同和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主要机构。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它是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大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政治价值观。

(2)引导机制。引导机制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利用自身的权威或者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种优势,充分展示意识形态的作用力、影响力、吸引力,以引导社会成员自发地接受、认同本阶级的意识形态[7]。在文化多元,价值取向多元,甚至存在价值彼此冲突的现实情况下,更需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去协调引导人们的行为,以消解各种价值观之间的紧张,统一人们的思想,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面对自由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以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泛滥,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并以意识形态来引导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取得思想认识上的一致性,为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提供文化支撑。

(3)规范机制。阿尔都塞指出,“为了培养人、改造人和使人们能够符合他们的生存条件的要求,任何社会都必须具有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历史是对人类生存条件的不断改造,即使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如此。因而人类必须不断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这种‘适应’不能放任自由,而应该始终有人来负责、指导和监督”[8]。规范机制就是国家依据法律、法规,依靠国家强制力,运用指示、命令、规章制度、条例等手段,通过权威和服从使体现统治者意志的意识形态在社会各领域得到贯彻、执行。如果社会成员不认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遵从群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规范,就会受到议论、嘲讽、指责甚至排挤和处罚等。因此,外界的压力和规范也会使社会成员产生从众心理而认可、接受、认同某种意识形态。

三、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规律的启示

1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性。托马斯·里克纳指出:“学术课程在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是一个沉睡的巨人”;“如果我们不能把这种课程利用为培养价值观和伦理意识的手段,我们就正在浪费一个大好的时机”。课堂教育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对意识形态进行认知、接受和认同的主要路径。同志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信息,使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有充分的理解,并能自觉坚持、贯彻和认同,是高校必须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让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做到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到大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也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使学生不断地塑造和重新塑造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通过对大学生的关心、爱护,使学生感觉到有“家”的感觉,使教育成为一项真正撒播“爱”的种子的系统工程,从而增强大学生热爱校园、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2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的创新和改进,科学引导。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自我中心取向、价值取向多元、重感性、轻理性、政治观念淡化等特点。针对这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向,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上要改变过去的“填鸭式”灌输的教育方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在情感内化和行为实践中进行科学引导。依据大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采用科学的态度、手段和方法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促进学生个体的政治价值体系的内在活动。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上,同样需要及时跟踪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把握新特点,在社会大变动中不断加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9]。

3注重机制建设,强化激励制约。“在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都要运用法律方法和行政方法,来实施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来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秩序、规范和统治地位。”[10]因此,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要以机制为依托,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的各种手段,把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鼓励与惩罚有机结合,形成有效的法律支持、政策促进和机制保障。通过鼓励先进、树立典型等示范性教育手段来激励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动力和荣誉感,使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得到鼓励,使违反这一体系要求的行为受到抵制,形成有效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工作推进机制和社会选择机制。

参考文献:

[1]费穗宇社会心理学词典[K].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45.

[2]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3]张春兴张氏心理学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22.

[4]江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哲学研究,2002(1)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9

[7]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9.

[8][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05

篇7

关键词:P2P;流媒体;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4-3399-02

The Research and Realiza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P2P and Streaming Media Technology

PAN Hui-ping

(zhaoqing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 Zhaoqing 526060, China)

Abstract: P2P streaming technology is based on the P2P network structure, application of RTP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to take the download while playing side, point-to-point play audio and video network video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advantages of P2P streaming and distance learning system, based P2P streaming media technology, the use of remote network teaching system solutions.

Key words: P2P;streaming media;distance learning system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生活以及个人学习中,对网络技术的使用越来越依赖,更多的人已经习惯通过网络去学习、去工作和娱乐。但是,由于JSP的不同,网络的带宽不同,网络连接设备的不同,一般的多媒体文件,文件比较大,在网络带宽不够的情况下,肯定会造成文件的传输速度缓慢,从而影响传输效果。流媒体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现状而产生的,网民可以通过这种技术在网络上快速欣赏到自己喜欢歌曲和视频。在网络教学中流媒体技术也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各行业都在充分利用便利的网络进行各种教学活动、职员培训等工作。尤其是在高等学校中,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利用网络技术的优点来实现远程教学,也是当前学校努力实现的项目,所以网路传输速度和传输质量就显得很重要。因为流媒体采用的传输是“边下载、边输出”的数据流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对系统缓存的需求降低,还大幅缩短启动延时,还可以进行控制、标识、同步等。流媒体技术所具有这些优点今天被广泛应用,例如在网络多媒体音乐播放、视频播放、视频会议、网络在线教育、电视网络直播等各方面。

远程网络教学系统,是一种有传统教学的优点,又能够再现课堂真实场景的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教学授课功能部分。现在,可以通过网络,传输教师的影响、声音和电子教案给学生,同时回送学生的反馈给教师,来完成教学双方的互动,从而得到授课效果。

目前的远程网络教学系统,主要有基于C/S结构、基于B/S结构和基于P2P结构三类。每一类结构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对系统进行选择。

网络的最大优势就是实现资源共享,因此远程网络教学系统更偏向于P2P结构,基于P2P技术的流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优势如下:

1)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数据流由集中传输转向分散传输,信息内容由集中提供转向自行搜索,合理使用网络中工作站的资源。

2)教学内容不受用户数量和播放内容的限制,真正做到了教学互动及视频点播功能,资源共享效率高。

3)用较小的软硬件资源投入得到海量教学资源的共享,并且易于管理和控制。

本文主要是运用P2P技术来设计远程网络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学生互动系统,可以在减轻服务器负担的前提下,提高硬件资源利用率,有效的避免系统瓶颈问题,网络的性能得到增强。

1拓扑结构

采用混合式P2P对等网络结构,因为混合式P2P容易管理,可扩展性好,搜索性能较高,节点无需维持P2P网络的结构状态,节点进出P2P网络时,不会有大冲击,P2P网络的容错能力和稳定性得到增强。大大提高了节点性能和效率。

因为系统是P2P结构,所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是分散的服务器群组,使每个服务器都成为一个节点。而在网络中,节点的进出随机性较大,P2P结构会选择网络中运算性能和带宽较好的节点作为超级节点。但这些超级节点在得到资源后,随时可能退出,而不再为系统提供服务。因此需要采用稳定性好的节点作为超级节点。

使用这种结构,多个超级节点还可以分担中央索引服务器的压力,减少客户响应时间,避免单点失效,提高节点的性能。假如网络中有一个节点失效,这个节点下的普通节点可以连接到其他节点上去,而不影响系统的使用。

2体系结构

系统的每个节点上,分为网络层、媒体传输层、媒体播放层。

网络层的功能:采用HTTP协议进行信息交换。负责建立和维护节点树,负责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确定媒体传输层接收数据的上级节点及数据将要转发的下级节点。

媒体传输层的功能:负责接收和发送流数据。对收到的数据进行缓存,并将流数据发送到媒体播放层及下级节点。媒体传输层的上级节点的网络地址由网络层提供,对于媒体传输层来说,整个节点树是透明的,媒体传输层接收数据,并采用RTSP协议建立并控制一个或几个时间同步的连续流媒体,实现实时数据的受控、按需传送,因为RTSP客户端可打开或关闭多个对服务器的可靠传输连接以发出RTSP请求。所以加入流媒体教学系统的节点可以接受不同上级节点的数据,这样的策略可在节点的某个上级节点退出时不会带来延时,媒体传输层采用RTP/TCP协议传输流数据。

采用数据驱动设计媒体传输层,将节点组织成一个“无向图”结构,每个节点不依赖数据驱动的P2P媒体传输有如下优点:

1)每个节点都接收和提供数据,即数据的双向传输。

2)通过缓存交换机制,不产生垃圾数据。

3)任意节点的退出对网络不产生较大的影响。

4)使用半同步机制,不产生数据传输延迟。

媒体播放层的功能:负责对收到的流媒体数据进行播放。它并不关心流媒体数据的来源,因此可采用支持该数据播放的媒体播放器。

3节点之间的通信策略

1)节点之间的关系模式

节点间的关系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各种用户之间的自发交流,这种交流模式下登录到系统的所有用户都可以任意使用,不受限制;第二种是课堂上的交流。由此可以看出,存在着“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通信模式。

2)节点的加入和管理

系统中的节点的标识都是唯一的,像节点的IP地址,面且还有用来存储网络中一部分活跃成员的标识符的一个缓存mCache,新加入的节点通过节点添加算法,先联系源节点,然后源节点随机地挑选出一个节点从自己的mCache中,同时,新加入的节点重定向到这个节点上,从而获得一个可以视为候选伙伴的成员列表,然后与这些候选伙伴建立连接,确定了在网络中该节点的伙伴关系。流数据在传送时源节点都是持续的,并且知道它的IP地址,因此,节点的加入一般都是可行的,只要传送方向重新改编,就有新节点可以选择加入,确立新的伙伴关系,减轻源节点的负载。

为了适应具有动态性的网络,一个关键问题在系统中就是如何更新和创建节点的mCache,定义节点的消息由4部分组成,每个节点为了宣告自己的存在,周期性地发送一个消息。其中Time_To_Live是该消息剩余的生存时间,Num_Partner是节点的当前伙伴数量,id是节点的标识,Seq_Num是消息的序列号。

接收节点判断是否为新消息是根据接收到的Seq_Num,如果是,则更新该节点mCache的Id值,如果没有该Id号在mCache中,就新建,新建消息由 5部分组成。最后一项表示最后一次更新的时间,前四项与节点消息中的数据相同。

除此之外,(1)节点作为节点被包含在伙伴列表中;(2)节点消息通过Gossip转发给其它节点。这两个事件也将触发更新mCache。但不管是哪一个事件,节点的生存时间=当前时间一最后一次更新的时间(即time_to_live=current_local_time_last_up? date_time)。当该值小于或等于0时,将删除该节点,并不再转发消息,否则,num_partner加1。

3)P2P的通信和定位过程

在IP协议中,一台计算机要和另一台计算机通信时,要通过TCP或UDP,指定对方的IP地址和端口号。每台计算机都有已分配好的一个固定的IP地址。

P2P网络上的节点之间也必须知道对方的IP地址和端口才能建立通信链路,因为它们仍然是在Internet上的网络通信。那么它们可以完成整个的能信过程,在索引服务器的帮助下。

假设有两个点Peer1和Peer2,他们建立连接的具体步骤如下:

①Peer1准备接受别的Peer的连接请求,在端口Port1的监听下;

②Peer1连接到索引服务器;

③Peer1报告监听端口Port1给服务器;

④服务器记录Peer1的监听端口Port1和地址IP1在列表中;

⑤Peer2要查询Peer1的IP地址和端口,得通过服务器;

⑥服务器告知Peer2列表中Peer1的信息;

⑦Peer2直接向Peer1发出连接请求,在获得Peer1的IP地址和端口之后;

⑧Peer1接受Peer2的连接。

至此,Peer1和Peer2可以抛开索引服务器进行P2P通信了,因为他们的通信链路已建立成功。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在线教学应用越来越普遍。但在传统服务模式下,有限的网络带宽和服务器资源,制约了远程网络教学系统中声音、视频等资源的传输,不能满足用户需要,影响了网络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网络教学系统中,随着P2P技术的使用,能减轻服务器端的负荷并支持较大规模的流媒体,解决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动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结束语

本文在对流媒体和P2P技术进行研究,对流媒体传输的基本原理、P2P的研究现状以及P2P流媒体模型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对实际教学需求的分析,设计了一个基于P2P和流媒体技术的远程网络教学系统。该系统融合了P2P技术和流媒体技术的优点,具有易于管理、控制和扩展性好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方炜,吴明晖,应晶,等.基于P2P的流媒体应用及其关键算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5(6).

[2]张景春,廖绍雯,顾雅枫.基于P2P的一种远程教育系统模型[J].微计算机信息,2008(36):129-131.

篇8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它是在学完《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等课程后开设的会计专业教学的特色课程。通过教师课堂讲授、模拟练习、实训操作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批发、零售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账务处理,编制会计报表,具备一定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的操作水平。

一、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具有着较强的实践操作性,然而大多数教师还是按照自已所接受的学科式教育模式来进行课程的教学,导致在课堂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非常明显。而且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教学过程中不能将专业教育的特点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中得不到有效的体现。

2.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实践课时所占教学比例较低,考核方法不合理。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方面,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课程的理论教学所占比例达总学时的2/3以上,课程的实践教学比例较低。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操作课时的比重偏少,是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考核,主要是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内容主要是对书本知识的考试,试卷的形成主观性太强,起不到考试的客观检验效果。这种考核方法,没有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3、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专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差。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师大多都是大学本科生,毕业后直接走进课堂,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在教学岗位上,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有的教师一周要完成20节左右的教学任务,教师平常工作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学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时间表,很多教师的教学都是在理论层面。因而在模拟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进行实践课程指导,学生也只有把实践课当成一次作业来完成。

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

1、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设计应改变教学观念、重视实践教学。专业课程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要抛开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要以教师榻萄е鞯迹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学习理念,以课程教学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社会能力、专业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理解、掌握重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巧,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能力有一个大的发展空间。

2、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应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进行考核时,要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理论知识方面学生直接在试卷上考试,而实践操作方面则需要学生在实训室填制会计凭证、登记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采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引导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路,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学,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3、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只有正确认识当前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不足,通过对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和探索,创新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学生也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住脚跟。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两个重要支柱,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理论联糸实际,进一步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点,构建与协调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探索

1、要进一步提升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要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方面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学生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程教学中即要做好理论教学,又要加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2、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要加强学生校外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好的途径是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和锻练,让学生参与从做账到报税一整套完整的会计工作程序。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是强化实践操作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通过会计实践操作,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巩固了课程的理论知识,又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又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自已的工作岗位,从岗位培养目标来说,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培养有创新的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

总之,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教好该课程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海波,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年

[2]赵同剪,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篇9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切除术;血栓形成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报道发生率约39.8%[1]。2005年9月—2008年9月我院成功实施断流术87例,发生PVT 9例(10.3%),无严重并发症,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7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其中男62例,女25例;年龄26~68岁,平均(41.5±3.2)岁;肝炎性肝硬化81例,酒精性肝硬化5例,特发性肝硬化1例;至少有1次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史,胃镜或钡餐证实食管静脉重度曲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 73例,B级14例。行原位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传统断流术)18例,原位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9例。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门静脉系统无血栓。

1.2 手术方法 脾切除:保持脾脏位置,结扎脾动脉后处理脾周韧带,分束处理二级脾蒂血管(避免大块结扎脾蒂和胰尾),切除脾脏。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离断胃后静脉、左膈下静脉、冠状静脉的胃支,保留冠状静脉的食管支(食管旁静脉),离断食管旁静脉进入食管的穿支血管,若食管旁静脉主干直接进入食管壁或食管贲门区,曲张血管形成静脉团难以辨认时,则在胃冠状静脉的起始部离断食管旁静脉,游离食管下段6~10 cm,食管下段、胃大弯、胃小弯侧浆膜化。术毕彻底止血,置管引流。

1.3 术后治疗 除常规治疗外,应用止血药1~2天。第3天起复查血常规(每2天1次),监测血小板(BPC)的变化。BPC≥300×109/L时,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BPC≥350×109/L,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香丹;BPC≥500×109/L,口服羟基脲抑制血小板生成。术后4~5天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每周1~2次,有异常临床表现时随时复查。合并PVT者加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溶栓。出院后口服阿司匹林2~3个月,定期复查血常规(每周1次×12次)和彩色多普勒超声(2周1次×6次)。

2 结 果

血小板于术后3~4天迅速升高,2周左右达到高峰,最高者达876×109/L,随后逐渐下降。合并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9例(10.3%),传统断流术后3例(16.7%),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6例(8.7%);其中脾静脉6例(66.7%),门静脉主干2例(22.2%),脾静脉、门静脉主干同时发生1例(11.1%)。血栓形成时间:最早术后第7天,最晚术后第21天,平均14.2天。经治疗后8例血栓完全消失,1例基本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出院后随访3个月,无新鲜血栓形成。

3 讨 论

3.1 断流术后PVT形成的原因 断流术后血小板升高、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是PVT形成的主要因素[2-3]。脾肿大时脾内血小板滞留,脾产生抑制血小板生成的循环因子,血小板生成减少且破坏增加,脾切除后上述因素消失,血小板生成增加而破坏减少,短期内迅速升高,这是PVT形成的高危因素。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属支末端形成盲袋,血流减缓,淤滞加重,同时血管内膜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胶原纤维暴露,易于血栓形成。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能力下降,抗凝血酶合成减少,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后低血容量、大量使用止血药物、腹腔感染也与PVT有关。

3.2 PVT的临床表现 PVT早期多呈隐匿状态,可表现为发热、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腹泻、腹腔积液增加等,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漏诊率较高。严重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肠绞窄坏死等[4]。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监测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流,发现门静脉或属支腔内出现血栓回声、门静脉海绵样变对诊断PVT有重要价值。增强CT及核磁共振门静脉三维成像对诊断PVT有参考价值。血管造影可显示PVT的部位、范围,还可同时给予溶栓治疗[5]。

3.3 PVT的预防和治疗 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效果确切,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常用手术方法之一,在我国广泛开展。近几年来,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杨镇等对经典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作了改良,提出了选择性断流的手术方式[6]。该术式在离断食管下段、胃底曲张静脉的同时,保留食管旁静脉的自发性门腔分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分流和断流互补的目的,可降低术后再出血和PVT的发生。本组行该术式69例,PVT的发生率(8.7%)低于传统断流术后的发生率(16.7%)。

原位脾切除采取分束处理二级脾蒂血管的方法,避免了大块结扎脾蒂和胰尾,从而减少对脾静脉和胰尾的损伤,最大程度地保留脾静脉和腹膜后静脉的分流途径,有利于降低脾静脉血栓的发生率[7]。

脾切除术后短期内血小板数量迅速增多是PVT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术后动态监测血小板的变化十分重要。根据血小板数量的变化,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香丹等行活血、化瘀、祛聚治疗,血小板明显升高时应用羟基脲抑制其生成。注意临床表现的变化,必要时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于血栓形成的早期及时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溶栓治疗。通过以上预防和治疗措施,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邓美海,邓鹏,林楠,等.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调查[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7,22(8):616-618.

[2] 张丹,张学文,赵吉生,等.肝硬变门脉高压症手术前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防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3,7(2):170-172.

[3] Fujita F, Lyass S, Otsuka K, et al. Portal vein thrombosis following splenectomy :indentification of risk factors [J].AM Surg,2003,69(11):951-956.

篇10

关键词: 激光散斑; 血流成像; 时空联合; 衬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 O 436文献标志码: Adoi: 10.3969/j.issn.10055630.2015.02.004

A measurement system to study the technique of

laser speckle flowgraphy

SONG Leilei1, KONG Ping2, YU Xiaoqiang1, LI Ran1, YANG Hui1

(1.School of Optical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2.Foundation Department, Shanghai Medical Instrumentation College,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Laser speckle flowgraphy (LSFG) technique, also known as laser speckle contrast analysis (LSCA), is a full field optical imaging method without scanning, which can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change of blood flow. LSCA method is commonly used in space, time and the ratio of contrast lining spatialtemporal speckle contrast analysis method. We analyze the applications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in which the analysis methods lack of three different contrast factors. Through the use of TiO2 containing suspended particles in the fluid through a hose simulated biological changes in the blood flow, we introduce the principle of LSFG technique, and compare the methods of space, time and spatial and temporal contrast analysis. We implement the various different speeds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various contrast analysis method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temporal contrast analysis method compared to the simple spatial contrast or the simple time contrast test range can guarantee the time resolution and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at the same time, reduce the computation of data processing,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speckle contrast.

Keywords: laser speckle; flowgraphy; spatialtemporal; contrast analysis

引言如何进行血流监测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一种能对区域性血流速度进行实时监测的技术是这个领域的发展趋势。现有的血流监测手段,如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受限于较低的时间分辨率(秒量级)和空间分辨率(毫米量级),并且设备价格昂贵。X射线血管造影和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均需向被测者体内注射造影剂,不利于其推广。目前应用相对广泛的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技术属单点测量,若要进一步实现二维血流成像则需要结合机械扫描装置,这会降低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1]。相比传统的血流监测技术,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对区域性血流速度分布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并且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几十毫秒)和空间分辨率(数微米)的特点,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光学仪器第37卷

第2期宋磊磊,等:一种用于研究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方法的测试系统

1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基本原理激光散斑血流成像(laser speckle flowgraphy,LSFG)技术也称激光散斑衬比分析(laser speckle contrast analysis,LSCA)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血管中红细胞运动产生的后向动态散斑对比度值来获取血流速度信息。通过散斑成像的方式就可获得全场的二维血流分布图像,可进行长时间连续的血流监测,真正实现了实时高分辨率血流成像。在1960年早期,伴随激光器的发明和使用,人们发现,当激光照射在粗糙物体表面时,在接收面会观察到光强随机分布的高对比度颗粒状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散斑”。散射粒子的运动会引起散斑图案的模糊,并且随着散射粒子运动速率的增大,模糊程度越显著。为描述散斑图像的统计特性和模糊程度,Goodman利用散斑强度的一阶统计特性引入“衬比”[4]的概念,其定义为散斑图像灰度变化的标准偏差与其均值之比K=σII―(1)式中:K为散斑衬比;σI为散斑图像灰度变化的标准偏差;I―为其灰度均值。根据Fercher等的工作,散斑衬比与散射粒子运动速率之间的关系[5]为K=e-2x-1+2x2x2(2)式中x为散射粒子运动速率,x=T/τc,其中T为CCD相机的曝光时间,τc为电场去相关时间。τc反映了电场强度波动的快慢,而散射粒子的运动速度决定了电场的波动。综上可知,通过计算散斑图像的衬比可以得到散射粒子的运动信息。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是利用激光散斑图像提取被观测物体的二维流速分布信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现有散斑图像的衬比计算方法主要有空间衬比分析(laser speckle spatial contrast analysis,LSSCA)方法、时间衬比分析(laser speckle temporal contrast analysis,LSTCA)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时空联合衬比分析(laser speckle spatialtemporal contrast analysis,LSSTCA)方法。如图1(a)所示,LSSCA方法是通过计算Ns×Ns(其中Ns为空间滑动窗口的像素数)大小的空间滑动窗内的像素衬比,将其作为中心像素衬比,利用此方法绘制整幅图像的空间衬比图。图中R、C为CCD接收面长宽方向上的像素数。如图1(b)所示,LSTCA方法是通过连续采集多帧图像,计算它们相同位置处像素灰度的衬比并将其赋值给相应位置,得到整幅图像的时间衬比图。两种衬比计算方法各有优劣:LSSCA方法对单帧散斑图像进行计算,保留了原始图像的时间分辨率,但由于采用Ns×Ns空间滑动窗,因此导致空间分辨率下降;而LSTCA方法未使用空间滑动窗,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但由于需要采集多帧图像,因此导致时间分辨率下降。如图1(c)所示,LSSTCA方法是利用计算Ns×Ns×Nt(其中Nt为时间滑动窗口的图像帧数)的时空窗内像素灰度的衬比,绘制整幅图像的时空衬比图。由于LSSTCA方法所用的滑动窗维数小于单纯空间域上分析的LSSCA方法,时间轴上的帧数小于单纯时间域上LSTCA方法,所以具有较好的时间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3]。

图1激光散斑血流成像衬比分析方法

Fig.1Laser speckle flowgraphy contrast analysis

本实验针对3种不同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采用含有TiO2的悬浮颗粒的液体流经软管实验模型模拟生物体血液流动的变化。通过观察实验模型中不同流速处的衬比结果之间的关系,验证激光散斑血流成像3种不同衬比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及处理结果的准确性。虽然Fercher等通过推导建立了散斑衬比与散射粒子运动速率之间的联系,但是在生物样品中,我们无法准确判断血流的速率,因此,我们无法利用生物样品进行判断散斑衬比与散射粒子运动速率之间的联系。本文通过测试含有TiO2悬浮颗粒的溶液在不同速率下流动的实验来模拟生物血流的变化,验证散斑衬比与散射粒子运动速率之间的关系[6]。2实验装置及方法

2.1实验装置典型的激光散斑衬比成像系统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激光光源模块、成像模块与图像采集模块3个组成部分。本实验系统采用含有TiO2悬浮颗粒的液体流经透明软管搭建的实验模型,测试装置3D模型图如图3所示,其中a、b两处软管分叉部分表示软管由一支管分成两个大小、直径均相同的分支,目的是使流经几处软管的颗粒数量相同,保证图中C1与C2以及C2与C3之间的颗粒速度为倍数关系。通过监测不同区域血流的变化,并重点对图中选取的成倍速率C1、C2及C3处的衬比值进行分析,以此来验证不同激光散斑衬比分析方法的准确性。曝光时间固定为10 ms,通过采集不同速度区域内的图像进行衬比计算,判断激光散斑衬比计算方法与流速的关系。

图2系统组成结构图

Fig.2The system structure di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