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20 16:3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的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北方欠发达地区农村农业特征趋势

1 北方欠发达地区农村农业发展的特征

(1)农产品供求总量紧平衡,部分品种呈现结构性短缺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北方欠发达地区部分位于农牧业交错带上,自然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差,增收比较缓慢。部分农产品在品种结构上的短缺主要表现在优质农产品的短缺,由于现在经常发生一些食品安全的事件使得越来越多消费者对安全优质的农产品需求增加。

(2)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各类费用全面上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价也在不断的上涨,所以农村农业的成本也在持续的走高中,增加了北方欠发达地区农村农业发展的整体投入费用。

(3)农村劳动力有限剩余,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基数比较大,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人数与其他国家比还是很多。但是,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农村劳动力里青壮年劳动力以及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劳动力比重大幅下降,导致农村的青年劳动力短缺,特别是在农忙季节这个问题很突出。

(4)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水平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有深远的影响。近些年来,我给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北方农业欠发达地区,与不断发展农民人活水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在部分的山区,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在技术发展水平上,北方欠发达地区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但并没有跟上整个社会发展的脚步,没有走上产业化以及机械化发展的道路,农业产业水平还是相对比较落后。在农业的选种以及培育角度来说,当地的农民一般都是依据传统的经验,满足自给自足,但是难以形成产品加工或销售。

(5)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由于大部分的农村都比较分散,土地分布也缺乏合理统一的布局,分布比较零散,这样会影响农村的产业化进程。对于北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中仍然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占主导地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活动难以实现机械化,使得农业的规模小,产业化水平较低。

2 北方欠发达地区农村农业发展的趋势

2.1 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北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发展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创,对农村的发展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划,突出当地的特色,注重对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当地的发展实行统筹兼顾。

2.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产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以下发展趋势

(1)要以优质农业产品为主导,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依据科学的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要严格对各种迫害农业生产的污染行为进行治理,从而改善北方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全面实现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将发展合作经济,进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不断增加当地生产的农业品所包含的附加值,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政府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合作意识的增加,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打造农村品牌战略,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进程,积极打造拥有高技术含量、自主知识产权以及高市场占有率的农产品品牌。

(4)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

我国已经开始不断通过各项政策加强新农村建设,各相关部门和当地的基层组织需要积极完善的把相关的项目在当地农村落实好。需要全面的落实当地的科教文卫事业。关于对农村以及农业的一些物资奖励或者补贴,应该及时的发到相关的村民手里。完善农村的各项保障制度。

(5)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随着我国对农村科技投入力度的增加,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会加快,农业的创新能力也会很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还是相对落后的。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要避免农业种植的盲目性,促进先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提升农业的生产质量。

篇2

【关键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一、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及其管理概述

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主要是指除涝面积在3万亩以下、灌溉面积在1万亩以下、库容在10万立方米以下、渠道流量在每秒1立方米以下的农村供水工程与水利工程。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涉及面较广,从功能上来看可以分为饮水设施、蓄水设施、提水设施、交叉建筑物、输水配水设施、田间灌水设施、生活供水设施、降渍排涝设施、防洪设施。在实际的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中,蓄水设施一般包括水池、塘坝、小水库等,供水设施包括农村地区的水窖、自来水厂等,田间灌水设施包括闸管、滴灌、喷灌、灌水沟等,降渍排涝设施主要由排涝泵站、排水闸、低下暗管、排水沟等,倒洪吸、渡槽、桥涵等属于交叉建筑物,提水设施包括机井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城乡各地分布十分普遍,在灌溉、排涝、发电、养殖、排洪、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水土保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农业灌溉的基础,其管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主体包括农民;二是农村水利工程的使用者与管理者主体是农民;三是由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涉及到较多的农户,所以农户之间需要作出合作和互助;四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可以分为具有公共性且规模较大的工程以及主要以自用为用途的微小型水利工程。农户在生活和生产中具有公平用水权,所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应当在农户参与以及政府指导与规划下有序进行。

二、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发展现状与问题

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农村基建设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具有较大的涉及面、较大的数量、较小的规模以及较大的环境差异和参差不齐的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等特点,当前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暴露出了许多有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总体而言,当前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已经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甚至已经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得到了社会比较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一)农业水资源紧缺急需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进程

我国作为一个缺水干旱的国家,水资源在总量上明显不足,并且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也十分不均衡,季节性缺水以及区域性缺水现象十分严重。而我国同时也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和不可替代的,为了解决水资源不足与农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手段。

(二)建设标准较低

当前农村中的小型水利工程许多都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建成,受到技术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水利工程具有较低的建设标准,其表现为防洪设计标准较低、地基处理以及地质勘查欠缺、规划设计与材料质量以及技术水平较低。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现有小型水利工程由于建设年代较长,所以出现了老化的现象。

(三)工程的完好率较低

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具有建设标准较低、规模较小的特点,在经济、技术、管理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设计、规划、管理以及施工等阶段都存在一些问题。水利工程在建设完毕之后需要进行一定的维护与完善,但是水利工程管理却没有跟上这些需求,许多当前仍在使用中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病害,并且许多水利工程在受到人为破坏或者自然灾害破坏后因为无法使用而被废弃,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水利资源的浪费。

(四)工程的效益较低

农村中大多数小型水利工程都因为配套设施不完善而具有较低的工程效益,在重视建设而缺乏管理的理念影响下许多水利工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维护管理,从而导致水利工程本身供水能力不断下降,效益也随之不断下滑。

(五)工程管理有待完善

当前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存在管理机构有待健全、管理条件有待改善以及管理投入与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许多原有的水利工程损坏严重,例如在灌溉用渠中出现的漏、渗、跑、冒等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农村在用水生产方面的进度缺乏统一性和一致性,所以在农业生产用水时为了自身需求随意开沟、节流、堵坝、放水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破坏水利工程的主要因素,从而导致水利工程功能的逐渐削弱。另一方面,新建的水利工程在水费收入较低的情况下维护经费以及管理经费难以得到保障,许多工程并不能得到良好的、及时的维护与管理。

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工程管理的科学化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效益的低下以及资源的浪费主要归咎于工程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此过程中要扭转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而忽视水利工程管理的意识,通过加强管理来提高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利用率与效率。在完工后的小型水利工程要移交给个人或者相关单位,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来明确工程管理工作的主体。另一方面,要对水利工程配套工作作出完善以确保水利工程效能的充分发挥。由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用途包括农业生产以及防范灾害,所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双重性质,而管理工作也要根据工程性质的不同而做出区别,对于经营性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要在核算成本的基础上进行有偿服务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要求。

(二)加大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投入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是具有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公共财政应当给予支撑并使农民受益,从而突出其公益性和公共性,所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应当是公共财政扶持的对象。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政府能够加大投入,同时调动农民的投入积极性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农民投入和政府投入的结合以实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进程的推进。但是与此同时应当认识到,农民可以进行投资,但是如果每亩地拿出几百元进行投资的话显然已经超出了农民本身的负担能力。所以政府仍旧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主要投资主体。而作为农村小型工程建设与管理主体的各级政府应当明确自身责任,在重视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长远眼光增加农村水工成管理投入,在此过程中不仅要积极建设新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以确保农业发展需求以及农民用水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有必要对已有水利工程进行改造与维修,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政府要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投入资金进行引导,杜绝专用专项资金问题的产生,水利工程建设单位需要向有关部门汇报工程成本控制情况,从而以便政府部门能够在协调资金的基础上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三)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是进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主体,所以重视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以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基层水利工程管理部门中,应当有步骤有计划的选拔人才并根据人才岗位需求来进行人才培训与深造,从而确保水利工程管理部门人力资源能够适应农村小型水工程管理需求。对于农村中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应当进行择优选用并明确其义务与责任,在工程建成以后通过做好技术交底来提高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铁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社会科学版),2004(3).

[2]李燕琼.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制度创新与实践[J].经济体制改革,2003(4).

篇3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发展;趋势

一、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概念及其特征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简称为新农保,新农保是相对于以前各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的。现如今的新农保最大特点便是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者相结合的模式。新农保与老农保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便是新农保在参保对象上广泛性更加明显,新农保制度规定凡是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都具有参保资格,相比老农保而言,对参保人的年龄限制和条件都有所放宽;第二个方面便是新农保制度采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形式,在筹资结构上更加灵活、更加方便、更加多样,可以说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更加坚强的后盾;第三个方面便是新农保相对于老农保而言基本模式有所创新,老农保是以个人账户的形式为基本模式的,而新农保则采用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最后一个方面便是新农保制度的补助标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由于新农保增加了基础养老金,而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所以参保人员获得的养老金数额有所增加。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领取待遇低。在新农保实施的四年中,不可否认的是它有着巨大的惠农补助优势,但新农保的养老金待遇又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养老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此同时,新农保的试点推进速度有些缓慢、有些具体制度尚不符合实际情况,具体表现在:新农保与传统的养老思想有些冲突,新农保倡导的是自我养老也就是说每个人一生中的收入要分配到人生的不同阶段之中。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的快速增长,原有的养老保险基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针对这种现象,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市场物价以及生活条件适当增加养老金,从而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状况。(2)资金的可持续性问题。现今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中,有一大半来自于地方财政尤其是县、乡镇的集体积累,然而目前地方财政普遍较为吃紧,但与此同时承担的社会事务非但没有减少却越来越多,新农保作为一个制度的安排,如果没有国家和省一级的财政支持便很难进行下去,风险性便是不言而喻的。(3)其他问题。从目前的新农保经办机构办理的业务来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既包括农村居民,又包括城镇居民,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农保现今最大的缺陷便是覆盖面仍然较小,一些小城镇的居民有的只是改变了户口但未曾离开过土地,这批居民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便是入不起城保的同时可以加入农保。新农保的推行目的本是为那些老人提供强大的后盾,使他们老有所养,但是现今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的人数十分有限,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发展及未来趋势

(1)建立可持续财务收支长效机制。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大的特点便是人口基数大、持续时间长,而我国的人均GDP和人均国民可支配收入并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便呈现出了未富先老的特征。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呈现出不合理的趋势,那就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于城市居民还处在较低水平,但农村居民的人口基数却远远高于城市居民,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对新农保的财务收支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财务收支长效机制的构建一定要具备预见性,应该较为准确的预测出农村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年龄分布结构、通货膨胀率和人均预期生活成本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紧接着要运用保险精算的方法准确测定新农保年均收支标准,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新农保的基金收入和给付的抗风险能力。可持续且有预见性的财务收支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养老金收入差距,最终促进和谐社会的稳步发展。(2)建立政府财政补贴长效机制。要想确保新农保的健康发展,就要建立政府财政补贴的长效机制。在新农保健康发展的构建过程中,政府的财政补贴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新农保实施的过去四年中,对新农保的实施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方面,县级财政所承担的责任是重大的。然而我国的地区发展差异十分明显,由于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便直接导致了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差距过大,因此地方财政对新农保的补贴在省、市、县三级财政的分担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上述情况,提出以下解决办法那就是在新农保试点过程中,加强对三级财政的负担问题的探索,总结教训同时积累经验,在灵活机动制定分担比例的基础上,由各省级人民政府制定适应于本省经济水平的补贴标准的条例或法规,将这一标准法制化,避免各级政府推脱责任,相互推诿。(3)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扩大覆盖面。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并不是十分符合我国的传统观念,所以在向下推广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当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积极做好示范,让农民能够理解能够接受参加新农保的有利方面,让农民们看到实际的好处,不能够强迫也不能够为了参保率进行威胁、恐吓。在推进新农保的过程中,一定要向农民们展现人性化的服务,通过向农民们展示新农保的优越性,才能够令农民们愿意参保、自觉自愿,最终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使群众受益。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养老待遇,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从物质上都必须保障老人生活,给老人安享晚年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总结

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是我国社会保证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重要环节。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问题解决不了便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安定,所以对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十分重视。本论文就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概念、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同时还指出了在实施的四年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发展的建议,最后便要展望一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了。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及其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新农保的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 尹蔚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成就与未来发展,纪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开放30年文集[C].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2] 张秀兰,徐月宾,改革开放30年:在应急中建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 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中的难点分析——兼析个人、集体和政府的筹资能力[J].经济体制改革,2010.

篇4

跆拳道是来自韩国的搏击运动,其主要利用拳脚进行搏击。近年来,跆拳道这一运动在我国开始迅速发展,在各地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及比赛。跆拳道在我国及全世界都有着较快的发展,针对在我国农村中小学发展跆拳道的趋势,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 跆拳道的优点

1.1跆拳道特点方面的优点

跆拳道运动中有着以腿为主,以手为辅的特点。在跆拳道的学习中,主要是学习腿法,腿法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运用中占到3/4,因为在人体中腿的长度及力量是最长最大的。在跆拳道运动中,腿的技法与运用有着很大的优势,相对于手来说,腿的技法有着可高可低、可近可远、可转可旋等的特点。这一点较符合人体的运动习惯,因腿的力量较首大,并且容易学习,而技术动作的威力也比手大。

并且,相对于中国的传统武术来说,跆拳道不仅有着简单易学的特点,还有着动作美观大方的特点。

1.2跆拳道精神方面的优点

跆拳道有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精神要求,这正符合了中国传统美德的要求。在中国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与跆拳道中要求尊师爱幼、谦虚知耻、勇往直前等的要求有着相辅相成的优点。这些对激励人们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促进的作用。尤其对于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学生来说,他们没有过这方面的锻炼,使得他们在困难面前变得退缩不前,而这项运动就是给特闷一个直面困难并战胜困难的机会与平台。

1.3跆拳道竞技与表演方面的优点

在跆拳道的表演方面,不仅有着个人表演还哦有着团体的表演,可以小场合表演,也可以大场合表演,这就使得跆拳道的表演形式变得多种多样。相对于其他的运动来说,跆拳道的表演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表现自己的机会。

在跆拳道的竞技方面,跆拳道分公斤级的比赛,保护了竞赛者的安全,并且在比赛中护具的使用也很好的保护了竞赛者的安全。

1.4跆拳道训练对孩子自身的优点

在跆拳道的近身格斗联系中,学生对于自卫方面的学习,对于提高孩子们保护自己的安全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对于孩子身体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孩子的身体形态及协调性,有着很好的作用,也有利于孩子门的生长发育及正确身体姿态的形成。

2跆拳道在农村中小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综合上文来看,跆拳道运动对于身体及心智都处于发育中的中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现在,跆拳道已经发展到各个中小城市,并且在一部分学校中已经开设了跆拳道这一门课程。虽然跆拳道的学习对中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好处,但是在各城市周边的乡镇农村,跆拳道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以下是跆拳道在农村得不到很好发展的因素的分析:

2.1教练的短缺

一直以来跆拳道的传播基本都是靠俱乐部或者培训班来进行的。然而,在条件较差的城市周边地区,这种推广方式就显得不合适了。培训班盈利利润的降低,使得在城市周边办培训班或俱乐部的人变少了,随之而来的是教练的减少,而教练的减少则导致了城市周边跆拳道发展的缓慢。

2.2 对跆拳道的不了解

很多家长并不了解跆拳道这一项运动,更加不明白跆拳道的学习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他们只是认为这是在打架而已,因而更加不愿意让孩子去学习跆拳道。

2.3跆拳道的活动较少

在城市周边地区,只有学校才会开展运动会。在这里缺少跆拳道的有关比赛活动或者表演活动,这就使得家长对于跆拳道的了解变得更加少了。

2.4家长不注重体育活动

很多家长只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能够提高,而不愿意孩子分心在其他事情上。大部分的家长认为跆拳道只是一项体育运动,并不能提高成绩,还要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因此,家长对于跆拳道是很不支持的,这也是影响跆拳道发展的因素。

3面对跆拳道在农村发展受制约的解决办法

首先,要根据农村的特点来制定与城市不同的发展路线。在乡镇当中,学校是作为中心的,因此,应该在学校开展兴趣小组的学习,有更多的学生了解跆拳道后,就可以在学校里全面推广来让更多学生学习。并且可以将跆拳道的教W加入到体育教学中去,让学生可以在学校系统的学习这项运动。

其次,在学校里跆拳道的学习达到一定规模后,还可以开展小型的竞技比赛或者表演活动。接着写活动的举办,让更多的家长对跆拳道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进而获得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跆拳道及体育课程的支持。

然后,在大家了解跆拳道以后,可以办一些大型的活动,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跆拳道,进而让家长们支持孩子学习跆拳道。

最后,可以在学校外面开设培训班并设置考点,教授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参加一些大型的比赛活动,提高自身水平及该活动项目的地位。这样,缺少教练的问题也会随着跆拳道的发展而得到解决。

结语

篇5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寓开家乡外出务工(多为进城务工),而其仍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儿童。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以及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目前,平均不到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受到了代表委员们史无前例的关注,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效果和他们作为一个自然人接受社会化的效果,而这些将最终投射到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社会行为上。如果教育不好这群孩子,一方面是国家人才的损失:另一方面这一庞大的群体将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威强烈的冲击。因此,如何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是我们现今应当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由于经济和政策的限制,不能将其孩子带在身边,享受大城市的现代化教育,只能让其呆在家中接受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的设施落后,师资匮乏,教育观念陈旧等因素也影响了农村儿童教育的良好发展。农村环境和不安定因素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心里、安全和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是学习成绩差、家庭教育淡薄、学校教育管理落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值得我们探索、实践。

二、寄宿制学校的现实性分析

目前,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政府、社会、学校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发起了多方面的讨论,有些地方也采取了一些探索性的措施。通过大量调研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农村学校实行寄宿制是目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趋势。

首先,寄宿制有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的优势。一方面留守儿童大多住在离镇中心学校较远的农村,放学回到家已是很晚,较难按时完成作业。监护人忙于农活,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大多隔代监护人更是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致使他们遇到学习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如此日积月累的学习负担就会逐渐拖垮孩子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走读的留守学生,放学回家路途远,沿路的游戏厅、网吧经常使得孩子们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这怎会不影响学习呢7而实行寄宿制,避免了走读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学校规定住校学生早、晚时间必须上自习课,在自习课上认真复习功课,预习新课。学校在早、晚自习课时间,安排相关的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及时答疑解惑。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更好的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

其次,寄宿制有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人身安全保障的优势。近年来由于农村入学率偏低和各村组入学率差异大,为了节省教育成本、集中资源办学,地方教育部门都对农村中小学进行了大幅撤并和布局调整。但这样布局又使得大量的农村中小学生要长途跋涉到十里甚至几十里以外的镇中心学校去念书,不能像以前一样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学。加上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很多人都没有专人接送,路途消耗的时间长,早上天没亮就得出门,晚上天黑了才能回家,孩子走读途中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但如果是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就不存在这种危险,因而也解除了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担忧。

再次,寄宿制在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行为方面有明显优势。留守儿童行为的偏差主要源自集体观念的缺失.一个学生心中没有集体意识,往往在行为时心中就没有一杆秤,就会放任自流,做出一些非正常的举动。另外,留守儿童特别是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祖辈对他们过分的溺爱,加之祖辈年龄偏大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相关的知识培育他们。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甚至老人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对他们或多或少的影响也给他们的行为习惯带来偏差。但如果儿童住校,情况就会不一样。寄宿制基本属于封闭式管理,学校制订了科学、严格的作息时间,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事-隋,可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他们的行为又是一个很好的约束,如果学生没有遵守相关的规定,学校就会教育他们,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必要时还会采取惩罚手段予以矫正。同时,学校为留守儿童配备的生活老师和心理辅导员可以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变化进行科学的引导,这样他们在教师教育帮助下能够端正态度,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最后,寄宿制在培育留守儿童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有明显优势。有意识的人格发展是在同他人的交往、合作和共同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儿童在少年时期未形成稳定的个性,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塑性很强。因此,儿童少年时期与同伴的友好交往和学校对他们经常性的教导是塑造其良好个性、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卡连科说:“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活动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寄宿制正是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彼此相互影响、学习的机会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平台。

目前对农村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可行性,主要是因为;城市教育资源面临主要针对城市学生,农民工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受限,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定位不明、资源匮乏的现实也给农民工让子女随身就近上学带来困扰,户籍制度与城市公办学校入学规定也给农民工想让子女随身就近入学带来阻碍。所以,寄宿制学校对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具有现实可行性。

篇6

农业经济发展与否的关键有三个,其一是通过对本国农业经济现状的调查研究,确定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走向;其二是要大胆地进行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大幅度、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其三是要靠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

就农业经济发展道路而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初是依靠和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采用的是以“大包干”责任制为代表的统分结合的。但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的思考和创新的呼声,从理论界到新闻界、到农民自己、再到现在的中央决策层,可以说是“仙乐飘飘处处闻”。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农业经济目前的发展态势已经充分证明胜利完成了历史交付的使命,农业经济发展的舞台应该上演农业产业化合奏曲了。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综观美、日、德、以色列等国的农业发展经验,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那么,结合中国国情,应该以什么样的农业组织方式和生产经营模式来实现农业产业化呢?

发展道路和具体组织经营模式合并在一起,就是事物的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就是以制度创新寻求一种具体形式多样的能够大力推动和帮助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进而有效推进中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崭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二、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素质的现状

那么,制度创新也好,引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好,要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贯彻这种发展趋势,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课题组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人、依靠农民、依靠农村人口。因此,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就在于农村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为此,《以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做了一个调查, 本次调研以平顶山市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为卫东区和平顶山市郏县李口乡,具体走访的有李口乡张店东村、张店南村、郭楼村、老昝庄村和平顶山市卫东区下辖的东高皇乡的观上村、小店村、上徐村,东环路街道的吴寨村,东工人镇街道的吕庄村、赵庄村。

据调查: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口占了全部人口总数的56%,接近六成,而高中、中专或中等职业学校学历层次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9%,不到两成,大专层次的占16%,本科层次占9%,研究生层次的没有。这说明,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虽然已经基本扫除了文盲和半文盲,但农村人口的总体文化水平依然不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不容乐观。

另外,农村人口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对待市场、对待开放、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性思考还处于比较令人担忧的传统的惯常思维模式阶段,因此,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内陆以农业为主地区(比如河南省)的农村人口这种传统思维模式和以这种思维模式为基础的综合素质现状,对比前文粗浅地提到的一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令人忧虑。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对农村人口素质的要求及对策

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结合中国国情以及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素质,笔者认为,中国农业发展趋势对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人口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意识素质。只有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思想意识素质,才能进一步促使农村人口摆脱旧的传统陈腐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开拓市场,自发继而自觉地推动中国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村人口应当具有一定的能促使其面临问题作出科学决策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一条,“木桶原理”就会发生作用,想提高农村人口其他方面的素质也会变得异常困难。

再次,农村人口应当具有一定的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科技素质。这是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重点。科技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意识,一方面是农业实用科技,这样,农业产业化所倡导的专业化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等目标就会在农村人口整体科技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得以快步实现。

最后,农村人口应当对“农业产业化”具有一定的认知素质。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的调查中,选择“不知道,根本没听说过”一项的接近6成,这说明在农村人口中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口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农业产业化,还有接近4成的农村人口仅仅是“听说过,具体不是很了解”,如果是这样,我们依靠谁去建设农业产业化呢?所以,大力提高农村人口对“农业产业化”的认知素质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上几点即是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亦即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对农村人口素质提出的要求。针对农村人口综合素质需要着重提高的这些方面,笔者以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强化分工,明确职责,划定任务归属机构。

第二,以村为主,强调并硬化村级政权在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利用现有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和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在乡村文化室、广场或者田间地头举办各种培训、宣讲、科技课堂或农民夜大等文化科技活动,以提高农村人口思想意识素质为龙头,以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为主,以提高农村人口科技素质为重点,以提高农村人口对“农业产业化”的认知素质为目标,大力推动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快速整体推进。

总括地看,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为主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瓶颈,如果解决不好,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一定会受到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的最终落实、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落实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步伐都将会变得缓慢而艰难。

篇7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村物流;可行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079-04

农村物流是一个相对于城市物流(Urban Logistics)的概念,它是指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其相关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大力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业是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山东省菏泽市(原菏泽地区)一度曾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至今在山东省乃至全国仍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业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需要选择正确的途径。

1发展农村物流业的可行性因素

目前,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业虽然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但也有了发展的有利条件,具备了一些可行性因素。

1.1广阔的市场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市场广阔。菏泽市位于鲁西南平原,是山东省人口大市,现有5939个行政村,13996个自然村,农村人口700多万,约200万户。位于苏鲁豫皖4省8县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素有“中原锁钥,四省通衢”之称,是发展商贸流通业的风水宝地。以菏泽市为中心,向周边200公里辐射,是一个有6000万人居住的人口密集区域,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

1.2丰富的资源

菏泽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是全国著名的优质粮棉林畜生产基地、全国三个农区畜牧大市和首批四个平原绿化达标地区之一,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菏泽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除了满足本地需要外,每年都有大量调往全国各地,极大丰富了全国城乡市场。菏泽周边的徐州、商丘、濮阳、聊城、济宁等地区亦是农副产品大区,且交通方便,这些地区的农副产品也能成为菏泽物流市场的丰富商品资源。

1.3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

发展农村物流业的根基是经济的发展。以后,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政府财政收入高速增长。菏泽作为欠发达地区,近些年来经济综合实力也明显增强。2007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2亿元,是2002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3%。各项存款余额572亿元,是2002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9%。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大财力支持。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十五”期间,菏泽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3900多元。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特别是农民现金收入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农村的购买力,为农村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

1.4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农村物流业如果得不到农民的理解、认可和渴望,就失去了内在的动力,再好的政策也得不到落实,再好的物质基础也没用。农民买需要好产品、低价格、新技术和售后服务,卖希望快捷方便、服务周到、价格合理。而在当前,就大部分农村地区而言,分散的、实力很小的、素质不高的个体商业,组成了农村流通体系的最主要的部分。这种现状造就了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的泛滥,诚信、优质难见,退货、索赔无门。据了解,目前国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消费资料要跑到县以上的市场去找。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31.3%的农民认为购买生活资料不方便,37.2%的农民认为购买生产资料不方便。我国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菏泽每年就有150多万农民外出务工,他们迫切希望发展农村物流业,使其家人能够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不用赶集就能卖出富余的农副产品,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广大农民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的强烈愿望和现实需求,为创建并发展农村物流奠定了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1.5不断优化的政策环境

农村现代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亟待发展的产业,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推动着农村物流的不断发展,并向现代物流的目标迈进。200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各部委也相继印发了一系列旨在保障、促进农村物流业发展的文件。如交通部、公安部等7部门共同提出《全国高效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改善了鲜活农产品流通营运环境;商务部会同监察部等7部门下发了《关于清理在市场经济中实行地区封锁规定的通知》,促进了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的建立。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也根据规划需要和自身实际,制定了发展农村物流业的具体指导和实施意见。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菏泽、带动西部、促进全省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建立商贸物流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突破菏泽”的三大举措之一,在基础投资、交通设施、招商引资、招才纳贤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大对菏泽的扶持力度,为菏泽农村物流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菏泽市及各县区人民政府也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发展大流通,实施商贸兴市、商贸兴农,已成为菏泽市调整产业结构的又一重要战略决策。菏泽市搭建专项基金平台、财税政策平台、用地优惠平台、水电支持平台、信贷扶持平台“五个平台”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这一切,都为农村物流体系的建立和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政治保障,提供了强大助推力。

1.6较为坚实的发展基础

要提高农村物流水平,就需要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基本条件做支撑。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农村发展物流业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目前,菏泽市有专业批发市场150多处,其中不乏过亿元甚至10亿元以上的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到320多亿元。全市9个农业市场项目建设顺利;曹县优质板材、郓城杨木制品、鄄城中药材、成武大蒜等10大特色专业市场得以改造提升;一批新的市场建设项目正在规划、筹建。近年来,不仅涌现出成千上万中小物流企业,而且还培育出像山东天宇物流、菏泽口岸、中国中原(菏泽)农业港这样的大型物流企业。这些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现代工贸设施的正常运行,为现代农村物流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都有了极大提高,一些农户还用上了互联网。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给物流产业提供简单型的外向服务,并不断扩大服务面、拓宽服务区域以及提高服务质量,实现物流服务与农业生产需要直接对接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物流教育蓬勃发展,为菏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铆足了后劲。

2目前农村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能忽视的是,虽然农村物流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当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在欠发达地区农村,问题更为严重。

2.1农产品物流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在5%以下。另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输途中腐烂,如此之多的农产品足可以供养2亿人的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一些年里我国每年损失大约450亿公斤粮食。

2.2农资物流环节较多

当前农资物流环节多,从厂家到农户、从农户到厂家(客户),往往需要经过多次批发、多次倒手,致使出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资料价格上升,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减少以及假冒伪劣产品多、秩序混乱等许多问题,阻碍了农资物流的发展。

2.3农产品质量标准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滞后、标准混乱、标准无法沟通、标准不完善、食品质量检测标准不统一,致使“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孬”产品无人问津。另外,我国食品流通检测及环保体系建设等问题也较多。

2.4城乡物流不能有效结合

城市现代化的物流与农村落后的物流不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城市与农村在物流业发展方面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物流落后,对农村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曾经出现过“粮食走廊”走不起来、“果蔬通道”不通的怪现象;一方面是世界银行的“现代化投资”,一方面是县级以下粮库、冷库落后的物流基础等。

2.5农产品加工物流薄弱

我国农产品加工物流相对落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间的比例为1∶3~1∶4,而我国仅1∶1或稍多一点。在欠发达地区,农副产品大多仍作为“原料”卖出,农民种植农产品得到的收入有限。

3制约农村物流业发展的原因

制约农村物流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进行深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

3.1农村物流的相关理论研究严重滞后

在中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重生产、轻流通”思想意识的影响广泛,而对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流通和物流配送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作用认识不足,更没有形成农业物流完整的行业体系框架。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成本,引导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与配置,提高中国农业的整体产业效益,需要有现代农业物流理论指导。中国农业流通和物流的相关理论研究,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欠发达地区农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对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业的意义认识不足。

3.2农村物流的基础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本建设投资不足。目前,农村现有的物流条件远不具备现代要求,这意味着它满足不了质的需求。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这个链条中,运输环节的不足,导致这个链条变得较为脆弱,极大地制约了实物流、资金流乃至信息流的流动,出现了“肠梗阻”现象。

3.3农村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因此在农村要实现现代物流理念,大力推进农村物流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我国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现代流通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农村市场开拓能力弱。由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较低,加之农村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导致观念陈旧,对电子信息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不能及时掌握国际、国内市场供求趋势和商品价格动态信息,难以把握农产品卖出和商品购进最佳时机,难以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

3.4农村物流成本偏高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种子、农药、化肥以及农用设备的采购、农产品的销售多采取分散(自行)采购、销售方式,没有依靠物流系统支持,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参与程度很低,难以满足市场对产品小批量、多品种的需求。这种分散采购和销售的方式具有自发的盲目性,也因此导致其设施利用率低,生产要素的供应时间长而不稳定。农副产品销售的盲目性大,造成物流成本过高,物流渠道不畅。此外,由于时间、所需物品的质量、销售渠道不能保证,使得农业在自然风险外又增加了生产要素供应和农副产品销售的风险。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物流体系的健康发展,也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国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力。

3.5农村居民购买力不足

物流业是一个规模经济和临界规模非常显著的行业。只有拥有稳定的核心客户,才能帮助物流企业跨越临界规模而进入持续稳定的业务增长阶段。而这一切,都是以有足够的市场和消费主体有足够的购买力为前提的。尽管近年来中央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但受自然条件和农民素质等多种因素限制,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价格相对较低,使农民实际收入增长有限。再加上农村多数地区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数量有限,农村的隐性失业大量存在,新的增收渠道难以开辟。由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部分农民预期收入信心不足,很难摆脱“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的心理,存在着“想消费,不敢花”的问题。作为农村消费主体的农民,预期购买力不足。

4加快农村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针对农村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加快农村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4.1加快发展现代农村物流教育

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知识的普及是基础,观念的树立是根本,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三下乡”等形式,将现代物流知识、物流技术等送到农村,向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宣传,普及现代物流知识。通过现代物流知识的普及,逐步在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干部的头脑中树立现代物流观念,让他们认识到现代物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激发和调动他们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快物流教育,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农村物流运作规律,具有开拓精神的物流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这是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业兴旺发达的最重要、最紧迫的要求。

4.2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物流企业应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农资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的发展和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等,为发展农村物流业搭建起坚实的物质基础。

4.3引进农村物流新型业态

大力发展超市、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建立起以超市为先导,以农业生产基地为支撑,以科研、生产、加工与流通为动力的经营新体制,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进程。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优势,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全力打造县、乡、村三级经营服务网络,实现镇镇有超市,村村有连锁,使传统的农村集贸市场和零售网点逐步退出市场,促进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流通业快速转变。

4.4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从整体看,尽管我国告别了农产品短缺的时期,达到了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农产品难卖成为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应整合农村市场主体,采取多元化的办法,发展农产品流通渠道。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培育、壮大专业从事农产品商贸的物流主体,使其在农产品物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加快原有农产品流通企业资产重组改造,改变目前规模小、服务单调和封闭运行的现状,按照农产品流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和大型食品连锁超市的扶持力度,以市场为依托,组织农产品运销协会,鼓励“生产基地+农户”、“加工企业+农户”、“运销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模式的发展,使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被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所替代,在发展农村物流业的同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和水平。

4.5完善农村物流发展政策法规

目前我国专业从事农业物流的龙头企业很少,要发展农业物流,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鼓励农业物流业的发展,确立农业物流的合法地位,规范农村物流的组织行为,将建立农业物流体系作为工作的重点,尽快研究制定构建农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规划方案和实施办法,促进农业物流龙头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另外,农业物流的宏观调控体系在保证国家对农产品市场和农用生产资料市场调控中非常重要,因此国家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物流的宏观调控体系,有效调控农用物资、农副产品,引导农业健康发展。同时农业物流市场的开发与现代农业供应链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制造宽松适度的环境,保障市场运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的紧密对接,形成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一体化运行格局。

参考文献:

[1]李宏宇.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6(2):

243-245.

[2]陈勇.现代物流发展与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重构[J].农业经济问题,2006(4):76-78.

[3]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现状与政策性建议[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6):101-105.

[4]陈秀丽.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理论探讨,2005(5):83-84.

篇8

关键词:农村区域;禽畜粪便;可持续发展;处理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日益的提高,在人们饮食结构中动物性食品所占得比例也逐渐增高,而这也使得我国养殖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禽畜所产生的粪便不断增加,为社会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当前在我国农村区域内,在处理禽畜粪便上缺乏较为先进的防治设施、处理工艺的流程较为落后、粪便利用率和还田率较低、管理较为混乱、缺乏必要的技术人员以及资金方面的投入等,导致禽畜粪便不仅得不到充分利用,甚者还有一些被直接排放到了自然环境中,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为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避免禽畜养殖业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下面文章就农村区域禽畜粪便处理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详细地探讨。

1目前我国农村区域禽畜粪便处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结构,对于禽畜粪便处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环境治理上,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所关注的重点主要放于城市污染与工业污染,对于农村区域因禽畜养殖业所造成的污染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国家环保部对于禽畜养殖污染防治颁布了相关的规定,并对禽畜养殖业污染物排放 制定相关的标准,但对于畜禽养殖场的环境承载力等方面还未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要求。另外,我国农村部分区域内禽畜养殖以户养、散养为主,农户对于禽畜粪便处理重要性认识不足,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较为粗放,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仅对污染防治方面作原则性规定,其切实可操作性不是很强。禽畜粪便排放直接导致农村生活饮用水源、土壤、地表水体及农作物等均受至不同程度污染。

1.2养殖业布局不够合理,且粪便利用率较低

在禽畜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全局性的布局和规划,禽畜养殖场的规模建设没有完全纳入到统一审批管理中。在农村区域中,由于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引导与政策引导,通常将住宅附近、饮用水源或者村屯等一些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方作为其禽畜的饲养地,导致养殖场周围的环境与水源地受到严重的影响,使原本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此外,为了方便运输、销售与加工,很多禽畜养殖场已经逐渐从农区或者牧区转移到城市郊区,其中有的养殖场还和城镇以及居民区连为了一体,导致大中城市周围的禽畜养殖场较为集中,加速了其周围生态环境的恶化。

1.3处理工艺不够科学和完善,政府投入较少且监管力度较低

由于禽畜养殖污染物的浓度较高及排放标准中排放量的要求,若仅仅只是依靠工业化处理方式来进行防治的话,由于处理工艺不够科学和完善,所产生的治理费用较高,不便于后期的治理与应用、防治等。再加上由于政府对于这方面的投入较少,对当地的养殖业发展缺乏相应的监管方法,示范推广的力度较低等,使得其处理效果不是很理想,达不到回收利用的标准。

2农村区域禽畜粪便处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1加大禽畜粪便污染危害宣传,提高人们环保意识

通过网络、电台、报纸或者电视各种宣传媒体来进行养殖污染危害的宣传,开展形式多样且层次丰富的技术培训活动,加强生态文明理念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推广,促使禽畜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得以有效的开展,实现禽畜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以及资源化等,作到综合利用,使其发展成为和农村区域环境相互协调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新兴朝阳产业。此外,还应结合我国地区间土壤的类型以及其种植的结构,来明确其养殖的规模等。

2.2合理进行科学选址及布局规划,切实落实禽畜养殖污染防治措施

基于保护环境和统筹兼顾与科学发展的原则,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应对畜禽养殖场进行科学选址及布局规划。在选择禽畜场所时,应该着重考虑其周围是否有足够的土地及环境承载力来消化禽畜所产生的粪便,同时禁止在生活用水源保护区、医疗区、人口集中地段、风景名胜区、医疗区、文教科研区以及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区域等来进行禽畜养殖场所的建设。

综合评价环境影响,依据建设项目管理的程序进行报批,在禽畜养殖场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应落实禽畜养殖业污染物防治措施。其中针对畜禽废渣,应设置废渣存设施和场所,采取对储存场所地面进行水泥硬化等措施,防止禽畜废渣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湿及恶臭气味等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危害、污染。运输畜禽废渣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流失、防污染、防渗漏以及防遗撒等措施,合理处置清洗贮运工具的废水。另外,畜禽养殖场应保持环境整洁,采取清污分流和粪尿干湿分离等措施,实现清洁养殖。对于种养结合的养殖场,畜禽粪便,贮存设施的总容积不得低于当地农林作物生产用肥的最大间隔时间内本养殖场所产生粪便的总量。

2.3加大政府投入,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其发展中

禽畜粪便的处理工程是一项环境和能源综合治理的工程。在处理禽畜粪便时,可将其生产为有机肥,同时还可利用其所产生的沼气来发电和供暖。由于该工程项目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加大其资金及技术投入,这样才可更好地进行禽畜粪便的治理,促进禽畜业的持续长久发展。对此,对于这些实施禽畜粪便处理的养殖个人以及企业,国家应该予以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农信贷款、工程资金、贷款利率、养殖用地以及治理技术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政府在补助养殖业时,应该重点对已建的禽畜养殖场进行治理,基于养殖场经济方面的具体问题,对其予以相应的经济补助及技术支持,这样在确保其处理的质量与效率的同时,还可确保养殖企业和个人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4增强监管,不断优化其工艺

环境保护部门应该对当地禽畜养殖业发展加强监管,对于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禽畜养殖场应该对其实施相应的经济处罚或者限期处理的方式,而对于在环境敏感区域养殖场应该采取勒令关闭或者搬迁,严格按照国家关于禽畜粪便处理的相关规定来进行监督,确保禽畜养殖场的废弃物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对超标准及总量排放的,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提出限期治理建议,限期治理项目环保验收时,其验收内容中应包括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方案落实情况。

禽畜养殖场应通过再生饲料的制造、禽畜废渣还田(还田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有机肥料的制造以及沼气的生产等方式综合利用禽畜粪便。

禽畜养殖场实施种养结合时,还田利用的的畜禽粪便,应当经处理达到规定的无害化标准,防止病菌传播。经过处理的粪便在符合当地环境容量的要求前提下,可作为土地的肥料或土壤调节剂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农田等种植业土壤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对化肥的用量,提高作物的产量,改善其经济作物的品质,提高其质产量和经济效益。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于禽畜粪便处理技术还有很多,大多均集中用于饲料、有机肥的制造、沼气化以及堆肥等,但不管采取哪一种方式,均应从其可持续发展出发,结合不同地区的土壤特点和其禽畜养殖场所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措施,真正使禽畜粪便的处理环保化、现实化与群众化。通过综合利用将禽畜粪便变废为宝,同时还应在其治理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加大政府的投入,增强养殖企业间竞争。此外,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的市场运作模式,比如农牧结合或者种植结合的生产模式,将禽畜粪便生态还田,从而推动禽畜粪便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海霞,仇焕广,王金霞等.我国畜禽排泄物处理方式及其影响因素[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28(6):59-64.

[2] 阎波杰,潘瑜春,赵春江等.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养分消纳能力的评价[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25(2):59-63.

[3] 巨天珍,王继伟,陈源等.兰州市农村畜禽污染以及对水体影响的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34(1):20-23.

[4] 王蒙,巨天珍,姚晶晶等.新农村建设中畜禽养殖环境管理与污染预防——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301-303.

篇9

【关键词】 水利工程;农村;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722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4-090-01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北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利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

1 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沟、渠、圩、坝、桥、涵、水库、机井、排灌站等。农村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组)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普遍现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工程管理滞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在圩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鱼簖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圩堤沿线近年又增添不少鱼塘,出现了新的“两水夹一岸”地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牛产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干疮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另外,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垦荒,水体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库底淤积层越来越厚,而承包者既没有清淤的意愿也没有清淤的能力,这样下去就不单是一个蓄水问题,还潜在着洪灾的危险。

1.2 财政投入不足。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所有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行解决,政府只能“以奖代补”形式,普洒细雨。

1.3 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

2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2.1 进行科学管理。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2.2 加强资金投入。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 现状与问题 发展对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2.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制定《农业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4.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三、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

农信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3.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金融知识教育

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章奇.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