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审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7-20 16:3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购管理审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采购管理审计方案

篇1

关键词:风险管理审计 医院 药品采购管理 应用

一、风险管理审计的应用概述

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背景下,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更为激烈。医院药品采购具有种类多、资产高的特点,是医疗服务的基础保证。考虑到采购环节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影响因素,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内部审计能够监督医院的风险管理工作,只有充分发挥监督和评价作用,才能够对医院各个部门进行审查,通过查缺补漏降低管理风险。具体到药品的采购上,风险管理审计能够保证采购活动科学、合理,提高药品的使用效率,重要性有以下三点。

第一,能够及时发现风险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完善相关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重视风险管理工作。

第二,能够对采购、管理等部门进行审查,评价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合理性,同时发现新的风险点,发挥警示作用,降低风险损失。

第三,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包括思路、内容、职能等要素。和传统的审计模式相比,不仅提高了内部审计的作用,而且在多个方面均有明显改进。在医院中,内审部门是独立的,有利于内审工作的开展,站在客观、全局的角度上,通过识别风险、防范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二、当前医院药品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药品的销售主要依靠医疗机构,调查数据显示其占据85%以上的市场。基于这种背景,医院作为买家在药品市场中占据优势,因此药品的采购存在较多的安全风险,成为管理漏洞形成的首要因素,常见问题如下。

(一)采购金额大、折扣高

医院对于药品的需求量大,因此在购买数量和资金上高,成为药商的公关重点。针对药品收入在医院总收入中的比例,调查显示大型医院通常在40%左右,基层医院则占比70%以上。另外,在购买途径上,大多包括生产企业、批发企业、中药材市场等渠道。供应商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就会采用多种促销手段,常见如商业折扣。其中,明扣能够上交医院,暗扣的受益人则是院方领导、医师、采购经办人员等。较高的折扣降低了医院的资金使用效率,长此以往会对药品安全性产生影响。

(二)采购计划不科学

不科学的采购计划,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部分医院在药品采购上,缺乏完善的计划方案,或者药品的购备和临床应用有出入,体现为常规药品库存量大,特殊药品供不应求。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医院在确定药品的采购种类和数量时,往往以差价大小作为依据;二是部分医院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喜欢采购新药,或者药商上门推销的产品,因此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在以药养医的认知下,个别医生喜欢开具大处方、高价药,提高了患者的治疗费用,也不利于药品合理使用和科学采购。

(三)采购操作不规范

药品在采购环节上的操作不规范,会导致采购风险的发生。举例来说,为了提高买卖双方交易的便利性,或者出于药品让利考量,部分医院在采购资金的支付上选择现金,可能出现盗抢、上当受骗等情况;而且由于药品质量无法在现场进行检验,可能存在质量隐患和安全隐患。另外,药品采购人员往往也是出纳人员,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容易发生舞弊行为,难以保证采购资金使用的公开性、透明性,为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四)采购合同不完善

采购合同自身不完善,或者没有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执行,这样很容易带来采购损失。例如一些医院对于采购合同的重视程度低,将采购工作交给某个部门甚至某个人员,就可能忽视合同的签订;或者药品采购只提供类型、数量、价格,没有按照合同内容规范履行;又或者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后,对于双方的责任规定不明确,体现在缺少质量保证条款、安全事故追究条款等。如此,违约现象和质量问题的发生率高,但责任赔偿的归属成为一个难点。

三、药品采购管理中风险管理审计的具体应用

(一)完善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审计的应用,其前提是医院要建立完善的药品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各个岗位职责。在具体操作上,应该组建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从宏观层面把控管理工作的开展,组员则是各学科专家;对于院内涉及用药的科室,由科室主任、护士长等组成风险管理小组,工作任务如下:一是指导临床用药;二是制定并完善药品管理制度;三是做好用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四是针对用药差错现象及时有效处理;五是定期药品风险信息;六是评估新型药品的临床安全性,对高危药品进行替换等。而岗位职责的落实,能够保证医护人员日常工作的规范化,对于药品的使用进行严格监督,提高用药安全性。

(二)识别风险因素

对于内审人员而言,应该采用规范的审计程序,采用有效的方法判断潜在风险,例如决策分析法、可行性分析法等,实现风险识别和评价的目标。具体来说,在采购计划编制环节,分析计划的合理性,看是否依据药品目录进行编制,看需求药品是否全部覆盖,看采购资金和预算规定是否相符等。在申请审批环节,要求审批手续齐全,按照审批采购计划执行,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验收入库环节,依据质量标准进行药品检验,严格执行各项验收制度,保证采购人员、验收人员岗位相分离,并且对入库单准确填写、存档。在药品领用环节,要求采用定额控制、限额控制,领用过程要有相应的记录,保证流程的规范性。在盘点处置环节,要求对药品定期清查盘点,检查核对制度是否完善,以及亏损、盈余是否按照规定处理等。实践管理经验表明,准确R别风险是对风险进行管理的基础,应该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以风险因素作为依据,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三)评估风险等级

风险评估就是针对已经明确的风险因素,对影响严重性进行等级划分,为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对于审计人员而言,必须采用规范的审计程序,以保证风险评估的科学性,不会因为个人主观因素导致评估结果盲目、随意,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而且,经验表明药品采购风险评估中的关键点,在于采用合理的评估方法,具有充分的评估依据,保证风险等级和影响程度相一致。

(四)风险防范措施

风险识别和防范,都是在为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打基础,在具体的措施上,一是可以组建药品质量验收小组,制定责任追究制度,减少验收异常、验收舞弊现象的发生;二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药品管理信息系统,针对药品的采购、入库、出库、使用进行全程监管,避免药品出现严重积压、断档等现象,促进管理质量的提升。另外,为了保证防范措施的有效性,制定期间应该考虑以下因素:一是防范措施要和药品采购的实际情况相符,从医院的经营管理特点入手,能够和医院管理制度保持一致,并有机融入药品的采购环节;二是防范措施的应用,应该具有可行性,确保采购管理部门能够接受,而且管理期间的人力、物力、财力配置保证合理;三是防范措施的应用,可以对采购风险实现规避、分担、降低的作用,能够实现预期管理目标。

(五)风险审计报告

对于药品采购的风险管理工作而言,风险审计报告是最终结果,在报告内容中,会对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评估的合理性、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继而发现其中的不足,为下一步改进管理提供依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医院药品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在采购金额大折扣高、采购计划不科学、采购操作不规范、采购合同不完善等方面。文中分析了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药品采购中的具体应用。要求首先完善管理制度,及时识别风险因素、评估风险等级,继而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完成风险审计报告。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加强药品采购管理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佐德.医院药品采购管理审计浅析[J].中国药事,2012,(3):301-302.

[2]雷铎.风险管理审计在医院药品采购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2):71,81.

[3]李榕.加强医院药品采购管理与成本核算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4):224.

[4]超.发挥药师职能,确保药品采购管理与安全用药[J].海峡药学,2012,(1):257-258.

[5]蔡大伟,古光耀.三级医院药材集中采购供应管理新模式[J].医院管理杂志,2014,(11):1095-1097.

篇2

【关键词】ERP信息系统,内部审计,影响,措施

一、ERP信息系统简介

ERP全称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于1990年提出的,其确切定义是:MRPⅡ(企业制造资源计划)下一代的制造业系统和资源计划软件。ERP是一种主要面向制造行业进行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ERP系统包括以下主要功能:供应链管理、销售与市场、分销、客户服务、财务管理、制造管理、库存管理、工厂与设备维护、工作流服务和企业信息系统等。

二、ERP信息系统审计与传统审计的比较

ERP信息系统审计是传统审计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两者区别主要表现在:首先,信息系统的审计对象不同于传统审计的财务领域,而是信息系统,包括基础设施、软硬件管理、信息安全、网络管理及通讯等。其次,信息系统审计提出了更多的审计方法与审计程序,比如对某软件进行审计时,要采用技术含量相当高的测试,对网络安全审计时要采用穿透性测试。再次,信息系统审计不光是事后审计,主要关注系统的运行现状,在某种情况下,直接参与项目的开发或变更过程,以保证足够的控制得以顺利实施。最后,信息系统审计的咨询价值显得更高,信息化的风险很高,审计人员可凭借其专门知识和实践经验,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系统诊断,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信息化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信息系统。

三、ERP 信息系统对内部审计工作造成的影响

(一)ERP 信息系统对审计活动的影响。

1.对审计对象及审计范围的影响。ERP 信息系统下,企业和供应商、客户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供应商及客户相互之间的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等实现了有机融合,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为相关决策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从这一角度分析,企业有必要将具有独立性、向企业提品或服务、和企业之间存在经济利益关系的第三方也纳入到审计工作范畴中来思考, 这就意味着,ERP 信息系统也是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所针对的对象, 以企业对质量的预期要求为主要依据, 来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等结合信息系统予以规范监督。

2.对审计内容及重点的影响。受ERP 信息系统的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及重点会发生调整。第一,针对ERP 信息系统开展安全审计的重要性程度要求提升,实施安全审计的重点会是企业所采用的程序、系统以及经营活动等的安全性;第二,ERP 系统实施以后,企业不同部门所使用的信息均来自于同一个数据库,一旦在录入信息的过程中出现失误,便会导致连锁反应,因此,应当重点针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信息录入工作的准确性的原始资料实施审计。

3.对审计工作线索的影响。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就是对审计证据实施收集、鉴定以及运用审计结果的过程,审计人员主要依据审计线索,对经济业务及收集的审计证据进行审查核实。ERP 信息系统与传统的业务活动开展方式有所不同,其程序自动完成企业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相关等归集,没有传统方式下的过程凭证及账簿记录,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调查取证的难度。

(二)ERP信息系统对审计环境、审计人员和审计风险的影响。

1.对审计环境的影响。ERP 信息系统借助电子商务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予以了有效整合, 实现了业务流程信息化、信息处理及时化、自动化等。因此,企业需要重新设计业务处理信息流程,对于效应低甚至为零的环节予以剔除,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这些将会从审计规范、标准、执行及结果等方面,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对审计风险的影响。ERP信息系统最突出的特色之处就是数据的集中性。数据的集中性程度越高,引发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一般在实践中比较常见的有舞弊、机密数据外泄或遭窃取、系统重复性或连续性处理同一错误、数据保存或传输故障等导致数据异常错误。企业在面临较高的固有风险及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为将审计检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审计人员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审计范围,添加审计测试程序,实现对检查风险的有效控制。

3.对审计人员的影响。不懂ERP的审计人员,会因为审计线索的改变而无法跟踪审计,会因为不懂得ERP的特点和风险而不能审查和评价其内部控制,更无法对ERP系统本身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效率性进行评价。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及ERP 系统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进行审查和评价。

四、ERP系统环境下内部审计应对措施

在ERP系统环境下进行内部审计体系设计时,要将风险控制管理作为审计的重点,全面覆盖财务审计、物资采购审计、库存管理审计、生产管理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及内控管理审计等主要业务领域。

(一)扩大审计工作的对象和范围。ERP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大审计”,它不仅包括对审计所处的信息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测试,而且还包括经济组织发生的各类业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鉴证。保证ERP系统的正常运行,既要重视ERP系统本身的软硬件审计,也要重视对与之相联系的其他信息系统的审计。包括对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软件的程序、系统的控制、备份模式及效果、故障处理方案等进行审计。在日常审计中,要加强对原始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完整性的检查、非集成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审核、非直接生成报表的核对,查阅相关修改记录并进行追查等。

篇3

一、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及内审质量管理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相互依存,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其职能是对其余内部控制要素的再控制,内部控制又是内部审计的直接对象,通过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能不断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关注远远超过了政府审计与独立审计。从一定程度上说,内部审计就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进而把握整个管理活动。为了减少、规避、控制风险,必须采用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程序,这些程序是否健全、有效是管理层的关键职责,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是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比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层的工作。从发展趋势看,内部审计不仅越来越多地关注风险,同时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整合,内部审计更加强调确认经营风险并测试这些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有对交易事项和政策的遵循的评价,转变为对目标、战略和风险管理程序的关注。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加强调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提高组织整体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从信息框架到风险评估、风险策略、风险解决方案以及风险监控与改进的闭环体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围绕内部审计质量从内部审计质量信息收集、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策略、解决方案及监督改进形成负有自身特色的闭环管理。

二、以风险为导向,辨识内部审计质量风险

1.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标准造成内部审计质量不高的风险。我国虽然制定了统一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以及一些具体准则,但缺少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使得企业内审目标不明确,内审工作计划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内部审计大多依靠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责任心,缺乏内审工作手册和职业规范。内审人员不同,工作地点不同、工作项目不同造成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和工作质量也不尽相同,如:公司在进行资产清查审计的过程中,每个内审人员因没有工作规范和标准,在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时侧重点就不同;现场工作时,因没有工作规范和流程,个人对审计风险偏好也不同,对现场工作的重点关注度和审点也有所不同;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因没有规范性规定,内审人员对同一事件的描述也有所不同等,因缺少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标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也千差万别,这些都造成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高的风险。

2.内审人员业务能力选择单一造成内部审计质量不高的风险。随着审计工作的转型,在传统审计的业务基础上,拓展管理审计,推动内控制度建设,规范行为,使审计工作融入工作流程,从业务流程中进行梳理,发现问题,寻找流程中的薄弱环节,督促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规范内部控制程序。这就要求内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升到熟悉企业流程,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对企业价值链的专业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对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公司在进行物资采购管理审计时,涉及的采购物资有劳保用品、物料消耗、专用工装、数控刀具等多达几百个品种的物资,内审人员往往只熟悉财务或基建知识,对物资的消耗、工装的制造、刀具的选型、厂家的评选上因缺少专业的知识和数据的积累,面对纷繁复杂的物资采购而显得无从下手,心有余而力不足,带来内部审计质量不高的风险。

3.内审人员的工作机制造成内审工作质量不高的风险。内审的目标逐步与风险管理目标靠近和融合,通过系统的收集、辨识、评价、应对以及监督风险,协助企业达到其所设定的目标。因此,企业对内审人员的要求,如今已提升至对企业战略、目标和计划制定的参与或了解,知道企业经营的管理模式以及熟悉经营流程等各个层面的能力。对内审人员的素质要求从长远看要高于企业其它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目前大型企业内部基本都设立了内审机构,有的从属于其它部门,在内审人员的复合型人才选拔,业务培养缺乏良好的机制。内审人员因对自身的要求缺乏动力,忽略了对各类综合业务的学习和培训,对后期职业能力平台搭建上缺乏信心,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由于先天不足而对审计质量不高造成风险。

4.内审部门由于业务职能的原因造成的内部审计质量不高的风险。由于内审部门是企业的业务职能部门,内审工作围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开展,从业务流程入手,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促其整改,监督改进。但从事过审计的人员都能体会,审计难,整改更难,对业务单位的整改措施及方案没有强制性,同属业务部门,其它业务部门的审计整改情况基本属于无风险状况,仅凭业务部门的自觉性远远不够,内审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由于业务职能的原因也被弱化,内审人员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造成内审工作质量不高的风险。

三、评估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制定应对措施和控制方法,防范风险

1.建立内部审计工作手册,制定内部审计业务标准。建立内部审计业务标准,制定内部审计工作手册,使内审人员对每项业务工作有相应的工作目标和工作程序,使内审人员工作起来遵守哪些规则,参照哪些标准,执行哪些程序了然在胸,减少内审人员因个人偏好不同,习惯不同造成的内审工作时间和工作质量也不尽相同的局面。参考“二八”定律,百分之八十的内审工作质量依据工作手册和工作标准来执行和约束,百分之二十的内审工作质量依据个人的业务能力、工作经验、学习能力和个人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来体现,这也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原则。使内部审计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减少内审工作的风险,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2.重视项目的审前调查、审中工作、审后核实。在识别企业目标和风险后,针对与风险点相对应的控制进行内控测试,根据测试结构判断风险的大小。审计实施方案应详细列示每个审计要点对应的企业目标、风险、控制措施,同时编制内部能够测试模板细化审计步骤,详细列示需要访谈人员,抽取审计样本,对审前调查的风险进行评估,避免由于审计人员经验不足或懈怠等原因而影响审计质量。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通过审核、观察、监盘、询问、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审计程序,获取足以证实审计事项的审计证据,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环境证据等,并做好审计工作底稿,明确规定各级复核的要求和责任。

现场审计结束后,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结论与建议,出具审计报告。突出重点并提出有效的纠正措施。同时要对被审计单位或者部门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做出相应保证,并在向被审计单位征求反馈意见后,依照审计的不同结果,做出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

3.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知识。内审人员的职能,从以前的合规检查逐步转型为协助企业提升绩效,提供增值咨询,协助达到企业目标。随着跨部门、向上向下、对外对内的沟通、协调机会大量增加,口头和书面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技巧以及整合与协调能力,已成为执行内审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之一。此外,由于内审人员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期望,所以在内审知识之外,对于与经营企业相关的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涉及也是至关重要,要有根据既定规则熟练的工作的能力;识别问题或界定任务并构建典型的解决或执行方案的能力;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复杂的、有建设性的判断的能力;应对挑战、压力、冲突、时间紧迫和变化的环境的能力;通过人际互动取得收获的能力。

4.吸收专业人员进行内审交流,增加培训及学习。吸收专业及业务技能高的综合人员补充到内部审计队伍进行交流,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根据不同的审计项目和特点补充相应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使内部审计的工作更具有专业性,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得到提升。为内部审计增加新的审计队伍,同时增加内审人员在职学习的机会和培训,进行内审人员的再学习、再培训,同时制定相应的绩效激励机制,为内审人员提供展现的舞台,为他们职业生涯量身定做适合自身的职场规划,从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管理;ERP;企业生产经营模式

现今在我国发展最大,同时发展最活跃的经济群体就是企业,可是我国的企业其内部的审计管理的制度还不够健全,这样对于我国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是不利的,我国的企业对于其内部的审计管理是非常局限的,其大都只停留在了传统的纠错阶段,同时对于企业内部审计管理还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样就无法真正地意识到企业的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我国的企业对其自身的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针对以上的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在我国的企业中把ERP与其内部的审计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的商品流通企业可以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一、ERP的基本概念

所谓ERP的系统,指的就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利用财务会计的管理为中心的信息系统。ERP的系统通过系统化的管理理念,来为企业的领导决策层以及企业的员工提供一定的运行决策手段的基本管理平台,并以此来对企业的整体资源进行规划与识别。

ERP的系统中包含着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它是现代企业中最有效的运行模式。现代的企业处于一种良好的、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机制中,同时还处于一种服务水平与价格挑战的大环境之中,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就一定要对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变革,这样才能够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所提升。我们在以前都只是关注了对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整体流通流程的改善,可是现今对企业的产品销售水平的提升都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市场环境。

二、内部审计管理的基本概念

所谓内部审计管理,指的就是内部审计的机构对于其审计活动所开展的计划与组织以及控制,主要表现在对主体的管理、对立项的管理、对成本进行控制、对质量进行管理以及对相关的信息的利用等。

内部审计管理是使审计工作得以保障的前提,它能够使审计工作的效率有所提升,同时还能够使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与权威性得到体现,这些对于审计职能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审计功能的正确定位,可以对审计的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配置与利用,同时还能够对审计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于审计的风险还能够有效地进行降低,从而能够使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与审计工作的整体效率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是内部审计管理的主要内容。

对于审计管理的加强,能够对其内部审计的工作进行规范化的建设,从而能够从整体上使其内部的审计目标得以实现。

三、在ERP的环境之下,我国企业的营销模式的主要特征

ERP的系统为我国所带来的不只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同时还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它能够跨出传统企业的界限,通过销售链的范围,来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ERP的系统对于企业的业务流程的改善与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有着一定程度的显著作用。

ERP的管理模式自九三年被引进我国以来,在我国已经有了二十年的发展历史,对于ERP在企业中的实施,有着很多成功的例子,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ERP在企业实施中的其管理经营模式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一)总体特性

对商品经营类的企业而言,销售用到的ERP的体系功能齐备,操作起来很便捷,同时还能够使多样的模块能有序衔接,这就使得相关数据的关联程度有所增加,从而提升了体系内含的自动化程度。ERP的体系能够供应一种完善的方案,其中涵盖了管理资金、管理营销所针对的客户、管理物流、计算销售类成本等部分。因此ERP的系统能够协助企业,去增添一定的应变技能,提升企业原有的竞争实力和整体的效益。具体而言,ERP下的销售体系,应涵盖采购约束、销售约束、仓存约束、财务规制、根本的信息约束等。

(二)对采购的约束

采购管理所使用到的系统,可以采纳全面的约束对策。对采购的规制,应包含订单管控、采购来的商品入库管控、对结算的管控、对统计报表的查验等。ERP的系统能够自动去整合应付账款,同时查点现有的库存量,供应解析后的多样数据。解析后的数据,含有应付账款配有的明细账、入库未结的商品数目等。

(三)对销售的约束

对销售的约束应涵盖对订单的管控、出库及结算的规制、代销制约、委托代销配有的结算管理、对统计报表及真实业绩的考量等。其体系应选用自动的程序,去处理现有的库存数目与库存资金,供应多重的解析报表。同时还要随时提醒商品配有的最后售价,约束好库存销售、现有的最低售价、客户带有的信用额度等。

(四)对仓储的约束

对仓存的约束,涵盖着入库出库的规制、现有库存的损益约束、盘点流程的规制、销售成本在结转中的约束等。仓存约束归属于侧重的物流管理,这是因为企业内含的物流信息都汇集在这一模块内,这就整合了实物的数目与现有的账务数目。体系可以供应多样的库存报表,这就为企业管控物料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五)对财务的约束

对财务的约束,是整个企业内财务的侧重点,应涵盖财务类凭证、财务账簿、预设的财务科目、银行对账及工资、企业内含的固定资产等规制。ERP的系统在制备了凭证后,自动去生成总账、明细账、资金损益表和负债表等。体系可供应成套性的会计机制并能够自动进行升级。体系所定义的机制,能与国家与企业特有的需求相吻合。用于规制固定资产的ERP模块可自动计提并生成凭证。

四、在企业内部的审计中实行ERP对于审计工作的变革

对ERP系统的业务流程整合,有很多的审计监督的工作在ERP的系统中,对它的稽核功能进行运用就能够解决,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其实在ERP的环境之下,并不是对审计职能的削弱,而是对审计职能的转换。内部的审计部门要在对ERP的系统审计研究实践的工作进行积极地开展,在审计的范围内容进行变化的时候,一定要把审计工作的中心进行转移,对审计的职能进行完善,对企业的治理要进行加强,同时还要对商品流通企业内部的控制的转变进行强化,转变商品流通程序原有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进而也是对企业内部的审计职能进行强化。

(一)ERP的实施为审计工作带来的外延有所增加

财务与会计部门会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记载,内部的审计人员再与财务或会计部门沟通,这样其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就不是很多。ERP的系统,与采购等环节相进行联系,这时财务与会计部门就会提供一定的数据,可是ERP的系统中,有着庞大的数据,在其中要对任何一项程序进行测试都一定能够要和业务部门进行直接联系,所以审计人员就一定要向其他的模块进行延伸。

(二)ERP的环境之下,审计的内部控制的新形象

为了能够与ERP的扁平化的管理需求相适应,企业会在一些业务的流程方面进行一定的梳理,同时还要调整组织的结构。企业内部各个人员的职能与流程在规划上都了一定的变动,这种内部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就会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出现一定的改变。在程序方面所实施的信息化,其主要的内部控制都是利用对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分析,来使其相互的牵连得以实现的。

(三)ERP环境之下对数据进行完整的审计

ERP的系统是商品流通企业内部的各种业务的数据实现了集中的共享,其中会计的信息系是ERP的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在经济的交易事项出现时,系统就会自动的对会计软件及时的处理,这样就能够使业务的单据到记账的凭证以及会计的自动化报表得以实现。

我们从这里的原始凭证进行着手。对财务的造假从以往的手工记账到计算机的使用,实现了信息化,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使风险变得更加隐蔽,同时对于其进行评估的难度也就更大。基层的关键用户对于商品流通业务的产生,要把业务的单据向系统进行输入,ERP的系统依照着事先设定好的规则生成自动的记账凭证,会计在对一些原始的凭证进行处理的时候,就会使其审计的难度有所增加。

从ERP的系统后台的规则设立着手。对于所生成的ERP的系统,在其实施后会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规则实力融为一体,这样就会对系统的初始设立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完整的会计数据造成影响。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中一定要充分地把ERP与内部审计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加强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水平,同时还能够进一步的对审计的职能进行完善,并且还能够使管理风险与控制风险职能加强转变,从而能够使企业内部的营运风险有所降低,进而能够从整体上使企业的内部审计的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 任志宏.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提高企业战略决策经营能力[J].审计研究,2007(1).

[2] 周光松.内部审计制度的新发展——浅谈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方法[J].财会研究,2006(1).

[3] 徐光华,李兰翔.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内容体现构建新探——江苏企业内部审计实践引发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7(l).

[4] 陶必胜.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的现实选择[J].交通企业管理,2007(10).

篇5

关键词:基建;档案;管理

一、概述

一个基建工程项目按实施过程一般分为项目前期阶段、勘察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按时间顺序一般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交付使用阶段。项目前期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包括前期各种手续办理及勘察设计工作;实施阶段,这个阶段基建工程项目管理部门需要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审核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进度计划、质量计划、施工安全、资金使用计划;审核监理单位编制的监理大纲、监理规划;办理施工许可证,下达开工令,组织甲供材料、机电设备的采购招标工作,按工程进度、施工合同审核工程进度款,对工程施工中的质量、进度、安全、造价进行全过程的控制管理和协调工作;交付使用阶段。组织工程项目的规划验收、消防验收、煤气验收、特种设备验收、办理竣工档案验收等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办理《污水排放许可证》、《竣工验收备案证书》,并将工程移交给使用的部门,协助审计、财务部门做好工程项目竣工结(决)算工作,办理产权登记和后期维护等工作。

二、基建项目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缺乏项目管理的人才、经验和制度。由于业主单位往往在新建、扩建、改建等任务来临时才临时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项目建成后即撤消,所以积累的经验或教训也不能作为今后项目的借鉴。造成基建工作管理手段落后,管理队伍缺乏项目管理的专门人才和经验,缺乏项目管理的程序、方法和制度,因此难免存在管理不善的现象,如各主要环节设计、施工、设备选型和物资供应之间互相分割与脱节,工程建设周期长,工作效率不高,在过程中随意变更和乱签证,投资效益低下等缺点。

缺乏总体规划意识。多数企事业单位往往轻规划重功能,仍停留在建一栋算一栋,只求建设成不求建设好的无规划被动局面。究其原因:首先多数业主是由小到大逐渐发展的,而非一次规划而成;其次经费紧张,常常是在急需用房时才建楼,有的甚至“看菜吃饭”,有多少经费建多大楼,不够用时另建楼,最大限度地追求实用,很少考虑与生态的关系、与科学发展的关系、与业主成长的关系、与审美的关系以及与城市的关系。造成文化的脱节,环境的不协调,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立等诸多消极影响。

缺乏严谨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设计工作。一个项目,其功能设置的合理、投资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阶段工作。工程设计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处理技术与经济关系的关键性环节,是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阶段。显而易见,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项目实施之前的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项目决策是决定因素,而设计则是关键因素,施工只是对设计方案的执行。

资料信息的共享、查询和处理缺乏科技手段。由于建设过程中经常存在多个在建或拟建项目同时在进行,致使基建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任务非常繁重,管理人员需要同时掌握多个工程项目的关键信息以及项目的相关资料;并且每个工程项目在不同的阶段产生的各类资料比较繁多,通常采用手工或者是半手工的方式进行管理,导致信息处理的速度比较慢,共享不及时等,造成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推进缓慢,未能很好地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各类资料信息及时收集整理、录入、查询和处理。同时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的及时性、真实性对工程造价及最终的工程结(决)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工程资料的及时管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三、基建项目管理中的档案管理

基建档案是指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档案。国家档案局、国家计委在《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基建档案是指在整个建设项目从酝酿、决策到建成投产(使用)的全过程中形成、应归档保存的文件,包括基本建设项目的提出、调研、可行性研究、评估、决策、计划、勘测、设计、施工、调试、生产准备、竣工、试生产(使用)等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图纸、图表、计算材料、声像材料等形式与载体的全部文件材料。同时规定各单位要按照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档案的原则,管理好基本建设项目的档案资料,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安全和有效利用。”基建档案记录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应始终同它所反映的工程实体保持一致。基建档案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传统的基建档案管理模式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能采取规范标准的管理方法和操作流程,基建档案管理各环节不符合质量要求,由于工程参建单位多,档案工作标准得不到统一,面对发展机遇,国家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也颁布了一系列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档案管理法规、标准,在传统的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同时产生了问题和困难。基建工程其有工程周期长、流程长、阶段多、涉及部门多等特点,使基建档案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成套性等特点,由于经济利益或赶工期等原因,人们只重视工程本身,轻视工程档案,基建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归档工作与工程建设不能协调开展,造成了摧建档案工作滞后,反而影响了工程各方面对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

四、加强基建管理的措施

加强学习,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由于基建财务核算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专业性强,一个单体工程就涉及土建、设备、供水、供电、门窗工程、装饰工程等十几项分项工程核算,有些还涉及到拆迁费、赔偿费等明细核算,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相比,基建工程核算连续性强、时间跨度大。因此,基建财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及补充规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及解释;了解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基本建设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工程知识,还应当认真学习招投标法、合同法、建筑法等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建设项目财务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如建设项目概预算控制、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规定、基建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基建材料、设备采购管理规定、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控制制度等,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得办理工程项目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生马云任志强李嘉诚柳传志史玉柱分离、制约和监督。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项目建设规范运行,项目支出真实、合法。

参考文献:

[1]冯安怀,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应转到设计阶段,贵州省建设工程造价信息,2010年

[2]席群峰,对政府投资重大群体项目管理与控制方法的思考[J].建筑技术.2010(6)

[3]蒙琦,广州大学城建设的组织与管理[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