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形式范文

时间:2023-07-20 16:3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发展形式

篇1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形式;措施

1林业经济发展形式的含义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经济发展形式指的是某一时期内的经济发展计划及各生产要素如何实现运行、增长的具体策略,经济发展形式的内容主要有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发展步骤、发展重点、发展总目标等几方面。本文研究的林业经济发展形式,主要指的是充分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林产品具体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当地的林业职能部门负责拟定林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主要包括林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以及具体的实施步骤等内容。在制定黑龙江林业经济的发展形式以及具体内容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深入考察林业资源的具体数量,了解当地林业的发展状况;第二,综合考虑林业资源的具体生长状况、生长周期,依据这些对林业资源进行分类,在制定发展模式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第三,综合考虑当地的林业发展实情,有针对性地确定林业发展模式的重点。

2黑龙江林业经济发展适宜形式

2.1产业发展组织形式要积极创新

积极利用农业金融相关政策以及相关的惠农政策,扶持林业企业,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供销社改革,积极发挥供销社在林业生产、经营、服务、销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发放林业补助、安排贴息项目等形式,主要扶持林业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社,建议使用“公司(合作组织)+基地+林农”的基本模式,大力培育森林、林下经济等产业,例如仿野生中草药的种植、加工业,合作社或是龙头企业负责组织林副产品的加工生产、拟定林副产品的质量标准、创建林副产品的品牌以及做好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主要是为林农提供种植和养殖产品种类的参考,如何种养以及销售林副产品等这些关键环节,彻底改变盲目经营的现状,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经营,切实提升林业实际效益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2重视林业机械互助组织的创建

黑龙江各地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在某些地区,机械缺乏现象十分严重,在这些区域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林业机械化水平上。针对这一方面,黑龙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建立林业机械互助组织,这一组织不仅可以为内部成员提供优质服务,还能向社会输送优质服务。该组织可以优先享受农机补贴、油价补贴等惠民政策,从政策上向林业机械互助组织倾斜。林业机械互助组织建立后可以依托国有林场、种植大户,切实解决林业机械购入成本高、使用频率低、易损坏等实际问题,并提高林业机械的使用效能和范围。此外,还可以成立与林业生产相关的劳务公司,可以解决在林业产业生产中遇到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用工难等实际问题,尽可能地降低林业产业的生产总成本,提升林业产业的实际效益,从技术层面推动林业产业新模式的发展。

2.3林业服务方式要持续优化,实现林业发展的多样化

2.3.1深入改革、勇于创新森林资源的采伐管理制度

进一步简化采伐许可证办理、指标安排等流程,切实做好木材运输监管工作,改变木材运输证办理流程,在乡镇林业工作站实现“一站式”服务方式,为林农提供种苗咨询、林业发展规划、产品价格等信息,为林农代办与林业相关的各类证件。

2.3.2结合每个林区的森林资源状况,规划林副产品加工专业园区

吸引林业龙头企业入住,并从各个方面扶持企业发展,提升林副产品档次,增加林副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健全完善林业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制度,将产品运输储藏、初加工用地视为林地或林业辅助生产用地,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监管,提升林副产品的就近加工效率以及产品附加值。

2.3.3进一步健全林业法治建设工作

森林公安要严厉打击放火烧林、霸占领地等恶性犯罪现象,在林业资源的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上,要在基层成立相关的管护组织,积极创新管护制度,夯实工作基础。同时,要积极落实森林保险工作,协助解决护林、造林资金不足等问题。

篇2

1.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主动性和认同度明显提升。资料显示,78.82%的地方高校已将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17.65%的高校正在酝酿和考虑中,3.53%的学校尚未纳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04年“高等教育地方化”课题组开展的问卷调查)。大部分地方高校提高开展社会服务的认识。在课程设计和专业设置上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认识和观念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高校开展社会服务。

2.高校社会服务的内容不断丰富,领域日益扩展,调控管理力度加强。高校社会服务的内容涵盖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服务的形式多样化。深入社区开展社会服务,校企合作设置订单班等。很多地方高校为推动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在实践中加强管理和调控,促进社会服务的成效最大化。

3.高校社会服务潜力巨大,但问题明显。(1)社会服务相关主体间缺乏深厚的支撑力度。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时间不是很长。合作各方都在摸索中。学校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进行合理定位,结合社会需要采取灵活的办学类型,从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培养人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与高校合作的力度、价值取向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的协调、投入等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高校的社会服务发展。(2)高校社会服务的相关机制不够健全。高校为地方提供相应的服务,那么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动力机制、评估监控机制等都需要重构和完善。学校、企业、师生等多个要素流动和组合,需要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沟通。相关机制的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高校社会服务的良性发展。

二、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1.地方高校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技术人才可以聚集起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政府政策好,环境合适、各项保障得力就能有效地引导高校教师主动关注区域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参与地方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等项目,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地方高校是优秀人文资源、文化传统和知识的聚集地。社会优良风尚的形成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宣传,需要广大民众的配合,也需要高校的带动和引领。高校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对优秀文化进行整合和发展,为促进社会优良风尚的形成和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3.地方高校有获取前沿信息和有效信息的技术平台,自身也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正是因为高校拥有技术和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应用的人才,地方高校才有能力为区域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信息咨询、管理规划、政策研究等服务。

4.地方高校能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和学科。地方高校植根于地方经济,能深刻了解地方经济的需要,响应地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和学科都能进行灵活调整,培养出最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高校社会服务的途径和形式分析

1.校校合作。互联网时代,单打独斗已经不能满足个人、学校、企业的发展。每所学校因历史、定位、资源、优势的不一样,在进行社会服务时,无法成为“全能手”。学校与学校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高校联合起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也能为地方提供更好的服务。校校联盟最典型的是江苏9校联盟。9所院校在学科设置上实现互补,共享教学设备、共建师资队伍、搭建互通培养桥梁、探索合作途径,共同为企业培养对口优秀人才。目前9所高校设置的专业涵盖区域各大产业,共同开展校企合作,共同承担400多项科研项目,建立150多个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工程中心。9所高校教师为8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校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在进一步提升。

2.校企合作。知识经济时代,以传播文化和生产知识为核心的地方高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企业合作,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科研服务。科研服务是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载体。高校在社会服务中开展科研,在科研中展开社会服务。比如企业在生产、营销、融资等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获得帮助和支持,地方高校利用人才优势提供一定的科研服务,协助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提高了科研能力,企业也得到实在的支持。(2)与企业合作开发。高校和企业以不同方式联合开发研究。高校在研发过程中获得资金等物质的支持,企业则从共同开发的技术成果中获取一定利润。(3)创建科技园。科技园是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通道和平台,通过这个平台,高校的人才、技术都可以不断向社会进行辐射,推动区域各个行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学科技园的主动功能是培育企业家、孵化企业。科技园良好的环境、先进的装备、灵活的机制促使学校的技术链和社会产业链有效结合,加快成果转化。(4)创办企业孵化器。为了降低创业者创业的风险,高校建立企业孵化器。企业孵化器是扶植和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和成长的服务机构。创业有风险,这就需要高校通过一系列的服务促进技术成果转化,解决创业中的种种困难,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3.校地合作。校地合作是地方高校积极寻求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社会的组织者、管理者。高校能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帮助政府机关进行决策。对于政府急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可以在政府的指导下形成科研项目组进行研究。

4.教育延伸服务。现代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不仅一般民众需要学习,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也要提上重要日程。高校的教育延伸服务是高校教育活动向社会的拓展。高校通过传播知识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事业受益。这类的社会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企业给予高校资金支持,委托高校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二是高校教师深入企业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企业提供一定培训经费。三是整合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办学,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5.社区服务途径。(1)定期培训。社区居民有学习新技术、更换职业等的学习需求。高校就是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领域的民众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培训时间,为居民学习创造条件。(2)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向社区居民提供一些信息服务,比如开放图书馆、共享数据库等。(3)开放体育设施。高校一般都建有比较完备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在满足了学生体育训练和日常锻炼之余,可以考虑有条件的向社区居民开放体育场地。这样一来既解决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又为学校文化体育活动增添了活力。(4)提供咨询和其他活动。高校为社区居民提供诸如法律、心理等咨询服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担任家教,深入社区帮助老人和其他人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结语

篇3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到“L”形的发展状态,亦即所谓的经济新常态。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出现产能过剩以及房地产泡沫等问题,而且在金融系统存在较大的系统性风险。同时,还有内需增长乏力,出口压力较大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具体的情况,提出一些有益的探究,以期合理对于未来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展望。

新常态中国经济经济形势展望

自从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一直不景气,这对于我国的外贸出口产生较大的压力。再加上,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产能过剩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经济发展。因此,对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需要采取新的发展理念,在保持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的前提下,积极调整经济增长结构,寻找内在的增长动力,这样才能有效克服当前的经济发展不利局面。

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

1.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之前主要依靠投资、外贸出口以及内需三方面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构和格局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在经济投资方面的困难。由于之前的大规模投资,使得当前的我国经济投资的效益逐渐降低,尤其是今年的大规模基建投资对于经济的推动效益越来越弱,从而使得依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老路渐渐产生很大的困难。例如,目前我国经济在钢铁、煤炭以及水泥等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其次,在外贸出口方面也面临极为严峻的困难。这是由于当前出现较为严重的逆全球化潮流,尤其是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等事件,加重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也使得我国外贸出口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

2.债务风险的进一步恶化

长期以来,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尽管在GDP中占比为40%,还没有达到较高比重,但是债务问题的杠杆比率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具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因此,对于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或限制措施,可能会引发极大的危机。

3.房地产行业的产能过剩

房地产一直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出产业,曾经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产能过剩,尤其集中在三四线城市的库存,不仅占用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去库存周期较长,严重束缚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甚至可能引发整个国民经济的衰退。

4.金融领域的风险因素不断积累

在我国金融领域,债券融资大规模增长,而且银行间市场债券融资成为主流,同时,公募基金权益类产品也在不断增多,使得金融市场一直存在安全隐患。例如,在证券市场一直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2015年的股市泡沫破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市场动荡。同时,2016年以来,股市一直处于震荡区间波动。再加上实体经济收益增长乏力,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市值整体虚高,风险因素也在不断积累。

二、新常态下对于未来经济发展形势的应对措施

基于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所面临的问题,对于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展望,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鼓励创新、创业,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合理发展,其具体的应对措施如下:

1.通过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

当前由于投资以及出口对于经济拉动的作用越来越小,因此,只有不断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就需要加大政策的拉动作用,精准投资,促进就业和增长。这主要就是集中对于老少边穷等地区的扶持和投资,同时,还需要更加注重生态建设,促进环境的保护,从而扩大我国的内需,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就是继续采取有效的政策,鼓励消费。在具体的操作中,不仅可以通过打造旅游文化产业,拉动居民消费,而且还可以发展养老产业、互联网消费产业,满足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

2.促进我国经济各地区协调发展

在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周围地区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结构调整,缩小东中西各地区以及城乡发展的差距,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更大的惠及民众。

3.完善金融风险的监管体系

为了有效对于金融系统的管控,降低不断积累的各种风险。因此,在具体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采取灵活的管控措施,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化解其中存在的系统风险;另一方面不断增强金融机构的实力。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对于我国金融机构的改革,完善机构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增强金融C构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有效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形势,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期望,要稳定信心,通过供给侧改革等有效措施,不断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消化过剩产能和房地产内存,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步入更加健康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郝磊,张朝.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109-113.

篇4

关键词:科技文化;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053-02

科技文化是被科技改造后的文化,它肇始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反作用于科学技术的进程,同时也影响着政治、经济和文化观念。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进步已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带动因素。第一次科技革命后,科学技术以第一生产力的姿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有力地影响了科技人员的心态,经济效益成为评价科技成果的重要标准。科学技术树立的那种坚忍不拔、追求真理的科技文化品质以及崇尚科学的精神追求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广袤的舞台。

一、科技文化的推动力

由科技进步带来的对生产生活的巨大变革,主要体现在科技文化对经济的影响。科学进步与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最强推动力,它们的发展可以产生新的产业链条,并呈现新的经济发展方向。科学进步与技术创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新的科技文化观念,推动着并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被科技发展打上时代烙印的文化,我们称之为科技文化。

全球化大生产发展的今天,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动力。人类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每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都引领着新的经济的高速增长。单纯的资本和人力资源投入,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有限。科技创新带来的革命性的生产力变革是提高效率、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最强有力的手段。科技进步推动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科技因素在现阶段的经济增长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并且在经济进程中,科技的发展能催生新兴产业的出现,形成经济增长中新的增长点,新产品的问世以及生产中的成本降低,开辟新的市场领域,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科技文化,不仅仅包含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通过文化渗透带来的长远社会效应远比单纯的影响生产力更具有深远的作用力。它还为社会注入了新的理念,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催化剂和进步的源泉,使我们的社会元素更加丰富多彩,朝着稳定的、和谐的社会状态发展。目前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要通过科技文化给予社会转型必要的影响,进入开放的、和谐的、稳定的现代文明社会,并且通过科技的影响选择一条最有效、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进程,使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化成高度发达的社会。

科技文化在科技推动生产生活发展的基础上,为人们灌输的是一种科技富强的理念,它推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追求真理、永不放弃的蓬勃向上的精神,是源于科技进步又高于只是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追求。科技文化带来的那种人们广泛追求真知、渴望创新、崇尚科学的文化氛围,已经超越了经济发展的局限,把科技创新纳入了人类生存的必需里。

除此之外,科技文化的发展方式要以自主创新为主,依托现有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发展新思路、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通过创新的形式突出自主创新的自主性。不能简单地通过引进技术,要通过学习,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从根本上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发展科技文化的自主创新,为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服务。

二、海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要性

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各方的共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不可逆转。

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的发展为沿海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我们更应该利用好福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基础,依托港口,发展临港工业,推进海西产业优化升级、实现海西经济的跨越发展。

(一)海西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福建海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已有的产业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积极调整、优化海西产业结构,推进海西产业升级的诉求显得十分强烈。

发挥福建海西区域地理优势,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传统的经济发展忽视了产业联动和海陆联动的重要性,没能充分发挥工业集聚协作的优越性,使现有工业产业的集聚度不足。福建海西经济的发展需要顾全海西经济区域的大局,以区域经济为主导定位产业的发展,均衡利益关系,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集群。

(二)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

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体战略倾向于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和倾向于粗放式经营方式――大量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扩大建设规模,不重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率和经济运行质量。

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引发了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比如,一些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低下,技术进步缓慢;工业生产中物耗高、产品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能源利用率低;资金利用效益低下,产品质量没有保证等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提高要素和资源利用效益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海西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再继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

(三)海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的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作为海峡西岸的主体,肩负着经济发展与政治战略的双重使命。

1.承担闽台产业链建设的重任

福建与台湾在气候和产业类型上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而且,互补性的闽台产业链条,使得福建经济的建设处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的特殊位子。福建经济作为直接与台湾经济息息相关的区域,更应改变传统的不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自身的产业结构,优化、延长产业链,在高层次上协调海西产业分布格局,实现福建经济自身的发展和对台湾经济的互补促进作用。

2.实现海西经济区发展的战略目标

福建作为著名的侨乡和海西经济发展的主体,它的发展成果具有政治战略意义。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已不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只有改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才能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海西产业的优化重构升级,创建产业联合互动的新产业集群,不仅有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还能吸引侨资,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展现国威,示我中华富强。中国的和平崛起,归根到底要依赖于经济的崛起。一个大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首先表现在其经济的欣欣向荣上。经济的发展,是党和国家正确指导方针的正确引导。经济的繁荣呼之而来的民族向心力和海峡两岸同胞渴望统一的民族认同感,意义远在单纯的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之上,具有不可小觑的政治战略目的。

三、科技文化与海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海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需要各方面的支撑。国家政策的偏重为海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经济建设发展的环境。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经济建设搭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实现产业布局扶持政策的重点倾斜。经济发展的最有效的推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是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双重作用的必然。

福建海岸线长,是发展临港产业的优势所在。但如果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经济发展的潜力就很难发挥出来。最关键的是,海西建设中经济发展受到了创新能力的制约,随之带来的就是产业结构存在问题,能源和资源的浪费,节能减排任务繁重,科技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限。

现在,我们要求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更多的是要求经济的发展。在可持续、可循环的发展环境下,我们要转变那种旧式的只为经济的增长而运转经济增长模式,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塑造经济发展的新的广阔前景。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最有力的支持因素就是科技文化的注入。推动经济的发展,最具活力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随之又引发的一系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与生产生活理念的剧变。首先,要运用科技文化手段,发掘有力的发展模式,通过科技文化方式渗透产业结构模式的调整,以便稳步地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使高新技术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科技文化对产业的影响,加强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调整结构,形成产业高端,科技规模化的模式。在高新技术上,运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完善产业职能。

科技文化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不断变革以激发生产力潜力的变革思想。因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也就合乎情理地成为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而进行的必要变革。在变革中,强化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经济方式转型中的支撑作用。在技术上,勇于创新,致力于新技术、新能源、新产业的开拓与尝试,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供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与技术支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与优化生产力改善产业结构相结合,并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良性循环体制,以增强科技创新技术的储备,完善技术创新的体制。在思想上,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了解科学技术转变经济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海西经济现存状况的同时,勇于追求真知,不断思考,不断要求进步。在科技文化影响甚至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道路上,敢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教条僵化体制。科学地运用科技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供了社会要求革新进步的良好的精神氛围。

海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又能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促进海西经济迅速发展与崛起的同时,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与精神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亦深入影响渗透着科技文化的理念。

科技文化与海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密不可分,相互协调发展。海峡西岸的经济建设,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投入大量资本、科研技术与人文关注。海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非常有效且势在必行的发展经济的举措。借助科技文化的支持,并大力促进科技文化的创新进步,是海西经济建设的关键策略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关义.论科技进步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J].甘肃社会科学,1997(2).

[2]王斌.西方的科技文化与中国的政治文化[J].学术论坛,2009(2).

篇5

关键词:湛江;循环经济;执法;保障

中图分类号:F127;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303-02

2004年,湛江市制糖企业、湛化股份公司开始发展循环经济;2012年湛江市调顺电厂中水回用工程正式投运;2013年东海岛发展“隔墙经济”,把钢铁、石化项目的排放物如废水、废渣、废气、余热等互为利用、循环使用,循环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但近几年湛江市也发生了很多严重污染事件:2007年湛江市东海岛附近海域发生重油污染;2012年霞山观海长廊附近海域严重富营养化;2012年华德力化油汽厂夜晚偷排刺鼻废气;2013年作为湛江市饮用水源地的鹤地水库被省环保部门挂牌督办。现在落户湛江市的钢铁、石油炼化、造纸、火电厂等都是重污染项目,只采用末端治理无法解决问题,唯有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由于行政执法天然的执行力和行政效率,在湛江市发展循环经济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一、湛江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行政执法保障现状

湛江市是海港城市,循环经济执法主体除了环保部门外,还有海事、渔政等部门。自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湛江市循环经济行政执法工作逐渐地展开。湛江市环保局在2011―2012年做出行政处罚46件,但从2013年至今未作出任何行政处罚决定,执法机关的不作为使其在百姓心中公信力下降。另外,湛江市环保执法信息公开不充分,行政执法依据没有及时更新,无任何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信息;湛江市废气自动监控、废水自动监控形同虚设;无法查询,重点污染源基本信息、污染源监测、总量控制、污染防治、排污费征收、监察执法、行政处罚、环境应急等更查询不到。海事、渔政部门官网涉及循环经济执法的信息也很少。

二、湛江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行政执法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为提高GDP,湛江市引入了高污染、高能耗的钢铁、石化项目。在GDP作为领导政绩的唯一指标大背景下,地方政府更追求经济效益,有时会对环保部门施压,干预环保执法,致使环保机关把关不严。很多企业虽然购置并安装节能减排设备,但为了降低其使用成本,这些设备并未真正投入使用,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工具。一些行政执法部门不能有效督促企业开展清洁生产,非但没有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得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行政执法保障作用难以实现。

(二)执法水平低、执法手段单一

排污企业与执法机关“躲猫猫”,排污企业能事先获取执法机关现场调查的时间,在执法机关实地现场检查时关闭或隐藏排污设备,按环保要求进行生产,但检查过后又继续排污。也有企业排污管道隐秘,用一般方法根本查不出污染源,导致执法机关明知其排污但苦于没有证据,无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更有企业暴力抗拒阻挠环保执法,致使出现执法取证难、执行难。因目前违法成本低于污染治理成本,不少企业一再违法排污。而到2015年之前,环保部门不能直接对企业进行查封、扣押、行政代执行等强制措施或开大额罚单,导致循环经济执法机关面对违法行为常常束手无策,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三)循环经济执法主体职责界定混乱

我国在循环经济执法领域实行的是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多层次的执法体制。执法主体林立、执法权力和执法责任分散、容易造成执法混乱,环保部门除行使环保执法权外,还要对环保、渔政、海事、公安、林业等其他多个部门的环保执法进行规划,协调、监督。但是,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对环保部门如何监督其他部门,拥有哪些监督权均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致使在实际执法中形成无法弥补的执法空挡;其他部门只忙于自身主要业务,不愿履行环保执法职责,环保部门既无法监督这些部门、又不能具体行使这些部门的执法权力[1],导致相互扯皮,争权推责,严重影响了循环经济执法效率和效果,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湛江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行政执法保障不力的原因

(一)执法依据操作性不强

循环经济法大多是倡导性、方向性、概括性、原则性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和技术型规范。如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国家鼓励清洁、高效地开发利用生物质燃料,鼓励发展能源作物。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的燃气和热力,符合城市燃气管网、热力管网的入网技术标准的,经营燃气管网、热力管网的企业应当接收其入网。但如何鼓励,以何种方式鼓励,鼓励额度为多少,国家和地方的立法都没有明确标准[2]。虽然循环经济相关法律规定了哪些是违法行为,但由于未规定或规定较轻的法律责任,使执法机关无法可依,导致法律无法实施。

(二)缺乏对执法人员培训考核、监督、追责机制

循环经济执法需要专业人员,湛江市急需此类人才,最现实的途径是内部培养,但在循环经济执法内容上无培训、无考核,造成循环经济执法水平无法提高。虽然目前有一整套对循环经济执法者的监督体制,但除了上级循环经济执法部门监督和政府监察部门监督有效外,其他监督很多无法到位:人大基本不监督;本地新闻媒体大多是官方媒体不敢监督;社会大众监督是大多只能发发牢骚;法院对循环经济行政诉讼往往不予立案或驳回;即使通过循环经济问题得以赔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几乎无人受到行政处分。

(三)缺乏高效的循环经济执法高效联动机制

当环保部门责令企业关闭时,工商部门可能未吊销营业执照,导致排污企业关而不停;当环保部门可能遭遇暴力抗拒执法时,如果公安机关不及时到场,环保部门的执行力将受挫。虽然2010年湛江市环保、工商、城管、国土等七部门曾创新建立过环保执法协调新机制,但后来并未持续发挥作用。而且湛江市是港口城市,循环经济违法行为往往需要更多执法部门如海事、渔政联合执法,循环经济执法只依靠单方面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随着东海岛各生产建设项目的开发,环保执法部门单一执法显得越来越显得单薄,建立稳定长效的联动共责机制越来越受到关注。

四、完善湛江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行政执法保障的对策

(一)增强循环经济执法依据的可操作性和强制力

循环经济法律应在新环保法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循环经济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措施和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环境污染违法成本,无论是对循环经济违法的企事业单位,还是对负责管理监督的政府部门,都应更加清晰地明确其责任及处罚办法,循环经济立法还需在信息公开、公益诉讼、政府职责以及行政处罚方面作出更为细致的规定,以提高循环经济法的执法透明度、精确度和执行度[3]。

(二)完善对循环经济执法主体的培训和考核淘汰机制

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执法保障的主体需要具备深厚的循环经济相关专业知识、丰富的循环经济违法调查经验,而目前湛江市循环经济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与此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所以需要对他们开展相关培训,对培训考核合格的,准予其行使执法权;对考核不合格的继续参加培训,直至考核合格。而且这种考核需要是全国统一的考核,避免流于形式。考核与循环经济执法机构工作人员的收入(奖金和补贴)挂钩,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执法人员予以淘汰,不能从事循环经济执法工作。通过此种方式提升环境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4]。

(三)完善对循环经济执法主体的追责机制

循环经济执法保障是否有效,取决于执法机关是否有动力积极开展循环经济执法活动,完善的追责机制会提高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动力。现行的循环经济法律鲜有关于循环经济执法主体违法时的追责机制的规定,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首先,对引咎辞职制度进行具体细化的规定。新环保法虽然规定了引咎辞职制度,为向循环经济执法机关追责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引咎辞职”是形式性的还是永久性的等问题,法律没有进一步规定,应尽快出台细则加以完善。其次,引入民法的连带责任制度。当循环经济联合行政执法有违法行为时,各执法机关及主要负责人要承担连带责任,防止各执法机关互相推诿、逃避责任。最后研究杜绝地方政府对循环经济行政诉讼的干预的机制,建立健全循环经济行政诉讼的异地审判制度,降低循环经济行政诉讼驳回和不予立案的比例。

(四)完善长效且高效的循环经济防治联动机制

2014年修改的环保法规定,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湛江市位于两广交接部且是海港城市的特征增加了防治联动机制健全的难度。这种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如何建立,目前虽没有实施细则的规定,但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循环经济执法联动机制。根据行政服务中心的设立思维,并结合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契机,建立网络循环经济执法联动平台,环保、海事、国土、渔政、工商、公安等部门都安排专人负责,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各执法部门同时了解情况,同步反应,迅速沟通出台解决方案。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执法、司法联动责任机制。循环经济执法机关对环境违法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后,要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无缝对接,保护循环经济执法机关的执法尊严。

参考文献:

[1] 李玉基.论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J].法学,2011,(4).

[2] 王爽.中日循环经济合作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9.

篇6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式;问题;探讨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同时农业也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是促进社会建设以及保障国民需求的关键推动力。乡镇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因此,增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以及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

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1.1环境优化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改革,农业经济也取得显著提高:第一,硬件方面,农业水利设备的发展和建设得到有效改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汛以及抗旱能力,同时,乡镇在进行农业水利建设的同时,还改善了居民用水安全,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间接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第二,软件方面,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在乡镇得到快速传播,同时,农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也得到显著提高,利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在国家和党的强调下,乡镇农业部门针对市场混乱的情况进行及时治理和整顿,为外资进入奠定环境基础。

1.2增长方式优化

第一,当前,农产品逐渐由以往的单一品种向特色精品方向优化,随着生产结构的变化,很多农业精品都取代了以往的普通产品,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第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农业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特别是在农产品加工以及果业生产方面,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经营方向也由以往的单一式向多元化方面发展,促进乡镇经济更上台阶。

1.3经济结构优化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正向合理化、科学化以及多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同时,生产模式也由以往的单一模式逐渐向运输、服务以及餐软为一体的综合性结构,在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乡镇人均收入的增加。

2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发展观念陈旧

当前,我国一些偏远乡镇依然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扶持。同时,农业人员的思想依然十分保守,缺乏上进心和进取心,受到传统发展模式和思想观念的双重影响,农业经济停滞不前。同时,一些乡镇虽然拥有比较好的资源,但是农业人员只重视农作物的种植和开发,忽视了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形成资源浪费。

2.2农业人员素质较低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分析,我国乡镇农业从业人员都严重缺乏专业生产技能,同时,文化程度较低,小学文化甚至文盲占农业人员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同时,随着乡镇青年人员都选择外出打工,导致留守人员除了孩子就是老人,乡镇劳动力呈现下滑趋势。

2.3市场环境落后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呈现多样化,乡镇农业发展的效率以及水平一直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整个市场缺少合理性和规范性,经济发展的形象和理念与实际不符,例如,我国重庆乡镇地区,虽然耕地比较多,但是其发展更加重视工业,很多乡镇居民也弃农从工,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

2.4资金匮乏、技术落后

当前,我国乡镇地区由于体制的约束,缺少资金用于改善技术,融资量、外部资金以及乡镇农业经济投资很少,同时,政府扶持资金的预计和安排十分有限,对生产技术以及市场发展十分不利。

2.5基础建设滞后

当前,我国很多乡镇农业基础建设滞后,用于农业的水利建设十分缓慢,甚至一些乡镇依然秉着靠天吃饭的思想,根本没有修建水利设施,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解决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相关对策

3.1转变发展观念

当前,针对一些比较落后的乡镇地区,一定要转变农业人员的发展观念,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通过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吸引投资,起到招商引资的作用,进而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利用本地的农业资源,并且对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2提高农业人员的素质

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是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培养农业人员的素质,从农户中挑选出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对农业生产抱有热情的年轻人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使其成为专业技术领头人,并且实现以点带面,由这些专业技术领头人带领所有农户开展农业现代化经营和生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3.3创新农业技术

首先,要创新乡镇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提高乡镇农业科技研发基地以及乡镇农业研发中心的建设速度,完善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以及人员招聘机制;其次,乡镇政府一定要大力宣传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通过资金以及政策上的扶持,促进农村研发中心的发展;最后,政府要创设优质的技术环境,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新方式,改善投资环境。

3.4实现产业化运行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以往的单独生产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乡镇农业一定要实现产业化运行,根据本地的农业发展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投资,丰富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同时,政府还要进行宏观的调配和整改,在调配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与其他产业充分结合,通过互进互补的形式,实现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5加强基础建设

当前,我国一些乡镇由于农业基础建设比较缓慢,进而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快速发展当地的农业水利建设,购置以及兴建用于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实现现代化生产;其次,在扩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同时,还注重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从以往的原材料供应转变为具备特色的产品销售,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我国乡镇农业经济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农业生产技术需要创新、农户思想意识需要改进,进而适应当前多变的市场。乡镇农业研究者一定要根据本地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针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而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鲲.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旬刊),2015,(3):1-2.

[2]王继翠.浅析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J].现代商业,2014,(4):49.

[3]吴根英.浅析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J].中国经贸,2015,(2):137-137.

篇7

一、市场经济的历史演进及其本质属性

现阶段以来,在经济学理论界对于市场经济这一理论概念的解读存在着不同的方式。但是总结起来主要有一下俩种方式: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作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之后而自发形成的一种经济运作方式;另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更加有效率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而且后面的解释也是主流观点。我们在梳理外国文献的时候发现:一种是把市场经济解读成为一种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种经济制度,也就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另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作是对商品供需状况的一种调节方式。

对于“产品经济”的解读并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但是这对于后面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所知的“产品经济”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恰恰相反它是经济发展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这是因为:第一,“产品经济”的诞生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是作为否定商品经济的形式而提出的。并且其也是经过空想社会主义者们通过实验的方式而提出来;第二,在现阶段西方世界经历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西方国家所施行的“高福利”经济政策,在某种层经面上反应出了“产品经济”的架构维度;第三,在运用抽象的思考方法考察一个家庭的参与市场经济而相应的内部的经济活动(不考虑外部因素)时,我们会发现:当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不高时,父母会以一种按需分配的方式对家庭的各个成员进行分配。相反,当收入水平很高的时候,此时家庭不会再用计量按需要的分批方式了,这一现象在我们改革开放时期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得到了证明。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商品经济”的最终归宿将会被“产品经济”形态所替代,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从上述的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商品经济”是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在社会分工出现巨大变化而导致的劳动社会化的基础之上,它人类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商品经济的产生会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因此,从本质上讲,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在一种一定阶段的社会经济制度。第二,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经济” 其实就是商品经济的代名词。因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相反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是市场经济制度来架构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并且通过这样系统的方式来把社会之间各个相互独立的整体连接到一起。因此,“市场经济”其实就是社会经济制度,是商品经济把社会经济活动联系到一起来的社会表现,另一个方面“市场经济”也是按照市场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系统有效运行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是用来推动经济活动按照一定的市场导向来运行的系统,从而可以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系统,也是一种有效的经济制度,也是一种以商品交换和生产的社会经济运行系统。在作为经济制度来说,“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商品经济成熟的阶段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作为经济运行机制来说,在凸显“市场”成为商品经济运行的中心桥梁,主要是通过市场自己本身固有的资源配置来运行的。其实际的表现就是“看不见的手”

二、“计划经济”的产生及其本质属性

篇8

[关键词]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方式;创新思考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7084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工作创新进行作为农村事业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农民现代化经济发展思想滞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构建基础比较薄弱,农业发展结构和规模与现代化农业市场发展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当前农村大部分种植户对于农业资源利用忽视了二次价值的开发,导致大量资源搁置浪费,且农户未能够站在长远发展基础上积极地运用现代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仍然是停留在原先的农业生产层面上,严重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

1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分析

11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先天发展存在严重不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讲,农业经济发展对于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在大力促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则是我国农业发展向着产业化、市场化转化过程中,以及最终实现农业经济广阔发展的基础上,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弱的发展趋势,给后来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阻力。且本身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我国在强化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导致农业经济生产经营和管理控制遇到了很大问题,主要表现是农业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比较低下、农业经济风险控制和抵抗能力比较低下,造成我国农业经济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那么整体上农业经济发展的体制将会很难抵抗风险,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冲击。而我国农业经济恢复到正常的发展程度上,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所以我国农业经济先天发展不足再加上后天投入机制不健全,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现出缓慢的发展趋势。

12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比较落后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与农业经济发展联系非常密切的是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且农业生产是否先进、现代化机械设备应用程度高低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这一方面而言,当前我国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则是农业生产市场化方式、现代化方式比较落后,农业发展的总体生产技术含量比较低,在立足于市场化基础上的规模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下。尤其是,我国分布在西北地区或者西南山区的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基本上还是依靠劳动力,而对于现代化生产机械设备的应用率还是比较低,这样不但造成了农业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而且导致在适应农业经济市场大批量生产发展过程中,无法取得最优化投入产出效应,给我国农业市场经济竞争效应的良好获得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整体创新发展。

13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如果说农业生产方式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根本原因,那么农业资源存在及利用则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如果没有农业资源,农业经济将无法实现充足的发展,农业经濟是否能够创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但是,就当前我国农业经济资源利用而言,能够发现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采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对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低,导致了大量的农业经济资源浪费。而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就必须要从农业资源上着手,强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资源中的应用水平,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在积极结合农业生产环境的前提下,对农业资源进行创新使用,力图能够在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又能够促进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为我国农业经济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4后天农业投入不足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切实意识到,既然将农业生产发展当成了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那么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强化对农业经济的投入,力图能够从市场经营管理和发展的角度,通过投入层面为农业经济发展获得最大的发展优势。就当前农业经济投入,最为主要的是农业经济稳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充足使用对于农业生产方式创新以及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而如果现实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资源投入存在很大不足,那么将会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恶性循环,制约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投入和现代化生产技术使用等方面受到了农业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的影响。

2新形势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21强化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新形势下,在大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投入,为农业经济发展发挥辅助作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向着创新化方向进行。此外,在不断强化农业经济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地对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不断创新农业科研体系,强化资金投入,不断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研发,力图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的产业化,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力度。

22提高农业发展机械化水平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这是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的最佳做法。一方面,要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数量和规模,通过建立农业示范区等促使农业机械设备积极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另一方面,积极对农民进行生产机械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运用水平和技术应用力度,力图促进农民机械化应用和农业机械化应用工作的并驾齐驱。

23促进农民科技水平提升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科学技术的投入使用,通过科学技术为提高农业经济生产力水平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例如,不断强化农业机械设备技术投入,运用科学技术对农业机械进行养护,积极对农民进行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培育和宣传,积极组织农民学习在相应机械设备使用之后,如何进行维修保养,保证科学技术应用实现投入产出效应的最优化实现。

24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突出我国农业经济创新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大力促进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农业种植的种类比较多,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在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对实际情况分析,选择发展优势和发展市场比较广泛的农业;另一方面要能够积极将特色农业与市场发展相结合,保证产销相互通合,力图促使特色农业产品销售出去,为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25强化农业经济发展投入力度

首先,不断去强化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风险防范,通过政府等各级部门强化农业经济保险工作的进行,落实农业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其次,强化农业经济发展救助补助制度,积极给予农民发展支持和激励力度,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充足的群众动力基础;最后,农业经济发展要不断强化多渠道、多元化農业发展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促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能够在针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前提下,从强化资金投入、强化科学技术水平投入、发展特色农业以及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促进农业经济向着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成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思路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10Z) 

[2]何永家,徐丹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探究[J].中国市场,2017(2):48-49 

[3]何永家,徐丹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探究[J].中国市场,2017(2). 

篇9

(一)“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2005年和2006年世界经济预计分别增长4.3%和4.4%,而2007―2010年预计年均增长4.3%。其中,发达国家在2005年和2006年预计分别增长2.6%和3.0%,2007―2010年预计年均增长2.9%;发展中国家在2005年和2006年预计分别增长6.3%和6.0%,2007―2010年预计年均增长5.8%。总体看,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扩张态势,增速明显高于近10年来不足4%的年均增长;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其潜在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继续领先于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继续上升。

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拓展经济增长空间,为世界经济在中长期保持加快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内在动力。信息技术革命仍在继续深入发展,在经济社会等众多领域的应用范围继续扩大,仍将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此外,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正在催生新的产业,将为世界经济创造出新的增长点。

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分工不断向立体化方向发展,将带来许多新的国际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机会,有力地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5年和2006年世界贸易量将分别增长7.4%和7.6%,而2007―2010年将年均增长6.9%,增速不仅高于以往,而且也将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预期,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目前已经从谷底回升,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上升态势,“十一五”时期年均有望恢复到甚至超过1.4万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一步增大将对拉动世界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正在改变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缓慢对世界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世界经济增长过分依赖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风险会显著降低,世界经济增长将获得新的动力。

各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日趋成熟。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成功地克服了经济周期波动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取得了长达10年的持续经济增长,有效降低了经济衰退的程度。东亚国家通过结构性改革和加强地区经济金融合作,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重新恢复了较快增长。中国的宏观调控更是日趋成熟,近来又适时采取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有效地克服了局部经济过热,继续保持经济的良好增长态势。各国在加强和改善自身宏观调控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和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现行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面临重大调整。欧元的国际地位将进一步提升,美元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弱化,日元的国际地位难以大幅提高,人民币国际化雏形显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风险依然存在,短期资本流动仍是威胁发展中国家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急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市场的监管能力。

(二)“十一五”时期国际经济中的潜在风险

国际贸易收支失衡可能蕴藏的风险。近年来,国际贸易收支失衡日趋严重,突出表现在美国的巨大贸易逆差与东亚地区和欧元区的大量贸易顺差。导致国际贸易收支失衡的原因,一是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格局变化引起国际贸易地区格局的变化。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传统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制造缓解和部分服务业不断转移到东亚和其它新兴市场地区,使得美国成为全球消费品的主要出口市场,而东亚地区则成为全球的生产制造基地,所生产的产品大量出口到美国。二是美国的储蓄率长期偏低,经济持续扩张导致进口需求大量增加,贸易赤字持续攀升。三是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进口需求下降,而内部需求不振又导致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出口。四是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攀升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的贸易收支不平衡。国际贸易收支不平衡反映的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格局的变化,短期内很难改变,预计“十一五”期间国际贸易收支不平衡情况仍有可能加剧。国际贸易收支持续失衡可能导致美元汇率的继续贬值和主要国际货币之间汇率关系的重大调整,对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市场稳定造成不确定影响,有可能破坏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和环境。

美国的庞大财政赤字可能蕴藏的风险。近年来,美国的财政预算赤字不断攀升,达到国内市场总值的4%以上。据美国政府有关部门的估计,未来10年的美国财政赤字可能高达2万亿美元,而且这种保守的估计还是在不再继续减税和逐步削减军备和政府消费开支的前提下做出的。目前,美国已经进入新一轮的加息周期,长期利率水平也开始趋升,从而势必对美国的消费和投资产生越来越大的制约作用。而美国经济增长一旦放缓,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和经济增长也会受到不利影响,从而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增产造成风险。

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可能蕴藏的风险。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增长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全球能源原材料需求近年来强劲增长,拉动国际市场原油、铁矿石、铜、锌、铝等金属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扬,特别是原油价格的持续大幅攀升,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造成巨大的风险。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加快,而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又使得这些国家的人均资源消耗量继续高于发展中国家,全球能源原材料需求仍将继续增加,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不可避免。

国际金融危机的潜在风险难以排除。一是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衰落和美元汇率的突发性贬值可能对国际金融货币秩序造成冲击,从而诱发金融危机。二是国际金融市场投机易规模日趋增大,对金融体现不健全的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稳定构成威胁。三是拉美地区的经济金融稳定难以持续,巨大的债务负担仍有可能爆发债务危机。四是亚洲地区的巨额贸易顺差和庞大的外汇储备大多投资于美国的国债,一旦亚洲国家为规避风险改变外汇储备的运作方式,势必会引起国际资本流向和国际汇率关系的剧变,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三)“十一五”时期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影响

世界经济贸易继续保持加快增长,有利于我国保持和扩大外需,促进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出口加工制造能力,劳动力供给充分和成本低仍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最主要优势,而国内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和内地许多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使得沿海地区的大量生产制造能力仍然将主要面向国际市场,而内陆地区也可以继续从沿海地区的出口增长中收益。因此,世界经济贸易继续保持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继续调整转移,有利于我国发挥自身优势吸引更多的先进技术和外国投资,从而促进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十一五”时期不仅国际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还会继续向我国转移,而且金融、保险、物流、专业服务等各类服务业也会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而不断向我国转移,从而为我国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和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带来许多新的机遇。

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有利于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而区域经济合作势头增强有利于我国扩大和加强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孕育的新变化有利于我国人民币逐渐成长为重要的国际货币,从而提高我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风险也不容忽视。一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领先优势继续对我国构成竞争压力,美国等发达国家仍不会放松对我国的高技术和产品出口限制,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加快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增强会增加我国出口贸易所面临的摩擦和纠纷,对一些行业和企业的生产和就业造成不利影响。三是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供应紧张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构成制约。四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风险和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二、欧美的全球战略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欧洲的全球战略视野,主要是通过启动欧元,削弱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发展经济和货币同盟,加快了建立统一欧洲的步伐,并通过欧盟东扩,不仅大大拓展其地域边界,而且增强了作为“欧洲人”的价值观点和国际影响力,以改变国际格局的未来结构和发展方向。对中国来说,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大市场,有统一的贸易制度、技术标准、货币兑换以及市场准入规则,更有利于中国竞争优势产品和服务发展对欧贸易和对外投资,同时也面对着中东欧低要素成本的竞争压力。

美国的全球战略视野,是通过实施“主动出击”、“以牙还牙”等战略。但美国在展示其硬实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其结构性弱点:一是软实力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下降,控制世界的能力在下降。二是国内矛盾分化。三是战略方向迷失,是反传统安全威胁还是反非传统安全威胁?有分析认为中美之间由于较大的贸易逆差,中美在贸易地位上实际上是不平等的,威胁也是无效威胁,因此对于美国单边主义的贸易政策和战略并没有太多手段进行还击。但从美国贸易政策及战略的实施过程来看,以牙还牙的贸易战略从本质上是一种引导对方进行合作的贸易战略。因此中国在制定应对措施时,要掌握好“度”,不对美国的根本国家利益发生冲突,就不会招致美国大规模的主动的报复行动。但美国在如知识产权、纺织品贸易等方面会提出影响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要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自己的国家利益。在冲突不可避免的时候,同样实行恰当的应对战略,尽管在短期会因美国的报复行动受到损失,但是清晰的信号会使贸易对手在下一次贸易交往中采取合作的态势。

三、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选择

(一)统筹协调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和重要资源严重不足,从长期发展看,必须力争较多地利用国际资源。为此,必须相应增强对外支付能力,保持出口和资本净流入长期稳定增长,在持续提高出口竞争力的同时培育国外有效需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支付能力。考虑到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达47%左右等因素,我国的实际外贸依存度远不如名义那么高,但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强化了增长对外需的倚重,形成了经济的对外依赖。因此,在“十一五”乃至更长的时期,要立足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在最终需求中的比重。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可以预见,“十一五”时期我国外贸依存度仍将上升。但我国高出口依存度加剧了国际摩擦;能源资源硬约束将持续增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出口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等都有潜在风险。因此,统筹协调内外需,加快形成“内需主导型”增长机制,是内外统筹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统筹协调“引进来”、“本地化”和“走出去”的关系

把“引进来”、“本地化”、“走出去”作为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处理好有效利用国内资金与合理高效利用国际资本之关系、产业内移与外移之关系、经济安全自主与投资准入准出之关系,是内外统筹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利用外资与提升国内投融资体系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促进技术进步,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爱护环境以及合理利用能源资源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包括战略性开发利用外部资源与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国内资源,增加就业机会、减贫、降低过度依赖外部资源的风险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国内资本积累、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的统筹协调等。

(三)统筹协调国内发展与参与全球多边、区域合作的关系

实质上是统筹建立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与促进区域和全球共同市场的关系。目前美国和欧盟的资本输出约占全球资本输出的80%,其经济和贸易一体化范围扩大必然产生对我国贸易和投资的替代,同时加大我国与这些地区经济联系的交易和制度成本。亚洲经济一体化主要涉及中、日、印等大国间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小国作为杠杆谋求大国地区政治利益的问题。东亚金融合作、亚洲债券市场等也是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长期看,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是努力的方向和长远目标。短期内,应积极统筹协调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参与全球多边、区域合作间的关系。

(四)统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

“十一五”时期,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工业转向加工工业、由初级工业转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转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转移,其中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服务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积极有效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包括服务业外包等新形式,进一步密切国内生产与国际生产体系的内在联系,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同时避免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孤岛”、“飞地”现象,将对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五)统筹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统筹协调国内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与对外开放的制度安排,以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待世界以及中国的发展,以开放的视角来看待国际通行规则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要更加注重营造内资经济与外资经济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为各类经济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体制上的保障;更加注重完善开放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体系,始终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不断完善宏观调控的市场体系和微观基础;加快建立内外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放宽对物流、分销、配送、零售以及同货物流通相关的各类服务的行业准入限制,打破地区封锁和行政壁垒,规范市场秩序,打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

(六)建立开放的宏观调控体系

“十一五”时期,国际收支结构应从“双顺差”转为基本平衡。在经常账户中,服务贸易差额和投资收益账户在一定时期内将继续保持逆差,未来经常账户的变化仍主要取决于货物贸易变化。在金融和资本账户中,外商直接投资将在中长期继续保持较大的顺差,短期资本流动则受境内外利差和人民币汇率预期影响,未来不确定性影响将越来越大。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应考虑改革出口退税机制,尤其要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分担退税比例的现行办法,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减轻财政负担。要重新调整现有贸易政策和贸易发展战略,建立汇率体制与贸易政策的协调机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要合理搭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实现内外部均衡。

(七)制定应对涉外经济摩擦的对策措施

一是进一步探索建立我进口协调机制的可能性,主要是棉花、石油、大豆以及对国内产业形成重大影响的产品。二是进一步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出口协调机制,主要是在国内容易引起贸易报复、贸易摩擦和冲突的产品。三是进一步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多边和双边经贸关系协调机制,尤其是双边协调机制,如相互反倾销,在对待东亚、东北亚周边国家,应更多通过双边协调机制来处理,而不是硬性反倾销措施。四是在出现重大贸易摩擦并有可能引发争端时,政府部门应快速做出决策,行业组织全力配合,使应对工作的各个环节如搜集情报与数据、总体应对预案策划、多面交涉与游说、媒体宣传报道、司法准备与反击措施等,都要有序而富有效率地进行,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和产业经济安全。五是提早考虑应对国际摩擦的对策,如设立敏感产品的临时调节税。抑制出口数量过快增长,所征调节税完全用于建立该产品同业企业的创新基金。六是加快行业组织和自律协调机制的改革。

(八)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篇10

1.引起了价格同价值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在遵循市场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当前,房地产经济为我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言而喻,但同时也出现了价格同价值之间相背离的情况[1]。从市场的客观规律来看,价格应该围绕着价值而上下的波动,如果价格已经偏离于价值,购买行为方面就会出现很大波动。但当前的情况就是房价的攀升速度只高不下,而造成房价夸张上涨的主要因素却是由于市场上的一些投机倒把行为,例如非法圈地、大量炒房等,这已经严重的偏离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

2.不够重视节能环保

近几年,国内外都在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实施节能环保战略,而其中最重要的参与部门就应该是房地产这一行业。众所周知,发展房地产市场必然需要以土地资源作为其基础,而大量的占用耕地等土地资源,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如果房地产在建设过程中不以节能环保、建设低碳住宅作为其发展目标,就会与市场经济发展初衷相违和。

3.引发了大量泡沫经济

根据相关部门的研究报告发现,当前我们国家房地产市场上的利润额远比其他国家的利润总额高出许多,而且正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发展。房价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但相应的人均收入以及工资的增加额却相对比较落后[2]。加之房地产在建设阶段的资金来源大多是依靠银行借贷的方式,只要建设资金在任何地方出现断裂,对于各银行也会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连带着会影响各个行业,导致市场矛盾越来越激化,市场的整体经济秩序也无法得到有效维护。

二、房地产经济同市场经济协调性发展的措施

1.严格遵循市场规律,科学合理控制房价

根据市场规律控制房价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控制房价的主要目的是使其与自身价值能够相吻合,严格控制出现房价过高或者是过低的情况,确保房价同其价值之间始终维持正常波动范围内。近几年房价普遍过高,与其价值之间已经出现了一定的不协调因素,而当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后,房价又会受影响而降低,致使房地产经济市场中的资金链出现断裂,使房地产经济稳定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政府必须履行其宏观调控职能,根据市场中的实际经济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通过进行价格评估,确保房地产经济同市场经济发展能够协调进行。

2.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鼓励进行经济转型

房地产经济想要长远发展,必须始终贯彻和坚持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以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作为其战略目标。而政府部门也应该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并发挥其引导作用。同时,政府还应该在税收政策与金融政策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针对建设环保住宅或者是低碳住宅的企业,可以采取税收优惠政策。而在购买与需求方面,则可以采取金融政策,在贷款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促使社会大众都能够加大对低碳建筑的关注力度[3]。

3.政府加强监管力度,真正落实金融监管

为了促使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能够保持一定的协调性,政府部门还应加强监管力度,真正落实金融监管。在开发进程、贷款规模以及偿还能力等方面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调查和监督,通过加强同银行之间的协调合作,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行为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促进信贷资金能够保持正常的流动状态。同时,银行也应进行创新,改革传统贷款的形式,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高风险,实现市场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结语